第三課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

一、  寫作背景

  戰國時代,弱肉強食,諸侯國間兼併激烈,各國統治者為了維護一己私利,大肆網羅人才、培植親信、厚植羽翼,一時養士之風大盛。孟嘗君即是以養士聞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馮諼是他的門下食客。馮諼之所以積極地鞏固孟嘗君的政治地位,一方面是為了報答孟嘗君對他的慷慨與寬大(禮賢下士的風範),另一方面是為了證明他是個高瞻遠矚且足智多謀的一代謀士。本文是戰國策中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布局之巧妙和刻劃人物之生動,更令人擊節讚賞。

二、「戰國策」簡介

戰國策不僅是戰國時代各國歷史的重要實錄,也是歷史散文傑作,全書約十二萬字。

作者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內容

記載戰國策士(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遊說諸侯之事。

體例

依國語之例,按戰國國別及時間順序分類編排,為國別史史書。

記載年代

記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即戰國),共二百四十五年之事。

別稱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

國事

因所載之事皆有關於國家大事。

事語

猶言故事及語錄。

長書、修書

古人著書於竹策,策有長短,長者為長書。

短長

因六國之時,重短長之術(「言欲令此事長,則長說之;欲令此事短,則短說之」、「要在隨事而施之,皆遊說士之術也」)。

定名

西漢 劉向定名為戰國策。

校定

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經曾鞏校定,使得三十三篇復歸完整。

注疏

東漢 高誘注。

 

風格特色

長於敘事,刻劃人物性格鮮明生動,並善用寓言故事及譬喻,具有極高文學成就。

文章脫離傳統儒家教化觀,偏向戰國 縱橫家風格,敘事狀物鋪張、說理論事犀利明快、陳述利害一新耳目。

其他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左傳及戰國策的說法。

(一)「戰國策」編者與異名別稱

  西漢時,宮廷的密室藏有很多戰國史料,但這些珍貴的史料卻錯亂殘破不全,有些殘簡上的字只剩一半,如「趙」只剩「肖」,此類錯誤屢見不鮮。朝廷便將編校整理這些史料的任務,交給著名的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宮廷密室所藏戰國史料名稱很多,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劉向以國別劃分,將這些資料分別編入十二國中。這些材料大多記述戰國時遊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所以劉向將其定名為戰國策。然而,戰國策中並非盡是策士的說辭,還有「豫讓刺襄子」、「荊軻刺秦王」之類的記載。它還是一部上接《春秋左氏傳》,下接陸賈《楚漢春秋》的戰國雜史。

(二)「戰國策」的作者

  戰國策由整理多種書(史料)編訂而成,顯然不是一人所作。後人對作者時代作大量考證,主要有以下幾說:

戰國時所作

書中有許多人和事都是戰國時代,如長平之戰、荊軻刺秦王等,故可斷定其中大部分是戰國時人所著。

秦末楚、漢之際所著

如古本有蒯通說韓信自立,大概就是楚、漢時人的著作。

一部分出自西漢人之手

西漢時有許多人如蒯通、邊通、主父偃等,都好「長短縱橫之術」。蒯通還撰有《雋永》,凡八十一首,通論戰國時遊說之士的權變,和關於縱橫之術的理論。故有些學者考證推論劉向所依據的短長、長書、修書,可能就是西漢人所學之長短縱橫術;或者直接就是蒯通的雋永;而蒯通可能就是《戰國策》一書的作者之一。但很多人對此仍持懷疑態度,認為缺乏證據,若說《戰國策》的一部分出自西漢人之手,還有道理。

(三)「戰國策」的篇章

  西漢末劉向編定戰國策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宋時已有缺失,由曾鞏作了訂補,是為今本戰國策,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其篇章計分東周策一卷,西周策一卷,秦策五卷,齊策六卷,楚策四卷,趙策四卷,魏策四卷,韓策三卷,燕策三卷、宋衛策一卷,中山策一卷,共計四百九十七篇。其所記載的歷史,上起知伯滅范氏,下至年高漸離以筑擊秦始皇。

(四)「戰國策」的內容特色

  戰國策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例如:蘇秦六國掛相印、魯仲連義不帝秦、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荊軻刺秦王、觸龍說趙太后、樂毅報燕惠王書、中山君餐士等,都是傳頌至今有名的篇章。

(五)「戰國策」的史學價值

  -保存戰國的珍貴史料,反映出戰國時代的社會風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

  戰國策中很多篇是戰國時人或稍後時代所著,其底本又是各國史策,故史實比較可信,真實性亦高。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司馬光著資治通鑑,戰國時代的史料亦取自戰國策。

(六)「戰國策」的文學特點

典型而生動的

故事情節

戰國策某些篇章具有戲劇性和濃厚的小說色彩,如趙策四中觸龍說趙太后一文,作者以曲折、細膩的筆法,有聲有色地描繪觸龍的舉止,和他與趙太后的「話家常」。觸龍晉見趙太后的目的,就在於說服太后「以長安君為質」。可是從晉見到最後都是用迂迴曲折、拐彎抹角的手法,接著再用疼愛幼子之心觸動太后,使太后不僅漸漸消融了盛怒,並且知道自己不「以長安君為質」的錯誤,便情願「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這篇散文可以說故事情節完整曲折,首尾相應,富有小說色彩。

又如齊策一中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作者描繪齊相鄒忌和城北徐公比美,通過與妻、妾、客三問三答,得出自己受蒙蔽的原因。雖是生活小事,卻使鄒忌受到莫大的啟迪,從而悟出治國的大道理,上朝進諫齊威王,使齊國因而大治。鄒忌比美與進諫的情節層層展開,既生動又富有戲劇性。

細緻而具體的人物刻畫

戰國策描寫數百個人物皆栩栩如生。戰國策從豐富的現實生活中,選擇和概括富有代表性的事件,經過藝術加工,凸顯人物的性格;又加以虛構和誇張,使歷史人物更加形象化、典型化。如蘇秦、張儀、馮諼、聶政、魯仲連、鄒忌、范雎等人,都被刻劃得個性分明,並有典型性。他們的形象流傳千古,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精鍊而流暢的語言運用

戰國策的語言善於表現人物個性,富有馳騁雄辯的特色。如秦策三中范雎至秦一文,作者集中記述范雎遊說秦昭王時,語言雄辯犀利,驚心動魄,說服力極強,使秦王不得不「廢太后,逐穰侯,除高陵,走涇陽於關外」,並「以客卿范雎為丞相,封應侯」。秦策三中蔡澤見逐於趙一文,與范雎至秦相似,蔡澤以犀利雄辯的說辭,設疑答問,使范雎不得不「因謝病,請歸相印」,蔡澤「遂拜為秦相」。趙策三中秦圍趙之邯鄲一文,魯仲連與辛桓衍的論戰等等,在語言方面都極力誇張渲染,使說辭增加雄辯性。

深入而淺出的寓言故事

戰國策中的寓言故事,遍見各策,歷來為讀者所稱讚。其中寓言故事,大多數不是獨立成章,只是說客、策士們做引譬設喻之用,為他們論述道理時做注腳和補充,因此取材不拘,涉及面廣,好似隨手拈來,貼切自然,天衣無縫。如畫蛇添足、南轅北轍、狐假虎威、千金買骨、驚弓之鳥、鷸蚌相爭、驥遇伯樂等等。這些寓言故事的語言運用極其精切,不但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更能加強辯論的說服力。

 

三、國學常識

(一)史書體例(四庫全書共分十五類,詳述六類)

體 例

以□為中心

書 名

特 色

備 註

編年體

時間

(年代)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左傳

編年體之祖

劉知幾‧史通,四庫全書列入「經部」

竹書紀年

編年體之首

清朝‧四庫全書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

司馬光等編著,上起三家分晉,戰國開始;下至五代。接續左傳。

 

正史

(紀傳體)

人物傳記

史記

紀傳體通史之祖

司馬遷作

漢書

紀傳體斷代史之祖

班固

25

史記至明史

中國的「正史」

臺灣通史

連橫作、紀傳體通史

非「正史」

別史

(國別史)

國家

國語

國別史之祖

相傳左丘明所作

戰國策

委婉善諷,氣勢縱橫;練達人事,曲近人情。

漢‧劉向編輯而成

宋‧曾鞏整理校勘

紀事本末體

史事

通鑑紀事本末

紀事本末體之祖

袁樞據《資治通鑑》編

另有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等

政書

典章制度

通典

唐•杜佑著

合稱「三通」,後代又有續通典、續通志、續通考等

通志

宋•鄭樵著

文獻通考

元•馬端臨著

地理

 

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注解

地理與山水文學

(二)漢書、史記比較

項目

作者

司馬遷

班固(班彪、班固、班昭、馬續)

篇章

凡一百三十卷

凡百卷

內容

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帝紀、年表、志、列傳

起迄

自黃帝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止

始自漢高祖,終於王莽

地位

1.為紀傳體之祖

2.為通史之祖

3.為正史第一部

4.首開論贊以見作者抑揚之意

5.對後代史學、文學影響深遠

1.斷代史之祖

2.正史第二部

3.《漢書‧藝文志》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

比較

文字雄深雅健,善敘事理

敘事詳密,與史記齊名

注疏

1.南朝宋‧裴駰‧集解

2.唐‧張守節‧正義

3.唐‧司馬貞‧索隱

1.唐‧顏師古‧注

2.清‧王先謙‧補注

(三)先秦史書比較

書 名

作 者

異 稱

體 例

內 容

地 位

注 解

左 傳

左丘明

春秋內傳、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左氏

( 編年體   )

記事為主

解釋春秋

杜預

孔穎達正義

國 語

左丘明

春秋外傳

國別體

記言為主

國別史之祖

三國吳韋昭

戰國策

作者不可考,劉向編

國策、國事、事語、修書、長書、短長

國別體

記十二國事,多戰國策士言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

劉向定名戰國策

東漢高誘始為注

(四)劉向編著諸書

書 名

作 者

校定者

內 容

戰國策

不可考,劉向定名

曾鞏(任職史館時整理校勘)

簡稱國策,記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

說 苑

劉向    

為增廣皇帝見聞,增加其行政智慧而編纂,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歷史故事,雜以議論。

新 序

為勸誡君臣、警惕朝野而撰的一本記言體歷史故事集,徵引先秦至西漢間歷史人物的嘉言善行,以及足為法戒的遺聞軼事,依照內容分門別類纂輯成書。

列女傳

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婦女行為的書,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教子三遷」。

1.劉向奉敕授書,整理群書提要,寫成別錄;其子劉歆本其書,寫成七略,為目錄學之祖

2.現存最早的目錄為:《漢書•藝文志》

3.第一本各別成書之專屬目錄:宋代的崇文總目

(五)四大公子

孟嘗

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異母弟,曾於齊威王時任要職,齊宣王時任宰相,封於薛,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為孟嘗君。以「好客養士」、「好善樂施」而名聞天下。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門下食客達三千餘人。

( 平原君)

趙勝,食客數千人。秦圍趙都邯鄲,趙堅守三年之久。他向魏、楚求救,得信陵君、春申君之助,擊敗秦軍,解邯鄲圍。

春申君

黃歇,楚頃襄王派太子完與黃歇到秦為質,在秦停留好幾年,頃襄王病,太子完回不了楚國。黃歇設計,使太子完偽裝成楚使者的御車人,出了函谷關,而後黃歇向秦王請罪。秦王大怒,欲賜黃歇死罪,應侯說情,赦免黃歇,使其回楚,可佐太子為王,與秦和親。秦王乃遣回黃歇。黃歇至楚三個月後,楚頃襄王死,太子完即位,是為楚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國,封春申君。

信陵君

魏無忌,安釐王即位,封信陵君。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結交隱士侯嬴、勇士朱亥等人。秦圍趙都邯鄲,其姊為平原君夫人,多次請救。魏使將軍晉鄙率軍救趙,卻止軍不進,他通過王的寵妃如姬竊得虎符,帶同勇士朱亥用鐵椎擊殺晉鄙,奪得兵權,選精兵八萬進擊秦軍,取得勝利,解趙圍。魏王怨他竊去兵符,矯殺晉鄙,他留趙不回。後十年,秦攻魏急,他被魏王召回,為上將軍,聯合五國兵擊退秦將蒙驁,威振天下。

(六)孟嘗君軼聞掌故

1、受命於天,非受命於戶

  孟嘗君是妾所生的,生於五月五日端午節。靖郭君認為非常不吉利,命令妾將他丟棄,但她不忍心,便偷偷地扶養他。孟嘗君六、七歲時,有一天混在諸兄弟群中,一同進見靖郭君。靖郭君忽然看見這張白白胖胖的生面孔,奇怪地問他是誰。他回答說:「我就是您要丟棄的五月五日生的孩子。」靖郭君大怒,要重重處罰他們母子。孟嘗君立即跪在地上,從容地問靖郭君五月五日生究竟有什麼不好?靖郭君說,因為五月五日生的孩子,長到跟門楣一樣高,那就是不吉利。孟嘗君笑著反問:如果只為這一點,那太簡單了,只要把門拆去,再加高一點就行了。況且,我們人生來是受命於天呢?還是受命於門戶呢?靖郭君暗中驚奇於他的機智,因而轉為欣賞喜愛。

2、聲聞諸侯,即位於薛

  過些時候,孟嘗君問靖郭君,說:「兒子的兒子,叫什麼?」靖郭君答道:「孫子。」孟嘗君又問:「孫子的孫子,叫什麼?」靖郭君說:「玄孫。」孟嘗君追問:「玄孫的孫子,又叫什麼呢?」靖郭君回答說:「這,我就不知道了。」孟嘗君便緊接著說:「您任齊相,歷經三位君王,齊國疆域未見拓展,但是,您私人富累萬金,幕僚之中一個賢人都沒有。而且您後宮的人身穿縐紗細,可是一般才士,連粗服也穿不起;您家的僕妾有剩餘的飯粱食肉,而一般才士,竟連糟糠都吃不飽。現在您還盡力地累積財富,想留給您尚不知曉的子孫輩們,而眼睜睜的讓國家的政事一天天地敗壞了。」聽完這番話,靖郭君對孟嘗君更加信任,派他主持家事,接待賓客。從此賓客一天天增多,孟嘗君名聲逐漸聞於諸侯。不久,諸侯們請求靖郭君以孟嘗君為太子,靖郭君答應了。靖郭君死後孟嘗君就在薛地即位。

3、平等待客,收歸士心

孟嘗君在薛時,門下食客數千,不分貴賤,完全平等相待。而每當他接待賓客時,在屏風後面常有位書記記錄他和賓客的談話內容。有一次,孟嘗君陪客人吃晚飯,僕人遮住燈

光,這位客人不明究裡,誤以為他吃的飯比孟嘗君差,極為生氣,放下筷子,便要辭去。孟嘗君連忙站起來,拿起自己吃的飯和客人比較,並無兩樣,這位客人頓時感到十分慚愧,

立刻自刎謝罪。當時才士為此事奔相走告,都歸依孟嘗君。

4、雞鳴狗盜之力

  齊湣王二十五年(西元前二七八年),孟嘗君奉派出使秦國,因故被秦昭王囚禁,且有被殺之虞。孟嘗君聽從門下之客的建議,求救於秦昭王的寵姬,寵姬提出要以白狐裘為交換的代價,但孟嘗君唯一的一件白狐裘已經送給秦昭王了,幸賴門下一名善盜的食客為之將白狐裘盜出,秦王的寵妾果然說服秦王釋放孟嘗君。孟嘗君立即出奔,一行人來到關口,城門緊閉,依規定雞鳴時才可開城門,一位門下之客就學雞鳴引起四周雞群放聲啼叫,城門因此打開,孟嘗君得以順利出秦返齊。

(七)平原君軼聞掌故

1平原君趙勝有一個姬妾,某天憑著樓窗眺望風景,看到賓客中有個跛足人,到井欄汲水,走路一拐一拐的,不禁發出笑聲。跛足人大怒,責備平原君:「人都說您禮賢下士,……但您的後宮美人,卻以我的缺陷作為笑樂,我認為是極大的侮辱。您如真是禮賢下士,就把這個笑我的人殺了,以補償我受的恥辱。」平原君口說:「好好好,我照辦。」心裡卻想:「這人真有點毛病,笑了他一下,竟要殺我美人的頭,未免要求得太過分了。」遂置之不理。不久,平原君門下客漸漸的走了一半多。平原君奇怪的問:「我對諸君沒有失禮之處,何故棄我而去的有這麼多?」門下有一位賓客對他說:「這是因為您不殺笑跛足者的美人,是愛色而賤士,所以大家都走,連我也要走。」平原君大悟,立即斬美人親自向跛足者謝罪,賓客才又漸漸的回來。

2毛遂自薦(自告奮勇,自我推薦)、穎脫而出(亦作「脫穎而出」,有才能的人遇時機而顯露本領,超越眾人。)

  後來秦軍圍困趙都邯鄲,趙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救,平原君在門客中挑選二十位足智多謀的同行,只選出十九人,湊不足原定人數。門客毛遂便自我推薦,要求平原君讓他同行。平原君瞧不起毛遂,故意問他:「先生處勝門下幾年了?」毛遂說:「在此三年了。」平原君說:「賢士處世,譬如錐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已三年,左右未有所稱頌,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說:「臣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早得處囊中,乃脫穎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只好讓他一起同行。到楚國後,平原君約楚合縱,反覆申明利害,楚王就是不聽。這時毛遂提劍而上,謂平原君:「縱(合綜抗秦)之利害(好處),兩言而決耳(兩句話就決定了),今日出而言縱,日中不決,何也?」毛遂對楚王陳述合縱抗秦之利害,並持劍在手,脅迫楚王同意合縱,歃(ㄕㄚˋ)血而盟。平原君完成使命回到趙國後,遂待毛遂為上客。

 

(八)信陵君軼聞掌故

1信陵君 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ㄒㄧ)王的異母弟。安釐王即位後,即封魏無忌為信陵君。信陵君的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均謙恭而禮遇,士爭歸之,以致門下食客數千人。當時諸侯以信陵君賢,不敢輕視魏國,十多年來從無一個國家敢對魏國用兵。一天,魏王與信陵君下棋,忽然諜報說趙國大舉興兵進攻魏國,前鋒已到魏國的邊界。魏王大驚,哪裡還有心下棋,欲召眾大臣商議退敵之計。信陵君說:「兄王不必驚慌,趙國不會來打我們的。所謂趙國興兵,是趙王在邊界射獵而已。我們下我們的棋,無需害怕。」不多久,又接諜報,果然是趙王射獵。魏王驚問信陵君:「您怎知道趙王不是大舉入寇,而是射獵呢?」信陵君說:「我的門客有能探得趙王隱事的,趙王一舉一動,我都有報告。趙王這次到邊界射獵,我事先已接到情報了。」魏王聽了,默然良久,暗想:「我這個老弟太厲害了,得當心著他點。」因此,國政不敢由信陵君過問。

2虛左以待(留著尊位以待賢者)

  魏國隱士侯嬴,家貧,年七十,做大梁的夷門看守。信陵君知道他是賢士,厚贈之,侯嬴不受。信陵君更加器重侯嬴,設盛宴,請眾賓客作陪,自己則親駕馬車,空出左邊尊位到夷門迎接侯嬴。侯嬴穿破衣戴破帽,端坐在車座,而由信陵君執轡駕車,沿途的人都覺奇怪,信陵君不以為恥。侯嬴說:「我有個朋友朱亥,是個屠夫,我想去看望他,你能為我駕車去嗎?」信陵君說:「當然可以。」即驅車至屠市,侯嬴下車,與朱亥交談許久,信陵君就在車上等待,仍是和顏悅色。這時魏國的宗室、將相,及信陵君的門下賓客,都在信陵君府第,等著這位貴賓到來。可是侯嬴和屠夫朱亥談個沒完,連護車的侍護騎官都等急了,但信陵君臉色始終不變。好不容易侯嬴才把話談完,上了車。回到府中,信陵君向大家介紹,座中客眾,起先不知道這位貴賓是誰,及至知道就是看城門的侯嬴,閤座皆驚。因此,人人都知道魏公子信陵君,以一個高貴的身分,肯為卑賤的城門看守駕車,並集公卿、賓客致酒稱賀,於是更加看重他。

3竊符救趙

  魏安釐王二十年(西元前二五七年),秦兵圍趙都邯鄲,趙求救於魏。魏王雖派將軍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但卻暗中指示晉鄙觀兵不前,屯師於鄴(今河南省 臨漳縣西南)。邯鄲危在旦夕,魏無忌心想救趙而無兵權,侯嬴獻計,讓魏王寵姬竊得兵符。魏無忌攜兵符至鄴,矯稱魏王令以他代將。晉鄙不聽,於是殺了晉鄙,奪取兵權,大破秦軍,解救了趙國 邯鄲之圍。信陵君居趙十年,秦國攻魏,信陵君回魏相救,魏安釐王授以上將軍印,遍告諸侯。諸侯聞信陵君為魏將,爭相救魏,破秦軍於河外,將秦兵逐出函谷關。後因秦王行反間計,說信陵君有自立之心,魏王才收回兵權,信陵君也稱病不朝,與賓客長夜飲酒為樂,以至終老。

(九)宗廟及祭器

宗廟

宗廟是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祖先的處所。帝王宗廟之制,有五廟、七廟、九廟等。周代的制度是天子七廟(祖廟與三昭三穆)。漢代每帝一廟,不序昭穆。唐太宗議立七廟,唐玄宗創制九室。宋徽宗崇寧年間設立九廟。明、清兩代宗廟之制大多以九廟為準。

註:昭穆:宗廟的輩次排列。古代宗廟制度,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以天子而言,太祖廟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稱為「昭」;三、五、七世居右,稱為「穆」。見禮記‧王制。昭穆也可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

祭器

祭器是祭祀時所用的禮器,如:爵、樽、簠、簋、籩、豆等均屬祭器。

註:簠簋:音ㄈㄨˇ ㄍㄨㄟˇ,古代祭祀盛稻梁黍稷的器皿。青銅製,長方形,有四短足,有蓋。(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器小。)

(十)時間副詞

詞語

釋義

少焉

不久

時方弈棋,起揖而語;「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

(杜光庭.虬髯客傳)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蘇軾.赤壁賦)

俄而

不久

「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   (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                     (醉翁亭記)

「已而」煙塵漲天,但見雙劍飛舞雲霧中,連斫馬首墮地,血涔涔滴

(宋濂.秦士錄)

有頃

不久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                      

須臾

不久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不久

「旋」聞女子殷勤聲,九姑問訊聲,六姑寒暄聲    

(蒲松齡.聊齋志異.口技)

不久

未果,「尋」病終                         (陶淵明桃花源記)

「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李密陳情表)

先前

「鄉」為身死而不受                           (孟子.告子上

先前

「嚮」之來,非有取於斗升之祿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先前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

偶而

「間」有潛知之者                             (陳玄佑.離魂記)

 

四、課文深究

(一)內容分析

  本文的最大特點,是通過迂迴曲折、跌宕變化的故事情節,層層剝筍般逐漸顯示人物的性格與風貌。文章波瀾迭出,姿態橫生,讀來頗有小說意味。作者表現馮諼的才能識見,並不是用單刀直入,一開始就使用鋒芒畢露的方法;而是採取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有意蓄勢然後躍出。

寄食門下,欲有所為

馮諼一出場,怪異的言行在眾多食客中別具一格。大凡食客投靠貴族門下,每每搖舌鼓唇,逞強顯能,以博得厚遇重用。而「貧乏不能自存」的馮諼,卻「無好」、「無能」。出人意料的是,這個既無好又無能的食客,並不因孟嘗君「笑而收之」就心滿意足,竟連續三次彈鋏而歌,揚言要離去,索求優厚的生活待遇,直到孟嘗君滿足他的全部要求方才作罷。作者交替描寫馮諼的抱怨、左右的反應和孟嘗君的態度,使馮諼的得寸進尺顯得尤為凸出。左右的反應從輕視到嘲笑到厭惡,從側面反襯出馮諼的索求無度、我行我素。彈鋏作歌的描寫,生動傳神,隱隱透露出馮諼異於常客的奇氣。

 

 

 

 

營造三窟

隨著經營「三窟」的漸次展現,馮諼嶄露頭角,無能的形象如潛龍升騰,令人刮目相看。

第一窟——焚券市義:「矯命焚券」的行動,顯示馮諼的魄力、遠見與敢作敢為的精神。其動機,主要雖在為孟嘗君收買民心,同時也表現出他能體會百姓疾苦。

第二窟——挾外援以自重,使孟嘗君重登相位:馮諼膽略過人,到梁國從事外交活動,提高孟嘗君在梁國的政治聲望,以致「梁王虛上位」而待之。迫使齊湣王不得不趕快將孟嘗君請回朝廷繼續當丞相。

第三窟宗廟於薛宗廟在古代是國家的標誌,凡是國君的廢立、皇室的婚喪、戰爭或會盟等大事,首先均須告於宗廟,以期獲得祖先的庇蔭,所以宗廟實際是國家政治機構的中樞。孟嘗君的祖宗,也就是齊王的祖宗,如果立宗廟於薛,齊王不可能廢掉自己的祖宗,這就意味著孟嘗君政治地位的不可動搖。另一方面,若薛地受到敵國的攻擊,齊王為了保護宗廟,就要保護薛地。

總結馮諼之功

最後用「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概括了作者對人物的評價。

(二)寫作技巧

  本文尤其具有戲劇效果。全篇故事迂迴曲折、跌宕變化,把馮諼、食客、孟嘗君、齊王諸人的性格、面貌諸形象,忠實地呈現,真是妙態橫生。

善用層遞,波瀾層出

由於善用層遞之法,使得本文波瀾層出,引人入勝,如馮諼彈鋏而歌,「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無好無能者竟這般不識相。左右從人亦不假以好顏色,先是「左右以告」、繼則「左右皆笑之,以告」、「左右皆惡之」。

馮諼的形象,也由無能,而似有能,而實有能,亦層遞漸進,筆法井然。

善用語敘法描寫人物

孟嘗君對馮諼本亦平凡相看,待馮諼表明願為收債特使,才一陣歉意;收債回來,才「衣冠而見之」;待薛地受民相迎,再呈現理解狀;馮諼報告債賜薛地之民,雖不悅,亦僅曰:「諾!先生休矣!」心胸不可謂不寬。

梁王往聘,馮諼唯恐孟嘗君失態,預先告誡;齊王謝罪之時,馮諼憂孟嘗君不能遠慮,再誡。描寫馮諼,當真神態活現。

至於齊王,亦可由對話中見其個性。齊王辭退孟嘗君時說:「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表面上對孟嘗君真是尊崇備至,其實是婉言辭退,口惠而實不惠的高招。擔心孟嘗君為他國所用,不利於齊時,所謂「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又是何等卑微!本文對話婉約而富藝術性,處處可見。

抑揚對比,刻劃生動

  本文描寫馮諼的史筆由抑而揚,而對孟嘗君的描述則由揚而抑。兩相對比,更顯出了人物鮮明的個性特質。

  首段馮諼不過是個惹人嫌惡,無能又狂放的人。第二段則給人抑筆進入揚筆處留點質疑空間,馮諼敢署「能」,是否真能為孟嘗君收債?不禁令人為馮諼捏一把冷汗。「視吾家所寡有者」一句,為下文「市義」找來臺階,留一伏筆,高明至極。即使對簿公堂,孟嘗君未必討得便宜。至薛地人扶老攜幼以迎孟嘗君;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齊王立宗廟於薛,三窟三揚,將馮諼之才能表現達到極點。結尾敘馮諼大功告成,孟嘗君高枕為樂。孟嘗君無心禮遇馮諼,卻得此回報,戲劇化之效果,引人入勝。

  透過人物個性之刻劃,更見馮諼之有識有膽,「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篇中可見食客三千之無能,即孟嘗君亦不能識拔真才於先。經由此篇,可見戰國策士才性鋒芒畢露,行事明快俊利的一面。

五、形音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偷「竊」

偷偷地

「竊」笑

私下

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李斯諫逐客書)

利用

「竊」會計之餘功(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2.

同「囑」,

囑託、請託

(ㄓㄨˇ)

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

「屬」予作文以記之(范仲淹岳陽樓記)

連續

高猿長嘯,「屬」引淒異(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連綴、綴輯

(ㄓㄨˇ)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曹丕典論論文)

倒酒勸飲(ㄓㄨˇ)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蘇軾赤壁賦)

舉匏樽以相「屬」(蘇軾赤壁賦)

隸屬(ㄕㄨˇ)

名「屬」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ㄕㄨˇ)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桃花源記

親屬

(ㄕㄨˇ)

重以天「屬」之乖,人事之湮鬱(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

3.

完成、成就

三窟已「就」

在這個節骨眼練「就」的(莊裕安野獸派丈母娘)

殺無道,以「就」有道(論語顏淵)

從事

科舉不第,棄文「就」武(施耐庵水滸傳)

趨近、靠近、親近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避重「就」輕、「就」近照顧

到、往

客至無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觴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孟嘗君「就」國於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依順、依從

遷「就」、半推半「就」

即刻、馬上。表示事情或動作很快就要發生

我去去「就」來

依照

「就」事論事

4.

比照(ㄅㄧˇ)

食之,「比」門下之客(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比擬、媲美

(ㄅㄧˇ)

由是狂名振一時,至「比」之王鐵鎗云(宋濂‧秦士錄)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論語‧述而)

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

較量(ㄅㄧˇ)

度長絜大,「比」權量力(賈誼‧過秦論)

詩經六義之一,即譬喻(ㄅㄧˇ)

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詩經大序)

相並、緊靠

(ㄅㄧˋ)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蜀川)

鱗次櫛「比」

接連(ㄅㄧˋ)

歲「比」不登

偏私(ㄅㄧˋ)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為政)

(ㄅㄧˋ)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代替(ㄅㄧˋ)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近來(ㄅㄧˋ)

「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韓愈祭十二郎文)

等到(ㄅㄧˋ)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論語‧先進)

「比」行百里,始奮迅(岳飛‧良馬對)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項脊軒志)

5.

回頭看

孟嘗君「顧」謂馮諼(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詩經蓼莪)

君臣相「顧」,不知所歸(歐陽脩五代史伶官傳序)

低徊「顧」影無顏色(王安石明妃曲)

瞻「顧」遺跡(歸有光項脊軒志)

左右看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歸有光項脊軒志)

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孟子離婁下)

顧念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眷「顧」前途,若涉深淵連橫台灣通史序

造訪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理會

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方孝孺指喻)

但是

「顧」自海通以來連橫台灣通史序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連橫台灣通史序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孫文黃花岡烈士事略序

「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司馬光訓儉示康

卻、反而

儉,美德也,而流俗「顧」薄之(李文炤

6.

施食、餵養

(ㄙˋ)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食」之,比門下之客(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餘肉亂切送驢前,「食」之(杜光庭虬髯客傳)

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司馬光訓儉示康)

(ㄙˋ)

設酒、殺雞、作「食」(陶淵明桃花源記)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雍也)

食物(ㄕˊ)

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司馬光訓儉示康)

(ㄕˊ)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案:食,解釋為「吃飯時」,亦可解釋為「食物」。

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將相「食」

(孟子滕文公下)

承受

自「食」惡果

虧蝕,同「蝕」

(ㄕˊ)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論語•子張

7.

債務(ㄓㄞˋ)

「責」畢收乎?以何市而反(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責任(ㄗㄜˊ)

「責」無旁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要求(ㄗㄜˊ)

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韓愈原毀)

責問、責備

(ㄗㄜˊ)

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8.

做買賣(ㄍㄨˇ)

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韓非子五蠹)

求取(ㄍㄨˇ)

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商人(ㄍㄨˇ)

商「賈」大者積貯倍息(鼂錯滕文公上)

行商坐「賈」

價格(ㄐㄧㄚˋ)

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論貴粟疏)

姓氏(ㄐㄧㄚˇ)

「賈」誼

9.

感激

道「謝」、感「謝」

道歉

封書「謝」孟嘗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告訴

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韓愈•送董邵南序

詢問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樂府詩˙陌上桑)

辭退、拒絕

閉門「謝」客

杜門「謝」客(元史‧太平傳)

夫人蒙被「謝」曰(班固夫人傳)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黃庭堅˙寄黃幾復)

衰亡、凋謝

海棠花「謝」

老成凋「謝」,莫可諮詢(連橫˙臺灣通史序)

告別、告辭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

更替

新陳代「謝」

10.

去世

「過」世

拜訪、探望

揭其劍,「過」其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一日,大母「過」余(歸有光項脊軒志)

錯誤

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蘇軾留侯論)

11.

放逐(ㄈㄤˋ)

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邪說,距詖行,「放」淫辭(孟子•滕文公下)

(ㄈㄤˋ)

投戈「放」甲

放縱、任由

(ㄈㄤˋ)

「放」聲高歌

不拘束(ㄈㄤˋ)

狂「放」

亡失的(ㄈㄤˋ)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至、到達

(ㄈㄤˇ)

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孟子•離婁下

摩頂「放」踵

依據,(ㄈㄤˇ)

「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12.

矯正箭桿由曲變直的工具

揉箭之箝曰「矯」(說文解字•段玉裁注)

糾正

「矯」枉過正

假託、詐稱

起「矯」命以責賜諸民(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違背

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白鷗「矯」翼(王維•山中與裴迪秀才書)

時「矯」首而遐觀(陶淵明歸去來辭)

勇武

「矯」健、「矯」矯(亦解釋為「出眾」)

13.

撫摩

「拊」膺切齒(悲憤之狀)

安撫,通「撫」

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拊」掌

14.

棉被(ㄅㄟˋ)

衾被

覆蓋(ㄅㄟˋ)

凝霜「被」野草(阮籍‧詠懷詩)

施加(ㄅㄟˋ)

澤「被」生民

蒙受、遭受

(ㄅㄟˋ)

寡人不祥,「被」於宗廟鬼神之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久之,聞左公「被」炮烙(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表示「被動」

(ㄅㄟˋ)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假借為「披」

(ㄆㄧ)

操吳戈兮「被」犀甲(屈原‧國殤)

15.

區區

微小、小小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過秦論)

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教戰守策)

今君有「區區」之薛,不拊愛子其民。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余「區區」處敗屋之中(歸有光‧項脊軒志)

案:或解釋為「自謙之詞」,或解釋為「志得意滿」

自稱之謙詞

「區區」之心,切慕此耳。(李陵‧答蘇武書)

愛戀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篇 旁 q;6

字 音

詞 例

ㄋㄨㄢˇ

和、溫

ㄏㄨㄢˊ

ㄏㄨㄢˇ

急相濟(在緊急的時候,互相幫助)

ㄒㄩㄢ

永矢弗(永誓不忘)

ㄩㄢˊ

(水流動緩慢的樣子)、名

ㄩㄢˋ

ㄍㄨㄟˋ

瞶瞶(昏庸糊塗)、木重、功虧一、金石室

ㄎㄨㄟˋ

(昏亂不安)、振聾發(比喻大聲疾呼,以喚醒愚昧的人)不成軍(形容遭到慘敗)、功虧一、中猶虛(比喻男子尚未娶妻)贈、

不虞

ˊ

面目猙(面目凶惡可怕)可、叮

ˋ

ㄨㄛˋ

(懦弱愚昧)

生慣養、

ˇ

情立異(故意違反常情,以表示自己的超凡脫俗)(舉頭、昂首)

ㄑㄧㄠ

足可待(舉起腳跟就可等到,喻很快就可實現)

ㄑㄧㄠˊ

(用以比喻父子)

ㄐㄧㄢ

ㄑㄧㄢ

ㄒㄧㄢ

塵不染、(小草。比喻非常微小)

ㄔㄢˋ

ㄔㄣˋ

一語成

ㄐㄧㄚˊ

、汗流

ㄒㄧㄚˊ

山超海(比喻做不到的事情)路相逢、客、

ㄐㄩㄢ

日削月〔每日每月的減損、損耗越來越大〕

ㄐㄩㄣˋ

駿馬、險

ㄑㄩㄢ

怙惡不(有過惡卻不肯悔改)

ㄑㄩㄣ

〔徘徊不前〕

ㄘㄨㄣ

〔皮膚皸裂。皴,皮膚皸裂、皺縮〕

 

ㄙㄨㄢ

痛科、〔獅子〕

ㄙㄨㄛ

歲月如〔比喻日子消逝得很快〕、教〔指使他人作不正當的事。唆,指使〕

 

 

七、修辭舉隅--婉曲、轉品、層遞、排比

(一)婉曲

定義

在寫作時不直陳本意,而是委婉之詞加以烘托或暗示,讓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似乎含義越深越多,也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這種修辭方法,叫做「婉曲」

說明:有時,人們用故意游移其詞的手法,既不違背語言規範,又會給人以風趣之感。有人談及某人相貌醜陋時,說「長得抱歉」,談到某人對一件事、一個人有不滿情緒時,說他對此人此事「有點感冒」等等,均曲折地表示事情的本意。

 

 

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我有時後發現,一個形容枯槁的老者忽然不見他在街道散步了,第二天也不見,第三天也不見,我真不敢猜想他是到哪裡去了。(梁實秋.散步)

小時後我的魚就長滿了牙/                紅紅綠綠,凶猛活潑/                /                                                      我長大,魚也長大/                                         越來越溫順/                        牙存三兩顆/                                         身上也剩黑白的顏色。(劉克襄.圖畫)

我看見一個父親苦勸他六歲少爺去水旁觀瀑布。這位少爺不肯,他說水會噴到他的長衫馬掛,而且泥土很髒。他極力否認瀑布有什麼趣味。我於是知道中國非亡不可。(林語堂.杭州的寺僧)

按:暗指年輕人怕吃苦。

今天的時代,兒孫滿堂不滿堂又有多大差別?幸好我活得很健旺,不需兒孫伺候,就很好了。(琦君.晨)

(二)轉品

定義

一個詞彙,改變其原來詞性而出現,叫做「轉品」。

 

 

◆左右以君「賤」之也

孟嘗君「客」我。

按:名詞轉品為「意動」動詞。

以何「市」而反?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不拊愛「子」其民

(三)層遞

定義

說話行文時,針對至少兩個或三個以上有高低、深淺、遠近、大小、輕重、本末、先後:::等層次關係的語句,依序加以排列的修辭方法,叫做「層遞」。

 

 

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後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

按:「長鋏」兼用「借代」

按:「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左右以告→左右皆笑之,以告→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兼用「錯綜」之「調整語法」(將前後文中本應結構相似的語句,故意改變,以求表達靈活。

(四)排比

定義

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陳述同一意念或事物,叫做「排比」

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

◆臣竊計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

 

八、結構表

 

 

 

       
     
   
 

 

 

 

 

 

 

 

 

 

 

 

 

 

 

 

 

 

 

 

 

 

九、戰國策成語集錦

成語

釋義

出處

鷸蚌相爭

(漁翁得利)

比喻雙方爭執不相讓,必會造成兩敗俱傷,讓第三者獲得利益。

燕策二

驚弓之鳥

曾受過箭傷,一聽到弓弦的聲音,就會驚懼的鳥。比喻曾受打擊或驚嚇,心有餘悸,稍有動靜就害怕的人。

楚策四

墨守成規

(故步自封)

指固守舊規不肯改變,形容行事保守。

齊策六

彈丸之地

像彈丸一樣大小的地方。比喻狹小的地方。

趙策三

裹足不前

(畏縮不前)

形容有所顧忌,而停止腳步,不敢向前。

秦策三

圖窮匕見(現)

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形跡敗露,現出真相。

燕策三

路不拾遺

社會風氣良好,在路上看見別人失物不會據為己有。

秦策一

勢不兩立

不共戴天

比喻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

楚策一

畫蛇添足

比喻多此一舉,反將事情弄糟。

齊策二

猶豫不決

優柔寡斷

遲疑不定,無法拿定主意。

趙策三

無可奈何

(望洋興嘆)

毫無辦法、沒有辦法可想。

燕策三

曾參殺人

曾母投杼

(三人成虎,魏策)

本指謠傳久聽而信,後比喻流言可畏或稱誣枉的災禍。

秦策二

趾高氣揚

走路時腳抬得很高,樣子顯得十分神氣。形容人驕傲自滿、得意忘形。

齊策三

排難解紛

排除危難,解決紛爭。

趙策三

得寸進尺

得隴望蜀

原指可掌握侵略所得的每一分土地。後用以比喻貪得無厭。

秦策三

高枕無憂

墊高枕頭,無憂無慮地睡覺。形容身心安適,無憂無慮。

齊策四

狡兔三窟

比喻有多處藏身的地方或多種避禍的準備。

齊策四

引錐刺股

形容發憤讀書,不敢懈怠。

秦策

百步穿楊

形容箭術高明,百發百中。

西周策

米珠薪桂

形容物價上漲,生活極度困難。

楚策

刺股懸梁

形容發憤治學、刻苦上進。

秦策

肩摩踵接

形容人多,非常擁擠。

齊策

長驅直入

喻軍隊銳不可當,勢如破竹。

燕策

門庭若市

喻人多,非常熱鬧。

齊策

冠蓋相望

形容賓客或使者絡繹不絕。蓋,車篷。

魏策

鬥雞走狗

喻遊手好閒,不事生產。

齊策

揮汗成雨

接袂成帷

(舉成幕)

(摩肩接踵)

形容人多擁擠。(「揮汗成雨」亦可形容天熱)

齊策

一舉兩得

一箭雙雕

比喻做一件事,同時有兩方面的收穫。

秦策

亡羊補牢

比喻犯錯後及時更正,尚能補救。

楚策四

千載一時

(萬載一時)

(千載難逢)

千年才有一次的好時機,形容機會十分難得,稍縱即逝。

楚策四

不遺餘力

盡心竭力

形容竭盡全力,毫無保留。

趙策三

比比皆是

(比肩皆是)

(觸目皆是)

形容到處都是。比比,音ㄅㄧˋ ㄅㄧˋ,每每、頻頻。

秦策一

四分五裂

四方受敵,國土被分解割裂。形容分散而不完整、不團結。

魏策一

民不聊生

(生靈塗炭)

形容百姓生活非常困苦。聊生,賴以維生。

秦策四

安步當車

悠閒安穩地走路,當作是乘車。比喻安貧樂賤。後形容態度悠閒從容。

齊策四

安然無恙

指平安沒有疾病、禍患、憂慮等事故。

齊策四

百發百中

(百步穿楊)

形容射擊技術高超,絕無虛發。後亦用來形容料事、用計、施藥等相當準確。

西周

羽毛未豐

(少不更事)

(乳臭未乾)

羽毛尚未長滿成熟。比喻勢力或能力不夠雄厚,還不足以獨當一面。

秦策一

肝腦塗地

肝腦濺灑在地上。形容死狀極慘後亦用於比喻盡忠竭力,不惜犧牲生命之意。

燕策一

抱薪救火

(負薪救火)

(抱薪救焚)

(揚湯止沸)

比喻用錯方法,而致禍害加深

魏策三

前功盡棄

功虧一簣

指以前辛苦獲得的成果,全部廢棄。

西周策

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趙策一

前倨後恭

比喻待人勢利,態度轉變迅速。

秦策一

南轅北轍

本要向南,但卻駕車往北行。比喻行動和想要達到的目的相反。後亦用以比喻彼此背道而馳,或比喻遙隔兩地。

魏策四

 

十、延伸學習--課外閱讀

(一)戰國策

1.不死之藥   戰國策•楚策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

語譯:有人獻給楚王長生不老的藥,傳遞人拿著藥走入宮中。有個宮中衛士看見後問道:「這東西可以吃嗎?」答說:「是可以吃的。」衛士於是搶過來吃了下去。楚王爲此甚爲惱怒,就要殺死這個衛士。這個衛士託人向楚王解釋說:「我問傳達人,他告訴我說是可以吃的,我才拿過藥來吃下去,這事我沒有罪,有罪的乃是傳遞人。況且客人所獻的是長生不死藥,我吃了藥大王就殺我,這豈不成了喪死藥。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就證明有人在欺騙大王。」楚王就放了他。

 

2.求千里馬   戰國策•燕策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五百金。」涓人對曰:「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語譯:古時候有個國君,願意用千兩黃金來買千里馬,一連三年仍然沒找到。有一侍從對國君說:「讓我去試試吧。」國君就派他去,三個月以後終於找到了一匹千里馬,可是馬卻已經死了,於是就用五百兩黃金買了千里馬的頭去呈報國君。國君大怒:「我要的是活馬,要死馬幹嘛?還白白花掉五百兩黃金。」侍從回答:「買了一匹死馬都用了五百兩黃金,更何況是活的千里馬呢?天下人必定認為國君會買馬,不久好馬就會來了。」還不到一年,就來了三匹千里馬。(涓人:在國君左右擔任打掃的人,此泛指國君近臣。捐:花費、耗用。

 

3.畫蛇添足   戰國策•齊策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爲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生,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爲之足。」未成,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團無足,子安能爲之足?」遂飲其酒。爲蛇足者,終亡其酒。

語譯:楚國有個貴族祭過祖先,把一壺酒賜給門客。門客相顧商議:「這酒,幾個人喝不夠,一個人享用卻有餘,讓我們各在地上畫一條蛇,先畫成的請飲此酒。」有個門客率先完成,取過酒杯準備先喝,就左手持杯,右手又在地上畫了起來,並說:「我還可以爲蛇添上足呢。」蛇足尚未畫完,另一門客的蛇也畫好了,於是奪過他手中的酒杯,說:「蛇本無腳,你怎能給它硬添上腳呢?」便喝了那酒。而畫蛇腳的最終沒有喝到酒。

 

4.驚弓之鳥   戰國策•楚策 

  天下合從,趙使魏加見楚春申君曰:「君有將乎?」曰:「有矣,僕欲將臨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時好射,臣願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異日者,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爲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今臨武君,嘗爲秦孽,不可爲拒秦之將也。」

語譯:天下諸侯聯合抗擊秦國,趙國派魏加去見楚國的春申君說:「您定下大將的人選了嗎?」春申君說:「定下來了,我準備委任臨武君為主將。」魏加說:「我年輕的時候喜歡射箭,我願意用射箭的事打個比方,可以嗎?」春申君說:「可以。」魏加說:「從前,更羸和魏王站在廟臺的下面,仰頭看見即將飛近的大雁。更羸對魏王說:『我能為大王引弓虛發把鳥射下來。』魏王說:『你射箭的技術能達到這般地步嗎?』更羸說:『可以。』一會兒,那隻大雁從東方越飛越近,更羸引弓虛發,果然把牠射了下來。魏王說:『你的箭術,怎麼到達這樣神乎其技的地步呢?』更羸說:『沒什麼,這隻大雁是受過驚嚇的!』魏王說:『喔,先生怎麼知道牠受過驚嚇呢?』更羸回答道:『那沒什麼,看牠飛的速度比旁邊的大雁慢,鳴叫聲音淒涼悲傷。飛得慢,是因為舊的創傷發痛;鳴叫悲傷,是因為牠長期失伴。舊的創傷未痊癒,驚心的陰影未消除,以致於牠一聽到弓弦的聲響,就為了避箭而極力高飛,終於牽動舊傷,墜落了下來。』如今臨武君是個曾經被秦國打敗的將領,猶如驚弓之鳥,不可以委任他為抵抗秦軍的主將。」

【簡析】

  戰國時期,天下諸侯採取合縱政策共同對付西邊的秦國。趙國派使者魏加到楚國拜見春申君,問楚國可有能帶兵打仗的將領,春申君說打算派臨武君擔任大將。魏加認為臨武君是秦國手下的敗將,不宜擔任此職。就講了這個寓言,說明臨武君心有餘悸,讓他帶兵會有問題。「驚弓之鳥,虛發而下」,今天我們用這個成語典故,比喻受過驚嚇的人,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惶恐不安。

  這個寓言給我們的啟示之一:人人都可能受到打擊和挫折,受到打擊挫折的人,他的心靈會留下慘痛的傷痕,可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但關鍵的是,如果老是為過去的失敗而感傷不已,甚至不能自拔,那麼這種情感脆弱、意志消沉的人,就容易再次遭遇失敗。

  啟示之二:只要我們對事物有深入仔細的觀察,就能發現鍥入之點,掌握事物的特質及要害,達到預期的效果。更羸看到徐飛悲鳴的大雁,從其外表的疲憊不堪看到了其內在的悲傷不已,因此,他恰當地利用對方的弱點,就達到虛弓下鳥的神異效果。

 

5. 狐假虎威   戰國策•楚策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語譯】

   楚宣王問群臣說:「我聽說北方各諸侯國害怕昭奚恤(楚國名將),實際上怎麼樣呢?」群臣沒有能回答的。江一回答說:「老虎尋求各種野獸來吃,得到了一隻狐狸。狐狸說:『你可不敢把我吃掉!天帝讓我做群獸的首領,現在你吃掉我,就是違背天帝的命令啊!你如果以為我說的話不可靠,我走在你前面,你跟隨在我後面,看看各種野獸看見我而敢不逃跑嗎?』老虎以為狐狸的說法是對的,所以就跟著牠一起走。群獸看到牠們都逃走了,老虎不知道群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走,反而以為是害怕狐狸才逃走的啊!現在君王的土地方圓有五千里,全副武裝的將士上百萬,而專門委託給昭奚恤來統帥,因此北方諸侯國害怕昭奚恤啊!那實際上是害怕君王的武裝將士啊!這就如同群獸的害怕老虎一樣。」

【簡析】

  這個寓言故事藉江一回答楚王之問,引出狐假虎威這件事:狐狸本無威勢,只是藉助老虎之威勢而恫嚇百獸。狐狸似乎威風八面,連老虎也受了欺騙。倘若把狐狸與老虎分開,真相立刻大白。

  這個故事諷刺那些無恥之徒,假藉他人權勢以嚇唬弱者,欺凌善良的卑劣行為。一件複雜的事物,往往被許多表面現象蔭蔽著,真假混雜。我們要善於去偽存真,由表及裡,步步深入,才能揭露事物的本質。否則,很容易被「狐假虎威」式的人物所蒙蔽。

 

6.白虹貫日   戰國策•魏策 

  秦人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小易大,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且(ㄐㄩ)使於秦。秦王謂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且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謂唐且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且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ㄑㄧㄤ)地爾。」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慧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於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ㄐㄧㄣ,災禍)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語譯】

   秦王派人對安陵君說:﹁寡人想用五百里的土地換取安陵,安陵君大概能答應寡人吧?﹂安陵君說:「大王施與恩惠,能夠以我們小小的土地換得您的大片土地,太好了!即使如此,我卻是從先王那裡接受的土地,願意永遠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很不高興。安陵君於是派唐且出使秦國。秦王對唐且說:「寡人用五百里的土地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寡人,為什麼呢?再說秦國滅了韓國、亡了魏國,而安陵君卻憑五十里的土地保存了下來,是因為我認為安陵君是個忠厚的長者,所以沒有特別理會。現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請求擴大他的地盤,而安陵君卻違背寡人的旨意,是輕視寡人嗎?」唐且回答說:「不,並不是如此。安陵君從先王那裡接受了土地並守護它,即使有千里之地也不敢交換,豈只是五百里呢?」秦王勃然大怒,對唐且說:「先生也曾聽過天子發怒的情況嗎?」唐且回答說:「臣下不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怒,就會屍橫百萬,血流千里。」唐且說:「大王曾聽說過平民發怒的情況嗎?」秦王說:「平民百姓發怒,也不過脫下帽子光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且說:「這是懦夫發怒,並非勇士發怒。專諸刺殺王僚,如慧星掃過月亮,聶政刺殺韓傀,如白色的長虹貫穿了太陽;要離刺殺慶忌,蒼鷹搏擊於大殿之上。這三個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心懷怒氣尚未發作,凶兆就會從天而降,加上臣下就將有四個人了。如果一定要讓勇士發怒,就將會倒下兩具屍體,血流五步,天下人都將穿起白色的孝服,今天就會這樣。」唐且挺著寶劍站了起來。秦王面露屈服之色,直起腰謝罪說:「先生請坐,何至於此,寡人明白了。韓國、魏國相繼滅亡,而安陵卻能憑五十里的土地保存下來,就是因為有先生啊!」

【簡析】

   本篇寫秦王 政要脅安陵君割讓安陵之地,安陵君派唐且使於秦,並以浩然正氣折服秦王的故事。對唐且的英勇和秦王的虛矯,描寫都頗生動。文中人物的形象鮮明,情境生動,但當時使臣上殿禁止攜帶武器,故本文情節當出於虛構,並非真實的歷史記載。

 

(二)讀孟嘗君傳      王安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注釋】

得士:得到有才能的人。

以故:因為這個緣故。

歸:歸附。

卒賴:終於依靠。賴,憑藉。

脫於虎豹之秦:從像虎豹一樣凶惡的秦國逃脫出來。

特:只,不過。

雞鳴狗盜:齊湣王二十五年(西元前二七八年),孟嘗君入秦被囚,得門客中善學狗叫者之助,盜得宮中狐白裘獻給昭王寵姬,得以獲釋。到函谷關時,天未明,又一門客學雞叫,騙開關門,因而能脫險返齊。

雄:首領。

擅齊之強:擁有齊國強大的國力。擅,音ㄕㄢˋ,擁有。

南面而制秦: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南面,古代帝王聽政南向而坐,此指稱王,有稱霸天下之意。

尚何取:又何必採用。尚,還、又。

【語譯】

  世人都說孟嘗君很能得到才能之士,所以才能之士都來歸附他,終於憑藉這些人的力量,使他從像虎豹一樣凶惡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個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哪裡說得上能得到才能之士呢?否則,擁有齊國的富強,只要能得到一個真正的才能之士,應該就可以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了,哪裡還用得著雞鳴狗盜的力量呢?雞鳴狗盜的人物都聚在他的門下,所以真正的才能之士便不願來了。

【簡析】

  本文是王安石對〈史記‧孟嘗君列傳〉的讀後感。他認為孟嘗君門下的「雞鳴狗盜」之徒不是士,從而否定了「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說法。為了駁斥「孟嘗君能得士」的傳統說法,作者首先提出這種傳統說法的主要理由:一是孟嘗君善於得到士,士因此而投奔他;二是他最後依靠門客的力量從虎豹之秦逃脫出來。王安石怎樣駁倒這些傳統的看法呢?首先,他抬高士的標準,認為雞鳴狗盜之徒不是士,孟嘗君只不過是雞鳴狗盜之徒的首領,因此稱不上得士。從總體上否定了「孟嘗君能得士」的說法。接著又以激問的語氣來論述,假使孟嘗君真正能得士,那應該可以輔佐齊王稱霸於天下,不必借助雞鳴狗盜之徒的幫助。最後,作者用了一個邏輯推理,指出:也正因為他依靠的是這些雞鳴狗盜之徒,真正的士就不會來到他的門下。這就駁斥了「士以故歸之」的說法。

  雖然是僅有九十字的短篇,在藝術上給予讀者的卻是一種咄咄逼人、不可阻遏的氣勢。真是「文極短而氣極長」,生動地顯示了王安石散文的陽剛之美。後人稱王安石是短章聖手,當不為過。

  這篇讀後感的另一個長處是見解新穎,自立一家之言。單是這種膽識和勇氣,就很可取。讀書貴在有獨立創造的思考,而且敢於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不過,有些文評家則認為王安石的論述也並非無懈可擊,他把士的標準提到那麼高的程度,並沒有多少根據。特別是他那得一士就可以「南面而制秦」的論點,似乎站不住腳。齊國能否戰勝強大的秦國,需要研究齊、秦雙方的許多因素和條件,絕非只靠一士就能扭轉乾坤。這種看法,同學不妨可以作為討論學習的參考。

(三)詠史詩

1.函谷關   唐‧胡曾

寂寂函關鎖未開,田文車馬出秦來

朱門不養三千客,誰為雞鳴得放回

注釋:函谷關:簡稱函關,在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王垛村,戰國時秦置。

「寂寂」二句:史記‧孟嘗君列傳載,秦昭王聽說孟嘗君賢能,設法召他到秦,並任命為相。有人勸告秦昭王,說孟嘗君是齊國人,將來吃裡扒外,秦國要吃大虧。秦王聽信了,將孟嘗君囚禁,還準備殺他。孟嘗君向秦昭王的竉姬求助,得到釋放。他連夜逃至函谷關,這時秦王後悔放出孟嘗君,派人追趕。按規定,雞鳴之後才開關門讓人出入。關門未開,追拿之人已在半路,孟嘗君再次處於危險之中。好在門客中有一人能學雞叫,引得遠近眾雞齊鳴,關門大開,孟嘗君得以安全逃離秦國。

「朱門」二句:讚揚孟嘗君不拘一格廣養門客。朱門,紅色之門,貴族之門,指孟嘗君家。

 

2.田文(之一)   唐‧周曇

下客常才不足珍,誰為狗盜脫強秦?秦關若待雞鳴出,笑殺臨淄土偶人

3.田文(之二)

門下三千客自矜,頻彈劍客獨無能。田文不厭無能客,三窟全身果有憑。

注釋:土偶人:用土做的偶人。孟嘗君赴秦前,蘇代講了一個寓言故事勸阻他,說淄水邊上的土偶人遇洪水雖殘破卻仍歸於土,而木偶人則漂泊無所止;認為秦是虎狼之國,孟嘗君去後難以返回,會遭到土偶人的嘲笑。

矜:自尊自大。

 

4.孟嘗君養士處   明‧馬世奇

俠氣千年大海東,猶將鄒魯薄齊風

即令飽食官廚者,幾似雞鳴狗盜雄。

注釋:孟嘗君養士處:在今山東淄博巿臨淄區。本詩前二句說,鄒魯仁義之風高於齊的俠義之風,對雞鳴狗盜之徒是不讚賞的。後二句說,當今的各級官吏和幕僚,連雞鳴狗盜也不如。

俠氣千年:俠義風氣千載猶存。

大海東:齊地在東部海濱,故曰「大海東」。

鄒魯:孔子生於魯國,孟子生於鄒國,孔孟的學說是行仁政、講仁義,故後世以鄒魯作為「禮義之邦」、「仁義之風」的代稱。

齊風:齊國的俠義風氣。

飽食官廚者:食官俸者,指當時的各級官吏及其幕僚。

 

5.詠史   唐‧皎然

田氏門下客,馮公眾中賤。一朝巿義還,百代名獨擅。

始知下客不可輕,能使主人功業成。借問高車與珠履,何如卑賤一書生?

注釋:田氏:孟嘗君,姓田,名文。

始知」二句:指孟嘗君在馮諼和雞鳴狗盜等下等門客的幫助下,度過了危難,營就了「三窟」,任齊相,任魏相。

高車與珠履:乘高車、穿珠鞋的上等門客。

 

6.馮諼   唐‧周曇

兔窟穿成主再興,輩流狐伏敢驕矜。馮諼不是無能者,要試君王欲展能。

注釋:無能者:馮諼最初在孟嘗君門下時,曾被認為是「形容狀貌甚辯,長者,無他技能」的人。

 

7.詠史   清‧龍燮

自古牛刀恥割雞,匣中三尺氣如霓。馮生只為魚彈鋏,更比雞鳴狗盜低。

注釋:本詩澈底否定馮諼,認為他還不如雞鳴狗盜之人,論據是:馮諼只是追求個人物質享受。(這兩句也可解為:如果馮諼只是為吃魚而彈鋏,沒有真才實學,就比雞鳴狗盜者更不如了。然而他並不是這樣的人。)

牛刀割雞:比喻大材小用。

三尺:三尺劍。

氣如霓:劍氣上沖,如虹霓在天。

十一、戰國策名句

1.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秦策一)

【釋義】羽毛尚未長滿成熟。比喻勢力或能力學識淺薄,尚不足以獨當一面。

2.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秦策三)

【語譯】太陽走到正午,就要向西偏移;月亮變圓的時候,就要開始虧損。

3.行百里者半九十。 (秦策五)

【語譯】百里的路程雖然走了九十里,只能算是走了一半,因為最後的十里路是最艱苦的。

4.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楚策四)

【語譯】看到兔子跑了才回頭找獵犬,還不算晚;羊丟失了再去修補羊圈,也不算遲。

5.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趙策一)

【語譯】記取從前做事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做事的借鑑。

6.三人言而成虎。 (魏策二)

【釋義】龐恭和魏太子同去趙國當人質,臨行前龐恭以三人成虎勸諫魏惠王不要聽信讒言。比喻謠言惑眾。

7.抱薪而救火也,薪不盡則火不滅。 (魏策三)

【語譯】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燒不完,那火是不會滅的。

8.厚者不毀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 (燕策三)

【語譯】敦厚的人不損害別人而使自己得到好處,仁慈的人不毀謗別人來抬高自己的聲譽。

 

十三、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3回)

12、13題組:

有獻不死之藥於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  (戰國策 楚策四)

語譯:有人給楚王獻長生不老的藥,傳遞人拿著藥走入宮中。有個宮中衛士看見後問道:「可以吃

     嗎?」答說:「是可以吃的。」衛士於是搶過來吃了下去。楚王為此甚為惱怒,就要殺死這

     個衛士。這個衛士託人向楚王解釋說:「我問傳遞人,他告訴我說是可以吃的,我才拿過藥

     來吃下去。這事我沒有罪,有罪的乃是傳遞人。況且客人所獻的是長生不死藥,我吃了藥大

     王就殺我,這豈不成了喪死藥。大王殺死一個沒有罪的臣子,就證明有人在欺騙大王。」楚

     王就放了他。

14、15題組: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后,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

                                            (戰國策 趙策 觸龍說趙太后)

語譯:左師公說:「我的兒子舒祺,年齡最小,不成材;而我衰老了,心裡很疼愛他,希望讓他能

     補上宮中衛士的名額,來保衛王宮,我冒著死罪稟告太后。」太后說:「好啊!年紀多大了?」

     觸龍回答說:「十五歲了。雖然還小,希望趁著我還沒入土前,把他託給太后。」太后說:「男

     人也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嗎?」觸龍說:「比女人還要疼愛。」太后笑著說:「女人才疼得特別

     厲害!」觸龍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后,勝過長安君。」太后說:「你錯了!不如對長安

     君疼愛得深。」左師公說:「父母疼愛孩子,就要為他計慮深遠,您老人家送燕后出嫁的時

     候,握著她的腳後跟,為她哭泣,是想著她嫁到遠方去而傷心,真是太疼愛她了。她走了以

     後,您也不是不想念她,祭祀的時候一定要為她祈禱,禱辭說:『千萬別讓她被送回來呀!』

     這難道不是為她考慮長遠,希望她的子孫世代相繼當燕國國君嗎?」太后說:「是的。」

 

 

 

甲卷(第3回)

16~20題組:

鄒忌脩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我孰與徐公美?」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熟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命:「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朞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戰國策.齊策)

 

語譯:鄒忌身高八尺多,身材形貌瀟灑美麗。有一天早晨,穿戴衣冠,照著鏡子,問他的妻子說:

     「我和城北徐公誰比較美呢?」他的妻子回答說:「您這麼美,徐公哪比得上您啊!」城北徐

     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相信,又問他的妾說:「我與徐公誰比較美呢?」妾曰:「徐公哪

     比得上您啊!」第二天,有客人來訪,鄒忌與客人坐著談話,問客人說:「我和徐公誰比較

     美呢?」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看了看他,自認實在比不上徐公;再照了鏡子,自己看了

     又看,更覺得遠不如徐公。晚上躺在床上想著這件事說:「妻子之所以說我美,那是偏袒我;

     妾之所以說我美,那是怕我;客人之所以說我美,那是想對我有所要求。」

   於是上朝謁見齊威王說:「臣確實自知不如徐公美。但臣的妻子偏袒臣,臣的妾怕臣,臣的

     客人想對臣有所要求,都說臣比徐公美。現在,齊的土地有千里見方,城有一百二十座。宮

     中的后妃近侍,無不偏袒君王;朝中的臣子,無不畏懼君王;全國上下,無不有求於君王。

     這樣看來,君王所受的蒙蔽就太嚴重了。」齊威王說:「對極了!」就下令:「大小官吏和人

     民能當面指出寡人過錯的,可以領受上等的獎賞;能上書規諫寡人的,可以領受中等的獎賞;

     能在市集朝廷評論,讓寡人聽到的,可以領受下等的獎賞。」

   命令剛宣布時,群臣紛紛進諫,門庭像鬧市一般;幾個月後,進諫的人時斷時續;滿一年後,

     即使想進諫,也沒有可諫的事了。燕趙韓魏等國聽到這件事,都來朝見齊威王。這就是所謂

     在朝廷上打了勝仗。

 

 

 

 

十四、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古人言談、行文常使用「謙詞」,以示自我謙抑。下列文句「 」內的詞語,屬於謙詞的選項是 (A)勾踐之困於會稽而歸,「臣妾」於吳者,三年而不倦 (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C)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D)(孟嘗君)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94. 指考〕

                                                      

答案:(C)。

解析:(A)出自宋.蘇軾〈留侯論〉。「臣妾」意指作臣僕、婢妾。(B)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東道主」意指東方可權為招待的主人。(C)出自三國.諸葛亮〈出師表〉。「駑鈍」謙稱自己卑下的才能。(D)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不羞」指對方不感被屈辱,為敬稱之詞。

 

2.文學作品中人物說話的「語氣」,可呈現其性格、情緒與心情;語氣可有平淡、誠懇、欣喜、不滿、憤怒、嘲諷、譏刺、諧謔、自負、自嘲……等。下列關於說話者「語氣」的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劉姥姥〉:「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顯示出劉姥姥的自負心態 (B)〈鴻門宴〉:「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顯現范增莽撞而不能顧全大局的個性 (C)〈馮諼客孟嘗君〉:「(齊王)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顯現齊王因不滿孟嘗君門客太多,遂故加嘲諷的心態 (D)〈虬髯客傳〉:「道士對弈,虬髯與靖旁侍焉。俄而文皇來,……道士一見慘然,下棋子曰:『此局全輸矣!於此失卻局哉!救無路矣!復奚言!』罷弈請去。既出,謂虬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勉之,勿以為念!』」顯現道士由失望惆悵,轉而寬慰、勸勉虬髯客重新振作的心情轉折。                         〔95. 指考〕

 

答案:(D)。

解析:(A)劉姥姥不計形象自我調侃,表現出豁達大度。(B)范增識見不凡,洞見先機,可惜項羽不能用人。(C)齊王低聲下氣,懇請孟嘗君返回相位。

 

3.下列文句「 」內,屬於名詞做動詞用的選項是 (A)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B)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C)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D)不衫不屨,「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 (E)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7. 指考〕

答案:(B)(C)(D)(E)。

解析:(A)足:十分,為副詞。「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感到羞恥;向地位高的人學習,就覺得近乎諂媚。」語出韓愈〈師說〉。(B)樂:聽音樂。「獨自聽音樂感到快樂,與他人一同聽音樂感到快樂,哪一種比較快樂?」語出《孟子.梁惠王》下。(C)衣冠: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孟嘗君覺得他如此迅速就返回,十分奇怪,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接見他。」語出〈馮諼客孟嘗君〉。(D)裼裘:披上披肩,穿好皮裘。「衣著隨意,穿著裼衣和皮衣,神采飛揚,與平凡人的模樣相去甚遠。」語出〈虬髯客傳〉。(E)王:稱王天下。「如此即是君臣、父子、兄弟都去除好利的心,懷抱仁義的態度相互接待,如此一來,不稱王天下,也是不可能的。」語出《孟子.告子》下。

 

4.交際目的。下列敘述,敘說者選用「讚美對方」的技巧的選項是 ()紅拂投奔李靖時對李靖說:「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 ()張良對項羽說:「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劉姥姥遇見賈惜春時說:「我的姑娘!你這麼大年紀兒,又這麼個好模樣兒,還有這個能幹,別是個神仙托生的罷。」 ()孟嘗君對馮諼說:「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蘇轍在給韓琦的信中說:「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99. 指考〕

 

答案:(A)(C)(E)

解析:(A)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說明紅拂慧眼識英雄,果決地將自己的終身依託給李靖。「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是對李靖的讚美肯定。為正答。(B)出自司馬遷〈鴻門宴〉。鴻門宴中,劉邦尿遁,留下張良善後,獻出禮物。張良說明劉邦已先離開,再致送禮物,並未讚美項羽或范增。(C)出自曹雪芹〈劉姥姥〉。劉姥姥表面憨厚,其實有她慧黠的一面。進大觀園,帶來無限歡樂,賈母指著惜春說她會畫畫,這位老貴婦流露出得意的心態,劉姥姥的回應是把惜春大捧特捧,不但捧她的畫藝,還捧她的美貌。為正答。(D)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馮諼為孟嘗君營造的「三窟」中,第一窟是「焚券市義」。首段登場的馮諼是個不值一提的人,惹人嫌惡,無能又狂傲。第二段進入揚筆處,留了點喘息的質疑空間,馮諼敢署「能」,可不是玩笑,於是孟嘗君請而見之,用一套冠冕堂皇的客氣話表示對馮諼的歉意,然後問是否願去收債?孟嘗君並不清楚馮諼的能耐,此處並未讚美他。(E)出自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本文中,蘇轍寫自己走出家門,遠遊名山大川後,緊接著寫與豪俊交游,引出歐陽公,再切入題旨,提出要求謁見韓太尉。他以見山見水的大、高、深,襯太尉之雄才大略,以為見不著太尉,就沒有盡天下之大觀。這是對太尉至高無上的讚美。為正答。語譯:(A)紅拂投奔李靖時對李靖說:「我侍候楊司空很久,看過天下許多英雄豪傑,沒有比得上您的。絲蘿無法獨自生存,希望能附託大樹,所以來投奔您。」(B)張良對項羽說:「沛公不勝酒力,不能親自告辭。委派臣下謹奉白璧一雙,再拜獻給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給大將軍足下。」(C)劉姥姥遇見賈惜春時說:「我的姑娘,你年紀這麼小,又長得這麼好,還有這個本領會畫畫,該不是神仙投胎的吧。」(D)孟嘗君對馮諼說:「我為一些瑣事勞累不堪,且因憂慮而心煩意亂,生性又懦弱愚昧,忙於國家大事,因此得罪了先生。多承先生不介意,竟有意為我到薛地收債嗎?」(E)蘇轍在給韓琦的信中說:「轍這次前來京城,對於山已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對於水則看到了黃河的深廣,對於人則見過了歐陽公,然而遺憾的是至今還沒見過太尉呢。」

 

5.對於因果關係的敘述,下列文句屬於「先果後因」的選項是 (A)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B)(項脊)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C)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E)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99. 學測〕

 

答案:(B)(D)

解析:(A)出自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余時為桃花所戀」為因,「竟不忍去湖上」為果。(B)出自歸有光〈項脊軒志〉。「軒凡四遭火,得不焚」為果,「殆有神護者」為因。(C)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為因,「太守即遣人隨其往」為果。(D)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為果,「馮諼之計也」為因。(E)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本選項是判斷句,無因果關係

(二)延伸補充

6.下引文章中衣冠、之、適、去、徒五個詞和字,各自與下列選項「 」內相同的字詞比較,意義相同的選項是:「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 (A)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B)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 (C)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雲,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 (D)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E)夫闖賊但為明朝祟耳,未嘗得罪於我國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申大義。                                                  〔92. 指考〕

 

答案:(A)(B)(D)(E)。

解析:(A)「衣冠」名詞轉為動詞,即「穿衣戴帽」,與題幹同。(B)「之」為動詞,即「往」,與題幹同。(C)自「適」,即自得、適意,與題幹「適鬻金者之所」之「適」(往)不同。(D)「去」國懷鄉,「去」作「離去」,與題幹同。(E)「徒」以薄海同仇,「徒」作「只」解,與題幹同。

 

7.以下為兩首元曲:(甲)楚霸王,漢高皇,龍爭虎鬥幾戰場。爭弱爭強,天喪天亡,成敗豈尋常?

一個福相催先到咸陽,一個命將衰自刎烏江。江山空寂寞,宮殿久荒涼。君試詳,都一枕夢黃粱。(馬謙齋〈塞兒令.楚漢遺事〉)(乙)登樓北望思王粲,高臥東山憶,悶來長鋏為誰彈?當年射虎,

將軍何在?冷凄凄霜凌古岸。(張可久〈賣花聲.客況〉)下列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甲)之「都

一枕夢黃粱」,用「南柯一夢」的典故 (B)(乙)之「高臥東山」,所憶的對象是謝安 (C)(乙)之「悶

來長鋏為誰彈」,用「馮諼客孟嘗君」的典故 (D)(乙)之「射虎將軍」,指漢代名將李廣。

                                                                          〔94. 指考〕

答案:(A)。

解析:(A)用的是「黃粱一夢」的典故,雖然兩者故事涵義相近,但用典仍不能稱上相同。(D)射虎將軍指的是漢代名將李廣。李廣英勇善戰,戰功彪炳,卻始終未得封侯,一生中還多次被貶及免職。

 

8.下列文句中的「行」字,有「實施」之意的選項是 (A)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陶淵明

〈責子〉) (B)「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孟子.公孫丑》) (C)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

「行」(《戰國策.秦策》) (D)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E)子曰:

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論語.述而》)。

                                                                      〔96. 指考〕

答案:(B)(C)。

解析(A)將。(B)(C)實施。(D)流傳。(E)行為。

語譯:(A)阿宣要十五歲了,仍然不愛文學或道術。(B)施行仁政而稱王天下的領袖,沒有誰能阻擋得了。(C)勸說秦王的上書多次呈奏,但蘇秦的主張仍未實施。(D)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E)孔子說:「你們這些學生以為我有隱瞞嗎?我沒有對你們隱瞞。我沒有一個行為不是在暗示你們。」

 

9.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山公(山濤)與嵇(康)、阮(籍)一面,若金蘭。山妻韓氏,公與二人異於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負羈之妻亦親觀孤、趙,意欲窺之,可乎?」他日,二人來,妻勸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視之,達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知,正當識度相友耳。」公曰:「伊輩亦常以我度為。」(《世說新語》)

〔註〕負羈之妻亦親觀孤、趙: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曹國,曹國大夫僖負羈之妻觀重耳身邊的孤偃、趙衰。

( )(1)下列關於山濤及其妻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山濤之妻有識人之明 (B)山濤之妻善妒而好猜忌 (C)山濤自認才能不輸嵇、阮 (D)山濤之才極受嵇、阮肯定。

( )(2)文中畫框線的「契」、「覺」、「以」、「勝」四個詞,各與下列選項「 」內相同的詞比較,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 (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C)連橫〈臺灣通史序〉: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 (D)蘇軾〈留侯論〉: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96. 學測〕

 

答案:(1)(A);(2)(C)。

解析:(1)山濤之妻可以由「穿墉而視」知道自己的夫婿只有氣度與二人相儔,可知她有識人之明。全文未提嫉妒,故(B)不正確。山濤以「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表示山濤也有自知之明,故(C)不正確。同語亦可知嵇、阮肯定的是山濤的「度量」而非「才能」,故(D)不正確。

(2)(A)投合/合約。(B)感知/睡醒。(C)用。(D)優點/盡。(前者為題幹詞義,後者為選項詞義)

語譯:山公(濤)和嵇康、阮籍才見一次面,就情投意合。山濤的妻子韓氏,覺得丈夫與這兩人不是一般的朋友,就詢問山濤。山濤回答說:「當今可以做我朋友的,只有這兩人而已。」妻子說:「古時僖負羈的妻子,也曾經親自觀察過孤偃、趙衰,我想偷看他們一眼,可以嗎?」有一天,嵇、阮來到山濤家,韓氏勸山濤把客人留下來過夜,並準備了酒肉。夜裡,她通過牆縫看他們,一直看至天亮,竟忘了回去。山濤進入內室,說:「這兩人怎麼樣?」妻子說:「你的才華遠遠比不上他們,只可憑藉見識氣度和他們交往罷了。」山濤說:「他們也常常認為我的度量好。」

 

10.寫作常使用「借事說理」的技巧,以提高道理的可信度。下列文中所述「市集人潮聚散」的事例,最適合用來證明哪一選項的道理?「君獨不見夫趣市朝者乎?明旦,側肩爭門而入;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忘其中。」(《史記.孟嘗君列傳》) (A)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 (B)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C)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D)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       〔97. 學測〕

                                                    

答案:(A)。

語譯:您難道沒看到人們奔向市集的情況嗎?天剛亮,人們側著肩膀爭奪進入市集;日落後,經過市集的人甩著手臂連頭也不回。不是人們喜歡早晨而厭惡傍晚,而是由於所要買到的東西市集中已經沒有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