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鴻門宴 司馬遷

一、寫作背景

  「秦失其鹿(雙關「祿」),天下共逐之」,秦末失政,陳涉起義,鬆動秦朝根基,群雄並起抗秦。秦亡之後,中原逐鹿,即以項羽、劉邦為首,展開一場風雲詭譎的爭霸戰局。司馬遷於〈項羽本紀〉中詳敘項羽發跡、壯大、敗亡的過程。「鉅鹿之戰」成就項羽之威名;「鴻門宴」則是楚敗漢興的轉捩點;之前是項羽驍勇善戰,所向披靡;之後則是楚、漢相爭,劉邦終得天下,而項羽自刎烏江。楚敗漢興之因,於本文中已埋下伏筆;司馬遷對於這件歷史大事,事件敘述詳略有致,人物刻劃鮮明生動,具有很高的文學和史料價值。

 

二、作者介紹

(一)司馬遷傳略與「史記」成書背景

1.家鄉景觀與童年生活

  司馬遷生於夏陽龍門(今陝西省韓城市),南臨黃河,北面五十里是著名的龍門山。相傳大禹在龍門鑿山治水,韓城古稱少梁,春秋時先屬秦,後屬晉,戰國屬魏,屢為秦與晉、秦與魏戰地,不少著名戰役都發生在此地。司馬遷的童年即「耕牧河山之陽」與農夫牧童為伴,飽覽山河名勝,聽聞歷史傳說,鄉土文化孕育司馬遷豪邁靈秀之氣。

2.史官世家與轉益多師

  父親司馬談曾任太史令,是一刻苦勤奮之學者。嘗「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學術觀點兼容並包(著有〈論六家要旨〉),而崇尚道家。希望司馬遷能遵守史官的世業,對司馬遷有深刻影響。司馬遷「年十歲則誦古文」(《左傳》、《國語》),後隨父到京師向孔安國學習古文《尚書》;向董仲舒學習《公羊春秋》。

3.壯遊交往與博覽群書

  司馬遷二十歲漫遊東南一帶,在會稽探訪大禹遺址;在長沙水濱憑弔屈原、賈誼;在登峰瞻仰許由墳墓;在楚地參觀春申君的宮殿;在劉邦發跡的沛地,參觀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等人的故居。漫遊過程中流露對傳統文化極其深厚的感情──「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迴留之不能去云。」(〈孔子世家〉)「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屈原賈生列傳〉)元朔五年(西元前一二四年)任職郎中後,出使西南,遠到昆明,東到碣石見到大海,西至崆峒山(甘肅省平涼市),收集黃帝傳說,到北部邊塞,登上秦築之長城……。司馬遷的壯遊,拓大了自己的視野,為《史記》的寫作蒐集許多新鮮材料。元封三年(西元前一○八年),擔任太史令後,遍讀國家藏書:三代典籍、西漢辭賦、諸子百家、春秋、秦、漢史料、朝廷公文檔案等。在漫遊與任職期間,司馬遷也接觸各階層的人物,得到許多歷史人物的事蹟傳說,加深了對歷史人物的理解,也豐富了史記的材料來源。

4.立言不朽與發憤著書

  司馬談向司馬遷講述自己立志修史的動機:「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餘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司馬談臨終執遷手云:「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司馬遷修史之目的:「載明聖盛德,述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意在總結西漢及其前代之歷史,頌揚聖君賢臣的德行功績,是潤色鴻業的自覺行動。李陵之禍後,司馬遷慘遭宮刑之奇恥大辱,曾經想到自殺;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想到父親的遺命;想到「草創未就」的《史記》,於是發憤著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太史公自序〉)可見對司馬遷而言,修史不僅是對以往的歷史做總結,對西漢盛事的讚頌,而是融入自己的身世之嘆,較多的怨刺成分,許多人物傳記都寓含作者的寄託,磊落而多感慨。〈報任少卿書〉云:「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可見司馬遷希望借《史記》一書而揚名後世,實現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

 

(二)「史記」之文學、史學成就

   ──魯迅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

1.「史記」之體例與內容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正史,全書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六千餘字。上起黃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年間,共約三千年史事。南朝宋裴駰開始作《集解》,唐司馬貞作《索隱》、張守節作《正義》。《史記》由〈本紀〉十二卷、〈表〉十卷、〈書〉八卷、〈世家〉三十卷、〈列傳〉七十卷五體例構成一個完整且統一的體系。

體例

內          容

本紀

記歷代帝王的世系和國家大事,以事繫年,是全書大綱。它以王朝的更替為體系,用編年的方法纂錄歷史大事

世家

有一半以上記述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興衰存亡的歷史,將孔子、陳涉列入〈世家〉,分別肯定孔子在教育文化上的貢獻,和陳涉推翻暴秦的功業

列傳

為司馬遷首創。七十卷中的絕大多數是人物傳,專記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尤其是秦、漢時期活躍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的社會各階層代表。除以事繫人,專記一人或數人的專傳、合傳外,列傳中還有數篇類傳,收錄若干同類人物而記其行事(如:〈儒林列傳〉:申培公、轅固生、韓生、伏生)

用表格譜列歷史大事件,和某些列傳不勝記載的人物活動,以簡明的表列形式,標註錯綜複雜的史實。這種寫法使歷史發展的脈絡更為明晰,是聯繫傳記的橋梁

分題記述政治、經濟、天文、地理、典禮等方面的制度沿革,可看作分門別類的專史

※內容舉隅

體例

內          容

本紀

秦始皇、項羽、高祖、呂后

世家

周公、孔子、張良(留侯)、陳勝、蕭何(蕭相國)

列傳

韓信(淮陰侯)

秦楚之際月表、十二諸侯年表

河渠書

※專傳、合傳、類傳舉隅

體例

內          容

專傳

伯夷、張儀、商鞅、蘇秦、孟嘗君、伍子胥

合傳

管仲+晏嬰、老子+韓非(+莊子+申不害)、廉頗+藺相如、屈原+賈誼

類傳

循吏─良吏,本法循理之吏:孫叔敖、子產

貨殖─商賈:范蠡、巴寡婦清

滑稽─弄臣,談笑諷諫:淳于髠、優孟、東方朔

日者─占卜者,以卜筮決於天命

佞幸─寵幸之臣子,以色媚仕宦者

大宛─出使西域,使天朝經營西域:張騫

酷吏─無德而嚴酷者:郅都、寧成、張湯

刺客─受聘於人,謀刺仇家:曹沬、專諸、豫讓、聶政、荊軻

遊俠─行不軌於正義,然言必信,行必果,好交遊立強於世:朱家、劇孟、郭解(儒以文亂法,俠以武亂禁)

 

2.「史記」的創作特色

 

說          明

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無畏的批判精神

全書充滿著反對暴君、豪強、酷吏的思想,揭露、批判歷史上許多昏君、佞臣的醜行。對於愛國愛民、品格高尚、尚義任俠、對社會有貢獻的各種人物,固然給予高度的評價;對出身微賤的下層人物也同樣重視

多樣的結構與完美的體制

由〈本紀〉、〈世家〉、〈列傳〉、〈書〉、〈表〉五體例構成一個完整且統一的體系

百科全書式的通史

上起黃帝,下迄漢武。述史三千年,貫穿古今,包羅萬象,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古代中國通史。它展示一幅廣闊的社會生活圖畫和人物風格畫,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學術、民族,以及自然界的星象、曆法、地理、水利、醫學等等無所不備。甚至是漢朝周邊民族的記載,且遠及西亞,具有世界史的意義。人物雖以帝王為中心,卻擴大到整個社會的各階層

多元的人物描寫藝術

在尖銳激烈的矛盾衝突中刻劃人物

項羽歷來被認為是《史記》中最為鮮明豐滿的文學形象。司馬遷飽含對項羽的同情、惋惜和批判,以複雜而又充沛的感情,選取他一生三件大事件:鉅鹿之戰、鴻門宴、垓下之圍,詳細的描寫。「鉅鹿之戰」項羽奮然而起,殺宋義,過漳水,破釜沉舟,決死一戰,以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概,掃蕩了大秦王朝,奪取了輝煌勝利,顯現項羽英勇善戰的氣魄;「鴻門宴」在杯盤籌錯之中,拉開楚漢鬥爭的序幕,這場酒肉之宴刻劃項羽驕傲自大,目光短淺,輕信奉承的性格特徵;「垓下之圍」項羽自刎烏江,突出項羽的慷慨悲壯形象。由鉅鹿到鴻門再至垓下,三個場面,三個故事,既獨立成章,又水乳交融,把一個叱吒風雲的項羽,放在矛盾衝突的焦點上刻劃得有血有肉,躍然紙上

善於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性格

司馬遷寫作人物,選取了最能表現人物性格特徵和思想襟懷的材料。〈淮陰侯列傳中,開頭寫韓信早年窮困之時受人欺辱的事:「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皆笑信,以為怯。」這一典型的事例,生動地表現了韓信大勇若怯的性格心理,同時也成為他一生當中命運發展的基礎

善於刻劃人物的心理活動

淮陰侯列傳對於韓信「道亡」以及拜將時心理活動的描寫:「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諸將皆喜,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司馬遷在這裡卻僅用一個「度」字,一句「人人各自以為得大將」,便將韓信與諸將領的心理活動全盤道出,既深刻又傳神,對於表現人物,起到了一以當十的作用

使用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特徵

《史記》人描摹物的語言豐富多彩,準確生動,特別是不同人物言談中那些富有個性化的語言,給人極深刻的印象。〈張儀列傳中,司馬遷寫張儀遊說楚國,沒有成功,反被誣為盜賊,挨了一頓痛打。回家之後,他與妻子有一段風趣的對話:「其妻曰:『嘻!子毋讀書遊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否?』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極簡約、極鮮明的幾句對話,既生動傳達出張儀夫妻之間的親密情誼,又表現了張儀頑強不屈的性格和憑口舌遊說的自信心理

渲染環境氣氛,突出人物形象

司馬遷記事傳人,還善於創造各種不同的環境氛圍,勾畫出戲劇性極強的場面。〈刺客列傳〉寫荊軻離燕往秦、刺殺秦王,燕太子丹送行至易水之上的場面,寫得淋漓慷慨,驚心動魄。司馬遷寫道:「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髮盡上指冠。於是荊軻就車而去,終已不顧。」構成這個場面的所有景物,都給人一種悲涼之感:蕭颯的秋風,茫茫的秋水,送行者的白衣,低沉婉轉的筑樂,加之荊軻自己作歌,歌詞又是那樣豪放悲壯,推波助瀾,荊軻壯士的氣質、性格和形象,栩栩如生

善於汲取民間語彙、歌謠

司馬遷還汲取民間口語、諺語和歌謠,以表現人物性格,增強形象的真實性。如陳涉世家〉中引用土話:「夥頤!涉之為王沉沉者!」生動地表現了小民的驚訝神態和質樸性格。又如〈李將軍列傳〉引用諺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表彰李廣的「木訥少言」,受人尊敬。又如〈淮南厲王傳〉引用民謠:「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來諷刺漢文帝與諸王兄弟之間的傾軋

 

3.「史記」對後代史學的影響

  司馬遷在〈報任少卿書〉中說他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了達到這目的,他在綜合前代史書各種體制的基礎上,創立了紀傳體通史。清人趙翼說:「司馬遷參酌古今,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世家〉以紀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匯於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出,歷代作史者,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史記》以後,二十四史由是而興,史學在中國學術界取得獨立地位。史記提供的論贊的書寫體例、通史的修撰模式……等,對後代史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4.「史記」對後代文學的影響

散文

魯迅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史記》的出現標誌古代史傳散文的發展已經達到高峰,它敘論古今、出入風騷,對《詩經》、《楚辭》均有繼承,同時借鑑戰國散文酣暢淋漓的風格,融匯各種文學傳統,影響後代文學發展甚鉅。《史記》不僅是傳記文學的典範,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其寫作技巧、文章風格、語言特點無不讓後代散文家奉為圭臬。從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後七子、清代桐城派都對《史記》推崇備至,他們的文章也深受司馬遷的影響

小說

古典小說的發展,主要源於史傳。《史記》的情節敘述、人物的塑造、場景的描寫、語言個性化等對後代小說創作累積了寶貴的經驗。如使用符合人物身分、性格的語言,通過具體事件或生活瑣事顯示人物性格,把人物置於矛盾衝突中加以表現等等,從唐傳奇到明清小說在人物塑造、情節安排、場面描寫等方面都可以見到《史記》的痕跡

戲劇

《史記》刻劃了一大批栩栩如生、各具風采的人物形象,這些都成了戲劇家的材料來源。如元曲中的〈楚昭王〉、〈趙氏孤兒〉、〈豫讓吞炭〉、〈卓文君私奔相如〉;京劇中〈澠池會〉、〈霸王別姬〉等,也都是取材於《史記》的史事劇本

 

三、國學常識

(一)相關史書──依「四庫全書」十五類為分類標準

 

          

十三經

尚書、春秋、左傳(雖屬史書,但列入十三經之列)

正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二十五史、清史

編年

竹書紀年、資治通鑑

紀事本末

通鑑紀事本末

別史

(上不至正史,下不至雜史)

逸周書、國語、戰國策(另被稱為國別史)、東觀漢記

雜史

(事關國家之遺文舊事、掌故)

貞觀政要(吳兢)、涑水紀聞(司馬光)

地理

水經注、天下郡國利病書

政書

(記典章制度之書)

通典、通志、文獻通考(合稱三通)

傳記

列女傳(劉向)

史評

史通(劉知幾)

目錄

崇文總目(宋‧王堯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其他另有類別:詔令奏議、史鈔、載記、時令、職官

 

(二)史書體例略述

 

          

春秋

編年體之祖

左傳

編年體名著

國語

國別史之祖

戰國策

國別史名著

史記

紀傳體之祖,通史之祖,正史之祖

漢書

斷代史之祖

資治通鑑

編年體,通史

臺灣通史

紀傳體,通史名著,未收入「四庫全書」,未在二十五正史之列

 

(三)二十五史記敘朝代簡表

記錄年代

        

夏商周秦~漢武帝

史記(司馬遷)

西漢

漢書(班固)

東漢

後漢書(范曄)

三國(魏蜀吳)

三國志(陳壽)

西晉東晉

晉書(官修正史書之祖)

北魏東魏西魏

魏書

北史(李延壽)

(至隋義寧二年)

宋書(沈約)

南史(李延壽)

齊書

北齊

北齊書

梁書(魏徵)

北周

北周書

陳書(魏徵)

隋書(魏徵):〈經籍志〉考辨古書真偽

舊唐書(劉昫等)、新唐書(歐陽脩、宋祁)

五代

舊五代史(薜居正等)、新五代史(唐以後唯一私修)

宋史(元‧脫克脫成書)

遼史(元‧脫克脫成書)

金史(元‧脫克脫成書)

元史(宋濂)、新元史(民國初柯劭忞撰)

明史(張廷玉,萬斯同以布衣身分參與修史)

清史稿(未列入二十五史內,張其昀修訂)

             

 

(四)二十五史記敘朝代簡表與常識

1.古代史書多以春秋為名,所以劉向別錄、劉歆七略將史書列入六藝略的「春秋」類

2.最早史書:( 尚書 )──現列於十三經之一

3.史之別稱:晉(   ),楚( 檮杌 ),魯( 春秋 )

4.正史一詞,始見《隋書‧經籍志》

5.紀傳體之祖:( 史記 )

6.正史的通史共有五部,分別是:( 史記 )、《北史》、《南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

7.二十五史之中,首部出於官修者為唐太宗時房喬奉敕撰的《晉書》;唐以後唯一私修史書:歐陽脩的( 新五代史 )

8.編年體之祖:《竹書紀年》──記載夏以來至魏安釐王二十年間之史事,作者不詳

9.北宋‧司馬光的( 資治通鑑 )屬於編年體通史

10.紀事本末體之祖:南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取材全抄通鑑原文

11.政書之祖:唐‧杜佑《通典》──記唐虞至唐代天寶末年典章制度之因格

12.三通:杜佑( 通典 )、

鄭樵( 通志 )、

馬端臨( 文獻通考 )

13.史評專著,起於:唐‧劉知幾《史通》

14.研究地理的書始於:《尚書禹貢》

15.地理類:(舊題)漢‧桑欽的《水經》、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

清‧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

16.方志:常璩《華陽國志》──記上古到東晉的巴蜀政治沿革與風土人物

 

(五)漢書、史記比較

 

史    記

漢    書

作者

司馬遷

班彪、班固、班昭、馬續

篇章

凡一百三十卷

凡百卷

內容

本紀、世家、列傳、書、表

帝紀、年表、志、列傳

起迄

自黃帝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止

始自漢高祖,終於王莽

地位

1.為紀傳體之祖

2.為通史之祖

3.為正史第一部

4.首開論贊以見作者抑揚之意

1.斷代史之祖

2.正史第二部

3.《漢書‧藝文志》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

比較

雄深雅健,善敘事理

文字精鍊,敘事詳密,與《史記》齊名

注疏

南朝宋‧裴駰集解

唐‧張守節正義

唐‧司馬貞索隱

唐‧顏師古注

清‧王先謙補注

 

(六)新舊五代史並新舊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舊唐書

新唐書

內容

記載梁唐晉漢周五代史事

記有唐一代之事

作者

薜居正等

歐陽脩

後晉劉昫等撰

歐陽脩、宋祁合撰

原名

官修本五代史

私修本五代史記

舊唐書

為補舊唐書之失而修 官修本

成書時間

宋太祖時

宋仁宗時成書,

宋神宗為之刊行

後晉

宋仁宗

卷篇

紀傳體,凡150

紀傳體,凡74

200

225

價值

本末賅具(事跡始末,較新五代史賅備),而斷制多疏

春秋義法,寓褒貶之微旨,敘事祖述史記,故行文高簡

列傳敘述詳明。長慶後,語多支蔓

增長慶之後舊唐書所不能詳者;

通篇簡淨,勝於舊唐書

 

(七)史書文章類比──皆為四十篇選文

朝代

作者

課文

出處

內容

文章風格

先秦春秋

相傳左丘明

燭之武退秦師

左傳僖公三十年

屬經部

秦晉合兵圍鄭,鄭為當時小國勢難支撐,燭之武往見秦君,巧其辭令以剖析利害,不但使秦君退兵,且轉駐兵於鄭

敘事明快,燭之武以利害說秦王,句句深中其心,為外交辭令之最

先秦戰國

非一人一時一地所作

馮諼客孟嘗君

戰國策‧齊策

屬國別史

先寫馮諼寄食經過,顯示孟嘗君之好客名不虛傳;再敘馮諼巧出奇策,為孟嘗君鞏固政治地位的過程。其深謀遠慮,足以表現戰國策士傑出智略

本文敘事酣暢明快,情節波瀾層出,在在呈現獨特文字風貌

西漢

司馬遷

鴻門宴

史記‧項羽本紀

屬正史

寫項羽、劉邦在推翻暴秦後,為爭奪勝利成果,雙方在鴻門宴上,展開謀略戰,為項羽本紀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項羽本紀中,以鉅鹿之戰、鴻門之宴、垓下之圍最為精彩,本文為楚漢相爭關鍵

民國

連橫

臺灣通史序

臺灣通史

陳述修撰臺灣通史的緣由,並勉勵吾人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

宗旨宏遠,發人深省,非二十五正史之列,但為紀傳體

 

 

四、課文深究

(一)史記的寫作特色

  鴻門宴是一場劍拔弩張、驚心動魄的歷史宴會。劉邦攻入秦都咸陽以後,想依約定稱王,手下曹無傷向項羽告密,項羽大怒,想滅掉劉邦。項伯夜告張良,劉邦接見項伯,並請項伯轉告項羽,表白自己絕無野心。次日,劉邦親自到項羽駐軍所在的鴻門謝罪,於是一場鬥智角力、扭轉歷史的宴會便展開了。鴻門宴上,劉邦謝罪,范增舉玦,項莊舞劍,樊噲闖宴等情節,將劉、項雙方明爭暗鬥的局面寫得活靈活現。欣賞本文可從下面幾點著手:

人物刻劃,

細膩入微

(人物形象鮮明,有聲有色,都具有典型意義)

(1) 項羽 ):天生貴族,目中無人,不容別人跟他對抗。所以劉邦「距關」,他暴跳如雷,決定進擊。可是聽了劉邦的恭維與道歉後,他立即軟化,居然主動將曹無傷告密的事說出。范增示意其殺劉邦,他視而不見。他還束縛於禮教,因親戚之誼,使他不僅沒有處分私通敵方的項伯,反而聽信「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的說詞,並按此行事。是「義」字制約了他,使他不願在宴會上暗算敵手。

(2) 劉邦 ):本是「貪於財貨,好美姬」,入咸陽以後,卻一變而為「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這並非本性改變,而是爭奪天下、收服民心所施展的權謀。但是,他過早想「王關中」的行動激起項羽的憤怒。面對覆滅的深淵,他不免驚慌失措;但一經張良「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的點化,他霎時醒悟,頃刻之間就粉墨登場,充分表現他的權變和機智。他到鴻門向項羽謝罪,謙虛得體,充分表現他能委曲求全的性格。他又聽取謀士張良的意見,知人善任,在劣勢下忍辱負重,化危機為轉機。

(3)( 范增 ):他的深謀遠慮表現在事先定策、席間暗算和事後斷言等方面。他一眼看出劉邦入關以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所以竭力慫恿項羽「急擊勿失」。在鴻門宴上,他以玉玦暗示無效,隨即指派項莊「入壽」舞劍,圖謀擊殺劉邦。劉邦脫險後,他深感良機已失,激憤地斷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雖有遠見,但是浮躁、心地狹窄,劉邦走脫後,甚至當著項羽和敵方謀士張良的面,發出「豎子!不足與謀」的辱罵。由於心胸狹窄,終於讓劉邦利用反間計,挑起項羽的猜疑,落得憤然出走。

(4)( 張良 ):其才能使劉邦在劣勢時不是等待被殲滅,而能主動求和。由於兵力懸殊,他為劉邦設計漂亮的說詞以安撫項羽。劉邦「距關,毋內諸侯」這樣的大事,竟未和他商量。所以在劉邦驚慌失措,連聲問計的當兒,他卻出其不意地發出「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的反詰。他的兩次提問,明顯包含著勸導劉邦,曉以利害的目的。劉邦默然認錯以後,他便開始為劉邦謀劃對策。他一方面親自跟隨劉邦冒著風險前往鴻門,一方面為防範萬一,率領勇士樊噲等精幹的百餘騎,做了種種臨機應變的準備,終於力挽狂瀾,轉危為安。

(5)( 樊噲 ):當他闖帳,項王「按劍而跽」,氣氛更加緊張,殺機四伏,千鈞一髮。他在項王面前能飲健談的行動,表現他勇猛粗豪的風格,終止項莊舞劍,扭轉宴會氣氛;進而對項羽說的一番話,既為己方辯護,又對敵方指責,緩和劉邦的危急形勢;劉邦離席後,又力促劉邦從大處著眼,抓住時機,不辭而別。由此看出,他既勇猛粗獷,又兼有智謀。

(6)( 項伯 ):謹守「義」,知報「救命之恩」,卻敵我不分,謀慮不周。因他而使項羽錯失最先時機以滅劉邦;又因他使項羽未得在宴會上殺劉邦,等於是楚軍的內奸。

(7)人物映襯:本文寫了四對相應的人物,構成了鮮明的對比(見下列「()本文人物對照表」),充分顯現項羽之失敗、劉邦之成功都絕非偶然。此外,還有其他形式的對比映襯,譬如文末寫項羽和范增對張良代獻之禮物有不同態度:項羽欣然收下,置之於座;范增則摔在地上,拔劍撞而破之。一個認為這是劉邦的恭順,正陶醉在虛假的勝利之中;一個認為這是項羽走向失敗的起點。

情節跌宕,

波瀾起伏

  本文具有強烈的、曲折的故事情節,波瀾起伏,奇絕動人。故事開端寫曹無傷告密,項羽大怒:「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項羽和劉邦的一場衝突似即將發生。但情節一轉,項伯現身,他顧念私人恩情,前往劉邦陣營向張良通風報信,並被劉邦利用,使一場迫在眉睫的廝殺暫時緩和下來了。這就引出一場驚心動魄的宴會。

  至於宴會上情節安排更是張弛相間,歸納起來是三起四落。宴會開始,老謀深算的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使本已緩和的氣氛趨於緊張,為一起。但項羽「默然不應」,他出召項莊舞劍擊殺沛公,宴會頓時充滿殺機;項伯拔劍與項莊對舞,一攻一守,氣氛更趨緊張,這是二起。張良離席找樊噲告急,樊噲闖帳,怒視項羽,項羽「按劍而跽」,緊張的氣氛達於極點,伴隨刀光劍影而來的血肉橫飛似乎已不可避免,這是三起。可是,事情出乎意料之外,緊張的氣氛竟逐步緩宕下來。項羽對於闖帳的樊噲不但不怒,反而誇其為「壯士」,讀者心弦稍覺一動,這是一落。接著樊噲斥責項羽,頌揚劉邦,但項羽「未有以應」,並賜「坐」,讀者心弦進一步鬆弛,這是二落。但殺機未消,劉邦託詞離座。宴外,劉邦與臣屬緊急策劃脫身之計;宴內,項羽尚蒙在鼓中,氣氛張中有弛,這是三落。宴外,劉邦獨騎簡從,脫身回營;宴內,張良獻禮,項羽受璧,這是四落。

  由於情節安排的張弛相間,起落跌宕,讀來扣人心弦,這對後世小說創作影響甚大。

語言靈動,

個性鮮明

  本文的語言極富於變化,能在一言一語中表現出人物的神情姿態,體現出其性格。如劉邦謝罪和樊噲闖帳兩個情節,他二人在項羽面前說的話,意思基本一樣,可見他們事先已商量過,要採取委曲求全的策略來軟化項羽。但兩人的說法、口氣倒很不相同,樊噲舉秦王因殘暴而失敗為例,暗示項羽不宜以暴行來對待劉邦;樊噲提出懷王約言,以說明劉邦沒有野心。樊噲敢於直截了當指出項羽的過錯;而劉邦向項王謝罪所說,口氣就不同了,他用詞審慎,卑躬屈節,以求得項羽的信任。若劉邦像樊噲那樣說,勢必會增加項羽的疑忌,產生相反的效果。這就是由於人物身分地位的不同所致,也充分表現不同的性格特點。

  此外,同是一個人,不同時候說的話,則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狀態。比如,當項伯夜馳劉邦軍營,張良轉告,劉邦急問張良:「為之奈何?」表現了驚恐的心理狀態;經過和張良研討後,再問:「且為之奈何?」比前句多了一個「且」字,則表明他已冷靜下來,準備傾聽張良的計策。一字之差,表現了不同的心理狀態,達到尋聲得貌,神態畢現的精妙地步。

  司馬遷能以長短句間雜錯綜使用,增加聲調上鏗鏘頓挫之美。例如文末范增以劍破玉斗後嘆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句子由短而長,顯現主角憤怒、慨嘆的交錯情緒。又如樊噲對項羽之言,亦是長短句交錯,抑揚頓挫,情感隨之起伏表現。

動作描繪,

細膩傳神

  司馬遷善於藉人物的行動來刻劃人物。本文中,司馬遷未插入第三者多餘的說明和解釋,也未作靜止的心理剖析,人物在自己的行動中說明自己,表現自己。譬如寫范增,始則寫他「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目光示意沒有效果,又以玉玦幾番相示,其預謀、其焦急之心理,生動可見。但因項羽「默然」,便另作安排,出召項莊,舞劍以擊殺沛公。作者接連寫了他「起」、「出」、「召」幾個動作,其殺劉邦除後患的急迫心情溢於形表。在宴會上,項莊舞劍,劍影飛旋,險象環生:范增欲殺劉邦,項莊將殺劉邦;項伯以身蔽護阻殺劉邦,張良急出召樊噲救劉邦;項羽如居局外,不想殺劉邦。這一系列的行動描寫,相當生動鮮明。

 

(二)本文人物對照表

 

楚     軍

漢     軍

人物

簡     介

人物

簡     介

主帥

項羽

名籍,字羽,楚軍主帥,自稱西楚霸王。剛愎自用,恃勇無謀,毫無遠見,拙於應變;任人唯親,致使謀臣不能施其計,猛將不能盡其力;養奸貽患,自絕敵營中的內應

劉邦

起兵於沛(今江蘇省沛縣),自立為沛公。其人工於計謀,能忍辱負重,善聽建言,善於機變;知人善任,謀臣能逞才定計,勇士能見危致命; 有奸必肅,又能讓敵營中人為自己效勞

謀臣

范增

楚軍上將軍,地位僅次於項羽。又為項羽謀士,好奇計,獨具見識,但個性褊狹躁急。羽尊稱為亞父

張良

字子房,足智多謀,沉著冷靜。起兵反秦,初擁立韓王,後奉韓王命隨劉邦入武關,遂為劉邦謀臣

內奸

項伯

名纏,字伯,項羽堂叔,曾任楚國左尹。張良對其有救命之恩,兩人交情深厚。鴻門宴前先通風報信,後挺身護劉邦。項羽敗後,劉邦封為射陽侯,賜姓劉

曹無傷

劉邦旗下左司馬。曾向項羽告密,言劉邦有封王意,雖未出場,卻是暗線。後為劉邦所殺

勇士

項莊

項羽堂弟,言談似巧實拙

樊噲

劉邦妻呂雉之妹夫。以屠狗為業,和劉邦一同起義,鴻門宴上言行豪壯神勇,後因功封舞陽侯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例          句

(ㄨㄟˊ)

〔可依上下文,做不同語譯〕

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墨子‧公輸)

君王「為」人不忍(史記‧鴻門宴)

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荀子‧勸學)

「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孟子‧盡心上)

是(繫詞)(ㄨㄟˊ)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ㄨㄟˊ)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史記‧鴻門宴)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鴻門宴)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ㄨㄟˊ)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

(ㄨㄟˊ)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

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句末疑問語氣詞

(ㄨㄟˊ)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鴻門宴)

然飽食嬉遊,于于衎衎,又惡用達人「為」(陳第‧東番記)

助詞,表示賓語(受詞)提前(ㄨㄟˊ)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上)

通「偽」(ㄨㄟˋ)

背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ㄨㄟˋ)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史記‧鴻門宴)

向、對(ㄨㄟˋ)

「為」之奈何(史記‧鴻門宴)

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

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史記‧鴻門宴)

縱一葦之所「如」(蘇軾‧赤壁賦)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比得上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比照

葬者「如」再嫁之數(錢公輔‧義田記)

或者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論語‧先進)

的樣子

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論語‧述而)

酒食款人

旦日「饗」士卒,為擊碎沛公軍(史記‧鴻門宴)

享用、受用

嗚呼哀哉!尚「饗」(韓愈‧祭十二郎文)

順從

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孟子‧告子上)

如、像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及、比得上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論語‧學而)

你、你們

「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

「若」何為生我家(黃宗羲‧原君)

「若」所市于人者(劉基‧賣柑者言)

如此、這樣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

人體軀幹的中段部分。通「腰」(ㄧ

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禮記‧檀弓下)

盟約、期約(ㄧ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

邀請(ㄧ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陶淵明‧桃花源記)

前日寡人以上大夫之祿「要」先生(韓詩外傳)

張良出,「要」項伯(史記‧鴻門宴)

求取(ㄧ

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孟子‧告子上)

脅迫(ㄧ

雖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論語‧憲問)

總之(ㄧㄠˋ

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蘇軾‧教戰守策)

帝王親臨

隋煬帝之「幸」江都也(杜光庭‧虬髯客傳)

帝王寵愛

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史記‧鴻門宴)

「幸」臣

希望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三國演義‧孔明借箭)

計之詳矣,「幸」無疑焉(杜光庭‧虬髯客傳)

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韓愈‧祭十二郎文)

高興

「幸」災樂禍

福分

三生有「幸」、榮「幸」

僥倖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歐陽脩‧縱囚論)

「幸」其未發,以為無虞而不知畏(方孝孺‧指喻)

幸虧、多虧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史記‧鴻門宴)

如果

朱泚「幸」致貨幣,慎勿納(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ㄒㄧㄤˋ

向著

項王、項伯東「嚮」坐(史記‧鴻門宴)

過去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接近

「嚮」午

引導

「嚮」導

責問、譴責

口「誅」筆伐

懲罰

「誅」而不賞,則勤勵之民不勸(荀子‧富國)

殺死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史記‧鴻門宴)

討伐、消滅

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史記‧陳涉世家)

翦除

寧「誅」鋤草茅以力耕乎(楚辭‧卜居)

 

 

書本

典「籍」

名冊、檔案

軍「籍」、學「籍」

姓氏或血統的來源地

本「籍」、原「籍」、祖「籍」、門「籍」

個人對國家、團體等的隸屬關係

國「籍」、黨「籍」

登記

「籍」吏民,封府庫(史記‧鴻門宴)

查抄沒收

宜「籍」羊氏之家,以賞席生之孝(聊齋志異席方平)

感謝

噲拜「謝」,起,立而飲之(史記‧鴻門宴)

賠罪、認錯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鴻門宴)

「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告別、告辭

揮手長相「謝」,哽咽不能言(劉琨‧扶風歌)

凋零、消逝

老成凋「謝」,莫可諮詢(連橫‧臺灣通史序)

推辭、拒絕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黃庭堅‧寄黃幾復)

詢問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樂府詩‧陌上桑)

更替

新陳代「謝」

走、走路、動身

(ㄒㄧㄥ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李密‧陳情表)

載券契而「行」(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移動、流動(ㄒㄧㄥˊ)

浮雲終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夢李白)

前進(ㄒㄧㄥˊ)

楚軍「行」略定秦地(史記‧鴻門宴)【按:一解為「將」】

經歷(ㄒㄧㄥˊ)

「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統率(ㄒㄧㄥˊ)

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實踐(ㄒㄧㄥˊ)

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行為、作為(ㄒㄧㄥˊ)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論語‧子路)

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荀子‧勸學)

觀李郎之「行」,貧士也(杜光庭‧虬髯客傳)

吾「行」負神明(韓愈‧祭十二郎文)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鴻門宴)

斟酒、敬酒(ㄒㄧㄥˊ)

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司馬光‧訓儉示康)

食畢,「行」酒(杜光庭‧虬髯客傳)

不久、將要(ㄒㄧㄥˊ)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元稹‧遣悲懷)

樂府詩的一種體裁

(ㄒㄧㄥˊ)

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

又、且(ㄒㄧㄥˊ)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曹丕‧與吳質書)

德行(ㄒㄧㄥ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諸葛亮‧出師表)

行列、直曰行(ㄏㄤˊ)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杜甫‧贈衛八處士)

岡陵起伏,草木「行」列(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ㄏㄤˊ)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行伍、軍隊(ㄏㄤˊ)

凌余陣兮躐余「行」(屈原‧國殤)

行事

做事(ㄒㄧㄥˊㄕˋ)

奉命「行事」

行業(ㄏㄤˊ ㄕˋ)

比如我的「行事」裡,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吳敬梓‧儒林外史‧范進中舉)

行行

行走

(ㄒㄧㄥˊㄒㄧㄥˊ)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古詩十九首)

施行、辦理

(ㄒㄧㄥˊㄒㄧㄥˊ)

「行行」好事

各個行業

(ㄏㄤˊㄏㄤˊ)

「行行」出狀元

剛強的樣子

(ㄏㄤˋㄏㄤˋ)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附

第二人稱代名詞

爾、而、若、子、君、女(同「汝」)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ㄗㄡ

〔見識鄙陋的人。為輕蔑讀書人的話〕〔詢問〕〔偏僻荒遠的地方〕

ㄉㄧㄢ

沛流離、〔癇,音ㄒㄧㄢˊ〕峰、緬邊界

ㄊㄧㄢˊ

其容〔強壯貌〕〔繼室〕

ㄊㄧㄢˋ

〔古代帝王接受諸侯朝覲時所持的器物,象徵安定天下四方。圭,音ㄍㄨㄟ〕

ㄓㄣ

反璞歸〔回復到本初的質樸境界〕

ㄓㄣˇ

〔周密、細緻〕

ㄓㄣˋ

〔以強大的武力遏阻暴亂動盪的事件〕

ㄔㄣ

目切齒〔瞪大眼睛,咬緊牙齒。形容極端憤怒的樣子〕薄面含〔形容女子嬌羞中面色微怒的樣子〕

辨析:「瞋」,睜大眼睛,表示憤怒。

   「瞠」,瞪眼直視,表示驚訝、腦怒、無奈。如:瞠目結舌

ㄕㄣˋ

受施毋忘〔慎,表吩咐、告誡之意〕

ㄉㄢˋ

餘桃〔比喻愛憎喜怒無常〕〔荷花的別名〕

ㄎㄢˇ

〔不得志〕井之蛙

ˋ

縲紲〔指犯罪坐牢。縲絏,音ㄌㄟˊ ㄒㄧㄝˋ,古代綑綁犯人的繩索〕

ㄢˊ

〔鄰里〕

ˋ

、光

所費不〔耗費無數資財〕牙咧嘴〔形容因痛苦或驚恐而面部扭曲變形。咧,音ㄌㄧㄝˇ〕

ˋ

髮指〔形容極度忿怒〕

白玉微〔潔白的璧玉上有微小斑點。比喻很好的人或事還有小缺點,美中不足〕

ㄘˇ

〔以筆蘸墨,等候書寫〕

ㄐㄩ

〔埋伏在暗地裡而伺機突擊〕)醢〔古時一種殘酷的刑罰,將人殺死後剁成肉醬。醢,音ㄏㄞˇ〕、決癰潰〔瘡癰潰破。比喻事情的癥結得到解決。癰,音ㄩㄥ〕、趑不前〔想要往前卻又猶豫不進。趑,音ㄗ〕、補罅漏〔指補好裂縫,堵住漏洞。比喻彌補事物的缺失。補苴,補綴。罅漏,縫隙。罅,音ㄒㄧㄚˋ〕、關關〔雎鳩和鳴聲〕

ㄐㄩˇ

含英〔品味文章的要旨,咀嚼辭藻的華美〕喪、〔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彼此不合。齬,音ㄩˇ〕

ㄑㄩ

肉腐生

ㄗㄨˇ

代庖〔指掌管祭祀的人放下祭器代替廚師下廚〕數典忘〔謂敘述過去禮制歷史時,卻忘掉祖先原有的職掌。典,指過去的禮制、歷史〕、簪〔古代官吏的冠飾。比喻做官。組,古時用來繫印信等物的絲帶〕咒、艱難險〔比喻遭受的艱險困難〕

ㄘㄨ

衣糲食〔粗糙的衣服和低劣的食物。形容生活清苦。糲,音ㄌㄧˋ〕

ㄘㄨˊ

〔死亡〕、崩〔天子死亡〕

ㄇㄡˊ

未雨綢〔鴟鴞在未下雨前,便已著手修補窩巢。比喻事前預作準備〕

ㄇㄧㄠˋ

先生〔姓氏名〕

ㄇㄧㄡˋ

〔荒唐錯誤的言論〕〔智謀與巧詐〕

ㄌㄧㄠˊ

若晨星〔形容數量稀少〕

ㄌㄧㄠˇ

問疾〔指在位者不辭辛勞,撫慰百姓,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

ㄌㄧㄠˋ

先生

ㄌㄧㄡˋ

ㄌㄨˋ

〔《詩經‧小雅》的篇名〕力同心〔齊心合力,團結一致〕、神人共〔形容罪大惡極,天地不容〕〔僇,侮辱〕

ㄐㄧㄠ

漆相投〔比喻情誼深厚,志趣相契合〕柱鼓瑟〔比喻頑固而不知變通〕

ㄔㄡ

〔痊癒〕

ㄐㄧㄥ

城、

ㄑㄧㄥˊ

)面〔在犯人臉上刺字〕〔英布〕

ㄌㄧㄤˋ

、楊衣服

 

七、修辭舉隅──雙關、象徵、互文、摹寫

(一)雙關

定義

利用字音、詞義或語意的關係,使詞句表面上是一個意思,而暗中隱藏另一個意思的修辭手法,叫做「雙關

例句

◆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史記‧鴻門宴)

──與沛公同生死,雙關「與項羽等人拼命」

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史記‧鴻門宴)

──「豎子」,表面指項莊,暗中責項羽不用其謀

 

 

 

(二)象徵

定義

透過理性間的聯繫,以具體事物表現相似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種修辭手法,叫做「象徵

例句

◆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記‧鴻門宴)

──「玦」象徵決斷、決絕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古詩十九首‧其一)

──「浮雲」象徵小人,「白日」象徵君王

◆桃花源(陶淵明‧桃花源記

──「桃花源」象徵理想世界

◆望美人兮天一方(蘇軾‧赤壁賦

──「美人」象徵君王

◆髻(琦君髻)

──「髻」象徵心結

 

(三)互文

定義

兩個詞本要合在一起表達,但為了字數的限制,在前後文中只好各省去一個,這種修辭手法,叫做「互文

例句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史記‧鴻門宴)

──完整句意為:殺人如「恐」不能舉,刑人如恐不「能」勝

──按:舉、勝,為「抽換詞面」

 

(四)摹寫

例句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史記‧鴻門宴)

──按:「目」為「轉品」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史記‧鴻門宴)

──按:「翼」為「轉品」

◆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嚮立,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啗之(史記‧鴻門宴)

──透過態度、行動、語言的描繪,表現樊噲的忠、勇、怒、豪、智

──「拜、起、立、飲」四個動詞,斬截有聲,顯示出樊噲對項羽有禮,卻不畏懼

──「覆、加、拔、切、啗」五字,寫得意氣飛動,形象鮮明,彷彿樊噲切的、吃的不是生彘肩,而是敵人的肉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史記‧鴻門宴)

──兼用「映襯」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典出「史記」的成語

成  語

出 處

釋        義

酒池肉林

殷本紀

奢侈縱慾的生活

指鹿為馬

秦始皇本紀

是非顛倒

鴻門宴

項羽本紀

隱藏著危機的場合

項莊舞劍

項羽本紀

表面如此做,暗中卻另有目的

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項羽本紀

喻別人掌握生殺大權,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江東父老

項羽本紀

指故鄉的父兄長輩

四面楚歌

項羽本紀

比喻環境艱難困頓

壁上觀

項羽本紀

袖手旁觀,不予援助

破釜沉舟

項羽本紀

下定決心,勇往直前

拔山蓋世

項羽本紀

形容人力氣強大或志向遠大

豎子不足與謀

項羽本紀

指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沐猴而冠

項羽本紀

獼猴性急躁,不能像人久著冠帶。比喻楚人性情暴躁。後譏諷徒具衣冠而沒有人性的人

一決雌雄

項羽本紀

指彼此較量以定勝負

異軍特起

項羽本紀

比喻突然興起的人物、勢力

羊狠狼貪

項羽本紀

比喻凶狠貪婪

晝錦之榮

項羽本紀

比喻富貴顯達後,炫耀的榮歸故里

衣繡夜行

項羽本紀

比喻富貴不被人知

三戶亡秦

項羽本紀

比喻只要有決心,即使力量微小,終會取勝

約法三章

高祖本紀

與人事先約定好規則

暗度陳倉

高祖本紀

比喻出其不意、從旁突擊的戰略,或暗中進行的活動

功人功狗

蕭相國世家

比喻立功的戰將和指揮者

發蹤指示

蕭相國世家

獵人放狗追逐野獸。比喻指揮調度

毛遂自薦

平原君列傳

自我推薦

睚眥必報

范雎蔡澤列傳

極小的怨恨也要報復

完璧歸趙

廉頗藺相如列傳

物歸原主

奇貨可居

呂不韋列傳

稀有的物品值得囤積起來,以求獲得更大的利益

圖窮匕見

刺客列傳

比喻陰謀敗露

東門黃犬

李斯列傳

做官遭禍,悔不當初

一飯千金

淮陰侯列傳

富貴後不忘報恩

一意孤行

酷吏列傳

採納他人意見,獨斷專行

倒行逆施

伍子胥列傳

不遵常理,胡作非為的罪惡行徑

高陽酒徒

酈生列傳

好飲酒而狂放不羈的人

 

十、延伸學習

史記‧項羽本紀(節錄)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注釋:檥:音ㄧˇ,通「艤」,停船靠岸。

若:你。與下文「吾為若德」之「若」義同。

語譯:這時項王就想東渡烏江。烏江亭長停船靠岸,對項王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民眾數十萬人,也足以稱王了。希望大王趕緊渡江。現在只我有船,漢軍來了,無船渡江。」項王笑道:「天要滅我,我還渡江幹什麼!況且我項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現在無一人生還,縱然江東父兄可憐我讓我做王,我還有什麼臉面見他們呢?縱然他們不說,項籍難道不會心中有愧嗎?」於是對亭長說:「我知道您是長者。我騎這馬五年了,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不忍心殺牠,賜給您吧。」於是命騎兵都下馬步行,持短兵器交戰。僅項籍就殺了漢軍數百人。項王自己也受了十幾處傷。回頭看見漢騎司馬呂馬童,說:「這不是我的熟人嗎?」馬童面對著他,指給王翳說:「這是項王。」項王就說:「我聽說漢王懸賞千金買我的頭,封邑萬戶,我給你們些恩德吧。」於是自刎而死。王翳取下項王的頭,其餘騎兵爭相踐踏搶奪項王軀體,相互殘殺的有數十人。到最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到項王一肢體。五人一起合上屍體,都能對上。所以把封地劃分為五份: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史記‧項羽本紀(節錄)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蜂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語譯:太史公(司馬遷)說:我聽周先生說:「舜的眼睛好像是雙瞳孔。」又聽說項羽也是雙瞳孔。項羽難道是舜的後裔嗎?要不怎麼興起得這麼快呢!秦王朝喪失為政的常道,陳勝首先發難,之後各路豪傑蜂擁起義,一起爭奪天下,多得不可盡數。而項羽沒有一尺一寸的微小土地,乘著這形勢也在田野鄉間起義,三年後,就率領五路諸侯消滅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給各路王侯,所有政令都從項羽那發出,他號稱為霸王。他的帝位雖然沒有保持至終,他也是近古以來未曾有過的人物啊。等到項羽懷念楚國離棄關中回到楚國,放逐了楚懷王而立自己為王,卻要怨恨王侯們背叛自己,難啦。他自己誇耀自己功勳,張顯他自己的能力卻不效法古人,認為霸王的偉業,想用武力征服管理天下,五年內最終亡了他的國家,自己死在東城,還不覺悟,也不自責,這都是過錯啊。竟然說「是上天亡我,不是我用兵的罪過啊」,這豈不是謬誤啊!

 

史記‧淮陰侯列傳(節錄)

  信拜禮畢,上坐。王曰:「丞相數言將軍,將軍何以教寡人計策?」信謝,因問王曰:「今東鄉爭權天下,豈非項王邪?」漢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然臣嘗事之,請言項王之為人也。項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有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諸侯之見項王遷逐義帝置江南,亦皆歸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彊耳。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今大王誠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誅!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義兵從思東歸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為秦將,將秦子弟數歲矣,所殺亡不可勝計,又欺其眾降諸侯,至新安,項王詐阬秦降卒二十餘萬,唯獨邯、欣、翳得脫,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愛也。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

語譯:韓信拜將之禮完畢,劉邦坐下來後,就問韓信:「蕭丞相一再向寡人推薦將軍,請問將軍準備用什麼來教導寡人呢?」韓信答謝之後,問:「當今大王東出,和大王爭奪天下的,不就是項王呢?」劉邦說:「是的。」韓信說:「請大王自己思量,勇敢善戰仁愛勇力,您比得上項王嗎?」劉邦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回答:比不上他!」韓信站起來拜了又拜,恭賀說:大王說得非常對,就是我也認為大王您比不上項王。但是我曾經在項王手下從事,請大王允許我分析項王的為人。項羽這個人力大無比,英勇善戰,怒吼一聲,上千人被他嚇破了膽,這個大王您比不上。但是項羽卻不懂得重用信任人才,這只是小人物的勇敢而已。項羽對人恭敬仁慈,言談溫和,有人生病,垂著眼淚分送飲食。可是項羽小氣,他手下的將領浴血奮戰,建功立業,應該封侯賜爵的,印鑄好了以後,項羽捏在手上磨來磨去,最後磨得方印印角變圓,他還捨不得給人,這叫「小恩小惠、不識大體的婦人之仁」。項王雖然稱霸天下使各國諸侯臣服,卻不知定都關中而定都彭城;又違背了義帝「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而封自己的親信在關中為王,各諸侯都深感不平。被封的諸侯見到項羽將義帝放逐到江南長沙,也都回到自己的國家驅逐原來的君王,而自行在好地方稱王。另外項羽所過之處一路殘殺掠搶,天下百姓大多怨恨項羽,不願親附,只是被項羽的威勢脅迫而已。項羽名義雖是霸王,其實已失去了民心,他的強大很容易衰弱,是不可能得天下的。如果大王果真能採用相反於項羽的領導,重用天下善戰英勇之士,有何國不被消滅?將所得城邑分封功臣,有何人不心服?以仁義之師隨同思歸東土的人才作戰,有何處不兵敗?而且三位秦王原本是秦國將領,統率秦地子弟好幾年了,死傷的士兵多到無法計算;又欺騙部屬向六國聯軍投降,士兵到了新安,項羽詐騙活埋了這二十幾萬秦國的降卒,只有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得到活命,秦地父兄痛恨這三人,恨入骨髓。而今楚霸王強硬地以威勢封這三人為秦王,秦國百姓都不愛戴他們。而漢王您進了關中以後,不傷害百姓的一絲一毫;廢除了秦的嚴刑峻罰,與人民約定三項法律而已;秦國父老都盼望著您到秦地當王。依諸侯的約定,大王您應當稱王關中,關中百姓都知道這事;大王失去封王關中改封漢中,秦國民眾無不憾恨。而今大王舉兵東出,只要發布文書過去,三秦地區馬上就平定了。」劉邦一聽這樣清晰的分析,喜出望外,認為太晚重用韓信,於是聽信韓信的謀略,部署將領攻擊項羽。

 

史記‧管晏列傳(節錄)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莊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塗,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戄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於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僕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方晏子伏莊公尸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注釋:食不重肉:吃飯不用兩種以上的肉類食物。重,音ㄔㄨㄥˊ,兩個、兩種。

衡命:權衡命令的利害得失而後行動。

縲紲:音ㄌㄟˊㄒㄧㄝˋ,原指拘繫犯人的繩索,此處引申為囚禁。

戄然:震驚的樣子。戄,音ㄐㄩㄝˊ。

攝衣冠謝曰:整理衣冠道歉說。攝,整理。謝,道歉,此指請罪而言。

擁大蓋:坐在有傘蓋的車上。蓋,古代官員座車上遮蔽陽光和雨的傘。

請去:請求離婚。去,離婚。

抑損:謙遜退讓。

忻慕:高興、羨慕。忻,音ㄒㄧㄣ,同「欣」,歡喜。

語譯:  晏平仲,名嬰,是萊國夷維人。他曾服事過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因為節約儉樸又能竭盡心力辦事,而受到齊國人的看重。晏嬰擔任齊國宰相,吃飯不用兩種以上的肉類食物,姬妾不穿絲綢。他在朝廷處理政務時,國君有話問到他,他就直言地陳述意見;沒有問到他,他就正直地行事。國政清明,他就按照政令行事;國家政治混亂,他就權衡命令的利害得失後再行動。因此他任職三朝,名聲傳揚於各國諸侯。

  越石父有德行,因犯了罪而被囚禁。晏嬰外出時,在路上遇到了他,就解下乘車左外側駕車的馬贖了他,並用車子載著他回來。晏嬰沒有跟他告辭,就逕自進入內室去了。過了些時候,越石父請求與晏嬰絕交。晏嬰十分震驚,急忙整理衣帽道歉說:「我晏嬰雖然不算善良寬厚,但也讓您從困境中脫身,為什麼您這麼快就要和我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裡受到委屈,但在知己面前受到尊重。當我被囚禁時,那些人是不了解我的。您既然了解我而把我贖回來,這就是我的知己;了解我而不能以禮相待,倒還不如被囚禁的好。」於是晏嬰就把他請入相府,奉為貴賓。

  晏嬰做齊國的宰相,有一次外出,他的馬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裡偷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給宰相駕駛馬車,坐在車蓋下,鞭打著駕車的四匹馬,意氣揚揚,十分得意。馬車夫回家後,他的妻子請求離婚。丈夫問她什麼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卻能擔任齊國的宰相,名聲顯揚於各諸侯國。今天我看他外出時,志氣深遠、態度謙虛。現在您身高八尺,卻給人做駕車的奴僕,然而您還得意洋洋,自以為滿足,我就是因此才請求離婚。」從此以後,她的丈夫就收斂謙虛起來了。晏嬰感到奇怪而問他原因,車夫據實回答。晏嬰便推薦他做了齊國的大夫。

  太史公說:「我讀……《晏子春秋》一書,關於他的思想主張,書中說得很詳盡。既已看到他的著述,便想觀察他所做的事,所以編寫出他的傳記。至於他的著作,世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論列,只記述一些他的軼事。……當晏子伏在齊莊公的屍體上哭他,盡到君臣禮節而後離去,難道就是所謂『見義不為,就是無勇』的人嗎?至於晏嬰的直言進諫,敢於冒犯君主的威嚴,這就是所謂『上朝覲見國君時,想著竭盡忠誠奉公;退朝堅守職位時,則想著如何彌補朝政缺失』的人吧!假如晏嬰還活在世上,我即使是替他拿鞭子駕車,也還是我所高興、羨慕的事啊!」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語譯:大風吹起啊雲彩飛揚,聲威施布海內啊歸還故鄉,如何求得猛士啊鎮守四方。

 

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語譯:雖有拔山的力量,蓋世的氣魄,可是時運不好,千里馬也不走了,千里馬不走,怎麼辦呢?虞姬呀!虞姬呀!將對你如何安排呢?

 

題烏江 杜牧──詠項羽之詩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語譯:戰爭的勝敗是很難預料的,能夠經受失敗、挫折等羞辱的考驗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江東的子弟中藏龍伏虎,人才濟濟,如果當年西楚霸王重返江東,再整旗鼓,然後捲土重來,勝負也是說不定哩!

 

烏江亭 王安石──詠項羽之詩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主捲土來?

語譯:經過多次戰事,疲憊的壯士心中感覺非常的悲哀,中原一敗之後,大勢難以挽回。即便江東的子弟現在還依舊在,但是,誰能保證他們為了項羽肯捲土重來?

 

夏日絕句 李清照──詠項羽之詩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語譯:生前是人中豪傑,死後是鬼中英雄。我至今仍懷念項羽,因他不肯忍辱偷生度過江東。

 

烏江項王廟 蔣士銓──詠項羽之詩

  喑嗚獨滅虎狼秦,絕世英雄自有真。俎上肯貽天下笑,座中唯覺沛公親。

  等閒割地分強敵,慷慨將頭贈故人。如此殺身猶灑落,憐他功狗與功臣。

語譯:勇猛懾眾的項王獨力滅了如虎如狼的暴秦,這位絕世英雄,卻自有真情本性。他欲烹殺劉太公將劉太公置於俎上,又輕易放過,被天下人譏笑;鴻門宴中,只有他覺得沛公親切,而以禮相待。他誤聽信劉邦,分割鴻溝以西給爭奪天下的對手;最後慷慨地將懸賞千金的頭顱贈給舊識呂馬童。這種殺身仍然灑脫的氣概,讓人對為沛公爭天下、卻被視為獵人、獵犬的將臣更覺不屑。

 

烏江項王廟題壁 清‧嚴遂成──詠項羽之詩

  雲旗廟貌拜行人,功罪千秋問鬼神。劍舞鴻門能赦漢,船沉鉅鹿竟亡秦。

  范增一去無謀主,韓信原來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獨為靈均。

語譯:身為旅人的我到廟堂參拜項王,千秋之後,當年的功或罪只有鬼神可釐清。想當年鴻門宴在項莊舞劍時輕赦了漢王劉邦,在鉅鹿之戰時破釜沉舟慷慨地滅了暴秦,都是如何的英雄氣概;可惜范增離開之後,再也沒有可以替主上獻計謀的人,連韓信也是被他驅逐的手下。如今江上聽得的楚歌最是哀怨,項王自刎烏江後,在江邊招魂的人,可不僅是招屈原的魂。

與余英時先生論鴻門宴坐次尊卑 杭州師範學院中文系汪少華教授

  ……劉向《說苑》卷一〈君道〉篇記郭隗語燕昭王之言有云:「今王將東面(坐西朝東)目指氣使以求臣,則廝役之材至矣;南面(坐北朝南)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則人臣之材至矣;西面(坐東朝西)等禮相亢,下之以色,不乘勢以求臣,則朋友之材至矣;北面(坐南朝北)拘指逡巡而退以求臣,則師傅之材至矣。……於是燕王常置郭隗上坐,南面居三年。」……(余英時《論士衡史》,上海文藝出版社,頁109~119)

  ……清初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旁徵博引地證明:「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即交際之禮亦賓東向而主人西向。」(《日知錄》卷28〈東向坐〉)鴻門宴中劉邦是客人,並且曾經與項羽在楚懷王面前「約為兄弟」,如果項羽尊重他,就應按「賓主位東西面」的賓主之禮讓他東向坐,如今讓他退為「三等」北向坐,說明項羽根本沒把他當成客人平等地對待,其地位還不如項羽手下的謀士范增。

  其次,余先生認為鴻門宴坐次中「北向坐是最卑的臣位」,劉邦北向坐「顯然是正式表示臣服於項羽之意」。……這並不是坐次本身所確定的,更重要的是嚮為尊……室中以東嚮為尊。」(《禮經釋例》卷一〈通例上〉)……《史記會注考證》……也是這個意思:「堂上之位對堂下者,南向為貴;不對堂下者,唯東向為尊,不復以南面為尊。」尊位既已確定,與之相對的卑位當然是不言而喻的:室中以西向為卑,堂上以北向為卑。

  ……鴻門宴雖是在軍帳中舉行的,然而坐次尊卑一如室中,因而坐次尊卑就是太史公所特地交代的──依次是東向、南向、北向、西向,西向最卑。……劉邦的參乘樊噲得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於是衝入營帳,「披帷西向立」。樊噲地位比張良又下一等,此時他雖然「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眦盡裂」,卻仍然不忘規矩,不僅站立,而且「西向」。樊噲的「西向立」,正表明「西向」是最卑的位次。……

  至於鴻門宴「張良西向侍」的「侍」,清初吳見思評點認為「侍亦坐也」,並引下文「樊噲從良坐」為證……「侍」著眼於陪侍,指陪從或伺候尊長;而「侍坐」指在尊長近旁伺候陪坐,……鴻門宴記張良「西向侍」,一個「侍」字道盡了張良的地位,「西向」的最卑位次也就不言而喻了。……

  總之,鴻門宴坐次尊卑……依次應是:東向、南向、北向、西向。

 

 

 

 

南面()

坐北朝南

2

 

東面()

西席/西賓

1

 

西面()

東道(坐東)

4

 

北面()

坐南朝北

3

 

 

 

同理可證:古時主位在東,主人稱東道(西向坐),賓位在西,客人稱「西席」(東向坐);另外古人為尊敬教師,以賓禮相待,故稱塾師為「西賓」,亦稱「西席」。

(資料來源:http://www.literature.idv.tw/news/n-128.htm

 

十一、史記名句

1.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釋義〕比喻見識短淺之人不了解有遠大抱負的人。

2.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留侯世家)

〔釋義〕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人應抓緊時間建功立業。

3.藥酒苦於口,利於病;忠言逆於耳,利於行。(留侯世家)

〔釋義〕說明人應善於聽取別人的批評意見。

4.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商君列傳)

〔釋義〕一千個對你唯唯諾諾的人,還不如一個直言敢諫的人。說明執政者應重用直臣。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王翦列傳)

〔釋義〕說明事物總有它的長處和不足,人亦是如此。

6.怒髮上衝冠。(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誇張地描繪人發怒時的樣貌。

7.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酈生陸賈列傳)

〔釋義〕比喻治理國家要文武兼備,不能只靠武力。

8.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季布欒布列傳)

〔釋義〕比喻說話算數守信用是最寶貴的。

9.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淮陰侯列傳)

〔釋義〕說明人各有長處,要以人之長補己之短。

10.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淮陰侯列傳)

〔釋義〕比喻有功之人在利用價值沒有之後,常遭殺害。

1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將軍列傳)

〔釋義〕比喻人要有好品德、內涵,自能感召眾人。

12.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衛將軍驃騎列傳)

〔釋義〕表現了霍去病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精神,後用以說明人應該以國家利益為先,不能只顧自己利益。

13.後來者居上。(汲黯列傳)

〔釋義〕本意是指新提拔的人職位在舊有的人之上,後泛指新進的人勝過舊人。

14.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貨殖列傳)

〔釋義〕天下人來人往,都是為利益而忙碌。說明追求物質生活利益是人們的普遍行為。壤壤,紛亂的樣子,也作「攘攘」。

15.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太史公自序)

〔釋義〕開始差錯只有毫釐之微,其結果可能相去千里之遠了。說明做事應慎始,一點也不能馬虎。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8回)

非選擇題‧填充:

  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語譯:古時候身雖富貴而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不清,只有那些卓越且不凡的人才著稱於世,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演繹《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去視力,才有《國語》;孫子雙腳被剁去,兵法才撰寫出來;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聖賢發憤而寫作的。這些都是人們感情有壓抑鬱結不解之處,不能實現其理想,所以記述過去的事蹟,使將來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非選擇題‧配合:

1.秦法煩苛霸業隳,一夫攘臂萬夫隨。王侯無種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

(周曇〈陳涉〉)

語譯:秦代的法令既煩又苛,使得始皇的霸業走下坡,一介百姓攘臂一呼,萬人隨他一同革命。自古以來的王侯就沒有固定的血脈,唯有英雄的大志才能決定一切,可悲的是那些吵吵嚷嚷的燕雀,牠們怎麼知道此中的奧妙呢?

 

2.不握兵權只坐籌,苦辭萬戶乞討留。縱令不早尋仙去,天子終無賜醢謀。

(高啟〈讀史〉)

語譯:張良並未掌控實質兵權,他只是安坐於軍營之中,提出謀略,策劃軍機。他不居功,堅決推辭高祖封齊地三萬戶的厚賞,只願受封於留縣。張良果然是洞燭機先。因為,即使他不藉著尋仙之名而辭官退隱,高祖也沒有真正要犒賞功臣的心意啊!

 

3.平吞六國更何求,童男童女問十洲。滄海不回應悵望,始知徐福解風流。

(熊皦〈祖龍詞〉)

語譯:氣勢雄渾吞併六國之後,再求什麼?派出童男童女到四方去探訪長生之祕。漂往滄海不再回應讓他悵然空望,人這才知道徐福懂得值得留下的風範為何(意指秦始皇的作為,不是值得留在世上的風範,不必為他求得長生之祕)。

 

4.鳥盡良弓勢必藏,千秋青史費評量。區區一飯猶圖報,爭肯為臣負漢王。

(包彬〈淮陰侯廟〉)

語譯:鳥盡之後,良弓就一定會遭到收藏的命運。千秋青史對這種事件得好好加以評量。想那韓信連受漂母一飯之恩都懂得回報,豈會為了哪個人辜負漢王劉邦?

 

6.北入單于萬里疆,五千兵敗滯窮荒。英雄不伏蠻夷死,更築高臺望故鄉。

(胡曾〈李陵臺〉)

語譯:往北深入單于的勢力萬里之遙,最後只有五千兵馬滯留在窮荒的地方。英雄絕不會甘願在蠻夷之地受死,可惜最終李陵只能築起高臺望著永世無法再次踏上的故鄉。

 

7.六國平來四海家,相君當代擅才華。誰知頌德山頭石,欲與他人戒後車。

(張繼〈讀嶧山碑〉)

語譯:天下統一之後,四海共一家,宰相李斯的才華當代第一。可惜他在山頭立下歌功頌德的碑石,空留給他人一些供參考的鑑戒。

 

8.一自梁園失意回,無人知有掞天才。漢宮不鎖陳皇后,誰肯量金買賦來。

(黃滔〈司馬長卿〉)

語譯:自從無法求得功名回返之後,沒有人知道這個天才有才華;如果漢代冷宮沒有鎖住陳皇后,恐怕沒有人肯用重金求司馬相如寫賦。

9.布衣空手取中原,勁卒雄師不足論。楚國八千秦百萬,豁開胸臆一時吞。

(徐夤〈讀漢紀〉)

語譯:高祖從一介布衣的低微身分打下江山,那些強勁的敵人、號稱無敵的雄師在他眼裡,實在沒什麼大不了的,他面對楚地江東的項羽及其手下八千子弟兵、秦國百萬帶甲戰士,都依然氣度從容,用宏觀的戰略將他們擊潰。

 

甲卷(第7回)

14~15題組:

  他是黑暗中/陡然迸發起來的/一團天火/從江東熊熊焚燒到阿房宮/最後從火中提煉出/一個霸氣磅礡的/名字/錯就錯在那杯溫酒/沒有把鴻門燃成/一冊楚國史/卻讓隱形的蛟龍銜著江山/遁入山間莽草/他手上捧著的/只是一雙致命的白璧陡然但迸發起                   (淡瑩〈楚霸王〉)

賞析:項羽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悲劇人物,淡瑩一開始即營造磅礴的氣勢讓項羽出場,原來霸氣十足的項羽,天下在握,成功在即,卻錯在鴻門宴未及時斬除劉邦,埋下日後垓下之圍的禍根。作者以映襯筆法寫意氣風發與四面楚歌的項羽,勾勒出一個豪邁而蒼涼的末路英雄,令人唏噓不已。

 

16~20題組:

  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史記‧淮陰侯列傳》)

語譯:劉邦曾經在閒暇的時候,和韓信議論將軍們誰有才能,誰沒有才能,指出眾位將領,各有長短。劉邦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劉邦說:「你怎麼樣?」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劉邦笑著說:「您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我俘虜了?」韓信說:「陛下不能帶兵,卻善於駕馭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俘虜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古代「度量衡」分別指長度、容量、重量。下列文句「 」內的詞,與「衡」相關的選項是 (A)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 (B)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C)「觥籌」交錯,起坐而諠嘩者,眾賓懽也 (D)「一兩」銀子,也沒聽見個響聲兒就沒了 (E)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93指考〕

答案:(B)(D)

解析:與「衡」相關的是「重量」。(A)斗斛: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皆指容量。出自韓愈〈祭十二郎文〉。(B)百鈞:一鈞為三十斤,為重量單位。出自孟子。(C)觥籌:酒器及酒籌。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D)一兩:兩為重量單位。出自紅樓夢。(E)秋毫:本義為鳥獸秋天初生的細毛。喻細微之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本題測驗目標為詞語之辨識能力。(E)出自本課。

 

2.下列文句中的「幸」字,意義與其他選項不同的是 (A)(張)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 (B)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幸」後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 (C)(周)瑜曰:先生之言,甚合吾意。但今軍中正缺箭用,敢煩先生監造十萬枝箭,以為應敵之具。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 (D)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94指考〕

答案:(A)

解析:(A)極其僥倖的意思。出自史記‧留侯世家。(B)表示希望的語氣詞。出自宋‧王禹偁〈黃岡小竹樓記〉。(C)表示希望的語氣詞。出自三國演義‧草船借箭。(D)表示希望的語氣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本題測驗目標為字義之辨識能力。「幸」字的用法,本課有補充。

 

3.(甲)萬古丹心盟日月,千年義氣表春秋(乙)未劈曹顱千古恨,曾醫關臂一軍驚(丙)天意欲興劉,到此英雄難用武。人心猶慕項,至今父老尚稱王(丁)由仁居義,傳堯舜、禹湯、文武、周孔之道;知言養氣,充惻隱、善惡、恭敬、是非之心。上引對聯各詠一歷史人物,若依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 (A)關羽/扁鵲/項羽/孔子 (B)關羽/華佗/項羽/孟子 (C)文天祥/華佗/劉邦/孔子 (D)文天祥/扁鵲/劉邦/孟子。                 〔95學測〕

答案:(B)

解析:(甲)由「義氣」與「春秋」這兩個關鍵詞可推知,應指關羽。因為關羽在三國時代,以義氣著名,最喜讀春秋這部書。(乙)由「劈曹顱」以及「醫關臂」兩個關鍵詞可推知答案為華佗。據三國演義說:華佗是因打算為曹操動腦顱手術而被殺的,他還曾替關羽刮骨療毒治過箭傷。語出江西揚州華佗廟聯。(丙)劉指劉邦,項指項羽,人民認為天命屬劉邦,故項羽這位人中豪傑無用武之地。這個「尚稱王」意指人們懷念項羽,故習慣上仍稱項羽為「楚霸王」。語出江蘇無錫項王廟。(丁)由上聯知此人為儒門大哲;由下聯的養氣與四心,可推知為孟子。語出乾隆題山東鄒縣孟廟。

‧本題測驗目標為重要文化常識。(丙)為《史記》常識。

 

4.文學作品中人物說話的「語氣」,可呈現其性格、情緒與心情;語氣可有平淡、誠懇、欣喜、不滿、憤怒、嘲諷、譏刺、諧謔、自負、自嘲……等。下列關於說話者「語氣」的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劉姥姥〉:「劉姥姥便站起身來,高聲說道:『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顯示出劉姥姥的自負心態 (B)〈鴻門宴〉:「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顯現范增莽撞而不能顧全大局的個性 (C)〈馮諼客孟嘗君〉:「(齊王)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顯現齊王因不滿孟嘗君門客太多,遂故加嘲諷的心態 (D)〈虬髯客傳〉:「道士對弈,虬髯與靖旁侍焉。俄而文皇來,……道士一見慘然,下棋子曰:『此局全輸矣!於此失卻局哉!救無路矣!復奚言!』罷弈請去。既出,謂虬髯曰:『此世界非公世界,他方可也。勉之,勿以為念!』」顯現道士由失望惆悵,轉而寬慰、勸勉虬髯客重新振作的心情轉折。       〔95指考〕

答案:(D)

解析:(A)劉姥姥不計形象自我調侃,表現出豁達大度。(B)范增識見不凡,洞見先機,可惜項羽不能用人。(C)齊王低聲下氣,懇請孟嘗君返回相位。

‧本題測驗目標為閱讀作品的辨識能力。(B)出自〈鴻門宴〉。

 

5.以下引文都是歷史人物自述情懷的歌辭,其中最可能是漢高祖 劉邦之辭的選項是 (A)太(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B)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C)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D)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98指考〕

答案:(B)

解析:劉邦得天下,實與能得人心有關。來自民間的劉邦,在入關後,與民約法三章;當項羽殺了楚懷王後,劉邦安撫流亡百姓,起兵討伐項羽;得天下後,以黃 老之術治天下,使百姓休養生息。所以,漢高祖劉邦最可能的辭語是為天下安危著想的(B)。其中(A)(C)(D)皆有太多自傷或指責的情緒,與劉邦個性相距甚遠。(A)為孔子傷心自嘆之詞。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語譯:泰山要崩壞了啊!梁柱要摧折了啊!有品德的人要逝世了啊!(B)首兩句劉邦書寫自己豪邁地得天下,末句表達要天下長治久安的祈願。出自史記‧高祖本紀。語譯:大風颳起啊雲朵片片在飛揚,威鎮天下四海之內啊!最後回歸到故鄉。怎得勇猛的將士啊安然守四方。(C)為項羽自傷之詞。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語譯:我項某力可拔撥高山、豪氣可以蓋世;可惜時運不佳,騅馬無法發揮長才;騅馬沒有發揮的空間,又能如何呢?虞姬啊虞姬呀,你說,我能如何呢?(D)為伯夷勸阻武王失利後的傷嘆。出自史記‧伯夷列傳。語譯:爬上西山啊,採摘那裡的野菜。暴臣以殘暴手法更換一個暴君啊,卻不知自己的錯誤。神農、虞舜、夏禹的世道何等快速就消失了啊!天下哪裡是我可以安適生活的歸宿呢?唉!餓死於此啊,怎麼不是命運的衰薄呢!

‧本題測驗目標為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選項皆出自《史記》,本課補充劉邦與項羽的事蹟。

 

6.在言談書寫中讚美對方,除了能讓受話的對方有好印象,也有助於達成交際目的。下列敘述,敘說者選用「讚美對方」的技巧的選項是 (A)紅拂投奔李靖時對李靖說:「妾侍楊司空久,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絲蘿非獨生,願託喬木,故來奔耳。」 (B)張良對項羽說:「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 (C)劉姥姥遇見賈惜春時說:「我的姑娘!你這麼大年紀兒,又這麼個好模樣兒,還有這個能幹,別是個神仙托生的罷。」 (D)孟嘗君對馮諼說:「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 (E)蘇轍在給韓琦的信中說:「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99指考〕

答案:(A)(C)(E)

解析:(A)說明紅拂慧眼識英雄,果決地將自己的終身依托給李靖。「閱天下之人多矣,未有如公者」是對李靖的讚美肯定。為正答。出自杜光庭〈虬髯客傳〉。語譯:紅拂投奔李靖時對李靖說:「我侍候楊司空很久,看過天下許多英雄豪傑,沒有比得上您的。絲蘿無法獨自生存,希望能附託大樹,所以來投奔您。」(B)鴻門宴中,劉邦尿遁,留下張良善後,獻出禮物。張良說明劉邦已先離開,再致送禮物,並未讚美項羽或范增。出自司馬遷〈鴻門宴〉。語譯:張良對項羽說:「沛公不勝酒力,不能親自告辭。委派臣下謹奉白璧一雙,再拜獻給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給大將軍足下。」(C)劉姥姥表面憨厚,其實有她慧黠的一面。進大觀園,帶來無限歡樂,賈母指著惜春說她會畫畫,這位老貴婦流露出得意的心態,劉姥姥的回應是把惜春大捧特捧,不但捧她的畫藝,還捧她的美貌。為正答。出自曹雪芹〈劉姥姥〉。語譯:劉姥姥遇見賈惜春時說:「我的姑娘,你年紀這麼小,又長得這麼好,還有這個本領會畫畫,該不是神仙投胎的吧。」(D)馮諼為孟嘗君營造的「三窟」中,第一窟是「焚券市義」。首段登場的馮諼是個不值一提的人,惹人嫌惡,無能又狂傲。第二段進入揚筆處,留了點喘息的質疑空間,馮諼敢署「能」,可不是玩笑,於是孟嘗君請而見之,用一套冠冕堂皇的客氣話表示對馮諼的歉意,然後問是否願去收債?孟嘗君並不清楚馮諼的能耐,此處並未讚美他。出自《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語譯:孟嘗君對馮諼說:「我為一些瑣事勞累不堪,且因憂慮而心煩意亂,生性又懦弱愚昧,忙於國家大事,因此得罪了先生。多承先生不介意,竟有意為我到薛地收債嗎?」(E)本文中,蘇轍寫自己走出家門,遠遊名山大川後,緊接著寫與豪俊交游,引出歐陽公,再切入題旨,提出要求謁見韓太尉。他以見山見水的大、高、深,襯太尉之雄才大略,以為見不著太尉,就沒有盡天下之大觀。這是對太尉至高無上的讚美。為正答。出自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語譯:蘇轍在給韓琦的信中說:「轍這次前來京城,對於山已看到了終南山、嵩山、華山的高峻,對於水則看到了黃河的深廣,對於人則見過了歐陽公,然而遺憾的是至今還沒見過太尉呢。」

‧本題測驗目標為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B)出自〈鴻門宴〉。

 

(二)延伸補充

7.文字在使用時,常由字面原本的意義,轉變為另外的意義,例如「他幾度上籃,都被對方蓋火鍋」,句中「蓋火鍋」即非字面「蓋上火鍋」之意,而是指「籃球被拍下」。下列文句「 」內的詞,亦屬此類的選項是 (A)車多擁擠時,十字路口仍應保持「淨空」,以避免交通阻塞 (B)選前最後一夜,各政黨輔選明星忙著陪候選人「掃街」拜票 (C)面對恐怖分子再度發動攻擊的傳言不斷,白宮忙著「消毒」以安人心 (D)他曾飽受流言的困擾,又同時面對失業的打擊,但如今都已安然度過,總算是「雨過天青」 (E)部分百貨業以開架銷售的方式刺激化妝品的買氣,一天的營業額竟高達數百萬元,同業無不「跌破眼鏡」。             〔91學測〕

答案:(B)(C)(D)(E)

解析:(A)「淨空」字面意義為「乾淨空曠」,與使用在文句中的意義無異。(B)「掃街」字面意義為「打掃街道」,而句中「掃街」之意為「走過每一寸街道」。(C)「消毒」本為化學用語,句中則指「停止謠傳」。(D)「雨過天青」字面意義為「雨過初晴,天空呈現開朗鮮潤之青色」,而句中指「平安無事」。(E)「跌破眼鏡」句中指「出乎預料之外,看走了眼」。

 

8.漢語常依照眼睛「看」事物的情態,選用不同的表達詞彙。下列各組與「目視」有關的詞,兩字所表達的情狀相差最遠的選項是 (A)瞠╱瞰 (B)瞻╱眺 (C)睨╱瞟 (D)瞪╱瞋。

〔91指考〕

答案:(A)

解析:(A)瞪大眼睛直視,可形容驚異的樣子,如「瞠目結舌」╱俯視,如「鳥瞰大地」。(B)望向前方,如「瞻望」╱向遠處望,如「眺望」。(C)眼睛斜視,帶有輕視之意,如「睥睨群雄」╱以目斜視貌,如「瞟了一眼」。(D)張目直視,多不懷好意,如「瞪我一眼」╱張大眼睛,多含有怒意,如「瞋目怒斥」。

 

9.請依文意句法與國學常識判斷,選出最適合填入□□的選項:(甲)玉蘭,花中之伯夷也;葵,花中之伊尹也;□□,花中之柳下惠也(《幽夢影》)(乙)見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謀□□(圍爐夜話)(丙)彼此不和,謂之參商;爾我相仇,如同□□(《幼學瓊林‧朋友賓主》) (A)菊╱大事╱霄壤 (B)梅╱國事╱楚漢 (C)蓮╱公事╱冰炭 (D)水仙╱世事╱胡越。

〔91指考〕

答案:(C)

解析:(甲)孟子曾說:「伯夷,聖之清者;柳下惠,聖之和者。」但又評論柳下惠特色是:「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所以由柳下惠的「爾焉能浼我哉」聯想──蓮。(乙)「小利」和「大功」相對,所以「『私』心」和「『公』事」相對最恰當。(丙)爾我相仇,有水火不容之意,所以選「冰炭」。「霄壤」、「胡越」皆有相距很遠之意;「楚漢」是指壁壘分明。

 

10.「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是一首流行於漢代的歌謠,下列文句,與其意義最接近的是 (A)人棄我取,人取我予 (B)入鄉問禁,入境隨俗 (C)風行草偃,變本加厲 (D)追求時髦,風尚互異。        〔91指考〕

答案:(C)

解析:題幹全詩在說明王公貴族的喜好,會讓百姓趨之若鶩,爭相仿效的道理。本詩的關鍵字在「好」,音ㄏㄠˋ,喜好之意。(C)「風行草偃」語出論語,指德化之效。「變本加厲」語出昭明文選序,本意是變得更好,但現今用法多用於負面。

 

11.動詞前加「相」字,有表示其動作、事況、情態是雙向的,如「相見實難別亦難」;也有表示單向的,如「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下列文句「 」內的「相」字,表示單向的是 (A)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B)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C)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風雪苦「相」欺 (D)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愴。來事勿「相」迎,相迎已惆悵 (E)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91指考〕

答案:

解析:(A)明月來「相」照:我。(B)洛陽親友如「相」問:我。(C)任他風雪苦相「欺」:我。(D)來事勿「相」迎:它,借指「來事」。(E)「相」煎何太急:它,借指「豆」。

 

12.《史記‧魏公子列傳》:「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上引文字中的五個「將」字,作動詞的有 (A)二個 (B)三個 (C)四個 (D)五個。   〔92學測〕

答案:(B)

解析:1「上將軍」的「將」,音,名詞。2「公子遂將」的「將」,音ˋ,領軍,動詞。3「聞公子將」的「將」,音ˋ,領軍,動詞。4「遣將將兵救魏」中,第一個「將」,音ˋ,領軍者,名詞;第二個「將」,音ˋ,領軍,動詞。題幹語譯:魏王看見信陵君,就相擁而泣,隨即把上將軍的帥印授予信陵君,信陵君便統帥了魏國的軍隊。魏安釐王三十年,信陵君派遣使者告訴四方諸侯(他擔任上將軍一事)。諸侯聽聞信陵君統帥魏國軍隊,莫不派遣將領率領軍隊援救魏國。

 

13.文言文中的「者」,有作代名詞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有作語助詞用,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下列文句的「者」,屬於「代名詞」的選項是 (A)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B)聞舟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 (C)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D)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 (E)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92學測〕

答案:(B)(C)(E)

解析:(A)(D)語助詞。(B)代名詞,指彈琵琶的人。(C)代名詞,指沒有仁心的人。(E)代名詞,指秦君。

 

14.下引文章中衣冠、之、適、去、徒五個詞和字,各自與下列選項「 」內相同的字詞比較,意義相同的選項是:「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見金。』」 (A)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B)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 (C)況乎濯長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雲,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 (D)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E)夫闖賊但為明朝祟耳,未嘗得罪於我國家也,「徒」以薄海同仇,特申大義。                       〔92指考〕

答案:(A)(B)(D)(E)

解析:(A)「衣冠」名詞轉為動詞,即「穿衣戴帽」,與題幹同。(B)「之」為動詞,即「往」,與題幹同。(C)自「適」,即自得、適意,與題幹「適鬻金者之所」之「適」(往)不同。(D)「去」國懷鄉,「去」作「離去」,與題幹同。(E)「徒」以薄海同仇,「徒」作「只」解,與題幹同。

 

15.下列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唐、宋八大家中,唐僅二人,宋則多達六人,據此足證:唐代古文成就遠不如宋代 (B)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歐陽脩、蘇軾、徐志摩、余光中、楊牧等,都是兼擅詩、文的作者 (C)《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稱「《春秋》三傳」;其中以《左傳》的文學價值最高 (D)《史記》一書開紀傳體之先例,《漢書》承之。二書雖為史書,都被後世文章家奉為學習的典範 (E)清代是小說發皇的時代,名作蠭出,《金瓶梅》、《紅樓夢》、《聊齋志異》、《老殘遊記》等,為其中佼佼者。            〔93學測〕

答案:(B)(C)(D)

解析:(A)宋代古文宗法韓愈、柳宗元,故成就大小與人數多寡無關。(C)左傳長於敘事,為歷史散文之佳構。(E)金瓶梅為明代蘭陵笑笑生的作品。

 

16.下列引文,依文意推敲,□□中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然則,冷靜須與同情相輔相成,方不偏失入冷漠。『史記』一書之恆常感人處,正在於字裡行間每每有司馬遷個人的生命感思湧動,它絕不只是一堆死寂刻板的文字而已!□□,我則又逐漸了悟,□□寫學術論文,□□不能完全抹煞情感;□□冷靜與同情之間的斂放不踰矩,又委實是此類文章的高層次標的了。」(林文月〈我的三種文筆〉) (A)近來/即使/仍然/至於 (B)而且/所以/仍然/其實 (C)因此/至於/其實/即使 (D)所以/近來/因此/而且。              〔93學測〕

答案:(A)

解析:作者因讀史記有感,而逐漸領悟新的道理。「逐漸」之前,宜接「近來」此時間副詞。(「因此」和「所以」不恰當,因前後句並無因果關係,「而且」和「我則又逐漸了悟」句意不通)進一步的了悟,以假設句行之,故接「即使」(「至於」係指另一件事,「所以」、「近來」亦同屬不當)。學術論文重在冷靜,同樣須帶感情,故接「仍然」。接寫融鑄冷靜與同情之妙處,屬最高層次標的,另屬一事,故接「至於」。

 

17.下引文章中的某、足下、去、願、見五個詞,各與下列選項「 」內相同的字詞比較,意義相同的選項是:「孔明笑曰:『雲長勿怪!本欲煩足下把一個最緊要的隘口,怎奈有些違礙,不敢教。』雲長曰:『有何違礙?諭。』」 (A)虬髯曰:計李郎之程,「某」日方到,到之明日,可與一妹同詣某坊曲小宅相訪 (B)微之,微之,不見「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書欲二年矣 (C)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E)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93指考〕

答案:(B)(D)(E)

解析:題文:「某」,指自己。「足下」,敬稱對方。「去」,前去。「願」,希望。「見」,代詞性助詞,指「我」。選項:(A)某,不定代詞,某一天。(C)去,摒除。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

 

18.以下為兩首元曲:(甲)楚霸王,漢高皇,龍爭虎鬥幾戰場。爭弱爭強,天喪天亡,成敗豈尋常?一個福相催先到咸陽,一個命將衰自刎烏江。江山空寂寞,宮殿久荒涼。君試詳,都一枕夢黃粱。(馬謙齋〈塞兒令‧楚漢遺事〉)(乙)登樓北望思王粲,高臥東山憶,悶來長鋏為誰彈?當年射虎,將軍何在?冷凄凄霜凌古岸。(張可久〈賣花聲‧客況〉)下列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甲)之「都一枕夢黃粱」,用「南柯一夢」的典故 (B)(乙)之「高臥東山」,所憶的對象是謝安 (C)(乙)之「悶來長鋏為誰彈」,用「馮諼客孟嘗君」的典故 (D)(乙)之「射虎將軍」,指漢代名將李廣。                                   〔94指考〕

答案:(A)

解析:(A)用的是「黃粱一夢」的典故,雖然兩者故事涵義相近,但用典仍不能稱上相同。(D)射虎將軍指的是漢代名將李廣。李廣英勇善戰,戰功彪炳,卻始終未得封侯,一生中還多次被貶及免職。

 

19.下列文句「 」內的兩個字,是由動詞並列組成一個詞組的選項是 (A)博聞彊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B)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游,甚歡 (C)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 (D)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   〔94指考〕

答案:(D)

解析:(A)出自史記‧屈原列傳。「治亂」為治世與亂世的名詞組合。(B)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間步」指走捷徑步行前往,「間」為副詞,修飾「步」這個動詞。(C)出自宋‧蘇軾〈留侯論〉。「見辱」的「見」為介詞,被;「辱」為動詞,屈辱。(D)出自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指目牽引」意為被他人的指點或目示所牽引,「指目」皆為名詞當動詞用,為動詞並列的詞組。

 

20.閱讀下列文字後作答: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公),下至哀(公)之獲麟。……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根據上述《史記》文字,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據上下文意,司馬遷認為《左氏春秋》無法闡釋《春秋經》的旨意 (B)文中「論史記舊聞」的「史記」,泛指古代史書;「孔子史記」則指《春秋》 (C)「人人異端」的「異端」,意同《論語》中孔子所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的「異端」 (D)文中「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可用以說明孔子「述而不作」的觀念。

〔94指考〕

答案:(B)

解析:(A)左氏春秋乃「具論其語」而成,當然可以闡釋春秋經的旨意。(C)「人人異端」指每人由本位角度所做的不同解讀;不同於「攻乎異端」的「異端」,指的是邪說歪道。(D)「論史記舊聞」才是用以說明孔子「述而不作」;「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乃因為「義不訕上,智不危身」。題幹

語譯:孔子深明王道,親往面見七十餘國的國君,但皆不能受重用,所以仔細觀察地處西方的周王室,輯採各國史書舊聞,依魯國史事編成《春秋》。上從魯隱公開始記載,最後記到魯哀公獲麟那一年。……他七十位學而有成的弟子,各個接受他口傳的春秋經,因為《春秋》之中有些刺譏時事,褒貶君王挹損時人的文辭,不可以直接書寫表現。魯國一位有德的史官左丘明,擔憂孔門弟子各執一方闡釋《春秋》旨意,各下定論,最後失去《春秋》最真切的看法,所以依據孔子所記的《春秋》這本史書,完整的整理出其中的內容事件,完成了左氏春秋一書。

 

21.漢代與唐代同為中國歷史上文治武功皆有可觀的時期,下列關於漢唐文學的說明,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漢代散文的代表是《史記》,唐代散文的代表是傳奇 (B)〈古詩十九首〉出現於漢末,代表五言詩的正式成熟 (C)漢代樂府詩富有寫實精神,唐代新樂府運動亦關注社會現實 (D)近體詩完成於唐代,形式精整,表現古典詩的對稱美、聲律美 (E)高適、岑參為唐代邊塞詩的代表作家,王維、孟浩然為自然詩的代表作家。              〔95學測〕

答案:(B)(C)(D)(E)

解析:(A)傳奇為文言短篇小說的體裁,不合適作為「唐代散文」的代表。

 

22.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至幕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史記‧李將軍列傳》) (A)「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是李廣自嘆年事已高,卻仍須與匈奴多次作戰 (B)「豈非天哉」,是李廣慨嘆既奉命繞遠路,竟又迷路,一切命中注定,無可奈何 (C)「不能復對刀筆之吏」,是李廣自謂難以再次面對掌管刑法律令的官吏,承受屈辱 (D)「一軍皆哭」,意謂全軍上上下下皆痛哭,表現李廣在軍中深孚眾望,極受士卒愛戴 (E)「知與不知」,是指有受教育與未受教育者:「無老壯」,是指不分老少,二句都表現李廣深得民心。                              〔95學測〕

答案:(B)(C)(D)

解析:(A)「結髮」意指初成年。(E)「知與不知」意指認識與否。題幹語譯:到了幕府,李廣告訴他的部下:「我從成年開始便與匈奴對仗,大小的戰役也參加七十多次。今天有機會跟隨大將軍出兵抗單于,大將軍不但要我帶部從走遠路,我又迷路找不到方向,這會不會是天意呢?且我年紀六十多了,恐怕沒有體力再面對司法上的任何彈劾了。」於是拿起刀自殺,李廣的部下不論文官武將全都慟哭,百姓聽到了,不論認不認識他,老者壯年全都為他而哭泣。

 

23.「斗」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量器,也常用來形容事物的大小程度。下列文句中的「斗」字,含有「小」或「少」義的選項是 (A)事關重大,請恕我「斗」膽直言 (B)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C)盛夏時節,「斗」室裡顯得酷熱難當 (D)子貢問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E)今欲致天下之士,民有上書求見者,輒使詣尚書問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斗」之祿,賜以一束之帛。              〔95指考〕

答案:(B)(C)(D)(E)

解析:(A)「斗膽」意指為大膽。(B)「海水不可斗量」,意指不能「小」看。(C)「斗室」意指小小的居室。(D)「斗筲」指的是小的量具。語出論語‧八佾。(E)「升斗之祿」意指少少的俸祿。語出漢書卷六十七〈梅福列傳〉。

 

24.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96學測〕

  山公(山濤)與嵇(康)、阮(籍)一面,契若金蘭。山妻韓氏,覺公與二人異於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負羈之妻亦親觀孤、趙,意欲窺之,可乎?」他日,二人來,妻勸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視之,達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知,正當以識度相友耳。」公曰:「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

(《世說新語》)

〔註〕負羈之妻亦親觀孤、趙: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曹國,曹國大夫僖負羈之妻觀重耳身邊的孤偃、趙衰。

(1)下列關於山濤及其妻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山濤之妻有識人之明 (B)山濤之妻善妒而好猜忌 (C)山濤自認才能不輸嵇、阮 (D)山濤之才極受嵇、阮肯定。

(2)文中畫框線的「契」、「覺」、「以」、「勝」四個詞,各與下列選項「 」內相同的詞比較,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 (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C)連橫〈臺灣通史序〉: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 (D)蘇軾〈留侯論〉: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答案:(1)(A) (2)(C)

解析:(1)山濤之妻可以由「穿墉而視」知道自己的夫婿只有氣度與二人相儔,可知她有識人之明。全文未提嫉妒,故(B)不正確。山濤以「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表示山濤也有自知之明,故(C)不正確。同語亦可知嵇、阮肯定的是山濤的「度量」而非「才能」,故(D)不正確。

(2)(A)投合/合約。(B)感知/睡醒。(C)用。(D)優點/盡。(前者為題幹詞義,後者為選項詞義)

語譯:山公(濤)和嵇康、阮籍才見一次面,就情投意合。山濤的妻子韓氏,覺得丈夫與這兩人不是一般的朋友,就詢問山濤。山濤回答說:「當今可以做我朋友的,只有這兩人而已。」妻子說:「古時僖負羈的妻子,也曾經親自觀察過孤偃、趙衰,我想偷看他們一眼,可以嗎?」有一天,嵇、阮來到山濤家,韓氏勸山濤把客人留下來過夜,並準備了酒肉。夜裡,她通過牆縫看他們,一直看至天亮,竟忘了回去。山濤進入內室,說:「這兩人怎麼樣?」妻子說:「你的才華遠遠比不上他們,只可憑藉見識氣度和他們交往罷了。」山濤說:「他們也常常認為我的度量好。」

 

25.寫作常使用「借事說理」的技巧,以提高道理的可信度。下列文中所述「市集人潮聚散」的事例,最適合用來證明哪一選項的道理?「君獨不見夫趣市朝者乎?明旦,側肩爭門而入;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忘其中。」(《史記‧孟嘗君列傳》) (A)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 (B)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C)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D)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   〔97學測〕

答案:(A)

解析:題幹引文語譯:您難道沒看到人們奔向市集的情況嗎?天剛亮,人們側著肩膀爭奪進入市集;日落後,經過市集的人甩著手臂連頭也不回。不是人們喜歡早晨而厭惡傍晚,而是由於所要買到的東西市集中已經沒有了。

26.下列文句「 」內,屬於名詞作動詞用的選項是 (A)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B)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C)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 (D)不衫不屨,「裼裘」而來,神氣揚揚,貌與常異 (E)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7指考〕

答案:(B)(C)(D)(E)

解析:(A)足:十分,為副詞。語出韓愈〈師說〉。語譯:向地位低的人學習,就感到羞恥;向地位高的人學習,就覺得近乎諂媚。(B)樂:聽音樂。語出孟子‧梁惠王下。語譯:獨自聽音樂感到快樂,與他人一同聽音樂感到快樂,哪一種比較快樂?(C)衣冠:穿好衣服、戴好帽子。語出〈馮諼客孟嘗君〉。語譯:孟嘗君覺得他如此迅速就返回,十分奇怪,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接見他。(D)裼裘:披上披肩,穿好皮裘。語出〈虬髯客傳〉。語譯:衣著隨意,穿著裼衣和皮衣,神采飛揚,與平凡人的模樣相去甚遠。(E)王:稱王天下。語出孟子‧告子下。語譯:如此即是君臣、父子、兄弟都去除好利的心,懷抱仁義的態度相互接待,如此一來,不稱王天下,也是不可能的。」

27.下列文句「 」內的詞語,前後詞性相同的選項是 (A)論語‧子罕:吾誰「欺」?「欺」天乎 (B)論語‧季氏:「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 (C)孟子‧萬章: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D)論語‧學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E)孟子‧梁惠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98學測〕

答案:(A)(C)

解析:(A)皆為動詞。語譯:我欺騙了誰?我欺騙了上天。(B)前為動詞,後為名詞。語譯:以節制於禮樂為樂,以稱道他人優點為樂,以多結交品德高潔的朋友為樂。(C)皆為動詞轉名詞。語譯:上天生養百姓,就是要讓先知的人去覺醒後知的人,讓先覺的人,去覺醒後覺的人。(D)前者為語尾助詞,後者為動詞。語譯:老師到了一個國家,一定能聽聞那個國家的國家政治。是老師主動去要求的呢?還是該國主政者主動給老師這個機會呢?(E)前者為名詞,後者為動詞。語譯:這是心態上不想做,並不是能力上無法做。所以國君你無法稱王於天下,不是挾太山超越北海這一類的情況。

28.下列有關經典或文學常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詩經》從性質上分,有〈風〉、〈雅〉、〈頌〉三類;從作法上分,有賦、比、興三種;合稱「六義」 (B)漢代的詩有樂府和古詩,二者原本都配樂可歌,後來與音樂的關係疏離,變成單純創作、閱讀的作品 (C)《春秋》編年紀事,《左傳》亦編年紀事,《史記》為紀傳體,《漢書》亦紀傳體,後代正史都用紀傳體 (D)「志怪」為魏晉六朝小說的重要特徵,至後代猶有繼承者,如《聊齋誌異》即其中非常著名的代表作 (E)《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談舉止的重要著作,展現孔子的思想、情懷、人生態度及其與學生的互動情形。漢代獨尊儒術,論語被尊為經典,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98指考〕

答案:(A)(C)(D)

解析:(B)漢代古詩徒誦不歌。(E)漢代獨尊儒術,但尚未看重論語孟子。宋代朱熹才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本書合稱「四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