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師 說 韓 愈

一、寫作背景

寫作時間

大約寫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西元八○二年),當時韓愈三十五歲,在長安任國子監四門博士。

社會現象

自魏、晉以來,社會上形成一種以「士大夫之族」為代表的(   門閥 )制度,其子弟不管品德好壞、才能高低,不需要經過科舉考試,就可以憑著高人一等的門第享受特權,輕易走上仕途之路。因此他們不但不肯從師學習,也瞧不起從師學習的人,一直到了唐代,這種不良風氣依舊存在。

寫作目的

當時韓愈為了推展古文運動,曾經公開召收後學傳授古文,這種行為卻受到「士大夫之族」的譏諷,「群聚而笑之」,說他是(   好為人師)的狂人。韓愈為糾正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於是寫了師說一文以正視聽。因此,表面上師說是為李蟠而作,但實際上是為了要抨擊那些恥學從師的「士大夫之族」,進而藉機大力宣傳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紹

生平

稱號

‧韓愈,字( 退之 ),唐河南河陽人。又以昌黎為其郡望,故撰文常自稱( 昌黎韓愈   )。

‧郡望:一郡之中顯貴的世族、大族,稱為郡望之族,也就是「望族」。意思就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唐代人稱人或是自稱常習慣用「郡望」。

‧韓愈自小即命途多舛,三歲而孤,由長兄韓會及嫂鄭氏教養成人。

‧諡為「文」,世稱韓文公;宋神宗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世稱( 韓昌黎

仕宦

讚語

‧人生中有兩次政治大風暴:

貞元十九年:任監察御史時,因關中旱災,上〈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糾彈國戚京兆尹李實,遂貶( 陽山令   )。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甚以「韓」字,為兒取名。

元和十四年:諫憲宗迎佛骨,貶( 潮州刺史 )。在潮州寫〈祭鱷魚文〉,往河裡扔了一豬一羊,據聞鱷魚就此絕跡。韓愈卒後,當地乃建韓文公廟供奉。

‧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文中用以下的四句話來概括韓愈的一生:

(1)文起八代之衰:指提倡( 古文 ),遏抑華靡文風。

(2)道濟天下之溺:指排斥( 佛老 ),建立儒家道統。

(3)忠犯人主之怒:指諫迎佛骨,冒大不韙之罪。

(4)勇奪三軍之帥:指說降叛將,使王廷湊懾服。

按:八代指「 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 」,

    或是「魏、晉、宋、齊、梁、陳、隋、唐」

 

 

 

 

古文

運動

理論

理念

‧在文學思想方面,他駁斥佛、老二家的玄疏之論,而直承堯、舜、禹、湯、文武 、周公、孔孟之道,以無比魄力,欲掃除思想界空虛無根的意識形態 ,恢復中國固有的道統。

‧在文學形式方面,他力斥華而無實的駢文, 提倡文從字順的新散文。主張「宏中肆外」的文學風格。「宏中」, 是指文章內容應力求充實;「肆外」,是指文章的形式應有所創新, 使作者能自由馳騁筆力。

古文

主張

1.文以載道:韓愈認為寫作文章必出入仁義。

2.務去陳言:韓愈作文章,不肯蹈襲前人一言一句。他認為:師法古賢應當「師其意,不師其辭」,「惟陳言之務去」。文辭力求創新的結果,使他的文章難免會有詰屈聱牙的現象。

3.注重文氣:韓愈力主革除魏、晉以來華靡不實的文風,恢復東漢以前樸實渾厚的風格,並以涵泳詩書,力行仁義,來培養浩然正氣,寫出好的文章。

提倡

過程

1.古文運動並不是從韓愈開始的。在其前有元結、獨孤及、柳冕等人,都是提倡古文運動的先驅。

2.韓愈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原因:

(1)既有理論,又能創作傑出的作品。

(2)能抗顏為師,加上在國子監三任博士,一任祭酒,所以門生眾多,形成龐大的勢力。

(3)有朋友同道的幫助,例如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與韓愈互相聲援。

3.韓愈提倡恢復樸實無華的古文,卻非一味模仿,其言「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必出於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

散文

風格

宋人李塗的文章精義:「韓(韓愈)如海,柳(柳宗元)如泉,歐(歐陽脩)如瀾,蘇(蘇軾)如潮。」或言:「韓潮蘇海。」

詩歌

‧以文入詩,把散文的篇章結構、句式、虛詞等運用於詩歌寫作,使詩的形式散文化,是( 奇險)派詩人之一。

奇:指寫詩用意新奇、深刻,塑造形象新穎、奇特。

險:指遣詞造句、用韻用字,別開生面,往往取僻字、押險韻,而得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務去陳言,富於獨創。

學術

影響

‧韓愈的弟子李漢在昌黎集序中說:「文者,貫道之器也。」北宋周敦頤據此改為「文,所以載道也」,後人因此以「文以載道」來代表韓愈的文學思想。

‧韓愈主張「文所以為理」、「非以誇多而鬥靡」、寫作必須「出入仁義」,這有著濃厚的「載道」色彩。

‧韓愈提倡恢復樸實無華的古文,卻非一味模仿,其言「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必出於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在文體上力求改革與創新。

‧尊崇儒術,排斥佛 老;建立道統,推尊孟子。

軼聞

掌故

推敲

推敲

賈島吟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正思索「敲」字是否換為「推」字,撞上韓愈隨從,韓愈未加處罰,反為之建議用「敲」字,二人並成好友。

懼高

韓愈與友遊華山,懼高症發作,不敢下山,於是發狂號哭,留遺書與家人及華陰縣令,請朋友帶下山,華陰縣令趕到華山,千方百計地才哄騙成功。韓愈聽了縣令的話,忘了自己身處絕境,與縣令邊走邊談,最後終於下得山來。

 

三、國學常識

(一)古文運動

背景

1.文章自( 魏晉 )以後,漸趨華麗對偶而成駢體

2.至( )而駢儷之體更為嚴格

3.駢儷之體走入末流,重形式和辭藻,而內容則顯空洞

學說

發揚儒家正統學說,「非( 三代兩漢 )之書不敢觀,非( 聖人 )之志不敢存」(韓愈‧答李翊書),以周、秦、兩漢之散文為圭臬,用先秦、兩漢古文的筆法寫作,不求駢儷;師其(   )不師其(   )(反對因襲摹擬),唯陳言之務去,必出於己而不蹈襲前人一言一句(強調創作、有個人風格)

唐代

1.北周:蘇綽

2.唐初:( 陳子昂 )、元結、( 李華 )、柳冕等為古文運動之前驅

3.中唐:( 韓愈 )、(柳宗元 )提倡古文,名為復古,其實為一種新的散文體裁

4.代表作家:元稹、白居易、杜牧等人皆為古文大家

5.發展:( 古文運動並未完全成功   ),晚唐、五代時,駢文又復興

宋代

1. 歐陽脩 )出而領導,( 王安石 )、( 曾鞏 )、( 三蘇 )於古文都有突出表現

2.代表作家:北宋─劉敞、宋祁、司馬光

     南宋─陸游、葉適、陳亮

3.發展:( 古文自此成為文章正宗  

   駢儷文體一直留存,復興於(

元代

代表作家:姚燧、虞集、元好問

明代

代表作家:( 宋濂 )(臺閣派)、王守仁、( 歸有光 )(唐宋派)

清代

1.代表作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侯方域

2.桐城派:( 方苞、劉大櫆、姚鼐   )(宗左傳、史記,重義法,承八家)

3.湘鄉派:( 曾國藩  

4.陽湖派:( 惲敬、張惠言   )(取法前秦)

釋義

魏晉以後盛行駢儷,唐代稱駢文為( 時文 ),因稱周秦、兩漢的散文為( 古文

其他

1.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名起於明代( 茅坤 )的唐宋八大家文鈔

2.宋‧李塗‧文章精義:「韓如海(像壯闊大海,博大精深),柳如泉(像清澈泉水,純淨清澈),歐如瀾(像海上波濤,起伏多變),蘇如潮(像江上浪潮,氣勢恢弘)。」

3.唐人皇甫湜評論韓文說:「如長江秋清,千里一道,衝飆激浪,浩瀚不滯。」說明韓文行氣雄奇的風格

4.蘇洵‧上歐陽內翰書讚曰:「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傳。」

5.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二)駢文、散文之比較

 

散     文

駢     文

別名

又稱( 古文 ),

針對( 駢文 )而言

唐之後駢文又稱( 四六文 )

起源

( 尚書 )為散文之祖,

散文至唐起復興

(  )時便有偶句文章,東漢濫觴

時代

盛於(  ),迄於今仍盛行

盛於( 六朝 ),今仍有之

特色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對偶工整、韻律和諧、詞藻華麗、用典繁多

※非韻文

價值

具( 實用教化 )之用

有( 美化 )之價值

名家

唐、宋:古文八大家為首要

明代:唐宋派

清代:桐城派、湘鄉派

六朝:徐陵、庾信、鮑照

唐代:初唐四傑、李商隱

清代:汪中等人

 

(三)六經簡述

 

內    容

又 名

注    疏

中國最早的( 詩歌 )總集,分十五( 國風 )、二( )、三( ),共( 三百十一 )篇,其中六篇有目無辭,實有三百零五篇,統稱三百篇

詩三百、

三百篇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

毛亨傳、鄭玄箋、

孔穎達正義

中國最早的一部( 史書 ),上古之史書。包括( 虞書 )、( 夏書 )、( 商書 )、( 周書 )四部分。散文之祖

尚書

十三經注疏

記古代( 禮儀 ),共十七篇

儀禮、

士禮

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

鄭玄注、賈公彥疏

只有名而無實體,入漢之後即已亡佚

 

 

初為( 卜筮 )之書,後來將八卦補充闡釋,寫成( 十翼 ),乃成為( 哲學 )之書

周易

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

王弼注、韓康伯注、

孔穎達正義

春秋

( 孔子 )所作的一部魯國歷史,( 編年 )而作

 

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

春秋穀梁傳

附註

1.漢五經:周易、尚書、詩經、儀禮、春秋

2.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小戴)禮記、春秋左氏傳

3.南朝劉宋十經:周易、尚書、詩經、(小戴)禮記、周官、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合為一經)

4.唐文宗開成石經刻十二經:周易、尚書、詩經、(小戴)禮記、周官、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

5.南宋十三經:周易、尚書、詩經、(小戴)禮記、周官、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四)文字演變

使用年代

文字名稱

說       明

殷商

甲骨文

刻劃書寫在龜甲獸骨之上,又稱為(   卜辭

商周

金文

多鑄刻在銅器上,又稱( 鐘鼎文

周秦東土

孔壁古文

漢武帝末年,魯恭王由孔子宅壁發現,又稱(   蝌蚪文

周秦西土

籀文

全亡於晉代,今可見只有「說文解字」,又稱(   大篆

小篆

李斯作倉頡篇,取大篆省改,今全可見於「說文解字」,共九千三百五十三字

隸書

秦人程邈造,( 形體脫離六書原則  

魏晉

楷書

後漢完備成體;唐( 開成石經)使用的文字

其他:1.草書初創於漢代,為書寫簡便而作,張芝善作草書,人稱( 草聖

   2.行書為最後產生之字體,約為魏之後出現,以晉代( 王羲之   )最佳

 

(五)唐宋古文八大家

 
別 號
文學理論
著 作
韓 愈
退之
韓昌黎
韓文公
1.發揚儒家學說,排斥佛老思想,倡導古文運動,有「文起八代 )之衰,道濟( 天下之溺」之譽
2.散文以( 載道 )為主,氣魄雄渾,語言精鍊
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
子厚
柳柳州
柳河東
1.文章雄深雅健,俊潔精奇。與( 韓愈 )並稱( 韓柳 )
2.為文勇於創新,以幽默諷刺的筆法反映嚴肅的主題
3.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有強烈的感染力,為後世遊記的楷模
4.寓言作品,勇於創新
柳河東集
歐陽脩
永叔
六一居士
醉翁
文忠
1.文章平易流暢,清新自然,婉轉多姿
2.無論敘事、說理、狀物、記人,全寫得從容不迫,富有感情
3.詩詞清麗明媚,語近情深
歐陽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
新唐書
蘇 軾
子瞻
東坡居士
文忠
1.思想恢弘,才氣縱橫,源於( 國策 )、( 莊子 )、( 縱橫家
2.文汪洋宏肆,詞理精確
3.策議論辨之作,皆所擅長
4.詩詞書畫,都具有特殊風格
東坡全集
蘇 洵
明允
 
1.文得力於國策、史記,長於議論
2.為文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風
嘉祐集
蘇 轍
子由
潁濱遺老
文定
1.為文汪洋澹泊,體氣高妙。所作以策論最為出色
2.記遊之作,寫景狀物極為精妙

3.詩作早年似東坡之風格,晚作則趨於平實枯索

4.素不作詞,僅存一首漁家傲
欒城集
王安石
介甫
半山
荊公
1.思慮細密,邏輯嚴密,文章筆力遒健,樸素凝鍊,文風峭拔
2.工詩能詞,遒勁清新,自成一格,後人稱為「王荊公體」,與歐陽脩、蘇軾、黃庭堅並列北宋四大家
3.政治改革因所用非人而失敗
臨川先生文集
曾 鞏
子固
南豐先生
文定
1.為文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
2.氣勢縱橫,跌宕多姿;筆法精警,長於議論
3.文風與( 歐陽脩 )相近,並稱「歐曾」
元豐類稿

 

(六)文壇師生檔

孔 子

子貢、曾子

荀 子

李斯、韓非

屈 原

宋玉

韓 愈

李翱、皇甫湜、賈島

歐陽脩

蘇軾、蘇轍、曾鞏

施耐庵

羅貫中

梁啟超

胡適、徐志摩

胡 適

羅家倫

 

四、課文深究

(一)鑑賞

論點精闢

本文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觀念,對當時只務鑽營、不學無術的士大夫來說,就像暮鼓晨鐘一般,讓人警省。

寫作手法

正反兼顧,面面俱到

1.正面立論 :首段提到人既然不能沒有疑惑,就必須從師學習;次段指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六段以孔子為例,說明「聖人無常師」的道理;七段嘉許李蟠能行古道;以上都是從正面立論。

2.反面批駁 :第三段說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第四段批評當時士大夫雖知為童子擇師,本身卻不從師;第五段斥責士大夫之族恥於相師,智慧反而不如人;均從反面批駁。

以( 對比 )法凸顯主題

第三段以古之聖人從師,故聖益聖,與今之眾人恥學於師,故愚益愚對比;第四段以世人知為童子擇師,與本身恥學於師對比;第五段以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不肯從師對比,最後以李蟠的不拘時俗,勇於問學作結,使主題更加凸顯,意旨更為鮮明。

寫作手法

語言運用,錯綜多變

1.「聖益聖」到「愚人之所以為愚」,又是對偶句。成功地運用( )句和( 排比   )句、( 對偶 )句的錯綜變化。

2.第四段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則運用( 交錯語次 )的手法。文章在流暢中見整齊之美,氣勢充沛又靈活變化。

3.頂真 )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

思想創新

1.突破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 傳道受業解惑 )也」的定義。

2.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從師之道: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

 

(二)文體

1.形式上屬應用文:本篇闡述從師問學之道以贈李蟠,屬於( 贈序 )。

(1)贈序文是新興於唐代的文學體裁,原本是附錄於贈別詩集前的序跋,後來受到文家重視,唐宋乃產生了大量與贈別詩無關的短篇散文,亦即贈序文。唐人贈序文的重要特徵是,此類作品必發於臨別送遠之際,因此在內容上多歌頌行人功德,或勉勵以此去之職責。

(2)韓愈的作品於唐人贈序中最具有代表意義,清代姚鼐《古文辭類纂》認為韓愈贈序中「致敬愛,陳忠告」的精神,內容以孔孟為宗,持論極正大,已「得古人之意」。根據近代學者研究,中唐古文運動之成功,與韓愈此類作品的廣受歡迎極有關係。

(3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的《古文辭類纂》,將文章分成十三類,將〈師說〉列為「論辨類」,並沒有列入「贈序類」,故在歸類上有所爭議。

2.內容上屬議論文:「說」為( 解釋義理,並述己意 )的一種類文體。韓愈的雜說四首、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周敦頤的愛蓮說、劉大櫆的騾說,都是「說」體有名的文章。

 

(三)請寫出下列表中各句「師」字的詞性和意義:

文      句

詞 性

意  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

名詞

老師

吾從而「師」之。

動詞

學習,拜……為師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動詞

學習

或「師」焉,或不焉。

動詞

學習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名詞

老師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動詞

拜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動詞

拜師或學習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子爵

郯「子」之徒

男子美稱

李氏「子」蟠

有德之人

孔「子」、孟「子」

老師

老夫「子」

女子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孩子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2.

疑難

傳道、受業,解「惑」

糊塗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3.

聰明才智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高明

師不必「賢」於弟子

良善的

「賢」妻良母

尊敬

「賢」賢易色

有才德者

賢「賢」易色

4.

學習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熟習

六藝經傳,皆通

積久養成的慣性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溫習、研習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5.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6.

大概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無義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那些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7.

名詞,老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

名詞,擁有專門技藝的人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動詞,從師、學習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則恥「師」焉

或「師」焉,或不焉

不恥相「師」

形容詞,從師問學的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榜樣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

軍隊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8.

恢復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實踐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

回復

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再、又

「復」前行,欲窮其林(陶淵明桃花源記)

輕攏慢撚抹「復」挑(白居易琵琶行)

還自揚州,「復」到舊家(王安石傷仲永)

黃鶴一去不「復」返(第三冊‧崔顥‧黃鶴樓

9.

所以

用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何以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作為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

10.

不恥

不以為恥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11.

不齒

不屑同列

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六、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字 音

詞         例

ㄆㄢˊ

虎踞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ㄈㄢ

然改悟〔澈底的悔改、醒悟〕)籬〔範圍〕、朱皂蓋〔車外的紅色屏障及黑色的車蓋,指古代高官所乘坐的車子。後借為高官的代稱〕)譯〔將某種語言文字用另外一種語言文字表達〕

ㄈㄢˊ

〔孳生眾多〕東郭〔東城墓地〕

ㄉㄞˋ

〔工作懶散不勤勉〕〔危險、不安全〕此良辰〔迨,趁、乘〕紿〔欺誑、欺騙〕

ㄊㄞˊ

〔比喻年老的人氣色衰退,皮膚消瘦,背若鮐魚〕〔苔類及蘚類〕

鞭笞〔用鞭子抽打〕

ㄞˇ

然不動〔痴呆的樣子〕

ㄧˊ

笑大方〔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弄孫〔上了年紀的人當可含飴自甘,弄孫為樂,不問餘事,以恬適自娛〕〔欣悅自得的樣子〕

 

七、修辭舉隅

(一)對比

運用對比,可以使說理更加鮮明有力,本文的第三、四、五段,就是運用對比手法來寫的。根據內容,列表如下,可以清楚看出對比手法的運用。

論 據

對 比

作者的議論和抒情

正確的態度

錯誤的態度

第三段

古今縱比

古之聖人從師問學

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第四段

自身對比

士大夫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於其身也則恥師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第五段

當代橫比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1.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二)錯綜

錯綜格是一種要求「變化」的修辭,它是將上下句詞語的次序故意安排得參差不同,以增加語言的生動感。下列六則都使用了這種修辭手法,請你仔細閱讀後,將錯綜過的句子回復原先的語句順序。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1.

有人認為文學是時代的產兒:飛揚的時代,有飛揚的文學;頹廢的文學,有頹廢的時代。

(梁實秋‧實秋雜文)

頹廢的時代,有頹廢的文學

2.

「娃兒,娃兒,過爹這兒來,替爹喝一盃……算你好運氣,回來就趕上吃酒喝肉……」人們發現了他,他爹也發現了他,舌頭打著卷兒,又驚又喜,話語顛倒,醉態可掬。(過:倒。盃:同「杯」)

(哲夫‧長牙齒的土地)

吃肉喝酒

3.

聽聽我,看看我;我唱歌為了你,我妝扮為了你。

(民歌‧看我聽我)

聽聽我,我唱歌為了你;看看我,我妝扮為了你

4.

山猿谷鳥,哀鳴啾啾。(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山猿哀鳴,谷鳥啾啾

5.

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連山絕壑,照之以明月;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

6.

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蘇軾‧赤壁賦)

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三)頂真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這種句法,可以使讀者感到全文天衣無縫,一氣呵成。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四)回文

  把相同的詞彙或句子,在下文中調換位置或顛倒過來,產生首尾迴環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環。回環運用得當,可以表現兩種事物或現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關係。例如: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2.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韓愈‧師說)

3.妙例──蘇軾題金山寺:

潮回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巷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藹藹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山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輕鷗數點千峰碧,水接雲山四望遙。

晴日晚霞紅藹藹,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巷,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蒲遠,傾山雪浪暗回潮 。

 

八、結構表

 

 
   

 

 

 

 

 

 

 

 

 

 

 

 

 

 

 

 

 

 

 

 

九、延伸學習

(一)詠韓愈祠聯

潮州韓文公祠聯(一)

  君闇棄孤忠,天使貶潮,庶免海隅淪化外;

  唐亡無片壤,公留遺愛,尚餘廟貌立江干。

註:因韓愈貶至潮州,教化此地百姓,使潮州免於淪為教化以外的蠻夷之地。

潮州韓文公祠聯(二)

  佛骨謫來,嶺海因而生色;鱷魚徙去,江河自此澄清。

註:韓愈至潮州,寫祭鱷魚文,使潮州鱷魚絕跡。

 

潮州韓文公祠聯(三)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

語譯:上天有意開啟文風,若不是一封諫迎佛骨表奏章,韓先生怎會被貶至潮州;使人心歸向於正道,只須要八個月,百代後人們仍以韓先生為師法的導師。

 

潮州韓文公祠聯(四)

  韓潮學派百川匯,公起文章八代衰。

語譯:韓門的學派如潮水般百川聚集,韓公的文章振起八代以來衰敗的文風。

 

(二)韓愈詩作――列名中唐奇險派作家

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本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語譯:一篇〈諫迎佛骨表〉早晨才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本想為皇帝清除有害於國族的弊政,怎會憐惜我衰朽的殘年呢!貶謫路上只見白雲橫生於秦嶺,我的家在哪裡呢?當雪漫藍田關時,連我騎的馬都不肯往前走了,知道你遠道趕來迎接我是有深遠用意的,你準備在那充滿瘴氣的江邊,好來收拾我的骸骨吧!

 

寄皇甫湜

  敲門驚晝睡,問報睦州吏。手把一封書,上有皇甫字。

  拆書放床頭,涕與淚垂四。昏昏還就枕,惘惘夢相值。

  悲哉無奇術,安得生兩翅。

語譯:忽聽得敲門聲,驚醒我的午睡。問問是誰?回答是睦州來的差人。他手拿一封書信,上有皇甫湜的字。拆開書信放在床頭,不禁涕淚交垂。感到神思昏昏,再躺回枕頭上,朦朧中彷彿在夢中與他相遇。悲傷啊!恨自己沒有奇術,怎樣才能生出兩翅,飛到他的身旁。

注釋:皇甫:皇甫湜,睦州新安人,中唐有名的散文家,韓愈的得意弟子。

垂四:意謂兩眼和兩鼻孔流四行涕淚。

惘惘:神志恍惚貌。

 

(三)韓愈散文

雜說四(一作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語譯:世上有伯樂這種善相馬的人,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像伯樂這種人卻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馬,也只不過在奴隸的手下受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棚中,不知是良馬而受人稱道啊!能夠日行千里的馬,有的一頓要吃一石的穀子。餵馬的人,不知道牠能日行千里,而照一般馬的食量來餵牠,那這匹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就不夠,才能雖然很美好,可是不能顯現於外,恐怕連平常的馬都不如了,怎能要求牠日行千里呢?鞭策牠不能依照御馬的方法,餵養牠又不能盡牠的食量,牠叫了,又不知牠的意思,手拿著馬鞭,站在牠面前對別人說:「天下找不到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他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注釋:駢:並。 櫪:馬棚、馬廄。

 

進學解(節選)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召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語譯:國子先生早晨到太學去,召集學生們站在課堂下,教誨著說:「學業的精進是由於勤勉進取,荒廢則是由於嬉戲怠惰。德行有成就是由於深思精求,敗壞是由於苟且隨便。當今我們遇到聖君賢相在朝,一切治理國家的措施都很完備,除去凶邪不正的人,拔用俊秀賢良的人。只要有一點長處的人大都被錄取,能以一技聞名的,沒有不被錄用。多方搜羅,仔細挑選,除去他們的缺點,使他們才能顯現。只有僥倖被選上的,誰說有才的不能被顯揚呢?各位只怕學業不能精進,不必怕主管不英明。只怕德行不能修養有成,不必怕主管不公平。」

 

(四)求「學」的名篇

世說新語‧規箴

  遠公在廬山中,雖老,講論不輟。弟子中或有墮者,遠公曰:「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願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執經登坐,諷誦,詞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語譯:遠公(釋慧遠)在廬山中,雖然年老,但講論佛法從不停止。弟子中偶爾有懈怠的,遠公說:「我好比桑榆上的落日餘輝,理當不能照得長久;只希望你們像朝陽的光芒,隨著時間的流轉,越來越燦爛!」手拿經書,登上講壇高聲誦讀,聲音和臉色都顯得很賣力。程度好的弟子,都面色恭敬,更加敬重他。

注釋:遠公:指釋慧遠

 

說苑‧建本 劉向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4乎?」平公曰:「善哉!」

語譯:晉平公問師曠說:「我現在七十歲了,還想學習,恐怕已經太遲了罷!」師曠說:「您為什麼不點燃蠟燭來照明呢?」晉平公說:「哪裡有做人臣的還開國君的玩笑?」師曠說:「我這個瞎眼的臣子哪敢和國君開玩笑呢?我聽說,少年而喜好學習,好像早晨的朝陽;壯年而喜好學習,有如中午的太陽;老年而喜好學習,好似點燃蠟燭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比在昏暗中行進不是要好得多嗎?」晉平公說:「說得好極了!」

注釋:晉平公:春秋時晉國國君

師曠:晉國的樂師

盲臣:古樂師都是瞎眼的人,師曠也是瞎子

4昧行:暗中摸索著行走。

 

(五)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節錄)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書云欲相師。僕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嘗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僕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僕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僕來南,二年冬,幸大雪,踰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後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衒怪於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

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務釆色、誇聲音而以為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遠矣。

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恆,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無取乎?吾子幸觀焉、擇焉,有餘以告焉。苟亟來以廣是道,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又何以師云爾哉?取其實而去其名,無招越蜀吠怪,而為外廷所笑,則幸矣。宗元復白。

語譯:  二十一日,承蒙您的來信,告訴我說要我當您的老師。我的道行不夠深厚,學業也很淺薄,估量自己的造詣,實在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雖然喜好發表言論,寫作文章,但自己也不敢相信可以為人師。不料您從京師來到永州這個荒僻的地方,很榮幸的被您所看重。我自己估計沒有什麼可取之處,假使有,也不敢當別人的老師。當一般人的老師我都不敢,何況是當您的老師呢?

孟子說:「一般人的毛病就在於自己懂得並不多,卻喜歡當別人的老師。」因此從魏、晉以來,人們更加不願去拜師學習。當今世上沒有聽說有什麼老師的,假使有的話,大家就起鬨嘲笑他,以為他是個狂人。只有韓愈奮勇地不顧流俗,冒犯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收後學門生,寫了師說一文,隨即嚴正不屈地做了老師。許多人果然把他當作怪物,群起而攻之,彼此使眼色扯衣角,添油加醋誹謗韓愈。韓愈因此得了狂人的名聲,在長安居住的時候,他忙得連飯都還沒有熟,就又急急忙忙的趕到洛陽,去擔任河南令的工作。像這樣的情況,已經發生過好多次了。

屈原在懷沙賦裡寫道:「城裡的狗成群叫著,是叫牠們所見到的怪異事物。」我從前聽說庸、蜀以南一帶,經常下雨而很少見到太陽,一旦出了太陽,狗群就不停地狂叫,我以為那是誇大之詞。前六七年,我來到南方,元和二年冬天,恰逢下大雪,越過五嶺覆蓋了南越好幾個州,這幾州的狗一連好幾天都驚惶不安地狂叫亂竄,一直到雪完全化完才停止,我這才相信從前所聽到過的話。今天韓愈已經自以為是蜀地的太陽,而你又想叫我當南越的白雪,那豈不是因此而使我遭到禍害嗎?不僅僅是我要受害,而且還會傷害到你。然而白雪與太陽難道有什麼過錯嗎?只不過是狗群硬要叫罷了。試想現在天下不像狗那樣叫的能有幾人?誰又敢在這些人面前炫奇逞怪,從而召來訕笑怒罵呢?

……

我年少時寫文章,講究辭藻。年紀大了,才知道文章用以闡明聖道,不是隨便作成光輝明亮,講究辭藻、聲律的文章,就算是好的。凡是我所說的,都自以為接近聖道,但不知離聖道是真的近呢?還是遠呢?您愛好聖道,讚許我的文章,那我也許離聖道不遠吧!

所以我寫作文章,不敢以輕忽之心去寫,擔心文章輕浮而不留餘味;不敢以怠惰之心去寫,擔心文章鬆弛而不嚴謹;不敢以昏沉之心去寫,擔心文章暗昧而雜亂;不敢以驕傲之心去寫,擔心文章驕傲而不恭。寫文章要含蓄而不淺露,文字意義要明白清楚,寫文章既要文氣流暢又要言詞簡潔,文章又要清雅不俗,又要莊重不浮,這是我用以扶持聖道的方法。依照書經的敘述清楚;依照詩經以求永恆情理;依照禮經以求合理適宜;依照春秋以求褒貶明確;依照易經以求變化,這是我採取聖道的根源。參考穀梁傳以砥礪文氣;參考孟子、荀子以流暢脈絡;參考老子、莊子以開拓端緒;參考國語以擴大情趣;參考離騷以表達幽隱;參考史記以表現簡潔,這是我廣泛學習,融會貫通,用以寫作文章的方法。

像這些意見,到底對呢?還是不對?有可取的地方?還是沒有?希望您看過後,選擇它,有空時來告訴我。如果您急著要來我這裡推廣聖道,您沒有收穫,就是我有收穫。又何必分什麼師生的名分呢?取它的實質而不必在乎那些空名,不要惹那越蜀群狗驚怪亂叫,被群臣嘲笑,那就太好了。宗元敬覆。

 

(六)開窗放入大江來 廖玉蕙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十五歲進入婚姻,十六歲初為人母,母親在大家庭裡,侍奉公婆、丈夫,教養九個子女,在刻苦、混亂,堪稱極其艱難的少婦生涯裡,端賴坐落街市角落一家租書店裡的言情小說排遣委屈與壓抑。尚未學會做個女人,已然成為人母,年紀小,尚且來不及從娘家萃取足夠養分,母親所有的人際應對,悉數從哀感頑豔的中、外小說裡借鏡、取法,幾十年來,抓緊時間,在生活的隙縫裡閱讀,習染言情小說的誇飾、虛構手法,母親膨脹現實裡的小奸、小詐為深冤、大恨;放大生活中的小歡、小樂為巨喜、狂歡,八十餘歲了,仍然黑白篤定、愛憎分明,全然沒得商量。文學的感染力,穿透時光,浸浸乎直探生命底層,為人生設色定調,而母親自己當然是渾然不覺的。

  那樣的年代,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戒嚴的世界看似簡淨安穩,其實險巇難測、暗潮洶湧;小我的苦悶也膠著難解、波瀾漸興。一個小小的、寂寞的女孩兒,自轉學到城裡後,一腳踩空,便掉入舊雨新知眾叛親離的窘境,原本只能躲在閣樓窗簾後,和路上指天畫地、自言自語行走的瘋婦遙遙招手,進行自認的通關密語對話遊戲,而因為街角的那間租書店,自憐被同儕孤立的孩子,偷偷和母親搶看同一窗口,也以那小小的租書店為根據地,似懂非懂地鯨吞蠶食,書本成了她和寂寞握手言和的仲介。她開始看小說排遣孤獨並養成自言自語、自編故事給自己聽的習慣。租書店為母親開啟了一扇對外的窗口,可惜那扇固定的窗口,視野局限,景致不夠精采,走不遠、飛不高的母親,終於沒能看到銀山拍天浪的壯闊蒼茫。而小女孩兒循著這扇窗口,一路往外迤邐前行,不只見識了海深浪闊,在風雨陰晴的日子裡,還看見「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看見「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更看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絕妙景觀。

  或者應該還可以更往前溯。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聽狂風怒號,真叫我心裡害怕。爸呀!爸呀!我們多麼牽掛!只要你平安回家,就算是空船也罷。

  國語課本上,天黑風大猶然不能回家的爸爸,讓三年級的她,每每在天色將暗之際,便無端升起憂懼,在颱風夜裡為了遠方不知哪個孩子的漁夫父親輾轉不能成眠;從沒見過海峽的她,因為「海峽的水,靜靜的流。上弦月啊月如勾!勾起了恨,勾起了仇。」而萌生對海洋的嚮往和對彼岸的仇視,使得「買棹歸帆」成為五年級時的天真想望。不經意間,文學慢慢走進女孩的心底。

  國、高中階段,因為一本《人間詞話》,她被精雕細琢的字句所收服,瘋狂迷戀起詩詞韻文。買不起課外書,向租書店裡找;租書店裡沒有的,站在臺中中央書局裡抄。往往一站便是整個黃昏,像貪婪飢渴的孩子,狂抄、記誦,不管數學、地理或公民的課本上,文本的周邊,全填滿柳周詞、雙李(李商隱、李賀)詩,當然沒有遺漏當年最膾炙人口的泰戈爾。慘綠的歲月中,眼光總是搜尋著幾近病態的華麗悲傷,《紅樓夢》看了又看,專挑寶、釵、黛三角戀愛部分,不斷反芻悲壯。

    但行刻薄人皆怨,能布恩施虎亦親。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五》

  她試著用文學來抵抗寂寞,並不代表閱讀就可以讓她心滿意足。心底的那個大窟窿,空空的,無時無刻不提醒著她的形單影隻。胡適的一句話在絕望之際映入眼底:「獅子和老虎向來都是獨來獨往的,只有狐狸跟狗才聯群結黨。」她若有所悟,人緣差,竟得了「獨一無二」的新詮,她因之感到短暫安慰,卻納悶到底在何時、為何故,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老虎、獅子!如果可以選擇,她情願加入狐狸或狗的行列,和他們成群結隊。一日午後,無意中讀到唐人變形小說〈李徵〉,寫博學善屬文的書生,生性疏逸,恃才傲物,平常和友朋飲酒,常口出狂言,所以僚佐都很嫉恨他。忽然在一個夜晚,被疾發狂,不知所終。其後,才被發現居然變形為一隻老虎。雖然「念妻孥、思朋友」,卻自慚形穢,怯於和前往述職的朋友相見。讀到李徵臨走吩咐友人:家人若問消息,「但云我已死,無言今日事。」她忽然心情大慟,淚流滿面。雖然只是一則虛構的志怪傳奇,卻狠狠地在心上一擊!這則故事像度人的金針,為她開示了虎性傷人的前因後果,而她,終於不再只是傷心束手。因為一則奇幻故事,她決心追根究柢,窮究「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處世哲學,期盼有朝一日能因篤行「得饒人處且饒人」的信條,終達「能布恩施虎亦親」的境界。莊子以為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文學正是道的另種變貌,它無所不在,端看是否和生命的經驗相契合、起共鳴。這一刻,她隱約省悟幾年來的文學養成原來旨在開發情意,培養多元解讀人生的能力,為自己找尋一條路、一個說法,它絕不只是區區「聽說讀寫」而已。

    樹影興餘侵枕簟,荷香坐久著衣巾。

          ──唐‧方幹〈睦州呂郎中郡中環溪亭〉

  大三,她得了個機緣到文學雜誌工作。每到月底,雜誌即將付梓前的好幾個黃昏,她總和主編據案面對面校對,就著昏黃的燈光,她細細地一句句誦讀著名家的作品,以便主編據以校勘。讀姚一葦談李商隱;看陳世驤論中西文學;念琦君、王鼎鈞、許達然的精緻散文;朗誦余光中、楊牧密度、張力俱足的現代詩;姜貴的桐柏山開始連載了;顏元叔的西洋文學批評史也出場了……一點一滴地,文字的節奏韻律在腦海逐漸形成自己的旋律,淪肌浹髓地殷殷滲透到心上、流露在筆端。幾年後,她終也自己提起筆來,才恍悟閱讀原來不只是「翻閱」而已,要想竟其全功,還得靠高聲「朗讀」!韻律感不只存在於詩,所有順暢的文章都具備優美的旋律,念誦久了,潛移默化,掌握住其中的韻律感,形諸文字時,自然便會隨著熟悉的節奏寫出順暢可讀的文章來。

  多少年後,她還清楚記憶著那些個黃昏。王鼎鈞的〈最美的和最醜的〉,曲盡小宦官用最醜的手段維繫最美的信念的過程,曾經讓她多麼驚豔;為了一篇題為〈婚禮鞋〉的文章,又是如何邊念邊涕淚漣漓、泣不成聲;還有當年迫不及待搶先閱讀田納西‧威廉斯作品《慾望街車》及余阿勳翻譯的日本小說《草花》連載的熱切心情……年少時,對文學的痴迷,讓她在大學畢業後負隅頑抗,不惜退還母親在故鄉為她苦心孤詣求來的中學教師聘書,堅持留在和文學最為接近的出版前線,並轉進古典文學的鑽研。而這一留,便再也不曾離開。那種童稚時期劈頭直擊的心頭一點,慢慢引燃了星星的火花,終至在多年後開始燎原,一發不可收拾地延燒出三十本創作並作育英才二十餘年。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

          ──杜甫〈戲為六絕句〉

  求學過程裡,女孩的成績一向不甚理想,即便是喜愛的國文,也從未有過亮麗的成績。她視課文裡的忠君愛國思想為應付考試的虛辭詭辯;孔、孟被闔上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夾死在書本裡頭,〈大學〉、〈中庸〉,充其量只是無聊的制式教條!直到長了些年歲,才知是老師教死了經典,四書無端被聯考怪獸株連迫害。學習原是為了讓生活更容易,然而,短視近利的餖飣字句解說及無趣的作者生平強記,讓文學陷入死胡同,讓許多學生痛恨不已,立誓考完試後,立刻將文學碎屍萬段。

  站上了大學講堂,在第一線上從事語文教育,當年那位冒著被活逮的危險,也堅持要在國文課上偷看卡夫卡、大仲馬,甚至於梨華小說的女孩兒,終於了然語文教育一旦讓學生失了興味,光談上課時數或文言、白話比例都是白搭。當老師的,推窗放入了大江,天浪如何拍擊出銀山,得有本事將它說得虎虎生風。教授四書,得讓學生明瞭這些所謂的金科玉律究竟和他們有何關聯,又憑什麼成就其經典地位;閱讀黃春明的〈蘋果的滋味〉,如果可以讓學生順便看看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再比較一下林語堂的《唐人街》和老舍的《駱駝祥子》,文學的流變傳承就不言自喻!當老師的,如果在語譯之外,還能將〈訪隱者不遇〉裡隱者飄忽的行蹤勾連上詩裡一反一正的結構;讀到膾炙人口的李白〈靜夜思〉,若知指陳空間結構的點、線、面、立體空間的巧妙變化;而王維〈渭城曲〉除了道別贈柳的意義外,若還能說明「舍青青色新」的尖銳齒音所造成的音響上的刺痛感……文學剎那間便添了活力、增了華彩。老師的教學如果不再陳陳相因,如果能自出新意,學生上課怎捨得打瞌睡?當老師的,如果能透過有效的引導、鼓勵,激發學生的想像,讓他們產生參與討論的成就感,學生怎會在進教室時灰心喪志!當老師的,若能將考試視為情意教育的延長,讓學生反思文學和生活的關聯,讓他們藉此看到文學與生活的雙重繁花盛景,並允許他們找到合適或另類的角度切入去詮解人生,學生又怎會視考試為畏途!

  杜甫〈戲為六絕句〉詩說明了文章哪須分古今,一切唯「精采」是尚。多麼期待清詞麗句所構築的文學作品,能成為人生行道上一勺解渴的清泉、一處乘涼的遮蔭,而永遠不再是糾纏學生的可怕夢魘。        ──原載二○○六年二月十八日《聯合報‧副刊》

 

十、相關名句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

〔釋義〕早上把一封奏章呈上九重金殿,到了傍晚竟被貶至八千里外的潮州。極言自己向朝廷勸諫而被貶之速。

2.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調張籍)

〔釋義〕李白與杜甫兩人的文章是光芒萬丈的,他們的詩歌不是當代的人可以比擬的。說明作者對當時不受重視的李、杜,表達了最大的讚賞與傾羨。

3.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調張籍)

〔釋義〕身軀微小的螞蟻竟異想天開要搖動大樹,牠的不自量力真是可笑。嘲諷人不自量力,妄想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

4.士窮乃見節義。(柳子厚墓誌銘)

〔語譯〕志士處於困境時方顯出他的氣節大義。

5.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語譯〕長安街道上,小雨如酥酪般細滑溼潤;遠看草色青青,走近看卻若有似無。

 

6.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原毀)

〔釋義〕事情成功了,批評就隨之而來;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詆毀也會隨之而來。說明越有成就的人越容易受到詆毀和批評。

7.物不得其平則鳴。(送孟東野序)

〔釋義〕各種物體有不平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說明人一旦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時,就會有反抗的聲音。

8.面目可憎,語言無味。(送窮文)

〔語譯〕面目令人厭惡,言語沒有內涵。

9.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釋義〕一個人學業的精通在於勤奮,學業的荒廢在於貪圖玩樂。說明勤勞與否是導致學業好壞的要因所在。

10.行成於思,毀於隨。(進學解)

〔釋義〕言行的正確在於遇事多思,毀敗在於盲目追隨他人。說明做任何事都要經過深思熟慮。

11.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進學解)

〔釋義〕點燃油燈,夜以繼日,一年到頭都是這樣勤勉不懈。比喻不分日夜堅持不懈的努力著。

12.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雜說之四)

〔釋義〕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發現了千里馬。(伯樂:春秋時秦國人,以善相馬著稱。)比喻人才多被埋沒,不能得到識別與任用。

1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雜說之四)

〔釋義〕善於奔跑千里的良駒常常可得,可是可以識別良馬的人卻不常有。感慨能慧眼識英雄的人不多,以致使得人才常懷才不遇。

 

十一、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3回)

12、13題組:

常以為自魏、晉已還,為文者多拘偶對,而經誥之指歸,遷、雄之氣格,不復振起矣。故愈所為文,務反近體,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後學之士,取為師法。當時作者甚眾,無以過之,故世稱﹁韓文﹂焉。       (節錄自劉開‧問學)

語譯:韓愈曾認為從魏、晉時期以來,作文章的人,多被文字上的排偶、對仗所拘束,而表現在儒家經典中的古雅純正的思想宗旨,司馬遷、揚雄這些巨匠豪邁剛健的氣勢格調,日漸被人淡忘,不再振發人心了。所以韓愈的文章,著力反對辭藻華麗的六朝文體,抒發意旨,樹立論點,自己建立起一派新鮮的文采風格。年輕的文士們,將他的文章作為效法的楷模。當時作文章的人很多,可沒有誰能夠超過他,所以當代稱作﹁韓文﹂。

 

 

 

18~20題組: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於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聖人擇之,芻蕘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於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苟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於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節錄自劉開‧問學)

語譯:從前的人,胸懷謙虛而且樂意向善,不會對事或對人有選擇性的發問,只在乎是不是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有所長進而已。所以,聖人也會重視沒讀過什麼書的人的話,對於漁農工樵等行業的事,從前的人也會加以詢問。比如舜,身為天子,可是會求教於一般人民,用他的大智慧來體察小人物的表達,他並不是偶爾假裝謙虛一下,而是有著真心學習的大度量啊。夏商周三代以後,讀書是有的,發問求教的就沒有了。朋友之間,會針對過失做出規勸就很不錯了,能夠互相以大義道理求教,努力不忘進修的,實在不多見,更不要說求教於一般人了。

注釋:孜孜:音孜孜,勤勉不懈。

 

甲卷(第3回)

14~16題組:

先秦至西漢,諸子及文學家善以散文寫作,膾炙人口之作不勝枚舉。迄乎魏 晉,文尚駢儷,義歸辭藻,氣格靡散。初唐陳子昂等,力主以清新之散文,矯駢文之弊,為古文運動之先驅。

逮中唐,韓愈高倡古文運動,柳宗元應和之,因而唐代文風丕變,古文遂盛,惜未成功。晚唐 李商隱善於駢文,有樊南四六甲乙集,足見駢文仍盛。

至北宋歐陽脩力崇韓文,作者日眾,古文始成為文章正宗。

 

17~21題組:

見高中國文補充教材〔一〕P12~P13

 

十二、歷屆試題精選

1.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出師表〉所謂「開張聖聽」即指「廣開言路」 (B)蘇軾〈赤壁賦〉所謂「滄海之一粟」即指「滄海遺珠」 (C)白居易〈與元微之書〉所謂「方寸甚安」即指「內心安泰」 (D)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所謂「蓬戶甕牖」等同於「儉以養廉」 (E)韓愈〈師說〉所謂「不恥相師」與「君子不齒」,「不恥」與「不齒」意義相近。

〔91.指考〕

答案:(A)(C)

解析:(B)「滄海之一粟」指極為渺小;「滄海遺珠」意謂有所遺憾。(D)「蓬戶甕牖」是形容處所簡陋;當然和「儉以養廉」不同了。(E)「不恥相師」的「不恥」,是不以為恥;「君子不齒」的「不齒」,是不屑與之並列。

 

2.動詞前加「相」字,有表示其動作、事況、情態是雙向的,如「相見實難別亦難;也有表示單向的,如「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下列文句「 」內的「相」字,表示單向的是 (A)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B)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C)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風雪苦「相」欺 (D)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愴。來事勿「相」迎,相迎已惆悵 (E)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91.指考〕

答案:(A)(B)(C)(D)(E)

解析:本題主要是在測驗「相」字的副詞用法及名詞助詞用法的辨識。題幹之「相見」是「相互見面」,其動作是雙向的,作副詞用﹔至於「相送」是「送你」,其動作是單向的,作代詞性助詞用。(A)「相照」即「照我」,(B)「相問」即「問我」,(C)「相欺」即「欺我」,(D)「相迎」即「迎我」,(E)「相煎」即「煎我」,均為單向動作。

 

3.文言文中的「者」,有作代名詞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有作語助詞用,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下列文句的「者」,屬於「代名詞」的選項是 (A)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B)聞舟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 (C)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D)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 (E)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92.學測〕

答案:(B)(C)(E)

解析:(A)(D)語助詞。(B)代名詞,指彈琵琶的人。(C)代名詞,指沒有仁心的人。(E)代名詞,指秦君。

 

4.有關下引文字的敘述,錯誤的選項是:「始先生以進士,三十有一仕歷官,其為御史、尚書郎、中書舍人,前後三貶,皆以疏陳治事,廷議不隨為罪。常惋佛、老氏法潰聖人之隄,乃唱而築之。及為刑部侍郎,遂章言憲宗□□□非是,任為身恥,震怒天顏,先生處之安然,就貶八千里海上。」 (A)「先生」應指韓愈 (B)□□□可能是「迎佛骨」 (C)「就貶八千里海上」應指貶謫永州 (D)由「常惋佛、老氏法潰聖人之隄」可推知這位「先生」以傳承儒學自任。                          〔92.學測〕

答案:(C)

解析:以儒學自任,力拒佛、老,唐憲宗時,曾上〈諫迎佛骨表〉,震怒天顏,而被貶至潮州任刺使,這個人是韓愈。

 

5.下列文句「 」內的兩個字,是由動詞並列組成一個詞組的選項是 (A)博聞彊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B)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游,甚歡 (C)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 (D)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

〔94.指考〕

答案:(D)

解析:(A)出自《史記‧屈原列傳》。「治亂」為治世與亂世的名詞組合。(B)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間步」指走捷徑步行前往,「間」為副詞,修飾「步」這個動詞(C)出自宋‧蘇軾〈留侯論〉。「見辱」的「見」為介詞,被;「辱」為動詞,屈辱。(D)出自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指目牽引」意為被他人的指點或目示所牽引,「指目」皆為名詞當動詞用,為動詞並列的詞組

 

6.針對下列古文名篇內容,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蘇洵〈六國論〉藉論六國賂秦之弊,諷諭宋朝屈辱求和的政策 (B)蘇軾〈前赤壁賦〉藉變與不變之辯證,表現作者通達的人生觀 (C)韓愈〈師說〉藉贈文李蟠的機會,批判時人一味崇尚佛老的風氣 (D)柳完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藉「始得」二字,表現作者初次尋得心靈寄託的喜悅感受 (E)顧炎武〈廉恥〉藉論「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寄寓作者對易代之際,士人變節的感慨。 〔95.學測〕

答案:(A)(B)(D)(E)

解析:(C)〈師說〉一文,藉贈文李蟠的機會,批判時人不知從師求學的風氣。

 

7.古人「字」、「號」,來由不一。下列關於古人「字」、「號」的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蘇軾自號「東坡居士」,乃因其謫居黃州,築室於東坡之故 (B)白居易自號「醉吟先生」,乃用以呈現其放意詩酒的人生態度 (C)韓愈字「退之」,乃因其名「愈」,而以反義的「退之」為其字 (D)李白號「青蓮居士」,乃因其偏愛蓮花之清新脫俗,有類其詩風之故。〔95.指考〕

答案:(D)

解析:(D)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人,五歲隨父入川,青少年時代在江油青蓮鄉度過,這才是「青蓮居士」的稱號由來。

 

8.下列敘述,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作家氣質相關的選項是 (A)陶淵明閒靜少言,崇尚自然,其詩樸質無華,真淳恬淡 (B)韓愈耿介堅毅,敢於直諫,其散文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C)劉基博通經史,為明朝開國功臣,其散文筆致駿邁,意旨閎深 (D)蘇軾器度恢弘,樂觀曠達,其散文汪洋恣肆,豪放詞尤獨具一格 (E)王安石為北宋神宗時宰相,推行新法,其散文風格峭拔,結構謹嚴。                     〔96.學測〕

答案:(A)(B)(D)

解析:題幹敘述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氣質相關的選項,其中(C)「博通經史,為明朝開國功臣」為劉基的學經歷,非其氣質。(E)「北宋神宗宰相,推行新法」亦為王安石的經歷與官位,非其氣質。

 

9.下列文句中,有關「齒」、「恥」二字的使用,正確的選項是 (A)謙虛的人能不齒下問,驕傲的人總自以為是 (B)高舉公理正義的大旗做傷天害理的事,最令人不恥 (C)他公然說謊卻絲毫不覺歉疚,難怪會被批評為無齒 (D)有些人只寫過幾篇小文章就自號才子,真是讓人齒冷。                             〔96.學測〕

答案:(D)

解析:(A)不「齒」下問→恥。(B)不「恥」→齒。(C)無「齒」→恥。

 

10.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始吾幼且少, (甲)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乙)及長(丙)為文章以辭為工(丁)乃知文者以明道 務采色,誇聲音而以為能也。」(柳宗元〈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A)丙乙丁甲 (B)丁丙甲乙 (C)丙甲乙丁 (D)丁乙甲丙。

〔96.指考〕

答案:(A)

解析:本題可依其文意,判斷文句的先後順序。炳炳烺烺:文采耀目的樣子,後用來指文章的辭藻聲韻。

語譯:我年少時寫文章,講究辭藻。年紀大了,才知道文章用以闡明聖道,不是隨便作成光輝明亮,講究辭藻、聲律的文章,就算是好的。

 

11.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B)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C)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D)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E)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98.學測〕

答案:(A)(B)(C)

解析:(A)沿、循。語譯:回到家看著稚幼的女兒,點點淚珠沿著帽帶滑落而下。韋應物〈送楊氏女〉╱沿、循。循著溪流前行,忘了自己走了多遠。陶淵明〈桃花源記〉。(B)坐著。語譯:行步到水源之處,隨意坐著看雲朵自山谷翻飛而起。王維〈輞川別業〉╱坐著。到了目的地後就披開雜草坐下,倒盡壺裡的酒喝個醉。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C)難道。語譯:我難道在乎名聲隨著文章受重視而格外顯著?能為天下蒼生謀利的官運,恐怕只會因為我的年老痛弱而停歇。杜甫〈旅夜書懷〉╱難道。這樣說來,那麼臺灣沒有像樣的史書,難道不是臺灣人感到悲痛的事嗎?連橫〈臺灣通史序〉。(D)往。語譯:下馬陪伴您飲一杯酒,問問您要往哪裡行去。王維〈送別〉╱助詞,無義。語譯:聖人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韓愈〈師說〉。(E)豈、何。語譯:只恨自己沒有鷙鳥般的雙翼,豈能凌風高飛。〈古詩十九首〉之十六╱語尾助詞。語譯:古代聖人,才能比一般人高出很多,尚且跟隨老師,向老師問學。韓愈〈師說〉。

 

12.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99.學測〕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1)下列文句「靡」的意義,與上文「天下靡然從公」的「靡」意義相近的選項是 (A)「靡」衣玉食以館於上者,何可勝數 (B)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C)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 (D)於是張、孔之勢,薰灼四方,大臣執政,亦從風而「靡」。

(2)下列關於本文的解說,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贊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句中的「文」是指駢文,「道」是指道家學說 (B)蘇軾以「道」、「文」總括韓愈的文學成就,以「忠」、「勇」表彰韓愈文武雙全的從政勳業 (C)文中兩用「獨」字,既凸顯韓愈早年孤獨無依的身世,也感慨韓愈在古文運動中孤立無援的處境 (D)在蘇軾看來,儒道的發揚與古文的提倡,對國家均有深遠的影響,韓愈的貢獻是「道」與「文」兩者兼具。

答案:(1)(D) (2)(D)

解析:(1)「靡然」從公:草木順風而倒貌,喻折服於強勢或德望。(A)出自蘇軾〈論養士〉。靡衣玉食:穿華麗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形容豪華奢侈的生活。(B)出自司馬光〈訓儉示康〉。奢靡:奢侈浪費,不知節制。(C)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靡遺:沒有遺漏。(D)出自《陳書》卷七〈皇后傳〉。從風而靡:草木順風而倒貌,比喻折服於強勢或德望。選項文句中的「張、孔」,指的是陳後主的寵妃張(麗華)貴妃與孔貴嬪。

(2)(A)韓愈提倡古文,所以「文起八代之衰」的「文」不會是駢文;韓愈反對佛老,所以「道濟天下之溺」的「道」不會是道家學說。(B)韓愈的「道濟天下之溺」是「排斥佛、老,建立儒家道統」,以文學成就概括,有疑。而「忠犯人主之怒」既非武功,亦非勳業。(C)文中並無「孤獨無依的身世」與「孤立無援的處境」的敘述,兩用「獨」字在說明韓愈的識見與勇氣超邁常人。

題幹語譯:從自東漢以後,儒道頹喪而文章衰弊,佛老異端一時俱興,雖歷經唐代貞觀、開元的盛世,有名臣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諸人的努力,仍不能撥亂反正。唯獨韓愈出身於平民,從容談笑間指揮命令,天下士子望風而從,無不折服,於是學術文章又歸於正道,到此間已有三百年了。韓愈提倡古文,遏抑華靡文風;排斥佛、老,建立儒家道統;諫迎佛骨,冒大不韙之罪,這是他的忠心;說降叛將,使王廷湊懾服,這是他的勇氣。這難道不是挺立天地間,事關學術盛衰,正氣浩然而巍峨獨立的人格嗎?

 

13.下列引用《論語》文句詮釋經典名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於〈出師表〉中,充分展現「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的行事態度 (B)蘇轍於〈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表述基於「仕而優則學」的體悟,進京求師 (C)韓愈〈師說〉中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為例,寓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之意 (D)蘇軾〈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心理,等同於「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觀 (E)〈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深知「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的道理,故向鄭伯委婉推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99.學測〕

答案:(A) (C)

解析:(A)「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出自《論語.公冶長》。諸葛亮的行事莊重,對後主謹守君臣分際,故本選項敘述正確。(B)「仕而優則學」出自《論語.子張》。蘇轍寫〈上樞密韓太尉書〉時,尚未任官。(C)「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述而》。韓愈〈師說〉︰「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故本選項正確。(D)「未知生,焉知死」出自《論語.先進》。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是感慨人的生命短淺。「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表達重視現實人生的人生觀。(E)「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出自《論語.季氏》。燭之武的「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寓有埋怨鄭伯之意,非關「鬥」與「得」。

 

14.韓愈年幼而孤,由長兄、長嫂撫養成人,因此與姪韓老成情如兄弟。貞元十九年,韓老成過世,韓愈撰〈祭十二郎文〉悼之;若韓愈要為韓老成另撰一幅輓聯,最恰當的選項是 (A)梓里共瞻師道立,我徒悵望哲人萎 (B)手足悲值風雨夕,國家憂慟脊令原 (C)回首前塵忝居父執,傷心舊夢敬輓幽魂 (D)當年硯共芸窗冰雪聰明推第一,此日歸真返璞精魂縹緲欲招三。                               〔99.指考〕

答案:(C)

解析:(A)哀輓教師逝世。(B)哀輓兄弟之喪。(C)哀輓子姪輩之喪。依照輩分,韓愈為叔,韓老成(十二郎)為姪,故適用此聯。(D)哀輓同學之喪。

 

15.下列文句「 」中的字詞,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B)足反居上,首「顧」居下/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事行身死,「固」所願也 (D)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100.學測〕

答案:(C)

解析:(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自諸葛亮〈出師表〉。遺,留下。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出自韓愈〈師說〉。遺漏。(B)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出自《漢書‧賈誼傳》。顧,反而。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自諸葛亮〈出師表〉。顧,拜訪。(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出自韓愈〈師說〉。固,原來、本來。事行身死,「固」所願也︰出自《新唐書‧楊國忠傳》。固,原來、本來。(D)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出自李陵〈與蘇武〉詩。之,往。「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出自《詩經‧周南‧桃夭》。之,此、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