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訓儉示康 司馬光

一、寫作背景

司馬光生活的北宋中期,隨著政治的統一,和宋初統治者實行了獎勵墾荒、與民休養生息等政策,農業、手工業的生產獲得了恢復發展,商業貿易和城鎮建設也蓬勃興起,開封、洛陽、杭州、蘇州、成都、廣州都是商業繁盛的大城市。據記載,到宋神宗時,都城開封已有二十萬戶,約百多萬人口,是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大城市,從東京夢華錄的記述和清明上河圖的描繪可見當時的繁榮景象。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上形成了從達官顯貴到普通百姓無不追求奢靡的風氣。司馬光對當時講排場、比闊氣的侈靡之風,表示了極大的不滿和憂慮。他認為當官者雖然無法制止這種不良風氣,但不應助長此風;更應從自己做起,力行節儉。於是司馬光撰寫了訓儉示康這篇家訓,對兒子進行節儉教育。

※體悟:「儉」字不僅指「錢財花費的節約」,亦包含「 言語行為的檢束 」。

 

二、作者介紹

字號

字( 君實 ,世稱( 涑水 先生,追贈溫國公,諡( 文正 

生平

1.童年:司馬光出生時,他的父親司馬池正擔任光州光山縣令,於是便給他取名「光」,七歲時,「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即能了其大旨」,從此,「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2.自幼穎慧,勤於攻讀,仁宗寶元元年(西元一○三八年)中進士。

3.神宗時,因批評新法,與王安石不合,退居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編撰( 資治通鑑 )。

4.元豐八年(西元一○八五年)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ㄧㄝˋ)兼門下侍郎,盡廢新法,恢復舊制。為相八個月病卒。死後,舊派排擠新派,致釀成了( 新舊黨爭 ,禍及於國家

地位

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歷仕( 仁宗 、( 英宗 、( 神宗 )、( 哲宗 四朝。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作品

散文

文章樸實明暢,論事透徹說理精深,不尚辭藻不徒托空言,以羽翼名教、端正世風為主

詩歌

用語淺白,平淡自然,樸實流暢,完全是個人內心及生活的具體呈現,雋永感人,甚可親近

史書

敘述史事條理清晰,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流暢簡賅,亦富有文學價值

軼事

恪守誠道,

不說假話

司馬池對兒子的教育非常盡心、嚴格。司馬光五、六歲時,玩青核桃要姊姊剝皮,姊姊也剝不掉。姊姊走後,一女僕用開水一燙,皮就脫了。當姊姊回來,看見核桃的青皮已經脫掉,便問司馬光,司馬光說是他自己脫掉的。偏巧,女僕給核桃脫皮時,司馬光父親看見了,一聽兒子說謊,馬上變了臉色,嚴厲訓斥,說:「小孩子怎敢撒謊!」這件事給司馬光印象極深,從此終身「不妄語」,恪守「誠」道,成為「腳踏實地之人」。很多年後,劉安世問他做人最要緊的是什麼,他只回答一個誠字。安世又問誠從哪裡做起,他說:「從不說假話開始。」

軼事

打破水缸,急智救人

司馬光七歲時,曾和小朋友們在院中遊戲,有一個小朋友不慎掉進了院中裝滿水的大水缸裡,其他小朋友都嚇跑了,只有司馬光沒有跑,他很機靈地搬來石塊,砸破大缸放掉水,救下了小夥伴。這件事,在當時廣為流傳,汴京洛陽的人以這件事畫成「小兒擊甕圖」來傳頌。這說明了司馬光自小就很機智、鎮定。

宅心仁厚

後來司馬光閒居洛陽時,有一天吩咐一老兵把他騎的馬牽到市場上賣了。老兵臨走時,司馬光叮嚀道:「這匹馬曾犯有肺病,有人買馬時,要據實告訴人家。」老兵私下裡笑他是笨伯,卻不知他對人誠實的用心。

公私分明

司馬光曾推薦劉安世擔任館職。事後,他問劉安世:「知道我為什麼推薦你嗎?」劉回答說:「因為我們是老朋友了。」司馬光說:「不是的。因為我罷職的時候,你逢年過節,問訊不斷;我在職的時候,你卻從不寫信。這就是我推薦你的原因。」可見其不喜逢迎阿諛之輩,舉拔人才,絕不徇私。

司馬光在新法上與王安石水火不容,可算是政敵,但王安石死時,朝廷特為輟朝。推恩家屬,身後優禮,都是由司馬光主持執行。司馬光寫給呂晦叔的書信說:「介甫沒別的缺點,只是個性執拗而已,贈卹之典當然宜厚。」可見他公誼私情,判然分明。用心極恕,持論甚公,不因政治立場的不同、政見的歧異而流於感情用事。

反對厚葬,不信葬書

司馬光破除迷信反對厚葬,反對占卜陰宅。他不僅作葬論,從理論上論述,而且身體力行,從自己做起。他祖父死時,族人主張請陰陽先生相地占卜,司馬光和長兄司馬旦對此十分反對,但是如果公開抵制,是不能奏效的,便想了一個釜底抽薪的計策。他們從鄰村請來一位姓張的占卜人,平常這位張先生給人占卜,一次得錢不過幾千錢,司馬光一下拿出了兩萬錢,說:「先生能照我們的主張相地,就給你這兩萬,如不能照我們的主張辦,我們就另選高明了。」張先生當然滿口答應照辦。就這樣,司馬光弟兄兩人從節儉、方便考慮,提出了送葬的時間、規模,經由的路線等,張先生便在司馬氏家族面前按照司馬光弟兄的主張,假做一番占卜,聲稱「大吉」,族人都高興地聽從了。

同樣,司馬光結髮妻子張氏的葬禮也十分簡單,既未請陰陽先生占卜,也未大操大辦。他說:「欲知葬具之不必厚,視吾祖,欲知葬書之不足信,視吾家。」

警枕

司馬光讀書非常勤奮,廢寢忘食。他睡覺時以圓木為枕,稱為「警枕」,熟睡中只要木枕一滾動,他就醒來,立刻起床,伏案讀書。

 

三、國學常識

(一)家訓

  也稱家範、家誡等,一般是父母對子孫、家長對家人、族長對族人的訓示教誨,另外也包括兄弟姊妹間的誡勉,夫妻間的囑告。傳統家訓雖然涉及領域極其廣泛,但核心始終是圍繞著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開的。

 

內 容 簡 介

特  色

周公•誡子伯禽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

土地博裕而守以險者,安;

祿位尊勝而守以卑者,貴;

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

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博文多記而守以淺者,廣

史上最早有記載的家訓

三字經

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

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

弟於長,宜先知

淺顯易懂、朗朗上口、易背誦、易實踐

千字文

推位讓國,有虞陶唐,交友投分,

切磨箴規,仁慈隱惻,造次弗離,

節義廉退,顛沛匪虧,性靜情逸,

心動神疲……

淺顯易懂、朗朗上口、易背誦、易實踐

顏之推•顏氏家訓

要使家庭和睦,最要緊的是處理好夫妻、父子、兄弟這三種關係,「一家之親,此三而已矣。」

北朝有名散文著作,目的在訓誡子孫如何立身處世,對當時頹風弊俗大加抨擊

朱用純•治家格言〔朱用純,自號柏廬〕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僅五百多字,涉及勤勞、儉樸內容的就不下一百多字

 

(二)史書體例

1.依寫作體裁分

紀傳體

以人物、傳記為主,由司馬遷‧史記開始,而後的二十五史皆採此體例

編年體

以年代先後為主,依照時間順序編排,是中國史書剛開始常採用的體例

紀事

本末體

以事件為主,南宋袁樞首創,其讀資治通鑑,分事立目,共記二百三十九事,鈔輯成《通鑑紀事本末》一書。梁啟超說:「蓋紀傳體以人為主,編年體以年為主,而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夫欲求史蹟之原因結果以為鑑往知來之用,非以事為主不可。」

國別體

以國家為主,敘述各國史事,如國語、戰國策,屬於早期較紛亂時代所產生的特殊體例。國語記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史事

 

2.依所採時代分

通 史

指記述由遠古或較早時代到作者之時代歷史的史書,以時間為主線,連貫地敘述各個時代的一種記史方式。史記為第一本通史,也是開創通史體例的先端。史記所記年代起自黃帝,終於漢武帝,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

斷代史

指只記載某一段時代歷史的史書。中國古代大部分的史書都是斷代史,班固的漢書開啟中國正史的寫作方式,此後大部分史書都是斷代史,如後漢書、晉書等。漢書起自漢高祖,終於王莽,沿用史記的體例而略有變更,改書為志,改世家為傳,由紀、表、志、傳四個部分組成

 

(三)資治通鑑

作 者

主編:司馬光。助編:劉邠、劉恕、范祖禹

內 容

上起( 戰國 ,下迄( 五代 ,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凡二百九十四卷

體 例

( 編年 )體、(  )史。【編年體以年代為主】

命 名

宋(  )宗御賜,以為鑑於往古,有資治道

特 色

1.從英宗至神宗歷( 十九 年完成

2.所采之書,除正史外,雜史多至三百二十餘種(同一歷史事件往往參考多種不同史料以辨真偽)

3.體大思精。敘述史事條理清晰,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流暢簡賅,富有文學價值

元代胡三省注

 

(四)編年體史書

 

作 者

內   容

特     色

春 秋

孔子

起自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紀年以魯國為主

1.編年體 之祖

2.史文質約,紀事簡略

3.孟子云:「孔子成春秋,而( 亂臣賊子懼 。」

4.春秋三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皆解春秋經

左 傳

左丘明

起自魯隱公元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共二百五十五年。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代他國之事

1.劉知幾•史通列左傳為編年體之祖

(因此時春秋已列入經部)

2.敘事詳贍,文筆明暢,在文學及史學上影響很深

3.晉‧范寧:「左氏豔而富,其失也誣。」

4.韓愈‧進學解:「春秋謹嚴,左氏浮誇。」

竹書紀年

題沈約注,係偽託

夏至魏安釐王之二十年,十三篇。至宋時亡佚,今傳只二卷

1.四庫總目列為編年體之首(因左傳也成十三經之一,入經部)

2.據考證此書應是偽書

資治通鑑

司馬光主編

上起戰國,下迄五代,計一千三百六十二年,凡二百九十四卷

1.最有名的編年體史書

2.體大思精,敘述史事條理清晰,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流暢簡賅,富有文學價值

附 註

1.正史是( 紀傳體 ),以( 人物傳記 )為主

2.正史之祖是( 司馬遷•史記 );通史之祖是( 史記 )

3.斷代史之祖是( 班固•漢書 )

四、課文深究

(一)文中事例分析

因儉

立名者

1.春秋( 正考父 :饘粥以餬口,其後有達人。

2.春秋( 季文子 :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君子以為忠。

3.北宋( 李文靖 :治居第,廳事前僅容旋馬。

4.北宋( 魯宗道 :家無器皿、果、肴款客。

5.北宋( 張文節 :自奉儉約。

以侈

敗身者

1.春秋( 管 仲 :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

2.春秋公叔文子 :享衛靈公,其子以富得罪出亡。

3.西晉( 何 曾 :日食萬錢,至孫以驕溢傾家。

4.西晉( 石 崇 :以奢靡誇人,卒以此死東市。

5.北宋( 寇 準 :豪侈冠一時,子孫多窮困。

 

(二)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本文卻說「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兩者並不互相矛盾,理由如下:

肯定

對話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孔子答以:「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意旨

這是肯定管仲的貢獻,若是當初管仲自殺以殉,雖顧全了小信小義,價值卻不大。管仲終能有所作為,相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救世救民,價值就大了。這是守經達變,一切事權衡其大小、輕重,為完大節,就難以拘於小信。

鄙視

「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小器」是因管仲( 生活奢侈,逾越禮法 

 

(三)段落分析與寫作技巧

段落分析

第一段

( 現身 說法,追述家風,並從自己的個性談起,自幼及長,即使中第亦不改儉樸本性,以期勉其子紹述家風。

第二段

採( 對比 手法,以「眾人(皆以奢靡為榮)」與「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對比,引孔子之言後,復以「古人(以儉為美德)」與「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對比。本段點出全文之綱領「儉素」,並推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於是始見下一段之推論衍義。

第三段

先以「近歲風俗尤為侈靡」為本段綱領,繼而舉「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做概括性的說明之後,以「昔」(吾記天聖中,先公為群牧判官……)、「今」(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內法……)對比的手法,歸納出一論:「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在此遺憾下,以沉痛的反詰句「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提出知識分子的自省與對當代從政者的期許。

第四段

加強說理,全以正面事例取勝。

段落分析

第五段

以言例為主,並採正反相生的手法,分別就「儉則寡欲」、「侈則多欲」以雙軌論說的方式,評述對「君子」與「小人」的影響。

第六段

以事例為主,承繼第五段論「儉」、「侈」對人影響的利弊,連舉七個事例佐證。

第七段

點明為文的目的,期勉其子不僅須身體力行,更須傳訓後嗣,以承先人家風。

寫作技巧

1. 引證 法:在寫作中,通過引用事理作為論據,來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叫引證法。所謂事理,一般包括經典作家的言論、科學上的公理和原理、人盡皆知的常識以至內涵精警的格言成語等。

2.例證法:就是「據事以取義,援古以證今」(文心雕龍•事類)。這表明,其中事例主要有兩大類,即歷史事例和現實事例;如本文的引證名言來自( 《論語》 三則、( 《左傳》 一則,皆引用準確而精粹,為議論的最佳論證。而第四段的引證,則結合生動實例,介紹北宋三位名臣事蹟:李沆重居之儉、魯宗道重食之儉、張知白重自奉之儉,其金玉良言昭示讀者的是知止知足的人生態度,誠懇而動人。

3. 夾敘夾議 表明觀點:將具體的事實(敘)和抽象的議論(議)相結合的一種表現方式。

4.對比鮮明凸顯主題:「( 對比法 」可以造成文字的張力,透過相互的比較、襯托,發揮抑揚頓挫的功能,以引起明顯對比的效果。從思路上說,文章開頭由清白家風說到自己以儉素為美,然後引聖人之訓,表明批判「今人」奢靡之風的態度,為一對比;然後從自己的父親、兒子的祖父在世時的樸素作風與當世頹弊風俗對比,以此訓子,亦為對比;接下來舉本朝幾位高官崇尚節儉的行與言,闡述居高位者須崇儉以教子孫的道理,由此專從道理上闡明儉之利、侈之弊,為另一對比;最後舉古今七例證明上一層的論點,又是儉與奢的對比,透過鮮明的對比,充分傳達誡奢崇儉的論旨。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辱、有愧於

無「忝」所生(詩經小雅)

用作謙詞

二十「忝」科名,聞喜宴獨不戴花

臣「忝」當大任,義在安國(陳壽三國志)

「忝」為長吏,敢不竭誠(劉禹錫同州刺史謝上表)

2.

果真

「果」以富得罪出亡

果決

而君慮周行「果」(第四冊‧方孝孺指喻)

實現

未「果」,尋病終(陶淵明桃花源記)

吾去汴州,汝不「果」來(韓愈祭十二郎文)

確實

吾「果」無一失乎(錢大昕弈喻)

果然

「果」予以未時還家(袁枚祭妹文)

如果

天下「果」未能去兵(蘇軾教戰守策)

3.

穿著

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

朝「服」衣冠,窺鏡(戰國策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衣服、服裝

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輙羞赧棄去之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辭九章)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第八十章)

穿著、佩帶

文車二駟,「服」劍一(第四冊‧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服」太阿之劍(第五冊‧李斯諫逐客書)

順服、服從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論語‧季氏)

佩服、信服

毛遂比至楚,與十九人議論,十九人皆「服」(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范曄‧後漢書‧張衡傳)

承當、從事

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鼂錯‧論貴粟疏)

古代一車駕四馬,居中的兩匹馬

兩「服」上襄,兩驂雁行(詩經‧鄭風‧大叔于田)

〔上襄:指馬頭昂舉〕

量詞,中藥一劑稱一服

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庾信‧燕歌行)

實行

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

習慣、適應

水土不「服」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屈原九章橘頌)

吃藥

日「服」湯劑,而施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

因問:常「服」何藥?如何不急為療治(紅樓夢第三回)

銘記

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之矣(禮記中庸)

4.

「乃」簪一花

竟然

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於是

「乃」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

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乃」親得之於史公云(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穿

農夫「躡」絲履

新婦識馬聲,「躡」履相逢迎(孔雀東南飛)

登上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左思•詠史)

6.

固陋、簡陋

奢則不遜,儉則「固」(論語述而)

人皆嗤吾「固」陋

本來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固執、堅持己見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7.

謙遜、恭順

出言不「遜」

與其不「遜」也,寧固

差、不如

稍「遜」一籌、毫不「遜」色

讓、退

用率我唐典,敬「遜」爾位(羅貫中三國演義)

唐堯「遜」位,虞舜不台(史記太史公自序)

〔台:通「怡」,高興〕

遁、逃

是以耆儒碩老,抱其書而遠「遜」(揚雄劇秦美新)

8.

約束

君子博學以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

儉約

以「約」失之者,鮮矣

用言語或文字約定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脩生查子)

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窮困的環境

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論語里仁)

不以隱「約」而弗務(第四冊‧曹丕典論‧論文)

大約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魏學洢•核舟記)

準備

於是「約」車治裝(第四冊‧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邀請

魏好古又「約」了一班同案的朋友(第三冊‧吳敬梓范進中舉)

條約、盟約

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質樸

為情者要「約」而寫真(劉勰文心雕龍情采)

9.

互相ㄒㄧㄤ

不恥「相」師(韓愈師說)

代詞性助詞

ㄒㄧㄤ

「相」迎不道遠(李白長干行)

宰相ㄒㄧㄤˋ

又聞昔李文靖公為「相」

輔佐ㄒㄧㄤˋ

季文子「相」三君

相術ㄒㄧㄤˋ

有善「相」者思見郎君(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贊禮之人

ㄒㄧㄤˋ

願為小「相」焉(論語先進)

10.

指責、辱罵

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常以儒相「詬」病(禮記儒行)

城之陷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闢病梅之館以貯之(第四冊‧龔自珍病梅館記)

恥辱

「詬」莫大於宮刑

11.

汙穢、髒東西

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

不清潔的、髒的

蓬頭「垢」面

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蘇洵辨奸論)

塗髒東西

光黃間多異人,往往佯狂「垢」汙(蘇軾方山子傳)

通「詬」,恥辱

雖累百世,「垢」彌甚耳(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12.

行事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行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實行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韓愈師說)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冶長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

依次斟酒一遍

客至未嘗不置酒,或三「行」

古詩歌體裁之一

兵車「行」、琵琶「行」

具備、準備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

出仕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

統率

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品德ㄒㄧㄥ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行伍ㄏㄤˊ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杜甫贈衛八處士)

量詞ㄏㄤˊ

一目十「行」

13.

店鋪

卿為清望官,奈何飲於酒「肆」

陳設

「肆」筵設席

擴張

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第三冊‧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縱情、放蕩

「肆」無忌憚

手工業作坊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論語子張)

13.

規勸

所親或「規」之曰

圓規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第六冊‧荀子勸學)

法度

「規」則、常「規」、犯「規」

計劃

聞之,欣然「規」往(陶淵明桃花源記)

14.

缺點

吾不以為「病」

非議、批評

今人乃以儉相詬「病」

疾病

「病」入膏肓

困苦

嚮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將何往而非「病」(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15.

立刻

家人習奢已久,不能「頓」儉

踱、踏

捶胸「頓」足

抖動使整齊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琵琶行)

量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吳敬梓范進中舉)

16.

但是

「顧」人之常情

「顧」視無可置者(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理會

忽之而不「顧」(第四冊‧方孝孺指喻)

拜訪

三「顧」頻煩天下計(杜甫蜀相)

顧念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第四冊‧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17.

役使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

兵役、勞役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第三冊‧杜甫石壕吏)

戰役

死事之慘,以辛亥……之「役」為最(孫文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差役

城隍恐其再訟,遣「役」押送歸家(蒲松齡‧聊齋志異‧席方平)

18.

歪曲

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

彎曲

矯「枉」過正

不正直、邪惡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徒然,白白地

「枉」費心機

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李白清平調)

19.

因為

「以」約失之者,鮮矣

上「以」無隱,益重之

果「以」富得罪出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

用(如何用也)

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論語雍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

且、又

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曾鞏墨池記)

醉則更相枕「以」臥(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20.

幾、幾個ㄕㄨˋ

常「數」月營聚,然後敢發書

數目、數量ㄕㄨˋ

一曲紅綃不知「數」(白居易•琵琶行)

技藝ㄕㄨˋ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孟子•告子上)

細密的ㄘㄨˋ

「數」罟不入洿池。(孟子‧梁惠王上)

計算、列舉

ㄕㄨˇ

不可遍「數」,聊舉數人以訓汝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多次、頻仍

ㄕㄨㄛˋ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

石簣「數」為余言(第三冊‧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六、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字 音

詞         例

ㄇㄧˊ

〔華美奢侈〕望風披〔草木隨風伏倒。形容為強大的氣勢所壓倒,或為敵人氣勢所震懾,未作戰就潰敗了〕〔植物名〕鹿〔引申為牽制、維繫。縻,繫牛的繩索〕〔重釀的酒〕糜爛/〔毀傷潰壞〕

ㄏㄨㄟ

〔對將帥的敬稱〕

 

 

 

 

七、結構表

 

 
   

 

 

 

 

 

 

 

 

 

 

 

 

 

 

 

 

 

 

 

 

 

 

 

 

 

 

 

 

 

 

 

八、成語集錦

矯俗干名

違背世俗,求取美名。

義近:公孫布被、聲聞過情、逆情干譽、沽名釣譽、矯情干譽、欺世盜名、盧杞惡衾

反義:實至名歸、名實相符、不務空名、金相玉質、裡外如一

不可遍數

無法數得盡。

義近:數不勝數、不勝枚舉、不可殫記、恆河沙數、車載斗量、指不勝屈、更僕難數

反義:屈指可數、寥寥無幾、寥寥可數

錦衣玉食

穿華麗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形容奢華的生活。

義近:蠟淚成堆、食前方丈、無下箸處、山珍海錯、食玉炊桂、酒池肉林、紙醉金迷、衣帛食肉、鮮車怒馬、羅綺珠翠、日食萬錢、炊金饌玉、揮金如土、象箸玉杯、雕蚶鏤蛤、鐘鳴鼎食

反義:饘粥餬口、節衣縮食、斷虀畫粥、簞食瓢飲、饔飧不繼、粗茶淡飯、疏食惡肉、豆飯藜羮、啜菽飲水、草衣木食、食取充腹、三旬九食

山楶藻梲

形容住宅之豪華。(本課亦指生活豪奢,則可與「錦衣玉食」、「鏤簋朱紘」之義相同。)

義近:金碧輝煌、雕梁畫棟、瑤宮瓊闕

反義:蓬門蓽戶、環堵蕭然、茅茨土階

紈袴子弟

不學無術、行為輕佻的富家弟子。

義近:王孫公子、千金之子、五陵年少、公子哥兒

反義:貧賤之子、氓隸之人〔指雇農,身分卑微的人。氓,音ㄇㄥˊ〕

深謀遠慮

計劃周密,思慮深遠。

義近:高瞻遠矚、深思熟慮、高見遠識、高視遠見

反義:目光如豆、短視近利、鼠目寸光、眼光短淺

廳前旋馬

形容居處之地狹小。

義近:矮牆淺屋、僅容旋馬、蝸舍荊扉、容膝之地

反義:堂高數仞、廣廈細旃、深宅大院、庭院深深

身無長物

比喻節儉或貧困。

義近:家徒四壁、室如懸磬、阮囊羞澀、囊空如洗、環堵蕭然、簞瓢屢空、身無分文

反義:堆金積玉、腰纏萬貫、萬貫家財、富可敵國、腰纏十萬

 

九、延伸學習

誡兄子嚴敦書 馬援

  援兄子嚴、敦,並喜譏議,而通輕俠客。援前在交趾,還書誡之曰: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願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願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訖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願子孫效也。」

大意:第一段說明寫此書信的原因。

第二段說明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者,是己所大惡也。

第三段願姪子效法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儉,廉公有威)。

 

語譯:   馬援的姪子馬嚴、馬敦都喜歡譏笑和議論別人,而且結交一些輕浮的俠客。馬援從前在交趾的時候,寫信回來告誡他們說:「我希望你們聽到別人的過失,就像聽到父母的名字一樣:耳朵可以聽著,嘴裡卻不能說出來。喜歡議論人家的長短,胡亂地議論正常的法制,這是我最厭惡的,我寧可死,也不願聽到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是非常討厭這種事的,我所以還要反覆對你們說的緣故,就好像嫁女兒時,親手給她結上帶子,繫上佩巾,陳述父母的教訓那樣,要使你們不忘記罷了!

龍伯高誠樸寬厚,周密謹慎,嘴裡說的沒有可以挑剔的話,謙遜儉樸,廉明公正而有威信。我敬愛他、尊重他,希望你們學他。杜季良豪爽任俠,極重義氣,憂慮人家所憂慮的,喜歡人家所喜歡的,對人無論好的和壞的都不疏遠;替父親辦喪事,招待客人,幾個郡縣的人都到。我敬愛他、尊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學習他。學習龍伯高不成,還可以做一個謹慎的士人,所謂『刻鵠不成還像鴨子』。學習杜季良不成,就會墮落為世上輕薄的人,所謂『畫虎不成反而像狗』了。到現在杜季良到底如何還未可知,郡守初到任便咬牙切齒恨他,州郡的人都把它當作話題,我常替他擔心,所以不希望子孫學習他。」

語譯:是非正法:議論正常的法制。

施衿結縭:古代女子出嫁時,母為之結上佩帶,並申誡之。衿,佩帶。縭,佩巾,通「褵」。

口無擇言:嘴裡說的沒有可以挑剔的話。

下車:指官吏初到任。

寒心:害怕。

 

恬淡寡欲的王旦 續資治通鑑卷二十三

  (王)旦性沖澹寡欲,……有貨玉帶者,子弟以為佳,呈旦,旦命繫之,曰:「還見佳否?」曰:「繫之,安得自見!」旦曰:「自負重使觀者稱好,無乃勞乎!亟還之。」生平不置田宅,曰:「子孫當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爭財為不義耳!」

語譯:   王旦個性恬淡少欲望,……有一個人出售玉帶,王旦的子侄們都認為很漂亮,拿給王旦看。王旦叫他們繫在身上,問道:「繫在身上還看得見玉帶的漂亮嗎?」子侄們說:「繫在身上,自己怎麼看得見是否漂亮呢?」王旦說:「繫在身上沉甸甸的,只是讓別人來稱讚,那不是太勞累了嗎?趕快把它還掉。」王旦平生不購置田產宅院,說:「子孫應當要自立,何必留田宅,只使子孫為爭奪田宅而行不義。」

 

儉訓 李文炤

  儉,美德也,而流俗顧薄之。貧者見富者而羨之,富者見尤富者而羨之。一飯十金,一衣百金,一室千金,奈何不至貧且匱也?每見閭閻之中,父兄古樸質實,足以自給,而其子弟羞向者之為鄙陋,盡舉其規模而變之,於是累世之藏,盡廢於一人之手。況乎用之奢者,取之不得不貪,算及錙銖,欲深谿壑;其究也,諂求詐騙,寡廉鮮恥,無所不至;則何若量入為出,享恆足之利乎?

   且吾所謂儉者,豈必一切捐之?養生送死之具,吉凶慶弔之需,人道之所不能廢,稱情以施焉,庶乎其不至於固耳。

  惟是金玉之輝煌,組纂之奇麗,水陸珍奇之供設,及優伶之伎,歌兒舞女之娛,尤為居家者所當遠也。

語譯:   節儉,是一種美德,但是世俗之人反而看不起它。貧窮的見到富有的就羡慕他;富有的見到比他更富有的也羡慕他。一餐飯要花費十金,一件衣服要花費百金,一間屋子要花費千金,哪有不到窮困地步的道理?我常常看見鄉里中,父兄生活儉樸實在,足以供養自己生活所需,但他的兒子卻認為過去節儉的生活是鄙陋的,把父兄所定的規則全都改變,於是幾代傳下來的財物竟被他們用盡。況且花用奢侈的人,取用錢財沒有不貪心的,斤斤計較,算到極細微的地方,貪欲深得好像溪谷;弄到後來,諂媚詐求欺騙,種種不知羞恥的事情,沒有一件不肯做了。那還不如在花用的時候,先算一算收入,享受長久家用充足的利益來得好嗎?

況且我所說的節儉,哪裡是一切花費都捨棄?舉凡養生送死的用度,吉凶慶弔的需要,人在世上所不能廢掉的,對照情理去使用,自然就不會成為鄙吝的人了。

但是輝煌的金玉,華美的繡物,水陸珍貴的食品,以及優伶的伎藝,歌兒舞女的娛樂,尤其是居家過日子的人應當遠離抛開的。

 

朱子治家格言 朱用純

  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婢美妾嬌,非閨房之福。奴僕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豔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居身務期質樸,教子要有義方。勿貪意外之財,勿飲過量之酒。

  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刻薄成家,理無久享。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兄弟叔侄,須多分潤寡。長幼內外,宜法屬辭嚴。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計厚奩。

  見富貴而生讒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勢力而凌逼孤寡,勿貪口腹而恣殺生禽。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誌老成,急則可相依。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音ㄗㄣˋ,毀謗、誣陷)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當留餘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見色而起淫心,報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禍延子孫。

  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餘,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語譯:   大清早,天曚曚亮,我們就該起床,灑掃庭院臺階時,必須做到內外要整齊清潔。黃昏之時,太陽將落,就要準備關好門戶,上鎖時要親自檢查,不能馬虎。平時用餐時,應當想到一粒米、一口飯都是由農民辛苦耕種所得,來之不易。一條線,一塊布,織造也是非常艱辛,要經常記住。凡事應注意事前的準備功夫,未下雨時就要修繕好房子,不要快口渴時才要挖掘水井,否則為時已晚。平時的生活要以儉樸為原則,即使出席朋友的宴會也不久留。日常所用的器皿,只要保持衛生清潔,那怕是陶瓷也不見得比不上金銀玉石所作。飲食雖然簡單,但只要細心調理,即使是自家庭院裡所種的蔬菜,也可媲美那山珍海味。人生在世,不一定要興建華麗堂皇的宅邸,也不一定要有肥沃的良田,要量力而行。

三姑六婆(尼姑、女道士、女占師為三姑,媒婆、產婆、流氓婆、巫女、女法師和鴇母為六婆)之類的人,是淫盜這類壞事的媒介。家中要是羅致美麗的女佣人或是添納迷人的愛妾,那就是閨房中的最大不幸。聘請的工人不要過於俊美,妻子和妾侍不要濃妝豔抹。古遠的祖先雖然已經遙遠,舉行祭祀時要誠心誠意,畢恭畢敬。即使自己的子女愚昧,也要讓他們從小接受教育,認真學習。為人處世,要常存簡樸的心態。教育子女要用正確的道理,使他們能分辨是非黑白。不能貪圖意外的錢財,喝酒不能過量,要保持清醒。

與肩挑買賣的小販做生意時,絕對不能占小便宜,損人利己。碰到貧困的親戚或是鄰居時,要伸出援助的雙手。刻薄的家風是不會長久平安的,違背了倫理道德,則會加速家庭的崩潰。對於兄弟叔侄等,要依自己的能力,根據實際的需要,給予適當的援助。家中的一切則須長幼有序,嚴守典範的家規。亂聽婦言,離棄自己的骨肉,不是大丈夫的所作所為。太過計較父母分給自己多少錢財,而忽視父母親的重要性,這嚴重違背了為人子女之道。挑選女婿時應特別注重好的人品,而不是強調聘金的多少。娶媳婦時應挑選賢慧端莊,而不是計較陪嫁的厚薄。

社會上那些見錢眼開、阿諛奉承的人,實在是很可恥的。面對那些貧困而善良的老百姓時,就顯得傲慢無禮,這些人都是令人最輕蔑的。在家中要避免吵吵鬧鬧,否則會導致最終的破裂。出社會要盡量謹慎言語,要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不能仗著自己的勢力,去欺壓孤兒寡母。也不要貪圖口腹之欲,而濫殺生禽。性情孤僻,經常自以為是的人,將來必定會後悔不斷的。自甘於頹廢怠惰的人,事業一定是不會成功的。年輕時結交不良的朋友,遲早要受其牽累。虛心請教有經驗的長輩,遇到有疑慮時可以得到指點迷津。隨便聽信他人的發言,怎知那不是別人的誹謗之言?所以要忍住脾氣,認真三思,才能判斷正確。遇到與人爭執時,怎麼知道不是自己的錯?所以心平氣靜,仔細衡量。

做好事,不要掛在心上。受人的恩情,要永遠銘記在心。凡事不要太過分,要留有餘地,得意之時也要適可而止。聽到人家有值得欣喜慶賀的事時,不要產生嫉妒的心理,看見人家遇到麻煩災禍困難等時,更不能幸災樂禍。做好事,如果只想沽名釣譽,就不是真正的善舉。生怕別人知道自己犯下的錯誤,那就是極大的錯誤。見到美色而生淫心,就會報應在妻女身上。與別人有過節,卻使用見不得人的手段,災禍將會波及到子孫的將來。

一個家庭能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即使三餐不繼,亦能享受到諧和之歡。及時交納該繳付的稅收或其他應盡的義務,哪怕是口袋空空,也能安穩過日子,自得其樂。讀書最重要的目的是在於學習先賢的智慧,豐富自己人生。當官則應該替國家社稷效命,責任在造福地方。安分守己,安於自己的生活,凡事要順著常道來做事。做人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的地步,大致上已經差不多了。

十、相關名句

(一)「儉」之名句

1.一人知儉則一家富,王者知儉則天下富。(五代•譚峭•化書)

2.唯儉足以養廉。(宋•范純仁)

3.天下之事,常成於困約,而敗於奢靡。(宋•陸游•放翁家訓)

4.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明•朱用純•治家格言)

5.不要浪費,因為浪費是一種罪惡。(美國•馬克•吐溫•好孩子的故事)

6.欲去貪婪,不可不先去奢侈之心。(羅馬•西塞羅)

7.奢侈,如酒,能使人興奮,也能使人衰弱。(美國•卡爾)

8.節儉致富的首要,就是使你的支出比你的收入少。(美國•富蘭克林)

9.肥胖的廚房,瘦小的遺產。(德國諺語)

10.奢侈的廚房必與貧窮緊鄰。(法國諺語)

 

(二)司馬光名句

1.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客中初夏)

〔語譯〕再沒有柳絮借風勢飄然而起,只有向日葵迎著太陽傾斜。

2.士先器識而後辭章。(資治通鑑•唐紀)

〔釋義〕讀書人要先培養器度與修養,而後才去鑽研文章。說明品德器識比文才更為重要。

3.經師易遇,人師難求。(資治通鑑•後漢紀)

〔語譯〕傳授經書的老師比比皆是,而在德行學問上能成為風範榜樣的老師卻很難尋求。

 

十一、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16回)

6、7題組:

請見高中國文補充教材〔一〕P65

 

10~12題組:

  (王)旦性沖澹寡欲,……有貨玉帶者,子弟以為佳,呈旦,旦命繫之,曰:「還見佳否?」曰:「繫之,安得自見!」旦曰:「自負重使觀者稱好,無乃勞乎!亟還之。」生平不置田宅,曰:「子孫當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爭財為不義耳!」

(畢沅‧續資治通鑑卷三十三)

語譯:王旦個性恬淡少慾望,……有一個人出售玉帶,王旦的子姪們都認為很漂亮,便拿給王旦看。王旦叫他們繫在身上,問道:「繫在身上還看得見玉帶的漂亮嗎?」子姪們說:「繫在身上,自己怎麼看得見是否漂亮呢?」王旦說:「繫在身上沉甸甸的,只是讓別人來稱讚,那不是太勞累了嗎?趕快把它還掉。」王旦生平不購置田地、宅業,他說:「子孫應當要獨立自強,何必要留田宅給子孫,若留給子孫只是讓他們相互爭奪財產,或因此而行不義之事。」

 

甲卷(第16回)

16~18題組:

請見高中國文補充教材〔一〕P64~P65

 

十二、歷屆試題精選

1.「請名人代言」是提高廣告說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則廣告標題,如單就文字意義,尋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來代言,則最不恰當的組合是 (A)請莊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請子路代言「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C)請蘇秦、張儀代言「做個不可思議的溝通高手」 (D)請司馬光、王安石代言「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            〔90.學測〕

答案:(D)

解析:(A)莊子:其人生觀崇尚自然無為,逍遙自得;政治觀則歸於無為而治。與老子並為道家思想的宗師,著有莊子。(B)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C)蘇秦:字季子,洛陽人,戰國時縱橫家。與張儀同學於鬼谷子。早年曾外出遊說,然窮困而歸,後佩六國相印,為縱約長,使秦不敢東出函谷關,達十五年之久。後客於齊,被殺。/張儀:戰國時魏人。相秦惠王,以連橫之策遊說六國,使六國背叛縱約以事秦。惠王卒,六國復合縱以背秦,群臣讒之,乃去秦而為魏相,一年後卒。(D)司馬光:字君實,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人。哲宗初,入朝為相,罷王安石新法,恢復舊制。卒贈溫國公,諡文正,世稱為「涑水先生」。著有資治通鑑、稽古錄、涑水紀聞等。/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宋臨川人。博覽強記,工書畫,尤善詩,而文詞簡練。神宗時為相,改革政治,銳行新法,因反對者眾多,沒有成功。封荊國公,卒諡文。著有周官新義、臨川集、唐百家詩選等。

 

2.文言中的「而」,有表示轉折之意,相當於「但、卻」,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下列文句的「而」,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 (A)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 (B)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C)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 (D)夫以千萬倍之勤勞,「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E)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92.學測補考〕

答案:(D)(E)

解析:題幹與(D)(E)然而、但是,表轉折語氣。(A)才、始(B)以。

 

3.、4.為題組:依據以下所引古文,回答2-3題               〔92.指考〕

(唐)太宗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3.依據內容研判,這段文字最可能出現在 (A)昭明文選 (B)世說新語 (C)資治通鑑 (D)人間詞話。

4.唐太宗對封德彝的告誡,正可以說明 (A)君子不器 (B)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C)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D)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答案:3. (C) 4. (D)

解析:3.(A)《昭明文選》所收錄的作品,上起先秦,下迄齊梁,故未有唐朝作品。(B)《世說新語》所記乃東漢至東晉間的文人逸事,故未有唐人的言行記錄。(D)《人間詞話》是民國初年王國維所作,內容多為品評詩詞之言。如此一一刪去,便可推出答案。

4.唐太宗之言,乃在告誡封德彝,在位者當有知人舉賢之明,故與「伯樂與千里馬」之事相似。

 

5.下列文句中「 」內的詞語,使用正確的選項是 (A)人家說東,他就偏要說西,真是「引喻失義」 (B)大師一進會場,聽眾個個「正襟危坐」,屏息以待 (C)他總是為朋友兩肋插刀,常擔任「抱薪救火」的角色 (D)為政者如果「閹然媚世」,一味取悅選民,將為君子所不齒 (E)古人常強調「不役於物」,足見古代早有保育動物、維護生態的觀念。

〔92.指考〕

答案:(B) (D)

解析:(A)「引喻失義」意指引用與比喻不恰當。人家說東,他偏說西,是指好唱反調,非「引喻失義」。(C)「抱薪救火」指處事不當,不僅無濟於事,反使災害擴大。為朋友兩肋插刀,指樂意幫助朋友解決問題,非「抱薪救火」。(E)「不役於物」指不受外物控制,與保育動物無關。

 

6.下列引文,依文意推敲,『 』內最適宜填入的句子是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於染絲,是之謂矣。君子必慎交遊焉。孔子曰:『 』顏、閔之徒,何可世得!但優於我,便足貴之。」(《顏氏家訓•慕賢篇》) (A)友善柔 (B)無友不如己者 (C)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D)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93.學測〕

答案:(B)

解析:前後句的「慎交友」、「但優於我」,可知主題為朋友,故不選(D),再由「但優於我」,可知有比較高下的意思,故不選(A)(C),因此答案為(B)。

 

7.古代漢語有一種用來表示「認為某(人、事、物)是……的」的用法,例如《戰國策•齊策》:「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句中的「美我」即是「認為我是美的」之意。下列文句「 」內文字屬於此一用法的選項是 (A)《論語•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B)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C)《孟子•盡心》: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D)司馬光〈訓儉示康〉:小人寡欲,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

〔96.學測〕

答案:(C)

解析:「意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對於它的賓語含有「認為」、「以為」的意思。這種用法僅限於形容詞和某些表心裡活動的動詞。(A)音ㄏㄠˋ,愛、喜愛,為一般動詞。(B)使……安,為使動用法。主語所代表人或事物並不施行這個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這個動作。(C)認為……小,為意動用法。(D)使……豐厚,為使動用法。

 

8.寫作常使用「借事說理」的技巧,以提高道理的可信度。下列文中所述「市集人潮聚散」的事例,最適合用來證明哪一選項的道理?「君獨不見夫趣市朝者乎?明旦,側肩爭門而入;日暮之後,過市朝者掉臂而不顧。非好朝而惡暮,所期物忘其中。」(《史記•孟嘗君列傳》) (A)富貴多士,貧賤寡友,事之固然也 (B)彼眾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 (C)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D)諺曰:「千金之子,不死於市」,此非空言也。

〔97.學測〕

答案:(A)

解析:語譯:您難道沒看到人們奔向市集的情況嗎?天剛亮,人們側著肩膀爭奪進入市集;日落後,經過市集的人甩著手臂連頭也不回。不是人們喜歡早晨而厭惡傍晚,而是由於所要買到的東西市集中已經沒有了。

 

9.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裨」補闕漏(諸葛亮〈出師表〉)/侍「婢」羅列(杜光庭〈虬髯客傳〉) (B)若「剟」刺狀(方孝孺〈指喻〉)/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屈原〈漁父〉) (C)貧賤則「懾」於飢寒(曹丕《典論•論文》)/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D)乃使人修「葺」南閤子(歸有光〈項脊軒志〉)/無「揖」讓拜跪禮(陳第〈東番記〉)。                                〔98.指考〕

答案:(A)

解析:(A)。(B)。(C)。(D)

 

10.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99.學測〕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1)下列文句「靡」的意義,與上文「天下靡然從公」的「靡」意義相近的選項是 (A)「靡」衣玉食以館於上者,何可勝數 (B)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C)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 (D)於是張、孔之勢,薰灼四方,大臣執政,亦從風而「靡」。

(2)下列關於本文的解說,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贊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句中的「文」是指駢文,「道」是指道家學說 (B)蘇軾以「道」、「文」總括韓愈的文學成就,以「忠」、「勇」表彰韓愈文武雙全的從政勳業 (C)文中兩用「獨」字,既凸顯韓愈早年孤獨無依的身世,也感慨韓愈在古文運動中孤立無援的處境 (D)在蘇軾看來,儒道的發揚與古文的提倡,對國家均有深遠的影響,韓愈的貢獻是「道」與「文」兩者兼具。

答案:(1) (D);(2) (D)

解析:(1)「靡然」從公:草木順風而倒貌,喻折服於強勢或德望。(A)出自蘇軾〈論養士〉。靡衣玉食:穿華麗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形容豪華奢侈的生活。(B)出自司馬光〈訓儉示康〉。奢靡:奢侈浪費,不知節制。(C)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靡遺:沒有遺漏。(D)出自《陳書》卷七〈皇后傳〉。從風而靡:草木順風而倒貌,比喻折服於強勢或德望。選項文句中的「張、孔」,指的是陳後主的寵妃張(麗華)貴妃與孔貴嬪。題幹語譯:從自東漢以後,儒道頹喪而文章衰弊,佛老異端一時俱興,雖歷經唐代貞觀、開元的盛世,有名臣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諸人的努力,仍不能撥亂反正。唯獨韓愈出身於平民,從容談笑間指揮命令,天下士子望風而從,無不折服,於是學術文章又歸於正道,到此間已有三百年了。韓愈提倡古文,遏抑華靡文風;排斥佛、老,建立儒家道統;諫迎佛骨,冒大不韙之罪,這是他的忠心;說降叛將,使王廷湊懾服,這是他的勇氣。這難道不是挺立天地間,事關學術盛衰,正氣浩然而巍峨獨立的人格嗎?

(2)(A)韓愈提倡古文,所以「文起八代之衰」的「文」不會是駢文;韓愈反對佛老,所以「道濟天下之溺」的「道」不會是道家學說。(B)韓愈的「道濟天下之溺」是「排斥佛、老,建立儒家道統」,以文學成就概括,有疑。而「忠犯人主之怒」既非武功,亦非勳業。(C)文中並無「孤獨無依的身世」與「孤立無援的處境」的敘述,兩用「獨」字在說明韓愈的識見與勇氣超邁常人。

 

11.《論語‧公冶長》:「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屢憎於人」是「常常被人所憎」之意,屬於「被動句」。下列含有「於」的句子,也屬於「被動句」的選項是 (A)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B)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C)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D)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E)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99.指考〕

答案:(C) (E)

解析:(A)出處:賈誼〈過秦論〉。「非銛於鉤戟長鎩也」的「於」是介詞,比,表示比較的意思,和《禮記‧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的用法一樣。(B)出處:李斯〈諫逐客書〉。「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的「於」是介詞,與、跟、同的意思,和《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我們家鄉正直的人和這種情況不同)用法相同。(C)出處:司馬光〈訓儉示康〉。「不役於物」的「於」是介詞,被的意思,表示被動。和《孟子‧滕文公》:「勞力者治於人」(勞動的人被人治理)的用法一樣。為正答。(D)出處:〈燭之武退秦師〉。「以其無禮於晉」的「於」是介詞,對、對於的意思,帶出引起動作的對象。和顧炎武〈廉恥〉:「恥之於人大矣」用法一樣。(E)出處:蘇軾〈赤壁賦〉。「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的「於」是介詞,被的意思,表示被動。此選項為正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