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赤壁賦 蘇 軾

一、寫作背景

赤壁賦是宋神宗元豐五年(西元一○八二年)七月,蘇軾被貶至黃州時所寫的一篇著名的文賦。賦中所寫的赤壁,是黃州附近的赤鼻磯,並非三國時代赤壁之戰的遺址。作者有意把黃州的赤鼻磯,當作孫權、劉備打敗曹操的戰場,目的在借題發揮,以抒發自己身處逆境的抑鬱情懷。

 

二、作者介紹

(一)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西元一○三七─~一一○一年)字子瞻,號東坡,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親蘇洵少不喜學,後來雖發奮苦讀,卻屢試不第,於是決心不走科舉之路,而認真研究古今治亂,並精心培養蘇軾兄弟。母親程氏出身於眉山巨富之家,親自教蘇軾兄弟讀書。蘇軾從小就熟讀經史,文思泉湧,心懷壯志,縱論古今,並在二十二歲時一舉進士及第,一生歷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

(1)烏臺詩案被貶黃州

宋英宗治平三年(西元一○六六),蘇洵卒於京師,蘇軾兄弟扶父喪返蜀。熙寧二年(西元一○六九)初,蘇軾守喪期滿還朝,繼位的宋神宗採納了王安石變法主張,開始新政。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太褊狹、太急促且用人不當,對新法進行了全面批評,這引起了變法派對他的不滿,誣衊蘇軾扶父喪返蜀時販私鹽。蘇軾不自辯,於是請求離開朝廷,出任地方官。其後他先後擔任杭州(今浙江杭州)通判,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今江蘇徐州)、湖州(今浙江湖州)知州。蘇軾在各地興修水利,救濟災民,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深受百姓愛戴。蘇軾以新法有利於民的部分加以實施,反對新法有損於民的部分措施,以「新進」、「生事」等語,刺痛了靠投機新法起家的人,他們群起彈劾蘇軾,結果蘇軾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雖然多方營救,仍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黃州即今湖北黃岡)。

(2)又貶惠州

       元豐八年(西元一○八五)宋神宗去世,年幼的宋哲宗繼位,反對新法的高太后聽政,起用司馬光為相,陸續召回因反對新法而被逐出朝的臣僚。蘇軾先被起知登州(今山東蓬萊),到官五日即被召還朝。蘇軾在朝廷一面繼續反對新黨,一面又反對司馬光盡廢新法,主張參用所長,被舊黨視為「又一王安石」。在新舊兩黨的夾擊中,蘇軾不安於朝,不斷請求外任,先後出知杭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揚州(今江蘇揚州)、定州(今河北定州),奔波於朝廷和各地之間。元祐八年(西元一○九三),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重新起用新黨,貶逐元祐黨人,紹聖元年(西元一○九四)蘇軾以譏刺先朝(神宗朝)的罪名貶知英州(今廣東英德),未至貶所又貶居惠州(今廣東惠州)。

(3)遠謫儋州

紹聖四年(西元一○九七)朝廷普遍加重對元祐黨人的懲處,蘇軾又遭不幸,遠謫儋州(海南儋州)直至徽宗繼位,才遇赦北還於建中靖國元年(西元一一○一)卒於常州(今江蘇常州),享年六十五歲。

 

(二)三蘇父子

人物

字、號、諡號

經歷、風格

著作及名篇

字明允

1.年27始發憤為學,因歐陽脩、韓琦之推薦提拔,除祕書省校書郎

2.著〈辨姦論〉,反對王安石的變法

3.文字得力於《國策》、《史記》,長於議論,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風

著作:

嘉祐集

名篇:

六國論

字( 子瞻 

號東坡居士

諡文忠

1.仁宗嘉祐二年,登進士第。主考歐陽脩擢置第二,嘗云:「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2.神宗時,上書議新法,與王安石不合,自請外任

3.貶謫黃州,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

4.哲宗時,貶海南儋州,徽宗時赦回,卒於常州

5.其文汪洋宏肆,才氣縱橫。古文、詩、詞、賦、書、畫,冠絕一時

6.詞風豪放。劉熙載《藝概》:「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若其豪放之致,則時與太白為近。」

7.提拔後進不遺餘力:

蘇門六君子: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陳師道、李廌(ㄓˋ)

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

著作:

東坡全集

名篇:

赤壁賦

留侯論

念奴嬌‧赤壁懷古

和子由澠池懷舊

題西林壁

字( 子由 

號穎濱遺老

諡文定

1.仁宗嘉祐二年登進士第。神宗時因反對新法,忤王安石,出為河南推官。

2.曾出使契丹。徽宗時,歸隱許州,築室潁水之濱,自號潁濱遺老

3.生性沉靜高潔,資稟敦厚,發為文章,汪洋澹泊,有秀傑之氣,似其為人。蘇軾評其文曰:「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

著作:

欒城集

名篇:

上樞密韓太尉書

黃州快哉亭記

 

 

 

 

 

 

 

(三)歌詠蘇軾之楹聯、詩歌

1.老龍起深夜,來聽洞簫聲/酒盡客亦醉,滿江空月明

2.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眉州•三蘇祠)

註:四大家: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脩、蘇軾。一說指歐陽脩及三蘇

3.明月皓無邊,安排鐵板銅琶,我欲唱大江東去/春風睡正美,迢遞珠崖瓊島,誰更憐孤鶴南飛(黃州•蘇東坡祠聯)

4.千古華堂奉君子,北客幾人謫南海/此間風物屬詩人,東坡到處是西湖(惠州•蘇東坡祠聯)

5.五年間謫宦棲遲,試較量惠州麥飯,儋耳蠻花,哪得此清幽山水/三蘇中天才獨絕,若尚論東坡八詩,赤壁兩賦,還是公遊戲文章(張之洞•黃州•蘇東坡祠)

6.萃父子兄弟於一堂,讜論忠規,總以愛君為本/侔董賈揚班之巨制,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成文(遠景樓楹聯)

註:讜論句:宋史•蘇軾傳:「自為舉子至出入侍從,必以愛君為本,忠規讜論,挺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董賈揚班:指漢代學者董仲舒、賈誼、揚雄、班固。

7.官跡渺難尋,只博得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地原有屬,任憑它千磨百煉,揚不清,沉不濁,弟子父兄,依然風雨共名山(楊慶達•四川•眉山三蘇祠聯)

8.萃父子兄弟於一門,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駢散詩詞之特徵,千變縱橫識共源(郭紹虞•題眉山三蘇祠)

9.歡迎學士南來,夏日有荔枝三百/笑送潯東去,春天采紅豆幾枝(藤縣‧訪蘇亭)

10.魔幻的白煙嫋嫋/自杯中升起三折之後便恍惚/咦!接上了嶺南的瘴氣/蠻煙荒雨便見你一頭瘦驢撥霧南來負著楞嚴或陶詩/領著稚子踏著屈原和韓愈的征途此生老去在江湖/霜髯迎風飄拂趙官家最南的驛站。(余光中•夜讀東坡)

(四)東坡品評人物

對   象

評              語

陶淵明

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王 維

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韓 愈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潮州韓文公廟碑)

韋應物

樂天長短三千首,卻遜韋郎五字詩

柳宗元

(詩)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

元稹、白居易

元輕白俗

孟郊、賈島

郊寒島瘦

歐陽脩

論大道似韓愈,記事似司馬遷,論事似陸贄,詩賦似李白

錢公輔

帶規矩而蹈繩墨,佩芝蘭而服明月

蘇 轍

子由之文,辭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

評自己

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五)一屁打過江

蘇軾與金山寺佛印和尚為莫逆之交,但兩人卻常鬥嘴。某日,東坡信手為詩:「稽首天外天,迴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詩成,即命童子將此詩送過江給佛印。佛印見詩後,回了一封信,叫童子帶回給東坡。東坡打開信一看,信中只寫著「屁」字,東坡大怒,乃過江理論。佛印早知東坡必會過江,乃題詩於門:「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東坡見此,立即調頭回去。

(六)東坡肉

蘇東坡到了黃州之後,看到長江和滿山的竹林時,眼睛便亮了起來,他心裡馬上盤算著:「長江中必有鮮肥的魚,竹林裡一定有嫩筍可吃。」再加上,黃州當地的豬肉非常便宜,蘇東坡發現黃州的有錢人不屑買它,窮人卻又不懂得料理它,東坡因此而寫下一道燉豬肉的方子,此食方為豬肉加少量水煮開後,用文火燉煮幾小時,加入醬、酒,一道簡單的「紅燒豬肉」,卻成了有名的「東坡肉」。

 

三、國學常識

(一)唐宋古文八大家

參見第一冊第三課――師說

(二)賦體概說

性質

1.賦是中國獨具的文體,介於詩與文之間。

2.賦原是「誦說」之意,不指文體,故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說:「不歌而誦謂之

賦」。在詩經六義中賦、比、興的「賦」,則指敷陳其事。

3.文心雕龍詮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悟寫志也。」

源起

1.導源於( 詩經 ),興於( 楚辭 ),盛於( 兩漢 )。

2.荀子賦篇為最早以「賦」為篇名者。

發展

1.轉變於魏晉、六朝,唐宋二代亦各有特色。

2.由賦分化出多種用韻簡短的文體,如辭、頌、贊、箴、銘、誄等。

特色

1.押韻如詩,形式結構似散文。

2.「問答成文」為辭賦的通體。

3.具有優美形式,重排比句式、鋪陳手法、華麗辭藻。

(三)賦體流變

時代

名稱

異稱

代表作品

說明

先秦

短賦

 

1.荀子:賦篇(由禮賦、知賦、雲賦、蠶賦、箴賦等五篇短賦組成)

2.屈原:離騷(屈原賦又稱騷賦)

3.宋玉:風賦、登徒子好色賦

李斯〈諫逐客書〉為駢文初祖、漢賦先聲

兩漢

漢賦

古賦

大賦

1.賈誼:鵩鳥賦、弔屈原賦、惜誓(賈誼地位上承屈、宋,下開枚、馬)

2.揚雄:甘泉賦、長揚賦

3.司馬相如:長門賦(相傳為陳皇后阿嬌所作)、子虛賦、上林賦

4.班固:兩都賦(西都賦、東都賦)、幽通賦

5.張衡:二京賦、歸田賦(內容寫個人情懷,開啟魏、晉、六朝駢體之端緒)

1.長篇鉅製,詞藻華麗,筆勢誇張,好堆砌冷僻生字,艱澀難解

2.作者多為文字學家,內容多歌頌漢朝帝王的功業

3.開創期:賈誼、枚乘

全盛期:司馬相如、

東方朔、王褒

模擬期:揚雄、班固

轉變期:張衡、禰衡、蔡邕

魏晉

俳賦

駢賦

小賦

儷賦

1.王粲:登樓賦

2.曹植:洛神賦、幽思賦

3.陸機:文賦(以駢體書寫的賦作文學理論)

4.左思:三都賦(傳頌一時,造成洛陽紙貴)

5.江淹:別賦、恨賦(江郎才盡)

6.庾信:哀江南賦(屬長篇。杜甫‧詠懷古蹟其一:「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受駢文影響,篇幅小,多用典故,音韻和諧,抒情多於鋪陳

唐代

律賦

 

1.白居易:賦賦

2.杜甫:三大禮賦(非律賦,接近散賦)

3.杜牧:阿房宮賦(非律賦,接近散賦)

賦因近體詩格式而呈格律化,音韻協調,對偶精工,重形式,缺乏內容

宋代

散賦

文賦

散文賦

1.歐陽脩:秋聲賦

2.蘇軾:赤壁賦

受古文運動影響,化典重為流利,崇尚說理,不重格律規制,無異有韻之古文

明清

股賦

 

 

受八股取士影響,重形式輕內容,對偶中加入八股文句法

附註

1.詩經六義中的賦指「鋪陳」。     2.賦以( 問答 )成文。

3.漢賦四大家:揚雄、司馬相如(賦聖)、班固、張衡。

(四)有關月的名稱

玉兔

韓琮〈春愁〉詩:「金烏常飛玉兔走,青髮長青古無有。」「金烏」指太陽,「金烏玉兔」這句成語比喻時光飛逝。

姮娥

《太平御覽》卷四引漢代張衡《靈憲》曰:「羿請不死藥於西王母,羿妻姮娥竊以奔月,托身於月,是為蟾蜍。」晉代干寶《搜神記》卷十四:「羿請無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之以奔月。」後以嫦娥、姮娥指月。

 

四、課文深究

主旨

有感於萬物盛衰消長之理,藉「蘇子與客」問答成文,表達蘇軾曠達自適的處世態度。

脈絡

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嘆,再到超脫人生的快樂,情緒轉變之脈絡為:( )—( )—( )。

筆法

1.以泛遊赤壁為背景,以水丶月為穿梭全文。

2.藉曹操之事發端,以( )丶( )為喻,鋪陳萬物盛衰消長之理。

段落

1.記述出遊時間丶地點,略述緣起及飄飄欲仙,遺世獨立而成仙的感想。以飄飄乎遺世而獨立,羽化而登仙,及萬物有主,充分表現出道家反璞歸真丶回歸自然的境界。

2.飲酒甚樂,扣舷而歌,而客人以聲簫聲相和,簫聲哀怨悲傷。

(1)以具體事物譬喻聲音。

(2)以客為主體,托出傷懷,由客之簫聲表現出感傷的感懷,在本段中呈現「客——感傷丶質疑」與「東坡——達觀丶不疑」兩種人生哲學。

3.客因感歎生命短暫丶渺小,而發出(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之感。

(1)變:曹操丶周瑜等英雄人物,其成敗得失,已在歷史的長流中流逝。

(2)不變:山川日月。

4.東坡以水丶月為例,說明( 萬物盛衰消長 )之理,以消除客人感歎,且敘說自適之道。

(1)變:「自其變者而觀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從變的角度來看,萬物皆有變。

(2)不變:「自其不變者而觀之,物與我皆無盡也」,慰勉客人莫羨天地之無窮,而哀年壽之短暫。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勸飲(ㄓㄨˇ)

舉酒「屬」客、舉匏樽以相「屬」

囑託(ㄓㄨˇ)

「屬」予作文以記之(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第四冊‧馮諼客孟嘗君)

連續、連綴(ㄓㄨˇ)

高猿長嘯,「屬」引淒異(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第四冊‧曹丕典論‧論文)

(ㄕㄨˇ)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第一冊‧陶淵明桃花源記)

隸屬(ㄕㄨˇ)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

2.

遺棄

飄飄乎如「遺」世而獨立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託「遺」響於悲風

遺留

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云(錢公輔義田記)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第二冊‧諸葛亮出師表)

贈送(ㄨㄟˋ)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飲馬長城窟行)

3.

鋪墊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番取竹木,結為桴,架水上,「藉」草承土以耕(第六冊‧陳第‧東番記)

假借,藉言猶藉口

喋血山河,「藉」言恢復(第四冊‧連橫‧臺灣通史序)

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 (第五冊‧李斯‧諫逐客書)

雜亂(ㄐㄧˊ)

肴核既盡,杯盤狼「藉」

4.

乃、竟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乃兆人萬姓崩潰之血肉,「曾」不異夫腐鼠(第五冊‧黃宗羲•原君)

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產業,「曾」不慘然(第五冊‧黃宗羲•原君)

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層」,層疊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杜甫望嶽

曾經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杜甫•客至)

5.

通「憑」,憑依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

徒步過河

暴虎「馮」

馬疾行

「馮」馮然

盛、大

康回「馮」怒,墜何故以東南傾(屈原•天問

姓氏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6.

終究、終於、最後,

時間副詞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

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後者(歐陽脩縱囚論)

「卒」以此死東巿(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差役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士兵

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死亡

蘇軾病於常州

終了,終養父母

民莫不穀,我獨不「卒」(詩經•蓼莪)

同「猝」,突然

(ㄘㄨˋ)

「卒」然臨之而不警,無故加之而不怒(蘇軾‧留侯論)

「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教戰守策)

 

7.

通「繚」,連接、環繞(ㄌㄧㄠˊ)

山川相「繆」,鬱乎蒼蒼

詐也(ㄇㄧㄡˋ)

豈有他「繆」巧,陰陽不能賊(文天祥•正氣歌)

姓氏(ㄇㄧㄠˋ)

「繆」先生

通「穆」(ㄇㄨˋ)

「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第五冊‧李斯‧諫逐客書)

(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大思疏)

 

六、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字 音

詞         例

ㄊㄠ

光養晦比喻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ㄨㄟˊ

編三絕〔形容讀書非常勤奮〕、羅絲織的簾幕、帳幕。一般指床帳辦理考試時,供試務人員命題及印製試題的場所

ㄨㄟˇ

借指小船、甘冒天下之大不〔不顧一切去做全天下人都認為不對的事〕〔明亮貌〕〔光線熾盛貌。曄,音ㄧㄝˋ〕、瑰〔美好珍奇〕

ㄏㄨㄟ

〔皇后的祭服〕

ㄏㄨㄟˋ

莫如深比喻隱瞞得非常嚴密,不為外人所知

ㄖㄣˋ

不拔形容意志堅強,不可動搖

ㄩㄣˋ

櫝而藏比喻懷才不用

ㄉㄠˋ

追懷死者,表示悲痛

ㄋㄠˋ

身陷泥比喻身處困境、麻煩

ㄓㄠˋ

桂木做的船槳

ㄓㄨㄛˊ

厲風發形容文章議論奮揚,氣勢蓬勃

ㄔㄨㄛˋ

風姿形容人的風采姿容非常優美

ㄐㄧㄡ

鳥鳴啁鳥叫聲扭扯、抓住

ㄐㄧㄠˇ

居處低溼狹小

ㄑㄧㄠ

鐵製、掘土的工具

ㄑㄧㄠˇ

然作色容色驟變的樣子

ㄔㄡˇ

了一眼看了一眼

ㄆㄠˊ

以乾匏製成的酒器,後泛指一般酒器

ㄎㄨ

剖開木頭將中心挖空

ㄎㄨˋ

子弟浮華不知人生甘苦的富家子弟

ㄎㄨㄚ

面貌美好古代神話中的人物

ㄎㄨㄚˇ

失敗、瓦解或潰散〔驕傲誇大〕

ㄎㄨㄚˋ

下之辱漢淮陰侯韓信於微賤時,曾受淮陰無賴少年的侮辱,迫他由胯下爬出。後比喻人未顯達時,被人鄙視、譏笑,遭受恥辱

ㄏㄨˋ

巴鼓瑟瓠巴,楚國人,擅長鼓瑟。每鼓瑟時,樂曲動聽悅耳,鳥必飛舞,魚群必躍出水面而聽之

洿停積不流的水池

ㄌㄡˊ

背部向前彎曲。佝,音ㄎㄡˋ〕

ㄌㄡˇ

小土山以竹編成的簍子

ㄌㄡˋ

金石可只要有恆心,連金石都可以被雕刻

ㄌㄡˋ

〔駝背。痀,音ㄐㄩ〕

ㄌㄩˇ

不絕如比喻聲音細微悠長,似斷非斷、篳路襤比喻創造事業的艱苦不易試不爽屢次試驗,結果都相同

ㄐㄩˋ

草鞋

 

七、修辭舉隅

借代

望「美人」兮天一方──指國君,或指內心思慕的賢人

「舳艫」千里──戰艦

轉化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譬喻

縱「一葦」之所如 【借喻】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借喻】

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明喻】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明喻】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明喻】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明喻】

映襯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錯綜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交蹉語次】

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 【交蹉語次】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與月有關的成語

成  語

釋        義

月白風清

月色皎潔,清風習習,形容夜景之美

月明如水

形容月色柔和明潔

月盈則食

月過望而缺,喻凡事盛極必衰。同「月滿則虧」

月暈而風

月旁光氣為暈,可知將有風。喻事之至,必有徵兆

月淡星稀

形容星月稀落,黎明將臨之景色。同「月明星稀」

日升月恆

謂興盛良久,可作祝詞

明月入懷

祝賀人生子之詞

日居月諸

居諸均為助詞,表光陰逝去

日往月來

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去來更迭

日削月脧

執政者時時苛斂於民

日就月將

每日每月都有進步

月落星沉

形容天將亮的景象

 

十、延伸學習

(一)課內注釋補充閱讀

詩經•陳風•月出   男子思慕女子的愛情詩)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懮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注釋:慅:音ㄘㄠˇ,憂愁。

語譯:  月兒出來是如此皎潔,我思念的美人是多麼美麗啊!她的舉止舒緩,儀態嫻雅,見不到面,使我內心憂愁悲苦。

  月兒出來白得像銀,我思念的美人是多麼光彩奪目啊!她的姿態從容悠閒,見不到面,使我內心憂愁無窮盡。

  月兒出來照耀四方,我思念的美人是多麼顯眼明亮啊!她的姿態是如此美好,見不到面,使我內心憂愁發狂。

 

詩經•周南•關雎   男子思慕女子的愛情詩)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注釋:逑:配偶。 思服:懷想。 芼:音ㄇㄠˋ,摘取。

語譯:  在黃河中的沙地上,雎鳩鳥關關的求偶聲不斷的叫著。姿態嫻靜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姑娘從左邊摘取,或從右邊摘取。姿態嫻靜美好的女子,君子日夜都想去追求她。

  追求不到,無論白天或晚上,醒著或睡覺時都思念她。長夜漫漫,思念深長,整個晚上在床上翻來覆去都不能成眠。

  參差不齊的荇菜,姑娘從左邊摘取,或從右邊摘取。姿態嫻靜美好的女子,君子想和她如琴瑟般相親相愛。

  參差不齊的荇菜,姑娘從左邊摘取,或從右邊摘取。姿態嫻靜美好的女子,君子想敲鐘打鼓的去迎娶她。

 

詩經•衛風•河廣 嫁給宋的衛國公主被休,思念在宋的兒子)

  誰謂河廣?一葦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注釋:一葦:借喻「小船」。

杭:通「航」。

跂:舉踵。

刀:通「舠」。

語譯:  誰說黃河河面寬?一條小船就可渡過。誰說宋國路遙遠?踮起腳跟就看得見。

  誰說黃河河面寬?竟然連條小都容不下。誰說宋國路遙遠?連一個早上都用不了。

 

短歌行其一 曹操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注釋:掇:音ㄉㄨㄛˊ,摘取。

枉:徒然。

存:慰問。

契闊:偏義「闊」,指久別。

讌:通「宴」,暢敘久別,談笑宴飲。

語譯:飲酒作樂要盡情歡歌,人生能有多久?像晨露見陽光就乾沒,逝去的時日苦於太多。心情振奮而激昂慷慨,憂思難忘啊久占心窩。煩悶的憂思怎樣解脫?唯有狂飲美酒強作樂。穿著青領服飾的賢才,長久地牽掛著我的心。只是為思念你的緣故,我低聲吟詠此詩直到如今。鹿群於荒野呦呦共鳴,悠然而自得聚食艾蒿。尊貴的客人光臨舍下,我奏瑟吹笙熱情歡迎。高空懸掛的那輪明月,何時才能將你摘取啊?我心中壓抑著的憂思,不能斷絕不思。翻山越嶺遠道來的賓客,有勞尊駕專程來探望我。久別重逢共飲宴敘談,回憶往日情誼似長河。明月燦爛星星微爍,眼望烏鵲向南飛去。繞樹盤旋一圈又一圈,沒有枝頭可作為依託。堆積土石山嶺拔天高,匯集細流海水深難測。像周公那樣禮待賢士,天下人心都會歸附於我。

 

莊子•大宗師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語譯:大自然給我形體,用生使我操勞,用老使我安逸,用死使我安息。

 

莊子•德充符

  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飢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

語譯:死生存亡、窮困通達、富有貧窮、賢德與不肖、被毀或被譽、飢餓渴飲或者寒暑變化,都是事物的變化,天命的流行;就像白天黑夜在我們前面輪流交替一樣,我們的智慧不能夠窺見它們的開始。懂得這個道理,則一切死生窮達的變化都不能混亂胸中的純和之氣,不能擾亂我們的心神。

 

  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語譯:從不同的觀點來看,同為器官的肝膽天差地遠如楚、越(所以,「形軀現象」與自然萬物看似一直不斷地在往復變化,如同日月有盈虛,這是一種「無盡」);而從相同的觀點來看,萬物都是一樣的(如同日月無消長,「主體自我」居於一種超越的地位,不因生死流轉、榮辱毀譽而有增損,這樣的恆常也是一種「無盡」)。

 

莊子•齊物論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齊一。

語譯:天地跟我並時而生,萬物與我齊一共存。

 

(二)課外閱讀

洗兒詩 蘇軾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語譯:他人養子女都希望子女聰明,我卻被聰明耽誤了一生;只希望孩兒愚笨又魯鈍,能夠一帆風順地當上公卿。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注釋:緣,因為,由於。

語譯:廬山的風景,橫看像綿延的山嶺,側看卻似高峰;從遠近高低不同的角度看來,各有不同風貌;我實在不知道廬山的真正面貌為何,只因我正處在這座山中啊!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語譯:長江向東流去,浪花淘盡千百年來多少的英雄豪傑。舊營壘的西邊,人們傳說:那是三國時周瑜大破曹兵的赤壁。散亂的崖石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沖裂著江岸,捲起千堆似雪的層層浪花。江山如畫,想當年在這裡聚集了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郎丰姿雄偉,神采煥發。手裡拿著羽毛扇,頭戴著青絲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烈火中燒成灰燼。神遊三國赤壁古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早早地生出白髮。人生就像做了一場夢,還是斟上一杯酒,來祭拜江中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走,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鞵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注釋:鞵,同「鞋」。

語譯:不要聽雨點穿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何不一邊吟詩、長嘯,一邊慢慢地走。拄著竹杖,穿著草鞋,比乘馬還要來得輕便。這陣雨有甚麼好怕?任憑我的一生就披著簑衣在風雨中度過吧。 帶著幾分寒意的春風將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有點冷。雨後放晴,山頭的夕陽普照,好像在歡迎著我。回頭看剛才遇雨的地方,回去吧,既沒有風雨,也沒有晴天。

 

臨江仙雪堂夜飲歸來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語譯:夜裡在東坡和友人喝酒,醒了又醉,回到住所好像已是三更了。小僕人已鼾聲如雷,敲門都叫不醒。只好拄著手杖傾聽江流的波濤聲。 時常嗟恨這身子不是屬於我的(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名利的羈絆呢?此刻夜深風靜,池塘裡的水波十分柔細。最好從此乘一葉扁舟離開,江海中無拘無束地度過後半生。

 

後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栖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

  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

  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鳴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語譯: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步行,要回臨皋亭,兩個朋友跟隨我走過黃泥坂。霜露已下,樹葉全脫落了。人影倒映在地上,抬頭看見一輪明月,彼此相視,都很欣賞這夜景,於是一面走一面唱歌。過了一會兒,我感嘆說:「有好友卻沒有酒,有酒又沒有佳肴。月色皎潔,晚風清涼,這樣美好的夜晚如何度過呢?」朋友說:「今天傍晚,張網捕到一條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像松江的鱸魚,不過到哪裡去弄到好酒呢?」回家跟妻子商量。妻說:「我有一斗好酒,貯藏很久了,就是為了等待您隨時的需要啊!」於是帶著酒和魚,再度到赤壁去遊賞。

  江流發出聲響,陡峭的山壁有千尺之高;山壁高聳使月亮益發顯得渺小;水位低落,水裡的礁石也都因而露出水面。才隔沒有多少時日,江山卻已經教人認不得了!我就撩衣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似的怪石上,爬上虬龍般的古樹,攀登猛禽巢居的懸崖;俯視河伯馮夷居住的深宮;可惜兩位朋友不能跟我一起賞玩!

  突然一聲長嘯,草木被震動了,鳴聲在高山峽谷中迴響,狂風漸起,水流漸急,我心裡為此暗自感到憂傷悲哀,悚然恐懼,淒清得不能再逗留了。於是回到船上,把船放到江中,任憑它漂流到哪裡停止,就在那裡歇息。

  那時將近半夜,四面看去靜極了。剛好有一隻鶴,從東邊飛來橫穿江面,翅膀像車輪般大小,黑色的下身,白色的上身,戛戛地長鳴,飛掠過我的船隻,向西邊飛去。不久朋友辭去,我也回家睡覺。

  夢裡看見一位道士,穿著一件羽毛做成的道袍,飄然若仙,走過臨皋亭下面,向我作揖問道:「赤壁之遊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答。「哦!我知道了,昨天夜晚,又飛又叫地掠過我的船隻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過頭笑起來,我也突然驚醒,開門一望,卻看不到道士的影跡。

 

前、後赤壁賦比較及相關評論

 

前赤壁賦

後赤壁賦

時間

元豐五年

元豐五年

七月十六日,初秋

十月十五日,初冬

字數

537

353

人物

蘇子與洞簫客:是整齊對稱的一與一對應關係

蘇子、二客、夢中道士、鶴:全是東坡一己的經驗、體驗、思辨

主客關係

思想對立,客悲而蘇子曠達

二客不能從,夢中道士成為點化蘇子的引子

景象

以「風月」貫穿全篇。「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寫秋夜江景的幽靜安謐(實景居多)

以「風月」貫穿全篇。「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寫冬夜的幽峭寥落(虛景居多)

感悟

有感於萬物盛衰消長之理,常與變的生命哲學

渲染環境氣氛,末段以夢境作結,將現實與夢幻融為一體,道士與孤鶴殊難分辨,夢中的「驚悟」──「恍然明白了些什麼」的體悟,比起前赤壁賦的觀念辯論,顯得更加微妙,前赤壁賦最終轉悲為喜,此文則褪悲喜,留下一個全新自我

情致

情懷由樂而悲而超脫。多直抒,曠達圓通

側重幻覺與夢境的描述,較神祕,情感壓抑而深沉,而後無喜無悲,只有「驚悟」

評論

1.王文濡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卷七十一:「前篇是實,後篇是虛,虛以實寫,至後幅始點醒。奇妙無以復加,易時不能再作。」

2.林西仲《古文析義》云:「熟讀前後〈赤壁〉,勝讀《南華》一部。」

3.宋•謝枋得《文章軌範》:「此賦學莊、騷文法,無一句與莊、騷相似,非超然之才,絕倫之識,不能為也。瀟灑神奇,出塵絕俗,如乘雲御風,而立乎九霄之上。俯觀六合,何物茫茫,非惟不挂之齒牙,亦不足入其靈臺丹府也。」

4.清•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遊赤壁,受用現今無邊風月,乃是此老一生本領,卻因平平寫不出來,故特借洞簫嗚咽,忽然從曹公發議,然後接口一句喝倒,痛陳其胸前一片空闊了悟,妙甚。」

5.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以文為賦,藏於不覺,此坡公工筆也。憑弔江山,恨人生之如寄;流連風月,喜造物之無私。一難一解,悠然曠然。」

 

(三)相關對聯

黃州赤壁對聯

月色如故;江流有聲

銅琶鐵板,大江東去;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湖南岳陽小喬墓聯

銅雀鎖春風,可憐歌舞樓臺,千古不傳奸相冢/杜鵑啼落月,也為英雄夫婿,三更猶弔美人魂

 

(四)有關東坡文章選讀

蘇東坡突圍   余秋雨

  住在這遠離鬧市的半山居所裡,安靜是有了,但寂寞也來了,有時還來得很凶猛,特別在深更半夜。只得獨個兒在屋子裡轉著圈,拉下窗簾,隔開窗外壁立的懸崖和翻捲的海潮,眼睛不時地瞟著床邊那乳白色的電話。它竟響了,急忙衝過去,是臺北中國時報社打來的,一位不相識的女記者,說我的文化苦旅一書在臺灣銷售情況很好,因此要作越洋電話採訪。問了我許多問題,出身、經歷、愛好,無一遺漏。最後一個問題是:「在中國文化史上,您最喜歡哪一位文學家?」我回答:蘇東坡。她又問:「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歡哪幾篇?」我回答:在黃州寫赤壁的那幾篇。記者小姐幾乎沒有停頓就接道:「您是說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我說對,心裡立即為蘇東坡高興,他的作品是中國文人的通用電碼,一點就著,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峽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電話,我腦子中立即出現了黃州赤壁。去年夏天剛去過,印象還很深刻。記得去那兒之前,武漢的一些朋友紛紛來勸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戰並不是在那裡打的,蘇東坡懷古懷錯了地方,現在我們再跑去認真憑弔,說得好聽一點是將錯就錯,說得難聽一點是錯上加錯,天那麼熱,路那麼遠,何苦呢?

  我知道多數歷史學家不相信那裡是真的打赤壁之戰的地方,他們大多說是在嘉魚縣打的。但最近幾年,湖北省的幾位中青年歷史學家持相反意見,認為蘇東坡懷古沒懷錯地方,黃州赤壁正是當時大戰的主戰場。對於這個爭論我一直興致勃勃地關心著,不管爭論前景如何,黃州我還是想去看看的,不是從歷史的角度看古戰場的遺址,而是從藝術的角度看蘇東坡的情懷。大藝術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好像王爾德說過,在藝術中只有美醜而無所謂對錯。

  於是我還是去了。

  這便是黃州赤壁。赭紅色的陡峭石坡直逼著浩蕩東去的大江,坡上有險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可供蕩槳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間就有了氣勢,有了偉大與渺小的比照,有了視覺空間的變異和倒錯,因此也就有了遊觀和冥思的價值。客觀景物只提供一種審美可能,而不同的遊人才使這種可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蘇東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給黃州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這種意味,使無生命的自然形式變成美。因此不妨說,蘇東坡不僅是黃州自然美的發現者,而且也是黃州自然美的確定者和構建者。

  但是,事情的複雜性在於,自然美也可倒過來對人進行確定和構建。蘇東坡成全了黃州,黃州也成全了蘇東坡,這實在是一種相輔相成的有趣關係。蘇東坡寫於黃州的那些傑作,既宣告著黃州進入了一個新的美學等級,也宣告著蘇東坡進入了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兩方面一起提升,誰也離不開誰。

  蘇東坡走過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遠比黃州美麗,為什麼一個僻遠的黃州還能給他如此巨大的驚喜和震動呢?他為什麼能把如此深厚的歷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給黃州呢?黃州為什麼能夠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驛站呢?這一切,決定於他來黃州的原因和心態。他從監獄裡走來,他帶著一個極小的官職,實際上以一個流放罪犯的身分走來,他帶著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渾身髒水走來,他滿心僥倖又滿心絕望地走來。他被人押著,遠離自己的家眷,沒有資格選擇黃州之外的任何一個地方,朝著這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小鎮走來。

  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州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他擦一把臉,喘一口氣,四周一片靜寂,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他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註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

  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用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願意去找他的麻煩吧?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於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願意播揚和轟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拒他、糟踐他、毀壞他。起閧式的傳揚,轉化為起閧式的貶損,兩種起閧都起源於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兩種起閧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蘇東坡到黃州來之前正陷於一個被文學史家稱為「烏臺詩獄」的案件中,這個案件的具體內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國社會的普遍遭遇,很值得說一說。搞清了這個案件中各種人的面目,才能理解蘇東坡到黃州來究竟是突破了一個什麼樣的包圍圈。

  為了不使讀者把注意力耗費在案件的具體內容上,我們不妨先把案件的底交代出來。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場上,這也完全是一個莫須有的可笑事件。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說蘇東坡在很多詩中流露了對政府的不滿和不敬,方法是對他詩中的詞句和意象作上綱上線的推斷和詮釋,搞了半天連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在將信將疑之間幾乎不得已地判了蘇東坡的罪。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宋神宗絕對是不算壞的,在他內心並沒有迫害蘇東坡的任何企圖,他深知蘇東坡的才華,他的祖母光獻太皇太后甚至竭力要保護蘇東坡,而他又是非常尊重祖母意見的,在這種情況下,蘇東坡不是非常安全嗎?然而,完全不以神宗皇帝和太皇太后的意志為轉移,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蘇東坡還是下了大獄。這一股強大而邪惡的力量,就很值得研究了。

  這件事說來話長。在專制制度下的統治者也常常會擺出一種重視輿論的姿態,有時甚至還設立專門在各級官員中找岔子、尋毛病的所謂諫官,充當朝廷的耳目和喉舌。乍一看這是一件好事,但實際上弊端甚多。這些具有輿論形象的諫官所說的話,別人無法聲辨,也不存在調查機制和仲裁機制,一切都要賴仗於他們的私人品質,但對私人品質的考察機制同樣也不具備,因而所謂輿論云云常常成為一種歪曲事實、顛倒是非的社會災難。這就像現代的報紙如果缺乏足夠的職業道德又沒有相應的法規制約,信馬由韁,隨意褒貶,受傷害者無處可以說話,不知情者卻誤以為白紙黑字是輿論所在,這將會給人們帶來多大的混亂!蘇東坡早就看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認為這種不受任何制約的所謂輿論和批評,足以改變朝廷決策者的心態,又具有很大的政治殺傷力(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必須予以警惕,但神宗皇帝由於自身地位的不同無法意識到這一點。沒想到,正是蘇東坡自己嘗到了他預言過的苦果,而神宗皇帝為了維護自己尊重輿論的形象,當批評蘇東坡的言論幾乎不約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時,他也不能為蘇東坡講什麼話了。

  那麼,批評蘇東坡的言論為什麼會不約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簡要的回答是他弟弟蘇轍說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響亮,能把四周的筆墨比得十分寒傖,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點狼狽,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後你一拳我一腳地糟踐,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場可恥的圍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當了急先鋒。

  例如舒亶。這人可稱之為「檢舉揭發專業戶」,在揭發蘇東坡的同時他還揭發了另一個人,那人正是以前推薦他做官的大恩人。這位大恩人給他寫了一封信,拿了女婿的課業請他提意見、輔導,這本是朋友間非常正常的小事往來,沒想到他竟然忘恩負義地給皇帝寫了一封莫名其妙的檢舉揭發信,說我們兩人都是官員,我又在輿論領域,他讓我輔導他女婿總不大妥當。皇帝看了他的檢舉揭發,也就降了那個人的職。這簡直是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就是這麼一個讓人噁心的人,與何正臣等人相呼應,寫文章告訴皇帝,蘇東坡到湖州上任後寫給皇帝的感謝信中「有譏切時事之言」。蘇東坡的這封感謝信皇帝早已看過,沒發現問題,舒亶卻苦口婆心地一款一款分析給皇帝聽,蘇東坡正在反您呢,反得可凶呢,而且已經反到了「流俗翕然,爭相傳誦,忠義之士,無不憤惋」的程度!「憤」是憤蘇東坡,「惋」是惋皇上。有多少忠義之士在「憤惋」呢?他說是「無不」,也就是百分之百,無一遺漏。這種數量統計完全無法驗證,卻能使注重社會名聲的神宗皇帝心頭一咯噔。

  又如李定。這是一個曾因母喪之後不服孝而引起人們唾罵的高官,對蘇東坡的攻擊最凶。他歸納了蘇東坡的許多罪名,但我仔細鑑別後發現,他特別關注的是蘇東坡早年的貧寒出身、現今在文化界的地位和社會名聲。這些都不能列入犯罪的範疇,但他似乎壓抑不住地對這幾點表示出最大的憤慨。說蘇東坡「起於草野垢賤之餘」,「初無學術,濫得時名」,「所為文辭,雖不中理,亦足以鼓動流俗」等等。蘇東坡的出身引起他的不服且不去說它,硬說蘇東坡不學無術、文辭不好,實在使我驚訝不已。但他不這麼說也就無法斷言蘇東坡的社會名聲和世俗鼓動力是「濫得」。總而言之,李定的攻擊在種種表層動機下顯然埋藏著一個最深祕的原素:妒忌。無論如何,詆毀蘇東坡的學問和文采畢竟是太愚蠢了,這在當時加不了蘇東坡的罪,而在以後卻成了千年笑柄。但是妒忌一深就會失控,他只會找自己最痛恨的部位來攻擊,已顧不得哪怕是裝裝樣子的可信性和合理性了。

  又如王珪。這是一個跋扈和虛偽的老人。他憑著資格和地位自認為文章天下第一,實際上他寫詩作文繞來繞去都離不開「金玉錦繡」這些字眼,大家暗暗掩口而笑,他還自我感覺良好。現在,一個後起之秀蘇東坡名震文壇,他當然要想盡一切辦法來對付。有一次他對皇帝說:「蘇東坡對皇上確實有二心。」皇帝問:「何以見得?」他舉出蘇東坡一首寫檜樹的詩中有「蟄龍」二字為證,皇帝不解,說:「詩人寫檜樹,和我有什麼關係?」他說:「寫到了龍還不是寫皇帝嗎?」皇帝倒是頭腦清醒,反駁道:「未必,人家叫諸葛亮還叫臥龍呢!」這個王珪用心如此低下,文章能好到哪兒去呢?更不必說與蘇東坡來較量了。幾縷白髮有時能夠冒充師長、掩飾邪惡,卻欺騙不了歷史。歷史最終也沒有因為年齡把他的名字排列在蘇東坡的前面。

  又如李宜之。這又是另一種特例,做著一個芝麻綠豆小官,在安徽靈璧縣聽說蘇東坡以前為當地一個園林寫的一篇園記中有勸人不必熱衷於做官的詞句,竟也寫信給皇帝檢舉揭發,並分析說這種思想會使人們缺少進取心,也會影響取士。看來這位李宜之除了心術不正之外,智力也大成問題,你看他連誣陷的口子都找得不倫不類。但是,在沒有理性法庭的情況下,再愚蠢的指控也能成立,因此對散落全國各地的李宜之們構成了一個鼓勵。為什麼檔次這樣低下的人也會擠進來圍攻蘇東坡?當代蘇東坡研究者李一冰先生說得很好:「他也來插上一手,無他,一個沒沒無聞的小官,若能參加一件扳倒名人的大事,足使自己增重。」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這種目的確實也部分地達到了,例如我今天寫這篇文章竟然還會寫到李宜之這個名字,便完全是因為他參與了對蘇東坡的圍攻,否則他沒有任何理由被哪怕是同一時代的人寫在印刷品裡。我的一些青年朋友根據他們對當今世俗心理的多方位體察,覺得李宜之這樣的人未必是為了留名於歷史,而是出於一種可稱作「砸窗子」的惡作劇心理。晚上,一群孩子站在一座大樓前指指點點,看誰家的窗子亮就揀一塊石子扔過去,談不上什麼目的,只圖在幾個小朋友中間出點風頭而已。我覺得我的青年朋友們把李宜之看得過於現代派、也過於城市化了。李宜之的行為主要出於一種政治投機,聽說蘇東坡有點麻煩,就把麻煩鬧得大一點,反正對內不會負道義責任,對外不會負法律責任,樂得投井下石,撐順風船。這樣的人倒是沒有膽量像李定、舒亶和王珪那樣首先向一位文化名人發難,說不定前兩天還在到處吹噓在什麼地方有幸見過蘇東坡,硬把蘇東坡說成是自己的朋友,甚至老師呢。

  又如—我真不想寫出這個名字,但再一想又沒有諱避的理由,還是寫出來吧:沈括。這位在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學家也因忌妒而陷害過蘇東坡,用的手法仍然是檢舉揭發蘇東坡詩中有譏諷政府的傾向。如果他與蘇東坡是政敵,那倒也罷了,問題是他們曾是好朋友,他所檢舉揭發的詩句,正是蘇東坡與他分別時手錄近作送給他留作紀念的。這實在太不是味道了。歷史學家們分析,這大概與皇帝在沈括面前說過蘇東坡的好話有關,沈括心中產生了一種默默的對比,不想讓蘇東坡的文化地位高於自己。另一種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與蘇東坡政見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邊。但王安石畢竟也是一個講究人品的文化大師,重視過沈括,但最終卻得出這是一個不可親近的小人的結論。當然,在人格人品上的不可親近,並不影響我們對沈括科學成就的肯定。

  圍攻者還有一些,我想舉出這幾個也就差不多了,蘇東坡突然陷入困境的原因已經可以大致看清,我們也領略了一組有可能超越時空的「文化群小」的典型。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要單獨搞倒蘇東坡都是很難的,但是在社會上沒有一種強大的反誹謗、反誣陷機制的情況下,一個人探頭探腦的冒險會很容易地招來一堆湊熱鬧的人,於是七嘴八舌地組合成一種偽輿論,結果連神宗皇帝也對蘇東坡疑惑起來,下旨說查查清楚,而去查的正是李定這些人。

  蘇東坡開始很不在意。有人偷偷告訴他,他的詩被檢舉揭發了,他先是一怔,後來還瀟灑、幽默地說:「今後我的詩不愁皇帝看不到了。」但事態的發展卻越來越不瀟灑,1079728,朝廷派人到湖州的州衙來逮捕蘇東坡,蘇東坡事先得知風聲,立即不知所措。文人終究是文人,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從氣勢洶洶的樣子看,估計會處死,他害怕了,躲在後屋裡不敢出來,朋友說躲著不是辦法,人家已在前面等著了,要躲也躲不過。正要出來他又猶豫了,出來該穿什麼服裝呢?已經犯了罪,還能穿官服嗎?朋友說,什麼罪還不知道,還是穿官服吧。蘇東坡終於穿著官服出來了,朝廷派來的差官裝模作樣地半天不說話,故意要演一個壓得人氣都透不過來的場面出來。蘇東坡越來越慌張,說:「我大概把朝廷惹惱了,看來總得死,請允許我回家與家人告別。」差官說「還不至於這樣」,便叫兩個差人用繩子捆紮了蘇東坡,像驅趕雞犬一樣上路了。家人趕來,號啕大哭,湖州城的市民也在路邊流淚。

  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可惜當時幾乎沒有什麼傳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認識這就是蘇東坡。貧瘠而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紮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全部遭遇還不知道半點起因,蘇東坡只怕株連親朋好友,在途經太湖和長江時都想投水自殺,由於看守嚴密而未成。當然也很可能成,那末,江湖淹沒的將是一大截特別明麗的中華文明。文明的脆弱性就在這裡,一步之差就會全盤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這一步之差境地的則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歸功於中國的獨特國情。

  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於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究竟是什麼罪?審起來看!

  怎麼審?打!

  一位官員曾關在同一監獄裡,與蘇東坡的牢房只有一牆之隔,他寫詩道:

  遙憐北戶吳興守,詬辱通宵不忍聞。

  通宵侮辱、摧殘到了其他犯人也聽不下去的地步,而侮辱、摧殘的對象竟然就是蘇東坡!

  請允許我在這裡把筆停一下。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會在這裡顫慄。中國幾千年間有幾個像蘇東坡那樣可愛、高貴而有魅力的人呢?但可愛、高貴、魅力之類往往既構不成社會號召力也構不成自我衛護力,真正厲害的是邪惡、低賤、粗暴,它們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所向無敵。現在,蘇東坡被它們抓在手裡搓捏著,越是可愛、高貴、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勁。溫和柔雅如林間清風、深谷白雲的大文豪面對這徹底陌生的語言系統和行為系統,不可能作任何像樣的辯駁,他一定變得非常笨拙,無法調動起碼的言語,無法完成簡單的邏輯。他在牢房裡的應對,絕對比不過一個普通的盜賊。因此審問者們憤怒了也高興了,原來這麼個大名人竟是草包一個,你平日的滔滔文辭被狗吃掉了?看你這副熊樣還能寫詩作詞?純粹是抄人家的吧?接著就是輪番撲打,詩人用純銀般的嗓子哀號著,哀號到嘶啞。這本是一個只需要哀號的地方,你寫那麼美麗的詩就已荒唐透頂了,還不該打?打,打得你淡妝濃抹,打得你乘風歸去,打得你密州出獵!

  開始,蘇東坡還試圖拿點兒正常邏輯頂幾句嘴,審問者咬定他的詩裡有譏諷朝廷的意思,他說:「我不敢有此心,不知什麼人有此心,造出這種意思來。」一切誣陷者都喜歡把自己打扮成某種「險惡用心」的發現者,蘇東坡指出,他們不是發現者而是製造者。那也就是說,誣陷者所推斷出來的「險惡用心」,可以看作是他們自己的內心,因此應該由他們自己來承擔。我想一切遭受誣陷的人都會或遲或早想到這個簡單的道理,如果這個道理能在中國普及,誣陷的事情一定會大大減少。但是,在牢房裡,蘇東坡的這一思路招來了更凶猛的侮辱和折磨,當誣陷者和辦案人完全合成一體、串成一氣時,只能這樣。終於,蘇東坡經受不住了,經受不住日復一日、通宵達旦的連續逼供,他想閉閉眼,喘口氣,唯一的辦法就是承認。於是,他以前的詩中有「道旁苦李」,是在說自己不被朝廷重視;詩中有「小人」字樣,是諷刺當朝大人;特別是蘇東坡在杭州做太守時興沖沖去看錢塘潮,回來寫了詠弄潮兒的詩「吳兒生長狎濤淵」,據說竟是在影射皇帝興修水利!這種大膽聯想,連蘇東坡這位浪漫詩人都覺得實在不容易跳躍過去,因此在承認時還不容易「一步到位」,審問者有本事耗時間一點點逼過去。案卷記錄上經常出現的句子是:「逐次隱諱,不說情實,再勘方招。」蘇東坡全招了,同時他也就知道必死無疑了。試想,把皇帝說成「吳兒」,把興修水利說成玩水,而且在看錢塘潮時竟一心想著寫反詩,那還能活?

  他一心想著死。他覺得連累了家人,對不起老妻,又特別想念弟弟。他請一位善良的獄卒帶了兩首詩給蘇轍,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又結來生未了因。」埋骨的地點,他希望是杭州西湖。

  不是別的,是詩句,把他推上了死路。我不知道那些天他在鐵窗裡是否抱怨甚至痛恨詩文。沒想到,就在這時,隱隱約約地,一種散落四處的文化良知開始匯集起來了,他的詩文竟然在這危難時分產生了正面回應,他的讀者們慢慢抬起了頭,要說幾句對得起自己內心的話了。很多人不敢說,但畢竟還有勇敢者;他的朋友大多躲避,但畢竟還有俠義人。

  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當地做官時的種種美好行跡,在他入獄後公開做了解厄道場,求告神明保佑他;獄卒梁成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審問人員離開時盡力照顧生活,連每天晚上的洗腳熱水都準備了;他在朝中的朋友范鎮、張方平不怕受到牽連,寫信給皇帝,說他在文學上「實天下之奇才」,希望寬大;他的政敵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也仗義執言,對皇帝說:「自古大度之君,不以言語罪人。」如果嚴厲處罰了蘇東坡,「恐後世謂陛下不能容才」。最有趣的是那位我們上文提到過的太皇太后,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來為她求壽,她竟說:「用不著去赦免天下的凶犯,放了蘇東坡一人就夠了!」最直截了當的是當朝左相吳充,有次他與皇帝談起曹操,皇帝對曹操評價不高,吳充立即接口說:「曹操猜忌心那麼重還容得下禰衡,陛下怎麼容不下一個蘇東坡呢?」

  對這些人,不管是獄卒還是太后,我們都要深深感謝。他們比研究者們更懂得蘇東坡的價值,就連那盆洗腳水也充滿了文化的熱度。

  據王鞏甲申雜記記載,那個帶頭誣陷、調查、審問蘇東坡的李定,整日得意洋洋,有一天與滿朝官員一起在崇政殿的殿門外等候早朝時,向大家敘述審問蘇東坡的情況,他說:「蘇東坡真是奇才,一、二十年前的詩文,審問起來都記得清清楚楚!」他以為,對這麼一個轟傳朝野的著名大案,一定會有不少官員感興趣,但奇怪的是,他說了這番引逗別人提問的話之後,沒有一個人搭腔,沒有一個人提問,崇政殿外一片靜默。他有點慌神,故作感慨狀,嘆息幾聲,回應他的仍是一片靜默。這靜默算不得抗爭,也算不得輿論,但著實透著點兒高貴。相比之下,歷來許多誣陷者周圍常常會出現一些不負責任的熱鬧,以嘈雜助長了誣陷。

  就在這種情勢下,皇帝釋放了蘇東坡,貶謫黃州。黃州對蘇東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非常喜歡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前後讀過多少遍都記不清了,但每次總覺得語堂先生把蘇東坡在黃州的境遇和心態寫得太理想了。語堂先生酷愛蘇東坡的黃州詩文,因此由詩文渲染開去,由酷愛渲染開去,渲染得通體風雅、聖潔。其實,就我所知,蘇東坡在黃州還是很淒苦的,優美的詩文,是對淒苦的掙扎和超越。

  蘇東坡在黃州的生活狀態,已被他自己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說: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

  我初讀這段話時十分震動,因為誰都知道蘇東坡這個樂呵呵的大名人是有很多很多朋友的。日復一日的應酬,連篇累牘的唱和,幾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內容,他一半是為朋友們活著。但是,一旦出事,朋友們不僅不來信,而且也不回信了。他們都知道蘇東坡是被冤屈的,現在事情大體已經過去,卻仍然不願意寫一兩句哪怕是問候起居的安慰話。蘇東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絕倫、光照中國書法史的筆墨寫成的信,千辛萬苦地從黃州帶出去,卻換不回一丁點兒友誼的信息。我相信這些朋友都不是壞人,但正因為不是壞人,更讓我深長地嘆息。總而言之,原來的世界已在身邊轟然消失,於是一代名人也就混跡於樵夫漁民間不被人認識。本來這很可能換來輕鬆,但他又覺得遠處仍有無數雙眼睛注視著自己,他暫時還感覺不到這個世界對自己的詩文仍有極溫暖的回應,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這封無關宏旨的信,他也特別注明不要給別人看。日常生活,在家人接來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覺,晚上一個人出去溜躂,見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絕不喝多,怕醉後失言。

  他真的害怕了嗎?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煩,而絕不怕大義凜然地為道義、為百姓,甚至為朝廷、為皇帝捐軀。他經過「烏臺詩案」已經明白,一個人蒙受了誣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個道理來,你找不到慷慨陳詞的目標,你抓不住從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個義無反顧的英雄,不知怎麼一來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個堅貞不屈的烈士,鬧來鬧去卻成了一個深深懺悔的俘虜。無法洗刷,無處辯解,更不知如何來提出自己的抗議,發表自己的宣言。這確實很接近有的學者提出的「醬缸文化」,一旦跳在裡邊,怎麼也抹不乾淨。蘇東坡怕的是這個,沒有哪個高品位的文化人會不怕。但他的內心實在仍有無畏的一面,或者說災難使他更無畏了。他給李常的信中說:

  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於死生之際。……雖懷坎壈於時,遇事有可遵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禍福得喪,付與造物。

  這麼真誠的勇敢,這麼灑脫的情懷,出自天真了大半輩子的蘇東坡筆下,是完全可以相信的,但是,讓他在何處做這篇人生道義的大文章呢?沒有地方,沒有機會,沒有觀看者也沒有裁決者,只有一個把是非曲直忠奸善惡染成一色的大醬缸。於是,蘇東坡剛剛寫了上面這幾句,支頤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後燒毀。

  這是一種真正精神上的孤獨無告,對於一個文化人,沒有比這更痛苦的了。那闕著名的「卜算子」,用極美的意境道盡了這種精神遭遇: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正是這種難言的孤獨,使他徹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鬧,去尋找無言的山水,去尋找遠逝的古人。在無法對話的地方尋找對話,於是對話也一定會變得異乎尋常。像蘇東坡這樣的靈魂竟然寂然無聲,那麼,遲早總會突然冒出一種宏大的奇跡,讓這個世界大吃一驚。

  然而,現在他即便寫詩作文,也不會追求社會轟動了。他在寂寞中反省過去,覺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華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樹木靠著癭瘤取悅於人,一塊石頭靠著暈紋取悅於人,其實能拿來取悅於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們的毛病所在,它們的正當用途絕不在這裡。我蘇東坡三十餘年來想博得別人叫好的地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項所在,例如從小為考科舉學寫政論、策論,後來更是津津樂道於考論歷史是非、直言陳諫曲直,做了官以為自己真的很懂得這一套了,洋洋自得地炫耀,其實我又何嘗懂呢?直到一下子面臨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無知。三十多年來最大的弊病就在這裡。現在終於明白了,到黃州的我是覺悟了的我,與以前的蘇東坡是兩個人。(參見李端叔書)

  蘇東坡的這種自省,不是一種走向乖巧的心理調整,而是一種極其誠懇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個真正的自己。他在無情地剝除自己身上每一點異己的成分,哪怕這些成分曾為他帶來過官職、榮譽和名聲。他漸漸回歸於清純和空靈,在這一過程中,佛教幫了他大忙,使他習慣於淡泊和靜定。艱苦的物質生活,又使他不得不親自墾荒種地,體味著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這一切,使蘇東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於一場災難之後,成熟於滅寂後的再生,成熟於窮鄉僻壤,成熟於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後還大有可為。中國歷史上,許多人覺悟在過於蒼老的暮年,換言之,成熟在過了季節的年歲,剛要享用成熟所帶來的恩惠,腳步卻已踉蹌蹣跚;與他們相比,蘇東坡真是好命。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勃鬱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傑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祕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十一、蘇軾名句

1.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江城子)

2.人生到處知何似,恰似飛鴻踏雪泥。(和子由澠池懷舊)

3.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

4.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

5.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

6.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洗兒)

7.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臨江仙)

8.此生此夜不長好,明年明月何處看。(中秋月)

9.自古佳人多命薄。(薄命佳人)

10.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蝶戀花)

11.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春宵)

1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飲湖上‧初晴後雨)

13.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14.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於潛僧綠筠軒)

15.腹有詩書氣自華。(和董傳留別)

16.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

17.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18.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送安淳秀才失解西歸)

19.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留侯論)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9回)

16~20題組:

請見高中國文補充教材〔三〕P41~P43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備課資源

1.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出師表〉所謂「開張聖聽」即指「廣開言路」 (B)蘇軾〈赤壁賦〉所謂「滄海之一粟」即指「滄海遺珠」 (C)白居易〈與元微之書〉所謂「方寸甚安」即指「內心安泰」 (D)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所謂「蓬戶甕牖」等同於「儉以養廉」 (E)韓愈〈師說〉所謂「不恥相師」與「君子不齒」,「不恥」與「不齒」意義相近。

〔91指考〕

答案:(A)(C)

解析:(B)「滄海之一粟」指極為渺小;「滄海遺珠」意謂有所遺憾。(D)「蓬戶甕牖」是形容處所簡陋;當然和「儉以養廉」不同了。(E)「不恥相師」的「不恥」,是不以為恥;「君子不齒」的「不齒」,是不屑與之並列。

 

2.請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92學測〕

  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此賈耘老(註:人名)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

(1)作者的經濟狀況是 (A)寬裕的 (B)困窘的 (C)收支相抵的 (D)舉債度日的。

(2)依據文中的地名和人物的生命態度來看,本文的作者應是 (A)陶潛 (B)杜甫 (C)白居易 (D)蘇軾。

答案:(1)(B);(2)(D)

解析:(1)文出蘇軾〈答秦太虛書〉。從文中「廩入既絕,人口不少」(俸祿斷絕,沒有收入,但家眷並沒有減少)、「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痛下決心從節儉做起,決定每天日常的花費絕對不要超過一百五十錢),可知其處境困窘。

(2)「初到黃」,意謂剛剛到黃州。陶潛、杜甫、白居易、蘇軾四人當中,只有蘇軾被貶黃州;且從困處黃州,卻能豁達超然的生活態度來看,此人必為蘇軾。

 

3.以下是蘇軾貶謫惠州時期寫給蘇轍的一封書信,請閱讀後回答下列問題:   〔93學測〕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熱漉出(自注:不乘熱出,則抱水不乾),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燋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於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芻豢,沒齒而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戲書此紙遺之,雖戲語,實可施用也。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                           (蘇軾〈與子由書〉)

(1)依文意推敲,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惠州物產不豐,但地方官規定每天仍然得殺一隻羊 (B)蘇軾買羊脊骨,煮熟微烤料理後再拿去賣,賺得一點小錢 (C)蘇軾不常吃羊脊骨,但每隔幾天就會吃蟹螯,覺得相當滋補 (D)蘇軾說他獨門的羊脊骨料理如果風行,那狗兒們恐怕會大大不高興。

(2)依文意推敲,下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不敢與仕者爭買,可知他因自己乃待罪之身,故頗為謹慎戒懼 (B)蘇軾表面上調侃蘇轍,實則想傳達他並不感到困頓憂苦,以安其心 (C)蘇軾雖津津樂道羊脊骨肉之美味,實際上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D)可看出蘇軾之豁達,即使身處逆境,生活清苦,卻能無往而不自得。

答案:(1)(D);(2)(C)

解析:(1) (A)「日殺一羊」並非由地方官規定,蘇軾不敢和當官之人搶買上肉。(B)蘇軾只自己啃食羊脊骨,並未販售圖利。(C)蘇軾自言啃羊脊骨,味美如食蟹螯,非真吃蟹螯。

(2) 蘇軾認為羊脊骨肉之美味,比美蟹螯,故不會以為羊脊骨如雞肋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語譯:惠州的市集蕭條,每日仍宰殺一頭羊,我因待罪之身而不敢跟任官的人爭買羊肉,只偶爾囑咐屠夫幫我留下羊脊骨。脊骨間也有一些肉,煮熟了趁熱撈出(不趁熱撈出,那麼肉會含水太多),泡在酒中,再灑點鹽用火烤到微焦來吃。有時一整天剔骨頭縫的肉,所得甚微,但心裡非常高興,就像啃螃蟹的螯一樣美味。大概每隔幾天吃一次,覺得對身體相當滋補,子由你這三年公衙的伙食所吃的肉類,大概見不到一根骨頭,哪能知道這樣的滋味呢?隨手寫這封信給你,雖是玩笑話,卻是可實行的。不過若這種方法風行,那些狗恐怕會不高興。

 

4.下列各組詩歌中,前後都各有一含「來」字的語詞,其中「來」字意義不同的選項是 (A)年皆過半百,來日苦無多/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B)別來春半,觸目愁腸斷/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C)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D)歸來彷彿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鳴/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94學測〕

答案:(D)

 

解析:(A)將來的。(B)表時間的介詞,釋為「從……以來」。(C)表方位的介詞,釋為「從、自」。(D)即回來,與「歸」為同義複詞。/表時間的介詞,釋為「從……以來」。語譯:(A)我們的年紀都已五十多,未來無多的歲月令我發愁(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過去的時光已經來不及挽回,未來的日子還有機會追尋(《論語‧微子》)。(B)分別已經過了大半個春天,眼前所見的景致令人惆悵斷腸(李煜〈清平樂〉)/自古以來,聖人賢者都寂寞,只有善飲的人留下名聲(李白〈將進酒〉)。(C)微雨從東方來,美好的風跟雨一同降臨(陶淵明〈讀山海經〉)/無邊際的落葉在樹林間不斷地蕭然落下,長江無盡的水滾滾地奔流而來(杜甫〈登高〉)。(D)返家時似乎已經三更天,家僮都已發出如雷鳴一般的鼻息(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自那時到現在已經四萬八千年的時光,不和秦地邊疆有任何的通訊往來(李白〈蜀道難〉)。

 

5.下列各組文句,「 」內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不貪於財,不「苟」於利/「苟」非其人,道不虛行 (B)闔門懸車,不「豫」政事/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C)攜朋挈儔,去故「就」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D)超然而上,「薄」乎雲霄,而不以為喜也/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 (E)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夫上以至誠行之,而貴者知避上之所「惡」矣。〔94學測〕

答案:(C)(D)

解析:(A)行為苟且/如果。(B)參與/預先準備。(C)親近。(D)逼近。(E)如何/厭惡。語譯:(A)不貪求財貨,也不藉苟且的行為得利(陸賈《新語‧慎微》)/如果懂得正確的評論其他人,那麼所學的正道便不會無法搭配言行(《易經‧繫詞傳》下)。(B)闔上門扉高懸車馬,不再干預政事(《後漢書‧張儉傳》)/凡事只要預做準備就能成功,不預做準備就可能失敗(《中庸》第二十章)。(C)攜著朋友,帶著同伴,離開老地方往新的居所前行/遠望不像個國君,親近他也不覺得有什麼值得敬畏的特質(《孟子‧梁惠王》上)。(D)超然地向上升,直接逼近雲霄,但是也不覺得有什麼值得開心的(蘇轍〈御風辭〉)/現在已經傍晚,一張網就抓到魚,魚有著大的口,細小的鱗片,外形很像松江的鱸魚(蘇軾〈後赤壁賦〉)。(E)就像役用他人,如果不懂得培養道德,又如何能夠不受惑地分辨,不受到拘限的評議呢(曾鞏〈寄歐陽舍人書〉)/君上如果能夠真摯誠懇的行事,那麼尊貴的臣子就知道要避開君上所討厭的缺點。

 

6.古人「字」、「號」,來由不一。下列關於古人「字」、「號」的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蘇軾自號「東坡居士」,乃因其謫居黃州,築室於東坡之故 (B)白居易自號「醉吟先生」,乃用以呈現其放意詩酒的人生態度 (C)韓愈字「退之」,乃因其名「愈」,而以反義的「退之」為其字 (D)李白號「青蓮居士」,乃因其偏愛蓮花之清新脫俗,有類其詩風之故。

〔95指考〕

答案:(D)

解析:(D)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五歲隨父入川,青少年時代在江油青蓮鄉度過,這才是「青蓮居士」的稱號由來。

 

7.下列有關知名詞人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詞名向為詩文所掩,他對詞壇的主要貢獻在於精研音律,並且創製長調慢詞 (B)李清照由於夫妻恩愛、人生美滿,其詞作無論寫景抒情,每每洋溢幸福之感,極盡細膩婉約之美 (C)柳永身為落魄文士,不時流連歌樓酒館,卻因此創作出真切自然的深情歌調,廣為流傳—「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D)李後主「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其作品可分為前後兩期,後期詞風因遭逢亡國之痛,「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E)辛棄疾雖為宋詞「豪放派」大家,實則其詞作風格多樣,除以世衰亂離、國仇家恨為書寫題材外,亦不乏清麗淡雅之作,甚或「以文為詞」,故作詼諧,語帶幽默。                                               〔95指考〕

答案:(C)(D)(E)

解析:(A)蘇軾詩詞皆著名,嘗試了各種前人未有的題材,且呈現極複雜多樣的風格,才是他對詞壇的貢獻。至於對詞壇貢獻「精研音律,創製長調慢詞」的是柳永。(B)李清照前期詞的主要風貌;題材上以吟唱愛情、人生為主,意象多從室內外和日常起居中選擇,風格委婉輕盈。向晚的人生孤苦伶仃,居無定所,知音無存,故鄉淪陷,丈夫亡故,收藏皆空,流離他鄉,萬般情思、百般愁腸,使她後期的作品自然流露出一種深沉的憂鬱,一種淒切的悲涼。

 

8.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閩越人高荔子而下龍眼,吾為評之。荔子如食蝤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噉可飽。龍眼如食彭越石蟹,嚼嚙久之,了無所得。然酒闌口爽,饜飽之餘,則咂啄之味,石蟹有時勝蝤蛑也。戲書此紙,為飲流一笑。」(蝤蛑:音ㄐㄧㄡ ㄇㄡˊ,蟳。彭越:蟛蜞,小蟹。咂:吮吸。)(蘇軾〈荔枝龍眼說〉) (A)荔枝宜單獨食用,龍眼則宜配酒而食 (B)荔枝勝在飽滿多汁,龍眼的滋味則在咂啄之間 (C)荔枝、龍眼風味有異,是由於種植地勢高低不同 (D)荔枝、龍眼如搭配蝤蛑、石蟹一起吃,風味最佳。

〔97學測〕

答案:(B)

解析:語譯:閩越之人認為荔枝的價值比龍眼還高,我倒是有種看法。吃荔枝像吃蝤蛑巨蟹,蟹螯如斲雪之鏟一樣渾厚,蟹黃如流動油膏一樣肥美,(蘇軾這個譬喻對不懂螃蟹美食的我實在很難理解,也不好翻譯,不過明代徐文長〈題畫蟹〉詩,似乎和蘇軾描繪的是同樣的畫面,而且還生動可愛,詩云:「稻熟江村蟹正肥,雙螯如戟挺青泥,若教紙上翻身看,應見團團董卓臍。」)吃一隻就飽了。吃龍眼就像吃蟛蜞小蟹,又嚼又咬了半天,沒吃到什麼,但在酒足飯飽之餘,敲敲吸吸,有時蟛蜞小蟹還比蝤蛑巨蟹來的有味。寫這一小段文字,供品味飲食之人莞爾一笑吧!

 

9.教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脩〈醉翁亭記〉、蘇洵〈六國〉、蘇軾〈赤壁賦〉等課之後,老師要求同學掌握課文中詞語的原意練習造句。下列符合要求的選項是 (A)芒果冰滋味甜美、清涼解渴,在炎熱的夏天吃一碗,真是令人「心凝形釋」,暑氣全消 (B)她的音質好,又肯努力練習,因此加入合唱團沒多久就「水落石出」,受到大家的讚賞 (C)中秋夜晚皎潔的月光映照在屏東大鵬灣的海面上,一片「浮光躍金」的景象,真是美不勝收 (D)老師把自己的薪水捐出來,幫助那些沒有錢繳午餐費的學童,真是具有「抱薪救火」的情操 (E)參加推薦甄試面談或口試的時候,與其「正襟危坐」,緊張嚴肅,不如放鬆心情,從容自然。                              〔97學測〕

答案:(C)(E)

解析:各成語在原文中的意涵:(A)精神凝聚,形體無拘束而得到釋放。(B)冬季水位下降,使石頭顯露出來。(C)月光照射在浮動水面,如同金光閃爍。(D)比喻用錯方法,而致禍害加深。(E)整理服裝儀容,端正坐好,一副莊重誠敬的樣子。

 

10.下列關於古代士人在其文章中展現襟抱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范仲淹〈岳陽樓記〉以「遷客騷人」和「古仁人」對照,顯示自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 (B)歐陽脩〈醉翁亭記〉以「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陳述個人不以貶謫為意,而能樂民之樂 (C)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認為「文者,氣之所形」,故歷覽名山大川,求謁賢達,藉以充養其氣,宏博其文 (D)蘇軾在〈赤壁賦〉中藉「蘇子」與「客」討論水與月的「變」與「不變」,申明其濟世之志絕不因憂患而改易的態度 (E)顧炎武〈廉恥〉藉顏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的自警自戒,與「閹然媚於世者」對比,寄託自我處身明清易代之際的選擇。                             〔98學測〕

答案:(A)(B)(C)(E)

解析:(D)〈赤壁賦〉中,蘇軾藉蘇子與客的對談,引出水與月的變與不變,亦引出作者面對逆境時,曠達自得的態度。

 

 

11.《論語‧公冶長》:「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屢憎於人」是「常常被人所憎」之意,屬於「被動句」。下列含有「於」的句子,也屬於「被動句」的選項是 (A)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B)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C)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D)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E)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99指考〕

答案:(C)(E)

解析:(A)出處:賈誼〈過秦論〉。「非銛於鉤戟長鎩也」的「於」是介詞,比,表示比較的意思,和《禮記‧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的用法一樣。(B)出處:李斯〈諫逐客書〉。「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的「於」是介詞,與、跟、同的意思,和《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我們家鄉正直的人和這種情況不同)用法相同。(C)出處:司馬光〈訓儉示康〉。「不役於物」的「於」是介詞,被的意思,表示被動。和《孟子‧滕文公》:「勞力者治於人」(勞動的人被人治理)的用法一樣。為正答。(D)出處:〈燭之武退秦師〉。「以其無禮於晉」的「於」是介詞,對、對於的意思,帶出引起動作的對象。和顧炎武〈廉恥〉:「恥之於人大矣」用法一樣。(E)出處:蘇軾〈赤壁賦〉。「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的「於」是介詞,被的意思,表示被動。此選項為正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