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十課 上樞密韓太尉書    蘇 轍

一、  寫作背景

本文是一封書信,也是一篇思想深刻、內容豐富的文學論文。作者認為要寫好文章,必須加強自身精神與胸襟的修養。如果不「養氣」而單純學習作文,那是永遠不會成功的。在如何養氣的問題上,蘇轍又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強調作家後天的思想修養和生活閱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五七年),歐陽脩主持禮部的科舉考試,梅堯臣為參評官。開考,主試歐陽脩所命的考題是賦與論,賦題為貴老謂其近於親賦,論題為刑賞忠厚之至論。由於歐陽脩想改變當時險怪的文風,將試卷中濫用太學體的考生(如劉幾)大筆黜落,並拔擢言之有物的蘇軾、蘇轍、曾鞏等人,使得文風一變。據欒城後集卷三三歐陽文忠公神道碑可知其大概:「(嘉祐)二年,權知貢舉。是時進士為文,以詭異相高,文體大壞。公患之,所取率以詞義近古為貴,凡以險怪知名者,黜去殆盡。榜出,怨謗紛然,久之乃服,然文章自是變而復古。」

後來梅堯臣閱卷至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十分讚賞,擬列為第一,但是主試官歐陽脩懷疑此文為其門生曾鞏所作,故抑為第二。發榜,蘇家兩兄弟皆進士及第,當時蘇軾年二十二,蘇轍年十九。

同年三月,蘇軾作上梅直講書,感激梅堯臣的提攜。蘇轍則晉見歐陽脩,作有謝秋試官啟;見脩後,又作上樞密韓太尉書,表達求見之意。書上之後,韓、蘇是否見面,因沒有資料可以佐證,所以不得而知。四月七日,轍母程氏卒,蘇洵即率二子返蜀。同年十一月,程氏安葬,司馬光為作程夫人墓誌銘。

三蘇父子當年在京城與政要、文士多所交往,所以蘇轍想求見韓琦可視為預定而尚未實現的拜訪活動。

 

二、  作者相關:蘇轍

生平字號

1.字子由:蘇洵嘉祐集‧名二子說:「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 而患亦不及轍,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乎。」轍為車行之跡,前車之轍成為後車遵行的軌跡,而人言車馬的功勞或車翻馬亡的功過,都不會提到轍。因此以「轍」名,以「由」為字以相應,用意在於希望蘇轍澹泊自處,記取不居功亦不受過之哲理。

2.蘇轍生於北宋仁宗寶元二年,是蘇洵與程氏的幼子。嘉祐二年,年方十九歲的蘇轍與兄蘇軾同登進士,轟動京師,「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氏文章遂擅天下」,當時有民諺云:「蘇文生,嚼菜根;蘇文熟,喫羊肉。」足見三蘇的文章受人重視的程度。不久母喪,返鄉服孝。

3.宋神宗在位時期,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屢遭貶謫。元豐二年,因受到兄長烏臺詩案牽連,貶為監筠州鹽酒稅。

4.元祐元年宋哲宗即位,司馬光主政,新黨失勢,召蘇轍入京為右司諫,累官至門下侍郎,執掌朝政。紹聖元年,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又貶循州等地。

5.徽宗時,隱居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築室潁水之濱,自號潁濱遺老1,以讀書參禪為事。(1潁濱遺老:蘇轍晚年隱居於許州潁水之濱,築室曰遺老齋。欒城三集卷一○〈遺老齋記〉:「庚辰之冬,予蒙恩歸自南荒,客於潁川,思歸而不能。諸子憂之曰:『父母老矣,而居室未完,吾儕之責也。』則相與卜築,五年而有成。其南修竹古柏,蕭然如野人之家。乃闢其四楹,加明窗曲檻,為燕居之齋。齋成,求所以名之,予曰:『予潁濱遺老也,盍以「遺老」名之!』」)

6.卒諡文定。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中最長壽的一位。

文學成就

1.蘇轍是散文家,為文以( 策論 )見長,在北宋也自成一家。新舊黨爭中強化了他「沉靜簡潔」的性格稟賦,養成了他「汪洋澹泊」的文章風格。

2.論辯文:有積極用世、濟國救民的抱負。論文受蘇洵影響,縱橫古今,針砭時政,不務空言。佳作是六國論

3.書信體散文:

(甲)代表作是上樞密韓太尉書,以激發志氣做主線,行文錯落奔放;養氣益文之說為其創見。

(乙)為兄軾下獄上書婉轉地為其兄表白心跡,陳奏忠悃,以求得皇帝的寬宥,用語委曲得體,情辭懇切悲惻。

4.記敘文:不僅記事,而且常借事明理以抒懷,並能做到事與理渾然一體,緊密結合。在寫法上,則文勢汪洋,變化多姿。有的由敘事寫景過渡到明理抒懷,有的借事以見意,理即寓於敘事之中,有的借對話來明理,筆法靈動,頗富藝術魅力,如黃州快哉亭記

5.賦體文章:代表作是超然臺賦〉。

文學評價

1.蘇軾在書子由超然臺賦後提到:「子由之文,詞理精確,有不及吾;而體氣高妙,吾所不及。」他在散文上的成就,如蘇軾所說,達到了「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答張文潛書

2.宋史本傳:「論事精確,修辭簡嚴,未必劣於其兄。」

3.劉熙載比較二蘇文異同,謂「大蘇文一瀉千里,小蘇文一波三折」(藝概卷一)。說明蘇轍散文無大蘇奔放的氣勢,卻有迴環動盪的長處。蘇轍文風確以平暢、疏宕見稱,在紆徐之中時露骨力,於平直之處頗寓靈動活潑之致。有些篇章筆墨翛(ㄒㄧㄠ)然塵外,能給人以灑脫拔俗之感。

4.明代茅坤說:「子由之文,其奇峭處不如父,其雄偉處不如兄,而其疏宕嫋娜處,亦自有一片煙波,似非諸家所及。」(蘇文定公文鈔宋史‧蘇轍傳:「轍性沉靜簡潔,為文汪洋澹泊,似其為人,不願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

軼事

宋朝制科考試原在八月中旬。二蘇參試的那一年(嘉祐六年),蘇轍在試前忽然得病,眼看不能應試。韓琦聞知,即上奏,謂:「這次考試以蘇氏兄弟最有聲望,其中若有一人因病不能參加,未免使人失望,因而請求延遲試期以等候他們。」皇帝准奏。韓琦常派人去探望蘇轍,等他病癒,才開始考試,比原定日期延遲了二十天。後來制科考試都改在九月進行。

三、  國學常識

(一)唐宋古文八大家

人 物

別 號

文 學

著 作

韓愈

退之

韓昌黎

韓文公

諡文

1.發揚儒家學說,排斥佛、老思想,倡導古文運動,有「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之譽

2.散文以( 載道 )為主,氣魄雄渾,語言精煉

昌黎先生集

柳宗元

子厚

柳柳州

柳河東

1.文章雄深雅健,俊潔精奇。與( 韓愈 )並稱( 韓柳 )

2.為文勇於創新,以幽默諷刺的筆法反映嚴肅的主題

3.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有強烈的感染力,為後世遊記的楷模

柳河東集

歐陽脩

永叔

六一居士

醉翁

諡文忠

1.文章平易流暢,清新自然,婉轉多姿

2.無論敘事、說理、狀物、記人,全寫得從容不迫,富有感情

3.詩詞清新婉約,語近情深

歐陽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

新唐書

蘇洵

明允

老泉

1.洵之文得力於國策、史記,長於議論

2.為文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風

嘉祐集

蘇軾

子瞻

東坡居士

諡文忠

1.思想恢弘,才氣縱橫,文筆雄深雅健

2.策議論辯之作,皆所擅長

3.詩詞書畫,都具有特殊風格

東坡全集

蘇轍

子由

潁濱遺老

諡文定

1.為文汪洋澹泊,體氣高妙。所作以策論最為出色

2.記遊之作,寫景狀物極為精妙

欒城集

王安石

介甫

半山

荊公

諡文

1.思慮細密,邏輯嚴密,文章筆力遒健,樸素凝鍊

2.工詩能詞,遒勁清新,自成一格,後人稱為「王荊公體」,與歐陽脩、蘇軾、黃庭堅並列北宋四大家

3.政治改革因所用非人而失敗

臨川先生文集

曾鞏

子固

南豐先生

諡文定

1.為文源本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

2.氣勢縱橫,跌宕多姿;筆法精警,長於議論

3.文風與( 歐陽脩 )相近,並稱「歐曾」

元豐類稿

 

(二)古文運動

背景

1.文章自魏、晉以後,漸趨華麗對偶而成駢體

2.至唐而駢儷之體更為嚴格

3.駢儷之體走入末流,重形式和辭藻,而內容則顯空洞

唐代

‧北周:蘇綽

‧初唐:陳子昂、元結、李華、柳冕等為古文運動之前驅

‧中唐: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名為復古,其實為一種新的散文體裁

‧代表作家:元稹、白居易、杜牧等人皆為古文大家

‧發展:古文運動並未完全成功,晚唐、五代時,駢文又復興

宋代

‧歐陽脩出而領導,王安石、曾鞏、三蘇於古文都有出表現

‧代表作家:北宋劉敞、宋祁、司馬光

      南宋陸游、葉適、陳亮

‧發展:古文自此成為文章正宗

‧駢儷文體一直留存,再盛於六朝,復興於清

元代

代表作家:姚燧、虞集

明代

代表作家:宋濂(臺閣派)、王守仁、歸有光(唐宋派)

清代

‧代表作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侯方域

‧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宗《左》《史》、重義法,承八家)

‧湘鄉派:曾國藩

‧陽湖派:惲敬、張惠(取法前秦)

釋義

魏、晉以後盛行駢儷,唐代稱駢文為「時文」,稱周、秦、兩漢的散文為「古文」

其他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名起於明代( 茅坤 )的「唐宋八大家文鈔」

古文意義:對籀文而言,指的是孔壁古文

對今文經而言,指的是古文經

對八代駢文而言,指的是周、秦、兩漢載道之散文

對語體文而言,指的是文言文

 

(三)三蘇比較

 

蘇 洵

蘇 軾

蘇 轍

明允

子瞻

子由

老泉

東坡居士

潁濱遺老

關係

兄(次男)

弟(三男)

求學

少不好學,年二十七發憤

母程氏親自授讀

資稟敦厚,兄為學友

科舉

應試不第

二十二歲與弟同登進士

十九歲及第

拔擢

之人

歐陽脩以為其權書、衡論,賈誼、劉向不能過之

應試時,主考官歐陽脩嘗云:「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

為歐陽脩拔擢

著作

嘉祐集

東坡全集

欒城集

文風

筆力強勁,條理明晰

思想恢弘,才氣縱橫,如行雲流水,行於所當行,止於所不可不止

立意平穩,行文紆徐曲折,語言樸實淡雅

其他

1.三蘇父子一時知名,俗諺:「蘇文生,嚼菜根;蘇文熟,喫羊肉。」「眉山生三蘇,草木盡皆枯。」

2.三蘇之文出於國策、莊子及縱橫家,尤長於策論

3.蘇洵言:「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

4.蘇轍言其兄: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捨

5.蘇軾言其弟:我生二十無朋儔,當時四海一子由

與君世世為兄弟,重結來生未了因

 

(四)「書」之文體

奏議類

說明

上書或奏書,臣子向皇帝陳辭進言而寫的公文

篇章

1.樂毅〈報燕王書〉

2.李斯〈諫逐客書〉

書牘類

說明

是一種傳遞音訊、表達情意的應用文書。書信不僅能夠暢所欲言,而且具有保存、紀念價值

異稱

書、書牘、書簡、書札、柬、素、箋、函、札、尺素、魚雁、書劄、尺牘、青鳥等

代稱

鯉魚、鴻雁、魚雁、書筒、緘素、尺素、雁足、雙鯉

流變

1.產生於春秋,時為公用文書

2.戰國開始,略具個人感情

3.西漢時,已成交流個人思想情感之用,例: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4.魏、晉時,內容題材擴大,重修辭技巧,例:吳均〈與宋元思書〉

5.唐、宋時,內容風格多樣化,如: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1)朋友互贈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2)干謁之作李白與韓荊州書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6.明、清時,少許佳作

7.民國時,代表作:林覺民〈與妻訣別書〉、徐志摩寫給陸小曼的《愛眉小札》

 

(五)韓琦簡介

生平

1.韓琦(西元一○○八年∼一○七五年),字稚圭,宋相州安陽(今河南省)人。仁宗天聖五年(西元一○二七年)進士。歷淄州通判、開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諫。

2.時宰相王隨、陳堯佐老病,朝廷事多遷延不決;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以私害公,他屢次上書請罷此四人。後出任益利路(益州、利州)體量(體察衡量,實地考察)安撫使,賑濟災民。康定元年(西元一○四○年)為陝西帥臣,主張對西夏採取攻勢,然有好水川之敗。

3.此後,和范仲淹同任抗禦西夏之責,天下稱為「韓范」。慶曆三年(西元一○四三年),召為樞密副使,陳所當先行者七事及救弊八事,大抵有關擢用人才、整頓邊防、節約財用、慎選將帥等。贊成范仲淹、富弼所推行的慶曆新政。

4.新政敗後,自請外出,知揚州,改知定州、并州。在并州據理力爭,收復被契丹所占領的土地。嘉祐元年(西元一○五六年),召為三司使,拜樞密使。三年,拜相,歷宋仁宗、英宗、神宗,執政三朝,嘗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

5.著有《安陽集》。英宗時,初封衛國公,後晉封魏國公;神宗時卒,贈尚書令,諡忠獻。徽宗追論韓琦尊立皇帝的功勳,贈魏郡王,後人因稱韓魏王。

軼事

1.有人獻給韓琦兩隻玉杯,是絕世之寶,但韓琦還是用一百兩銀子買了下來。每逢宴請賓客,就將玉杯放在一張蓋上錦鍛的桌子上面,請賓客欣賞。有一天宴請漕運的官員,一個小差官不小心將桌子碰倒,兩隻玉杯都摔碎,全體赴宴的官員大為驚愕,差官跪倒在地,請求賜死以謝罪。然而韓琦卻神色不變,笑著對客人說:「大凡事物的成壞都是定數。」又對差官說:「你失誤並不是故意的。」所有的客人都感嘆佩服。

2.韓琦在山東武定府作統帥時,曾經在夜晚寫信,叫一位士兵手持蠟燭站在一旁照明,那士兵偶爾張望別處,蠟燭燃燒到了韓琦的鬍鬚,只見他用衣袖拂了一下,照樣寫下去。過了一會,回頭看,已換了另外一位士兵。韓琦擔心主管的官員會鞭打剛才那名士兵,於是急忙把他喊回來,並對管事的說:「不用換人,他現在已經懂得怎麼持蠟燭了。」

3.在韓琦統領的士兵中,有一個私自逃走去看望自己的母親,幾天之後才回到營房,按照當時的法律是應該殺頭的。但那個士兵說:「母親已衰老多病,又在附近不遠處。我常常擔心不能再見她了。雖然知道擅自探望必處死罪,但只求一見,就是死了也不遺憾。」韓琦很同情他,了解情況的確屬實後,就將該名士兵釋放,軍中凡知道的無不感動流淚。

4.韓琦剛執掌大權的時候,用三十萬貫錢買了一個姬妾張氏。張氏長得很美,寫好契約後,卻忽然流淚。韓琦問她原因,張氏不願以實情相告。韓琦說:「妳既然不願意說,我也不需買妳了。」於是命令手下人燒毀契約,並將張氏遣返。張氏驚惶恐懼的流著淚說:「我原來是郎官郭守義的妻子,郭守義在湖南做官。部門裡有人因挾私仇,彈劾守義,使他丟官免職。現在已是深秋,年終將至,我擔心全家會餓死在京城,所以願意出賣自己來養活守義和兒女。」韓琦很憐憫她,就留下賣身契,讓她拿著錢回家,並傳告守義,如果的確是無辜丟官,可以向朝廷申訴,冤情若能昭雪,再讓張氏回到我這裡來。郭守義後來果然得以申雪冤情,接著就調往淮右為官。張氏也如約回來,但韓琦拒絕與張氏見面,並且派人告訴張氏:「我位居宰相,豈能讓士人的妻子做我的小妾,原來妳的賣身錢想必已經用完了。」於是用賣身契包二十兩銀子交給張氏,又告訴張氏說:「幫助妳的丈夫好好做官,並善養郭氏的兒女。」張氏見不到韓琦,望著大門涕淚不止,百拜而去。

 

(六)歷史知名父子檔

1.顏無繇(少孔子六歲)與顏淵(少孔子三十歲)同師孔子

2.曾點(少孔子十五歲)與曾參(少孔子四十六歲)同師孔子

3.司馬談與司馬遷:成就《史記》大業

4.班彪與班固:成就《漢書》大業

5.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文風

6.阮瑀、阮籍:前者建安七子之一,後者竹林七賢之一

7.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眉州生三蘇,草木盡皆枯

 

四、  課文深究

(一)內容與技巧深究

性質

下對上求見(干謁)的書信

文學主張

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

構思章法

意在此,言在彼(本意求見太尉,謂「意在此」;通篇以養氣益文為議論,隱藏「干謁」目的,即「言在彼」)

寫作策略

‧未見→想見→求見,步步推進

‧作文養氣→求天下奇聞壯觀→遊名山大川→覽故都帝京→謁翰林歐陽公→求見

實踐方法

(於山、於水、於人)求天下奇聞壯觀

寫作技巧

1.意此言彼,借賓(廣交遊、增閱歷以養氣益文)顯主(晉謁太尉)。

2.層層烘托,步步推進:全文以( 養氣 )為經,以「求天下奇聞壯觀」為緯。藉山川景物、歐陽公逐層烘托出「太尉」。

3.逞才使氣,疏蕩傳神:以「百氏之書」為「古人之陳跡」,以見韓琦為「盡天下之大觀」,將韓琦人格的感染力作無以復加的渲染。

文學評價

1.清代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意只是欲求見太尉,以盡天下之大觀,以激發其志氣,卻以得見歐陽公,引起求見太尉。以歷見名山大川京華人物,引起得見歐陽公。以作文養氣,引起歷見名山大川京華人物,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絕妙奇文。

2.清代張孝先《唐宋八大家文鈔》:「其行文顧盼自喜,英氣勃勃,自是令人傾服。」

3.清代張孝先《唐宋八大家文鈔》:「蘇家兄弟論文每好說個氣字。」

(二)本文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重要文獻,蘇轍於其中提出何種文學觀點?

「氣」的觀念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課題,儒家式的「養氣」為文,首由蘇轍提倡。其文學觀點整理如下:

道義養氣

見於〈上樞密韓太尉書〉等處,偏重主觀的道德修養,大體上踵武孟子所建立的傳統。

閱歷養氣

1.是〈上樞密韓太尉書〉全文的重心,也是蘇氏養氣為文的主要策略。

2.由於閱歷養氣是蘇氏的觀察所得,為養氣說開拓了新的領域,在中國文論史上獨樹一幟,可說是他對中國文論的一大貢獻。

文如其人

在中國向來亦普遍獲得認可。蘇轍既然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上主張「文者,氣之所形」,當亦認為「文」與「人」是一致的。

 

(三)蘇轍最後說:「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他比較重視治文或是為政?

蘇轍在〈歷代論〉說:「士大夫生在世上,要能涵養精氣、心性,不使己身濁惡,推闡這樣的修養來對待百姓,才不會苟活於世上。萬一不能被朝廷所用,也要將自己所知道的用文字寫下來,使後人能夠知理。」則以「學政」為優先,非徒以「治文」為務。

 

(四)蘇轍說:「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似乎蘇轍以歐陽脩為鋪墊而烘托出韓琦的重要,這樣是不是對歐陽脩不敬?

不會。因為蘇轍在說完歐陽脩之後,有「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等表示崇敬的話,所以便不會顯得不敬。

 

(五)養氣之說:張孝先《唐宋八大家文鈔》:「蘇家兄弟論文每好說個氣字。」

「養氣」

一詞始於孟子。孟子所講的養氣著重「持志」、「正心」,偏重於內在。

劉勰論「養氣」

重在勿多用,多用則氣衰。《文心雕龍‧養氣篇》:養氣方法在於清和其心,調暢其氣。

曹丕〈典論‧論文〉

強調「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文章內容取決於作家才氣,因此陽剛之氣和陰柔之氣有所分別,況且人的素質有巧有拙,無法移易子弟。

蘇轍「養氣」說

認為文章是作者精神與胸襟的外在表現,氣充乎中,好文章自然產生。論「氣」重視後天的生活實踐,注重作家內在主觀修養、外在生活閱歷和文章風格之間的關係。

 

 

 

五、  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顯現、顯露

ㄒㄧㄢˋ)

高祖發怒,「見」於詞色(蘇軾留侯論)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圖窮而匕首「見」(史記荊軻列傳)

表現

ㄒㄧㄢˋ)

夫人善於「見」(曹丕‧典論論文)

使弼在,必當有以自「見」(宋濂‧秦士錄)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蘇軾‧留侯論)

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曹丕‧典論論文)

出仕ㄒㄧㄢˋ)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蘇軾‧留侯論)

厚者為戮,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

看見

所「見」不過數百里之間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

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闇於自「見」,謂己為賢(曹丕‧典論論文)

斯不自「見」之患也(曹丕‧典論論文)

代詞性助詞

少加孤露,母兄「見」驕(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都督「見」委,自當效勞(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2.

盡情

「恣」觀終南、嵩、華之高

任憑

「恣」君差遣

3.

計謀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劉備的雄才大「略」(余秋雨‧都江堰)

六韜三「略」(六韜三略:泛指兵書或用兵的計謀。六韜、三略,分別指姜子牙和黃石公所作的兵書名)

文韜武「略」(文韜武略:指用兵的策略)

攻占

攻城「略」地

大致、稍微

「略」知一二

4.

或許、大概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代名詞

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轍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與游者,不過「其」鄰里鄉黨之人,……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孟子‧公孫丑下)

若、如果,表示假設

「其」無知,悲不幾時(韓愈‧祭十二郎文)

「其」漸之滫(荀子‧勸學)

5.

做、作

(ㄨㄟˊ)

轍生好「為」文

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

行為、表現

(ㄨㄟˊ)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范仲淹‧岳陽樓記)

治理、處理

(ㄨㄟˊ)

將歸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如、像(ㄨㄟˊ)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意思

(ㄨㄟˊ)

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

「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

梅花「為」寒所勒(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余時「為」桃花所戀(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對、向

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

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6.

帝王親臨

隋煬帝之「幸」江都也(杜光庭虬髯客傳)

希望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僥倖

寧以義死,不苟「幸」生(歐陽脩縱囚論)

幸運

「幸」得賜歸待選

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高興

「幸」災樂禍

福分

三生有「幸」、榮「幸」

7.

生性

轍「生」好為文

出生

轍「生」十有九年矣

8.

不足

無法,不能

然皆古人之陳跡,「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不值得,不必

「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

 

六、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字 音

詞 例

ㄍㄜˊ

ㄍㄜˇ

ㄎㄜˇ

掘井

ㄎㄞˋ

玩日

ㄏㄜ

西北風

ㄏㄜˊ

不委心任去留、披懷玉(身穿粗布衣,而內懷寶玉。比喻賢能之士,隱藏其才能,不為人知)

ㄏㄜˋ

呼盧(形容賭博時的呼聲,亦指賭博)

ㄐㄧˋ

ㄐㄧㄝ

竿而起

ㄐㄧㄝˊ

(墓碑。頂端方的稱碑,圓的稱碣)、殫精慮、

ㄒㄧㄝ

ㄧㄝˋ

ˋ

行雲

ㄏㄨㄟˋ

ㄧㄡˋ

、寬(勸酒)

ㄨㄟˇ

ㄩˋ

郁郁青青

ㄉㄢ

記、精竭慮、邯學步、食瓢飲

ㄉㄢˇ

雞毛

ㄉㄢˋ

肆無忌丸之地

ㄔㄢˊ

宗、噤若寒

ㄕㄢˋ

ㄌㄨˋ

祿、記、忙

ㄌㄩˋ

ㄎㄤˋ

儷、負嵎頑、不卑不、火

ㄎㄥ

氣、坑溝)

ㄏㄤˊ

捬背、蘇、頡、續

ㄏㄤˋ

瀣(ㄒㄧㄝˋ)一氣

ㄒㄧㄤˇ

ㄒㄧㄤˋ

ㄕㄤˇ

 

七、  相關名句

1.天之所生,地之所產,足以養人。(蘇轍‧轉對狀)

2.臨乎死生得失而不懼。(蘇轍‧吳氏浩然堂記)

語譯面對個人得失與生死關頭,絲毫不表現出憂懼之情。(臨:面對。)

3.為國者當務實。(蘇轍‧民賦敘)

語譯治理國家的人應當從實際出發,辦理實事。

4.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5.士先器識而後辭章。(資治通鑑‧唐紀引裴行儉語)

語譯讀書人要先著眼在自己的器度及修養,而後才是去鑽研文章的辭藻。

6.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陸游‧示子遹)

釋義創作者應深入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培養自己的感受能力,尋找創作的泉源。

7.文章以氣韻為主。氣韻不足,雖有辭藻,要非佳作也。(陳善‧捫虱新話卷一)

8.風格不是由字句的堆砌而來的,它是心靈的音樂。(老舍‧言語與風格)

9.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鍊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

(俄國‧契訶夫‧論文學)

 

 

 

 

 

 

 

八、  結構表

 

 
   

 

 

 

 

 

 

 

 

 

 

 

 

 

 

 

 

 

九、  課外閱讀

(一)談「氣」

孟子‧公孫丑上

(公孫丑)曰:「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孟子)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語譯:

(公孫丑)說:「請問浩然之氣是什麼?」

(孟子)說:「這很難回答啊!那一種氣概是極為浩大剛強的,如果平日用正道去培養而不妨礙它成長,就會充塞在天地之間。那一種氣宇的形成,是配合義理與天道的,若少了這兩者,就會氣餒了!這股正氣是集合義理而產生的,並不是人們偷偷去掠取義理就會產生的。平日的行為若是有讓心不安的事,這股氣就消散了!所以我才說告子並不曾了解義理,是因為他把義看成是從外來的啊!一定要把養氣當一回事,卻不必去刻意矯正什麼,心中不要忘了養氣,也不要故意幫助氣勢的生長。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憐憫自家的禾苗長不高就去拉它們,昏昏沉沉地回家去,告訴家人說:『今天太累了!我幫助禾苗成長了。』他的兒子跑著去看禾苗,禾苗卻全都枯死了!天下人不去幫助禾苗成長的很少。那些認為養氣無益而放棄的人,是不耕耘心田的人啊,而刻意幫助禾苗成長的人,不但沒有助益,而且又害了心靈的幼苗!」

 

(二)干謁文章

與韓荊州書   李白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於君侯。願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賓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人,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於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幸願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一經品題,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

  昔王子師為豫州,未下車,即辟荀慈明,既下車,又辟孔文舉。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餘人,或為侍中、尚書,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薦嚴協律,入為祕書郎。中間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之徒,或以才名見知,或以清白見賞。白每觀其銜恩撫躬,忠義奮發,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於諸賢腹中,所以不歸他人,而願委身於國士。儻急難有用,敢效微軀。且人非堯、舜,誰能盡善?白謀猷籌畫,安敢自矜。至於制作,積成卷軸,則欲塵穢視聽,恐雕蟲小技,不合大人。若賜觀芻蕘,請給紙墨,兼之書人。然後退掃閒軒,繕寫呈上。庶青萍、結綠,長價於薛、卞(ㄅㄧㄢˋ)之門,幸惟下流,大開獎飾,惟君侯圖之。

說明:

1.李白與韓荊州書也是一篇自我推薦期望獲得舉用的書信,與本課性質相近。

2.韓荊州即韓朝宗,唐代京兆長安人。韓朝宗是地方高級行政長官,有監察州縣官吏、舉善糾惡之權,曾先後獎拔賢才多人,而在士流中享有盛名。因此李白寫了這封信給韓朝宗,希望得到薦舉。時李白三十四歲。

3.文章四段,首段讚揚韓氏拔掖後進的美名,而自己正是值得薦拔的人才;次段略述自己的行跡,並表白心願;三段頌揚韓氏之功業德行,並請求試驗自己的才華;舉史上因薦舉而成為美談者與韓氏之薦舉佳例相比,並推薦自己的詩文作品,期冀品題。

語譯:

  我聽說天下談論之士聚集在一起說:「人生在世,不必要封什麼萬戶侯,只希望能夠見到韓荊州一面。」為什麼您使人景仰傾慕竟會到這種程度呢?難道不是因為您有周公的風範,能實行握髮吐哺,接待賢人之事,使海內的英豪俊傑都爭先來歸附您,認為只要一登龍門,聲譽就增加十倍嗎?所以那些懷才待時的賢士,都希望能夠在您那兒獲得名譽和定評。但願您不因為自己富貴,就對他們驕傲;也不因為他們微賤,就輕視他們。那麼在三千食客中,就一定有像毛遂那樣的人。如果我有機會出人頭地,我也就是那個毛遂!

  我是隴西的一介平民,流落在荊州。十五歲愛好劍術,到處謁見諸侯。三十歲學會作文章,曾一個個地去拜謁卿相。身高雖不滿七尺,雄心卻勝過萬人。那些王公大人,都稱許我的氣節道義。這是我平素的心跡,怎敢不向您全盤托出呢?

您的功業和神明齊等,德行能感動天地,文章能參與天地的化育,學問窮盡天道和人事的奧妙。但願您能開展心胸,不會因為我長揖不拜,就拒絕接納我。如果能用盛筵來接待我,縱容我清談,試試我的才情,一日寫上萬把字的文章,倚在馬旁,也能立即寫好。現在天下人都認為您是評定文章的權威,衡量人物的標準,一經您的品評,便算是佳士。您何必吝惜臺階前尺把的地方,不讓我揚眉吐氣,激昂奮發,直上青雲呢?

  從前王允做豫州的刺史,還未到任,就徵召荀慈明,到任後,又徵召了孔文舉。山濤做冀州刺史,甄選人才,薦舉了三十多人,有的還做了侍中、尚書,這是前代所讚美的事。您也曾經薦舉嚴協律到朝廷去做祕書郎。其中崔宗之、房習祖、黎昕、許瑩這些人,有的因為才名受您的知遇,有些因為人品清白受您的賞識。我每次看到他們撫躬自問,受恩感德,心存忠義,激昂奮發,因此而感動,知道您是真心對待賢士,所以不願投靠他人,願意委身於您這位國士。倘使遇急難,有用得著我的時候,我願意以自己微賤的身軀,為您效力。並且,人非堯、舜,誰能十全十美?我的謀劃計策,又怎敢自誇?至於我的詩文,已經累積成書,想要給您過目,又恐怕雕蟲小技,不合您的標準。如果您願意看看我這草野之人的文章,請您賜我紙墨,以及抄寫的人,然後我回去打掃靜室,謄寫好再呈獻給您。這樣青萍寶劍、結綠美玉,才能夠在薛燭、卞和的門下得到很好評價。但願您能推恩,大大地鼓勵我一番,希望您能考慮。

 

 

 

 

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餘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語譯:洞房裡昨夜花燭徹夜通明,等待拂曉拜見公婆。打扮好了輕輕問郎君一聲:我的眉畫得濃淡可合時興?

說明:朱慶餘在臨應考前作這首詩獻給張籍,藉以徵求意見。張籍在〈酬慶餘〉詩中答道:「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把朱氏比作越州鏡湖的採菱女,不僅長得豔麗動人,而且有絕妙的歌喉,這是身著貴重絲綢的其他越女所不能比並的。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話,流譽詩壇。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語譯:八月裡的洞庭湖水和岸邊相平,湖面一片空明,湖光和藍天相接。雲夢澤一帶籠罩著像霧般的水氣,湖上蕩漾的湖水直撼著岳陽城。我想渡過湖面卻沒有舟楫,平日閒居在家真是愧對明主。坐著觀看垂釣的人得到魚兒,不過空懷著羨慕的心情。

 

(三)蘇軾寫給蘇轍作品選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語譯:人生所到之處像什麼呢?應該像是飛鴻踏在雪地上。雪地上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跡,鴻雁飛走了,哪裡還計較腳印留在何處呢?老和尚已經過世了,變成一座新建的葬骨塔,牆壁毀壞,再也看不見舊日壁上的題詩。你還記得當年坎坷艱辛的旅途嗎?路途遙遠,人已疲累,所乘的跛腳驢啼聲悲鳴。

說明:〈子由懷澠池寄子瞻兄詩:「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為縣吏民知否?舊病僧房壁共題。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語譯:什麼時候開始有明月的呢?我舉起酒杯向青天詢問。不知道天上的宮殿城闕,今夜是哪一年?我想駕著風飛回月宮去,但又恐怕天上的神仙宮殿太高太寒冷,讓人不能承受。還是讓影子隨我翩翩起舞,此刻的我似乎已不在塵俗人間。 月光流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斜映入雕花的門窗,照著不能成眠的我。月兒呀!你應該沒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滿皎潔呢?人生有悲歡離合,就如同月亮有陰晴圓缺,這些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兩全其美。只願你我活得健康長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夠一同欣賞這美好的月色。

 

(四)蘇轍寫給皇帝的奏章

為兄軾下獄上書

  臣聞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雖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懇,惟天地父母哀而憐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今者,竊聞其得罪逮捕赴獄,舉家驚號,憂在不測。臣竊思念,軾居家在官,無大過惡,惟是賦性愚直,好談古今得失,前後上章論事,其言不一。陛下聖德廣大,不加譴責。軾狂狷寡慮,竊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頃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興作為歌詩,語或輕發,向者曾經臣僚繳進陛下,置而不問。軾感荷恩貸,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復有所為。但其舊詩已自傳播。臣誠哀軾愚於自信,不知文字輕易,跡涉不遜,雖改過自新,而已陷於刑辟,不可救止。軾之將就逮也,使謂臣曰:「軾早衰多病,必死於牢獄,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雖齟齬於當年,終欲效尺寸於晚節。今遇此禍,雖欲改過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無由。況立朝最孤,左右親近,必無為言者。惟兄弟之親,試求哀於陛下而已。」

  臣竊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故為冒死一言。昔漢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緹縈,請沒為官婢,以贖其父。漢文因之遂罷肉刑。今臣螻蟻之誠,雖萬萬不及緹縈,而陛下聰明仁聖,過於漢文遠甚。臣欲乞納在身之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兄軾所犯,若顯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憐,赦其萬死,使得出於牢獄,則死而復生,宜何以報!臣願與兄軾,洗心改過,粉骨報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後已。

  臣不勝孤危迫切,無所告訴,歸誠陛下,惟寬其狂妄,特許所乞,臣無任祈天請命激切隕越(比喻失職)之至。

語譯:

  臣子聽說,急難困窮時呼天搶地,痛苦至極時喊叫父母,都是人之至情表現。雖然臣下只如草芥般微賤,但因為有危迫的懇助,只希望如天地父母般的聖上能夠哀憐!

  臣下早年喪失父母,家中只剩兄長一人與我相依為命。今天,聽聞他因罪入獄,全家倉皇呼喊,擔憂他發生不測。臣子私竊計量,兄長不論為官或在家,不曾有過大的過失,只是他本性愚直,喜好談論古今是非,前前後後呈上的奏章談論的事情,或許有論點不一的毛病。聖上皇恩浩大,從不加以譴責。兄長軾狂放的個性,不知節制,總自以為有天地的恩德與包容,從不知道畏懼害怕。這幾年他擔任杭州、密州的通判,每天只要見到什麼事物,就將感受以詩文發表,有些言論或許真是輕狂妄作了些,之前曾有些同事將這些作品呈報給聖上,聖上擱置沒有問罪,我的兄長軾因此感受極大的恩惠,自此之後,明白自己過失的態度,不再敢輕率創作。但是,他舊時寫的詩卻已經流傳開來。臣子私心認為兄長實在受自信所愚,不明瞭文字雖然容易呈現,卻也更容易讓個人的不知謙遜掛跡其間,雖然他行為已知改過,但是卻已讓生命淪入牢獄之災,甚至無法救援!兄長軾要被逮捕之時,曾對微臣說:「軾的體力早衰,又多病痛,恐怕會死在獄中,死本是人生必然的結局。只遺憾自己少時就立下的志願,未能在這個難得而出的明君盛世之中完成。即使當初跟聖上有些言語不合,但是我一直希望晚年之時,有為聖上盡心的機會。現在遭逢這樣的禍事,即使要改過,洗心革面事奉聖君,恐怕也沒有機會了。更何況我在朝廷沒什麼援手,即使平日親近的好友,恐怕也不方便進什麼言語,只有你我手足之親,可以嘗試著向陛下求情。」

  臣子既哀傷他有志難成,也因為手足之情篤厚,因此冒死呈進這封上書。從前漢代淳于公獲罪,他的女兒緹縈自請讓官府沒為官婢,來贖回父親的生命。漢文帝因此罷除了肉刑。現在臣子如螻蟻般小小的誠心,雖然萬萬比不上緹縈,而陛下聰明仁聖,遠遠超過漢文帝。臣子想要以自身的官位,贖回兄長軾的生命,臣子不敢希望完全減除他的罪,只希望能夠免除他下獄而死就是萬幸。兄長軾所犯的罪,如果明顯的以文字記錄,一定不敢拒抗不承認,使得自己加重罪名。如果蒙得陛下憐哀,赦免他的死罪,使他能出牢獄,這種死而復生的恩德,我能用什麼回報呢?臣下願意跟兄長軾一起洗心改過,粉身碎骨報效朝廷,到死都願意聽從陛下的使喚!

  臣下目前孤危迫切之情,無處可以告訴,只能將誠心全數秉報陛下,希望陛下寬宥軾狂妄的錯誤,特許臣下所乞,臣下無法承受祈天為兄長請命,激切甚至失職的心情!

 

 

 

 

(五)與「兄弟」有關的文化知識

幼學瓊林―兄弟

天下無不是底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須貽同氣之光,毋傷手足之雅。玉昆金友,羨兄弟之俱賢;伯壎(ㄒㄩㄣ)仲箎(ㄔˊ),謂聲氣之相應。兄弟既翕(ㄒㄧˋ),謂之花萼相輝;兄弟聯芳,謂之堂棣競秀。患難相顧,似鶺(ㄐㄧˊ)鴒(ㄌㄧㄥˊ)之在原;手足分離,如雁行之折翼。

  元方季方俱盛德,祖太丘稱為難兄難弟;宋郊宋祁俱中元,當時人號為大宋小宋。荀氏兄弟,得八龍之佳譽;河東伯仲,有三鳳之美名。東征破斧,周公大義滅親;遇賊爭死,趙孝以身代弟。煮豆燃萁,謂其相害;斗粟尺布,譏其不容。兄弟鬩牆,即兄弟之鬥狠;天生羽翼,謂兄弟之相親。姜家大被以同眠,宋君灼艾而分痛。田氏分財,忽瘁庭前之荊樹;夷齊讓國,共採首陽之蕨薇。雖曰安寧之日,不如友生;其實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詩歌綽綽,聖訓怡怡。羯末封胡,俱稱彥秀;醍醐酪乳,並屬珍奇。陸機、陸雲,名共喧於洛邑;季心、季布,氣並蓋於關中。劉孝標之綬方青,馬季常之眉本白。文采則眉山軾轍,才名則秦氏暐通。欲成弟名,雖擇肥美而何咎;中分財產,寧取荒頓以為安。一家之桐木稱榮,千里之龍駒誰匹。上留田何如廉讓江,閉戶撾亦當唾面受。推田相讓,知延壽之化行;灑淚息爭,感蘇瓊之言厚。二孔既推鼎立,五張亦號明經。愛敬宜法溫公,恭讓當師延壽。

語譯:

  天下沒有不對的父母,世間最難得的是兄弟。必須保持同胞的情誼,互致榮光,切其損傷手足的交往與情分。玉昆金友,比喻兄弟皆具才能賢德;伯壎仲篪,形容兄弟間意氣相合,親密無間。兄弟和睦友愛,謂之「花萼相輝」;兄弟都才華橫溢,流芳於世,稱作「棠棣競秀」。兄弟間患難與共,彼此顧恤,喻為「鶺鴒在原」;手足分離,則如飛雁被折斷了翅膀一樣。

漢代陳元方、季方皆有美盛之德,他們的父親難於分出高下。宋代宋郊、宋祁都中狀元,時人號為大宋小宋。漢代荀淑八個兒子並有才名,得到「八龍」的佳譽;唐代薛收與兄弟、子姪齊名,有「三鳳」之美名。周公為社稷大義,東征三年,殺了叛亂的弟弟;漢代趙禮遇賊,趙孝欲代弟而死,兄弟倆為此爭執。煮豆燃萁,比喻骨肉兄弟自相殘害;斗粟尺布,譏諷兄弟之間互不相容。兄弟鬩牆,是說兄弟間爭鬥劇烈;天生羽翼,則指兄弟為手足,生來便互相扶持。姜氏兄弟十分友愛,縫一大被而共寢;宋太祖因弟弟有病灼艾覺痛,便也灼艾以分痛。隋朝田氏兄弟分家財,屋前紫荊樹忽然枯萎;商末伯夷、叔齊互相讓位,商朝亡後,共同避居首陽山,採薇而食。雖說安寧的日子兄弟不如朋友,其實世上所有人中,沒有比得上兄弟之情誼的。

  《詩經》上有兩句歌謠:「此令兄弟,綽綽有餘。」《論語》上孔子也曾有「兄弟怡怡如也」的訓誡。晉朝謝氏兄弟、子侄封(謝韶)、胡(謝朗)、羯(謝玄)、末(謝淵)四人都被人稱為才德突出;唐朝穆贊兄弟資質靈秀,被人贊為醍醐、酪和乳,也算是一門珍奇。晉滅吳後陸機、陸雲兄弟來到洛陽,以才名享譽一時;季心崇尚通武,季布注重承諾,他們兄弟的氣節聲威,一併涵蓋關中。劉孝標在家園與兄弟作別,有四句詩曾寫道:「四鳥怨離群,三荊悅同處。如今腰艾綬,東南各殊舉。」馬良眉間有白毫,兄弟五人俱有才名,鄉里有句俗諺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四川眉山的蘇軾、蘇轍兄弟一起登進士科,又同策制舉,文采粲然,被稱為大蘇小蘇;唐朝的秦景通和秦景暐都有才名,精通《漢書》,被稱做大秦君、小秦君。想要成就弟弟「孝廉」的名聲,許武便占據肥美土地、強奴悍丁,待弟弟已經成名,他又將精心管理後三倍於前的家產都給了弟弟。這種做法有什麼值得責怪的呢?薛包和兄弟分財產,自願取那些荒蕪的田產,他說:「器物朽敗者,我身口所安也。」韓子華同兄弟都是宰相,家裡有棵梧桐樹,人稱他「桐木韓家」,這個稱號是很珍貴的。北朝的盧思道,小字叫釋奴,弟昌衡,小字叫龍子,同族人都稱其英妙,當時的人說:「盧家千里,釋奴龍子,還有何人能並匹呢?」古樂府中有「上留田」,描寫的是不恤兄弟。交州李姓兄弟十人,都以慈孝廉讓而聞名,那裡的一條江也因此改稱廉讓江了。上留田怎能同廉讓江相提並論呢?後漢的繆彤因兄弟娶妻要分家,他便關起門來,捶胸頓足地自責說:「這都是我治家無方的過錯啊。」這種忍耐,同唐朝的婁師德教育兄弟「唾面自乾」的忍耐是一樣的。兄弟推田相讓,是韓延壽教化的結果;兄弟灑淚息爭,是蘇瓊的話語所感動。孔氏三兄弟都有才名,不相上下;張家五弟兄俱通經義,都稱明經。愛敬兄長,宜效法司馬光,恭讓兄長,當學習楊延壽。

說明:謝玄,小名羯兒,因此也有人稱呼他為「謝羯」或「謝遏」。

 

十、  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關於「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與「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的比較,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三曹」、「三蘇」六人,都是當時文壇領袖,他們門下都有眾多追隨者,形成多元的創作風格 (B)想閱讀「三曹」作品,可翻檢《昭明文選》;想閱讀「三蘇」作品,可翻檢《唐宋八大家文鈔》 (C)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與蘇洵〈六國論〉「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均是借古諷今 (D)「三曹」所創作的詩歌形式,包括四言詩、樂府詩以及近體詩;「三蘇」所創作的詩歌形式,則包括五、七言歌行與近體詩 (E)「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與「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正彰顯曹氏、蘇氏兄弟情誼之深淺有別,前者不睦而後者相知相惜。                             〔93.學測〕

答案:(B)(E)

解析:(A)三曹獨領鄴下文學,追隨者眾,但蘇門四學士只跟隨蘇軾。(B)《昭明文選》選錄秦漢至齊梁詩文,自然會選錄三曹作品。《唐宋八大家文鈔》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作,自然會選錄三蘇作品。(C)周公為曹操自譬之詞,不曾借古諷今。(D)三曹時代不會有近體詩。(E)由「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可見曹丕、曹植兄弟不合(《世說新語‧文學》)。由「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知蘇軾、蘇轍兄弟相知相惜(蘇軾〈水調歌頭〉)。

 

2.下列關於古代士人在其文章中展現襟抱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范仲淹〈岳陽樓記〉以「遷客騷人」和「古仁人」對照,顯示自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 (B)歐陽脩〈醉翁亭記〉以「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陳述個人不以貶謫為意,而能樂民之樂 (C)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認為「文者,氣之所形」,故歷覽名山大川,求謁賢達,藉以充養其氣,宏博其文 (D)蘇軾在〈赤壁賦〉中藉「蘇子」與「客」討論水與月的「變」與「不變」,申明其濟世之志絕不因憂患而改易的態度 (E)顧炎武〈廉恥〉藉顏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的自警自戒,與「閹然媚於世者」對比,寄託自我處身明清易代之際的選擇。                                                         〔98.學測〕

答案:(A)(B)(C)(E)

解析:(D)〈赤壁賦〉中,蘇軾藉蘇子與客的對談,引出水與月的變與不變,亦引出作者面對逆境時,曠達自得的態度。

 

(二)延伸補充

3.或謂「唐詩」和「宋詩」之別在於:唐詩重抒情,擅用以景托情的表現方式;宋詩則多寫日常生活,有「散文化」或「口語化」的傾向。若依據上述的分別,下列詩句,明顯具有「宋詩」風格的選項是 (A)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B)香燈伴殘夢,楚國在天涯。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 (C)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 (D)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92.學測〕

答案:(C)

解析:(A)出自唐‧孟浩然〈宿建德江〉。(B)出自唐‧溫庭筠〈碧澗繹曉思〉。(C)出自宋‧蘇軾〈戲子由〉。語譯:「宛丘先生身高像山丘般的高,學舍小得像小舟般。時常低著頭誦讀經書、史書,忽然打個哈欠,伸個腰,頭頂到屋頂。」從「長如丘」、「小如舟」、「常時低頭」、「忽然欠伸」、「屋打頭」等「散文化」與「口語化」的詞語可以明顯看出宋詩的特色。(D)出自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4.以下是蘇軾貶謫惠州時期寫給蘇轍的一封書信,請閱讀後回答下列問題:〔93.學測〕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熱漉出(自注:不乘熱出,則抱水不乾),漬酒中,點薄鹽炙微燋食之。終日抉剔,得銖兩於肯綮之間,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芻豢,沒齒而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戲書此紙遺之,雖戲語,實可施用也。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         (蘇軾〈與子由書〉)

(1)依文意推敲,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惠州物產不豐,但地方官規定每天仍然得殺一隻羊 (B)蘇軾買羊脊骨,煮熟微烤料理後再拿去賣,賺得一點小錢 (C)蘇軾不常吃羊脊骨,但每隔幾天就會吃蟹螯,覺得相當滋補 (D)蘇軾說他獨門的羊脊骨料理如果風行,那狗兒們恐怕會大大不高興。

(2)依文意推敲,下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不敢與仕者爭買,可知他因自己乃待罪之身,故頗為謹慎戒懼 (B)蘇軾表面上調侃蘇轍,實則想傳達他並不感到困頓憂苦,以安其心 (C)蘇軾雖津津樂道羊脊骨肉之美味,實際上覺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D)可看出蘇軾之豁達,即使身處逆境,生活清苦,卻能無往而不自得。

答案:(1)(D);(2)(C)

解析:(1)(A)「日殺一羊」並非由地方官規定,蘇軾不敢和當官之人搶買上肉。(B)蘇軾只自己啃食羊脊骨,並未販售圖利。(C)蘇軾自言啃羊脊骨,味美如食蟹螯,非真吃蟹螯。

(2)蘇軾認為羊脊骨肉之美味,比美蟹螯,故不會以為羊脊骨如雞肋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語譯:惠州的市集蕭條,每日仍宰殺一頭羊,我因待罪之身而不敢跟任官的人爭買羊肉,只偶爾囑咐屠夫幫我留下羊脊骨。脊骨間也有一些肉,煮熟了趁熱撈出(不趁熱撈出,那麼肉會含水太多),泡在酒中,再灑點鹽用火烤到微焦來吃。有時一整天剔骨頭縫的肉,所得甚微,但心裡非常高興,就像啃螃蟹的螯一樣美味。大概每隔幾天吃一次,覺得對身體相當滋補,子由你這三年公衙的伙食所吃的肉類,大概見不到一根骨頭,哪能知道這樣的滋味呢?隨手寫這封信給你,雖是玩笑話,卻是可實行的。不過若這種方法風行,那些狗恐怕會不高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