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指 喻    方孝孺

一、寫作背景

  指喻文末記著:「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洪武辛酉年,即洪武十四年(西元一三八一年)。前一年,胡惟庸以「謀不軌」罪名被誅殺,朱元璋大肆株連,前後誅戮不下三萬人。指喻的寫作正是胡惟庸黨案方興未艾,恩師宋濂身亡剛四個月之際,方孝孺表達居安思危的道理。這在他給學生林嘉猷的詩中也表現出來:「發言一不思,或為萬世羞。過小莫吝改,進德勿厭修。

  方孝孺另有一文深慮論:「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可與本文相印證。

 

二、作者介紹

(一)方孝孺生平事蹟及掌故軼聞

1.小韓子志效賢相,三旬九食

  方孝孺自幼聰敏,風神秀發,目光炯炯,雙眉黛青,可算是一位英俊瀟灑的美男子。五、六歲時就好學成癖,每有所得,連室外鐘鼓之鳴、風雨之聲,也充耳不聞。他每天讀書有一寸厚,十幾歲時,就能寫出雄邁醇深,類似韓愈的古文,鄉人因此稱他為「小韓子」。少年時代的方孝孺志向也不同凡響,他崇拜古代的聖賢伊尹、周公。

  父親死後,方孝孺家境日趨貧苦,有一次因臥病斷糧,家人告知,他仍然讀書不輟,笑著對家人說:「古人有三旬九食(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頓飯,形容家境貧困),家中無儲糧的,難道自古來貧窮只有我一個嗎?」

2. 師事宋濂──百鳥孤鳳凰

  洪武九年,二十歲的方孝孺來到京師拜宋濂為師。宋濂非常讚賞他的文才,說是「喧啾百鳥中,見此孤鳳凰。」。在宋濂的指導下,方孝孺的學問文章突飛猛進。有一次宋濂陪太祖飲酒,太祖要他寫一篇〈靈芝甘露頌〉。宋濂回家後把這件事忘了,第二天早晨將進宮時才想起來,焦急地說:「這下子要得死罪了。」方孝孺在一旁說:「沒關係,晚生已代您寫了一篇。」由於時間急迫,宋濂只好帶了方孝孺的稿子進宮。太祖讀完對宋濂說:「這大概不是你寫的。」宋濂叩頭講述了實情,太祖說:「這篇文章大大勝過你呢!」

3.太祖惜才,留佐子孫

  方孝孺二十五歲時,吳沈、揭樞推薦他給太祖,太祖召見方孝孺,很喜歡他舉止端正,儀表堂堂,卻暫時不用他,希望他才識更為成熟。並對皇太孫朱允炆(ㄨㄣˊ)說:「方孝孺是個正直之士,將來可以輔佐你。」於是很禮貌地送他回鄉。後來方孝孺的叔叔被仇家誣告,牽連到方孝孺,被械送京師。幸太祖早知方孝孺的人品,看見他的名字,就釋放了他。

  洪武二十五年,方孝孺三十六歲,第二次被推薦給太祖。當時太祖正加強法治,因方孝孺志存教化,所以說:「現在不是用方孝孺的時候。」只任命他為漢中教授。方孝孺到漢中後,每天與儒生們講學。蜀獻王聘請他擔任世子的老師,非常敬重他,將他的書齋親題名為「正學」,因此學者都稱他為正學先生。

  允炆(明惠帝)即位後,根據太祖遺命,召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建文二年(西元一四○○年),升任侍講學士,後又改任文學博士。惠帝喜歡讀書,遇到疑難,就請方孝孺講解。國家各種大事,也常徵求他的意見,有時還要他協助批答奏章。當時編寫的明太祖實錄及其他重要文獻,都由他擔任總裁。

4.燕賊篡位,拒為草詔

  燕王領兵南下時,主要謀士姚廣孝曾請求:「南京城破,方孝孺一定不會投降,希望您不要殺他。要是殺了方孝孺,天下讀書人就絕種了。」燕王點頭答應。入京後召方孝孺起草詔書,他在殿上大哭,聲徹殿內。燕王說:「先生不要太悲痛,我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罷了!」方孝孺問:「如今成王安在?」燕王說:「他自己燒死了。」方孝孺又問:「為何不立成王之子?」燕王說:「國家需要年長之君。」方孝孺再問:「何不立成王之弟?」燕王說:「此乃朕家務事,先生不必過問。」叫左右把紙筆給他,說:「詔天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扔筆於地,邊哭邊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燕王不斷逼他草詔,方孝孺拿筆大書「燕賊篡位」四字,燕王大怒,厲聲罵道:「難道你不怕被誅九族嗎?」方孝孺答說:「即使誅十族,你也對我無可奈何。」成祖怒不可遏,令武士用刀抉其口至兩耳,頓時鮮血如注,方孝孺仍含血噴成祖。為了迫使方孝孺屈從,成祖將其親屬全部抓來,如果方孝孺還不投降,就當場殺戮,盡殺方孝孺九族。此時,方孝孺的妻子鄭氏及兩個兒子已先自縊;兩個女兒被逮捕,路過秦淮河時,雙雙投河而死。

5.瓜蔓抄,慘滅十族

  明成祖誅盡方孝孺九族,為了湊足十族,又將方孝孺的朋友、門生併為一族。僅此一獄,被殺者多達八百七十三人,至於被株連謫戍荒遠而死的,不可勝數。這次的大株連,史書稱為「瓜蔓抄」,意即如瓜藤蔓延攀連般地搜羅罪人,凡是和被列榜者沾親帶故的,均在殺戮之列,被殺的人共達數萬之多。

6. 素不識佛

  方孝孺繼承傳統儒家思想,對鬼神一向敬而遠之。洪武九年,他到南京,拜翰林學士宋濂為師。宋濂篤信佛教,孝孺卻毫不喜歡。一天,他們同遊天界寺,住持宗泐(ㄌㄜˋ)是位名詩人,和宋濂彼此投合。宗泐聽到宋濂師生兩人到來,就敲鐘擂鼓,禮節非常恭敬。宋濂一進入佛殿,就對佛像跪拜,方孝孺卻只是肅立而已。宋濂於是問:「你為什麼不頂禮拜佛呢?」孝孺回說:「我素來不懂得神佛之類。」在旁邊的宗泐聽了,臉色有些異樣,宋濂笑著對宗泐說:「他還年輕,當然沒達到我的境界。」稍微緩和尷尬的場面。

 

(二)方孝孺文學成就

  方孝孺談論文學,強調「文以載道」、「文道合一」的經世致用,所以不只是他的散文,就連詩歌也以道德、教化為本。方孝孺一生著作超過五十萬字,政論、史論等雜記散文及詩歌俱佳,分述如下:

散文

孝孺的散文取材廣泛,在創作上盡量避免單純地描寫對象;而且注重表達的多樣性,比喻、諷誡、說教、議論,都能各盡其趣。在不拘一格的形式中恣意馳騁,縱橫捭闔,充分呈現自己的的思想。此外,方孝孺善於借喻,運用對比、寓言等寫作技巧,如〈蚊對〉從蚊蟲叮咬的日常瑣事,提升至議論人世間那些吮吸他人的現象,使文意清明而引人入勝,深具思想性。

詩歌

方孝孺有詩四百首,遠不及恩師宋濂,及與宋濂齊名的劉基,這大概與他只活到中年有關。他的詩歌受宋詩影響較深,以見解新穎、議論警拔見長,渾厚醇正,而少雕琢痕跡。

附:遜志齋集

共二十四卷。方孝孺室名遜志齋,因以名集。內有詩集二卷、文集二十二卷,分體編次。方孝孺文章也表現其個性中嚴謹莊重的特點,又長於議論,縱橫捭闔,犀利深邃,見解深刻,頗有韓愈、蘇軾文章之風。明成祖曾嚴禁方孝孺的詩文作品,門人王稌偷偷把他的文章抄錄成侯城集,正德年間顧璘重新加編為遜志齋集二十四卷。

 

三、國學常識

(一)文體簡介─喻

  大凡以「喻」為題的文章,都是假借故事、事件作譬喻,用來說明道理。這種運用「比興」手法,通常落筆是先寫與文章主旨有關,並為人們常見和熟知的其他事物;然後引入本題。如此行文的文章,自然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運用「比興」手法傳達思想,喻體必須與文章主題有必然的內在聯繫,方能自然貼切地引出題旨。表述事理應力求簡潔洗鍊,及結構的嚴謹和諧。

  喻體代表性的文章有蘇軾的日喻,方孝孺的越巫、指喻,錢大昕的弈喻等。

 

(二)寓言簡介

定義

隱含寓意或教訓之作品。寓,寄託;言,議論。寓言的創作就是利用類比的思維,以比喻的技巧,將原本要說的哲理或勸諫寄託在所編造的故事中

型式

中國傳統的寓言寫作主要是以人為題材,表達作者的思想。伊索寓言以動物為主角,作擬人化敘述,故事多為虛構。

結構

以故事為喻體,以寓意為本體。故事有虛設的情節和隱喻的技巧,或誇張的手法

起源

寓言一詞始見於莊子•寓言篇:「寓言者,藉外論之。」(假託他人之語,陳說自己之意)莊子•天下篇:「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流變

1.先秦:哲理寓言,作品集中在諸子散文裡面,闡述不同學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

2.兩漢:勸誡寓言,透過寓言宣導歷史的經驗教訓,在政治及生活上予人們警戒

3.魏晉南北朝:嘲諷寓言,是中國寓言創作的過渡期

4.唐宋:諷刺寓言,是寓言創作的第二個高潮時期。諷刺性加強而哲理性減弱

5.明清:詼諧寓言,冷嘲熱諷的笑話成分增多

異稱

韓非子稱「儲說」;劉向•別錄稱「偶言」;魏晉南北朝稱「譬喻」;或有稱「戒」(如柳宗元•三戒)、「說」(如艾子雜說)、「傳」(如中山狼傳)、「志」、「言」等

源起作品

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已具雛形,如:莊子、韓非子、列子、孟子

著名作品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蝜蝂傳、三戒(黔之驢、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宋:蘇軾•日喻

明:劉基•賣柑者言、司馬季主論卜;方孝孺•指喻、蚊對

清:錢大昕•弈喻

 

(三)明初三大家

姓名

宋濂

劉基

方孝孺

(     景濂   )

(     伯溫    

(   希直希古   )

諡號

文憲

文成

文正

世稱

(    潛溪     )先生

封「誠意伯」

(     正學     先生

生平

1.事明太祖,為明初開國功臣。

2.明朝典章制度多出於

宋濂、劉基、李善長之手。

3.晚年流放茂州,途中病死。

1.事明太祖,為明初開國功臣。

2.明太祖譽為「吾之( 子房 )」。

3.明史記載:諸葛孔明儔也。」

1.師事(    宋濂  

2.受惠帝倚重。

3.被誅十族。

 

 

詩文風格

宋 濂

文章雍容典雅,為「臺閣體」的前驅,然偶有繁蕪之累,作品以記敘文及傳記最具特色,與劉基齊名。時人稱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推許宋濂為「當今文章第一」,為明初第一大家。

劉 基

文風雄邁有奇氣,雖然不能和唐宋八大家並駕齊驅,但理充詞沛、神足氣旺之作可與初唐魏徵等輩媲美。詩沉鬱跌宕,與高啟齊名

方孝孺

人稱「小韓子」,文雄邁醇深,渾然天成。內容多談修身養性理論之實踐,有韓愈文以載道之風。議論犀利深刻又嚴謹莊重。詩貴在綱常教化,以道德為根本。議論警拔,渾厚醇正,少雕琢之痕,有宋詩之風

附 註

方孝孺主張明王道、致太平,反對以武力爭取天下。認為一個人要為聖人,必須先識孟子;要識孟子,必須先識浩然之氣。曾說:「君子之於眾人,其生與死同,惟生而有益於世,死而無愧於心者,為君子;其不能然者,為眾人。」

 

(四)誅「九族」

上推四代、下推四代的九等直系親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自己、兒子、孫子、曾孫、玄孫。

 

父族四

姑之子(姑姑及其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女兒及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姊妹、兒子)

母族三

母之父(外祖父一家)、母之母(外祖母娘家)、從母子(姨母及其兒子)

妻族二

岳父(全家)、岳母(娘家)

十族:方孝孺的所有弟子,也有的說所有朋友門生。

 

(五)三折肱而成良醫

補充注釋37:「三折肱而成良醫」引用左傳•定公十三年典故

荀躒、韓不信、魏曼多,奉公以伐范氏、中行氏,弗克。二子將伐公。齊高彊曰:「『三折肱知為良醫。』唯伐君為不可,民弗與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三家未睦,可盡克也。克之,君將誰與?若先伐君,是使睦也。」弗聽,遂伐公。國人助公,二子敗,從而伐之。

語譯:荀躒、韓不信、魏曼多,奉晉定公之命去攻打范氏、中行氏,沒有成功。范氏、中行氏打算聯合起來,攻打晉定公。齊國的高彊知道了這個消息,便去勸告說:「『曾經多次手臂骨折的人,經歷一次又一次骨折的痛楚後,對於骨折的原因和治療方法,可說經驗豐富,甚至可以媲美良醫。』討伐國君是不可以的(名不正,言不順),是無法獲得人民的支持。我以為此次不可討伐國君。韓、趙、魏三家目前不和睦,可去攻克他們。攻克他們後,晉定公要依靠誰呢?若先攻打晉定公,是使韓、趙、魏三家加速團結。」范氏、中行氏不聽勸告,於是攻打晉定公。百姓都幫助晉定公,范氏、中行氏失敗了,最後被討伐消滅了。

說明:韓氏、趙氏、范氏、魏氏、中行氏、智氏六家是晉國最大的卿大夫家族,晉國的政治完全被這「六卿」所把持,六卿也彼此攻伐。最後剩韓、趙、魏,而韓、趙、魏也三分了晉國,使晉國絕祀。

 

(六)稱「先生」之先賢

臥龍先生

蜀漢(   諸葛亮    )

靖節先生

東晉(    陶淵明    )

昌黎先生

唐朝(    韓 愈   

醉吟先生

唐朝(    白居易    )

廣成先生

唐末( 杜光庭 )

南豐先生

北宋( 曾 鞏 )

涑水先生

北宋(    司馬光   

濂溪先生

北宋( 周敦頤 )

橫渠先生

北宋( 張 載 )

明道先生

北宋( 程 顥 )

伊川先生

北宋( 程 頤 )

考亭先生

南宋( 朱 熹 )

紫陽先生

南宋( 朱 熹 )

象山先生

南宋( 陸九淵 )

潛溪先生

明朝( 宋 濂 )

正學先生

明朝(  方孝孺    )

震川先生

明朝(  歸有光   

陽明先生

明朝(  王守仁   

亭林先生

清朝(  顧炎武   

梨洲先生

清朝(  黃宗羲   

南雷先生

清朝(  黃宗羲    )

船山先生

清朝( 王夫之 )

隨園先生

清朝( 袁 枚 )

望溪先生

清朝(  方 苞  

海峰先生

清朝( 劉大櫆 )

惜抱先生

清朝( 姚 鼐 )

 

(七)趣談「諡號」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諡號,往往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有點像是蓋棺論定吧。諡號是周朝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古代的諡號有三種情況,一種是由禮官為皇帝評定,由即位皇帝宣布;一種是朝廷賜予臣子的,還有一種是民間的,稱為「私諡」,比如陶淵明,被友人私諡為「靖節先生」,而私諡是從東漢時才開始有的。

  諡號有褒揚的美諡,哀憐的平諡(如漢哀帝),貶抑的惡諡(如周厲王)三種。在古代,「文正」是朝廷賜予臣子級別最高的諡號,從《史記‧諡法解》「文正」最好,這兩個字的定義為:「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湣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內外賓服曰正」。其次是「文忠」。「生晉太傅,死諡文正」是明清之際千百萬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標。

※茲錄較常聽聞的人物的諡號:

文正(剛正不阿,耿介正直)

宋:范仲淹、司馬光、李昉、王旦

元:耶律楚材

明:方孝孺、李東陽

清:朱珪、曾國藩、李鴻藻

文忠

唐:褚遂良、裴度、顏真卿

宋:歐陽脩、蘇軾、江萬里、張世傑、富弼

元:耶律鑄(耶律楚材之子)、張養浩

明:張居正

清:李鴻章、林則徐、索尼、榮祿

文襄(襄,贊助。多賜武功卓著之能臣)

清:左宗棠、張之洞

文(勤學好問者)

唐:韓愈

宋:王安石

文定

宋:蘇轍、曾鞏

文憲

明:宋濂

文成

明:劉基、王守仁

忠武(武功好者)

三國蜀諸葛亮、唐:郭子儀

 

   由司馬光(位極人臣仍儉僕自持,由〈訓儉示康〉一文可知其風範、人品)、范仲淹(先憂後樂的胸懷是為官者必備的條件)、方孝孺(不畏權勢,寧誅十族而死)、曾國藩(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兼備)可知「文正」的諡號不可浪得。

 

四、課文深究

(一)內容結構

  從結構上來看,本文由兩部分—敘事說理組成。敘事部分文筆凝鍊樸實,說理部分與敘事緊密呼應,論點透闢且合情理。作者不炫耀文采辭藻,不發空泛議論,而是從實際出發,舉出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事,娓娓道出。既有對具體事物的精密分析,又有因小見大的深入發揮;既不落陳腐說教的俗套,又不刻意求奇聳人聽聞。全文說理透闢,合情合理;因近及遠,邏輯嚴密;很能代表方孝孺這位一代醇儒的文風特色。

敘事:第一段

鄭君「壯盛」:其容闐然,其色渥然,其氣充然,未嘗有疾也。為「人大笑」鋪墊

 

 

發病過程

始發

三日

又三日(疾將成)

症狀病情

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

聚而如錢

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為之痛,若剟刺狀,肢體心膂,無不病者

 

醫生驚說病情:此疾之奇者,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生。

療程

終日可癒

越旬可癒

非三月不能瘳

用藥

有以禦其內,治其外

治癒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果至二月而後瘳,三月而神色始復

以「余因是思之」一句,承上啟下,由敘事轉入議論。

 

 

 

 

 

天下禍患由「至微,而終為大患」,由「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因此君子應該看得比一般人更遠,要在一般人輕忽、覺得可笑的事情中,看出可怕的禍端。

揭露造成天下禍患的禍端:「重之以疲敝之餘,吏之戕摩剝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

最後,作者正式點出「謀國」二字,將文章提昇到治國的高度,點出了「有位之人」處理政事,應該「以拇病為戒」──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其實也寄託了作者之政治理想與高遠抱負。

 

(二)寫作特色

以小喻大

作者由指病出發,比況天下大禍也常從極小處產生,將生活小事提高到治國的重要層面。

層層深入

從拇指得病引出對天下的思考,由近及遠,層層挖掘,文章具有深度和力度。

前後呼應

以小喻大,敘事為議論做好鋪墊,議論緊密配合敘事。

敘事中,發病、求醫、病癒,前後脈絡清晰,層層緊扣。

 

五、形音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多年生草本,可治病,名詞(ㄞˋ)

終日而愈,「艾」可治也

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離婁上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經‧王風‧采葛)

五十歲老人,名詞

(ㄞˋ)

瞽史教誨,耆「艾」修之(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

美好、漂亮的人,名詞(ㄞˋ)

積得些金帛,娶了些嬌「艾」(孔尚任桃花扇)

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屈原‧少司命

像艾的顏色,蒼白色、灰白色(ㄞˋ)

椒花麗句閒重檢,「艾」髮衰容惜寸輝

(元稹酬復言長慶四年元日郡齋感懷見寄)

盡、斷絕、止,動詞

(ㄞˋ)

方興未「艾」

夜如何其?夜未「艾」(詩經‧小雅‧庭燎)

雖克鄭,猶有知在,憂未「艾」也(左傳‧哀公二年)

培養、養育,動詞

樂只君子,保「艾」爾後(詩經‧小雅‧南山有臺)

通「乂」,治理,動詞(ㄧˋ)

有私淑「艾」者(孟子‧盡心上)

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艾」安(漢書‧郊祀志)

通「刈」,剷除,動詞(ㄧˋ)

太甲悔過,自怨自「艾」(孟子萬章上)

案:引申有「改正」之義

通「刈」,收割

(ㄧˋ)

使民有所耘「艾」,司空之事也(荀子‧王制)

引申為斫、砍殺(ㄧˋ)

必三勝,斬將,「艾」旗(漢書‧項籍傳)

2.

通「敷」,塗抹,動詞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

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世說新語容止)

身被數創,肅宗躬為「傅」藥(新唐書‧李光弼傳)

教師,名詞ㄈㄨˋ)

賈生為長沙王太「傅」(史記屈原賈生傳)

教導,動詞ㄈㄨˋ)

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孟子滕文公下)

攜帶,動詞ㄈㄨˋ)

選敢死二千人,俱持彊弩,各「傅」三矢

(後漢書‧耿純傳)

鑲嵌、裝飾動詞

ㄈㄨˋ)

「傅」璣之耳,阿縞之衣(李斯諫逐客書)

附著、依附,動詞

ㄈㄨˋ)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四年)

3.

草木初生的芽,名詞

秋瓜未落蒂,凍芋強抽「萌」

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

(孟子告子上)

發芽,動詞

明風習習兮龢暖,百草「萌」兮華榮

(楚辭‧王逸‧九思‧傷時)

發生,動詞

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

故態復「萌」

事物發生的開端或徵兆,名詞

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韓非子說林上)

杜漸防「萌」

4.

憂慮,動詞

以為無「虞」而不知畏

性命堪「虞」

飽滿而不「虞」腐爛(余光中白玉苦瓜)

欺騙,動詞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預料、猜想,動詞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離婁上)

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

「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傳僖公四年)

古代掌管鳥獸山川的官員

「虞」人

朝代名

唐堯「虞」舜

國名,名詞

假「虞」滅虢、暮虢朝「虞」指春秋時晉國假道虞國,出兵滅掉了虢

國,歸途中又滅了虞國。見左傳僖公五年。後比喻覆滅的迅速

5.

,動詞

傳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醫

臨表涕泣,不知所「云」(諸葛亮出師表)

荀伯子臨川記「云」也(曾鞏墨池記)

語尾助詞,無義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云」

(司馬光訓儉示康)

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塚「云」(伯夷列傳)

6.

果實

「果」止於梨、栗、棗、柿之類(司馬光˙訓儉示康)

事情的結局

結「果」

飽、充實,動詞

充嗛「果」腹兮,驕傲驩欣(柳宗元‧憎王孫文)

成功、實現,動詞

未「果」,尋病終(陶淵明桃花源記)

吾去汴州,汝不「果」來(韓愈祭十二郎文)

果決,形容詞

慮周行「果」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論語•雍也

竟然,副詞

太尉怒曰:「果」不用吾言(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究竟,副詞

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蘇軾教戰守策)

果真,副詞

「果」至二月而後瘳

不防腳底下「果」滑了(紅樓夢劉姥姥)

如果

天下「果」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蘇軾教戰守策)

7.

重病、疾病,名詞

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

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禮記檀弓上)

生病、發病,動詞

肢體心膂無不「病」者

銓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未嘗寢(蔣士銓˙鳴機夜課圖記)

缺點,名詞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司馬光訓儉示康)

讚嘆語不由中,余此「病」甚深(曾國藩日記選)

非議、批評,動詞

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司馬光訓儉示康)

憂慮,動詞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論語•衛靈公)

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疲憊,形容詞

使之雖「病」也,任之雖重也(禮記檀弓下)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

「病」矣,予助苗長矣。(孟子‧公孫丑上)

8.

蔓延

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

拉長

「延」年益壽

邀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陶淵明桃花源記)

9.

甚至

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

特以不早謀於醫,而幾至於「甚」病

10.

語助詞,無義

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

端章甫,願為小相「焉」(論語•先進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義不足懼也已

(論語•子罕

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

於我心有戚戚「焉」(劉鶚明湖居聽書)

代名詞,之

涕泣謀於禁卒,卒感「焉」(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王安石•傷仲永

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

代名詞,於此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陶淵明桃花源記)

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乃、才

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墨子兼愛上)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

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

 

11.

地位低下,形容詞

余「賤」,不敢謀國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論語子罕)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韓愈師說)

價格低廉,形容詞

果「賤」傷農、「賤」買貴賣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白居易賣炭翁)

輕視,動詞

貴古「賤」今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曹丕典論論文)

謙稱自己的妻子

「賤」內

12.

住所

公「寓」

寄居、寄住,動詞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寄託,動詞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隱藏,動詞

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

13.

病癒,動詞

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

因天氣和暖,黛玉之疾漸「愈」(紅樓夢‧第六十二回)

越、更加

「愈」演愈熾、「愈」挫愈奮

奉之彌繁,侵之「愈」急(蘇洵•六國論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較好、勝過

女與回也孰「愈」(論語公冶長)

14.

衣服、服裝,名詞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辭‧九章)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第八十章)

長者加以金銀華美之「服」,輙羞赧棄去之

(司馬光‧訓儉示康)

穿著,動詞

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朝「服」衣冠,窺鏡(戰國策齊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佩帶,動詞

文車二駟,「服」劍一(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佩芝蘭而「服」明月

「服」太阿之劍(李斯‧諫逐客書)

順服、服從,動詞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賈誼‧過秦論)

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論語‧季氏)

佩服、信服,動詞

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范曄‧後漢書‧張衡傳)

從事、承當、致力,動詞

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鼂錯‧論貴粟疏)

實踐,動詞

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

(司馬光‧訓儉示康)

習慣,動詞

水土不「服」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屈原‧九章‧橘頌)

銘記,動詞

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之矣(中庸)

古代一車駕四馬,居中的兩匹叫「服」,名詞

兩「服」上襄,兩驂雁行(詩經‧鄭風‧大叔于田)

(上襄:指馬頭昂舉)

14.

量詞,中藥一劑稱一服

定取金丹作幾「服」,能令華表得千年(庾信‧燕歌行)

吃藥,動詞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

問:常「服」何藥?如何不急為療治

(紅樓夢第三回)

15   15.

如同

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

赤髯「而」虬(杜光庭.虬髯客傳)

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孟子.離婁下)

但、卻,轉折連接詞

應暘和「而」不壯(曹丕.典論論文)

其勢雖危,「而」未足深畏

余賤,不敢謀國,「而」君慮周行果,非久於布衣者也

且,連接詞

輕霜露「而」狎風雨(蘇軾.教戰守策)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

才,乃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顧炎武.廉恥)

就,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

三折肱「而」成良醫

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顧炎武.廉恥)

副詞、動詞間的連接詞,相當「地」

席地倚牆「而」坐(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若,如果

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顧炎武.廉恥)

「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郁離子.良桐)

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

汝,你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論語.微子)

某所,「而」母立於茲(歸有光.項脊軒志)

16

不速治,「且」能傷生

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鴻門宴)

旦夕「且」死(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句中助詞

李郎「且」來見三兄(杜光庭.虬髯客傳)

況且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

(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尚且、還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鴻門宴)

而且、又

「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連橫.臺灣通史序)

「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李密陳情表)

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論語.微子

暫且,苟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

            17

加快

吏之戕摩剝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

邀請、招致

「速」之客、枉道「速」(司馬光˙訓儉示康)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ㄉㄧㄢ

沛流離、峰、緬邊界

ㄊㄧㄢˊ

其容〔強壯貌〕〔繼室〕

ㄊㄧㄢˋ

〔古代帝王接受諸侯朝覲時所持的器物,象徵安定天下四方。圭,音ㄍㄨㄟ〕

ㄓㄣ

反璞歸〔回復到本初的質樸境界〕

ㄓㄣˇ

〔周密、細緻〕

ㄓㄣˋ

ㄔㄣ

目切齒〔瞪大眼睛,咬緊牙齒。形容極端憤怒的樣子〕薄面含〔形容女子嬌羞中面色微怒的樣子〕

 

ㄕㄣˋ

受施毋忘〔慎,表吩咐、告誡之意〕

ㄇㄡˊ

未雨綢

ㄇㄧㄡˋ

大發論、

ㄇㄧㄠˋ

ㄇㄨˋ

)公

ㄌㄧㄠˊ

若晨星、(廣遠、空曠)

ㄌㄧㄠˇ

漵、問疾(與部屬同甘共苦)

ㄌㄧㄠˋ

先生

ㄌㄧㄡˋ

(百靈鳥)

ㄌㄨˋ

戰場、詩廢(哀傷不能終養父母)

ㄌㄠˊ

(濁酒)

ㄌㄠˋ

ㄐㄧㄠ

柱鼓瑟

ㄒㄧㄠ

志大言(嘐,誇大的言詞)

ㄔㄡ

ㄔㄨㄛ

破謊言

ㄨㄛˋ

其色然、幕、(拘束貌)(ㄔㄨㄛˋ)手、喔喔雞啼

ㄉㄨㄛˊ

刺、拾、〔古代家居袍本指古代的家居常服。後多指僧、道或士子所穿的衣服〕

ㄓㄨㄟˋ

ㄔㄨㄛˋ

飲、學、(憂愁悲傷)(把酒灑地祭奠)

ㄇㄧˊ

生活爛、肉、羈、上山采蕪、財物(財物分散)

ㄇㄧˇ

鉅細遺、望風披、轍亂旗靡靡之音、風、華

ㄇㄛˊ

剝削、琢菇、饝饝

ㄇㄛˋ

ㄏㄨㄟ

ㄌㄧˋ

(皆古時炊具)(山蒜)

ㄍㄜˊ

牆有耳、打(握持)、窗湖、羽元素

ㄩˋ

賣官

 

ㄅㄛˊ

取、磅、胳(大鐘)(湯餅。飥,音ㄊㄨㄛ)利多銷、(肩胛骨)

ㄅㄛˋ

ㄅㄨˋ

簿

ㄆㄨˇ

儀、(普)天同慶

ㄈㄨ

(敷)以善藥

ㄈㄨˊ

(扶桑)

ㄈㄨˋ

(奠儀)

ㄅㄢˋ

店鋪

ㄐㄧㄤ

日就月

ㄍㄜ

ㄐㄧㄤˋ

ㄑㄧㄤ

ㄑㄧㄤˊ

摩、

ㄓㄨㄤ

(ㄌㄧㄢˊ)

ㄓㄨㄤˋ

元、

 

ㄇㄨˇ

指、保、鈷潭、雲(雲母)

 

七、修辭舉隅

排比

其容闐然,其色渥然,其氣充然

譬喻

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

層遞

◆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終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否亦將為一臂

之憂。非有以禦其內,其勢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也

映襯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

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

◆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

激問

定義:作者雖運用問句造成行文變化,引起讀者注意,但心中已有確定的見識。作者將想法安置在問題反面的表達方法,叫做「激問」。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壯無疾者乎?愛天下者,有如君之愛身者乎?而可以為天下患者,豈特瘡痏之於指乎?

    此真可謂智也與哉?

借代

余賤,不敢謀國,而君慮周行果,非久於「布衣」者也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防微杜漸

在禍亂剛發生或未顯著時就加以防止,不使之擴大發展。

杜漸防萌、防患未然、曲突徙薪、未雨綢繆、三年蓄艾、積穀防饑

養癰遺患、江心補漏、鬥而鑄兵、大寒索裘、臨渴掘井

三折肱而成良醫

比喻多次歷經挫折,增長了經驗,便知缺失所在,而能處置得宜。

久病成醫、折肱成醫、穴處知雨

宴安酖毒、懷安敗名

戕摩剝削

迫害百姓,榨取民財

魚肉良民、日削月脧、殘民自肥、率獸食人、殘民以逞、塗炭生靈、荼毒百姓、巧取豪奪、橫徵暴斂、敲骨吸髓

視民如傷、己飢己溺、痌瘝在抱、霖雨蒼生

旦夕之力

短時間的心力

蚍蜉之力、棉薄之力、吹灰之力、一臂之力、匹夫之力、區區之力、戔戔之力

回天之力、觸山之力、絕倫之力、熊羆之力

慮周行果

思慮周密,行動果決

殫精極慮、殫思竭慮、深謀遠慮、高瞻遠矚、老謀深算

暴虎馮河、魯莽滅裂、輕舉妄動、胡天胡地

不言可喻

不需言語說明即能明白

不問可知

 

病入膏肓

人病重,無藥可救。膏肓是身體中藥力所不及的地方。

日薄西山

 

故態復萌

不好的行為又出現了

舊態復萌

 

蘭芷蕭艾

香草變為雜草;賢良之士改變氣節

 

 

蘭艾同焚

玉石俱焚;好的壞的同歸於盡

蘭艾同燼、蘭艾俱焚

 

期期艾艾

口吃

 

 

灼艾分痛

宋太宗病,太祖親為灼艾;太宗覺痛,太袓亦取艾自灸。後比喻兄弟友愛。

 

 

 

十、延伸學習

1.深慮論   方孝孺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六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匹夫,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於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後,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皆出其所備之外。

  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於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於夷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負蓋世之才,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於此,而禍興於彼,終至於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彼豈工於活人而拙於活己之子哉?乃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也。

  古之聖人,知天下後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苟不能自結於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後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也,而豈天道哉?

語譯:

  憂慮天下大事的人,往往思慮到他們認為艱難的地方,而忽略了簡單的事情;防範他們害怕的地方,而遺漏了不成問題的事情。然而禍患常常發生在他們忽略的地方,而災亂常常發生在不值得懷疑的事情裡面。難道是他們思慮得不夠周詳嗎?這是因為思慮所能夠達到的範圍,只是人世間本就應該的事情;而出於人的智力所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天道啊!

  當秦朝的時候,併吞了六國諸侯,統一天下,秦始皇心裡認為周朝之所以滅亡,是由於諸侯強大罷了。於是他就改掉封建制度,變為郡縣制度,才正以為兵器可以不再使用,天子的職位能夠世世代代保有,卻沒料到漢高祖這位在田野中崛起的平民,最後竟然消滅了秦的天下。漢朝將秦朝孤立無援而被滅亡當作教訓,於是大封庶子為諸侯王,認為靠同姓親屬的關係,就可以世代相繼而沒有變化了,可是吳、楚等七國卻萌生了篡位弒君的陰謀。漢武帝、漢宣帝以後,稍稍將諸侯的土地分割,分散他們的勢力,認為這個樣子就可以沒有事情了,可是王莽終於還是篡奪了漢朝。漢光武帝將漢哀帝、漢平帝當作教訓,曹魏將東漢當作教訓,西晉又將曹魏當作教訓,各以前朝之所以滅亡的緣由當作教訓而特別加以防備,但是他們的滅亡,都是出自於自己防備以外的事情呢!

  唐太宗聽說將有姓武的人會殺戮他的子孫,於是就查訪那些有嫌疑的人而加以殺害,可是武則天每天都侍奉在他左右,卻反而沒有察覺到。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藩鎮能夠控制天子,於是將藩鎮的兵權全部解除,讓他們力量薄弱而又容易控制;卻料不到自己的子孫最後是受到外族入侵而陷入困境。這些人啊!都擁有出乎常人的智慧,擁有蓋世的才華,他們對於治亂存亡的徵兆,思考得夠周詳、而防備得夠周密了啊!但是他們的考慮切中在這個地方,而禍患卻產生在另一個地方,終於導致災亂滅亡,這是為什麼呢?大抵人的智慧只可以謀劃人事,卻不能夠謀劃天道。高明醫生的兒子,大多死於疾病;高明巫醫的兒子,大多死於鬼魅。難道是他們善於救活別人,卻不善於救活自己的小孩嗎?這是因為他們善於謀劃人事,而不善於謀劃天道啊!

  古代的聖人知道天下後世的變化,不是人的智慮所能夠周詳的,不是法令權術所能夠控制的;所以不敢放縱他們的私謀詭計,而只是累積至誠,修養實踐帝王的道德,來接續上天的意志,來使上天顧念他的德行,好像慈母保育自己的嬰兒而不忍心放棄。所以他的後代子孫,雖然有非常愚蠢、不成材,能夠讓國家被滅亡的人,而上天也終於不忍心就讓他立刻被滅亡,這是思慮深遠的緣故啊!如果不能夠讓自己接續於上天的意志,卻想要用小小的智謀來控御當代的事務,而希望後代子孫必定不會遭到危亡的處境,這在道理上必然是不可能的,哪裡會是天道呢?(懲:戒。庶孽:眾子。幾:預兆。)

 

2.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扁鵲過齊,齊桓侯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居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鍼石之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後五日,桓侯體病,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遂死。

  使聖人預知微,能使良醫得蚤從事,則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并,藏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語譯:

  扁鵲到齊國,齊桓侯以客卿之禮待他。有一天,扁鵲入宮覲見,對桓侯說:「您有病,潛伏在皮膚,不治好將會深入體內。」桓侯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桓侯告訴左右說:「醫生都是好利的,想要以醫治沒有病的人來邀功。」過了五天,扁鵲再見桓侯說:「您有病,已經在血脈了,不治好恐怕會深入體內。」桓侯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桓侯不高興。過了五天,扁鵲又見桓侯說:「您的病潛伏在腸胃,不治好將會再深入體內。」桓侯不理他。扁鵲離開,桓侯更不高興。再過五天,扁鵲又去,看見桓侯卻後退跑開。桓侯派人問他為什麼跑,扁鵲說:「病在皮膚,熱水熨敷可以治好;在血脈,用石針可以治好;在腸胃,藥酒可以治好;如果進入骨髓,即使是掌管生命的天神也沒有辦法。現在齊君的病已到骨髓,我已無能為力了。」五天以後,桓侯生病,派人召見扁鵲,扁鵲已逃去,桓侯也就死了。

  假使聖明的齊君能先見微知著,能請良醫趁早治療,那麼病就可以治好,身體就可恢復健康而活命了。人患病,疾病種類很多,而醫師治病的方法少。所以有六種病無法治療:驕傲放縱而不講道理,是第一個無法治療的;輕視身體而看重錢財,是第二個無法治療的;穿衣飲食不能適當,是第三個無法治療的;陰陽氣沖,臟氣不穩定,是第四個無法治療的;身體很弱且不能服藥,是第五個無法治療的;相信巫術而不信醫術,是第六個無法治療的。有以上其中一種現象的人,是很難醫治的。(腠理:肌膚的紋理,即皮膚。腠,音ㄘㄡˋ鍼:同「針」,治病之石針。醪:音ㄌㄠˊ,濁酒。)

【簡析】

  扁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傳記記載的古代醫學家,而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述了扁鵲慧眼識病三勸齊桓侯的故事。齊桓侯沒有理會扁鵲的忠言勸告,等省悟過來時,為時已晚。

  本文以扁鵲對於病症的診斷與齊桓侯的「寡人無疾」作為對比,突顯出齊桓侯這位病人對於扁鵲醫術的不信任。甚至齊桓侯的態度是「驕恣不論於理」,而這也造成自己最終的下場。

 

3.越巫   方孝孺

  越巫自詭,善驅鬼物。人病立壇場,鳴角,振鈴,跳擲叫呼,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饌酒食,持其貲去。死則諉以他故,終不自信技術之妄。恆誇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惡少年慍其誕,瞷其夜歸,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過,下沙石擊之。巫以為真鬼也,即鳴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駭,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駭頗定,木間沙亂下如初。又鳴其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復至前,復如初,手慄氣懾,不能角,角墜;振其鈴,既而鈴墜;唯大叫以行,行聞履聲及葉鳴谷響,亦皆以為鬼。號求救於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門,其妻問故,舌縮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寢!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膽裂死;膚色如藍。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注釋】

壇場:巫者跳神弄鬼的地方。

跳擲:跳躍。擲,騰躍。

為胡旋舞禳之:跳著胡旋舞進行祭祀。胡旋舞,原是唐代西北少數民族的一種舞蹈,多旋轉動作。這裡指轉著圈跳躍。禳,用祭祀以消除災禍。

瞷:音ㄐㄧㄢˋ,窺視、探聽。

岑岑:頭發脹而疼痛。岑,音ㄘㄣˊ。

【語譯】

  越國有個巫師,謊稱自己善於驅趕鬼怪。有人生病就設立壇場,在場子裡吹號角,搖鈴鐺,蹦蹦跳跳,大呼大叫,跳著胡旋舞祭祀神靈,為病人消除災害。病人僥倖好了,他就吃喝一頓,拿著人家的財物離去;如果病人死了,就用其他理由來推托。他始終不承認自己的荒謬。他經常向人誇耀說:「我最擅長降伏鬼怪,鬼怪們不敢跟我對抗。」

  頑皮的少年憎惡他荒唐的做法。探聽他夜間回家,約了五六人爬到路旁的樹上,相距各一里左右。等巫師經過,就往下投擲沙石,巫師認為真的是鬼,當即吹起號角來。一邊吹號角一邊跑,心中非常害怕,頭脹疼得越來越重,走路都不知道腳踏在什麼地方。跑了一段路後,稍微鎮定了一點,樹上又擲下一堆沙石就像剛才一樣。他又吹起號角,卻慌得號角也吹不出聲來了。他跑得更快,又向前跑了一段路,情況又像剛才一樣。他手發抖,氣喘得無法吹號角,號角掉到地上。又去搖鈴鐺,鈴鐺又掉在地上。只好大聲叫喊著往前跑。跑的時候,聽到自己腳步聲、樹葉聲和山谷裡的風聲,也認為是鬼發出來的。大聲哭喊向人求救,聲音非常淒慘。半夜時到了家門,大聲哭叫著敲門。他的妻子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舌頭僵硬說不出話,只是指著床說:「趕快扶我上床,我遇見鬼了,今天我就要死了!」把他扶到床上,終於嚇破膽而死,皮膚顏色變得如同藍靛。這個巫師到死仍不知道他遇到的不是鬼。

【簡析】

  本文屬寓言類古文。這是一篇文字非常精鍊的寓言,全文僅三百來字,卻生動地描寫了巫人如何自信、如何作法;頑皮少年怎樣作弄,這個巫人又怎樣驚恐萬狀,以至膽破而死的經過,曲曲折折,故事性極強。由於旨在諷刺,作者描寫巫人的狂妄,少年人的惡作劇,巫人的慌張,用的都是漫畫化的喜劇性情節;一個愚狂的巫人,最後死在小小的沙石上,這種強烈的對比,本身就有濃厚的諷刺意味,包含著深刻的幽默感。所以讀來令人忍俊不禁,使人感受到誇張與幽默相結合的特殊風格。

  在描述故事方面,本文的特點是十分重視人物行為的動態描寫。例如,為了顯現巫人的「自詭」,文章著重寫他立壇場、吹角搖鈴、跳擲叫呼、跳胡旋舞的一連串行動;為了顯示少年人對巫人欺妄行為的憎惡和嘲笑,作者寫他們夜間的窺伺,棲身樹上的動作,每隔一段路撒一陣沙土的行為。巫人受到驚嚇後,作者幾乎沒有一句話去寫他抽象的思想、內心活動,而全是寫他如何吹號角、搖鈴鐺,怎樣墜落號角、鈴鐺,怎樣號叫啼哭。連他的死,也僅「扶至床……膚色如藍」三句,仍然全是活生生的圖像。所以誦讀全文,只見一個個活動的鏡頭連續地顯現在面前。這就增強了故事的生動性。結尾「巫至死不知其非鬼」一句,更是簡潔雋永,字裡行間流露出嘲諷的意味。

 

4.日喻   蘇軾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自槃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也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 吳君彥律,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釋】

眇者:瞎子。眇,音 ㄇㄧㄠˇ。

扣:擊、敲打。

捫:撫摸。

揣籥:以手揣摩籥之形狀。揣,稱量忖度。籥,竹子作的樂器,有的三孔,像短笛子。有的六孔或七孔,長三尺,可以拿著跳舞。

相:視察。

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意謂主動自擇戰地,不為敵人所招誘而求戰。語見孫子 虛實第六。致人,設法使敵人自至。致,招致。人,敵人。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工匠在作坊成就百業,君子以學習獲得道理。語出論語 子張,是子夏的話,不是孔子的話。肆,指官府造作之處,猶言廠肆。

沒人:能深入水中游泳者。

聲律取士:唐及北宋初,科舉以詩賦舉士。詩賦講求音韻格律,以聲調和諧、平仄適度為尚。故以聲律代表詩賦之學。

經術取士:王安石當國,以為經術正所以經世務,科舉改試經義,即以經文命題而作論文。

求舉於禮部:謂應進士試。禮部,官署名,舊官制中央六部之一,後周始有此名,唐、宋襲其制,掌典禮及學校科舉。舉人在京城會試由禮部主持。

 

語譯:

  有個生來就失明的人,他不認識太陽,就去問那些有眼睛的人。有人告訴他:「太陽的樣子像銅盤子。」他敲敲銅盤子,知道了那種聲音;一天,聽到打鐘的聲音,以為是太陽。又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光像蠟燭。」他摸摸蠟燭,知道了那種樣子;一天,他摸了摸短笛子,以為是太陽。太陽和鐘和短笛子,差得很遠了;可是瞎子不知道它們的分別,因為他不曾見過太陽,是向別人打聽來的太陽啊。

聖人的道理,比太陽更難理解;一般不理解道理的人,跟瞎子差不多。明達的人告訴他,雖然有巧妙的比喻、良好的指引,也不過像拿銅盤、蠟燭比喻太陽罷了。從銅盤聯想到鐘,從蠟燭聯想到短笛子,輾轉地想像下去,不知道要弄到什麼境地呢?所以世界上講聖人的道理的人,或者就他自己看到的來說明,或者什麼也沒看到,就胡亂臆測;這都是求道的錯誤啊。

  那麼,聖人的道理,終究不可以求嗎?我認為:「道可以修養得來,卻不可以強求。」這是什麼意思呢?孫武說過:「會打仗的是把敵人招來打,不被敵人招去打。」子夏說:「各種工匠只有在作坊裡,才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只有通過學習,才懂得大道。」不去強求「道」卻自然得到「道」,這就是「致」吧!

  南方有許多會潛水的人,因為天天跟水在一起,七歲就敢涉水過河,十歲就能游泳水面,十五歲就能潛水了。懂得潛水的人哪裡是隨便會的呢?一定要懂得潛水的方法。天天和水在一起,十五歲就能懂得潛水的方法。生下來對水不熟悉即使身體強壯,見了船也就害怕起來。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會潛水的人請教潛水的方法,照他們的話去河裡試驗,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學習卻強求道的,都跟北方學潛水的人一樣。

  從前國家拿作詩作賦來考取人才,讀書人學問雜亂,不專心求道。現在用經學考取人才,讀書的人知道強求道,卻不專心致力作學問。渤海吳彥律先生,是有志做學問的人,正預備應禮部的考試;我就作了這篇日喻來告訴他有關學習的道理。

【簡析】

  這是一篇說理性散文,作者作文的目的在篇末已點明,即為了防止當時學習上的一種流弊—空讀求「道」而不重視實踐的風氣。針對此點,闡述了「道可致而不可求」、「學以致其道」的觀點。文章的特色在於它不是採用一般的直接說理的方法,而是通篇用通俗易懂而又鮮明形象的譬喻,令人信服地闡明了深刻的道理。

  文中運用了四個譬喻,每一譬喻都起到了其應有的作用,並有密切的內在聯繫。在第一個譬喻中,作者抓住了關鍵的一點,即眇者對於太陽「未嘗見之」而沒有親身的感覺和自覺的認識,儘管以盤喻日、以燭喻日都已抓住了二者之間形、光的相似點。就比喻而言,是形象的,但任何比喻又都只能是兩事物間某一點的相似,不可能是全面確切地說明事物,因而,對既未見日又未見盤、燭的眇者來說,就必然「失之偏頗」而「謬之千里」了,這樣一喻,使人領悟了一個客觀的道理:沒有直接的體驗、認識,只是聽之、意之,是不能認識客觀事物的。於是,下文對道的不可求的論述就自然使人容易接受了。

 

5.弈喻  錢大昕

  予觀弈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誠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弈之優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見之,雖護前者不能諱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也。

語譯

我曾在朋友的住所看人下圍棋,其中一人屢次輸棋,我嘲笑他算棋失誤,每每想要改換棋子的位置,認為他棋力不及我。一會兒,他要求和我下一局,我認為贏他很容易。但是才下幾子棋,他已取得先機;棋局將近一半時,我思考得更艱苦,而他的智力尚有餘裕;棋局結束後,計算棋子,他贏了我十三子。我非常羞愧,說不出一句話來。後來,有人找我看棋,我整天默默坐在一旁而已。

現在的學者,讀古人的書,常常非議古人的缺失;和當代人相處,也喜歡稱說別人的缺失。人本來就不可能沒有缺失,但是,如果交換彼此所處的地位,平心靜氣地考量,我果真沒有一點缺失嗎?我能知道他人的缺失,卻看不到自己的缺失;我能指出他人的小缺失,卻看不到自己的大缺失。我檢討自己的缺失都還來不及,哪有時間批評別人呢?

   棋力的高下,有客觀的標準,一步棋的錯誤,人都看得到,即使護短不肯認錯的人也不能隱瞞。但是,道理之所在,各人肯定他所認為對的,否定他所認為錯誤的。孔子已不在人世,有誰能評定是非的真假呢?如此說來,那麼他人的缺失,未必不是(可能就是)正確的;我沒有缺失,未必不是(可能就是)大缺失。然而大家卻彼此相互嘲笑,沒有停止的時候,那就連看棋的人尚有客觀標準都不如了。

 

6.肉瘤上的玉蘭花    王溢嘉

  中午,同寢室的幾位實習醫師在宿舍內休息。

  這段時間是我們彼此交換在各病房見聞的機會,我們談論的話題經常有著濃厚的嘲諷意味,幾個年輕、健康的人,天天以那些為病痛所苦的人作為話題,本身就具有十足的嘲諷意味。

  在悶熱的午後,一短串乾燥的笑聲從寢室的窗口爆出,穿過凝滯的大氣和門廊,在不遠處的太平間迴響,給人一種鬱悶和難過的感覺。

  今天中午,林肇華醫師談起他剛到耳鼻喉科病房時,照例對自己的病人先做一番認識。他走進一間三等病室,發現一張病床上居然掛著蚊帳。

  在病房掛蚊帳本就離奇,更何況是大熱天?蚊帳內躺著一個模糊的人影,他不解地走過去,把蚊帳掀開。

  根據他的形容,掀開蚊帳後,他「和病人做瞬間驚惶的瞠視」!出於本能的反應,他急急放下蚊帳,但他馬上覺得後悔,因為慢一步出現的「超我」告訴他,這樣做是不對的。

原來躺在蚊帳內的,是一個在上頜骨部位長癌瘤的病人,癌瘤已蔓延到整個臉部,他的臉上全是隨意孳長的癌瘤,有些部位的癌瘤已經爛掉,露出溼黏、猩紅的肉芽。

  這幅恐怖的景象,隨著令人撲鼻作嘔的異味,和病人夾在癌瘤中間深陷、難解的眼光一起映現在林肇華醫師的視網膜上,在他的大腦內成形。

  這是多麼恐怖的「視覺經驗」,因為事先沒有任何預感,所以在驚惶中,他急急放下蚊帳。但他馬上覺得後悔,一個醫師若對病人的「病痛」怯於正視,對病人將是何等的打擊!

病人大熱天掛蚊帳,一方面是為了減少癌瘤散發出來的異臭四溢,一方面是為了防止逐臭的蒼蠅,在他爆裂開來的肉瘤上飛爬,可說是用心良苦。

  林肇華所遭遇到的故事,及這個故事引出來的問題,於我心有戚戚焉。前一陣子,我在外科急診處也遇到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病人是一位三十歲已婚女性,因左腋附近的惡性肉瘤在開刀後復發,從南部轉送到臺大醫院來。她左腋下的復發肉瘤已蔓延到左胸壁及左上臂,好像在左腋下夾著一個橄欖球。主治醫師看過後,判定無法再開刀,只得留在急診處做支持療法。

  由於她的肉瘤已潰爛流漬,需經常換藥。而換藥正好是我的職責,記得在第一次為她換藥前,護士建議我戴上口罩,因那惡性肉瘤即使在覆滿層層紗布時,仍可聞到一股撲鼻的腥臭。

  我覺得戴口罩對病人是一種侮辱,所以拒絕了護士的好意。

  在我用鑷子夾開覆在病人肉瘤上,被血水、惡漬滲透的層層紗布時,那股難以形容的腥臭隨著蔓延開來,我屏息強行忍住,但它仍不斷刺激我鼻孔的黏膜,在把紗布全部揭開,露出那猙獰的肉瘤時,我的意志終於敵不住生理的反應,別過頭去乾嘔了兩聲。

  這是非常失禮的動作,但我已盡了我最大的克制力。

  我再度轉過頭來,注視眼前這塊無法相信會在人間發生的恐怖肉瘤,在溼潤的肉芽面上,我發現兩隻在其上細細蠕動的白色小蛆。

  這個時候,我的腦海裡一片空白,腥臭已不像原先那麼難忍,我一面謹慎地呼吸著那股異味,一面用紗布拂去小蛆,用消毒藥水清洗,然後再覆上層層的紗布。

  隨後幾天,都是我為她換藥。第三天,病人的推床已因旁邊病人的抗議,被移到最陰暗的角落位置,且用一個遮架遮起來。

  那天,病人小便解不出來,我在為她導尿後,順便看看她的肉瘤是否需要換藥(不知為什麼,我有一種喜歡經常為她換藥的衝動)。

  她用右手幫著我解開肉瘤上的層層紗布,紗布解開後,我赫然發現在肉瘤潰爛凹陷的地方,有兩朵玉蘭花,玉蘭花的花瓣已被血水浸透,早已失去芳香,我呼吸到的仍是陣陣的腥臭。

  人間之至香(玉蘭花)與人間之至臭(肉瘤)血水交融在一起,這實在是一種奇怪的組合,我默默地看著它們,然後看看病人,她也正用一種我能即刻了解的眼光看著我。

她身上長著人間至醜的肉瘤,但她試圖以人間至美的方式去化解它。

  剎那間,我彷彿了解到我為什麼會有喜歡為她換藥的莫名衝動,我必須正視人間之「至醜」,然後才懂得去接納和珍惜那人間的「至美」!

        (本文收錄於王溢嘉 實習醫師手記)

大啟示:

  文中透過醫生的視角,敘寫病患身上肉瘤,並以嗅覺凸顯出人間之至香(玉蘭花)與人間之至臭(肉瘤)之間的對比。而最終醫生也在此強烈對比之中,明瞭生命之中並無至香、至臭、至美、至醜的差異。只要我們心存包容,人世間的一切皆可成為「至美」、「至香」。

 

7.針灸、艾草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總稱。針法是用各種特製針具,於經絡穴位處施行一定的刺激方法;灸法主要是用艾絨等物薰灼經絡穴位以防治疾病。

  針灸療法在春秋 戰國時已普遍應用。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西元前五八一年,晉景公病重,醫緩診斷後說:「這病太嚴重了,藥力已不起作用,用『攻』和『達』的辦法也難以見效,很危險啊!」醫緩說的「攻」就是灸,「達」就是針刺。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名醫,其中最著名的是扁鵲。他不但精於望診切脈,開方下藥,而且善於針灸。有一次,他路過虢國,適逢虢太子突然死去,正籌辦喪事。扁鵲詳細詢問太子發病經過和死去時間,就請人報告國君,要救活太子。扁鵲到了宮中,細心地為太子切脈,周到又仔細地對死者作了觀察,判斷說:「太子脈搏紊亂,所以靜如死亡,只是暫時『屍厥』(休克或假死)。」扁鵲在太子頭頂、胸部和四肢的部位進行針刺,不一會,太子就甦醒過來。扁鵲又給太子服藥,並在兩肋下熱敷。又過了一會兒,太子竟然坐起來了。經過二十多天的治療,太子完全康復。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扁鵲是中國古代一位傑出的醫生,他的針灸代表了當時的醫學水準。

  「艾」是艾草,通常艾草的嫩葉可供食用,老葉晒乾後,可製成艾絨用以治療疾病。燃燒的艾絨,也稱艾柱,放在相關的經穴上慢慢薰灼,病疾自然痊癒。醫書謂灸艾可以治百病,如果是風溼、感冒,則灸時加入少許硫磺更佳,可見其醫療用途甚為廣泛。但因用灸艾治病,是將燃燒之物放在肌膚上,病人的痛苦可想而知。

十一、方孝孺名句

1.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深慮論)

【語譯】然而禍患常常發生在他們忽略的地方,而災亂常常發生在不值得懷疑的事情裡面。

2.青山過雨僧初定,門外雲封獨木橋。(題畫)

【語譯】青山剛下過雨,老僧也才剛入定靜坐斂心,門外的雲朵封住了獨木橋。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9回)

16~20題組: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槃與燭也。自槃而之鐘,自燭而之籥,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蘇軾<日喻>)

 

語譯:   生下來就瞎的人,不認識太陽,向有眼睛的人問太陽像什麼。有人告訴他:﹁太陽的樣

     子像銅盤子。﹂他敲敲銅盤子,知道了那種聲音。一天,聽到打鐘的聲音,以為是太陽。又

     有人告訴他:﹁太陽的光像蠟燭。﹂他摸摸蠟燭,知道了那種樣子。一天,他摸了摸短笛子,

     以為是太陽。太陽和鐘、短笛子,差得很遠呢,可是瞎子不知道它們的分別,因為他沒有見

     過太陽,是向別人打聽來的太陽啊。

       聖人的道理,比太陽更難理解;一般不理解道理的人,跟瞎子差不多。明達的人告訴他,

     雖然有巧妙的比喻、良好的指引,也不過像拿銅盤、蠟燭比太陽罷了。從銅盤聯想到鐘,從

     蠟燭聯想到短笛子,輾轉地形容下去,不知道要弄到什麼境地呢?所以世界上講聖人的道的,

     或者就他自己看到的講一套,或者什麼也沒看到,就胡亂臆測;這都是求道的錯誤啊。

         那麼,宇宙人生的道理,終究不可以求嗎?我的意思是:﹁道可以修養得來,卻不可以

     強求。﹂這是什麼意思呢?孫武子說過:﹁會打仗的是把敵人招來打,不被敵人招去打。﹂

   子夏說:﹁各種工匠只有在作坊裡,才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只有通過學習,才懂得大道。﹂

     不去求道卻自然得到,這就是﹁致﹂吧!(1.眇:音眇,瞎子。2.槃:音槃,同﹁盤﹂,盤子。

     3. 捫:音門,撫摸。4.籥:音月,竹子作的樂器,有的三孔,像短笛子。有的六孔或七孔,

     長三尺,可以拿著跳舞。5.既:完畢。6.肆:指官府造作之處,猶言廠肆。)

A卷(第9回)

12~15題組:

   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於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於夷 狄。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負蓋世之才,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於此,而禍興於彼,終至於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方孝孺<深慮論>)

語譯:唐太宗聽說將有姓武的人會殺戮他的子孫,於是到處查訪那些有嫌疑、類似的人,而全部加

     以殺害;可是武則天每天都侍奉在他左右,卻反而沒有察覺到。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藩鎮能夠

     控制天子,於是解除藩鎮全部的兵權,讓他們力量薄弱而又容易控制;卻料不到自己的子孫

     最後是受到夷 狄的困擾。這些人都擁有超出常人的智慧,擁有蓋世的才華,他們對於治亂

     存亡的徵兆,思考得很周詳、防備得很周密!但是他們考慮到這地方,而禍患卻產生在另一

     個地方,終致禍亂亡國,這是為什麼呢?大抵人的智慧只可以謀劃人事,卻不能夠謀劃天道。

24、25題組: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錢大昕 弈喻)

語譯:現在的讀書人讀古人書籍,大多喜歡詆毀古人缺失;和他人相處,也喜歡批評他人錯誤。人

     本來就不可能沒有缺失,然而試著彼此換個立場,平心靜氣地思忖推想,我真能毫無缺失嗎?

     我能指出別人缺失,卻看不見自己缺失;我能挑出別人小毛病,卻看不見自己大過失。我找

     自己過失都來不及了,哪還有空閒去批評別人呢?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備課資源

1.語文中常見以「人體部位」為喻的詞彙,取義各有不同。例如「他是我的心肝」,是以「心肝」比喻「珍視、疼惜的人」。下列文句「 」內的人體譬喻詞,是取「距離極近」之義的選項是 (A)段考已經迫在「眉睫」,他還忙著玩樂 (B)這件事進行到現在,總算是有點「眉目」了 (C)沒想到是他的祕書陷害他,真是變生「肘腋」 (D)憑著他高明的「手腕」,總算平息公司內部的紛爭 (E)劉備視諸葛亮為「股肱」大臣,軍國大事都向他諮詢。                   〔92. 學測〕

                                                    

答案:(A)(C)。

解析:(A)比喻事情迫近,如在眉毛和睫毛之間。(B)喻指事情的頭緒。(C)指事情發生在身旁。常指親信的人背叛自己。(D)手段;辦事能力。(E)指輔佐。

 

2.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裨」補闕漏(諸葛亮〈出師表〉)/侍「婢」羅列(杜光庭〈虯髯客傳〉) (B)若「剟」刺狀(方孝孺〈指喻〉)/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屈原〈漁父〉) (C)貧賤則「懾」於飢寒(曹丕《典論.論文》)/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D)乃使人修「葺」南閤子(歸有光〈項脊軒志〉)/無「揖」讓拜跪禮(陳第〈東番記〉)。                                                         〔98. 指考〕

答案:(A)。

解析:(A) ㄅㄧˋ/ㄅㄧˋ。(B)ㄉㄨㄛˊ/ㄔㄨㄛˋ。 (C)ㄓㄜˊ/ㄋㄧㄝˋ。(D)ㄑㄧˋ/ㄧ。

 

3.下列各文句「 」中的句意,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是說秦軍大勝,追趕敗逃的敵軍將之驅逐至北方(賈誼〈過秦論〉) (B)「而君慮周行果」,非久於布衣者也:是稱讚對方思慮周密,故行事皆能有好的結果(方孝孺〈指喻〉) (C)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是指見到歐陽脩後,歐陽脩還以為蘇轍尚未見過韓琦之面(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D)武陵人悞入桃源,余曩者嘗疑其誕,「以水沙連觀之,信彭澤之非欺我也」:意謂從水沙連的風土人情來看,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的確不是虛構騙人的(藍鼎元〈紀水沙連〉)。                                            〔98. 指考〕

答案:(D)。

解析:(A)「追亡逐北」是指秦軍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B)「而君慮周行果」是指對方思慮周詳行為果決。(C)「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指還沒能晉見韓琦之面。

語譯:(A)秦國有足夠的力量制服疲憊的諸侯,追擊敗逃的敵人。(B)而鄭先生你思慮周詳行為果決,不是會長久屈居平民階層的人。(C)對於水,已經親見黃河既廣又深的場面,在人事的增長中,已經晉見歐陽先生,可惜還沒能晉見韓太尉一面。(D)(在〈桃花源記〉中,)武陵人誤入桃源的經歷,從前我還懷疑那些敘述過於荒誕,直到我看到水沙連的景色,才相信陶淵明的文字沒有虛構欺瞞。

 

4.下列各組「 」內的字,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百工之人,君子不「齒」/啟朱唇,發皓「齒」,

   唱了幾句書兒 (B)「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目」

   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綱舉「目」張,百事俱作 (D)近拇之「指」,皆為之痛/微

「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                                           〔99. 指考〕

 

答案:(B)

解析:(A)並列/牙齒。出處:韓愈〈師說〉/劉鶚〈明湖居聽書〉。(B)心靈。出處: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歐陽脩〈醉翁亭記〉。(C)眼睛/網的孔眼。出處:荀子〈勸學〉/連橫〈臺灣通史序〉。(D)手指/指出。出處:方孝孺〈指喻〉/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