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附錄二 晚遊六橋待月記 袁宏道

一、寫作背景

萬曆二十五年,袁宏道辭去吳縣知縣,這是他生平首次漫遊嚮往已久的西湖,流連於美麗山湖之間,並寫下十六篇〈西湖雜記〉,本文為第二篇,著重描寫六橋一帶的春月景色。

中郎任官於吳縣時,已遍遊吳地山水,並有言「一巒一壑,可列名山;敗址殘石,堪入圖畫,天下之觀止此矣。」去官之後,即遊西湖,記興抒感之作甚多,斷橋、西陵橋、孤山、靈隱寺、飛來峰、龍井泉、煙霞石屋、蓮花洞、南屏等,皆單獨有記,其〈湖上雜敘〉云:「過西湖凡三次:初次遊湖;次則從五泄歸;再次則從白嶽歸也。……種種皆佳,難以細述,聊議一二,以俟再遊。」終其一生,對於江南人情美景,始終難以忘懷。

 

二、作者介紹

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明代公安人(湖北省公安縣),生於明穆宗隆慶二年(西元一五六八年),卒於神宗萬曆三十八年(西元一六一○年),年四十三。

生平事蹟

1.袁宏道自幼聰慧,十六歲即在公安縣城南結詩文社,自任社長,長於詩歌、古文,聞名鄉里。

2.二十一歲考取舉人,第二年入京會試落地,兄長袁宗道擔任太守,因公返回公安,二人討論學問,匯成《金屑集》。二十三歲帶自己作品拜訪李贄,得李贄讚美並為《金屑集》作序。

3.二十七歲外派做吳縣知縣,杜絕貪污陋規,斷案明快公正,使吳縣大治,宰相申時行嘆道:「兩百年來,無此令矣!」歷任禮部主事、稽勳郎中等職,因嚮往適性自由的生活,雖迫於生計,曾三度進出官場。

4.辭官之後,與好友陶望齡等人漫遊杭州、西湖等地,寫了不少描繪山水的詩文。

文學地位

1.主「性靈說」,詩文力主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矯正李攀龍、王世貞等人復古模擬之弊。袁宏道與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當時稱為「三袁」,為晚明公安派代表人物。作品有《袁中郎全集》。

2.兼長詩、文,遊記、傳記、小品皆有名作傳世。風格自然率真,山水遊記尤為突出,清新流麗,情趣盎然,自成一家。

3.晚明散文家張岱對袁宏道的稱譽:「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袁中郎。」

與袁宏道有關的小故事

1.早慧妙對:袁宏道從小就非常聰明,他四歲的時候,有一天穿著一雙新鞋,他的舅舅對他說:「足下生雲。」袁宏道則立即回應道:「頭上頂天。」舅舅對於他小小年紀則能妙對感到十分驚訝。

2.驚讀徐渭詩:一天晚上袁宏道在陶望齡家隨意抽取書架上的書,拿到《闕編》詩一卷,書紙質材不好,而且被煤煙熏黑了,但袁宏道在燈下讀了幾首後,就忙問陶望齡:「這闕編詩的作者是誰?是古人還是今人?」陶望齡說:「這是我的同鄉徐渭(字文長)寫的。」於是兩人一起在燈下讀詩,讀到佳句就叫好,叫好之後再讀,入睡的童僕都被吵醒了。後來袁宏道為徐渭寫了一篇徐文長傳,記敘徐渭在文藝方面的成就與坎坷的一生,寫得極為傳神,是袁宏道傳記文的代表作。

 

三、國學常識

(一)明代散文流變

期 別

代表人物

特       色

第一期:

開國初到永樂初年

明初四大家:

宋濂 )、( 劉基 )、

方孝孺 )、王褘

1.未分派,較有現實內容

2.文章氣勢深閎,有開國氣象

3.黃宗羲:「有明文章,莫盛於國初」

第二期:

永樂初至成化年間

臺閣 )體:

楊士奇、楊榮、楊溥,人稱

「三楊」

1.雍容和平,文章多為歌功頌德、粉飾現實的應酬詩文,為宰輔權臣所領導

2.精警不足,缺乏內容

第三期:

弘治到正德年間

茶陵派:

以李東陽為首──茶陵人

文風雋永秀發,未脫臺閣體氣息,唯宗法唐詩及師法古人,影響前後七子

前七子:

以( 李夢陽 )、( 何景明 )為領袖

掃除八股文的影響,提倡復古主義,然盲目尊古,食古不化,毫無價值

第四期:

嘉靖初到萬曆年間

唐宋 )派:

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人稱「嘉靖三大家」)、茅坤

1.反對前七子的雕琢擬古,倡唐、宋古文,作品要「皆自胸流出」

2.以道學思想為出發點,影響清代( 桐城派 )散文

3.( 茅坤 )選輯《唐宋八大家文鈔》,肯定了八大家的文學地位,並作為習文的典範

後七子:

以( 李攀龍 )、( 王世貞 )為代表

發揚前七子的主張,王世貞:「( 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大曆以後書勿讀。」風靡了一百多年

第五期:

萬曆年間到明末

公安 )派: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以袁宏道最著名

1.反對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的擬古詩文

2.主張「( 獨抒性靈,不拘格套 )」。強調「寧今寧俗,不肯拾人一字」。「性靈」即作家的真個性和真性情。「出自性靈者為真詩。」不拘格套指形式上要不被束縛

3.視文學的真實情感,不強調聖人的「文以載道」

4.此派肯定通俗文學的價值,重視小說、戲曲和民歌,對明代文壇影響很大

5.清錢謙益:「中郎之論出,玉、李之雲霧一掃,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淪心靈,搜剔慧性,以蕩滌摹擬塗澤之病,其功偉矣。」

6.流弊:文章重質樸而少藻飾,易流於鄙俚。貴真、貴新、貴趣,故不重內治問學之功,易流於空疏不切實際

 

竟陵 )派:

鍾惺、譚元春──竟陵人

1.支持「公安派」的文學改良運動

2.提倡抒寫性靈,但風格要( 幽深孤峭 ),不惜用怪字、險韻,致佶屈聱牙,意義費解

明末至亡國

◆( 張岱 )為晚明小品文之集大成者

◆史可法〈復多爾袞書〉為佳作

受公安、竟陵影響,產生了一種清麗的小品文,因外侮日深,一般士人受此刺激,不分派,亦不仿古,慷慨激昂之作頗多

附註

明代六大家――宋濂、方孝孺、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王守仁

 

(二)小品文簡介

定義

小品之名稱,始見於西元四世紀鳩摩羅什所譯《小品般若波羅密經》,不過佛家所謂的「小品」指佛經節本較簡短約略者,和文學中的「小品」毫無關係。今小品文專指篇幅短小,文詞簡約,獨抒性靈,韻味雋永的作品

源起發展

始於六朝,多以寫景抒情的山水小品、抒情小品為主

晚唐皮日休、陸龜蒙、羅隱等擅長諷刺小品

晚明小品更為盛行,尤以抒寫性靈的記遊小品,和寫物記事的雜感小品最出色

現代小品文是指一種形式短小,題材內容皆自由之文體,字數在二、三百字至千字以內;內容可敘事、議論、抒情或寫景。著重在致用的功能,一方面要寫出作者的個性,一方面也強調書寫社會人生

特色

晚明小品的藝術表現可以「精短揮灑」四字來形容。「精短」,是指文詞的簡潔精鍊;「揮灑」,是指寫作態度的從容自得。重情趣、討喜然味易盡

技巧

1.寫景多用白描,少用形容詞,不求工而有自然之妙。

2.靈活地將言談(包括獨白或對話),夾進文章中。

3.用字簡鍊,例如常將名詞當動詞用,既收用字經濟之妙,同時更具形象性。

4.晚明小品的山水遊記大都是短篇,每每只寫一景,而合若干短篇可以成為一長篇。例如袁宏道《西湖雜記》有十六篇,分時分景而記,如〈初至西湖記〉、〈晚遊六橋待月記〉、〈雨後遊六橋記〉、〈斷橋〉、〈西陵橋〉、〈孤山〉、〈飛來峰〉、〈靈隱〉等。短者數十字,長者二、三百字,各為一獨立文章,但合而觀之,亦可統稱為《西湖遊記》,此種寫法或是模仿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可說是組合式遊記。

寫法

輕鬆的隨筆

風格

輕快、清新、優美

 

(三)遊記作品

參見本冊第三課――始得西山宴遊記

 

 

(四)「雜記」類文章比較

 

晚遊六橋待月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岳陽樓記

醉翁亭記

作者

袁宏道

柳宗元

范仲淹

歐陽脩

手法

1.以景物的濃淡為序

2.以水漲船高─翻騰蓄勢法,寫西湖月景之美

3.以虛筆寫月景之美

1.以時間先後為序

2.以映襯法,凸顯登西山之不同境界

3.以實筆寫西山特出

1.雖以「記」為名,然為記敘文變格(有議論)

2.先描景後寫情;先寫白天再寫夜晚

3.景物的對比:晴、雨;白天、晚上

4.情感的對比:憂、樂

1.為記敘文變格(有抒情)

2.用「剝筍法」,由大而小,由記山水、寫亭,歸結到自身

3.用了21個「也」字,24個「而」字,造成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韻味

文眼

以( 待月 )二字貫串全篇,然篇中不見「待」字

以(  )字貫串全篇,篇中五次點出此字

全文圍繞(  )字著筆

全文以(  )字為文眼

寓意

1.無深刻寄託

2.有曲高和寡之嘆

1.借景抒情,寄託遙深

2.以西山自比,寫己之人格節操

藉事抒情,抒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憂後樂」的胸懷

1.寫山水與宴遊之樂,委婉表現貶官後以順處逆心境

2.側面反映在滁州的治績,及「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五)十二月令花與花神

月 分

花 名

花 神

 

月 分

花 名

花 神

正 月

唐玄宗妃-梅妃

 

七 月

蜀葵

夫人

二 月

楊貴妃

 

八 月

唐太宗妃-徐惠

三 月

息夫人

 

九 月

陶淵明

四 月

牡丹

李白

 

十 月

芙蓉

花蕊夫人

五 月

石榴

鍾馗

 

十一月

茶花

湯顯祖

六 月

西施

 

十二月

水仙

洛神

 

(六)植物與知己

《幽夢影》:「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

如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

杏以董奉為知己,荔枝以太真為知己,茶以陸羽為知己,香草以靈均為知己。」

(七)植物的象徵

花 名

象徵意義

 

花 名

象徵意義

牡丹

富貴

 

松樹

長青不老

桃子

長壽

 

穀穗

豐收

石榴

多子

 

梅花

剛強不屈

松竹梅蘭

四君子,表示友誼、高雅

 

菊花

不畏風霜,隱逸者

蓮花

清白高潔,花之君子

 

蘭花

人格高尚

杜鵑

懷鄉

 

紅豆

相思

鐵樹

莊嚴

 

橄欖枝

和平

銀杏

古老文明

 

水仙

風流俊逸

萬年青

友誼長存

 

百合花

團結友愛

萱草

忘憂

 

薔薇

熱戀

 

(八)時間的詞語

 

時  刻  說  明

時 辰

夜半

即子夜、半夜、三更,約晚上十一時至凌晨一時

子時 23—1

東方之既白

天已亮、太陽出來了、約上午五、六時

卯時 5—7

日上三竿

太陽升起,離地已有三根竹竿高,約上午八、九時

辰時 7—9

亭午

即中午、正午,約上午十二時左右

午時 11—13

未時

約下午一時至三時左右

未時 13—15

夕舂未下

傍晚時分,約下午五、六時

酉時 17—19

 

(九)十二時辰配合十二生肖

地支

時辰

生肖

地支

時辰

生肖

地支

時辰

生肖

地支

時辰

生肖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四、課文深究

(一)內容深究

文章一開頭,點出西湖的盛景,抓住「春」、「月」二字,巧妙勾出西湖美景的特徵。次段濃筆寫西湖春景及遊客之盛,「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羅紈之盛,多於隄畔之草。豔冶極矣!」正面寫桃花之美,把繽紛的花海和如織的遊人融成一片,色調濃豔。末段以淡筆點出西湖月夜最美,「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這朝暮之間,是西湖最迷人的時刻,作者以「極其濃媚」四字來概括。至此,西湖的為月之盛,仍未做交代,已然造成讀者心中的期待,作者僅以「月景尤不可言」點醒全文,不可言傳的月景之美,只能留予山僧、遊客獨賞。

 

(二)寫作特色

1.本文主要扣住「西湖最盛,為春為月」的「春」、「月」做發揮,詳寫為春之盛,略寫為月之美。

2.層遞結構呈現主題:

以層遞結構呈現待月的過程,引起讀者待月的心理,而不直接描述待月的場景。等到月景在千呼萬喚始出來之後,又以虛筆帶過,匆匆一瞥,在接近高潮之前戛然而止,留有餘地,情味無窮。

3.虛實相間不落俗套:

以「實筆」寫西湖遊客如織的情景,以「虛筆」寫月景,僅用「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來帶過,更有餘味。作者的情思感受與文章寫法均與眾不同。其跳脫時空的寫法,不落傳統遊記之俗套;而「月景尤不可言」的審美觀更是獨到,文中以「此樂留與山僧遊客受用,安可為俗士道哉!」來說明自己與凡俗觀感的不同。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景致

月「景」尤不可言

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第四冊‧連橫‧臺灣通史序)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日光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ㄧㄥˇ)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景色

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世說新語)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柳永‧雨霖鈴)

境況

晚「景」淒涼、好「景」不常

仰慕

令人「景」仰

2.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尤「為」奇觀

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第五冊‧黃宗羲‧原君)

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國殤)

天下「為」公

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

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蘇洵‧六國論)

如、像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

向、對

石簣數「為」余言

安可「為」俗士道哉

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一冊‧陶淵明‧桃花源記)

成為

自余「為」僇人(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

即解貂覆生,「為」掩戶(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

我固「為」子孫創業也(第五冊‧黃宗羲‧原君)

作為、表現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通「偽」

手長鑱,「為」除不潔者(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治理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論語‧為政)

近拇之指,皆「為」之痛(第四冊‧方孝儒‧指喻)

擔任

子游「為」武城宰(論語‧雍也)

後之「為」人君者不然(第五冊‧黃宗羲‧原君)

做、行

無所為而「為」

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第二冊‧諸葛亮‧出師表)

不恥則無所不「為」(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3.

從事

吾「業」是有年矣(劉基‧賣柑者言)

功業

果能建伊、皋之「業」(劉基‧賣柑者言)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第二冊‧諸葛亮‧出師表)

我固為子孫創「業」也(第五冊‧黃宗羲‧原君)

著作

以成風雨名山之「業」(第四冊‧連橫‧臺灣通史序)

使成就功業,事業

卻賓客以「業」諸侯(第五冊‧李斯‧諫逐客書)

古文、經籍、學業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第一冊‧韓愈‧師說)

術「業」有專攻(第一冊‧韓愈‧師說)

4.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

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

粟米,名詞(ㄔㄥˊ)

犠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孟子‧盡心下)

旺盛、興盛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茂盛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豐盛

俯察品類之「盛」(第六冊‧王羲之‧蘭亭集序)

大、高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第一冊‧韓愈‧師說)

今歲春雪甚「盛」

羅紈之「盛」,多於隄畔之草

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第五冊‧李斯‧諫逐客書)

5.

屢次(ㄕㄨㄛˋ)

石簣「數」為余言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數」游南北,逢異人乎(魏禧‧大鐵椎傳)

范增「數」目項王(第六冊‧司馬遷‧史記‧鴻門宴)

數目(ㄕㄨˋ)

一曲紅綃不知「數」(白居易‧琵琶行)

命運(ㄕㄨˋ)

勝負之「數」,存亡之理(蘇洵‧六國論)

技術(ㄕㄨˋ)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孟子‧告子上)

算術(ㄕㄨˋ)

禮樂射御書「數」

幾,約舉之詞

(ㄕㄨˋ)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史記‧項羽本紀)

常「數」月營聚,然後敢發書(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計數(ㄕㄨˇ)

不可遍「數」(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漁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細密的(ㄘㄨˋ)

「數」罟不入洿池(孟子‧梁惠王上)

6.

形容

月景尤不可「言」

慰問

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飲馬長城窟行)

言談

君子欲納於「言」而敏於行(論語‧里仁)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論語‧衛靈公)

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上奏

臣亮「言」(第二冊‧諸葛亮‧出師表)

說,動詞

石簣數為余「言」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之五)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言論,名詞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玉之「言」,蓋有諷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美「言」不信(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助詞,無義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公孫丑上)

7.

離開

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昔人已乘黃鶴「去」、黃鶴一「去」不復返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孟子‧萬章下)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魏風‧碩鼠)

距離

二灘相「去」二里(水經‧江水注)

相「去」日已遠(行行重行行)

「去」牆數步(第四冊‧聊齋志異‧勞山道士)

西蜀之「去」南海(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除去、罷去

「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中庸‧二十章)

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第五冊‧李斯‧諫逐客書)

逃避、丟棄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

前往,與「來」相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去」來江口守空船(白居易‧琵琶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8.

談,說

安可為俗士「道」哉

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一冊‧陶淵明‧桃花源記)

相迎不「道」遠(第一冊‧李白‧長干行)

樂「道」人之善(論語‧季氏)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孟子‧滕文公上)

夫子自「道」也(論語‧憲問)

路途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第二冊‧諸葛亮‧出師表)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

中「道」而廢(論語‧雍也)

「道」聽而塗說(論語‧陽貨)

經過

從酈山下,「道」芷陽閒行(第六冊‧司馬遷‧史記‧鴻門宴)

技藝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論語‧子張)

導,引導、指引

(ㄉㄠˇ)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論語‧為政

忠告而善「道」之(論語‧公冶長)

思想學說

「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

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論語‧雍也)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

悦周公、仲尼之「道」(孟子滕文公上)

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

方法

以法術則觀行之「道」畢矣(韓非‧觀行)

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策之不以其「道」(韓愈‧雜說)

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第二冊‧諸葛亮‧出師表)

防患未然之道

為此詩者,其知「道」乎(孟子‧公孫丑上)

有道德者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仁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丑下)

路程、行程

日夜不,倍「道」兼程(‧軍爭

正道

志於「道」,據於德(論語‧述而)

君子之「道」者三,我無能焉(論語‧憲問)

事物當然之理,修己治人之方

傳「道」,受業,解惑(韓愈‧師說)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論語‧里仁)

 

六、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字 音

詞         例

ㄅㄧㄠ

暴風扶搖而上的風

ㄆㄧㄠ

凋謝飄落。亦可比喻身世不幸,生活無依,四處流浪

ㄈㄥ

橋夜泊詩名。唐張繼所作。七言絕句。全詩為:「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狂亂、無節制的

ㄈㄥˋ

以隱微的方式嘲諷譏刺渢渢狀聲詞。形容宏大的聲音或風聲、水聲等

ㄊㄞˊ

風眼風的中心區域。風力微弱、天氣良好,此區域近乎圓形,在風進行過程中,風眼的形式與大小常會改變

ㄌㄢˊ

山中的霧氣

ㄌㄧㄡˊ

飀飀狀聲詞。形容風聲

ㄐㄩˋ

熱帶地區海上因氣流劇變,而形成的強烈暴風

ㄓㄢˇ

颭颭急速飄動的樣子

ㄍㄨㄚ

起風、吹風

颸颸狀聲詞。形容風聲

ㄙㄡ

颼颼形容頗有寒意

ㄙㄚˋ

颯颯形容風聲

ㄧㄤˊ

颺颺飛翔的樣子

ㄧㄠˊ

颻颻凌風飛翔的樣子

ㄗㄥ

面目可容貌令人覺得討厭絲織品的總稱〔捕魚的網。罟,音ㄍㄨˇ〕繫有絲繩,用以射鳥的箭古時用柴木在樹上所築成像鳥巢一樣的住所

ㄗㄥˋ

塵釜魚漢朝范冉家境清苦,久不能燒飯,以致炊器積滿塵埃,鍋子生蠹魚。用以比喻生活極為清寒困苦。、釜,皆為炊具

ㄘㄥ

以豆腐、柴魚、味噌等為材料的湯

ㄘㄥˊ

山勢高峻重疊。崚,音ㄌㄥˊ〕巒疊嶂山峰重疊,連綿不斷

ㄘㄥˋ

倒楣、失勢、不得意

ㄙㄥ

和尚,出家修行的人

ㄓㄨㄤ

將木樁、石樁等釘進地裡,使建築物基礎堅固。引申為作基礎

ㄔㄨㄥ

〔昔日人們在黃昏準備晚餐時的舂糧活動〕

ㄎㄥ

坑害欺騙發出聲音或說話

ㄎㄤˋ

一種通行於北方的舊式睡具。砌磚塊或土坯為長方臺,上鋪褥蓆,其下中空,有孔道與煙囪相通,可燒火以取暖龍有悔龍為君位,亢是至高,言處於極尊之位,應當以亢滿為戒,否則會有敗亡之禍尊稱他人夫婦彼此相敵,不相上下

ㄏㄤˊ

高歌放開喉嚨高聲歌唱、相互頡不相上下。頡,音ㄒㄧㄝˊ〕船在水上行走、虎兔跡野獸經過所留下的痕跡

ㄏㄤˋ

瀣一氣比喻氣味相投,後多用於貶義

七、修辭舉隅

誇飾

羅紈之盛,多於隄畔之草

類疊

西湖最盛,月。一日之盛,朝煙,夕嵐

譬喻

綠煙紅霧──為「綠柳煙,紅花霧」的省略

轉化

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 【擬人

花「態」柳「情」,山「容」水「意」 【擬人

對偶

綠煙紅霧 【當句對

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單句對,但兩句又各自為當句對

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單句對

借代

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綠」借指楊柳;「紅」借指桃花

羅紈之盛,多於隄畔之草—「羅紈」借指穿著絲綢衣服的遊客

夕舂未下—「夕舂」借指夕陽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有關梅花的成語

梅妻鶴子

宋朝林逋隱居西湖孤山,性情恬淡,終身未娶,植梅畜鶴以自娛,因而得此稱謂

摽梅之年

指女子到出嫁年齡。摽,音ㄆㄧㄠˇ,為墜落意。摽梅,謂梅子從樹上掉落

梅開二度

同一件事做第二次,通常用於比喻再婚

黃梅不落

青梅落

喻老年人還健在而年輕人先亡故。黃梅,是已成熟的梅子。青梅,是初結而尚未成熟的梅子

青梅竹馬

形容小兒女天真無邪的結伴嬉戲。亦指從小相識的伴侶

望梅止渴

曹操率兵行軍至途中,士兵乾渴難耐,曹操就騙士兵前有林,子又酸又甜,誘使士兵流出口水以解渴的故事。後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有關杏花的成語

杏眼圓睜

形容女子怒目而視

杏臉桃腮

形容女子容貌美豔

紅杏出牆

形容春意盎然。後比喻婦女偷情、不守婦道

杏雨梨雲

形容春天景色美麗

望杏瞻榆

比喻按照時令勤勉耕種

杏林春暖

稱頌醫生的仁心仁術,如春日的溫煦

桃羞杏讓

形容女子的美貌

有關桃花的成語

桃李滿門

比喻學生眾多

公門桃李

某人的門下弟子,或他推薦的人才

人面桃花

形容女子姿容美麗,或情景依舊而人已不知去向。唐‧崔護〈遊城南〉:「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桃羞杏讓

形容女子貌美,桃杏均自慚不如

桃園結義

朋友結為異姓兄弟

李代桃僵

以此代彼或代人受過

果獻蟠桃

賀女性壽誕。蟠桃,神話中西王母所種仙桃

桃夭及時

賀女子出嫁。《詩經‧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餘桃啗君

喻愛憎喜怒無常,典出《韓非子‧說難》。春秋彌子瑕受衛君寵愛,將吃剩的桃子給衛君吃。衛君說:「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後不再受寵,得罪衛君。衛君說:「嘗啖我以餘桃。」彌子瑕行為沒改變,以前被稱讚,後來卻受罪,全因對方愛憎心理不同

二桃殺三士

喻運用計謀殺人,典出《晏子春秋‧諫下》。齊景公時,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恃功而驕,晏嬰勸景公除去三人,於是設計讓景公送去兩個桃子,要三人論功領取桃子,三人互不相讓,遂先後自殺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喻實至名歸,典出《史記‧李將軍列傳》。是說桃李之木雖不說話,但樹下卻被人走成小路

十、延伸學習

(一)袁宏道「西湖雜記」節選

初至西湖記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俶(ㄔㄨˋ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蛾,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余游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淨寺,覓阿賓舊住僧房。取道由六橋、岳墳、石徑塘而歸。草草領略,未及遍賞。次早得陶石簣帖子,至十九日,石簣兄弟同學佛人王靜虛至,湖山好友,一時湊集矣。

注釋:東阿王:即曹植

洛神:神話中洛水的女神。相傳是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死於洛水中,而被奉為洛水之神。此處洛神相傳為甄氏。甄氏原為袁熙妻,曹操破袁紹而將其帶回,曹植喜而求之不得,後甄氏嫁曹丕為妃;甄妃死後,曹植於洛水上思之,遂作感甄賦,後明帝見之改名為洛神賦。

語譯:  從武林門往西走,可望見保俶塔高聳在層疊的山崖中,此時心已飛到湖上。正午到昭慶寺,喝完茶,立即划著小船進湖。山色像美人的蛾眉,花的光彩像美人的面頰,溫暖的風像美酒,湖面的波紋像綾羅;才一抬頭看,就已不知不覺眼睛、心神都為之酣醉,這時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卻找不到。大概就像東阿王曹植在夢中初遇洛神的光景一般。我遊西湖從這次開始,這時是萬曆二十五年的二月十四日。

  晚上和子公遊覽到淨寺,尋覓過去阿賓曾住過的僧房。從六橋、岳墳、石徑塘一帶回來。今天只是草草領略,來不及全部欣賞。次日一早接到陶石簣的請帖,到十九日這天,石簣兄弟和佛教居士王靜虛一起來,愛遊山玩水的好友,這時都會齊了。

 

荷花蕩

  荷花蕩在葑門外,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遊人最盛。畫舫雲集,漁刀小艇,雇覓一空。遠方遊客,至有持數萬錢,無所得舟,蟻旋岸上者。舟中麗人,皆時妝淡服,摩肩簇舄,汗透重紗如雨。其男女之雜,燦爛之景,不可名狀。大約露幃則千花競笑,舉袂則亂雲出峽,揮扇則星流月映,聞歌則雷輥濤趨。蘇人遊冶之盛,至是日極矣。

語譯:荷花蕩在葑門外,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遊人最多。畫舫雲集,漁舟小艇也被雇用一空。遠方來的遊客,竟有手拿數萬錢仍無法雇得一舟,心急地如熱鍋上的螞蟻在岸上走來走去。船中佳人都妝扮入時,衣著淺淡,肩並肩,腳挨著挨,汗如雨下,溼透了幾重紗衣。其男女之雜,熱鬧之景,無法形容。幃帳翻起,麗人的笑容燦爛如千花競開,舉手甩袖猶如亂雲出峽,香扇一揮猶如星流月映,歌聲響動猶如雷鳴濤滾。蘇州人遊湖在這天算是最盛之時了。

 

飛來峰

  湖上諸峰,當以飛來為第一。高不餘數十丈,而蒼翠玉立,渴虎奔猊,不足為其怒也。神呼鬼立,不足為其怪也。秋水暮煙,不足為其色也。顛書吳畫,不足為其變幻詰曲也。石上多異木不假土壤,根生石外。前後大小洞四五,窈窕通明,溜乳作花,若刻若鏤。壁間佛像,皆楊禿所為,如美人面上瘢痕,奇醜可厭。余前後登飛來者五,初次與黃道元、方子公同登,單衫短後,直窮蓮花峰頂,每遇一石,無不發狂大叫。次與王聞溪同登。次為陶石簣、周海寧。次為王靜虛、石簣兄弟。次為魯休寧。每遊一次,輒思作一詩,卒不可得。

注釋:猊:獅子或傳說中龍生九子之一

顛書:即張旭,醉後呼喊狂走,揮灑落筆,有時以髮濡墨而書,故世稱為張顛、書顛、草聖。

畫:即吳道子,唐人。

短後:衣服的後幅較短,便於行動或操作,稱為短後。

語譯:湖上各峰,當以飛來峰為第一。高不過數十丈,但蒼翠如玉般聳立,虎、獅渴奔都不足以形容它的威怒。神呼鬼立也不足形容它的怪特。秋水暮煙不足形容它的山色。書顛張旭、畫聖吳道子的書法,都比不上它的變幻彎曲。石上有許多奇異的樹木不附著土壤,樹根生長在石外。前後有四、五個大小洞,深遠明亮,白色水流凝結成花,好像雕刻而成,壁間的佛像,都是楊秃所刻,像美人臉上的疤痕,奇醜令人討厭。我前後登上飛來峰五次,初次和黃道元、方子公一同去,穿著單衫後幅較短的衣服,直登上蓮花峰頂,每遇到一個石頭,沒有不發狂大叫的。第二次和王聞溪同去,下一次和陶石簣、周海寧。再下一次和王靜虛、石簣兄弟。再下次和魯休寧。每遊登一次,就想寫一首詩,但終究沒有完成。

 

(二)有關西湖的詩詞文

春題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語譯:春天的西湖如畫般,水面平展得像一面鏡子,緊緊依偎著參差不齊的山巒,一排排松樹佇立在山頭疊出千層的綠浪,月亮投影在湖心,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般閃閃發亮。新生的早稻秧苗似一幅碧毯抽出的線頭,新蒲如美人的裙帶在風裡飄揚。還是不情願離開杭州,一半原因是我留戀這美麗的西湖。

 

飲湖上初情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語譯:西湖在晴天時水波盪漾,陽光豔麗,美得恰到好處,令人陶醉;在雨天時,煙雨迷濛,秀麗的奇景一樣讓人心動。要把西湖比作天香國色的西施的話,無論是淡雅的裝扮,或是濃豔的裝束,都是很恰當的。

 

西湖   林升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語譯:青山外還有青山,樓外還有樓,美麗的西湖上,歌聲樂舞何時才會停止?和暖的春風吹來,薰得遊人如痴如醉,竟把杭州當作汴州了。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語譯:終究西湖六月時,風光景色非四季可比。荷葉滿湖無邊無際,遠望水天相接。在陽光的映照下,別有一番情致。

 

詠西湖   陸眷西

  曾記西湖六月天,藕花如錦斷橋邊。至今夢裡猶來往,聽慣錢塘喚小船。

語譯:還記得西湖六月時,在斷橋邊的藕花像彩錦似的。至今夢裡還常去,耳中聽習慣呼喚小舟的聲音。

 

西湖   明‧張岱

追想西湖始,何緣得此名。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評。

冶豔山川合,風姿煙雨生。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煙光裡,蒼茫不可尋。吾鄉爭道上,此地說湖心。

潑墨米顛畫,移情伯子琴。南華秋水意,千古有人欽。

到岸人心去,月來不看湖。漁燈隔水見,堤樹帶煙熇。

真意言詞盡,淡妝脂粉無。問誰能領略,此際有髯蘇。

語譯:

 

西湖十景   明‧張岱

兩峰插雲:一峰一高人,兩人相與語。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三潭印月:湖氣冷如冰,月光淡於雪。肯棄與三潭,杭人不看月。

斷橋殘雪:高柳蔭長堤,疏疏漏殘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南屏晚鐘:夜氣滃南屏,輕嵐薄如紙。鐘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蘇堤春曉:煙柳幕桃花,紅玉沉秋水。文弱不勝夜,西施剛睡起。

曲院風荷:頰上帶微酡,解頤開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風原似酒。

柳浪聞鶯:深柳叫黃鸝,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詩腸,不應比鼓吹。

雷峰夕照:殘塔臨湖岸,頹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礫,何必藉人工。

平湖秋月:秋空見皓月,冷氣入林皋。靜聽孤飛雁,聲輕天正高。

花港觀魚:深恨放生池,無端造魚獄。今來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語譯:

採桑子   歐陽脩

  春深雨過西湖好,百卉爭妍,蝶亂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蘭橈畫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間,水闊風高颺管絃。

語譯:在春雨過後,西湖的風景最好,百花爭豔,蝴蝶亂舞,蜜蜂喧鬧,太陽催得百花像要燃燒起來。木蘭舟,彩繪的船安閒地漂著,疑似神仙生活。水面廣闊,樂聲隨著風吹揚而來。

 

題西湖(全曲十二支選六)   馬致遠

【雙調】新水令

四時湖水鏡無瑕,布江山自然如畫。雄宴賞,聚奢華。人不奢華,山景本無價。

語譯:西湖四季清澄如鏡,為大自然江山布置出自然美景。盛大的宴會和遊賞,聚集了人世間各種奢侈和華麗。人不必去追求俗世的奢華,因為西湖山景才是真正的無價美景。

【慶東原】

暖日宜乘轎,春風堪信馬,恰寒食有二百處秋千架。向人嬌杏花,撲人衣柳花,迎人笑桃花。來往畫船遊,招颭青旗掛。

語譯:暖和的日子適宜遊賞春光,在春風輕拂中可以隨意縱馬馳騁,適逢寒食佳節處處都有人盪秋千。杏花向人做出嬌態,柳絮撲上人的衣襟,桃花向人展露笑臉。湖邊來來回回穿梭著畫船,酒店前青旗飄揚招展,好似在招呼著人們。

【棗鄉詞】

納涼時,波漲沙,滿湖香芰荷蒹葭。瑩玉杯,青玉斝,恁般樓臺正宜夏,都輸他沉李浮瓜。

語譯:在湖中乘涼時,湖水湧上沙灘,滿湖都是荷花、蘆荻的香氣。手持晶瑩碧綠的玉杯喝酒,這樣的樓臺實在適合夏日納涼,但都比不上吃冰鎮的瓜李啊。

【掛玉鉤】

曲岸經霜落葉滑,誰道是秋瀟灑。最好西湖賣酒家,黃菊綻東籬下。自立冬,將殘臘,雪片似江梅,血點般山茶。

語譯:曲折溼滑的湖岸經霜後堆滿了落葉,誰說秋天是清爽灑脫的。最好到西湖邊的酒店,欣賞開放在東籬的黃菊。立冬過後,接近歲暮,江邊梅花似潔白的雪片,血紅的山茶花點綴期間。

【阿納忽】

山上栽桑麻,湖內尋生涯,枕頭上鼓吹鳴蛙,江上聽甚琵琶。

語譯:在山上種桑麻,在湖中討生活,枕邊有如鼓吹般的鳴蛙聲,何必聽江邊畫船歌女的琵琶樂聲?

 

【尾】

漁村偏喜多鵝鴨,柴門一任絕車馬。竹引山泉,鼎試雷芽。但得孤山尋梅處,苫間草夏,有林和靖是鄰家,喝口水西湖上快活煞。

語譯:在漁村裡最喜與鵝、鴨為伴,柴門前任憑車馬絕跡(喻與功名富貴斷絕關係),用竹管接引山泉,用茶鼎試泡雷芽茶。只願能找到林和靖孤山植梅處,搭間草屋休息,有林和靖做鄰居,就算是喝一口水,在西湖過日子也是非常快樂。

 

(三)有關梅、桃的詩詞文

1.詠梅詩

山園小梅   宋‧林逋(林和靖)

眾芳搖落獨鮮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寒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1共金尊2

注釋:檀板:用檀木作拍板,此指唱歌。

金尊:金杯,此指飲酒

語譯:百花凋落殆盡,只有梅花獨自開得茂盛美好,小園中的風情都被它獨領。梅花倒映在清淺的水中錯落有致,梅花香在黄昏朦朧月色中輕輕浮動。白色的禽鳥想親近它卻不敢正眼目視,粉蝶若知曉應該會為之斷魂(言動物尚且如此愛梅,更何況人呢)。幸而有我為你小聲吟詩,與你親近,又何需奏樂與宴飲的方式呢?

 

梅花絕句(之—)   宋‧陸游

聞道梅花圻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語譯:聽說梅花仰著破曉的寒風開放了,就像堆堆白雪布滿四周的山間。有甚麼辦法可幻化為千萬個身子,讓每一株梅花前都有個陸放翁在哪裡呢?

 

梅花絕句(之三)   宋‧陸游

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節最高堅。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語譯:大雪肆虐,北風狂號,天氣愈凜冽,梅花的氣節愈高堅。時節一過梅花自會凋零,它恥於向春神乞憐求活。

 

   宋‧王淇

不受塵埃半點侵,竹籬茅舍自甘心。只因誤識林和靖,惹得詩人說到今。

語譯:梅花不沾染半點塵埃,甘心在竹籬茅舍邊。只因為誤識了林和靖,惹得詩人吟說到今日。

 

卜算子‧詠梅   宋‧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語譯:在驛站外、斷橋邊,無主的梅花寂寞的開放著。每到黃昏,內心總是泛起孤獨的煩愁,尤其是風雨吹打時。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芳鬥春,任憑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殘變成泥又碾為塵土,只有幽麗清香依然不失。

 

2.詠桃詩

題都城南莊   唐‧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語譯:去年清明的這一天,在這扇門後,那位女子的容貌與桃花互相映照著嬌紅。如今那位女子不知道去了哪裡,只剩下桃花仍然在春風中綻放微笑。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語譯:人間四月眾花凋零時,山中寺廟的桃花才開始盛開。長恨春盡無處尋覓,原來不知不覺中已到了山寺中來。

 

二色桃   北宋‧邵雍

施朱施粉色俱好,傾國傾城豔不同。疑是蕊宮雙姊妹,一時攜手嫁春風。

注釋:二色桃,桃的品種之一,其花紅白兩色,並蒂而開。

語譯:不管是塗抺丹朱或脂粉都美好無比,傾國傾城的美豔各不相同。懷疑是花宮的一雙姊妹,二人共攜手嫁給春神。

 

(四)課外文選

西湖夢   余秋雨

  西湖的文章實在做得太多了,做的人中又多歷代高手,再做下去連自己也覺得愚蠢。但是,雖經多次違避,最後筆頭一抖,還是寫下了這個俗不可耐的題目。也許是這汪湖水沉浸著某種歸結性的意義,我避不開它。

  初識西湖,在一把劣質的摺扇上。那是一位到過杭州的長輩帶到鄉間來的。摺扇上印著一幅西湖遊覽圖,與現今常見的遊覽圖不同,那上面清楚地畫著各種景致,就像一個立體模型。圖中一一標明各種景致的幽雅名稱,凌駕畫幅的總標題是「人間天堂」。鄉間兒童很少有圖畫可看,於是日日逼視,竟爛熟於心。年長之後真到了西湖,如遊故地,熟門熟路地踏訪著一個陳舊的夢境。

  明代正德年間一位日本使臣遊西湖後寫過這樣一首詩:

  昔年曾見此湖圖,不信人間有此湖。今日打從湖上過,畫工還欠費工夫。

  可見對許多遊客來說,西湖即便是初遊,也有舊夢重溫的味道。這簡直成了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常用意象,摩挲中國文化一久,心頭都會有這個湖。

  奇怪的是,這個湖遊得再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來。過於玄豔的造化,會產生了一種疏離,無法與它進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飲食不宜於排場,可讓兒童偎依的奶媽不宜於盛妝,西湖排場太大,妝飾太精,難以叫人長久安駐。大凡風景絕佳處都不宜安家,人與美的關係,竟是如此之蹊蹺。

  西湖給人以疏離感,還有別一原因。它成名過早,遺跡過密,名位過重,山水亭舍與歷史的牽連過多,結果,成了一個象徵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遊覽可以,貼近去卻未免吃力。為了擺脫這種感受,有一年夏天,我跳到湖水中游泳,獨個兒游了長長一程,算是與它有了觸膚之親。湖水並不涼快,湖底也不深,卻軟絨絨地不能蹬腳,提醒人們這裡有千年的淤積。上岸後一想,我是從宋代的一處勝跡下水,遊到一位清人的遺宅終止的,於是,剛剛弄過的水波就立即被歷史所抽象,幾乎有點不真實了。

  它貯積了太多的朝代,於是變得沒有朝代。它匯聚了太多的方位,於是也就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虛幻,像一個收羅備至的博覽會,盛大到了縹緲。

  西湖的盛大,歸攏來說,在於它是極複雜的中國文化人格的集合體。

  一切宗教都要到這裡來參加展覽,再避世的,也不能忘情於這裡的熱鬧;再苦寂的,也要分享這裡的一角秀色。佛教勝跡最多,不必一一列述了,即便是超逸到家了的道家,也占據了一座葛嶺,這是湖畔最先迎接黎明的地方,一早就呼喚著繁密的腳印。作為儒將楷模的岳飛,也躋身於湖濱安息,世代張揚著治國平天下的教義。寧靜淡泊的國學大師也會與荒誕奇瑰的神話傳說相鄰而居,各自變成一種可供觀瞻的景致。

  這就是真正中國化了的宗教。深奧的理義可以幻化成一種熱鬧的瀏覽方式,與感官玩樂溶成一體。這是真正的達觀和「無執」,同時也是真正的浮滑和隨意。極大的認真伴和著極大的不認真,最後都皈依於消耗性的感官天地。中國的原始宗教始終沒有像西方那樣上升為完整嚴密的人為宗教,而後來的人為宗教也急速地散落於自然界,與自然宗教遙相呼應。背著香袋來到西湖朝拜的善男信女,心中並無多少教義的蹤影,眼角卻時時關注著桃紅柳綠、蓴菜醋魚。是山水走向了宗教?抑或是宗教走向了山水?反正,一切都歸之於非常實際、又非常含糊的感官自然。

  西方宗教在教義上的完整性和普及性,引出了宗教改革者和反對者們在理性上的完整性的普及性;而中國宗教,不管從順向還是逆向都激發不了這樣的思維習慣。綠綠的西湖水,把來到岸邊的各種思想都款款地搖碎,溶成一氣,把各色信徒都陶冶成了遊客。它波光一閃,嫣然一笑,科學理性精神很難在它身邊保持堅挺。也許,我們這個民族,太多的是從西湖出發的遊客,太少的是魯迅筆下的那種過客。過客衣衫破碎,腳下淌血,如此急急地趕路,也在尋找一個生命的湖泊吧?但他如果真走到了西湖邊上,定會被萬千悠閒的遊客看成是乞丐。也許正是如此,魯迅勸阻郁達夫把家搬至杭州:

  錢王登假仍如在,伍相隨波不可尋,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滿蔽高岑。

  墳壇冷落將軍岳,梅鶴淒涼處士林,何似舉家遊曠遠,風波浩蕩足行吟。

  他對西湖的口頭評語乃是:「至於西湖風景,雖然宜人,有吃的地方,也有玩的地方,如果流連忘返,湖光山色,也會消磨人的志氣的。如像袁子才,身上穿一件羅紗大褂,和蘇小小認認鄉親,過著飄飄然的生活,也就無聊了。」(川島憶魯迅先生一九二八年杭州之遊)

  然而,多數中國文人的人格結構中,對一個充滿象徵性和抽象度的西湖,總有很大的向心力。社會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繹,秀麗山水間散落著才子、隱士,埋藏著身前的孤傲和身後的空名。天大的才華和鬱憤,最後都化作供後人遊玩的景點。

  景點,景點,總是景點,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龍飛鳯舞的楹聯。

  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既可憑弔也可休息的亭臺。

  再也不去期待歷史的震顫,只有凜然安坐著的萬古湖山。

  修繕,修繕,再修繕,群塔入雲,藤葛如髯,湖水上漂浮著千年藻苔。

  西湖勝跡中最能讓中國文人揚眉吐氣的,是白隄和蘇隄。兩位大詩人、大文豪,不是為了風雅,甚至不是為了文化上的目的,純粹為了解除當地人民的疾苦,興修水利,浚湖築堤,終於在西湖中留下了兩條長長的生命堤壩。

  清人查容詠蘇隄詩云:「蘇公當日曾築此,不為遊觀為民耳。」恰恰是最懂遊觀的藝術家不願意把自己的文化形象雕琢成遊觀物,於是,這樣的堤岸便成了西湖間特別顯得自然的景物。不知旁人如何,就我而論,遊西湖最暢心意的,乃是在微雨的日子,獨個兒漫步於蘇隄。也沒有什麼名句逼我吟誦,也沒有後人的感慨來強加於我,也沒有一尊莊嚴的塑像壓抑我的鬆快,它始終只是一條自然功能上的長堤,樹木也生得平適,鳥鳴也聽得自如。這一切都不是東坡學士特意安排的,只是他到這裡做了太守,辦了一件盡職的好事,就這樣,才讓我看到一個在美的領域真正卓越到了從容的蘇東坡。

  但是,就白居易、蘇東坡的整體情懷而言,這兩道物化了的長堤還是太狹小的存在。他們有他們比較完整的天下意識、宇宙感悟,他們有比較硬朗的主體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們是那個時代的峰巔和精英。他們本該在更大的意義上統領一代民族精神,但卻僅僅因辭章而入選為一架僵硬機體中的零件,被隨處裝上拆下,東奔西顛,極偶然地調配到了這個湖邊,搞了一下別人也能搞的水利。我們看到的,是中國歷代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會實績的極致。儘管美麗,也就是這麼兩條長堤而已。

  也許正是對這類結果的大徹大悟,西湖邊又悠悠然站出一個林和靖。他似乎把什麼都看透了,隱居孤山二十年,以梅為妻,以鶴為子,遠避官場與市囂。他的詩寫得著實高明,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來詠梅,幾乎成為千古絕唱。中國古代,隱士多的是,而林和靖憑著梅花、白鶴與詩句,把隱士真正做道地、做漂亮了。在後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蘇東坡固然值得羡慕,卻是難以追隨的;能夠偏偏到杭州西湖來做一太守,更是一種極偶然、極奇罕的機遇。然而,要追隨林和靖卻不難,不管有沒有他的才分。梅妻鶴子有點煩難,其實也很寬鬆,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那兒找不到幾叢花樹、幾雙飛禽呢?在現實社會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個林和靖是最容易不過的。

  這種自衛和自慰,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機智,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實現於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他們消除了志向,漸漸又把這種消除當作了志向。安貧樂道的達觀修養,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結構中一個寬大的地窯,儘管有濃重的黴味,卻是安全而寧靜。於是,十年寒窗,博覽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與社會交手不了幾個回合,便把一切沉埋進一座座孤山。

  結果,群體性的文化人格日趨黯淡。春去秋來,梅凋鶴老,文化成了一種無目的的浪費,封閉式的道德完善導向了總體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進,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鶴羽,像畫簽一般,夾在民族精神的史冊上。

  與這種黯淡相對照,野潑潑的,另一種人格結構也調皮地擠在西湖岸邊湊熱鬧。

  首屈一指者,當然是名妓蘇小小。

  不管願意不願意,這位妓女的資格,要比上述幾位名人都老,在後人詠西湖的詩作中,總是有意無意地把蘇東坡、岳飛放在這位姑娘後面:「蘇小門前花滿枝,蘇公堤上女當壚」;「蘇家弱柳猶含媚,岳墓喬松亦抱忠」……就是年代較早一點的白居易,也把自己寫成是蘇小小的欽仰者:「若解多情尋小小,綠楊深處是蘇家」;「蘇家小女舊知名,楊柳風前別有情」。

  如此看來,詩人袁子才鐫一小章曰:「錢塘蘇小是鄉親」,雖為魯迅所不悅,卻也頗可理解的了。

  歷代吟詠和憑吊蘇小小的,當然不乏輕薄文人,但內心厚實的飽學之士也多的是。在我們這樣一個國度,一位妓女竟如此尊貴地長久安享景仰,原因是頗為深刻的。

  蘇小小的形象本身就是一個夢。她很重感情,寫下一首同心歌曰:「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何處結同心,西陵松柏下。」樸樸素素地道盡了青年戀人約會的無限風光。美麗的車,美麗的馬,一起飛駛疾馳,完成了一組氣韻奪人的情感造像。又傳說她在風景勝處偶遇一位窮困書生,便慷慨解囊,贈銀百兩,助其上京。但是,情人未歸,書生已去,世界沒能給她以情感的報償。她並不因此而鬱憤自戕,而是從對情的執著大踏步地邁向對美的執著。她不願做姬做妾,勉強去完成一個女人的低下使命,而是要把自己的美色呈之街市,蔑視著精麗的高牆。她不守貞節只守美,直讓一個男性的世界圍著她無常的喜怒而旋轉。最後,重病即將奪走她的生命,她卻恬然適然,覺得死於青春華年,倒可給世界留下一個最美的形象。她甚至認為,死神在她十九歲時來訪,乃是上天對她的最好成全。

  難怪曹聚仁先生要把她說成是茶花女式的唯美主義者。依我看,她比茶花女活得更為瀟灑。在她面前,中國歷史上其他有文學價值的名妓,都把自己搞得太逼仄了,為了個負心漢,或為了一個朝廷,顛簸得過於認真。只有她那種頗有哲理感的超逸,才成為中國文人心頭一幅祕藏的聖符。

  由情至美,始終圍繞著生命的主題。蘇東坡把美衍化成了詩文和長堤,林和靖把美寄託於梅花與白鶴,而蘇小小,則一直把美熨貼著自己的本體生命。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轉捩,只是憑借自身,發散出生命意識的微波。

  妓女生涯當然是不值得贊頌的,蘇小小的意義在於,她構成了與正統人格結構的奇特對峙。再正經的鴻儒高士,在社會品格上可以無可指摘,卻常常壓抑著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本體的自然流程。這種結構是那樣的宏大和強悍,使生命意識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嶺的圍困中變得恣肆和怪異。這裡又一次出現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醜的悖論:社會汙濁中也會隱伏著人性的大合理,而這種大合理的實現方式又常常怪異到正常的人們所難以容忍。反之,社會歷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犧牲人本體的許多重要命題為代價。單向完滿的理想狀態,多是夢境。人類難以掙脫的一大悲哀,便在這裡。

  西湖所接納的另一具可愛的生命是白娘娘。雖然只是傳說,在世俗知名度上卻遠超許多真人,在中國人的精神疆域中早就成了種更宏大的切實存在。人們慷慨地把湖水、斷橋、雷峰塔奉獻給她。在這一點上,西湖毫無虧損,反而因此而增添了特別明亮的光色。

  她是妖,又是仙,但成妖成仙都不心甘。她的理想最平凡也最燦爛:只願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這個基礎命題的提出,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極大的挑戰性。

  中國傳統思想歷來有分割兩界的習慣性功能。一個渾沌的人世間,利刃一劃,或者成為聖、賢、忠、善、德、仁,或者成為奸、惡、邪、醜、逆、凶,前者舉入天府,後者淪於地獄。有趣的是,這兩者的轉化又極為便利。白娘娘做妖做仙都非常容易,麻煩的是,她偏偏看到在天府與地獄之間,還有一塊平實的大地,在妖魔和神仙之間,還有一種尋常的動物:人。她的全部炎難,便由此而生。

  普通的、自然的、只具備人的意義而不加外飾的人,算得了什麼呢?厚厚一堆二十五史並沒有為它留出多少筆墨。於是,法海逼白娘娘回歸於妖,天庭勸白娘娘上升為仙,而她卻拚著生命大聲呼喊:人!人!人!

  她找上了許仙,許仙的木訥和萎頓無法與她的情感強度相對稱,她深感失望。她陪伴著一個已經是人而不知人的尊貴的凡夫,不能不陷於寂寞。這種寂寞,是她的悲劇,更是她所嚮往的人世間的悲劇,可憐的白娘娘,在妖界仙界呼喚人而不能見容,在人間呼喚人也得不到回應,但是,她是決不會捨棄許仙的,是他,使她想做人的欲求變成了現實,她不願去尋找一個超凡脫俗即已離異了普通狀態的人。這是一種深刻的矛盾,她認了,甘願為了他去萬里迢迢盜仙草,甘願為了他在水漫金山時殊死拚搏。一切都是為了衛護住她剛剛抓住一半的那個「人」字。

  在我看來,白娘娘最大的傷心處正在這裡,而不是最後被鎮於雷峰塔下。她無懼於死,更何懼於鎮?她莫大的遺憾,是終於沒能成為一個普通人。雷峰塔只是一個歸結性的造型,成為一個民族精神界的愴然象徵。

  一九二四年九月,雷峰塔終於倒掉,一批「五四」文化闖將都不禁由衷歡呼,魯迅更是對之一論再論。這或許能證明,白娘娘和雷峰塔的較量,關係著中國精神文化的決裂和更新?為此,即使明智如魯迅,也願意在一個傳說故事的象徵意義上深深沉浸。

  魯迅的朋友中,有一個用腦袋撞擊過雷峰塔的人,也是一位女性,吟罷「秋風秋雨愁煞人」,也在西湖邊上安身。

  我欠西湖的一筆宿債,是至今未到雷峰塔廢墟去看看。據說很不好看,這是意料中的,但總要去看一次。

 

十一、袁宏道名句

1.大丈夫當獨往獨來,自舒其逸耳,豈可逐世啼笑,聽人穿鼻絡首。(中郎先生行狀)

〔釋義〕大丈夫應當有獨立自主的精神,自由舒張胸懷逸興,怎麼能根據世人的哭笑而哭笑,聽憑別人來牽制自己的行動呢?此句表現了作者追求個性解放的思想光芒,激勵後人勇於破俗,走自己的路。

2.自從老杜得詩名,憂君愛國成兒戲。(顯靈宮集諸公以城市山林為韻)

〔釋義〕詩聖杜甫的詩以具有強烈的憂君愛國思想而著名,後代文人本無此情懷,卻為了沽名釣譽,敲開功名之門,也在詩中大談「憂君愛國」,因而「憂君愛國」失去了它本來應有的嚴肅意義成為兒戲。

3.名臣何必貴,衰腐據要津。(嘉魚李太清書齋)

〔釋義〕既然衰朽腐敗之徒占據著顯要地位,有名望的臣子又何必尊貴呢?無限激憤直從胸中流出,充分表現作者的清高及對明代官場腐敗黑暗的不滿。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17回)

8~10題組:

請見高中國文補充教材〔三〕P94~P95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下列關於文學常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傳奇」本指情節曲折離奇的唐代文言短篇小說,〈虬髯客傳〉即其代表作 (B)「行」、「歌行」均為樂府詩體式,佚名〈飲馬長城窟行〉、白居易〈琵琶行〉皆屬之 (C)「書」可用於下對上,如李斯〈諫逐客書〉;亦可用於平輩之間,如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D)「賦」盛行於兩漢,歷魏晉、隋唐,至宋而不衰;其中宋賦受古文影響,傾向散文化,蘇軾〈赤壁賦〉即其代表作 (E)唐宋以來,「記」體文學迭有名篇,或抒寫山水名勝,或描寫特定名物,不一而足。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脩〈醉翁亭記〉即屬前者;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則屬後者。                                                  〔94指考〕

答案:(A)(B)(C)(D)

解析:(E)四篇皆屬前列「抒寫山水名勝」之作。

 

2. 下列文句,敘述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的選項是 (A)月景尤不可言,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 (B)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C)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D)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 (E)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99指考〕

答案:(A)(B)(C)

解析:(A)出處: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袁宏道別具不同於世俗的審美觀,眷戀月景,〈晚遊六橋待月記〉一開頭就說:「西湖最盛,為春為月。」為春之盛,正文已鋪敘;為月之盛,卻未作一字交代,以呼應題目之「待月」,這不可言傳的月景之美,唯有自許為自然美的知音之作者與山僧能享,充滿清高自賞的情味樂趣。為正答。(B)出處:歸有光〈項脊軒志〉。歸有光在〈項脊軒志〉首段對比鮮明出書齋修葺前後的景況,整理後,環境幽美,別有情趣,十分怡人。作者使用簡潔的語言生動描繪形象,如選項的文字完全是詩的語言。為正答。(C)出處:范仲淹〈岳陽樓記〉。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以兩種環境和兩種不同的心境畫出結構上的兩大層次:雨悲和晴喜,有景物的對比和情感的對比。選項引文先從視覺描寫煙霧消散,月光普照千里的靜謐之美,再從聽覺的漁歌互答,由景而人寫出人情和樂,最後「其喜洋洋者矣」顯出喜的情懷。為正答。(D)出處:蒲松齡〈勞山道士〉。「月夜宴飲」是〈勞山道士〉小說中重要的場景,作者蒲松齡寫箸化嫦娥,「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兼顧了時間、空間的轉換,在遠方的「小」,距離愈近,就逐漸擴大,就像攝影機的畫面一樣,帶領讀者身歷其境。神思妙想,真幻並作,具有相當深厚的藝術功力。但這僅是描寫道士於月夜宴飲施展法術,並非敘述其人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非正答。(E)出處:蘇軾〈水調歌頭〉。蘇軾因中秋夜醉後有感,兼懷其弟蘇轍而作此詞。一開始藉著對蒼天的既問且訴,馳騁想像於天際月宮,因為對人世間的無可奈何,想乘風歸去,又擔心自己也忍受不了那種純淨的寒冷,顯見他對現實世界厭倦,渴望純淨高曠的傳說世界,然而又有所猶豫。他在這樣一個矛盾的情境中,蘇軾把自己的心緒與月裡的嫦娥相應,同樣是無限寂寞、高處不勝寒的心情。作者並未因月景而興發愉悅之情,非正答。

 

(二)延伸補充

2.古人用干支紀年,以十天干依次配上十二地支,組合成以六十為周期的紀年方式,稱為一甲子。十二地支又可對應十二生肖的紀年法;也用來表示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如卯時即上午五至七點。下列有關干支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若去年為甲申年,則明年為丙亥年 (B)子時是夜裡凌晨零點至兩點,所以通常稱為「子夜」 (C)民國前一年(1911)為辛亥年,則民國六十年亦為辛亥年 (D)午時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正午時分」指中午十二點 (E)韓愈生於唐代宗大曆三年(戊申年),歐陽脩生於北宋真宗景德四年(丁未年),可知韓愈生肖屬猴,歐陽脩屬羊。                   〔94指考〕

解答:(C)(D)(E)

解析:(A)十天干依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依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故若去年為甲申年,明年應為丙戌年。(B)子時為半夜十一時至凌晨一時。(C)干支紀時為六十年一輪迴,所以1911年若為辛亥年,則1971年(民國六十年)也是辛亥年。(D)地支為「子」指鼠年,以此類推,韓愈生於「戊申」,故生肖屬猴;歐陽脩生於「丁未」故生肖屬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