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勞山道士    蒲松齡

一、寫作背景

  蒲松齡在〈聊齋自志〉,表明他的創作動機與過程,所謂「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

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久之… …集腋成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語譯:才華不如干寶,仍非常喜愛蒐集奇異傳聞;個性如同蘇東坡,喜愛聽人說鬼怪故事。有空暇便動筆記載,於是成為一本書。我積少成多,狂妄地想續接幽明錄;邊飲酒邊動筆,僅能完成個人憤世嫉俗之作。如此寄託一己情懷,實在令人悲痛!)

  但清朝政權鞏固後,即刻箝制思想,大興文字獄,使得一般讀書人亡魂喪膽,有所顧忌。在這種情況下,蒲松齡雖然以小說一抒憤懣(ㄇㄣˋ),並同情民瘼,揭政治之污、科舉之弊;託言鬼狐,諷刺現實,寄身立命;嘲諷世俗,反映民風。仍不得不使出「障眼法」,披著「談狐」、「說鬼」、「荒誕無稽」的外衣,進行暴露抨擊,諷刺一切醜惡的現象。像本課即諷刺好逸惡勞、學道不堅,心術不正、妄圖不勞而獲者終無所成。

二、蒲松齡及聊齋志異

(一)蒲松齡生平簡介

   蒲松齡,字留仙,一字劍臣,自號柳泉,亦稱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

1.般陽土著,神祕家世

  蒲松齡的家世帶有些許神祕性。羅香林《蒲壽庚傳》一書指出:蒲松齡家世應可推至北宋,其先人可能出自阿拉伯系統,並且世代信奉回教,又有謂出自蒙古統治下的突厥人。蒲松齡身上可能流著漢、二族的血液。蒲松齡自撰之淄川族譜系稱「吾族為般陽(淄川之古名)」先祖自明萬曆以來,曾科甲相繼,雖非達官顯貴,卻也稱得上是書香門第,淄川望族。蒲松齡譜系最確的始祖是蒲璋。從蒲璋到蒲松齡十一世間,則以耕讀傳家,蒲家不乏以道德文章為地方所重之人物。

2.癯曇入夢,留仙誕生

  蒲松齡出生前一個晚上,蒲槃做了一個夢:一個癯瘦和尚袒露一邊臂膀,踉蹌(ㄌㄧㄤˋㄑㄧㄤˋ)地走進自己住的北房,瘦骨嶙峋的和尚前胸上貼了一塊銅錢般大的膏藥,蒲槃驚訝於這出家人怎麼擅自進入家室,他從夢中驚醒,就聽到嬰兒的哭聲,蒲松齡誕生了。由於蒲松齡自小羸弱多病,家人擔憂他無法長壽,便給他取個名叫松齡,因為猜測他可能是病癯曇托生,所以取字留仙。

3.科舉受挫,功名失意

  蒲松齡自從十九歲中秀才之後,接連幾次的鄉試都未能中舉。康熙初年他曾住進淄川西南五十里的青雲寺苦讀。青雲寺歷來是名賢苦讀之處,蒲松齡喜歡在清靜的佛寺夜讀,也喜歡看摩肩接踵趕會的村民,聽他們講各村的奇聞軼事。但是青雲寺苦讀並未讓蒲松齡爭得功名。清廷考試制度多次更改規定,蒲松齡科舉屢次敗北,歷盡酸楚。康熙二十六年秋天應試時,文思如注,運筆如風,竟然犯了「越幅」的錯誤,即書寫卷子,不慎跳過了一幅,造成一幅空白,前後文不相續,均以違式論,張榜除名,勒令出場。康熙二十九年鄉試,又一時粗心又造成違式情況,讓他痛心疾首。多年來的科場失敗,挫折了他獵取功名的銳氣,憤慨的根苗從心底滋長,他開始有所寄託地寫起小說來。

4.為謀生計,受聘幕客

  兄弟析箸分居後,蒲松齡只分得「農場老屋三間,曠無四壁,小樹叢叢,蓬蒿滿之」由於薄產不足以自給,所以只好在外零星設帳授徒。蒲松齡自二十七歲起開始長年在外,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回家。父親蒲槃過世後,奉養母親的重擔又落在蒲松齡的身上,生活極其清貧辛苦。當時寫小說,比不上說書有收入,就算人家願意替你刻版刊行,也是沒有稿費的。身為窮秀才的蒲松齡受衣食問題威脅,就在康熙九年(西元一六七○年,蒲松齡三十歲),應允寶應知縣孫蕙的聘請,離家南遊。此次南遊路途中,創作聊齋志異的興致正濃。第二年,孫蕙調任高郵,蒲松齡也隨他上任,這期間,他親眼目睹百姓的悲苦,貪官汙吏魚肉人民的嘴臉,也了解官場的一些情況。前後一年的案牘生活,對他後來寫諷諭官場的小說題材,頗有幫助。

5.居鄉課徒,創作志怪

  蒲松齡結束幕賓工作,四十歲那年應畢際有刺使之聘,坐館於其家石隱園綽然堂,門徒則為畢際有的八個孫子。畢家號稱「三世一品」、「四世同朝」,和王士禎家族有三、四世婚姻之好。畢際有之子畢盛鉅亦隨之受業,賓主師生,相見恨晚。石隱園已有花木之盛,畢家又有豐富的藏書,蒲松齡得以自由觀覽,因此在畢家渡過三十年的安然歲月,直至七十歲才告老還家。他在畢家創作了許多花妖狐鬼的動人故事,他的俚曲、雜著等著作也大都完成於此,還結識了一批著名的文人或顯宦,如王士禎(號漁洋山人),就是在坐館於畢家時相識的。

6.「聊齋」之命名

  蒲松齡將書房命名為「聊齋」,「聊有「姑且」之意,「聊齋」含有作者鵬飛無望,聊以著書,聊以明志的意思。

7.博採民間傳聞做為題材

  蒲松齡著聊齋志異時,每日清晨帶著一個磁罐子,裡面裝著苦茶、預備一包菸草,放在行人大道旁,地上鋪著蘆席,先生坐在上端,菸茶放在身旁。看見行人走過,便強拉住行人講話,就人家所知道的,搜集奇說異聞。渴了或者請人喝茶,或者請人抽菸。偶而聽到個好故事,回家就加以鋪敘改作。

 

(二)聊齋志異簡介

命名

「聊齋」是蒲松齡書齋的名稱。「志」通「誌」字,是記的意思。書中多記仙狐鬼魅的神怪故事,故名。

性質

體裁

受到魏晉志怪小說及唐代傳奇的影響,是文言文短篇小說。

著書

動機

蒲松齡一生困頓、科舉不得志,為了養家活口,從事四十幾年的私塾教師生涯,接觸的人物非常廣泛,因此他深深體會到官場的腐敗、科舉制度的弊端,同情人民生活疾苦,不滿社會現實的黑暗,因而以多奇幻靈異的故事,寄寓對現實人生的嘲諷與感慨。,他運用種種變形、怪誕的筆法,寫鬼怪精靈、狐魅花妖、神仙外道、豪紳惡霸、貪官汙吏……等,這些看似荒誕無稽的故事,卻深刻地反映出人性萬象,呈現了蒲松齡對世態人心的針砭,以及不同於流俗的審美傾向。

題材

來源

1)社會民間傳說;(2)自己屢困場屋,窮愁潦倒的生活經歷;(3)古代志怪、傳奇作品的改寫;(4)作者杜撰虛構;(5)歷史事件

駝背老大爺的啟示:心腸要,嘴巴要,無衣無食不怕,故事要寫(故事使人流淚,故事要辣不怕傷人)

成書

自二十多歲開始聚材構思,四十歲成初稿,五十歲時定稿。

篇幅

積數十年之增潤,窮二十年之功始畢。得四百九十一篇,總為十二卷

王士禎為作

七絕

王士禎聞《聊齋志異》之名,多次求見此書稿。讀完後,並為該書詳加評點,又在書後作一七絕:「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或作「詩」)。」可謂深得蒲氏作《聊齋志異》的苦心。蒲松齡則作「和詩次韻王司寇阮亭先生見贈詩」:「《志異書成共笑之,布袍蕭索鬢如絲;十年頗得黃州意,冷語寒燈夜話時。」

寓意

以狐鬼花妖寄託孤憤,藉寓言以諷世:書中所記雖多仙狐鬼魅的神怪故事,但字裡行間寓有深刻的寄託。其筆下的花狐妖魅,往往情意深摯,具有高潔的情操,與俗塵中醜陋的人心相較,反覺可親可愛,富於諷刺的意味。

主題

1.尖銳暴露政治腐敗、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社會現實的黑暗:

  聊齋志異最富現實主義精神的篇章是那些控訴專制帝王和貪官汙吏的作品。比方促織,寫衙門裡的官員,為媚上取寵,獻了一隻蟋蟀給皇帝。不料以後遂成定例,年年要獻,但那地方其實不產蟋蟀,因而迫使許多老百姓家破人亡。再如席方平之父被富豪害死,席方平為父伸冤卻遭到下油鍋、鋸解的酷刑,陰司上下都是人面而獸心的官吏,多半「羊狠狼貪」、「魚食鯨吞」,這陰司其實是現實世界的投射。其中的城隍、郡司、冥王等等,都只曉得官官相護,見錢眼開,完全沒有公理正義可言,這其實是人間黑暗的寫照。

2.深刻揭發科舉制度的弊端:

  在小說中出現的許多主持考試的官員,大都不學無術,他們往往不識真才,甚至私通關節,使真正用功的讀書人無法從科場中取得成就。如司文郎,寫一個瞎和尚能用鼻子準確無誤地嗅出文章的好壞。但發榜後,他認為文章非常之好的王生榜上無名,他嗅之噁心的文章作者餘杭生卻居然高中金榜。於是,瞎和尚嘆息道:「僕雖盲於目,而不盲於鼻;帘中人並鼻盲矣!」

3.熱烈歌頌自由戀愛的真純:

  故事中的女子往往是鬼狐花妖之類幻化的,她們因有不尋常身分,所以能不顧社會

的束縛,棄禮法、越常規,以自由戀愛方式與世間男子相戀。但她們又多半具有忠誠的

性格和率真的感情。對愛情也多是抱著堅貞的態度,這是許多世間女子不一定做得到的

地方。

4. 嘲諷世俗,反應民風:

  勞山道士諷刺學道不堅、心術不正者終無所成。跳神寫出山東一帶民間有病不問

醫,而良家婦女樂於求神問卜,形成「跳神」的風氣。

藝術特色

1. 奇人怪事與曲折動人的情節:

  書中所記敘描寫的是奇人、異事。這「奇」與「異」,不僅指人物、事件的不同尋常,而且也包括故事情節的離奇曲折。故事的離奇則有:「人與異類之間的互變」,和「真實世界與幻想世界相通」這兩個特點。如:人與鬼狐可以相戀相愛,也可以與其他動、植物交往。故事情節離奇曲折富於變化,但卻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合情入理。

2. 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創造了奇異的典型環境:

  聊齋志異中不少篇章的主角都是鬼狐花妖、神仙魑魅及各種動物、植物。它們生活的環境或是洞天仙境,或是幽冥陰間,或是海外異域,皆幻想的世界。在那裡,自由浪漫,公平合理,充滿光明,與人世間的黑暗汙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表現了蒲松齡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寄託了作者的理想。

3. 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

聊齋志異在塑造人物的技巧方面,有很多獨到之處:

1)突出人物性格最主要的特徵,反覆強調,貫穿全篇。

2)把人物置於尖銳的矛盾衝突中,透過他們的行動,展示性格特點。

3)蒲松齡在刻劃那些鬼狐花妖時,非常巧妙地把握住了他們幻化為人時的雙重性格特點,把他們寫得荒誕而近人情。

4. 高超的語言藝術:

1)不僅充分發揮了文言文的優勢,能在簡潔凝鍊之中做到準確傳神,而且還把口語,

     乃至俚語抽提熔鑄到文言之中,大大提升了文言文的表現力。

2)蒲松齡刻劃人物的本領更是驚人,往往片言隻字,就能使人物躍然紙上。其次,蒲

   松齡也很善於寫人物的對話,能使讀者從對話中,聯想到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

3)蒲松齡對於語言藝術的錘鍊還表現在語言的韻律與節奏的變化上。他用散文語言敘

   事狀物,但我們讀起來卻威到琅琅上口並富於節奏感。

5. 詩化的傾向:

  許多篇章帶有詩化的傾向,於小說敘事中運用了詩句、詩意,還表現於許多篇章在敘事、描寫時帶有詩的意境。

文學價值

中國文言短篇小說的冠冕。它繼承了魏、晉志怪和唐代傳奇的傳統,也借鑑話本小說的

市井趣味,深廣地描繪社會生活,既有精湛的思想內容,又有獨特的藝術造詣,高超的

寫作技巧,將中國志怪小說推向一個開闊而絢麗的境界,堪稱集文言短篇小說創作藝術

之大成,代表中國文言小說發展的最高峰,迄今已有多種外文譯本,允為世界文學名作。

評價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怪,誕而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

2.郭沫若:「寫人寫鬼,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3.王文興:「中國文言短篇小說之王

一代詩壇盟主王士禎(漁洋)曾言:「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或作「時」)。」松齡則作「次韻王司寇亭先生見贈詩」:「《志異書成共笑之,布袍蕭索鬢如絲;十年頗得黃州意,冷語寒燈夜話時。」

另著

醒世姻緣傳:為白話章回小說,筆名西周生。以明代為背景,用山東土語鄉諺寫二世姻緣、因果報應及懼內的故事。由於書中亦有狐仙鬼魅情節,胡適考據為蒲氏作品

 

三、國學常識

(一)中國小說簡介

緣 起

1.「小說」一詞始見( 莊子•外物 )。但其義為瑣碎淺薄的言論、小道理,與後代「小說」之意不同

2.漢書•藝文志曰:「小說家者流,蓋出於( 稗 )官。所謂街談巷語、道聽塗說之所造也。」

3.隋書•經籍志二十五部小說中,以( 燕丹子荊軻刺秦王故事 )最古

流 變

1.漢魏六朝多零星散記的筆記小說

2.唐傳奇稍具規模,元代以後章回小說產生

3.四庫全書不收錄章回小說。筆記小說錄於四庫全書「子部」

漢魏六朝

(文言筆記小說

1. 筆記 小說,皆零星記事,不重結構,屬文言短篇

2.志人小說代表是劉義慶的( 世說新語 )─開說部之先河

3.志怪小說代表是干寶的( 搜神記 )、張華( 博物志 )

唐代

文言短篇傳奇

1.又稱( 傳奇 ),為有結構的短篇文言故事

2.豪俠類:杜光庭( 虬髯客傳 )、袁郊( 紅線傳 )、李公佐( 謝小娥傳 )、裴鉶( 崑崙奴 )

3.愛情類白行簡( 李娃傳 )、陳鴻( 長恨歌傳 )、蔣防( 霍小玉傳 )元稹( 會真記 )又名( 鶯鶯傳 )

4.神怪類沈既濟( 枕中記 )、李公佐( 南柯太守傳 )、陳玄祐( 

離魂記 )、李朝威( 柳毅傳 )

5.歷史:姚汝能( 安祿山事蹟 )

6.宋‧李昉所輯 太平廣記 保存大量唐人傳奇,為中國最早的一部小說總集

7.這些傳奇故事大多成為後來戲曲的題材,如:

(1)元稹會真記→元•王實甫( 西廂記 

(2)陳鴻•長恨歌傳→元•白樸•梧桐雨→清•洪昇•長生殿

(3)沈既濟枕中記→元•馬致遠•黃粱夢→明•湯顯祖•邯鄲記

(4)李公佐•南柯太守傳→明•湯顯祖•南柯記

(5)陳玄祐•離魂記→元•鄭光祖•倩女離魂

宋 代

話本

以「話本」(說書人的稿本)最出色,是白話小說的成熟階段。

  1. 短篇:大多收錄在京本通俗小說、清平山堂話本等集中。運用白話文的

         技巧,已達成熟的階段。

    京本通俗小說有名的篇章:錯斬崔寧、碾玉觀音、拗相

  1. 長篇:大多是說經講史,大都為淺近的文言與白話夾雜合用。有:

     新編五代史平話、大宋宣和遺事、三國志平話、大唐三藏取經

     記等。

仿唐人傳奇之文言短篇小說:有樂史的綠珠傳、太真外傳。

元 代

(元末明初)

(章回小說)

1.開始發展(章回 )小說,最著名的是施耐庵的( 水滸傳 ),以當時白話口語寫成,描述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的故事,屬( 俠義 )類小說

2.最通行的是羅貫中的( 三國演義 ),以淺顯文言寫成,以三國時代的人物為題材,屬( 歷史 )類小說

明 代

1.白話章回小說

1吳承恩( 西遊記 ):寫孫悟空師徒一行西天取經過程,屬( 神怪 )類小說

2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 ):描述西門慶及其眾妻妾故事(潘「金」蓮、李「瓶」兒、春「梅」)

3許仲琳( 封神演義 )武王伐紂為中心的神怪小說

2.白話短篇小說:以馮夢龍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所成的( 三言 );凌濛初輯「拍案驚奇」、「拍案驚奇二刻」所成的( 二拍 )最受好評。抱甕老人將以上作品選出四十篇,名為( 今古奇觀 )

3.明代成為白話小說成熟的時代,明確地肯定了小說的文學與社會價值。(如袁宏道即重視小說在文學上的地位)

清 代

1.白話章回小說為主流

1愛情類:曹雪芹( 紅樓夢 )

2諷刺類:吳敬梓( 儒林外史 )

3豪俠類:文康( 兒女英雄傳 )、石玉崑( 三俠五義 )

4神怪類:李汝珍( 鏡花緣 )

2.文言短篇小說:蒲松齡的( 聊齋志異 ),似唐人傳奇,被譽為中國文言短篇小說之「王」

3.晚清譴責小說大興:因戊戌變法維新運動失敗而產生,揭發社會黑暗、申斥政治腐敗的小說。雖與諷刺小說同類,然「辭氣浮露,筆無藏鋒」,有過甚其辭的地方

4.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曾樸( 孽海花 )劉鶚( 老殘遊記 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 吳沃堯(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

六才子書

莊子(莊周著,子書)、離騷(屈原著,騷體韻文)、史記(司馬遷著,史書)、杜詩(杜甫著,詩集、韻文)、水滸傳(施耐庵著,小說)、西廂記(王實甫著,戲曲韻文)―清代( 金聖嘆 )說法

四大奇書

( 水滸傳 )、( 三國演義 )、( 西遊記 )、( 金瓶梅 )―明代( 李漁 )說法

翻譯小說

晚清有林紓大量翻譯外國小說,如翻譯《黑奴籲天錄》及法國小仲馬《巴黎茶花女遺事》

 

※反芻時間

小說之「第一」及「最」─請於空格內填入答案。

1.第一部筆記志人小說:( 世說新 )

2.第一部白話章回小說:( 水滸傳 )

3.第一部歷史章回小說:( 三國演義 )

4.最通行的歷史章回小說:( 三國演義 )

5.最早通行的白話章回小說:( 水滸傳 )

6.最具影響力的章回神怪小說:( 西遊記 )

7.最具影響力的諷刺小說:( 儒林外史 )

8.第一部由文人獨力創作的小說:( 金瓶梅 )

9.最具影響力的短篇神怪小說:( 聊齋志異 )

10.最受後人喜愛研究的章回小說:( 紅樓夢 )

11.第一部揭發清官之惡的小說:( 老殘遊記 )

12.最偉大的古典小說:( 紅樓夢 )

 

(二)小說比較

朝代

書名

作者

內容

性質

篇章

價值

南朝劉宋

世說新語

劉義慶集門下客共撰

記東漢至東晉間高士軼聞瑣事

志人筆記小說

36

開說部先河

元末明初

水滸傳

施耐庵

梁山泊108好漢因「官逼民反」而起義

俠義章回小說

120

第一部章回小說,人物塑造成功,語言明快洗鍊

元末明初

三國演義

羅貫中

東漢黃巾之亂至西晉滅吳的三國故事

歷史章回小說

120

第一部歷史章回小說

聊齋志異

蒲松齡

記仙狐鬼魅故事

神怪短篇文言小說

491

人物個性鮮明,荒誕而近人情。魯迅將聊齋的筆法概括為:「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

紅樓夢

雪芹

寫名門豪族內眷的奢華生活

言情章回小說

120

「紅學」世界知名,中國最偉大的古典言情小說,是真正的創作

儒林外史

吳敬梓

揭露舊禮教與科舉制度的弊害

諷刺章回小說

56

筆錄犀利見人性,中國第一部諷刺章回小說

晚清

老殘遊記

劉 鶚

記自身遊歷之見聞

譴責、遊記章回小說

20

描寫風景的能力是文學史上最大貢獻

 

(三)小說作者比較

時代

施耐庵

元末

明初

名子安,字耐庵

元末曾任官錢塘,與當道不合,隱於興化,閉戶著書

水滸傳、志餘

羅貫中

元末明初

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

生平事蹟鮮少記載,相傳為施耐庵弟子,為人落落寡合,懷才不遇,著述三國演義,以抒發不平之氣

以三國志平話為藍本,著成三國志通俗演義

蒲松齡

清初

字留仙,自號柳泉

自幼才華過人,但屢試不第,七十二歲舉貢生,一生精力盡於著作

聊齋志異

雪芹

清初

名霑,字芹圃

祖先三代均為江寧織造,家世顯赫,祖父曹寅曾主持全唐詩刻印,十餘歲時,家族獲罪被抄沒,生活陷於困境

以血淚寫成紅樓夢

吳敬梓

清初

字敏軒,一字文木

出身望族,因不善治生,性情豪縱,數年間揮霍殆盡,推薦博學鴻詞科不就,絕意仕進,客死異地

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詩文集、詩說

劉 鶚

清末

字鐵雲,筆名鴻都百鍊生

個性曠達不羈,精通算學、地理,留心西洋科學,曾助吳大澂治黃河,庚子亂,低價購太倉粟賑濟飢民,被流放新疆而死

老殘遊記、歷代黃河變遷圖考、鐵雲藏龜(研究甲骨文之始)

 

(四)清代科舉分級

童試

明清時,參加每年童試(秀才考試,又稱「院試」)的參加者,無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或「童生」,如果一直未通過,則一直以「童生」稱之。錄取者入府縣學肄業,稱為進學。進學的童生稱為「生員」,又稱「庠生」,俗稱「秀才」。(儒林外史中老童生范進五十四歲才中秀才,後來參加鄉試又中舉,喜極而狂。)

鄉試

每三年的秋天八月,各「生員」集於省城,朝廷選派主考官,試以經義(以儒家經典文句為題,使申論其義)、詩、策問(拿經義、政事等設問,寫在簡策上,使受試者條對)等,叫做「鄉試」,考中的稱為「舉人」(第一名曰解元,第二名曰亞元,第三名以下無「元」之稱。社會上習稱舉人為「老爺」)。「舉人」已可出仕為官。

※范進中舉:「捷報貴府老爺范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乃奉承語。

※清朝時,凡各府州縣學之生員食餼久者,亦可以其歲之額,從中選拔學行俱優者,稱為「貢生」,貢諸京師,升入太學,考核後可任用為官。

※蒲松齡,十九歲考秀才得第一,接著屢試不第,三十歲時發出「十年塵土夢,百事與心違」的慨嘆。蒲松齡落第時曾題自勉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三十三歲以教書或賣文為生。到七十二歲才援例補貢生。

會試

鄉試中式者於第二年春天參與禮部會試,考中的稱為「貢士」(第一名曰會元,唐、宋時稱進士)。

※歸有光三十五歲中舉人,上京會試八次不第,到六十歲才考上進士。

殿試

  會試次月揭榜,中式者參加殿試,由天子親策於廷,不再黜落,分「三甲」錄取,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曰狀元或殿元、魁甲;第二名曰榜眼;第三名曰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其他的進士於引見前,先行考試,知其學問,再行引見選拔。考中進士後,即可派任縣太爺,或在京師翰林院供職,可謂名利雙全。

連中三元

接連考取鄉試的「解元」、會試的「會元」,殿試的「狀元」(即所謂的「三元」)。

 

(五)史書「論贊體」

源起與定義

1.司馬遷著史記首創「論贊」體例

2.在史記的各篇中,都有一段「太史公曰」的內容,這是仿效左傳的「君子曰」的形式。這段文字是司馬遷對本篇所記的史事與人物,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與史學思想,或用以補充史料,記敘傳聞軼事,後代文人為文時常模仿此種體例

史 記

太史公曰

漢 書

贊曰

後漢書

論曰、贊曰(贊是用韻語寫成的)

三國志

評曰

五代史記

嗚呼

 

 

(以上為史書中之論贊,以下為篇章中之模仿)

傷仲永

王子曰(王安石)

秦士錄

史官曰(宋濂)

聊齋志異

異史氏曰

 

 

註:從宋書開始採用「史臣曰」,以後史書多用之

 

四、課文深究

(一)內容分析──緊密的線索

 

 

段落

內容大意

 

敘事

 

一、二

求師學

三、四

看師演

師父教

失靈

議論

提出諷刺主旨

 

(二)主題思想

有意求道而無法受苦,終至枉然

蒲松齡借這個充滿喜劇色彩的故事,嘲諷了那些訪道而又無法受苦的人。但這篇故事具有更普遍的現實意義。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了形形色色的王生—希望得到豐碩的收穫,卻不能吃苦耐勞踏實努力。這是第一層主題。

莫以為威勢暴虐可以橫行無阻

作者以王生譬喻執政掌權者,他們憎惡苦口的良藥忠言,喜愛諂媚阿諛的讒言,因此有諂媚者向他們進宣威逞暴之術,此正如王生學習穿牆之術,以為將可為所欲為,橫行無礙。然而一如王生穿牆,初試或許有效,但不可能遍行天下無礙。作者藉以暗示執政者莫以威勢暴虐對待天下人,否則將自食惡果。此為第二層主題。

 

(三)人物刻畫

作者藉人物性格的刻劃推進故事的情節。

 

 

 

 

  說開始用「故家子」介紹王生的出身,以示他從小便嬌生慣養,不能吃苦;「少慕道」,然而採樵月餘便不堪其苦,陰有歸念,可知其信道不堅。道士月夜宴飲施展法術之後,使王生「竊忻慕」,歸念遂息,鮮明地揭示了王生慕道與拜師的目的,乃是希冀聲色之樂與不勞而獲。因此臨別求道士傳習穿牆之法術。

  作者又細膩地描述道士教導王生「牆壁所不能隔」的過程:第一次,王生不敢入;第二次,從容從事,仍未能入;第三次「俛首驟入」,才成功。以其畏縮遲疑至奔而入的動作,書寫王生從難以相信到確信的心理過程,成功後他大喜,以為穿牆術輕而易舉,以此映襯最後王生返家後勇敢地奔入牆卻「碰壁」了,情境如此生動、如此令人忍俊不住。

道士

道士是位觀察敏銳,料事如神,法術無邊的仙人,他的形象「素髮垂領,神觀爽邁」,一派仙風道骨。初見王生,他就料定其「恐嬌惰不能作苦」,不久,果然應驗。王生辭行,他報之一笑;當王生求穿牆之術的時候,他又是一笑。他的笑蘊含無限深意,頗耐人尋味。前者看到自己的預料應驗之後會心的微笑,後者是對王生妄想學得仙術的嘲笑。

王生之妻

妻子最了解王生的真面目。作者對王生妻子著墨不多,側重在她對王生的態度,也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諷刺力量。妻子既不相信王生「遇仙」的自詡和「堅壁所不能阻」的吹噓;也不同情他碰壁後「額上墳起如巨卵」的遭遇,反而嘲笑他,這就更說明了王生平日行徑之可鄙了。

 

 

 

(四)迭宕起伏的布局

本篇小說依時間先後敘述故事的發展,然而作者高超的布局謀篇工夫,使小說達到峰回路轉的藝術境界。王生入山學道,道士一見即告知:「恐嬌惰不能作苦。」埋下伏筆;王生卻說:「能。」道士仍收他為徒,王生「遂留觀中」。他真的能作苦?逗人懸念。不久果然應了道士的推測,才過月餘,王生已不堪其苦,「陰有歸志」。在他還沒開口辭別時,事情突然有了轉折,一夜歸來,竟然看見道士演示令人嘆為觀止的法術:翦紙為月,月照一室;美酒分酌,永遠不竭;以箸擲月,化為美人;三人移席,漸入月中。因而王生「歸念遂息」。王生果真可以受苦學道?又啟人疑竇。沒想到月餘,王生「苦不可忍」,只得向道士表明心意。臨別又來一招,要求學小技──穿牆術。道士傳習穿牆術後,王生大喜過望,使人以為王生終於習得法術,學成歸鄉了。然而王生歸家試術,居然「碰壁而踣」仆倒,遭妻子揶揄。層層轉折,令人欲罷不能,啞然失笑。

 

五、形音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日影、時間

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

(曹丕典論.論文)

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

山「陰」、淮「陰」

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樹蔭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歐陽脩.醉翁亭記)

月亮

借代「黑夜」

太「陰」

(「陰」陽潛移,春秋代序(豐子愷.漸))

天色昏暗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范仲淹.岳陽樓記)

秘密、不光明的

「陰」謀

險詐

「陰」險

暗中,私底下

不堪其苦,「陰」有歸志

 

2.

點燃、燃燒

門人「然」燭來,則道士獨坐,而客杳矣

晴日催花暖欲「然」(歐陽脩采桑子)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孟子公孫丑上)

如此

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司馬光訓儉示康)

可是、但是

「然」以功業之大,人莫之非(司馬光訓儉示康)

「然」松柏後凋於歲寒 (顧炎武.廉恥)

「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沈括.夢溪筆談.正午牡丹)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對、正確

不以為「然」

贊同,動詞

沛公「然」其計,從之(史記.高祖本紀)

唯,表應答

子曰:「然」!有是言也(論語.陽貨)

然後

待士馬肥充,「然」可與人爭利(隋書.李密傳)

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的樣子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她愀「然」一笑說:我還要那樣時髦幹什麼

(琦君.髻)

其容闐「然」,其色渥「然」,其氣充「然」

(方孝孺.指喻)

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3.

距離

王果「去」牆數步

二灘相「去」二里(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以緩(行行重行行)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絕壁(李白蜀道難)

西蜀之「去」南海(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前往,與「來」相反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離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崔顥黃鶴樓)

孟子「去」齊,宿於晝(孟子公孫丑下)

少時,一狼徑「去」(聊齋志異•狼)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魏風碩鼠)

「去」職

死亡

大「去」之期

聲調之一

「去」聲

助詞,無義

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蘇軾‧海棠詩

除去、丟棄

「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中庸)

一日而三失伍,則「去」之否乎(孟子公孫丑下)

非秦者「去」,為客者逐(李斯•諫逐客書)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論語里仁)

是君臣、父子、兄弟盡「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告子下

「去」死肌,殺三蟲(柳宗元捕蛇者說)

4.

 

 

 

 

 

 

數量不多

(ㄕㄠˇ)

 

不知世之為王生者,正復不「少」

吾有「少」下酒物,李郎能用之乎(杜光庭虬髯客傳)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歐陽脩醉翁亭記)

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絕甘分少:有美食不獨占而肯與眾人分享。比喻和眾人同甘共苦)

稍微、略

(ㄕㄠˇ)

往復挹注,竟不「少」減

或勸以「少」休(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

(劉鶚明湖居聽書)

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公宜「少」從眾

(司馬光訓儉示康)

不足、欠缺

(ㄕㄠˇ)

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輕視(ㄕㄠˇ)

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

記‧蘇秦傳

不久(ㄕㄠˇ)

「少」焉,文靜飛書迎文皇看棋(杜光庭虬髯客傳)

年少(ㄕㄠˋ)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論語•季氏

夫人「少」而蚤卒(班固夫人傳)

年幼(ㄕㄠˋ)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韓愈師說)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李密陳情表)

5.

拿、舉起

十人舁,弗能「舉」(宋濂秦士錄)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蘇軾赤壁賦)

吾力足以「舉」百鈞(孟子梁惠王上)

提出、列舉

綱「舉」目張,百事俱作(連橫臺灣通史序)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論語述而)

占領

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李斯諫逐客書)

南取漢中,西「舉」巴蜀(賈誼過秦論)

包「舉」宇內,囊括四海(賈誼過秦論)

升起

待臣而「舉」火者三百餘人(錢公輔義田記)

舉用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

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舉」賢而共圖之(曾國藩日記選)

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孟子滕文公上)

推行、施行

其規模遠「舉」,又疑過之(錢公輔義田記)

行為

義「舉」

謂天下之大,「舉」可以如是行矣

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司馬光訓儉示康)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司馬遷鴻門宴)

6.

怎麼

七八人,壺酒「何」能遍給

「何」足掛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軾•水調歌頭)

6.

什麼

「何」術之求

伯夷叔齊「何」人也?(論語•述而)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

哪裡、何處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閣詩)

為什麼

且許子「何」不為陶冶?(孟子•滕文公上)

夫子「何」哂由也?(論語•先進)

「何」樂不為

鬧天宮攪亂蟠桃者,「何」也?(西遊記•第八回)

多麼。表示程度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古風詩五十九首之三)

割之不多,又「何」廉也!歸遺細君,又「何」仁也

(漢書•東方朔傳)

「何」其不幸

7.

迫近

其門人甚眾,「薄」暮畢集

「薄」暮冥冥,虎嘯猿啼(范仲淹•岳陽樓記)

但以劉日「薄」西山(李密•陳情表)

寒暑未「薄」而疾(荀子•天論)

炎日「薄」茅上(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義「薄」雲天

輕忽,鄙視

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出師表)

淺薄,微少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李密•陳情表)

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司馬光•訓儉示康)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

少,減弱

鄰之厚,君之「薄」也(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刻薄

聞柳下惠之風,鄙夫敦,「薄」夫寬(孟子•萬章下)

草叢生之地

露申辛夷,死林「薄」兮(屈原•涉江)(露申、辛夷皆香草)

8.

氣息

一「息」尚存,永矢弗諼(立誓永遠不忘)

風「息」是溫馴的(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閒話)

呼吸

武氣絕,半日復「息」(漢書‧蘇武傳)

休憩

君代作,壞宮室以為汙池,民無所安「息」

(孟子•滕文公下)

人於其中,寢處游「息」,晝僅一室爾(曾國藩日記選)

調護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李清照•聲聲慢)

兒子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李密•陳情表)

老臣賤「息」舒祺,最少(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生長

是其日夜之所「息」(孟子•告子上)

利息

此我產業之花「息」也(黃宗羲•原君)

嘆氣

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木蘭詩)

8.

停止

王竊忻慕,歸念遂「息」

而雲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

(三國志•蜀書•趙雲傳)

其人亡,則其政「息」(中庸第二十章)

9.

如此

蒙賜月明之照,乃「爾」寂飲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飲酒)

出乎「爾」者反乎「爾」者(孟子•梁惠王下)

「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

(孟子•萬章下)

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論語•八佾)

「爾」自號壯士,解持矛鼓譟,前登堅城乎(宋濂•秦士錄)

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

以吾一日長乎「爾」(論語•先進)

此、這

「爾」後

而已、罷了

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孟子•離婁上)

然、……的樣子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論語•子罕)

子路率「爾」以對(論語•顏淵)

便便言,唯謹「爾」(論語•鄉黨)

句末助詞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通「邇」、近

道在「爾」而求之遠,事在易而求諸難(孟子•離婁上)

10.

背負

聞勞山多仙人,「負」笈往遊

至於「負」者歌於塗(歐陽脩•醉翁亭記)

最外高崖間有石,色如人「負」刀牽牛

(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

(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柳宗元•蝜蝂傳)

卬其首「負」之(柳宗元•蝜蝂傳)

頒白者不「負」載於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擔當

身「負」重任

享有

頗「負」盛名

憑恃

「負」勇鬥狠

自負

兩生素「負」多才藝(宋濂•秦士錄)

背對

「負」山面海

靠近

置「負」郭常稔之田(錢公輔•義田記)

虧待

尚書固「負」若屬耶(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違背、辜負

忘恩「負」義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負擔,背上之物,名詞

人或憐之,為去其「負」(柳宗元•蝜蝂傳)

責任

如釋重「負」

失敗

勝「負」

11.

老師,名詞

聖人無常「師」(韓愈•師說)

從師、學習,動詞

理甚玄妙。請「師」之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

孔子「師」郯子、萇弘(韓愈•師說)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韓愈•師說)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少師,樂官

「師」箴,瞍賦(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

軍隊

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

(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12.

一會兒

頃刻、俄、俄頃、須臾、轉瞬、少間、少頃、少焉、頃、霎時、移時、已而、片晌。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ㄅㄨ

而食、責臣慢、糟啜醨

ㄅㄨˇ

手、綴、反報恩

ㄆㄨ

勞、

ㄆㄨˊ

團、匐、田、萄、胸(天子賜臣民歡聚飲酒)

ㄆㄨˇ

、黃、湓(湓:ㄆㄣˊ)

ㄆㄨˋ

ㄈㄨˇ

、肉(文彩。黻,音ㄈㄨˊ)簋不飾為官不清廉

˙ㄇㄚ

ㄇㄛ

ㄇㄛˊ

(古時的醜女)範、拜、(謀劃、計議)擬、饃饃(‧ㄇㄛ)

ㄇㄛˋ

然回首、憑闌、求民之

ㄇㄨˋ

款、年、夜

ㄆㄧㄢ

ㄌㄧㄥˊ

ㄍㄜˊ

(或音ㄏㄜˊ)

ㄑㄧㄠˊ

ㄑㄧㄠˋ

尾巴

ㄒㄧˋ

(快速的樣子)

ㄒㄧㄤˊ

ㄒㄩˇ

遇仙、栩栩如生

ㄓㄨˋ

鸞翔鳯(比喻書法家運筆神妙)

ㄔˋ

ㄧˋ

(輔助)日、眼

 

ㄩˊ

)悅、穿之盜(穿牆越壁進入人家中竊盜的小偷。後用來形容心術不正,表裡不一的人)、瑕不掩、始終不)越、

覬( ㄐㄧˋ)、桑晚景

ㄩˋ

加、痊(告諭而使知悉。用於上對下)、家戶曉、諷

ㄊㄡ

苟且)安

 

ㄈㄨˇ

)首

ㄇㄟˇ

焉能(玷污)

ㄇㄧㄢˇ

除、分、冠

ㄨㄢˇ

袖、早

ㄒㄧㄣ

歆羨

ㄢˋ

昧、淡、

ㄧㄣ

啞、默、愔愔(和悅貌)

ㄅㄛˊ

ㄅㄟˋ

、雙

ㄅㄨˋ

就班

ㄆㄟ

ㄆㄟˊ

養、償、

ㄆㄡˊ

ㄆㄡˇ

斗折衡(抛棄斗和衡,乃道家認為和人不爭之法)塿、析、醬(醬缸)

ㄆㄨˊ

薩心腸〔慈悲心腸〕

ㄈㄨˊ

陵、(大釘)

ㄐㄧˊ

水、岌岌可危、等、孔

ㄒㄧ

引、(扱:至)

ㄕㄨㄣˇ

ㄩㄣˇ

許、玁(匈奴於周朝時的名稱)

ㄐㄧㄠˋ

競飲先(潔白乾淨)

ㄐㄩㄝˊ

火不熄、官

ㄑㄩㄝˋ

為叢敺(同「雀」)

ㄓㄨㄛˊ

灂灂(細小水流聲)

ㄊㄧㄢˊ

淡、

ㄊㄧㄢˇ

嘴咂舌(表示吃得很飽且感到相當滿意。咂,音ㄗㄚ)、以言(餂:探取、套騙)

ㄍㄨㄚ

、強目相看、號、老(烏鴉俗稱)

ㄏㄨㄛˊ

ㄕˋ

吮癰

 

ㄕㄜˊ

燦蓮花

ㄐㄩㄝ

)嘴

ㄐㄩㄝˊ

類、猖、昏、一槐木、(刨土用的農具)

 

ㄑㄧㄤˇ

ㄑㄧㄤˋ

金、腳步踉

ㄔㄨㄤ

)傷、滿目

ㄔㄨㄤˋ

辦、悽

ㄘㄤ

父、寒傖、倉庫、海桑田、穹、船

ㄍㄨㄢ

ㄍㄨㄢˋ

宇、瓦鶴、(烽火)玉、(怒目而視)

ㄏㄨㄢ

)欣、鳥鳴狐)、

ㄑㄩㄢˊ

力、蟲、

七、修辭舉隅──摹寫、層遞、轉品

摹寫

定義

將情境中的形、色、光、聲、味、動作、觸感……等,真實生動地呈現出來,叫做「摹寫」

 

 

 

 

◆乃以箸擲月中。見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與人等。纖腰秀項,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其聲清越,烈如簫管,歌畢,盤旋而起,躍登几上。驚顧之間,已復為箸。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樂,然不勝酒力矣。其餞我於月宮可乎?」三人移席,漸入月中。眾視三人坐月中飲,鬚眉畢見,如影之在鏡中。

──兼用視覺、聽覺摹寫

層遞

定義

將要表達的三項以上事情、看法,按照深淺、輕重、大小、先後或數量多少……的順序依次排列的修辭手法,叫做「層遞」。

◆乎曰:「入之!」王面牆,不敢入。又曰:「試入之。」王果從容入,及牆而阻。道士曰:「俛首驟入,勿逡巡!」王果去牆數步,奔而入。及牆,虛若無物,回視,果在牆外矣。

轉品

定義

在說話或寫作時,改變一個詞原來的詞性,使表達更為新穎、靈活的修辭方法,叫做「轉化」

請「師」之

俄頃,月明「輝」室

◆光「鑑」毫芒

諸門人「環」聽奔走

王「面」牆,不敢入

額上「墳」起如巨卵焉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手足重繭

喻工作勤勞。

胼手胝足、手足胼胝。

嬌生慣養、養尊處優、坐享其成、細皮嫩肉、好逸惡勞、惰其四肢。

纖腰秀項

形容女子容貌姣好、儀態動人。

螓首蛾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風姿綽約。

貌似無鹽、無鹽之貌、嫫母之姿、東施效顰

逡巡不前

欲進不進,心中有所顧忌貌。

徘徊不前、猶豫不前、瞻前顧後、踟躕徘徊、趑趄不前、躊躇審顧。

勇往直前、一往無前。

吮癰舐痔

喻諂媚之徒逢迎阿順權貴的卑鄙行為。

閹然媚世、諂媚無恥、苟合取容、與世偃仰。

守正不阿、直道而行、剛毅不屈、耿介絕俗。

十、延伸學習

(一)蒲留仙                                                                                                   鄒弢

  蒲留仙先生聊齋志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於諸子,非僅抗手於左史、龍門也。相傳先生居鄉里,落拓無偶,性尤怪僻,為村中童子師,食貧自給,不求於人。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磁罌,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蓋行人大道旁,下陳蘆襯,坐於上,菸茗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說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菸,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餘寒暑,此書方告蕆,故筆法超絕。王阮亭聞其名,特訪之,避不見,三訪皆然。先生嘗曰:「此人雖風雅,終有貴家氣,田夫不慣作緣也。」其高致如此。既而漁洋欲以三千金售其稿代刊之,執不可。又託人數請,先生鑑其誠,令急足持稿往,阮亭一夜讀竟,略加數評,使者仍持歸。時人服先生之高品,為落落難合云。

【注釋】

左史龍門:指左丘明和司馬遷。左丘明著左傳,司馬遷生於龍門、著史記,兩人文筆向為世人稱道。

落拓無偶:因不隨從世俗之見,而顯得孤傲寡合。與下文「落落難合」同義。

罌: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罌,音ㄧㄥ。

淡巴菰:菸草別名。

蕆:音 ㄔㄢˇ,完成。

王阮亭:王士禎(西元一六三四~一七一一年)清代著名詩人。字子真,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 新城人。

售:賣,此處有使他出售之意。

鑑:觀察,此處有了解、感到之意。

急足:急行傳達信件的人。

【語譯】

  蒲留仙先生的聊齋志異,文筆精鍊簡潔,寓意所在,絲毫不露痕跡,實在是從先秦諸子的文章脫胎出來的,不只和左丘明、司馬遷的文章抗衡。據說先生住在鄉間,很孤傲,不輕易和人交往,性格尤其怪僻,做村裡的教書先生,生活貧困,自食其力,從不求助於別人。著聊齋志異時,每當清晨便帶一個大磁罐子,裡面盛著苦茶,預備一包菸草,放在行人大道旁,地下鋪上蘆席,先生坐在上面,菸、茶放在身邊。看見行路人走過,便強拉住行人說話,就人家所知道的,蒐集奇說異聞;人渴了就請他喝茶,或者請人抽菸,一定讓對方講個痛快才停止。偶而聽到一個故事,回去就加工創作,像這樣經過二十年,聊齋志異才寫成,所以他的筆法超凡入聖。王漁洋聽到他聲名,特地去訪問他,但他避而不見,三次拜訪都是如此。先生曾說:「王漁洋雖是格調高雅的文士,終究有些富貴氣,我這老農夫不習慣和他交往。」他是如此的清高。後來王漁洋想用三千金讓他出售文稿代他出版,他堅決不肯。王又託人多次請求,他感受到王漁洋一片誠意,便馬上派人將文稿送去,王漁洋一夜讀完,並加了幾處評語,來人仍舊把稿帶回。當時人們很敬佩先生的高尚品格,認為他有獨立見解,不同流合汙。

【簡析】

  此文選自三借廬筆談,屬記敘文。它不是人物生平的全傳,而是一則人物的精筆素描。作者抓住蒲松齡性格和創作上的主要特點,輕輕幾筆,便勾出蒲松齡委身下層,在民間「搜奇說異」,而後進行創作的艱苦過程。說明創作題材即存在人們的周遭,生活在群眾中,向民間吸取營養,就能寫出好作品。

  本文用筆詳略得當,行文粗筆勾勒和工筆細描相結合,寫人物的身世性格品質,純用概寫;對從民間「搜奇集異」一事,則是工筆細描。凸出重點,掌握核心內容。

  文章語言精鍊,全文雖僅三百多字,但內容豐富。既寫出了人物的生平性格特點,又反映了聊齋志異成書的基本過程,以及對書、對人的評價。

(二)聊齋志異相關詩文

1.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題蒲松齡故居)

2.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筆,遂以成編。(聊齋自志所云)

3.姑妄言之妄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或作「詩」)。

(王士禎所言)

4.志異書成共笑之,布袍蕭索鬢如絲;十年頗得黃州意,冷語燈夜話時。

(蒲松齡•次韻王司寇亭先生見贈)

5.鬼狐有性格,笑駡成文章。(老舍題蒲松齡故居)

6.自古齊諧多志怪,柳泉居士辟新途。鬼狐賦有人情美,痛斥貪官與偽儒。

(馮至題蒲松齡紀念館)

7.落拓名場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頭。腐儒也得賓朋賀,歸對妻孥夢亦羞。

(蒲松齡•蒙朋賜賀)

註:蒲松齡七十三歲時,朋友祝賀他去年被選拔為歲貢生,感慨萬端,寫下此詩。作者說自己在考場落榜五十年,一事無成已頭髮花白。自己這個無用的腐儒還得朋友相賀,回家面對妻子連作夢都覺得自己很羞愧。

(三)黃英                                                 蒲松齡

  馬子才 順天人,世好菊,至才尤甚,聞有佳種,必購之,千里不憚。一日,有金陵客寓其家,自言其中表親有一二種,為北方所無。馬欣動,即刻治裝,從客至金陵。客多方為之營求,得兩芽,裹藏如寶。歸至中途,遇一少年,跨蹇從油碧車,丰姿灑落,漸近與語,少年自言陶姓,談言騷雅,因問馬所自來,實告之。少年曰:「種無不佳,培溉在人。」因與論藝菊之法,馬大悅,問將何往,答云:「姊厭金陵,欲卜居於河朔耳。」馬欣然曰:「僕雖固貧,茅廬可以寄榻,不嫌荒陋,無煩他適。」陶趨車前,向姊咨稟,車中人推簾語,乃二十許絕世美人也。顧弟言:「屋不厭卑,而院宜得廣。」馬代諾之,遂與俱歸。第南有荒圃,僅小室三四椽,陶喜,居之。日過北院,為馬治菊,菊已枯,拔根再植之,無不活。然家清貧,陶日與馬共食飲,而察其家似不舉火,馬妻呂,亦愛陶姊,不時以升斗餽卹之。陶姊小字黃英,雅善談,輒過呂所,與共紉績。陶一日謂馬曰:「君家固不豐,僕日以口腹累知交,胡可為常?為今計,賣菊亦足謀生。」馬素介,聞陶言甚鄙之,曰:「僕以君風流高士,當能安貧,今作是論,則以東籬為市井,有辱黃花矣。」陶笑曰:「自食其力,不為貪,販花為業,不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務求貧也。」馬不語,陶起而出,自是馬所棄殘枝劣種,陶悉掇拾而去,由此不復就馬寢食,招之始一至。未幾,菊將開,聞其門囂喧如市,怪之,過而窺焉。見市人買花者,車載肩負,道相屬也。其花皆異種,目所未睹,心厭其貪,欲與絕,而又恨其私祕佳本,遂款其扉,將就誚讓。陶出,握手曳入,見荒庭半畝,皆菊畦,數椽之外無曠土,斸去者則折別枝插補之,其蓓蕾在畦者,罔不佳妙,而細認之,皆向所拔棄也。陶入屋,出酒饌設席畦側,曰:「僕貧不能守清戒,連朝幸得微貲,頗足供醉。」少間,房中呼三郎,陶諾而去,俄獻佳肴,烹飪良精,因問:「貴姊胡以不字?」答云:「時未至。」問:「何時?」曰:「四十三月。」又詰:「何說?」但笑不言,盡歡始散。過宿,又詣之,新插者已盈尺矣,大奇之,苦求其術。陶曰:「此固非可言傳,且君不以謀生,焉用此?」又數日,門庭略寂,陶乃以蒲席包菊,捆載數車而去。

  踰歲春將半,始載南中異卉而歸,於都中設花肆,十日盡售,復歸藝菊。問之去年買花者留其根,次年盡變而劣,乃復購於陶。陶由此日富,一年增舍,二年起夏屋,興作從心,更不謀諸主人。漸而舊日花畦,盡為廊舍,更於牆外買田一區,築墉四周,悉種菊,至秋載花去,春盡不歸。而馬妻病卒,意屬黃英,微使人風示之,黃英微笑,意似允許,惟專候陶歸而已。年餘,陶竟不至,黃英課僕種菊,一如陶,得金益合商賈,村外治膏田二十頃,甲第益壯。忽有客自東粵來,寄陶生函信,發之,則囑姊歸馬,考其寄書之日即妻死之日,回憶園中之飲,適四十三月也,大奇之,以書示英,請問致聘何所?英辭不受采又以故居陋,欲使就南第居,若贅焉,馬不可,擇日行親迎禮。

  黃英既適馬,於壁間開扉通南第,日過課其僕,馬恥以妻富,恆囑黃英作南北籍,以防淆亂,而家所須,黃英輒取諸南第。不半歲,家中觸類皆陶家物,馬立遣人一一齎還之,戒物復取。夫浹旬,又雜之,凡數更,馬不勝煩。黃英笑曰:「陳仲子毋乃勞乎?」馬慙,不復稽,一切聽諸黃英。鳩工庀料,土木大作,馬不能禁。經數月,樓舍連亙,兩第竟合為一,不分疆界矣。然遵馬教,閉門不復業菊,而享用過於世家。馬不自安,曰:「僕三十年清德,為卿所累,今視息人間,徒依裙帶而食,真無一毫丈夫氣矣。人皆祝富,我但祝窮耳。」黃英曰:「妾非貪鄙,但不少致豐盈,遂令千載下人謂淵明貧賤骨,百世不能發跡,故聊為我家彭澤解嘲耳。然貧者願富為難,富者求貧固亦甚易,床頭金任君揮去之,妾不靳也。」馬曰:「捐他人之金,抑亦良醜。」黃英曰:「君不願富,妾亦不能貧也。無已,析君居,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何害?」乃於園中築茅茨,擇美婢,往侍馬,馬安之,然過數日苦念黃英,招之不肯至,不得已反就之,隔宿輒至以為常。黃英笑曰:「東食西宿,廉者當不如是。」馬亦自笑,無以對,遂復合居如初。

  會馬以事客金陵,適逢菊秋,早過花肆,見肆中盆列甚煩,款朵佳勝,心動,疑類陶製,少間,主人出,果陶也。喜極,具道契闊,遂止宿。馬要之歸,陶曰:「金陵吾故土,將昏於是,積有薄貲,煩寄吾姊,我歲杪當暫去。」馬不聽,請之益苦,且曰:「家幸充盈,但可坐享,無須復賈。」坐肆中,使僕代論價,廉其直,數日盡售,逼促囊裝,賃舟遂北。入門,則姊已除舍,床榻裀褥皆設,若預知弟也歸者。陶自歸解裝課役,大修亭園,惟日與馬共棋酒,更不復結一客。為之擇昏,辭不願,姊遣兩婢侍其寢處,居三四年生一女。陶飲素豪,從不見其沉醉,有友人曾生,量亦無對,適過馬,馬使與陶相較飲,二人縱飲甚歡,相得恨晚,自辰以訖四漏,計各盡百壺。曾爛醉如泥,沉睡座間,陶起歸寢,出門,踐菊畦,玉山傾倒,委衣於側,即地化為菊,高如人,花十餘朵,皆大於拳。馬駭絕,告黃英,英急往拔置地上,曰:「胡醉至此?」覆以衣,要馬俱去,戒勿視,既明而往,則陶臥畦邊,馬乃悟姊弟菊精也,益愛敬之。而陶自露跡,飲益放,恆自折柬招曾,因與莫逆。值花朝曾來造訪,以兩僕舁藥,浸白酒一罈,約與共盡,罈將竭,二人猶未甚醉,馬潛以瓻續入之,二人又盡之,曾醉已憊,諸僕負之以去。陶臥地,又化為菊,馬見慣不驚,如法拔之,守其旁以觀其變,久之,葉益憔悴,大懼,始告黃英,英聞駭曰:「殺吾弟矣。」奔視之,根株已枯,痛絕,搯其梗埋盆中,攜入閨中,日灌溉之,馬悔恨欲絕,甚惡曾。越數日,聞曾已醉死矣。盆中花漸萌,九月既開,短幹粉朵,嗅之有酒香,名之醉陶,澆以酒,則茂。後女長成,嫁於世家,黃英終老,亦無他異。

  異史氏曰:青山白雲人,遂以醉死,世盡惜之,而未必不自以為快也。植此種於庭中,如見良友,如對麗人,不可不物色之也。

【注釋】

跨蹇:乘馬。

油碧車:有油漆的車飾。

藝菊:栽菊。

河朔:黃河北岸叫河朔。

不舉火:無以為炊。

東籬:種菊的場所

市井:販賣營利。

黃花:菊。

自食其力:藉自家的力以謀食。

販花:賣花。

道相屬:道中絡繹不絕。

佳本:佳種。

菊畦:裁菊的田地。

斸去:斫去。斸,音ㄓㄨˊ。

蓓蕾:含苞待放。

清戒:廉介。

胡以不字:何故不定婚約。

焉用此:無用此術。

異卉:奇異的花。

從心:隨心。

風示:微示以意。

膏田:肥美的田。

采:幣帛。

南北籍:南北兩家用款各自登記。

浹旬:未滿十日。

仲子:古之廉士。

鳩工:召集工人。

庀料:備具材料。庀,音ㄆㄧˇ。

視息:目能視鼻能息,是苟全性命之意。

依裙帶而食:靠著婦女得食。

祝富:祈求。

淵明:陶潛的名,生性愛菊。

彭澤:淵明做彭澤令。

解嘲:免人譏笑的意思。

不靳:不吝惜。

醜:可恥之至。

東食西宿:東家食西家宿。

契闊:久別的情況。

昏:娶婦。

復賈:再營商業。

除舍:修治住屋。

玉山傾倒:玉山喻人貌美,謂醉時恍似玉山倒下去。

瓻:酒器。

搯:摘取。

【語譯】

  河北 馬子才,為人清高,卻獨愛種菊花,聽到有佳美的品種,往往不以千里為遠地前去購買。有一天,有金陵的朋友住在他家,談起他的表親有一二品種,是北方所沒有的。馬欣然心動,立刻整理行裝,跟著朋友到金陵。朋友為他多方尋求,得到兩棵,他如獲至寶般包裹著。北返途中,遇見一個少年,乘馬跟從油碧車,風姿瀟灑,馬靠近與他談話,少年姓陶,言談風流文雅。問馬來由,馬據實以告。少年說:「品種無不佳,主要在於栽培的人。」接著就跟馬談論種菊的方法,馬很高興,問他將去何處。少年回答說:「姐姐厭惡金陵,想定居河北。」馬欣然地說:「我雖貧窮,茅屋還可以寄居,若不嫌棄簡陋,你們就不必到別處去了。」陶趨近車前稟告姐姐,車中人掀開簾子,是二十來歲的絕世佳人。她吩咐弟弟:「屋子簡陋沒關係,院子最好寬敞些。」馬承諾,於是與陶家姐弟一起回去。房子南有荒廢的園圃,只有小屋三四間,陶氏姐弟喜歡這裡,就住下來了。陶每天去馬子才住的北院,幫他培養菊花。那些枯萎的菊花,只要經過他的手,沒有一株不復活的。陶好像很貧窮,平日都在馬子才家吃飯,他們家似乎無以為炊。馬的妻子呂氏也喜歡陶的姐姐,常常送她米。陶的姐姐叫黃英,言談文雅,常到呂氏處,與她一起作女紅。一天,陶對馬子才說:「你家也不富足,我經常到你家用餐,怎能經常如此呢?賣些菊花,也可以維生。」馬子才素來清高,聽陶的話,鄙視地說:「我以為你是清高的人,應能安貧。你說出這種話,是把菊花當作營利的貨物,不是侮辱菊花嗎?」陶笑著說:「自食其力,不算是貪;販花為業,也不算是俗。人固然不能苟且求富,但也不必努力求貧吧。」馬不說話,陶起身離去,從此馬所拋棄的殘枝劣種,陶都揀了去,此後陶再也不去馬家吃飯,邀請他,才來一趟。不久,菊花將開,只聽見陶家門庭若市,馬很吃驚,過去窺看。只見來買花的人比肩雜沓,絡繹不絕。那些花都是從未見過的稀奇品種,但又討厭他的貪,想要與他絕交,卻又恨他私藏佳種,於是馬去敲門想譴責一番。陶出來握手拉他進去,只見半畝荒庭都是菊園,沒有荒廢的土地。斫去的就折別枝來插補,園中含苞待放的菊花無不佳妙,馬子才仔細辨認那些菊花,都是自己平時扔掉的殘枝劣種。陶入屋,在菊花圃旁邊擺開宴席,說:「我貧窮,無法守住廉潔,幾個早晨的生意所得,還足夠一醉。」一會兒,房中有人喊著三郎,陶允諾前去,立即端來烹調得極為精緻的佳餚,馬問道:「你的姐姐為何不成婚呢?」陶答道:「時候未到。」「何時?」「四十三月。」馬又追問:「怎說呢?」陶笑而不答,兩人盡歡而散。過了一夜,又去拜訪,新插的已經一尺了,馬非常吃驚,苦求陶三郎把栽培技術傳授給他,陶三郎說:「這個本來就難以言傳,況且你又不靠賣花為生,何必問呢?」又幾日,門庭略為寂靜,陶用蒲席包著菊,捆載數車離去。

  過年後春將半,陶三郎才載著南方奇異的花卉回來,擺設花市,十日賣盡,又恢復種菊。去年買花的人留著根,次年都變為劣種,還是來向陶買菊花。陶三郎因此富裕起來,他一年蓋新屋,二年造新樓,隨心造作,都不稍稍請示主人。漸漸地舊日花圃都變成屋舍長廊,又在院外購買一塊土地,四周圍上高牆,裡面都種菊花。到秋天,陶三郎載花離去,春過了還不回來。馬子才的妻子呂氏病死,他屬意陶三郎的姐姐黃英。請人隱微地暗示,黃英只是微笑,意似允許,只等候陶三郎回來而已。一年多了,陶竟然不回來,黃英督促僕人種菊,一如陶三郎,收益更像商賈,又購買了村莊外二十頃肥沃的土地,居第更豪華壯麗。忽然有客從廣東來,陶三郎託他帶一封信給馬子才,打開信,陶三郎表示要他娶黃英為妻。考察陶三郎寄信那天,正是馬妻子過世的日子;回憶園中飲酒,距今正好四十三月。馬子才非常吃驚,便把來信拿給黃英看。請問黃英要多少聘禮?黃英不接受幣帛,又因為舊居簡陋,想到南第居住,好像入贅;馬不肯,便選了個好日子,把黃英迎娶到北院。

  黃英嫁給馬之後,從牆壁開門使北第通南第,每日督促僕人,馬子才以因妻而富為恥,吩咐黃英南北家用做兩邊登記,以防止混淆。但家裡需用的,黃英往往取於南第,不到半年,家中所見的東西都是陶家的物品,馬子才立刻派人一一送還,告誡勿取。未滿十天,又雜在一起。幾度如此,馬不勝其煩。黃英笑說:「陳仲子你未免太勞碌了?」馬慚愧,不再堅持,一切聽任黃英。黃英召集工人,預備建材,大興土木,馬不能禁止。幾個月後,修建了亭臺樓閣,把南北兩院合成一處,已經分不開疆界了,然而黃英遵守馬的要求,閉門不再賣菊花,但家中的一切享受勝過官宦人家。馬子才不安地說:「我三十年的清德被你所拖累。我活在世上依靠女人生活,真不像個男子漢。別人希望富,我卻希望窮了。」黃英委婉地告訴馬子才:「我不是貪婪粗鄙,但是不經營致富,會讓千載之人認為凡愛菊的人都是窮骨頭,百世不能發跡,所以我為我家陶潛免於後人嘲笑罷了。然而窮人想致富很難,富人想求貧本來就很容易,床頭黃金任君揮霍,我不會吝惜。」馬說:「揮霍他人的金錢,也實在可恥。」黃英說:「你不願意富裕,我也不能貧窮。無其他方法,與君分居,讓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又何妨?」於是在園中蓋茅草房,選擇美妾前去伺候馬子才,馬感覺自在,但是過了幾天又苦苦思念黃英,邀請黃英她卻不來,不得已只得去遷就她,隔夜就去黃英處過夜而以為平常。黃英笑說:「在東家食西家住,有原則的人應當不會如此。」馬自己也笑了,無法回答,於是又恢復同住。

  當馬有事到金陵作客,正好是秋天菊花盛開的季節,早晨經過花肆,見肆中菊花盆種類繁多,花朵美盛,十分心動,疑是陶三郎所栽培,一會兒主人走出來,果然是陶。兩人極為喜悅,述說別後思念之情,於是留馬過夜。馬邀請陶三郎回去,陶說:「金陵是我的故鄉,我將在此娶妻。我累積了一些金錢,煩請你帶給我姊姊。我歲末再去。」馬不接受,迫切邀請,且說:「家境富裕,可以坐享,不必再做生意了。」坐在店中,讓僕人代替他出價,廉價出售,幾日售盡,逼促三郎打點行李,租船北上。入門,姊姊已經整理房子,床被都鋪好了,好像她能預知弟弟將回來似的。陶三郎回來以後,大大修整庭園,成天和馬子才下棋喝酒,不和外人交往。黃英要為弟弟選擇婚配,他又不願意,只得派兩個丫環去服侍他。過了三、四年、丫環生了一個女孩。陶酒量大,從未醉過。有一個朋友曾生酒量無人能比,正好來訪,馬讓他跟陶較量,兩人喝得非常盡興,嘆相見恨晚。從辰時喝到四漏,兩人各自喝了百壺。曾爛醉如泥,沉睡在座位上。陶起身回房睡覺,出門,踏到菊圃,像玉山般倒了下去,衣服委棄在旁,即刻化為像人那麼高的菊花,枝上開著十幾朵像拳頭那麼大的菊花。馬非常驚駭,趕緊告訴黃英,黃英急忙拔起來放置地上說:「怎麼醉成這個樣子!」然後,把衣服覆蓋在那株菊花上,囑咐馬子才千萬不要偷看,等到天明,陶三郎依然臥在那裡。馬子才這才明白,他們姐弟倆都是菊花精,而更加敬愛他們。陶三郎自從露出行跡之後更加放浪,常自己邀請曾,與他結為莫逆之交。農曆二月十五日百花節,曾來訪,讓兩個僕人抬藥浸一罈白酒,相約兩人一起把它喝光。罈中酒將喝盡,兩人還不怎麼醉,馬用酒器偷偷地添加,兩人又把它喝光。曾醉疲憊,幾位僕人把他揹著回去。陶三郎倒在地上,又變成了一株菊花。馬子才看慣了並不驚慌,他照著黃英的辦法,把菊花連根拔起來,守在一旁看如何變化。不料過了很長時間,菊葉卻越來越憔悴。他很害怕,才趕緊去告訴黃英。黃英聽了非常驚駭說道:「你殺了我的弟弟」,等黃英奔來看望時,根莖都已枯萎了,她悲痛欲絕,在根莖上掐一小段,把它種在花盆裡,端回自己房中,天天澆水。馬子才真是悔恨交加,很厭惡曾。幾日後,聽說曾已經醉死了。盆中枯莖漸漸萌生新芽,到九月開花,枝幹短小,花朵粉紅,用鼻子嗅一嗅,有一股酒香,取名叫「醉陶」。澆上酒後,長得更加茂盛。後來,陶三郎的女兒長大成人,嫁給一個世代作官的人家。黃英一直到老也沒有其他變異。

  異史氏說:「神仙中人終因醉而死,世人都甚為惋惜,而陶三郎未必不自以為痛快。種菊花於庭中,如見良友,如對美人,不可不加以物色啊。」

【簡析】

  菊花是黃英這篇小說故事的中心,馬子才愛菊成癖,不惜一切尋覓佳美品種;黃英與陶三郎是菊精,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把馬子才所棄的殘枝劣種變成珍奇的異種,綻放滿園金色的花朵。馬子才因追尋菊花而與黃英姐弟相遇,而邀請他們到家中共居;黃英姐弟恐怕也是知馬子才愛菊,而創造這一分友情與愛情的緣分。

  然而,馬子才與黃英姐弟對於金錢的觀念是不同的,黃英姐弟是市民階級的理想化身,馬子才則是傳統知識分子的代表。馬子才自居清高,只求安貧不求富。他認為愛菊、種菊是風雅韻事,不當將菊視為貨品,販賣菊花獲利;黃英姐弟則不以為然,陶三郎說:「自食其力,不為貪,販花為業,不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務求貧也。」姐弟兩人技巧高超,勤勞不懈,又有經濟頭腦,終於贏得消費者的賞識,擁有廣大的市場而大發利市。當馬子才想了解其種菊祕訣時,陶三郎以「不可言傳」輕輕帶過,不願洩漏他們研發的獨門技術,可知蒲松齡已知高超的技術不可洩漏給外人,才能永遠領先他人,獨占市場。

  經濟能力給予女性相當的自信,也在婚姻中擔當左右情勢的能力。黃英與馬子才的婚姻狀況,正似財力雄厚的女強人嫁給人格清高的窮光蛋,起初黃英憑自己的居處雅致美麗,要求馬子才過來住;馬子才覺得像入贅而反對,他要迎娶黃英。黃英尊重妥協了。夫妻是無法清楚分別彼此的,黃英需要的物品取自南第,馬子才想還回去,卻不勝其煩,終於放棄,任憑黃英大興土木,貫穿南北居第。馬子才認為靠妻子過富裕的生活不像男子漢,黃英尊重他,讓他住到茅草屋去,兩人分居。但要黃英陪他去住茅屋是不可能的。然而,黃英可以沒有馬子才,馬子才不能沒有黃英,馬子才苦思黃英,招黃英,黃英不去;只得自己過來住。東食西住,遭黃英調侃後,最後乾脆搬回來同住。亦即馬子才接受黃英的觀念,接受自己的角色了。當然除了聰慧自信,善於理財之外,黃英容顏絕美,言談文雅,又溫柔明理,使馬子才深愛。

  此外,人物形象鮮明,如陶三郎之瀟灑俊逸,言談風雅,嗜酒如命,放浪形骸,化為菊花不可思議之情景;黃英不在意屋子簡陋,愛庭園廣大,可種菊花,可見其雅韻。馬子才來訪,立即端出精緻的佳餚招待,又何等貼心賢慧。與呂氏情好,耐心等候良緣,幾年等待弟弟來信,溫柔的等候屬於自己的情緣。婚後經營與馬子才的婚姻,尊重丈夫,自信篤定,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丈夫的觀念。馬子才,愛菊成痴,雖窮而願與朋友同住共食,均可見其重情義輕貨利。與人觀念不同,意見不合,無言而散,卻也能從靜觀、參與中,慢慢體會、改變自己的想法。

(四)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ㄏㄨ,忽然)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屠尾行數里。屠懼,示之以刃,少卻;及走,又從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懸諸樹而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歸。昧爽(即將天亮前)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近視,則死狼也。仰首細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顎,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直十餘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之,是可笑也!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剩骨。途遇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又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並驅如故。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以薪積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待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時,一狼徑去;其一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露其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方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之以歸。非屠,烏能作此謀也!三事皆出於屠;則屠人之殘,殺狼亦可用也。

語譯:

  有個屠夫挑著肉回家,天色已暗,忽有一隻狼來,看著他擔子裡的肉,很想吃的樣子,跟隨著屠夫走了數里。屠夫恐懼,拿出刀給狼看,狼稍微退後了些;等屠夫一走,狼又跟。屠夫認為狼想吃肉,不如暫且把肉掛在樹上明早來拿。於是用鉤子掛上肉,墊起腳把肉掛在樹上,拿空擔子給狼看。狼就停止跟隨。屠夫回去,天將亮時去取肉,遠望樹上掛著個巨物,像人上吊的樣子,很驚恐。徘徊著靠近看,原來是隻死掉的狼。抬頭仔細看,看見狼口中含肉,鉤刺刺在狼顎,像魚吞餌般。當時狼皮很值錢,價值十餘金,屠夫因此發了筆小財。用錯方法,是徒勞無功的,狼遭此禍患,實在可笑。

  有個屠夫晚上回家,擔子裡的肉賣完了,只剩下骨頭。半路遇到兩隻狼一前一後的跟隨很遠。屠夫恐懼,投擲骨頭,一隻狼得到骨頭就停下腳步,另一隻狼仍跟隨;再投,後面的狼停止,前一隻狼又來到;骨頭丟完了,兩隻狼依舊跟隨著。屠夫非常窘迫,害怕前後都受狼的威脅,看到野地有個麥場,場主在其中堆積柴薪成小山丘。屠夫於是奔到其旁倚靠其下,放下擔子拿起刀子,狼不敢前進,狼視眈眈的向著屠夫。過了一會兒,一隻狼走了,另一隻坐在他前面,過了很久,眼睛好像閉下來了,意態頗悠閒。屠夫突然跳起,用刀劈狼頭,又劈了數刀劈死了狼。轉頭看堆積的柴薪後面,有一隻狼藏在其中,其意想挖個通道從背後攻擊屠夫。狼身已進入柴薪中一半,露出狼尾,屠夫從狼後面砍斷狼的大腿,也把狼殺了。才醒悟到剛才前面的狼假睡,實際上是誘敵之策。狼也是很狡猾的!而一會兒的時間,兩隻狼都被擊斃,禽獸的詭詐能有多少,只不過讓人取笑罷了。

  日暮時,有一屠夫行走於外,被狼所逼迫。路旁有晚上出來耕種者所留下的小屋,屠夫跑入其中躲藏。狼從覆蓋的草堆中伸出爪子來探索,屠夫急忙抓住狼爪,讓狼無法退出。但想不到可以殺死狼的方法。身上只有不滿一寸的小刀,於是割破狼爪上的皮,用吹豬的方法吹從皮的破洞吹狼。用力吹了一陣子,覺得狼不太蠕動,才用繩子縛住狼爪。出屋去看,原來狼脹大得像隻牛,兩腿伸直不能彎曲,口張大不能閉合。於是背著狼回去。若不是屠夫,誰能想出這個計策!三件事都出自於屠夫,以屠夫屠物之殘忍,殺狼倒是可以的。

(五)盜戶

順治間,滕、嶧之區,十人而七盜,官不敢捕。後受撫,邑宰別之為「盜戶」。凡值與良民爭,則曲意左袒之,蓋恐其復叛也。後訟者輒冒稱盜戶,而怨家則力攻其偽,每兩造具陳,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盜之真偽,反復相訐,煩有司稽籍焉。適官署多狐,宰有女為所惑,聘術士來,符捉入瓶,將熾以火。狐在瓶內大呼曰:「我盜戶也!」聞者無不匿笑。

主旨:以盜戶就地扶正的荒謬,凸顯社會現象的荒唐;以狐狸的可笑,譏諷官府不知紓解民生苦難,只想粉飾太平,也顯現官府的無能。

語譯:順治年間,滕、嶧地區,十人中有七人做盜匪,官府不敢拘捕。後接受安撫,邑宰將之命為「盜戶」。只要遇到他們與良善百姓相爭,官府就刻意袒護,實是怕他們再叛變。以後爭訟的人就冒稱說是「盜戶」,而爭訟的另一家就盡力攻擊對方不是「盜戶」,每次兩方陳述事件時,事情的是非先不辨明,卻先確定是否真為「盜戶」,兩方反復相互攻訐,要煩勞有司登記以備考查。適逢官署有很多狐狸,宰邑的女兒被狐所迷惑,聘請術士來驅狐,用符咒把狐狸捉入瓶中,將用大火燒牠。狐在瓶內大聲呼喊:「我是盜戶!」聽到的沒有不偷笑的。

(六)做學問、做事三種境界(由王生的求學聯想到人求學的三境界)

1.王國維•人間詞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2.晏殊•蝶戀花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與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主旨:懷念遠人有書信難通的苦悶。

語譯:欄杆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淚珠,清晨帷幕間透露著縷縷輕寒,燕子雙飛而去。皎潔的月亮不懂得離別之苦,斜斜的銀輝直到破曉都穿入紅色的門戶。 昨夜西風把梧桐的綠葉吹得凋零了,我獨自登上高樓,望盡了天涯路。想寄封信給我心愛的人,可是高山連綿,碧水長遠,不知道我心愛的人在何處。(羅幕:借指屋子。朱戶:指富貴家。彩箋、尺素:皆指書信。)

 

3.柳永•鳳棲梧

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主旨:這是一首懷人詞。上片寫登高望遠,離愁油然而生。下片寫詞人以酒消愁,但強樂無味。

語譯:我在高樓上站了很久,微風輕細,放眼遠望,由春天惹起的愁思彷彿從天邊淒然地來到心頭。春草的顏色、煙霧的光影,都在夕陽的餘暉中。此時有誰了解我默默無語倚靠欄杆時的心情? 我打算狂放不羈地求得一醉,飲酒唱歌,勉強尋歡作樂,但終究沒有味道。我因消瘦而感到衣帶漸漸寬鬆,但為了她相思憔悴是值得的,我始終是不後悔的。(佇:久立。危樓:高樓。擬把疏狂:打算放縱一下。強樂:勉強作樂。消得:值得。)

 

4.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主旨:上片寫元宵節繁華熱鬧歡欣的景象,下片反襯冷落孤寂的愛人。

語譯:元宵節燈火之多,彷彿東風吹來,千棵樹上鮮花盛開,又像萬點流星灑落人間。配飾昂貴的駿馬拉著華麗的香車在路上來來往往,到處彌漫著醉人的芳香。悅耳的樂聲四處飄揚,玉壺燈的流光在空中飛舞,熱鬧的夜晚魚龍形的彩燈在翻騰飛舞。 迎面走來的美人,頭上戴著蛾兒雪柳黃金縷等元夕飾品,她笑盈盈的與女伴談笑著,走過時留下一股令人心醉的幽香。我在人叢中尋找她千百次,都見不到她的倩影,忽然一回頭,卻看見她悄然站立在燈火稀少微暗的一角。(花千樹、星如雨:都指燈。玉壺:一種精美的燈。魚龍舞:指魚燈、龍燈等各式燈籠。蛾兒:指婦人頭上妝飾。驀然:忽然。闌珊:衰落,此指燈火稀落、微暗。)

(七)苦行僧「蒲松齡」(節選)  馬瑞芳教授演講

  蒲松齡為什麼總是考不上呢?這就和他的一直在很艱苦地寫聊齋志異有關係,蒲松齡是山東淄川人。淄川這個地方,離著齊國的故都臨淄數十里,這個地方有很多非常優美的民間傳說,蒲松齡從小就聽到很多的傳說,而蒲松齡五歲的時候,改朝換代,滿清入關,在揚州屠城,在山東鎮壓農民起義,也產生了很多的稀奇事,這些都影響到聊齋志異,聊齋志異都寫了這些東西。所以蒲松齡他分家以後,大概他開始做這個私塾教師就在開始寫聊齋志異了,他的一個很好的朋友也是個秀才,叫張篤慶。張篤慶發現蒲松齡以為寫聊齋志異影響到他考舉人,張篤慶就寫了一首詩勸他的朋友,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叫「聊齋且莫競談空」,別寫小說了,專心去考試吧,但是蒲松齡不聽,還是寫,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麼奇聞異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寫到自己的作品裡頭。

  關於聊齋志異大家可能聽到傳得很廣的一個說法,說蒲松齡為了寫聊齋志異,在他的家鄉旁邊在柳泉那兒擺了一個茶攤,請過路的人講故事,講完了回家加工就成了聊齋志異。這個說法是三借廬筆談這本書裡說的,但是魯迅先生早就分析了,不對,不會是這樣一回事,我們現在琢磨一下,蒲松齡窮到那種程度,四十五年在外邊當私塾老師,家裡有時候連鍋都揭不開,怎麼樣有閒空跑到那個地方優哉遊哉擺上茶,擺上煙,你給我講故事我寫小說,不可能,但是蒲松齡不管請到什麼人,一些稀奇的事他都收集來寫小說,這是肯定的。但是他還有一個取材的途徑,他到古人的書裡邊找素材,我們現在看的這個聊齋志異,大概有一百篇的小說,他就是改寫的前人的作品,前人的作品有的時候記得就非常簡單了。比如說在六朝小說和唐傳奇當中,記了這麼三個小故事,叫做紙月、取月、留月,紙月就是有一個人,能夠剪個紙的月亮照明,另一個人呢,能夠把月亮拿下來放在自己懷裡,然後沒有月亮時候照照,第三個人呢,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籃子裡邊,黑天的時候拿出來照照,都是很簡單,一百來個字,幾十個字,但是蒲松齡拿來寫了勞山道士,這是大家很熟悉的一個故事了。一個王生到勞山向道士學道,但是不能夠吃苦,也不願意砍柴,總是想學點好的技巧,最後學了一個穿牆術,回家表演自己的妻子看一頭撞在牆上撞了個大包。……

  咱們西方的理論家弗洛伊德說,「夢是願望的達成」,聊齋志異裡面這些花妖狐魅變成的美女就是窮秀才蒲松齡的白日夢,他做這種夢,就是表達那種一廂情願的男性的幻想,就是窮秀才的幻想。法國有一位著名的大作家雨果,就是我們看過的悲慘世界的作者,他曾經說過,「想像是偉大的潛水者」。一個作家一個小說家能寫出引人入勝的作品,要靠他的想像,他雖然那樣貧困,那樣不得志,他也寫了和自己生平有關的一些東西,但是他特別善於想像,聊齋志異是一個作家的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咱們的大作家蒲松齡就這樣苦了一輩子,就這樣在貧困線上掙扎了一輩子,在科舉考試的路上落魄了一輩子,在寫小說的路上奮鬥了一輩子。到了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時,這位大作家坐在他清冷的聊齋的窗前永遠地離開了人世,蒲松齡窮秀才出將入相飛黃騰達這個夢想終於成為泡影,而用中國優秀的文化哺育起來的,又成為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代表的聊齋志異光芒四射,歷史是公正的。

 

十一、相關名句補充

1.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子‧勸學)

【語譯】沒有專默的心志,就沒有清明通達的智慧;沒有精誠的行事,就沒有顯赫彪炳的成就。

2.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 (希臘‧柏拉圖)

3.怠惰使一切事情都困難,勤勞使一切事情都容易。(美國‧富蘭克林)

4.追求學問沒有捷徑。(英國‧特洛洛普)

5.勝利者決不半途而廢,半途而廢者,絕不會獲勝。(浮儂勞)

6.世間事沒有一樣沒有困難,只要有信心去做,至少可以做出一些成績。 (聖嚴法師)

7.凡是遇到困擾的問題,不要把它當作可怕的、討厭的、無奈的遭遇,而要把它當作歷練、訓練和幫助。(聖嚴法師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7回)

12~15題組: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一狼來,瞰擔上肉,似甚垂涎,隨屠尾行數里。屠懼,示之以刃,少卻;及走,又從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懸諸樹而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狼乃止。屠歸。昧爽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近視,則死狼也。仰首細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顎,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直十餘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之,是可笑也!                       (聊齋志異‧狼)

語譯:有個以屠宰牲畜為業的人,天色已暗,忽有隻狼來,看著他擔子裡的肉,很想吃的

     樣子,跟隨著屠夫走了數里。屠夫恐懼,拿出刀給狼看,狼稍微退後了些;等屠夫

     一走,狼又跟。屠夫心想狼意圖吃肉,不如暫且把肉掛在樹上明早來拿。於是用鉤

     子掛上肉,墊起腳把肉掛在樹上,拿空擔子給狼看。狼就停止跟隨。屠夫回去,天

     將亮時去取肉,遠望樹上掛著個巨物,像人上吊的樣子,很驚恐。徘徊著靠近看,

     原來是隻死掉的狼。抬頭仔細看,看見狼口中含肉,鉤刺刺在狼顎,像魚吞餌般。

     當時狼皮很值錢,價值十餘金,屠夫因此發了筆小財,生活寬裕。用錯方法,是徒

     勞無功的,狼遭此禍患,實在可笑。

   (1.欻:「忽」的本字。2.昧爽:天將曉而尚暗之時。)

 

19、20題組:

異史氏曰:鄉人憒憒,憨狀可掬,其見笑於市人,有以哉。每見鄉中稱素封者,良朋乞米則怫然,且計曰:「是數日之資也。」或勸濟一危難、飯一煢獨,則又忿然計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較盡錙銖。及至淫博迷心,則傾囊不吝,刀鋸臨頸,則贖命不遑。諸如此類,正不勝道,蠢爾鄉人,又何足怪?                               (蒲松齡‧種梨)

語譯:異史氏說:這鄉下人糊塗,這麼愚蠢,他被市場的人恥笑,是有原因的啊!每每看

     見鄉里中被稱為富有的人家,好朋友向他要米就十分憤怒,而且計算著說:﹁這是

     好幾天的費用啊!﹂有人勸他救濟一個有危難的人,或給孤苦無依的人飯吃,他就

     又氣憤地計算著說:﹁這是十人、五人的食物啊!﹂甚至連父子兄弟之間,為了一

     點錢財也要澈底計較。等到他們被荒淫、賭博迷了心竅,就算是掏空錢袋也不吝惜,

     一旦刀鋸架在脖子上,則連贖命都來不及。諸如此類的事,真是說都說不完,相較

     之下,這賣梨鄉下人的愚蠢,又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下列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唐、宋八大家中,唐僅二人,宋則多達六人,據此足證:唐代古文成就遠不如宋代 (B)韓愈、柳宗元、白居易、歐陽脩、蘇軾、徐志摩、余光中、楊牧等,都是兼擅詩、文的作者 (C)《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稱「《春秋》三傳」;其中以《左傳》的文學價值最高 (D)《史記》一書開紀傳體之先例,《漢書》承之。二書雖為史書,都被後世文章家奉為學習的典範 (E)清代是小說發皇的時代,名作蠭出,《金瓶梅》、《紅樓夢》、《聊齋志異》、《老殘遊記》等,為其中佼佼者。

                   〔93. 學測〕

答案:(B)(C)(D)。

解析:(A)宋代古文宗法韓愈、柳宗元,故成就大小與人數多寡無關。(C)《左傳》長於敘事,為歷史散文之佳構。(E)《金瓶梅》為明代蘭陵笑笑生的作品。

 

2.下列作品、作家、時代及體裁,對應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虬髯客傳〉/元稹/唐人傳奇小說 (B)《水滸傳》/施耐庵/宋人話本小說 (C)《老殘遊記》/劉鶚/清代章回小說 (D)《聊齋志異》/蒲松齡/清代志怪小說 (E)《世說新語》/劉義慶/南朝宋志人小說。

                                                                        〔94. 學測〕

答案:(C)(D)(E)。

解析:(A)〈虬髯客傳〉的作者是唐.杜光庭。唐.元稹所作為《會真記》,又名《鶯鶯傳》。(B)《水滸傳》為元末明初的章回小說。

 

3. 閱讀下列文字後,回答下列問題:                                 

  順治間,滕、嶧之區,十人而七盜,官不敢捕。後受撫,邑宰別之為「盜戶」。凡值與良民爭,則曲意左袒之,蓋恐其復叛也。後訟者輒冒稱盜戶,而怨家則力攻其偽,每兩造具陳,曲直且置不辨,而先以盜之真偽,反復相訐,煩有司稽籍焉。適官署多狐,宰有女為所惑,聘術士來,符捉入瓶,將熾以火。狐在瓶內大呼曰:「我盜戶也!」聞者無不匿笑。                               (《聊齋志異.盜戶》)

( )(1)下列敘述,符合文中內涵與旨意的選項是 (A)對盜戶的招安優撫,實即反映出官府的腐敗昏聵 (B)官府對爭訟的雙方,一定問明是非曲直,以示公正無私 (C)文中以盜戶形容狐為虎作倀,脅迫官府,魅惑良民的景況 (D)盜戶因為想取得訴訟勝算,因此在訴訟時,多先陳上戶籍證明。

( )(2)狐被捉後大呼「我盜戶也!」聞者無不匿笑,原因是 (A)懼損官府威嚴,不敢公然恥笑 (B)狐鋌而走險,淪為盜戶,令人竊笑 (C)狐想冒用盜戶之名,取得寬恕,令人啼笑皆非 (D)官府聘術士捉狐燒狐,流於怪力亂神,聞者哭笑不得。〔94. 指考〕

 

答案:(1)(A);(2)(C)。

解析:(1)盜戶就地扶正的荒謬,呼應出社會現象的荒唐,難以理解。蒲松齡透過這則奇特的事件,重點並不是嘲笑可笑的狐,而是譏諷不知紓解民生苦難,只想粉飾太平的官府,對無能的管理者,提出批判。

(2)《聊齋志異》這本書,是蒲松齡對社會現實不平以及失望的宣洩和寄託,作者藉整個《聊齋》的世界,刻劃出社會上黑暗的層面、科舉制度的問題及人心的醜惡,影射現實社會和刻劃人生百態。這本書同時呈現出蒲松齡對人生的深刻體驗。蒲松齡說,《聊齋》是他的「孤憤之書」。這不只因其懷才不遇,憤而著書,還由於社會黑暗,令他滿懷義憤,有如這一則般「刺貪刺虐」的筆墨,書中隨處可見。

(二)延伸補充

4.請先閱讀下列短文,然後回答以下問題:                             

楚人居貧,讀《淮南》,方得「螳螂伺蟬自鄣葉可以隱形」,遂於樹下仰取葉。螳螂執葉伺蟬,以摘之,葉落樹下,樹下先有落葉,不能復分,別埽取數斗歸,一一以葉自鄣,問其妻曰:「汝見我不?」妻始時恆答言:「見。」經日乃厭倦不堪,紿云:「不見。」嘿然大喜,齎葉入市,對面取人物,吏遂縛詣縣,縣官受辭,自說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 )(1)根據上文,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楚人異想天開學螳螂隱形,在當面行竊時卻因學藝不精而被捕 (B)縣官因楚人罪甚輕,又同情他被妻子所騙,故大笑而網開一面 (C)樹下落葉太多,楚人找不到正確的螳螂樹葉,遂導致失手被捕 (D)楚人言行荒唐無聊,妻子不堪其擾,隨口敷衍,他卻信以為真。

( )(2)根據上文,下列文句「 」中字音、字義不正確的選項是 (A)紿云不見/「紿」音「ㄉㄞˋ」,欺騙之意 (B)齎葉入市/「齎」音「ㄓㄞ」,即「摘」之意 (C)吏遂縛詣縣/「詣」音「ㄧˋ」,「到、往」之意 (D)一一以葉自鄣/「鄣」音「ㄓㄤˋ」,障蔽、遮掩之意。                                                 〔98. 指考〕

 

答案:(1)(D);(2)(B)。

解析:(1)短文出自邯鄲淳《笑林》。(A)楚人因異想天開學螳螂隱形行竊被捕,非因學藝不精而被捕。(B)縣官因為楚人言行荒唐無聊而網開一面,與楚人罪輕或他妻子騙他無關。(C)楚人錯在異想天開,不在於拿錯樹葉。

(2) (B)音ㄐㄧ,拿持。

語譯:有個楚國人,家境貧困,他讀《淮南子》讀到「得到螳螂偷看蟬時用來隱蔽自己的那片葉子,就可以隱形。」的概念,於是仰著頭,看到螳螂拿著葉子等蟬,就摘下那片樹葉,一個不小心,那片葉子落在樹下,樹下本來就有落葉,他無法分辨哪一片葉子是螳螂手持的那一片,於是就掃了好幾斗帶回去,一片片用樹葉遮擋自己,問他妻子,能不能看見。他妻子最初一律說能看見。後來他妻子實在不耐煩,就哄騙他說:「看不到。」楚人暗自高興,帶著那片葉子到集市去,當著眾人的面直接拿別人的東西,結果被抓住送到官府去了。縣官讓那人自己說事情的經過,結果縣官聽後大笑,便放了他,不加治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