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左忠毅公逸事     方 苞

一、寫作背景

左忠毅者,即明季名臣左光斗,官至左僉(ㄑㄧㄢ)都御史(職掌考核官員風紀)。萬曆四十八年(西元一六二○年)七月,神宗死,太子常洛即位,是為光宗,改元泰昌。光宗在位不及一月,染患痢疾,先後服下鴻臚寺丞李可灼獻上的兩粒紅丸,當晚就暴斃了,結果也只罰李可灼一年的薪俸,不了了之,是為「紅丸案」。九月,太子由校即位,是為熹宗,改元天啟(西元一六二一一六二七年)。光宗寵姬李選侍借撫養為名,仍留居乾清宮,勾結宦官魏忠賢,意圖挾持熹宗作威作福。大臣聯合上疏要李氏遷出,而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尤其聲色俱厲,熹宗乃下諭旨,迫李氏移住噦(ㄏㄨㄟˋ)鸞宮,是為「移宮案」。史稱:「光斗與楊漣協心建議,排閹奴,扶沖主,宸極獲正,兩人力為多。由是朝野並稱為『楊左』。」(《明史》本傳)之後,繼楊漣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復草奏劾魏忠賢黨三十二斬罪,不及上奏,便被閹黨提前下手,誣陷下獄,橫遭慘死。對於岌岌可危的明王朝來說,左光斗的作為雖不能挽狂瀾於既倒,但仍不失為敢於死諫之諍臣。

方苞是左光斗的同鄉,也是桐城人。雖說光斗死(明天啟五年,西元一六二五年)後四十三年(清康熙七年,西元一六六八年)他才出生,但同鄉先輩的功績,經過父老口耳相傳,不能不給他深刻的印象,何況他的族祖父就是左光斗的女婿,且與他的父親(方仲舒)有深交。文章起首「先君子嘗言」,便以這樣的關係肯定了他所記述的左忠毅公逸事之鑿鑿可據。   (節錄自袁行霈編《歷代名篇鑑賞》,臺北五南出版社)

 

二、人物二三事

(一)方苞

字號

字靈皋,一字鳳九,晚號( 望溪 

個性

生平

刻苦勵學,科考不順:

‧方苞祖父方幟,曾任江蘇省教諭。父方仲舒,為國子監生,有文名,明亡後隱居。方苞家道雖中落,但頗知勵學,與兄方舟、弟方林刻苦攻讀,且以孝悌相勉。

‧方苞十歲,習作八股文,為其兄所勸止,但因此而於科考場上屢遭挫折,直到年三十二,始中鄉試,然次年及三年後的禮部考試,皆落榜。遲至康熙四十五年,年三十九,中進士第四名,惟因母病而束裝返鄉侍疾,未及參加殿試。次年,父病逝,在家守喪。

受文字獄牽連:

康熙五十年,因戴名世《南山集》中引用不少桐城學士方孝標《鈍齋文集》、《滇黔紀聞》中批評滿清的文字,朝廷大興文字獄,戴名世被凌遲而死,並牽連數百人。方苞則因曾為《南山集》作序,亦被捕下獄,論罪應斬,幸經李光地奔走營救,始免於難。

遇赦編書,著作宏富:

‧康熙五十二年,清聖祖命方苞以平民身分負責編校書。世宗雍正即位,正式赦免方苞罪狀,授侍講學士,歷任一統志館總裁、皇清文穎館副總裁。乾隆朝,任三禮義疏館副總裁,陞禮部右侍郎,兼經史館總裁,而於七十五歲(乾隆七年)告老還鄉。

‧方苞著作等身,除《方望溪文集》十八卷、《集外文》十卷、《集外文補遺》二卷,合為全集外,近人輯《直介堂叢刻本望溪集》,尚有再補七卷。學術論著,有《禮記析疑》、《周官辨》、《春秋通論》、《周官集注》、《周官析疑》、《喪禮或問》、《周官義疏》。直至八十二歲時,仍著述不輟,完成《儀禮析疑》一書。

 

(二)史可法

世稱

明代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崇禎年間進士,曾任右僉都御史,巡撫皖、豫,後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學士,督師揚州。清多爾袞致書勸降,堅拒,城破被害。清乾隆時追諡為忠正。後人尊稱為「( 史閣部 )」。

個性

生平

婉拒納妾,以國事為重:

史可法鎮揚州任督師時,外出不張傘蓋,吃飯只一道菜,夏天不搖扇,冬天不穿皮衣,睡覺不脫衣服。他四十多歲了,還沒有兒子,他的妻子想給他娶小老婆,史可法長嘆一聲說:「國家正處在多事之秋,哪有心思考慮生兒育女的事呢!」

數月不就寢:

史可法向來酒量很大,喝幾斗也不會醉,但他在軍中從不飲酒。有一天晚上,他一下子喝了幾十杯,想到崇禎帝自縊而死,流下了眼淚,靠在桌上睡著了。天快亮時,將士們已聚集在轅門外面,轅門還沒有開,他的隨從人員向轅門外的人說明情況。揚州知府任民育說:「史相公能像今天晚上這樣安穩睡一覺,實在很難得啊!」於是吩咐更夫仍然打四更,好讓史可法多睡一會,並關照侍從人員不要驚動他。一會兒,史可法醒了,發現亂打更,發怒道:「誰在違反我的軍令!」將士們向他說明是任民育的意思,更夫也就沒受到處罰。

以生民為念:

史可法堅守揚州,城破之日,持刀自刎,為部將雙手環抱而未死,乃令史德威助己成仁,德威不忍。清兵擁至,大呼曰:「史可法在此!」遂被執。滿清主將豫親王多鐸勸其效洪承疇投降,史公堅拒,曰:「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劈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州百萬生靈,既屬於爾,當示以寬大,萬不可殺。」臨死而猶以揚州百姓為念。可惜清人不知恤民,於揚州大開殺戒,屠戮甚慘。王秀楚有〈揚州十日記〉記其事。

清‧全祖望〈梅花嶺記〉:

記史可法決意死守揚州,遺言待其殉國後葬於梅花嶺(揚州城外)。城破,持刀自刎,為部將抱持,後被清人所俘,不降而被殺。義子史德威尋其遺體不成,乃以衣冠葬之。

 

(三)左光斗與史可法的師生情誼

  左光斗與史可法師生二人之情誼,據左光斗曾孫左宰《左忠毅公年譜》中可以窺知:

師生情誼

(左公)凡所獎許,擢巍科為時名臣者,不可勝數;而於史公可法獨有「國士」之目。史公年弱冠就童子試,公拔冠一郡。

生活上資助,德業上勉勵

初,史公有母在堂,家貧甚,公(左公)月給薪米以供其母,而館史公於官邸,令與子侄同學。每遇公餘,辯論古今,唯以文武遠略、忠孝大義相勸勉。

入獄探視,左公責之甚切

此地何地?此時何時?子來見我,何益?我望子擔當宇宙,子何不知保身之道?自是戒勿再至。

光斗在獄中寄長子國柱書

此時何時?此地何地?禍出不測!窺伺者眈眈,今後勿讓他(史可法)來,添我悶惱。

史可法祭左忠毅公文

師之於法,固不第文字之知己也,又因法貧甚,而館之官邸中。每遇公餘,即懸榻以俟,相與抵掌時事,辯論古今,不啻家人父子之歡。

左、史二祠相望並祀

史可法欲報左公的知遇之恩。崇禎末年,流寇為亂,史可法督師揚州,孤忠殉國。桐城人感念史可法,將左、史二祠相望並祀。

 

三、  國學常識

(一)逸事

「逸事」又作「軼事」或「佚事」,也稱「逸事狀」或簡稱「狀」,是人物傳記中的一個分支,指的是為正史所不載的事,也就是散失了的事蹟。這些事蹟一般比較瑣碎,卻能生動地彰顯人品與性格。

古代重要人物的傳記都是官修的,個人寫傳是犯法的行為,但可以寫「行狀」或「逸事狀」送到國史館去,作為官修傳記的參考,如柳宗元曾寫〈段太尉逸事狀〉,供當時任職史館的韓愈參考。但寫狀不是有聞必錄,必須符合寫狀者的需要,能表現人物的功業品德,才能寫進去。如本文即重在寫左光斗的「忠毅」精神。

(二)桐城派

時 代

清初興起的散文流派

釋 名

因代表人物都是安徽桐城人,因以為名。

發 展

1.由( 方苞 )自創;其後( 劉大櫆 )、( 姚鼐 )一脈相承,樹立桐城派古文宗風,三位稱為「桐城三祖」。

2.末沒落,由( 曾國藩 )中興:

‧湘鄉曾國藩為清代同治中興功臣,於學術上調和漢、宋兩派,於詩則宗主黃山谷,古文更得桐城峻潔之美,氣清體閎,內容宏富,形成文學史上著名的「湘鄉派古文」,編有經史百家雜鈔一書。

‧湘鄉派主張「義理」、「考據」、「詞章」、「經濟」四者並重。

主 張

1.論學以宋儒為宗,以「學行繼(  )、(  )之後,文章介(  )、(  )之間」與友好相期勉。

2.文章步軌( 《左傳》 )、( 《史記》 )、先秦、兩漢的散文、唐宋古文八大家。

3.主張( 義理 )、( 詞章 )、( 考據 )三者並重。

文章

風格

1.古文應嚴整簡潔,文章講究( 義法 ),力求( 雅潔 )。

2.文以載道,反對八股文。

3.方苞為文力求「雅潔」、「澄清無滓」、「澄清之極,自然發其精光」,創造出嚴謹雅潔的純粹散文,不僅是方苞的創作精神,也是方苞以後的桐城派的共同風格。

4.方苞制定寫作古文的限制條例:
(1)不可入語錄中語。

(2)不可入魏、晉、六朝人藻麗俳語。

(3)不可入漢賦中板重字法。

(4)不可入詩歌中雋語。

(5)可入南史北史佻巧語。

方苞強調刊落浮辭,刪繁就簡的準則。

 

(三)清古文三派

清初桐城派

以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

清中陽湖派

以惲敬、張惠言為代表。主張駢散互用的古文,為桐城派的支派。

清末湘鄉派

以曾國藩為代表。為中興桐城派之功臣。

 

 

 

(四)八股文

釋名

明清科舉所規定的文體,因文章結構分為八大部分而名。

異稱

又名「時文」、「制義」、「制藝」、「經義」、「八比文」。

批評

顧炎武曰:「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五)稱謂

 

對他人自稱

稱呼他人

親族

長輩

加一「家」字,如家父、家祖母、家兄。若已殁,「家」字改為「先」字,如先祖、先考、先妣。

加一「令」字,如令尊、令祖父、令兄、令伯。

親族

晚輩

加一「舍」字,如舍弟妹、舍弟婦、舍姪女;或加「小」字,如小女、小犬、小媳。

加一「令」字,如令弟、令妹、令郎、令嬡、令姪女、令媳。

夫妻

先生稱外子,太太稱內子、內人、拙荊、賤內。

先生稱尊夫、令夫君;妻稱尊夫人、嫂夫人。

附註:先父即先君子、先考、先嚴。先母即先妣、先慈。如喪考妣:形容悲傷至極,如失去父母般悲傷。

 

(六)閒談宦官

1.太監的起源:

  古代的君王、貴族和一些奴隸主人,為了使自己的妻妾們對他保持貞節,不准她們和一般男子接觸,但後宮又需要男子服役,所以就大量地使用閹人,即中國所稱的太監。古埃及、波斯、印度等都有相同的做法。英文中的「太監」(eunuch)一詞是由希臘語「守護床鋪的人」而來的,由此可知太監的作用。

  「太監」和「宦官」在清朝以前不是相同的概念。宦官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不過那時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悉用閹人」是東漢以後的事情。「太監」一詞,遼代才出現,明代,太監和宦官才發生聯繫;太監本是古代職官的名稱,晚至唐、宋時期,朝廷中仍有太監官職的設置,所任者並非都是閹人。明代在宮廷中設置了由宦官所領的二十四衙門,各設掌印太監,是宮廷中的上層宦官。所以太監是宦官的上司,是高級宦官;充任太監的必須是宦官,而宦官卻不都是太監。到了清朝,太監才成為宦官的同義語。

 

2.對太監的稱呼:

  公公是對太監的尊稱,因為太監,特別是高級太監最接近皇帝,權勢極大,最了解皇帝的心思,在朝為官者有些時候不得不依靠太監揣摩皇帝的心思,或借助大太監的權勢往上爬,要是直呼其為太監,那是在侮辱他,所以稱其為公公,以示尊敬。

  「寺人」是宦官的早期稱謂。此稱謂早在西周時代即已出現,古代「寺」、「侍」兩字相通,《詩經‧秦風》鄭氏箋云:「寺,又音侍,本亦作侍字。」所以,寺人是因其內廷侍奉的職掌而得名的,「云寺之言侍者,欲取親近侍御之義,此閹人也。」

  太監的稱呼很多,如宦寺、閹寺、閹宦、宮監、貂寺、內鐺、內侍、內官、中人、中官、豎閹、閹人、奄人、(ㄓㄨㄛˊ)人、宦者、淨身等等。鄙稱有宦豎、閹豎、內豎以及閹狗等,尊稱有公公、老爺等。

  宮廷中的宦官彼此之間一般都以「爺」互稱,姓張稱張爺,姓李稱李爺。遇到輩分比自己高的宦者應稱「師父」,對外人則通常自我謙稱為「刑餘之人」。據晚清宮廷中的太監池煥卿等回憶,「太監們不喜歡人們把他們直稱作太監,如果你把他們叫做公公,那簡直是罵他們八輩祖宗。」由此可見,在太監們的內心深處,還是希望人們能像普通人那樣的,稱其為「爺」的。

 

3.中國著名宦官:

(1)豎刁:春秋時齊國宦官。他為了表示對齊桓公的忠心,自行閹割,而齊桓公也因為這件事而不聽管仲遺言,親信豎刁。桓公病危時豎刁作亂,桓公衣袖蒙臉,氣絶而死。之後桓公五位公子為繼位而明爭暗鬥,沒人替桓公收屍。

(2)嫪(ㄌㄠˋ)毐(ㄞˇ):戰國時秦國的假宦官,與太后私通,生有二子,並與太后密謀欲篡奪嬴政之帝位,事敗被滅三族。

(3)趙高:秦朝時宦官,是秦始皇和秦二世寵信的宦官。秦始皇駕崩後,矯詔殺死太子扶蘇,並擁立秦始皇次子胡亥為帝,胡亥即為秦二世。趙高權傾朝野,指鹿為馬。後又殺死胡亥,最後被秦三世子嬰殺死。

(4)蔡倫:東漢時宦官。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術,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時稱「蔡侯紙」。被後世傳為中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5)黃皓:三國時蜀漢宦官,《三國演義》中劉禪因聽信他而荒廢政事。

(6)高力士:唐玄宗寵臣,權傾朝野,連太子也叫他「二兄」,諸王公主稱他為「阿翁」。傳說李白醉酒後要「力士脫靴」,高力士不得已而從命,但也因此深恨李白。

(7)李輔國:唐肅宗當權的宦官,第一位宦官宰相。原為太子李亨(肅宗)所信任,安史之亂,玄宗逃往蜀中避難,李輔國獻計太子留下指揮並培植勢力,在靈武即位,李輔國因此成為肅宗最信任的人。

(8)魚朝恩:唐朝時以監軍出身的宦官,為唐肅宗所寵信。曾進讒郭子儀,使朝廷削其軍權。魚朝恩跋扈用事,威懾朝廷,代宗無法容忍,後由宰相設計縊殺魚朝恩。

(9)仇士良:唐朝憲宗寵信的宦官,還曾毆打御史元稹。歷憲宗到敬宗三朝,至文宗即位,欲根除宦官禍害,與臣子李訓的密謀,不慎消息走漏,仇士良劫持唐文宗,致使李訓、鄭注等為首的朝臣集團計畫失敗,史稱「甘露之變」,從此唐朝中央政府澈底被宦官集團控制,皇帝成為宦官的傀儡。

(10)童貫:北宋宦官「六賊」之一,性巧媚,在杭州為徽宗搜括書畫奇巧,與權相蔡京勾結,在小說《水滸傳》亦有描述。欽宗即位,童貫被處死。《宋史》列為「奸臣」。

(11)鄭和:明朝成祖三寶太監,航海探險家。於西元一四○五年,奉明朝永樂皇帝之命首度下西洋,西元一四三三年,其所率領的第七次下西洋船隊返抵中國,這趟遠航壯舉歷時二十八年。

(12)王振:明朝第一名當權宦官,他本是讀書人,但因屢試不成,最終「淨身」入宮教授小太監讀書識字。他得到太子朱祁鎭(日後的英宗)信任,甚至以「先生」稱呼。瓦剌犯邊,王振建議英宗親征以振軍心,因王振的政策錯誤,引致明英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13)劉瑾:是明朝最貪婪專權的宦官,號稱「立皇帝」,原是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後來的明武宗,他善於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深受信任。武宗即位後,數次升遷至掌印太監,他排斥異己,陷害忠良,朝中正直官員大都受他迫害。後被凌遲處死。

(14)魏忠賢:明朝時宦官,出身於市井無賴,後為賭債所逼遂自閹入宮做太監。對皇長孫(熹宗)極盡諂媚,引誘其宴遊,甚得其歡心。熹宗即位,魏升為司禮秉筆太監。明熹宗是個木匠天才,喜歡刀鋸斧鑿油漆的工作,「朝夕營造」,「每營造得意,即膳飲可忘,寒暑罔覺」魏忠賢總是趁他全神貫注做木工時,拿重要的奏章去請他批閱,熹宗隨口說:「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人稱「九千歲」。魏忠賢迫害反對自己的東林黨人,誣陷左光斗、楊漣、周起元、周順昌等人有貪贓之罪。崇禎帝登基後,魏忠賢遭彈劾,流放途中畏罪自殺。

(15)安德海:清朝慈禧的最愛。因幫助慈禧「辛酉政變」成功,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他為總管大太監,人稱「小安子」。他恃功自大,瘋狂斂財,驕橫處世,干預朝政,打壓恭親王,挑撥兩宮皇太后,樹敵眾多。後來出京辦貨,到山東被巡撫丁寶楨以「違背祖訓,擅離京師」逮捕處斬。

(16)李蓮英:繼安德海後的另一位當權太監。深得慈禧太后的器重,統領全宮所有宦官。他聰明乖巧,不僅會揣摩主子的脾氣和愛好,千方百計地討主子歡喜,還能時時謹慎小心。墓誌銘中說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也就是對主子恭敬,對下屬寬厚,多少年來不敢鬆懈。

 

四、課文深究

(一)方苞的文章以「雅潔」著稱,句中往往帶有特殊意涵。以本文為例,文中的舉止動作其欲表達的動機與心態如下:

舉止動作

動機或心態

即解貂覆生,為掩戶

左光斗愛惜人才

及試,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視

左光斗對史可法名字印象深刻,故仔細端詳

呈卷,即面署第一

表現左光斗為國舉才之熱切

史朝夕窺獄門外

史可法心中關切至極,而「窺」字又代表了史可法心中惶恐不安

微指左公處

「微指」代表禁卒心中畏懼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

說明史可法受左公感召,與將士同甘苦,忠勤為國

往來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於堂上

說明史可法視師如父,重視師門情誼而移愛其家人

 

(二)本文寫作技巧如下:

1.筆墨經濟畫形象

‧這篇散文著力塑造了左光斗這一動人的形象,作者沒有對這一形象精繪細描,而是用簡潔的筆墨勾勒其形象外貌。要言不煩寫性格。

 ‧左光斗的精神、性格是多方面的,但作者不是全面地塑造人物,而是以散文的筆調記述「逸事」,因而,他也就只需突出一兩點,無須面面俱到。

2.細節點染,傳其精神

方苞為了刻劃左光斗的形象,還善於運用細節點染的筆法,展示人物的性格風貌。圍繞「才」,展現了三個方面的內容:惜才、選才、譽才。這三個方面的內容由於注重細節描寫,因而顯得分外顯明突出。

3.「以賓顯主」:側面烘托,添其光彩

這篇散文寫了兩個人物,一是左光斗,一是史可法。但是,作者筆法精絕,寫史可法是為了烘托左光斗,通過史可法的形象反射出左光斗的光彩,從而增添出左光斗的光彩。所以,文章中有許多筆墨,往往是落筆於史可法,而歸意於左光斗。

 

(三)本文記載人物事蹟,但題為「逸事」而非「先生傳」,其原因在於:

非正式史傳

本文只專就某人物與其學生之事來記載,而非將其一生家世、經歷詳細述出,故本文非正式史傳。

記人物瑣事或遺聞趣事

由首段的「先君子嘗言」及末段的「余宗老……乃親得之於史公云」,而知本文乃記人物瑣事或遺聞趣事,有拾遺、補缺的作用,故題為「逸事」。

 

(四)作者描述史公進入東廠見左師的過程有其特色:

按序描述

先言見左公席地而坐,再進一步描述左公之面容、膝蓋,接而哭泣、交談。讀者隨史可法人身移動、視線轉移:由遠而近、由大而小;有條不紊、層次分明。

精選題材

(1)   寫左公席地坐:顯現左公剛強不屈。

(2)   寫面額焦爛、筋骨盡脫:顯現受凌虐之深。

(3)   寫目光如炬:顯現堅毅剛強。

(4)   寫左公憤(ㄌㄧˋ):捨己顧生徒的忱摯。

筆筆自然,卻處處生動,顯現忠毅,流露真情。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差役,供驅遣的人

涕泣謀於禁「卒」,卒感焉

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終於,終究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蘇軾‧赤壁賦)

「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王安石‧傷仲永)

「卒」以此死東巿(司馬光‧訓儉示康)

士兵

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

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賈誼‧過秦論)

2.

於是

「乃」奮臂以指撥眥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司馬遷‧鴻門宴)

與修同。「乃」嘆曰(世說新語‧絕妙好辭)

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乃」簪一花(司馬光‧訓儉示康)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

「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遂與張氏同往,「乃」一小板門(杜光庭‧虬髯客傳)

竟然、卻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韓愈‧師說)

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世說新語‧絕妙好辭)

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司馬光‧訓儉示康)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3.

又、再

汝「復」輕身而昧大義

「復」前行,欲窮其林(陶淵明‧桃花源記)

黃鶴一去不「復」返(崔顥‧登黃鶴樓)

還自揚州,「復」到舅家(王安石‧傷仲永)

請為君「復」鑿二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回報,多指仇恨而言

君子「復」仇,三年不晚

恢復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韓愈‧師說)

實踐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

還、返

昭王南征而不「復」(左傳‧僖公四年)

4.

「更」敝衣草屨

輪替

使將士「更」休

5.

暗中、祕密地

「微」指左公處

「微」行,入古寺

衰微

世衰道「微」(顧炎武‧廉恥)

地位低

人「微」言輕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6.

原來是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

微指左公處,「則」席地倚牆而坐

漏鼓移「則」番代

7.

稍、略

或勸以「少」休

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劉鶚‧明湖居聽書)

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公宜「少」從眾(司馬光‧訓儉示康)

不久,過了一會兒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蘇軾‧赤壁賦)

一些、少量

吾有「少」下酒物,李郎能同之乎(杜光庭‧虬髯客傳)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歐陽脩‧醉翁亭記)

不知世之為王生者,正復不「少」(蒲松齡‧勞山道士)

少年、年輕

「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論語‧季氏)

「少」慕道,聞勞山多仙人(蒲松齡‧勞山道士)

8.

旦夕「且」死

不出,火「且」盡(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傷生(方孝孺‧指喻)

況且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暫時

民勞,未可,「且」待之存(史記‧伍子胥傳)

又、並

君子有酒,旨「且」多(詩經‧小雅‧魚麗)

句中助詞,無義

李郎「且」來拜三兄(杜光庭‧虬髯客傳)

9.

桌子

廡下一生伏「案」臥

拍「案」叫絕、雪「案」螢窗

文書、案卷

「案」牘勞形、有「案」可查

事件、案件

三曹對「案」(吳承恩‧西遊記)

茶盤(有足之盤盂類食器)

舉「案」齊眉

10.

語尾助詞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

使知前輩之風俗「云」(司馬光‧訓儉示康)

餘習所牽,便成三韻「云」(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云」(錢公輔‧義田記)

言、說

臨表涕泣,不知所「云」(諸葛亮‧出師表)

荀伯子臨川記「云」也(曾鞏‧墨池記)

《傳》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醫(方孝孺‧指喻)

嵩無子,張籍「云」(韓愈‧張中丞傳後敘)

如此

子之言「云」,又焉用盟(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為民不利,如「云」不克(詩經‧大雅‧桑柔)

11.

君子

對先人的尊稱

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

在位者或君王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論語‧陽貨)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詩經‧魏風‧伐檀)

舊時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未見「君子」,憂心忡忡(詩經‧召南‧草蟲)

梅、蘭、竹、菊的雅號

梅、蘭、竹、菊,稱四「君子」

指男子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才德出眾的人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論語‧學而)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論語‧子路)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里仁)

「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

12.

乃奮臂「以」指撥眥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

大塊假我「以」文章(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為,指行為表現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

使用運用

禮之「以」,和為貴(禮記‧儒行)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論語‧為政)

醉則更相枕「以」臥(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開瓊筵「以」坐花(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因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以」約失之者,鮮矣(司馬光‧訓儉示康)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論語‧先進)

君家所寡有者「以」義耳(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原因、道理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柳宗元‧蝜蝂傳)

按、依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

13.

他日繼吾志事,「惟」此生耳

無恆產而有恆心,「惟」士為能(孟子‧梁惠王上)

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上)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方孝孺‧指喻

瓶之罄矣,「惟」罍之恥(詩經‧小雅‧蓼莪)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連橫‧臺灣通史序)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陳情表)

希望

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語助詞,無義

「惟」仁惟孝,義勇奉公(連橫‧臺灣通史序)

14.

眼淚

常流「涕」述其事以語人

今幸見世兄如此英英玉立,可謂嗣續有人,又要破「涕」為笑(吳敬梓‧儒林外史)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諸葛亮‧出師表)

伏紙流「涕」,不知所云(劉禹錫‧上杜司徒書)

「涕」泗橫流、痛哭流「涕」、感激「涕」零

鼻涕

董承覽畢,「涕」淚交流,一夜寢不能寐(羅貫中‧三國演義)

目淚下落,鼻「涕」長一尺(王褒‧僮約)

15.

旦夕

比喻時間短促

聞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

蒲葦一時紉,便作「旦夕」間(樂府詩集‧古辭‧焦仲卿妻)

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官共飲耶(羅貫中‧三國演義)

早晚

汝「旦夕」之費(指一日生活所需),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

臣幸有老母,家貧,客游以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ㄘㄨㄟˋ)以養親(史記‧刺客傳‧聶政傳)

臣願且得留國邸,「旦夕」奉問起居(漢書哀帝紀)

 

六、字形辨識

★相同偏旁

偏 旁

字 音

詞 例

ㄨˊ

(雜亂不整,沒有條理)

ㄨˇ

媚、廊(正堂兩側的廂房)(失意的樣子)

ㄎㄥ

然有聲形容金屬、瓦石撞擊的響亮聲音

ㄐㄧㄢ

ㄐㄩˋ

(驚視的樣子)、畏

ㄐㄩㄝˊ

(老而強健)(搶奪)然失色(吃驚時瞪著眼睛向左右看的樣子)

ㄑㄩˊ

塘峽、先生

ㄌㄧㄢˊ

怯「怜怜」(憐)

ㄌㄧㄥ

著東西

ㄌㄧㄥˊ

(監牢、監獄)聽、箭「(箭尾的羽飾)、聰明俐、螟(義子、養子)

 

 

七、結構表

 

 
   

 

 

 

 

 

 

 

 

 

 

 

 

 

                            

 

 

 

 

 

 

 

 

 

 

 

 

                                    史公篤厚師門-       

 

                 補敘-

 

 

 

 

八、延伸學習

左姓宗祠聯   佚名

鐵鑄肺肝忠貫日/賦齊衡固字如珠

說明:上聯指明代左光斗;下聯指西晉左思,著有〈三都賦〉。「衡」指東漢張衡,著有〈二京賦〉;「固」指東漢班固,著有〈兩都賦〉。

 

史可法衣冠塚對聯   蔣士銓

心痛鼎湖龍,一寸江山雙血淚/魂歸華表鶴,二分明月萬梅花

說明:上聯用黃帝在鼎湖仙去,乘龍上天,群臣攀龍欲追隨而不可得的典故,此借指明崇禎之死(寫史可法對皇帝的忠心)。下聯二分明月萬梅花,則是揚州眼前的景物,寫的是史可法在揚州殉難的史實。華表鶴:相傳丁令威學道成仙,化鶴歸來,落在城門華表柱上,此指史可法之死。

 

題揚州史可法公祠   黃文涵

萬點梅花盡是孤臣血淚/一坏(又作「抔」)故土還留勝國(前朝)衣冠

 

揚州史可法祠享堂   張爾藎

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

 

揚州史可法墓聯

死含瑤草千秋恨/魂傍梅花萬古香

說明:瑤草:明末誤國權臣馬土英字瑤草。

 

史可法祠墓   佚名

殉社稷,只江北孤城,剩水殘山,尚留得風中勁草

葬衣冠,有淮南土,冰心鐵骨,好伴取嶺上梅花

說明:江北孤城、淮南土,切合史可法死守揚州的故事;風中勁草、嶺上梅花,則是讚揚他的品格。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就是勁草和梅花的風格!

 

詠史可法   姚煜

尚張睢陽為友,奉左忠毅為師,大節炳千秋,列傳足光明史牒

夢文信國而生,慕武鄉侯而死,復仇經九世,神州終見漢衣冠

說明:張睢陽:唐代名將張巡,於安祿山之亂中死守睢陽。左忠毅:明忠臣左光斗。文信國:文天祥。武鄉侯:諸葛亮。經九世:紀侯譖齊哀公,被殺,齊襄公復仇,滅紀,歷九世。

 

揚州史可法祠   郭沫若

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

說明:十日:史可法守揚州,城破,清兵屠城十日。

 

詠史可法   佚名

我就是史督師,百世如聞獅子吼/更莫上梅花嶺,千秋自有姓名香

說明:我就是史督師:史可法被害前大呼此語。下聯意指史之名字便有梅花香氣,不必再登嶺尋梅了。

 

揚州史可法公祠   鮑昌

無力挽狂瀾,忠魂一逝,淚遮去二分明月

有情縈土阜,雄魄長存,血濺開萬樹梅花

 

梅花嶺弔史閣部   舒位

死即可見左光斗,生不願作洪承疇/東風吹上梅花嶺,還剩幾分明月影 

 

梅花嶺(節錄)   余光中

青史的驚魘掀到你這一頁

凜然於刀瘢猶未合血漬猶未乾

悵然於劫後漁樵的傳說

說你亂兵裡並未遇難

過了屠城最長的十夜

生還者爭論當日誰見你

一頭白馬騎著,烏帽,青衣

遠出天寧門而去的背影

從英山到霍山你的威靈

每一陣風來都隨旗飄動

不絕的風吹不降的旌旗

不同的旌旗同一個方向

指著北京岌岌的城垛

飄啊,從梅花嶺上到黃花崗上

 

九、相關名句

1.逆境不就是性格的試金石嗎?(法國巴爾扎克)

2.苦難可以使臉色慘淡,卻未必能改變心腸。(英國莎士比亞)

3.沒有風暴,船帆不過是一塊破布。(法國雨果)

4.苦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遭遇,可以顯出非常的氣節。(英國莎士比亞)

 

十、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1回)

11~13為題組

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興廢;若以權力得者,如瓶鉢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菜根譚)

譯注:富貴名譽從道德修養得來的,就像山林中的花,從容舒展地生長繁衍;靠建功立業得來的,像花盆與圍欄中的花,有被移植和盛衰的可能;若利用權力得來的,就像瓶鉢中的花,因為沒有根,很快就會枯萎。(檻:圍欄。)

 

 

甲卷(第1回)

7、8為題組

師之於法,固不第文字之知己也,又因法貧甚,而館之官邸中。每遇公餘,即懸榻以俟,相與抵掌時事,辯論古今,不啻家人父子之歡。

(節錄自史可法‧祭左忠毅公文)

語譯:老師對於我(史可法),本來就不只是在文字上的知己而已,又因為我非常窮困,於是讓我住宿在官邸之中。老師對我非常禮遇,每次到了公務處理後的空閒時刻,都會準備坐榻來等待我,批評時事,相談甚歡,也一起辯論古今之事,無異於父子之間的歡樂。(懸榻:典出後漢書 徐稚傳,漢代陳蕃做太守時不接賓客,惟與徐稚相善,稚來,特設一床榻,徐稚走後,即將床榻懸掛起來。後以「懸榻」喻禮待賢士。)

 

13~15為題組

富貴名譽,自道德來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來者,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興廢;若以權力得者,如瓶鉢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洪應明‧菜根譚)

譯注:富貴名譽從道德修養得來的,就像山林中的花,從容舒展地生長繁衍;靠建功立業得來的,像花盆與圍欄中的花,有被移植和盛衰的可能;若利用權力得來的,就像瓶鉢中的花,因為沒有根,很快就會枯萎。(檻:圍欄。)

 

十一、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文字所屬的「部首」,往往與「字義」相關。下列與文字部首相關的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相」與「目視」有關,故屬於「目」部 (B)「韌」與「皮革」有關,故屬於「韋」部 (C)「魚」須「火烤」才能吃,故屬於「火」部 (D)「席」是「織物」的一種,故屬於「巾」部。                                      ﹝91.學測﹞

答案:(C)

解析:(C)魚部(「魚」為象形字,本身就是部首)。

 

2.作者敘事寫人時,常藉由動作的描繪,讓讀者體會言外之意。關於下列文句畫底線處動作描繪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桃花源記〉:(桃花源居民)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藉嘆惋表達桃花源居民對漁人見多識廣的欣羨 (B)〈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史可法)伏案臥,文方成草。公(左光斗)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以左光斗毫不猶豫地解下貂裘相贈,暗示左光斗家境優渥,出手大方 (C)〈明湖居聽書〉: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她(王小玉)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藉聽眾在弦音和說書聲之間難以選擇,既凸顯彈弦子者的技藝高超,更以之烘托王小玉說書的精妙 (D)〈劉姥姥〉:便伸箸子要夾(鴿子蛋),哪裡夾得起來,滿碗裡鬧了一陣,好容易撮起一個來,才伸著脖子要吃,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親自去撿,早有地下的人撿了出去了。—以下人搶先一步撿蛋,點出賈府平日待下人苛刻吝嗇,故下人遇美饌則爭食。                                                         ﹝98.學測﹞

答案:(C)

解析:(A)桃花源居民的嘆惋,主因為同情洞外人不斷遭受的戰亂折磨。(B)左光斗惜才,為寒士覆衣。(D)表現賈府下人訓練有素,做事勤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