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課 宋詩選

(一) 寄黃幾復   黃庭堅 (二) 觀書有感   朱 熹 (三) 書 憤     陸 游

(一) 寄黃幾復   黃庭堅

一、寫作背景

  黃庭堅與黃幾復交誼深厚,不但是同鄉好友,又是同科進士。在英宗治平三年(西元一○六六年),即黃庭堅中進士前一年起,已彼此唱和。後來黃幾復在嶺南作官,彼此仍有詩文往來。神宗元豐七年(西元一○八四年)夏秋之間,黃庭堅抵山東德州任職,由於同僚中少有氣味相投者,特別懷念遠在廣東,一別十年的好友,因而千里寄書,寫下了著名的〈寄黃幾復〉。詩中抒發了對朋友的思念,並推崇朋友的人品與才幹,為其仕途不順深表悲憫,隱約也透露著自己的處境困頓。

 

二、作者介紹

甲、黃庭堅軼聞掌故

1.天才兒童

  黃庭堅幼年早慧,五歲時,六經已誦其五,只有春秋,老師沒有教。一天,他跑去問老師:「不是有六經嗎?為什麼您只教了五經?」老師覺得他年紀還太小,不到讀春秋的時候,便敷衍他:「春秋,不可讀呀。」他想:「這是什麼話?既然稱為『經』,哪有不能讀的?又怎能不讀呢?」便自己去讀,十日成誦,背得一字不漏。他七歲便能作詩,八歲時,送人應考,詩中有這麼幾句:「送君歸去玉帝前,若問舊時黃庭堅,謫在人間今八年。」口氣真是不小!

2.書法大家,各有千秋

  北宋書家,首推蘇、黃、米、蔡,分別為蘇軾、黃庭堅、米芾(ㄈㄨˊ)、蔡襄,四家風格,各有千秋。黃字瘦而蘇字肥,閒來論字,互相調侃。蘇軾說:「魯直的字雖清勁,有時筆勢太瘦,就像樹梢掛蛇一般。」黃庭堅笑答:「蘇公的字,我不敢批評,只有時覺得褊淺,彷彿石壓蝦蟆。」相與大笑。

3.花氣薰人帖:一封友人催稿的回函

  在黃庭堅傳世的書法名作中,七言絕句花氣薰人帖這幅古今知名的珍品,原來是一封友人催稿的回函。由於朋友王詵(ㄕㄣ)數度向黃庭堅索文未果,於是送花催討。黃庭堅戲作此帖,表示自己詩興雖萌,但是下筆卻如泥水推舟,難上加難:

  花氣薰人欲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

  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  (花氣薰人帖)

【注釋】

花氣薰人欲破禪:花香撲鼻,令人幾乎破了禪定的工夫。禪,禪修時專注的境界。

八節灘頭上水船:比喻文思遲緩的窘境。八節,一層層。上水,逆流而上。

【語譯】

  花兒盛放的香氣撲鼻,幾乎破除了平日禪定的功夫。為花而動心的我,其實已過中年。因新春而萌發的詩情像什麼呢?正彷彿那層層灘頭中,逆流而上的小船啊。

4.事親至孝,名列二十四孝之一

  黃庭堅十四歲喪父,事母至孝;母親經年臥病在床,他不分晝夜照料,即使為官,每晚都不忘親自為母親洗滌便器,成為孝道典範。

5.勉子讀書

  黃庭堅因兒子黃相懶於讀書,故告誡他:「士大夫胸中不時以古今澆之,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意指知識分子若不常讀書,則會變得庸俗粗鄙。

6.苦中作樂

  宋哲宗親政,對祖母太皇太后元祐時代所用的人,一概貶斥。蘇軾先貶惠州,後來還流放到當時的「南極」儋耳。黃庭堅亦受牽累,貶宜州。宜州在現在的廣西省,極為偏遠窮苦,而上官存心迫害,凡是收留他住的人,都按上罪名。他為了不牽累別人,只好住到戍樓上。那兒潮溼狹窄又吵鬧,而且無法抵擋風雨。他卻自得其樂的用三文錢,買最劣等的雞毛筆,照樣讀書寫字,真所謂「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他給朋友寫信說:「我住在戍樓上,地方潮溼狹隘,在秋老虎的季節,簡直難以忍受。今天,我喝了些酒,酒至微醺,忽然下小雨了,我坐在胡床(可折疊的輕便坐具)上,把兩隻腳,從欄杆間伸出去淋雨,哎,我這一生從沒這麼痛快過!」這分曠達,不遜於老師蘇東坡!

 

乙、黃庭堅文學成就、主張、風格

(一)黃庭堅文學成就

詩派祖師

黃庭堅以出眾的才情與豐富的人生歷練為根基,在詩歌上不斷地推陳出新,主張取法杜甫,重視篇章布局和句法結構的出奇變化。他講究字眼的錘鍊、比喻的新穎,常常靈活用典,並喜愛押險韻、作拗律,追求生新、瘦硬、拗峭的效果。這些理論與創作,架構出一套極富特色的體系,影響所及,產生了宋代最大的詩歌流派:「江西詩派」、並被推崇為「北宋四大家」之一。

秦黃並稱

黃庭堅也善於作詞,其詞風富於變化,大抵可分為前、後兩期,以元豐初年與蘇軾定交為界。早期筵席遣賓娛情之詞作,婉約言情而流於俚俗浮艷,接近柳永。後期受蘇軾「以詩為詞」影響,將作詩之法用在填詞,將生活上的體悟,透過敘事、詠懷、詠物、節序等來表現,擴大詞的題材,提升詞的意境。一變為「直抒胸臆、硬語盤空」之面貌立足於詞壇,與婉約詞人秦觀並稱「秦七、黃九」。

 

(二)黃庭堅詩歌主張──精研歷代作品以創詩法,注重鍊字、用典

點鐵

成金

〈答洪駒父書〉:「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融合創新寫作素材),雖取古人之陳言入於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點鐵成金」指借用經過精心選擇的一些典故、詞句,以雄健的筆力把它們貫串起來,鎔鑄點化,使其另有新意妙用,而且更加精鍊警策。(就是活用古語、典故,推陳出新,經過「陶冶」的過程,使得陳言在詩作中能如「靈丹一粒」,達到「點鐵成金」的效果。)

換骨

奪胎

「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規模其意形容之,謂之奪胎法。」(不改變古人的詩意,而另造新語,稱為「換骨法」;上承古人的詩意,並加以延伸、描摹,就稱為「奪胎法」。)

換骨奪胎」奪胎,即詩語言借取或沿襲古人,而用意精刻要勝過原作者;換骨,則是詩語意與前人相同,而在語言形式上加以改造使其更為精美。

野水自添田水滿,晴鳩卻喚雨鳩來」,乃自梅堯臣「南隴鳥過北隴叫,高田水入低田流」更調全聯而得,此即所謂「換骨」。

百年中去夜半分,一歲無多春再來」此一七言聯,就白居易「百年夜分半,一歲春無多」五言聯增字調位而成,此即所謂「奪胎」。

押險韻

造拗句

押險韻、造拗句方面,是源於杜甫的創作技巧,到了黃庭堅開始刻意經營:

  1. 在聲律上也變化出奇,用韻不拘一格,有時以險韻顯示功力。
  2. 在句法上則打破傳統的節奏:黃庭堅用「拗律」將律詩對句中的平仄交錯,並以散文化的句式入詩,造成拗口的效果。黃庭堅改變常用的句法組織,以營造出卓然不群的氣勢。

以俗為雅以故為新

「以俗為雅,以故為新」也是黃庭堅翻新出奇的重要手段。是指在典雅的文言中參以若干方言俗語,打破文言固有的優雅勻稱的熟濫之感,使人耳目一新。

鍊字

在動詞的選用上追求新警(清新精闢)。

 

(三)黃庭堅詩歌風格

生新奇拗

新奇是黃庭堅詩歌創作追求的境界之一,他變革陳舊熟濫的傳統,以「拗句險韻」打破既定的詩歌語言形式,開出新境,語言形式和風格都不同流俗。他繼承了杜甫、韓愈所開闢的門徑,並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張耒認為黃庭堅的追新求奇突破了傳統工巧圓美的詩歌形式。

瘦硬峭健

黃庭堅追求意象的清淡,語言的樸素,刊落華藻,多用白描;鍊字奇警、句法韻律詰屈奇拗,融合為瘦硬峭健

 

三、國學常識

(一)宋詩的特色

宋人常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以文為詩,宋詩之特色扼要言之,有下列四點:

重哲理

發議論

宋代理學盛行,影響於詩歌,詩境常超越抒情範圍,伸入哲學領域。理學家之詩歌自不必言,即歐陽脩、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代表詩人,亦有表現哲理之傾向。詩重哲理議論,故能思致幽深,渾涵萬有。然抒情造境,則遜於唐人。

講詩法

宋詩自黃庭堅崛起,至南宋亡,約二百年間,均流行江西詩派。黃庭堅所創詩法,追隨者無不奉為圭臬。黃庭堅精研歷代作品以創詩法,所創有奪胎法、換骨法及拗體。遵循詩法所作之詩,往往精實有餘,虛靈不足;故崇唐詩者,每以此為宋人之病。

以文

為詩

歐陽脩採韓愈以文為詩之作法,使詩體自西崑舊習解放出來後,韓詩對宋詩一直有相當影響。所謂以文為詩,包含以詩議論、以詩紀事兩重意義。以詩發論或記事,自不免影響詩之情韻與意境,故論者亦每以此為宋詩之病。

口語

入詩

宋人作詩,大都淺近如話,不避通俗,頗有口語與詩歌打成一片之趨勢。蓋宋代受理學影響,文學不尚藻繪而務平實,故能有大量明白如話之詩歌出現。

 

(二)宋詩流變簡介

西崑體

得名於楊億所編〈西崑酬唱集〉。宋初名臣楊億、錢惟演等人,追隨晚唐李商隱用典、對仗、纖麗之詩風,形式重於內涵,為當時詩壇盛行的短篇酬唱之作。

仁宗慶曆年間,歐陽脩、蘇舜欽、梅堯臣等人創作詩歌,一洗西崑體的華靡,且帶動了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的風氣。

王安石詠史詩特具思辨及翻案精神,而晚年的小詩則尤其精緻絕俗,堪稱宋詩中的佼佼者。後世推崇為「王安石體」

蘇軾

蘇軾的詩歌開拓了宋詩的境界與氣象,尤其是七言長詩,如行雲流水,舒卷自如。其後的蘇門四學士和弟弟蘇轍等的詩篇,都受到蘇軾深遠的影響。

江西

詩派

黃庭堅為「江西詩派」的倡導者,鍊字造句的獨特詩法,影響及於南宋以至於元代的詩壇。

南宋

四大家

愛國詩人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等稱為南宋「中興四大家」,在江西詩派的影響下,加以融化而自成一格。

四靈

詩派

永嘉四靈指生長於浙江永嘉的四個詩人:徐照,字「靈」暉;徐璣,號「靈」淵;趙師秀,號「靈」秀;翁卷,字「靈」舒。反對江西詩派的注重形式,但未成巨觀

江湖詩派

此派詩人作品來自於彙編之詩集有「江湖」二字。亦反對江西詩派的注重形式,但未成巨觀

遺民詩

多為南宋末年孤臣孽子血淚交迸之作,遺民詩人文天祥、林景熙等人,詩風沉鬱悲壯。

附(一)北宋四大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

附(二)蘇門四學士:

指黃庭堅、秦觀(字少游)、張耒(字文潛)、晁補之(字無咎),四人皆以文學遊於蘇軾、蘇轍兄弟之門。其中黃、張是以詩負盛名,秦、晁則是詞壇大家。他們四人的文學成就,以黃庭堅為最高。

 

(三)江西詩派

  江西詩派,又稱「江西宗派」。在黃庭堅那個時代,詩壇上並無江西詩派之說。正式提出來作為一個詩歌流派,是黃庭堅之後,南、北宋之交的呂本中。他在《江西詩社宗派圖》中,以黃庭堅為祖師,並列陳師道等二十四人為其宗派的成員。於是,江西詩派之說便出現了。後來,人們在呂本中《江西詩社宗派圖》的基礎上,又陸續加進了一些人,如呂本中、陳與義、曾幾等等。到元代初年,方回瀛奎律髓,又倡「一祖三宗」之說,即奉杜甫為其祖,以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三宗。

  為什麼稱他們為「江西詩派」?這是因為他們「源流皆出豫章(黃庭堅)也」以黃庭堅為始祖,詩風比較相近,主張大致相同,而黃庭堅係江西人,故以江西名派。

 

 

(四)唐詩主情,宋詩尚理

 

唐 詩

宋 詩

風格

1.重抒情,以情韻勝:唐詩善於言情,即使說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風格濃郁而浪漫

2.句法整鍊:語言流麗,多用比興,神韻獨絕

3.重風格和神韻:不只是章句等形式

1.重哲理,以理趣見長:受古文運動與理學盛行影響,善於說理,重議論、理趣、哲理化,以才學為詩

2.講詩法:尤以江西詩派為甚。精於對偶,用韻嚴謹,據事敷陳,常有興寄不深,語絕意盡之感

3.以文為詩:自歐陽脩採韓愈以文為詩之作法,宋詩自西崑舊習解放出來。以詩發議論或記事,故不免影響詩的情韻與意境

4.口語入詩:平淡俚俗,節制感情,有大量明白如話的詩歌

內涵

情辭豐腴:詩人往往由外物與主體心靈兩相湊泊而興發感動、寄情創作,重視直接抒發和描繪,情感深濃,意境博大。

以才學為詩:宋詩多以冷靜的態度去體察客觀事物,並且比較喜歡用典實,顯現其人文情懷與生命自省,顯得婉曲精深,有清新超拔之格調

形式

語言流麗:唐詩語言流暢優美

散文化:宋詩以文、以口語入詩,無論在結構手段、敘述方法和語言風格,均具有散文化的傾向。

評價

1.繆鉞‧論宋詩:「唐詩以韻勝,故渾雅,而貴醞藉空靈;宋詩以意勝,故精能,而貴深折透闢。唐詩之美在情辭,故豐腴;宋詩之美在風骨,故瘦勁。唐詩如芍藥海棠,積華繁采;宋詩如寒梅秋菊,幽韻冷香。唐詩如啖荔枝,一顆入口,則甘芳盈頰;宋詩如食橄欖,初覺生澀,而回味雋永。」這段話對宋詩風格巧於取譬,形容精妙生動

2.呂正惠:以最簡單的說法來講,唐詩是「主情」的,宋詩是「主智」的。也有人說,唐詩是「青年人的詩」,而宋詩則是「中、老年人的詩」。又有人說,讀唐詩好比「喝酒」,其味是強烈的;讀宋詩則如「喝茶」,要細品而後才覺甘甜。這些講法基本上都涉及了唐、宋詩感情形態的差異,擴大來講,也就是唐、宋文化(特別是士大夫文化)的差異

3.楊慎‧升庵詩話:「唐人詩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詩主理,去三百篇遠矣。」

4.宋代詞人相互酬唱、評說詩歌的風氣十分盛行,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許多以「詩話」命名的專著。歐陽脩的六一詩話最先以「詩話」命名。流存至今的宋代詩話多達四十餘種,其中嚴羽(自號滄浪逋客)的滄浪詩話分為詩辯、詩體、詩法、詩評和考證五部分,是一部全面而系統的詩論,最為後世說詩者所稱道。嚴羽以禪喻詩,借用「妙悟」二字,說明對「詩道」即詩歌創作規律的把握和領悟。他推崇盛唐詩歌「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言有盡而意無窮」。批評宋代蘇軾、黃庭堅「以文字為詩、以文學為詩、以議論為詩」,改變了「唐人之風」。如此就分出了唐詩和宋詩的界限,對明代前後七子「詩必盛唐」的復古主張產生了影響。嚴羽在「詩體」部分還根據時代不同劃分了諸多風格流派,也對後人很有啟發

 

 

 

(五)黃庭堅‧朱熹‧陸游

 

北宋‧黃庭堅

南宋‧朱熹

南宋‧陸游

字號

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又號(ㄈㄨˊ)世稱黃山谷

字元晦,號晦庵,學者稱

(紫陽先生、考亭先生)

字務觀,號(放翁)

政治

宦途不順,遭新黨打擊,被貶涪州等地。徽宗時遭宰相排擠,再貶宜州,病逝該地

因直言極諫,被誣去職。諡號文,稱文公,累贈太師,追封信國公,後改徽國公,從祀孔子廟

因靖康之難隨家人南遷,仕途不順,因力主抗金被廢

風格

作詩推尊杜甫,講究詩法,喜好用典,倡「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以拗體入律,形成奇峭瘦硬風格,開創江西詩派,也擅長詞和書法。自言:「隨人作計終後人」、「文章最忌隨人後」

宋代理學閩派宗師,其學主敬以立其本,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為理學集大成者。詩以吟詠情性、蘊涵哲理取勝

詩、文、詞俱工,尤長於詩。一生寫詩近萬首,多憂國傷時之作,語言平易自然,詩風豪宕奔放,為南宋四大家之一,有「(愛國)詩人」之稱

事蹟

1.詩與蘇軾齊名,並稱「蘇、黃」

2.書法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為北宋四大書法家,各有風格。早年以詩文受知於蘇軾,與秦觀、晁補之、張耒並為「蘇門四學士」

1.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教本,儒家思想經其整理註釋始普遍為人所了解。世稱朱子,又稱朱文公

2.曾在嶽麓書院講學,書院被譽為「瀟湘洙泗」;並重建白鹿洞書院,邀呂祖謙、陸九淵等學者講學

3.曾與陸象山在鵝湖論辯

與表妹唐琬結婚,夫妻鶼鰈情深,因母不喜其妻,被迫離婚,作有著名的「釵頭鳯」詞

評論

1.蘇軾評黃庭堅書法:「魯直的字雖清勁,有時筆勢太瘦,就像樹梢掛蛇一般。」

2.南宋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首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以下還有韓駒、潘大臨等二十多人,江西詩派名稱從此確立

明朝通稱先儒朱子,崇禎十五年因詔位居七十二子之下,漢、唐諸儒之前,特稱大賢朱子,清康熙五十一年詔升大成殿配享,位列十哲之次

1.梁啟超:「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

2.詞風與(辛棄疾)相近,以豪放為主

著作

山谷全集

詩集傳、四書章句集注、楚辭集注、資治通鑑綱目、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

劍南詩稿、渭南文集、放翁詞(又名渭南詞)

篇章

寄黃幾復

觀書有感

書憤

註:1.詩集傳:廢詩序不用,從詩篇本身探求主旨,為明、清以來的通行本

   2.四書章句集注:即四書集注,最能代表朱熹的思想精神,且影響力最大

   3.資治通鑑綱目:又稱紫陽綱目,是朱熹命其門人趙師淵編寫。史料依資治通鑑,編年紀事,創立綱目,綱仿春秋,用褒貶正名的筆法;目仿左傳以紀事

※反芻時間

下列詩詞句中,有關詠懷三國時期孔明事蹟的選項是: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86日大】

答:()()()

解析:()詠周瑜卓越不凡的言談舉止。出自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歌頌諸葛亮,並惋惜統一大業功敗垂成,「八陣圖」是諸葛亮創作出來的一組兵力部署和作戰陣形。出自杜甫‧八陣圖。

     ()寫諸葛亮忠心扶助劉備及劉禪,惜未能成功。從「三顧」、「兩朝開濟」、「出師」知是諸葛亮。出自杜甫‧蜀相。

     ()曹操建銅雀臺為鎖大小二喬,而小喬是周瑜之妻,故若東風不給周瑜方便,使他在赤壁之戰打敗曹操,那小喬就會被曹操奪去鎖在銅雀臺。出自杜牧‧赤壁。語譯:斷戟沉埋在泥沙裡,還未完全銷蝕,我把它撿起來磨洗乾淨,認出是前代的遺物。東風若不助周瑜一臂之力,讓他火燒曹操的戰艦,那天姿國色的大喬、小喬恐怕要被幽閉在曹操所建的銅雀臺中了。

     ()寫傷老憂時的憤懣感慨。「出師表」是諸葛亮上給後主劉禪的。出自陸游‧書憤。

 

(六)文學史上的「數人並稱」

並 稱

時 代 、 人 名

說 明

漢賦四大家

西漢:司馬相如、揚雄

東漢:班固、張衡

同為兩漢文學主流「賦」的代表作家

三 曹

魏:(曹操、曹丕、曹植)

父子關係,以政治地位提倡文學,都有創作成果,主要成就為「詩歌」

建安七子

東漢獻帝建安年間:

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1.曹操父子周圍的著名文人,「七子」之稱首見於〈曹丕‧典論‧論文〉。七子同居鄴,也稱「鄴下七子」

2.王粲兼長詩賦,成就最高,劉勰譽之為「七子之冠冕」

竹林七賢

曹魏末年:

阮籍、嵇康、山濤、向秀、阮咸、劉伶、王戎

生當魏晉政治衝突激烈年代,崇尚老莊,寄情詩酒;相與友善,遊於竹林,號為「七賢」。是「正始文學」的主要代表。阮、嵇成就較大(阮籍、阮咸為叔姪,為阮瑀後代)

初唐四傑

初唐: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從六朝綺靡浮豔的文風中,開創唐詩的新局。以王勃‧滕王閣序最出色

唐宋

古文八大家

唐:韓愈、柳宗元

(並稱「韓、柳」)

 

宋:歐陽脩、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1.因明‧茅坤輯唐宋八大家文鈔,收錄八人作品而得名

 

2.韓、柳、歐陽為唐宋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其餘五人皆歐陽脩培養

詞家三李

李白、南唐李煜、南宋李清照

李白有憶秦娥、菩薩蠻;李煜有「詞帝」之稱;李清照為「閨秀詞人第一」

三 蘇

北宋:蘇洵、蘇軾、蘇轍

父子關係,同為北宋古文大家

蘇門四學士

(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

都是蘇軾學生,文學作品多少受到蘇軾影響

北宋

四大詩人

歐陽脩、王安石、蘇軾、黃庭堅

風格各異,蘇軾與黃庭堅為師生,並稱「蘇、黃」,黃庭堅創立「江西詩派」。

南宋

四大詩人

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

早期都受江西詩派影響,後有所創新,中興詩壇,也稱「中興四大詩人」

宋代

理學四大派

北宋:濂、洛、關、閩

濂:周敦頤       洛:程顥、程頤

關:張載        閩:朱熹(集大成者)

宋五子

北宋: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

南宋:朱熹

宋代,理學興起,《宋史》乃於儒林傳外增設道學傳。道學傳首周濂溪,後世稱為道學家。道學亦稱理學。儒林傳中人物重經籍研究,此後稱之為「漢學」。道學傳中人物重心性研究,後世稱之為「宋學」。故「理學」亦稱「新儒學」。理學家定「程、朱」為「理學大宗師」

公安三袁

明: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兄弟關係,湖北公安人。反對當時流行的擬古文學,重性靈、貴獨創,提倡散文小品

桐城三祖

清:(方苞、劉大櫆、姚鼐)

方苞為桐城之祖;姚鼐輯古文辭類纂,為桐城派教科書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祖

關漢卿作品數量、水準為第一

元劇四大家

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白樸

其作品分別為:竇娥冤、漢宮秋、西廂記、梧桐雨

 

四、課文深究

(一)內容分析

首聯點明二人南北分離,彼此思念;頷聯概括二人昔日歡聚與十年別離之苦;頸聯活用典故,推崇友人的品格與才幹,末聯化情為景,以哀景寄寓讚美與懷念。全詩感情深厚,結構嚴謹;在點化典故與活用詞語、運用拗律等手法上也有特殊之處。取左傳、史記、漢書中的散文語言入詩,又給近體詩帶來蒼勁古樸的風味。為作者的代表作之一。

(二)綜合賞析

我居北海君南海,

寄雁傳書謝不能

  1. 首句典故字面之意,實以「海」指居處,見海天茫茫,正可突顯二人相隔遙遠,而相思甚深。
  2. 化用「雁足繫書」與「雁止衡陽」二個典故,而「謝」字有無奈之意。

用「謝不能」將鴻雁擬人,是「點鐵成金」。「謝不能」原為《漢書˙項籍傳》中陳嬰之言,在此成了飛雁之語。

桃李春風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燈

  1. 此聯用映襯法︰出句憶想過往居官得意之樂,對句則寫一別十年來,各自淪落漂泊江湖,雨夜裡孤寂落寞,獨對孤燈,乃如今情況。
  2. 在今昔時空流轉對比中,有樂境和哀情的對照,有著暫聚之快意與久別之悵望。二句之情境有逆轉,遂使詩句產生拗折感,極富張力。
  3. 「春風」一詞,也另有含意。孟郊登科後詩:「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和下句對照,上句所寫,時、地、景、事、情,都依稀可見:時,十年前的春季;地,北宋王朝的京城開封;景,春風吹拂、桃李盛開;事,友人登科,把酒歡會;情,則洋溢於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之中。
  4. 「桃李春風」與「江湖夜雨」,這是「樂」與「哀」的對照;「一杯酒」與「十年燈」,這是「一」與「多」的對照。「桃李春風」而共飲「一杯酒」,歡會何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對「十年燈」,飄泊何其漫長!
  5.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都是常人習見的陳腔舊詞所組成,卻能別開新面,化俗成雅。所述平常的事物,是陳言,但配搭得宜,則創造出清新雋永的意境。

持家但有四立壁,

治病不蘄三折肱

  1. 「四立壁」感嘆故人主持家計的艱難。出句明寫幾復之清苦,實則暗譽幾復為官清白。
  2. 對句明寫冀望幾復善養其身,實則暗地稱讚幾復有治理百姓之官能,不待困而後知也。
  3. 言老友的才能不須經多次試用就已具備。因此說良醫何必要三折肱?如同良臣亦不必三黜,有希望老友諸事順遂、大展長才之意。
  4. 一方面積極肯定幾復的幹才,能像良醫一樣醫治民間疾苦;一方面暗自替其抱不平,為何宦途多舛(ㄔㄨㄢˇ),至今始終有志難伸。
  5. 「三折肱知為良醫」原意指幾經挫折,積累經驗方能成功。黃庭堅詩反用其意,稱讚黃幾復未經挫折即能熟諳世事、練達人情。其諳練世故,不待困而後知也。這樣的反用其意,雖然推翻「三折肱」,卻保留「知為良醫」,用典上一正一反,構成語意上曲折反覆。

想得讀書頭已白

隔溪猿哭瘴煙藤

  1. 設想朋友皓首窮經的景況。對朋友皓首苦讀卻不受重用的慨嘆溢於言表。
  2. 用「以意擬象」的方法來寫,即根據心意而虛擬想像出許多意象來傳情達意。黃庭堅這樣的造境之語頗多,如:「想得秋來常日醉,伊川清淺石樓高」(答龍門潘秀才見寄)、「想見東坡舊居士,揮毫百斛瀉明珠」(雙井茶送子瞻)、「想見真龍如此筆,疾藜沙晚草迷川」(題伯時天育驃騎圖二首)、「想得陽關更西路,北風低草見牛羊」(題陽關圖二首)都是運用以意擬象的方法,來表達情意。
  3. 琅琅的讀書聲,卻只有猿猴在瘴煙繚繞的藤蔓中,隔著溪水傳來的悲鳴聲相應和。此處烘托渲染出幾許悲涼。不變的猿哭,依然淒厲;變的是寒窗下白頭書生的琅琅書聲,轉趨昂揚。一淒厲悲涼,一昂揚樂觀,以哀襯樂,更加突顯出讀書人「不因困窮而改節」的亙古形象。
  4. 出句純以想像之比,料想幾復用功讀書之景,對句則渲染幾復所處屋外之聲音、景象,猿哭、瘴煙、藤蔓、溪流等淒清景況,山谷藉此表露對其友在艱困環境中堅定、怡然自得的精神想像。
  5. 七、八兩句要找出處,也是有的,杜甫 不見詩云:「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九日詩云:「殊方日落玄猿哭。」總起來看,這首詩雖「無一字無來處」,但不覺晦澀;有的地方,還由於活用典故而豐富了詩句的內涵。

(三)拗律

  黃庭堅主張「寧律不諧而不使句弱」。他的不諧律是有講究的,這首寄黃幾復亦然。「持家」句兩平五仄,「治病」句也順中帶拗,其兀傲的句法與奇峭的音響,正有助於表現黃幾復廉潔幹練,剛正不阿的性格。

 

七、修辭舉隅──三疊句法及雙疊法

定義

沒有主詞、動詞,只用一連串的名詞排列,這種疊用名詞的句法,在韻文中常出現,稱為「三疊句法」。因容是景物的呈現,因此又稱「列景」、「列錦」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寄黃幾復)

──這些極普通的詞語經由巧妙的串聯,竟能構築成一個全新的意境,讓最熟爛的詞語「點鐵成金」,餘味無窮,此即江西詩派的風格。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

──用一個動詞,卻境界全出,不但對仗工整、頓挫鏗鏘,而且可以讓讀者憑藉著詩人連用的三個名詞所提供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描畫出一幅威武壯觀的圖景,正是「氣如山」的最好注腳。

黃蘆岸白蘋渡口,綠楊堤紅蓼灘頭(白樸‧沉醉東風)

──三疊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雲恨雨芙蓉面(張可久‧塞鴻秋‧春情)

──三疊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三疊,擴展成鼎足對

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杜甫‧重經昭陵)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雙疊

 

八、結構表

 

 

 
   

 

 

 

 

 

 

 

 

 

(二) 觀書有感   朱 熹

一、寫作背景──對「敬」的體認與活用

  南宋孝宗隆興二年(西元一一六四年),朱熹首次問學於湖湘派大儒張栻(字敬夫,一字欽夫,號南軒)。歸來後埋頭研讀胡宏(字仁仲,號五峰)的著作,又進一步認識了湖湘派的「主敬說」。再經由不斷地探索、切磋,兩年後(乾道二年,西元一一六六年),朱熹把自己對「敬」的體認發展,當作一次重要的思想飛躍,興奮異常地寫信告訴友人許升(字順之):

  秋來老人粗健,心閒無事,得一意(專心)體驗,比之舊日,漸覺明快,方有下工夫處。日前真是一目引眾盲耳,其說在石丈(即石音ㄉㄨㄣ)書中,更不縷縷,試取觀之為如何,卻一語也。更有一絕云: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許順之第十封)

朱熹這時正同張栻、石、許升等學者討論「敬」的存養工夫,信中「一目引眾盲」就是指張栻以「居敬求仁」引導眾盲。「源頭活水」即指「敬」,是朱熹他和許升討論「敬」字的活與不活時,借喻吟詠自己對「敬」的豁然領悟,進而以「敬」處世、存心。

 

二、作者介紹

(一)、朱熹生平、軼聞掌故

1.資質穎悟

  朱熹從小就資質過人,喜歡思考。當別的小孩在遊戲時,他卻一個人靜坐在沙上,用手指畫成一個個的八卦圖形。當塾師教他讀孝經時,他只看了一遍,便能貫通書中的大意,而且還在書上題著:「不若是,非人也。」由此可見,他從小便有哲學的頭腦與聖人的抱負。

2. 反對合議,力主抗金

  朱熹三十三歲,升為武學博士。那時,孝宗即位不久,正值金兵猖狂南侵,滿朝文武,都不知所措,因此孝宗便下詔,鼓勵直言。於是朱熹就接連奏上了兩篇文章。首先,他申明君主必先格物致知,心存義理,然後才能安邦治國;最後,他強調,當時與金議和的政策是錯誤的,他痛切的說:「先王的血海深仇,是不共戴天的,今天我們唯一的生路,就是抗戰到底;不戰便不能復仇,不守便不能制勝。」這是何等慷慨激昂的話!他這種痛惡和議的見解,正和他父親不滿於秦檜的和議一樣。

3. 面對黨禍,泰然處之

  光宗禪位給寧宗,這時朱子已六十六歲。但他仍然熱情如昔,看不慣韓侂(ㄊㄨㄛ)冑的跋扈,上書直諫。不料寧宗非但沒有採納,反而聽信韓侂冑的讒言,使朱熹被免職而歸。於是反對派便乘機指責朱學是「偽學」,橫加禁止。甚至有些小人誣陷朱熹聚徒結黨,有竊國之嫌,應斬首示眾。由偽學一變而成為叛黨,想不到黨禍的激烈,居然到了這種程度。其實朱熹和反對派所爭執,只有一個問題,就是反對派在外交上主和,而朱熹卻極端的反對和議。

  朱學被誣一變而為叛黨,這是從學術問題,一變而為政治問題,情況顯然很嚴重。當時許多跟朱熹問學的人,深怕遭到連累,紛紛離開他。有的隱避山林,有的過門而不入;有的卻狎遊市肆,表明自己並非道學;有的甚至轉入反對派,來誣陷朱熹。這次的打擊,對朱熹來說的確是空前的。但他並不因此而灰心失意。相反的,卻鎮靜如故,仍然每天與親信的門生講學不輟。他的大弟子蔡元定(別號西山),因黨禍被貶道州,在臨行前來話別。但師徒兩人僅談論一些學術上的問題,對於被貶逐的事卻一句未提,而且也毫無怨尤和恐懼。因為他們已把個人的生死置諸度外。

4. 哲人其萎

  朱熹六十九歲時,是他生命的最後兩年。由於平日用功過度,身體衰弱,而且又患了嚴重的眼疾,所以不能閱讀,也不能寫作。但他並沒有放鬆,仍然把最後的一點精力用在講學上。就在他逝世前的兩天,看到許多學生來探病,便勉強支持起來,帶著重病,為學生們詳細分析周敦頤的太極圖和張載的西銘。這是他最後的一次講學,第二天,便安然而逝。

  當時,反對派聲言:如果四方的「偽徒」聚合,送葬「偽師」,將以謀亂罪處罰。儘管反對派如此威脅,由於朱熹精神的感召,遠來送葬的,仍有一千多人,可見朱熹感人之深。

5. 蔥湯麥飯兩相宜

  朱熹去看望女婿蔡沉,沒有遇到,女兒以蔥湯、麥飯留他吃飯,心裡感到很不安。然而朱熹卻不以為意,還題詩曰:「蔥湯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飢。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

6.鵝湖之會

  朱熹四十七歲時,應好友呂祖謙的邀約,和陸九淵在江西的鵝湖寺見面討論學問。因為呂祖謙是朱熹最要好的朋友,也恰好做過陸九淵的考官,很欣賞陸九淵的學問和才華,希望朱、陸兩位大家能夠溝通意見,融合彼此的長處。但是在鵝湖之會談下來,朱熹主張應該先多學博覽,才能明白道理,身體力行;陸九淵則主張先要能把握到自己的本心、性善,落實在行為上,再去讀書印證這些道理。朱以陸的方法太簡單,容易流於空洞狂妄;陸以朱的方法太困難,將會使學者在眾多的學問中只得到片斷支離的知識,反而找不到求學的目的及德性的根本。但朱熹卻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他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太著重於研究學問,而忽略了道德本心的自覺?如果有這種傾向,一定要注意。他非常虛心,也非常實在;他覺得天理、性善固然是在人心中,具足不缺,但如果沒有經過讀書學習、探討、磨鍊和反省的種種工夫,怎麼知道自己的「心」是合乎天理的「本心」,而不是因所學有限、或性格所偏、或慾望所驅使而產生的「私心」呢?

(二)朱熹的學術成就

1. 宋代理學集大成者

  朱熹在思想史上的最大貢獻,是將宋代理學發展成為精緻的理論體系。「理學」是從宋代開始形成的專門研究天地萬物之理的學問。周敦頤、張載等理學家們注重研究心性宇宙,而程顥、程頤兄弟注重研究社會和人生。朱熹把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推出了以「天理」為核心的完整的理學思想體系。他還主張求學必先「窮理」,而天下的「理」都在孔子和孟子等聖賢遺訓中。因此,人們應當信古人、讀古書,老老實實地按聖賢遺訓辦事。為了把聖賢遺訓中的「天理」傳下來,朱熹不厭煩地用理學觀點,對儒家的重要經典進行注釋。因此,他對理學的貢獻,實際上也是對儒家學說的貢獻。

2.致知窮理

  朱熹的哲學思想,主張「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他認為:「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四書集注 格物補傳)意指人必須根據已知之理探求新知,久之則能豁然貫通。

3. 學思不輟

  朱熹作品的博大,的確是前無古人,然而絕不是粗製濫造的多產,而是出自寫作的辛勤和態度的謹嚴。他曾這樣說過:「以前我用心良苦,思考一個道理,往往像過獨木橋一樣,相去雖在毫釐之間,但一失足,便有粉身碎骨的危險。」由於他對每一個小小的問題,都鄭重其事,不肯輕易放過,所以他孜孜苦讀,未曾一刻放鬆。即使臥病時,大家勸他好好休養,而他卻一見晨光,便立即起床,不停的閱讀,不停的寫作。有時甚至為了一個問題,而推敲整夜,忘了睡眠。一位朋友曾屢次勸他,少寫作,多休養,而他的回答總是:「在世間,吃了飯後,全不做些事,無道理。」由於這樣的苦讀,使他博覽群書,舉凡天文地理,儒、墨、道、佛,以及詩詞歌賦,他都有精心的研究。因此使他的著作,不僅博大,而且精深。

4.四書集注

  在所有著作中,最能代表朱熹思想精神的,是《四書集注》(由大學章句、中庸章句、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合成)。他注這本書前,曾寫過三十四卷的《論孟集義》,及《大學中庸章句或問》等書,作為集注的準備工作。集注中的每一章、每一句,都是經過他的左右思量,前後推敲;而且稍有不妥,便重新再寫,由這樣一點一滴的辛苦而集成。因此,無論在章句的解釋、思想的闡發方面,都有嚴密的組織、特殊的創見。真可說每個句讀上,都點滴著朱熹的心血。

  這部集注,不是以文字疏解文字,而是以思想發揮思想。他不僅是把個人的心血注入了這本書;而且是把整個儒家的理想寫了進去。所以這部集注對後世的影響,幾乎是空前的。宋以後的科舉,都以此書為範本。注解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詞,都成為士子作文所依據的旨趣。朱熹在近代思想上的影響力,就憑這本書,再也沒有第二人敢望其項背。

 

(三)朱熹質樸說理的詩文風格

1.朱熹的文學主張與文學表現

  在道學(理學)家中,朱熹的詩、文創作皆有可觀。他的文學主張為提倡文道一貫,強調文道統一,也認同「吟詠情性」的價值。散文作品各體皆備,數量可觀。他長於議論,論說文醇雅典重、理正詞嚴,在古雅中顯出平易,明顯受到曾鞏散文的影響。

2.朱熹的詩

  朱熹的父親朱松和老師劉子翬,都是著名詩人,朱熹受他們的薰陶,也能寫詩。他重古詩而輕律詩。五古學漢、魏,學陶淵明,學唐人中詩風古樸的一派,往往即景即事,言志述懷,以表現其「雍容俯仰」的氣象和「中和沖淡」的胸襟。篇幅較短,語言自然,不用典故,長於用白描手法寫自然景色。

3.朱熹的散文

  朱熹文章長於說理,風格近似曾鞏。如庚子應詔封事力陳「國家之大務莫大於恤民,而恤民之實在省賦,省賦之實在治軍」,結構謹嚴,邏輯周密,語言平實,很能代表其文章風格。他的一些記事、寫景的短文,頗有文藝性。

4. 朱子語類

  朱熹的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涉及面很廣。這種講經傳道、品評是非的口語化的文體,其特點是質樸無華、平易近人。如他論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這些話語,大都是他平時語言的忠實紀錄,講述者的情感和語氣宛然,很有感染力。

 

三、國學常識

(一)理學

  指宋代至清代以討論理氣、心性等問題為中心的哲學思潮,又稱為道學。產生於北宋,盛行於南宋與元、明時代,清中期以後逐漸衰微。廣義的理學,泛指以討論天道性命為中心的整個哲學思潮,包括各種不同學派。狹義的理學,專指二程、朱熹為代表的、以理為最高範疇的學說,即程朱理學。

(二)理趣詩

  理趣詩是宋詩異於唐詩的一大特徵,也是宋詩得以自立於古典詩歌史上的因素之一。宋人雖然普遍認識到「幽居默處而觀萬物之變,盡其自然之理」的重要性,但能夠水乳交融地將理趣融入詩歌的作者卻不多見。顯然,寫好理趣詩的必要條件是擅長思辨,即長於把握自然萬物的規律和人生百態的底蘊,還必須具備形象思維的高超能力,這樣才能把精妙的哲理寓於生動具體的藝術形象之中。換句話說,當詩歌通過直觀與審美所產生的感染力,使讀者自行領悟到其中所蘊含的奧妙哲理,才算得上是成功的理趣詩。

(三)宋人詩詞名句裡所蘊含的理趣、意義

1.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登飛來峰)

──(1)以登高表達自我具有崇高的理想與積極的態度,所以不怕艱難險阻。

  (2)也指掌握了正確的立場、觀點,就不會被假相所迷惑。

2.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原意是比喻人生東奔西走,偶或留下行跡。

3.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蘇麟上呈范仲淹詩殘句)

──原意是比喻人由於職務、環境的便利,而先於別人得到好處的意思。

4.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題西林壁)

──藉由身處雲霧之中,視野有所局限的情況,來表達人生既應超然物外,亦可安處現狀。

 

四、課文深究

(一)內容分析

這首詩談讀書窮理之道,卻全用比喻說出,有形象可見,頗覺鮮明、親切。把寸心比作半畝方塘,又把方塘比作明鏡,然後透過「開」字,貼切形象地表達領悟了書中疑難之後,豁然開朗、思路暢達的情狀。方塘進而清澈得照鑑天光,表示讀書窮理有著思維貫通的無盡樂趣。

全詩形象宛然,情景交融,清新流暢,寓意豐富,神韻悠遠,理趣盎然。

(二)綜合賞析

半畝方塘一鑑開,

──方塘喻寸心

  1. 「半畝方塘」是借喻「寸心」的,詩一開始選用這個比喻,暗含領悟書意前頭腦的混沌蒙蔽之意。「半畝」極言其小,憑著人們的生活經驗,一個很小的池塘,想到它必然是淺窄汙濁、孤塞死寂的,這是緊縮一筆。
  2. 接下去,「一鑑開」三字又設一喻,把方塘比作明鏡,也就是把「寸心」轉比成明鏡,一個「鑑」字,使讀者自然聯想到光明澄澈。因此,首句七個字顯然寫到了一個讀書的過程。
  3. 這裡,最關鍵的是個「開」字,貼切形象地表達了讀書人領悟了書中的疑難之後,豁然開朗,思路暢達的情狀。撥開了前後兩個比喻的層次,從而顯示了思維的過程。「開」是打開的意思。古代鏡有鏡袱,用時打開。「半畝方塘一鑑開」,猶言蒙渾如小小池塘般的心,此時像脫去鏡袱的明鏡一樣,頓時明快開朗了。為什麼會如此呢?聯繫詩題,自然想到這是因為書讀懂了,讀通了。
  4. 由兩個小比喻又組合成全句的大比喻,用以表達讀書領悟時舒暢歡快的心情。七字迭用譬喻,見出詩人摸捉形象的敏銳和遣詞造句的功力。

天光雲影共徘徊。

──雲天似書理

  1. 第二句緊承前句具體描繪方塘清澈透闢,可鑑天光雲影。
  2. 如果只按一般寫景狀物詩去理解,此句並無新奇可言;若用詩情理趣去尋味,就可以發現:詩人所以選用「天光雲影」作為可鑑之物,用意在於表示方塘包容之大。如明鏡,喻理解透徹;含雲天,言書理深博,從兩個方面烘托讀書人此時由衷的欣喜。
  3. 光影徘徊,也不單純在描述物的動態,而是借此表示人思路暢達。一個讀書者在思惟貫通的前提下,那種細琢慢理萬物道理的樣子,借助奇妙的比喻活脫脫地躍然紙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讀書窮理源

  1. 第三句用一個設問,將詩意引入主旨。問它怎麼會這樣清澈呢?這一問是呼應首句,小小池塘居然能清澈得照鑑天光,一定有緣故。
  2. 詩的末句一語道破:「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因為它連接著有源的活水。
  3. 然而詩中所說的「源頭」究竟是什麼呢?在朱熹看來,不外是儒家聖賢的思想主張而已。「本心陷溺之久,義理浸灌未透,且宜讀書窮理」,讀書窮理是朱熹的主張。「讀書以觀聖賢之意。因聖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這樣看來,詩中所說的「源頭活水」,該正是這樣的含義。【這樣看來,詩中所說的「源頭活水」正是聖賢所強調的「敬」(以「敬」觀照學習),朱熹視它為存養心性的根本工夫。】

 

八、結構表

 

 

 

 

 
   

 

 

 

 

 

 

 

 

 

 

 

(三) 書 憤     陸 游

一、寫作背景

  南宋 孝宗 淳熙十三年(西元一一八六年)春天,罷官已經五年,退居在山陰老家的陸游,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重新起用。當時,黃河以南、江 淮以北(即詩中所說的「中原」)的國土都已被金人所占領,南宋朝廷靠稱臣納貢偏安於一隅;主張抗金的大臣和愛國志士不斷受到主和派的打擊與排擠。面對著殘破的江山和衰敗的國勢,詩人撫今追昔,寫出了這首慷慨悲壯的詩歌。在外族入侵的歷史背景下,宋詩中所抒發的愛國主義精神比唐詩更熾熱和深沉,成為南宋詩歌的基調。而陸游更是愛國詩人的代表,書憤一詩是陸游七律的名篇,抒發心中對國事的憂憤,全詩雄健豪邁,愛國情操躍然紙上。

 

二、作者介紹

(一)、陸游生平、軼聞掌故

1.秦觀入夢,陸游誕生

  據說陸游出生前夜,其母夜夢北宋著名詩人秦觀來訪。陸游父以為這是大吉之兆,便給兒子取名游,字務觀(即以秦觀之字少游為名,以其名觀為字)。後來,陸游果然得秦觀之靈氣,不負父母厚望,寫詩近萬首,成為南宋一大詩家。

2.遭秦檜除名

  紹興二十三年秋天,陸游二十九歲,前往臨安參加省試。陸游自幼勤學不倦,滿腹經綸,當時主考官是兩浙轉運使陳阜卿,見了陸游文章,大為讚賞,擢置第一。但因秦檜之孫秦塤也來應考,秦檜示意主考官:其孫必列第一,但主考官公平正直,不為所動。秦檜知道之後,大為震怒。陸游此次應試遭秦檜所嫉,因此翌年殿試時,即使有司欲置陸游於前列,秦檜卻顯黜陸游,使其孫中榜首,陸游因此失去由科舉得功名之機會。

3.不拘禮法,自號放翁

  宋孝宗淳熙二年(西元一一七五年),范成大鎮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陸與范素有詩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場禮數,以至引起了同僚譏議。又由於陸游的復國抱負和個人的功名事業長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脫巾漉酒,拄笏看山」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霧中自放性情,被同僚指責為「不拘禮法,恃酒頹放」。於是陸游索性自號「放翁」,並在詩中這樣解嘲:「名姓已甘黃紙(皇帝的詔書)外,光陰全付綠樽中。門前剝啄(叩門聲)誰相覓,賀我今年號放翁。」陸游雖以詩酒度日,卻未忘懷國事:「平生嗜酒不為味,聊欲醉中遺萬事。酒醒客散獨淒然,枕上屢揮憂國淚」(送范舍人還朝)。

4.小李白

  陸游在南宋頗負詩名。一日,宋孝宗御臨華文閣,周必大在侍。孝宗問周必大:「當代的詩人中,有像唐代大詩人李太白那樣的嗎?」周必大不假思索,即以陸游奏對。於是,朝野上下竟相稱陸游為「小李白」。孝宗也因此擢用陸游,賜其進士出身。

5.書巢

  陸游酷愛書籍,曾建一書室自居。飲食起居,疾疴呻吟,莫不以書為伴。每當站起時,書籍圍繞左右,如堆積樹枝一般,難以拔腳。有時引客人光顧其書室,或進不去,或出不來,每每相顧大笑,於是便有「書巢」之稱。

6. 陸游與唐琬

  陸游二十歲時,和表妹唐琬結婚,婚後,夫妻鶼鰈情深。但因母親不喜歡這個媳婦,被迫離婚。後來,陸游另娶王氏,唐琬改嫁同郡趙士程。一次春日出遊,陸游與唐琬相遇。唐氏請丈夫置酒餚,款待陸游。陸游悵然良久,賦釵頭鳳詞,題於壁上: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情歌,上片寫意外相遇,抒發被迫分離之愁苦;下片點出相思之痛苦,往事不堪回憶。全詞充滿悲憤,感情強烈。

  唐琬見詞,十分感傷,便依韻和了一首,也題於壁上:

世情薄,人情惡 ,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內容淒楚哀怨,傳達出她那餘情未斷,但又無法復合的哀傷。幾年後,唐琬抑鬱而卒。陸游對這最後一次的沈園重逢,縈懷難忘。(兩闋〈釵頭鳳〉之語譯,見「九、延伸學習」)

 

(二)、陸游的文學成就

1.詩歌

  陸游早年學習江西詩派的鍊句技巧,後來自成一家。其詩各體皆備,又無體不工,無論是古體、律詩、絕句都有出色之作,尤以七律寫得又多又好。內容則呈現了愛國、詠物、風俗、愛情等多元主題;時而雄渾豪健,時而素雅清幽,時而綺麗含情,代表了南宋詩歌的最高成就。人們公認他高於當時與他並稱的尤袤(ㄇㄠˋ)、范成大、楊萬里,清代人趙翼還認為他勝於蘇軾。他的詩大致可以分為三期:

  第一期是從少年到中年(四十六歲)入蜀以前。詩作主要偏於文字形式。

  第二期是入蜀以後,到他五十四歲罷官東歸。。這一時期他從軍南鄭,深入國防前線,充滿戰鬥氣息的豪邁生活,以及雄奇壯偉的山川形勢,激發了他的詩風也隨之一變:「地勝頓驚詩律壯」。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成熟和豐富,奠定了他作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

  第三期是長期蟄居故鄉山陰一直到逝世。這一時期他生活比較平靜,與農民接觸較多,再加上宦海沉浮,飽經憂患,且年事漸高,因此在詩中表現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並不時流露蒼涼的人生感慨。這一時期許多反映農村疾苦的詩中,也表現出質樸沉實的風格。

  陸游是一位愛國詩人,在他的詩中始終貫串著熾熱的愛國精神,這一特色在他中年入蜀以後,表現尤為明顯,不僅在同時代的詩人中最凸出,在中國文學史上也罕見,無怪梁啟超稱之為「亙古男兒一放翁」。但陸游的「一片丹心」始終得不到報國的機會,不能不常常感到壓抑和憤慨,表現在詩裡就是激昂中帶著悲愴。正像他在書憤中所歌詠的。總之,憂國、愛民、誓死抗戰,是陸詩的最大特色並能傳誦千古的原因。

  此外,陸游還寫了很多別具風采的詩,或抒發生活感情,或描寫山川風物,皆呈現著自然流暢而又清新俊逸的風格;其中還有些作品將詩情和哲理藝術地交融在一起。如春曉:「花經風雨人方惜,士在江湖道益尊。」又如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陸游還兼長寫詞。陸游平生以詩人自期,僅以餘力作詞;但是在僅存的一百四十五首詞作中,卻也展現出能豪能婉的才情。除了歌詠愛情之外,也可窺見詠物、記夢與愛國等主題的描寫功力與深度。

  他的詞也是風格多樣並有自己的特色。有不少詞寫得清麗纏綿,與宋詞中婉約派的秦觀比較接近,如有名的釵頭鳳即屬此類。而蒼涼曠遠,寓意深刻的詞作,又和蘇軾比較接近。但是最能體現陸游身世經歷和個性特色的,還是那些慷慨雄渾、盪漾著愛國激情的詞作。如「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夜遊宮」(雪曉清笳亂起)等,都是飽含著報國熱忱的雄健之作。這類詞又和辛棄疾比較接近。他和辛棄疾確是一掃當時纖麗的詞風。

 

3.散文

  陸陸游在散文上也著述甚豐,而且頗有造詣,其中記銘序跋之類,或敘述生活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此類最能代表陸游散文的成就。如《入蜀記》六卷,筆致簡潔而又宛然如繪,不僅是引人入勝的遊記,同時對考訂古蹟和地理沿革也有幫助。至於《老學庵筆記》則是隨筆式的散文,筆墨雖簡而內容甚豐,所記多係軼文故實,頗有史料價值。其中論詩諸條(如批評時人「解杜甫但尋出處」等),亦堪稱卓見。

 

四、課文深究

(一)內容分析

  陸游的七律寫得最多且最好,這首書憤是代表作。詩中運用早年與現在對比的寫法,先從回憶入筆,用二十八個字概括自己青壯年時期的壯志豪情和軍旅生活;繼而抒發了壯心未遂、時光虛擲的憤慨與感嘆。頷聯與頸聯對仗工整,有極強的概括力。全詩讀來雄健豪邁而又沉鬱渾厚,使人低迴不已。

(二)綜合賞析

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

 

  1. 前四句追述往事,寫早年以「塞上長城」自許。回想當年力主抗金,誓復中原,那股豪氣,真如頂天立地的巍巍大山,結果卻事與願違,現在追憶起來,當然不勝感慨。
  2. 用「那知」,暗含著現在的已知。從字面上看,好像是對青年時不知世事艱難的自嘲;實際上是對當權者屈辱求和,破壞了恢復中原大業的譴責與感嘆。「那知」兩字的反詰語勢,為全詩的言「憤」奠定了極其強烈的基調。
  3. 二十歲已立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觀大散關圖有感)的志向,這是「氣如山」;而議和者當道,使英雄壯志難成,國仇難復,這是「世事艱」。為下文的「空自許」、「鬢已先斑」之鋪墊。

樓船夜雪瓜洲渡

鐵馬秋風大散關

  1. 頷聯兩句,因其對仗工整、頓挫鏗鏘、氣勢雄偉,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2. 頷聯十四字,都是名詞的連續堆積,造成意象密集,語句勁健。(三聯句)「夜雪」、「秋風」之景,點出戰場的肅殺之氣。
  3. 全聯氣象壯闊,既呼應首聯的「氣如山」;也強化頸聯「空自許」的憤恨。
  4. 「瓜洲渡」在江北金人勢力範圍內;「大散關」為宋軍在蜀中的要塞。藉由地名,敵我對峙、劍拔弩張的形式,呼之欲出。

塞上長城空自許

鏡中衰鬢已先斑

  1. 首、頷聯意氣昂揚,這裡以「空自許」、「鬢已先斑」轉為抑鬱,將前述願景一概掃落。此為轉折所在。
  2. 檀道濟被殺前憤怒慨嘆:「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的「空自許」,既是哀傷檀道濟,也是用別人酒杯澆自己塊壘,感慨壯志難成。
  3. 詩人的畢生宏願是成為「塞上長城」,「自許」兩字本身極為豪壯,可是一個「空」字,又把這豪壯之後的悲憤和沉痛表現得淋漓盡致。下句的一個「先」字,又把壯歲已逝、世事仍艱的遺憾流露無遺。
  4. 這兩句是緊接著氣勢雄偉的頷聯而來,所以與頷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往事與現狀、理想與實際,距離是這樣的大,頓生悲涼。全詩的高潮和關鍵由是形成。
  5. 字面上,「塞上長城」是古人檀道濟,「鏡中衰鬢」是今之作者,形成古今呼應。

出師一表真名世

千載誰堪伯仲間

  1. 作者的憤慨、辛酸、沉痛與遺憾,當然是不吐不快,因此才有尾聯兩句。
  2. 詩人一生對諸葛亮極為欽佩,引為楷模,對〈出師表〉那種「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的壯志,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堅毅,也一再讚頌。
  3. 因此末聯是一聲喟嘆:自三國至南宋,千載之間,有誰可以和諸葛亮相媲美啊!這也是希望有人(當然也包括作者自己)能在國難之際,像諸葛亮那樣不辭艱難,做出一番北征報國的事業來。
  4. 絕處逢生。將原有對自我的期許,轉化為對英雄豪傑的期待。英雄可能是別人,也可能是自己。

(三)「書憤」所憤為何

  詩題書憤,全詩即以「憤」為基調,自始至終充溢著憤懣之情。按詩的內容,共三憤:

1.憤抗戰受阻撓,中原長期被金人霸占。「早歲那知世事艱」,飽含著陸游幾十年經歷所積聚的氣憤。年輕時的陸游就立志抗金收復中原。那時年少閱世不深,以為收復中原的事業會很快實現,哪知正義的事業卻屢遭阻撓破壞,幾十年過去了,北望中原,見國土仍遭金人踐踏,詩人胸中的怒氣噴湧而出。

2.憤壯志未酬,人先老壯年時期的陸游,積極參加抗金活動,親臨前線對敵作戰。曾親眼見到過夜色飛雪中,戰船遊弋過瓜洲渡口;金秋烈風中,鐵馬馳騁在大散關。陸游當時意氣風發,壯志凌雲,曾以「塞上長城」自許,即以捍衛國家、揚威邊塞的名將自許。南朝 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唐朝名將李勣被唐太宗喻為「長城」。陸游自比於他們,要為收復失土建立功勳。然而,陸游積極抗金卻屢遭排擠、打擊,報國無路,時光易逝,現已成了兩鬢斑白的六十二歲老人閒居於鄉。人到暮年,壯志落空,這又是詩人氣憤的另一原因。

3.憤奸佞當道,朝中無諸葛。「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出師表其中有「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之語。詩人仰慕他、讚美他,借以表明自己恢復中原的心願。當朝無諸葛,是因為朝廷重用秦檜之流的奸佞小人,而對國家赤膽忠心的志士能人卻加以打擊陷害。在夜讀范至能「攬轡錄」言中原父老見使者多揮涕,感其事,作絕句就曾表達過這種憤恨:「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遺老不應知此恨,亦逢漢節解沾衣。」

歸根究柢,詩人所憤恨的是南宋統治者及其屈辱投降的政策,雖然詩人在此詩中未直言,但造成上述諸「憤」之根源都在於此。

 

 

 

五、形音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因為(ㄨㄟˋ)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向、對(ㄨㄟˋ)

石簣數「為」余言(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安可「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陶淵明•桃花源記)

(ㄨㄟˋ)

即解貂覆生,「為」掩戶(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為」人謀而不忠乎(論語•學而)

我固「為」子孫創業也(黃宗羲•原君)

通「偽」(ㄨㄟˋ)

背筐,手長鑱,「為」除不潔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做、行

(可依上下文做

適當解釋)

(ㄨㄟˊ)

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諸葛亮•出師表)

何「為」則民服(論語•為政)

不恥則無所不「為」(顧炎武•廉恥)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顧炎武•廉恥)

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治理(ㄨㄟˊ)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蘇洵•六國論)

擔任(ㄨㄟˊ)

後之「為」人君者不然(黃宗羲•原君)

子游「為」武城宰(論語•雍也)

成為(ㄨㄟˊ)

自余「為」僇人(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作為、表現

(ㄨㄟˊ)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范仲淹•岳陽樓記)

(ㄨㄟˊ)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尤「為」奇觀(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名之「為」獨夫,固其所也(黃宗羲•原君)

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國殤)

(ㄨㄟˊ)

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

(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蘇洵•六國論)

如、像(ㄨㄟˊ)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句末疑問語氣詞

(ㄨㄟˊ)

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劉蓉‧習慣說)

助詞,表示賓語

(受詞)提前

(ㄨㄟˊ)

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上)

2.

推辭、婉拒

寄雁傳書「謝」不能

召黯拜為淮陽太守。黯伏「謝」不受印綬。

(漢書‧汲黯傳)

閉門「謝」客、敬「謝」不敏

道歉

俱至孝德所,「謝」不能(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戰國策‧秦策)

「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司馬遷‧鴻門宴)

凋謝、衰亡

一晝一夜,華開者「謝」(劉基‧司馬季主論卜)

老成凋「謝」,莫可諮詢(連橫‧臺灣通史序)

花兒「謝」了,有再開的時候(朱自清‧匆匆)

問候、問

至府,為我多「謝」問趙君(史記趙廣漢傳)

告訴、(告誡)

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

更換、替代

新陳代「謝」

辭別

往昔初陽歲,「謝」家來貴門(孔雀東南飛)

特指辭去官職

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几杖。

(禮記‧曲禮上)

3.

期許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

(孟子‧公孫丑上)

相信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孟子‧梁惠王上)

允諾婚事

其女尚幼,未「許」字人(羅貫中三國演義)

答應、應允

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魯迅‧風箏)

奉獻、給予

「許」國雖堅鬢已斑,山南經歲望南山(陸游‧觀長安城圖)

讚許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約計數量詞

至半更「許」,忽聞簾聲(聊齋志異‧口技)

至峽口百「許」里(道元‧水經江水注)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這樣

問渠那得清如「許」

處所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4.

鏡子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新唐書‧魏徵傳)

映照

都江堰一開始就清明可「鑑」(余秋雨‧都江堰)

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莊子‧德充符)

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鑑」

(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可以作為警戒、警惕的事

前車之「鑑」、引以為「鑑」、殷「鑑」不遠

為「鑑」不遠,在彼殷王(墨子‧非命下)

警惕、戒勉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杜牧‧阿房宮賦)

作為證明的信物

印「鑑」證明

5.

勝任、承受

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孔雀東南飛)

能夠、可以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我嘴裡咕噥著海湧伯不「堪」入耳的髒話(廖鴻基鬼頭刀)

百歲光陰一夢蝶,重回首往事「堪」嗟(馬致遠夜行船)

「堪」稱大將、不「堪」設想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杜秋娘‧金縷衣)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李煜‧浪淘沙)

6.

人工挖掘的水道,名詞

西門豹即發民鑿十二「渠」(史記‧滑稽列傳)

水到「渠」成、轉死溝「渠」、血流成「渠」

代詞,他、它、其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海棠穠麗梅花淡,匹似「渠」儂別樣奇(楊萬里‧郡圃杏花)

雖與府吏要,「渠」會永無緣(孔雀東南飛)

6.

巨、大,形容詞

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

用興法誅其「渠」帥,巴蜀民大驚恐(史記‧司馬相如傳)

7.

伯仲

兄弟間排行的次序,亦代稱「兄弟」。

問其姓。曰:『張。』問「伯仲」之次,曰:『最長。』

(杜光庭‧虬髯客傳)

伯氏吹壎,仲氏吹箎(ㄔˊ)(詩經小雅何人斯)

相和:比喻兄弟友善和睦

「伯仲」,喻兄弟也(鄭玄‧箋)

比喻不相上下的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傅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兩人才華相當)

(曹丕‧典論‧論文)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杜甫‧詠懷古跡)

畫黛彎蛾,蓮鉤蹴鳳,與嬌娜相「伯仲」也

(聊齋志異‧嬌娜)

朋黨

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

(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四齣)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ㄊㄥˊ

謄寫、飛黃騰達、藤蔓、攝緘縢(用繩索綑緊)、螣蛇無足而飛、滕王閣

ㄔㄥˊ

溝塍(田埂)

ㄕㄥˋ

勝券在握

ㄍㄨㄥ

三折

ㄏㄨㄥˊ

儒碩學、崇論(吰:大)浤浤(波浪互相衝擊聲)(強壯)、冠飄彩(繫在冠下的帽帶)

ㄒㄩㄥˊ

ㄊㄨㄢˊ

扶搖而直上、漙漙(露水很多)

ㄓㄨㄢ

磚(塼、甎)注、

ㄓㄨㄢˇsul35j03

(ㄌㄧㄝˋ)

ㄓㄨㄢˋ

ㄔㄨㄢˊ

ㄌㄢˊ

青出於、竹

ㄌㄢˋ

陳腔調

ㄎㄢˇ

ㄐㄧㄢ

ㄐㄧㄢˋ

籠鳥猿、國子定、太

ㄒㄧㄢˋ

(關囚犯或野獸的車)

ㄉㄥ

)火通明、負笈擔簦(出外求學)

ㄉㄥˋ

子、先生、目口呆、(登山的小路)、危于霄(高遠的棧道)、石(石臺階)、用腳一、玉(馬鞍旁供人踏腳的設置)

ㄔㄥˊ

清、黃橘綠

ㄈㄨˇ

趙孟〔元朝著名畫家、書法家〕

ㄊㄠˊ

李、號痛哭〔放聲大哭。號,音ㄏㄠˊ〕跑、水、

ㄊㄧㄠ

三揀四、承〔繼承為後嗣〕

ㄊㄧㄠˊ

〔長矛〕

ㄊㄧㄠˇ

逗、窈〔形容音樂輕佻激昂〕

ㄊㄧㄠˋ

梁小丑、望、躍、〔農曆月末出現在西方的月亮〕〔古諸侯三年派大夫相聘問之禮〕、

ㄓㄠˋ

、宅〔墓地〕〔力大的猛犬〕

ㄔㄠˊ

先生

ㄧㄠˊ

ㄊㄧㄢˊ

不知恥、甘

ㄊㄧㄢˇ

嘴咂舌、以言(餂:探取、套騙)

ㄍㄨㄚ

目相看、號、老(烏鴉俗稱)

ㄏㄨㄛˊ

ㄕˋ

吮癰

ㄕㄜˊ

燦蓮花

ㄎㄢ

千載誰、動員亂、校

ㄎㄢˋ

香港紅

ㄓㄢˋ

藍色

ㄓㄣˋ

(浸泡)諸美酒

ㄔㄣˊ

焦令(人名)

ㄕㄣˊ

ㄕㄣˋ

囂塵上、桑

ㄓㄤˋ

煙藤、青、重巖疊)礙

ㄓㄤ

(玉器,可比喻人品高潔)顯、木、惶失次(恐懼驚惶,失去常態)州、)頭鼠目、率由舊螂、騿馬、)魚、(丈夫之兄)、姑(丈夫之父)

ㄧㄢ

ㄧㄣ

〔堵塞〕)沒、〔祭祀〕、距〔位城門外加建的半圓形牆上的兩層樓〕

ㄊㄨㄥˊ

山濯濯、僕、日曈曈〔日明亮貌〕〔初生的月〕關、〔昏昧無知〕、艨〔戰船〕

ㄓㄨㄤˋ

ㄔㄨㄤˊ

幢幢竿

ㄔㄨㄥ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風馬牛不相及

齊、楚相距遙遠,即使馬牛走失,也不會跑到對方國境內。後用以比喻事物彼此之間毫不相干。

 

 

另闢蹊徑

另外開闢一條路,比喻另創一種新風格或新方法。

別闢蹊徑、別開蹊徑、獨闢蹊徑

墨守成規、如出一轍

雁足傳書

比喻互相聯絡,音信不斷。

魚雁往返、魚雁不絕。

杳無音信、音信無憑、音信全無

家徒四壁

形容家境貧困。

環堵蕭然、家貧壁立、室如懸磬、四壁蕭條、一貧如洗、一無所有、家徒壁立

富可敵國、富甲一方、腰纏萬貫

三折肱而成良醫

喻人多歷挫折,則經驗豐富,知害之所在,而處之有方。

病久成醫、折肱成醫

久病成良醫、

 

鐵馬金戈

本形容軍士的雄壯威武。後比喻戰爭和戎馬生涯。

 

 

自毀長城

指因策略失當,導致本身所擁有的優勢,全然消失。(長城,比喻禦敵的堅固防衛力量。)

 

 

伯仲之間

原為兄弟序次,後用以比喻不相上下。

旗鼓相當、工力悉敵、勢均力敵、並駕齊驅、一時瑜亮、相互頡頏、不分軒輊

天壤之別、宵壤之別

 

 

十、延伸學習

(一)黃庭堅詩詞選

鄂州南樓書事

  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清風明月無人管,並作南來一味涼。

語譯:站在南樓上靠著欄杆向四周遠望,只見山色和水色連接在一起,十里的荷塘水面上菱角、荷花盛開,飄來陣陣香氣。沒有人看管的清風無處不在,無人看管的明月無處不照,山光水色、荷香風月,都使人感到一片涼爽和愜意。(芰:音ㄐㄧˋ。)

 

登快閣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語譯:

  我這個痴兒辦完了公事,自由自在地靠在快閣的欄杆旁,目送著雨後的夕陽。遠遠近近的高山,樹葉已經落盡,天空顯得格外遠大空曠;月亮升起,銀光下,一道清澈的贛江,分外明朗。知心朋友都飄零四方,我的琴早已不彈;只有見到了美酒,才使我喜悅若狂。什麼時候,讓我乘上小船,吹著笛子,返回故鄉?從此隱居煙水,只有那毫無機心的白鷗,與我作伴相傍。

簡析:

  這首詩作於元豐五年(西元一○八二年),當時黃庭堅任江西 太和知縣。

  黃庭堅這首詩寫的是出仕後想歸隱的心理,也是老生常談。不過,這首詩受人稱讚的不是思想,而是寫作技巧。詩先以了卻了繁忙的公事起筆,說自己一天來忙碌窩囊,由於登快閣,觀風景,空闊了胸襟,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通過一個「倚」字,表達了留連忘返的心情。三、四句縱寫閣上所見,由於秋天的高曠,使人感到身心舒展,飄飄然有高蹈天外之想;而月映澄江的夜色,更表現一種寧靜、澄清和溫馨的境界。「落木」二句雖然使人想到杜甫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及謝朓的名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但黃庭堅詩用其字詞而不襲其意,境界別開,這就是江西詩派的「奪胎換骨」。

  下半首寫由於登臨而產生的孤寂之感及思歸情緒。由登臨,由江山之美,進而嘆身世飄零,知音不在,從而希望能回到自己家鄉,過隱居的生活。這是一般登臨詩的公式,沒有什麼新意,好處還是在下語的技巧。如「青眼」用一「橫」字,活畫出眼光流轉的狀況;而「已為」、「聊因」等虛詞的使用,也恰到好處,烘托了作者心中的波瀾。論詩者常指出實詞用得好容易,虛詞用得好困難。這首詩的虛詞就是用得好的例子,使全詩進退婉轉,加深了感染力。

  登快閣一向被認為是黃庭堅中年時代的代表作。在這首詩中,作者雖然在字句的錘鍊上花了很大功夫,但表現得很自然,沒有他晚年盤空硬崛、生吞活剝的風格,更沒有求奇求生的弊端。正因為如此,很多人反對江西詩派的詩風,卻對黃庭堅的許多詩很讚賞,「論詩寧下涪翁拜,不作江西社裡人」(元好問 論詩絕句)。此外,這首詩一氣貫下,痛快淋漓,以歌行體寫律詩,得到了姚鼐、方東樹等人的好評。

 

題竹石牧牛

子瞻畫叢竹怪石,伯時增前坡牧兒騎牛,甚有意態,戲詠。

  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箠,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尚可,牛鬥殘我竹。

語譯:郊野裡有塊小小的怪石,怪石邊長著叢竹子,挺拔碧綠。有個小牧童持著三尺長的鞭子,騎在一頭老牛背上,怡然自樂。我很愛這怪石,小牧童你別讓牛在它上面磨角。磨角我還能忍受,可千萬別讓牛爭鬥,弄壞了那叢綠竹。(崢蠑:本形容山的高峻,此處形容嶙峋的怪石。觳觫:音ㄏㄨˊ ㄙㄨˋ,形容牛恐懼顫抖的樣子,這裡代指牛。)

說明:本詩暗用前人成句有:「牛礪角」見韓愈‧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牛食竹」見李渉‧山中:「無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經過黃庭堅點化,推出新意,風趣自然。

簡析:

  元祐三年(西元一○八八年),黃庭堅與蘇軾、李公麟同在京。蘇軾與李公麟多次作畫,黃庭堅題了好幾首詩,這首是最出名的一首。

  黃庭堅的詩喜歡拗折,化用典故。這首詩的特點也是如此。

  前四句寫畫面,分述石、竹、牧童與牛,但不是把石、竹、牧童與牛直接出之於句中,是分別以「崢嶸」代石、「幽篁」代竹、「阿童」代牧童、「觳觫」代牛。在具體描寫時,緊密結合畫面,把怪石置身於郊野,以「小崢嶸」三字,使怪石的形狀呼之欲出。幽篁則互相倚伏,顯出是叢竹。寫牧童以童謠中語稱呼,符合牧童身分,帶有親切感。觳觫前冠以「老」字,使牛的龍鍾蹣跚躍出。四句各用代名,含而不露,概括盡畫面,簡捷新穎,神態皆見,富有濃厚而寧靜和諧的田園生活的氣息。

  後四句是寫意,主體是牛,眼光落在牛好磨角、爭鬥的特點,再關合畫面的竹石,於是使靜的畫面變得活潑生動,同時表白了自己愛竹愛石的心情,而愛竹石,正是當時文人對自己超塵脫俗的情操的寄託。這四句又出新意,不唯不用一個代詞,卻連出三個「牛」字,逼肖古歌謠,語句樸質無華中帶有詼諧跳躍。在創意時詩人暗中吸取了前人成句,如牛礪角事,見韓愈 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牛食竹事,見李涉 山中「無奈牧童何,放牛吃我竹」,經黃庭堅點化,推出新意,風趣自然。在句法上,詩效仿李白獨漉篇「獨漉水中泥,水濁不見月;不見月尚可,水深行人沒」,卻又間用散文句式。意境、事實與句法密切組合,詩便以全新的形式呈現在人們面前,「以俗為雅,以故為新」,這就是江西詩派所稱的「點鐵成金」。

  黃庭堅對自己的後四句詩十分自負,多次在人們面前誇示(見東萊呂紫微詩話)。但陳衍 石遺室詩話有意挑刺說:「若其石既為吾所甚愛,唯恐牛之礪角,損壞吾石矣,乃以較牛鬥之傷竹,而曰礪角尚可,何其厚於竹而薄於石耶!於理似說不過去。」這樣落實了講,便忽視與曲解黃庭堅有意拗折、出奇制勝、故作痴語的一番苦心了。

 

清平樂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語譯:春天到底去了什麼地方呢?它來去匆匆,無聲無息,沒有留下回去的行蹤。如果有人知道春的去處,我真想把它請回來相聚。 但春天一去無蹤,無跡可尋,有誰能知道它去了哪裡?除非去問那在暮春時節,高聲鳴唱的黃鶯兒!可是黃鶯兒千唱百囀的鳴聲,沒有人能聽懂,只見它趁著風勢飛過了薔薇花叢。

 

鷓鴣天 坐中有眉山隱客史應之和前韻即席答之

  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風前橫笛斜吹雨,醉裡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盡情歡。黃花白髮相牽挽,付與時人冷眼看。

語譯:清晨,黃菊花枝頭上泛出陣陣寒意,人生應盡情歡樂,不要讓酒杯乾了。對著斜風細雨吹起笛子,喝醉時,不妨頭上插朵花枝,倒轉帽子來戴。 當身體健壯時,努力加餐飯,看舞聽歌盡情歡樂。就讓我這白髮皤皤的老頭子手拿著嬌豔的黃花舞弄,即使世人冷眼相看我也不在乎。

(二)朱熹詩選

觀書有感之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釋:

艨艟:音 ㄇㄥˊ ㄊㄨㄥˊ,古時的戰艦,上面蒙著牛皮;也寫作「蒙衝」。

向來:從前、過去。

中流:猶言「江心」,河流當中。

語譯:

  昨天夜晚春潮初漲,江水洶湧,巨大的船艦在大江裡航行,如同羽毛一樣輕飄。往常白費了推船移艦的蠻力氣,如今船艦在江心自由自在地航行。

簡析:

  這是一首借助形象說理的詩。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從詩句看,詩人對春雨未著一字。但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一夜春雨,條條支流匯入大江,才使大江春水猛漲。第二句是說巨大的船隻漂浮在水面,如同羽毛一樣輕飄。從表面看,詩人並沒有直接描寫水勢之大,但從巨艦輕飄如毛,則反襯出江面寬闊,江水浩蕩。這兩句寫詩人的感性認識,也為後兩句詩作了鋪墊。

  後兩句是說想起枯水季節,水淺船大,白費了不少氣力,推也推不動。而今,船在江心自由自在前進,一點兒也不費力了,說明真積力久則入的道理。

  此詩具體地說明了下工夫的重要性。巨艦在水,水淺則易擱淺,航行困難。水深浮力大,水大好行船。「江邊春水生」與「中流自在行」互為因果,形象鮮明生動。

  詩人以船行為喻,意在強調讀書做學問,必須下苦工夫、下大工夫。只有工夫到家,才能駕馭自如,得心應手,這也是人生修養達到水到渠成時,一種全新的境界。

 

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注釋:

勝日:美好的日子,這兒指春光驅盡冬意的日子。

尋芳:踏青賞花。

泗水:在今山東省中部,因四源並發而得名。流經曲阜、濟寧,循運河注入淮河。

新:更新。

等閒:隨便地、不經意地。

東風面:以「東風」代表春天,指春天的面貌。

總是:都是。

語譯:

  在春意方興的一天,我去泗水邊踏青賞花;只見無邊無際的風光景象,全都煥然一新。我恍然大悟,在無意中已經發現了春天的真相:那榲紫嫣紅的花卉,就是春的萬千化身。

簡析:

  表面上,這是一首遊春踏青,描寫春天景象的詩作。詩人見到春光無限,萬象更新,由此領悟到眼前那遍地盛開、榲紫嫣紅的鮮花就是春天的真面目。然而,在這表層的意境下,詩人還闡述了儒家的哲理。詩中首句提到的泗水,是孔子曾經居住講學的地方。在詩人當時,泗水已在金國統治之下,根本不可能供他踏青遊覽。所以詩中的「泗水」,實際上是暗指孔門儒學;所謂「尋芳」,亦即探索儒學的真諦。在詩的後兩句,詩人告訴我們:正如萬紫千紅處處皆春,在萬物欣欣向榮的生意中就包孕著儒學的中心思想—仁。此詩寓哲理於生動形象的比喻之中,富於理趣而又不露痕跡,足見詩人構思運筆之妙。

 

(三)陸游詩詞選

金錯刀行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

  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策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

  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

  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語譯:

  這把黃金塗飾、白玉鑲嵌的寶刀,在寒夜光透窗扉,熠熠生光。大丈夫年近五十卻功業未成,提著寶刀昂然挺立,瞻望四方。到京城結交的都是奇特之人,彼此英雄相惜,並相約同生共死。我們對於不能建立功業在千載的史冊上留名感到恥辱;一片忠忱只求報效國家。近來在漢中從軍,那南山清晨的冰雪就如玉柱參差聳立著。啊!正如戰國的楚國即使只剩三戶,卻立誓亡秦;難道堂堂中國竟然空無一人可伐金嗎?(注:錯:塗飾。爾來從軍天漢濱:近來在漢中從軍。爾,同「邇」。天漢濱,漢水邊,指漢中。玉嶙峋:參差錯落,光潔如玉。楚雖三戶能亡秦:以戰國時秦人攻楚,激起楚人亡秦之志為例,表達南宋伐金復國的立場。)

說明:

  這首俠氣凜然的金錯刀行,作於孝宗 乾道九年(西元一一七三年)的嘉州知州任內,當時陸游四十九歲;離開漢中前線已一年,仍不忘復國的壯志。詩中寫詩人為國效勞的壯志始終不渝,同時表示要緊密團結志同道合的人,為抗敵救國而奮鬥。他堅信國家不會亡,抗金事業必勝。全詩境界開闊,風格豪壯。

 

病起書懷

  病骨支離紗帽寬,孤臣萬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

  天地神靈扶廟社,京華父老望和鑾。〈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語譯:病後消瘦,紗帽戴在頭上都覺得寬鬆,而我又客居在萬里外的江邊。儘管地位卑下,但仍時時刻刻為國家的前途擔憂,評價一個人也要等到他死後才能下結論。天地神靈都會扶助我的國家,京都父老日夜都在盼望著皇帝的車駕。一篇〈出師表〉的道理是古今相通的,我在半夜裡把燈挑亮仔細地讀看。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語譯:僵臥在荒僻的村子裡但不自悲,我還想為國家戍守邊疆。深夜我躺在床上,聽到急風吹雨的聲音,夢見自己騎著披鐵甲的戰馬,馳騁過冰封的河面。

 

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語譯:不要笑農家的臘酒渾濁不清,豐收的年節他們用豐盛的菜餚招待客人。重重的山巒夾著廻環的溪水,使人懷疑沒有路可走了,但在綠柳紅花掩映下又展現一座村莊。村人吹簫又打鼓,可知立春後祭祀土神的日子近了,人們穿戴簡單樸素,還保存古代的風氣。今後若容許我趁著月色到此閒遊,我將隨時拄著拐杖,即使是半夜也來敲你們的門。

 

梅花絕句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語譯:聽說梅花迎著破曉的寒風開放了,就像一堆堆的白雪佈滿四周的山間。有什麼方法能化為千萬個身子?讓每一株梅花都有個陸放翁在那裡。(坼:音ㄔㄜˋ,裂開,此指花朵開放。)

 

觀大散官圖有感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二十抱此志,五十猶癯儒。

  大散陳倉間,山川鬱盤紆。勁氣鍾義士,可與共壯圖。

  坡陁咸陽城,秦漢之故都。王氣浮夕靄,宮室生春蕪。

  安得從王師,汛掃迎皇輿。黃河與函谷,四海通舟車。

  士馬發燕趙,布帛來青徐。先當營七廟,次第畫九衢。

  偏師縛可汗,傾都觀受俘。上壽大安宮,復如正觀初。

  丈夫畢此願,死與螻蟻殊。志大浩無期,醉膽空滿軀。

語譯:騎上馬打擊狂傲的胡人,下馬就草書軍書。我在二十歲就抱有這個志向,但到了五十歲還是個瘦弱的書生。大散關和陳倉之間,高山河流,草木茂盛,地勢盤曲。那裡的義士聚集著剛勁的氣概,可以和他們共同實現宏偉的計劃。咸陽城周圍起伏的地帶,是秦代和漢代的故都所在。在那裡,帝王的氣象浮動在傍晚的雲霧之中,以前的宮室都長滿了春天的亂草。我怎得跟隨宋軍收復故土,灑掃故土迎接皇上的車駕呢?黃河至函谷關一帶,可以和四面八方通行車船。士兵和良馬來自燕趙地區,布帛則從青州、徐州運來。首先應當建好天子的祖廟,接著規劃修築四通八達的衢道。派一支部隊去捉拿金主,人們傾城而去,觀看受俘的儀式。然後向皇上敬酒祝賀,把一切都恢復到像唐太宗貞觀年代的樣貌。大丈夫若能實現這個願望,就算死了也和渺小的螻蟻大不相同。我的志氣廣大不可限量,酒醉後渾身是膽,但卻派不上用場。

 

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語譯:人死去本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是最悲痛不能親眼看到國家的統一。當朝廷的軍隊北伐成功,收復北方領土的那一天,在家裡祭祀祖先的時候,不要忘記把勝利的消息告訴我啊!

 

訴衷情   陸 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注釋】

梁州:古州名,今陝西省 南鄭縣東。此處指南鄭地區。

關河:關塞與河防。

天山:指祁連山,在今新疆省 維吾爾自治區內。漢書 霍去病傳:「去病至祁連山,捕首虜甚多。」顏師古 注:「祁連山即天山,匈奴呼天為祁連。」這裡借指南宋與金對峙的西北前線。

滄洲:水邊之地,常代指隱士住的地方。此處是指賦閒家鄉。

【語譯】

  當年我滿懷壯志,企盼為國效力,追求立功邊疆的封侯事業,並也確實騎馬遠去梁州,防守過前方。可是曾幾何時,從軍關塞與河防的夢破滅,往事竟無影蹤可尋覓,一身舊皮裘也在時光的流逝中塵封埃積,破舊不堪。 敵國未滅,我人已老,對鏡只見兩鬢霜白,不禁淚落襟前,一切也只有空流苦淚而已了。這一生誰又能料想到。心在前線,魂繫國事,卻身在家鄉,賦閒終老呢!

【簡析】

  這首詞是陸游晚年退居山陰所作。全詞沉雄悲壯、一氣呵成。「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指作者四十八歲時在王炎幕府的戎馬生涯。「萬里」、「匹馬」,頗有英雄的器宇,凸出了作者壯年英武之氣。語勢奔放,氣勢磅礡,並暗用班超出使西域的典故。忽然筆鋒一轉:「關河夢斷何處?」矢志赴國難,建功立業,事實竟成收復「關河」之夢,一層;連「關河夢」也「斷」了,二層。層層逼進,生動地表現了作者不得封侯的沉痛和熾熱的愛國豪情。用設問句,暗示河山殘破,非只一處。「塵暗」指棄置不用,活用蘇秦「黑貂之裘敝」的典故。這是對主和派賣國求榮的譴責。

  下片,節奏急促,語氣逼人。「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九個字概括陸游晚年的憂憤。字字鏗鏘,落地有聲。「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身心分離的矛盾,正表現了作者終身憂國的高尚情操和終身蹇滯的悲憤。又暗用霍去病遠征匈奴的典故。全篇用了三個典故,卻了無痕跡,足證詞人語言功力的高超。

 

 卜算子詠梅          陸 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注釋:

驛:驛站。

碾:音 ㄋㄧㄢˇ,碾磨或碾壓。因為梅在驛站外,落花會被驛車所壓,所以說「碾」。

語譯:

  一枝野梅在驛站之旁的斷橋畔孤寂無依地吐芳,黃昏來臨時花容已甚憔悴,更加上風雨的侵襲,尤覺慘淡了。 梅花原本開在百花之先,而無意苦心爭占春光,所以任由群芳嫉妒,也絕不在意!即使在風雨中凋謝飄落,花瓣成泥或被輾壓成塵,但只要清香依舊留在人間,也就足以自傲自豪了。

簡析:

  這首詞在眾多的梅花詩中卓然特立。詞人是詠梅,又不只是詠梅,梅花實在是作者高尚志趣的化身。南宋 孝宗 乾道二年(西元一一六六年),陸游因支持張浚抗金而獲罪,被罷免為隆興通判,在家閒居四年。「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並非單純的眼前之景的信手再現,而是以梅的「寂寞」喻自己的淒冷,從眼前之景的深層帶出自己報國無門的寂寥;「獨自愁」是在黃昏中,已不堪忍受,何況又襲來淒風苦雨,這是摧殘!詞人赤誠愛國,力主抗金,竟無端獲罪,這種政治的淒風酷雨,不也正在摧殘一個愛國志士?梅不願「苦爭春」,所以早早開放,卻招致「群芳妒」,主和派施加給作者的淫威,多麼恰切地折射出來!「任」字體現了作者的氣宇宏大,志行高潔,耿介獨立。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塵」,這氣宇、志行絕不會有些許改變。陸游彌留之際還叮嚀兒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推言之,人為枯骨,心香猶在!這不是一篇絕好的愛國志士悲涼的獨白嗎?

 

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閒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託。莫,莫,莫!

語譯:紅潤白嫩的手,捧出黃封的酒,滿城蕩漾著春天的景色,宮牆裡搖曳著綠柳(喻唐琬禁宮裡的楊柳可望而不可即)。東風多麼可惡,把我倆濃濃的歡情吹得那樣淡薄,滿懷的憂愁情緒,離別幾年來的生活十分蕭索。回顧起來都是錯!錯!錯! 美麗的春色依舊,只是人兒卻因相思而消瘦,沾染著臉上胭脂的紅淚,把薄綢的手帕都溼透。滿園的桃花已經凋落,幽雅的池塘樓閣也已閒置,永遠相愛的誓言雖在,可是書信託誰帶去。莫(只好作罷)!莫!莫!

 

唐琬依韻和釵頭鳳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欄。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妝歡。瞞!瞞!瞞!

語譯:世情是澆薄的,人情是險惡的,雨送走了黃昏,花兒容易凋落。天快亮了,曉風吹在臉上,可憐臉上還殘留著淚痕。想把心裡說的話寫出來(但不行),只能斜倚著欄杆獨自無語。難!難!難! 兩人各自分飛,今天的情景已不同昨日,我病弱的魂魄像秋千飄蕩。淒寒的號角聲,夜已深,怕他人尋問,只能吞下眼淚,妝扮好假作歡樂。瞞(著他人)!瞞!瞞!

 

詠陸游對聯

  宦遊西蜀,志復中原,高吟鐵馬銅駝,煙塵誓掃還金闕;

  詩繼少陵,派開南宋,更入清風明月,池館重新接草堂。

語譯:陸游曾到四川夔州作官,立志要收復中原,想騎著披甲的戰馬收復亡滅的北宋,立誓驅除金人,把國都遷回北邊;詩風繼承杜甫,開南宋愛國詩派,晚年回到山陰,把書屋命名「風月軒」。(銅駝:銅製的駱駝,比喻亡國。晉時索靖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的銅駝嘆曰:「就要看見你埋在荊棘裡。」典出晉書‧索靖傳。後「銅駝荊棘」一詞用來形容國土淪喪後的殘破景象。)

 

十一、相關名句

(一)黃庭堅名句

1.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之,則俗塵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也。

(黃庭堅.與子飛子均子予書)

【釋義】黃庭堅強調讀書可使人免於鄙俗,士大夫更須常讀書,如此方能心胸常存理義。

2.黃菊枝頭生曉寒,人生莫放酒杯乾。(鷓鴣天詞)

【釋義】在那黃菊開滿枝頭的秋晨裡,一片冷寒,可不要空放著酒杯不喝啊!黃庭堅自慨人生之無常,而有正宜及時行樂、縱酒高歌之意。

3.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登快閣詩)

【釋義】此寫閣樓上所見。由於秋天高曠,使人感到身心舒展,飄飄然有高蹈天外之想;而月映澄江的夜色,更表現一種寧靜澄明和溫馨的境界。

4.靈丹一粒,點鐵成金。(答洪駒父書)

【釋義】好像用一粒靈丹,就能使鐵變成金子。黃庭堅擅長借用經過精心選擇的一些典故、詞句,以雄健的筆力把它們貫串起來,鎔鑄點化,使其另有新意妙用,而且更加精鍊警策。

 

(二)朱熹名句

1.書冊埋頭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出山道中口占詩)

【釋義】朱熹感嘆長年埋首在書冊裡,實在永遠沒有完了的時候,應該暫且拋下書本到野外走走,去開開眼界,去接近大自然,後來一些不愛讀書的人,卻也愛引用這兩句來表示他的瀟灑。

2.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朱子語類.輯略)

【釋義】只有眼睛而沒有腳,就不能行走;只有腳而沒有眼睛,就不能看清方向。意在說明學習必須和實踐結合起來,缺一不可。

3.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朱子語類.卷八)

【釋義】精神集中,有何成不了的?用以說明學習或做事必須專心致志,方能成功。

4.今學者亦多來求病根,某向他說:頭痛灸頭,腳痛灸腳,病在這上。

(朱子語類.卷一一四)

【釋義】「頭痛灸頭,腳痛灸腳」猶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不管根本病因。比喻辦事、為學出了問題,臨時應付,不從根本上解決。多含批評、嘲諷之意。

5.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鵝湖寺和陸子壽詩)

【釋義】對已掌握的知識,共同再作研討,以求更加深遠精密;對於新的知識,努力進行鑽研,以求更加深刻完備。為學求知,必須溫故、知新,多加商討鑽研。(邃密:深遠精密。轉:更加。)

6.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訓學齋規)

【釋義】讀書時心、眼、口要並用,意即心思要專一、眼睛要看清、嘴要讀出聲。其中「心到」最重要:一旦心思不能專一,眼睛便看不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只是嘴巴隨便誦讀,一定沒法記好,即使記了也不能長久。

7.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居敬而持志。(性理精義)

【釋義】讀書的方法,最可貴的是循序漸進以達到精通的境界。而達到精通的根本工夫,則是持守著恭敬和仁心。這說明讀書必須居敬持志、循序漸進,不可隨便苟且,甚至心術不正;也不可急於求成,甚至雜亂無章。

 

(三)陸游名句

1.心在天山,身老滄洲。(訴衷情詞)

【釋義】心裡念念不忘西北前線,卻終老在水邊。滄洲,江湖水濱之地,此指作者晚年居住的鏡湖邊。後來人們在現實境遇與宏偉志願相矛盾時,會引用這兩句來表達憤懣而又無奈的心情。

2.江聲不盡英雄淚,天意無私草木秋。(黃州詩)

【釋義】江水滔滔不絕的聲音,就像英雄滿腔怨恨的淚水在流淌;老天無情,草木都因秋天到來而凋零。這兩句詩正用以抒發歲月蹉跎、壯志未酬的怨憤之情。

3.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長歌行)

【釋義】報國的宿願未償,心情積憤難平,就連劍鞘裡的寶劍不願閒著,在夜裡發出響聲。(匣:指劍鞘。)

4.山盟雖在,錦書難託。(釵頭鳳詞)

【釋義】以前的海誓山盟雖然還銘記在心,卻沒法將它藉著書信交託給妳。表達了苦思苦念而又無法互通款曲的痛切心情。

5.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做鬼雄。(書憤詩)

【釋義】雄心壯志並未隨著年歲的增長而衰退,死了以後還能做鬼中的強者。洋溢著「烈士暮年,壯心未已」的奮鬥精神。

6.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卜算子詞)

【釋義】梅花即使凋落了,化作泥土,被碾成灰塵,也仍然有著不變的清香。這兩句常用以稱讚人儘管受盡磨難、迫害,仍然保持著高潔、堅貞的品格。

7.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冬夜讀書示子聿詩)

【釋義】古人做學問是拿出全部的力量,少壯時的努力到老年才看得出成果。用以說明求知識、做學問必須勤奮努力,持之以恆,才能有所成就。

8.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示子遹詩)

【釋義】你果真要學作詩的話,就須在作詩之外多下工夫。用以說明作家應深入生活,在生活實踐中找創作源泉。

9.村村有畫本,處處有詩材。(舟中作詩)

【釋義】每個村子都是作畫的藍本,每個地方都有作詩的題材。用以說明在現實生活中,到處有創作的題材。

10.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遊山西村詩)

【釋義】重重的山,一道道的水橫隔在前面,好像再往前去已無路;可是,(繞過之後)忽然發現綠柳成蔭,百花鮮明,前頭又有一個村莊。所謂行進時疑無去路,突然發現前面又有坦途。這兩句詩既可用以形容文學作品寫得波瀾起伏,引人入勝。更可比喻陷於困境後,忽然見到轉機,常用以表示慶幸,或安慰人逆境過後,定會否極泰來。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15回)

14、15題組:

李丈參政罷政歸鄉里時,某年二十矣,時時來訪先君,劇談終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陽」,憤切慨慷,形於色辭。一日平旦來共飯,謂先君曰:「聞趙相過嶺,悲憂出涕。僕不然,謫命下,青鞋布襪行矣,豈能作兒女態耶!」方言此時,目如炬,聲如鐘,其英偉剛毅之氣,使人興起。

後四十年,偶讀公家書,雖徙海表,氣不少衰,叮嚀訓誡之語,皆足垂範後世,猶想見其道青鞋布襪時也。             (陸游.跋李莊簡公家書)

語譯:

李老先生參政被罷官歸故鄉時,我年二十,他時時來拜訪先父,暢談終日。每當說到秦檜,必定稱「咸陽」,激憤昂揚,表現在言辭神色上。有一天清晨他來一起吃飯,跟先父說:「聽說高宗宰相趙鼎罷官遠貶時,經過揭陽嶺時憂愁落淚。我卻不是如此,貶令下達,我穿著青鞋布襪,平民裝扮就離開了,豈能像小兒女一樣,作出多愁善感的悲憂之態呢?」當他說這些話時,眼神如火炬,聲音如宏鐘,其英偉剛毅氣概,使人奮起。

  四十年後,偶然讀到李公家書,雖然貶官到海外的瓊州,豪氣不減,叮嚀訓誡的話語,都足以作為後世的典範,還可以想見他說青鞋布襪時的神態。

 

甲卷(第15回)

17、18題組: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朱熹<春日>)

語譯:在春意方興的一天,我去泗水河邊踏青賞花;只見無邊無際的風光景象,全都煥然一新。我

     恍然大悟,在無意中已經發現了春天的真相:那姹紫嫣紅的花卉,就是春的萬千化身。

 

19、20題組: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語譯:一生隨處飄泊像什麼呢?正好像飛鴻踏在雪地上。泥上偶然留下指爪的痕跡,鴻雁飛走了,

     哪裡會計較腳印留在何方呢?老和尚已經去世了,變成新建葬骨的佛塔,牆壁壞了,再也看

     不到舊時的題詩。還記得當年走這高低不平道路的情景嗎?路遙遠,人疲累,騎乘的跛驢卻

     在聲聲悲啼著。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或謂「唐詩」和「宋詩」之別在於:唐詩重抒情,擅用以景托情的表現方式;宋詩則多寫日常生活,有「散文化」或「口語化」的傾向。若依據上述的分別,下列詩句,明顯具有「宋詩」風格的選項是 (A)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B)香燈伴殘夢,楚國在天涯。月落子規歇,滿庭山杏花 (C)宛丘先生長如丘,宛丘學舍小如舟。常時低頭誦經史,忽然欠伸屋打頭 (D)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92. 學測〕

答案:(C)。

解析:(A)出自唐.孟浩然〈宿建德江〉。(B)出自唐.溫庭筠〈碧澗繹曉思〉。(C)出自宋.蘇軾〈戲子由〉。語譯:「宛丘先生身高像山丘般的高,學舍小得像小舟般。時常低著頭誦讀經書、史書,忽然打個哈欠,伸個腰,頭頂到屋頂。」從「長如丘」、「小如舟」、「常時低頭」、「忽然欠伸」、「屋打頭」等「散文化」與「口語化」的詞語可以明顯看出宋詩的特色。(D)出自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本題的測驗目標為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宋詩的特色。

2.下列詩句均是文學史上名家詩篇的名句摘錄,請仔細閱讀,並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甲)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乙)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丙)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丁)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庚)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A)(乙)(戊)(己)都是宋詩  (B)(甲)(戊)(己)原詩皆為絕句 (C)(乙)(丁)(庚)都是對仗的詩句 (D)其中有三項是杜甫的名句 (E)(甲)(丙)(庚)都是李白的作品

                                                                       98.指考〕

 

答案:(B) (C) (D)。

解析:(A) (戊) (己)為宋詩。(乙)為唐詩。(B) (甲) (戊) (己)為絕句;(乙) (丁) (庚)為律詩;(丙)為古體詩。(C) (乙) (丁) (庚)皆為平仄相對,詞性相同的對仗句。(D) (乙) (丁) (庚)為杜甫的作品。(E)只有(丙)是李白的作品。出處:(甲)李商隱〈登樂遊原〉;(乙)杜甫〈春望〉;(丙)李白〈月下獨酌〉;(丁)杜甫〈客至〉;(戊)朱熹〈觀書有感〉;(己)蘇軾〈題西林壁〉;(庚)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語譯:(甲)這時候夕陽西下,景色無限美麗,可惜已經接近黃昏,轉眼間就要消失了。(乙)感傷時勢,花兒也都落淚;悵恨別離,鳥兒也會驚心。(丙)我只好舉杯邀請明月,對著月下自己的身影,合起來算是三個人吧。(丁)長滿了花木的小徑,從來沒有因為客人來臨而打掃過;只有今天,為了你的到來,我才把這一扇簡陋的草門給打開。(戊)如果問它怎麼這樣的清澈?因為有源頭的水不斷的注入所致。讀書想要能夠清明的領悟,也要長期不斷的開卷。(己)有時,廬山的真實面目反而弄不清楚。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裡面。(庚)白天我要開懷痛飲,放聲縱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啟程還鄉。

●本題的測驗目標為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認識宋詩特色及體裁。

 

3. 漢字是目前極少數還保留表意功能的文字,早期漢字尤其明顯,例如:「鬥」字,甲骨文寫作「」,像兩個人徒手搏鬥的樣子。根據下列「冊」、「明」、「監」三字在早期漢字所表示的意義加以判斷,與字形配對正確的選項是:                                   98.指考〕

冊:用繩子編綴成篇的竹簡

明:月光照在窗上

監:一個人低頭對著器皿中的水照臉

a

 

b

 

c

 

d

 

e

 

f

 

(A)冊=c 明a 監f                    (B)a 明b 監e

(C)b 明d 監c                    (D)e 明d 監f

 

答案:(D)。

 

 

 

 

 

(二)延伸補充

4.下列詩句表露詩人心中悠然自得的選項是 (A)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B)渺渺孤城白水環,舳艫人語夕霏間。林梢一抹青如畫,應是淮流轉處山 (C)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D)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鄰叟,談笑無還期 (E)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95. 學測〕

                                         

答案:(A)(D)。

解析:(A)語出宋.程顥〈春日偶成〉。程顥此詩寫出輕鬆自在遊山玩水。全詩寫「在接近晌午時候,淡雲飄浮、清風徐來,我傍著路花岸柳漫步,繞過了前頭的溪流;世人不了解我心中追求淡泊的那分喜悅,只當作我想學那些少年郎,偷著閒暇去享受青春行樂的快意罷」。(B)語出宋.秦觀〈泗州東城晚望〉。此詩寫出夕照之景,因為有「渺渺」、「孤」等用詞,並不以悠然自得的情緒為主。全詩寫「孤城聳立於白水環繞的一方,傍晚時分才從停靠的船隻上隱隱傳出些許人語。遠遠林梢一抹如畫的青色,應該是淮水轉繞處山的地方吧」。(C)語出唐.孟郊〈登科後〉。詩寫及登科後的得意與張狂,情境與「自得」差距甚遠。全詩寫「以前不如意的日子不值得一提,今日金榜題名,心中無拘無束,感覺無比暢快。我迎著春風,得意的騎著馬飛快的跑著,一天之內就把長安城內的花看遍了」。(D)語出唐.王維〈終南別業〉。寫出王維晚年自得的情致。全詩寫「中年喜好佛理,晚年住在南山邊。一時興起就獨自往山中,體會山中的美景。走到水源盡頭,就坐下靜看白雲升起。偶爾遇到山中的老人,談天說笑竟然忘了回來」。(E)語出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全詩寫杜甫聽到官軍勝利的狂喜之情。

 

5.關於下列兩首王安石詩,敘述正確的選項是: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詠孟子〉)/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讀史〉) (A)「何妨舉世嫌迂闊」二句,顯示了王安石自比孟子,目空一切的自傲心理 (B)「遺編一讀想風標」之情懷、語意與「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大抵近似 (C)「行藏」一詞,意指進退出處,語出《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D)〈讀史〉一詩,表達了王安石對史書記載及其論斷功過是否真切、允當的質疑 (E)二詩都流露出王安石的孤寂、無奈,也流露出自身理想、信念、行事、人格不被了解,缺少知音的感慨。                     〔95. 學測〕

答案:(B)(C)(D)(E)。

解析:(A)顯示王安石認同孟子為個人理念而遭世人批判的勇氣。語譯:雖然孟子的魄魂早已逝去,難以招得,但從他的遺編我們仍能想見他的理想以及風範。即使全世界的人嫌我思想迂闊又有何妨?必定有如孟子這般的理想主義者可以安慰我寂寥不受他人認同的靈魂。(〈詠孟子〉)/自古而來,取得功名的路一樣的辛苦,至於「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應對方式,又有何人可以託付呢?即使處身當代,記事評論常常昏闇失誤,更不用提後代的人各種失當的解說,使得史事更失去真貌。當前所傳的史書只是史事的糟粕,談不上粹美;史書最難表現的就是古人的精神,少少文字哪能道盡前聖的高潔賢德呢?恐怕只是讓他們空在紙上蒙塵,獨守千年的寂寞。(〈讀史〉)

 

6.閱讀下列(甲)、(乙)二詩,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甲)三月正當三十日,風光別我苦吟身。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賈島〈三月晦日贈劉評事〉)(乙)節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兒女挽留春。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秦觀〈三月晦日偶題〉)」 (A)二詩均藉由描寫景物的變化,具體呈現季節的交替、轉換 (B)二詩均藉由自己和他人態度的差異,深化面對春盡的感傷 (C)(甲)詩以「猶是春」表示只要心中有春,即令春去亦無須傷感 (D)(乙)詩以「何須恨」表示四季各有其美,當豁達迎接夏天到來。

〔98. 學測〕

答案:(D)。

解析:(A)只有(乙)詩寫出景物變化。(B)只有(乙)詩有人我態度差異。且(乙)詩並無春盡的感傷。(C)(甲)詩充塞惜春的傷感,努力把握最後的春光,要惜春到最後一秒鐘,然而此即是一種對春去的傷感。語譯:(甲)三月三十日那一天,美好的春光終究要與我這耽溺於詩作的人告別。今夜我們一同不就寢,只因直到凌晨曉鐘響起之前,都還算是春季啊!(乙)節氣更迭之中,萬物相互催趕更換著,只有傻氣十足的痴心男女才會想要留住春季。其實芳香的春花即將停歇又何必有所憾恨呢?夏季美好的林木,那綠蔭不也宜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