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 庖丁解牛 莊 子

一、寫作背景

  莊子生活在動亂不已的戰國時代,著力鑽研養生哲學(人生觀與處世哲學),並總結其經驗為「緣督以為經」。即是說沿著「督」(中空)前進,可以與世無迕,這便是法則、正道。這抽象的經驗,如何使人們具體理解呢?他講了一個頗為生動的寓言—庖丁解牛。這則寓言從《莊子‧養生主》節選而出,所謂養生主就是「養生之宗主」,也就是「保養精神」。他認為人世矛盾錯綜複雜,人們無法解決,只有「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順應自然以保養身心,方可以迴避矛盾衝突,與世無爭;方可達保身、養生、全心的目的。

  在這個寓言故事之前,還有一段總說全篇主題的議論文字:「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語譯: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想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太疲倦了。明知如此,卻仍要不斷地地追求知識,會更疲困啊。做善事無不接近於求名利,做壞事無不接近於受刑罰,只有順著自然之道做為常法,才可以保養生命,保全天性,奉養雙親,盡享天賦的受命。)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順應自然,逍遙無為。

 

二、作者介紹

  莊子不但是著名的思想家,也是傑出的文學家。他的文學造詣,可以和同時代的屈原分庭抗禮;他的哲學思想,比起春秋時代的老子,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但先秦諸子當中,道家人物的身世最是撲朔迷離,難以掌握。老子如此,莊子也是如此。

(一)軼聞掌故

1.生活貧困

  莊子曾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因志趣不合,不久便辭官而去。此後就沒有擔任官職。祖先大概也沒留給他豐厚的家產,所以莊子的生活一直相當貧困。莊周家裡很窮,因此去找監河侯借糧。監河侯說:「好!我就要收租金了,到那個時候,可以借給你三百黃金,好嗎?」莊周氣得臉色都變了,說:「我昨天來這裡,半路上聽到有呼救聲,我回頭一看,在車溝裡有一條鯽魚。我問牠說:『鯽魚!你喊什麼呀?』鯽魚答道:『我是東海裡的水族,您可有一升半斗的水,救救我這條命嗎?』我說:『好!我將要到南方去遊說吳、越的國王,讓他們把西江的水引上來迎接你,好嗎?』鯽魚氣得變了臉色說:『我失去了平素相依的水,就沒有存身之地了。我只要你給我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命,可是你卻說這樣的話,不如早早到賣魚乾的店鋪上去找我吧!』」(涸轍之鮒後比喻陷入困境,急需救援。)

原文: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莊子‧外物‧莊周貸粟)

 

 

 

2.敝屣卿相

  莊子雖然窮困,對財富卻視如敝屣。宋人曹商,奉宋王命令出使秦國。去的時候,只帶幾輛車;回來的時候,由於得到秦王的歡心,帶回一百多輛車。便向莊子炫耀說:「你住在窮里陋巷,生活困窘,靠織草鞋度日,面黃肌瘦到這個樣子,這是我辦不到的。而我的本領,只要一席話把萬乘之主說得開心了,便可擁有百輛的車乘。」莊子回敬說:「聽說秦王有病召請醫生,能治癒他的毒瘡的,可以得到一輛車;用舌頭舐他的痔瘡的,可以得到五輛車。治的病越低下,可以得到的車子也越多。你大概是用舌頭舐痔瘡的吧!否則怎會有那麼多的車子呢?你快走吧!」這段諷刺是多麼的辛辣、尖銳,由此可見莊子對那些以無恥手段換來的富貴是多麼深惡痛絕。(舐癰吮痔後指阿諛諂媚的無恥行為。)

原文: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反於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癒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莊子‧列禦寇‧舐癰吮痔)

  莊子的好友惠施在梁國為相,由於惠施的介紹,莊子在梁國會見梁惠王。莊子穿著一身麻衣,衣服上打滿補丁。腳上的鞋子沒有青絲鞋帶,而是用麻帶捆著。梁惠王見他衣衫襤褸,便問:「先生怎麼這樣疲困啊?」莊子回答說:「這是貧窮啊!而不是疲困。士人徒有理想且道德高尚,但卻不能施展才能,這是疲困;衣破鞋爛,這是貧窮,而不是疲困,這就叫生不逢時啊!碰不上聖君賢相,又有什麼辦法呢?」當面挖苦君王,大概也只有莊子這樣不羈的個性才敢做敢為啊!

原文: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係履而過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莊子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敝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莊子‧山木)

  有人在惠施面前挑撥,說莊子這次來梁國,是想取代他的相位。惠施聽後有些恐慌,於是在國內到處搜尋莊子,找了三天三夜。莊子便主動去見他,並對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名叫鵷鶵,您聽說過嗎?鵷鶵從南海出發,向北海飛翔。一路上若不是高大的梧桐樹,牠就不停在上面棲息;不是純潔的竹子的果實,牠就不吃;不是甘美的醴泉之水,牠就不喝。這時有隻貓頭鷹揀到一隻腐爛的老鼠,鵷鶵正好飛過,貓頭鷹以為鵷鶵要來搶牠的腐鼠,仰起頭來瞪著鵷鶵叫喊:『嚇!』現在您想用您的梁國來『嚇』我嗎?」世人眼中尊貴的相位,在莊子看來不過和腐爛的老鼠差不多罷了。

原文: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莊子‧秋水)

  事實上,莊子非但不會爭取別人的相位,即使把相位恭恭敬敬的奉送給他,他也不會接受。有一次,楚威王聽說莊子很有才幹,就派兩名使者帶重金聘他當宰相。兩名使者來時,莊子正在濮水旁釣魚,拿著魚竿頭也不回,說:「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國君把牠裝在竹盒裡,用錦布包著,藏在廟堂之上。請問,這隻龜是寧可死了留著一個空龜殼讓人供奉呢?還是願活在爛泥中拖著尾巴呢?」兩位使者說:「牠寧願活在爛泥中拖著尾巴吧!」莊子說:「那麼請回吧!我還是喜歡在爛泥中悠遊自在!」此事後來演化為成語「曳尾塗中」,比喻自由自在的隱逸生活。

原文: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竟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莊子‧秋水‧曳尾塗中)

 

3.以理化情,死生如一

  莊子雖然一生窮困,飢寒交迫,但他的心境寧靜,自得其樂,善於排解苦痛,以達觀的態度面對各種的事變,甚至對生死問題也是如此。比如,莊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弔喪,看到莊子叉開兩腿坐在地上,敲著瓦盆唱歌。惠施責備他說:「嫂夫人與你朝夕相處,為你生兒育女,現在死了,你不哭也就罷了,還要鼓盆唱歌,豈不是太無情了嗎?」莊子說:「不是這樣的。當她剛死的時候,我怎麼能不悲傷呢?但我又察覺到她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沒有氣。混雜在恍恍惚惚之間,變化而產生氣;氣變化而成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現在又變化而為死亡。這樣變來變去,就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運行一樣。她就將要靜靜安息在天地這所大房子裡,如果我卻在這裡悲傷痛哭,這樣反而不通達命運之理,所以停止了哀痛。」莊子對生死問題的這番妙論,確實是超乎一般人之上。後人就用「鼓盆之戚」形容喪妻的悲痛。

原文: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徙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鼓盆之戚)

  正因如此,莊子是中國歷史上主張薄葬的先驅。莊子將死時,他的弟子們想要厚葬他。莊子對他們說:「不必了!我用天地做棺材,用日月作雙璧,星辰作珠璣,萬物作殉葬,我的葬禮還不夠完備嗎?還有什麼比這更多更好的呢?」弟子們說:「我們害怕烏鴉、老鷹吃了您的身體啊!」莊子卻幽默地說:「露天葬讓烏鴉、老鷹吃掉,埋在地下讓螻蛄、螞蟻吃掉,從烏鴉、老鷹口裡搶奪過來給螻蛄、螞蟻,為什麼要這樣厚此薄彼呢?」像莊子這樣面對死亡時心境平靜,處之泰然的人,還有什麼世俗的煩惱、人生的痛苦不能擺脫呢?

原文: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莊子‧列禦寇)

 

4.莊、惠相辯與情誼

  莊子博覽群書,善於寫作,長於辯論。他的好友惠施是當時名辯學派的著名人物,兩人雖然生活態度和學術觀點很不相同,經常辯論,唇槍舌劍,互不相讓,但感情非常深厚。

  一次兩人同遊濠水石橋,莊子說:「你看魚兒從容游泳,多麼快樂呀!」惠施說:「你不是魚,怎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施說:「我不是你,當然不會知道你。你不是魚,也一定無法知道魚的快樂了。」莊子說:「再從頭分析吧!你問我,怎麼知道魚的快樂,你是早已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了。你問我怎麼知道,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呀!」他們的辯論,大多是這樣步步相逼,毫不客氣(後以濠梁比喻隱士悠然自得的出世思想,以魚樂形容與自然合一之樂。)

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子‧秋水‧濠梁之辯、魚樂之辯)

  惠施死後,莊子送葬,對跟從他的人說:「從前郢地有一個泥水匠,鼻尖上沾了一層白粉,薄得像蒼蠅翅。他叫一個名叫石的木匠用斧頭削去這一層白粉。石木匠揮動斧頭像風一樣,向他砍去,白粉削去了,鼻尖沒有受傷。那個郢地的泥水匠站著,面不改色,一動也不動。宋國國君聽到這件事,就召見石木匠,要他當面再表演一番。石木匠說:『我確實那樣做過,可是我的對手死了好久了,我無法再試了。』自從惠施死後,我再沒有談話的對手了。」由這故事可看出,莊子是講友誼重感情的人。後以運斤成風比喻手法純熟,技術出神入化。

原文: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人斲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莊子‧徐無鬼‧運斤成風)

 

(二)文學成就

  莊子的散文吸取神話創作的精神,他的哲學思想和政治觀點,大都通過機趣橫生的寓言故事來表現。莊子的寓言,帶有驚人的想像力,機鋒所到,詭譎離奇,而且又有極高的形象性,令讀者愛不忍釋。如〈逍遙遊〉中,莊子充分展現想像,將鯤、鵬、野馬、塵埃、蜩、學鳩、朝菌、蟪蛄、冥靈、大椿等物象驅遣於筆端,並運用誇張手法,寫鯤鵬之大,可以大到不知其幾千里;運行距離之遠,可以水陸三千里,扶搖而上九萬里。這種寓哲學思想於具體形象的寫法,給作品增添無窮機趣和浪漫色彩。而且莊子才華四溢,能自如地駕馭語言,狀物、言理、敘事無不貼切達意;造語修辭,富麗曲折,語彙豐富,繽紛雜出;又常採用倒裝、重疊的句法,雖變化無窮,汪洋恣肆,但寫來卻如行雲流水,自然暢達,讀來又有和諧的節奏感和音韻美。在先秦諸子散文中,莊子的語言洵屬別具一格,自成風貌。

 

(三)哲學思想

  莊子認為宇宙本源是超越時空,無所不在的道體。人必須與道化合,才能超出相對的世界,逍遙於無限的絕對世界。通過無己、無名、無功,達到至人、神人、真人的境界,便能一生死、齊是非、圓滿自足,又能與萬物相感通。

※莊子內篇發微

1.逍遙遊──開放心靈與價值重估

  「逍遙遊」是描述一種透脫的心境—一種優遊自在、徜徉自適的心境。本篇描繪著一個自由飛翔的開放心靈,呈現出一種博大無礙而與物冥合的精神境界。人,可以在現實存在上,開拓一個修養境界,開出一個精神生活領域,突破現實種種的限制網,使精神由大解放而得到大自由。

2.齊物論──平等精神與破除自我中心的格局

  「齊物」即主張萬物的平等。莊子從物性平等的立場,將人類從自我中心的局限性中提升出來,以開放的心靈觀照萬物,了解各物都有其獨特的意義內容。〈齊物論〉中,用了許多篇幅談物論(人物之論),即對各家的認識活動作批評,並提出平齊是非的方法。

3.養生主──精神生命的闡揚

  「養生主」護養生之主,是強調精神生命的重要性。

4.人間世──知識分子的悲劇意識及其隔離的智慧

  「人間世」描述人際關係紛爭糾結,像一張碩大無比的羅網,在統治階層裡,到處是猜忌、爭鬥,陷阱遍地。在權力專橫的人間世上,人命如草芥,處境最為艱險的要數兼善天下的士大夫階層了。莊子筆下的知識分子,涉亂世,而不願超塵脫世;佑暴君,而不甘淪為其工具。他們尋覓兩全其美的應對方式—既不危害國家,又不危害自身的處世與自處之道。君臣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進退好有個自由迴旋的餘地;統治者相處,凡事要分寸得體,時時要藏智匿才,才可免遭忌恨陷害。

5.德充符──理想人物的審美心胸及宇宙精神

  「德充符」道德充實(圓滿)的驗證。此處的「德」是指「得」於道—體現大道精神之謂,它不同於儒家所講的限於特定的人倫關係的行為規範,而是將人置於廣大的宇宙自然之中,以體現宇宙人生的根源性、整體性和規律性。能夠認識宇宙的規律性、無限性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性的人,就是有「德」之人。莊子在這一篇中描寫了許多相貌特異、「惡駭天下」的人,這些外表醜怪的形象,在莊子筆下卻顯現出美的光輝。莊子以人的「靈」重於「肉」,「心」重於「形」。〈德充符〉的主旨,在於超越外形殘全的觀念,重視生命內在價值的提升。

6.大宗師──天人合一的境界及死生一如觀

  「大宗師」是描述宗大道為師的真人的人生境界。真人體現道的無限性、整體性和自由性。道是無所不在的,它是宇宙大生命,世界上每個存在體都與宇宙這一生生不息的大生命息息相關。莊子形象化地通過得道的真人,表達人對宇宙的親和感、融合感,而導出「天人一體」、「死生一如」的觀念,「安化」的人生態度。「坐忘」的境界也見於本篇。

7.應帝王──無治主義

  「應帝王」,因應自然,順應民性,是為帝王之道。〈應帝王〉表達了莊子無治主義的思想,主張為政之道,勿庸干涉,當順人性之自然,以百姓的意志為意治。針對春秋、戰國統治者的專政、專權政治情況來說,莊子提出的為政當無治的主旨,反映了民心,具有強烈的時代性。

 

 

三、國學常識

(一)寓言

定義

透過故事以寄寓思想、主張或人生教訓、現實批判

特色

特色在於故事多為虛構)和寓意。好的寓言在精簡生動的篇幅中,飽含趣味與智慧

別稱

韓非子稱「儲說」,劉向別錄稱「偶言」,魏晉南北朝稱「譬喻」

起源

發展

寓言一詞始見於《莊子寓言》:「寓言者,藉外論之」(假借別人的話,論說自己的理);《莊子天下》:「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重言指慎重的言語,而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在先秦已具雛形,如《孟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中,常在文章內運用寓言故事來說明思想或說服別人

到了唐代( 柳宗元 ),將寓言獨立、擴大成為單篇文章,並將先秦說明思想的寓言轉為諷刺世態。最有名的作品,如:〈蝜蝂傳〉、〈三戒〉等

寓言流變

時代

特色

說明

作品

先秦

哲理

寓言

先秦是中國寓言產生和蓬勃發展的時期

散見於諸子各篇中,以闡述各家學說

寓言創作的第一個高峰

孟子:齊人之福、揠苗助長

韓非子:買櫝還珠、守株待兔

呂氏春秋:刻舟求劍、亡鈇意鄰

戰國策:鷸蚌相爭、畫蛇添足

兩漢

勸戒

寓言

兩漢寓言在題材和手法大都沿襲先秦

希望在政治上、生活上提供勸戒

韓詩外傳:螳臂擋車

新序:葉公好龍

說苑:滅燭絕纓、曲突徙薪

魏晉

南北朝

嘲諷

寓言

寓言多出現在《笑林》、《搜神記》等書籍中

兩漢寓言相比,並沒什麼大的變化

◆寓言發展的過渡期

笑林:書已佚。當時寓言的代表作之一。書中多借嘲諷愚庸人之行徑,諷刺現實,當中包含了一批機智雋永的寓言

唐宋

諷刺

寓言

◆唐宋的寓言,注重諷刺性而非闡揚學說

寓言獨立成篇並有篇名(如:蝜蝂傳),開始獨立編集(如:艾子雜說)

寓言創作的第二個高峰

柳宗元:三戒

蘇軾:艾子雜說

明清

詼諧

寓言

專制統治下,文人不再如明初劉基的嚴肅創作,喜好詼諧玩世,冷嘲熱諷。以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來啟導人心

馮夢龍:笑府

 

(二)先秦哲理諸書

 

書名

別稱

作者

時代

主要思想

文章特色

篇卷

注疏

老子

道德經

李耳

春秋

主靜處下,

以柔克剛,

無為而治

說理文字

八十一卷,五千餘言

漢‧河上公注

魏‧王弼注

莊子

南華經

莊周

戰國

物類平等,

順適自然,

道通於一

多設想寓言

三十三篇,分內、外、雜

晉‧郭象注

清‧王先謙集解

論語

論、語

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春秋

語錄體

二十篇:

始學而,

終堯曰

魏‧何晏集解

宋‧刑昺疏

孟子

 

孟子及

弟子

戰國

推仁至義,

人性本善,

民貴君輕,

尊王賤霸,

重義輕利

語錄體

善用寓言、譬喻

七篇、各分上下:

始梁惠王,

終盡心

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

荀子

孫卿

新書

荀況

(孫卿)

戰國

以禮為宗,

以善為目,

標人性本惡,

矯性靠積學

訂定篇名,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之濫觴

漢賦先河

三十二篇:

始勸學,

終堯問

唐‧楊倞更名

作注

清‧王先謙集解

韓非子

 

韓非

戰國

法術勢兼顧,

君無為,

法無不為

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

善用歷史寓言

共五十五章

清‧王先謙集解

墨子

 

墨翟

戰國

兼愛、非攻、

非樂、明鬼、

節用、節葬、

尚賢

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

共十五卷、五十三篇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

 

 

公孫

龍子

 

公孫龍

 

「堅白」之辯,白馬非馬(早期理則學)

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

六篇

 

呂氏

春秋

呂覽

呂不韋

戰國

儒道為主,

兼採墨法名兵農,

取法自然切理想

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

二十六卷:十二紀、

八覽、六論

漢‧高誘注

 

(三)九流十家

流派

源出

主   張

代   表

其    他

儒家

司徒

之官

以仁救世,親親仁民,愛有差等

孔子、

孟子、

荀子

戰國時,儒墨並稱顯學

墨家

清廟

之官

兼愛非攻,非樂節葬,愛無差等

墨子

孟子雖斥墨子之主張為「無父」,但也稱:「墨子兼愛,摩頂放(ㄈㄤˇ)踵(腳跟),利天下為之。」

道家

史官

崇尚自然,清靜無為

老子(柱下史)、

莊子(漆園吏)、

楊朱

孟子斥楊朱之主張「無君」

法家

理官

重干涉,嚴賞罰,貴法治,尊君

商鞅重法

申不害重術

慎到重勢

韓非(集大成)

秦後,法家僅為法律審判之學

名家

禮官

正名定分,重理則邏輯論理

公孫龍、

惠施

中國理則學先驅

雜家

議官

綜合各家所長,不具有原創思想

呂不韋《呂氏春秋》

漢代有劉安《淮南子》

農家

農稷

之官

君民並耕,畫一市價

許行

孟子斥「率天下而路(忙碌不堪)」

陰陽家

羲和

之官

順時敬天,五德終始

鄒衍

後世捨人事,任鬼神

縱橫家

行人

之官

合縱連橫遊說天下

蘇秦、張儀

策士遊說之外交術

小說家

稗官

街談巷議,道聽塗說

《山海經》、

《穆天子傳》

為十家,未入九流

其他

1.最早談論諸子學派者:莊子‧天下篇

2.最早稱各派之家名,以孟子為最早(已呼出儒墨兩家)

3.最早分各家並予之立名者: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四)道家二子書

書名

作者

時代

別 稱

卷 數

主   張

內容要旨

學 派

注 疏

老子

李耳

春秋

道德經

五千餘言

以柔克剛,無為而治

說理文字

無名派

漢‧河上公注

莊子

莊周

戰國

南華經

十萬餘言

物類平等,順適自然

多有寓言

齊物派

晉‧郭象注

附註:1.荀子批評莊子「滑稽亂俗」、「蔽於天而不知人」

   2.魏晉清談受莊學影響(玄學意指老、莊、釋、道之學)

 

四、課文深究

(一)內容分析

  全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簡說庖丁解牛的表現與梁惠王讚嘆庖丁技術的高超;第二部分詳敘庖丁解牛的體會與梁惠王由此對養生之道的領悟。內容結構上井然有序。

第一部分

(一、二段)

文章開門見山,以「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引出庖丁解牛的場面。接著,分三層次描繪:

第一層次

以四排比句寫庖丁解牛時的各種姿態與動作:「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第二層次

寫庖丁解牛的節奏:「砉然響然,奏刀騞然。」使人如聞其悅耳的聲音。

第三層次

神化庖丁解牛的技術:「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用奇特的想像、大膽的誇張、生動的比喻,將現實中腥臊的宰牛活動,美化成神妙的音樂舞蹈;從而將庖丁解牛的技術,提高到神奇的境界。這自然會引起文惠君的讚嘆:「嘻,善哉!技蓋至此乎?」這一句讚嘆,具有承上啟下的妙用。

 

第二部分

(三、四段)

庖丁大談他解牛的經歷、經驗和感受。「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從對整頭牛發展到對牛深入透視理解的感受,這反映庖丁技術的精進。再從宰牛之方喻養生之理,由養生之理喻處世之道。莊子以牛的筋骨盤結比喻處世之繁複;以「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的道理,啟迪我們處世不能強行妄為,要遵循客觀規律。進一步,庖丁又說如何保存自己。他能在牛身上尋找空隙。善於發現空隙、尋找空隙、利用空隙,而刀鋒卻無空隙那麼大,所以就「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最後以庖丁遇到筋骨盤結的難為之處所採取的「怵然為戒」,凝神專注的心態,告誡我們遇到困難,行事更應戒惕、專注;又以庖丁成功後「躊躇滿志」的喜悅和「善刀而藏之」的謹慎,教導我們凡事應內斂,不宜過於張揚。

 

 

 

 

(二)寫作特色

象徵與對比手法絕妙高超

  這則寓言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與對比。

  作者以牛體象徵複雜的社會,以薄薄的刀刃象徵個人;要保全刀刃,就要避開筋腱骨骼;要保全個人,則要逃避社會的矛盾衝突,便可在複雜紛繁的矛盾衝突中游刃有餘,養生全身。

  故事中對比手法也很高明。通過庖丁初學解牛、三年後解牛與今日解牛情狀的縱向對比,具體展現所經歷的三階段,說明庖丁之所以能達不以目視而以神遇的神奇境界,是因他勤學苦練,反覆實踐,掌握解牛之「道」。再通過族庖、良庖與庖丁的橫向對比,反襯庖丁用刀技巧的高明,意在說明「有道」與「無道」的極大差異。作者借助縱向、橫向對比,有力地深化作品的寓意。

描摹事物,

聲形畢現

本篇作者善於運用流暢精鍊的語言描摹事物,記敘故事,筆到之處,無不聲形畢現。如文章開頭,庖丁解牛的舉手投足,解牛聲響的和諧中音,都形象生動,有如臨其境之感。又如庖丁攻克難關時,謹慎動刀的專注態度和解牛以後提刀而立,心滿意足的神態,細緻入微,維妙維肖。甚至連人物,尤其是文惠君說話的語氣,模擬得十分逼真,人物形象鮮明可睹,呼之欲出。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例          句

憑藉

「因」文靜見之可也(杜光庭‧虬髯客傳)

按:可解為「經由、透過」

未若柳絮「因」風起(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賈誼‧過秦論)

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賈誼‧過秦論)

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蘭亭集序)

依順

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莊子‧庖丁解牛)

凡舉事必循法以動,變法者「因」時而化(呂氏春秋‧察今)

遵循、沿襲

蒙故業,「因」遺策(賈誼‧過秦論)

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論語‧為政)

親近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

接連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論語‧先進)

因為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原因

「因」果

公見人被暴害,「因」恬然(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於是、就

「因」燒其券,民呼萬歲(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史記‧鴻門宴)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聚會、聚合(動詞)

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王羲之‧蘭亭集序)

「會」數而禮勤,禮輕而情厚(司馬光‧訓儉示康)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范仲淹‧岳陽樓記)

集會(名詞)

因是鄉試年,做了幾個文「會」(儒林外史‧范進中舉)

諸侯相會結盟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賈誼‧過秦論)

宗廟之事,如「會」同(論語‧先進)

會面、相見

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杜甫‧贈衛八處士)

結交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節奏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莊子‧庖丁解牛)

領悟、理解

心領神「會」

都會,人物聚集的地方

名都廣「會」,閭閻萬室(王勃‧九成宮頌序)

時機

機「會」

際會

運「會」之趨,莫可阻遏(連橫‧臺灣通史序)

適逢、值

「會」丞相與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宋濂‧秦士錄)

「會」其怒,不敢獻(史記‧鴻門宴)

「會」州刺史崔公來,言信行直(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總合計算(ㄎㄨㄞˋ)

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竊「會」計之餘功,而自放山水之間(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不偏(ㄓㄨㄥ)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孟子‧離婁下)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庸)

心中(ㄓㄨㄥ)

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ㄓㄨㄥ)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時候(ㄓㄨㄥ)

吾記天聖「中」,先公為群牧判官(司馬光‧訓儉示康)

(ㄓㄨㄥˋ)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莊子‧庖丁解牛)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荀子‧勸學)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論語‧子路)

及第(ㄓㄨㄥˋ)

帶挈你「中」了個相公(儒林外史‧范進中舉)

射中箭靶(ㄓㄨㄥˋ)

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孟子‧萬章下)

遭受ㄓㄨㄥˋ

「中」風

傷害ㄓㄨㄥˋ

「中」傷

影響ㄓㄨㄥˋ

習之「中」人甚矣哉(劉蓉‧習慣說)

險要之地

秦孝公據殽、函之「固」(賈誼‧過秦論)

固執、頑固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固陋、簡陋

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論語述而)

鞏固,使……牢固、穩固

「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孟子公孫丑下)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堅決、堅持

君臣「固」守(賈誼‧過秦論)

本來、原本

因其「固」然(莊子‧庖丁解牛)

(閒)

中間(ㄐㄢ)

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白居易‧琵琶行)

徘徊於斗牛之「間」(蘇軾‧赤壁賦)

時候(ㄐㄧㄢ)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

計算房屋等建築物的單位(ㄐㄧㄢ)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盡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空隙(ㄐㄧㄢˋ)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莊子‧庖丁解牛)

子房之不死,其「間」不能容髮(蘇軾‧留侯論)

機會(ㄐㄧㄢˋ)

至京口,得「間」奔真州(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窺測刺探(ㄐㄧㄢˋ)

內「間」主之情以告外(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奸細(ㄐㄧㄢˋ)

「間」諜

隔離、隔開

(ㄐㄧㄢˋ)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陶淵明‧桃花源記)

高尚吾志,「間」吾事君(韓詩外傳‧卷九)

向今五年,恩慈「間」阻(陳玄祐‧離魂記)

離間、挑撥、分化

(ㄐㄧㄢˋ)

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史記‧李斯列傳)

批評、非議

(ㄐㄧㄢˋ)

禹,吾無「閒」然矣(論語‧秦伯)

人不「閒」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論語‧先進)

參與,置身其中

(ㄐㄧㄢˋ)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

夾雜、交錯

(ㄐㄧㄢˋ)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杜甫‧贈衛八處士)

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爾、斷斷續續

(ㄐㄧㄢˋ)

「間」御酒食,則又涕泣(歐陽脩‧〔ㄕㄨㄤ〕岡阡表)

「間」有佳者,豪飲能一斗(陳第‧東番記)

「間」遺之故衣,喜藏之(陳第‧東番記)

有時也「間」或聽到傳統、現代(蔣勳‧我與書畫的緣分)

近來(ㄐㄧㄢˋ)

東海島夷,尚未臣順,「間」者駕海艦互市於鄞(宋濂‧秦士錄)

宗族、族人

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錢公輔‧義田記)

士大夫之「族」(韓愈‧師說)

筋骨肌肉交錯聚節處

每至於「族」,吾見其難也(莊子‧庖丁解牛)

滅、亡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宮賦)

一般的

「族」庖月更刀(莊子‧庖丁解牛)

接觸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莊子‧庖丁解牛)

相契合、得到賞識

二王我將有所「遇」焉(孟子‧告子下)

感士不「遇」賦(陶淵明‧感士不遇賦)

對待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史記‧鴻門宴)

 

 

族庖月更刀,「折」也(莊子‧庖丁解牛)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勸學)

彎曲

不為五斗米「折」腰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挫敗、挫折

彼知有所敵,則固以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蘇軾‧教戰守策)

百萬之眾「折」於外,今又內圍邯鄲而不能去(戰國策‧趙策)

指責、駁斥

黯為人性倨,少禮,面「折」,不能容人之過(史記‧汲鄭列傳)

近者禮部侍郎曾開等引古誼以「折」之(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

判、斷

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論語‧顏淵)

折扣

七「折」八扣

戲劇分段的單位

元雜劇劇本結構中的一個段落,每本大都四「折」

停留、停止

視為「止」,行為遲(莊子‧庖丁解牛)

官知「止」而神欲行(莊子‧庖丁解牛)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論語‧子罕)

「止」一歲,請歸取其孥(韓愈‧祭十二郎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居住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經‧頌‧玄鳥)

不准、阻擋

阻「止」

僅、只

奉養之厚,「止」乎一己(錢公輔‧義田記)

杭人遊湖,「止」午未申三時(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肴「止」於脯醢、菜羹(司馬光‧訓儉示康)

助詞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

好、好的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對、好。用於對話中,表示贊許或同意

嘻,「善」哉!技蓋至此乎(莊子‧庖丁解牛)

「善」哉!吾請無攻宋矣(墨子‧公輸)

認為好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友善、交好

素「善」留侯張良(史記‧鴻門宴)

與先君子「善」(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擅長

彼雖「善」是,其用不足稱也(韓愈‧原毀)

善於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擦拭

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莊子‧庖丁解牛)

善行、優點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勸學)

願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奏」刀騞然(莊子‧庖丁解牛)

貢獻

使得「奏」薄伎,出入周衛之中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鼓、彈

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顯現、發生

「奏」效

向皇帝上的文書、奏章

密「奏」

通「盍」(ㄏㄜˊ)

技「蓋」至此乎(莊子‧庖丁解牛)

可供覆蓋之物,如雨傘、車蓋

亭亭如「蓋」(歸有光‧項脊軒志)

冠「蓋」相望

超越

「蓋」世英雄

實在是

有善始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原來是

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沈復‧兒時記趣)

大概

歲久則堅,終不加大,「蓋」與竹笋同理(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發語詞,提起下文,無義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顧炎武‧廉恥)

「蓋」亭之所見,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論‧論文)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史記‧劉侯世家)

穿鞋

為其老,彊忍,下取履。父曰:「履」我(史記‧劉侯世家)

足之所「履」,膝之所踦(莊子‧庖丁解牛)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登上

「履」至尊而制六合(李斯‧諫逐客書)

經歷

目所「履」歷,未嘗有也(水經‧江水注)

履行、實踐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蘇洵‧辨奸論)

按:履、屨、屣、鞋,都有「鞋子」的意思。戰國以前,「履」字多用作動詞,表示踐、踩或穿鞋的意思。先秦表示鞋子的意思一般用「屨」。「屣」字可泛指鞋,也可特指拖鞋。《史記貨殖列傳》:「女子則鼓鳴瑟,跕屣。」又可作動詞,表示拖著鞋。《後漢書王符傳》:「屣履出迎。」「鞋」是後起字,原寫作「鞵」,本指皮鞋或皮底鞋。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將線、柳條等細長的東西交錯編排〕

ㄓˊ

〔職務所管理的部分〕

ㄓˋ

獨樹一〔比喻自成一家,獨具風格〕

ㄔˋ

〔非常熱烈〕

ㄕˋ

目不〔文盲不識字〕

ㄐㄧ

〔無法兩兩成對的數,如1、3、5〕零地〔地形不完整或面積狹小,無法充分使用的土地〕〔怪異的夢〕

ㄐㄧˇ

角之勢〔比喻兩邊彼此呼應,共同夾擊敵方〕

ㄑㄧ

〔斜臥。欹,傾斜不正〕

ㄑㄧˊ

貨可居〔仗持某種專長或有利用價值的東西作為資本以謀利〕〔山路艱險峻峭,高低不平〕、瑰意〔思想行為不同凡俗〕

ㄑㄧˇ

〔華麗〕

〔水面起的波紋〕

ㄧˇ

〔用膝頭抵住。踦,刺、觸、頂住〕馬可待〔比喻文思敏捷,寫作迅速〕〔柔和美好的樣子。旎,ㄋㄧˇ〕〔嫉妒他人的才能而加以排擠。齕,音ㄏㄜˊ,用牙齒咬〕

 

ㄑㄧㄥˋ

動中肯〔觀察敏銳,言論能掌握問題的關鍵處〕

ㄑㄧˇ

〔開口說話〕〔古時傳遞信息時,使人相信的憑證〕

ㄓㄠˋ

〔起始、開端〕

ㄓㄨˊ

〔藥用植物〕

ㄔㄨˋ

目驚心〔眼見可怕的情景而使內心驚恐、害怕。形容十分恐怖〕

ㄕㄨˊ

〔用黏性大的高粱釀成的酒〕

ㄕㄨˋ

繼志〔繼承遵循前人的志願與事業〕

ㄉㄠˇ

白兔〔傳說月中有白兔搗仙藥〕、祈

ㄊㄠˊ

〔古代楚國的史書〕、浪

ㄔㄡˊ

海屋添〔比喻人長壽,或祝人長壽之詞〕〔往日。曩,音ㄋㄤˇ〕、朋〔友伴〕躇滿志〔自得的樣子。躇,音ㄔㄨˊ〕

ㄕㄡˋ

富貴〔富貴長壽〕

ㄏㄨㄛˋ

〔骨與肉急速分離的聲音〕

ㄐㄧㄝˊ

驁不馴〔倔強凶悍,傲慢不順從〕〔才能出眾,高出一般人之上〕

ㄓㄜˊ

〔古時分裂犯人肢體的酷刑〕

ㄉㄧㄠ

蟲小技、魚外銷、百花零、英雄

ㄉㄧㄠˋ

調

ㄊㄧˋ

風流〔英俊瀟灑,不拘禮法。儻,音ㄊㄤˇ〕

ㄊㄧㄠˊ

國事〔紛亂、不安寧〕調〔開玩笑〕

ㄓㄡ

末、〔鳥繁細的叫聲,啾,音ㄐㄧㄡ〕)濟

ㄔㄡˊ

悵不已、人口未雨〔事先準備、預防。繆,音ㄇㄡˊ〕

ㄇㄧㄣˊ

〔秋空〕

ㄇㄧㄣˇ

夙遭〔憂患凶禍,常指父母過世〕、憐

ㄨㄣˊ

〔蚊蟲。蚋,音ㄖㄨㄟˋ〕、花謅謅〔形容人談吐溫文儒雅。今天用法多具貶義〕

ㄨㄣˋ

過飾非〔掩飾錯誤〕水、〔擦拭眼淚〕

 

 

 

七、修辭舉隅──排比、摹寫、層遞、誇飾、映襯、象徵

(一)排比

例句

◆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

 

(二)摹寫

例句

◆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按:同時使用「譬喻」

◆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按:同時使用「譬喻」

 

(三)層遞

定義

在表達三件以上內容時,依序層層遞進的表達手法,叫做「引用」。

例句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按:同時使用縱向「映襯」

 

(四)誇飾

例句

◆批大郤,導大窾。

──按:郤、導,在事實上,不可能「大」。

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五)映襯

例句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按:良庖、族庖、臣,或未依序「遞進」,為橫向對比

 

(六)象徵

例句

庖丁解牛

養生之道

社會

技經肯綮

處世之繁複

善刀而藏之

謹慎內斂的處世態度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一)「莊子」成語集錦

成  語

出 處

釋        義

庖丁解牛

養生主

喻技藝純熟高妙,或喻做事爽快俐落

目無全牛

養生主

比喻技藝純熟高超

官止神行

養生主

形容技巧純熟;或對事物了解透澈,能從心所欲

依乎天理

養生主

喻順應自然

批郤導窾

養生主

喻處理事情能在關鍵處下手,因而順利解決

切中肯綮

養生主

喻能確切掌握事物的關鍵。通常縮語「中肯」,指言論擊中要害或恰到好處

新發於硎

(新硎初試)

養生主

喻首次嘗試或初露鋒芒

游刃有餘

養生主

形容技藝純熟,得心應手,或比喻做事有經驗,能力綽綽有餘

按:迎刃而解:比喻事情很容易處理。出自《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無復著手處也。」

怵然為戒

養生主

小心謹慎,提高警覺

如土委地

養生主

喻事情非常容易解決

躊躇滿志

養生主

滿足得意的樣子

善刀而藏

養生主

喻自斂才能而不外炫

薪盡火傳

養生主

薪木有燒盡的時候,但火苗能傳遞不熄,比喻學問技藝相傳不絕

螳臂當車

人間世

螳螂奮舉腿臂阻擋車輪,比喻不自量力

屠龍之技

列禦寇

喻無用武之地的高超技藝

探驪得珠

列禦寇

深淵驪龍頷下明珠難以取得,比喻詩文中肯,精妙蘊義

扶搖直上

逍遙遊

比喻興旺景象,或人仕途得意

鵬程萬里

逍遙遊

鵬鳥飛行萬里,比喻前途遠大

蝸角之爭

(蝸角虛名)

 

所爭的東西極微小無用,比喻所求微末無意義

每下愈況

知北遊

原指越是卑下,才更能反襯出「道」的無所不在;後形容情況越來越壞。今也作「每況愈下」

渾沌開竅

應帝王

脫離愚昧無知、知識未開的狀態

痀僂承蜩

達 生

專一心志,精神凝聚,便能發揮洗鍊技藝

呆若木雞

達 生

喻人意態死板

櫛風沐雨

天 下

喻奔波操勞

抱柱之信

盜 跖

堅守信約

碧血丹心

外 物

稱頌為國死難的人

得意忘言

(得魚忘筌)

(得兔忘蹄)

 

既得本意,不需言說,多用以指彼此有默契

按:原文以「得魚忘筌」、「得兔忘蹄」,比喻「得意忘言」的道理。指捕得了魚,便忘掉了筌。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後轉比喻人在成功後就忘本背恩。筌,捕魚用的竹器。蹄,捕兔的掛網

害群之馬

徐无鬼

喻危害大眾的人

邯鄲學步

秋 水

喻效人不能,反失故有

按:「故步自封」亦本此,比喻拘束於舊套,不求革新

井底之蛙

秋 水

喻人識見淺陋,眼光短小

東施效顰

天 運

諷刺盲目模仿

莊周夢蝶

齊物論

喻人生變幻無常

朝三暮四

齊物論

原意是比喻巧於言辭和闇於分辨;後用以比喻人反覆無常

沉魚落雁

齊物論

本意指美、醜無絕對標準,人世間是非難以定論。後形容女子漂亮

越俎代庖

逍遙遊

「代庖」表示替人做事;「越俎代庖」表示做事超過分內應為

 

(二)與「牛」有關的成語

成  語

釋        義

汗牛充棟

喻藏書甚多

牛衣對泣

喻夫妻共度貧困的生活

牛角掛書

勤勉讀書

牛鼎烹雞

喻大材小用

牛驥同皁

賢愚不分

雞口牛後

榮辱大有區別,喻寧願做小團體的領袖,而不做大團體中不重要的分子

:後人將甘願服從別人的舉動叫做「牛後」

牛頭馬面

神話傳說中陰曹地府的鬼卒;用形容猙獰可怕的人

牛鬼蛇神

佛經中將「牛頭」、「鐵蛇」視為虛幻怪誕,唐代以後將牛鬼蛇神視為虛幻怪誕的代名詞。後又演變為壞人

九牛一毛

「九牛亡一毛」之簡化,比喻極為渺小、輕微,一點也無關緊要

 

十、延伸學習

莊子‧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大,不知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注釋:垂:同「陲」,邊。

海運:六月海水湧動,產生大風。

息:風。

野馬:雲。

語譯: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巨大,不知身長有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巨大,不知道身長有幾千里;振奮翅膀飛起,它的翅膀就像天邊的雲。這鵬鳥,海動風起時就將遷往南海。那南海,就是天池。齊諧這本書,是記載怪異事情的,齊諧書上說:「當鵬鳥遷往南海的時候,激起水花達三千里高,振翼拍動旋風直上九萬里高空。它是乘著六月大風飛去的。」野馬般的雲氣,飛揚的遊塵,以及被風吹而飄動的生物。天色深青,那是它的本色嗎?天的高遠是沒有極盡的嗎?大鵬往下看,也就是這樣的光景而已。

 

莊子‧逍遙遊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ㄏㄨˋ)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ㄉㄢˋ)。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ㄆㄡˇ)之。」

  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注釋:惠子:指宋國人惠施,曾任梁惠王相,是先秦名家學者。

呺然:空虛巨大的樣子。呺,音ㄒㄧㄠ。

不龜手:使手不被凍裂。龜,音ㄐㄩㄣ,通「皸」,皮膚因寒冷或乾燥而破裂。

洴澼絖:音ㄆㄧㄥˊㄆㄧˋㄎㄨㄤˋ,漂洗絲絮。

蓬之心:如有蓬草蔽塞的心,比喻不知變通。

 

 

語譯:  惠施告訴莊子說:「魏王送我大葫蘆的種子,我種植收成後這葫蘆大到可容納五石。用它來盛水,它的重量一個人舉不起來。把它剖成兩半做水瓢用,卻又太龐大沒有適合它容納的東西。這個葫蘆不是不大,但我因它巨大而無用,就將它擊碎了。」

  莊子說道:「夫子,你實在不善利用大的東西!有一個宋國人,善於製造不皸手的藥品,世代以漂洗絲絮為生。有一人聽說這事,要用百斤金子來買這種藥方。宋人聚集族人商量道:『我們這輩子以漂洗絲絮為業,所得也不過數金;今一旦賣此藥方,就可以得到百金,賣給他吧!』那人得到藥方,就去遊說吳王。適逢越國入侵,吳王派他率兵迎戰。冬天與越人水戰,靠這不皸手的藥品大敗越人,吳王便割一塊地分封此人。同樣是能不皸手的藥,有人因此而受封,有人一輩子漂洗絲絮,這就是用法有不同啊!現在你有能容五石的大葫蘆,為什麼不考慮把它縛在腰間,而浮遊於江湖呢?而你卻在憂愁它龐大而沒有適合它容納的東西,你也未免太迂曲不知變通了!」

 

莊子‧秋水‧河伯與海若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語譯:秋天的水隨著時令而上漲,許多小河流都灌注到黃河裡,黃河的水面寬闊了,兩岸的距離遠了,都分辨不出對岸的牛和馬來。於是河伯自得地高興起來,覺得天下的美景完全被自己占有了。他順流向東去,到了北海,朝東面一看,看不見盡頭。於是河伯才把頭旋轉過來,仰著臉向著海神若嘆息說:「俗話曾經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覺得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這話說的正是我這樣的人啊!而且我曾聽說,有人看不起孔子的學問和伯夷的高義,起初我不相信,現在我親眼看見您的廣大無邊,才知道這事是真的了。如果不到您這裡來,那就危險了!我將永遠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所恥笑。」北海若說:「井底蛙不可以和牠談論大海,因為牠受居住的地方所限制;夏天的昆蟲不能和牠談論冬天的冰,因為牠被時令所限制;見識淺陋的人不能和他談論道理,因為他被所受的教育而束縛。現在你從兩岸之間出來,看見大海,才察覺自己的淺薄,現在可以同你談論大道理了。」

 

莊子‧秋水‧邯鄲學步

  子獨不聞夫壽陵餘子之學行於邯鄲與?未得國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歸耳。

語譯:你不曾聽說過那燕國壽陵餘子到趙國邯鄲去學習走步之事嗎?未能學會趙國人的本事,又丟掉了他原來的走法,最後只得爬著回去了。

 

莊子‧天運‧東施效顰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語譯:西施經常心口疼痛,在鄰里中捧心皺眉,同村一個醜婦人看見西施的樣子,覺得很美,也仿效西施在鄰里中捧心皺眉。村裡富人看見她的這副怪樣,都緊閉大門不願出來;窮人見了,帶著妻子兒女,遠遠避開。這個醜婦看到西拖捧心皺眉的樣子很美,但卻不知道為什麼美啊。

 

莊子‧齊物論‧莊周夢蝶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為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而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

語譯:從前莊周夢到自己變成蝴蝶,輕飄活潑得就是一隻蝴蝶,覺得自己適意快樂,不知道有莊周這人。不久後莊周醒來,又驚覺自己是莊周。於是他就想:不知道莊周作夢變成蝴蝶?還是蝴蝶作夢變成莊周?

 

群蛙論──井蛙 文曉村

我們是哲學家的後裔/跟莊子有親戚關係/沒有毒蛇的地方/就是天堂

 

蝶之美學 羊令野

用七彩打扮生活/在水中,我乃紋身男子。/和多姿的花兒們戀愛整個春天,我是忙碌的。/從莊子的枕上飛出,/從香扇邊緣逃亡。/偶然想起我乃蛹之子;/跨過生與死的門檻,我孕育美麗的日子。

現在一切遊戲都告結束。/且讀逍遙篇,夢大鵬之飛翔。/而我,只是一枚標本,/在博物館裡研究我的美學。

 

十一、莊子名句

1.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莊子‧逍遙遊)

〔釋義〕整個社會的人都讚美他,也不會因此就高興更加努力做事;整個社會的人都責備他,也絕不會心灰氣餒。對世人的毀譽褒貶無動於衷,我行我素。(勸,勉勵。)

2.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莊子‧逍遙遊)

〔釋義〕小鳥在深林裡築巢,所占用不過一根樹枝而已;田鼠到河裡飲水,所喝不過一肚子而已。比喻擁有的東西再多,實際享受的也不過一己的所需而已。(鷦鷯,一種小鳥,俗名「巧婦鳥」。偃鼠,也叫隱鼠,即田鼠。)

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釋義〕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今人引用此二句是從儒家觀點,勉人要把握時間,努力學習,與莊子「提示養生的方法莫過於順任自然,不必汲汲於追求知識」不同。

4.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莊子‧人間世)

〔釋義〕不要用耳去聽,而要用心去體會。如不用心,聽了也不會懂。

5.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莊子‧胠篋)

〔釋義〕偷帶鉤的人就被殺頭,而偷竊國家的人卻成為諸侯。這句話用來譏諷政治黑暗的醜惡現象,輕重顛倒,邪惡不公。(鉤,衣帶上的鉤。)

6.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莊子‧秋水)

〔釋義〕對井裡的青蛙不能談論大海。比喻對見識淺薄、目光短淺的人不能講大道理。

 

7.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莊子‧山木)

〔釋義〕端直的好木材一定先被砍伐,甜水井先被喝乾。比喻有才華的人反而先招來禍患。

8.入其俗,從其俗。(莊子‧山木)

〔釋義〕進入一個地方,就要服從這個地方的風俗習慣。即後世所說「入境隨俗」。

9.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忽然而已。(莊子‧知北遊)

〔釋義〕人生存在天地之間,就像白色駿馬跳過小縫隙一樣。比喻人生短暫,時光流逝之快。(郤,同「隙」。)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10回)

18~20題組: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女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秋水》)

語譯:莊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橋上遊玩。莊子說:「白魚在水中游得多麼悠閒自在,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問:「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魚,那麼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很明顯的了。」莊子說:「請追溯我們說話的緣起吧!你剛才說『你從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這句話,就是你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才來問我,(現在我告訴你)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的啊!」

 

甲卷(第10回)

14~16題組: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莊子‧秋水》)

語譯:莊子在濮水釣魚,楚威王派兩位大夫來傳達旨意給他,(他們對莊子)說:「要把楚國的政事麻煩你了。」莊子拿著釣魚竿,頭也不回的說:「我聽說楚國有神龜,死了已有三千年了,楚王用錦緞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廟堂的上面。這個神龜是寧願死去留下骨骸讓人們珍藏呢,還是願意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土裡行走呢?」兩個大夫說:「當然願意拖著尾巴在泥土裡行走好。」莊子說:「好了!你們可以回去了,我願意拖著尾巴在泥土裡行走。」

 

17~18題組: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莊子‧應帝王》)

 

語譯:南海的帝王名叫儵,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渾沌。儵與忽常相約到渾沌住的地方遨遊,渾沌對待他們很友善。儵與忽商量想報答渾沌的美意,說:「人都有七竅,用來看、聽、吃、呼吸,唯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給他鑿開。」於是,一天鑿開一竅,到了第七天,七竅都鑿好了,而渾沌卻死了。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備課資源

1.下圖為某搜尋引擎的查詢記錄,若點選這三個檢索詞,則所搜尋出的文獻資料,最可能的交集對象是 (A)孔子、孟子 (B)老子、莊子 (C)屈原、賈誼 (D)韓愈、柳宗元。  〔92.指考〕

 

答案:(B)

解析:「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與「與時遷移,應物變化」,是道家的處世之道。老子、莊子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故選(B)。

‧本題測驗目標為重要學術思想的內涵。莊子為本課作者。歷代文人時有齊名的現象,或為學術思想相同,或為人格特質相近。本題之正解「老子、莊子」同為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甲)□□的秋水深淺/怎樣測得出一尾魚的體溫/想想莫非自得其樂/泥塗之龜/畢竟要比供奉楚廟活得自由(乙)我的靈魂要到□□去/去洗洗足/去濯濯纓/去飲我的黃驃馬/去聽聽伯牙的琴聲/我的靈魂要到汩羅去/去看看我的老師老屈原/問問他認不認得莎孚和但丁/再和他同吟一葉蘆葦/同食一角米粽(丙)雨潤過/飛白/藍天在/裱褙 整張下午/柳枝老是寫著/一個燕字/而青蟲死命地讀/蛛網那本/線裝的□□/生門何在/卦象平平。上引三段現代詩,□□處依序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A)屈原/滄浪/《易經》 (B)屈原/天池/《詩經》 (C)莊子/滄浪/《易經》 (D)莊子/天池/《詩經》。             〔95.指考〕

答案:(C)

解析:(甲)由「〈秋水〉篇」、「知魚之樂」、「曳尾泥中之龜」皆可知所指為「莊子」。出自羊令野〈秋興外一章〉。(乙)「濯纓濯足」、「汩羅」、「屈原」種種線索,知道這個讓他飲水洗濯的地方,應為「滄浪」(屈原〈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丙)由「卦象」可以明白應指易經。出自鄭愁予〈易經〉。

‧本題測驗目標為閱讀與理解作品的能力。(甲)與本課作者莊子有關。

 

3.先秦諸子的思想與文章各有其特色,請推斷下列敘述中的(甲)(乙)(丙)(丁)各指何人?(甲)強調民貴君輕,其文表現出氣勢浩然的風格(乙)主張以嚴刑峻法治國,筆鋒峻峭犀利,論說透徹精闢(丙)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善於運用排偶句法議論,邏輯周密(丁)追求逍遙的世界,善於寓哲理於寓言之中,想像玄妙,說理高超                       〔96.學測〕

 

(甲)

(乙)

(丙)

(丁)

(A)

莊子

孟子

韓非子

荀子

(B)

孟子

韓非子

荀子

莊子

(C)

莊子

孟子

荀子

韓非子

(D)

孟子

韓非子

莊子

荀子

 

 

 

 

 

答案:(B)

解析:(甲)《孟子‧盡心下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孟子最重要的民本思想。他曾言「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這個氣造就了他散文浩然氣勢的風格。(乙)法家嚴刑峻法,眾所皆知,韓非之筆鋒,具法家人士基本的犀利風格。(丙)荀子主張性惡,要化性為善,就必須從教育與禮法雙管齊下。(丁)莊子主張神人合一的「逍遙」境界,作品以奇想寓言著稱。

‧本題測驗目標為重要學術思想的內涵。(丁)莊子為本課作者。(屬第五課的範圍)

 

4.先秦諸子召開一場學術思想座談會,請依據甲、乙、丙三則發言內容,推斷依序應是何人的主張 (A)韓非子/孟子/老子 (B)孔子/荀子/老子 (C)韓非子/荀子/莊子 (D)孔子/孟子/莊子。                                  〔97.指考〕

 

答案:(C)

解析:甲的主要論點在於「明白利害」、「賞善罰惡」,故知為法家的韓非。乙的主要論點在「向善」及「後天努力」,故知為儒家的荀子。丙的主要論點為「順應本性」、「因任自然」、「快意遨遊」、「大化不言」,可知為莊子。

‧本題測驗目標為重要學術思想的內涵。丙為本課內容的擴充。(乙屬第五課的範圍)

 

5.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傳奇是小說的代稱,明、清兩代的傳奇都是傳述奇聞異事的小說 (B)詞是可以歌唱、配樂的韻文,藉由詞人所用的詞牌,即可了解詞作的內容 (C)先秦諸子散文各具特色,如孟子善於雄辯、氣勢壯闊,莊子善用寓言、想像豐富 (D)白居易大力提倡新樂府運動,其反映現實的主張,影響深遠,如《東坡樂府》即宋代新樂府的代表作。

〔98指考〕

答案:(C)

解析:(A)唐代傳奇為小說的代稱,明、清傳奇則為韻文。(B)詞牌與詞作內容無直接相關。(D)《東坡樂府》為蘇軾的詞集,並非宋代新樂府的代表。

‧本題測驗目標為重要文學體裁的特質。(C)為本課所屬體裁的要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