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課 韓非子選   (一)棘刺刻猴 (二)猛狗社鼠 韓 非

一、        寫作背景

(一)韓非先天患有口吃的毛病。不善於講話,卻擅長於著書立說。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學生,李斯自認為學識比不上韓非。而韓非看到韓國漸漸衰弱,屢次上書規勸韓王,但韓王沒有採納他的意見。當時韓非痛恨治理國家不致力於修明法制,不能憑藉君王掌握的權勢來駕馭臣子,不能富國強兵尋求任用賢能之士,反而任用誇誇其談、對國家有害的文學遊說之士,並且讓他們的地位高於講求功利實效的人。於是認為儒家用經典文獻擾亂國家法度,而游俠則憑藉著武力違犯國家禁令。國家太平時,君主就寵信那些徒有虛名的人;形勢危急時,就使用那些披甲戴盔的武士。現在國家平時所供養的人並不是危急時所要用的,而所要用的人又不是平時所供養的。他悲嘆廉潔正直的人不被邪曲奸枉之臣所容,於是考察了古往今來的得失變化,所以寫了孤憤、五蠹、內 外儲說、說林、說難等十餘萬字的著作。

(二)韓國當時的政治形勢是法制不明,權臣當道;用人不當,內政混亂,外事失措;國勢削弱,備受侵凌。在說客、策士橫行的戰國時代,能言善辯是從政者必備的條件;而韓非口吃厲害,幾乎不能言說。面對這致命的缺陷,於是韓非只得將精力投注於著書立說,〈儲說〉等篇正是作於此時。

附、〈儲說〉簡介

釋名

儲說,就是積聚傳說。「儲」,是積蓄匯聚的意思,表示對「說」的收集整理和分類匯編。「說」,指用來說明韓非學說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寓言。

分為六篇

  1. 內儲說上、內儲說下、外儲說左上、外儲說左下、外儲說右上、外儲說右下。
  2. 王先慎 韓非子集解:「內儲皆君之內謀,故曰內;外儲言明君觀聽臣下之言行,以斷其賞罰,賞罰在彼,故曰外也。」可備一說。

「經」與「說」

  1. 每篇先列出論綱,是為「經」,「經」下分成幾個不同的主題,也就是慣稱的經一、經二、……。
  2. 然後對每一條「經」用若干事例來說明,是為「說」。也就是慣稱的說一、說二、……。
  3. 順序為先經後說,綱舉目張,條理有序。「經」用來統率「說」,是「說」的理論概括和事蹟述略;「說」用來闡明「經」,是「經」的實證和具體說明。
  4. 「經」的文辭簡單扼要,便於記誦;「說」的文字詳盡具體,便於閱讀。

內外儲說六篇,漢、魏人稱為「連珠體」:經與說要連串起來一起看,前後呼應、互相發明,不直指事情,而是「假物陳義以達其旨」(借助事例來說明道理)的一種體例。

二、作者介紹

(一)韓非子掌故──才高遭嫉,死於非命

  同時韓非的同門師兄弟李斯害怕秦王重用他,對自己前途不利,竟然不顧同窗情誼,在秦王面前詆毀韓非。他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即使大王重用他,他也肯定不會誠心實意地為秦國做事。但是,如果不用他,將來他回到韓國後,必定成為大王統一天下的後患。依臣之見,不如找個罪名把他除掉,以了卻一心事。」

  秦王覺得李斯的話有幾分道理,但對韓非是殺是留,一時尚無法決定,便下令將他暫時囚禁。韓非入獄後,李斯玩弄兩面三刀的手法,派人告知韓非,秦王已不再賞識他的才華,與其在獄中受折磨凌辱,不如一死了之。此時的韓非還想親自向秦王說明自己的冤屈,但在李斯的控制下,韓非的意願不可能傳到秦王那裡。最後在絕望之餘,只好服下李斯送來的毒藥。

  另一方面,韓非入獄後不久,秦王對自己莽撞的決定感到後悔,覺得有必要親自與韓非一談,於是下令赦免韓非的罪過。這時李斯告訴秦王,韓非已畏罪自盡於獄中,還就韓非自盡一事,證明當初定韓非罪是正確的,否則他為何會自盡呢?因此秦王也就沒再追究下去。李斯為人器量狹隘,妒才怨賢,為保全自己的功名地位,竟置同門韓非於死地,日後李斯不得善終,可謂其來有自。

(二)韓非子的法家思想

1.韓非子思想總述

  用權以成勢,乘勢而用明,因明以保權。

  外持賞罰二柄,內守虛靜,遂可駕馭天下。

【語譯】

  善用權力來造成威勢,利用威勢而能內心保持清明,以發揮這內心清明的智慧遂能保有君王的權力。君王對外手握賞罰兩大權柄,內心以虛靜之心考核、偵伺臣民,因此可以駕馭天下。

 

2.韓非子融取儒、道、墨等其他各家的思想

儒家

  1. 荀卿「性惡」之說,為韓非所襲取,遂成極端性惡之論,而視一切善行德性為不可能。
  2. 荀卿又有「師法」(以法為師、依據)及「重君」之觀念,韓子又利用之,遂成為強調改造人民、一律擁護人主利益之論,而視民意如草芥。

道家

有「虛靜」之說,以養智慧,韓子取之,以助統治之術──人主以靜制動,以深智觀臣下之行事,而能駕馭得方。

墨家

墨子有「尚同」之說(上同於天、上同於君),韓子截取之而棄其「天志」信仰,於是統一言論,統一價值標準,一切是非置諸不問,專以人主之「法」與「令」為最高標準。人主遂尊如神,不可犯矣。

 

  1. 韓非子為法家法、術、勢的集大成者

  1. 韓非主張以法治國,反對人治,認為人治就是心治。強調「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
  2. 實行法治要重賞嚴罰,即使「以罪受誅,人不怨上」(外儲說 左下)。
  3. 法治原則:公開、統一、嚴峻、公平、信賞必罰。
  4. 法治目標:首重農、戰;並廢除封建而改行郡縣,將貴族政治的采邑改造為「國家的客觀的政治單位」。

  1. 指權術,是君主駕馭、考核臣僚,特別是大臣、近臣的一種手段。
  2. 原則:君主要高深莫測,對臣下不要表示真實的感情;君主要凡事藏而不露,在暗中觀察,出其不意制人;君主的權勢不可以借人。

  1. 所謂「勢」就是君主的權威,就是立法出令、生殺予奪的權力。
  2. 君主必須擁有無上權威,牢牢掌握權力,因為勢是法和術的前提和後盾。
  3. 韓非子把國家比作車,把勢比作馬,君主能否正確運用自己的勢,關係著國家的興亡和個人的安危。

 

附:五蠹:

韓非子指斥學者(儒生)、言談者(縱橫家)、帶劍者(游俠)、患御者(逃避公役的人)、商工之民為危害國家的五種蠹民。蠹,蛀蟲。

 

(三)《韓非子》的成書

  四庫全書總目認為韓非子一書「名為(韓)非撰,實非(韓)非所手定也」。韓非子的編者是漢成帝時的劉向。原名韓子。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列在法家,與今本的篇數相同。唐、宋後,為與韓愈相區別,改韓子為韓非子。至於此書的注釋,重要的有:元人何犿(ㄅㄧㄢˋ)注、清末學者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解、近人陳奇猷的韓非子集釋、張覺的韓非子校疏。

(四)《韓非子》的散文特色

  韓非在戰國散文作家中與孟、莊、荀齊名,並稱四大家。他的散文著作的藝術特色,主要有以下諸方面:

長於說理

邏輯嚴密

  1. 韓非精於說理,邏輯嚴密,形成嚴峻峭刻的獨立風格。著名的有五蠹、說難、顯學和孤憤等,闡述明確清楚,銳利深刻,邏輯性強,富有煽動力。
  2. 長篇論文旁徵博引,引古論今,很有氣勢。內容包舉之多,結構規模之大,均非其他諸子散文可比擬。

善用推論

自問自答

  1. 韓非常是先舉論據,再作論證,最後得出合於邏輯的結論。如五蠹的論述:

先舉論據:「今有構木鑽燧於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再予以論證:「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於當今之世者,必為新聖笑矣。」最後結論:「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1. 而對不同的意見,總是用「或曰」來提出異議,有時還連用幾個「或曰」,客觀的列舉幾種說法,引導讀者共同進行分析。如難一至難四諸篇。

情感激越

文勢鋒利

這和韓非個人的不幸遭遇有關。韓非本是韓國的公子,眼看祖國將亡,卻無法挽救,是以其文章充滿怨憤的激情。例如〈孤憤〉一文,揭示當時韓國兩種對立的政治力量:智法之士維護君權,要求法治;當權重臣結黨營私,盜竊國柄。文章既描繪兩者間的矛盾,又提出剷除奸邪的要求,文勢曲折而鋒利,情感悲憤而激越。

寓言故事

文學味濃

韓非喜用文學意味濃的寓言故事,進行諷刺和證實自己的學說。此點類似莊周,但莊子的寓言多近似神話;韓非子的寓言,多半為歷史傳說。在其他諸子散文中,寓言大多散見各篇,但韓非子的寓言卻集中於說林上下、內外儲說。其中很多寓言都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例如:濫竽充數、守株待兔、鄭人買履、買櫝還珠、郢書燕說、自相矛盾……等。據今人統計,韓非子書中共有寓言二八五則。

三、        之一:國學常識

(一)法家簡介

  「法家」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收錄的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裡:「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完全依法決斷)。」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將法家列為「九流」之一,認為法家「出於理官(即司法官)」,「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道出了法家的本質特徵。

  法家的先驅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他們主張立法改制。適應戰國時期富國強兵、統一天下的大趨勢而出現的法家,可分為前期法家和後期法家。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ㄎㄨㄟ)、吳起、申不害(重「術」)、慎到(重「勢」)、商鞅(重「法」)等。李悝著《法經》,被視為法家的創始人。他們曾進行過不同程度、各具特色並富有成果的變法改革。商鞅變法獲得成功,成為最有影響力的法家改革家。後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韓非、李斯。韓非是法家的傑出代表,也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多有本人或其後學所編寫的著作,但多已失傳。保存下來比較完整的有商君書、韓非子、法經、慎子、申子等,有的只留下殘篇,有的成為佚書。戰國中後期託名管仲的管子,為齊國稷下學者的論文彙編,其中多為法家著作,是研究法家思想的基本著作之一。

(二)《韓非子》及法家

作 者

戰國˙韓國˙韓非所作,編者是漢成帝時的劉向。原名《韓子》。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列在法家,與今本的篇數相同。唐、宋後,為與韓愈相區別,改韓子為韓非子。

源 流

儒家:荀子―性惡、重君

道家:虛靜的修養理論(以靜制動)

墨家:尚同

法家:法、術、勢三者兼顧,法家集大成

※韓非於先秦諸子中出生最晚,因得窺各家之說,吸收各家甚多。

學說最高境界

1.君無為,法無不為

2.因其所為,各以自成,善惡必及,孰敢不信

缺失流弊

1.只信用法,排斥仁義,不重教育

2.消極的限制作惡,缺乏積極的導向

3.過於尊君,易造成暴君專政

注 疏

元人何犿(ㄅㄧㄢˋ)注、清末學者王先慎的韓非子集解、近人陳奇猷的韓非子集釋、張覺的韓非子校疏。

法家三大派別

重法派:主張以嚴刑峻法制民,以商鞅為代表

重術派:主張君用術制臣,臣不得擅權,以申不害為代表

重勢派:主張君有其權勢地位,方有用賞施罰之力,以慎到為代表

 

(三)十家流派比較

流 派

源 出

主 張

代 表

備 註

( 儒家 )

司徒之官

以仁為主,愛有差等

孔子、孟子、荀子

戰國時,儒、墨並稱顯學

( 墨家 )

清廟之官

兼愛非攻,愛無差等

墨子

孟子雖斥墨子之主張為無父,但也稱:「墨子兼愛,摩頂放(ㄈㄤˇ)踵(腳跟),利天下為之。」

( 道家 )

史官

崇尚自然,清靜無為

老子、莊子、楊朱

孟子斥楊朱之主張無君

( 法家 )

理官

重干涉,嚴賞罰,貴法治,尊君

商鞅、申不害、慎到、韓非

秦後,法家僅為法律審判之學

名 家

禮官

正名定分,重理則邏輯論理

公孫龍、惠施

中國理則學先驅

雜 家

議官

綜合各家所長,不具有原創思想

呂不韋(呂氏春秋)

漢代有劉安•淮南子

農 家

農稷之官

耕,畫一市價

許行

孟子斥「率天下而路(忙碌不堪)」

陰陽家

羲和之官

順時敬天,五德終始

鄒衍

後世捨人事,任鬼神

縱橫家

行人之官

合縱連橫,遊說天下

蘇秦、張儀

策士游說之外交術

小說家

稗官

街談巷議,道聽塗說

山海經、穆天子傳

為十家,未入九流

說明:1.最早談論諸子學派者:莊子•天下

2.最早稱各派之家名,以孟子為最早(已呼出儒、墨兩家)

3.最早分各家並予之立名者: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四)先秦諸子諸書

 

書名

別稱

作者

時代

主要思想

文章特色

篇卷

注疏

(   老子  

道德經

李耳

春秋

主靜處下,

以柔克剛,

無為而治

說理文字

八十一卷,五千餘言

漢‧河上公注

魏‧王弼注

(   莊子

南華經

莊周

戰國

物類平等,

順適自然,

道通於一

多設想寓言

三十三篇,分內、外、雜

晉‧郭象注

清‧王先謙集解

(   論語  

論、語

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春秋

語錄體

二十篇:

始學而,

終堯曰

魏‧何晏集解

宋‧刑昺疏

(   孟子  

 

孟子及

弟子

戰國

推仁至義,

人性本善,

民貴君輕,

尊王賤霸,

重義輕利

語錄體

善用寓言、譬喻

七篇、各分上下:

始梁惠王,

終盡心

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

(   荀子  

孫卿

新書

荀況

(孫卿)

戰國

以禮為宗,

以善為目,

標人性本惡,

矯性靠積學

訂定篇名,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之濫觴

漢賦先河

三十二篇:

始勸學,

終堯問

唐‧楊倞更名

作注

清‧王先謙集解

韓非子

 

韓非

戰國

法術勢兼顧,

君無為,

法無不為

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

善用歷史寓言

共五十五章

清‧王先謙集解

(   墨子  

 

墨翟

戰國

兼愛、非攻、

非樂、明鬼、

節用、節葬、

尚賢

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

共十五卷、五十三篇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

公孫

龍子

 

公孫龍

 

「堅白」之辯,白馬非馬(早期理則學)

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

六篇

 

呂氏春秋

呂覽

呂不韋

戰國

儒道為主,兼採墨法名兵農,取法自然切理想

以專題議論建立一家之言

二十六卷:十二紀、

八覽、六論

漢‧高誘注

 

(五)寓言簡介

定義

隱含寓意或教訓之作品。寓,寄託;言,議論。寓言的創作就是利用類比的思維,以比喻的技巧,將原本要說的哲理或勸諫寄託在所編造的故事中

型式

中國傳統的寓言寫作主要是以人為題材,表達作者的思想。伊索寓言以動物為主角,作擬人化敘述,故事多為虛構。

結構

以故事為喻體,以寓意為本體。故事有虛設的情節和隱喻的技巧,或誇張的手法

起源

寓言一詞始見於莊子•寓言篇:「寓言者,藉外論之。」(假託他人之語,陳說自己之意)莊子•天下篇:「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寓言為傳達意念的工具)

流變

1.先秦:哲理寓言,作品集中在諸子散文裡面,闡述不同學派的哲理和政治主張

2.兩漢:勸誡寓言,透過寓言宣導歷史的經驗教訓,在政治及生活上予人們警戒

3.魏晉南北朝:嘲諷寓言,是中國寓言創作的過渡期

4.唐宋:諷刺寓言,是寓言創作的第二個高潮時期。諷刺性加強而哲理性減弱

唐代柳宗元將寓言獨立、擴大成為單篇文章,並將先秦說明思想的寓言轉為諷刺世態。

5.明清:詼諧寓言,冷嘲熱諷的笑話成分增多

異稱

韓非子稱「儲說」;劉向•別錄稱「偶言」;魏晉南北朝稱「譬喻」;或有稱「戒」(如柳宗元•三戒)、「說」(如艾子雜說)、「傳」(如中山狼傳)、「志」、「言」等

源起作品

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已具雛形,如:莊子、韓非子、列子、孟子

著名作品

唐:柳宗元•捕蛇者說、種樹郭橐駝傳、蝜蝂傳、三戒(黔之驢、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宋:蘇軾•日喻

明:劉基•賣柑者言、司馬季主論卜;方孝孺•指喻、蚊對

清:錢大昕•弈喻

 

(六)先秦寓言名篇

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已具雛形。

書 目

著名篇章

莊 子

東施效顰、庖丁解牛、相濡以沫、邯鄲學步、朝三暮四、望洋興嘆

孟 子

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齊人之福、一傅眾咻

禮 記

苛政猛於虎、不食嗟來食

列 子

杞人憂天、愚公移山、野人獻曝、歧路亡羊

呂氏春秋

臭味相投、刻舟求劍

韓非子

濫竽充數、買櫝還珠、郢書燕說、自相矛盾、守株待兔

戰國策

三人成虎、曾參殺人、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鷸蚌相爭

 

三、之二:語文常識:

(一)度-計長短

咫:周制八寸為一咫

仞:八尺(或七尺)

尋:八尺

端:古代布帛的長度單位。一端為一疋。

步: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歷代規定不一,或為六尺,或為六尺四寸。

舉例:

1.騏驥一躍,不能十( 步 )。                                   (荀子勸學)

2.不積蹞步,無以至千( 里 )。                                 (荀子勸學)

3.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 寸 )耳,曷足以美七( 尺 )之軀哉。                                                      (荀子勸學)

4.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 寸 ),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 仞 )之淵。

(荀子勸學)

5.室廣八( 尺 ),深可四( 尋 )。                       (文天祥.正氣歌)

6.蓋亭之所見,南北百( 里 ),東西一( 舍 )。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7.( 尺 )( 寸 )千( 里 ),攢蹙累積,莫得遯隱。(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8.弼虎吼而奔,人馬辟易五十( 步 )。                         (宋濂.秦士錄)

9.客從遠方來,遺我一( 端 )綺。                   (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

 

二)量-計面積體積容積

升:計算容量的單位。公制一等於十合。

斗:十升為一斗。

斛:十斗為一斛。

約等於六斛四斗。如:「千粟」。

舉例:

1.縱一葦之所如,凌萬( 頃 )之茫然。                       (蘇軾.赤壁賦)

2. 方公顯貴時,置負郭常稔之田千( 畝 ),號曰義田。         (錢公輔.義田記)

3.一舉累十( 觴 ),十( 觴 )亦不醉。                 (杜甫贈衛八處士)

4.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求( 斗 )( 斛 )之祿。       (韓愈祭十二郎文)

5.世之都三公位,享萬( 鍾 )祿。                         (錢公輔.義田記)

 

(三)衡-計輕重

鎰: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以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

鈞:三十斤為一鈞

舉例:

1.吾力足以舉百( 鈞 ),而不足以舉一羽。                   (孟子.梁惠王上)

2.齊王聞之,君臣恐懼,遣太傅賫黃金千( 斤 )。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3.時其出納,日食人一( 升 ),歲衣人一縑。                 (錢公輔.義田記)

4.今有璞玉於此,雖萬( 鎰 ),必使玉人雕琢之。             (孟子‧梁惠王下)

 

四、        課文深究

  運用寓言故事闡明道理,是韓非論說文的特點之一。這些寓言故事不但大大增長韓非文章的文學性,且每一篇寓言短小精悍,觀察深刻,描寫犀利,極具啟發意義。

(一)棘刺刻猴

對應「經」文

人主之聽言也,不以功用為的,則說者多棘刺白馬之說。

思想發揮:法家對於其他家派的攻擊素來猛烈,似乎其他學說都類似於「棘刺刻猴」的無稽,都在畫餅,都是空話。如果人主信以為真,便會貽笑四方、一事無成,小則誤事,大則誤國。

白馬之說:宋國有一個叫兒說的善辯者,用「白馬非馬」的議論讓齊國稷下的善辯者都認輸。不料他有一次騎著白馬過關卡,卻乖乖的納繳馬的關稅。「白馬非馬」之說雖然新奇有趣,卻不能避稅;君王若能從「功用」的角度檢視言論,就不容易被騙。

內容分析

  1. 缺乏考核:燕王只憑衛人片言,即刻許以五車之奉的優厚待遇。考核與驗證機制付之闕如,正是君王被蒙蔽的原因。
  2. 喜怒不形於色:只因燕王喜歡微巧之物,所以給了衛人可乘之機。燕王欲觀「棘刺刻猴」,須禁食色之慾半年,並適逢雨止日出、陽光初現之剎那。旁觀者自是知道衛人狡計之所在,卻只剩燕王當局者迷。因此君王應喜怒不形於色,不使自己的好惡被臣下所偵知,否則蒙蔽便會發生。
  3. 邏輯推論:鄭人非常有論證技巧:有微小的作品便應有更小的工具,是以觀看成品之前,可以先檢查工具。

(二)猛狗社鼠

對應「經」文

術之不行,有故。不殺其狗則酒酸。夫國亦有狗,且左右皆社鼠也。

思想發揮:君王治理國家,要懂得經過痛苦才有安定;要聽從有智慧的人的話,著手誅除如猛狗社鼠般的亂臣。然而亂臣一定最具權勢,最受君王寵愛、放縱,君王要能忍痛去除,國家才會安定。

 

內容分析、章法結構

法家強調君王的絕對權威,一旦大權旁落,那便是國家災禍的開始,因此而有了猛狗社鼠的寓言來勸諫當政者。大臣擅權與人君親信乃國家最大之危害

  1. 「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的宋人,酒卻賣不出去,原來是狗猛咬人。由此論及治國,指出「執柄而擅禁」的大臣就是國家的猛狗,造成人君被蒙蔽,而有治國才能的人不被重用。
  2. 作者又運用管仲對齊桓公問社鼠,說明人君左右親信朋黨比周的危害。社鼠一旦託庇於社廟,不論是燻灼灌水都奈何不了他,這就像人君的左右親信,因為有君主的信任和保護,得以安然無恙,這些人就是「國之社鼠」。
  3. 擅權的大臣和人君所倚仗的親信,以自己的地位和權勢謀取私利,任何法令對他們都無能為力,這就是人君統治之術不能實行的原因。全文兩部分緊密聯繫,類比精巧,合乎事理,層層遞進,互相補充,互相生發。

寫作特色

1.以議論豐富故事內涵:猛狗社鼠集日常生活中習見的現象構成故事,經過注入議論,使平凡的形象包含豐富的內涵,深刻的含義。

2.描述具體形象鮮明:寫猛狗,用「迓而齕之」幾字,就將猛狗張牙舞爪、撲前咬人的凶相,生動而簡練的呈現出來,用最少筆墨取得最佳效果。描寫社鼠,用「掘穴託其中」,不但寫出社鼠居住社廟的情形,而且一個「託」字,就為無法「燻之」、「灌之」預先作好鋪墊。

五、   形音義比較

1.

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見也

羲之之書,晚「乃」善(曾鞏墨池記)

竟然

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司馬光訓儉示康)

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蘇軾留侯論)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韓愈師說)

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世說新語•捷悟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顧炎武廉恥)

遂與張氏同往,「乃」一小板門子(杜光庭虬髯客傳)

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歐陽脩縱囚論)

「乃」親得之於史公云(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於是

與修同,「乃」嘆曰(世說新語•捷悟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記告「乃」翁(陸游示兒詩)

2.

於、在

能「以」棘刺之端為母猴

介詞(用、依照)

養之「以」五乘之奉

諸微物必「以」削削之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蘇洵六國論)

生,事之「以」禮(論語•為政

斧斤「以」時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用來

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李斯諫逐客書)

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賈誼過秦論)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曾鞏墨池記)

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

直「以」不能內審諸己,外受流言(丘遲與陳伯之書)

因此

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李斯諫逐客書)

聞鳴鏑而股戰,對穹廬「以」屈膝(丘遲與陳伯之書)

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歐陽脩縱囚論)

方法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劉開‧問說)

非有「以」禦其內,其勢不止(方孝孺‧指喻)

原因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3.

結黨營私

ㄅㄧˋ

入則「比」周而蔽惡於君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為政

接連

ㄅㄧˋ

歲「比」不登

依從

ㄅㄧˋ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代替

ㄅㄧˋ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近來

ㄅㄧˋ

「比」得軟腳病(韓愈祭十二郎文)

等到

ㄅㄧˋ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項脊軒志)

4.

房屋

ㄕㄜˋ

臣請之「舍」取之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淵明桃花源記)

築屋

ㄕㄜˋ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三十里

ㄕㄜˋ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棄、放過

ㄕㄜˇ

「舍」鄭以為東道主(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桃花源記)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季氏)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雍也)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子路)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告子上)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告子上)

止息

ㄕㄜˇ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5.

憂慮

治國最奚「患」

桓公「患」之,謂管仲曰(韓非子外儲說)

災禍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蘇軾教戰守策)

6.

宋人有「酤」酒者

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罋而往「酤」

酒「酤」於市,果止於梨、栗、棗、柿之類(司馬光訓儉示康)

7.

待價而「沽」

「沽」酒

8.

所以

何以、為何

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出師表)

用來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諸葛亮出師表)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李斯諫逐客書)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原故、理由

莫名「所以」的就突然失去了它(鍾怡雯垂釣睡眠)

因此、因而。常與「因為」連用,表示因果關係

因為人太多,「所以」說的甚麼話都聽不清楚

作為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

9.

 

 

一種推平斗斛中所盛米麥的短木棒

「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刮平、齊平

釜鼓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管子˙樞言)

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酈道元˙水經注)

量酒

升「概」甚平

總括

「概」括

接近、大約、約略

大「概」、「概」念、「概」論、「概」況

大略的情況

梗「概」

氣度、度量

氣「概」

一律

貨物出門,「概」不退換

10.

 

 

 

 

專指一種有柄而微彎的兩刃小刀,漢代以前多用以刮削簡牘上的文字

古者未有紙筆,則以「削」刻字(周禮考工記˙賈公彥疏)

刻刀

臣為「削」者也、以「削」削之、凡所削必大於「削」、不容「削」鋒、試觀客之「削」、以「削」、

雕刻

以削「削」之、凡所「削」必大於削

六、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ㄑㄧㄠˇ

憂心悄悄(憂慮不安的樣子)

ㄑㄧㄠˋ

、孤(性情不隨流俗)、(束髮的頭巾)、譏、劍(劍套)

ㄒㄧㄠ

切割削治足適屨(比喻勉強遷就,拘泥舊例而不知變通)、旰食(天晚了才進食,天未亮即起床穿衣。比喻勤勞忙碌)、香玉殞、石、遙、形骨立(形容人極其瘦弱)、響徹雲

ㄒㄧㄠˋ

維妙維

ㄒㄧㄝˋ

一顧

ㄒㄩㄝˋ

足適履〔比喻勉強遷就,拘泥舊例而不知變通〕

ㄕㄠ

信、樹、斗之人(見識淺薄,器量狹小的人)

ㄕㄠˋ

 

ㄑㄧˋ

若金蘭〔形容朋友情意相投合,如兄弟一般〕

ㄑㄧㄝˋ

而不舍、闊談讌(情意投合,在一起談心宴飲)、提綱(比喻要抓住重點大綱)

ㄒㄧˋ

ㄒㄧㄝ

形文字

ㄒㄧㄝˊ

矩之道(修己的方法)

ㄌㄩˊ

(鄉里,泛指民間)

ㄌㄩˇ

門窗、

ㄧㄚˊ

遏萌(錯誤或惡事在未顯露時,即加以阻止、防範)(古之怪獸)、易之味(比喻食物味道鮮美,有如經過易牙調味)、槎參差錯雜

ㄧㄚˋ

而前行、驚

ㄩㄥ

塞、容、腫、飧不繼

ㄩㄥˇ

而上

ㄨㄥˋ

蓬戶

ㄓˋ

(崩塌)、坡(山坡)、灌之則恐塗毀壞

ㄧˇ

(指地勢傾斜綿延不斷的樣子)

ㄊㄨㄛˊ

(音ㄆㄛㄊㄨㄛˊ,地勢傾斜不平的樣子)

ㄍㄜ

ㄎㄨˋ

孜孜矻矻〔勤勞不懈的樣子〕

ㄏㄜˊ

(毀傷、毀壞;嫉妒他人的才能而加以排擠)、回(中國少數民族之一)

ㄑㄧˇ

ㄑㄧˋ

ㄧˋ

ㄅㄠ

ㄊㄧㄠˊ

(幼年)

ㄋㄧㄝˋ

臂之交(交情深厚的朋友)

ㄐㄩˇ ㄩˇ

齟齬(牙齒上下不整齊。比喻彼此不合)

ㄑㄩˇ

ㄔㄨ

ㄔㄣˋ

之年

牙裂嘴

ㄧˇ ㄏㄜˊ

齮齕

ㄨㄛˋ ㄔㄨㄛˋ

齷齪

ㄇㄞˋ

ˊ

覿(當面、迎面)

ㄉㄨˊ

長篇累(篇幅極為冗長的文章)、褻、韞藏珠(比喻懷才退隱)、初生之、窮兵

ㄕㄨˊ

百身莫(追念死者,深表沉痛之詞)

ㄊㄥˊ

寫、王閣序、(傳說中的一種龍)、蛟起鳳(比喻才華優異特出,有如飛騰的蛟龍,起舞的鳳凰)

ㄕㄥˋ

ㄧㄥˋ

(隨嫁的侍妾。後亦泛指姬妾)

 

七、        修辭舉隅

轉品

燕王好「微巧」

◆「升概」甚平

◆「樹」木而塗之

◆灌之則恐「塗」

排比

◆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

映襯

吏不誅則亂法,誅之則君不安

明為己者必利,而不為己者必害

摹寫

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罋往酤,而狗迓而齕之

 

 

八、        結構表

 

 

         
   
 
     
 
     

 

 

 

 

 

 

 

 

 

 

 

 

 

 

 

 

 

 

 

 

 

 

 

 

 

 

 

 

 

 

 

 

九、        成語集錦

(一)典出「韓非子」的成語

成  語

出 處

釋        義

汗馬功勞

五蠹

指征戰的功勞,亦泛指一般的功勞。

守株待兔

五蠹

喻不知變通。又喻抱著僥倖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郢書燕說

外儲說左下

穿鑿附會之說

自相矛盾

難勢

言論前後互相抵觸

危如累卵

十過

形容危險至極,多指國家危急而言。

目不見睫

喻老

喻人見遠不見近,或無自知之明。

批其逆鱗

說難

喻觸人之怒

買櫝還珠

外儲說左上

形容取捨不當,輕重顛倒。

濫竽充數

內儲說上

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卻混在行家中充數,或比喻拿不好的東西充場面。

 

(二)關於「狗」的成語

成語

釋義

蠅營狗苟

喻為追求名利,毫無廉恥心。

蜀犬吠日

喻少見多怪

狗尾續貂

諷刺封官加爵太氾濫。或比喻把不好的東西接在好東西的後面,雙方不相稱,多指詩文創作方面。

兔死狗烹

喻事成後拋棄或陷害曾對自己有貢獻的人

聲色犬馬

形容人沉迷於尋歡作樂,生活糜爛。

雞犬不寧

喻受到很大的騷擾

雞犬升天

喻一個人做了高官或有了權勢,和他稍微有關係的人全都跟著沾光。

雞鳴狗盜

指沒有大才只會走旁門左道之人,或指宵小之輩。

驢鳴犬吠

喻文章低劣,毫無意義

偷雞摸狗

喻做一些不正當的事或為人所不屑的勾當

喪家之犬

比喻失去依靠、無處投奔或驚慌失措的人。

畫虎類狗

形容人好高騖遠,達不到目的,反落人笑柄。

跖狗吠堯

(桀犬吠堯)

今形容人偏袒惡人而嫉斥賢者

東犬西吠

形容兩家人形同陌路

雞犬相聞

土地狹小家戶密近,用來比喻小村落的情形

 

(三)關於「鼠」的成語

鼠憑社貴

老鼠憑借土神廟逞威,比喻君主近臣依仗君主威勢橫行無忌。

城狐社鼠

城牆洞中的狐狸,社壇裡的老鼠。比喻有所憑依而為非作歹的人。

鼠肚雞腸

(鼠腹雞腸)

(鼠腹蝸腸)

比喻人器量小,不能容人

鼠肝蟲臂

形容微賤的事物

鼠目寸光

喻人眼光短,見識淺。

鼠竊狗盜

(鼠竊狗偷)

比喻小偷、小盜或小規模的搶掠騷擾。或比喻鬼祟卑鄙

鼠雀之輩

謂鄙陋卑微之徒,蔑視他人之詞。

鼠牙雀角

指訟事或引起爭訟的細微小事。

抱頭鼠竄

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狽相

膽小如鼠

形容膽量極小

飲河鼴鼠

指所需求或所得極有限的人。莊子逍遙遊:「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狗頭鼠腦

喻奴才相

過街老鼠

比喻人人痛恨的壞人、壞事

狼奔鼠竄

形容倉皇亂跑

蛇行鼠步

形容膽小謹慎

羅雀掘鼠

謂糧盡而張網捕雀、挖洞捉鼠以充飢。比喻想盡辦法籌措財物。

貓哭耗子

喻假慈悲

首鼠兩端

猶豫不決、動搖不定貌

投鼠忌器

比喻欲除害而有所顧忌

蟻潰鼠駭

形容敵軍驚駭潰逃

梧鼠五技

喻技能雖多而不精

 

十、        延伸學習

1.王叔遠核舟記  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云。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篛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身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 王毅 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者五,為窗者八,為篛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者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魏子詳矚既畢,詫曰:「嘻!技亦靈怪矣哉!莊、列所載,稱驚猶鬼神者良多,然誰有遊削於不寸之質,而須麋瞭然者?假有人焉,舉我言以復於我,我必疑其誑。乃今親睹之。繇斯以觀,棘刺之端,未必不可為母猴也。嘻!技亦靈怪矣哉!」

 

【語譯】

  明代有一個擁有特殊技藝的人,名叫王叔遠,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成宮室、器皿、人物,以至於飛禽走獸、樹木玉石等各種形狀,無一不是就原有材料的形勢刻成相似的東西,各自具備著不同的神情姿態。他曾送給我一隻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乘船遊赤壁的故事。

  船頭、船尾約有八分多長,高度大約二分上下。中間高而寬敞的地方是船艙,用篛竹葉做成的船篷蓋在頂上。兩旁開了小窗戶,左右各四組,一共八扇。打開窗戶一看,有雕刻的欄杆相對著。關上窗子,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並且用石青塗在刻紋上。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那個頭戴高帽、滿臉鬍子的是蘇東坡,佛印在右邊,黃魯直在左邊。蘇、黃兩人合看一冊手卷;東坡右手拿著手卷的開頭,左手搭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卷子的末端,右手指著卷子,好像在說些什麼。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體都微微傾斜著;他們緊靠一起的兩膝,都隱藏在卷子底下、衣服摺疊的地方。佛印看起來很像彌勒佛,袒裸前胸,露出乳房,抬頭看著上方,神情態度和蘇、黃大不相同。他橫著右膝,彎著右臂,將身體靠在船上,同時立著左膝,左手臂掛著念珠靠放在左膝上,珠子可以很清楚地算出來。

  船尾橫擱著一隻槳,槳的左右邊各有一個船夫。在右邊的那個,綰著椎髻,仰著臉,左手靠著一根橫木,右手抓著右腳趾,好像在高聲叫喊的樣子。在左邊的那個,右手拿著芭蕉扇,左手按著火爐,爐上有個茶壺,那個人眼神專注,面容沉靜,好像在聽煮茶聲的樣子。

在那船底稍稍平坦的地方,則題名其上,刻的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 王毅 叔遠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那般細小,一鉤一畫,都很分明清楚,文字塗成黑色。又刻上一個篆文圖章,刻的文字是「初平山人」,文字塗成紅色。

  總計整艘船上:有五個人,有八扇窗子,有篛篷,有船槳,有火爐,有茶壺,有手卷,有念珠各一個;對聯、題款和篆章的文字,共有三十四個;而總計它的長度,竟然還不到一寸,原來是揀擇細長的桃核雕刻而成的。我詳細的看完後,驚異的說:「啊!技術也太靈巧特殊了吧!莊子和列子書裡記載著許多讓人驚奇,以為是鬼斧神工的故事,然而誰能在不到一寸的物體上任意雕刻,而使其中的人物鬚眉畢露呢?假如有人拿我這一段描寫對我說,我也必定懷疑他是欺騙人。現在自己卻親自看見這種稀奇的技術了。這樣看來,古人所傳在棘刺尖端刻出獼猴,也不一定不可能呢。啊!技術也太靈巧特殊了吧!」

【簡析】

  文章第一部分先總說,概括介紹了王叔遠技藝的精巧。第二部分則先總提一句,指出核舟的長短、大小,然後按各部分的位置,依次進行分說:先寫船艙的格局、配備和裝飾,次寫船頭三人的狀貌神情,再寫船尾舟子的神態,最後寫船背的題款印章。文章的內部結構很嚴謹。第三部分又是總說,以一連串的數字作綜合統計,加深了說明效果。這種總分結合、依次介紹、逐一描述的寫法,有條不紊,給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以「奇巧人」發端,以「技亦靈怪矣哉」的讚嘆作結,前後呼應,又使全文首尾貫通,渾然一體。

  觀察細緻,描寫詳盡而又簡潔,亦是本文的另一特點。如船的中間是軒敞的船艙,啟閉自由的船窗,雕刻著花紋的欄杆,窗上的聯語,窗子的數目,船背細如蚊足的題款,題字篆章的顏色,無不記得十分詳盡,而文字簡潔,使讀者不但不嫌繁瑣,只覺得這核舟的形象歷歷如在眼前。

 

2.解蔽   荀子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也。桀蔽於妹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以惑其心,而亂其行。紂蔽於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賢良退處而隱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墟宗廟之國也。桀死於鬲山,紂縣於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成湯鑑於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文王鑑於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主旨:人君不受蒙蔽的方式便是用賢拒佞。

語譯:從前,人君受到蒙蔽的,桀王、紂王就是例證。桀王被妹喜、斯觀所蒙蔽,而不聽關龍逢的忠諫,因而迷惑了自己的心志,昏亂了自己的行為;紂王被妲己、飛廉所蒙蔽,而不聽微子啟的忠諫,因而迷惑了自己的心志,昏亂了自己的行為。所以,群臣都拋掉忠誠,而營謀私利;百姓都怨恨主上,而不願為主上出力;賢良人都退出朝廷,而逃隱鄉里。這便是他們之所以喪失了九州之地,而亡失了祖宗之國的原因。桀王死在曆山,紂王的頭掛在紅色旗杆之上,本身不能夠預先知道,別人又沒有諫諍他們。這便是他們受到蒙蔽的災禍。成湯以桀王的失敗為借鏡,所以就端正自己的心志,而謹慎地治理天下;因而能夠長久地重用伊尹,而不失掉道術。這便是他所以代替夏王而接受九州的原因。文王以殷紂的失敗為借鏡,所以就端正自己的心志,而謹慎地治理天下,因而能夠長久地重用太公,而不失掉道術。這便是他所以代替殷王而接受九州的原因。

 

3.衛人嫁女  韓 非

  衛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積聚,為人婦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積聚,其姑以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於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處官者,皆是類也。

【語譯】

  有一個衛國人,教他要出嫁的女兒說:「妳一定要私下多聚斂一些財物。當別人的媳婦,被休是很平常的;如果始終平安的住在夫家,那是很幸運的事了。」後來他的女兒終因私聚太多財物,被她的婆婆逐出家門。衛人的女兒回到家所帶的錢財,比她出嫁時要多一倍。而她的父親不自責自己教育女兒的方法錯誤,只知道自己更加的富有了。現在為人臣子做官的,也都像這樣啊!

【簡析】

  本文選自韓非子 說林,旨在敘述衛人教女不當,致使女兒因積私房錢而被休,藉以諷刺當時的國君,縱容臣屬聚斂財物而敗壞政治風氣。韓非在本文裡,為當時的達官貴人描繪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畫。故事中,衛人唯一的生活信條是「必私積聚」。而且,他以此教女,樂此不疲。女兒被休逐出,他非但不因自己教育錯誤,破壞了女兒的家庭生活幸福,內疚自責,反而因看到女兒帶回了私房錢時,自認聰明過人,計高一籌。如此荒唐、可悲的人物形象刻劃,寄寓了韓非辛辣的諷刺。從而抨擊了為官者只知搜刮民膏民脂、聚斂私財,不關心百姓疾苦、不為群眾辦事的齷齪行徑。

 

4.齊桓公好服紫   韓 非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公曰:「諾。」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注釋】

五素:五匹白色帛。

不得一紫:比不上一匹紫帛的價格。

臭:音 ㄒㄧㄡˋ,氣味,當名詞用。

少卻:稍退後些。

【語譯】

  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全國上下全流行穿紫色的衣服。在此時,五匹素帛換不到一匹紫帛。桓公為這件事發起愁來,對管仲說:「我喜歡紫色的衣服,紫色的衣服就貴得很,舉國上下喜好紫衣的風氣有增無減,我該怎麼辦才好?」管仲說:「您想制止它,何不試試不穿紫衣呢?您對左右近臣說:『我很討厭紫衣的氣味。』」齊桓公說:「好吧。」在這時候,有人穿紫衣進來,齊桓公就說:『請稍退後一些,我討厭紫衣的氣味!』」在當天,宮中就沒有人穿紫衣了;第二天,整座京城沒有人再穿紫衣了;第三天,全國境內沒有人再穿紫衣了。

 

5.不死之道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客有教燕王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學之,所使學者未及學,而客死。王大怒,誅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誅學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物,而誅無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所急無如其身,不能自使其身無死,安能使王長生哉!

主旨:聽言不宜急於功效而疏於考察。

語譯:有位方士要教導燕王長生不老的方法,燕王派遣某人去跟方士學習不老術。那位被遣去學習的人還來不及學到,而方士卻死了。燕王非常生氣,就殺了那位被遣去學術的人。燕王不知道方士是欺騙他的,卻誅殺那位被遣去學習的人,怪他太晚去學。相信不真實的事物,卻誅殺沒有罪過的臣子,這就是不仔細思考的禍端啊。況且人們急切的不外本身的事,不能自己不死,又怎麼使國王長生不亡呢!

 

6.文公攻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晉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諫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衛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從乎!」乃降公。孔子聞而記之曰:「攻原得衛者,信也。」

主旨:守小信即可建大信之原則,國君累積信用,可以建立威望。

語譯:晉文公攻打原國時,攜帶了十天的糧食,於是和大夫約定在十天內收兵。到達原地十天,卻沒有攻下原國,文公鳴金後退,收兵離開原國。有個從原國都城中出來的文士說:「原國三天內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進諫說:「原國城內已經糧食枯竭,力量耗盡了,君主暫且等一等吧。」文公說:「我和武士約期十天,還不離開的話,那就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國而失掉信用,我是不願意。」於是收兵離去。原國人聽到後說:「君主有像他那樣守信用的,怎好不歸順呢?」就向晉文公投降了。衛國人聽到後說:「君主有像他那樣守信用的,怎麼能不跟從他呢?」隨後投降了晉文公。孔子聽到後記下來說:「攻打原國而得到衛國,靠的是信用。」

 

7.公儀休相魯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公儀休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儀子不受。其弟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免於相,此不必能致我魚,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主旨:君照法制行事,臣子謹守法律及分寸,國家自可井井有條。

語譯:公儀休擔任魯相。他愛吃魚,全國的人都爭相買魚進獻給他。公儀休不收,他弟弟規勸說:「您愛吃魚,卻不收魚,為什麼?」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愛吃魚,我才不收。假如收了,一定會有遷就他們的表現;有遷就他們的表現,就將違背法令;違背法令就會被罷免相位。這樣一來,我即使愛吃魚,他們也不一定再給我魚,我也不能自己再弄到魚。假使不收魚,因而不被免相,儘管再愛吃魚,我也能夠經常自己弄到魚。」這是懂得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別人相助,不如自己幫助自己的道理。

 

8.鄭人買履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主旨:捨本逐末的作法。

語譯: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自己量好腳的尺碼,然後把它放在座位上,等到去市集時卻忘了帶上。已經挑好了鞋,才說道:「我忘記拿尺碼了。」於是返回家裡去取。等到再返回市集時,市集已經散了,結果沒有買到鞋。有人說:「為什麼不用腳試試看?」他說:「我寧願相信尺碼,不能相信自己的腳。」

 

9.五蠹   韓非子

是故亂國之俗,其學者則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盛容服而飾辯說,以疑當世之法,而貳人主之心。其言談者者,為設詐稱,借於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其帶劍者,聚徒屬,立節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積於私門,盡貨賂,而用重人之謁,退汗馬之勞。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財,蓄積待時,而侔農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養耿介之士,則海內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亦勿怪矣。

主旨:以學者、言談者、帶劍者、患御者、商工之民為五種有害國政的人士。

語譯:因此,造成國家混亂風氣的有,那些著書立說的人,稱引先王之道來宣揚仁義道德;講究儀容服飾而文飾巧辯言辭,用以擾亂當今的法令,從而動搖君主的決心。那些縱橫家們,弄虛作假,招搖撞騙,借助於國外勢力來達到私人目的,進而放棄了國家利益。那些遊俠刺客,聚集黨徒,標榜氣節,以圖顯身揚名,結果觸犯國家禁令。那些逃避兵役的人,大批依附權臣貴族,肆意行賄,而借助於重臣的請託,逃避從軍作戰的勞苦。那些工商業者,製造粗劣器具,積累奢侈資財,囤積居奇,待機出售,希圖從農民身上牟取暴利。上述這五種人,都是國家的蛀蟲。君主如果不除掉這五種像蛀蟲一樣的人,不廣羅剛直不阿的人,那麼天下即使出現破敗淪亡的國家,地削名除的朝廷,也不足為怪了。

 

10.鼠的傳人    顏崑陽

()引言

  這些年來,許多人、許多事,總讓我不由得想起老鼠,這膽小卻又貪婪的東西!

我們可以試著為牠打扮一下:那雙賊溜溜的小眼睛,最好戴上金框眼鏡,或許會顯得斯文些。兩顆專用來偷吃東西的大門牙,嗯,戴上口罩最好。至於那身毛皮呀,應該穿上一套剪裁合度的西裝;不過,尾巴可得藏好。

  你不覺得很多人就是這副模樣嗎?有時候,走在街坊上,又擠又亂的人群及車潮,多的是有縫就鑽的傢伙。那種感覺,就像置身鼠窩。

最近,我很努力地研究,人和老鼠究竟有什麼差別?這問題似乎有些荒唐。人兩隻腳走路、老鼠四隻腳爬行,差別不是很明顯嗎?然而,老鼠會偷,人也會偷,你說他們又有什麼不一樣!

()研究之一

  我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十二生肖中,老鼠會排在第一呢?

  小孩子有一種說法,或許可以解釋這個謎:動物舉行賽跑大會,來決定大家的排行。牛拚命地跑在最前面。老鼠呢?這膽小的東西,牠早已偷偷地爬到牛角上了。眼看牛就要衝到終點,牠輕輕地往前一跳;結果,不費吹灰之力就拔得頭籌。

  這是童話,你當然不會相信。但是,我相信。我信的不是動物真的舉行過賽跑,而是老鼠真的會幹這種偷偷騙騙的事,而且有時候的確能占到便宜。

  你還不相信嗎?那麼,就讓蘇東坡說個真實的故事給你聽:某夜,東坡聽到齧物的聲響。他搥了搥床板,聲音便停止了。過一會兒,聲音又響起。他喚僮僕點上蠟燭,發現聲音從一個木箱中傳出。僮僕打開木箱,只見躺著一隻死老鼠,便將牠倒出來。誰知老鼠剛觸到地面,便突然復活,在兩個聰明的人類還沒轉過腦筋之前,牠已竄得不見蹤影了。

  東坡終於弄明白是被老鼠騙了。老鼠被關在木箱中,出不來,便故意弄出聲響,引人打開箱子,然後裝死而求脫。多狡猾的傢伙!這伎倆,豬恐怕想不出來;猴子或許想得出來,卻不屑為之吧!

  鼠性怯懦而貪婪、多疑而狡獪。然則,牠有什麼本領呢?「偷」與「騙」而已矣。但是,就憑這兩個本領,便贏過牛的勤勞、虎的勇猛,而到處吃香喝辣。

  從這項研究中,我幾乎不能不做成這樣的結論:吃香之道無他,唯「偷」與「騙」而已矣。

  你難道不覺得,我們這個社會,老鼠真的越來越多。很多人做不成龍、虎,又不肯辛苦地做牛做馬。於是,他們發現,做老鼠,確是天地間最便宜的事。因為,他們越來越相信,在一個競爭的群體中,吃香之道無他,唯「偷」與「騙」而已矣;直到一場「滅鼠運動」開始。

()研究之二

  或許,你並不知道,老鼠看起來很猥瑣,又好偷又好騙,但「官癮」卻特別大。

  其實,這道理不難了解,自卑者往往自大。他心裡頭明白,憑他那副猥猥瑣瑣、偷偷騙騙的德行,即使戴上金框眼鏡,穿上西裝,別人也一樣瞧不起他。

  老鼠就是老鼠,稍不注意,口罩便遮不住大門牙,褲子也包不住長尾巴了。於是,他很想做官,即使弄不到什麼「長」,弄個什麼「委員」或「代表」也好;反正人們一向就把「官」看作「金面具」。戴上「金面具」,大概就遮得住專事偷竊的大門牙了。

  你可能不相信老鼠愛做官,但這裡有故事為證,請看河東記上說:李知微夜遊文成宮,在朦朧的月光下,忽見幾十個小矮人,聚集在一棵古槐樹邊。其中,有一人身穿紫衣,向眾小矮人說:某某,我封你為西閣舍人;某某,我封你為殿前錄事……原來,他們正在分配官位哩!

  分封完畢後,紫衣人問:「你們都還滿意嗎?」只聽有一個很響亮的聲音說:「我們都很滿意!」但另有一個低弱的聲音卻說:「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然後,只見他們紛紛鑽進樹頭的洞穴中。翌日,有人挖開洞穴,竟是個很大的老鼠窩。

  或許,你認為這是個鬼話,不相信。然而,我相信;我信的不是老鼠真會變成人,而是鼠輩成群,就真的會幹出權力分贓的勾當。如果你還不相信,那麼我再提一個「以鼠為師」的故事讓你參考。

  李斯,是古代一個「官癮」很大的傢伙。年輕時候,他在地方官府裡幹個小職員。某日,見廁所中有隻老鼠,又瘦又髒,被狗追著跑。又某日,在米倉中,看到另一隻老鼠,又肥大又體面,很從容地享受滿倉的穀米。聰明的李斯,立刻領悟了一套「老鼠哲學」:「人賢不肖如鼠,在所自處耳。」於是,他發誓一定要做「米倉老鼠」。

  果然,他終於做到「米倉老鼠」,吃得又肥又大又體面,直到在「鼠咬鼠」的鬥爭中,被更大的老鼠幹掉了。其實,老鼠就是老鼠,不管住的是廁所或米倉,其為鼠則一也。

  老鼠一旦做了官,就很難滅除。狡猾如鼠,必然懂得一個道理:「投鼠忌器」。因此,只要他抱著「寶貝」不放,你就奈何不了他哩!春秋時代的晏子,早就發現這種「官老鼠」的可怕。有一天,齊景公問他:「治國何患?」晏子做了很妙的比喻:「最怕社鼠!」

  什麼叫做「社鼠」?「社」就是祭祀土神的地方,也象徵著政府。在社裡做窩的老鼠就叫「社鼠」。「社鼠」有何可怕?晏子說,你明知道他在社裡幹盡壞事,卻不敢用火燻他,因為怕把社樹也燒掉;更不敢用水灌他,因為怕把社土和社樹也淹掉。

  不知你是否發現:當今之世,早就「社鼠」成群;但又誰奈他何呢!

  研究到這裡,你總該相信,鼠輩沒有不愛做官的吧!當然,做官的也不一定都是鼠輩。是鼠不是鼠,套句李斯的話:「在所自處耳。」

()結論

  基於對老鼠多年的研究,我的結論有兩點:

  第一、天地不仁,為何讓這可惡的東西,具有這麼強的繁殖力?近些年來,真的眼見老鼠越來越多。不知你是否也警覺到,有一種新型的「鼠疫」正迅速在流行。此病不感染人的身體,而感染人的心靈。凡得此病者,性情與心態越來越像老鼠,並且毫不以為恥。走在街坊上,我總會有些惶懼,俗諺說「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問題是,假如有一天,老鼠滿街,那麼可能喊打的是老鼠,挨打的卻是人!

  第二、中國人一向自以為是「龍的傳人」。這可以是一種自我期許,也可以是自我膨脹。依我的研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是自我膨脹。現代中國人的這副德行,確切地說,絕不是「龍的傳人」,而是「鼠的傳人」。

(錄自智慧就是太陽,臺北 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原載聯合報副刊,民國89813日)

 

十一、韓非子名句

1.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初見秦)

【語譯】如果賞罰不能兌現,該罰不罰,該賞不賞,那麼有才幹的人、平民百姓也就不會為之獻身。

2.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有度)

【語譯】法律不偏袒權貴,繩墨不因為木材彎曲而彎曲。

3.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二柄)

【語譯】楚靈王喜歡身材苗條的美女,因而國中就出現許多因節食而忍飢挨餓的人。

4.智術之士,必遠見而明察。(孤憤)

【語譯】通曉治術的人,對事情一定要能夠看得遠、看得清楚。

5.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說疑)

【語譯】提拔親近的人而不迴避親屬,提拔疏遠的人而不排斥仇人。

6.善為吏者,樹德。(外儲說‧左下)

【語譯】要想做一名好官,一定得先培養好的品德。

7.欲富而家,先富而國。(外儲說‧右下)

【語譯】想要使你的家富有,必須先使你的國富有。

8.鏡執清而無事,美惡從而比焉。(飾邪)

【語譯】鏡子保持清亮,不受任何干擾,公正地映照外物,不論美醜,一併照入,這樣美與醜就自行顯示出來了。

9.治天下必因人情。(八經)

【語譯】治理天下一定要順應民意,合乎民情。

10.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五蠹)

【語譯】時代變化了,事情也隨之變化,事情不同了,治理措施也應當有所變化。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10回)

10、11題組: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

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公曰:「諾。」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韓非子<外儲說>)

 

語譯:齊桓公喜歡穿著紫色衣服,全國人民都跟著他穿紫衣。在這時期,五匹白色絹布抵不上一匹

     紫色絹布的價值。齊桓公憂慮這種不良現象,對管仲說:「寡人喜歡穿紫衣,造成紫色絹布

     價格昂貴,全國人喜好穿紫衣的風潮不止,我這寡德之人該怎麼辦呢?」管仲建議說:「君

     侯要遏止這種不良現象,為何不試著不穿紫色衣服呢?您對左右近臣說:『我十分厭惡紫衣

     的氣味。』」齊桓公說:「好。」在這時候,有左右近臣穿紫衣進來,齊桓公就說:「退後一

     點,我討厭紫衣的氣味!」在當天,宮中就沒人穿紫衣;次日,首都沒人穿紫衣;第三天,

     全國都沒人再穿紫衣了。

 

12~15題組:

昔人君之蔽者,夏桀、殷紂是也。桀蔽於妹喜、斯觀,而不知關龍逢,以惑其心,而亂其行。紂蔽於妲己、飛廉,而不知微子啟,以惑其心,而亂其行。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賢良退處而隱逃,此其所以喪九牧之地,而墟宗廟之國也。桀死於鬲山,紂縣於赤旆。身不先知,人又莫之諫,此蔽塞之禍也。成湯鑑於夏桀,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伊尹,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夏王而受九有也。文王鑑於殷紂,故主其心而慎治之,是以能長用呂望,而身不失道,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也。                                      (荀子.解蔽)

 

語譯:從前,人君受到蒙蔽的,桀王、紂王就是例證。桀王被妹喜、斯觀所蒙蔽,而不聽關龍逢的忠諫,因而迷惑了自己的心志,昏亂了自己的行為;紂王被妲己、飛廉所蒙蔽,而不聽微子啟的忠諫,因而迷惑了自己的心志,昏亂了自己的行為。所以,群臣都拋掉忠誠,而營謀私利;百姓都怨恨主上,而不願為主上出力;賢良人都退出朝廷,而逃隱鄉里。這便是他們之所以喪失了九州之地、而亡失了祖宗之國的原因。桀王死在鬲山,紂王的頭掛在紅色旗杆之上。本身不能夠預先知道,別人又沒有諫諍他們。這便是他們受到蒙蔽的災禍。湯王以桀王的失敗為借鏡,所以就端正自己的心志,而謹慎地治理天下;因而能夠長久地使用伊尹,而不失掉道術。這便是他所以代替夏王而接受九州的原因。文王以紂王的失敗為借鏡,所以就端正自己的心志,而謹慎地治理天下,因而能夠長久地重用呂望(姜太公),而不失掉道術。這便是他所以代替殷王而接受九州的原因。

 

甲卷(第10回)

14~16題組:

   昔者,鄭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公,以娛其意。因問於群臣曰: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其思對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公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                            (節錄自韓非子<說難>)

 

語譯:從前,鄭武公想要討伐胡國,故意先把女兒嫁給胡國的君主當妻子,以取悅他的心意。不久

     後他問臣子們:「我想對外用兵,有哪一國可以攻打的?」大夫關其思回答說:「可以攻打

     胡國。」鄭武公氣得殺了關其思,說:「胡國,是與我國有婚姻關係的兄弟邦國,你說攻打

     是什麼意思?」胡國的君主聽說了這件事,認為鄭國與己相親,就對鄭國沒有防備,而鄭國

     乘其不備,奇襲胡國,就把胡滅了。宋國有個富有的人,牆壁因天雨而損壞了,他的兒子說:

     「若不把牆修好,必有盜賊來犯。」鄰家的父親也如此說。晚上,果然來了偷兒,大失財寶,

     富人一家,都誇耀富人的兒子聰明,卻反而懷疑鄰家的父親。關其思與鄰人之父所說的,都

     是正確的,但嚴重的惹來殺身之禍,輕微的被猜疑,由此可見,並非知道事情真理很難,而

     是知道之後,如何採取適當的態度才是真難。

 

17~19題組:

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怨。目失鏡則無以正鬚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于之心緩,故佩弦以自急。故以有餘補不足,以長續短之謂明主。

                                             (節錄自韓非子.觀行)

語譯:古代的人眼睛無法看見自己,因此用鏡子來照臉;智力無法了解自己,因此用道(法、術)

     來糾正自己的過失。所以鏡子沒有呈現缺點的罪過,道(法、術)也沒有彰顯過失的怨責。

     眼睛失去鏡子的協助,就無法用來修整面容;人失去法、術,就不能用來知道迷惑。西門豹

     的個性急躁,因此佩帶革韋以提醒自己和緩些;董安于的個性遲緩,因此佩帶弓弦來提醒自

     己積極些。因此用多餘的東西來補充不足的,用長處來接續短處,就叫做英明的君主。(1韋:

     皮繩,喻緩也。皮繩柔軟,可以提醒個性躁急的人應如韋繩,不宜過於急切。2弦:弓弦,

     喻急也。弓弦疾急,可以提醒個性遲緩的人,應如弓弦,不宜過分遲緩。)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先秦諸子的思想與文章各有其特色,請推斷下列敘述中的(甲)、(乙)、(丙)、(丁)各指何人?(甲)強調民貴君輕,其文表現出氣勢浩然的風格(乙)主張以嚴刑峻法治國,筆鋒峻峭犀利,論說透澈精闢(丙)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善於運用排偶句法議論,邏輯周密(丁)追求逍遙的世界,善於寓哲理於寓言之中,想像玄妙,說理高超

               〔96. 學測〕

答案:(B)。

解析:(甲)《孟子.盡心》下寫:「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孟子最重要的民本思想!他曾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這個氣造就了他散文浩然氣勢的風格。(乙)法家嚴刑峻法,眾所皆知,韓非子之筆鋒,具法家人士基本的犀利風格。(丙)荀子主張性惡,要化性為善,就必須從教育與禮法雙管齊下。(丁)莊子主張神人合一的「逍遙」境界,作品以奇想寓言著稱。

 

2.先秦諸子召開一場學術思想座談會,請依據甲、乙、丙三則發言內容,推斷依序應是何人的主張 (A)韓非子/孟子/老子 (B)孔子/荀子/老子 (C)韓非子/荀子/莊子 (D)孔子/孟子/莊子。                                                                  〔97. 指考〕

 

答案:(C)。

解析甲的主要論點在於「明白利害」、「賞善罰惡」,故知為法家的韓非子。乙的主要論點在「向善」及「後天努力」,故知為儒家的荀子。丙的主要論點為「順應本性」、「因任自然」、「快意遨遊」、「大化不言」,可知為莊子。

 

3. 閱讀下列先秦諸子對於「聖人」的描述,推斷(甲)、(乙)、(丙)、(丁)依序應為哪一家所提出?(甲)

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乙)聖人之治民也,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丙)聖人積思慮,

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丁)聖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於後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

尚同為政者也 (A)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B)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C)道家/墨家

/法家/儒家 (D)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答案:(A)

解析:以對先秦諸子思想的瞭解,再由關鍵詞判斷,即可推知正確答案。(甲)不為而成,為道家。

     出自《老子》四十七章。(乙)法與時移,為法家主張。出自《韓非子.心度》。(丙)由習「偽」

     故,生「禮」義,可知為荀子,荀子屬儒家。出自《荀子.性惡》。(丁)「尚同」為墨家主

     張,其他為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出自《墨子.尚同》

     中。語譯:(甲)聖人不出行遠求,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用親自觀察,就能明瞭自然

     法則;不必造作施為,萬物就可以化成。(乙)聖人治理人民,法度隨著時代演進,禁令跟著

     百姓的智能改變。(丙)聖人積累思慮,習作為和事理,才產生禮義、興起法度。(丁)古代聖

     人所以舉事成功,名聲流傳於後世,沒有什麼特別奇異的原因,只是能以尚同為政罷了。

(二)延伸補充

4.下列是一段古文,但其中有一句與「有巢氏」無涉,請剔除此句,再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 (甲)而民悅之(乙)有聖人作(丙)人民不勝禽獸蟲蛇(丁)鑽燧取火以化腥臊(戊)使王天下(己)搆木為巢以避群害 號曰有巢氏。」(《韓非子.五蠹》) (A)(乙)(甲)(丙)(戊)(己) (B)(乙)(甲)(戊)(丙)(己) (C)(丙)(乙)(己)(甲)(戊) (D)(丙)(丁)(己)(甲)(乙)。                                                   〔91. 指考〕

答案:(C)。

解析:「鑽燧取火」的是燧人氏,而非有巢氏,所以(丁)選項當被剔除。語譯:上古之時,人民少而禽獸多,人民無法戰勝禽獸蟲蛇,有聖人出現,架木為巢以躲避禽獸之害,人民因此而愛戴聖人,以他為天下之王,王號為:有巢氏。

 

5.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A)「其母」指曾子之母 (B)曾子認為:即便是對待孩童也要遵守諾言 (C)從「女還,顧反為女殺彘」一句,可知嬰兒當為女嬰 (D)「曾子之妻之市」,前後兩個「之」的詞性、意義皆相同 (E)「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前後兩個「子」字所稱對象不同。                                           〔95. 學測〕

 

答案:(B)(E)。

解析:(A)「其母」指曾子的太太、小孩的母親。(C)「女還,顧反為女殺彘」的「女」皆為「汝」,即是第二人稱代名詞。(D)前一「之」為介詞,的;後一「之」為動詞,往。(E)前一個「子」指曾子之妻,後一個「子」指小孩子。

語譯:曾子的太太要到市場,他的孩子哭著要跟她去,孩子的媽媽說:「你先回去,等我回家時,為你把小豬殺來吃。」等曾子的妻子從市集回來,曾子打算捉殺小豬,他的妻子制止他,說:「我剛才只是跟小孩子開玩笑而已!」曾子說:「怎麼可以跟小孩子開玩笑呢!小孩子對世事沒有任何認知,靠著父母親才能學習知識,小孩子會聽從父母所有的教導,今天你欺騙小孩,就是教小孩子欺騙,為人母欺騙小孩子,這個孩子日後不會再相信他的母親,這實在不是很好的教育。」最後,還是把小豬烹煮吃了。

 

6.閱讀下列文字後作答:「趙襄主學御於王於期,俄而與於期逐,三易馬而三後。襄主曰:『子之教我御,術未盡也。』對曰:『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而後可以進速致遠。今君後則欲逮臣,先則恐逮於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後也。而先後心皆在於臣,上何以調於馬?此君之所以後也。』」(《韓非子.喻老》)文中以學習駕馭車馬為例,主要在闡明 (A)快馬加鞭,進速致遠,才能成功 (B)時時競逐,有先後心,方能致勝 (C)誘道爭遠,非先則後,無須計較 (D)調御自如,忘懷得失,始能致遠。                    〔95. 指考〕                                              

答案:(D)。

解析:王於期指出駕馭車馬最重要的是「馬體安於車,人心調於馬」,指責趙襄主「心先後皆在於臣」,也就是說駕馭車馬最重要的是全心都放在協調馬與車的距離與速度,如果一心只在乎跟自己競賽的人,自然無法專注,如此一來,又怎麼會勝呢?四個選項中,談到這個論點的,只有(D)。語譯:趙襄主向王於期學習駕馭馬車的技術,學沒多久便跟於期競賽,襄主在賽程中,三度更換賽馬依然三次殿後。襄主抱怨地說:「你藏私,沒有盡全力教我御馬車的技術。」於期回答說:「所有的技巧我傾囊相授,只是您在運用上出了問題。駕車最重要的是協調好馬與車,而後才可以跑得又快又遠。國君您一旦落後,就使勁鞭打馬,急著趕上;一旦超越我,又頻頻回頭怕我會趕上。其實在誘道爭遠的比賽之中,不是領先就是落後,但是您不論先後都將心意放在我的身上,怎麼可能協調好馬與車呢?這就是君王您之所以落後我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