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讀書的藝術 林語堂

一、寫作背景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林語堂著述的基本出發點,引發沉思的儒家經典他固然潛心研讀,對發抒性靈的晚明小品更獨有情鍾;他提倡新文學,但也喜歡鴛鴦蝴蝶派的才子佳人小說;從《聖經》到莎士比亞龐大繁雜的西方文學經典也都廣泛涉獵。在這些完全個性化的閱讀中,他生動地展示文化涵養與識見。林語堂贊同黃山谷之論,認為:「讀書是養性,是啟發心靈,是增加風趣,但言語無味,面目可憎斷斷不可。」是以主張讀書的範圍要廣,隨興方式讀書,才叫做真正的讀書。也因為隨興,所以無時無處不可讀:「或在暮春之夕,與你們的愛人攜手同行,共到野外讀離騷經;或在風雪之夜,靠爐圍坐,佳茗一壺,淡巴菰(tobacco,菸)一盒,哲學經濟詩文史籍十數本,狼藉橫陳於沙發之上,然後隨意所之,取而讀之,這才得了讀書的興味。」這種閒雅、自在、尚友古人悠遊書翰之間的樂趣,實源於藝術性的讀書態度。

  本文乃林語堂赴美之後所寫,收錄於西元一九三七年出版的《生活的藝術》一書當中。林語堂發表過不少「書話」作品:民國二十一年十二月八日在復旦大學的演講──〈論讀書〉,當月十三日又以相同內容在大夏大學(上海一所私立大學)演講,而後刊載於民國二十二年二月《申報月刊》第3卷第2期。另有一篇同名為〈讀書的藝術〉,則是民國十九年十月二十六日聖約翰大學的演講稿,刊載於民國二十年二月《中學生》第12期,後被收入《大荒集》(中國:生活書店,一九三四年版)、《一夕話》(臺灣弘翁企業有限公司,二○○二年版)、《名家談讀書》(改篇名為〈讀書的門道〉)(臺北:牧村圖書有限公司,二○○二年版)。

 

二、作者介紹

(一)林語堂文學主張與成就

  林語堂認為文學是個人心靈的表達,他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雜誌,提倡幽默文學,與書寫性靈的小品

  他是以英文書寫而揚名海外、集古今中外文化於一身的幽默大師,是單純的散文作家,更是傑出的小說家與文化學者。其獨特的中西文化觀,不僅體現於其諸多英文小說、傳記和文化評論,也以不同程度的方式呈現於其中英文書評、序跋、讀書隨筆和雜文札記之中。他的文學活動大致可分四期:語絲時期(1923~1932)、論語時期(1932~1936)、海外寫作時期(1936~1966)、晚年寫作時期(1966~1976)。

  林語堂以英文寫作介紹中國文化引介給西方,所出版三、四十種英文著作,最富盛名者有描寫近代中國變遷的《京華煙雲》、閒情逸趣的生活小品《生活的藝術》、評論時政的《啼笑皆非》、《有不為齋文集》、《無所不談一集》、《無所不談二集》;將中國面貌引介給西方的《吾國與吾民》、《老子的智慧》、《中國的生活》;歷史傳記《蘇東坡傳》、《武則天傳》等。每一本著作都折射出不同時期、不同心境的林語堂,從青年時期的激憤到老年的淡泊,以文字記載所走過的心路歷程,時間的推移和思想的沉澱使他的散文風格日見個性分明,幽默而機敏,淡泊而深遠。

 

 

 

(二)林語堂散文特色

1.閒適幽默,獨抒性靈

  林語堂一生獨尊「閒談體」的小品文,「閒」是他的情調,「談」字表明與讀者的關係。幽默、性靈和閒適是林語堂文學思想的三個支點:他企圖透過幽默來改變中國現實,繼而改變中國人的苦悶人生;他提倡性靈,主張在文學上發揮個性,表現真思想、真情感;他的小品文從容睿智,輕鬆自然,有意超離現實。在三○年代的中國文壇獨樹一幟,形成了以他為代表的「論語派」。雖然在當時以「救國」為口號的現實環境裡遭受批評,但對於散文領域的開拓是人所共見的。

 

2.鎔鑄典故,博發事理

  林語堂作品精彩之處,正在於他不僅學識豐富,思想宏廣,更能融會貫通,說古道今,博徵廣引。他的筆調和風格像古時的人文主義者,描述人生的每一方面都深刻機敏、優美雍容,在評論上能恰如其分,見其真情真性、教養修為。

 

3.題材廣博,透視人生

  林語堂在《人間世》發刊詞中說:「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皆可取材,故名為『人間世』。」除了寫人記事的憶舊作品之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擷取平凡瑣事為題材,透過生活中的一鱗半爪,反映人性的多面相,所以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咀嚼與玩味。

 

4.閒談筆調,從容有度

  林語堂散文隨筆半雅半俗,自然親切,深入淺出,入情入理,從容自在地與讀者傾心交談。評者有云:「林語堂的散文沒有絢詞麗語,也沒有絲毫的說教成分,彷彿是知心好友間的娓娓閒談,談生活談思想談藝術談情趣,在不知不覺中猶如一汪清泉沁入人的心脾,讓人心曠神怡。」

 

(三)軼聞掌故

1.新式教育得啟蒙,語言學裡鑽研深

  林語堂的父親是基督教牧師,對西方文化非常感興趣,故讓林語堂從小接受西方教育。他聽說上海聖約翰大學是全中國學英文最好的大學,於是賣掉在漳州唯一的房子,並四處借錢讓林語堂入聖約翰大學讀書。林語堂畢業後應邀任北京清華大學中等科英文教員,同時鑽研中國古典文學、語言學。三年後,得獎學金赴美入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深造。其間因獎學金無故取消,申請前往法國為華工服務,從事平民教育工作,進修法文、德文。民國十一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隔年以論文古代中國語音學獲德國萊比錫大學語言學博士學位。

 

2.論時為文建志業

  民國十三年《語絲》創刊於新文化運動熱烈時,魯迅為發起人,林語堂是主要撰稿人之一。林語堂認為批評時政是保持學者自身尊嚴,因此他不但寫了許多針砭時弊的雜文,還有幾次拿竹竿、磚石和警察打架,對於被擊中眉頭留下的疤得意洋洋。民國二十五年赴美,不僅在美書寫抗日救國文章引起極大迴響,並與巴金、夏丏尊、魯迅等二十一位作家,發表文藝界同人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主張言論自由,呼籲聯合抗日救國。民國二十八年為紀念抗日在前線為國犧牲的英雄,寫成《京華煙雲》,以人物悲歡離合為經,時代變遷為緯,描寫庚子義和團事件到抗戰間,中國社會的生活,書結筆於「不到山河重光,誓不回家鄉」軍民所唱的歌,流露林語堂的愛國之思。

3.著作等身中英兼備

  林語堂於民國十七年任中央研究院英文總編輯,其後,為英文《中國評論週報》撰稿,建立傑出英文作家之美名。所編著的《開明英文讀本》,由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供初中學生使用。出版不久便風行全國,成為最暢銷的中學英文教科書。林語堂以「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為寫作態度。民國二十四年用英語作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國與吾民),受賽珍珠協助出版,在美國暢銷。書中對中國國家人民的分析獨具卓見,使得林語堂一舉成名,自此享譽歐、美文壇。後到美國定居,以著作為生,主要用英語寫作。

  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出版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藝術),以個人經驗陳述中國人生活觀,被美國「每月讀書會」評選為十二月特別推薦書。翌年,此書成為全美暢銷書冠軍,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達五十二週之久,這本書也是林語堂作品中各國譯本最多、銷路最廣的作品,歷四、五十年而不衰,也形成一股林語堂熱。民國二十八年出版首部小說 Moment in Peking(京華煙雲),獲選為美國「每月讀書會」十二月特別推薦書,為林語堂最自豪的作品。Leaf in the Storm(風聲鶴唳),描寫抗戰期間的愛情悲劇故事;The Wisdom of China and India(中國印度之智慧),介紹中國及印度古代經典;The Gay Genius(蘇東坡傳)費時三年完成,是林語堂最偏愛的作品。傳播東西文化不遺餘力的林語堂,除創作小說介紹中國社會,並大量翻譯中國經典作品,如老子的智慧東坡詩文選幽夢影板橋家書……等。

 

4.燒婚書

  林語堂結婚時,當著眾賓客的面拿出婚書,對新婚的妻子說:「婚書只有在離婚的時候才有用,我們一定用不到。我把它燒了!」舉座譁然。

 

5.伉儷情深

  結婚五十週年時,林語堂把這金婚紀念日名為「金玉緣」,還送夫人一個別緻的金質胸針,鑄「金玉緣」三字,並在上面刻了 James Whitcomb Riley 所著〈老情人〉歌詞:「同心相牽掛/一縷情依依/歲月如梭逝/銀絲鬢已稀/幽冥倘異路/仙府應淒淒/若欲開口笑/除非相見時。」而談起這半世紀婚姻的祕訣,夫妻倆都認為在於給與愛,在過去一萬八千多日子裡,他們相互之間盡是「給」,而不計較於「受」。

 

6.生活藝術閒適趣,赤子之心發明樂

  林語堂喜歡《幽夢影》裡所云「能閒人之所忙,忙人之所閒」,也就是盡力工作,盡情作樂。他熱愛旅行自然,享受釣魚,實踐幽默、性靈、閒適的生活哲學與亦莊亦諧的生活態度。林語堂自言思想「一團矛盾,但以自我矛盾為樂」,他愛慕西方,但卑視西方教育心理家;自稱是「現實理想主義家」,又稱自己是「熱心人冷眼看人生」的哲學家;他以老、莊門徒自許,但自稱是在中國最努力的工作者非他莫屬;他愛中國人,但評論中國人比誰都誠實;他從事文學創作,卻對各種發明有興趣,如發明「明快中文打字機」、「自動打橋牌機」、「自動門鎖」、「英文打字鍵盤」,修改「國語羅馬字拼音法」。這種種矛盾,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結果,也是完全性靈的生命情調。

 

7.菸斗不離身

  菸斗與林語堂幾乎密不可分。沒有菸斗,他定不下心做事,也無法思考,因此只要清醒不睡時,林語堂就抽菸不止,他宣稱他的文章是由尼古丁構成的,他知道他的書上哪一頁尼古丁最濃。他對妻子極其忠實,因為妻子允許他在床上抽菸,他說:「這是完美婚姻的特點。」

8.書不完成不理髮

  林語堂為專心寫作《京華煙雲》,特地住到城外松樹林中的木屋裡,頭髮長了也顧不得,並言書不完成就不理髮。民國二十八年八月八日在妻兒圍繞下,他寫完最後一句,畫上最後一個句點,全家歡呼唱歌。隔天,他去理髮了。

 

9.幽默大師妙語如珠

  林語堂不但是中國幽默的倡導者和鼓吹者,也是卓越的實踐者。直至今日,林語堂的一些幽默妙言仍活在讀者和大眾的口頭,如「紳士的講演,應當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好」、「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子裡安裝有美國的水電煤氣等管子,有個中國廚子,有個日本太太,有個法國情婦」。有一次,林語堂在美國演講,大談中國文化之好,一個觀眾質問他:「那我們美國有沒有好東西?」他想了想,說:「有,我最欣賞你們美國的馬桶。」

 

10.有不為齋不亦快哉

  民國五十五年,落葉歸根的思鄉之情促使七十多歲的林語堂離美返臺,選擇和家鄉相似的陽明山山腰白屋做為晚年的定居處。林語堂生前曾經形容這座居所:「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並將書房命名為有不為齋。所謂「有不為」者,也就是「唯有所不為然後可以有所為」。正代表了他以「有為」為中心,不隨流俗的處世哲學,有所「不為」的生活態度。

  林語堂病逝後安葬在白屋後院的陽臺下方,夫人捐贈其藏書、著作及手稿與其遺物,故居遂得以成立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今更名為林語堂故居)。

 

三、文學常識

(一)民國以來小品文作家

(小品文:有別於抒情、注重美之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雜感、隨筆之類;或稱雜文)

作 者

字號、

筆名

生平事蹟

文學成就、創作特色

著  作

周樹人

筆名:

魯迅

1.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

2.赴日學醫,覺悟醫學不足以救國,於是棄醫就文

3.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以小說和雜文批判封建社會的積習,以期喚醒民眾

2.雜文風格尖銳潑辣,批判性強。

3.中國第一位白話小說作家,狂人日記為新文學運動後第一篇小說

魯迅全集、

阿Q正傳(享譽最高的小說)

周作人

本名:

櫆壽

字:啟明

號:知堂

發表人的文學等雜文,建立人道主義的創作觀

雜文風格平和沖淡,清雋幽雅,內容多從自我個性出發,說古論今,洋溢知性趣味。後轉為清冷苦澀,古雅遒勁

雨天的書、

知堂文集、

苦茶隨筆、

自己的園地

林語堂

原名

和樂

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雜誌,積極推動小品文創作,主張「幽默」、「性靈」,「閒適」,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寫作風格

自言「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以英文寫作揚名海外,被美國文化界列為二十世紀智慧人物之一,曾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奬候選人

京華煙雲、

朱門、

生活的藝術、

無所不談合集、

當代漢英詞典

豐子愷

原名:潤

改名:仁

字:子愷

筆名:

T.K

1.少年從李叔同學繪畫、音樂;從夏丏尊學文學。後留學日本習繪畫、音樂

2.與友人於上海創辦立達學園

3.文學週報上發表「子愷漫畫」,中國始有「漫畫」之名

散文隨筆取材自兒童情趣、自然物象、社會百態,慈良清直,流露悲憫情懷

緣緣堂隨筆、

護生漫畫集

沈從文

原名:

沈嶽煥

祖父為湘軍將領,出生於軍人家庭,十四歲時,投身行伍,到北京後開始文學創作。中共入北京後曾因壓力過大自殺,後來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

語言樸實自然、溫柔敦厚,又能突出主題,作品讀來單純而又厚實,樸訥而又傳神。小說中呈現濃鬱的湘西地方色彩,凸顯鄉村人特有的性格神采。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

邊城(小說代表作)、

湘行散記(散文代表作)

梁實秋

原名治華

筆名:

秋郎、

子佳

集散文家、翻譯家、文評家、字典家、學者於一身

1.小品文潑辣幽默,機趣洋溢,簡潔圓融

2.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雅舍小品、

秋室雜文

錢鍾書

 

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留學英、法,是位學貫中西而富才情的學者。任教於多所大學,在中國大陸被評爲一級教授

1.在文學、國學、比較文學、文化批評等領域的成就,推崇者稱為「錢學

2.才氣高,幽默,擅長諷刺,以小說《圍城》享譽文壇

3.散文博聞動人,睿智幽默

學術:

談藝錄、宋詩選注、管錐篇(代表作)

小說:圍城。

散文:寫在人生邊上

吳魯芹

1918

1983

本名

鴻藻

魯芹

曾任教於師大、臺大及政大,後來以客座教授身分赴美,在紐約大學講授比較文學;中國時報設吳魯芹散文獎以紀念他的寫作成就

治學中西兼重,散文隨筆更是馳名當代文壇,文筆幽默詼諧。對譯介中外文學名著,不遺餘力

師友‧文章、

雞尾酒會及其他

蔡濯堂

筆名:

思果

曾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編輯、聖神修院中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翻譯中心訪問研究員等。旅居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期間,從事翻譯著作

著名的散文家與翻譯家。在內容上大部分講人生、文學;在遣辭用句上,注重平常話,不求造作

沙田隨想、

林居筆記

張繼高

筆名:

吳心柳

專業為新聞,最愛為音樂,用功之勤、貢獻之鉅,與本行亦可相較

作品結合知識與人生歷練,掌握時代脈動,以優雅從容之筆析論現代人進退之道,提倡精緻文化

必須贏的人、

樂府春秋、

從精緻到完美

許文雄

筆名:

許達然

歷史博士,曾任教於美國西北大學;由大學訓練知識分子關懷並批判社會的情懷與眼光

認為文學是社會事業,作家應做社會真誠見證者及批判者;其作品大多著眼於文明與自然的省思、鄉土關懷

含淚的微笑、

土、

素描許達然

黃永武

 

歷任高雄師範學院、中興大學、成功大學、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等校教授

研究古典文學並走向寫作的學者,本著專家學識,寫通俗文學,將中國古典之美介紹給讀者

愛廬小品

董存爵

筆名:

董橋

生於印尼,來臺就讀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後,留學英國倫敦大學。後至香港,擔任編輯工作,寫作專欄

文中徵引廣博,而蘊含了深刻的思考;文字含蓄細緻,而時見幽默俏皮。不但處處閃動中國人的智慧與深沉,也常有英國散文的幽默與犀利冷傲

董橋精選集

 

(二)民國以來美學家

作 者

字號、

筆名

生平事蹟

文學成就、創作特色

著  作

宗白華

原名:

宗之櫆

字:

伯華

習德文,習醫,赴德讀哲學、美學、歷史,後返國任教

被稱為「中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學貫中西,以詩學、哲學、美學為終身研究的志趣,一生著述豐碩,另有西方譯作多種。對現代美學貢獻卓著

美學散步、

宗白華全集

朱光潛

筆名:

孟實

1.大學畢業後在白馬湖春暉中學教英文,結識夏丏尊、朱自清等作家

2.考取官費留英,研究哲學、心理學、美學

中國現代美學的開創者和奠基者之一,文藝理論家

談美、

文藝心理學、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西方美學史

 

四、課文深究

  余光中在《剪掉散文的辮子》裡,論學者的散文的特色是:「功力深厚,且為性格、修養和才情的自然流露,完全無法作偽。」林語堂是對中西文化都有精湛涵養的學者,其性格、修養和才情,自然流露在他的作品當中。

  林語堂自言對書寫所抱持的態度是:「做人應該規矩一點,而行文不妨放逸些。因為文學像點心,不妨精雅一點,技巧一點。」因此,林語堂的文章說古道今,言之有物,流暢自如,再加上宏富的學識和鮮活的引用,使他的雜文在幽默諧趣之外,還帶著濃郁的儒雅的書卷之氣,充分展現學者散文豐厚之美。茲簡述本文寫作特色如下:

幽默風趣,從容自在

莊諧並作的文字,藉著幽默機智的字句,從顧千里「裸而讀經」、金聖嘆閉門讀禁書,到心領神會不知不覺地從床上跳起來的袁中郎,生動勾勒出讀書之樂。文中旁徵博引,閃爍其獨特的風采與色澤,洞悉人情世態的智慧,而天真與固執、坦率與誠懇的敘述,更見潛伏於他生命裡的熱與光,博學與深思。

娓語筆調,散閒清淡

嚮往晚明小品閒散自在、隨意興感、清新流暢風格的林語堂,在這篇文章裡顯現其一貫對散文的美學觀點。文句上並沒有繁複修飾,語氣一如與好友談心話家常般平緩而親切。這樣的語氣與筆調與其文章內容所強調的隨性寫意讀書觀十分契合,就像不擇地皆可出的流水,源源不絕地敘述對讀書的想法,卻又能止於所不可不止,在每一個起伏間波湧出另一層觀點。

思路嚴謹,層次分明

全文以「讀書的藝術」做為主線,展開如何體會、達到此境的敘述。先從讀書益處談起,敘說一部好書在手不但走入天寬地闊的另一個世界,更能藉以抒發情緒、解開疑惑,尤其是讀書能引領人沉思,把一個人從平庸的狀態中超拔出來。然後肯定讀書的目的如黃山谷所言,是變化氣質,使人「言語有味」、「面目可愛」──擁有優雅風味,只有抱持著這樣的目的讀書,才可以稱得上藝術。他主張非功利性的讀書,認為一個人讀書的目的不是要「改變心智」。至於讀書的態度,在這篇文章裡特別敘述天下並沒有非讀之書,也沒有不可讀之書,各人可「擇其所嗜而讀」、「依其所識而讀」、「溫故而知新之讀」,如此出乎自願、源於適性的寫意的讀書之道,方能體會有所會心的喜悅,而達到與作者心靈相契的境界。文末以「隨時隨地可讀」、「讀書必須完全出於自動」、「寫意」,再度提示「這才算是真正的讀書藝術」。全文層次分明,每一段各有重心,段與段間次第展開,字字句句打上心頭。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例          句

這種環境的變「更」(林語堂‧讀書的藝術)

良庖歲「更」刀(莊子‧庖丁解牛)

使史公「更」敝衣草屨(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輪流

使將士「更」休(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

互相

「更」相為命(李密‧陳情表)

醉則「更」相枕以臥(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重新

洗盞「更」酌(蘇軾‧赤壁賦)

莫辭「更」坐彈一曲(白居易‧琵琶行)

「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水經‧江水注)

身體

政「躬」康泰

親身、親自

「躬」親其事(林語堂‧讀書的藝術)、「躬」逢其勝

彎曲

「躬」身為禮

增加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論語‧子路)

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論語‧先進)

幫助、補助

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呂氏春秋‧觀世)

好處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糖的利「益」大(賴和‧一桿「稱仔」)

有好處的

讀書的「益」處還不只這一些(林語堂‧讀書的藝術)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ㄅㄧˋ

〔地位卑微而受到寵幸的人〕〔薜荔與女蘿。後比喻隱士的服裝〕〔跛行〕

ㄆㄧˇ

〔對整潔要求極嚴苛的毛病〕

ㄆㄧˋ

之地開天〔比喻前所未有〕〔死刑〕〔漂洗棉絮。洴,音ㄆㄧㄥˊ。絖,音ㄎㄨㄤˋ〕

ㄅㄧˋ

車羸馬〔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羸,音ㄌㄟˊ〕、卑禮厚〔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帚自珍〔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束手待〔把手綁起來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浮雲〔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

ㄅㄧㄝ

〔將氣憋住,不使它呼出〕、甕中之〔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

ㄅㄧㄝˊ

〔差勁、不高明〕

ㄅㄧㄝˋ

〔執拗、不順心〕

〔劃清責任、界限,表示與自己沒有關係〕、驚鴻一〔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

ˇ

〔掠,音ㄌㄩㄝˋ,書法向左斜下的一筆,永字八法中稱為掠〕〔捺,音ㄋㄚˋ〕

ㄌㄨㄛˇ

〔中國少數民族名〕而讀經

ㄍㄨㄛˇ

粿、包

ㄎㄜ

〔老套〕、大腿骨

ㄎㄜˋ

語訛言胡言亂語

ㄏㄨㄞˊ

ㄅㄛˊ

〔遇阻礙而跌倒,引申為失敗。躓,音ㄓˋ〕

ㄅㄟˋ

蕾、

ㄅㄨˋ

就班

ㄆㄟ

綠螘新〔新釀好,還浮著泡沫的酒〕

ㄆㄟˊ

償、植、

ㄆㄡˇ

斗折衡〔擊碎斗和秤,道家思想中使世人回復純樸和平的方法〕

ㄆㄨˊ

薩心腸〔慈悲心腸〕

ㄈㄨˊ

〔黃庭堅〕

 

ㄑㄧˊ

、黃〔中藥名〕

〔古國名〕

ㄓˇ

ㄕˋ

族、舔

 

七、修辭舉隅──引用修辭

定義

寫作時,援引古今中外人物之語言、詩文、故事,以增強文章說服力、感染力的修辭手法,叫做「引用」。

按:由於學問知識之富厚深博,學者下筆時,旁徵博引大小見聞掌故,信手拈來,自有趣味及啟發在。

例句

黃山谷)他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孔子說,五十讀易。

宋代某大儒在提到論語時說,讀論語的人很多很多,有些人讀了之後,一無所得。有些人對其中某一二句略感興趣,但有些人則會在讀了之後,手舞足蹈起來。

──同時運用「層遞」(在表達三件以上內容時,依序層層遞進),說明因讀者不同的領悟力,有淺深不同的讀書體受。

蘇東坡曾說,當他初次讀莊子時,他覺得他幼時的思想和見地正和這書中所論者完全相同。當袁中郎於某夜偶然抽到一本詩集,而發現一位同時代的不出名作家徐文長時,他會不知不覺地從床上跳起來,叫起他的朋友,兩人共讀共叫,甚至僮僕都被驚醒。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描摹她第一次讀盧梭,稱之為一次觸電。尼采(Nietzsche)於初讀叔本華(Schopenhauer)時也有同樣的感覺。

──連用數事典,強調讀者讀書時與作者性情相契之樂趣。

曾國藩在家書中答覆他的弟弟想到京師讀書以求深造時說:「苟能發憤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豕皆可讀書。苟不能發憤自立,則家塾不宜讀書;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宋代大儒歐陽脩自承最佳的寫作時候乃是「三上」:即枕上、馬上和廁上。清代學者顧千里當夏天時,常「裸而讀經」,即以此得名。

──(1)連用數事典,多番提醒讀者隨時隨地皆可讀書。

  (2)所引曾國藩家書,更兼用「映襯」以警示其弟讀書操之在己,不在環境好壞。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與「勤學」有關的成語

成  語

人 物

釋        義

韋編三絕

春秋‧( 孔子 

形容讀書勤奮不懈

引錐刺股

戰國‧( 蘇秦 

形容自勵苦學

學富五車

戰國‧( 惠施 

形容人學問淵博

目不窺園

西漢董仲舒

形讀書學刻苦專心

負薪懸書

西漢‧朱買臣

形容刻苦求學

鑿壁偷光

西‧( 匡衡 

指在貧困環境中勤奮苦讀

蒲牒寫書

西路溫舒

指在貧困環境中勤學不倦

牧豕聽經

東漢承宮

指在貧困環境中勤學不倦

牧羊讀書

三國魏‧王象

形容刻苦求學

讀書三餘

三國魏王朗

適宜讀書的三種餘暇。指冬天、夜晚、陰雨天

手不釋卷

三國魏‧( 曹操 

勤奮好學

德潤傭書

三國吳闞澤

指在貧困環境中勤學不倦

映雪囊螢

晉‧孫康、車胤

指在貧困環境中勤奮苦讀

懸頭刺股

孫敬

形容自勵苦學

鐵硯磨穿

桑維翰

比喻勤學苦讀,終有所成

牛角掛書

隋末‧( 李密 

指勤勉讀書

焚膏繼晷

韓愈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讀不怠

口舌生瘡

手肘生胝

‧( 白居易 

形容勤勉力學

映月讀書

南齊江泌

指在貧困環境中勤奮苦讀

十年讀書

南朝沈慶之

長期埋頭苦讀,努力於學業

斷虀畫粥

‧( 范仲淹 

形容不畏艱貧,刻苦勤學

歐母畫荻

‧( 歐陽脩 

歐陽母親在貧困環境中教導歐陽,多用以稱頌母教

讀書種子

方孝孺

世代讀書的人。譬喻有學問的才子

書聲琅琅

 

清脆響亮的讀書聲

書通二酉

 

指人學識豐富精湛

黃卷青燈

 

形容古代書生的讀書生活

炳燭之明

 

比喻人老而好學

人一己百

 

勉人努力向學

孜孜矻矻

 

形容勤苦力學

 

 

十、延伸學習

(一)本課引用典故原文

1.黃庭堅〈與宋子茂書〉:「每相聚,輒讀數頁前漢書,甚佳,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之,則俗塵生其間,照鏡則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也。」

2.程子曰:「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3.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誌銘〉:「公之於文,得之於天,少與轍皆師先君。初好賈誼、陸贄書,論古今治亂,不為空言。既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論》,其言微妙,皆古人所未喻。」

〔語譯〕兄長寫作,得自於天賦,年輕時和我都取法先父的文章。一開始喜好賈誼、陸贄的政論,論述古今治國安定亂亡之道,所論具體而不空泛。後來讀到《莊子》,長嘆說:「我從前心中有所見解,無法言說表達,如今讀到《莊子》,和我的想法深深相契。」於是作《中庸論》,見識精深,都是古人所未談到的。

4.《袁宏道集箋校》卷一九中記載:「余一夕坐陶公太史樓,隨意抽架上書,得闕編詩一帙(ㄓˋ,書一卷),惡楮(劣紙。楮,音ㄔㄨˇ,紙)毛書,煙煤敗黑,微有字形,稍就燈間讀之。讀未數首,不覺驚躍,急呼周望(陶望齡),闕編何人作者?今耶?古耶?周望曰:此余鄉徐文長先生書也。兩然躍起,燈影下,讀復叫,叫復讀,僮僕睡者皆驚起。」

5.歐陽脩《歸田錄》卷二:「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構思。屬,音ㄓㄨˇ)爾。」

 

(二)相關文章選讀

談讀書 朱光潛

  十幾年前我曾經寫過一篇短文談讀書,這問題實在是談不盡,而且這些年來我的見解也有些變遷,現在再就這問題談一回,趁便把上次談學問有未盡的話略加補充。

   學問不只是讀書,而讀書究竟是學問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學問不僅是個人的事而是全人類的事,每科學問到了現在的階段,是全人類分工努力日積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這成就還沒有湮沒,就全靠有書籍記載流傳下來。書籍是過去人類的精神遺產的寶庫,也可以說是人類文化學術前進軌跡上的里程碑。我們就現階段的文化學術求前進,必定根據過去人類已得到成就做出發點。如果抹煞過去人類已得的成就,我們說不定要把出發點移回到幾百年甚至幾千年前,縱然能前進,也還是開倒車落伍。讀書是要清算過去人類成就的總帳,把幾千年的人類思想經驗在短促的幾十年內重溫一遍,把過去無數億萬人辛苦獲來的知識教訓,集中到讀者一個人身上去受用。有了這種準備,一個人才能在學問途程上作萬里長征,去發現新的世界。

  歷史愈前進,人類的精神遺產愈豐富,書籍愈浩繁,而讀書也就愈不易。書籍固然可貴,卻也是一種累,可以變成研究學問的障礙。它至少有兩大流弊。第一,書多易使讀書不專精。我國古代學者因書籍難得,皓首窮年才能治一經,書雖讀得少,讀一部卻就是一部,口誦心惟,嘴嚼得爛熟,透入身心,變成一種精神的原動力,一生受用不盡。現在書籍易得,一個青年學者就可誇口曾過目萬卷,「過目」的雖多,「留心」的卻少,譬如飲食,不消化的東西積得愈多,愈易釀成腸胃病,許多浮淺虛驕的習氣都由耳食膚受所養成。其次,書多易使讀者迷方向。任何一種學問的書籍現在都可裝滿一個圖書館,其中真正絕對不可不讀的基本著作往往不過數千部甚至於數部。許多初學者貪多而不務得,在無足輕重的書籍上浪費時間與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擱了;比如學哲學的儘管看過無數種的哲學史和哲學概論,卻沒有看過一種柏拉圖的《對話集》。學經濟學的儘管讀過無數種的教科書,卻沒有看過亞當斯密的《原富》。做學問如作戰,須攻堅挫銳,占住要塞。目標太多了,掩埋了堅銳所在,只東打一拳,西踢一腳,就成了「消耗戰」。

  讀書並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選得精,讀得澈底,與其讀十部無關輕重的書,不如以讀十部書的時間和精力去讀一部真正值得讀的書;與其十部書都只能泛覽一遍,不如取一部書精讀十遍。「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詩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少讀如果澈底,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涵泳優遊,以至於變化氣質;多讀而不求甚解,譬如馳騁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心花意亂,空手而歸。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如暴發戶炫耀傢俬,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讀的書當分種類,一種是為獲得現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識,一種是為做專門學問。為獲常識起見,目前一般中學和大學初年級的課程,如果認真學習,也就很夠用。所謂認真學習,熟讀講義課本並不濟事,每科必須精選要籍三五種來仔細玩索一番。常識課程總共不過十數種,每種選讀要籍三五種,總計應讀的書也不過五十部左右。這不能算是過奢的要求。一般讀書人所讀過的書大半不止此數,他們不能得實益,是因為他們沒有選擇,而靜讀時又只潦草滑過。

  常識不但是現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專門學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學分野嚴密,治一科學問者多故步自封,以專門為借口,對其他相關學問毫不過問。這對於分工研究或許是必要,而對於淹通深造卻是犧牲。宇宙本為有機體,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關,牽其一即動其餘,所以研究事理的種種學問在表面上雖可分別,在實際上卻不能割開。世間絕沒有一科孤立絕緣的學問。比如政治學須牽涉到歷史、經濟、法律、哲學、心理學以至於外交、軍事等等,如果一個人對於這些相關學問未曾問津,入手就要專門習政治學,愈前進必愈感困難,如老鼠鑽牛角,愈鑽愈窄,尋不著出路。其他學問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專,不能博就不能約。先博學而後守約,這是治任何學問所必守的程序。我們只看學術史,凡是在某一科學問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於許多它科學問有深廣的基礎。目前我國一般青年學子動輒喜言專門,以至於許多專門學者對於極基本的學科毫無常識。這種風氣也許是在國外大學做博士論文的先生們所釀成的。它影響到我們的大學課程,許多學系所設的科目「專」到不近情理,在外國大學研究院裡也不一定有。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豈不是誤人子弟?

  有些人讀書,全憑自己的興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書就把預擬做的事丟開,用全副精力去讀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書,仍是如此辦,雖然這兩書在性質上毫不相關。一年之中可以時而習天文,時而研究蜜蜂,時而讀莎士比亞。在旁人認為重要而自己不感興味的書都一概置之不理。這種讀法有如打游擊,亦如蜜蜂採蜜。它的好處在使讀書成為樂事,對於一時興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養成一種不平凡的思路與胸襟。它的壞處在使讀書氾濫而無所歸宿,缺乏專門研究所必需的「經院式」的系統訓練,產生畸形的發展,對於某一方面知識過於重視,對於另一方面知識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專讀冷僻書籍,對於正經正史從未過問的,他在文學上雖有造就,但不能算是專門學者。如果一個人有時間與精力允許他過享樂主義的生活,不把讀書當作工作而只當做消遣,這種蜜蜂採蜜式的讀書法原亦未嘗不可採用。但是一個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種學問的志願,他就不能不有預定計劃與系統。對於他,讀書不僅是追求興趣,尤其是一種訓練,一種準備。有些有趣的書他須得犧牲,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書他必須咬定牙關去硬啃,久了他自然還可以啃出滋味來。

  讀書須有一個中心去維持興趣,或是科目,或是問題。以科目為中心時,就要精選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從頭到尾讀,以求對於該科得到一個概括的了解,作進一步高深研究的準備。讀文學作品以作家為中心,讀史學作品以時代為中心,也屬於這一類。以問題為中心時,心中先須有一個待研究的問題。然後採關於這問題的書籍去讀,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諸家對於這問題的意見,以供自己權衡去取,推求結論。重要的書仍須全看,其餘的這裡看一章,那裡看一節,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丟手。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對於初學不相宜。不過初學者以科目為中心時,仍可約略採取以問題為中心的微意。一書作幾遍看,每一遍只著重某一方面。

  蘇東坡〈與王朗書〉曾談到這個方法:

  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次讀之。當如入海百貨皆有,人之精力不能並收盡取,但是其所欲求者耳。故願學者每一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興亡治亂聖賢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餘念;又別作一次求事蹟文物之類,亦如之。他皆做此。若學成,八面受敵,與慕涉獵者不可同日而語。

  朱子嘗勸他的門人採用這個方法。它是精讀的一個要訣,可以養成仔細分析的習慣。舉看小說為例,第一次但求故事結構,第二次但注意人物描寫,第三次但求人物與故事的穿插,以至於對話、詞藻、社會背景、人生態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讀書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統組織。比如看史書,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與政治的關係,則全書中所有關於這問題的史實都被這中心聯繫起來,自成一個系統。以後讀其它書籍如經子專集之類,自然也常遇著關於政教關係的事實與理論,它們也自然歸到從前看史書時所形成的那個系統了。一個心裡可以同時有許多系統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許多「部首」,每得一條新知識,就會依物以類聚的原則,匯歸到它的性質相近的系統裡去,就如拈新字貼進字典裡去,是人旁的字都歸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歸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識,不但易忘,而且無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識必須與舊有的知識聯絡貫串,這就是說,必須圍繞一個中心歸聚到一個系統裡去,才會生根,才會開花結果。

  記憶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讀過的書所形成的知識系統,原本枝葉都放在腦裡儲藏起,在事實上往往不可能。如果不能儲藏,過目即忘,則讀亦等於不讀。我們必須於腦以外另闢儲藏室,把腦所儲藏不盡的都移到那裡去。這種儲藏室在從前是筆記,在現在是卡片。記筆記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學家採集標本,須分門別類訂成目錄,採得一件就歸入某一門某一類,時間過久了,採集的東西雖極多,卻各有班位,條理井然。這是一個極合乎科學的辦法,它不但可以節省腦力,儲有用的材料,供將來的需要,還可以增強思想的條理化與系統化。預備做研究工作的人對於記筆記做卡片的訓練,宜於早下功夫。

 

漫談讀書 梁實秋

  我們現代人讀書真是幸福。古者,「著於竹帛謂之書」,竹就是竹簡,帛就是縑素。書是稀罕而珍貴的東西。一個人若能垂於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用韌皮貫聯竹筒,翻來翻去以至於韌皮都斷了,那時候讀書多麼吃力!後來有了紙,有了毛筆,書的製作比較方便,但在印刷之術未行以前,書的流傳完全是靠抄寫。我們看看唐人寫經,以及許多古書的抄本,可以知道一本書得來非易。自從有了印刷術,刻板、活字、石印、影印,乃至於顯微膠片,讀書的方便無以復加。

  物以稀為貴。但是書究竟不是普通的貨物。書是人類的智慧的結晶,經驗的寶藏,所以儘管如今滿坑滿谷的都是書,書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價廉未必貨色差,暢銷未必內容好。書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精到。宋太宗每天讀《太平御覽》等書二卷,漏了一天則以後追補,他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這是「開卷有益」一語之由來。《太平御覽》採集群書1600餘種,分為55門,歷代典籍盡萃於是,宋太宗日理萬機之暇日覽兩卷,當然可以說是「開卷有益」。如今我們的書太多了,縱不說粗製濫造,至少是種類繁多,接觸的方面甚廣。我們讀書要有抉擇,否則不但無益而且浪費時間。

  那麼讀什麼書呢?這就要看各人的興趣和需要。在學校裡,如果能在教師裡遇到一兩位有學問的,那是最幸運的事,他能適當的指點我們讀書的門徑。離開學校就只有靠自己了。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有一個原則也許是值得考慮的:作為一個道地的中國人,有些部書是非讀不可的。這與行業無關。理工科的、財經界的、文法門的,都需要讀一些蔚成中國文化傳統的書。經書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書也一樣的重要。盲目的讀經不可以提倡,意義模糊的所謂「國學」亦不能饜現代人之望。一系列的古書是我們應該以現代眼光去了解的。

  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細味其言,覺得似有道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人,確實是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關係安在?何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於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游不知不覺受其薰染,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曰書卷氣。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反過來說,人不讀書,則所為何事,大概是陷身於世網塵勞,困厄於名韁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當然,改變氣質不一定要靠讀書。例如,藝術家就另有一種修為。「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成連言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偕往,至蓬萊山,留伯牙宿,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刺船而去,旬時不返。伯牙延望無人,但聞海水澒洞(ㄏㄨㄥˋㄊㄨㄥˊ,水勢洶湧)崩拆之聲,山林窅(ㄧㄠˇ)冥,群鳥悲號,愴然歎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連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這一段記載,寫音樂家之被自然改變氣質,雖然神祕,不是不可理解的。禪宗教外別傳。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頓悟即能明心見性。這究竟是生有異稟的人之超絕的成就。以我們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是讀書。

  書,本身就是情趣,可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書,立在架上,放在案頭,擺在枕邊,無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我對線裝書有一分偏愛。吳稚暉先生曾主張把線裝書一律丟在茅廁坑裡,這偏激之言令人聽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丟在茅廁坑裡,我丟洋裝書,捨不得丟線裝書。可惜現在線裝書很少見了,就像穿長袍的人一樣的稀罕。幾十年前我搜求杜詩版本,看到古逸叢書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詩箋》,真是愛玩不忍釋手,想見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紙張墨色亦均屬上選。在校勘上箋注上此書不見得有多少價值,可是這部書本身確是無上的藝術品。

 

開卷如開芝麻門 余光中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項羽這種英雄人物,當然不喜歡讀書。劉邦也不喜歡讀書,甚至也不喜歡讀書人。不過劉邦會用讀書人,項羽有范增而不會用,漢勝楚敗,這也是一個原因。蘇軾這兩句詩倒也不盡是戲言,因為一個人把書讀認真了,就忍不住要說真話,而說真話常有嚴重的後果。這一點,坐牢貶官的蘇軾當然深有體會。

  這種「讀書有罪」的意識加於讀書人的身分壓力,在資本主義社會理,也感覺得到。海外的知識分子裡,也有一些人只因自己讀過幾本書而忸怩不安,甚至感到罪孽慎重。為了減輕心頭的壓力,他們盡量低抑自己知識分子的形象,或者搬弄幾個十九世紀的老名詞來貶低其他的知識分子,以示彼此有別。

  其實在目前的社會,知識分子與非知識分子之間,早已愈來愈難「劃清界限」。義務教育愈來愈來愈普及,大眾媒介也多少在推行社會教育,而各行各業的在職訓練也不失為一種專才教育,所以在年輕人裡要找絕對的非知識分子,已經很難了。且舉一例,每年我回臺北,都覺得計程車司機的知識水準在逐漸提高。從駱駝祥子到三輪車夫,從三輪車夫到今日的計程車司機,這一行在這一方面顯然頗有變化。其他行業,或多或少,也莫不如此。祖國大陸,文革時批鬥學者、紅而不專、焚書鎖書、白卷主義,現在尊重知識分子,要幹部學文化,要人們學禮貌,要學者出國深造等等,也都顯示了反知主義的重大錯誤。到今天,我們都應該承認,無論在什麼社會,要是把讀過書的人劃為一個特殊的階級,使它和其他的人對立起來,甚至加以羞辱、壓抑,絕非健康之舉。

  讀書其實只是交友的延長。我們交友,只能以時人為對象,而且朋友的數量畢竟有限。但是靠了書籍,我們可以廣交異時和異地的朋友;要說擇友,那就更自由了。一個人的經驗當然以親身得來的最為真切可靠,可是直接的經驗畢竟有限。讀書,正是吸收間接的經驗。生活至上論者說讀書是逃避現實,其實讀書是擴大現實,擴大我們的精神世界。就算是我們的親身經驗,也不妨多聽聽別人對相似的經驗有什麼看法,以資印證。相反地,我認為不讀書的人才逃避顯示,因為他只生活在一種空間。英國文豪約翰生說:「寫作的唯一目的,是幫助讀者更能享受或忍受人生。」倒過來說,讀書的目的也在加強對人生的享受,如果你得意;或是對人生的忍受,你如果失意。

  在知識爆炸的現代,書,是絕對讀不完的,如果讀書不得其法,則一味多讀也並無意義。古人矜博,常說什麼「於學無所不窺」,什麼「一無不知,君子之恥」。西方在文藝複興的時代,也多通人,即所謂Renaissance man。十六世紀末年,培根在給伯利勛爵的信中竟說:「天下學問皆吾本分。」現代的學者,誰敢講這種話呢?學問的專業化與日俱進,書愈讀愈多,知識愈積愈厚,所以愈到後代,愈不容易做學問世界的亞歷山大了。

  不過,知識爆炸不一定就是智慧增高。我相信,今人的知識一定勝過古人,但智慧則未必。新知識往往比舊知識豐富、正確,但是真正的智慧卻難分新舊。知識,只要收到就行了。智慧卻需要再三玩味,反複咀嚼,不斷印證。如果一本書愈讀愈有味,而所獲也愈豐,大概就是智慧之書了。據說《天路歷程》的作者班揚,生平只熟讀一本書:《聖經》。密爾頓是基督教的大詩人,當然也熟讀《聖經》,不過他更博覽群書。其結果,班揚的成就也不比密爾頓遜色多少。真能善讀一本智慧之書的讀者,離真理總不會太遠,無論知識怎麼爆炸,也會得魚忘筌吧。

  叔本華說:「只要是重要的書,就應該立刻再讀一遍。」他所謂的重要的書,正是我所謂的智慧之書。要考驗一本書是否不朽,最可靠的試金石當然是時間。古人的經典之作已經有時間為我們鑑定過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經得起一讀再讀。一切創作之中,最耐讀的恐怕是詩了。就我而言,「峨眉山月半輪秋」和「歧王宅裡尋常見」,我讀了幾十年,幾百遍了,卻並未讀厭;所以趙翼的話「至今已覺不新鮮」,是說錯了。其次,散文、小說、戲劇、甚至各種知性文章等等,只要是傑作,自然也都耐讀。奇怪的是,詩最短,應該一覽無遺,卻時常一覽不盡。相反地,卷帙浩繁,今人讀來廢寢忘食的許多偵探故事和武俠小說,往往不能引人看第二遍。凡以情節取勝的作品,真相大白之後也就完了。真正好的小說,很少依賴情節。詩最少情節,就連敘事詩的情節,也比小說稀薄,所以詩最耐讀。

  朱光潛說他拿到一本新書,往往先翻一兩頁,如果發現文字不好,就不讀下去了。我要買書時,也是如此。這種態度,不能斥為形式主義,因為一個人必須想得清楚,才能寫得清楚;反之,文字夾雜不清的人,思想一定也混亂。所以文字不好的書,不讀也罷。有人立刻會說,文字清楚的書,也有一些淺薄得不值一讀。當然不錯,可是文字既然清楚,淺薄的內容也就一目了然,無可久遁。倒是偶爾有一些書,文字雖然不夠清楚,內容卻有其分量,未可一概抹殺。某些哲學家之言便是如此。不過這樣的哲學家,我也只能稱為有分量的哲學家,無法成為清晰動人的作家。如果有一位哲學家的哲學與唐君毅的相當或相近,而文字比較清暢,我寧可讀他的書,不讀唐書。一位作家如果在文字表達上不為讀者著想,那就有一點「目無讀者」,也就不能怪讀者可能「目無作家」了。朱光潛的試金法,頗有道理。

 

秋天的況味 林語堂

  秋天的黃昏,一人獨坐在沙發上抽菸,看菸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微微透露出暖氣,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一樣的輕鬆,一樣的自由。不轉眼繚煙變成縷縷的細絲,慢慢不見了,而那霎時,心上的情緒也跟著消沉於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講那時的情緒,而只講那時的情緒的況味。待要再劃一根洋火,再點起那已點過三四次的雪茄,卻因白灰已積得太多,點不著,乃輕輕的一彈,菸灰靜悄悄的落在銅爐上,其靜寂如同我此時用毛筆寫在中紙上一樣,一點的聲息也沒有。於是再點起來,一口一口的吞雲吐霧,香氣撲鼻,宛如偎紅倚翠溫香在抱情調。於是想到煙,想到這煙一股溫煦的熱氣,想到室中繚繞暗淡的煙霞,想到秋天的意味。這時才想起,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並不是這樣的,使人聯想的是蕭殺,是淒涼,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確有另一意味,沒有春天的陽氣勃勃,也沒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於枯槁凋零。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氣象。有人以老氣橫秋罵人,可見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

  在四時中,我於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秋是代表成熟,對於春天之明媚嬌豔,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慨,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的意味。大概我所愛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凜冽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那時的溫和,如我菸上的紅灰,只是一股薰熟的溫香罷了。或如文人已排脫下筆驚人的格調,而漸趨純熟練達,弘毅堅實,其文讀來有深長意味。這就是莊子所謂「正得秋而萬寶成」結實的意義。在人生上最享樂的就是這一類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為佳。菸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遠勝於香菸,因其味較和。倘是燒得得法,慢慢的吸完一支,看那紅光炙發,有無窮的意味。鴉片吾不知,然看見人在煙燈上燒,聽那微微嘩剝的聲音,也覺得有一種詩意。大概凡是古老,純熟,薰黃,熟練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樣的愉快。如一口燻黑的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鍋中徐吟的聲調,是使我感到同觀人燒大煙一樣的興趣。或如一本用過二十年而尚未破爛的字典,或是一張用了半世的書桌,或如看見街上一塊燻黑了老氣橫秋的招牌,或是看見書法大家蒼勁雄深的筆跡,都令人有相同的快樂,人生世上如歲月之有四時,必須要經過這純熟時期,如女人發育健全遭遇安順的,亦必有一時徐娘半老的風韻,為二八佳人所絕不可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鄧肯的佳句:「世人只會吟詠春天與戀愛,真無道理。須知秋天的景色,更華麗,更恢奇,而秋天的快樂有萬倍的雄壯,驚奇,郁麗。我真可憐那些婦女識見偏狹,使她們錯過愛之秋天的宏大的贈賜。」若鄧肯者,可謂識趣之人。

 

中國人之聰明 林語堂

  聰明係與糊塗相對而言。鄭板橋曰:「難得糊塗」,「聰明難,由聰明轉入糊塗為尤難」,此絕對聰明語,有中國人之精微處世哲學在焉。俗語曰:「聰明反為聰明誤」,亦同此意。陳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曉,惟有偷閒人,憨憨直到老」,亦絕頂聰明語也。故在中國,聰明與糊塗復合為一,而聰明之用處,除裝糊塗外,別無足取。

  中國人為世界最聰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證。能發明麻將牌戲及九龍圈者,大概可稱為聰明的民族。中國留學生每在歐美大學考試,名列前茅,是一明證。或謂此系由於天擇,實非確論,蓋留學者未必皆出類拔萃之輩,出洋多由家庭關係而已。以中國農工與西方同級者相比,亦不見弱於西方民族。此尚係題外問題。

  惟中國人之聰明有西方所絕不可及而最足稱異者,即以聰明抹殺聰明之聰明。聰明糊塗合一之論,極聰明之論也。僅見之吾國,而未見之西方。此種崇拜糊塗主義,即道家思想,發源於老莊。老莊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聰明人,《道德經》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聰明哲學。然聰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學,不為天下先,則永遠打不倒,蓋老猾巨奸之哲學無疑。蓋中國人之聰明達到極頂處,轉而見出聰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聰明絕頂,看破一切,知「為」與「不為」無別,與其為而無效,何如不為以養吾生。只因此一著,中國文明乃由動轉入靜,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為重持久不重進取,重和讓不重戰爭之文明。

  此種道理,自亦有其佳處。世上進化,誠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樂以求一心之安。此種觀念貫入常人腦中時,則和讓成為社會之美德。若「有福莫享盡,有勢莫使盡」,亦極精微之道也。

  惟吾恐中國人雖聰明,善裝糊塗,而終反為此種聰明所誤。中國之積弱,即系聰明太過所致。世上究係糊塗者占便宜,抑係聰明者占便宜,抑係由聰明轉人糊塗者占便宜,實未易言。熱河之敗,敗於糊塗也。惟以聰明的糊塗觀法,熱河之失,何足重輕?此拾得和尚所謂「且過幾年,你再看他」之觀法。錦州之退。聰明所誤也。使糊塗的白種人處於同樣境地,雖明知兵力不敵,亦必背城借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與日人一戰。夫玉碎瓦全,糊塗語也。以張學良之聰明,乃不為之。然則聰明是耶,糊塗是耶,中國人聰明耶,白種人聰明耶,吾誠不敢言。

  否所知者,中國人既發明以聰明裝糊塗之聰明的用處,乃亦常受此種絕頂聰明之虧。凡事過善於計算個人利害而自保,卻難得一糊塗人肯勇敢任事,而國事乃不可為。吾讀朱文公《政訓》,見一節云:

  今世士大夫,惟以苟且逐旋挨事過去為事。挨得過時且過。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理會事。且恁鶻突,才理會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負能聲,及少輕挫抑,則自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刻方為圓,隨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見識長進……風俗如此,可畏可畏!

  可見宋人已有此種毛病,不但「今世士大夫」然也。夫「刻方為圓」,不傷人感情,不辨是非,與世浮沉,而成一老猾巨奸,為個人計,固莫善於此,而為社會國家計,聰明乎?糊塗乎?則未易言。在中國多一見識長進人時,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時;多一聰明同胞時,便是國事走入一步黑甜鄉時,舉國皆鼾鼾睡到曉,憨憨直到老。舉國皆認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之聖賢,而獨無一失計之糊塗漢子。舉國皆不吃眼前虧之好漢,而獨無一肯吃虧之弱者,是國家之幸乎?是國家之幸乎?

  然則中國人雖絕頂聰明,歸根結蒂,仍是聰明反為聰明誤。嗚呼,吾焉得一位糊塗大漢而崇拜之。

(本文系承《星洲日報》之邀,撰寄該報者,擱筆後頗有骨鯁之感,乃轉抄一紙,登刊此地,使與國內同胞相見)

 

(節錄) 朱湘

  拿起一本書來,先不必研究它的內容,只是它的外形,就已經很夠我們的賞鑑了。那眼睛看來最舒服的黃色毛邊紙,總是紙色已經在我們心目中引起一種幻覺,令我們以為這書是一個逃免了時間之摧殘的遺民。他所以能倖免而來與我們相見的這段歷史的本身,就已經是一本書,值得我們的思索、感嘆,更不須提起它的內涵的真或美了。……

  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本舊書則開章第一篇你便將看見許多朱色的印章,有的是雅號,有的是姓名。在這些姓名別號之中,你說不定可以發現古代的收藏家或名傾一世的文人,那時候你便可以讓幻想馳騁於這朱紅的方場之中,構成許多縹緲的空中樓閣來。還有那些朱圈,有的圈得豪放,有的圈得森嚴,你可以就它們的姿態,以及它們的位置,懸想出讀這本書的人是一個少年還是老人;是一個放蕩不羈的才子,還是老成持重的儒者。你也能藉此揣摩出這主人公的命運:他的書何以流散到了人間?是子孫不肖,將它捨棄了?是遭兵逃亡,被一班庸奴偷竊出了他的藏書樓?還是運氣不好,家道中衰,自己將它售賣了,來償還債務,或是支援家庭?書的舊主人是這樣,我呢?我這書的今主人呢?他當時對著書、雕花的端硯,拿起新發的朱筆,在清淡的爐香氣息中,圈點這本他心愛的書,那時候,他是絕想不到這本書的未來命運。他自己的未來命運,是個怎樣的結局的,正如這現在讀著這本書的我,不能知道我未來的命運將要如何一般……

  咳!不如趁著眼睛還清朗,鬢髮尚未成霜,多讀一讀「人生」這本書罷!

賞析:本文聚焦於品享古書在歷來讀書人與藏書人點圈留印之間,所引發的想像,進而移思自我,由實而虛,迴盪情思盡在其中,可作為本文與作家精神融合之境相輝映。

 

十一、相關名句

(一)相關名句

1.沒有幽默滋潤的國民,其文化必日趨虛偽,生活必日趨欺詐,思想必日趨迂腐,文學必日趨乾枯,而人的心靈必日趨頑固。(林語堂‧一夕話)

2.作家的筆正如鞋匠的錐,越用越銳利,到後來竟可以尖如縫衣之針。但他的觀念的範圍則必日漸廣博,猶如一個人的登山觀景,爬得越高,所望見者越遠。(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二)名家書齋聯語

1.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南宋‧陸游自題書齋聯)

2.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聖賢心。(南宋‧朱熹題廬山‧白鹿洞書院聯)

3.咬住幾句有用書可以充飢;養成數竿新生竹直似兒孫。(清‧鄭板橋自題書齋聯)

4.書似青山常亂疊;燈如紅豆最相思。(清‧紀曉嵐自題書齋聯)

5.至樂莫過讀書,至要莫於教子;寡智乃能習靜,寡營乃可養性。(清‧蔣士銓書齋聯)

6.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清‧蒲松齡‧聊齋聯)

7.身無壟畝,心憂天下。(清‧左宗棠書房對聯)

8.千古一詩人,文章有神交有道;五湖三畝宅,青山為屋水為鄰。(俞平伯書齋聯)

 

(三)讀書的諺語

1.讀書百遍義自見。(南朝‧裴松之)

2.腹有詩書氣自華。(宋‧蘇軾)

3.不讀詩書形體陋。(清‧吳嘉紀)

4.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晉‧陳壽)

5.積財千萬,無過讀書。(南北朝‧顏之推)

6.一日不書,百事荒蕪。(唐‧李詡)

7.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宋‧劉彝)

8.勞於讀書,逸於作文。(元‧程端禮)

9.士欲宣其義,必先讀其書。(漢‧王符)

1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

11.家貧志不移,貪讀如饑渴。(宋‧范仲淹)

12.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宋‧歐陽脩)

13.讀重要之書,不可不背誦。(宋‧司馬光)

14.讀書謂已多,撫事知不足。(宋‧王安石)

15.嗜書如嗜酒,細味乃篤好。(宋‧范成大)

16.看書如服藥,藥多力自行。(元‧陳秀明)

17.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明‧馮夢龍)

18.略翻書數則,便不愧三餐。(明‧陳字自)

19.讀書貴神解,無事守章句。(清‧徐洪鈞)

20.同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清‧劉鶚)

21.自得讀書樂,不邀為善名。(清‧王永彬)

22.讀書志在聖賢,為官心存君國。(清‧朱用純)

23.貧寒更須讀書,富貴不忘稼穡。(清‧王永彬)

24.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清‧王豫)

25.至樂莫如讀書,至要莫如教子。(增廣賢文)

26.早知今日讀書是,悔作從前任俠非。(唐‧李欣)

27.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唐‧杜甫)

28.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宋‧蘇軾)

29.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萬卷始通神。(宋‧蘇軾)

30.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宋‧蘇軾)

31.年少從他愛梨粟,長成須讀五車書。(宋‧王安石)

32.藜羹麥飯冷不嘗,要足平生五車書。(宋‧陸游)

33.人能不食十二日,惟書安可一日無。(宋‧陸游)

34.讀書欲精不欲博,用心欲專不欲雜。(宋‧黃庭堅)

35.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宋‧鄭耕老)

36.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宋‧孫洙)

37.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南宋末‧翁森)

38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讀書好。(南宋末‧翁森)

39.不敢妄為些子事,只因曾讀數行書。(元‧陶宗義)

40.人家不必論富貴,唯有讀書聲最佳。(明‧唐寅)

41.欲讀天下之奇書,須明天下之大道。(清‧蒲松齡)

42.自家慢詡便便腹,開卷方知未讀書。(清‧張月樓)

43.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宋‧程顥)

44.鑿壁偷光,聚螢作囊;忍貧讀書,車胤匡衡。(元‧許名奎)

45.讀未見書,如得良友;讀已見書,如逢故人。(清‧左宗棠)

46.少年喜書策,白首意未足。幽窗燈一點,樂處超五欲。(宋‧陸游)

47.文須字字作,亦要字字讀。咀嚼有餘味,百過良自知。(金‧元好問)

48.讀書不知味,不如束高閣;蠢魚爾何如,終日食糟粕。(清‧袁牧)

49.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漢‧劉向)

50.讀書要玩味。(宋‧程顥)

51.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在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宋‧司馬光)

52.熟讀之法,於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宋‧朱熹)

53.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先於讀書。(宋‧朱熹)

54.讀書之法無它,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宋‧朱熹)

55.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宋‧朱熹)

56.大抵觀書須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也。(宋‧朱熹)

57.或作或輟,一曝十寒,則雖讀書百年,吾未見其可也。(明‧吳夢祥)

58.讀書必專精不二,方見義理。(明‧薛煊)

59.書不成誦,無以致思索之功;書不精讀,無以得義理之益。(清‧胡達源)

60.讀書勿求多,歲月既積,卷帙自富。(清‧馮班)

61.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長疾瘤。(清‧袁牧)

62.憂愁非書不釋,忿怒非書不解,精神非書不振。(清‧顏元)

63.善讀者日攻、日掃。攻則直透重圍,掃則了無一物。(清‧鄭燮)

64.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清‧張潮)

65.讀書,使自己變成愈臻完善的人。(英‧培根)

66.無目的的讀書,是散步而不是學習。(英‧李頓)

67.讀科學著作要讀最新的,讀文學作品要讀最古的,古典文學往往是最摩登的。(英‧布林沃‧利頓)

68.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德‧歌德)

69.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德‧歌德)

70.自學的人在讀書收穫和成功方面往往能超過專門教育的人,是因為他們目的明確,願望強烈。(美‧諾‧波特)

71.學者的墨水,比殉教者的血神聖。(阿拉伯‧穆罕默德)

72.在我流覽過書的太陽系裡,學校裡讀的書像地球,而校外讀的書則是太陽。(印度‧泰戈爾)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9回)

16~20題組:

  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細味其言,覺得似有道理。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人,確實是面目可憎,語言乏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關係安在?何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於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遊不知不覺受其薰染,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流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曰書卷氣。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反過來說,人不讀書則所為何事,大概是陷身於世網塵勞,困厄於名韁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梁實秋〈雅舍雜文〉)

賞析:本篇節選自《雅舍雜文》。梁實秋透過詮釋黃山谷的文句,推論不讀書面目可憎的可能原因在於「陷身世網,又缺乏尚友古人,變化氣質的機會」。全文由引語開端,設問引起立論,解說正反相生,極為詳實。

 

甲卷(第9回)

16~17題組:

  讀書須有膽識,有眼光,有毅力。膽識二字拆不開,要有識,必敢有自己的意見,即使一時與前人不同亦不妨。……劉知幾少時讀前、後漢書,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後書宜為更始立紀。當時聞者責以童子輕議前哲,乃「赧然自失,無辭以對」。後來偏偏發現張衡、范曄等,持見與之相同,此乃劉知幾之讀書膽識,因其讀書皆得之襟腑,非人云亦云,所以能著成《史通》一書。如此讀書,處處有我的真知灼見,得一分見解是一分學問,除一種俗見,算一分進步,才不會落入圈套,滿口濫調,一知半解,似是而非。             (林語堂〈論讀書〉)

賞析:作者強調讀書必須有一己之見,切不可人云亦云。此與孟子「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態度不謀而合。這對今日年輕朋友讀書,更是切中肯綮,讀書不僅是把課本裡的東西背下來,用於考試而已,要能「在不疑處有疑」、「在有疑處質疑」,追求真理,獲得真正的知識。

 

18~20題組:

  遠公在廬山中,雖老,講學不輟。弟子中或有墮者,遠公曰:「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願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執經登坐,諷誦,詞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也。                    (劉義慶《世說新語》)

語譯:釋慧遠居廬山時,雖然年紀衰老了,仍然講學論道不曾中斷。弟子裡偶有偷懶的,遠公就告誡後生說:「我就像日落時照在桑榆上的微弱光輝一樣,照理說是不可能照得長久的,只願你們能像旭日初升時的光芒一般,隨著時間的運轉,越來越明亮。」說完隨即拿著經書,登上坐席,高聲背誦,言詞表情都顯得很賣力。程度較好的弟子,都恭敬的受教,更加尊崇老師。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下列各文句□內應填入的字依序是:(甲)讀書人除了追求豐富的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涵養胸襟□識(乙)他的才華、道德、學問和能力都出類拔萃,不是一般人所能□及(丙)這兩位網球選手搭配雙打的時間已經很久,因此培養出絕佳的默□ (A)氣/契/器 (B)契/企/器 (C)氣/器/契 (D)器/企/契。                         〔97.學測〕

答案:(D)

解析:沒有人不會寫「默契」吧?關鍵是「企及」,這個「企」會就可以答對了。「企」有「提起腳跟或踮腳」之意,「企鵝」之所以為「企」,和《荀子‧勸學》篇「吾嘗『跂而』望矣」是相同的道理,「企」也是「跂」。

‧本題測驗目標為字義之辨識與應用能力。(甲)內容與「讀書」有關。

 

2.下列是一段古代散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 (甲)而世因貴言傳書,(乙)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丙)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丁)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 為其貴非其貴也。」(《莊子‧天道》) (A)(甲)(丙)(丁)(乙) (B)(乙)(甲)(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乙)(甲)(丙)。          〔97.指考〕

答案:(D)

解析:由「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找頂真排比的應為(丁),再由頂真找到(乙),最後將兩個意念組合,推展出莊子個人的結論(甲)、(丙)。題幹語譯:世人所貴重的道,載見於書籍,書籍不過是語言,語言自有它可貴之處。語言所可貴在於它表現出的意義,意義自有它指向之處。意義的指向之處是不可以用言語傳達的,但是世人因為注重語言而重視記載語言的書。即使世人貴重書籍,我還是覺得書籍不值得被看重,因為這被看重的並不是應該被重視的層面。

‧本題測驗目標為閱讀作品的辨識與應用能力。題幹引文內容與「書」有關。

 

3.下列文句「 」內詞語使用恰當選項是 (A)好書宛如蘭心蕙質的美人,要「別具慧眼」,才能看出她的動人之處 (B)買書若「隨心所欲」就難免失之於貪,失之於濫,擺設的意義重於閱讀 (C)書的節錄本都是將原著內容七折八扣,好似簡易速食,不容易「朵頤稱快」 (D)當時通貨已經開始膨脹,等到我「力有未逮」可以買書,書價又水漲船高,高攀不上了 (E)近世印刷發達,但印成書的形式卻不能算是書的東西,則「寥若晨星」,必須披沙揀金,才得窺見好書。

〔97.指考〕

答案:(A)(B)(C)

解析:(A)「別具慧眼」指具有特殊的眼光或見解。(B)「隨心所欲」是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C)「朵頤稱快」指飽食愉快的樣子。(D)「力有未逮」指能力有所不及。此處應指「略有能力」。(E)「寥若晨星」形容數量稀少。此處宜用「恆河沙數」。

‧本題測驗目標為詞語之辨識能力。選項內容皆與「書」有關。

 

(二)延伸補充

4.下列各組「 」內的字,讀音不同的選項是:(甲)自「暴」自棄/自「暴」其短(乙)滿腹經「綸」/羽扇「綸」巾(丙)湯「匙」碗盤/車門鑰「匙」(丁)強力遊「說」/「說」服技巧(戊)蠻「橫」無理/「橫」行霸道(己)頑「強」抵抗/脾氣倔「強」 (A)(甲)(乙)(丙)(丁) (B)(甲)(乙)(丙)(己) (C)(乙)(丁)(戊)(己) (D)(丙)(丁)(戊)(己)。                  〔91.學測〕

答案:(B)

解析:(甲)ㄅㄠˋ/ㄆㄨˋ。(乙)ㄌㄨㄣˊ/ㄍㄨㄢ。(丙)ㄔˊ/˙ㄕ。(丁)ㄕㄨㄟˋ(戊)ㄏㄥˋ/ㄏㄥˊ。(己)ㄑㄧㄤˊ/ㄐㄧㄤ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