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田園之秋――九月一日 陳冠學

一、寫作背景

1.〈九月一日〉是《田園之秋》日記的第一篇,從中可見作者的寫作動機與思想。以初秋清晨的田園為主體,感覺自己是置身晨野的詩人,心靈因這一片靈秀更為清澈明淨。接著描寫一日的農事,使農家生活化為具體。最後以夜讀、補書作結。

2.寫作動機:作者的田園之秋,是一本公日記,不是私的日記;是文學創作,不是描寫個人隱私的日記。他說:「我寫作田園之秋的目的,就是想傳達田園的美給年輕一代,而且是指特定的臺灣田園之美,整體想傳達的就是盼大家能愛惜我們的田園。」

 

二、作者介紹

出生

屏東縣人,民國二十三年生。

簡歷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大學期間,陳冠學走純粹國學的路,主要是研究儒家、道家的思想。

曾任教職及出版社總編輯。

教書與著作難兩全:學術研究與文學創作,都需要一片比較完整的時間來涵泳醞釀,而教書的工作,雖有些許自由時間,但卻是被切割零碎,很難做深度思考與創作。民國七十年,辭去教職,次年搬回屏東新埤鄉萬隆村老家耕讀至今。

實現臺灣之愛:鋌而走「選」參加省議員選舉。《老臺灣》、《臺語之古老與古典》、《田園之秋》與選舉是四位一體的,都是陳冠學實現社會關懷、抒發臺灣之愛的不同形式。

創作態度

陳冠學深入研究莊子思想,了解「無用之用」、「無為而治」的哲理,雖懷著「為人生而藝術」的目的,卻以「為文學而文學」的態度創作。

文學是藝術的一支,而藝術的本質是美,目的只在於發掘世界中的美、人性中超越不已的理想、感情中晶瑩透亮的純潔。文學可貴的是,將人的生命從汙濁的現實世界提升到一個很乾淨的世界,和宗教一樣地安頓人的生命。這是文學很大的一個功用,也是文學的最大使命。

吳明益看陳冠學

他認為在方法上,陳冠學所有生物的相關記述都純粹只是「記述」,即未如法布爾所進行的某些設定議題後,設計觀察方法的實驗性觀察。陳冠學的觀察結果常引向某種主觀的思維,十月四日的日記,陳冠學記載了土蜢的鳴聲,他認為這是「老友最後的道別」,之後拿書出來看,「有種悲愁落寞無奈之情瀰漫在心頭」。於是,這個紀錄引出來的其實是「為一往不復的歲月咨嗟一聲」,既無繼續對土蜢的習性進行鋪陳或嘗試理解,也非一種「認真嚴肅」的生態紀錄。

亮軒看陳冠學

陳冠學,一如五柳先生,不知道他是誰,也搞不清楚他現在何處。」

葉石濤看陳冠學

葉石濤先生在《田園之秋》的序文說:

「陳冠學具有中國傳統的舊文人氣質,同時又有臺灣知識分子參與(committed)的入世思想,他辭掉教職,毅然脫離看不見的枷鎖,絕不能看做是退縮和逃避,毋寧是一種更積極的為求真理寧願殉道而死的強烈意願。中國的知識分子一向是依附權力謀生的。設若堅決不想妥協,那麼唯一的出路便是退隱晴耕雨讀,過著清貧得道的生活。可惜我們的田園在哪裡?……」

作者軼事

(一)選讀中文系

  高二開學時陳冠學曾為選文組或裡組而煩惱。當時,許多人都想要考醫科,他心想,怎麼都這樣子呢?臺灣人實在應該要有人出來做中文的工作啊!他就這樣決定讀社會組。陳冠學特立獨行,不想追隨別人走一條人人競逐的熱鬧的路,別人學醫,他要讀中文,要走一條人少的寂靜的路。

入大學後,陳冠學走純粹國學的路,主要是研究儒家、道家思想。大三時,牟宗三先生教導諸子哲學,他被深深吸引,便一路往中國思想方面探討。

(二)鋌而走「選」參加省議員選舉

  人們常戲說:要害一個人破產有兩個途徑,搞出版社、辦雜誌其一,其二則是去競選。這兩樣,陳冠學都做了。

  當陳冠學宣布要出來競選省議員時,凡是認識他的人莫不吃驚。平日萬分厭惡政治的窮書生,居然也打算出馬,真不可思議。登記公布之後,有的同情他,有的諷刺他;但他都不放在心上。朋友以為陳冠學參選,即成長於臺灣,做為臺灣人的自覺,回饋鄉土純純的愛的體現。陳冠學參加競選最主要的政見,是為了維護臺灣原始森林。中央山脈乃臺灣的命脈,山中多為數千年的林木,特別是世界珍貴的冷杉、柏、檜,森林遭人濫砍、盜伐,令他憂心如焚。

  選舉期間,陳冠學孤軍奮戰,助選員的陣容只有三五同鄉子弟好友而已;經費又不足,可謂步步維艱。結果落選,還負了不少債。

(三)半隻鴨子補出精采文章

  寫田園之秋時有一個經驗很有意思:〈十月十九日〉那一篇,陳冠學有很強的意念要表達,但就是無法通透,幾天都寫不出來。心裡這樣想:「嗯,大概是營養不良的關係吧。」恰好母親拜拜,買了鴨子回來。中午拜完後,他再蒸一次,然後吃下了半隻。那個下午,就寫出來了;三千多字,都沒什麼修改,而且是一篇非常精采的散文,自己很滿意。所以很好笑,〈十月十九日〉這一篇文章是半隻鴨子寫出來的。

 

 

 

 

 

 

 

三、國學常識

(一)臺灣原鄉作家

作 者

筆名籍貫

生   平

學   術

著 作

賴 和

18941943

原名賴河,

號懶雲;

彰化市人

自小習漢文,後入公校接受日文教育,在彰化行醫,加入文化協會,投入抗日運動,二次入獄後,因心臟病發去世。終生創作不絕,留下大量作品,響應新文學運動,作品遍及小說、新詩、散文等文類。人稱「臺灣新文學之父」

作品具強烈抗議性,豐富同情心及深刻自我反省,被譽稱為「臺灣的魯迅」,是日治時代臺灣新文學的重要作家之一

賴和全集

鍾理和 )1915~1960

屏東人,

後遷高雄美濃

僅受高等小學及一年半村塾的教育;以文學創作為職志,自力學習中文。因與同姓鍾台妹戀愛遭社會反對,兩人遠赴大陸,雖謀生艱難,仍堅持寫作。臺灣光復次年,舉家歸臺,但不幸得肺病,不離病榻,家計賴其妻維持。一生備極艱辛,其創作全憑自修與毅力。人稱「臺灣鄉土文學之父」

1.創作歷三十餘年不間斷。作品生前死後俱未受重視,至七○年代才被人發現,今已公認為戰後初期臺灣重要作家

2.作品大率描寫個人生活之人事物。雖表現生活中的悲苦與哀傷,但適可而止,有溫柔敦厚之風

鍾理和全集

鄭清文 )1932~

桃園人

畢業於商學校,本任職於華南銀行,業餘從事小說創作,現已退休

作品具小鎮與農村的生活經驗,題材不刻意求奇,但具細膩人情與深刻人生觀察。小說英譯選本,曾獲美國環太平洋地區桐山文學獎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

陳冠學

1934

屏東縣人

曾任教師和出版社編輯,後來辭去教職,躬耕田園,從事寫作與研究

具有傳統文人溫柔敦厚的氣質,又懷抱知識分子關懷社會的思想,期待以文學喚起世人對土地的熱愛,提升生命的境界

父女對話

訪草、

老臺灣、

臺語之古老與古典、

高階標準臺語字典、

論語新注、

莊子新傳

王禎和

1940~1990

花蓮人

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曾任愛荷華大學訪問作家,一九五八年從事電視工作,後來進入臺灣電視公司任職。因罹患鼻咽癌而過世。 〈嫁妝一牛車〉與〈玫瑰玫瑰我愛你〉此兩篇小說後來曾先後被改編成電影

1. 總共寫了長短二十篇小說。戲劇、著譯書目、影評與雜文等甚多,約莫二百萬字

2.以人物刻劃及語言精準創新的寫作特點於文壇上發光發熱

2.〈嫁妝一牛車〉成為臺灣鄉土文學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玫瑰玫瑰我愛你、

人生歌王、

美人圖、

嫁妝一牛車

洪醒夫 )1949~1982

本名洪媽從;

彰化縣人

民國五十五年入臺中師專,翌年處女作短篇小說〈逆流〉刊登於臺灣日報副刊,開始寫作生涯

小說人物多為家鄉農民,對這些同鄉的貧困、迷信,表現高度的關懷與同情。文中不做主觀批判,描繪人物多具有臺灣農民質樸本質

黑面慶仔、

市井傳奇、

田莊人

黃春明 )1935~

宜蘭縣人

先後擔任小學老師、電臺記者、編劇、導演、製作人等

早期小說反映臺灣農村生活,長於刻劃卑微小人物;後來旅居臺北,主題轉換為描寫都市風貌以及本土文化與外國文化交融的迷思;散文寫作表現出色,對環境生態和弱勢族群,多所關懷

小說:

兒子的大玩偶、

鑼、

散文: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吳 晟

1944

本名吳勝雄;

彰化縣人

曾任教國中,教學之餘仍曾從事農耕

作品以自己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為題材,語言樸實。被公認為戰後臺灣第一位鄉土詩人

吾鄉印象、

農婦

楊敏盛

1950

筆名阿盛;

臺南縣人

畢業於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曾任中國時報散文創作,現成立出版社及寫作班

散文長於描寫臺灣農村,對鄉下人的人格特質及農村社會演變深有體會。常自然生動地將閩南語融入國語中,無拗口之處

綠袖紅塵、

行過急水溪

夏曼•藍波安

1957

臺東縣蘭嶼人

畢業於淡江大學法文系;曾任計程車駕駛,國小國中代課教師;長期與海洋為伍,對海洋有深刻體會

善寫達悟族的風俗人情;也常歌頌海洋的雄闊,其文章令人對海洋世界有無限遐想及沉思

八代灣的神話、

冷海情深

莫那能

‧馬列亞佛斯

1956

漢名曾舜旺;

臺東縣排灣族人

國中畢業後,因罹患弱視,全盲而無法進入師專、軍校就讀。在生存條件極為惡劣的環境下,秉持對民族的熱愛,以一針一點刺成其詩作,作者於作品中寫臺灣原住民族集體心靈深處沉積的抑悒、怨恨、忿怒和自卑,及追尋救贖和解放的情感,並表現出他對於當前臺灣少數民族諸問題的認識。(盲詩人,以按摩為業)

第一位用漢字寫出原住民詩歌的原住民詩人。由於作者在山區的大自然中長大,故詩中常有臺灣漢族系城市詩所難以有的遼闊、恢宏、強大的形象思維。其詩作最大的衷願是:「在絕望中找到希望,在悲憤中獲得喜悅」

恢復我們的姓名

瓦歷斯

諾幹

1961

漢名吳俊傑,

筆名柳翱;

臺中縣和平鄉泰雅族人

畢業於臺中師專。現擔任母校自由國小教師。曾主持原住民民族文化運動刊物《獵人文化》及「臺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

一九九○年起主編原住民文化運動刊物《獵人文化》及主持「臺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      創作涵蓋詩、散文、評論、報導文學、人文歷史等,並嘗試小說創作

詩集:

永遠的部落、

荒野的呼喚、

想念族人、

戴墨鏡的飛鼠、

番人之眼、

伊能再踏查

 

(二)陳冠學作品簡介

書 名

類別

簡       介

出版社

田園之秋

散文

作者對臺灣田園生活的寄情和讚美,個中蘊含了許多人文的思考和觀照。作者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農村生活,分為初秋篇、仲秋篇、晚秋篇

草根出版社

父女對話

散文

本書是敘述作者父女在人世僻靜的一個角落,過著遺世而獨立生活

三民書局

訪草

散文

本書是作者於田園生活之中所見、所感之作,內有田園意,有家居圖,有專寫田園聲光、哲理的卷軸

三民書局

老臺灣

史學

是研究先民活動的重要史料

東大圖書公司

臺語之古老與古典

史學

是研究先民活動的重要史料

前衛出版社

高階標準臺

語字典

字典

所收閩南語字詞,遠至上古時代至近代,及民間社會流傳的典雅閩南語

前衛出版社

論語新注

哲學

(儒學)

總結他對儒家思想的印證,牟宗三先生曾讚許為:「錢賓四先生論語新解或不能及。」

東大圖書公司

莊子新傳、

莊子宋人考

哲學

(道學)

學術史的一大翻案,他甚至自負為真能解莊者,古來今往唯他而已矣

三信出版社

 

(三)隱士集合(後漢書中,以「逸民傳」表示)

1.上古時代,堯想讓位給( 許由 ),許由到箕山溪畔洗耳,( 巢父 )更因溪水被汙,牽牛往源頭飲水。

2.殷商末年,( 伯夷 )、( 叔齊 )隱居首陽山,採薇為生。

3.春秋時期,天下大亂,( 楚狂 )、( 長沮 )、( 桀溺 )皆為著名隱士。

4.秦代大亂,( 東園公 )、( 綺里季 )、( 夏黃公 )、( 甪里公 ),這四位飽學之士先後爲避秦亂而結茅商山。

5.東漢( 嚴子陵 )不受權利富貴吸引,泥塗軒冕。

6.晉代( 陶淵明 )躬耕自給,貧困自甘。

7.唐代( 張志和 )隱居江畔,自稱為「煙波釣叟」。

8.北宋(  林逋  )梅妻鶴子,受人敬重。

德行高潔、與世無爭、心無塊壘、超然世外,是隱士留給人們的一般印象。然而,也難保沒有以退為進、欲仕故隱,將隱逸作為出仕鋪墊「終南捷徑」的作秀人物。當然,也有「隱以待時」的人物,比如周朝的( 姜望 )在渭水濱垂釣;三國時( 諸葛亮 )躬耕南陽,皆為等待明主知遇的例子。

 

(四)「日記」的寫作

   日記是另一項生活真實的紀錄,也是創作時容易被採用的方式。例如曾國藩的《曾文正公日記》、盧梭的《懺悔錄》、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所以有人說:「日記是寫作的最佳途徑。」

※日記的寫法

1.日記的功用

(1)幫助記憶:為免日後記憶消逝的遺憾。

(2)檢討過去,策劃未來:人生的道路要走得更好,便要反省、規劃。

(3)提高作文能力:因為日日寫、日日想,作文自然精進。

(4)養成「今日事,今日畢」的好習慣:這是培養責任感的好辦法。

2.日記的材料

(1)特別的人、事、物:因為「特別」,才與眾不同。

(2)讀書心得:無論書、報、雜誌的心得或摘要、剪報皆可。

(3)時事:當日或近日社會新聞、事件。

(4)言情抒懷:少男、少女的心情總是詩。

(5)言行反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6)生活或工作計畫:《中庸》:「凡事豫(預備)則立,不豫則廢。」

 

 

3.寫作要訣

(1)確實記載年月日、星期、天氣,日後才能查考、回想。

(2)切勿作流水帳:凡是例行公事,不必常提,即使提了,宜深刻為之。

(3)言之有物:要求重點、不可泛泛。

(4)忠於自己:忠於自己,才有真情意。

(5)用心選材:選擇有意義的事,才值得記上一筆。

 

四、課文深究

(一)文人隱居田園的情境

作者選擇田園之「秋」的原因如下

1.他喜歡秋日天高氣爽,是候鳥的季節,因鳥類是物類中最美、最有靈性的生命。

2.又愛秋天菊科野花在人腳前靜靜展蕊,正似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

3.白日巡視番薯,計劃農作進度;夜裡讀書、補書,與陶淵明「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晝耕夜讀,致力於創作的情調相近。可見作者有意營造文人隱居田園的情境。

 

(二)抒發感物起興、物我合一的思想

自然物色以美景召喚,他回應秋光的呼召,感受生命之可悅可愛,述說田園景致是創作的靈感之泉,感物起興的創作心理在此具象呈現。感覺人與萬物皆稟承造物主所賦予的靈性,所以面對自然,如此和諧親切;走進田園,如同回到生命初始的本源,何等自由自在,呈顯著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

 

(三)以溫暖的情意摹寫萬物

1.熱愛田園:作者對田園生活充滿由衷的熱愛,因此對周遭景物的觀照常帶有一分發自內心的溫暖感情,能與外物融合交契,於是看來平淡無奇的景觀,在他的筆下卻煥發出迷人的魅力。

描寫物象曉暢明白

能捕捉景物內在的神韻

   譬喻   )常出自作者浪漫柔美的聯想

如以輕柔飄逸的薄紗比喻白雲

以清泉似的氣息形容秋日的涼意,極為貼切

以一尾魚游入一泓清泉,表達回歸自然之樂

偏愛鳥兒,以彼此互動的方式,描寫那分親切的情意

見了伯勞,不由心喜,竟然對伯勞講話

一群烏嘴觱鳥掠過的身影,他沒有忽略

草鶺鴒連珠似的鳴囀,聽在他耳裡

鵪鶉噗地慌擲出來,那慌張憨傻的模樣,他能理解

擬人法)描寫花草,使植物顯得活潑靈巧

草蜘蛛披在草尖上的網綴滿了露珠,映著朝暉的晶瑩富麗,則精雕細琢,展現其精緻美麗

2.充滿詩情與靜謐的意境:燈下補書,在寂靜中彷彿聽見時間的腳步聲從身邊過去,「但是一定神,這才聽見田野裡傳來土蜢的夜鳴」,充滿詩情與靜謐的意境。蟲鳴唧唧,熱情地頌讚生命,長夜相伴,足以為心靈的知己。

3.全文前為論說,後為寫景,以秋色為主,以農事稼穡為輔,展現田園詩人對自然美景的觀照與哲思。

(四)問題思考

問   題

參    考    答    案

此文創作的動機?

藉著描寫理想的昔日美麗田園,喚起田園之愛。

讀者因而能珍惜臺灣的生態環境,付出實際的保護行動,那麼田園或許不致日漸敗壞汙染,而能慢慢復活。

置身田園兩年,田園生活使作者的心靈得到十分的沉澱與澄清。請問田園生活何以能帶給人如此的改變?

田園生活步調緩慢,稻子、蔬菜慢慢地成長,人的心情是舒緩輕鬆的。

工作性質屬於身體的勞動,心靈可以自由地感受、追憶、思想,漸漸地看清楚自己,釐清紛擾自己的混亂糾葛。

日記的第一天正好是秋季的第一日,乃是巧合,這真是巧合嗎?怎麼說呢?

應該不是巧合,而是作者的安排。

‧他不一定在秋日的第一天開始寫作,因為他已經決定要寫一本關於田園秋日的作品,以日記的形式,為期三個月。

‧作家就是發明家、創作者,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創造指定。

作者對伯勞說話,歡迎牠到寶島上過冬,這是一種怎樣的感情?

作者把牠當一個人、一個朋友來對待,對牠有一分真摯的感情,歡喜相見,情感自然展現於外,因而對牠說話,表達歡迎的情意。痴心相信伯勞也有人的感情,了解人的情思。

人與外物可以共感相通,動物也可以從人的動作、感情,感知人類是否有善意。靜靜走在牠身邊,或著站著觀賞牠,牠會越飛越靠過來,自由歡喜地玩著跳著,對人沒有恐懼。

作者巡視田園一遭之後,踏勘番薯,下午在家修理農具,計劃著農事。安排這些內容,在文中有何意義?

此文的焦點在於描寫田園秋日的美景與作者觀物賞物的心境,但此書畢竟是描寫參與農事的農人與田園,不是到此作短暫遊賞的旅人。

農人儘管充滿詩情,極為感性,但是還是得耕種操勞,才不致使田園荒蕪,生活無著。所以一番賞玩田園花鳥之後,順道查看番薯,計劃農事進度狀況,修理農具,如此才合農人的角色。

你曾經跟鳥類或動物產生有趣的互動嗎?請分享。

湖邊或公園有鴿子、麻雀在人們的腳下散步、覓食,圍著人們轉著,與人相親。我們帶些麵包,將它撕成碎屑拋在遠近草地上,鳥兒一群群飛下來,爭著啄食,身體胖嘟嘟的,一步一啄,非常可愛。當伸手想撫摸,或向前奔跑追逐時,鳥紛紛振翅飛起,形成一片優美壯觀的景象。(請自行作答)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作者認為自己最富有。你認為呢?

人們認為有錢即是富有,擁有的錢愈多,所能擁有或享有的資源就更多。但是,人只有一張嘴巴,一個身體,享用食物,「不過滿腹」,飢餓時,第一片披薩是美味的,但飽了,什麼山珍海味都覺得膩人。一個身體一次能穿多少套衣服?天天更換新衣又有多少趣味?躺下來需要多大的床鋪?因此,金錢的富有,帶給人的滿足有限;反倒是精神上的滿足是無窮盡的,大自然的美景,文學作品的美好趣味,人與人的思想感情的溝通,帶給人的豐富更勝於金錢所能給予的。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依賴

索然無「俚」

鄙俗

質而不「俚」

通俗的

「俚」語

2.

舒暢

天高氣「爽」、秋高氣「爽」

不拘小節

個性直「爽」

差錯

屢試不「爽」

違反

「爽」約

3.

依賴

懨懨無「聊」賴、民不「聊」生

利用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王粲•登樓賦)

姑且

「聊」備一格

閒談

「聊」天室

4.

結成果實

(音ㄐㄧㄝˊ ㄕˊ

「結實」纍纍

強健

(音ㄐㄧㄝ   ㄕ‧

身體「結實」

 

六、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字 音

詞         例

ㄗㄠˋ

、稍安勿、口乾舌、鼓

ㄘㄠ

ㄙㄠ

ㄙㄠˋ

ㄆㄧㄠˊ

一簞食,一〔出自《論語‧雍也》。瓢:老瓠對剖後,製成的舀水器或盛酒器〕

ㄆㄧㄠˇ

一眼〔瞟:斜視〕

ㄆㄧㄠˋ

ㄆㄨ

地一聲、朔迷離

ㄆㄨˊ

風塵僕僕、質

ㄍㄥ

ㄍㄥˇ

咽、桔短汲深〔用短繩子吊取深井中的水。比喻才力不能勝任〕、骨〔比喻正直,亦作「骨鯁」〕、骨之臣〔犯顏諫諍,敢進忠言的臣子〕

ㄍㄥˋ

上一層樓

 

 

七、修辭舉隅──轉化

定義

在語文中,描述一件人事物時,轉變其原來性質,化成另一種本質截然不同的人事物,而加以形容敘述的,是為「轉化」。

人性化

★擬人法:將物擬人

(1)那原野中、田埂間、道路旁和前庭後院裡的草木,都是在人們一場好睡的夜裡偷偷萌了芽,茁壯了,結實了的啊!

(2)夏天什麼時候跨了門檻進來,我並不知道。(簡媜•夏之絕句)

(3)勁量電池渾身是勁。(電池廣告)

(4)春,踏著芭蕾舞女的碎步,潛入了我的晒堂。(胡品清•最後一曲圓舞)

(5)雨好寂寞,這個世界好寂寞。(桑品載•寂寞雨)

物性化

★擬物法:將人擬物

(1)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李密•陳情表)

(2)你不妨搖曳著一頭的蓬草,不妨縱容你滿腮的苔蘚。(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閒話)

(3)不知道有誰在撕毀著我的翅膀,使我不能飛揚。(楊喚•詩簡集)

(4)我老覺得我們的小屋快要炸了,快要被澎湃的愛情和友誼撐破了。(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

(5)把忍耐種在心田,其根雖苦,其果卻甜。(善鎮•忍耐)

形象化

★擬虛為實:將抽象的事情具體化

(1)逮奉聖朝,沐浴清化。(李密•陳情表)

(2)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於汙濁了,但我們(指行道樹)仍然固執地製造不被珍惜的清新。(張曉風•行道樹)

(3)你的嘆息,應該被快樂絞殺,而對著明天歌唱。(楊喚•短章)

(4)那就摺一張闊些的荷葉,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夾在唐詩裡,扁扁地,像壓過的相思。(余光中•滿月下)

(5)把愛剪碎了隨風吹向大海。(張惠妹‧剪愛歌詞)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方位與詞語

西席

賓客、私塾教師

東儲

太子

北面

俯首稱臣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南面

君主

東市

刑場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東宮

太子

左遷

貶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不當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派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東海波逝

東逝大海的波濤。比喻大勢已去,無法挽回

東風人面

謂一年一度的春風依舊,而當年邂逅含情之人卻不得重見

馬耳東風

東風吹過馬耳邊。比喻充耳不聞,無動於衷

東郭先生

常用以比喻不分善惡,濫施仁慈的人

東床之選

謂佳婿的人選

東拉西扯

形容說話離題,沒有中心

東門黃犬

做官遭禍,抽身悔遲

東風解凍

有一個全新的開始

東食西宿

貪得之人唯利是圖

東兔西烏

月亮東升,太陽西落,表示時光不斷流逝

東鱗西爪

比喻零碎,不全面

失之東隅

謂初雖有失而終得補償

               

 

十、延伸學習

小孩子 陳冠學

  人人都有好惡之情,就是聖人也難免。居常從容無事的時候,不免自然會對自己對周遭靜靜地觀省;做為社群的一員,我這個人是怎樣的一個模樣?可愛或可惡?想到極可能惹人嫌惡的時候,不自覺背上便感到一陣冷,而後從內心裡泛起一陣羞愧,做人做到被人嫌惡,豈不是澈底失敗了?的確,要做到澈底成功甚難。然而在這方面有誰是澈底的成功者?想來想去,最後想到了小孩子。啊,唯有小孩子是澈底的成功者,人們沒有一個不喜歡小孩子。然而小孩子為何總惹人喜歡呢?想想自己,每次看見小孩子,嘴就合不攏,總要彎下腰去,摸摸他的頭、他的頰,牽牽他的小手,仔細看看他那圓睔睔的眼睛,和他講幾句話,口袋裡有糖果的話,自然就會掏出來遞給他。為什麼自己會這樣喜歡小孩子呢?

  這問題教我思索了好一段日子,一點一滴地,像世間任一門學問的探索,終至有了粗略而且確切的了解。

  基於生物種族繁衍的本能,成人本能地自然會喜歡小孩子,即使剛剛脫離童年的「小大人」,半大不小的少年少女,也會油然萌發這分本能。在生物界這是普遍有的本能,鳥類獸類都可得而見,除了以數量取勝的生類,如魚類,才可能用不到這分設計,否則要確保種姓之綿延,若沒有這分設計,不免顯出漏洞,有欠周密。小孩子是新生代,是老一代的接棒者,憑這個身分,在群體中自然有極高的地位。故在古代,小孩子可以做「王父尸」(祖父的受祭者),成人則不能。

  你在路上,在任何所在,看見了小孩子,喜得嘴合不攏,就是種族繁衍的本能做了基本動力。

  孟子有句話說:「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小孩子的眼睛不是瞭,當然更不是眊。他是一種渾全的真。目光閃爍分散不集中的眊,不可捉摸,令人警戒,這種目光令人疑懼。目光集中而明察的樣子,胸中固然是正,也令人生畏,這種目光也不怎樣吸引人。唯有小孩子渾全而真的目光,你一見就好像見到了愛育成物的造物主,可以完全依信他。你是闒茸(下材),是凶徒,是聖人,是天才,他渾然不辨。你是闒茸,在他的目光前,也不必為自己的庸碌而自卑;你是凶徒,在他的目光前,也不必為自己的邪惡而自覺形穢;你是聖人,在他的目光前,則可鬆懈下來道德仁義的緊張而獲得平易;你是天才,在他的目光前,你身上那萬丈的光芒收斂了,你的眼睛一下子從你自己大光芒的白盲裡復明。這樣的目光,無異是高懸天上的太陽光,普照一切,一視同仁。這樣的目光,有誰能不喜愛?人們喜歡小孩子,豈是沒有道理的嗎?

  小孩子讓人喜歡的地方多著。

  小孩子身上看不到力,這又是他美感的基礎之一。「力」字和「刀」字就差那麼半筆出頭。刀可用為生活的工具,也可用為行凶的利器。一個人素身或懷刀──那怕只是一片小刀片,別人對他的感應顯然就大大不同。成人不懷著力,是無法生存的;不懷著力,既不能生活也不能自衛。但是一把力就像一把刀,一念之間,常力可變為暴力。一個素身人和一個懷著力的人,別人對他的感應顯然也就大大不同。你何處尋個手裡不拿刀身上懷力的人跟他在一起?小孩子身上看不到力,你怎能不喜歡他?

  小孩子心中沒有機,這又是他美感的基礎之一。成人一身全是機,千千萬萬的機。夫妻、兄弟、朋友、路人,前一秒鐘還是光風麗日,下一秒鐘雷霆暴雨交加,你觸著他的機了。他身上不是有機,即如扳機,你扣都扣不著,何況才輕輕一觸?一個成人比如一座布滿了陷阱和機辟的山,你要遊這座山,你得小心下腳。二次大戰影片,常見沙漠上、平原上布滿了地雷。前一陣子,伊朗的荷姆茲海峽布滿了水雷。人世,到處是機,每一個機管著一個陷阱、一個機辟、一個地雷或水雷。除非你一動不動,怪不得你遍體鱗傷,不送命算是好運。但你本身便是這樣的一座山、一片平原、一方沙漠、一條海峽。你怨誰?世上能有那麼一座山、一片平原、一方沙漠、一條海峽沒藏機,你喜歡去不去?當然你喜歡去。於是你喜歡小孩子到了有似乎病態。

  小孩子是嶄新的生命,像剛製好的新衣,像剛出品的金筆,纖塵未惹,這又是他美感的基礎之一。新沐者必彈冠。若用小孩子做尺度來度量人間什物,怕所有的用品都得彈。於是你喜歡小孩子喜歡到像匣中的珠玉,像即將展蕊的花苞,像一切新製品。你面對他,不止是自己要先彈一彈,最好是先洗洗手、洗洗目,或是索性先沐浴齊戒。小孩子是神聖的,如實地說,這汙濁的人世,也只有小孩子才有資格走進大自然;人類自從離開大自然之後,便變得汙穢不堪了。

  大人的眼睛,可將有看成無,也可將無看成有。大人可以說個個都是有眼而無珠,早已瞎了。大人用觀念取代眼來看,看不見真實的世界。國王的新衣是無,卻看成是有;梵谷是有,卻看成是無,讓他瘋死。大人真要看真實的世界,走真實的世界,得搭著小孩子的肩,他引導你看引導你走。

 

田園之秋──九月四日 陳冠學

   天剛破曉,烏鶖便在田邊小溪畔一棵檳榔樹梢上直叫著:「吃酒,吃燒酒!」一早便要吃酒,真是酒鼈!其實烏鶖是種莊重有威嚴的鳥,穿著一身黑色的燕尾服,長長的尾羽,末端分叉,往外反曲,活似一支船錨;在初秋的此時,由於換羽,尾羽往往形成三層對鈎,竟像年輕姑娘穿著三層襇裙(褶裙。襇,國音ㄐㄧㄢˇ,閩南音景),樣子不免有幾分滑稽。烏鶖的嗓門很好,音質宛似片鋼琴,尤其吹口哨,可以說天下無雙。而牠那強烈的地盤觀念,不允許有體積比牠大的外客侵入,倒成了小鳥們的天然護衛,為一方重鎮,真教人起敬!因了這樣的性格,喜鵲、烏鴉、厲鷂(北方人叫老鷹),往往成了牠猛烈攻擊的對象,農人因此視牠為益鳥,百般優寵,從不加害。水田有鷺鷥,旱田有烏鶖,一白一黑,同為農莊象徵鳥。

  待晨課已畢,一家六口──包括牛、狗、貓、兩隻雞──都吃過了早飯,日頭早探出了山頭,升起一丈高了。提了犂,牽了牛,這就開始了今年頭一次的秋收。昨天割好的番薯壠就在牛滌(牛棚、牛屋。滌,國音ㄊㄧㄠˊ,閩南音ㄉㄧㄠˇ)邊,剛一出戶,便踏進收穫場,並且清爽得很,不像水田,平時拖泥帶水,收割時裡外一片粟芒,教人厭惡,這是我愛旱田旱作的無上因由。農夫似我,快何如之!當然,今天心情格外地好,收成是老天給農人最大的獎賞,怎能不喜形於色呢!

   剛套好了犂,烏鶖就停止了叫唱,憑老習慣,我就知道牠們準會飛下來,跟在犂後跳。果然,剛翻開了泥土,牠們早跟在我的腳後跟邊,在啄食螬、螻蛄、蚯蚓之類的土蟲了。

  約莫半個鐘頭之後,新翻泥土味吸引來了族親一群小孩,大約有十個。這是慣例,犂番薯,別家婦孺有(撿的意思。卻,閩南音˙ㄎㄧㄜ〔輕讀〕)番薯的權利;薅土豆(薅,拔的意思。國音ㄏㄠ,閩南音ㄎㄠ。土豆,即花生)、割稻也同例,要讓人家撿落米的、落穗的。孩子們見我才犂了一半,未曾採收,都站在田頭看,算是很規矩。鳥鶖們大概都吃飽了,只剩一隻還跟在後跳,其餘的早飛上樹梢去了。幾十隻麻雀落在新翻泥土上,一邊吱吱喳喳吵著,一邊在啄食其中的小蟲;幾隻赤腰燕在土面上穿梭迴翔,劃著優美的線條。日頭已到三竿高,照得泥土味越發擴散,對農人來說,這是世上唯一最提神醒腦的香味,吸在肺裡,滲在血中,元氣百倍。

  最大的一個孩子,大約十一、二歲,沒有上學,是一位族兄的長孫,要幫我收攏番薯;其餘的孩子也一齊要下來。我答應了,叮嚀他們不能做手。他們舉手發誓,有的說若做手屁股給蜜蜂叮,有的說若做手下次灌不出土蜢,有一個說睡覺時願給七腳林蜈(北方人叫壁錢,閩南音ㄋㄚˇ鵝)壓夢──俗傳夢魘是睡夢中被七腳林蜈正面照著引起的。於是孩子們七手八腳忙成一團,但是不到半分鐘便吵起來了,個子高氣力大的,劃了一截地段不准別人插手,個子矮氣力小的偏就不聽。最後那個年紀最大的孩子給他們分配地盤,把年紀小的分配到田壠的另一頭去;小的雖不服,又不敢不聽話,嘟嚕嘟嚕的各自去了。不一會兒,只聽見小的在那一頭喊著:「這一縣(一串。縣,閩南音ㄍㄨㄚ(帶鼻音)讀下去聲,如提東西的提〔本字是「何」字〕)好大呀!八條,總共八條!十斤,十斤重!」分明是在向大的吹噓。那小的也是一位族兄的孫子,才不到七歲,哪裡提得起十斤重的東西?這些孩子們有種天然的群欲將他們箍在一起,但是各懷鬼胎,只有完全公平的分贓,才能教他們相安無事。但是完全的公平是不可能的,故他們隨時隨地都要起內訌,上一分鐘零點幾的不公平,下一分鐘非得取償則絕無均勢與安定之可言,這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雛型。

  大約過了半個鐘頭,犂完了那另一半,定睛一看,孩子們早將番薯堆成五堆,像五座小山一般。只見他們滿頭大汗,一臉泥土,個個成了京戲裡的腳色,大花臉、小花臉,臉譜之奇特,真匪伊所思,可謂創未曾有之奇。看到這般模樣,我叫他們歇手,他們卻不肯,說要攻完為止──他們早已忘記了原先要來卻番薯的事了。

  又過了二十來分鐘,孩子們果然攻完了,番薯堆多出了三堆。我叫他們歇一歇,喝喝水。他們一窩蜂跑向小溪,跳了進去,爭著飲上游的水,又吵起來。只見他們往上游擠,擠了二十來丈,大概全都爭到清水喝了,才相率跳了出來。這些孩子們分離了不能過活,在一起又不能相安,爭吵是他們的特性,要到長大了爭吵才會向裡沉,變成彼此禮讓、互相涵容。這又是人類社會文明的真實歷程。

  拿了把傘,綁了竹枝,插在番薯堆邊,搬了一張矮凳子,我坐下來摘番薯蒂。本來這種小工,是婦女的工作,大男人是不屑做的,可是我是例外,沒有女人幫忙,只有自己動手做了。

  孩子們歇了不到幾分鐘,便又爭著在卻番薯了。只聽見最大的那孩子在發號施令,號令一響,孩子們各自衝進田裡,手排腳翻,忙著找尋脫了蒂的零薯。不一會兒工夫,個個都有所獲,都拿到一定的地點放齊。一個鐘頭不到,兩分地的新犂地被翻攪得稀爛,孩子們個個都撿到一大堆,紅皮的、黃皮的,間或有白皮的。大都是小拳頭般大小,竟有大似人頭的;說是他們做了手腳,不免有失公正,偶爾那樣大的大薯被看漏了是有的。於是又聽見那個大的孩子在發號施令了,他提議大家同時回家拿畚箕或籠子,在大路旁會齊,列隊進來,以免有人偷了別人的番薯。這倒是好辦法。制度自然是定出來的,小孩們早已有創制的先天能力,否則社會制度怎有可能呢?

   果然他們列隊進來,將撿到的番薯搬了回去。

   日頭向晡時,已摘蒂的一半番薯,裝在麻布袋裡,共十六袋,疊在牛車上,套了牛,載往鎮上去賣給番薯商。若不是那些孩子們幫忙收攏成堆,單靠我一個人,怕要忙上一整天,直到日落之前,還未必能收攏好,不說摘蒂、裝袋、載運了。

   坐在車前,腳底下的車轅不停地起伏簸動著,心裡有說不出的輕鬆愉快。向晚的西北風迎面拂來,一天的日光熱次第消退,清涼透骨。偶一抬頭,只見滿天披著一層灰雲,勻勻的、薄薄的、靜定的,像一匹久蒙塵埃的絹繒,給人無限寧謐的柔和感。

  再沒有比傍晚的天色變得更快的了,天空中似乎下著一種灰黑色的雲末,直把空氣的分子間空隙塞滿,遠處漸漸的看不清了,近處越來越恍惚了,地面更是積落得厚;尤其夾在兩邊高過人頭的蔗田間的牛車路,暗得更快。一鋪(十里為一鋪,合五公里。鋪,國音ㄆㄨˋ,閩南音ㄆㄛ讀上去聲,普讀訴的聲調)多路才走了一半,看著暮色漸深,不免有點兒困意,靠著柵板,略微休憩片刻,讓赤牛哥信步前進。說實在的,自從我決心做個農人,除了老天之外,我最感激的,就是正走在我前面,拖著載重兩千多斤硬木車的這一頭赤牛哥。說是人類感激畜生,或有點兒不合常情,但是這是事實。赤牛哥本來完全不必依靠我便可以自由自在無慮匱乏的過活。地面上有的是草,小溪裡有的是水。除非當做老天的用意來解釋,否則牛馬雞犬一點兒也不欠人類的情。俗語說:「一切天註定。」也許這是事實。否則我一分一秒都不敢叫赤牛哥給我服役。雖是天註定,心存感激是應該的。若一切事情都認為當然,未免太沒心肝了。

  偶爾有夜鷹從頭頂上掠過,睜開眼睛,只見暝色中一道黑影一閃而逝,大約有一、兩尺的寬幅。此鳥晝伏夜出,濾食夜空中的蚊蟲為生,古人誤以為蚊蟲由牠嘴裡吐出,故叫牠蚊母鳥。

  牛車顛簸得厲害,爬過陡坡,便是崙仔頂莊。我急急跳落轅下,一邊呼喝著,一邊幫著推車。赤牛哥使力拖著,蹄甲刮著石礫,卡卡地響;鼻子裡冒著白煙似的,發出風櫃般的送氣聲。上了崎,遠遠的便傳來狗吠,狗吠聲是村夜特色,不免有幾分親切溫情感。

  過了崙仔頂,街市在望。一路經過田野,經過荒原,那遼闊的黑暗之中的孤單落寞感,此時漸漸地被燈光與市聲所融解,像是從一場昏睡中醒了過來一般。

  一進南門,便是番薯街;街路的另一面是一片空地。挑了一家熟店卸了貨,將牛車趕過空地來,給赤牛哥解了軛,拴在轅前,放了一(綑。閩南音ㄗㄤˋ)草。空地上有一個水栓,提了一桶水,放在赤牛哥嘴邊。走進店裡,店主人差不多快磅完了。總共兩千五百四十三斤,每斤行情一元半,共計三千八百一十四元五角。摺好麻布袋,捆成一捆,放在車上。我於是踱到夜市去吃一年裡難得吃到幾回的各種零食。

  店鋪裡的商品,映著燈光,玲瓏滿目,對於欲望大、虛榮心強的人是一種鼓舞,但也是犯罪的根源。人類的欲望和生活品質,很難得劃出界限,因此這些商品是福是禍確也很難說,沿街瀏覽一遍,只當做一場藝術品展覽,不落進實用層面來看,自然是另一種純粹的經驗。

  在夜市零食攤上吃了一碟子日月蟶海鏡。蟶,國音ㄔㄥ,閩南音ㄊㄢ、一碗碗粿、一碗公鱣魚麵,肚子撐得幾乎走不動了。看見新出的紐橙(俗誤寫做柳丁),買了一斤。回程,出了南門,剝了一個吃,還好,還可以吃。

  一路上枕了麻布袋,放頭酣睡,就任由赤牛哥拖回家去罷;赤牛哥路草跟人一般熟了。反正,今夜還得趕夜工,摘完另一半的番薯蒂,大概天也快亮了,好再趕一趟早車。

 

 

 

 

 

 

十一、相關名句

1.在燕鴴劃破熹微曉空的鳴聲中醒來,在鈴蟲幽幽夜吟中睡去。沒有疲勞感,沒有厭倦感,這是我的生活。(田園之秋──九月三日)

2.一個小小的家,坐落在這樣闊氣的天地間,不由得你不滿足。(田園之秋──九月四日)

3.人們自生存歷練中早養成了專注的習慣,一些不關生存的事物,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世界的絕大部分,對單獨的某個人來說,或許自始就不存在的。(田園之秋──十月六日)

4.讓月光對直照滿身,獨自靜靜的在自己和族親的土地中間行走,領略此情此景,不負此景也不負此身。(田園之秋──十月六日)

5.人間裡的天才往往是最被冷落的,自然界的奇花異卉何嘗不如是!所謂深谷幽蘭,是生長在深谷中的幽隱處啊!(田園之秋──九月十九日)

6.沒有野心,內心就會平靜。(英國‧愛‧楊格‧夜思)

7.有一種方法可以獲得恬靜。我認為這種方法不僅對我,而且對所有人都是有效的。這個方法是:臨窗遙望繁星。(美國‧愛默生‧日記)

8.人有時間才悠閒,書頁上留出空邊才好看。(美國‧梭羅‧日記)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1回)

18~20題組:

對常接觸自然的人來說,世界從來沒有安靜過。她總是充滿著各種尖銳、低沉、歡呼、呻吟和對話。

「寂靜的夜」的說法,其實是一種聽力遲鈍甚或喪失的警訊。如果你站在棲息有白頷樹蛙的林邊就知道,難以想像蛙類會發出這般「達達達」的鳴聲,簡直就像打地基的鑽地機一樣。臺灣騷蟴和臺灣擬騷蟴在前半夜持續以高亢的熱情紡織,鈴蟲和各種蟋蟀的雄蟲不能忍受聽到其他雄蟲的曲子傳得比他更遠,他們使盡全力磨擦翅上的發聲器發出聲音,寄望著傳到雌蟲位於前腳脛節的鼓膜與導音器裡,那幾幾乎乎是一種愛的嘶喊。而生態學上,失去鳴禽、大型動物的狀況被稱為「寂林症候群」(silent forest syndrome),走在其間我們不再對陌生的聲音感到好奇、張惶與興奮。寂靜之林是一片失去想像力的荒域。

有時候在自然界,死亡也會發出聲音。比方說蛙類由於生存在敏感的溼地,牠們交換氣體的皮膚便常把一絲一點的汙染毒素帶到體內(水是各種毒物的最佳溶劑)。澳洲研究者藉畸變的蛙來了解汙染的程度,安靜的水域也就是黑帝斯的疆域。各種蜻蛉目的幼蟲或螢火蟲的幼蟲也被視為環境警報器,他們靜默地以軀體作為暗示,但只有打開悲憫之耳的人才能聽見。            (吳明益 在寂靜中漫舞)

 

 

甲卷(第1回)

16、17題組: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詩之五)

語譯:我居住在人煙稠密的地方,卻沒有車馬的紛擾,因為精神超脫世俗,所以就如同地處偏僻般不受干擾。在東籬下採菊,悠閒淡遠地看見南山。雲靄夕照山迷人,相伴飛鳥競歸巢。此時境地有自然和諧的意趣,只可意會,難以表達。

注釋:廬:茅屋。              人境:人們聚居之處。

車馬喧:車馬的喧囂紛擾,主要指世俗的交往。

問君:自問自答。           爾:如此。

偏:偏僻。              南山:指廬山,在柴桑南。

山氣:也稱山嵐,指山中的雲靄。    日夕:傍晚。

此中:是指詩中五到八句所展示的世界。 11欲辨:想辨別表達。

18~20題組:

   我讚楊柳美麗,但其美與牡丹不同,與別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楊柳的主要的美點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發展的,紅杏能長到「出牆」,古木能長到「參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見枝葉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記了下面的根,覺得其樣子可惡。你們是靠它養活的,怎麼只管高據在上面,絕不理睬它呢?你們的生命建設在它上面,怎麼只管貪圖自己的光榮,而絕不回顧處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經被斫(ㄓㄨㄛˊ),而上面的花葉還是欣欣向榮,在那裡作最後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惡而又可憐!楊柳沒有這般可惡可憐的樣子。它不是不會向上生長;它長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長得高,越垂得低。千萬條陌頭細柳,條條不忘記根本,常常俯首顧著下面,時時藉了春風之力,向處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親吻。好像一群活潑的孩子環繞著他們的慈母而遊戲,但時時依傍到慈母的身邊去,或者擁進慈母的懷裡去,使人看了覺得非常可愛。楊柳樹也有高出牆頭的,但我不嫌它高,為了它高而能下,為了它高而不忘本。              (豐子愷‧楊柳)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1.下列文句,運用「甲像乙,乙像甲」之互喻方式的選項是 (A)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每一首詩都銘記著梅花的精魂 (B)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亭亭舞女的裙,像風一般旋轉 (C)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閃著無數的街燈 (D)一面面鏡子,重重映射,就像七彩虹影般的光影;如夢似幻的虹影,如同鏡子映射般地虛幻無定 (E)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將它們甩到懸崖上,剎那間彷彿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碎末,碎末既像塵霧又像細雪般漫天飛舞。    〔91.指考〕

答案:(C)(D)

解析:(A)用「詩」來譬喻梅花,但並未用梅花來譬喻詩。(B)葉子像「舞女的裙」,又像「旋轉的風」。(C)先用「明星」來譬喻街燈,再用「街燈」來譬喻明星。(D)先用「虹影」來譬喻鏡子的映射,再用「鏡子的映射」來譬喻虹影。(E)本段文字用「翡翠、塵霧、細雪」來譬喻狂風吹起的巨浪。

 

2.閱讀下列兩段現代散文,選出最適合的詞語填入□中:(甲)且聽聽這個無風無雨無陽光的午後,一樹樹蟬聲在東在西在南在北,放肆著縱橫上下的交織,聲調如複雜的管絃,和無孔不入的□□。(蕭白〈長夏聲聲〉)(乙)霧來的日子,山變成一座座的列嶼,在白煙的橫波迴瀾裡,□□□□。……起風的日子,一切雲雲霧霧的朦朧氤氳全被□□,水光山色,纖毫悉在鏡裡。(余光中〈沙田山居〉) (A)奔流/忽高忽低/驅散 (B)飄揚/若隱若現/晾乾 (C)潑瀉/載浮載沉/拭淨 (D)喧鳴/隨波逐流/掃盪。             〔92.指考〕

答案:(C)

解析:選詞旨在測驗文義理解,評鑑用語優劣。此類題目最省力的解題方法是刪去法,例如此題閱讀(甲),先刪除(A)(B),再根據(乙)第一個空格,刪除(D),答案(C)已顯然可見。

 

3.閱讀下文,□內依序最適合填入選項是:「鳳凰樹別有情懷,抖盡一身花葉,換來一掛掛的長刀,帶刀的枝枒□□□地挺立著,□□指向灰陰的天空,似乎完全不記省軀體上曾經附著過一排排的□□,應說是倔強罷,就算北風狂起,它也不肯低頭。」(阿盛〈嘉南平原四題.鳳凰樹〉) (A)興沖沖/欣然/火柴 (B)空盪盪/傲然/火種 (C)靜悄悄/竟然/火星 (D)懶洋洋/凜然/火炬。                         〔97.學測〕

答案:(B)

解析:「鳳凰木夏季樹冠層開滿火紅色的花……鳳凰木的莢果像彎刀,又扁又長又厚,成熟以後變成暗褐色,硬得像木頭似。每年秋冬季節,當鳳凰木的綠葉漸漸凋落,枝條上成熟的大豆莢卻仍在寒風中晃盪。」(張碧員〈臺灣賞樹情報〉)

 

4.閱讀下文,根據文中的情境,選出依序最適合填入 (甲)  (乙) 的選項:「清光四射,天空皎潔, (甲) ,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 (乙) ,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梁實秋〈雅舍〉) (A)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地上陰影斑斕 (B)蒼然暮色,自遠而至/地上浮光躍金 (C)竹枝戲蝶,小扇撲螢/樹下芳草鮮美 (D)風雲開闔,山岳潛形/樹下燈焰幢幢。                                                       〔98學測〕

答案:(A)

解析:由「坐客無不『悄然』」可以研判(甲)處應填的與聲音有關;其次由「清光四射」及「月升中天」可知不可能是(B)的暮色自遠而至;更不可能玩「竹枝戲蝶」的遊戲或見得出「風雲開闔」,故答案呼之即出。而(乙)處為承接前句的「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則以「陰影斑斕」最佳;因為地面,故不可能接「浮光躍金」;因為身處戶外,故不可能是「燈焰幢幢」,由此亦可確認答案。

 

5.-6.為題組                                                        〔99學測〕

閱讀下列短文,回答2-3題。

許多作家我們都先讀他的作品,再讀他的小傳,梭羅對《湖濱散記》那種雋永,抒情的優美文體給我極深的印象,從觀察自然的細微抒發為文,他居住在華爾騰湖畔小屋中,過著耕讀的生活,小木屋是他自己造的,用泥粉塗抹室內,還造了壁爐以備嚴冬時取暖,他種地出售自己收成的豆子、玉米、蕃茄,維持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以達成追求精神生活的願望,梭羅極反對人為物質金錢所桎梏。

羅馬詩人荷瑞斯表示他最後所希望的生活是有足夠的書籍與食物以維持自己不陷入精神與物質的貧乏。人不能為金錢所腐化,成為物質的奴役,但像文學天才愛倫坡、夏特頓連溫飽都沒有,尤其是少年天才夏特頓不幸在貧病中自殺,如果天假以年,以他十七歲就能寫出最嚴謹的《仿古詩》的才華,必能將文學這片園地耕耘成繁花之園,貧病為天才敲起喪鐘,當人們追悼這位早逝的天才,輓歌的聲調中含有無比的惋惜。

美國當年在新大陸開創天地,脫離君主政治的約束,並不意味絕對的自由,如果人面對生活絕境經濟上燃眉之急,一家人沒有溫飽,那是另一種生的桎梏,談不上尊嚴自由。英國詩人華茲華斯得享天年,創作源源不斷,逍遙湖上,靠友人的贈款與政府印花稅的收入得以維持生活的尊嚴, 終於被戴上英國詩人的桂冠,在夏特頓與華茲華斯之間, 後者更令人羨慕。

莎士比亞說:「富有昇平餵養懦夫,堅苦是意志之母」。但生為現代人既不能渾渾噩噩,淪為物質的奴僕,也不能為了理想不顧生計,如何選擇一個精神與物質都不貧乏的局面,不錦衣玉食,能有棲身之所,維持生計,進一步追求精神的富足,這樣的社會才能達到安居樂業的尺度。( 呂大明〈精神與物質〉)

5.依據上文,符合作者觀點的選項是 (A)強調有志於道而不恥惡衣惡食, 才是真自由 (B)認同梭羅、華茲華斯之先得溫飽再從事創作 (C)對荷瑞斯的看法、莎士比亞的名言均不以為然 (D)推崇愛倫坡、夏特頓於貧困中不改其樂的精神。

答案:(B)

解析:(A)作者言「如果人面對生活絕境經濟上燃眉之急,一家人沒有溫飽,那是另一種生的桎梏,談不上尊嚴自由」,因此「有志於道而不恥惡衣惡食,才是真自由」是錯的。(B)梭羅「維持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以達成追求精神生活的願望」,「在夏特頓與華茲華斯之間,後者更令人羨慕」,故本選項正確。(C)「荷瑞斯表示他最後所希望的生活是有足夠的書籍與食物以維持自己不陷入精神與物質的貧乏」,這正是作者的論點,所以並沒有對荷瑞斯的看法不以為然。(D)「貧病為天才敲起喪鐘,輓歌的聲調中含有無比的惋惜」,故知作者並不推崇愛倫坡、夏特頓。

6.下列敘述,最能總括全文意旨的選項是 (A)貧困可以淬鍊人的意志, 進而充實作品的內涵 (B)安穩的物質生活與富足的精神生活, 應兼顧並重 (C)寧可物質生活匱乏, 也不能放棄精神生活的追求 (D)生計問題容易解決, 改善精神生活則有賴長期努力。

答案:(B)

解析:(A)選項重視貧困;(C)選項強調「追求精神生活」的重要,即使「物質生活匱乏」,也在所不惜;(D)選項關注「精神生活」,而看輕「生計問題」。皆非作者本意。

 

 

 

十四、問題討論延伸問題

(一)請閱讀陳冠學 田園之秋另一篇日記,並回答問題。

通常寫日記,是記錄作者個人的日常生活狀況,以及環繞著作者本身四周圍的人與物的種種。這本日記寫的是我自己的生活,十分單純,幾乎每日都是一樣的。在外人看來,這樣的生活實在也沒什麼好記的,即使記下來,總是千篇一律。這是實話。不過,我自己卻覺得每一個日子都很新鮮,永遠有著嚐不盡的味兒。這其中的關鍵是生活者的心活著,只要是心活著,日子就是怎樣重複都是活日子;否則,若是心死了,日子便跟著死了。田園的生活確是每日同是一樣的,這一點我在覺察過來之時,令我吃驚,我怎會在無盡的重複中覺得不曾重複呢?一種同一的味道怎能對同一的舌頭產生永遠新鮮的刺激或感覺呢?我所驚訝的是人的心靈與感官的差異,這個差異可真大啊!                                                 十月十一日

●作者「覺得每一個日子都很新鮮,永遠有著嚐不盡的味兒」,其原因為何?

:讓自己的心活著,保持自覺,對生活、對世界靈敏,那麼每一日都是新的一天。

 

(二)引導寫作──自然書寫

陳冠學先生敏銳感受周遭,書寫生活種種,大自然的事物在他眼中無一不美。我們雖然未必能置身田園,感受田園的趣味;但是懷有一顆好奇、開放的心,專注觀賞一草一木,即使在校園、在公園,甚至只是自家的陽臺上,也可以感受萬物的美,領會自然的真。請從生活周遭取材,以「美的角落」為題寫一篇短文。字數不拘。

【寫作提示】

1.選擇一個最美的角落表達你對它的情意。

2.那是一個怎樣的角落?空間景致如何?何以你認為它是最美的?

3.你在那個角落做什麼呢?它帶給你怎樣的美感?怎樣的喜悅?

【參考範文】

    最美的角落                      建國中學 李立源

整個校園中,我最喜歡的,真的是一個角落。它就在麵食部旁,離教室和人群有點遠,凹凸不平的地面上擺了幾張石凳,離石凳不遠,有兩棵大樹。它們彷彿站得很輕鬆的樣子,枝子從容地伸向天際,為我所喜愛的角落搭了一團綠色的屋頂。

我曾經負責打掃這個角落,看過如刀的秋風將葉子一層層地削下,看著地上深淺不一的紅,手上的掃把猶豫了起來;也看過春天的溫度烘醒了滿樹的花苞。有一個早上,在牆面發現了小貓三隻,頓時我們變成了調皮的小孩,樂不可支地將貓咪一隻隻抱回教室。

社團辦公室也在那個角落附近。有一天傍晚,我和一個學弟坐在石凳上,我傾聽他的煩惱。隨著他從合唱比賽說到課業,從課業說到交友,我躺著聽,發覺自己無力相助,眼睛只能望著葉縫中的天空,不知不覺天色由藍轉紫,由紫轉黑了。

高中三年的足跡遍布校園每一個地方,就連走廊也有我的回憶,迴盪著歡呼聲和笑聲。可是我還是最愛這個角落。不是因為樹蔭多涼,椅子多舒服,而是因為在這裡,我可以很自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