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戰士,乾杯!   黃春明

一、寫作背景

  十六世紀以來,臺灣政權變動頻繁,荷蘭、西班牙、鄭氏三代、清廷、日本、國民政府都統治過臺灣,這些政權都不是臺灣當地人民所同意或推舉的。就原住民而言,一再面對不同的異族統治,他們被迫一再改變自己的國家認同,被迫為侵略者作戰,甚至犧牲生命。

  此外,原住民必須以外來移民族群制定的社會準則為遊戲規則,與外來族群進行生存競爭,他們面臨生存的挫折、屈辱以及不公不義,族群的地位日趨弱勢與邊陲化,以至於長期以來,其歷史、文化與傳統智慧經常被忽略、扭曲、汙名化與表面化。是故陳映真曾說:「從原住民的立場來看,漢人在臺灣開發與拓殖的歷史,是漢人對臺灣少數民族劫掠、欺騙、壓迫和統治的歷史。」

  臺灣原住民面臨族群生存與文化的危機,他們的文化在不同的政權統治下幾乎銷聲匿跡,諸多勇於反抗、可歌可泣之事蹟亦不被記載流傳,因此漢人作家對原住民的描述、呼籲重視原住民的苦難,更顯意義與價值。

  本文節選自黃春明散文集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原載於民國七十七年七月八、九日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民國六十一年黃春明籌拍攝紀錄片「芬芳寶島」,到各地蒐集題材,在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巧遇一位魯凱族青年杜熊,發現他們家族四代男性隨著時代與統治者的不同,成為身分不同的戰士,這般史實,令作者為原住民所承受的歷史悲劇感到難過愧疚;另一方面,透過杜熊轉述外祖父的話語,作者也讚嘆原住民堅毅的生命韌性與生存哲學,在複雜的情緒與激動的情感交織下,寫下此文。

二、作者介紹

(一)黃春明的文學成就

  黃春明是鄉土文學代表作家,擅長小說、散文、詩、戲劇、童話等,黃春明的文學成就涵蓋多方面,而最為人所知的是小說,其次是散文,說明如下:

1.黃春明小說簡介:

  黃春明的小說曾榮獲第二屆國家文藝獎(文學類)、獲選「臺灣文學經典」及「最愛100小說」、民國九十九年獲得第二十九屆行政院文化獎。其「臺灣文學經典」得獎理由是:「黃春明的小說從鄉土經驗出發,深入生活現場,關懷卑微人物,對人性尊嚴及倫理親情都有深刻描寫。」其作品反映臺灣從農業社會發展到工業社會的變遷軌跡,語言活潑,人物生動,故事引人入勝,風格獨特,深具創意。

  他的小說創作大約可分為四期:

  (1)第一期:從西元一九五六年~一九六六年。是具有自傳色彩,「蒼白又孤絕」的創作早期,他認為在文學的起步上,一般都會先寫自己或自己最熟悉的人物和環境。

此期代表作品簡介:

A.城仔落車:刻劃阿媽帶著孱弱的孫子,正要投靠當妓女的女兒與她的男人,搭乘公車又不知何時下車,以致過站才下車,母孫兩人在寒風飛沙中艱難地回頭走,孫子已經無法舉步,阿媽也無力背負他,而與女兒約定的時間已來不及,幸而有車願意載他們一程,但是聽到城已經到了,內心更加的慌張不安。

B.男人與刀:男主角楊育在返鄉的火車上遇見昔日的女友,只是女友已嫁為人妻。父親為他安排婚事為解決自己的財務問題,他不願意屈從。當一個學校教師,他想改造社會卻無能為力,最後他拿著片刻不離身的刀子切一下自己的脈搏,流血過多死亡了。

  (2)第二期:從西元一九六六年~一九六九年。此時他開始以故鄉蘭陽平原為背景,書寫他所熟悉的小人物。雖然地位卑微,受盡屈辱,卻從不向命運低頭,在任何情況之下,他們都不喪失自尊與愛心;即使人生如何悲慘,他們依然對生命、對未來懷抱希望。黃春明說兒子的大玩偶與癬,那裡面多多少少有故鄉的羅漢腳,或鄰居、同學,他的祖父母,甚至自己生活的影子。

  黃春明表示鑼是他所寫的小說中最長的一篇,「我不知道當時在那樣的環境,又是我胸部痛得最厲害,竟能把鑼完成,交給沒有稿費的刊物。哪來的這樣力量呢?」後來他才明白,那是鑼的主角憨欽仔讓他感動的力量。(黃春明給憨欽仔的一封信)

  此期代表作品簡介:

A.青番公的故事:描寫青番公經過大水之後,喪失了親人與土地,含著眼淚,重頭再來建立自己的家園。他熱愛自己的土地,也歡喜有孫子可以繼承他努力打拚而擁有的田園。

B.看海的日子:白梅因家貧,被賣為養女,而墜入風塵為妓女。然而她不怨天尤人,也不受命運擺佈,藉由一個單純的男人懷孕,重返故鄉,興建家園,生下兒子,重新建立與社會的連結,找回自己的尊嚴。

C.鑼:刻劃在尊嚴與生存之間苦苦掙扎的羅漢腳憨欽仔,他敲鑼替人尋找走失的孩子,在喪禮時為人抬棺,獲得些許的報酬,他那樣卑微,那樣認分,在變遷急劇的時代,再也難以找到自己生存的位置。

D.兒子的大玩偶:寫坤樹為了供應生下來的孩子生活的需要,去當活廣告玩偶。背著沉重的廣告在大街小巷中走動,忍受炎熱,忍受人們的指指點點,也時刻擔憂著廣告漸漸無效,工作難保。他擔任兒子與社會的「玩偶」,及至後來他可以不再如此,孩子卻不認識他;為了教孩子認得他,喜歡他,他又在臉上上妝,裝成玩偶。

E.魚:無父母的阿蒼與弟妹由阿公照顧,小小年紀的他必須到城裡學功夫。阿公希望他回來帶一條鰹魚,因為山上很難得享受鮮魚的滋味。阿蒼很興奮地騎腳踏車回去,一條鰹魚包著姑婆葉掛在腳踏車上。腳踏車常脫鏈,阿蒼必須一再下車掛好鍊子。及至後來他一看才發現魚不見了。回頭尋找,只見魚被車子輾過,成為魚的圖案。阿蒼與阿公發生一場衝突,阿蒼心痛失去的魚,又怕阿公不相信他真的帶回來了。阿公願意試著相信,但阿蒼終究不肯接受安慰,以至於阿公氣得拿起扁擔追打他。

F.癬:描寫一對夫妻生養眾多孩子,丈夫靠做工維生,極為捉襟見肘。以一家人身上的癬,象徵生活環境不佳的難堪與不舒服,生存的辛苦無奈。

  (3)第三期:從西元一九七二年~一九七七年。黃春明開始把關注從鄉土小人物移往城市的小市民,涉及民族傳統與民族自尊的大問題,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意識。「黃春明從鑼以後就不再一味的「土」下去,而寫起「洋」來了。」(齊益壽一把辛酸淚—我愛瑪莉序)黃春明也說:「自從我看清楚自己的過去,認識自己與整個社會的關係,我的心靈才有一點成長,開始會多思想。無形中作品也慢慢有了轉變,寫的東西不再考慮文學通的趣味。於是從魚一變蘋果的滋味、莎喲娜啦‧再見這類作品了。當我有了轉變之後,我聽到好多過去鼓勵過我的讀者說,我的小說這一轉變,社會性加強了,藝術性反而減弱。」(一個作者的卑鄙心靈)

  此期代表作品簡介:

A.蘋果的滋味:故事起於一輛美軍車子撞傷來到城市求生的工人,傷患家屬因此而受到「恩待」,無須擔憂醫療費用,更有一筆極大的賠償金,還有送來似乎美味的蘋果。那蘋果看來鮮豔,咬起來卻「酸酸澀澀,嚼起來泡泡的有點假假的感覺」,藉此勾勒臺灣與美國政治經濟上不平等的關係、臺灣人崇洋媚外的心理,是一篇帶有諷刺意味的小說。

B.莎喲娜啦‧再見:藉一群來臺洽公順道嫖妓的日本人其醜惡的嘴臉,重新檢視臺灣與日本的關係,是一篇民族意識極為強烈的小說。

  (4)第四期:從一九八六年~一九九九年。他把小說人物聚焦於鄉下老人,兒女離鄉出外謀生,獨自留在鄉下,所產生缺乏親情的溫暖與生活照顧的種種問題。

此期代表作品簡介:

A.現此時先生:以詼諧的筆調,探討新聞報導的可信性。現此時先生是專門為鄉下老人讀過時報紙的老人,因為一則新聞報導顯然誤報他們村莊的事件,眾人急於前去求證,途中現此時先生不幸病發身亡。

B.放生:描寫文通為了伸張正義,反抗工廠汙染家鄉,而與政府人員發生衝突,出手打傷對方而入獄,關愛他的父母等待他的出獄。其中描寫文通小時候,哭著要父親為他把飛走的田車仔捉回來,忙碌的父親用力把他拉開,以至於胳臂脫臼。因此父親救了一隻田車仔要給出獄的文通,卻不見文通返回,於是父親把田車仔放生了,而這一幕被離家不遠的文通看見了。象徵父母期待文通的新生,故鄉土地從汙染中重得新生。

C.瞎子阿木:描寫瞎子阿木反對女兒的婚事,女兒與情人私奔後阿木無法照料自己的悽慘,及期待女兒歸來的殷切。

D.死去活來:藉阿媽粉娘死去又活來,返鄉的兒孫感覺自己似乎受騙上當,白跑一趟,粉娘感到十分愧疚,諷刺現代人對故鄉、親人之淡漠寡情。

E.銀鬚上的春天:以溫馨的筆調,玄想的情節,描寫寂寞的榮伯渴望小孩與他戲耍,寧可裝睡,讓小孩把它當土地公,在他的鬍鬚上綁花草,找樂子。

2.黃春明散文簡介

  截自民國九十九年,黃春明散文集有三部: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大便老師與九彎十八拐。大便老師的取材、筆調與文采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相近,都是相當具有文學性的作品,其中有許多篇文章頗有自傳性質,可藉以理解黃春明的生平、思想與經歷。有些文字則是書寫故鄉、親人,描述土地殷勤的栽種者,對往日生活文化的追憶,乃至對歌謠、對植物花草的記錄,令人興溫暖懷舊之情。還有追悼他的文學啟蒙老師王賢春、亡逝的老友王禎和、愛子國峻,情意深重。九彎十八拐,則比較接近理性論述,大多取材社會議題,包含媒體報導、文化活動、教育、政治等,充分展現黃春明對社會國家的觀察與關懷,以及許多個人真誠寬厚的建議。因事涉實務,重視思理,理性成分居多,因此文字轉為理性。

(二)臺灣原鄉作家請將空格填入答案

作 者

筆名籍貫

生 平

學 術

著 作

賴 和1894〜1943

原名賴河,筆名懶雲、甫三、灰、走街先等

彰化人

臺灣彰化人,自小習漢文,後入公校接受日文教育,在彰化行醫,加入文化協會,投入抗日運動,二次入獄後,因心臟病發去世。終生創作不絕,留下大量作品,響應新文學運動,作品遍及小說、新詩、散文等文類。人稱「臺灣(1. 新文學)之父」

作品具強烈抗議性,豐富同情心及深刻自我反省,被譽稱為「臺灣的(2. 魯迅)」,是日治時代臺灣新文學的重要作家之一

賴和全集

鍾理和1915〜1960

屏東人,後遷高雄美濃

僅受高等小學及一年半村塾的教育;以文學創作為職志,自力學習中文。因與同姓鍾台妹戀愛遭社會反對,兩人遠赴大陸,雖謀生艱難,仍堅持寫作。臺灣光復次年,舉家歸臺,但不幸得肺病,不離病榻,家計賴其妻維持。一生備極艱辛,其創作全憑自修與毅力,臨死前仍不忘修改文稿,人們用「倒在血泊中的筆耕者」形容他。人稱「臺灣鄉土文學之父」

創作歷三十餘年不間斷。作品生前死後俱未受重視,至七○年代才被人發現,今已公認為戰後初期臺灣重要作家。

作品大率描寫個人生活之人事物。雖表現生活中的悲苦與哀傷,但適可而止,有溫柔敦厚之風

鍾理和全集

鄭清文1932~

桃園人

畢業於商學校,本任職於華南銀行,業餘從事小說創作,現已退休

作品具小鎮與農村的生活經驗,題材不刻意求奇,但具細膩人情與深刻人生觀察。小說英譯選本,曾獲美國環太平洋地區桐山文學獎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

陳冠學1934~

屏東縣新埤鄉人

曾任教師和編輯,後來辭去教職,躬耕田園,從事寫作與研究

具有傳統文人溫柔敦厚的氣質,又懷抱知識分子關懷社會的思想,期待以文學喚起土地之愛,提升人生的境界

老臺灣、父女對話、訪草

洪醒夫1949〜1982

本名洪媽從

民國五十五年入臺中師專,翌年處女作短篇小說「逆流」刊登於臺灣日報副刊,開始寫作生涯

小說人物多為家鄉農民,對這些同鄉的貧困、迷信,表現高度的關懷與同情。文中不做主觀批判,描繪人物多具有中國農民質樸本質

黑面慶仔、市井傳奇、田莊人

 

黃春明1939~

 

先後擔任小學老師、電臺記者、編劇、導演、製作人等

早期小說反映臺灣農村生活,長於刻劃卑微小人物;後來旅居臺北,主題轉換為描寫都市風貌以及本土文化與外國文化交融的迷思;散文寫作表現出色,對環境生態和弱勢族群,多所關懷

鑼、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吳 晟1944~

本名吳勝雄,彰化人

曾任教國中,教學之餘仍曾從事農耕

作品以自己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為題材,語言樸實。被公認為戰後臺灣第一位(3. 鄉土)詩人

吾鄉印象、農婦

楊敏盛1950~

筆名阿盛,臺南人

畢業於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曾任中國時報散文創作,現成立出版社及寫作班

散文長於描寫臺灣農村,對鄉下人的人格特質及農村社會演變有深刻體會。常自然生動地將閩南語融入國語中,無拗口之處

綠袖紅塵、行過急水溪

莫那能

‧馬列亞佛斯

1956

漢名曾舜旺,臺東縣排灣族人

國中畢業後,因罹患弱視,全盲而無法進入師專、軍校就讀。在生存條件極為惡劣的環境下,秉持對民族的熱愛,以一針一點刺成其詩作,作者於作品中寫臺灣原住民族集體心靈深處沉積的抑悒、怨恨、忿怒和自卑,及追尋救贖和解放的情感,並表現出他對於當前臺灣少數民族諸問題的認識。(盲詩人,以按摩為業)

第一位用漢字寫出原住民詩歌的原住民詩人。由於作者在山區的大自然中長大,故詩中常有臺灣漢族系城市詩所難以有的遼闊、恢宏、強大的形象思維。其詩作最大的衷願是:「在絕望中找到希望,在悲憤中獲得喜悅」

恢復我們的姓名

夏曼•藍波安

1957

臺東縣蘭嶼人

畢業於淡江大學法文系;曾任計程車駕駛,國小國中代課教師;長期與海洋為伍,對海洋有深刻體會

善寫達悟族的風俗人情;也常歌頌海洋的雄闊,其文章令人對海洋世界有無限遐想及沉思

八代灣的神話

瓦歷斯•諾幹

1961

漢名:吳俊傑

泰雅族人,出生於臺中縣和平鄉Mihu部落(今自由村雙崎社區),屬P(A) i-Peinox群,人類學分類稱「北勢群」。畢業於臺中師專。現擔任母校自由國小教師。曾主持原住民族文化運動刊物「獵人文化」及「臺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

一九九○年起主持原住民文化運動刊物「獵人文化」及「臺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近正籌劃原住民文學館。創作涵蓋詩、散文、評論、報導文學、人文歷史等,近期嘗試小說創作

詩集:永遠的部落、荒野的呼喚、想念族人、戴墨鏡的飛鼠、番人之眼、伊能再踏查

三、國學常識

(一)臺灣原住民及其分布概況

 

分 布

特 色

阿美族

․主要分布於花蓮、臺東兩縣,臺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布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蓮光復鄉、吉安鄉、臺東縣的東河鄉及成功鎮

․阿美人大部分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

․提到阿美族就想到豐年祭。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家裡大小事情均由女主人決定。部落性的政治活動或捕魚、建築才是男子的工作。女子的強勢作風與男子的溫順性格在阿美族的家庭裡比比皆是。阿美族的男子也樂見家裡有一位女強人

․阿美族人開朗、樂觀、主動而親切。阿美族的體型較為高大,因此在運動場上常有傑出的表現,如中華職棒的陳義信、陽介仁、王光輝、陳金茂、鄭幸生、王光熙、黃忠義以及投入日本職棒的郭源治等。另縱橫籃球場上的鄭志龍、朱志清、黃春雄、錢薇娟也是

․總人口數大約有十四萬人,是臺灣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泰雅族

臺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

以山田燒墾和狩獵採集為生。泰雅族的黥面最引人注意,以前泰雅族男子須獵首,女子須會織布,才可黥面。總人口數約九萬餘人,為臺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

賽夏族

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傳說賽夏族祖先曾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帶,其後又繼續南移

․賽夏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是父系社會,以矮靈祭聞名

․總人口約四千人左右

布農族

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

․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

․總人口數約三萬七千多人

鄒族

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其次為高雄縣三民鄉,另外還零星分布於高雄縣桃園鄉、南投縣信義鄉境內

․主要祭典有凱旋祭(或稱戰祭Mayasvi)、小米收穫祭、小米播種祭(Miapo)

․總人口約七千多人

魯凱族

居住臺灣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屏東縣霧臺鄉人口數最多,其次為臺東縣卑南鄉,再來是高雄縣茂林鄉及屏東縣三地門鄉

․主要祭典有粟收穫祭、大南村豐年祭。族花是百合花。神話傳說中百步蛇是頭目的祖先、是長老,族人以尊敬、祭祀的態度來對待它

․人口總數約為九千多人

排灣族

以臺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人口集中屏東縣

․從家屋內大型的祖靈像雕刻,反映了排灣族人對祖靈的崇拜。是具藝術創作活力的族群,從事雕刻的族人很多。人神盟約祭(Maleveq)是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原本每三年舉行一次,後來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次,因此又稱為「五年祭」

․傳說排灣族的先祖到神界向女神學習祭儀以祈求五穀豐收,學習農作的種植、頭目婚禮的儀式等。並與女神約定,在一段時間內以燃燒小米粳為記號,請神降臨人間,接受人類的獻祭

․總人口數約六萬餘人

達悟族

臺東縣蘭嶼鄉

․住屋為半穴居,以捕魚為生,每年三至六月隨著黑潮迴游到來的飛魚是族人最重要的漁撈物。因為海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連帶使得魚舟下水禮也成為達悟族年中的重要行事之一。由於地理隔絕,他們是原住民族中較晚接觸漢人的一支

․總人口數約四千多人

卑南族

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臺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人口集中在臺東縣

․有精湛的刺繡手藝;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

․南王村有收穫祭(muraHijavan),在七月中旬舉行,又稱為海祭,在海邊往蘭嶼的方向遙祭帶小米種籽到人間的二位神祇,會後並在社區內舉辦摔角活動。摔角除了是勇武的表現以外,族人也期望稻穗能像摔角的男人般挺立、結實

․總人口數大約九千多人

邵族

在日月潭周圍地區,也就是舊稱「水沙連」的地方

․相傳邵族的祖先在追逐一隻白鹿時,無意間來到了日月潭,發現周遭風光明媚且資源肥美,是個可讓子孫世代生存的地方,於是舉族搬遷於此

․目前人口約二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族族群中人口最少、漢化較深的一族

噶瑪蘭族

居蘭陽平原,但因故地遭漢人占據而向花蓮移民,一部分遷居南澳

是蘭陽平原已知最早的原住民,是母系社會,噶瑪蘭族人是現今臺灣平埔族群當中族群意識強烈、文化特質最鮮明的一群人

太魯閣族

居於南投縣仁愛鄉,及花蓮縣秀林鄉之山區

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水耕,視彩虹為神靈橋的民族,但兩族語言無法溝通,彼此甚少來往

四、課文深究

主旨

本文一方面為原位民辛酸的歷史悲劇感到愧疚,另方面也讚嘆原住民剛強堅毅的生命韌性。

脈絡

作者透過杜熊家裡牆上四張照片,展開對他的家族四代男子的身分介紹,作者藉由自己看見牆上的人像,與熊的對話,帶出故事的情節與自己被審判的心情。

筆法

1.點明文旨的前言安排

  本文第一段可視為楔子,亦即文章的前言或序文,用來介紹原住民四代為敵人打敵人的敵人之荒謬,點明文章主旨,並抒發強烈的感受。

2.對話設計與心理刻劃

  黃春明的作品向來以敘事取勝,本文敘事之外,以流暢生動的對話帶出小說般的情節變化,引人入勝。

3.運用對比的技巧

  作者將自己與杜熊對比,描寫原住民對命運看似淡漠輕鬆的無奈,而自己身為迫害者的子孫則深覺罪咎不安。熊訴說家人悲慘的事,彷彿是在說別人的遭遇似的,甚至說別人的不幸也不至於如此平淡;作者則是緊張恐懼,直覺聽不下去。那掛著熊家人四張人像的房間,正象徵原住民歷史陳列室,作者走進這個房間,走進原住民百年的歷史;而熊人在家中,習以為常,似乎沒有族群的歷史感。

4.以小見大的象徵意義

  黃春明在與杜熊的訪談中,發現有不少臺灣原住民家庭中同時有人充當日本軍、國軍和八路軍,所以杜熊這個家庭具有代表性,不只代表魯凱族,也代表全部的少數民族。以小見大,可知作者以所描述的戰士(尤其是父親、大哥這兩代)為象徵,乃是象徵少數民族在結構暴力下的不幸。

段落

第一段:楔子,亦即文章的前言或序文,簡述杜熊家族的處境,此為本文主旨。

第二段:說明寫作緣起,在偶然的機會中進入屏東霧台好茶村杜熊家中。以追述法起筆,仿若與讀者談話般,娓娓道出一段不尋常的經歷。本段也簡單介紹了原住民居住的房子,可視為敘述故事的背景。

第三段:杜熊敘述母親前夫充當日本兵,參加太平洋戰爭,死於菲律賓。以牆上的人像勾起話題,藉大量的對話,帶出情節的變化,也深入刻劃作者的心情與思維的起伏,令讀者頗有閱讀小說的感受。

第四段:杜熊父親本為國軍,派往大陸作戰被俘虜成為共軍,生死不明。文章情節漸近高潮,令讀者亦對杜熊家人的遭遇感到哀痛。作者在對話之外描述了外在的場景,以及內在的情緒。

第五段:杜熊大哥擔任國軍蛙人,突襲中國大陸時戰死。二哥服役時被選上莒光連,現在捕魚維生。文章至此進入高潮,這一家人的悲劇在杜熊說明大哥的遭遇後攀升至極點。作者以自己的激動對比杜熊的淡然,反襯出這個家族乃至全體原住民所承受的悲哀無奈。

第六段:杜熊祖父與日本人打仗,曾祖父與漢人打仗,這兩代戰士是為部族而戰。本段介紹杜熊的祖父、曾祖父,他們為族人而戰,使杜熊興奮激動。這兩代與下兩代為異族而戰的戰士形成強烈對比。他們沒有照片,不只因為時代久遠、遠處山上而資源缺乏,更意味他們的命運和有照片的下兩代戰士是不同的。

第七段:杜熊引述外祖父之言,表現了原住民的生命韌性。以譬喻帶出原住民的哲學思維。外族的解讀與原住民本身的解讀不同,並凸顯原住民強韌的生命力。

第八段:杜熊母親要求喝酒,杜熊不答應,母親唱靈歌訴苦。本段以聽覺和視覺醞釀出幽深的氣氛,聽到的是使人寒毛豎立的靈歌聲,眼睛所見的是陰風陣陣,燭光搖曳閃爍。

第九段:作者內心充滿罪惡感,激動不已,忍不住涕泗縱橫地慟哭,舉杯向戰士致意。本段採直述法,摹寫這一家族的戰士影像浮現眼前。作者內心因歉疚而激動不已,唯有以「乾杯」表達心聲。此處提出強烈的質問,點明文章要旨。

第十段:作者無心觀賞原住民部落,滿懷罪咎悲緒地離去。本段仍以對話反映出杜熊的個性:對於作者前一晚的激動,他想安慰卻不知說什麼才好;對作者的道歉不介意,流露出他的質樸誠懇。最後他引外祖父之言,一方面表達他的體貼善良,作者亦藉此肯定原住民在磨難中成長的堅毅。文末再次呼應題目,也流露作者對原住民的敬意。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張掛

放在地上就是草蓆,「張」在牆壁上就是壁材

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第六冊荀子勸學)

拉開弓弦

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墨子親士)

陳設、張列

「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戰國策秦策)

綱舉目「張」,百事俱作(第四冊•連橫•臺灣通史序)

盛大

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伸張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第一冊•顧炎武•廉恥)

量詞

單獨個別鑲在框子裡的三「張」人像

莊客掇「張」桌子(第五冊•施耐庵‧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張開、展開

心裡難過得只能「張」大嘴巴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

增進(ㄓㄤˇ)

我的外祖父說上一次坡「長」一歲

「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易經泰卦)

年紀大、輩分高的人(ㄓㄤˇ)

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莊子天道)

生、顯(ㄓㄤˇ)

他「長」得很俊美

年長,動詞

(ㄓㄤˇ)

多力善射,「長」子燦七歲(魏禧•大鐵椎)

生長(ㄓㄤˇ)

苟得其養,無物不「長」(孟子•告子上)

養育(ㄓㄤˇ)

「長」我育我,顧我腹我(詩經•蓼莪)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第五冊•禮記‧大同與小康)

當首領,動詞

(ㄓㄤˇ)

眾魁請「長」其群,吾又不許(魏禧•大鐵椎)

主管、領導人

(ㄓㄤˇ)

國防部「長」

多餘的(ㄓㄤˋ)

身無「長」物

優點(ㄔㄤˊ)

各有所「長」

遠(ㄔㄤˊ)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

空間、距離大

(ㄔㄤˊ)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屈原•國殤)

時間久遠

(ㄔㄤˊ)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陶淵明•飲酒)

專精、擅於

(ㄔㄤˊ)

「長」於寫作

3.

禁得起、承受得了(ㄕㄥ)

我不「勝」酒量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盡(ㄕㄥ)

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梁惠王下)

戰勝(ㄕㄥˋ)

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六國論)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孫子•謀攻)

佳、優(ㄕㄥˋ)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品藻)

美景(ㄕㄥˋ)

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美好的

(ㄕㄥˋ)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超越(ㄕㄥˋ)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雍也)

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4.

相繼、連續

去看看霧台這個馬拉松選手「輩」出的馬拉松聖地

尊卑長幼的排行

長「輩」、「輩」分

同類、同等級的人。引申為某物之類

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世說新語•德行)

量詞。計算輩分的單位

他大我兩「輩」,是我的叔公

5.

承受,動詞

我的心變得好脆弱,好像不能再裝「載」一點什麼

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三國志•魏書•王基傳)

乘坐

吾欲「載」車馬,太行路崢嶸(孟郊‧感興)

裝運,動詞

滿「載」一船星輝(徐志摩‧再別康橋)

記錄

長篇連「載」

且、又。同時做兩個動作

「載」歌「載」舞、餓殍「載」道

充滿

怨聲「載」道

量詞。計算時間的單位。相當於「年」(ㄗㄞˇ)

一年半「載」

6.

口水

望著吃得「津津」有味的熊

渡口

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論語•微子)

風煙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交通要道

時議者謂宜分兵守諸「津」要(宋書•武帝紀上)

工資以外額外所得或賞金、小費

額外「津」貼

7.

荒唐、不實

這般荒「謬」的情形,在今天這個世界裡,恐怕更難找到了吧

太史公曰: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史記‧項羽本紀)

狂妄的人

古今愚「謬」,豈唯一人哉?(曹丕‧典論‧論郤儉等事)

差失

差以毫釐,「謬」以千里(漢書‧司馬遷傳)

8.

剝開(ㄅㄚ)

把橘子「扒」開來吃

用手攀住東西(ㄅㄚ)

「扒」著欄杆

扯掉(ㄅㄚ)

「扒」衣裳

用餐具把碗裡的食物送進嘴裡(ㄆㄚˊ)

熊又「扒」了一口麵

(ㄆㄚˊ)

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儒林外史‧第三回

抓、搔(ㄆㄚˊ)

「扒」癢兒

趴伏(ㄆㄚˊ)

桌子底下一個貓就「扒」在他腿上,嚴監生一靴頭子踢開了(儒林外史‧第五回)

偷取(ㄆㄚˊ)

「扒」手

掘、挖(ㄆㄚˊ)

「扒」土

攀登、爬行

(ㄆㄚˊ)

洞內孟獲宗黨,皆棄宮闕,「扒」山越嶺而走(三國演義‧第九十回)

有膽子的快來跟三爺碰碰,沒膽子的替我四個爪子一齊往外「扒」(老殘遊記‧第十九回)

9..

氣味

芳香或臭惡的味道

我這個陌生人在空氣中散發出來的「氣味」

山瓶乳酒下青雲,「氣味」濃香幸見分(杜甫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只聞一陣香撲了臉來,竟不辨是何「氣味」(紅樓夢‧第六回)

氣質、神態

但覺那人「氣味」倒還沉靜;出得臺來,並無一語(劉鶚‧明湖居聽書)

景況、情形

還似往年春「氣味」,不宜今日病心情(白居易‧寒食江畔)

脾氣與志趣

少年豪壯今如此,略與殘僧「氣味」同(范成大‧元日山寺)

我同他一相識之後,便「氣味」相投,彼此換了帖,無話不談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九回)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字 音

詞 例

ㄎㄢ

查、處境虞、動員

ㄎㄢˋ

香港紅

ㄓㄢˋ

藍色

ㄎㄨㄤ

正、眼、鏡、竹(欺騙)

ㄐㄩㄥ

(關窗)(單衣)

ㄐㄩㄥˇ

炯炯有神、然不同、(自遠處拿取)、郊(郊野)

ㄓㄣ

察、(祥瑞的預兆)(能任重責的賢才)

ㄓㄥˋ

ㄓㄣˇ

密、(烏亮濃密的頭髮)

ㄉㄠˋ

ㄉㄧㄠˋ

ㄋㄠˋ

ㄓㄠˋ

(船夫行船時所唱的歌)、面

ㄓㄨㄛˊ

爾不群(出乎其類,與眾不同)厲風發(遠見)(非常高遠)(通「啄」)

ㄔㄨㄛˋ

綽綽有餘(非常寬裕,足以應付所需)風姿(形容人的風采姿容非常優美)(動作輕捷)

ㄑㄧㄢˇ

(ㄑㄩㄢˇ)(情意纏綿不忍分離的樣子)

ㄍㄨㄟˋ

耳賤目相信傳聞,而不信眼見的事實、衣、石書、昏(又音ㄎㄨㄟˋ)(有文采的皮革)

ㄎㄨㄟˋ

、不虞乏、功虧一、振聾發(大聲呼籲,使頑愚的人警覺奮起)、中猶虛(男子未娶妻)、昏、荷(盛土用的草包)

ㄗㄠˇ

(早)

ㄙㄠ

動、癢、溞溞(淘米聲)

ㄇㄡˊ

未雨綢

ㄇㄧㄡˋ

、豈有他

ㄇㄧㄠˋ

ㄇㄨˋ

(穆)

ㄌㄠˊ

(濁酒)

ㄌㄠˋ

(ㄞˇ)

ㄌㄧㄠˊ

若晨星、繞、(廣遠、空曠)

ㄌㄧㄠˇ

漵、含問疾(與部屬同甘共苦)

ㄌㄨˋ

戰場、詩廢(哀傷不能終養父母)(罪人)

ㄐㄧㄠ

柱鼓瑟(比喻頑固而不知變通)

ㄒㄧㄠ

志大言(嘐,誇大的言詞)

ㄔㄡ

(病癒)

ㄌㄧㄢˊ

恥、溪、竹)刀、鬑鬑有鬚

ㄐㄧㄢ

併、帛、葭、(比目魚)鰈情深

ㄑㄧㄝˋ

(滿意)於心

ㄑㄧㄢ

)虛

ㄑㄧㄢˋ

(同「」)(不足)(恨)

ㄒㄧㄢˊ

ㄊㄠˊ

跑、淘米馬、號痛哭

ㄊㄧㄠ

三揀四繼承為後嗣

ㄊㄧㄠˊ

舉止不莊重、長長矛

ㄊㄧㄠˇ

音調輕佻

ㄊㄧㄠˋ

望、躍、農曆月末出現在西方的月亮古諸侯三年派大夫相聘問之禮

ㄓㄠˋ

(墓地)魚、(力大的猛犬)

ㄔㄠˊ

先生

七、修辭舉隅

呼告

戰士,乾杯!

譬喻

我們燒死一窩螞蟻,然後你又在別的地方看到螞蟻的時候,你就知道剛才那一窩螞蟻,並沒有被燒死。──比喻其他族群要澈底消滅原住民,但原住民會想辦法生存下去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一)本課成語

1.不共戴天:不願與敵人共存於人世間,比喻仇恨極深。

義近:不共之仇、義不同戴、不同天地、勢不兩立、勢如水火、勢如冰炭、水火不容、冰炭不容、你死我活。

反義:不念舊惡、言歸於好。

2.啞口無言:遭人質問或駁斥時沉默不語或無言以對。

義近:噤口無言、閉口無言、緘舌閉口。

反義:滔滔不竭、滔滔不絕。

3.寒毛豎立:因驚恐使身上的細毛直立。比喻恐怖害怕到了極點。

義近:寒毛直豎、縮頸股慄、心驚膽寒、心寒膽碎、心驚肉跳、魂不附體、面無人色、驚慌失措。

反義:心安理得、神色不驚、鎮定自若、滿不在乎、泰然自若。

4.炯炯有光:形容人眼睛明亮而有精神。

義近:炯炯有神、目光炯炯。

反義:黯然無光、黯淡無光。

 

(二)與「戰爭」有關的成語

1.四面楚歌: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2.片甲不回:亦作「片甲不留」,形容打敗仗,全軍覆沒。

3.攻無不克:只要進攻,沒有不打勝的。指百戰百勝。

4.棄甲曳兵: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5.運籌帷幄:謀劃策略。

6.弓折矢盡:本指兵器皆已殘破,無力戰鬥。引申為無計可

7.追亡逐北:追逐敗逃的敵人。

8.將計就計:利用對方的計策,順水推舟,反施其計。

9.進退失據:比喻行事陷入困境,或臨事張皇失措。

10.干城之將:指能禦敵而盡保衛責任的人。

11.馬仰人翻:亦作「人仰馬翻」,形容軍隊被打敗後的狼狽模樣。後用來形容非常混亂騷動。

12.斬將搴旗: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

13.十圍五攻:語本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若兵力超過敵軍十倍,則採取圍攻的方式;若兵力超過敵軍五倍,則採取集中攻擊的方式。

14.破釜沉舟:秦末項羽與秦軍戰於鉅鹿,項羽為使士卒拚死戰鬥,渡河之後,即將渡船弄沉,釜甑打破,以斷絕士兵後退的念頭引申為做事果決、義無反顧。

15.堅壁清野:堅守壁壘,使敵人無法攻進陣地;清除郊野的糧食房舍,使敵人因缺糧無遮蔽而無法久戰。是一種作戰策略,使敵人即使在攻下據點之後,也毫無物資、設施可用。

16.圍魏救趙:戰國時魏圍攻趙都邯鄲,趙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為將,孫臏為師率兵救趙。孫臏趁魏重兵在外,國內空虛,派兵直搗魏都大梁,魏軍被迫撤回,並於桂陵遭齊兵截擊,大敗,趙國之危遂解。見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傳。後以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後方,迫使敵兵撤回的戰略。

17.出奇制勝: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語本孫子‧勢: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18.勢如破竹: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19.馬革裹屍死於戰場後,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比喻英勇作戰,效命沙場。語出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傳:「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十、延伸學習

(一)有關原住民之詩作

戰士,乾杯!   黃春明

時間:西元一九七七年

地點:屏東縣舊好茶

人物:魯凱族

是誰那麼樣地惡作劇,在

耶穌受難圖的旁邊,依序排列

日本兵

八路軍,還有

國軍的大頭像,在

好茶,一個魯凱族的家,在那

香味撲鼻的月桃皮編成的牆上

 

是誰那麼樣地惡作劇,讓

那位日本兵竟然是

那位中華民國國軍的父親

那位共匪竟然有一個兒子

當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的士兵

準備反攻大陸解救同胞

 

是誰那麼樣地惡作劇,匹配

母親的前夫是日本兵,後來

再嫁給共匪

而那位和日本兵生的孩子

在金門也登了天

而那位和共匪生的孩子

正踢著正步

準備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是誰那麼樣地惡作劇

盜走了他們的睡眠

六隻圓滾滾的眼睛,像

門鐶被釘在那裡

掛在深山的黑石板瓦的矮房子裡

一直,一直不曾闔上一眼

從此那燦炯炯的六隻眼睛

羅列在南極星的旁邊

一座新的星座就誕生了

 

仰對著和耶穌受難圖併排的戰士

我端起小米酒,張口無語久久

那話只肯留在心頭,它是說

戰士,乾杯!

註:  戰士,乾杯!早年寫成小說,後編成劇本,現在又把它改成詩作。耶穌受難圖還有日本兵、八路軍、國軍的大頭像陳列在一起就很有意象與象徵,雖然是名詞的排列,就像天淨沙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他們那三個敵對的軍人都是一家族人,但又不是為自己的族群當兵作戰,這樣的悲劇辛酸史發生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面所嘗試的典故:眼睛和門鐶,那是伍子胥的民間故事,他叫人將他的眼睛釘在門板上,要看到吳王的敗亡,後來才變成門鐶,有此一說。

 

恢復我們的姓名   莫那能

從「生番」到「山地同胞」

我們的姓名

漸漸地被遺忘在臺灣歷史的角落

從山地到平地

我們的命運,唉,我們的命運

只有在人類學的調查報告裡

受到鄭重的對待與關懷

 

強權的洪流啊

已沖淡了祖先的榮耀

自卑的陰影

在社會的邊緣侵占了族人的心靈

 

我們的姓名

在身分證的表格裡沉沒了

無私的人生觀

在工地的鷹架上擺盪

在拆船廠、礦坑、漁船徘徊

莊嚴的神話

成了電視劇庸俗的情節

傳統的道德

也在煙花巷內被蹂躪

英勇的氣概和純樸的柔情

隨著教堂的鐘聲沉靜了下來

 

我們還剩下什麼?

在平地顛沛流離的足跡嗎?

我們還剩下什麼?

在懸崖猶豫不定的壯志嗎?

 

塔山之歌﹝p(A) su hohcubu﹞   高一生(阿里山鄒族人)

一群青年行走斷崖之途

破曉後天漸漸明亮

走上眺望之處

耆老告知群山的名字

讓我們驚奇

祖先的行腳

攀登塔山之上

視野更加開闊

這是 heisi(A) n(A) 那是 psoseong(A) n(A)

都在我們的眼前

那而是玉山

覆蓋著白雪

我們的傳說如此說著

祖先是由那兒來的

 

大霸尖山在招手   泰雅族游霸士•撓給赫(田敏忠)

為何要迷失前路?

就順著大安溪邊稻米照射的光芒走;

攀登上了呼喊嶺(盡母依山),

就望見大霸尖山了。

絕不會迷失前路,

跟著魚的尾巴走上了大湖溪;

攀登上了呼喊嶺,

就接近大霸尖山了。

為何要迷失前路?

看汶水溪水鹿的腳印;

走過了溫泉和呼喊嶺,

就抵達了大霸尖山。

大霸尖山在招手了,

泰雅爾老人站在那裡;

我們萬眾一心,

他要帶我們到大霸尖山。

讓我們萬眾一心,

他才會帶我們到大霸尖山。

 

(二)黃春明作品

國峻不回來吃晚飯   黃春明

說明:黃春明的兒子黃國峻也是位作家,在三十歲的時候自殺;同年,國峻的好友知名作家袁哲生也自殺身亡,心痛的黃春明寫了〈國峻不回來吃飯〉一詩

國峻

  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

  我就先吃了

  媽媽總是說等一下

  等久了她就不吃了

  那包米吃了好久

  還是那麼多

  還多了一些象鼻蟲

 

  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她就不想燒飯了

  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

  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

  我到今天才知道

  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

  現在你不回來吃飯

  媽媽什麼事都沒了

  媽媽什麼事也不想做

  連吃飯也不想

國峻

  一年了你都沒回來吃飯

  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

  楊澤、焦桐、悔之、粟兒

  還有袁哲生 喔 哲生他沒有

  他三月間來向你借汪曾祺的集子

  還對著你的掛相說了一些話

  他跟你一樣:不回家吃飯了

 

  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

  我們就沒等你

  也故意不談你

  可是你不回來吃飯

  那個位子永遠在那裡啊

 

  你的好友笑我

  笑我愛吃酸的

  所以飯菜都加了醋

  天大的冤枉

  滿桌的醋香酸味哪裡來?

  望梅止渴吧

  你不回來吃飯

望著那個空位

  叫誰不心酸

國峻

 

(三)結構暴力下的原住民

1.早期漢人與原住民

  早年許多漢人因在海上遇颶風而漂流來臺,受原住民救助生活在番社,與原住民相處融洽。清初漢移民來臺墾拓,除官地外,私地要取得番地的開墾權,漢移民須透過通曉番語、了解番情、且有職權的「通事」,或素有貿易往來的「社商(番割)」從中牽線仲介,納番租與墾拓權利金,才能開墾。而通事有善有惡,有些通事、社商與原住民有姻親關係,或和原住民結義,正派的通事,能使漢、番和諧相處,各取所需,各蒙其利,為雙方謀福利。有些則穿梭於官府與漢、番之間,手段精明,從中取得厚利。

2.清朝漢移民騙取原住民的耕地

    黃叔璥的臺灣使槎錄番俗六考「北路諸羅番六婚嫁」條記載:「半線社多與漢人結為副遯。副遯者,盟弟兄也。漢人利其所有,託番婦為媒,先與本婦議明以布數匹送婦父母,與其丈夫結為副遯,出入無忌。貓兒干、東西螺、大武郡等社,亦踵此惡習,但不似半線太甚耳。」

   黃叔璥所說的「惡習」,即漢人以「結拜」的方式,和原住民建立友好關係,其目的是為了獲取利益。有的漢人則娶番女為妻,或認通事為養父,以鞏固壯大自己墾拓的勢力。

   隨著漢人大量入臺,清代的臺灣社會由原先的「番人優勢,漢人劣勢期」到「番漢均勢期」,進而變成「漢人優勢期」,強勢的漢文化「同化」了弱勢的番文化。

3.漢人對臺灣原住民的壓迫與掠奪

  根據詹素娟的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關係之研究所述,漢移民利用番民憨厚樸質的性格,使用許多狡詐、無理、卑鄙、殘酷的手段騙取大片的土地,如以少數廉價品,或利用番人不識字,擅改契約,巧奪土地,致使土地糾紛不斷發生。原住民有的默默地承受漢人的欺凌,有的消極地遷徙遠去,也有少部分人以有限的武力做絕望的反撲和攻擊。如一七九六年(嘉慶元年),吳沙叔侄開墾「噶瑪蘭」,「番始驚怖,傾其族以抗。」(連橫臺灣通史吳沙傳)。經過一番激戰後,在吳沙的懷柔下,雙方才和平共處。

  最狠毒慘烈的是一八一四年(嘉慶十九年),水沙連隘丁黃林旺,暗結嘉義陳大用、彰化郭百年,招集一千餘名佃丁,前往攻掠「嘖嘖受前人羨慕,未至有深啟祕鎖鑰者」的埔里社。他們偽稱官員身分,襲擊焚殺原住民,一方面進行武力侵犯,一方面著手土地開墾。當時任彰化知縣的吳性誠,雖下令取締入侵埔里社的漢人,將漢人所侵占的耕地和建築的堡壘全部撤毀,並在集集、烏溪築起禁碑,以杜絕漢人入山。然而,禁令雖急,卻依舊擋不住漢人一再強行入山墾拓。

  另官府、通事、社商對原住民的層層剝削,在郁永河裨海紀遊卷下有這樣的記載:「其人(平埔番)既愚,又甚畏怯。曩鄭氏於諸羅徭賦頗重,我朝因之。……於是仍沿包社之法,郡縣有財力者,認辦社課,名曰社商;社商又委通事夥長輩,使居社中,凡番人一粒一毫,皆有籍稽之。射得麋鹿,盡取其肉為脯,并收其皮……此輩欺番人愚,脧削無厭,視所有不異己物……。」利用番人「既愚,又甚畏怯」,所以官員及社商,層層剝削,中飽私囊,番人所得的「一粒一毫」都加以登錄剝削,視如己物,結果番民終年勞苦所得,幾乎都被清廷通事及社商搜括殆盡,而平埔族番民又馴良不敢抗拒。

   郁永河土番竹枝詞:「竹弓楛矢赴鹿場,射得鹿來交社商;家家婦子門前盼,飽惟餘瀝是頭腸。」自註:「番人射得麋鹿,以付社商收掌充賦,惟頭腸無用,得與妻孥共飽。」

  獵得麋鹿,鹿肉、鹿皮全歸通事、社商所有,只餘「頭腸無用」拿回家與妻孥共飽。故郁永河深切地慨嘆:「是舉世所當哀矜者,莫番人若矣!」

  而對於差遣番民,給予勞役也是無所休止,臺灣府志藝文志記載任職分巡臺灣兵備道的高拱乾曾頒佈禁苦累土番等弊示:

   ……更有各衙門差役,兵廝經過番社,輒向通事勒令土官撥應牛車,駕駛往來;致令僕僕道途,疲於奔命。妨其捕鹿,誤乃耕耘。因而啼飢呼寒,大半鶉衣、鵠面。至於白取竹木以供私用,責令駝送,恬不知怪。種種夙弊,均應痛處嚴格……。  

   郁永河裨海紀遊也有記載道:「平時事無巨細,悉呼番人男婦孩稚,供役其室無虛日。且皆納番婦為妻妾,有求必與,有過必撻,而番人不甚怨之。……彼商社者,……正利番人之愚,又甚欲番人之貪;愚則不識不知,攫奪惟意;貪則易於迫挾,力不敢抗。匪特不教之,且時時誘陷之。……乃以其異類且歧視之;見其無衣,曰:『是不知寒。』見其雨行露宿,曰:『彼不致疾!』見其負重馳遠,曰:『若本耐勞。』噫!若亦人也!其肢體皮骨,何莫非人?而云若是乎?」

  平時不論大小事都差遣番人勞役,稍有過錯則加鞭撻,利用番人的不識不知,任意奪取挾迫,甚至歧視其為異類,看到番人不穿衣說他們「不知寒冷」,看他們在雨中行宿,說他們「不會生病」,看番人背負重物行遠路,說他們「本就耐勞苦」。

   一七二八年(雍正六年),任巡臺御史的夏之芳,在臺灣雜詠詩中,對勞苦度日的番民,寄予關懷和同情:「餐風宿露為當官,宿食經旬一飯丸;多少豪民安飽甚,動云番性耐飢寒。」自註:「其實番亦嘆飢苦,有可憫者,非其性然也。

   後到的漢移民可以溫飽,而原住民的平埔番卻經常為當差而「餐風露宿」,宿食經旬只有「一飯丸」而已。

4.日治時代

  臺灣原住民分布面積占全臺灣島一半,並擁有豐富的森林與礦產資源。因此「理番經營」成為日本殖民政府取得財源的重要政策。為了便於「理番」,1910年以後,日本人花了十六年時間調查林野,整理官有林地。「理番」總督久間馬太在任期間以強制手段要求原住民徹底改變生活方式,並強逼原住民認同日本,造成原住民與殖民政府不斷的衝突。

  日本人要將霧社建設為示範部落,就利用原住民從事各種建設工作,勞役工作未能配合原住民種植小米或打獵的時間,原住民的經濟活動因而受到妨礙。日本又刻意付給原住民偏低的工資,並到霧社族群祖先發源的聖地「西仔希克」去採伐建築用材,這些事都使原住民對日本人產生仇恨心理。另外日本人在統治臺灣的五十年當中,很少和臺灣人結婚,不過,日本政府卻鼓勵駐在山地的日本警察和原住民領袖的女兒結婚,一方面可以讓日本警察安心住在山地,另一方面因為和原住民領袖結成姻親,可以加強對原住民的控制。但是日本警察對原住民婦女常常有始亂終棄或玩弄婦女的情形,還有許多泰雅族婦女被騙往日本淪為娼妓的事情發生,也造成原住民的不滿。

  一九三○年十月二十日,臺灣中部霧社的泰雅族同胞,因為不堪日本人長期的苛刻和凌辱,在頭目莫那魯道的率領下,趁著公學校運動會的時機,掀起一場趕盡殺絕的大暴動,把前去參觀的一百三十四個日本人全部殺光,事後,日軍以新式武器砲轟,飛機轟炸,甚至使用瓦斯彈,一連打了兩個多月,泰雅族同胞死了五百十三人,莫那魯道也自殺了,這件事震驚日本本國,促使殖民政府修正「理番政策」,從經濟型態、生活方式以及教育、醫藥措施,予以懷柔同化。一九四一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占領菲律賓等地,就徵召一萬多名(幾乎原住民二成人口)原住民青年,組成「高砂青年隊」,利用他們擅長在密林活動,為日本人在叢林作戰,或成為背運貨物的軍夫。

5.國民政府時代

  政府的各項施政常是以漢人的立場為出發點,漢人種族優越心態的盲點,使得政府認為的德政常對原住民造成傷害而不自知。如漢民漢姓的使用,說國語,學中國字,都造成原住民對自己族群歷史文化的遺忘,加上外在社會環境變遷的迅速,傳播媒體的普及,更加深了族群文化認同上的混淆。我們試從莫那能的詩歌「燃燒」一窺原住民的滄桑歷史:

靜靜聆聽/鐘擺的的嗒响/不停地創造歷史/訴說著萬物的/生生息息。/黑暗從眼睛/滑落心頭,/令人害怕的/失去光明的窒息,/圍繞四周。/然而我的歷史停止/停只在這令人窒息的時刻,/思索著更讓人窒息的問題;/不忍觸摸的悲慘的過去,/無法理解的自卑,無奈的今天,/以及沒有仰望的未來。

  這是痛苦,/這是困難的現實,/雖然我的單純/和逆來順受的性格,/在充滿奸詐的環境中/將是最大的不利。

  然而,血液是澎湃火熱的,/為生命的尊嚴/為臺灣原住民未來的命運,/這一身肉軀,/這一顆火紅的心,/無私地燃燒吧!

我努力尋找,/體內血液的源頭。/有人說我來自馬來西亞群島,/中國西南的邊境……/父母卻傳說道:/我們是太陽的孩子,/百步蛇的蛋,/大地蘊育的種族……

終於得不到確切的答案。/但追溯卻使我肯定,/了解美麗島真正的主人,/以及一頁一頁殘破的歷史。/最早是閩南人渡海移民,/占據了肥沃的平原,/砍伐樹林墾良田,

逼使祖先退居山麓。

  西班牙,荷蘭人,/猛銳的槍炮也跟著登陸。/狠狠地翻找地上的金銀,/搾取大量的獸皮。

我們跟著奔逃的野獸,/退入更深的森林。/然而鐘擺沒有停止,/歷史在痛苦中前行。

日本人來了,/弓箭和彎刀/對抗強大的軍隊/槍炮和坦克。/祖先的屍體,/敵人的屍體,/遍布山林。/但終市失敗了!

不,是成功!/是成功地訴說、/悲壯地訴說了民族/爭生存自由的真理。

  這不是結束,/不是絕望,/牡丹社事件,/霧社事件正要開始。/它結實地告訴著,/爭取和平幸福,/是永不停止的/永恆的事業。/唉!愚昧和貧窮,/永遠是可憎的罪惡,/以番制番的政策,/造就一群打手和走狗。

  學會奉承,/也學會了自卑。/學會逆來順受的性格,/也學會了忍受牛馬般的生活。

  二次大戰終於翻開,/那寫滿了被壓迫的一頁。/戰爭結束時,/子弟都從南洋回到山村。

  勝利終會屬於正義罷!/正義終會屬於被壓迫的人。/日本終於離去,/中國終於走了進來。

中國你來了,/在我們的期待中,/換下旗幟,/我們以為正義會張開。

  中國你來了,/帶著挫敗和期待,/退守到我們的土地上,/想再奪回失去的座位。

  從日本人手中接掌,/所有的錢勢和財產,/然後你對我說:/「你屬於中國?/中國是你的母親?」

  中國?/多陌生的名字?/講不通話語,/怎會是我的母親?/他不容我答應,/制訂了許多/記也記不清的/硬要我遵守的法規。

  劃下保留地,/不能打獵,/不能講母親的話語,/……

  什麼民族、民權、民生的,/說是為人們實施的制度。/但我卻,/失去的愈來愈多。/土地?/野獸?/自由?/自尊!

  難以理解的喪失,/問題愈來愈多。/老兵來買女人,/男人卻下山賣苦力。/部落不再和諧相親,/欺詐剝削到處橫行。/姊妹賣身為妓,/流落都市的同胞困苦無依。/下一代,/下一代已快遺忘祖先的語言/……

太陽神,告訴我,/這一切是為什麼?/中國!告訴我,/母親是什麼意義?/ 

在你的規定下,/要我學習的課程裡,/認識到中國,/讓子民引以為傲的名字。

  你說,你是我的兒女,/應該感到幸福,/然而從來,/長江黃河的乳汁/未曾撫育我,/長城的胳臂/未曾庇護我,/喜馬拉雅山的高傲/也未曾除去我的自卑,/那豐富的文字/未曾撫慰、紓解我/幾百年來的創傷……

  幾百年來,/我像個孤兒,/任人蹂躪、踐踏/任人奴役、侮辱/生命失去保障,/尊嚴也無法維護。

  像太陽從東邊昇起,/事實證明,中國對我/既沒有生育之恩,/也沒有養護之情,/要我屬於中國,/這是太大的不公平。/然而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必須在現實中注視,/抬頭,仰望未來,/探索自己的命運,/才能開創,/子孫的幸福大地。

從皮膚感覺到,/陽光的溫暖,/知道黑夜已褪去,/耳裡也聽到忙碌的聲音。

  是的,/我的弟兄已在燠熱的廠房/操作著機器。/在工地,在貨運公司/汗流褲底溼。/在海上冒著風浪、/被扣押的危險,/抑制思鄉的情緒。/我的父老,/在保留地的小米田,/辛勤的耕作。/我的姊妹,/在暗黑的妓院,/正賣去肉體渴望休息,/渴望夢見幸福和光明。/年幼的弟妹,/在學校裡認真識字,/讀著被歪曲的歷史,吳鳳的故事……

  為什麼是這樣?/血汗遭到剝削,/生命沒保障,/自尊被侮辱損害!/為什麼天明了,/還感覺不到一絲溫暖?/為什麼有了母親,/命運依舊孤苦?/為什麼實行三民主義,/我的生活更加困頓?/為什麼讀了書,/我變得更加迷惘、墮落?

  是什麼造成今天的我?/是單純?/是逆來順受的性格?/是歷史的錯誤?/是種族的岐視?/是省籍的藩籬?/是政治?/是經濟?/是教育?/……/啊!中國!/你是人民的名字?/還是政權的名字?/你是被壓迫者的名字?/還是壓迫者的名字?

無數小溪匯成巨大的聲音,/它叫大河。/無數民族匯成巨大的聲音,/它叫中國。/我是少數民族的一支,/我是人民,/我是小溪,/有了我,/才有中國。/政權,請你退去,/土地才是我的母親;/政權,請你閉口,/母親數壓迫的藉口。

  昨日的眼淚可以擦乾,/往日的憤恨可以平息,/我是善良酷愛和平的,/我是單純勤勞不該被欺騙,/我是人,/應有人的自尊和平等,/種族間,/應有尊重和友愛,/人和人,/理當相親和諧。

  是的,/幸福是從痛苦中,/掙脫出來的。/自由是從鐐銬中,/掙脫出來的。/我要重新在大地上/站立,/為少數民族的未來命運/拼著這一身肉軀/讓這一顆燙熱的心,/無私地燃燒!

 

十一、相關名句

1.一個人如果連他出生的家鄉都不熟習,他就沒有愛鄉的情懷,一個人對土地沒有情感的話,他成長之後人格會有毛病。讓我們的孩子,用他們的雙腳,讀一讀自己出生地的地理吧。在這樣的一條應該最熟悉的路都不知道,還讀什麼國內地理、國外地理呢?

(用腳讀地理)

2.政府是服務人民的,教育人民也是服務項目之ㄧ,一味討好人民,讓人民的民智閉塞,或用大眾傳播媒體報喜不報憂,粉飾太平,製造擬似環境的錯覺環境化,這和愚民政策相去無幾。(同舟不共濟)

3.我的視線被一朵開在便道邊的野花吸引住了。它就在眼前,我走了幾步,蹲下來仔細端詳。我發現它近看比遠看迷人。但我不敢描繪它迷人的模樣。因為那種令人憐愛的氣質,就像一張畫,畫得再像,也無法抓住的那一分生動的生命一樣。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4.牠順著田埂跑了一段,才慢慢地飛了起來,飛過一波一波推過來的稻浪,然後漸漸地, 漸漸地消失在遠處的一個黑點裡去了。阿尾望得出神,連自己也在意識裡,縮,縮,縮到成為同一黑點時,要不是金足拉開嗓門大叫一聲,恐怕他也要隨那一隻田車仔消失了。(放生)

5.腦海浮現過去看來很平常的插秧景象,卻一時令我感動得冷縮了一下。因為想像到過 去廣大的農民,在烈日下,在霜風裡,對天對大自然行大禮,跪爬倒退,把三炷香一一地插遍大地。(大地的三炷香)

6.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有貧窮不見得是可恥的事,可恥的應該是,不准許談貧窮,貧 窮人得不到照顧。(一個作者的卑鄙心靈)

7.小孩子是可以期待的,要看大人有沒有付出。(孩子是可以期待的)

8.想要活下去的話就有辦法。世界上,沒有一顆種子,有權選擇自己的土地。同樣地, 也沒有一個人,有權選擇自己的膚色。(屋頂上的番茄樹)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9回)

16~18題組:

   從「生番」到「山地同胞」╲我們的姓名╲漸漸地被遺忘在臺灣史的角落╲從山地到平地╲我們的命運,唉!我們的命運╲只有在人類學的調查報告裡╲受到鄭重的對待與關懷╲強權的洪流啊╲已沖淡了祖先的榮耀╲自卑的陰影╲在社會的邊緣侵占了族人的心靈╲我們的姓名╲在身分證的表格裡沉沒了╲無私的人生觀╲在工地的鷹架上擺盪╲在拆船廠、礦坑、漁船徘徊╲莊嚴的神話╲成了電視劇庸俗的情節╲傳統的道德╲也在煙花巷內被蹂躪╲英勇的氣概和純樸的柔情╲隨著教堂的鐘聲沉靜了下來╲……╲如果有一天╲我們拒絕在歷史裡流浪╲請先記下我們的神話與傳統╲如果有一天╲我們要停止在自己的土地上流浪╲請先恢復我們的姓名與尊嚴。                   (莫那能 恢復我們的姓名)

 

19、20題組:

   國峻,我知道你不回來吃晚飯,我就先吃了,╲媽媽總是說等一下,等久了,她就不吃了,╲那包米吃了好久了,還是那麼多,還多了一些象鼻蟲。╲媽媽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她就不想燒飯了,╲她和大同電鍋也都忘了,到底多少米要加多少水?╲我到今天才知道,媽媽生下來就是為你燒飯的,╲現在你不回來吃飯,媽媽什麼事都沒了,╲媽媽什麼事都不想做,連吃飯也不想。╲國峻,一年了,你都沒有回來吃飯╲我在家炒過幾次米粉請你的好友╲來了一些你的好友,但是袁哲生跟你一樣,他也不回家吃飯了╲我們知道你不回來吃飯;就沒有等你,╲也故意不談你,可是你的位子永遠在那裡。                   (黃春明 國峻不回來吃飯)

 

A卷(第 9 回)

13~15題組:

   從「生番」到「山地同胞」╲我們的姓名╲漸漸地被遺忘在臺灣歷史的角落╲從山地到平地╲我們的命運,唉,我們的命運╲只有在人類學的調查報告裡╲受到鄭重的對待與關懷強權的洪流啊╲已□□了祖先的榮耀╲自卑的陰影╲在社會的邊緣□□了族人的心靈我們的姓名╲在身分證的表格裡沉沒了╲無私的人生觀╲在工地的鷹架上擺盪╲在拆船廠、礦坑、漁船徘徊╲莊嚴的神話成了電視劇庸俗的情節╲傳統的道德也在煙花巷內被蹂躪╲英勇的氣概和純樸的柔情╲隨著教堂的鐘聲沉靜了下來我們還剩下什麼?╲在平地顛沛流離的足跡嗎?╲我們還剩下什麼?╲在懸崖猶豫不定的壯志嗎?                 (莫那能 恢復我們的姓名)

賞析:

   此詩道出原住民經歷日治時代及國民政府的管理,姓名、生存領域及生存方式都被破壞了,多數青壯人口流落平地謀生,在建築工地、拆船廠、礦坑、遠洋漁船到色情場所,受到剝削凌辱、拐騙壓迫。作者以此詩抗議原住民的被欺壓,希望找回原住民的自尊,並把姓名還給他們。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1.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太陽剛爬起來的那地方,堤防缺了一塊燦爛的金色大口,金色的光就從那裡一直流瀉過來。昨天的稻穗的頭比前天的低,而今天的比昨天還要低了。一層薄薄的輕霧像一匹很長的紗帶,又像一層不在世上的灰塵,輕飄飄地,接近靜止那樣緩慢而優美的,又更像幻覺在記憶中飄移那樣,踏著稻穗,踏著稻穗上串繫在珠絲上的露珠,而不教稻穗和露珠知道。」(黃春明‧青番公的故事) (A)「堤防缺了一塊燦爛的金色大口」描述堤防因年久失修而頹圮坍塌 (B)「昨天的稻穗的頭比前天的低,而今天的比昨天還要低」暗示稻穗日漸飽滿成熟 (C「輕霧像一匹很長的紗帶,又像一層不在世上的灰塵」比喻黃昏暮靄的輕盈飄渺 (D「踏著稻穗上串繫在珠絲上的露珠,而不教稻穗和露珠知道」暗指麻雀飛來啄食稻穗。

         97指考

答案:(B)

解析:(A)「堤防缺了一塊燦爛的金色大口」,描述清晨旭日照射的美景。(C「輕霧像一匹很長的紗帶,又像一層不在世上的灰塵」,比喻清晨的輕盈飄渺。(D「踏著稻穗上串繫在珠絲上的露珠,而不教稻穗和露珠知道」,以擬人方式描述輕霧的輕盈。

 

2.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替老人家扣了安全帶,他沒說太緊╲我們深深潛入月光,開車沿著濱海╲我是鮭魚╲ (甲)我們一道游向宜蘭老家歸去╲每遇到大轉彎就覺得父親要離我而去(乙)我側頭看看他╲父親的回眸是大理石罈蓋濺過來的月光(丙)骨灰罈子裡的父親,他也是鮭魚(丁)銀色的世界風景連綿╲這是我的世界,在公雞未啼的凌晨╲更像是父親的世界 而此刻正是我們父子共處對話╲今天父親不再咳嗽,比往常沉默」(黃春明‧帶父親回家) (A)(丙)(丁)(甲)(乙) (B) (丙)(甲)(乙)(丁) (C)(甲)(乙)(丙)(丁) (D)(甲)(丙)(丁)(乙)。

                                                                          ﹝98指考﹞

答案:(B)

解析:排序的題目,先找文意上必然連接的句子,本文「我是鮭魚」後,必定接著「他也是鮭魚」,所以(丙)(置最前,而後接著「我」與「父親」一起的行動,即是「(甲)我們一道游向宜蘭老家」,於此,已可推知答案。之後,再由「覺得父親要離我而去」判斷「我」應該會看看這個好像要離去的父親,所以接(乙),再由(乙)之月光連接(丁)的銀色世界。「這是我的世界」與「更像是父親的世界」可以接到最後的「此刻正是我們父子共處對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