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四課 都江堰    余秋雨

一、寫作背景

  辭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之職,遠離批評毀謗,也從學術研究的書堆中抬首,余秋雨走出書齋,來到甘肅 蘭州聯合大學授課半個月,他經常離開蘭州到甘肅的其他地方考察,那兒的景物常讓他諦聽,讓他發呆。他感到實地考察有著超越文本的震撼力量;他覺得自己實在應該在考察途中說些什麼。深思之後,他先寫下「文化苦旅」四個字,再勾劃出十六個字:遠祖廢墟,當代愁慮;一己筆觸,世間話語。十六字,兩個對子,與「文化苦旅」同韻,便於記憶,它們後來一直指導著整本書的寫作。

  文化苦旅系列的散文,雖以遊記為書寫的起點,但是終極目標卻是藉著文化現場的還原,表達他對歷史文化的觀察。他深知文明的重點,並不僅止於歷史情懷的湧現,更進一步應將經過文明篩選過後的「人文智慧」傳遞下去。〈都江堰〉一文,便是作者實地考察川西平原古堰,徜徉歷史、山水間,挖掘人文價值之作,表現出對「人」、「文化」、「自然」的高度關懷。全文重心在李冰其人「獨特的精神世界」,藉堰寫李冰的治水智慧、政治風範、遺澤,有令人動容的評價及感發。

(一)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岷江上游,距成都市五十餘公里,是目前世界上仍在發揮作用的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全堰灌溉區目前覆蓋成都、樂山等七個城市及廣漢、新都等三十七個縣,實灌面積達一千零九萬畝。始建於西元前二五六年的都江堰,由當時的秦國 蜀郡守李冰率眾所修,至今已運行二千二百六十多年。都江堰自創建以來就由李冰確立了一年一度、從不間斷的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的制度─歲修。歲修遵循「深淘灘,低作堰」的原則,維修時要淘除飛沙堰壩前淤積的沙石,以保證寶瓶口正常進水。而每年又不能把飛沙堰築得太高,以免影響洩洪排沙。這套制度與渠首三大工程相輔相成,科學地解決了引水和洩洪排沙的世界水利難題。因「都江堰說明了古代中國自然和科技的絕佳發展」,以文化遺產種類,於西元二○○○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二)都江堰的水利智慧

  都江堰所以能歷兩千兩百多年而不衰,就是因為堅持年年歲歲修。

  李冰曾為都江堰訂下「深淘灘,低作堰」的準則,強調河床必須淘到一定的深度,飛沙堰只能築到一定的高度。相傳,他曾在岷江河床埋下兩具石馬,規定淘灘以見到石馬為準。

  「深淘灘,低作堰」其實十分符合科學的流體力學原理。「深淘灘」使水流速度高於淺灘,增加流量,在春耕缺水時保證內江的灌區用水;「低作堰」壓低飛沙堰的高度,使夏秋之際的洪水能夠迅速洩出。

  但年年歲修,勞民傷財,很多人都試圖將都江堰的柔性結構改為剛性結構,畢其功於一役。&&元代,一位名叫吉當普的官員先以「鐵萬六千斤」鑄成鐵龜,取代魚嘴,但不到四十年,就被沖毀。明代,又有人改為料石砌築,鐵錠、油灰加固,也毀於大水。嘉靖年間,按察司更投下六萬七千斤鑄鐵,三百多根木樁,澈底改造,沒想到不到三十年即告終。

  屢改屢敗,每下愈況,明、清人最後在都江堰治水三字經,留下了「遵舊制,毋擅變」的慘痛經驗。

 

(三)李冰

  一個愛民的地方官,傑出的科技專家、水利專家。約西元前二五六~前二五一年被秦昭王任為蜀郡守。李冰在其子李二郎的協助下,邀請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岷江東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徵民工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實際上,李冰在岷江流域興辦了多項水利工程。比如沫水(又名青衣水)發源於蒙山,先是地下河,到南安(今東山)流入岷江,因為受到山崖阻礙,水流湍急,航行困難,常使舟船遭到破壞。於是,李冰組織百姓開鑿河心中的山岩,整理水道,便利了航行。李冰還對管江、汶井江、洛水進行過疏導,又引綿水出紫岩山到資中一帶灌溉稻田。

  據華陽國志記載,李冰還在蜀郡修築橋梁、在廣郡開鑿鹽井,為開發成都平原、發展農業生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四)三個石人

  西元一九七四年、一九七五年,在外江的金剛堤、安瀾索橋一帶出土了東漢時期刻鑿的二尊李冰石像。一尊題字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建寧元年閏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珍(鎮)水萬世焉」;一尊題字已模糊而不可辨。這很可能是仿照李冰所立石人而製,既可紀念李冰,又可以作水位衡量的標誌。出土的李冰像高達2.9,折合古尺在一丈有餘,這個高度很可能是兼有水位標示作用的。

 

二、  作者簡介

(一)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點

  1.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文化散文,既具有文學性,又於字裡行間展現對歷史與文化的深沉省思。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即憑藉自身淵博的文學功底和史學積累,面對各種山水古蹟,去挖掘積澱其中的中國傳統的文化底蘊,提出對歷史文化的反思。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寫得大氣磅礡,充滿了強烈的理性精神,他對傳統的散文觀念、表現手法、審美規範和要求,以及篇幅和尺度上都作出了大膽的突破和創新。

  1.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點

  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一貫鮮明的主題。

  余秋雨創作的不是抽象的歷史。他試圖與歷史對話,與歷史共鳴,並在其中形成獨特的歷史語境與歷史情懷。文化苦旅一書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麗的自然山水融合在一起,在山水和文化間找到了表達自己生命情感的最佳形式,也是他對中國傳統歷史與文化的思考和期盼。

  余秋雨在歷史與文學間找到了契合點,在歷史與現實之間、現實與理想之間,縱橫捭闔地進行了富於時代意義的思想馳騁。

知性與感性的融合統一

  余秋雨用一種知性與感性融合統一的文字思索文化,喚醒人們的歷史人文意識,他能用流利的語言敘述艱澀的哲理問題,把知性的議論和詩意的抒情結合起來,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正是體現這種情中寓理、知性與感性融合的功夫。

  余秋雨的抒情,主要表現了一種低迴、感傷的歷史情懷,字裡行間流露出宏大、苦澀、滄桑的藝術情調。所以,他散文的最大特色除了他濃郁的學術背景和文化思索外,便是那種詩意的寫作風格,而構成這種詩意風格的,正是那雅致的憂傷,神馳古今的浪漫,以及人文關懷。

文字形式與效果的注重

(1)敘事小說化

  余秋雨善於建構故事,他的散文裡就有很多傳奇色彩很強的故事,這些描繪與故事成為他那些精闢議論的基石,使文章跌宕起伏、曲折變化,始終充滿著閱讀的張力:道士塔有敦煌文物被外國人搜括的故事;風雨天一閣有驚心動魄的家族祕史;柳侯祠、江南小鎮有騷人墨客的起落人生、流風餘韻,成為文本中一個個吸引讀者之處,不斷刺激讀者的閱讀樂趣。

(2)散文的戲劇效果

  余秋雨在寫散文之前專攻戲劇理論。在他的文化散文中融會貫通的運用戲劇效果,如道士塔一文,有人物、有道具、有動作、有音響,充滿了戲劇意味。這篇散文的巨大衝擊力,主要源自於作者筆下製造出來的戲劇效果。

  另外白髮蘇州、信客等,只要略加改過,便可搬上舞臺演出。余秋雨以他在戲劇方面的長期積累與薰陶,寫出了別具戲劇效果的文化散文,深深擄獲讀者的心。

(3)特寫手法的充分運用

  余秋雨擅長描述當前的一個事件或場景,往往在散文中活用這種特寫手法,把視角從當前拉回遠古,從眼前所見轉向積澱的文化,從現實人事的外部表現深入到歷史人物的心理世界,這一種寫作手法,在風雨天一閣、蘇東坡突圍、一個王朝的背影中,都生動地運用過。

(4)雍容、典雅而靈動的文字描寫

  余文講究鍛字鍊句,每隔一兩行就有一個鮮活的詞語組合,每隔三五句就有一個漂亮句子,每隔三五段就有一個出色議論。他的許多段落和句子也寫得有味,同時注意對偶、排比、譬喻等修辭手法,點染並增加語言表達的色調和效果,構成聲情並茂的語言氣勢,使語言富有張力、質感及文采。

 

  1. 「文化苦旅」簡介

  作者說的:「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的滄桑感,引發出人生滄桑感。」這是一個在中國山水、中國歷史之間跋涉的現代文人,面對景致,有感而發的散文。文化苦旅其實也是一本遊記,一本山水遊記,但它又是另外一種—屬於精神文明與歷史文化的遊記,作者也寫實質山水,他也有驚人的文化及歷史知識,可以把一處山水曾經發生過多少歷史大事,逗留過多少知名文人,如數家珍的寫出來,他也能借此抒發胸中的感慨,把心裡的話,借山水的塊壘,一吐為快。

  余秋雨筆法比其他作家更高明之處,更在於他的「戲劇」專長。使他即使寫山水遊記,也能鋪陳龐大的場面;即使寫文化回憶,也能用戲劇化的情節;即使描寫山水,也能使它們像電影人物一樣,哭法、說話,喜怒哀樂各有表情。

 

(二)  余秋雨文學主張與成就

1.題材與靈感

  余秋雨散文的內容,關懷層面很廣闊,因為他所關注的大主題是「文明」,而「文明」的內涵本就極廣大。所以他的散文題材涉及了歷史、文學、藝術、經濟、教育、美學、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城市社會學等方面,篇篇發人深省。關於創作靈感,余秋雨曾自述:「我不是天才,因此我的靈感並不是呈現為波瀾壯闊的狀態,而只是片段閃光。我的靈感也不能巍然自立,而只能依存於敘述對象和敘述過程之中。當我越來越深地體驗著敘述對象和敘述過程,不知不覺之中已把自己融入其間,然後才有生命潛藏的喚醒。」

2.文化隨筆四書

  余秋雨說:「我對自己的人生喜歡做很乾脆的階段性了斷。……擔任六年大專院校負責人;再澈底攔斷,以二十餘次的辭職終獲批准,隨即從零開始,集中投入以實地考察為基礎的文化隨筆寫作;這種寫作也已出了四本書,即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起承轉合,正好結束。」

文化苦旅

3.「文化苦旅」簡介

山居筆記

余秋雨書寫山居筆記的時候,已經不在乎寫出來的東西算不算散文,只想藉著文化苦旅已開始的對話方式,把內容引向更巨大、更讓人氣悶的歷史難題。

霜冷長河

余秋雨書寫人生況味的一本書。因文化苦旅、山居筆記成名之後,余秋雨開始受到各種批評的包圍。面對這些包圍,余秋雨要力求自我排解。因此他有所思索、有所研究,把深刻的體悟用散文形式表達出來,可說是余秋雨自己的心理獨白,內容較多與現實人生相關。全書可分為「人生例證」和「人生難題」兩個部分。

千年一嘆

應鳳凰衛視之邀,考察埃及文明、希臘文明、希伯萊文明、阿拉伯文明、巴比倫文明、波斯文明、恆河文明的遺跡`,而完成此書。大規模考察使他對中華文明與其他古文明產生了完整的對比性思考,也比較了人類各個古文明之間的異同。

 

(三)  余秋雨軼聞掌故

1.順口而取的詩意名字

  余秋雨在家鄉度過童年。守寡的祖母在經濟來源完全斷絕的情況下,要養活一家人。余秋雨的母親出身豪門,有一天他外公與一位老朋友在上海一起喝酒,朋友說起余家若不是如此多災多難,他們家有一位忠厚的後生「實在可以成為嫁女的最佳候選」,外公記下這句話,真的將女兒嫁到鄉下貧窮的余家。余秋雨出生那天正下雨,祖母想等天晴再請人命名,姑且先亂叫一個小名吧,秋天,下雨,順口就叫「秋雨」。成名之後,常有人問他,為何會有如此詩意的名字,他回答:「這是我不識字祖母取的。」

2.寂寞幽森的學術道路

  文革終於結束,余秋雨被選為全國藝術理論研究會的祕書長。但他決定離開熱門、離開功利、離開一切泛政治化的慷慨激昂,走一條寂寞而深幽的學術道路,他展開一場從零開始的自學大行動。這次的苦讀重在歐洲經典,兼及其他古典文明。

  他讀一段,就寫一段筆記,做一段評論。不明白之處讀得很慢,有時遇到艱深概念,三兩天才疏通一句。他把世界歷史上出現過重要思想文化的十四個國家的相關資料讀完了,寫下的筆記一大堆,抽出其中與戲劇有關的部分就有八十萬字,刪削兩遍至六十八萬字,這便是後來在一九八三年出版的戲劇理論史稿。余秋雨被譽為「傑出的戲劇理論家」。

3.因書結姻緣

  余秋雨的妻子馬蘭是知名的黃梅調首席演員。兩人相識時,余秋雨雖然已經是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但在民間的名氣卻遜於馬蘭。有一次,藝術界的一位專家送給馬蘭一本余秋雨的理論著作藝術創造工程,並叮囑她:「藝術工作者一定要讀讀這本書。」讀了這本書後,馬蘭就被作者的睿智和學識吸引和折服了。當時,她以為作者肯定是一位閱歷豐富、滿頭白髮,甚至可能帶點學究氣的老先生。不久,馬蘭去上海演出遙指杏花村,她勇敢地打電話邀請余秋雨看戲。遙指杏花村的演出很成功,謝幕的時候,馬蘭四處張望,盼著余秋雨出現。這時,一個中年人健步登階嘹亮地招呼她:「嘿!馬蘭,我就是余秋雨!」

  原來,余秋雨對馬蘭也仰慕已久!就這樣,兩人第一次會面就播下了愛的種子。正當大陸一些人在媒體上向余秋雨投汙的時候,馬蘭站出來說:「我的人生因他而完美,嫁給他沒白活。」

4. 觸動人心的創作

  初見詩人余光中先生時,他並不知道余秋雨是誰,余秋雨託一個朋友送這本書給他,他當夜就寫來一封信說:「只讀了三篇,就可以斷定,這是第一流的散文。」後來,他又在多個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其他重要場合高度評價文化苦旅。白先勇先生讀了這本書後,立即動員爾雅出版社的社長隱地先生,趕緊爭取這本書的臺灣版權。很快,按照隱地先生自己的說法,這本書在臺灣已經「家喻戶曉」。後來余秋雨每次來臺灣,從海關、安檢,到旅館、售票處,工作人員看到他的通行證總會像老朋友似地招呼一聲:「哦,是您啊!」

三、  文學常識

(一)中國大陸文化散文作家

經 歷

風 格

著 作

余秋雨

為文化史學者、美學專家和散文名家。獲頒「國家級凸出貢獻專家」及「上海文學藝術大獎」

作品關懷層面廣闊,但以實地考察的文化隨筆最為著稱。其散文多以景物為主題,不僅只是描寫自然山水,往往又融入歷史的滄桑與文化的省思。手法則融敘事、寫景、抒情

和議論為一體,兼具知性與感性,風格厚實醇美。

著作: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掩卷沉思、千年一嘆、借我一生、傾聽秋雨、戲劇理論史稿

篇章:都江堰、三峽、柳侯祠

夏堅勇

一九五0年生,小說家、劇作家。出版過多本小說、話劇,曾獲魯迅文學獎和曹禺戲劇文學獎。

以感性的筆觸探討中國文化與歷史,文化與社會、時代之間的關系。作者以敏銳的文化感悟所揭示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使即將湮滅的文明重現輝煌,同時也有助於人文精神的反省與批判,民族文化的重建。

著作:湮沒的輝煌、曠世風華-大運河傳、長河如煙

王充閭

1935年生,大學教授,當代散文大家,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他的作品文筆優雅從容,意蘊精深幽遠,體現出特有的詩性之美和豐厚的學術功力。他尤以文化散文見長。

優雅從容的文筆,詮釋山水之間的歷史意蘊;在敏銳的思辨之中,以冷雋深邃的史家目光審視傳統存在的價值,將歷史引向現代,引向人性深處,顯現人生哲理意趣,體驗審美情境。

著作:寂寞濠梁、文明的征服、面對歷史的蒼茫、滄桑無語。

林非

一九五0年生,著名者和作家,在鲁迅研究、散文理論上多有建樹

散文具有濃烈的感情色彩和時代氣息。他的作品幾乎都來自於時代和關於時代的思考。具有道德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情懷,强調真情實感,注重文化理性反省。

著作:看山觀景情末了、人海沉思錄

季羨林

1911生,2009卒。著名的學術大師: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一生筆耕不輟。

著作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

著作:賦得永久的悔季羨林談讀書治學

 

 

(二)遊記簡介(將答案填入空格中)

   遊覽中作者將所見所聞,及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文字記載。遊記的取材十分廣泛,凡是能遊覽到的,如山川景物、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名勝古蹟等,都可以用來作為寫遊記的素材,其中最重要一項是景物描寫。真正遊記起始於東漢,盛行於南北朝。

作 者

名 稱

特 色

東漢馬第伯

封禪儀記

隨光武帝登泰山撰,可稱之為遊記文學的始祖,下啟唐代柳宗元的山水遊記

北魏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

一部極有影響的記遊題材文學作品,以洛陽佛寺四十年的興廢為題,反映一個王朝,乃至一種宗教的演變過程。文筆優美,內涵豐富、史料珍稀

北魏酈道元

( 水經注 )

注釋水經,並記述全國河道水系的歷史地理專著,四十卷。水經注沿用水經因水證地之法,以河水(黃河)和江水(長江)為主線,依自然地理特點,由南向北分述南北朝時全國大小河流1252條,囊括人文、自然地理和歷史資料,引用古文獻430餘種,採錄許多今已失傳的金石碑刻、民間傳說、詩詞歌賦,是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散文作品。文筆深峭清麗,精妙優美。唐代李白、柳宗元,宋代蘇軾都極為推崇,( 柳宗元 )山水遊記受其很深影響。列四庫( 史部 )-( 地理類 )

柳宗元

(真正遊記的定型和繁榮在唐朝)

永州八記

是中國遊記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刻劃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動態美,還賦予永州山水以血肉靈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作者認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樣被世人所遺棄和漠視,融入個人憤懣、身世之感,雖非純粹遊記,但使遊記散文走向成熟

王安石

遊褒禪山記

前兩段記遊,記敘褒禪山的來歷和登山遊賞的過程。中間兩段借遊賞經歷抒發一番有關治學的議論。最後一段,補敘同遊者的情況

陸游

入蜀記

寫景小品精緻清麗,對沿途風土人情作生動敘述,記錄作者人生經歷,濃厚的身世之感,是部有名的筆記式遊記,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遊記

徐宏祖

徐霞客遊記

古今記遊第一,為( 日記體 )遊記散文。自述其遊歷、見聞、遭遇以及抒發情緒、感懷的日記。不僅有地理、歷史方面的價值,更可以從中一覽優美的名勝風光、地形地物,可說是研究中國地理學、考古學、民族學和歷史學的珍貴資料

袁宏道

晚遊六橋待月記

促成了晚明遊記小品的繁榮,並且對晚明及後世的遊記小品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袁宏道充分吸取柳宗元•永州八記「組合式遊記」之創作傳統,創作了16篇〈西湖雜記〉。從遊記文學發展史來看,袁宏道的遊記小品,是在柳宗元的「感化遊記「蘇軾的『哲理化遊記』之外,另創了一種『審美化遊記』,並使其成為晚明山水遊記創作的主流。明人張岱•寓山注跋:「古人記山水能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則袁中郎(宏道)」

劉鶚

老殘遊記

遊記體章回小說。主角老殘其實就是作者的化身,此書不像一般的遊記,記述到各個地點的自然景物和風土民俗,反著重在許多事件的所聞、所見

•郁永河

裨海紀遊

臺灣文學史上第一部遊記專著,作者以( 日記體 )記錄其在臺灣九個多月的採硫過程。包括他來臺的海上經歷、沿臺灣西部北上踏察所見所聞、臺灣的自然景觀、平埔各族的生活型態及採硫經過和技術等。全書分三卷,共二萬四千多字。行文夾敘夾議,興之所至常雜以吟詠

附註:唐詩人遊記;宋哲人遊記;明才人遊記。

 

四、  課文深究

  余秋雨說:「我寫作的本質,其實都環繞著對於整個中國文明命運的思考,這種思考,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而我必須透過一個文化的現場來落實這種抽象思考。」基於這樣的寫作出發點,余秋雨的散文雖以遊記為書寫的起點,其終極目標卻是藉著文化現場的還原,表達他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山水景物是引出文化思考的現場。透過豐富的歷史知識及人文情懷的湧現,作者所致力的其實是將文明篩選過後的「人文智慧」傳遞下去,給予當代省思、啟迪。都江堰一文,便是作者實地考察川西平原古堰,徜徉歷史、山水間,挖掘人文價值之作。全文藉堰寫李冰的治水之功及政治風範。

由堰而人、層次分明

  余秋雨筆下的中國山水,往往能透過時空,看到歷史、空間背後令人感慨、啟迪人心的部分;將「自然山水」置於「人文山水」的層面上。以行文布局而言,先寫都江堰,後寫李冰其人,以分明的層次凸顯主題,文中寫都江堰,實際在寫一個人(或一群人),透過「這一切,首先要歸功於遙遠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這樣乾淨俐落的語言,由堰到人,迅速地將讀者引入地理空間背後,充滿人文思考的主題。

  而全文先是以長城對比都江堰,再以都江堰的浩蕩水流蓄勢,自然帶出李冰,對歷史人物事件進行審視、評說,有較強的思辨色彩,在層次分明的行文中,體現出余氏散文在遊山玩水中審視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那種「人文山水」的特色。

知性、感性融合

  余秋雨深具文化厚重感的人文山水,讀來卻不致冷硬深僻,除得力於作者的「戲劇」、「美學」素養之外,更建立在余氏學人與才人的雙重優勢上,能以感性為情懷,以知性為學養,讓意義浸潤著靈性。

  以都江堰一文而言,行文間顯現了作者豐富的學識,內容涉及不少歷史文化:舉凡都江堰的價值、治水三字經、八字真言及相關的出土文物,作者均能如數家珍。透過這些歷史背景的了解,作者因而興起強烈的感發,對都江堰水流的描寫固然充滿臨場感(由於戲劇專長)及美感,山水似乎有了表情,寫李冰則洋溢人文情懷:「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澈的人類學的思考」、「這是誰呢?死於兩千年前,卻明明還在指揮水流」、「有人說,這是李冰的兒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兒子」。

  由於全文「文化感受」的表達,是建立在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上,便不覺情感浮濫;也因為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的背後浸潤著文人感性的情懷,亦不流於冷硬,如此構築了余氏散文感性、理性兼具,厚實而不失美感的獨特風貌。

對比與擬人筆法,貼切又生動

  全文修辭手法的使用,貼切而又生動,其中以對比手法和擬人手法最為突出。

  作者評價都江堰,一開始就和長城對比,從而得出長城固然偉大,但「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的都江堰卻更偉大的結論。第二節,作者並沒有直接切入對都江堰的描寫,而是宕開一筆,寫去都江堰之前的心理,「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看青城山。」淡淡寫來,不經意中,帶領讀者來到一個「急流浩蕩,大地震顫」氣勢磅礴的全新天地。在第三節中,作者又將秦始皇築長城的指令與李冰築堰的指令相對比,頌揚了李冰的「智慧、仁慈、透明」,他不僅舉長城和都江堰對比,還有李冰的「治水三字經」與「八字真言」直到二十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而後於他的「厚厚典籍」卻鬆脆得無用作對比,鮮明地凸顯了主題。

  至於寫都江堰的水,多使用擬人手法,作者以潑墨般的氣勢描寫了都江堰的水,飛奔喧囂的水,撒野咆哮的水,充滿強悍的生命力,作者將騰湧的震撼、感動與臨場的體驗渾然交融,酣暢淋漓,飽滿的文氣像都江堰的水一樣洶湧而來,余氏筆下的山水也有了生動的表情。

  此外,排比句運用之繁複,幾乎已成余氏筆下的精靈一般,這些排比句往往兼具類疊形式,使文章讀來音韻鏗鏘、氣勢撼人。

  全文遣詞用字靈活,包覆著余秋雨所關心的「人文」題材,加上余秋雨浪漫的文人想像,使筆端饒有興味、引人入勝。

 

五、形音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分明清楚,形容詞

這裡明顯地出現了兩種「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分明、辨別,動詞

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蘇洵六國論)

分開,動詞

遂「判」為十二,合為七國(柳宗元封建論)

審理

審「判」

2.

鏡子,名詞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新唐書魏徵傳)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朱熹觀書有感)

映照,動詞

都江堰一開始就清明可「鑑」

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莊子德充符)

昔有仍氏生女,黰(音ㄓㄣˇ,黑)黑而甚美,光可以「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可以作為警戒、警惕的事,名詞

前車之「鑑」、引以為「鑑」、殷「鑑」不遠

為「鑑」不遠,在彼殷王(墨子非命下)

警戒、戒勉,動詞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杜牧阿房宮賦)

作為證明的信物

,名詞

印「鑑」證明

3.

張目注視貌

付之於企盼,付之於眾目「睽睽」

乖違、別離、分開。同「暌」

南北「睽」違

4.

借指三公

茂績元勛,位居上「袞」(北史.李弼等傳)

古代天子及王公祭祀時所穿的禮服

「袞」衣、「袞」服

5.

袞袞

紛繁眾多貌

作家由此而向現代官場「袞袞」諸公詰問

談話滔滔不絕的樣子

論天下事,「袞袞」不倦(新唐書.封倫傳)

6.

快步走

「趨」庭(晚輩接受長輩的教導)

史噤不敢發聲,「趨」而出

(方苞.左忠毅公軼事)

朝著一定的方向或目標

「趨」吉避凶

依附

「趨」炎附勢

7. 「驅」

鞭馬前進

乘堅「驅」肥(生活奢侈)

驅趕牲畜

「驅」牛

趕走、逐離

「驅」散

駕馭、役使

「驅」策

逼使、迫使

情勢所「驅」

奔走

並駕齊「驅」、長「驅」直入

前鋒、領頭者

前「驅」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ㄊㄨㄛ

ㄓˋ

ㄔˊ

沼、奔

ㄧˊ

)、(衣架)

ˇ

(山勢傾斜綿延貌)

ㄧˋ

(等到)

ㄝˇ

許、元素

ㄊㄚˋ

紛至

 

ㄍㄠˇ

ㄍㄨˇ

汩汩(從「曰」)

ㄧㄠˇ

無音訊

ㄅㄧˇ

)糠、權量力、

ㄅㄧˋ

蔭、比比皆是、)子、駢(連接)下、懲前(以從前的過失為教訓,戒慎不再犯錯)

ㄆㄧ

閱、霜、

 

ㄆㄧˊ

琶、杷、)連、蜉撼樹、(箭鏃廣長的利箭)山、魚、

 

ㄆㄧˇ

離、(詆毀)

 

ㄆㄧˋ

滾尿流、

ㄆㄧㄥˊ

安、草、棋量、天)、蒿、浮

ㄆㄥ

然心動、湃、然作響、

ㄔㄥˋ

不離錘

ㄅㄠ

子、花

ㄅㄠˊ

ㄅㄠˇ

ㄅㄠˋ

ㄆㄠˊ

哮、烙、樽、皮、

ㄆㄠˇ

ㄆㄠˋ

ㄈㄨˊ

而鼓(枹,鼓槌)

ㄍㄣˋ

綿

ㄏㄥˊ

ㄏㄨㄢˊ

洹洹大水(水流盛大的樣子)、齊

ㄒㄩㄢ

草、譁吵雜、賓奪主、寒拳捋袖(準備打架的樣子)

ㄒㄩㄢˇ

ㄒㄩㄢˋ

 

ㄩㄢˊ

ㄐㄩㄢ

日削月

 

ㄐㄩㄣˋ

理、事、工、高逸、駿

ㄑㄩㄢ

怙惡不

ㄑㄩㄣ

巡、夋夋(走路緩慢貌)

ㄘㄨㄣ

(皴:皮膚皸裂)(踆:踢)

ㄙㄨㄛ

使、歲月如

ㄙㄨㄢ

ㄊㄠ

心掏肺

ㄊㄠˊ

)器、嚎、葡朱公、(古代的一種神獸。產於北海,形狀如馬,色青)

ˊ

ㄍㄨㄟˇ

丑年

 

ㄎㄨㄟˊ

眾目睽睽度、向日

ㄩˊ

侷促一、日時、負一戰、民政策、喁喁語、(牙齒排列不整齊)

ㄩˋ

目無新、事生風

ㄩㄥˊ

喁喁望治、妝樓

ㄡˇ

無獨有斷絲連、而耕

ㄧㄚˋ

苗助長

 

ㄧㄢˇ

仰嘯歌、鼠飲河(養生所需有限,不必貪婪)縣、(衣領)(鯰魚)

 

ㄧㄢˋ

都江

 

ㄊㄠ

略、光養晦

 

ㄨㄟ

(皇后的祭服)

ㄏㄨㄟˋ

ㄏㄢˊ

ㄖㄣˋ

ㄨㄟˊ

編三絕(形容讀書非常勤奮)城、羅幃、違心之論、

ㄨㄟˇ

(明亮貌)(光線熾盛貌)、瑰(美好珍奇)、經、蘆、冒天下之大不(喻不顧一切去做全天下人都認為不對的事)

ㄩㄣˋ

ㄔㄚ

ㄔㄚˊ

ㄕㄚˋ

)血為盟

ㄌㄧㄠˊ

屬、煮字飢、星火原、青面牙、草、亮、(美好)、工眼花縈青遠、蟲、腳手銬、(微風)、鷦

ㄌㄧㄠˇ

若指掌

ㄌㄧㄠˋ

ㄌㄠˇ

(積水)

ㄌㄠˋ

十年九(淹水)

ㄐㄧㄠ

殺之聲(聲音急促)灼、)頭爛額、石、

ㄐㄧㄠˋ

(咀嚼食物)

ㄑㄧㄠˊ

)悴、夫、不起、(城門上用來守望的高樓)

ㄑㄧㄠˋ

(責備)

ㄌㄧˊ

ㄌㄧㄣˊ

峋、波光粼粼、永王選、角鳳毛、櫛比次、車行轔轔、鬼火燐燐、璘(文采繽紛的樣子)視昂藏、光、)居、璘璘

ㄋㄨㄛˋ

弱、

ㄒㄩ

才孔亟

ㄖㄨˊ

以沫(比喻人同處於困境,而互相以微力救助)慕之情、溫文雅、動、(小妾)(衣褲)

ㄌㄠ

ㄌㄠˊ

叨、病、山、饞(北方罵人的話)什子(東西、傢伙)(一種小螺)

ㄌㄠˋ

軍、旱、懊(悔恨)

 

、修辭舉隅──錯綜、映襯、轉化、排比、對偶

錯綜

定義

將原本運用類疊、層遞、排比、映襯等修辭的整齊文句,刻意變化,使變得參差不齊的修辭手法。叫做「錯綜」。

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錯綜」之「變化句式」(肯定句、否定句,敘述句、疑問句,駢句、散句等穿插運用)

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並不比長城短。

──「錯綜」之「變化句式」

最強悍的生命「付之於規整,付之於企盼,付之於眾目睽睽」。

──「錯綜」之「調整語法」(將結構相同的文句,刻意改變句法,使句型變得不同:規整、企盼→眾目睽睽);將整期之排比句加以變化。

看雲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錯綜」之「變化句式」:肯定句、否定句穿插運用;「看雲看霧看日出」「看水」帶有「駢散穿插運用」意味

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說得近一點,有了它,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才有一個比較安定的後方。

──將「有了……才有」的排比句,運用「錯綜」之「伸縮文身」:諸葛亮、劉備→李白、杜甫、陸游(把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文句,刻意變得字數不同,參差不齊)及「調整語法」,變得長短不齊

他未曾留下什麼生平資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壩一座

──「錯綜」之「變化句式」

映襯

定義

並列相反的事物或觀念,以互相對照、襯托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

如果說,長城占據了遼闊的空間,那麼,它卻實實在在地占據了邈遠的時間。

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民眾輸送汩汩清流。

壯麗的馴順

水在這裡,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秦始皇築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嚇、殘忍;他築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帶有「對偶」意味

轉化

定義

將所要描寫的對象,轉變為本質與原本性質不同人、事、物來描寫的修辭手法,叫做「轉化」

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

裡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

──末兩句中有「對偶」意味

也許水流對自己的馴順有點惱怒了,突然撒起野來,猛地翻卷咆哮。

排比

定義

用句型語氣相似,字數大致相同,表達同樣情意修辭,叫做「排比」。可以藉由表達的反復,達到強調情意的目的。

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

 

對偶

定義

將字數相等,句法相似,意義相關的詞、句,成雙排列在一起,叫做「對偶」。

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

臉面漸覺滋潤,眼前愈顯清朗。

急流浩蕩,大地震顫。

 

八、結構表

 

 

 

 

 
   

 

 

 

 

 

 

 

 

 

 

 

 

 

 

 

 

、成語集錦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眾目睽睽

眾人睜大眼睛注視著

萬目睽睽、大庭廣眾

 

冰清玉潔

 

比喻人品高潔

玉潔冰清、光風霽月、嶔崎磊落、冰清玉潤、冰壺秋月、淵瀛嶽峙

卑汙齷齪、寡廉鮮恥、偷雞摸狗、閹然媚世、恬不知恥

大巧若拙

真正靈巧的人不自我炫耀,表面看起來倒像笨拙的。

大智若愚、深藏若虛、守愚藏拙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虛有其表、鋒芒畢露、外強中乾、

文韜武略

即韜略。原指六韜、三略等古代的兵書,後引申為用兵的計謀。

 

 

袞袞諸公

眾多身居高位的官員

 

 

頽壁殘垣

破敗倒塌的牆壁。形容景象荒涼。

斷壁頹垣、斷垣殘壁。

金城千里、固若金湯。

雄才大略

傑出的才能和謀略。

出類拔萃、人中蛟龍、佼佼不群、卓絕群倫、卓爾不群、出人頭地

庸碌無能、吳下阿蒙、中人之姿、酒囊飯袋、蘆中窮士、濫竽充數。

切切實實

確實而不虛假浮誇。

實實在在、踏踏實實。

虛浮誇大、誇大不實。

判然不同

彼此差異非常明顯。

截然不同、大相徑庭、天差地別、天淵之別。

一模一樣

怦然心動

心跳動的樣子。或指對某事產生了興趣。

 

 

雍容大度

溫和莊重、從容不迫,度量宏遠的樣子。

 

 

 

十、延伸學習

(一)都江堰末段文(未收錄於課文中)

    四

  繼續往前走,看到了一條橫江索橋。橋很高,橋索由麻繩、竹篾編成。跨上去,橋身就猛烈擺動,越猶豫進退,擺動就越大。在這樣高的地方偷看橋下會神志慌亂,但這是索橋,到處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驚嚇,後是驚嘆。腳下的江流,從那麼遙遠的地方奔來,一派義無反顧的決絕勢頭,挾著寒風,吐著白沫,淩厲銳進。我站得這麼高還感覺到了它的砭膚冷氣,估計它是從雪山趕來的吧。但是,再看橋的另一邊,它硬是化作許多亮閃閃的河渠,改惡從善。人對自然力的馴服,幹得多麼爽利。如果人類幹什麼都這麼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樣。

  但是,人類總是缺乏自信,進進退退,走走停停,不斷地自我耗損,又不斷地為耗損而再耗損。結果,僅僅多了一點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們心中的神。離索橋東端不遠的玉壘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廟,祭祀李冰父子。人們在虔誠膜拜,膜拜自己同類更像一點人的人,鐘鼓鈸磐,朝朝暮暮,重一聲,輕一聲,伴和著江濤轟鳴。

  李冰這樣的人,是應該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紀念一下的,造個二王廟,也合民眾心意。

  實實在在為民造福的人升格為神,神的世界也就變得通情達理、平適可親。中國宗教頗多世俗氣息,因此,世俗人情也會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來二去,都江堰倒成了連接兩界的橋墩。

  我到邊遠區看儺(ㄋㄨㄛˊ)戲,對許多內容不感興趣,特別使我愉快的是,儺戲中的水神河伯,換成了灌縣的李冰。儺戲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廟的李冰活躍得多,民眾圍著他狂舞呐喊,祈求有無數個都江堰帶來全國的風調雨順,水土滋潤。儺戲本來都以神話開頭的,有了一個李冰,神話走向實際,幽深的精神天國一下子貼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

 

(二)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配合注釋九)

以下列舉李白、杜甫、陸游在四川時期的作品各一首。

1.李白-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注釋】

峨眉山:在今四川 峨眉縣西南。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

發:出發。

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 犍為 峨眉山附近。

三峽:指長江 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 樂山的黎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下:順流而下。

渝州:今重慶一帶。

【語譯】

  半輪秋月高掛峨眉山頭上,它的影子在青衣江水中飄流。今夜我獨自從清溪向三峽,月下思君君不見。唯有月影相隨,一路乘船到渝州。

【簡析】

  李白自幼生長在綿州 昌隆縣 青蓮鄉(今四川省 江油市)附近,對巴山蜀水非常熱愛,出蜀前曾遊過成都和峨眉,二十五歲出蜀,目的是訪道、求友和遊覽山水,峨眉山月歌作於二十四歲(開元十四年),為李白從犍為 清溪去重慶的水路上,辭親遠遊紀程詩之一。

  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天。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三峽駛去。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山—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2.杜甫-登樓                                                     杜甫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注釋】

錦江:在四川省境,為岷江支流,蜀人以此水濯錦鮮明,故以名江。

玉壘:山名。在今四川省 都江堰市西北。

北極:即北辰,居天之中而眾星拱之。

西山寇盜:指吐蕃入寇而言。新唐書 吐蕃傳曰:「寶應元年,吐蕃破西山 合水城,明年(西元七六三)入長安,立廣武王 承宏為帝,留十五日乃走,天子還京。是歲南入松、維、保等州。」

後主還祠廟:劉禪以諸葛亮為相,守其宗廟社稷三十餘年。後主,指劉備之子劉禪。祠廟,猶言能守其宗廟社稷。

梁甫吟:古典名。蜀志 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按:梁甫,山名,在泰山下。梁甫吟,蓋言人死葬此山,亦葬歌也。

【語譯】

  上高樓,春花近在眼前,使客寓在外的我,不禁觸景傷心,我在此登臨,正值國家各方面多難的時候。看那錦江的春色,來自於天地之間,玉壘山上的浮雲,就像古往今來般,不停地變幻著。中國的朝廷像北極星似的,永遠不會更改,西山那邊的寇盜,也別妄想來入侵。可憐的蜀後主,尚且還能保守他的宗廟社稷三十餘年,在這傍晚的時分,我聊且吟唱一曲梁甫吟!

【簡析】

  唐肅宗 乾元二年秋,安史之亂為害,關中大饑,杜甫棄官,輾轉入蜀,在蜀中八年,於成都西浣花溪畔建築了草堂,結束了四年流離轉徙的生活,得到棲身之所,其間雖寫了不少歌詠自然的詩篇,但並不曾忘情危殆的國家,登樓一詩,寫於客蜀第五個年頭,廣德二年春,杜甫在成都遊先主廟時所作。

  首聯提挈全篇「萬方多難」,是全詩寫景抒情的出發點。當此萬方多難之際,流離他鄉的詩人愁思滿腹,登上此樓,雖是繁花觸目,卻叫人更加黯然心傷。花傷客心,以樂景寫哀情,「登臨」二字,領起下面的種種觀感。

  頷聯描述山河壯觀,「錦江」、「玉壘」是登樓所見。錦江,源出都江堰市,流入岷江;玉壘,山名,在今四川省 茂汶縣。凭樓遠望,錦江流水挾著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湧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飄忽起滅,正像古今世勢的風雲變幻。上句向空間開拓視野,下句就時間馳騁遐思,飽含著對國家山河的讚美和對歷史的追懷;而且,也透露詩人憂國憂民的無限心事。

  頸聯議論天下大勢,「朝廷」、「寇盜」,是登樓所想。北極,星名,居北天正中,這裡象徵大唐政權。上句「終不改」是指去歲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復辟一事而來,明言大唐帝國氣運久遠;下句「寇盜相侵」,針對吐蕃的覬覦寄語相告:莫再徒勞無益的前來侵擾!詞嚴義正,浩氣凜然,於如焚的焦慮之中透著堅定的信念。

  尾聯詠懷古蹟,諷諭當朝昏君,寄託個人懷抱。後主,指蜀漢 劉禪,寵信宦官,終於亡國;先主廟在成都 錦官門外,西有武侯祠,東有後主祠;梁甫吟是諸葛亮遇劉備前喜歡誦讀的樂府詩篇,用來比喻這首登樓,含有對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佇立樓頭,在蒼茫暮色中,先主廟、後主祠依稀可見。想到後主 劉禪,詩人不禁喟然而嘆:可憐那亡國昏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後人香火!這是以劉禪喻代宗 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魚朝恩,造成國事維艱、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劉禪信任黃皓而亡國極其相似。所不同者,當今只有劉後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而詩人自己,空懷濟世之心,苦無獻身之路,憂端難掇,聊吟詩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詩即景抒懷,熔自然景象、國家災難、個人情思為一體,語壯境闊,寄慨遙深,體現著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3. 陸游-晚泊                                                                                                 陸游

半世無歸似轉蓬,今年作夢到巴東。身遊萬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鄰舫有時來乞火,叢祠無處不祈風。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鴉戍堞空。

【注釋】

轉蓬:蓬草隨風飄轉,因以之比喻到處飄泊。

巴東:古郡名,轄今重慶 奉節、雲陽等縣。陸游此行去夔州即奉節。

叢祠:鄉野間的神祠。

淮南:瓜洲所在地屬淮南東路。

戍堞:瓜洲有石城,設兵戍守。堞,城上的短牆。

【語譯】

  我半世以來飄泊不定,像蓬草隨風;誰想到今年又往巴東,那地方已多次出現在我夢中。我就要進入那險阻難行、萬死一生的蜀地;行走在危機四伏的小路,面對高聳的百嶂千峰。鄰船有人來借火種,荒野的神祠,總有人在祈求順風。乘著晚潮船泊在淮南岸邊,戍樓空無一人,只有鳥鴉啼叫,回蕩在淒迷的夕陽中。

【簡析】

  陸游於肅宗 乾道五年(西元一一六九年),奉命為夔州通判,次年入蜀,將沿途所見所聞的山水風光、名勝古蹟、民俗風情寫成了入蜀記。在夔州任官的一年多時間及二次遊歷三峽期間,寫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歌,晚泊一詩,作於陸游四十五歲,奉命為夔州通判時,從臨安出發,踏上入川的水程,停泊在瓜洲時所作。

  陸游在此之前,已歷官鎮江、隆興通判,乾道三年,因言官彈劾而罷官,至此復出。所以詩首聯就抒發身世之感,說自己長期展轉道路,似隨風飄轉的蓬草一樣,沒想到今年又往巴東去。以蓬草喻生涯無定,用在這裡,不但很切合他的身世,更因為他此刻離家不久,還帶著離別的遺愁,所以分外淒切。「無歸」二字,結合陸游生平以收復國土為己任,渴望在前線戰鬥來看,不僅僅是說自己似飛蓬不能安居,更是對此行到夔州仍是閒職,不能為國出力而感到不滿。次句寫赴官巴東,構思巧妙,不直說其事,而說自己做夢到巴東,既說出了目的地,又表現了自己複雜的心情。次聯遙想此行前程的苦難,說蜀道是萬死一生的險地,自己將步入那千峰百嶂之中。這兩句是想像之詞,也可理解為上聯所說的夢中所歷,在寫行路難中,不免也有世路艱難的感嘆。

  詩的前兩聯是說明晚泊(即乘舟出行)的原因及黯然的心情,第三聯正式入題寫晚泊,通過泊船時的一件小事及眼前的景色來表現。鄰舟乞火,鄉間廟宇有船夫們祈禱順風,看似漫不經心而出,實際上以借火說明夜泊,以廟宇說明所泊處不是很荒涼的地方;由此末尾再順手帶出晚泊的地點是淮南岸,眼前是落日、啼鴉、戍樓。尾句結得很蕭索,與詩人的心情緊密相合。瓜洲屬鎮江,陸游曾在這裡任職,當時鬥志昂揚,滿懷希望,以至於後來在詩中自豪地宣稱他這段經歷,有「樓船夜雪瓜洲渡」句。如今他舊地重到,見眼前蕭然景色,嘆仕途多艱,壯志難酬,心中感慨,可想而知。全詩看似隨筆揮灑,仍能情意相貫,屬對工整,是他前期詩中的佳章。

4. 陸游-離堆伏龍祠觀孫太古畫英惠王像                           陸游

岷山導江書禹貢②,江流蹴③山山為動。嗚呼秦守④信⑤豪傑,千年遺跡人猶誦。決江一支溉數州,至今禾黍連雲種。孫翁⑥下筆開生面,岌嶪⑦高冠摩屋棟。徙木⑧遺風雖峭刻,取材尚足當世用。寥寥⑨後世豈乏人,尺寸未施讒已眾。要官無責空賦祿,軒蓋⑩傳呼真一鬨。奇勳偉績曠世無,仁人志士臨風慟。我遊故祠九頓首⑪,夜遇神君⑫了非夢。披雲激電從天來,赤手騎鯨不施鞚⑬。

【注釋】

1、離堆伏龍祠觀孫太古畫惠英王像:離堆,地名,即都江堰所在。伏龍祠,也叫伏龍觀,在離堆

   北端。離堆附近有深潭,傳說李冰曾制伏岷江孽龍,鎖於深潭,後人建祠紀念。孫太古,孫知

   微,字太古,北宋時畫家。英惠王,指李冰。李冰在宋朝時被封為王。

2、岷山導江書禹貢:尚書 禹貢:﹁岷山導江。﹂古人認為,長江導源於岷山。江,指長江。

3、蹴:踢。

4、秦守:指李冰。

5、信:的確。

6、孫翁:指畫家孫太古。

7、岌嶪:高聳的樣子。

8、徙木:搬運木頭。戰國時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圖強,實行各種改革。

9、寥寥:空闊。這裡指長遠。

10、軒蓋:指達官貴人。軒,軒車。蓋,車蓋。

11、九頓首:古代最尊敬的禮節。頓首,頭叩地而拜。

12、神君:指李冰。

13、鞚:馬籠頭。

【簡析】

本詩讚揚了都江堰的巨大作用、李冰的不朽功績和畫家孫太古的出色畫技,並抒發個人感嘆。起筆寫長江導源於岷山,水流洶湧、氣勢澎湃,而蜀郡郡守李冰鑿都江堰,引岷江江水灌溉四川平原,立下不朽功績,至今雖已千年,後人仍猶稱道不已。因都江堰工程灌溉面積廣大,裨益農耕。接下來轉筆寫孫太古繪製的李冰畫像,戴著高聳的帽子,栩栩如生,透過與商鞅徙木立信所奠定的基業比較,秦國法治固然嚴厲刻峭,但秦昭王任用李冰,算是能選拔人才,為世所用。再來為作者的感嘆,表述長遠以來後世並非沒有賢才,但他們往往還沒有施展任何作為,就遭到很多讒毀,高官顯貴有名無責,尸位素餐,而李冰功勞蓋世,令後代有志之士感慨不已,甚至臨風大哭。最後四句回應題目,作者寫自己白日遊

歷伏龍祠,不禁頓首而拜,表達出最深重的敬意,晚上便作夢,夢中見到李冰撥開雲層、挾著閃電從天而降的英姿。

 

(三)都江堰相關事蹟與詩文

1.劉邦以四川為根據地,出兵關中,「蜀漢之粟方船而下」,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最終統一天下。諸葛亮為劉備挑選四川為建都之地,到了四川,即派一千二百人守護都江堰,說:「此堰農本,國之所資」。

 

2.明代學者楊慎•春三月四日仰山余尹招游疏江亭觀新修都江堰

疏江亭上眺芳春,千古離堆跡未陳。矗矗樓臺籠蜃氣,畇畇原顯接龍鱗。井居需養非秦政,則堰淘灘是禹神。為喜灌壇河潤遠,恩波德水又更新。

主旨:詩人情隨水遠,歌頌往哲辛勤,表達放水歡欣。

語譯:在疏江亭上遠眺春日百花,千古以來,離堆山的舊跡仍在。高聳的樓臺籠罩著蜃氣,開墾好的土地像龍鱗般高下相次。人民居住之地的養護不是靠秦朝的政策,而是靠定「深淘灘,低作堰」歲修原則,像大禹一樣偉大的李冰。歡喜今日要灌壇放水,河水滋潤農田,它的恩德隨著水流日日更新。(離堆:山名,位於四川省灌縣西南臨長江處。秦時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曾鑿山導江,以避水患。民間傳說李冰之子二郎鎖孽龍於其下深潭之中,後遂無水患。②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光線經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後發生顯著折射,出現遠處景物顯現在半空中或地面上的奇異幻象。常發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區。③畇畇:音ㄩㄣˊ ㄩㄣˊ,土地開墾平坦貌。

 

3.陸游•神君歌    

  泰山可為礪,東海可揚塵。惟有壯士志,死生要一伸。我夢神君自天下,威儀奕奕難具陳。飛龍駕車不用馬,訶前殿後皆鬼神。奇形詭狀,密如魚鱗,齾齾爭扶車輪。黑纛白旄,其來無垠。黃霧紫氛,合散輪囷。考錄魑魅,號呼吟呻。約束蛟螭,夭矯服馴。後車百兩載美人,巾袡鮮麗工笑顰金尊翠杓溢芳醇,琵琶箜篌飾怪珍。世間局促常悲辛,神君歡樂千萬春。嗚呼,生不封侯死廟食,丈人豈得抱志長默默!

主旨:詩人用豐富的想像,透過夢境,謳歌神君李冰。

語譯:泰山會化為小沙石,東海也會變為桑田(東海揚塵,喻世事巨變。)。只有壯士的心志,不論生死都有施展。我夢見神君李冰從天界下來,他神采煥發威風的美儀難以陳述。用飛龍駕車而不用馬,前呼後擁的都是些鬼神。他們長相奇特詭異,密密麻麻的像魚鱗,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爭相扶著車輪。黑色的旗子、白色裝飾有氂牛尾的旗幟,來來去去沒有邊際。黃色、紫色的霧氣,忽合忽散,屈曲盤繞。檢飾整治呼號呻吟的精怪,約束蛟龍,使之馴服自如。後面跟著百輛(兩,輛。)載著美人,穿著光鮮華麗的衣服,一顰一笑都極為美麗。金杯中溢出芳香的美酒,琵琶、箜篌上裝飾著奇特的珍寶。人世生活常是窘迫而悲苦的,神君卻為人民帶來千萬年的歡樂。唉,活著不想要封侯作大官,死後因有功被人民建廟祭祀,大丈夫哪裡會懷抱志向而不得意呢!(訶:音ㄏㄜ,大聲斥責。齾齾:音ㄧㄚˋ ㄧㄚˋ,高低起伏貌。纛:音ㄉㄠˋ,以氂牛尾或雉尾為裝飾的大旗。輪囷:屈曲盤繞的樣子。囷,音ㄐㄩㄣ,圓形穀倉。夭矯:屈伸自如。:音ㄖㄢˊ,衣服的邊緣。局促:窘迫。) 

 

(四)課外閱讀

1.李白•蜀道難 

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迴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呼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主旨:意在送友人入蜀。

語譯:

  唉呀呀!多麼危險、多麼高峻啊!想攀登蜀道簡直比上青天還難。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久遠無法知曉。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蜀被秦嶺阻隔和秦從不交通往返。西邊太白山有僅飛鳥能過的小道,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嵋山的頂端。地裂山崩蜀國的五個壯士被壓死(秦惠王嫁女於蜀王,蜀王派力士五人往迎,回程經過梓橦,見一大蛇鑽入山洞,力士拉住蛇尾猛拉,不料山崩壓死五力士,山也分作五嶺),然後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下有激浪排空、迂迴曲折的大川。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長臂的猿猱想要翻過也愁於難攀援。青泥嶺迂迴曲折,繞著山巒盤旋,百步之內縈繞岩巒轉過九個彎。在高處可以摸到參星、井星,讓人為之仰首屏息不敢顧盼,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坐下來長嘆。請問你西遊何時回來?可怕的山道實在難以攀登!只聽見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雄雌鳥相隨飛翔在樹林之間。又聽到杜鵑在月夜悲悽的啼聲,令人愁思綿長流蕩在空山!

  蜀道難走啊!簡直比上青天還難,讓人聽了怎麼不臉色改變?連綿的山峰離天還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水石相擊轉動石頭,使萬壑像雷鳴一般。形勢艱險到了這種地步,唉呀呀!你這遠方來的客人,為什麼要到這裡?劍閣巍峨崇峻高聳入雲,只要一人把守,千軍萬馬也難以攻占。駐守的官員若不是皇家的近親;難免要變為豺狼踞此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膽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小心謹慎地防範長蛇的侵犯。豺狼虎豹、毒蛇猛獸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官城雖說是個快樂的地方,但如此險惡的環境還不如早早回家。蜀道太難走啊,簡直比上青天還難,側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與長嘆!(蠶叢及魚鳧:傳說中古蜀國二君王。茫然:蒙昧不可知。地崩山摧壯士死:秦惠王嫁女於蜀王事。六龍:羲和馭六龍為日神駕車。青泥:嶺名。何盤盤:迂迴曲折。參、井:皆為星宿名。脅息:屏氣不敢呼吸。:音ㄏㄨㄟ,喧嘩,形容飛湍怒瀑相激盪之巨響。:音ㄆㄧㄣ,水激山石聲。錦城:成都。)

2.三峽   余秋雨

  在國外,曾有一個外國朋友問我:「中國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訴我最值得去的一個地方嗎?一個,請只說一個。」

  這樣的提問我遇到過許多次了,常常隨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峽!」

    一

  順長江而下,三峽的起點是白帝城。這個頭開得真漂亮。

  對稍有文化的中國人來說,知道三峽也大多以白帝城開頭的。李白那首名詩,在小學課本裡就能讀到。

  我讀此詩不到十歲,上來第一句就誤解。「朝辭白帝彩雲間」,「白帝」當然是一個人,李白一大清早與他告別。這位帝王著一身縞白的銀袍,高高地站立在山石之上。他既然穿著白衣,年齡就不會很大,高個,瘦削,神情憂鬱而安詳,清晨的寒風舞弄著他的飄飄衣帶,絢麗的朝霞燒紅了天際,與他的銀袍互相輝映,讓人滿眼都是光色流蕩。他沒有隨從和侍衛,獨個兒起了一個大早,詩人遠行的小船即將解纜,他還在握著手細細叮嚀。他的聲音也像純銀一般,在這寂靜的山河間飄蕩迴響。但他的話語很難聽得清楚,好像來自另一個世界。他就住在山頭的小城裡,管轄著這裡的叢山和碧江。

  多少年後,我早已知道童年的誤解是多麼可笑,但當我真的坐船經過白帝城的時候,依然虔誠地抬著頭,尋找著銀袍與彩霞。船上的廣播員正在吟誦著這首詩,口氣激動地介紹幾句,又放出了白帝託孤的樂曲。猛地,山水、歷史、童年的幻想、生命的潛藏,全都湧成了一團,把人震撼。

  白帝託孤是京劇,說的是戰敗的劉備退到白帝城鬱悶而死,把兒子和政事全都託付給諸葛亮。抑揚有致的聲腔飄浮在迴旋的江面上,撞在溼漉漉的山岩間,悲忿而蒼涼。純銀般的聲音找不到了,一時也忘卻了李白的輕捷與瀟灑。

  我想,白帝城本來就熔鑄著兩種聲音、兩番神貌:李白與劉備,詩情與戰火,豪邁與沉鬱,對自然美的朝覲與對山河主宰權的爭逐。它高高地矗立在群山之上,它腳下,是為這兩個主題日夜爭辯著的滔滔江流。

  華夏河山,可以是屍橫遍野的疆埸,也可以是車來船往的樂土;可以一任封建權勢者們把生命之火燃亮和熄滅,也可以庇佑詩人們的生命偉力縱橫馳騁。可憐的白帝城多麼勞累,清晨,剛剛送走了李白們的輕舟,夜晚,還得迎接劉備們的馬蹄。只是,時間一長,這片山河對詩人們的庇佑力日漸減弱,他們的船楫時時擱淺,他們的衣帶經常熏焦,他們由高邁走向苦吟,由苦吟走向無聲。中國,還留下幾個詩人?

  幸好還留存了一些詩句,留存了一些記憶。幸好有那麼多中國人還記得,有那麼一個早晨,有那麼一位詩人,在白帝城下悄然登舟。也說不清有多大的事由,也沒有舉行過歡送儀式,卻終於被記住千年,而且還要被記下去,直至地老天荒。這裡透露了一個民族的饑渴:他們本來應該擁有更多這樣平靜的早晨。

  在李白的時代,中華民族還不太沉悶,這麼些詩人在這塊土地上來來去去,並不像今天那樣覺得是件怪事。他們的身上並不帶有政務和商情,只帶著一雙銳眼、一腔詩情,在山水間周旋,與大地結親。寫出了一排排毫無實用價值的詩句,在朋友間傳觀吟唱,已是心滿意足。他們把這種行端當作一件正事,為之而不怕風餐露宿,長途苦旅。結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貴妃,不是將軍,而是這些詩人。余光中〈尋李白〉詩云: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

  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這幾句,我一直看成是當代中國詩壇的罕見絕唱。

  李白時代的詩人,既摯戀著四川的風土文物,又嚮往著下江的開闊文明,長江於是就成了他們生命的便道,不必下太大的決心就解纜問槳。腳在何處,故鄉就在何處,水在哪裡,道路就在哪裡。他們知道,長江行途的最險處無疑是三峽,但更知道,那裡又是最湍急的詩的河床。他們的船太小,不能不時行時歇,一到白帝城,便振一振精神,準備著生命對自然的強力衝撞。只能請那些在黃卷青燈間搔首苦吟的人們不要寫詩了,那模樣本不屬於詩人。詩人在三峽的小木船上,剛剛告別白帝城。

    二

  告別白帝城,便進入了長約二百公里的三峽。在水路上,二百公里可不算一個短距離。但是,你絕不會覺得造物主在作過於冗長的文章。這裡所匯聚的力度和美色,鋪排開去二千公里,也不會讓人厭倦。

  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連臨照萬里的太陽和月亮,在這裡也擠捱不上。對此,一千五百年前的酈道元說得最好: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水經注》)

   他還用最省儉的字句刻劃過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後人再難調動描述的詞章。

  過三峽本是尋找不得辭彙的。只能老老實實,讓颼颼陰風吹著,讓滔滔江流濺著,讓迷亂的眼睛呆著,讓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啞著。什麼也甭想,什麼也甭說,讓生命重重實實地受一次驚嚇。千萬別從驚嚇中醒過神來,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這三峽。

  僵寂的身邊突然響起了一些「依哦」聲,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連峰間側身而立,給驚嚇住了的人類帶來了一點寬慰。好像上天在鋪排這個儀式時突然想到要補上一個代表,讓蠕動於山川間的渺小生靈占據一角觀禮。被選上的當然是女性,正當妙齡,風姿綽約,人類的真正傑作只能是她們。

  人們在她身上傾注了最瑰麗的傳說,好像下決心讓她汲足世間的至美,好與自然精靈們爭勝。說她幫助大禹治過水,說她夜夜與楚襄王幽會,說她在行走時有環佩鳴響,說她雲雨歸來時渾身異香。但是,傳說歸傳說,她畢竟只是巨石一柱,險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對人類的一個幽默安慰。

  當李白們早已順江而下,留下的人們只能把萎弱的生命企求交付給她。「神女」一詞終於由瑰麗走向淫邪,無論哪一種都與健全的個體生命相去遙遙。溫熱的肌體、無羈的暢笑、情愛的芳香,全都雕塑成一座遠古的造型,留在這群山之間。一個人口億眾的民族,長久享用著幾個殘缺的神話。

  又是詩人首先看破。幾年前,江船上仰望神女峰的無數旅客中,有一位女子忽然掉淚。她悲哀,是因為她不經意地成了李白們的後裔。她終於走回船艙,寫下了這些詩行:

  在向你揮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誰的手突然收回

  緊緊捂住自己的眼睛

  當人們四散離去,誰

  還站在船尾

  衣裙漫飛,如翻湧不息的雲

  江濤

    高一聲

      低一聲

 

  美麗的夢留下美麗的憂傷

  人間天上,代代相傳

  但是,心

  真能變成石頭嗎

 

  沿著江岸

  金光菊和女貞子的洪流

  正煽動新的背叛

  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

  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舒婷•神女峰)

    三

  終於,人們看累了,回艙休息。

  艙內聚集著一群早有先見之明的人,從一開始就沒有出過艙門,寧靜端坐,自足而又安詳。讓山川在外面張牙舞爪呢!這兒有四壁,有艙頂,有臥床。據說三峽要造水庫!最好,省得滿耳喧鬧。把廣播關掉,別又讓李白來煩吵。

  歷史在這兒終結,山川在這兒避退,詩人在這兒萎謝。不久,船舷上只剩下一些外國遊客還在聲聲驚叫。

  船外,王昭君的家鄉過去了。也許是這裡的激流把這位女子的心扉沖開了,顧盼生風,絕世豔麗,卻放著宮女不做,甘心遠嫁給草原匈奴,終逝他鄉。她的驚人行動,使中國歷史也疏通了一條三峽般的險峻通道。

  船外,屈原的故里過去了。也許是這裡的奇峰交給他一副傲骨,這位比李白還老的瘋詩人太不安分,長劍佩腰,滿腦奇想,縱橫中原,問天索地,最終投身汩羅江,一時把那裡的江水,也攪起了三峽的波濤。

  看來,從三峽出發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是怪異的。都會捲起一點漩渦,發起一些衝撞。他們都有點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麗而驚人。他們都不以家鄉為終點,就像三峽的水拚著全力流注四方。

  三峽,註定是一個不安寧的淵藪。憑它的力度,誰知道還會把承載它的土地奔瀉成什麼模樣?

  在船舷上驚叫的外國遊客,以及向我探詢中國第一名勝的外國朋友,你們終究不會真正了解三峽。

  我們了解嗎?我們的船在安安穩穩地行駛,客艙內談笑從容,煙霧繚繞。

  明早,它會抵達一個碼頭的,然後再緩緩啟航。沒有告別,沒有激動,沒有吟唱。

  留下一個寧靜給三峽,李白去遠了。

  還好,還有一個女詩人留下了金光菊和女貞子的許諾,讓你在沒有月光的夜晚,靜靜地做一個夢,殷殷地企盼著。

 

3. 道士塔   余秋雨

                                                                                                                                                    余秋雨

     1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著幾座僧人圓寂塔。塔呈圓形,狀近葫蘆,外敷白色。從幾座坍弛的來看,塔心竪一木樁,四周以黃泥塑成,基座壘以青磚。歷來住持莫高窟的僧侶都不富裕,從這裡也可找見證明。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

  有一座塔,由於修建年代較近,保存得較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讀去,猛然一驚,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個王圓籙!

  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我見過他的照片,穿著土布棉衣,目光呆滯,畏畏縮縮,是那個時代到處可以遇見的一個中國平民。他原是湖北 麻城的農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轉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裡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嘆息一聲,走到放大機前。

  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他傾洩。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洩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聊。

  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王道士只是這齣悲劇中錯步上前的小丑。一位年輕詩人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淒豔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2

  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聖地,怎麼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化都到哪裡去了,他們滔滔的奏摺怎麼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

  其時已是二十世紀初年,歐 美的藝術家正在醞釀著新世紀的突破。羅丹正在他的工作室裡雕塑,雷諾瓦、德加、塞尚已處於創作晚期,馬奈早就展出過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們中有人已向東方藝術投來歆羨的目光,而敦煌藝術,正在王道士手上。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裡轉轉,就像一個老農,看看他的宅院。他對洞窟裡的壁畫有點不滿,暗乎乎的,看著有點眼花。亮堂一點多好呢,他找了兩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草紮的刷子裝上一個長把,在石灰桶裡蘸一蘸,開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顏六色還隱隱顯現,農民做事就講個認真,他再細細刷上第二遍。這兒空氣乾燥,一會兒石灰已經乾透。什麼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淨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順便打聽了一下石灰的市價。他算來算去,覺得暫時沒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這幾個吧,他達觀地放下了刷把。

  當幾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塑雕就顯得過分惹眼。在一個乾乾淨淨的農舍裡,她們婀娜的體態過於招搖,她們柔美的淺笑有點尷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分,一個道士,何不在這裡搞上幾個天師、靈官菩薩?他吩咐幫手去借幾個鐵錘,讓原先幾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幹得不賴,才幾下,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聽說鄰村有幾個泥匠,請了來,拌點泥,開始堆塑他的天師和靈官。泥匠說從沒幹過這種活計,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點意思就成。於是,像頑童堆造雪人,這裡是鼻子,這裡是手腳,總算也能穩穩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它們刷白。畫一雙眼,還有鬍子,像模像樣。道士吐了一口氣,謝過幾個泥匠,再作下一步籌劃。

  今天我走進這幾個洞窟,對著慘白的牆壁、慘白的怪像,腦中也是一片慘白。我幾乎不會言動,眼前直晃動著那些刷把和鐵錘。「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見王道士轉過臉來,滿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閒人何必喧譁?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聲求他:「請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麼呢?我腦中依然一片慘白。

     3

  一九○○年五月二十六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著一個洞窟中的積沙。沒想到牆壁一震,裂開一條縫,裡邊似乎還有一個隱藏的洞穴。王道士有點奇怪,急忙把洞穴打開,呵,滿滿實實一洞的古物!

  王道士完全不能明白,這天早晨,他打開了一扇轟動世界的門戶。一門永久性的學問,將靠著這個洞穴建立。無數才華橫溢的學者,將為這個洞穴耗盡終生。中國的榮耀和恥辱,將由這個洞穴吞吐。

  現在,他正銜著旱煙管,趴在洞窟裡隨手撿翻。他當然看不懂這些東西,只覺得事情有點蹊蹺。為何正好我在這兒時牆壁裂縫了呢?或許是神對我的酬勞。趁下次到縣城,撿了幾個經卷給縣長看看,順便說說這樁奇事。

  縣長是個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不久甘肅學臺葉熾昌也知道了,他是金石學家,懂得洞窟的價值,建議藩臺把這些文物運到省城保管。但是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又猶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隨手取一點出來的文物,在官場上送來送去。

  中國是窮,但只要看看這些官僚豪華的生活排場,就知道絕不會窮到籌不出這筆運費。中國官員也不是都沒有學問,他們也已在窗明几淨的書房裡翻動出土經卷,推測著書寫朝代了。但他們沒有那副赤腸,下個決心,把祖國的遺產好好保護一下。他們文雅地摸著鬍鬚,吩咐手下:「什麼時候,叫那個道士再送幾件來!」已得的幾件,包裝一下,算是送給哪位京官的生日禮品。

  就在這時,歐 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卻不遠萬里、餐風露宿,朝敦煌趕來。他們願意賣掉自己的全部財產,充作偷運一兩件文物回去的路費。他們願意吃苦,願意冒著葬身沙漠的危險,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殺的準備,朝這個剛剛打開的洞窟趕來。他們在沙漠裡燃起了股股炊煙,而中國官員的客廳裡,也正茶香縷縷。

  沒有任何關卡,沒有任何手續,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磚、上了一把鎖,鑰匙掛在王道士的褲腰帶上。外國人未免有點遺憾,他們萬裡衝刺的最後一站,沒有遇到森嚴的文物保護官邸,沒有碰見冷漠的博物館館長,甚至沒有遇到看守和門衛,一切的一切,竟是這個骯髒的土道士。他們只得幽默地聳聳肩。

  略略交談幾句,就知道了道士的品位。原先設想好的種種方案純屬多餘,道士要的只是一筆最輕鬆的小買賣。就像用兩枚針換一隻雞,一顆鈕扣換一籃青菜。要詳細地復述這筆交換帳,也許我的筆會不太沉穩,我只能簡略地說:一九○五年十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著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一九○七年五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子銀元換取了二十四大箱經卷、三箱織絹和繪畫;一九○八年七月,法國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銀元換去了十大車、六千多卷寫本和畫卷;一九一一年十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像的低價換取了三百多卷寫本和兩尊唐塑;一九一四年,斯坦因第二次又來,仍用一點銀元換去五大箱、六百多卷經卷;……

  道士也有過猶豫,怕這樣會得罪了神。解除這種猶豫十分簡單,那個斯坦因就哄他說,自己十分崇拜唐僧,這次是倒溯著唐僧的腳印,從印度到中國取經來了。好,既然是洋唐僧,那就取走吧,王道士爽快地打開了門。這裡不用任何外交辭令,只需要幾句現編的童話。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車,又一大車。都裝好了,紮緊了,吁—,車隊出發了。

  沒有走向省城,因為老爺早就說過,沒有運費。好吧,那就運到倫敦,運到巴黎,運到彼得堡,運到東京。

  王道士頻頻點頭,深深鞠躬,還送出一程。他恭敬地稱斯坦因為「司大人諱代諾」,稱伯希和為「貝大人諱希和」。他的口袋裡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銀元,這是平常化緣時很難得到的。他依依惜別,感謝司大人、貝大人的「布施」。車隊已經駛遠,他還站在路口。沙漠上,兩道深深的車轍。

  斯坦因他們回到國外,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他們的學術報告和探險報告,時時激起如雷的掌聲。他們在敘述中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讓外國聽眾感到,從這麼一個蠢人手中搶救出這筆遺產,是多麼重要。他們不斷暗示,是他們的長途跋涉,使敦煌文獻從黑暗走向光明。

  他們都是富有實幹精神的學者,在學術上,我可以佩服他們。但是,他們的論述中遺忘了一些極基本的前提。出來辯駁為時已晚,我心頭只是浮現出一個當代中國青年的幾行詩句,那是他寫給火燒圓明園的額爾金勳爵的: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麼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麼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麼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雲的戰陣

    決勝負於城下

  對於這批學者,這些詩句或許太硬。但我確實想用這種方式,攔住他們的車隊。對視著,站立在沙漠裡。他們會說,你們無力研究;那麼好,先找一個地方,坐下來,比比學問高低。什麼都成,就是不能這麼悄悄地運走祖先給我們的遺贈。

  我不禁又嘆息了,要是車隊果真被我攔下來了,然後怎麼辦呢?我只得送繳當時的京城,運費姑且不計。但當時,洞窟文獻不是確也有一批送京的嗎?其情景是,沒裝木箱,只用席子亂捆,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兒歇腳又得留下幾捆,結果,到京城時已零零落落,不成樣子。

  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蹧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裡!這句話終究說得不太舒心。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駛向哪裡?這裡也難,那裡也難,我只能讓它停駐在沙漠裡,然後大哭一場。

  我好恨!

     4

  不止是我在恨。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比我恨得還狠。他們不願意抒發感情,只是鐵板著臉,一鑽幾十年,研究敦煌文獻。文獻的膠卷可以從外國買來,越是屈辱越是加緊鑽研。我去時,一次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正在莫高窟舉行。幾天會罷,一位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聲調作了一個說明:「我想糾正一個過去的說法。這幾年的成果已經表明,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

  中國的專家沒有太大的激動,他們默默地離開了會場,走過王道士的圓寂塔前。

(錄自文化苦旅 道士塔,臺北 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

【簡析】

  文化苦旅,從蘭州的一間小屋開始。首先下筆的是道士塔、莫高窟,它們藏下中華文明最輝煌的年月,被發現於中華民族最悲哀的時刻,榮辱集於一洞窟,既是「曾經偉大的證據,而且還是失去偉大的證據」,最適合作文化苦旅的開篇總提綱。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常融會貫通的運用戲劇效果。比如道士塔一文的第二節和第三節中,余秋雨以歷史記載為本,用自己豐富的想像力,組構出八、九十年前,王道士在進行不可饒恕的文化破壞工作時的細微動作和想法,運用的就是散文的戲劇效果。有人物,有道具,有動作,有音響,這組構與呈現,完全是現在式的表演,充滿了戲劇意味。這篇散文的巨大衝擊力,主要就是源於作者筆下製造出來的劇場效果。

 

(五)四川著名文化景點

1.都江堰(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李冰在蜀治水成功,成都平原出現了「天孫(古織女)縱有閑(嫻熟)針線,難繡西川百里圖」的壯麗畫卷。四川人民尊稱李冰為「川主」,清代各府、州、縣為紀念他而修建的廟宇稱為「川王廟」,為李冰父子建「二王廟」。民間傳說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李冰誕辰,每年廟期,人們為他分別在各處廟宇舉行祭賽活動。

  二王廟前臨江有疏江亭,畫棟雕簷,為遊宴佳地。遠眺青城山,俯瞰都江堰,碧波起伏,脈脈東流。廟後盤山公路旁有觀景臺,登臨縱目,古堰雄姿盡收眼底。二王廟內原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但文革浩劫難脫厄運,今重新彩塑正殿李冰坐像,手持圖卷,定睛凝思,背景現雲水紋,運籌治水之計;後殿二郎立像,手提鐵鏟、英姿煥發,背景現伏龍灌口浮雕,恰似劈山修堰。

 

2.杜甫草堂

  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故居,是中國古典詩歌的聖地。杜甫離開成都後,草堂便傾毀不存。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建茅屋。至宋代又重建,並繪杜甫像於壁間,始成祠宇。

 

3.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到武侯祠,經過大廳、二廳、劉備殿、過廳,可看到頭戴綸巾,手持羽扇,端坐在正中龕臺上諸葛亮的坐像,殿的左右兩壁書寫著諸葛丞相的兩篇名文:左為隆中對,條分縷析,預知數十年後天下事;右為出師表,慷慨陳詞,痛表一顆憂國憂民之心。

 

4.青城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青城山位於中國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十五公里處。因為山上樹木茂盛,四季常青,故歷來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另有「洞天福地」、「人間仙境」之譽。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方圓一百餘千米,高峰海拔一千八百多米,為邛來山脈的分支,北接岷山,連峰北絕,山林青翠,景色清幽。城外諸峰環繞,山上樹木茂盛,山路兩旁古木參天,濃蔭覆地,四季常青,故名青城山。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蹟眾多;後山自然景物神祕綺麗,原始華美如世外桃源。

  東漢順帝漢安二年(西元一四三年),道教創始人張陵來青城山赤城崖舍,用先秦「黃老之學」創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師道」,張陵羽化(死亡)山中,青城山便以道教發源地和天師道祖山、祖庭名標史冊。漢、晉之際,道教逐步興旺,范長生移居青城山,助李雄建立成漢政權,蜀中一時安定繁榮,天師道成為成漢政權和蜀民的精神支柱。西元六一八~九○七年間,唐王朝祟奉道教,中國道教進入一個繁盛時期,青城山尤其興旺。唐僖宗封青城山為希夷公,親草祭文,命青城山修靈寶道場周天大醮,設醮位二千四百個(道士設壇做法事)。至此,中國道教發展進入鼎盛時期,山中道觀達四十多處,先後演變成七個教派。

  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其他如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老君閣等。建福宮建於唐開元十八年(西元七三○年),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重建,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  

  山的東麓有距今約四千五百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芒城遺址,這裡出土的大量文物,對揭示古蜀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早在西元前二世紀,秦王朝即將青城山列為國家祭祀的十八處山、川聖地之一。

  自中國道教在青城山創建以來,道脈繁衍,歷代龍虎山的天師多來青城山朝祖。晉時,青城山為巴蜀道教中心,青城山道士杜光庭對老子理論進行注釋和傳播,對道教理論進行研究整理,他居青城近三十年,著述約三十部二百五十多卷,是道教理論集大成者,被道教界稱為「扶宗立教,天下一人」。影響遍及中國道教名山和東南亞各國,成為「道門領袖」之一。

 

十一、相關名句

1.善改者,恤民之患,除民之害也。(三國‧桓範‧世要論‧兵要)

【語譯】最好的改革,一定會體恤人民的憂患,去除會傷害人民的事。

2.一個人的價值,應當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麼。(美國‧愛因斯坦)

3.我希望世界在我逝去的時候比我出生的時候更美好。(愛爾蘭‧蕭伯納)

4.人一旦受到責任感的驅使,就能創造出奇蹟來。(美國‧門肯)

5.「歷史是一堆灰燼,灰燼的深處或有餘溫,把手伸進去,將我們的體溫與灰燼的餘溫連續起來;將我們的情感與過往人類的情感,將我們的生命與過往人類的生命,溝通接續起來……。」(余秋雨)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4回)

16~18題組: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廷終不改1,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杜甫〈登樓〉)

語譯:當此萬方多難之際,登上高樓,雖是滿眼繁花,卻使得流離他鄉的我更加黯然心傷。 憑樓遠望,錦江流水挾著蓬勃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洶湧而來,玉壘山上的浮雲飄忽起滅正像古今世事的風雲變幻。大唐帝國氣運久遠,吐蕃莫再徒勞無益地前來侵擾。可憐後主那亡國之君,竟也配和諸葛武侯一樣,專居祠廟,歆享後人香火!在日暮黃昏時,姑且吟著孔明喜歡誦讀的梁甫吟以自遣吧!(詩寫於成都,時在代宗 廣德二年〔西元七六四年〕春,杜甫客蜀的第五年。1北極朝廷終不改:指去歲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復辟一事而來。北極,星名,居北天正中,此象徵大唐政權。)

 

 

 

A卷(第4回)

11~13題組:

杞良,秦始皇時北築長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後園樹上。超女仲姿浴於池中,仰見杞良而喚之。問曰:「君是何人?因何在此?」對曰:「吾姓杞名良,是燕人也,但以從役而築長城,不堪辛苦,遂逃於此。」仲姿曰:「請為君妻。」良曰:「娘子生於長者,處在深宮,容貌豔麗,焉為役人之匹?」仲姿曰:「女人之體不得再見丈夫,君勿辭也。」遂以狀陳父,而父許之。夫婦禮畢,良往所作。主典怒其逃走,乃打殺之,並築城內。超不知死,遣僕欲往代之,聞良已死,並築城中,仲姿既知,悲哽而往,向城號哭,其城當面一時崩倒,死人白骨交橫,莫知孰是。仲姿乃刺指血以滴白骨,云:「若是杞良骨者,血可流入。」即灑血,果至良骸,血徑流入,使將歸葬之也。

(〈同賢記〉)

語譯:杞良是在秦始皇時代被發配北方建築長城的一個工人。因為工作太辛苦而逃走,進到孟超後花園,攀到樹上,孟超的女兒仲姿當時正在後花園的池中洗浴,仰頭見到杞良,就叫他下來,問他:「你是哪裡的人?怎麼會在這個地方?」杞良說:「我姓杞名良,是燕國的人,因為服勞役來築長城,因為受不了工程如此辛苦,所以逃到這裡。」仲姿說:「請讓我嫁給你當妻子吧!」杞良說:「小姐妳生長在顯貴家,處身於深宮之內,容貌如此豔麗,怎能當勞役者的配偶呢?」仲姿說:「女子的胴體不該被不是丈夫的男子見到,希望你不要推辭。」兩人如是向孟超陳述原由,孟超也答應這門婚事。兩人婚禮結束後,杞良回到工作的地方,主官憤怒他逃跑,把他毆打到死,並將遺體築入城牆中。孟超不知道杞良已死,派遣僕役去工地要代替杞良的工缺,才聽說杞良已經死了,並且築入城中,仲姿知道此事後,痛哭前往,面對城牆放聲號哭,那片牆頓時崩倒,牆內死人白骨交橫,不知哪具骸骨為何人,仲姿刺手指以血滴向白骨,說:「如果是杞良的骨骸,血就可以滲入。」於是灑血,果然灑到杞良的骸骨時,血一路流入,這才派人將骸骨迎回家中安葬。

 

14、15題組:

他很疲倦,他很狼狽,出汴梁、過河南、渡淮河、進湖北、抵黃州,蕭條的黃州沒有給他預備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廟中住下。他擦一把臉,喘一口氣,四周一片靜寂,連一個朋友也沒有,他閉上眼睛搖了搖頭。他不知道,此時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載史冊的文化突圍。黃州,注定要與這位傷痕累累的突圍者進行一場繼往開來的壯麗對話。                                 (余秋雨〈東坡突圍〉)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文學創作使用具體物象設喻,往往可使讀者對被描寫的事物獲致更鮮明的印象。下列詩句,運用這種技巧的選項是 (A)香菸攤老李的二胡/把我們家的巷子/拉成一綹長長的溼髮 (B)我的妝鏡是一隻弓背的貓/不住地變換它底眼瞳/致令我的形象變異如流水 (C)風/像一個太悲涼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 (D)山寺的長檐有好的磬聲/江南的小樓多是鄰水的/水面的浮萍被晚風拂去/藍天從水底躍出 (E)黃昏的林子是黑色而柔和的/林子裡的池沼是閃著白光的/而使我沉溺地承受它的撫慰的風呵/一陣陣地帶給我以田野的氣息。                                                             〔91. 學測〕

答案:(A)(B)(C)。

解析:(A)為隱喻,「一綹長長的溼髮」為具體的喻依。(B)為隱喻,「一隻弓背的貓」為具體的喻依。(C)為明喻,「一個太悲涼了的老婦」為具體的喻依。(D)的「躍」、(E)的「撫慰」則為轉化。

●本題的測驗目標為修辭的辨識與應用能力。本課描寫長城及江水手法鮮明。

 

(二)延伸補充

2.請閱讀下文,選出適合做為標題的選項:「開蘭舉人黃纘緒的老家,那傳統的三合院建築,在經濟掛帥的壓力下,一瞬間,化為醜陋的建築工地。被怪手鏟除掉的,不只是傳統的建築文化,更是一段宜蘭人驕傲的開墾歷史。宜蘭舊城有條優美的護城河,曾經悠悠地流過宜蘭人的心中,豐富了宜蘭人的鄉愁記憶。河中搖曳的水草、岸邊的垂柳,曾經是宜蘭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站在已掩蓋的原址,過去護城河流經的地方,只見車來車往,一片匆忙。真難想像失去河流滋潤的城市,就像乾枯的蘋果,怎會美麗得起來!」 (A)除舊與布新 (B)被抹去的記憶 (C)消失的宜蘭城 (D)宜蘭舊城風物考 (E)優美的傳統建築文化。                     〔92. 學測〕

                                      

答案:(B)(C)。

解析:本段文字主旨主要是在惋惜宜蘭的舊建築文化已逐漸被現代文明取代,故(B)(C)作標題都很適當。

 

3.下列文句「 」中的字,字音標示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當記者問起最新的「緋」(ㄈㄟˇ)聞,這位新科影后只是露出狡「黠」(ㄐㄧㄚˊ)的笑容,什麼都沒說 (B)安理會主席「盱」(ㄩ)衡情勢,在敵對雙方之間進行「斡」(ㄨㄛˋ)旋,終於化解戰爭一觸即發的緊張氣氛 (C)此次國際貿易談判,氣氛詭「譎」(ㄐㄩˊ),部長「忖」(ㄘㄨㄣˇ)度著該如何應對,才能確保我方利益不受侵害 (D)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產婦分「娩」(ㄇㄧㄢˇ)後,立即讓新生兒吸「吮」(ㄕㄨㄣˇ)母親的乳房,對母乳分泌及嬰兒心理皆有好處。             〔93. 學測〕

                                  

答案:(D)。

解析:(A)緋,音。黠,音ㄒㄧㄚˊ。(B)盱,音ㄒㄩ。(C)譎,音ㄐㄩㄝˊ。

 

4.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我們走過廟後的墓地,萋萋的野草,零亂的碑石,在風吹雨打的歲月剝蝕下,呈現著更為荒涼殘破的另一張面目。我們坐在那裡遠眺,環視著我們一路走過來的那些廟宇,大的、小的、新的、舊的,瓊樓玉宇,斷垣頹壁,都在暮色四合中,逐漸消失了它們的蹤影。只有燈,一盞一盞的亮起,從山上的小廟一直亮到山腳的住宅再亮到遠處的深澳海濱。一家一家,一戶一戶,映照著那小小的一窗窗燈影,很溫柔,也很動人。恍然之間,似乎昔日號稱「小香港」的九份,又張開了伊的眼睛,滴溜溜的流轉著拋起媚眼來了。畢竟伊是老了,美人遲暮了。洗盡了鉛華,卸下了彩衣,在一場美夢破碎後,依舊留戀著那殘破的夢影。   (古蒙仁〈破碎了的淘金夢〉)

( )(1)關於上文的敘寫線索,正確的選項是 (A)先寫九份的海濱,再寫九份的山巒 (B)先寫九份的黃昏,再寫九份的夜色 (C)先寫九份廟宇殘破,再寫九份居民蒼老 (D)先寫九份昔日的盛況,再寫九份今日的沒落。

( )(2)關於上文寫作技巧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以墓地、野草、碑石、暮色等景物,營造寥落的氣氛 (B)以燈由山上亮到山腳的視野延展,營造欣欣向榮的氣氛 (C)用「洗盡了鉛華,卸下了彩衣」,比喻九份的純樸美好 (D)用「滴溜溜的流轉著拋起媚眼」的擬人手法,凸顯淘金者的慾望。                               〔97. 指考〕

答案:(1)(B);(2)(A)。

解析(1)全文由黃昏至燈亮,故知線索為時間之黃昏至夜色。

(2)(B)全文取材殘破,氛圍悲涼。(C)九份的繁華不再。(D)擬人手法寫九份曾有的嫵媚風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