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玉山去來 陳 列

一、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永遠的山》,此書於民國八十年先由「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民國八十七年由「玉山社」重新出版,是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一項委託計畫的成果,此計畫的用意在於希望以「文學的形式」來呈現園區大自然的萬般奧祕與神奇。

作者陳列是山的知音,年輕時即時常徜徉於花蓮鬼斧神工般的山水之間,多年來足跡踏遍臺灣各大山嶽。在應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寫作永遠的山時,他記錄了一年間攀爬盤桓玉山國家公園自然山水的歷程,此書兼含遊記、動植物誌、森林生態、部落誌、地理誌等諸多風貌的內容。

 

二、作者介紹

陳列,本名陳瑞麟,民國三十五年生,臺灣嘉義縣人。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教於花蓮花崗國中,因政治因素入獄近五年,出獄後投入民主運動,曾任民進黨花蓮縣黨部主委、國大代表,現專事寫作。

陳列出身農家,對於土地有深厚的情感。民國七十九年應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邀託,從事自然寫作,以文學筆法,成功轉化一般生態調查報告的呈現形式,翌年出版《永遠的山》,獲得《中國時報》文學獎推薦獎。

陳列的作品以散文為主,創作題材除山水自然外,尚有個人生命感懷及對弱勢族群的關懷。其文字清新恬淡,極富生命哲思,不論敘事、寫景或抒情,皆雋永感人,兼具知性與感性之美。著有《地上歲月》、《永遠的山》。

 

◎筆名「陳列」──陳列社會上的冤屈和不平

筆名取為「陳列」,用意就在把社會上的冤屈和不平藉筆陳列之,他甚至要理想地把它提升為社會改革的工具。

 

三、文學常識

(一)臺灣近代文學作家

作 者

筆 名

生 平

風 格

著 作

陳瑞麟

陳列

出身農家,曾任教職,曾在白色恐怖時因叛亂罪被捕,出獄後從事翻譯、寫作

以散文為主,文章多關懷臺灣土地和人民。文字樸實通暢而深刻,不論敘事、寫景或抒情,皆構築感人情境,兼具知性與感性美

書籍:

地上歲月、

永遠的山

篇章:

玉山去來、

八通關種種

陳冠學

 

曾任教師和編輯,後來辭去教職,躬耕田園,從事寫作與研究

具傳統文人溫柔敦厚的氣質,懷抱知識分子關懷社會的思想,期待以文學喚起土地之愛,提升人生的境界

書籍:

老臺灣、

父女對話、

訪草、

田園之秋

篇章:

田園之秋──九月一日

楊敏盛

阿盛

畢業於東吳大學中文系,曾任職中國時報,現成立出版社及寫作班

在南臺灣鄉村長大,散文長於描寫臺灣農村,對鄉下人的人格特質及農村社會演變深有體會,質樸敦厚、細膩親切。常自然生動地將閩南話融入國語中,既有古文的精練,又有閩南語的土味,草根性強

書籍:

綠袖紅塵、

行過急水溪、

春秋麻黃

篇章:

腳印蘭嶼、

火車與稻田

黃春明

 

八歲喪母,父續絃,得不到關愛,自小即具反抗性。先後擔任小學老師、電器行學徒、電臺記者、編劇、導演、製作人等

早期小說擅長描寫宜蘭羅東農村小鎮人物,反映臺灣農村生活,寫出小人物的貧困生活,是優秀鄉土小說家;後旅居臺北,轉而描寫都市風貌及本土文化與外國文化交融的迷思。散文寫作對環境生態和弱勢族群,多所關懷

書籍:

鑼、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莎喲娜拉.再見

篇章:

吳勝雄

吳晟

屏東農專畢業,為生物科教師,耕讀生涯二十年,自稱「愚直鄉間子弟」

作品以自己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為題材,語言樸實。近百首詩描寫臺灣農民生活。探討農民命運,以及關懷臺灣社會變遷的精彩詩篇,量多質佳。被公認為戰後臺灣第一位鄉土詩人

詩集:

泥土、

吾鄉印象、

向孩子說

散文集:

農婦、

無悔、

店仔頭

洪醒夫

本名:

洪媽從

民國五十五年入臺中師專,翌年處女作短篇小說〈逆流〉刊登於《臺灣日報》副刊,開始寫作生涯。出身農家,為鄉土文學作家

小說人物多為家鄉農民,對同鄉的貧困、迷信,表現高度的關懷與同情。文中不做主觀批判,描繪人物多具有中國農民質樸本質

書籍:

黑面慶仔、

市井傳奇、

田莊人

篇章:

散戲

廖鴻基

 

曾參與社會運動,籌組「臺灣尋鯨小組」,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投入海洋護衛工作

以充滿鄉土氣息的抒情方式,寫其親近海洋、熟悉魚性的經驗,小說化的散文表現人與海洋深層的牽繫,與討海人特有的智慧

書籍:

討海人、

鯨生鯨世、

漂流監獄、

來自深海

篇章:

鬼頭刀

陳芳明

陳嘉農

宋冬陽

施敏輝

從事教職,高中接觸新詩,大學寫詩和散文,赴美攻讀博士,投入政治活動,為《美麗島》週刊寫政論文字,被取消國籍,民國78年才返臺

散文善以自剖式文體,營造抒情感傷的氛圍,筆調細膩不失理性,字裡行間有著豐富的象徵、隱喻,頗具詩的美感

書籍:

風中蘆葦、

掌中地圖、

時間長巷

篇章:

深夜的嘉南平原

附 註

陳列、廖鴻基都致力於環境保育工作

 

(二)「玉山」簡介

  有臺灣屋脊之稱的玉山位在臺灣本島的中央,海拔3952公尺,是東亞第一高峰。「玉山」之名源自何時已不可考,只知清康熙年間,來自漳浦的書生陳夢林所寫的〈望玉山記〉一文中說到「玉山之名莫知於何始」,可知清初玉山之名已很響亮。

  郁永河《番境補遺》:「玉山在萬山中,其山獨高,無遠不見;巉巖峭削,白色如銀,遠望如太白積雪。四面攢峰環繞,可望不可即,皆言此山渾然美玉。」從眾多詩文裡,大致可推測,玉山之名或是漢人來臺因看到「此山渾然美玉」而得來的吧。

  玉山本名原來應是「八通關山」。據曹族的傳說,他們的祖先原來是居住在玉山之巔,稱之為「Pattonkan」(八通關)。後來因玉山之名太響亮了,這土名反被移到玉山的東北方一塊草原地上,即今日所稱的八通關地點,而八通關山一名也移位給在此草原東北方的一座高為3688公尺的小山。此區還有著一級古蹟—─八通關古道,此道是清廷對臺灣經營,由消極抵制轉為積極開發的重要里程碑,而日治時期為鎮壓布農族人,開闢的二條警備道──「八通關越橫斷道路」、「關山越警備道」,則為日人在臺理番政策下的產物,訴說著布農奮勇抗日18年的英雄史蹟。

  玉山國家公園是一個良好而廣大的集水區,是臺灣中、南、東部大河濁水溪、高屏溪、秀姑巒溪之發源地。源自本區豐沛的雨量,高山雪水的滋養,園內匯流出臺灣中、南、東三大水系的上游,在不斷吸納奔流之後,造福無以計數的臺灣人,可說是不折不扣的臺灣心臟。

 

 

 

 

 

四、課文深究

  本文為作者玉山登頂的經驗。文章分為四大部分,依時間順序,先寫一行人凌晨出發前往玉山頂的艱辛過程,次寫登頂所見譎變富麗的懾人景象,再轉換成空間視野,環視四周險峻優美的群峰,最後打破時空,以數次玉山登頂經驗作總結,感受玉山的永恆性,並且在自我的渺小與玉山宏大奧祕的對照之下,產生對大自然的虔敬與戀慕。全文結構謹嚴、層次分明。

第一部分

寫作者於凌晨出發前往玉山頂的過程。人影與樹影就如魅影。作者透過對景的書寫,暗示登頂的艱辛,並從此展開坎坷的登山之途。在天色漸開之後,作者見到錯落起伏的山河,「心中也一陣陣的起伏」,這裡則是寫景之外,更有作者主觀心理的投射。

第二部分

作者登頂之後,見到未曾見識過的高山風與雲。風,狂烈呼嘯;雲,奔馳翻滾。其中, 對雲的摹寫十分動人,在帶感情的筆鋒下,作者用字雖然精省,卻準確的勾勒出雲的動與靜,顏色與形狀,將雲的素淨和華麗完全呈現。雲具有生命、無聲無息,卻仍相互濡染。面對此景,作者唯有將身體靠在岩石上,讓受到震撼的心情慢慢平息下來,此部分既寫景,也寫情。

第三部分

作者在玉山頂上觀看眼前的玉山東峰、南峰和北峰,三座山峰各具不同的形勢。不禁產生謙卑的心理。又向東看到中央山脈中段赫赫有名的山頭,快樂地對照地圖默默叫出山名,此時才有登頂的快樂,敘述的手法含蓄而內斂。面對山的雄偉與神祕,人終不免謙遜敬畏大自然。

第四部分

寫玉山氣候變幻莫測,作者幾次登玉山頂,天氣都不一樣,有時是因厚雪溼霧受阻,有時卻是雲淡風也輕。打破第一次玉山登頂的時空限制,綜言一年之中數度登頂之所見,也由外在大自然景觀的描寫,轉而進入內在的生命哲思。

  本文除了記敘、議論和抒情以外,吸引人的地方應該是生動的「描寫」。而作者描寫雲相、描寫日出、描寫山勢,更是情景逼真,彷彿將玉山之雄闊壯美召喚到讀者眼前,因為歷歷在目,自然能興發情緒而感同身受。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相比、倫比

透露的卻又是巨大無「朋」,如如不動的永恆的東西

彼其之子,碩大無「朋」(詩經•唐風•椒聊)

友人

親「朋」好友

古代計算貨幣單位

既見君子,錫我百「朋」(詩經•小雅•菁菁者莪)

集結

「朋」比為奸

2.

幢幢

搖曳不定的樣子

腳下開始幽微浮露出灰影「幢幢」的巉岩陡崖

樹影「幢幢」(陳列•八通關種種)

殘燈無焰影「幢幢」(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計算房屋的量詞

一「幢」樓房

3.

冥冥

昏暗不明

噴湧般綿綿不絕從東方「冥冥」的天色間急速奔馳而至

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專心致志

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第六冊‧荀子•勸學)

4.

喘氣聲

當我正是氣喘「吁吁」

表驚嘆、疑怪之意

「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韓愈•進學解)

嘆息

長「吁」短嘆

獻君君按劍,懷寶空長「吁」(李白•古風詩)

過者且勿嘆,聞者且莫「吁」(劉宰•野犬行)

憂愁

我僕痡(ㄆㄨ)矣,云何「吁」矣(詩經•周南•卷耳)

5.

急驟、猛烈

如山洪的「暴」濺吟吼 

終風且「暴」,顧我則笑(詩經•邶風•終風)

急驟的、猛烈的

急風「暴」雨

「暴」飲「暴」食 

毀壞、蹧蹋

「暴」殄天物、自「暴」自棄

鼓起、凸出

他氣後額上青筋「暴」露

欺凌

則夫彊者害弱而奪之,眾者「暴」寡而譁之(荀子•性惡)

空手搏鬥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凶暴的

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蘇洵•六國論)

(ㄆㄨˋ)

「暴」霜露,斬荊棘(蘇洵•六國論)

通「曝」,晒也

(ㄆㄨ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孟子•告子上)

 

六、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字 音

詞         例

ㄐㄧ

數、夢、

ㄐㄧˇ

角制敵〔互相牽制〕

ㄑㄧ

ㄑㄧˊ

嶇、瑰貨可居、虎難下

ㄑㄧˇ

頓、漣

ㄧˇ

膝之所馬可待、風光旎、〔用牙齒咬;破壞〕

ㄊㄨㄥˊ

僕、日曈曈朦、〔昏昧無知〕關、艨

ㄓㄨㄤˋ

ㄔㄨㄥ

憧憧

ㄔㄨㄤˊ

幢幢

ㄋㄨㄛˋ

弱、

ㄒㄩ

才孔亟

ㄖㄨˊ

漫漶染、動、短、囁慕之情、溫文

ㄇㄟˋ

ㄌㄧㄤˇ

ㄍㄨㄟ

寶、〔淺黑色的馬〕

ㄎㄨㄟˊ

偉、

ㄎㄨㄟˇ

〔石頭高低不平貌。心中不平之氣〕

ㄎㄨㄟˋ

贈、慚

ㄎㄨㄞˋ

胸中

ㄔㄡˇ

ㄙㄡ

)羅匪易

ㄨㄤˇ

ㄨㄟˊ

ㄔㄢ

ㄕㄢ

縿〔生絲〕

ㄕㄣ

ㄕㄣˋ

ㄘㄢ

加、馬、

ㄘㄢˇ

ㄌㄨㄛˇ

ㄍㄨㄛˇ

報不爽、包粿仔條、餅、〔勇敢〕

ㄎㄜ

樹、青臼、〔大腿骨〕

ㄎㄜˋ

語訛言〔胡言亂語〕

ㄏㄨㄞˊ

ㄒㄩ

吁吁衡、〔重大的謀畫〕

ㄩˊ

鳯凰飛、田、蘭盆會、濫充數

ㄩˇ

ㄩˋ

ㄉㄨˇ

蕭然、親眼目

ㄓㄨˇ

漁樵江字療飢〔賣文維生〕

ㄓㄨˋ

、鸞翔鳯

ㄓㄜˇ

衣塞途〔形容罪人很多〕

ㄨㄢ

蜒、肉補瘡

ㄨㄢˇ

詩人、辭、〔美好的德行或文辭〕〔眼睛張開貌〕、九〔計算土地面積的單位〕筷、花草堂、〔彎曲腳趾〕、音容

ㄨㄢˋ

ㄛˊ

,我明白了

ㄜˊ

而、眉、吟、蠶、蓼莪、鵝行鴨步

ㄜˋ

 

七、修辭舉隅

譬喻

 

◆大幅大幅成匹飛揚的雲……像颶風中翻飛的卷絲,像散髮,狂烈呼嘯,洶洶衝捲,聲勢赫赫,一直覆壓到我眼前和頭上,如山洪的暴濺吟吼,如宇宙本身以全部的能量激情演出的舞蹈。〈玉山去來〉

◆忽然那太陽,像巨大的蛋黃,像橘紅淋漓的一團烙鐵漿。〈玉山去來〉

◆數十座尖峰並列,岩角崢嶸,有如一排仰天的鋸齒或銳牙。〈玉山去來〉

摹寫

定義

五官對事物的各種感受,透過作者的主觀加以形容描述

 

 

 

白氣五十餘道,皆從地底騰激而出,沸珠噴濺,出地尺許。(視覺摹寫)〈北投硫穴記〉

天終於開始轉亮,晨光漸漸,在我身旁和腳下開始幽浮露出灰影幢幢的巉岩陡崖。(視覺摹寫)〈玉山去來〉

聞怒雷震蕩地底,而驚濤與沸鼎聲間之。(聽覺摹寫)〈北投硫穴記〉

只有偶爾從那寂寂黑色中響起的前後人員的傳呼應答,或是石片在暗中某處唰唰滑落滾動的聲音。(聽覺摹寫)〈玉山去來〉

我一邊聽那聲音在我身旁飄浮懸蕩,一邊聽著自己的心跳和踩在碎石上的跫音。(聽覺摹寫)〈玉山去來〉

轉化

定義

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性質,化成另一與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敘述者

 

層層疊置著一起從兩旁緩緩斜入溪谷地的山嶺線,便全都浴染在那如煙的藍色裡,彷彿那顏色也一層疊著一層,漸遠漸輕,滿含著柔情。〈玉山去來〉

一種對天地的戀慕情懷,一種臺灣故鄉的驕傲感,自我心深處汩汩流出,一次深似一次。〈玉山去來〉

疊字

定義

在語文中連續使用同一字詞的一種修辭技巧。

 

 

 

 

 

1.「綿綿」襲滲而來:形容風夾著寒氣連續不斷滲進來的樣子。

2.從那「寂寂」黑色中響起:形容清晨四點時寂靜的樣子。

3.天空仍是「濃濃」墨藍:濃厚的樣子。

4.灰影「幢幢」的巉岩陡崖:搖曳不定的樣子。

5.顫「巍巍」破碎裸露的急升危稜:形容山勢高大驚險的樣子。

6.「洶洶」衝捲、聲勢「赫赫」:形容雲氣勢盛大的樣子。

7.起起伏伏:形容山勢高高低低的樣子。

8.清晨「溶溶」的天光雲色:形容天光雲色廣大的樣子。

9.「赫赫」有名:形容名氣盛大的樣子。

10.黑褐色的板岩破裂「累累」:眾多的樣子。

11.「粉粉」的淡藍:形容藍色淡淡的樣子。

12.「濛濛」寧謐的水藍:模糊不清的樣子。

13.「默默」念起各個山峰的名字:不出聲的樣子。

14.「汩汩」流出:源源不絕的樣子。

15.狀聲詞:唰唰(石片滾落聲);咻咻(風聲);吁吁(喘氣聲)。

聯綿詞

(衍聲

複詞)

定義

由兩個大都具有聲韻關係的音節組成的單語素「表音詞」,不能拆解。大體分為「雙聲聯綿詞」、「疊韻聯綿詞」、「非雙聲非疊韻聯綿詞」

 

雙聲聯綿詞:嶔奇(本課)、坎坷(本課)、崎嶇(本課)、斟酌(本課)、彷彿(本課)、淋漓(本課)、躊躇、叮噹、玲瓏。

疊韻聯綿詞:氤氳(本課)、漫漶(本課)、睥睨(本課)、嶙峋(本課)、崢嶸(本課)、蜿蜒(本課)、猙獰(本課)、迷離(本課)、巡逡(本課)、逡巡、倥傯、婆娑、逍遙。

非雙聲非疊韻聯綿詞:芙蓉、茉莉、薔薇、玻璃、模糊、絡繹、蚯蚓。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成  語

釋           義

瞬息萬變

形容在極短的時間內變化迅速。

義近:捉摸不定、變幻莫測、千變萬化、瞬息千變

反義:刻舟求劍、一成不變

迥然不同

完全不同,相差很遠。

義近:判然不同、截然不同、截然有異、迥乎不同

反義:半斤八兩、一模一樣

氣象萬千

形容景象千變萬化,極為壯觀。

義近:五光十色(景象變化極多,非常絢麗壯觀)

反義:單調平凡

豁然開朗

形容領悟了解。

義近:茅塞頓開、恍然大悟、撥雲見日

反義:撲朔迷離、眼花撩亂、如墜雲霧

 

十、延伸學習

玉山歌 陳夢林

不知何年飛海東,幻成三個玉芙蓉。莊嚴色相儼三公,皓白鬚眉冰雪容。

夾輔日月拄穹窿,俯視眾山皆群工。帝天不許俗塵通,四時長遣白雲封。

偶然一見杳難逢,唯有霜寒月在冬。靈光片刻曜虛空,萬象清明曠發蒙。

須臾雲起碧紗籠,依舊虛無縹緲中。

語譯:玉山三峰不知什麼時候飛到這東邊的海上,竟變成了三朵如玉的芙蓉。莊嚴的色彩相貌好像三位老者,白色的鬚髮眉毛、冰雪一般的面容。夾恃著日月,支撐著蒼天,俯視著四周精巧的眾山。天地不准許它與世俗交接,四季時時讓白雲封住。只有在冬天霜寒的月下,偶然一見,就渺遠難相逢了。片刻之間,靈動的光芒照亮天空,各種景物頓時從矇昧之中清明開闊起來。一會兒雲又如白紗般籠罩著山,它依舊歸回虛幻渺茫,不可捉摸。

 

詠玉山 李子泰

浩瀚蒼波奇氣鍾,層巒聳翠接天宮。任憑雲湧風濤急,矗立亞東第一峰。

語譯:廣大無邊際的雲海聚集了天地的奇氣,層層高聳的山巒上接天帝所君之宮殿。任憑風起雲湧,玉山是矗立在東亞洲的第一高峰。

 

問頂玉山(節選) 詹澈

這峰頂上的座椅/已被時間磨成玉冠/被人間磨成鋸齒/「一切的峰頂」從初生向死亡琢磨/一首詩真能割裂天空/(請聽傾聽那聽不到的聲音)這峰之峰/有風如刀/是海峽向東的屏障/是環太平洋島鏈的最高

 

向玉山 蕭蕭

你以三九五二挺直臺灣人的脊梁/俯看/泰山頂上,兩千五百年/多少慌亂祭天的中國帝皇

 

雲海居(一) 鄭愁予

雲如小浪,步上石墀了/白鶴兒噙著泥爐徐徐落地/金童子躬身進入:啊,銀日之穹/我仍是那麼坐著,朝謁的群峰已隱了

我不能記起你,在此高空的島上/宛如亞美達的歌聲來自一個故事/我的鬚眉已是很長很長了/老了的漁人,天擬假我浮鳧的羽衣否?

 

雲海居(二) 鄭愁予

戀居於此的雲朵們,想是為了愛看群山的默對/彼此相忘地默對在風裡,雨裡,彩虹裡。/偶獨步的歌者,無計調得天籟的弦/遂縱笑在雲朵的濕潤的懷裡/遂成為雲的呼吸……漂渺地……

附紀:玉山排雲山莊夜氣溫攝氏零下七度,欲有/所記,手 不能出袖,此二首系於次歲寫/於奇萊山天池之宿後。

 

臺灣速寫 路寒袖

太平洋的微笑/淺淺一彎/就凝固了/玉山/站在笑意的最深處

 

風從山巔一路拂弄而下/吹奏出多聲部的複音交響/每一條溪/各自盤坐在翠綠之間 聆聽,翻唱

 

而所有的雲都在比賽/誰是/最早入睡的/乖寶寶

 

島嶼臺灣 李魁賢

你從白緞的波浪中/以海島浮現

 

黑髮的密林/飄盪著縈懷的思念/潔白細柔的沙灘/留有無數貝殼的吻

 

從空中鳥瞰/被你呈現肌理的美吸引/急切降落到你的身上/你是太平洋上的/美人魚/我永恆故鄉的座標

 

臺灣 陳秀喜

形如搖籃的華麗島 是 母親的另一個/永恆的懷抱/傲骨的祖先們/正視著我們的腳步/搖籃曲的歌詞是/他們再三的叮嚀/稻 草/榕 樹/香 蕉/玉蘭花/飄逸著吸不盡的奶香/海峽的波浪衝來多高/颱風旋來多強烈/切勿忘記誠懇的叮嚀/只要我們的腳步整齊/搖籃是堅固的/搖籃是永恆的/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望玉山記(節選) 陳夢林

  玉山之名,莫知於何始,不接人境,遠障諸羅(今嘉義)邑治;去治莫知幾何里,或曰山之麓有溫泉,或曰山北與水沙連內山錯,山南之水達於八掌溪,然自有諸羅以來,未聞有躡履登之者。山之見,恆於冬日,數刻而止,予自秋七月至邑,越半歲矣,問玉山,輒指大武巒山後,霧雲以對;是曰:是不可以有意遇之。臘月既望,館人奔告:玉山見矣!時旁午,風靜無塵,四宇清澈;目與山射,晶瑩耀目,如雪、如冰、如飛瀑、如鋪練、如截肪

注釋:玉山山麓有溫泉,可能是東埔地區的溫泉。

諸羅縣的八景中已列入「玉山雲淨」作為其中一景。

語譯:玉山的名字不知從何時開始?它地處幽僻,山下無人居住,遠遠地護衛著諸羅縣(嘉義縣)官署所在地;距離縣治亦不知有多少里?有人說:「玉山山腳下有溫泉!」有人說:「玉山北面與日月潭附近的群山參差交錯,玉山南邊的溪水一直流入八掌溪。」但是自從有諸羅縣以來,卻不曾聽說有人穿著草鞋登上玉山的。而玉山山頭的出現,也常常僅止於冬天的某些時候。我從秋天七月到諸羅縣,至今已超過半年了,問人玉山在那兒?每每得到的回應就是跟我指著大武群山後面那一片煙雲瀰漫的地方。而且還說:「要看玉山呀!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啊!」農曆十二月十六,客棧的人跑來告訴我:「玉山出現了,可以看見玉山了!」當時將近中午,風靜悄悄地,空氣中沒有任何塵埃,天地間一片清澈乾淨,日光被玉山反射出來,明亮透澈,光彩逼眼,那潔白的光亮像雪、像冰、像急流飛奔的瀑布、像一匹鋪展開來極柔軟潔白的絲綢、像剛被劃切割開的潤白脂肪。

 

地上歲月 陳列

父親的身影消失在農路遠處,他要去大約一里外的玉米田察看明天是否適於施肥和培土。玉米就要吐穗了,這幾天夜裡的小雨正給了落肥一個好時機。剛才,我們一起坐在這個圳堤上休息,父親望著又漸潮陰起來的天空,終於說,剩下的兩行梔子花的除草工作留給我獨自完成。

已經幾個月不曾下田工作了,這次回鄉的五天來,三天幫著翻晒收成的一期稻,兩天和父親在這塊花田裡挖除攀纏在枝葉間的雞屎藤,似乎也不覺得怎麼勞累。有些住在城裡的朋友問我說,我真的種過田嗎?真希望他們能聞聞我這時全身的汗土味。哪個來自鄉下的孩子沒有耕耘收藏的經驗呢?記憶裡最鮮明的聲色都是和農事有關的:雞啼時分起床,和相互幫忙的鄰人連踏幾個小時笨重的老式甘薯切籤機,然後抹乾全身的汗水,穿上制服,坐六點二十分的小火車到十六公里外的中學去;騎著單車到連綿數十甲的糖廠蔗園,搜割耕牛一天所需的大量飼草;站在水深及腰的水溝裡,撈起浸泡經月的黃麻,摔洗腐去的表皮,濺起的黑水在劈啦聲中飛落整個頭和上身;戴上口罩和手套,揹著噴霧筒,在齊膝的午後稻田間噴灑農藥。這些和其他更多的勞動,現在想來,其實正是我和這片天地的強韌牽繫,而且一直是我離鄉讀書和工作時經常顯現腦際的圖像。

偶爾我會覺得,一個人童年或青少年時候的幸與不幸有時是很難說的;父母在盡力之後仍然無能給我的一般所謂的最佳栽培,部分由大地來彌補,來啟示我。祖先和我都流注過血汗的每一塊田,包括這片梔子花田在內,都曾經是我疲憊惶惑時注視的對象;我坐在田壠上,或走在作物間,看著同樣疲倦的大地上長出的綠色生命,或者和它說話,或者什麼也不想,讓它容納我,提醒我責任的意義。十多年的學校教育給了我較複雜的知識,土地則點點滴滴地將更深遂的某些東西注入我的心胸裡,其中包括了關懷、希望、自由以及和村人一體的感覺。

當我赤著腳,在村中小店裡與人閒聊,在田間的路上與相遇的鄰居佇立著談桑話麻時,我才體會到,知識理論有時也可以是虛妄的。此時存在於我們之間的是一個彼此不必費心再去界定的情境,因為我們有著類似的衣食住行和育樂,看到的是相同的天空。與莊稼無關的書本遠了,我該努力閱讀的是他們褐紅的臉孔,這些容貌講述著生活中的苦痛和歡笑。

大體說來,農村生活是平靜的,農人的歲月往往仍是從播種到收穫之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單純過程。他們把大部分的時間用在謀生上,並且以工作代替幻想,累了就睡。晚上不到十點,除了偶爾幾聲疏落的狗吠和嬰孩的啼哭之外,整個村子就幾乎完全靜下來了。那也許是個適合覽讀紀德的《地糧》之夜──真摯而溫馨,然而對他們來說,那純粹是歇息的時刻。所謂的文化活動,大概就是磚屋裡的談話、清晨喧嘩的菜市場和電視上的節目。日子不甚輝煌,甚至於還帶點宿命。但是,你能說這些全心全意的人也有失敗的生命嗎?農人那種對土地的執著,即使含有因代代相傳而來的強迫責任和保守情感,土地必定也一直令他們覺得有所擔當和歸屬,並因而使他們有著某種說不出的永恆感的吧。

生命的庸淡和悲愴畢竟都是可以忍受的。就像以往一樣,風雨傷痛總會過去。看著一片忽然在夜裡長出嫩芽的菜園和終於到來的圳水,以及晚飯後躺在土埕的竹椅上觀望微風的星空,摩娑著腳底粗硬的厚繭,並且時而聽幾聲小兒子在廳堂裡朗讀嘰哩呱啦的英文,確信下一代將比自己得到更多的呵護,明天的活力便又來了。而,這種堅韌的生存意志,正就是社會進展的保證了。

就以這塊梔子花田來說吧。本來,它也和附近的田地一樣,除了一年一作的水稻而外,其餘時候總是在有限的雜糧間作一定的選擇;去年花生的價格低落,今年就改種黃麻或地瓜。後來,有一段時期,怎樣的變換都是一個樣。對這個現象,各有各的說法。父親或許並不十分了解諸如經濟轉型、經營型態、糧價政策和計畫產銷等等名詞的意義,他知道的事實是:放在地上的心力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而人還是得要活下去。因此,他不斷在這塊不敢對它存有太多指望的租田上奮鬥掙扎,先後種過多年生的麻竹和芭樂,最後則是這些已成長了三年多的梔子花。

梔子花並非傳統作物,在鄉間難得一見。當年,父親怎麼會種它,我不確知:我那時遠在異地,只能從信中揣度他的憂慮,想像他獨自坐在沉寂的田野裡,注視著這塊年年令他不知所措的租田而困思的情狀。後來,可能由於某項外銷的傳聞,某本農業雜誌的報導,或是某個商人的慫恿,他就那樣地孤注一試了。做這種決定必然是相當困難的吧:樹苗一種,必須等兩年之後才會開花結果和有收穫,如果到時梔子又像以前的蘆筍、芭樂一樣,價格又告慘跌,又有誰來收拾他的幻夢呢?

在某些人想來,白色的梔子花是嬌柔香純的,種這種植物毋寧是高雅的行為,而這兩天來,父親和我在賣力挖除的那些鷄屎藤所開出的簇簇紅心白瓣碎花,如果在風裡招搖,必定也會使不少人讚嘆的吧。能欣賞美原是一種幸福。可是對兩天來的父親和我而言,美別有內容。我們所以偏愛梔子的白花,並且設法加以促成和保護,絕非因為它比較美,而是由於我們期望花謝之後能有繁碩的果實。花開花謝已經不是引人遐思的意象了。花只是必要的過程,而非目的。哲人甚至能從一朵花中看世界,那真令人羨慕,我們看到的卻是冬天的某個日子,到時,我們便在髒黑密悶的枝葉間尋找熟黃的果子,把它們摘下、蒸煮、曝晒個一整月,然後賣給出價最高的北來商人,銷到日本去。

美本該無關乎現實,尤其是大自然裡山水花木星雲的色彩與樣觀,都是可喜可欲的邀請。它讓你在觀賞中感到愉悅,在省思中有所領悟和提昇,或者像浪漫派詩人華滋渥斯那樣,從雲塊遠近相接的寧靜臉龐上讀出難以言說的愛。我要說的只是,當美感只為賞玩時,其中並無多大的扣人心弦處。有一次,在淡水看到一位攝影家架起組件精雜的相機在河邊等待落日,而且雇請一位漁人駕著舢舨在預定的時間划過鏡頭中的水上。我從渡船口的魚攤旁走過,猛想著:那位船夫事後看到那一剎那間攝下的那幅美麗畫面時,不知會有怎樣的愉快感覺?現在,當我環顧四周的時候,我總覺得,除了這片寂靜大地的聲音之外,最深的美質就是農人那種對生活永不放手的心靈了。

然而,農人本身卻是最少歌頌田園景致的。那是由於親和關係而形成的類似「相忘於江湖」的情懷嗎?或只因為長期的熟識已使他們對天地之美無動於衷了呢?這些似乎也都不必去辨明了。要緊的是,我們或者可以試著學習不只看到物的表象,而更要領會它在律動和開展中的自由和力量來源。這樣,有一天,當我們一起看到起伏於晚風中的金色稻穗,或唯美電影中俊男俏女身後的鮮黃油菜子花田時,我們可能就會有相同的欣喜了,而當我們一塊兒聞到泥土或草葉的芳香時,我們也都知道,幾天前,它可能有過堆肥、糞尿或農藥的臭味。

對於大自然,人的態度往往是很曖昧的:既欣賞,又畏懼;既崇敬,卻又要加以征服。其實,自然世界只是一個無所感的存在罷了,對人類的苦樂永遠保持中立。雖然它曾以其或溫柔或雄偉的美撫慰過不少心靈,並且一直在發揮它的滋育作用,使人類生命得以維持和傳遊,使文明得以產生和進展,它也不時露出狂暴的面目,造成了極多的痛楚。在農村裡,大自然曾經幾乎完全操縱著人們的悲歡;陽光、風雨、氣候,甚至於土質仍是影響作物生產的最大力量。在神祕不可解的年代中,對它的敬畏使人們傾向於泛神論。現在,人們雖還在心底裡尊重大自然,一方面卻已在物質主義的驅使下,開始對它進行有形無形的改造工作了。農人膜拜祭祀自然時所有的臣服與感恩意味逐漸淡了,祭拜的盛會也終將會慢慢式微成平淡生活中的興奮點綴。

從受制於自然,了解自然,到企圖加以改變的過程,大概就是文明的演進了。

十幾年前,這附近的田地各種形狀都有,田埂小路狹窄彎曲,扛著收成的五穀到停放在遠處的牛車上時,常覺顛晃難行。後來,農地重劃了,劃成一定長寬的耕作單位,農路和水渠整齊一致。每次看著這此一塊塊不同狀貌和色度的四方形作物時,常會覺得,即使當時重劃時有過不愉快的事,能將鄉野文明化還是很好的。如果過去是一種雜亂無章的野趣,眼前的這些井然的線條和方便,則代表了科技時代的實用與秩序之美。

冬來之後,農路那排木麻黃後面一望無際的甘蔗農場就會不時升起火煙,把蔗葉燒去,一部採收機就能夠一貫作業地在一天之內將好幾甲的甘蔗送入糖廠內。以前的那些一字排開前進的掘蔗頭男工和削蔗尾女工不見了,在一高一低的蔗畦間前行的牛車則閒置在一些人家的庭院內,在日光和風雨中逐漸鋪去。許多青春的人力投入工商陣容裡,以他們的勤勞本色在另個領域裡謀得生活的需要。諸如此類的耕作方式的更易就是這樣使不少人的生活內容改變了。而,這片梔子花所以會出現在這個平原上,甚至還能飄洋過海,不也是時代的關係嗎?小時候在田間工作時,抬頭瞧著轟隆而過的小火車,心裡總會興起祕密的盼望,盼望將來能坐在它上面,到遠方熱鬧的城市。只是我當時還不知道鐵路穿過農田所代表的文明含義,不曉得每一種文明似乎都會帶來報應。

在這方面,獲得與喪失是相對的。塑膠紙袋給了人以便利和衛生,卻成了農家的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因為若丟入垃圾裡,它永遠也不會腐爛成作物所需的堆肥。農村裡因耕種型態的改變而少了很多牛隻,土地重劃時開築的水圳內外所長出的雜草,因沒有牛的吃食而整年茂盛,阻礙了灌溉的水流。村外的那條溪已不適於游泳和釣魚了,因為上游的若干工廠已將它汙染了好幾年。這些也許都是較易補救或解決的,貪婪與混亂才是現代文明的最大後遺症。

土地一向是農人最根本的信靠,祖先留給他們的,他們據以耕植和養育子女,因此,一塊土地的好壞端看它的酸鹼程度與會否浸水而定。但由於時勢的發展,有些人已變得只關心它是不是能蓋房子,並且把他人和整個社會看成賺取的對象。當金錢成為最高目的時,耕作當然成了笑柄,誠實和辛勤不再是美德,生活當中的一些原應重視的價值棄置一旁,而貪婪的心則無限伸張。這些人表現於外的是全然的粗鄙:新建的樓房內外貼滿磁磚、壁上掛的全是民意代表贈送的匾額,濫飲聚賭,耽溺於坐享其成。傳統農村中溫厚的長者遠了,他們則儼然成了村子裡的新興士紳和道德裁判者。

這些事實在是很使人洩氣的。但我也知道,我該深記且應頻頻回顧的,乃是更多的那些默默為自己和下一代努力不懈的人。人的存在若有任何價值的話,並不是因為他們活著,吃喝睡覺,而後死去,而在於他們的心中永遠保有著一個道德地帶。

生活有時的確是不好言詮的。昨晚,我坐在家裡的埕上,忽然憶起童年常一起在月光下玩踢銅罐遊戲的伙伴們。他們當中,有的已經不知去向,有一個任職於鄉公所,一個在高雄碼頭走私,一個在北投賣芭樂,一個開起了貿易公司,也有好幾個仍留在鄉下堅苦奮鬥。所以我想,生活並不是高調,生活只是這類活生生的生存而已。其實,怎樣的作為才叫高尚和意義呢?獻身盡力原不必只是烈士的鮮血哪!

這五天來的工作,已使我這雙先前還在翻著書頁、拿著筆的手變厚變粗了,掌上並且結了八個繭,指甲內積藏著泥垢,而全部的這些看起來卻只令人感到生活的真實。同時,我還看到上面的許多或大或小的疤痕。每個疤痕都是一個故事,而且幾乎都是某個忙於莊稼的時刻留下的。割傷或砍傷的當時必定有過疼痛或恐懼的吧,但這些疼痛和恐懼到底已全忘記了,只有這些傷痕留下來,作為成長歲月裡的印記。現在,父親去到另一塊田裡斟酌明天的工作內容,而把這片梔子花田未完的工作交給我,那是一種信任和期許。重要的是,我們都知道,工作的地點雖異,卻同在為著一個更美好的目標而致力。

                                            ──發表於一九八一年十月

 

十一、相關名句

1.文學教人溫柔體恤,是一種須久須遠的文化修持,不是工具。(陳列)

2.人間是我的根本用情之處。(陳列)

3.散文世界裡,陳列不是一個政治人物,他是一個思索者,一個詩人。(陳萬益.內斂沉思與平靜溫柔)

4.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神來之筆。

5.高峰夜留景,深谷晝末明。(唐.孟郊.遊終南山)

〔釋義〕雖然夕陽已經西沉入夜,終南山的峰頂卻仍留有落霞殘照的餘光,初陽已經普照大地,深邃的山谷卻仍一片幽靜。

6.半嶺通佳氣,中峰繞瑞煙。(唐.杜審言.蓬來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

〔釋義〕山嶺的半腰瀰漫著山林佳氣,群山的中峰環繞著祥瑞的雲煙。

7.閒雲不成雨,故傍碧山飛。(宋.陸游.柳橋晚眺)

〔釋義〕悠閒的浮雲不能成雨,只能依傍青山適意飛翔。

8.千形萬態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重。(唐.來鵠.雲)

〔釋義〕天上的雲千形萬態,終究化為烏有,一會兒映在水中,一會兒躲在山裡,忽而微雲片片,忽而雲層重重。

9.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南朝.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10.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林則徐)

11.天空是眼睛每天的麵包。(愛默森)

12.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論語.雍也)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4回)

14、15題組:

  不知何年飛海東,幻成三個玉芙蓉。莊嚴色相儼三公,皓白鬚眉冰雪容。

  夾輔日月拄穹窿,俯視眾山皆群工。帝天不許俗塵通,四時長遣白雲封。

  偶然一見杳難逢,唯有霜寒月在冬。靈光片刻曜虛空,萬象清明曠發蒙。

  須臾雲起碧紗籠,依舊虛無縹緲中。        (陳夢林‧玉山歌)

語譯:玉山三峰不知什麼時候飛到這東邊的海上的,竟變成了三朵如玉的芙蓉。莊嚴的色彩相貌好像三位老者,白色的鬚髮眉毛、冰雪一般的面容。夾恃著日月,支撐著蒼天,俯視著四周精巧的眾山。天地不准許它與世俗交接,四季時時讓白雲封住。只有在冬天霜寒的月下,偶然一見,就渺遠難相逢了。片刻之間,靈動的光芒照亮天空,各種景物頓時從蒙昧之中清明開闊起來。一會兒雲又如白紗般籠罩著山,它依舊歸回虛幻渺茫,不可捉摸。

 

 

甲卷(第4回)

15~18題組:

  山的狀態是褶疊濃縮著的,永遠以其峰巒稜脈或樹林遮蔽起背後另一面的重重景致:草原上大致上卻以橫臥的形式坦然攤展,景物盡在視野裡。巍峨的山岳或深谷幽壑,常會使人生出一種雄偉的情緒,但總也常隱約顯出威嚇的意思。在山中攀爬行走,既疲累又刺激,彷彿可以體會到一種體質上的快樂。但是在草原上,大自然卻提供了一些讓心情可以澄靜下來的東西:貼地和緩的草坡,以及在開闊的草坡上自由變化的日光與風雲。

  在四周彷彿充滿了野性的群山間,草原透露的是一種可親的溫柔。在戰戰兢兢地跋涉走險之後,高山草原是一個適合讓人停下腳步,卸下行囊,好好休息,讓心神靜一靜的地方。草原上的某些氣味、聲響和色澤,一起在我的中輕輕躍動,在體內無聲地共鳴。八通關草原正是這樣的一個地方。許多登山者在這裡體會這種撫慰、自由和安寧的感覺。       (陳列‧八通關種種)

賞析:本文描寫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內的八通關草原樣貌,及其予人的感受。作者以抒情的筆調,及高山與草原的對比,凸顯八通關草原平坦、開闊的景致之美;以及所予人澄靜、自由、溫柔、可親的性靈之美。使人得以在草原上享受大自然變化的同時,也能品味草原氣息所賦予的心靈饗宴。

 

十四、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閱讀下列短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97學測〕

  土地一向是農人最根本的信靠,祖先留給他們的,他們據以耕植和養育子女,因此,一塊土地的好壞端看它的酸鹼程度與會否浸水而定。但由於時勢的發展,有些人已變得只關心它是不是能蓋房子,並且把他人和整個社會看成賺取的對象。當金錢成為最高目的時,耕作當然成了笑柄,誠實和辛勤不再是美德,生活當中的一些原應重視的價值棄置一旁,而貪婪的心則無限伸張。這些人表現於外的是全然的粗鄙:新建的樓房內外貼滿磁磚、壁上掛的全是民意代表贈送的匾額,濫飲聚賭,耽溺於坐享其成。傳統農村中溫厚的長者遠了,他們則儼然成了村子裡的新興士紳和道德裁判者。

  這些事實在是很使人洩氣的。但我也知道,我該深記且應頻頻回顧的,乃是更多的那些默默為自己和下一代努力不懈的人。人的存在若有任何價值的話,並不是因為他們活著,吃喝睡覺,而後死去,而在於他們的心中永遠保有著一個道德地帶。(陳列〈地上歲月〉)

(A)以往農人在乎的是土地是否適合耕種,現在所有人則只關心土地酸鹼程度與會否浸水 (B)新建的樓房內外貼滿磁磚,壁上掛滿民意代表贈送的匾額,是由於當前農村經濟繁榮與文化水準的提升 (C)傳統農人保有誠實和辛勤的美德,現代農村有些人則顯得貪婪粗鄙,濫飲聚賭,耽溺於坐享其成 (D)作者認為,人的存在若有價值的話,不是因為他們的金錢、權勢,而在於他們心中永遠保有道德地帶 (E)本文反映了傳統農村價值觀的轉變,由原來的誠實辛勤專心耕作,轉變為維護正義,以期躋身新興士紳。

答案:(C)(D)

解析:(A)現在有些人只關心土地是不是能蓋房子。(B)人只知賺取利益、貪婪之心無限伸張。(E)他們群居享樂,濫飲聚賭,無絲毫維護正義之心。

 

(二)延伸補充

2.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各題。                                  〔97學測〕

  臘月既望,館人奔告玉山見矣!時旁午,風靜無塵,四宇清澈。日與山射,晶瑩耀目,如雪、如冰、如飛瀑、如鋪練、如截肪。顧昔之命名者,弗取玉韞於石,生而素質,美在其中而光輝發越於外?臺北少石,獨萃玆山,山海之精,醞釀而象玉,不欲使人狎而玩之,宜於韜光而自匿也。山莊嚴瑰偉,三峰並列,大可盡護邑後諸山,而高出乎其半。中峰尤聳,旁二峰若翼乎其左右。二峰之凹,微間以青,注目瞪視,依然純白。俄而片雲飛墜中峰之頂,下垂及腰,橫斜入右,峰之三,頓失其二。游絲徐引諸左,自下而上,直與天接。雲薄於紙,三峰勾股摩盪,隱隱如紗籠香篆中。微風忽起,影散雲流,蕩歸烏有,皎潔光鮮,軒豁呈露。蓋瞬息間而變幻不一,開閉者再焉。過午,乃盡封之以去。(香篆:焚香時,煙縷曲折繚繞,有如篆文。)(陳夢林〈望玉山記〉)

(1)下列敘述,與本文作者對玉山的認識與觀感最相符的選項是 (A)玉山終日霧鎖,每日只能在下午才有機會望見 (B)玉山匯聚天地精華,蘊藏豐富玉石,值得開採 (C)玉山終年冰雪,猶如美人冰肌玉骨,嫵媚動人 (D)玉山美而難見,猶如君子沉潛修養,光華內斂。

(2)上文自「俄而……」以後,藉由雲的變化,呈現玉山的動態之美。下列關於「雲」的狀態摹寫,最正確的次序是 (A)雲自天降→濃雲伸展→游雲上移→薄雲朦朧→風吹雲散 (B)雲自天降→游雲上移→薄雲朦朧→濃雲伸展→風吹雲散 (C)濃雲伸展→薄雲朦朧→游雲上移→雲自天降→風吹雲散 (D)濃雲伸展→薄雲朦朧→雲自天降→游雲上移→風吹雲散。

答案:(1)(D);(2)(A)

解析:題幹語譯:十二月十六,館人奔來告訴我可以看見玉山了。那時正午,無風無塵,天地清淨。日光照耀山頭,晶瑩耀目,玉山看起來像雪、像冰、像飛瀑、像一大片白絹,像剖開的脂肪。我想以前為此山命名的人,難道不是認為有玉礦隱藏於山峰之中,而這本身素潔的玉石,以它美麗的本質散發出耀人的光輝,所以才命名為玉山嗎?臺灣北部少有石頭,石頭都聚集在此山,再加上山海的精華,醞釀此山峰展現玉石的相貌,使人不敢靠近褻慢,也適當地讓這山峰能隱匿自己的光芒。此山形勢莊嚴奇偉,三座山峰並峙,遠高於其它山,所以完全遮蔽了後面的山。中峰特別高,另兩峰如翅翼在兩側。二峰之間,混雜些許青色,但若仔細看,山頭還是一片雪白。不久,有雲從天降至中峰頂端,然後向下延伸至山腰,並且向右漫涎,結果兩座山峰都看不到了。幾抹雲朵又向左峰游移,接著向上蒸騰,直入天際。雲如紙般的薄,在三座山峰之間游盪漂浮,雲霧繚繞好像薄紗輕籠。突然起了陣微風,吹散了雲影,一切都化為烏有,皎潔光亮的山峰,明顯呈現。一下子又變幻,雲霧再度籠罩山頭然後散去。午後,玉山被雲霧完全封蓋後,我才離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