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七課 萬鴉飛過廢田 洪素麗

一、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港都夜雨》,作於民國七十三年,為作者參觀梵谷畫展後,所寫的感受,藉梵谷一生際遇和藝術風格,探討藝術家的創作精神。篇名〈萬鴉飛過廢田〉,是由梵谷畫作「萬鴉飛過麥田」(或譯作「麥田群鴉」)而來,同時也是作者親眼目睹的景色。

  文中以賞畫開始,勾勒出梵谷以短暫的生命創造永恆的藝術。第二段起轉而寫人,觀想梵谷困苦的一生,反而促成其旺盛的創作力;再由觀賞「萬鴉飛過麥田」名畫,探索梵谷最後兩年的畫風及其自殺的原因。最後作者面對玉米廢田萬鴉噪動之景,暗示著梵谷精神和麥田群鴉同樣源於「原生的焦慮衝動」。

全文融敘事、寫景、說理、抒情於一體,筆調自然,內容感人,處處流露出作者濃厚的藝術氣質。

 

二、作者介紹

(一)被稱「富有歷史意識的詩人」

洪素麗自二十歲開始寫詩,陳芳明稱她為「富有歷史意識的詩人」,認為她的詩作整體性地表達臺灣歷史、人民、土地的流亡,這種因苦悶而激發出來的精神上的流亡,是臺灣文學裡最珍貴也最重要的氣質。

(二)文學藝術創作

散文、詩、版畫、素描一直都是洪素麗的工作重心,文章與繪畫相互輝映是她作品的特色。洪素麗的老同學、旅美小說家李黎指出:「在西元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四年,這短短三年裡,洪素麗的三本散文顯示了她創作心路的三段歷程:開始是嘗試期,有幾分以文學遊戲人間的味道;其次是嚴肅的心向故土期,有一種天涯遊女的自白和自勉,又次是珍重道別的依戀期,表現為故鄉影貌的細緻描繪。」近年她所追求的是用文學的美來散播自然生態的知識,重視人文教育和環保精神,如:旅愁大地、海、風、雨、守望的魚及尋找一隻鳥的名字都是遊走世界各地觀察生物後所寫成的。

洪素麗關心自然生態,研修海岸生物課程,以版畫及油畫描繪野生動植物,並將木刻作品與散文搭配出版;同時翻譯大自然動、植物生態的文章。

楊照曾說:「以出道遲早及寫作年資為標準來排臺灣『自然寫作』的系譜的話,洪素麗應該算是這個重要領域裡的前輩。」從《守望的魚》一書開始,洪素麗雖身在美國,然而她卻將關注的眼神投注在故鄉臺灣,運用靈活的文字,將真情感性化作思鄉的飛鳥,慕念臺灣故土,試圖喚起人們對自然體驗的共鳴。張秀蓉讚美的說:「從鄉土感念到異國懷想,洪素麗以其一貫的犀利細膩的文筆,開展出另一番的散文境界──自然主義的文學,以自然主義為思考重點,尋求人與大自然的平衡點。」

(三)名家評語

1.臺靜農:「筆端總是深情溫厚的。素麗的筆下,也可以看出她有不可抑止的鄉土情感,那沉厚的筆觸,不自覺地反映了她對鄉土感情的執著。」

2.方瑜:「素麗的詩,一如其人,認真順情,不加雕琢,但字裡行間到處可見作者的靈心慧思。」

3.許南村:「洪素麗的散文寫得好的,不但精鍊、準確,並且有一種從容的餘裕。」

 

三、文學常識

(一)梵谷

1.梵谷的生命吶喊 

文生‧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330生於荷蘭Zundert1890729逝於巴黎近郊的奧維,是繼倫勃朗(Rembrandt1606~1669)後被認為是荷蘭最偉大的畫家。他和高更、塞尚並稱為「後印象派」。他們吸收印象派的精髓,但反對印象派純客觀理性的描繪,提倡事物的實質和象徵意念,是現代藝術最重要的先驅。

梵谷的父親是基督教牧師,因此他接受傳教教育,並到比利時擔任貧苦礦工的牧師,直到二十七歲才發現他真正的職業應該是藝術。從荷蘭到巴黎乃至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省,梵谷喜孜孜地邀請高更到阿爾共同居住,並大肆粉飾了他的黃屋,但不久,他們因藝術上的問題爭論不斷,高更大怒而去,梵谷在狂亂之下,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割下了自己的一個耳朵,並將之送給一位妓女。西元一八八九年,梵谷入住進精神療養院。一八九○年五月,梵谷搬到靠近弟弟居住的小鎮,並在短短兩個月內,繪畫了七十多幅油畫。狂熱而不可抑制的創作激情,有如烈火焚燒著他的內心,使他心力交瘁,精神瀕臨崩潰。一八九○年七月二十七日早上,文生‧梵谷在麥田中吞槍自殺,延至七月二十九日傷重不治,享年三十七歲。梵谷死時一文不名,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不要再安慰我了,沒有用的,這一生從未脫離悲痛之事。

比起莫內和十五歲就起步而九十二歲才止步的畢卡索,三十七歲就自殺的梵谷,實在是早夭了。更不利的是,他到二十七歲才開始習畫,但短短十年的創作生命裡,他畫了約八百幅油畫及同等數目的素描,留給後世光燦充實的遺產,卻足以媲美任何現代畫家。梵谷一生窮困潦倒,抑鬱不得志,有生之年僅賣出一幅畫。當繪畫技巧、藝術風格臻於佳境,靈思泉湧、風華極盛時,卻苦於精神疾病。最後,竟在完成萬鴉飛過麥田的麥田裡舉槍自盡。梵谷一直悲憫著中下階層的小人物,他的朋友嘉舍在梵谷死後說道:「我沒有一刻不凝望他的作品,並且在裡面發現一種新的信仰,一種新的生命的意義。他是座巨像,一個偉大的畫家……一個偉大的哲人。他為熱愛藝術而殉道了。

2.梵谷的成就與風格──色彩的活力與情感

梵谷曾說:「我所追求的是色彩,我希望以後的人們觀看我的人像畫時會覺得他們仍是栩栩如生,但我並不只是獲得如相片般的酷似,而是希望藉著我們的知識,以及我們對現代色彩的品味,傳達出生動的表情和個性。」梵谷的畫可分三個時期:

荷蘭時期

(1880~1886)

這是他漫長艱辛的學徒時期,學習的典範以巴比松派為主,如米勒、盧梭、杜普瑞等畫家,都是他經常臨摩的對象。他追求色彩,企圖以色彩傳達出生動的表情和個性。早期多為水彩畫,取材多半是礦工和農人,織工和村婦,間亦寫生風景,色彩也多咖啡色系或成重的綠等單一色調為主,筆觸多半粗重,色調多半陰沉,畫風寫實。食薯者是此期的代表作。

巴黎時期

(1886~1888)

巴黎時期影響他最大的是印象派在色彩、線條、構圖、主題以及迥異於西方的透視,和近乎抽象的造形與用色的日本版畫,此時梵谷的調色板鮮明起來了,線條也流動起來,北方陰沉的寫實主義結束了。開始利用厚重的油彩作筆觸上的變化,主要受莫內、畢沙羅等人的影響。

普羅旺斯時期

1888.02~

1890.07自殺)

這兩年半是梵谷藝術全盛期。南方的大太陽燒豔他的調色板,燒活他的線條,燃著已成死灰的早年的宗教狂熱。最特別的是「星月夜」系列,除了藍與黃形成舒服的對比外,星與月周圍旋轉的筆觸造成了焦點,在寧靜的山與房舍外散出一股活躍的氣氛。另如草屋和小麥田,呈現真實生活的寫照,一種在他看來是健康、寧靜、自然、永恆、有秩序的社會常態。天上熱鬧,人間彾落,在畫風已脫離印象派,而進入表現派了;另一幅『麥田群鴉』,怪異中有一種不祥之美,這是梵谷死前傑作,自殺前瘋狂的壓迫感,已至於象徵之境。

 

(二)外來詞語

外來語也稱為藉詞或外來詞,一種語言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辭彙。漢語外來詞的形式有音譯、意譯、音譯與意譯結合、直接借用四種主要形式。本課的外來詞語有「布爾喬亞」、沙龍浮世繪

1.音譯:直接按照原語言辭彙的發音轉換成漢語辭彙。像漢語翻譯規則規定對於傳統上非漢字國家的地理名稱、人名按照音譯直接翻譯。如:斯里蘭卡(Sri Lanka)、美國「紐約」(New York)、原蘇聯領袖「史達林」(Stalin)、沙發(Sofa)、南韓首都「首爾」(Seoul)、法文「布爾喬亞」指資產階級、「普羅」指勞工階級、「沙龍」指文藝家聯誼聚會場所。

英文:托福、哀的美頓(最後通牒)、雪茄、咖啡、拷貝、邏輯、的士(計程車)、卡司、嬉皮、被當、秀逗、愛滋、卡通、摩登、檸檬、伊媚兒、阿斯匹林、馬拉松、歇斯底里、荷爾蒙、巧克力、烘培雞、拍擋。

日文:歐吉桑、榻榻米、卡哇伊、便當、奇檬子、料理、會社。

梵語:佛、菩薩、浮圖、剎那、涅盤、劫、三昧、舍利子。

2.意譯:按照原語言的意思而轉換成漢語辭彙。如:原罪熱狗、軟體、自助餐、殺時間、圓珠筆、辣、游標、馬力、新鮮人、機關槍

3.音譯與意譯結合:馬克思主義(marxism)、卡片(card)、芭蕾舞、酷、三溫暖、雷射、脫口秀、迷你裙、俱樂部、駭客、叩應、烏托邦、霹靂舞、幽浮、血拼、沙拉油、信用卡、維他命。

4.直接借用

(1)是對傳統上使用漢字國家,借用的辭彙很多,如我們經常提到的「場合」、「積極」、「勞動」等等都是從日語借用過來的。

(2)是比較常見的時髦說法,按照原語言語法規則直接借用外來辭彙和文字,如張sir(張先生)、你好Happy,演藝界常說的辭彙NG等等形式。

 

 

(三)方言語彙

閩 南 語

國 語

 

閩 南 語

國 語

勞力

偏勞

 

費氣

麻煩

古意

老實

變面

翻臉

 

才調

本領

緣投

英俊

 

散赤人

窮人

夭壽

令人討厭

 

落跑

偷跑

打拚

努力

 

作伙

一起

古錐

可愛

 

鴨霸

處事霸道

得失

得罪

 

膨風

吹牛

苦毒

虐待

 

頭路

工作

生分

陌生

 

青盲雞,啄著蟲

瞎打誤著

銀角仔

硬幣

 

六月芥菜

假情假意

七月半鴨子

不知死活

 

矮人爬牆

(欠梯)欠揍

向啞巴問路

白費力氣

 

講一個影,生一個子

捕風捉影

糖霜喙,砒霜心

口蜜腹劍

 

西瓜偎大片

趨炎附勢

一枝草一點露

天無絕人之路

 

龜笑鱉無尾,鱉笑龜粗皮

五十步笑百步

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

兩全其美

 

食若牛,做若龜

好吃懶做

一人擔一擔,也會疊成山

眾志成城

 

未食全頭路,食飽無半步

好吃懶做

大隻雞慢啼

大器晚成

 

芥菜無剝勿成欉

玉不琢不成器

乞食趕廟公

喧賓奪主

 

豬嘸肥,肥對狗去

本末倒置

緊紡無好紗,

緊嫁無好大家

慢工出細活;慎選婆家

 

時到時擔當,

無米煮蕃薯湯

船到橋頭自然直

火燒厝燒過間

池魚之殃

 

食匏仔無留種

顧前不顧後

青瞑食圓仔湯

心裡有數

 

食碗內,看碗外

貪心不足

軟土深掘

挑軟柿子吃,得寸進尺

 

食緊弄破碗

欲速則不達

 

惜花連盆,惜囝連孫

愛屋及烏

 

四、課文深究

本文共分十四段,首段觀畫,第二段到第十段為觀人,第十一段至文末為觀景。

本文套用梵谷畫作為題,但重點並不在此畫本身技巧性的評論,而是藉由畫作萬鴉飛過麥田為象徵,主觀地描繪梵谷生命,特別是其最後也最輝煌的一年三個月,同時透過梵谷創作熱情與對畫的執著,和生活上種種困境、掙扎的心情,探討生命原始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因此文章真正的主題就在說明生命不在於長命百歲,而在於盡情地展現最純粹的藝術創作價值。

梵谷一生窮困潦倒、抑鬱不得志。青年時滿懷宗教熱忱,深入礦區傳播福音,與礦工村民同甘共苦,但得不到教會認可。二十七歲開始習畫,歷經艱辛,勤奮不輟,有生之年僅賣出一幅畫。當繪畫技巧、藝術風格臻於佳境,靈思泉湧,風華極盛時,卻苦於精神疾病。最後,竟在完成〈萬鴉飛過麥田〉的麥田裡舉槍自盡。一個真誠熱烈的生命,為何總是有悲劇性的傾向?作者覺得藝術家「把火力盡情燃燒到頂點,然後倏然劃空消滅,也許更合於生命原始的存在意義」。但是她還是不禁要問像梵谷這樣的藝術家,為什麼選擇悲劇性的自我毀滅?

全文即是在觀畫、觀人、觀景三境層層推進中,探究藝術家悲劇傾向的生命原質。先是由觀畫而觀想梵谷一生際遇:物質貧困、顏料短缺,但創作火花不斷迸現,生命力頑強不屈;創作熱力加速擠兌,藝術生命亢奮激動。所記行蹤由巴黎而阿爾而聖里美,畫風由「沙龍」而「浮世繪」而「後印象」

然而「一個心地純良又熱烈的藝術家,生活逼到絕境時,反而促成創作力的火花迸現」,面對這種令人景慕的「頑強與不屈服」的生命力,在惋惜梵谷英年早逝之時,作者心中的疑團更大,更企盼能得到一個解答。

本文由賞畫、寫人和觀景三者交織而成,能使作者與梵谷藝術家的悲情,在文中、畫裡迴盪不絕。作者以畫家看畫展、寫畫家,像萬鴉飛過廢田之類的觀後感,說的多是值得細細體味的內行話。文中關於梵谷的生平事蹟、創作過程、繪畫風格和悲劇傾向等知性內容,足以顯現作者的高度藝術素養。此外,運用想像力和觀察力,配合多處設問、譬喻、象徵手法,所建構而成的感性天地,無不充分流露出作者靈妙的藝術匠心。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在田野「一」無遮蔽下揮筆作畫的梵谷

相同、一致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表示程度,加強語氣

使君「一」何愚(第一冊‧陌上桑)

量詞

回也聞「一」知十(論語公冶長)

2.

剛剛、方才

「甫」去世的老作家王詩琅

男子的美稱

杜「甫」,字子美

古代的禮冠,以黑布製成。為讀書人所戴的帽子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論語先進)

 

 

 

 

 

 

 

六、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字 音

詞           例

ㄏㄨㄢˋ

、精神散、然一新、呼

ㄓˊ

拾、

ㄓㄜ

ㄕㄨˋ

ㄎㄥ

氣、避落井

ㄎㄤˋ

儷、奮、負嵎頑

ㄏㄤˊ

州、頡〔不相上下。頡,音ㄒㄧㄝˊ〕、引高歌

ㄏㄤˋ

瀣一氣

ㄐㄧㄢˋ

〔伺機步行而去〕

ㄒㄧㄢˊ

雅、藍腹

ㄅㄥˋ

ㄅㄧㄥˋ

ㄅㄧㄥˇ

氣凝神

ㄅㄧㄥˋ

ㄍㄨㄤˇ

大庭

ㄎㄨㄤˋ

達、小姐、遠、絺〔絺,音ㄔ〕

 

七、修辭舉隅

 化

萬鴉嘎然飛過,把「顫抖的、氣絕般的落日」遮滿。 【人性化】

那種加速「揮鞭擠兌」創作力的精神亢奮狀態。 【物性化】

映 襯

不僅是藝術家,許許多多在生活上盡一己之力、真誠而熱烈的人,總是不見容於社會,常常有被消滅的恐懼,以及自我消滅的傾向;而他們是最純粹、最無害的人!

譬喻兼引用

牠們零亂地飛竄在高高枯林頂端,「揀盡寒枝不肯棲」的龐大烏鴉群,像密紛紛洒開的漫天落葉,不停地上下飄浮流動,在暮秋加緊的晚風中,給人一種震嚇的淒涼感。

 

 

 

 

 

 

 

 

八、結構表

 

 
   

 

 

 

 

 

 

 

 

 

 

 

 

並非創作力枯竭

只為了要解決
兩個沉重負擔

 

 

自己加予弟弟的

藝術加予他身上的

 

 

 

 

 

 

 

 

 

 

 

 

 

 

 

 

 

九、成語集錦

成  語

釋        義

鬢若堆鴉

形容兩鬢烏黑的樣子

非鴉非鳳

形容不倫不類的事物

鶻入鴉群

比喻威力強猛,所向無敵

信筆塗鴉

隨手胡亂書寫或作畫。比喻筆法拙劣。常用作自謙之詞

彩鳳隨鴉

比喻女子嫁給才貌遠不如自己的人,或指女子遇人不淑

鴉默雀靜

寂靜無聲的樣子

鴉飛鵲亂

形容紛亂的樣子。多指受驚恐而慌亂的狀態

鴉雀無聲

形容非常寂靜

鴉巢生鳳

比喻平凡窮賤人家,出了俊秀的子弟。亦可比喻出身卑賤的人,卻做了大官

十、延伸學習

(一)課文注釋補充:揀盡寒枝不肯棲

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   蘇軾

  缺月挂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語譯:月兒彎彎,掛在疏落的梧桐樹梢上;夜深了,四周一片寂靜。有誰見到一個隱士在獨自踱步?遠處隱隱約約的,原來是一隻孤鴻的身影。 牠因為有些驚慌,一邊飛起來一邊還回頭悵望,雖有憾恨卻沒有人能夠了解。寒夜裡飛繞了所有的樹枝,總不肯落下來棲息,牠寧願飛回沙洲上,守著一片蕭瑟和寒冷。

 

(二)洪素麗新詩舉隅

輸出

先進國噴有二溴乙烯的糧食輸出/也有來自後進國的古柯鹼海洛英的輸出/並且還有娼妓和女嬰、佣人和新娘/跨國的交易,樣品數也數不清/無孔不入/最悲慘的/莫過於戰爭之後/難民的輸出

 

流亡福爾摩沙

白色恐怖/紅色淤血/綠色分裂/黑色名單/金色幻想

謝雪紅與蘇新/1947年的草鞋與步兵/二等國民的宿命/林義雄與陳文成,許信良與彭明敏/迎風嘶厲叫喊的蛇鷹/投向發光的海峽/泡沫冰冷,海的疆域廣大/流亡世紀的後半葉/絕望的福爾摩沙

覆滿憂鬱雨林的丘陵平原/午後林間充滿了嬉戲的孩童/林外攤放長長白熱細沙/觀音竹、鳯尾草、三色菫、晚香玉/小土地公廟門結紮八字對開的紅綵帶/水酒三杯,毛竹筷三副,白米飯一碗/祭拜無主孤魂的好兄弟/流浪的福爾摩沙

炒地皮、大家樂、六合彩/油爆、山崩、淹水/紅潮、綠牡蠣、焦山鹵土/午夜的土雞城、啤酒屋、異色小說/卡拉OK/一粒一千七百元的名牌肉粽/倒帳後全家逃之夭夭/遊行、入獄、烈士自焚/賣春、幫派、輸出公害/水土流失的福爾摩沙

戰爭逐漸在停息/革命暫時是夢囈/歷史還有多少未解的誤會/無助的冤孽/飄搖的連翹/失根的無花果/苦臉的亞細亞孤兒/月光下潮水開始節節漲滿/胎貝張瞉過濾浮游生物/海藻悠悠款擺水腥氣味/撇水鳥長咀尖滑行水中/牽扯兩道擴散交合的水波/夏夜寂然/沙丘地帶恆溫/小白鷺收攏起兩股扇張的雙翅淺睡/遠方的鄉愁靜止

蝴蝶自炊煙的屋頂上飄出/福爾摩沙流亡於清晨雨霧沾溼的碎石路上/永遠在流亡

(三)洪素麗散文舉隅

橘與柚

  中秋過了,柚子也吃完了,現在橘子正掛在樹上,等著登場。

  橘子的種類滿多,有柳丁、椪柑、桶柑。橙黃橘紅是橘子家族色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說的不就是現下嗎?宜蘭產的金桔,還有橙、福橘,以及入冬才熟的陽明山厚皮的小橘子。

  我們的祖先,首先在江南嘗到橘子的滋味(大概是楚人開風氣之先),於是懷才不遇的屈原先生做了一首膾炙人口的〈橘頌〉──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葉綠素榮紛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

  文采的華美是不用說的了,只是橘樹的「受命不遷,生在南國」,純粹是科學的理由,被託辭寄意為「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實在是屈先生的借題發揮,「橘踰淮為枳」並沒有什麼可驚怪的,頂多是南方人多一個吃橘子的福氣罷了。

  史記‧貨殖列傳寫到:「江陵千樹橘」,一片橘海,是很美的;橘葉墨綠色,枝幹硬挺,樹皮扭筋般的硬而滑,像去了皮肉的獸骨。短枝上長出尖刺,枝葉密生交錯的間隙,一個個小燈籠似的橘子掛下來,發出燦爛霞光,整棵樹彷彿喜慶般張燈結綵。一直到農曆舊曆年,市場裡有成筐成簍的這秋天金黃色果實。大年節下,家家祭祖的供桌上,擺的四樣果子,橘子是少不了的;橘子底面貼方方的一塊紅色春聯紙,品字形擺好,那喜氣是色香味俱全。橘紅比鮮紅亮度大,喜的煥發且持久。

  西洋畫家喜歡畫橘子,而又能把橘子的色彩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的,當推法國二十世紀初的畫家──比耶‧伯納爾。伯納爾是個對色彩有高敏感與表現力的畫家,被稱為色彩的魔術師。他利用印象派外光幻色的原理,喜歡以色彩表現物體,不像塞尚那樣理性地分析每樣物質的形式,把蘋果畫成無生命感的球體。他毋寧耽溺於視覺上,色彩的流動,物體與物體,以及背景空間,全以色彩的交融攪拌來暗示。像天籟的音樂流轉統一了樹林的美,他讓色彩的韻律來統一畫面的美。他喜歡畫小公寓陽臺外,晒滿陽光的小風景,也喜歡畫陽臺內擺滿了食物的餐室。餐桌上永遠不忘一盆亮汪汪的橘子。女主人赭黃的頭臉幾乎融入壁花的陰影中,而桌上的橘子奇俏地推到畫面前;窗格上有雲影,餐桌上有豐筵,靜美的法國式布爾喬亞底生活,極其優雅地展現,橘子在他的畫裡,起了點睛作用。

  柚子也是美的,呂氏春秋載:「果之美者,紅浦之橘,雲夢之柚。」只是柚子沒有橘子的搶眼。我曾在北投山郊發現一棵極美的柚樹,時當夏末,潺潺溪澗旁,長了一棵高大的柚子樹。樹旁臨流一家竹棚搭的冷飲小店,賣汽水、可樂、紅豆湯等。滾圓的柚子垂掛到竹棚頂,令我聯想川端康成寫的伊豆舞孃,小旅館的院心長一棵紅柿子樹。正看得發痴時,北投開來的公車駕到,匆匆上了車(當時也沒想到可以做下班車),沒來得及把柚樹畫下來,至今耿耿於懷。

  柚子古時稱「朱欒」,很別緻的名字,可惜沒人用了,如今叫「文旦」,聽來像唱戲中的一旦,如花旦、苦旦,可以粉墨登場似的。這實在寃枉了它,柚子的特點在「清寒」,味道介於甘酸苦寒,像一切的隱士一樣,是屬於自甘淡泊的一種,無論如何,做「文角的旦」是不適合的。麻豆文旦滋味最美,狀如不倒翁,中秋清夜對月長嘯時,麻豆文旦可以潤喉。

  漳州府志上有載:「柚最佳者曰文旦,出長泰縣,色白、清香,風韻耐人,惟溪東種者為上,其地所種無多,移他處便不佳。」如今麻豆文旦也是如此,因其土質特殊,「移他處便不佳」,只是別處出產的文旦,也標貼名號「麻豆原產」,粗心的買家又看不出不同在哪裡,因此真假莫辨了。

  橘柚都可以解酒毒。前不久,幾個朋友帶酒突襲來夜訪,家中無備小菜,只有罐裝的柚汁與橘汁,我全搬出來,說:「這果汁可以解酒,以防有人借酒裝瘋。」眾人大叫起來,齊聲喊道:「我們是來買酒醉的嘛!」另一位當下表明心跡,言:「我要醉就醉,要瘋就瘋,解什麼酒!」但是沒有小菜可下的酒,到底難喝,大家只好乖乖以橘汁柚汁當酒助興了。

  橘柚的營養,百分之八十藏在皮裡,中藥拿來做藥用。柚皮晒乾或陰亁,即為中藥的「大五爪皮」,可治傷風感冒,若同蔥白搗貼太陽穴,可治頭風痛。鮮橘皮柚皮切碎了,拌糖漿,可做成果醬。倘把亁橘柚皮,加蠔油,炒肉、炒菜,是一道廣東名菜,嚐起來有秋天寒澀的感覺。

  秋天的美、秋天的味道,盡在橘與柚了,李白詩曰:「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冷色的柚子、暖色的橘子,就是這樣道出了秋天的恬淡與豐美來。

               ──轉自麥田出版《五十年來臺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下》

 

(四)有關梵谷詩文

弔梵谷 王鼎鈞

《梵谷傳》叫人為藝術家難受。

梵谷,這位後期印象派繪畫的大師,應該是稀有的天才。但是,請看他怎樣做人?請看他怎樣對付生活?他是那樣的蠢,那樣的笨,那樣的低能。他一行一言,你為他焦急,每做一事,你對他失望。

世人都將因揣測造物者的用意而迷惑墜失。梵谷,這一付幾乎不能及格的皮囊,竟是肉眼所不能覺察的泰山。他粗陋的手指能製作藝術的瑰寶,在他猥瑣的儀態後面藏著高貴的匠氣。一個貧窮的小人物,卻是增加全人類精神遺產的魔術師!既然如此,當初造物者對梵谷為何只像是毫不經意的抓了一把物質?為何要使他所施的與所受的如此不能相稱?

許多藝術天才都像梵谷,做「不得已的遊蕩者」。在他們的遭遇裡,社會好比是一個個的方格子密排而成的;家庭是小方格,職業是個小方格,婚姻、朋友也是。而他們是龐大的多角形,無論擺在那個方格裡也不合適。他們,像梵谷,不會做人子,不會做丈夫,不會做朋友,也不會做部屬,只會做藝術家,拙於一切而只精於繪事,失歡於人間而獨得妙旨於畫布,這種人是命定的坎坷。

他們,像梵谷,都有一分執著的精神,看似渾渾噩噩,一旦抓住某項東西就死不放手,直到既精且能,出神入化。這是藝術家的精神,也是科學的精神,有此精神的人,看似傻,實不傻;而世上那些滾動著不生青苔的石塊,看似聰明,其實未必聰明。但做後面這種人,庸庸碌碌,無所得亦無所失,做前面那種人,縱所得甚多,同時損失也十分慘重!所以,為庸人易,為天才難!

忘記是那位說的了:藝術家只有用最少的精力去應付生活,才能用最大的精力從事創造。善哉言乎!詩人拿刮鬍子的功夫移用於觀察和想像,以致囚首垢面。天才若僅只是這樣,則危險不大,痛苦不深,還帶著喜劇的意味,梵谷不然,他遠遠的超過了這個限度。他沒有做人的一切快樂,他在五倫之間全不得意,何以故?「藝術」不准他。歷史上偶然也有春風得意的藝術家,但那不是梵谷梵谷是藝術的奴隸,是藝術之神的一件工具,他的工作成果儘管豐富,本身一無所有。這樣的「人」焉得不瘋!

看過梵谷傳,使人暗想:「幸虧我是個庸人!」庸人有許多特權,不但可以坐享藝術家的成就,還可以侮辱藝術家的心血,如梵谷當年所遭遇到的。羅素曾經表示:藝術家比起科學家來處處吃虧,設有一人看不懂相對論,他會判定是由於自己的程度不夠;但若他看不懂一幅畫,馬上批評這畫不好。我們希望最好的作品能雅俗共賞,事實上卻不盡然,韓文公「大慚大好,小慚小好」,白居易「僕之所重,時之所輕」,梵谷把心肝嘔出來,看見的人說那是不能消化的豬肉,人當此境,焉得不瘋!

梵谷的畫,叫人「戰慄」。他用的彩色那樣濃、那樣壯麗,那線條的詭奇,是把宇宙重新組織過了的,他強烈的主觀扭曲了一切物相,使人為他的固執所困擾、惶恐。他畫的天空似是幾萬萬年前或幾萬萬年後的模樣,那時地球尚未凝固,或是正在銷溶。那樣的畫,不但畫的人要瘋,看的人也要瘋!

悼念梵谷,令人默祝「庸人」的水準普遍提高。只有大家靠天才略近一些,今後這樣的悲劇才可減少。

注釋:囚首垢面:頭髮散亂,滿臉汙垢,像囚犯一樣。形容儀容不整、骯髒的樣子。

大慚大好小慚小好:韓愈說自己的作品中,自己越感到慚愧的別人越是叫好。

僕之所重時之所輕:白居易表示自己作品中,自己所重視的反而是世人不看重的。

簡析:作者本感慨庸人欠缺欣賞的眼光,以至於天才寂寞潦倒甚至發瘋自殺;卻用反諷的口吻,直接破題,寫藝術家梵谷之讓人難受,逐層說明其原因:他不會應付生活,與人相處低能,因此無法得到常人平凡的幸福。並且以庸人與藝術家映襯,說明藝術家之執著與成就,但損失卻十分慘重;庸人渾渾噩噩,既無成就,亦無損失。再以一般藝術家與梵谷比較,藝術家用極少的精力應付生活,雖蓬頭垢面,但傷害不大;梵谷卻遠遠超過這個限度,所以縱使有春風得意的藝術家,但那不是梵谷。再分析藝術家處境令人悲憐,乃因庸人不識藝術,引用羅素說明人們推崇科學家,卻妄自鄙薄藝術家;引韓愈與白居易自述,說明庸人欣賞能力之拙劣,因此天才被視為白痴。而後詮釋梵谷畫作之超越凡俗,令人震撼之絕美,期待庸人水準普遍提高,減少藝術家悲劇。

 

梵谷向日葵 蔣勳

  我在倫敦國家畫廊,下午大約五點半鐘。看畫的群眾已陸續散去,畫廊六點關門。我穿過向外走的人潮,走上樓梯,走進十九世紀印象派的展覽室,穿過莫內,穿過雷諾瓦,穿過秀拉,一直走到梵谷的「向日葵」前面。很熟悉的一面牆,很熟悉的一張畫,好幾次站在這裡,從年輕站到中年,感覺時間靜止在畫面上,年輕的激動熱烈,中年的平靜包容,都在畫面上。一八八八年夏天,梵谷知道高更要來阿爾(Arles),梵谷高興極了,他盼望和高更一起住、一起畫畫、一起談論藝術,盼望了很久,終於要實現了。梵谷買了桃木床,買了椅子,他剛到阿爾,沒有錢,曾經睡在地上,但是他覺得要好好款待高更,要準備一個美麗優雅的家給他。梵谷摘了田野盛放的向日葵,帶回家,插在陶罐裡。好像要用明亮燦爛熱情的南方之花來歡迎朋友。他寫信給朋友,描述他如何佈置房間,他也描述自己開始畫向日葵。他覺得向日葵像最好的友誼,熱情、慷慨、燦爛、明亮、溫暖。陶罐裡的向日葵带著陽光的冶艷,帯著泥土粗獷濃烈的氣息。梵谷覺得這些花斬斷了,離開了土地,仍然放散著陽光的燦爛和溫度。他用明度最高的鮮黃做背景,好像整個畫面都是光,強烈的光,使人睜不開眼睛,一片泛白的光,使人目盲。陶罐裡的花,離開泥土太久了,花瓣變乾,扭曲成更頑強的姿態,好像在對抗死亡,堅持色彩與形狀的記憶。花瓣枯乾,更顯露出花瓣中央一粒一粒一排一排密密結構的葵花子。葵花子赭褐色,梵谷用顏料一層層堆疊,刻意用畫筆粘黏厚厚的顏料,形成凸起的顆粒,不像繪畫,更像雕塑,可以觸摸肌理質感,所有生命在死亡裡固執堅持存活的莊嚴質感。在大片明亮黃色裡,少數醒目的是花蔕的綠,甚至用藍線條勾勒,使花蔕尖銳飛張,好像在空中要抓住什麼的充滿吶喊的手。梵谷用這樣的畫迎接高更,他把這張畫掛在高更房間的牆上,表示最大的熱情、最大的愛。梵谷一系列畵了十張左右的「向日葵」,畵到高更到達阿爾。高更到阿爾是一八八八年十月二十八日,他們相處了不到兩個月。十二月二十三日梵谷手拿剃刀跟在高更身後,高更落荒而逃,梵谷用剃刀割下自己的耳朵。「向日葵」也許是梵谷燃燒自己的方式,徹底而純粹,他劇烈的愛的形式,生前使人懼怕,死後卻令人震動。我們害怕這樣的愛,我們又渴望這樣的愛。梵谷的「向日葵」書寫出世人的矛盾。                               ──資料來源:蔣勳美學手記

 

從荷蘭吊橋──梵谷百年祭 余光中

一座鏗鏗的吊橋,纜索轆轆

連接小運河的兩岸,當初

你就是從此地過河

走向一盞昏黃的油燈

去找圍坐著一張小桌子

吃馬鈴薯的那一家農人嗎?

你真的這麼走過橋去

走向不能愛你的女人

走向深於地獄的礦坑

走向娜莎的驚呼,

高敢的冷笑

手裏亮著帶血的剃刀

走向瘋人院深邃的長廊

向回不了頭的另一世界

走向悶熱的拉馬丁廣場

走向寂寞的露天酒座

和更加寂寞的星光,月光

七月來時,走向田野的金黃

向騷動的鴉群,洶湧的麥浪

為何你舉起的一把

不是畫筆,是手槍?

那一響並沒有驚醒世界

要等一百年才傳來回聲

於是五百萬人都擠過橋去

去擠滿旅館,餐館,美術館

去蠕蠕的隊伍裏探頭爭看

看當初除了你弟弟

沒有人肯跟你

過橋去看一眼的

向日葵

鳶尾花

星光夜

那整個耀眼的新世界

 

十一、藝術相關名句

1.除了藝術之外,沒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與世界聯繫,也沒有一種方法比藝術更好。(歌德)

2.藝術的偉大意義,基本上在於它能顯示人的真正感情、內心生活的奧祕和熱情的世界。(羅曼.羅蘭)

3.藝術是一種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羅曼.羅蘭)

4.每當一位藝術家逝去,人類的一些幻想也隨之而逝。(羅斯福)

5.藝術應當擔負起哺育思想的責任。(勃朗寧)

6.藝術不過是表達思想的一種工具。(泰戈爾)

7.藝術的目的不是要去表現事物的外貌,而是要去表現事物的內在意義。(亞里斯多德)

8.藝術,這是歡樂和光榮,藝術照亮藍色的天空,它在風暴中大放光明。藝術這全世界的驕傲,在人民的額頭上閃耀,像上帝額頭上的星星。(雨果)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8回)

13~15題組:

  徐渭,字文長,為山陰諸生,聲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時,奇其才,有國士之目;然數奇,屢試輒蹶。中丞胡公宗憲聞之,客諸幕。文長每見,則葛衣烏巾,縱談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時公督數邊兵,威鎮東南;介冑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議者方之劉真長、杜少陵云。會得白鹿屬文長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計,皆出其手。文長自負才略,好奇計,談兵多中。視一世事無可當意者;然竟不偶。……

  喜作書,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歐陽公所謂「妖韶女,老自有餘態」者也。間以其餘,旁溢為花鳥,皆超逸有致。卒以疑殺其繼室,下獄論死;張太史元忭力解,乃得出。晚年,憤益深,佯狂益甚;顯者至

門,或拒不納。時攜錢至酒肆,呼下隸與飲;或自持斧,擊破其頭,血流被面,頭骨皆折,揉之有聲;或以利錐錐其兩耳,深入寸餘,竟不得死。周望言晚歲詩文益奇,無刻本,集藏於家。……余謂:「文長無之而不奇者也;無之而不奇,斯無之而不奇也!悲夫!」              (袁宏道‧徐文長傳)

語譯:  徐渭,字文長,是山陰生員,聲名很盛。薛蕙作浙江試官時,對他的才華感到震驚,視之為國士;然而他命運不順,屢次應試屢次落第。中丞胡宗憲聽說後,把他聘作幕僚。文長每次參見胡公,總是身著葛布長衫,頭戴烏巾,揮灑自如,了無顧忌地談論天下大事;胡公聽後十分讚賞。當時胡公統率著幾支軍隊,威鎮東南沿海;部下將士在他面前,總是側身緩步,跪下回話,不敢仰視,而文長以帳下一生員對胡公的態度卻如此高傲;好議論的人把他比作劉真長、杜少陵一流人物。恰逢胡公獵得一頭白鹿,以為祥瑞,囑託文長作賀表。表文奏上後,世宗皇帝很滿意。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長,所有疏奏計簿都交他辦理。文長深信自己才智過人,好出奇制勝,所談論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他恃才傲物,覺得世間的事物沒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卻總是沒有機會一展身手。……

  文長喜好書法,他用筆奔放有如他的詩,在蒼勁豪邁中另具一種嫵媚的姿態躍然紙上;歐陽公所謂的「美人遲暮,另具一種韻味」的說法,可用之於形容文長的書法。文長以詩、文、書法修養的餘緒,涉筆成花鳥畫,也都超逸有情致。後來,文長因疑忌誤殺他的繼室妻子而下獄定死罪;張元忭太史極力營救,方得出獄。晚年的徐文長對世道愈加憤恨不平,於是有意作出一種更為狂放的樣子;達官名士登門拜訪,他時常會拒絕會見。他又經常帶著錢到酒店,叫下人僕隸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頭砍擊自己的頭顱,血流滿面,頭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格格有聲;他還曾用尖利的錐子錐入自己雙耳一寸多深,卻竟然沒有死。周望聲稱文長的詩文到晚年愈加奇異,沒有刻本行世,詩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認為:「徐文長沒有一處地方不怪異奇特,正因為沒有一處不怪異奇特,所以也就註定他一生命運沒有一處不艱難、不坎坷。令人哀嘆啊!」

注釋:忭,音ㄅㄧㄢˋ,歡樂。

 

甲卷(第8回)

16~20題組:

  每當我向不知梵谷其人其畫的人們介紹梵谷時,往往自己先就激動,卻找不到確切的語言來表達我的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適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當。以李賀或王勃比其短命才華不一樣。我童年看到飛蛾撲火被焚時,留下了深刻的難以磨滅的印象,梵谷,他撲向太陽,被太陽熔化了!……古今中外有千千萬萬畫家,當他們的心靈已枯竭時,他們的手仍在繼續作畫。言之無情的乏味的圖畫汗牛充棟;但梵谷的作品幾乎每一幅都露了作者的心臟在跳動。

  梵谷不倦地畫向日葵。當他說「黃色何其美!」這不僅僅是畫家感覺的反應,其間包含著宗教信仰的感情。對於他,黃色是太陽之光,光和熱的象徵。他眼裡的向日葵不是尋常的花朵,當我第一次見到他的向日葵時,我立即感到自己是多麼渺小,我在瞻仰一群精力充沛,品格高尚,不修邊幅,胸中懷有鬱勃之氣的勞苦人民肖像!你再觀察吧,那樸素色彩間卻變化多端,甚至可說是華麗動人!凡是體驗過、留意過苦難生活、純樸生活的人們,看到這畫當會感到分外親切,它令人戀念,落淚!

  梵谷熱愛土地,他的大師風景畫不是景致,不是旅行遊記,是人們生活在其間的大地,是孕育生命的空間,是母親!他畫鋪滿莊稼的田野、枝葉繁茂的果園、赤日當空下大地的熱浪、風中的飛鳥……,他的畫面所有的用筆都有運動傾向,表示一切生命都在滾動,從天際的雲到田壟的溝,從人家到籬笆,從麥穗到野花,都互相在呼喚,在招手,甚至天在轉,地在搖,都緣畫家的心在燃燒。

                (吳冠中‧談梵谷)

賞析:  梵谷用熱情的生命創作,並試圖透過強烈、有活力的色彩及充滿躍動感的線條和筆調畫出一幅幅生動、自然、純樸的生活寫真,及其燦然躍動的生命情懷。

  本文首段以四位唐代(藝術奔放的年代)的知名人物來烘托梵谷的人格特質:李白──具藝術天分;玄奘──具宗教熱情;李賀、王勃──皆英才早夭。繼而以飛蛾撲火的意象寫梵谷以原生焦慮衝動的生命熱情作畫的悲壯之美。

  次段寫梵谷以太陽般的生命熱力和幾近宗教信仰的真摯情感,藉質樸多變的色彩與線條,不倦地彩繪向日葵般的崇高生命價值,以及對純樸、苦難人物的生活寫真與關愛之情,教人悸動。

  末段則描述梵谷的真愛由人而物,乃至天地,一如慈母以生命呵護關愛子女般,他熱愛土地、熱愛天地萬物,於是以流動的線條勾勒出萬物生命的律動,描繪自然萬物的氣息和畫家那純潔無瑕與熱烈奔放的生命力。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備課資源

1.閱讀下文,選出最符合全文主旨的選項:「當藝術即表現時,吾人所能思考的只有表現了什麼和如何表現,表現了什麼不能脫離如何表現而存在,如何表現亦不能脫離表現了什麼而存在;表現了什麼是表現了的內容,如何表現是表現的形式,是一個問題的兩面,嚴密相關而形成藝術品的整體的和諧。當吾人思考表現了什麼時無可避免地要涉及藝術美的以外的因素,包括倫理的、哲學的、社會的種種問題,當吾人思及如何表現時則必然要思及藝術美本身的因素,兩者之間完全不能加以割裂。」(姚一葦《藝術的奧祕》) (A)從事藝術創作,需要縝密的思維 (B)好的藝術品,講求形式與內容的和諧 (C)藝術品必須反映倫理、哲學、社會的種種問題,才有價值 (D)藝術鑑賞方法雖多,但總以表現了什麼為主,如何表現次之。          〔98學測〕

答案:(B)

解析:全文反覆解釋的正是形式(如何表現)與內容(表現什麼)缺一不可、無法割裂的概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