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六課 愛之淚珠 李 黎

一、寫作背景

《尋找紅氣球》一書為李黎所著跟旅行有關的散文作品,內容除對景點的描繪外,涉及其見聞與思索,更融入個人的閱讀經驗。

作者在本書序文中寫道:「特別難忘的旅行,似乎多半是意料計畫之外的:要找的沒找到,欲訪的尋不得;出現的反倒是事先不曾安排預料的意外。」例如作為書名的尋找紅氣球這篇,是作者為兒子在巴黎尋找拍攝電影紅氣球的舊地,不確定是否找對地方,但作者在那處觀光客絕不會涉足的地區看到了巴黎另一個平常生活的素面,並不輸欣賞自然美景和歷史古蹟之情趣。本文則是她旅行印度,參觀泰姬陵後所寫的遊記。

★從Dr‧p談起

散文家愛默森在西元一八四○年四月九日的日記中給華爾騰湖取了一個名字,叫「神之滴」(G‧d's Dr‧p),因為湖水清澈澄淨,如梭羅所形容的「沒有任何石頭可以打碎的鏡子;沒有任何風雨和塵埃可以模糊它常新的鏡面。」

而泰戈爾以「愛之淚珠」(A tear-dr‧p ‧f l‧ve)歌詠泰姬陵,則取其對建築物外型的摹寫,也是對沙加汗與其妻蒙泰姬這段愛情悲劇的註解,沙加汗因為愛情而成就了泰姬陵這一座偉大的建築。

 

二、作者介紹

 

 

 

 

 

 

曾經投身

政治活動

七○年代初,李黎基於滿腔的民族主義和對「烏托邦」的嚮往,投身「保釣」運動,出版手抄本校園刊物,裡面有她自寫自抄的文章和她畫的政治諷刺漫畫。她甚至還上臺演出過自己寫的話劇。

很多人參加保釣運動是出於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但對李黎來說,更是一種對中國文化的鄉愁!她覺得在臺灣接受的中國文學是不完全的,她希望看到、讀到的是比較完整的。保釣像是一個海外的「五四運動」,即使投入政治運動,還是跟文學分不開。若問保釣運動對她的人生有什麼影響,她說那是一個完全不可取代的經驗,如果再回到當時,她還是會做相同的事情。

也因為如此,戒嚴年代她的名字列在黑名單上,從一九七○到一九八五年,有十五年的時間無法回臺灣。

難以忘情

的文學根

源——

中國

七○年代後期,李黎幾乎每年去一趟中國。那時的中國尚未開放,她以稀有的「臺胞」身分跑遍了包括新疆、雲南的許多地方。幾次旅行讓她看清了曾是她心目中「理想國」的真貌;然而政治層面的幻滅並未影響她對那塊土地上的歷史和文化的眷戀。她認識了許多作家,老一輩和新一代的都有,她與其中幾位結為忘年深交。

 

 

 

 

 

 

 

 

 

 

袋鼠男人

李黎的先生薛人望專精生殖生物學的研究,曾以英文構思名叫 The Kangaroo Man 的小說故事大綱,所用的題材是其學術生涯中與其他科學工作者和醫生們相處的經驗,以其熟知的理論基礎,把一個男人懷孕生子的虛構故事結合到現代社會男女角色探討的層面上。文中除了男人的「人造肚囊」一段在醫學上尚未有案例外,其他過程在學理和技術上都是可以站得住腳的。寫作過程中,他們一家遭到重大的打擊——十三歲的長子天天因先天性心臟血管發育異常而遽然去世,他們深深體會到生命的無常。而「袋鼠男人」的故事中主角熱切地希求一個新生命的延續深深打動了他們,李黎深知先生希望這本書能寫成發表,於是在身體和心情都略為康復之後,著手寫成袋鼠男人(聯合文學出版,一九九二年),一九九五年改編為電影。

悲懷書簡

李黎曾經遭遇大兒子驟逝的打擊,她將文學從作為與他人心靈交流的方式變為治療自己創傷的良藥,在鉅痛中,把對亡兒的思念之情一筆一筆像灑血般寫出來,稍後又逐漸思索生死的問題,讀了許多她希望能尋找一些答案的書,寫下自己的感受。這一切輯成了《悲懷書簡》,她認為是對自己心靈創痛的洗滌,同時希望能對有痛苦失落經驗的人有所撫慰。她在喪子四年後又生一子,取名天晴。她記錄天晴出生、成長的過程,並抒發對生命的看法,後來出版《晴天筆記》。

 

三、國學常識

(一)遊記

遊覽中作者將所見所聞,及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書文記載。遊記的取材十分廣泛,凡是能遊覽到的,如山川景物、社會生活、風土人情、名勝古蹟等,都可以用來作為寫遊記的素材,其中最重要一項是景物描寫。真正遊記起始於東漢,盛行於南北朝。

作 者

名  稱

特       色

東漢•馬第伯

封禪儀記

隨光武帝登泰山撰,可稱之為遊記文學的始祖,下啟唐代柳宗元的山水遊記

北魏•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

一部極有影響的記遊題材文學作品,以洛陽佛寺四十年的興廢為題,反映一個王朝,乃至一種宗教的演變過程。文筆優美,內涵豐富、史料珍稀

北魏•酈道元

水經注

注釋水經,並記述全國河道水系的歷史地理專著,四十卷。水經注沿用水經因水證地之法,以河水(黃河)和江水(長江)為主線,依自然地理特點,由南向北分述南北朝時全國大小河流1252條,囊括人文、自然地理和歷史資料,引用古文獻430餘種,採錄許多今已失傳的金石碑刻、民間傳說、詩詞歌賦,是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散文作品。文筆深峭清麗,精妙優美。唐代李白、柳宗元,宋代蘇軾都極為推崇,柳宗元山水遊記受其很深影響。列《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

唐•柳宗元

(真正遊記的定型和繁榮在唐朝)

永州八記

是中國遊記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刻劃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動態美,還賦予永州山水以血肉靈魂,把永州山水性格化了。作者認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樣被世人所遺棄和漠視

宋•王安石

遊褒禪山記

前兩段記遊,記敘褒禪山的來歷和登山遊賞的過程。中間兩段借遊賞經歷抒發一番有關治學的議論。最後一段,補敘同遊者的情況

宋•陸游

入蜀記

寫景小品精緻清麗,對沿途風土人情作生動敘述,記錄作者人生經歷,濃厚的身世之感,是部有名的筆記式遊記,也是中國第一部長篇遊記

明•徐宏祖

徐霞客遊記

古今記遊第一,為日記體遊記散文。自述其遊歷、見聞、遭遇以及抒發情緒、感懷的日記。不僅有地理、歷史方面的價值,更可以從中一覽優美的名勝風光、地形地物

明•袁宏道

晚遊六橋待月記

山水遊記,清俊秀麗,自成一家。明人張岱•寓山注跋:「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袁中郎(宏道)」

清•劉鶚

老殘遊記

遊記體章回小說。主角老殘其實就是作者的化身,此書不像一般的遊記,記述到各個地點的自然景物和風土民俗,反著重在許多事件的所聞、所見

清•郁永河

裨海紀遊

是臺灣文學史上第一部遊記專著,作者以日記體記錄其在臺灣九個多月的採硫過程。包括他來臺的海上經歷、沿臺灣西部北上踏察所見所聞、臺灣的自然景觀、平埔各族的生活型態及採硫經過和技術等。全書分三卷,共二萬四千多字。行文夾敘夾議,興之所至常雜以吟詠

附註:唐詩人遊記;宋哲人遊記;明才人遊記。

 

(二)泰姬陵

印度泰姬陵(Taj Mahal)是世界七大建築奇蹟之一。

泰姬瑪哈陵,亦稱泰姬陵,是蒙兀兒第五代君主沙加汗(Shah Jahan)對他心愛的皇后蒙泰姬.瑪哈(Mamtaz Mahal)之愛的見證。瑪哈這位來自波斯的女子,美麗聰慧,多才多藝,入宮十九年,用自己的生命滋潤見證了沙加汗的榮辱征戰。

泰姬在西元一六三○年第十四次生產中去世,沙加汗傷心地竟然一夜白頭。馳騁縱橫沙場、令萬眾臣服的帝王,卻留不住枕邊水樣的溫柔。為了寄託對她的思念,沙加汗徵召世界各地的工匠,耗資三千多萬盧比,以二萬名工匠,花了二十二年時間,修建這座震驚世人的大理石藝術建築,作為愛妃長眠之所。

痴情的沙加汗本想在河的對面再為自己造一個一模一樣的黑色陵墓,中間用半黑半白的大理石橋連接,穿越陰陽兩界,與愛妃相對而眠。可惜在泰姬陵完工不久,他的兒子弑兄囚弟篡位,並將沙加汗囚禁在阿格拉堡(紅堡)整整八年,沙加汗只能在每個月夜,透過一塊水晶石的折射,痴痴地凝望著數公里外月光如洗中愛人的陵墓。

泰姬陵占地甚廣,由前庭、正門、蒙兀兒花園、陵墓主體以及兩座清真寺所組成。陵墓主殿四角都有圓柱形高塔一座,特別的地方是每座塔均向外傾斜十二度,若遇上地震只會向四方倒下,而不會影響主殿。無論從任何角度望去,純白色的泰姬陵均壯麗無比,造型完美,加上陵前水池中的倒影,就像有兩座泰姬陵互相輝映。

牆上用翡翠、水晶、瑪瑙、紅綠寶石鑲嵌著色彩豔麗的藤蔓花朵,光線所至,光華奪目,璀璨有如天上的星輝。泰姬陵之美,真的是任何文字都無法書寫的。而主體兩旁的清真寺以紅砂岩建築而成,頂部是典型的白色圓頂,其興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整座泰姬陵建築的平衡效果,以達到對稱均衡之美。

 

四、課文深究

問    題

參   考   答   案

本文開頭引印度導遊的名言「世上只有兩種人:到過泰姬陵的,和沒到過泰姬陵的」,這個誇大的說法作用何在?

一方面切入主題;一方面意謂印度導遊對泰姬陵的( 自豪 )。

作者為何要搭乘頭班火車去參觀泰姬陵?

泰姬陵遠近馳名,遊客眾多,每天平均有兩萬五千名。作者希望能( 安靜從容 )地欣賞泰姬陵,故要搭乘頭班火車。

本文中,作者何以在尚未親眼見到泰姬陵之前,先引盧西迪、張愛玲之言?如將盧西迪、張愛玲之言置於描寫泰姬陵之美的後面,效果如何?

1.先引盧西迪、張愛玲之言,可增加懸疑性,因許多讀者都曾透過影片、圖片報導知道這座知名的建築物,但並非每個人都親至其地,故這個筆法能引發讀者的共鳴。

2.同時也強化自己「 又期待又怕受傷害 」的心情,可見泰姬陵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如果描述了泰姬陵之美,才引述盧西迪、張愛玲之言說明自己的多慮,則效果不佳。

在導遊說了「沙加汗的石棺上有石雕的墨水瓶,蒙泰姬的沒有——只有男性是書寫者」後,作者請那位滿腹格言名句的導遊去大門口等著。作者強調他「滿腹格言」有何意涵?

本文開始,作者就引了導遊「世上只有兩種人:到過泰姬陵的,和沒到過泰姬陵的」之言;在此又引述他的話,應該是稱讚他的博學。但亦有譏諷之意,雖然印度本具男尊女卑的文化傳統,作者認為導遊有( 沙文 )主義的思想。

本文作者用哪些筆法描寫泰姬陵的美?

1.直接描寫其( 外在形式 )之美:包括其建築章法、造型線條、與周遭環境和諧地相依相容、不同時段的不同美感。

2.藉由( 他人評價 )來凸顯主題:如引盧西迪「泰姬陵的美是文字也難以描述的,只能說,泰姬陵大概是最美好的事物了」之言、泰戈爾「以『寂寂的美麗形式』俘獲了時間、征服了死亡」的讚嘆,來強調其舉世無匹之美。

本文有好幾處運用對比敘事,如一開頭的導遊之言。此外,還有哪一些?並請說明這種手法的作用何在。

1.作者自己行前怕大失所望的憂慮/見到之後的震懾──表現了見到泰姬陵的驚喜。

2.沙加汗建築泰姬陵講究( 對稱均衡 )/這分對稱均衡卻被自己的棺槨破壞──引發作者感慨( 毫無缺陷的完美 )是不可能的。

3.作者說明世界偉大建築的陽剛美/泰姬陵的女性美──強化對泰姬陵之美的感動。

4.泰姬陵的女性美/通往泰姬陵窄路兩旁的垃圾堆及帳篷人家對比──激盪出美的事物總伴隨著悲哀的省思。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等待

嚴陣以「待」

對待、照顧

「待」人接物

將要、打算

「待」痛飲,奈何吾有病(辛棄疾最高樓相思苦)

防備

廉頗堅壁以「待」秦(史記白起王翦傳)

2.

相比(ㄆㄧˇ)

舉世無「匹」

量詞,計算布帛類紡織品的單位(ㄆㄧˇ)

一「匹」布

量詞,計算馬、騾、驢等牲畜的單位(ㄆㄧ)

單槍「匹」馬

單獨的(ㄆㄧˇ)

「匹」夫「匹」婦

實力相當的(ㄆㄧˇ)

「匹」配

3.

汙辱

扭曲甚至「玷」汙了原不該預設成見的第一印象

你今私自趕來,有「玷」風化,是何道理(鄭光祖倩女離魂)

玉上的斑點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詩經大雅)

缺點、過失

卻拜個團頭做岳丈,可不是終身之「玷」(喻世明言)

謙詞,忝辱之意

豈知牙齒落,名「玷」薦賢中(杜甫春日江村)

4.

量詞,相當於年

耗時二十二「載」始建成

千「載」難逢、億「載」金城

乘坐

吾欲「載」車馬,太行路崢嶸(孟郊感興)

裝運

滿「載」而歸

記錄

長篇連「載」

承受

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易經坤卦)

天覆地「載」

充滿

怨聲「載」道、餓殍「載」道

且、又

「載」歌「載」舞

 

六、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字 音

詞         例

ㄋㄧㄝˋ

〔有話想說又不敢說,吞吞吐吐的樣子〕腳、

ㄓㄜˊ

〔震驚恐懼〕

ㄕㄜˋ

〔拍攝人物影像〕

ㄉㄨㄛˊ

〔拾取〕〔用刀刺或割〕

ㄓㄨㄟˋ

〔裝飾、連結〕

ㄔㄨㄛˋ

〔輟,中斷〕〔啜,喝、嚐〕

ㄆㄤˊ

〔徘徊不前〕

ㄈㄤ

便、書〔舊時刻印並出售書籍的地方〕

ㄈㄤˊ

礙、提、脂魚、堤

ㄈㄤˇ

仿製、彿/仿佛、問、紗、畫於利〔放,依據〕

 

七、結構表

 

 
   

 

 

 

 

 

 

 

 

 

 

 

 

 

 

 

 

 

 

 

 

 

 

 

八、延伸學習

愛貽集 (節選) 泰戈爾

  沙加汗啊,你容許你帝王的權力消失,你卻願望著一滴愛之淚珠,永恆不滅。

  「時間」不憐憫人的心,只嘲笑它可悲的記憶之掙扎。

  你用美麗去引誘他(指時間),把他俘獲,用不滅的形,冠戴在無形的死亡之上。

  在夜的靜寂中向你愛人耳邊低語之祕密,鑄成這石頭的永恆靜默。

  雖則帝國崩坍向塵埃,多少世紀消失在陰影裡,那大理石卻依舊向星空嘆息:「我記得。」

  「我記得」――但是生命卻忘卻,因為她被召喚趨向無盡期:她踏上她的旅程,無所負荷,將她的記憶留給這寂寂的美麗形式。

  我的果園中。果實纍纍,擠滿枝頭;它們在陽光下,因自己的豐滿,蜜汁欲滴而煩惱著。

   我的女王,請驕傲地走進我的果園,坐在樹蔭下,從枝頭摘下熟透的果子,讓它們盡量把它們甜蜜的負擔卸在你的雙唇上。

   在我的果園中,蝴蝶在陽光中盡舞。樹葉在輕輕搖動,果實喧鬧著,它成熟了。

  啊,春天!很久很久以前,你打開天國的南門,降臨混沌初開的大地。人們衝進了房屋,歡笑著,舞蹈著,喜極欲狂,互相拋擲著花粉。

  歲歲年年,你都帶著你第一次走出天堂時撒在路上的四月的鮮花來到人間。因此,你的花的濃郁芬芳裡彌漫著如今已成夢境的歲月的聲聲嘆息──那已消亡的世界的眷戀情深的哀思。你的輕風裡滿載著已從人類語言中消失的古老的愛的傳奇。

  有一天,你突然闖進我因初戀而焦急震顫的心靈,帶來新的奇蹟。從此,年復一年,那從未經歷過的歡樂的甜柔的羞怯便藏在你檸檬花綠色的蓓蕾裡;我心中難描難訴的柔情便留在默默無言,如燃燒的火焰似的紅玫瑰中;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頁──那熱情奔放的五月的時光的深切的懷念,便和著你年年新綠的嫩葉的沙沙聲悄悄低語。

 

遊廬山日記(節選) 徐宏祖

  戊午(1618年),余同兄雷門、白夫,以八月十八日至九江。易小舟,沿江南入龍開河,二十里,泊李裁縫堰。登陸五里,過西林寺,至東林寺。寺當廬山之陰,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山不甚高,為廬之外廊。中有大溪,自東而西,驛路界其間,為九江之(往)建昌孔道。寺前臨溪,入門為虎溪橋,規模甚闊,正殿夷毀,右為三笑堂。

  十九日,出寺,循山麓西南行。五里,越廣濟橋,始舍(捨離)官道(大路),沿溪東向行。又二里,溪迴山合,霧色霏霏如雨(霧如雨點濃密)。一人立溪口,問之,由此東上為天池大道,南轉登石門,為天池寺之側徑。余稔知(熟知)石門之奇,路險莫能上,遂倩(請)其人為導,約二兄徑至天池相待。遂南渡小溪二重,過報國寺,從碧條香藹(綠樹香霧)中攀陟五里,仰見濃霧中雙石屼立,即石門也。一路由石隙而入,復有二石峰對峙。路宛轉峰罅(音ㄒㄧㄚˋ、山縫間裂隙缺口),下瞰絕澗,諸峰在鐵船峰旁,俱從澗底矗聳直上,離立咫尺,爭雄競秀,而層煙疊翠,澄映四外。其下噴雪奔雷(水泡沫如雪,聲如雷奔),騰空震盪,耳目為之狂喜。門內對峰倚壁,都結層樓危闕。徽人鄒昌明、畢貫之新建精廬(書齋),僧容成焚修(焚香修道)其間。從庵後小徑,復出石門一重,俱從石崖上,上攀下躡,磴(石級)窮則挽藤,藤絕置木梯以上。如是二里,至獅子巖,巖下有靜室。越嶺,路頗平。再上里許,得大道,即自郡城南來者。歷級而登,殿已當前,以霧故不辨。逼之(走近它),而朱楹彩棟,則天池寺也,蓋毀而新建者。由右廡(廊屋)側登聚仙亭,亭前一崖突出,下臨無地,曰文殊臺。

  出寺,由大道左登披霞亭。亭側岐路東上山脊,行三里。由此再東二里,為大林寺;由此北折而西,曰白鹿升仙臺;北折而東,曰佛手巖。升仙臺三面壁立,四旁多喬松,高帝(明太祖朱元璋)御制周顛仙(明初人,姓周,隱其名)廟碑在其頂,石亭覆之,製甚古(製作工藝和格式都很古雅考究)。佛手巖穹然軒峙(巍然高聳),深可五六丈,巖端石岐橫出,故稱「佛手」。循巖側庵右行,崖石兩層,突出深塢,上平下仄(狹窄貌),訪仙臺遺址也。臺後石上書「竹林寺」三字。竹林為匡廬(即廬山)幻境,可望不可即;臺前風雨中,時時聞鐘梵聲(佛寺敲鐘和誦經之音),故以此當之。時方雲霧迷漫,即塢中景亦如海上三山(即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何論竹林?還出佛手巖,由大路東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環,前抱一溪。溪上樹大三人圍,非檜非杉,枝頭著子累累,傳為寶樹,來自西域,向(原來)有二株,為風雨拔去其一矣。

註:蘇軾遊廬山時作〈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高踞長江南岸,東瞰鄱陽湖。山上多巉岩峭壁,奇花異樹,雲霧變幻不定,氣候涼爽宜人。多飛瀑、溪澗,亦有深潭、平湖,擁有豐富悠久的歷史古蹟,自古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徐霞客於萬曆四十六年(即1618年)八月遊此山。

 

九、相關名句

1.每當抵達一個新城市,旅人就再一次發現一個他不曾擁有的過去。(義大利.卡爾維諾)

2.星星不因自己小如螢火蟲而怯於出現。(印度.泰戈爾)

3.權力對世界說:「你是我的。」世界便把它囚禁在它的寶座上。慈愛對世界說:「我是你的。」世界便給了它無限的自由。(印度.泰戈爾)

4.於千萬人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裡,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唯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裡嗎?」(張愛玲.愛)

5.愛就是充實的生命,正如盛滿了酒的酒杯。(印度.泰戈爾)

6.只要有愛,就值得去戰鬥和歌唱,就值得活在世上。(智利.聶魯達)

7.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章4~8節)

8.愛本質上應是一種意志行為,用自己的生命完全承諾另一個生命的決心。(德國.佛洛姆)

 

 

十、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7回)

8~10題組:

沙加汗,你容許你帝王的權力消失,你卻願望著一滴愛之淚珠,永恆不滅。歲月無情,它毫不憐憫人的心靈,它嘲笑心靈因不肯忘卻而徒勞掙扎。沙加汗,你用美誘惑它,使它著迷而被俘,你給無形的死神戴上了永不凋謝的形象的王冠。靜夜無聲,你在情人耳邊傾訴的悄悄私語,已經鐫刻在永恆沉默的白石上。雖則帝國崩坍向塵埃,多少世紀消失在陰影裡,那大理石卻依舊向星空嘆息道:「我記得!」「我記得!」──然而生命卻忘卻了。因為生命必須奔赴永恆的徵召,她輕裝啟程,把一切記憶留在寂寂的美麗形式裡。                  (泰戈爾‧愛貽集)

賞析:首言沙加汗傾全國之力為愛妃建一座永恆不滅的陵寢。次言歲月之神取笑人類不肯忘卻世俗愛情,而徒勞無功地掙扎。第三言建好的泰姬陵俘獲死神,愛情已永不凋謝。第四言沙加汗對泰姬的愛由陵寢可知。第五言沙加汗的皇權已無,但白色的泰姬陵仍為愛情的表徵,讓泰姬及世人永遠記得兩人的愛情。最後言泰姬終究要離去,但她的美留在孤獨的泰姬陵裡。(因沙加汗原本想建的黑色陵寢無法興建。)

 

18~20題組:

分界線的產生,常是一段時間裡暫時解決衝突的權宜產物。可是切割的結果並不能化解對峙,反而是無可避免的加強了對峙。當時間流逝,對峙的狀態往往更加呈現一種荒謬性。畫一條線就決定一個國家民族的命運,尤其是荒謬中的荒謬。畫在地圖上似乎很容易,可是放大到幾百萬幾千萬倍的比例尺以後,放在真實的土地城鎮村落山河甚至學校操場、農家的院子……那時該怎麼畫呢?

當我開始了遠方的旅行就發現那些形成各個國家線都是無形的,反而是一些點,一些所謂關卡,在擔任分隔的作用──「關」、「卡」,這些字都是敵意的,用來限制、阻擋、隔離、撕裂老百姓的。

我通過數不清的國界線的關卡,多半大同小異;反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幾處特殊的分界線──不能稱之為國界線,因為線的兩邊原是同一個國家,同一種族、同一語言文化傳承、甚至有同一個家族甚或家庭,原本的一體被畫到兩邊,以一條線硬生生分開,青梅竹馬一夕之間變成血海深仇。這樣的人為的畫分,有如一刀切下,切的不僅是土地,而是人,如你我一般的平民百姓。因為某種原因要切開,所以總有切不開或不願被切開的人,從而需要守衛、崗哨、武器等等,不但用來對付從前是鄉親現在是仇敵的對方,也用來阻止想恢復切開之前相聚狀態的人。因此這樣的線所在的地方往往是殘酷而悲哀的。不約而同的,這些地方總是緊張,肅殺,陰冷;像肢解的刀,束喉的繩。                       (李黎‧抽刀斷水)

賞析:作者以為分界線在國際間加強對峙,形成各個國家的無形藩籬。同一種族、同一語言文化傳承的分界線,都是殘酷而悲哀,甚至是違背人的自然感情,置身其中令人感受肅殺陰冷,心理往往籠罩極大壓力。

 

甲卷(第7回)

16~19題組:

告別白帝城,便進入了長約二百公里的三峽。在水路上,二百公里可不算一個短距離。但是,你絕不會覺得造物主在作過於冗長的文章。這裡所匯聚的力度和美色,鋪排開去二千公里,也不會讓人厭倦。

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連臨照萬里的太陽和月亮,在這裡也擠捱不上。對此,一千五百年前的酈道元,說得最好: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水經注)

他還用最省儉的字句刻劃過三峽春冬之時的「清榮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澗肅」,使後人再難調動描述的詞章。             (余秋雨‧三峽)

賞析:這篇節錄文章乃以經驗驗證水經注所言,緊扣住三峽山勢的陡峭敘述。起段的「文章」、「力度和美色,鋪排開去二千公里」便引人入勝。二、三段寫兩岸山勢的高峻:因相連無闕,所以重巒疊嶂;因重巒疊嶂,所以隱天蔽日,所以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句句脈絡相連,景象全出,狀溢眼前。最後再引用水經注「清榮峻茂」、「林寒澗肅」摹寫出對比的嫵媚景致。

 

十一、歷屆試題精選

1.請閱讀下文,選出適合做為標題的選項:「開蘭舉人黃纘緒的老家,那傳統的三合院建築,在經濟掛帥的壓力下,一瞬間,化為醜陋的建築工地。被怪手鏟除掉的,不只是傳統的建築文化,更是一段宜蘭人驕傲的開墾歷史。宜蘭舊城有條優美的護城河,曾經悠悠地流過宜蘭人的心中,豐富了宜蘭人的鄉愁記憶。河中搖曳的水草、岸邊的垂柳,曾經是宜蘭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如今,站在已掩蓋的原址,過去護城河流經的地方,只見車來車往,一片匆忙。真難想像失去河流滋潤的城市,就像乾枯的蘋果,怎會美麗得起來!」 (A)除舊與布新 (B)被抹去的記憶 (C)消失的宜蘭城 (D)宜蘭舊城風物考 (E)優美的傳統建築文化。〔92.學測〕

答案:(B)(C)

解析:本段文字主旨主要是在惋惜宜蘭的舊建築文化已逐漸被現代文明取代,故(B)(C)作標題都很適當。

 

2.閱讀下列文字後作答:

  孩子,你真是快活呀!一早晨坐在泥土裡,耍著折下來的小樹枝兒。

  我微笑著看你在那裡耍弄那根折下來的小樹枝兒。

  我正忙著算帳,一小時一小時在那裡加疊數字。

  也許你在看我,心想:『這種好沒趣的遊戲,竟把你一早晨的好時間浪費掉了!』

  孩子,我忘了聚精會神玩耍樹枝與泥餅的方法了。

  我尋求貴重的玩具,收集金塊與銀塊。

  你呢,無論找到什麼便去做你的快樂的遊戲;我呢,卻把我的時間與力氣都浪費在那些我永不能得到的東西上。

  我在我的脆薄的獨木船裡掙扎著,要航過欲望之海,竟忘了我也是在那裡做遊戲了。」                                        (泰戈爾《新月集.玩具》)

依據上文文意,下列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我」羨慕孩子能隨時隨地盡情快樂的遊戲,感嘆自己早已失去這種心情 (B)「我」明白自己的玩具貴重,懊悔自己常浪費時間精力在其他無謂的追求上,而忘了專注於金錢遊戲 (C)本文旨在透過孩子與「我」的對比,表達類似蘇軾〈臨江仙〉「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的感慨 (D)作者以「我」駕著脆薄的獨木船航過欲望之海,比喻成人陷溺於既危險又充滿誘惑的遊戲中,無法自拔,卻仍汲汲追求。                                                        〔95.指考〕

答案:(B)

解析:(B)主角「我」羨慕玩耍的孩子,認為他不論找到什麼都快樂的遊戲,對比之下,「我」花費力氣在金錢遊戲,不但把力氣與時間浪費在永不能得到的東西上,更忘了自己也在遊戲。並非期望自己專注金錢遊戲,而是對金錢遊戲的一種反動。

 

3.閱讀下列短文,回答問題。                                           〔97.指考〕

  我們走過廟後的墓地,萋萋的野草,零亂的碑石,在風吹雨打的歲月剝蝕下,呈現著更為荒涼殘破的另一張面目。我們坐在那裡遠眺,環視著我們一路走過來的那些廟宇,大的、小的、新的、舊的,瓊樓玉宇,斷垣頹壁,都在暮色四合中,逐漸消失了它們的蹤影。只有燈,一盞一盞的亮起,從山上的小廟一直亮到山腳的住宅再亮到遠處的深澳海濱。一家一家,一戶一戶,映照著那小小的一窗窗燈影,很溫柔,也很動人。恍然之間,似乎昔日號稱「小香港」的九份,又張開了伊的眼睛,滴溜溜的流轉著拋起媚眼來了。畢竟伊是老了,美人遲暮了。洗盡了鉛華,卸下了彩衣,在一場美夢破碎後,依舊留戀著那殘破的夢影。(古蒙仁〈破碎了的淘金夢〉)

(1)關於上文的敘寫線索,正確的選項是 (A)先寫九份的海濱,再寫九份的山巒 (B)先寫九份的黃昏,再寫九份的夜色 (C)先寫九份廟宇殘破,再寫九份居民蒼老 (D)先寫九份昔日的盛況,再寫九份今日的沒落。

(2)關於上文寫作技巧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以墓地、野草、碑石、暮色等景物,營造寥落的氣氛 (B)以燈由山上亮到山腳的視野延展,營造欣欣向榮的氣氛 (C)用「洗盡了鉛華,卸下了彩衣」,比喻九份的純樸美好 (D)用「滴溜溜的流轉著拋起媚眼」的擬人手法,凸顯淘金者的慾望。

答案:(1)(B);(2)(A)

解析:(1)全文由黃昏至燈亮,故知線索為時間之黃昏至夜色。

(2)(B)全文取材殘破,氛圍悲涼。(C)九份的繁華不再。(D)擬人手法寫九份曾有的嫵媚風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