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第九味    徐國能

一、寫作背景

  新舊世紀之交,臺灣散文創作逐漸有主題化的傾向,特別是飲食、旅行、自然三大主題。

  飲食為中心的書寫,讀者很容易地受到人物、情節,甚至是題材的感動。不過對人事傷逝充滿依戀的徐國能以飲食為餌垂釣記憶,除卻懷人思舊,敘事興情之外,更透過飲食作為文化的隱喻,闡釋調理飲食之理、人生滄桑之味,加大內涵景深,在飲食散文中獨樹一格。

  本文藉健樂園餐廳大廚的手藝、「食道」、刀工,寄託人事滄桑與觀想飲食之道。是以古典為文字質地,藉小說情節虛實交錯編織成一篇細膩的飲食書寫。

二、作者介紹

甲、徐國能的成長與軼聞掌故

(一)生平傳略

豐實的成長

  徐國能的中國經驗從臺北開始,味覺經驗則在永康街,也是他最心愛的一條街道。當年朱紅的大門裡有一方庭院,院裡左手邊的水池植滿睡蓮,有一年還長了許多菱角,母親用來做菱角蒸飯。客廳門兩側有兩株石榴結實纍纍,不僅可以分送鄰居,而且一條街巷都因為石榴而感到了初夏的興味。

  外祖父善於書畫文墨,徐國能小時候,媽媽總要他背完唐詩才准出去玩,久而久之就培養出對詩詞的興趣。

  父親少年從軍,一直從事文職的工作,練得一手好字,並由字練得刀工,開了健樂園湘菜館。雖然後來因經營問題而轉讓,其間見聞的異人奇事卻讓徐國能以當年餐廳裡的大廚曾先生、周師傅、二廚趙胖子為題材寫出一篇篇佳文。

  徐國能自小便樂在閱讀之中,除窩在國語日報社、東方書局享受那看不盡的童書,長大後則愛到光華商場買舊書,如整年的讀者文摘、皇冠。

浪漫的東海

  徐國能在東海六年,終日過著徐志摩筆下「看天、聽鳥、讀書,倦了時到草綿綿處尋夢去」的生活。在圖書館的廊下,倚著石柱翻開楊牧的散文;一整夜與同學在煙霧裊裊的斗室,很正經地爭辯一首詩或一篇小說;或就著醉意朗讀。

  東海的浪漫在於年輕的夢,在於自由閒適的環境,更在於有一路相隨的女友,無論是一首歌或一本書、一方景,都讓他們在記憶裡相視而笑。

豐收的師大

  源於對古典詩詞的迷戀之情,使徐國能選擇以「歷代杜詩學詩法論研究」為博士論文。徐國能時常要待在圖書館裡找資料,再做比較,從零星的意見裡去勾勒出一個完整的理論出來。古典詩詞詩意的情境,不僅讓徐國能彷彿得到了知己,融入其中徜徉自得,更轉化於字裡行間,鑄為其詩文的特殊風格。

輝煌的得獎

  列數徐國能所得過的獎項有:中央日報文學獎新詩第三名、臺北市文學獎新詩評審獎、臺北市文學獎散文、時報文學獎散文第二名、教育部文學獎散文第二名、文建會全國大專文學獎散文首獎……等,無怪乎有「得獎專家」之稱。

  他自認投稿是一種癮,腦子裡永遠都有著寫不完的文字。在創作裡,可找到他的心靈寄託,有的只是對文學的熱忱及投入。至於得獎,只不過是一種運氣,因為他認為只要勇於創作的人,就會有人欣賞他的作品。

 

(二)徐國能軼聞掌故

1.棒球夢

童年時曾夢想成為「中華隊」三壘手,臺北捷運麟光站旁巷子裡的小公園是他與小學同學練棒球之處,有回丟出球,力道之大竟飛出公園,滾過馬路,跌進地瓜田。二人在田裡翻找時,被種地瓜的老婆婆逮個正著,斥責了一頓之外,還警告他們要找警察來抓他們,嚇得他從此不敢再打棒球,棒球夢遂無疾而終。

2.好兆頭

徐國能自言從小就有閱讀的習慣與興趣,對於升學主義下的課程深覺乏味,因此成績很差。十八歲參加聯考的那一天,媽媽一早便得意地說夢見他落榜要去重考,不過夢總是相反的,所以這該是好兆頭,果真他考上了與舅舅同一所學校—東海大學,媽媽喜滋滋地說這得歸功於她的夢及包的粽子!

3.三明治

徐國能在軍校教國文時,見學生上課意闌興珊,一問之下方知他們是因為中午加強練操而沒吃飽,於是隔天他訂了三十個三明治,老闆得知後外加三十個蛋,沒料到學生卻不捨得吃,說是要留到晚上慢慢吃。多年後學生們提起這事,那被稱為人間美味的記憶仍清晰深刻,而徐國能獨心疼這些家境清寒的孩子,並深深知道該以哪一種方式來面對這些炎涼,或從中體會那更細膩的況味。

4.行家說料理

有天去肯德基用餐,小姐要他試吃一樣新產品,並給他們一些意見。問及外觀,徐國能答說因為裹粉太厚、炸得太久,顏色不夠金黃酥脆。至於口感,徐國能說只吃到胡椒粉的味道,應該改用威士忌或白蘭地的醬汁提味,雞肉醃漬的時間不夠,使得雞肉本身的香味嚐不出來。

5.眾人眼裡的徐國能

師大博士班的同學陳大為說他有過人的見解和過人的幽默,像騎著超重型機車的書生,有十步殺一人的氣勢。至於學生眼裡的徐國能則是「私下幽默風趣,親和力十足。雖然個性謙和,仍然深具犀利的批判力,常從不同的面向對事物提出個人看法,是一位富有深度及內涵的學者。

 

乙、徐國能的文學成就與主張

(一)徐國能的文學成就

1.散文集

第九味-揮灑飲食好滋味

  徐國能的飲食書寫像是一條條的記憶鎖鍊,連結相關的人、事、時、地、物,縱橫交錯重現當時的情景。是以我們可從書中還原健樂園身懷絕技的廚師們的精湛藝趣,尤其是食藝與技術背後所涵蘊的文化哲理。在這種從小處見大處的書寫方式裡,飲食只是一個觸發點,飲食之道與藝術交匯,呈現出知性、感性的味外之旨。

  深受古典薰染的徐國能文筆清麗,細緻敏銳地在繁華中汲飲寧靜,在至高美境中尋求「素樸的真髓」。張輝誠言其寫作特色在於:「文字成熟老練而典雅清麗,善於觀察事物背後的深意、變化及滄桑,筆端時常流露出常人難以言就的人生況味,進而深得讀者內心的共鳴。」

煮字為藥-煮字為藥觀世事

  敘說他領悟的中文之妙,以及對時下中文教學的反思。徐國能自言舊時代的文靜雍容,對他有著特別意義與無可言喻的吸引力。一句舊詩,一只舊式的青瓷茶盞,一種舊式的書信開頭,都讓他陶醉。而這種緬懷大約就是他寫作的背景與色調。

  董橋評說這本書:「滿紙精緻的懷舊和精緻的感悟,連文字都有本事經營得又現代又古雅,彷彿時髦大飯店的餐後甜點竟是一道早歲巷口叫賣的烤白薯,說是僅僅為了『提供一種徒然與感傷,對於曾經的,對於不再的!』」

 

2.源於生活裡的詩作

  徐國能主張將生活提煉為詩,因為對他而言,「真正有意義的美,……是生活裡突然而來的實有事物,卻在那一剎那裡,或在往後無盡的追想裡,產生出那無可名狀的美與不美,感動與不感動」,他希望自己的詩不但被愛讀詩的人賞讀,更希望能感動不想讀詩的人。

附:徐國能以九十九年學測作文〈漂流木的獨白〉為題,所寫的詩:

如果曾有一隻綠繡眼在我耳畔

唱出春天的歌

我該如何回答?如果

曾有一隻小綠葉蟬

在我心底偷偷留下年輪

是的,我曾經愛過,也恨過

如藤蘿在夏天裡為我開滿紫花

如垂死的鷲鷹依舊要飛進夕陽裡

但,那又怎樣呢?

 

如今我躺在這裡

成為潮或浪遺忘的一部分

成為溪或谷遺忘的一部分

成為一個攝影人的題材或水鷗歇腳的驛站

沙與夜砌成的靈魂

我已赤裸著完成

一趟傷痕的

旅行

 

如果你願意,請挖鑿我為一支木笛

每一個圓孔我都將為你奏出寒瀨與潮聲

有異鄉人足音踩過的夜暮

低緩處彷彿山裡霜降的那夜

一株朝槿對死亡的鄉愁

或是雕成酒杯

讓今夏所有葡萄苦澀成一滴清亮的淚

遼闊成海亦成冬霧

如果還有人在霧的那端等你你便能明白

 

總之,勿要斧我成舟,排我成筏

哪怕是將我投入營火

那熊熊奮烈的光煙啊

照亮的,並不是

宿命 

(二)徐國能的文學主張

  「寫作是什麼?他們說那是一個人獨自的呢喃,像西風搖曳前庭的梧桐,像夜雨打在殘了的荷葉上,沒有因,也沒有果,無所為,也無所不為,你說那是古畫裡的聲音,有一隻蒼老的耳朵隨時準備傾聽,傾聽西風對蘆葦也曾說過的故事,夜雨對船篷也曾吟過的詩……」為了這分對人間的感動與懷想,徐國能在不斷地書寫中,留駐如此綿密而悠長的情思。

古典文學

汲取養分

徐國能認為縱使時代相隔,文學卻能呈現出相通的生命感觸及生命本質。中國文學論理宏肆而抒情含蓄,特別重視比興寄託,對人生的解釋代表了整個民族與文化的情感與智慧,無論在藝術上或是哲學的層次上都有令人驚嘆的成就,總能在失意時給予人安慰與鼓舞;得意時給予深省與超越。

豐沛的

人生閱歷

提升境界

徐國能認為要將人人都懂的酸甜苦澀提升為可供品味的作品,除文藝技巧的嫻熟,最主要必須有過人的處世境界。所謂境界,就是一個人的生命歷程若是愈充足,筆下的散文愈能表現出對這個大千世界不同且深刻的觀察;換言之,散文的境界是建立在作者對生命的體驗觀察之上。才能在常人忽略的事物中,表現發人深省的延伸思考,把生活中的靜觀微悟化為文字感動讀者。

透過

創新的技巧呈

哲思

對徐國能而言,文貴創新,除展現於技巧,其本體仍是由衷而發的哲思,唯有深刻的內涵與深邃的觀想人事,才能厚實文章的價值。在《煮字為藥》後記中,他提出對散文書寫的看法是:「好文章除詞精字確,典雅深曲,又應縝於布局的大開大闔,伏擊呼應,最重要是能以真心,睿智解釋乃至於包容人生的不圓滿,並說出放諸四海皆準的真理。」在寫作裡要不斷地去實現新的技巧、結構,呈現新的想法,探討深刻的主題。

書寫目的

留駐感動

徐國能曾說:「某些山水的寂寞,或是不如意的時刻,想起花落清陰的安慰與遺我好音的慈善,讓我備覺生命是件值得回憶與期待的事。因為這些值得回憶與期待的事,我總希望記下漸被磨損的自己。每一篇都是觸動,想留住某些情境裡難以言喻的瞬間。

 

、文學常識

(一)飲食文學

依據逯耀東教授的看法,飲食文學是作者的飲食經驗與相關記憶。這個經驗必須具有溫情,最好能表現作者脫俗的才思,並且能透過個人生活反映時代與社會現象,這樣的作品才能感動人。

(二)中國古代的飲食書寫

  以飲食入文,自古有之。打從詩經、論語、楚辭、禮記、周禮、儀禮等經典即有大量關於飲食的記載。

  唐、宋的文人,由於當官、貶官住過許多地方,領略了許多地方的飲食,例如蘇東坡因詩被貶,在黃州自創「東坡肉」,寫下了〈萊羹賦〉、〈老饕賦〉等文。

  明清之際的散文家張岱講究生活品味,對生活情趣一環的飲食也頗有著墨,袁枚甚至留下詳實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隨園食單》。其他如李漁《閒情偶寄》也敘述對飲食的品味與調理。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和金瓶梅也充滿飲食。

(三)近代飲食書寫

作家

內容特色

著作

周作人

寫故鄉的飲食掌故、藥效、民情、傳說、歌謠

知堂談吃

梁實秋

記錄北京佳肴炒製過程與時令要求、刀工技藝、色香火候、傳聞沿革等,透過小品文式的書寫方式,呈現生活美學的雋永氣質。

雅舍談吃

唐魯孫

旗人,清末貴族後裔,嫻熟舊京民俗掌故。文章談的是晚清皇族膳食記憶,還有民間飲食品嚐描述,大宴小餐通吃,珍饈野味全有。妙筆之下食用過程和細節尤其精彩,文字間聽得到那口京片子味,美食掌故皆入文章,其量之豐至今尚無人可及。

中國吃、南北看、天下味、故園情、老古董、大雜燴、酸甜苦辣鹹、什錦拼盤、說東道西、老鄉親、唐魯孫談吃

逯耀東

行文從容平易而又綿長雋永,飽含對中華飲食文化的認同與深究,洋溢傳統美食和美食家的趣味,更寄託社會更替及時代變遷所引發的思考。文章「味淡香濃」,筆墨細膩飄逸,頗得明清小品的神韻。

出門訪古早、肚大能容、寒夜客來

汪曾祺

寫地方風味和民間小食,文章娓娓道來,從容閑適。

五味

林文月

藉精緻細膩的食譜,以溫潤不豪華的文字和宴席菜的排場,洋溢對童年和師友的懷念之情,文學抒情性強。

飲膳札記

李昂

以飲食寫情慾與政治

鴛鴦春膳、愛吃鬼

張曼娟

寫家常飲食、成長記憶,以及生活。

黃魚聽雷

朱振藩

除了寫美食佳肴的箇中絕妙及掌故外,還介紹台灣的餐廳,令人食指大動。

台灣美食通、口無遮攔——台灣美食導覽》、醉愛——品味蒐藏中國美酒的唯一選擇、美食家菜單》、朱老爹吃遊記──捷運美食中和線、淡水線、木柵線三書、看風水、食林遊俠傳、笑傲食林、真相大白》、食林外史、提味、食味萬千

韓良露

積累二十多年旅遊及美食經驗,以美食寫生活。

美味之戀、微醺之戀、食在有意思、雙唇的旅行

方梓

寫菜蔬與親情

采采卷耳

劉克襄

從失落蔬果的知識呈現憶舊情懷

失落的蔬果

黃寶蓮

寫各國飲食兼及習俗風情、美味比較,文章像生活隨筆。

芝麻米粒說

蔡珠兒

將論文與飲食結合,名物之學和抒情述感交錯,充滿知性的肌理。

南方絳雪、饕餮書、紅燜廚娘

簡媜

藉三五好友圍坐餐桌說出自己的故事,共享人生感悟。

吃朋友

焦桐

以食譜形式創作現代詩以及二十四道菜,大膽將飲食推向情慾,脫離口腹與懷舊的介面,而朝多元化面向發展,創造飲食文學新話題。

完全壯陽食譜

徐國能

滿紙精緻的懷舊和精緻的感悟,連文字都有本事經營得又現代又古雅。

第九味

葉怡蘭

結合旅行與美食

極致之味、享樂‧旅館、尋味‧紅茶、玩味、享樂‧旅行的完成式

 

(四)詩文兩棲作家 

本 名

(筆名)

散文風格

新詩風格

著作

王靖獻

楊牧葉珊

早期傾向唯美婉約、典麗抒情。改筆名為楊牧後,轉為冷靜含蓄、蘊藉厚實,兼顧感性的抒情與知性的批判

詩藝的追求以浪漫為基調,將中國古典詩歌融入新詩,也向西方文化吸取靈感。講究節奏、聲韻及意象

著作:葉珊散文集、年輪、山風海雨、亭午之鷹

篇章:亭午之鷹

徐志摩

風格自由華麗,充滿同情與幽默,抒情真摯,造境深刻

柔美流麗,嫵媚飄逸,糅合中國古典詩歌和西洋浪漫詩歌的精華

書籍:徐志摩全集

篇章:再別康橋、我所知道的康橋

余光中

散文內容博雅,立意新穎,想像豐富,句法靈活多變,情思雋永,筆調幽默,情趣與理趣兼具

臺灣詩壇最勇悍之健將;所著詩作大抵皆富感性而有陽剛之美,中國意識濃厚。六十年提倡民歌,倡詩與樂之結合

詩集:蓮的聯想、白玉苦瓜、聽聽那冷雨、與永恆拔河

散文集:左手的繆思、日不落家

篇章:娓娓與喋喋、聽聽那冷雨、白玉苦瓜

陳芳明

(陳嘉農、宋冬陽、施敏輝)

善以自剖式的文體營造抒情感傷的氛圍,筆調細膩多情而不失理性,字裡行間有豐富的象徵、隱喻,頗具詩的美感

早期的詩,抒情中有感性和深刻的特質,蕭蕭曾以「花和劍的風味」來形容他語言清逸秀麗,詩思挺拔勁健。後來的詩,陳芳明自己說「政治撩撥了我的生命,我的詩情從此變得混濁而複雜」

書籍:風中蘆葦、掌中地圖、時間長巷、夢的終點

篇章:深夜的嘉南平原

莊裕安

以豐富的藝術涵養,結合文學的感性與科學的知性,文筆活潑,善於引經據典,能靈活運用,充滿奇思妙想,搶眼的標題與輕鬆的筆調形成嘉年華式熱鬧驚豔風格

1987年,將詩作投稿聯合文學,以豐富的古典音樂素養、清新流麗的語言、題材和音韻設計上的突破,在文壇上初試啼聲

著作:巴爾札克在家嗎、跟春天接吻的一些方法、愛電影不愛普拿疼、喬伊斯偷走我的除夕

篇章:野獸派丈母娘

洪素麗

閒雅從容中常見陽剛雄勁,自在適性中意到筆隨,素雅清麗;精鍊準確中有一種從容的餘裕。近年所作,多抒發生態保育理念,關注臺灣人文史地

方瑜言:「素麗的詩,一如其人,認真順情,不加雕琢,但字裡行間到處可見作者的靈心慧思。」

散文集:港都夜雨、昔人的臉、臺灣百合

詩集:十年詩草、盛夏的南臺灣

篇章:萬鴉飛過廢田

徐國能

精緻的懷舊和精緻的感悟,文字經營得又現代又古雅

主張將生活提煉為詩

散文集:第九味、煮字為藥

詩集:十年詩草、盛夏的南臺灣

篇章:第九味

 

四、課文深究

(一)內容特色

  這篇文章裡,「飲食」呈現不僅被作為懷人的情節,更是藝術、哲理的表徵。徐國能以「食道」的視角,寫深諳食韻的曾先生對諸味的神妙見解,挖掘出尋常滋味背後深邃而幽渺的意涵,同時以食之味譬喻人生之味。全文無論敘述的氣韻、寫人的運鏡、或是論點的闡釋,都可見將「飲食」作為移情的符號,並深化為生命思考。

寫人懷舊

1.描述作者對吃藝辨味方面具特殊能力的曾先生的傳奇性見聞。

2.健樂園餐廳的廚師與盛衰。

3.以曾先生落寞潦倒,回憶從前盛景,寫傷逝悵惘之情。

──突然我覺得彷彿又回到了「健樂園」的廚房,滿鼻子菜香酒香,爆肉的嗶啵聲,剁碎的篤篤聲,趙胖子在一旁暗笑,而父親正勤作筆記,我無端想起了「健樂園」穿堂口的一幅字:「樂遊古園崒森爽,煙綿碧草萋萋長。公子華筵勢最高,秦川對酒平如掌……」

那逝去的像流水,像雲煙,多少繁華的盛宴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多少人事在其中,而沒有一樣是留得住的。曾先生談興極好,用香吉士的果汁杯倒滿了白金龍,顫抖地舉起,我們的眼中都有了淚光,「卻憶年年人醉時,只今未醉已先悲」

超越技

入於

飲食藝術一如所有藝術,是出自天生的敏銳度、創意的發揮、人文內涵的深蘊:

──「烹調之道要自出機杼,得於心而忘於形,記記筆記不過是紙上的工夫」

──「能喫出真味,非用一輩子去追求,不是一般遇得上的」

入於道

九味與

哲理

核心之論

從飲食況味領悟哲理,藉由酸、甜、苦、辣、鹹、澀、腥、沖八味闡述世事之態與人生情境:

──「辣之於味最高最純,不與他味相混,是王者氣象,有君子自重之道在其中,曾先生說用辣宜猛,否則便是昏君庸主,綱紀凌遲,人人可欺,國焉有不亡之理?」

──「甜則是后妃之味,最解辣,最怡人,如秋月春風,但用甜則尚淡,才是淑女之德,過膩之甜最令人反感,是露骨的諂媚。」

──「鹹最俗而苦最高,常人日不可無鹹但苦不可兼日,況且苦味要等眾味散盡方才知覺,是味之隱逸者,如晚秋之菊,冬雪之梅,而鹹則最易化舌,入口便覺,看似最尋常不過,但很奇怪,鹹到極致反而是苦,所以尋常之中,往往有最不尋常之處」

「辣甜鹹苦是四主味,屬正;酸澀腥沖是四賓味,屬偏。偏不能勝正而賓不能奪主,主菜必以正味出之,而小菜則多偏味,是以好的筵席應以正奇相生而始,正奇相剋而終……」

(隱含生命和諧的道理)

 

(二)寫作特色

  這篇散文採取小說的敘事方式,以情節展演人生滄桑,透過人物穿插襯托曾先生「食道」之出神入化,藉對話引出飲食之味與人生之理。作者典雅細膩的筆調、嫻熟活潑的文字,譬喻的靈活穿插,刻劃出曾先生具體明晰的形象。

層次分明中

情節變化

第一層

以一層層「星雲烘月」的筆法帶出文章敘述主角—曾先生:有別其他廚師的稱呼,而以「先生」表尊敬;其衣乾淨其貌清癯似畫家詩人教授;不動手做菜、只吃菜……等等異乎一般人對廚師想像的敘述,凸顯出曾先生之不凡。

第二層

先生說味,本文亮眼之處,將飲食從口腹之慾提升至道的境界。

第三層

寫「健樂園的結束與曾先生的離去有很密切的關係」,以餘波盪出曾先生出身大家,並意有所指地道其「就是有一門惡習」,歸結於「平凡人有其平凡樂趣,自有其甘醇的真味」。

第四層

在澎湖「九味牛肉麵」巧遇曾先生,文章至此點出濃郁的不堪回首之感,

摹寫

外貌

言行

凸顯

人物

神韻

作者從外貌、穿著具體寫描寫曾先生,繼而以眉目間的神情凸顯其氣質:「乾乾淨淨,不染一般膳房的油膩腌臢」、「以為他是個不世出的畫家詩人之類,或是笑傲世事的某某教授之流」來強化曾先生脫俗之處,隱然透露出曾先生自視甚高的個性,與眾不同的形象。繼而以「談味」襯出曾先生在廚師之中自有獨到之智慧。再寫曾先生行事有個人之堅持,如不乾喝;對於只懂揮鍋弄鏟而不懂食理的趙胖子叫「師父」,從沒答理。從出身、個性、自負,寫曾先生與眾不同。

襯托

側寫

鋪陳

食藝

高妙

作者描繪母親的粽子為人所賞,父親的刀工大有來頭,「廚藝卻是博大精深,他縱橫廚界也有二三十年,是獨當一面的人物。那天看他油汗如雨,如八臂金鋼將鏟杓使得風雨不透。的趙胖子,都只是為襯托曾先生食藝高人一等。

其他如先生有別於一般廚師的稱呼,先生從不動手做菜,只吃菜」,「即使再怎麼忙,曾先生都是一派閒氣地坐在櫃檯後讀他的中央日報」,「他酷愛唐魯孫先生的文章」「據父親說,曾先生是花了大錢請了人物套交情才聘來的」……等敘述,則透過動作事實側寫出曾先生神乎其藝的境界,高深莫測的傳奇性。

文字凝鍊

冷靜中

透露深情

  焦桐在《第九味》書序以〈憂鬱的滋味〉概括徐國能的氣質與文筆,將其從容不迫,一派閒雅敦厚,氣定神閒的意味與靜觀萬物的智慧比之於周作人、林語堂、梁實秋、董橋以及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

  徐國能以對舊事物濃郁之情為筆意,運用簡潔俐落的文字,對話所結構的張力,呈現曾先生知味辨味之功力,使得曾先生在他筆下帶高深莫測的神祕感。此外,藉由庖膳演繹悟境和人生智慧,對世事清明之悟,及奇異而生動的比喻,讓人感受「味」中帶俠氣與哲思。特別是行文時引用〈樂遊園歌〉,常在繁華中提早預知即將到來的淒涼,冷靜敘述中透露出一種慣看秋月春風的覺悟與豁達,與深藏背後的感傷懷舊。

五、形音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折騰

翻騰、反覆

翻來覆去的,他的腦中只「折騰」這一句話(老舍‧四世同堂)

折磨

往往取悅了別人而「折騰」了自己

騷動﹑搗亂

若得不了一點子小事,便揚鈴打鼓的亂「折騰」起來,不成道理(紅樓夢˙第六十二回)

揮霍、浪費

他因好賭,把家中企業都「折騰」完了

2.

教導技藝或學業的人ㄈㄨˋ)

師「傅」

教導、輔助

ㄈㄨˋ)

一齊人「」之,眾楚人咻之(孟子‧滕文公下)

附著、依附

ㄈㄨˋ)

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四年

姓(ㄈㄨˋ)

「傅」毅

同「敷」ㄈㄨ)

日服湯劑而「」以善藥方孝孺‧指喻

3.

走、走路、動身

(ㄒㄧㄥˊ)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李密‧陳情表)

載券契而「行」(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移動、流動

(ㄒㄧㄥˊ)

浮雲終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夢李白)

經歷(ㄒㄧㄥˊ)

「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陳情表)

統率(ㄒㄧㄥˊ)

子「行」三軍,則誰與(論語‧述而)

實踐(ㄒㄧㄥˊ)

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行為、作為

(ㄒㄧㄥˊ)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論語‧子路)

斟酒、敬酒

(ㄒㄧㄥˊ)

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司馬光‧訓儉示康)

不久、將要

(ㄒㄧㄥˊ)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元稹‧遣悲懷)

樂府詩的一種體裁

(ㄒㄧㄥˊ)

琵琶「行」(白居易‧琵琶行)

又、且

(ㄒㄧㄥˊ)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德行(ㄒㄧㄥ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行列、直曰行

(ㄏㄤˊ)

岡陵起伏,草木「行」列(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計算成排東西的單位(ㄏㄤˊ)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

行伍、軍隊

(ㄏㄤˊ)

凌余陣兮躐余「行」(屈原‧國殤)

職業(ㄏㄤˊ)

三句不離本「行」

外「行」(外行,對事情不懂或沒經驗)

4.

與四周距離相等的位置

居「中」

不偏(ㄓㄨㄥ)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心中(ㄓㄨㄥ)

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內、裡面

「中」飽私囊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某一時間內、時候

吾記天聖「中」,先公為群牧判官(司馬光‧訓儉示康)

合於(ㄓㄨㄥˋ)

「中」規「中」矩

考上(ㄓㄨㄥˋ)

范進「中」舉

遭受(ㄓㄨㄥˋ)

「中」風

5.

獲得優勢

(ㄕㄥˋ

「勝」利

超越(ㄕㄥˋ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莊子.讓王)

克制(ㄕㄥˋ

「勝」殘去殺

美好的(ㄕㄥˋ

余觀夫巴陵「勝」狀(范仲淹‧岳陽樓記)

美好的地方

(ㄕㄥˋ

風景名「勝」

承受(ㄕ

不「勝」唏噓

盡(ㄕ

不可「勝」數

6.

併吞

「兼」并

同時擔任兩個工作

「兼」差

加倍、超過

由也「兼」人(論語‧先進)

重複、接連

苦不可「兼」日

同時、一起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7.

 

風塵

疾風

諷刺之禍,速乎「風塵」(顏之推‧顏氏家訓

流言蜚語

「風塵」之言

世俗

「風塵」外物(超越世俗的傑出人物)

形容兵亂

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杜甫野望詩)

比喻旅行的勞累

「風塵」僕僕

官途

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

(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詩)

花街柳巷,妓女的生活

「風塵」女子

8.

爸爸

「父」親

盡父親的責任

父「父」子子

親戚中的長輩

諸「父」、伯「父」、舅「父」

古代對男子的美稱

(ㄈㄨˇ)

尼「父」

稱老年男子(ㄈㄨˇ)

漁「父」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ㄇㄛˋ

之邦

ㄌㄠˋ

ㄌㄧㄠˋ

ㄌㄨˋ

椎輪大〔喻事物由粗到精,由簡至繁,逐步完善。椎,音ㄓㄨㄟ〕、篳藍褸、賄賂

ㄌㄨㄛˋ

水、珞珞(眾多;石堅)、乳)陽、)驛不絕、魄、炮烙

ㄌㄩㄝˋ

花白

ㄍㄜ

咯咯叫、肢窩、打飽

ㄍㄜˊ

揆、局、手猛獸、骨

ㄍㄜˋ

金屬、取所需

ㄎㄚˇ

ㄎㄜˋ

(謹慎遵守。恪,謹慎誠敬的)

ㄉㄨˊ

ㄐㄩㄢ

(免除)

ㄓㄡˋ

鳥嘴

ㄓㄨˊ

之武、

ㄓㄨㄛˊ

、手

ㄕㄨˇ

漢、

尼姑庵(菴)婪(浮泛)、

ㄢˇ

)、嘛呢叭咪吽六字箴言

ㄧㄢ

奄奄一息、人、水、日薄嵫、漬、

ㄧㄢˇ

急遽,喻死亡擁有映、曖(昏暗)、罟(ㄍㄨˇ)、

 

 

 

ㄗㄢˇ

儹(攢)

ㄗㄢˋ

禮、譏(譏笑)

ㄗㄤ

ㄗㄨㄢˇ

(繼承帝位)

ㄗㄨㄢˋ

ㄘㄨㄢˊ

巑巑(高聳)、

ㄑㄩˊ

(清瘦的樣子)先生、歧路

ㄐㄩˋ

臨事而(謹慎小心)、(驚視貌)

ㄐㄩㄝˊ

(老而強健)(搶奪)

ㄇㄟˋ

(衣袖)

ㄍㄨㄞˋㄛˋ

ㄎㄨㄞˋㄛˋ

意恩仇

ㄐㄩㄝˊ

別、祕定、玉擇、祕別、乙(火夬)、

(喻蠻夷難懂的語言)(馬夬)(ㄊㄧˊ,良馬名(搶奪))

ㄆㄧㄥ

ㄆㄧㄥˋ

退

ㄊㄨㄟˇ

ㄊㄨㄟˋ

退

ㄊㄨㄣˋ

去衣衫

ㄐㄧㄝ

ㄔㄚ

別、等(等級、次序)

ㄔㄚˊ

槎枒(形容參差錯雜。枒,音一ㄚˊ)

ㄔㄞ

ㄔㄞˋ

(病癒)

ㄘㄨㄛ

湯圓、切跎、景

ㄘㄨㄛˊ

(山勢高峻的樣子。峨,音ㄜˊ)

ㄉㄢ

影隻、不能(盡)記、邯食壺漿(熱情慰勞軍隊)

ㄉㄢˇ

ㄉㄢˋ

丸之地、肆無忌(大怒)

ㄊㄢ

嘽嘽(牲畜的喘息聲,或眾多)

ㄊㄢˊ

ㄓˋ

杜蕢(ㄎㄨㄟˋ)(酒器)

ㄔㄢˊ

口頭禪、嬋娟、鳴、

ㄔㄢˇ

嘽緩(舒緩)

ㄕㄢˋ

族、先生、魚、樿木、封(天子祭天地山川)、禪

ㄅㄧㄠ

(北斗星柄部的三顆星)

ㄕㄠˊ

七、修辭舉隅--倒反、映襯、摹寫、鑲嵌

(一)倒反

定義

使用與真意相反的詞語,多含諷刺意味

 

 

老師打電話來問祕訣,母親想了半天,說:竹葉兩張要一青一黃,醬油須拌勻,豬肉不可太肥太瘦,蒸完要瀝乾……如果這也算「祕訣」。

──不是「祕訣」

衛生局又經常上門噪囉,清廉得不尋常。

──諷刺衛生局故意刁難

(二)映襯

定義

在語文中,把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觀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使其意義明顯。

 

 

 

穿在身上,漂亮一番,往往取悅了別人而折騰了自己。

一般我們對於廚房裡的師傅多稱呼某廚,如劉廚王廚之類,老一輩或矮一輩的幫手則以老李小張稱之,惟獨曾先生大家都喊聲「先生」。

先生的酒是自己帶的,他從不開餐廳的酒,不像趙胖子他們常常「乾喝」。

要能粗辨味者,始可言喫,但真正能入味之人,又不在乎喫了。

辣甜鹹苦是四主味,屬正;酸澀腥沖是四賓味,屬偏。

好的筵席應以正奇相生而始,正奇相剋而終。

沒人的時候急死,有人的時候忙死。

(三)摹寫

定義

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加以形容描述。

 

先生矮,但矮得很精神,頭髮已略花白而眼角無一絲皺紋,從來也看不出曾先生有多大歲數。我從未見過曾先生穿著一般廚師的圍裙高帽,天熱時他只是一件麻紗水青斜衫,冬寒時經常是月白長袍,乾乾淨淨,不染一般膳房的油膩腌臢,不識他的人看他一臉清癯,而眉眼間總帶著一股凜然之色,恐怕以為他是個不世出的畫家詩人之類,或是笑傲世事的某某教授之流。

先生依然精神,但眼角已有一些落寞與滄桑之感,滿身廚房的氣味,磨破的袖口油漬斑

  斑,想來常常抹桌下麵之類。

──前後對照的摹寫,曾先生潦倒落寞於澎湖的形象躍然紙上

◆冬瓜則具有瓜蔬的清苦之風與火腿的華貴之氣,心軟邊硬,汁甜而不膩,令人傾倒。

◆突然我覺得彷彿又回到了「健樂園」的廚房,滿鼻子菜香酒香,爆肉的嗶啵聲,剁碎的篤

篤聲,趙胖子在一旁暗笑,而父親正勤作筆記。

(四)鑲嵌

定義

在詞語或文句中,刻意插入虛字、特定字、同意字或反義字,使意義明顯、表達有趣的修辭方法。

 

 

說南道北

刀三火五吃一生

將信將疑

一啄一飲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一)與「調味料」有關的成語

成  語

釋        義

酸甜苦辣

比喻生活中各種遭遇。

添油加醋

比喻故意渲染,誇大事實。

雞毛蒜皮

比喻不重要的小事。

鹽梅之寄

喻可託付重任(鹽鹹梅酸,均為調味所需。喻國家所需的賢才。)

薑桂老辣

喻剛烈正直的性情

甕裡

指見聞狹隘、眼光淺薄的人(雞,酒甕中生的酒蟲。醯:音ㄒㄧ)

濁醪粗飯

指簡單的飲食(醪,音ㄌㄠˊ)

醍醐灌頂

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得到啟發,或因此醒悟。

桂酒椒漿

泛指美酒

刀頭舐蜜

喻利少害多

(二)與「烹調方法」有關的成語

烹龍炮鳳

比喻豪奢的飲食

同義詞:「炮鳳烹龍」﹑「炮鳳煮龍」﹑「炮龍烹鳳」﹑「炰鳳烹龍」﹑「烹龍煮鳳」﹑「炙鳳烹龍

蒸沙成飯

比喻不可能的事情。

炙雞漬酒

祭品簡薄,而情意深重。

同義詞:隻雞絮酒。東漢徐,嘗以綿絮浸酒中,暴乾以裹炙雞,哭祭黃瓊墓。

咬薑呷醋

形容縮衣節食、省吃儉用。

烹小鮮

喻治國之道

烹犬藏弓

喻功臣在事成之後,反而遭冷落或被殺害。

十、延伸學習

(一) 樂遊園歌                  杜甫

  「樂遊古園崒森爽,煙綿碧草萋萋長。公子華筵勢最高,秦川對酒平如掌。長生木瓢示真率,更調鞍馬狂歡賞。青春波浪芙蓉園,白日雷霆夾城仗。閶闔晴開詄蕩蕩,曲江翠幕排銀榜。拂水低回舞袖翻,緣雲清切歌聲上。卻憶年年人醉時,只今未醉已先悲。數莖白髮那拋得,百罰深杯亦不辭。聖朝亦知賤士醜,一物自荷皇天慈。此身飲罷無歸處,獨立蒼茫自詠詩。」

【注釋】

崒:音ㄗㄨˊ,山勢高峻。

公子:指筵席主人楊長史。

勢:地勢。

秦川:三秦記言:「長安正南秦嶺,嶺根水流為秦川,又名樊川。」這裡當指長安一帶的平原,因居高俯視而覺其平坦如掌。

詄:音 ㄧˋ,遺忘。

【語譯】

  古老的樂遊園地勢高峻,林木清朗,四面雲煙繚繞,綠草長得很茂盛。公子的筵席設在園中最高處,拿著酒杯遙望秦川,地平如掌,盡在眼底。大家用長生木瓢舀酒痛飲,縱情歡樂,還準備好鞍馬痛痛快快地遊賞。芙蓉園春波浩蕩,夾城儀仗威嚴,如白日雷霆,聲響震天。打開宮門,裡面又深又廣。曲江池華麗的帳幕,掛著銀飾的匾額。舞袖翻飛,拂水留連;歌聲清亮,直上雲霄。回想起年年遊賞酒醉的情景,如今未醉已先悲啊!白髮漸生,逝去的時光再也無法追回,千杯百杯地罰我飲酒,我也不推辭。朝廷也知道我不才,能得一醉,我該感激皇天的恩典啊!飲罷我沒有歸宿之處,獨自站在蒼茫的原野上吟詠詩篇。

【簡析】

  天寶十年(西元七五一年),正月初八至初十這三日,朝廷連續三天舉行祀太清宮、祀太廟、祀南郊三大典禮。失意的杜甫利用這個機會獻「三大禮賦」(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得到唐玄宗的賞識,並詔試集賢院,等候任用。其後因為宰相所忌,所以仍未受重用,此詩即作於此時空背景之下。此詩題下原注:「晦日賀蘭楊長史筵醉歌」,乃作者赴楊長史之筵,於席後所作。楊長史,名不詳,長史為官名。

這首詩結合盛唐的歡樂繁華與個人的蒼涼之感,結構是前四句交代飲宴,並概寫園上所見的自然景物。後八句寫園中盛況。「卻憶年年人醉時」四句語意忽變,感慨蒼涼,寫自己勉為歡樂,借酒遣愁。末四句借酒抒懷,表現對獻賦失敗的激憤。「獨立蒼茫」寫出寂寞孤高,餘意無窮。

 

(二)刀工(節錄)                            徐國能

  材料、火候與調味,在烹煮時自是有其天地玄黃,發為文字也飽藏餘韻,但刀工,實是一門易學難精,永無止境的庖膳功課。……

  父親用刀,除了講究力通腕指、氣貫刃尖與專心致志等泛論之外,對於一把刀的發揮,也有過人之處,如一般人較少用到的後尖,甚至柄梢,父親都能開發其中的奧妙,在許多重要場合派上用場。如前述「一刀瀝魚脊」,厲害的就是刀後尖的運用,料理時後分前挑,一刀兩式,一明一暗,不知其中巧手者真是嘆為觀止,又譬如殺鰻,多數廚子用摔昏法,有時魚未死而腦已碎,血汁一濁,肉質即有變酸硬之虞;但父親的功夫就在刀柄,往魚兩眼間輕輕一頓,再大的魚也立刻翻眼昏厥,再反手一揮,皮骨開矣。……

  早年曾聽父親自論刀法,父親尚在得意之時,說其刀法有三大奧妙,一是意在刀先,要有靈感才好切菜;二是馬步需穩,如此浮沉二力方能施展;三是聽聲辨位,斷定材料的內部結構才好施力。初聽之際,以為父親是武俠小說看多走火入魔了,但親自下廚時才漸漸體會出話中之理。我求學臺中之時,經常在一家香港燒臘店中用餐,那香港老闆刀工極好,叉燒肉片薄如信紙,我暗中觀察其用刀,發現他以左手持刀,右手拿菜找錢之時,左手不忘用刀背輕輕在砧板上敲出一種節奏,這是一種不讓靈感「跑調」的方法,而他切菜,雙膝微屈,兩足不丁不八,愈細的刀工,雙胯越開,父親說這是沉氣於踵,使浮力於鋒線的刀法,市井之中,自有奇人,這是不消說的。

  中年以後,父親更執著於刀工的鑽研,此時他最得意的是發現了均勻吐吶與刀工的關係,他常對朋友推廣,既可切好菜,又可健好身,但一般人常聞言大笑,多當他是瘋子看待,為此父親受到不少打擊,從此自己默默「練功」,不再對任何人提起這套「切菜內丹」。尤其後來事業失敗,這門絕技也就無疾而終了。

  晚年父親不再提刀,只寫書法,字中一派圓潤祥和,甚至近於綿軟,不像是殺生無數的人所手書,有一回父親擲筆浩嘆:「我的刀法從字中來,還是要回到字裡去」。我仔細回憶父親用刀,並揣摩了他的書法,這才了解父親用刀的技藝,老王可能是個神靈啟蒙,而真正的老師,恐怕就是那些人生的風霜,與積疊成簍的唐碑晉帖吧!…… 

(節錄自徐國能<第九味>,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簡析】

  作者本文以刀工寫其父親,其中有描繪刀工技之奇處,更有寫刀工法之妙,尤其結筆將刀工與書法結合,使刀與藝、人與道融於其間,行文宛如輕功般流暢並帶江湖氣概,可與第九味相映;此外藉刀法描寫,神情刻劃,均為「還原」當年健樂園盛世與父親銳氣形象,寄託和轉移情感的用意也與第九味相似。

  寫人物難在如果捕捉其神韻風格,特別是至親之人,習其生活反倒無法在主客觀之間伸縮鏡頭。這篇文章緊扣「刀工」二字,首段揭示刀工不若材料、火候與調味,在烹煮時被重視,卻是易學難精,永無止境的庖膳功課。接著以描寫動作之實筆帶出藝之精湛,以均勻吐吶與刀工的關係,轉入形諸象之外的神,使刀工之技與書法之藝結合,臻入神乎其技的境界,末數筆之間拉長鏡頭,與人生悄然融會,似有無盡之韻。

 

(三)究竟第九味是什麼?

  逯耀東在〈飄零之味〉中評介本文說道:「或謂辛棄疾的『味無味處求吾樂,才不才間過此生』的『味無味處』,就是曾先生所說的第九味。『味無味處』正是曾師父所說純取天然,故又淡極、鮮極,正好剋化之前所嘗之百味,返歸自然本源,在大開大闔的調理之後,轉變專主淡泊清逸,近於無味,這樣的由有返無,近於老莊了。無味之味,是從有歸於無,不能成味。因此,所謂的第九味,可能是由苦衍生出的飄零之味。曾先生說鹹最俗苦最高,常人日不可無鹹,但苦不可兼日,況其苦味要等眾味散盡,方才知覺,是味之隱逸者,如晚秋之菊、冬日之梅。鹹最易化舌,入口便覺,鹹到極致反而是苦。所以,在尋常處往往最不尋常之處,舊時王 謝堂前燕,就看你怎麼嘗它了。所謂『舊時王 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飄零了。」

 

(四)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蔣勳在「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一文中也曾對各種滋味談說,對於辣,他認為是口腔上非常強的一種刺激,「潑辣」,或是「辣妹」,則是把「辣」變成精神文化的狀態,訴諸於動物最原始本能的感官。它不做理性的提高、不做人文的修飾,是很過癮、是「爽了再說」、是當下刺激感官,而比較不是回憶性的。

  談到「鹹」,耶穌布道時說如果鹽失去了鹹味,還應該叫它做鹽嗎?臺灣每年辦鹽分地帶的文藝營。因為布袋這個海邊是早期晒鹽的地方,他們希望這些作家能將鹽分地帶的勞苦與流汗的記憶,變成文學精神。

  「苦」是被排斥的味覺,跟人生搭在一起,最後變成生命的一個記憶。從不愛吃苦瓜,變成愛吃苦瓜,從不知道父母會離開,到父母都離開,那個人生的滋味是非常不一樣的。……這時候味覺會有好多的感嘆,然後變成所有的味覺都有很多的記憶在裡面。

  美是一個自我的循環。美到最後不管你是富貴,或是貧窮,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這個自我是為別人而活著,其實感覺都不會美。所以「淡」是經歷酸、甜、苦、辣、鹹以後,才知道淡的可貴。所以蘇軾寫過一首很有名的詞說,「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看走來的這一生,心很靜,也就無所謂了。

(節錄自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主辦之演講,許立佳整理)

 

(五)說滋味—中國菜系與口味

  中國幅員廣闊,山川險阻,風土、人物、氣候大不同,形成所謂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等獨特口味。至於菜系,唐魯孫將之約分為山東、江蘇、廣東三大體系;依河流則是黃河、長江、珠江流域的菜系。

  提到辣,有人說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湖南人吃辣椒花樣繁多,除烹調做佐料外,還常單吃,有浸辣椒、剁辣椒、泡辣椒、辣椒醬;有用辣椒拌豆豉、拌香椿的,還有乾炸辣椒的。湘菜中的辣味有很多講究,分為酸辣、麻辣、糊辣、油辣、香辣、脆辣、鮮辣、苦辣等等,各種辣味放到不同的菜肴中都有不同的調味作用。

 

(六)菜單裡的玄機

  在中國,能為每道菜取個別緻菜名字才是飲饌專家,其中含蘊著文化象徵與心理期待,譬如蛇肉煲雞叫「龍衣鳳足」;蒜粒炒蟒蛇肚雞什件叫「龍肝鳳膽」;烏魚子、白蘿蔔、青蒜排列成「子子孫孫」;髮菜、青江菜燴蝦仁、魚漿、香菇球是「發財有餘」,既諧音又寓美意,讓平常菜入餚便成富貴,每一口都是希望,既滿足食的欲望,也飽足心的期待。

  當年慈禧太后逃難時,村野鄉間沒有山珍海味,御廚只能煎豆腐、炒菠菜,卻因「金鑲白玉板」、「紅嘴綠鸚哥」好聽的名字而得慈禧太后滿意。

  中國菜單最像詩句,一般西方菜單上呈現的菜名都旨在顯示食材,中華料理的食材卻常常故意隱晦,形而上地表現菜式的意境,如廈門 南普陀的素菜名:「彩花迎賓」、「南海金蓮」、「半月沉江」、「白璧清雲」等等;又如客家菜的菜名有「孔明借箭」、「八脆醉仙」、「雙燕迎春」、「四季芙蓉」、「玉兔歸巢」、「麒麟脫胎」等等,乍看之下,豈知「麒麟」是狗,「胎」是豬肚呢。

  至於用雞肉、鮑魚、鴨掌等十八種上等材料,二十種調味料燉製而成的美食原來叫「福壽全」,後來有個秀才吃了,覺得味道極好,大為讚賞,就用了兩句詩來讚美此菜:「罈起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這道菜便如此得名為「佛跳牆」,實與本身的素材無關,卻因詩而傳盛。他如命名為「金屋藏嬌」的炸肉捲、「比翼飛舞」其實是炸雞翅。而活烏龜、蟲草、雞湯熬出「八卦湯」、長年菜(刈菜)、干貝燴煮便是「長命百歲」、素菜炒出「八寶」、「十全十美」、「羅漢上素」、「半月成江」(冬菇、當歸、油面筋泡、小竹筍尖),以及髮菜蘿蔔所煮出的「發財好彩頭」、「金盆藏寶」則是在雀巢裡藏著青、紅椒、肉粒與腰果……這些菜名中無不標誌著想像的美意,而蛇肉、貓肉等組成雄霸一方的「龍虎鬥」,則滿足以吃建構權力的慾望。

(參考資料:陳嘉英感官的獨奏與越界>,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二○○四年十二月)

十一、相關名句

1.追求美的眷戀與畏避死的痛苦,應是春天演繹的最後主題。我想也許因為有所眷戀,生命才有了樂趣,而處處爛漫的春光,正是使人陶醉的契機;不過也因為有了眷戀,生命裡無不充滿遺憾與痛苦,欲不達、失所愛,都是在眷戀裡得到的憂愁。 (徐國能花落無憂)

2.人生像一條小船,過眼的風景雖然令人留戀,但隨著悠悠流水,那美好一切終將漸行漸遠而至於消逝在視線之外,「惟見長江天際流」,是選在國中課本裡,闡訴人生最深刻的好詩。所以當我們在這只能向前的一路上,偶爾竟能遇上一些似曾相似的風景,微微的欣與悲長在波心蕩漾不已。     (徐國能炭火)

3.我重新拾起書本,發現了其中腴沃的另一種滋味,偶爾可以嘗出哪些文章是經過熬燉,哪些詩是快炒而成,有時我甚至猜想,某作者應該嗜辣,如東坡;某個作者可能尚甜,如秦觀,至於父親晚年最敬仰的淵明,執著的一定是一種近於無味的苦,而刀工最好的必屬黃庭堅,因為他的字那麼率真而落拓。     (徐國能刀工>)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11回)

13、14題組: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 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 <烏衣巷>)

語譯:朱雀橋曾經來往繁忙,現在卻野草花遍地亂長;烏衣巷曾聚居高門大族,今只見寂寥中夕照

     殘陽。往昔王 謝兩望族堂前的燕子,如今已飛入平常老百姓的家。

 

15~17題組:

有形之毒積聚臟腑血氣,所害止於皮囊;而無形之毒所侵擾的卻是心靈,擴而大之整個社會都會受其影響,即如涅槃經裡所記載的擔心:﹁但我住處有一毒龍。其性暴急,恐相危害﹂。那些憂鬱、憤怒、焦躁是內在宇宙的失衡,而嫉妒、貪婪、仇恨則是對外在世界的執妄,都是豢養在意念中的毒龍。許多時候我沐浴在微溫的夕陽中,晴空碧痕,青山無憂,我感到世界是如此的祥和與自適;但亦有些時候,我

驚覺自我在熙攘的塵世中碌碌無成,因而有無比的沮喪,許多雜念亦湧上心間,彷彿毒龍之吟嘯。可惜何醫師並未診出我這病根而加以安撫、剋制,隨著年歲增長,所掛念之事如百草滋繁,正是醫書中所說的﹁七情勞慾,毒火上升,憂思恚怒,氣鬱血逆﹂。此毒之深,讓我經常以暴怒面對世事,或對於安逸與奢靡充滿欲念,並總是因為小事狂喜或深憂,漸漸失去了生命的清澈,無法聆聽、洞見與敏感。

                                                       (徐國能 <毒>)

賞析:在生理疾病之外,作者將毒害的範圍擴至心理層面,並指出生活中的困窘迭宕,與因之在心

     中聚積的鬱結之氣,常毒害心靈的清明。

 

A卷(第11回)

19、20題組:

香葉,嫩芽

慕□□,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備課資源

 

1.「縐成一團,不一定是我的本意/回復三月東風陣陣的翠綠/或者秋末寒雨/又,何嘗是… …

 從火裡來,再到水中去/也不過熬來一身苦澀/沖出一身苦澀/苦澀,無論如何也說不完/山中

晦暗的心情/一切都淡了/我還是沉下去又浮上來/浮上來找尋自己的臉/在淚水酸澀中/唯

知出神 凝視… …」上段文句中所歌詠的物象,最可能的是:(A)咖啡 (B)茶葉 (C)泡麵 (D)

再生紙。                                                           ﹝92學測研究卷﹞

                                                                   

答案:(B)

解析:「縐成一團」、「翠綠」可知此物原本是翠綠色後被處理皺成一團;「從火裡來,再到水中去

     /也不過熬來一身苦澀」是言其滋味;「沉下去又浮上來」是其在水中狀態,綜合觀之,即

     為茶葉。出自蕭蕭<茶葉的心事>。

‧本題測驗目標為閱讀作品的辨識與應用能力,與本課皆為取材於飲食。

2 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閩 越人高荔子而下龍眼,吾為評之。荔子如食蝤蛑大蟹,斫

雪流膏,一噉可飽。龍眼如食彭越石蟹,嚼嚙久之,了無所得。然酒闌口爽,饜飽之餘,則咂啄

之味,石蟹有時勝蝤蛑也。戲書此紙,為飲流一笑。」(蘇軾<荔枝龍眼說>)。

蝤蛑:ㄐㄧㄡ ㄇㄡˊ,蟳。彭越:蟛蜞,小蟹。咂:吮吸。

(A)荔枝宜單獨食用,龍眼則宜配酒而食 (B)荔枝勝在飽滿多汁,龍眼的滋味則在咂啄之間

 (C)荔枝、龍眼風味有異,是由於種植地勢高低不同 (D)荔枝、龍眼如搭配蝤蛑、石蟹一起吃,

風味最佳。

 

答案:(B)

解析:【語譯】閩越之人認為荔枝的價值比龍眼還高,我倒是有種看法。吃荔枝像吃蝤蛑巨蟹,蟹

     螯如斲雪之鏟一樣渾厚,蟹黃如流動油膏一樣肥美,吃一隻就飽了。吃龍眼就像吃蟛蜞小蟹,

     又嚼又咬了半天,沒吃到什麼,但在酒足飯飽之餘,敲敲吸吸,有時蟛蜞小蟹還比蝤蛑巨蟹

     來的有味。寫這一小段文字,供品味飲食之人莞爾一笑吧!                ﹝97學測﹞                                                                                   

.本題測驗目標為閱讀作品的辨識能力,與本課皆為取材飲食,掌握文章主旨,是閱讀理解訓練的

重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