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竹藪中 芥川龍之介

一、寫作背景

  小說素材取自日本古典小說《今昔物語》,參考英國詩人勃勞寧的《戒指與書》。〈竹藪中〉和美國作家比阿斯的《月亮寶石》結構類似,都是在一件案子的調查中,採集了各方的證詞與說法。不同的是《月亮寶石》最後澄清了事實,而〈竹藪中〉各方的證詞某些地方重複,有些部分互相矛盾,卻又都能自圓其說。小說最後並沒有澄清事實,揭露真相,留給讀者反覆思索的空間。雖然以推理小說手法,一步一步地追究事件真相,但芥川龍之介所要強調的是,一個單純的事實,可以因為當事者的關心、解釋和感情,而具有不同的性質,亦即人生的真相是不易捉摸的。

  小說一般有旁述與對話、獨白,在時空構成的舞臺之上,人物演出故事,推動情節發展,藉此烘托主題思想。而本文則是由七個人的證詞(亦即說話)構成,場景、故事情節、人物刻劃、主題思想都由人物的供詞來呈現。

 

二、作者介紹

(一)芥川龍之介的藝術信仰

  芥川龍之介認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在於剎那的感動。他在《一個呆子的一生》中,曾發出「電線仍然發出銳利的火花。他環顧人生,並沒有什麼特別想要的東西,但只有這個紫色的火花——只有這淒厲的空中火花,即使要拿生命交換,他也想去抓住」這樣的感嘆。這是青年期的芥川龍之介,見到雨中的漏電時所發的嘆聲。

  這種對瞬息美麗的憧憬,可說正是芥川龍之介藝術人生的宿命。生命力爆發的尖端,是隔絕了一切的思辨,使我們從灰色的懷疑中獲得解放,所以他認為那是最純粹的。人生多半是無聊、惡俗,可是,逃避人生終究是一件渺茫的事。營營碌碌的人生,在一縱便逝的閃光般的感動之前,可不是黯然失色的嗎?他的藝術,也是這樣爆發出來的。

  芥川龍之介的每一篇作品中,都貫串著人世的孤獨和人生的寂寞。但他的藝術方向,不論手法、形式、表現、文體以至題材,莫不孜孜矻矻(ㄎㄨˋ)地朝著前人未踏的、出人意表的目標專注努力。

  芥川龍之介認為藝術創作必須致力於追求完美。所謂完美,即指達到理想的境界。藝術創作不進則退,阻礙追求精進的是留戀過去的傑作,千篇一律的重複書寫。所以他有生之年不斷地嘗試創新,新的表現手法,新的主題與素材。

 

(二)芥川龍之介的文學成就

1.短篇小說巨擘

  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幾乎全部是短篇,有的頂多只能說是中篇,一篇長篇小說也沒有。這說明了芥川龍之介欠缺強健的體魄和恆力。不過在另一方面,日本的短篇小說在芥川龍之介的手上,才成功地完全採用西方小說的手法,以表達基於日本歷史和傳統的特色。

 

 

2.取材古書,賦予現代意識

  芥川龍之介的感覺和趣味,是講究的華麗,題材得自涉獵古今和(ㄏㄜˊ)漢書籍,決定主題的方法也很理智。為展開主題,芥川龍之介在形式上很下功夫,多方參酌西方小說的技巧,依作品而採用不同文體,以纖細的感覺、知識和才氣而撰成文章。

  芥川龍之介從佛經、中國典籍、《今昔物語》、《宇治拾遺物語》、《古今著聞集》、《源平盛衰記》、《與謝蕪村》、《芭蕉涅槃圖》、法朗士、梅里美、果戈里的作品、謠曲等,取得題材,得到暗示,或借用文體。

  其實芥川龍之介並不原原本本地描繪歷史或歷史上的人物,而是在古代故事的人物中賦予現代的自我意識,給予新的解釋,因此,他的小說縱然披著歷史的外衣,但在實際上跟現代小說沒有什麼兩樣。

 

(三)軼聞掌故

1.瘋人的兒子

  芥川龍之介出生後九個月,母親發瘋,只得寄養在母親娘家,當母親的兄長芥川道章的長子。養父母無子嗣,待他如己出;母親的姊姊未嫁,對芥川龍之介疼愛有加。到了十一歲時,母親過世,他才正式入籍作芥川家的養子。他從來沒有得到母愛,也與生父疏離,這使他一生深以為憾。

  母親是一個瘋人,予芥川龍之介精神上很大的影響,他始終在乎自己是瘋人的兒子。他深怕遺傳,而他又遠比一般人神經質,因此他以為有一天他也會發瘋。他曾經說:「人生悲劇的第一幕,是揭開於親子關係初始的時候。」大概就是深切感受到母親的遭遇對自己的影響。

 

2.聰穎好學,飽覽群書

  具有古今知識是芥川龍之介最大的本錢,這些知識來自讀書。他從小就耽溺閱讀,對知識的追求極為狂熱,年少時買了不少世界名著,包括屠格涅夫、易卜生、莫泊桑、王爾德、歌德、波特萊爾、叔本華、尼采等人的文學或哲學著作,也喜愛江戶時代的小說。他用這些知識為武器寫了許多小說,或取材於古代經典,或學習西方小說的架構手法。

 

3.好友與恩師

  在一高、東大學生時代,芥川龍之介有不少好朋友。井川恭、久米正雄、菊池寬、松岡讓、成瀨正一、山本有三等人,都是他的同班同學。井川恭即後來的法學家恆藤恭,是芥川龍之介交往最久、感情最親的好友;久米正雄、菊池寬是他在文學上的朋友。這些文學青年一起創辦了同人雜誌第三次和第四次《新思潮》,並在這個刊物上發表譯文和小說,促成芥川龍之介走上作家的道路。如果沒有這些文學朋友,芥川龍之介也許就變成研究英國文學的學者了。

  芥川龍之介立志選擇作家為其職業,乃是由於他在發表了〈鼻子〉後,得到老師夏目漱石的讚賞肯定,使他確信自己具有作家的才華,因而放膽走上創作的路。

 

4.夏目漱石偏愛芥川龍之介的「鼻子」

  對於芥川龍之介的〈鼻子〉,發表前大家一起審閱時,久米正雄非常驚愕於其「文章寫得井然」、「但當時並不覺得如後來人們所評估那麼好」(久米正雄芥川龍之介的印象〉)。可是,出乎他們意料之外,〈鼻子〉卻受到夏目漱石的激賞。沒有等到山房的聚會日期,夏目漱石便寫信給芥川龍之介說:「如果能寫上二、三十篇這樣的東西,定能成為文壇上無與倫比的作家。」

 

5.嘔心瀝血地創作

  少年得志對人而言不是件好事,因為它往往使人驕傲,不求上進,因而早日衰退。可是芥川龍之介卻恰恰相反,由於他成名太早,為了維持這個地位和名氣,他拚命更換文體和題材,力求結構之變化,以精益求精。一個目擊過芥川龍之介創作情形的朋友說,他有如正在撰寫畢業論文的學生,四周堆滿資料,在那裡呻吟奮鬥。

 

6.大正時代最出色的作家

  芥川龍之介的作品,篇篇精彩,每篇小說的題材內容和藝術構思都各有特點,這是他在創作過程中苦心孤詣地不斷進行藝術探索的結果。日本的短篇小說,在芥川龍之介的手上,才成功地完全採用西方小說的手法,以表達基於日本歷史和傳統的特色。總而言之,做為一個作家,芥川龍之介是在大正時代(西原一九一二~一九二六年)最闊氣的存在,代表大正時代出色作家。

 

7.芥川龍之介之死

  關於芥川龍之介自殺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他的身體如果好些,他如果「傻一點」,也許不至於自殺。過世那年一月,姊夫西川豐家的老屋失火,姊夫因蒙受縱火嫌疑而臥軌自殺,芥川龍之介為姊夫善後及為姊姊一家的生計奔走,感覺壓力沉重、人生灰暗。他的遺書──〈給一個舊友的手記〉說:「我痛切地感到我們人類『為生活而生活』的悲哀,如果甘於從痛苦中進入安眠的話,為了我們自身,即使不算幸福,但無疑的也是平和的。……我比別人更能發現、更愛、更理解美。僅此,就是在雙重的痛苦中,我多少也滿足了。……我有義務對任何事實都老實地寫。我也解剖了我對將來的漠然的不安。」他的親密朋友菊池寬說:「他的死因,一半以上或許可以歸咎於侵蝕他肉體和精神的神經衰弱,但剩下的將近一半,似應歸因於他對人生和藝術,太具良心,太神經過敏。」

 

8.芥川賞

  戰前日本文壇的大將是菊池寬,這是眾所公認的。他於西元一九二三年創辦《文藝春秋》(月刊):起初它是小型文藝同人刊物,及至創刊十週年的一九三二年,竟變成出版二十五萬部的綜合性雜誌。

  從《文藝春秋》誕生的那一天起,有兩位作家一直為它撰文。一位是每期在其卷首寫作「侏儒的話」的芥川龍之介,另一位是以撰寫文壇內幕著名的直木三十五。這兩個人對於早期的《文藝春秋》貢獻很大,同時又是菊池寬忠誠的朋友。

  可是,這兩個人都比菊池寬早去世。這些作家朋友相繼逝世,給予菊池寬很大的衝擊。他在一九三四年四月號,追悼直木三十五的《文藝春秋》「話語紙籠」欄曾經這樣寫著:「好朋友相繼去世了,我覺得很淒涼。為了紀念直木,我想在文藝春秋社設立直木賞,以贈給大眾文藝的新進作家;與此同時創設芥川賞,以送給純文藝的新進作家;這並不是說要以獎金來紀念亡友,而是想借亡友之名,使失去芥川、直木的本誌更熱鬧。」

  對於亡友的思念,希望日本創設有權威的文學獎來培養作家,正是菊池寬創辦芥川賞的動機。時至如今,芥川賞已成為日本新進作家到文壇之「護照」。

 

 

 

 

 

三、文學常識

(一)外國作家

 

字號

筆名

    

    

  

梭羅

1817

1862

亨利‧大衛‧梭羅

美國人。自幼在康可德鎮成長,十歲即寫下第一篇散文〈四季〉,大學畢業後,從事教職,因反對體罰,被免職,自此,被視為違反傳統的怪人,為更多時間寫作讀書,擔任多種職業,一生為肺病所苦

擅長以新鮮具體的形容詞描摹景物,以敏銳的觀察和想像捕捉精彩場景,寄寓深刻哲思。另有〈非暴力反抗〉一文,甘地以之號召印度人反抗殖民統治

梭羅日記

湖濱散記

夏目

漱石

1867

1916

本名金之助

日本人。自幼喜歡漢學14歲開始學習中國古籍,少年時曾立志以漢文出世。以《世說新語》中「漱石枕流」之「漱石」為筆名,符合他堅強的意志。曾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國留學兩年,他不以在英文的優異表現自滿,相較於明治維新之後時人競以西學為尚的舉動,夏目漱石卻以他原有的漢學及日文基礎,積極創作

被譽稱為「國民大作家」,是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寫作小說時他擅長運用對句、迭句、幽默的語言和新穎的形式。他對個人心理的精確細微的描寫開了後世私小說的風氣之先

我是貓

夢十夜

芥川

龍之介

1892

1927

本姓新原,後改姓芥川

日本人。世代為士族,家中充滿琴棋書畫的趣味及文學藝術的氣氛,自幼耳濡目染,天資聰穎秀異。日本文壇巨擘夏目漱石的入門弟子,今「芥川賞」為紀念他而設

著有一百五十篇小說,最知名的作品為〈竹藪中〉,為黑澤明改為電影,借其另一篇作品〈羅生門〉為名,獲金棕櫚獎。畢生追求完美,被文評者認為日本近代文學的基石之一

芥川龍之介全集

蜘蛛之絲

理查‧費曼

1918

1988

 

美國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是近代最偉大的理論物理學家之一。但他同時也可能是歷史上唯一被按摩院請去畫裸體畫、偷偷打開放著原子彈機密文件的保險櫃、在巴西森巴樂團擔任鼓手的科學家。從小到大,費曼的特立獨行,在在令人深思、莞爾

作者具獨特的幽默感與演講魅力,今留存之文章多為其演講稿,內容縱橫科學、社會、政治、宗教等議題;以縝密的推理和詳盡的論述,引領讀者充分認識科學的存在與人類未來的發展

別鬧了,費曼先生

你管別人怎麼想

費曼手札──不休止的鼓聲、

物理之美、

費曼物理學講義

 

 

(二)翻譯文學大家

翻譯者

時代

成          

林 紓

晚清

以桐城派古文筆法譯法國小仲馬名著《巴黎茶花女遺事》

梁實秋

民國

莎士比亞全集

林文月

民國

譯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枕草子》與《和泉式部日記》等

 

(三)古今中外尋短的作家

國家

 

      

日本

芥川龍之介

竹藪中〉、〈羅生門

日本

三島由紀夫

《金閣寺》、《假面的告白》。被美國譽為日本的海明威

日本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娘。於1968獲諾貝爾文學獎

美國

海明威

《老人與海》、《戰地鐘聲》。於195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

戰國

屈原

〈離騷〉

晚清

王國維

《人間詞話》(文學批評)

民國

三毛(陳平)

《撒哈拉的故事》

 

(四)以人為名的獎項

姓名

獎項名

            

芥川龍之介

芥川賞

獎勵純文學作家

諾貝爾

諾貝爾獎

獎勵各領域對世界有貢獻的人

※亞洲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有:泰戈爾、川端康成、大川健三郎、高行健

※獲諾貝爾文學獎知名作家有:海明威、蕭伯納、羅曼‧羅蘭、奈波爾

塞萬提斯

塞萬提斯文學獎

有西語諾貝爾獎之美稱

吳三連

吳三連獎

獎勵各獎類領域內有傑出成就、有繼續創造潛力,且認同臺灣之人士或團體

 

(五)關於「老婦人」的詞語

老媼(ㄠˇ)

老嫗(ㄩˋ)

姥姥

嬤嬤(ㄇㄚ ‧ㄇㄚ)

 

(六)羅生門

羅生門

各說各話,真相難明。

◆日本大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發表於西元一九一四年。描寫失業的主角在羅生門,與一名老婦人發生辛酸生存競爭的故事。小說中老婦人拔死人頭髮去做假髮,與主角強取老婦衣物的情節都十分深刻。

◆有名的日本電影。由黑澤明導演,三船敏郎主演,取材於日本大作家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竹藪中〉,於西元一九五○年改編成電影。曾獲一九五一年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羅生門原指宮城外廓的正門。片中利用一樁謀殺案的當事人及目擊者對案情的不同敘述,來分析人性,充滿了懸疑及不信任的氣氛。後常借用來比喻對同一件事,因立場不同而說出不同事實的歧異情形。

 

四、課文深究

(一)內容分析──文章主題

  芥川龍之介藉一個凶殺案件,七個人的述說鋪陳故事,闡述沒有人是客觀而誠實的,人所陳述的事實,大多不是真正的事實,而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可以維護自己名譽的部分事實,或者是捏造出來的子虛烏有之事,因此人間的真相是不易把握的。

局外人也難以客觀

一般人大多不自覺地妄加推測。樵夫與行腳僧都是局外人,樵夫陳述發現時間與案發現場的情景,他看到竹林中落葉被踐踏得亂七八糟,就推測武士被殺之前經過激烈的拚鬥。這樣的推測也許有可能,但這畢竟是無法證實的。行腳僧正是如此。何時遇見武士夫妻,時間不太確定;地點呢?是向山科途中。途中應該是一段很長的路吧。馬的毛髮、高度都看不分明。還好,他看到武士佩刀、攜弓箭。

成見使人喪失客觀

衙役經常與強盜多襄丸交手,卻老是讓多襄丸逃了,內心對多襄丸可是恨得癢癢的,所以他對多襄丸有成見。他未經查證就認定殺死武士的凶手必然是多襄丸,一聽到多襄丸身上的弓箭與武士所佩相同,即判斷武士必然被多襄丸所殺。殺人和奪取武器是兩件事。衙役成見極深,為多襄丸下定義——好色之徒,意謂他曾經如此,現來與將來都會如此。還有,婦人與女僕在鳥部寺山後被殺,據說是多襄丸幹的,他就認定是。怎能斷定一定是多襄丸幹的?

感情使人無法客觀

老媼是武士妻子的母親,她護衛女兒、女婿,說女婿個性溫和,應不會與人結怨;女兒個性剛烈,感情世界單純,應不會招致糾葛。意即發生命案,與女兒、女婿無關。其實這也只是親人胳膊向內彎,因為溫和未必就不會與人結仇;她怎能完全了解女兒的感情世界、個人私密?

立場使人不能客觀

芥川龍之介認為基本上人都是利己的,總是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從自己的立場出發,維護自己要維護的,擺脫自己要擺脫的。人各有自己的立場,專說對自己有利的,不能客觀陳述事實:

多襄丸浮誇、卸責

落入官府手中的多襄丸,他知道自己強暴武士的妻子之後,武士又死在竹林中,就算自己口口聲聲辯稱絕無殺死武士,也沒有人會相信,官府一定會把殺人的罪名奉送給他,把他處死。所以與其虛弱無力的辯白,不如乾脆表現男子漢的氣概,藉殺死武士好好吹捧自己,還可以得個好漢的美名。因此多襄丸的陳述從頭到尾都表現浮誇與卸責的心態。

武士之妻保護名節

強暴事件發生之後,真砂所想的就是如何守住這個祕密,不讓別人知道。被凌辱之後,她的心靈需要丈夫安慰,需要丈夫讓她倚靠,但是丈夫的眼光是冷冷的蔑視,使她悲傷憤悶。失去貞潔的她,讓丈夫嫌惡,她知道他們的婚姻無法繼續維繫了,她原來建構的世界破碎了。不只如此,如果別人知道她的遭遇,她將名譽掃地。如今知道她遭遇的,只有強盜與丈夫,強盜應該不會宣揚自己的罪過,但是丈夫日後可能揭發她的醜事。與丈夫的關係,無論如何不能轉圜;殺死丈夫,至少可以堵住不名譽事件的傳播——「您已看到我受辱的情形,我不能讓您一個人活下去。」這是真砂真情的告白。

武士努力保全顏面

在這個事件中,妻子是無辜的受害者,但武士的陳述重點是極言妻子的種種罪惡:受強盜誘騙願意跟強盜走,要強盜殺死自己的丈夫。這無非是自己喪盡顏面,轉而歸罪妻子的托辭。自己貪財以致被騙,不知防備以致被制伏綑綁,眼見妻子被凌辱無法出手保護,實在無用至極。但是他為了維持面子,卻反過來鄙視妻子,把一切罪惡推給她,對她的憎惡勝過強盜。

 

 

 

(二)寫作特色

  本篇小說的結構布局採用拼盤的技巧組織故事,藉重複鋪陳,刻劃案件中三個主角的心理。

藉著拼貼組織故事情節

作者就案發之後法官的盤問展開,有如拼貼般把重要的情節拼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樵夫是案發現場第一位發現者,是故事的結果。行腳僧是死者生前最後目擊者,倒回故事的起初。衙役的供詞又把鏡頭轉到多襄丸離開竹林之後,被衙役捉住。老婦人提供武士夫妻兩人的資料。多襄丸再把故事的時空拉回昨日晌午,述說他強暴了武士之妻,殺了武士。

重複鋪陳與超現實寫法

武士死在誰的手中?作者採重複鋪陳,呈現截然不同的故事情節,這是本篇小說最大的特色。就實際狀況來說,武士鬼魂藉靈媒之口表白是不可能發生的,這是超現實的寫法。

情節懸疑衝突,劇情充滿張力

  樵夫、行腳僧、衙役、老媼,各自提供周邊線索,多襄丸敘述事情發生的經過,故事於此完整。至於武士之死,武士、武士之妻與多襄丸各有不同的故事。可謂剪裁絕佳。而三人陳述的情節都似乎合情合理。然因此小說雖有完結,故事依然懸宕,留給讀者許多思考想像的空間。

  在多襄丸、武士之妻、武士三人重複鋪陳中,都有一個衝突的轉折點,形成新的發展。多襄丸本不打算殺武士。強暴了武士之妻後,準備逃出竹林時,武士之妻突然摟住他不放。武士之妻熱烈的行動與言語,帶來了情節的改變,使武士身死強盜之手。武士之妻被凌辱後,奔向丈夫,渴望他的憐惜。丈夫投過來冷冷的輕蔑的眼神是一個強大的震撼,於是情節有了極大的轉折,她不想活了,也不容丈夫繼續活下去。武士自白曲折多變,先是強盜用花言巧語誘拐妻子,妻子動心願意跟隨強盜,刺痛他的心。妻子臨走要強盜殺了他,這又使得強盜察覺最毒婦人心,而轉過來要他決定是否殺了妻子,武士之妻一聽,倉皇逃出竹林,強盜為他解開繩索拿走武器後也逃走;武士自殺身亡。

人物刻劃生動

芥川龍之介筆下的七個人物都是典型人物,各代表他們的身分。人物說話的口吻恰如其人:

樵夫

言語淺白,頭腦簡單。

行腳僧

用語精鍊,動則引用佛經名句。

衙役

囉囉唆唆,喜歡拉扯諸多案件,妄加推測判斷。

老媼

袒護自己的女兒、女婿,盡說好的。

多襄丸

油腔滑調,一張開口就說個沒完沒了,擅長自我吹噓,用語淺俗,意思誇張可笑。

武士之妻

心思深邃,感覺細膩,感情強烈,就丈夫的眼神一點,即可以有如此深刻強烈的感受,而做出極端的反應──殺夫。

武士

溫和內斂,心思複雜,擅長鋪陳強烈的情意與內心的憤恨。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光景

左右、上下

離山科的驛路約略有四五町「光景」(芥川龍之介‧竹藪中)

大概,因情形而推斷

他「光景」知道我同藩臺還說得話來,所以特地來拜會我(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模樣

莫媽也見雙荷年長,「光景」妖嬈,也有些不要他在身邊了(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恩澤

孔子賢乎,英傑而聖德備,弟子被「光景」而德彰(韓詩外傳)

日月

借「光景」以往來兮,施黃棘之枉策(屈原‧悲回風)

時光、歲月

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光景」不待人,須臾髮成絲(李白‧相逢行)

情形、境況

寶蟾回來,將薛蝌的「光景」一一的說了(曹雪芹‧紅樓夢)

風光、景色

青蛉縣禺同山有碧雞金馬,「光景」時時出見(後漢書‧西南夷傳)

希望、苗頭

大卿見說請到裡面吃茶,料有幾分「光景」,好不歡喜(赫大卿‧遺恨鴛鴦絛)

一種銅製的盛水器

商之「盤」銘

詳加探詢

接受法官「盤」問(芥川龍之介‧竹藪中)

彎曲相交

「盤」膝

曲折的、纏繞的

「盤」根錯節

安逸、安樂

「盤」遊

旅費

「盤」纏

 

停止(ㄕㄚ)

「煞」車

去除(ㄕㄚ)

抹「煞」

極、甚(ㄕㄚˋ)

「煞」有介事(芥川龍之介‧竹藪中)

凶戾的鬼神(ㄕㄚˋ)

凶神惡「煞」

謙退

不「讓」鬚眉(芥川龍之介‧竹藪中)

拒絕

江海不「讓」纖流,所以存其廣(王勃‧上劉右相書)

譴責

責「讓」

任、隨、允許

「讓」他去吧

「讓」他弄砸了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ㄈㄨ)

ㄅㄛˊ

鬥、賭、胳、磅〔廣大充塞〕

ㄆㄨˇ

〔清朝末代皇帝〕

ㄈㄨ

以善藥〔敷上上好的藥。傅,通「敷」,塗抹〕

ㄈㄨˋ

〔把無關的說成相關〕〔慰問喪家的禮金〕

ㄌㄡˊ

之明〔比喻視力極佳。離婁,黃帝時人,相傳能視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佝〔背部向前彎曲。佝,音ㄎㄡˋ〕、傴〔背部向前彎曲。傴,音ㄩˇ〕、嘍〔盜匪的部下〕蟻得志〔比喻小人得勢〕

ㄌㄡˇ

〔用手圍抱〕、竹〔以竹編成的簍子,可用以盛物〕

ㄌㄡˋ

雕章〔刻意的修飾文章字句〕

ㄌㄩˇ

篳路藍〔比喻創造事業的艱苦、不易〕見不鮮〔常常見到,並不新奇〕

ㄐㄩˋ

〔貧困〕、踵決〔鞋子破舊不堪,露出腳跟。形容非常窮困〕

ㄕㄨˋ

〔量詞,十六斗〕、渾身解〔將全身所有的本領使出來〕

ㄙㄡˇ

〔過濾米的竹器〕、〔精神振奮〕、淵〔比喻人或物聚集的地方〕

 

ㄉㄞˇ

〔捉拿〕

ㄉㄞˋ

力有未〔能力有所不及〕

ㄉㄧˋ

〔比喻兄弟〕

ㄌㄧˋ

〔書體名〕

ㄗㄥ

參殺人〔比喻流言可畏或誣枉的災禍〕、面目可〔容貌令人覺得討厭〕、踵事〔因襲前人所為,而更加增添補益〕、彩〔有五色文彩的絲織品,古人有時用以寫書信〕繳之說〔比喻為一己私利而用的虛誇言辭〕

ㄗㄥˋ

塵釜魚〔比喻生活極為清寒困苦〕、綈袍之〔貧窮時他人饋贈之物或困難時他人所寄予的同情。綈,音ㄊㄧˊ〕

ㄘㄥ

〔由大豆發酵而成的調味品〕

ㄘㄥˊ

幾何時〔才多少時間,含有感慨的語氣〕、崚〔山勢高峻重疊。崚,音ㄌㄥˊ〕

ㄘㄥˋ

〔倒楣、失勢、不得意。蹬,音ㄉㄥˋ〕

ㄙㄥ

入定〔原指修行很好的老和尚住在定境中。後形容一個人正襟危坐,不受外境的誘惑〕

ㄗㄨㄥ

〔馬脖子上的長毛〕、密〔一種佛教宗派。一般認為密宗是七世紀以後婆羅門教溶入大乘佛教的產物〕〔植物名。櫚,音ㄌㄩˊ〕〔行走的痕跡〕

ㄗㄨㄥˋ

複雜〔交錯綜合在一起。形容情況複雜〕

ㄘㄨㄥˊ

〔快樂的心情〕淙淙〔狀聲詞,形容流水聲〕〔狀聲詞,形容玉石碰擊聲〕

ㄉㄧㄥ

西門〔位於臺北市中華路至淡水河岸一帶的商業區〕

ㄉㄧㄥˇ

〔大醉的樣子〕

ㄉㄧㄥˋ

〔堆疊的食品。餖,音ㄉㄡˋ〕

ㄊㄧㄥ

〔水中砂土積成的小平地〕

ㄊㄧㄥˇ

〔一塊一塊規劃整齊的田埔。比喻規矩、約束。引申為儀節。畦,音ㄑㄧˊ〕

ㄓㄥ

丁丁〔狀聲詞:形容j伐木的聲音k下雨的聲音l樂器彈奏的聲音m下棋的聲音〕

ㄉㄨㄛˊ

〔拾取〕、〔刺〕、直〔古代家居袍本指古代的家居常服。後多指僧、道或士子所穿的衣服〕

ㄓㄨㄟˋ

〔襯托裝飾〕

ㄔㄨㄛˋ

力行不〔努力實踐不停止〕泣、餔糟〔喻隨波逐流、與世浮沉的態度〕、緜〔病危〕

 

七、修辭舉隅──摹寫

定義

將情境中的形、色、光、聲、味、動作、觸感……等,真實生動地呈現出來,叫做「摹寫

 

 

 

 

 

視覺

◆死者身穿淡藍色的衣服,頭戴京都式烏帽,仰著臉臥倒地上。雖說那只是一刀,因為刺進胸膛,屍體周遭的竹葉被染成暗紫色,不,那時血已經不再流了,好像早已凝固芥川龍之介竹藪中)

纏有皮革的弓,黑漆的箭筒,裝飾著鷹羽的箭十七支芥川龍之介竹藪中)

小小的瓜子兒臉,膚色微黑,左眼角有顆痣芥川龍之介竹藪中)

──兼用「譬喻」

聽覺

一聲遞一聲的,「七:姑:姑:苦……。」那是牠們世代相傳,一成不變的調子(吳延玟:火鷓鴣鳥)

直到那天上文學史課時候,突然四面楚歌、鳴金擊鼓一般,所有的蟬都同叫了起來(簡媜夏之絕句)

──兼用「譬喻」

那蟬聲在晨光朦朧之中分外輕逸,似遠似近,又似有似無。一段蟬唱之後,自己的心靈也跟著透明澄淨起來,有一種「何處惹塵埃」的了悟。蟬亦是禪(簡媜夏之絕句)

味覺

◆我慢慢地剝去了網在上面的脈絡,然後,剝開放進口中。冰涼而甜,微微有一點酸澀,我用力將一顆橘核吐出,如一粒殞星般在寒夜裡消逝﹙殷穎‧寒夜﹚ 

◆上好的芋泥必須極油極甜極濃膩。我寧可嘗一小口這樣的芋泥,也不輕易吃一碗因講究衛生而減料的「芋泥」(林文月芋泥)

──兼用「映襯」

◆吃幾來餡和糖及果實渾然融合,在舌頭上分不出各自的味來(周作人北京的茶食)

 

 

 

 

 

嗅覺

◆風息是溫馴的,而且往往因為他是繁花的山林裡吹度過來,他帶來一股幽遠的澹香(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閒話)

──兼用「觸覺摹寫」

◆梔子花的香,濃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樂意(張曉風到山中去)

霧水和著松脂氣息,涼涼,香香的空氣,一下子進入我的心田,精神為之一振(張先梅‧心在高處)

──兼用「觸覺摹寫」「譬喻」

你信中說到空氣裡海的氣味,使我想起了昆布、海藻、貝殼、牡蠣、或魚族身上鱗片和溼滑的黏液(蔣勳‧南方的海)

──兼用「觸覺摹寫」

觸覺

◆濃霧塞滿了小棚,沾在臉上溼漉漉的,滑膩膩的,我們誰也看不清誰的臉(葉蔚林‧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

◆坐在車前,腳底下的車轅不停地起伏簸動著,心裡有說不出的輕鬆愉快。向晚的西北風迎面拂來,一天的日光熱次第消退,清涼透骨。偶一抬頭,只見滿天披著一層灰雲,勻勻的、薄薄的、靜定的,像一匹久蒙塵埃的絹繒,給人無限寧謐的柔和感(陳冠學‧田園之秋)

──兼用「視覺摹寫」、「譬喻」

綜合摹寫

我很吃力地從杉樹下撐起疲憊的身體。在我的面前,妻子遺留下來的匕首正閃閃發光。我把它拿在手裡,心一狠一刀刺進自己的胸膛。一股血腥氣湧上口中,我不覺得有絲毫痛苦。只是胸部變冷時,周遭越發寂然無聲。啊!多麼地寂靜淒涼呀!這後山竹叢的上空,連一隻小鳥也不飛來鳴囀啁啾。只有一抹寂靜的日影飄灑在杉樹和竹林的樹梢上芥川龍之介竹藪中)

──兼用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之摹寫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與「佛教」有關的成語、詞語

一塵不染

塵,比喻物欲,佛家以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一塵不染指修道人六根清淨,不受塵俗干擾。後比喻品性高潔廉明。或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大澈大悟

澈底醒悟

大千世界

古印度的宇宙觀,後影響佛教,成為佛教的宇宙觀。指廣闊無邊的世界

不二法門

到達絕對真理的方法

不可思議

佛典指在直觀中才能證悟的真理或境界。後用以指無法想像,難以理解。含有神祕奧妙,出乎常情之意

六道輪迴

一切尚未證得解脫的眾生,由於業力的關係,永遠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六種範圍內轉化不休

六根清淨

根是能生的意思。由於眼耳鼻舌身意等官能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能夠生起感覺,所以叫做六根。六根不被任何事物染著,即是六根清淨

五體投地

本為古印度最恭敬的致敬儀式,指雙膝雙肘及頭五處著地,佛教徒沿用此禮以敬三寶。後比喻非常欽佩

修成正果

謂佛、道的修行人達到自己的宗教的最高成就。後借以比喻有所成就。正果,修行者證道,獲得成就,後比喻美好的結局

在劫難逃

劫為劫災的省略。佛教謂世界在劫末時,會起水、火、風三災把世界一切物質都燒成灰燼,大風一吹一切皆無。在劫難逃指處在劫災無所逃避,比喻沒辦法避免的災難

因果報應

佛教的基本理論之一。佛教謂生死輪迴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因果關係。一切有意志的行為,不論善惡或中性,都必導致未來世的樂、苦或中性的生活經驗和生命形態。換言之,一切眾生的生活經驗和生命形態都是過去意志行為的結果。這種因果關係,在未解脫之前,永不休止

衣缽相傳

本指佛教禪宗師徒間傳授禪法,以衣缽為信物。後泛指思想、技術、學術等的傳授

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

本意指生死輪迴是無窮盡的,但只要能看到自我清淨的本性,即可解脫輪迴的痛苦。後引申為惡將招致無窮的痛苦,向善才能到達安樂境界,用來勸人改過自新

現身說法

原指觀世音菩薩來教導眾生,因眾生的不同因緣,而化現適當的各種身分。後比喻以親身經歷為例證,來勸導別人

醍醐灌頂

佛家以此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得到啟發,澈底醒悟。亦可比喻令人感到清涼舒適

當頭棒喝

佛教禪宗接引弟子時,常用棒一擊或大聲一喝,促其領悟。後用以比喻使人立即醒悟的警示

頑石點頭

傳說晉時道生法師在虎丘山聚石為徒,講解《涅槃經》,主張眾生皆可成佛,並問周邊石頭:「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皆為點頭。後用來形容說理透澈,使人心服

萬劫不復

佛教本謂人一旦墮入地獄,雖經萬次世界毀滅那麼久的時間,也不易投胎為人。後引申指無法挽救的行為或命運

道高尺,

魔高

原為佛家告誡修行者,謹防外界誘惑,因正氣難以修得,而邪氣卻容易高過正氣。後用以比喻一事興起,又會有一事超過其上

因緣

佛教根本理論之一。指構成一切現象的原因。因指主因,緣謂助緣。佛教以此說明事物賴以存在的各種因果關係

浩劫

極長的時間。佛教中指大地經成、住、壞、空四階段為一大劫,歷時極長,故稱為浩劫」。後也指大災難

執著

佛教上指將人、現象、思想、經驗等視為真實不變,而生起貪著的心態。後泛指堅持某一觀點而不改變

解脫

佛教用語。指修行者的心已完全息滅貪、瞋、痴等一切煩惱的境界

 

十、延伸學習

羅生門 芥川龍之介 著,文潔若 譯──發表於西元1915年,取材於《今昔物語》

  一天黃昏,有個長工在羅生門下等待雨停。

  寬廣的城門下,只有這個男人,以及一隻在朱漆斑駁的大圓柱上停著的蟋蟀。羅生門位於朱雀大道,附近沒什麼人,大道上只有二、三位頭戴高頂斗笠或黑帽的官吏行走。

  為什麼呢?因為近兩三年,京都曾經多次遭受地震、颱風、火災和饑荒等災變,使京城變得異常蕭條。據舊記所載,甚至連廟宇中的佛像和佛具都被打碎,而那些大廟柱子包金銀箔片的木頭,也都堆積路旁,被當做普通的薪柴賤價求售。京中都沒落至此,羅生門的殘破自不待言了。荒蕪的羅生門只有狐狸及盜匪出沒,最後連沒人認領的屍體,人們也都習慣把它丟棄到羅生門。每當黃昏,臭氣熏天加上陰森的氣氛,令人們不敢在這附近走動。

  白天,數不清的烏鴉在空中盤旋,繞著高翹的鴟尾飛轉鳴叫;而當天際現出晚霞,牠們更像是芝麻點子,清晰可見。這些烏鴉大多是為了啄食城門上的屍體而來,令人納悶的是,也許是今天天色已晚,竟連一隻烏鴉也看不見,只有留在雜草叢生、即將倒塌的石階上的點點白糞。長工在七級石階的最高一層坐下,脫下身上褪了色的藍布外套墊在屁股下,他用手擠著右頰上的大面皰,無聊的望著外面的雨勢。

  作者在開場時說「有個長工在等待雨停」,其實這場雨停或不停,對長工來說,已沒有太大的意義。平常,雨停後他應當趕回主人家中。但在四、五天前,他就被主人解僱。如前面所說,當時的京都極度的蕭條,而這個長工被多年來僱用他的主人解僱,也不過是這片衰微中的小小漣漪。因此,與其說是「長工在等待雨停」,倒不如說「被雨困住的長工面對茫茫未知的前途,不知所措」來得更貼切。陰沉的天色使這個在平安時代殘喘求生的長工更加心情沮喪。打從申時即傾盆而下的雨勢,至今尚無減弱的跡象,而長工心裡所盤算的,則是如何安頓日後的生計。他懷著無可奈何的心情,茫然地聽著朱雀大道上傳來一陣又一陣的雨聲。

  雨打著羅生門,沙沙的雨聲不斷自遠處傳來。夜暮低垂,舉頭仰望,斜伸而出的城門屋頂,彷彿正費力的在支撐這沉重的烏雲。

  想在走投無路的困境中尋求出路,著實困難,若真要選擇的話,也只能選擇餓死在牆角或路邊的泥濘裡,之後再像狗一般被拖上這個城門,棄屍於此。如果不擇手段呢—這個想法在長工的腦海中不知轉了多少回,然而,這個「如果」終歸也止於「如果」罷了。長工即使選擇不擇手段這個念頭,也是為了要了結這個「如果」;當然,這是因為他沒有勇氣,積極的去面對隨後理當浮現的「除非做賊別無他途」的念頭的緣故。

  長工打了個呵欠,然後懶洋洋的站直身子。寒冷的京都,令人眷戀起火爐的溫暖,風更是隨著凜冽的夜色穿梭於門柱之間;連原先停留在紅漆柱上的蟋蟀也不知躲到哪裡去了。

  長工縮著脖子,拉高穿在黃色內衣外面的藍襖領子,環視城門的四周,想找個可以遮風蔽雨,又隱密的地方過夜。很幸運的,他看見一道通往城樓的紅漆樓梯。樓梯還蠻寬的,即使樓上有人,也都只是些死人罷了。於是他一面留意著掛在腰際的木柄鋼刀,避免它出鞘,一面將穿草鞋的腳跨上那道樓梯的最下面一階。

  幾分鐘後,通往羅生門城樓的寬梯中段,有一個如貓般弓著身子的男子屏著呼吸,極力伸長脖子窺視城樓上的動靜。由城樓上照下的火光,隱隱約約的照射在這個男人的右頰,那是個留著短鬚,且有一顆紅腫化膿面皰的臉頰。長工原本以為樓上只有死人而已,想不到登上了兩三階一看,上面竟有人點著火把,而且那火光還四處游移著。昏黃的火光在滿是蜘蛛網的天花板上搖晃著,他想,在這種雨夜會在羅生門上燃點燈火的,必定不是尋常人物。

  長工像壁虎般躡手躡腳,爬上梯子的頂端。然後他儘量壓低身子,伸長頸子,戰戰兢兢地窺視著城樓裡面。

  城樓中果然如傳聞所說,有幾具屍骸躺在那裡,但因火光所照射的範圍十分有限,所以不知道到底有幾具,只是大略可以分辨,其中有赤裸的屍體和穿著衣服的屍體,當然男屍和女屍也都夾雜在一起。光看那些屍體真無法相信他們也曾在世為人。他們的模樣很像泥巴捏的玩偶,有的張著大口,有的攤開手臂,橫七豎八的倒在地上,肩和胸等凸出的部位受到光線的照射,使得其他低平的肢體顯得更為黑暗,就如啞巴般,跌進永恆的沉默。

  起初,長工用手捂住鼻子抵擋那熏人的臭味,但此刻他不知不覺的放下了手,忘記了掩鼻,因為有一股強烈的感受,幾乎奪走了他的嗅覺。

  他的眼睛逐漸適應了黑暗,看清楚蹲在死屍當中,有一個身穿檜木皮顏色的衣服、駝背瘦小、滿頭白髮、狀似猿猴的老太婆。她的右手拿著點燃的松樹枝,定定的注視著其中一具死屍的臉龐,從那頭髮的長度看來,大概是具女屍。

  長工懷著六分的恐懼和四分的好奇,連呼吸都忘記了。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毛骨悚然」吧。老太婆把火炬插在地板縫裡,然後用雙手去觸探那具屍首,就像母猴替小猴抓蝨子般,把長髮一根根的拔下來。

  隨著頭髮被一根根的拔下,長工的恐懼感逐漸消失;同時產生的是他對老太婆的強烈憎惡……不!如果說這分憎惡是衝著老太婆而來,或許有些語病,應該說是對一切罪惡之事的反感一分一分的增強了。這時,如果有人再對他提出,他剛才在城門下所考慮的「寧願做賊,也不願餓死」的問題,恐怕他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餓死一途。他憎恨罪惡的心情,就像老太婆插在木板間的火炬,熊熊的燃燒起來。

  長工不明白老太婆為何要拔死人的頭髮,而且他也不清楚,她的行為到底算善或惡。但是對他而言,在這雨夜中,在這羅生門上,拔取死人頭髮一事,已經是無可饒恕的罪惡。當然,此時他已忘卻剛才自己也想淪為賊寇一事。

  於是,長工兩腳使勁一蹬,立刻從梯子跳上樓,手握著木柄鋼刀,來勢洶洶地向老太婆走去。老太婆驀地看到有人,自然嚇了一跳,她像彈簧似的跳開。

  「喂!你往哪裡逃?」長工攔住了老太婆在屍體中踉蹌欲逃的去路,並且喝道。

  老太婆一言不發地想推開他逃跑,但是長工用力將她抓回。兩人就這樣在屍體群中,一語不發的扭鬥了許久。然而勝負在一開始便已分曉了。長工抓著老太婆的手臂,將她制伏在地。那手臂宛如雞爪般,只有皮和骨頭。

  「你在幹什麼?說!不說的話,我就給你好看!」長工將老太婆推倒,突然拔刀出鞘,把閃著白光的鋼刀亮到她眼前。

  但老太婆卻悶不出聲,只是顫抖著手,吃力的聳著肩頭喘息,她的眼睛睜得很大,彷彿眼球就要從眼眶裡掉出來似的,同時又像啞巴似地緊抿著嘴沉默不語。這時長工忽然意識到這個老太婆的生死,完全操縱在自己手裡;而這個意識,使他方才熊熊燃起的憎惡之心,突然間冷卻了。所剩下的,只是做了某個工作並且圓滿完成時的得意和滿足。

  於是,他注視著老太婆,把語調放軟了些說:「我不是檢非違使廳的官吏,只是偶然路過城樓下的旅客。所以我不會抓你或找你麻煩,你只要告訴我,你在這種時候在這城樓上做什麼就可以了。」

  這時,老太婆的眼睛張得更大,直直的盯著長工,如同肉食鳥發現了食物般專注。而後,她那張布滿皺紋、幾乎和鼻子連成一塊的嘴,好像在嚼什麼東西般蠕動著,細窄的喉嚨凸起的喉結跟著上下移動。隨後從她的喉嚨發出如烏鴉嘶鳴的聲音,斷斷續續地傳入長工的耳中。

  「拔下這頭髮……拔下這頭髮……是想拿它來做假髮髻。」

  長工對這出乎意料而又平凡的答覆感到失望。就在失望的同時,原有的憎恨和冷冽的侮蔑,又潛回心中,而表情也回復成一開始時的模樣。

  老太婆一手還拿著死人的長髮,用蟾蜍般鳴叫般的聲音,期期艾艾的解釋:「是的!拔死人的頭髮,或許是件罪大惡極的事。但是,這裡的死人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像我剛才拔她頭髮的那個女人,她生前把蛇切成四寸一段一段的,晒乾了充當魚乾,把它拿到東宮護衛的營裡去賣呢!要不是她染上瘟疫死了,恐怕現在還幹著這營生哪!好笑的是,東宮護衛們還誇她賣的魚乾味道好,天天買去當菜吃。我其實並不認為她做的是壞事,因為如果她不這麼做,就只有活活餓死的分,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相同的,我也不認為我現在所做的事是壞事,這完全是情非得已,不這麼做就得餓死。」

  老太婆說的話意思大概是這樣。

  長工把刀收回刀鞘,左手按著刀柄,冷冷的聽著。他一面聽,右手一面撫摸著那顆泛紅的大面皰。當他在傾聽這番話時,心中忽然產生一股勇氣,這正是他剛才在城門下所欠缺的勇氣;而且,與他方才抓住老太婆時的勇氣完全相反。此時,他對餓死或做賊的抉擇,已經不再感到迷惑,以他現在的心情,餓死這種念頭根本連想都不用想,就被逐出腦際。

  「真的嗎?」

  等老太婆說完,長工以嘲弄的口吻反問著,然後他忽然往前跨出一步,右手也離開那顆大面皰,一把抓住老太婆的領口,惡狠狠地說:「那麼,如果我剝下你的衣服,你也不會恨我吧?因為如果我不這麼做,我就得餓死啊!」

  說完,他急急剝下老太婆的衣服,又用腳把撲過身來的老太婆踢倒在死屍上。到梯口,只有五步的距離。長工把奪來的檜木皮顏色的衣服夾在腋下,迅速沿梯而下,消失在黑夜的深淵中。

  不久,像僵死了般倒在屍體中的老太婆,赤裸著身體頹然站起。她口中唸唸有詞,低泣呻吟著,靠著仍在燃燒的火光費力的爬到梯口。接著,她倒垂著雪白短髮的頭,窺視著城門下。但外面只有黑沉沉的夜。

  誰也不知道長工的去向。

簡析:作者藉歷史故事的背景與人物,表現近代的主題,將個人主觀的思想具體化。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攫住古人的心和今人的心底共同點,亦即所謂人性的閃光」。以說故事的方式書寫,用將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小說的舞臺背景,屢遭饑荒、災變、瘟疫,陰森荒涼、蕭條破敗,人煙稀少,死屍腐臭的羅生門,人們處於飢餓的死亡邊緣。藉一個被解僱、在羅生門避雨的長工,道德心靈的變化,呈顯人性的脆弱多變,無法自主。起初他在餓死與當強盜之間猶豫,因缺乏勇氣而下不了決定。接著看見老太婆拔死人的頭髮,使他湧現強烈的道德心,認為這種行為是極大的罪惡,務必譴責制止。當老太婆說明自己為了存活不得已才如此,竟使他產生當強盜的勇氣,且立即實踐,剝取老太婆的衣服,走入暗沉沉的夜。場景的刻劃,掌握整體視覺氛圍,城樓上被拋棄的死屍,白日為了啄食腐屍,數不清的烏鴉盤旋空中,黃昏雨的沉悶陰暗,也兼顧極小的如梁柱上的蟋蟀;嗅覺上,屍體腐爛臭氣熏天。人物刻劃重點在長工的心理,老太婆的慌亂恐懼,也描寫得十分傳神,尤其她赤裸裸地爬起來,望向暗沉沉的夜,那長工消失了身影之處,更叫人毛骨悚然。形象逼真,長工不時擠著臉上的面皰,老太婆的衰弱乾瘦,屍體的形象,展現在死亡邊緣掙扎的肉體生命。荒涼恐怖的末世,襯托陰暗利己的人性,情景交融,渾然為一;深刻的道德思考,蘊藏其中,極富啟發性。

 

橘子 芥川龍之介 著,賴祥雲 譯

  一個陰霾的冬天黃昏,我坐在橫須賀北上的二等客車的角落裡,呆呆地等著開車的汽笛聲。老早亮了電燈的車廂中,居然除我之外再沒有其他乘客。往外探望,微暗的月臺,今天也稀奇地沒有送行人的蹤影,只有一隻被關在鐵籠裡的小狗,不時悲哀地叫著。這些景象,跟我當時的心境,簡直是不可思議地相和諧。說不出的疲憊、倦怠,就像灰濛濛要下雪的天空一樣,把陰沉沉的影子映在我腦中。我雙手一動也不動地插在外套的口袋裡,連拿出晚報來看的精神都沒有。

  然而沒多久開車的汽笛響了。我微微感覺心底的舒暢,把頭靠著後面的窗框,就等著眼前的車站即將開始向後滑退。可是說時遲,那時快,忽然從剪票口傳來尖銳的木屐聲,緊跟著車掌的吆喝聲。我坐的二等車廂的門「嘩啦」一聲打開了,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慌慌張張地闖了進來。同時,火車震動了一下,緩緩地開動了。一根一根橫過眼前的月臺柱,像是被冷落一邊的運水車,還有那些向車裡旅客道謝給小費的搬運工人—這一切,在吹打著車窗的煤煙裡,都依依不捨地倒退了。我好不容易鬆了一口氣,這才邊點香煙,邊睜著無精打采的眼皮,向坐在前面的小女孩瞥了一眼。

  腦後是一個用沒有光澤的髮絲結成的髮髻,滿是皸裂的兩頰脹得紅紅地,道道地地的鄉下女孩。而且在鬆弛無力地垂落著骯髒的淡綠色毛圍巾的膝上,還有一個大包袱。她凍傷了的雙手抱著包袱,還小心翼翼地緊握著一張三等車票。我不喜愛這小女孩庸俗的面容,她邋裡邋遢的服裝,也令人不快。最後,連那二等和三等都辨別不清的愚蠢,更使我生氣了。也是存心想忘掉她,我點燃香煙,把口袋裡的晚報漫不經心地攤開在膝上。這時候,那投射在晚報上的戶外光線,突然變成電燈光,那印刷不良的幾欄鉛字,卻意外鮮明地浮現在眼前。不用說,火車正駛入橫須賀一連串隧道的第一洞了。

  環視燈光映照下的晚報版面,想抹掉我的憂鬱,人世間卻始終有過多庸俗的事件!講和問題、新郎新娘、瀆職事件、訃文廣告—在火車竄進隧道的瞬間,我一時錯覺火車疾行的方向像是顛倒了過來似的,一邊卻機械的瀏覽那一段段寂寞荒涼的新聞。然而我仍然不能不意識到,那女孩恰似卑俗的現實化成人的形象,坐在我的眼前。

  這隧道裡的火車,這鄉下的小女孩,以及被瑣碎、庸俗的新聞充滿了的晚報—這不就是象徵嗎?這不就是那不可解的、下等的、無聊的人生的象徵嗎?我感到一切都百無聊賴了,將剛讀的晚報丟開,又把頭靠在窗框上,像死了一樣閉住眼睛,隨著矇矇矓矓起來。

  是幾分鐘過後吧,忽然感受到某種受脅迫的心情。我不自覺地看了看周遭,不知何時,那女孩已從對面移坐到我旁邊,不住地想打開窗戶;但是笨重的玻璃窗卻不容易打開。她那滿是皸裂的臉就更加泛紅了。時時倒抽著鼻涕的聲音,和輕微的上氣不接下氣的聲音,急遽地傳入我的耳裡,當然這些是能引起我些許同情的。這時,火車一定是駛近隧道口了,只要一看暮色裡,盡是枯草發亮的兩邊山腰逼近窗旁,也可以知道的;可是這女孩卻偏偏要拉上特意關好的車窗。我簡直想不通;不,我猜想那只是她的反覆無常罷了。因此,我在心底依然懷著一股冷冰冰的意念,用祈望她永不會成功的冷酷目光,望著那凍傷的手在苦戰惡鬥地開著窗。忽然隨著火車轟隆轟隆地衝入隧道,那玻璃窗終於「答」一聲拉了起來。從那方形的窗口中,像把煤炭溶化了似的濃黑的空氣,頃刻間變成使人窒息的煙霧,濛濛地瀰漫到車裡來。我本來喉嚨就不舒服,這一下卻來不及把手帕蒙上臉,滿面被濃煙一沖,幾乎喘不過氣而咳嗽起來了。但是那女孩還是毫不介意地把脖子伸出窗外,讓夜風吹拂著她的鬢髮,目不轉睛地凝望著火車前進的方向。我在煤煙和煙火中注視著她的姿容。假若從那漸漸亮起來的窗外沒有泥土的氣味、枯草的芬芳、水的清香、冷清清流進來的話,好不容易抑住了咳嗽的我,準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大罵這陌生的女孩,叫她關上窗戶的。

  然而那時火車已經輕易地穿出隧道,駛進夾在枯草叢生的兩山間貧瘠的郊外平交道了。在平交道的旁邊,破陋的茅草房和瓦屋錯雜而擁擠地亂蓋一團。大概是平交道看守人揮動的吧,但見一面淡白的旗子懶懶散散地在暮色裡搖動。火車才出隧道—我看見在蕭索的平交道柵欄邊,臉頰紅通通的三個男孩並肩挨擠在一起。他們的個子都是矮矮的,像是被陰暗的天空壓縮了似的,而且穿著跟這郊外陰慘光景同樣顏色的衣服。他們仰著頭看飛馳而過的火車,一齊揚起手,提高可憐的嗓門,拚命地吶喊著捉摸不出意義的聲音。就在這瞬間,那半身伸出窗外的女孩,把凍傷的手一直伸出去,使勁向左右揮動。忽然,五、六顆使人心動的被陽光染紅的橘子,從半空中撒落在那些孩子們的頭上。我不覺屏住了呼吸。剎那間,我瞭然一切了。這該是上工去的女孩,把藏在懷裡的幾顆橘子從窗口扔出去,酬勞那特地來平交道送行的弟弟們吧!

  那暮色蒼茫的郊外平交道,像小鳥般喊叫的三個孩子,以及從他們頭上撒落的鮮豔的橘子的色彩—這一切,在車窗外瞬間就消逝了。但是這些光景卻深刻而清晰地烙印在我心版上,我感覺到一陣莫名其妙的爽朗湧上心頭。我昂然地抬起頭,鄭重地端詳那女孩。那女孩不知何時已經回到我前面的座位去了,她坐在那兒,仍然把滿布皸裂的面頰深埋在淡綠色的毛圍巾裡,那抱著大包袱的手中,緊握著一張三等車票……。

  這時候,我才忘掉那幾許不可言喻的疲憊和倦怠,那不可理解的、下等的、無聊的人生。

簡析:作者抒發在沉鬱黯淡的生活中看見一絲光明的感動。小說採敘述的筆法,並無任何對話。以我為敘述觀點,抒寫一位對人生感到厭倦的知識分子,在火車上看見一位正要到都市當傭工的少女。先從反面寫,我對少女實在難以容忍,因她拿三等車票,竟搭上二等車廂,且衣著邋遢,雙頰紅通通,手已凍傷;進一步強化她令人惱火的舉動,火車進入山洞,空氣非常汙濁,她居然努力想打開車窗,更令人難以消受。最後當我看見少女把五六顆橘子拋給在平交道柵欄邊向她揮別的弟弟們時,我感受到少女與弟弟之間那真摯純厚的愛。小說的結局把一切觀感翻轉,呈現出奇突感人的內涵。藉景抒情,景色與情意渾然一體。整篇小說構思精巧,筆致生動,更有一種含蓄深婉之美。

 

十一、相關名句

1.恨能挑起紛爭,愛能遮掩一切過失。(聖經‧箴言)

2.遮掩人過的,使人愛他;屢次挑錯的,彼此相愛的人也會疏離。(聖經‧箴言)

3.愚蒙人是話都信,練達之人步步謹慎。(聖經‧箴言)

4.幾乎很少的爭吵是不牽涉到談話的。在鼻子挨揍或者槍擊開始以前,一定會有一些語言交換。(早川博士)

5.藉著語言,我們不僅可以影響將來,更對將來的事物有相當大的控制力。(早川博士)

6.我們是有這樣的想法,才使用這樣的字句?或者我們的想法,受所學的語言系統控制呢?(早川博士)

7.發現自己的偏倚,是啟開智慧的鑰匙。(早川博士)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4回)

16~17題組:

  用心閱讀偉大藝術家的作品之後,我們往往會被壓倒在偉大的力量之下,不自覺地把其他的作家拋諸腦後。恰似張大眼睛直接瞪視太陽光,再把眼珠轉開,霎時便呈現一片幽暗。我第一次閱讀戰爭與和平的時候,不記得我曾怎樣輕蔑過俄國其他的作家,但,這是多麼不正確的事啊!我們該知道,太陽之外,還有月亮與星星。歌德嘆服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之際,對於繪製「法迪坎宮壁畫」的拉斐爾,仍舊不敢妄加輕蔑。            (芥川龍之介〈侏儒小語〉)

賞析:本篇摘自芥川龍之介的散文。全篇以直視太陽光來詮釋閱讀偉大作家的作品,說明受震撼的程度,後文一轉,說明因此蔑視其他作品並不合理,並以畫作說明,世間事物多樣,價值與成就豈能妄加評斷?

 

18~20題組:

  (甲)「據說,項羽在今日之戰前,曾向二十八個部下說:『亡項羽的是天,並不是人力不足。』我說項羽不是英雄之器,不只是因為他闇於計算,更因為他想用天命來搪塞─這可不行。我想,英雄不應該這樣。不知道像蕭丞相這樣的學者會怎麼說。」

呂馬童得意洋洋地左顧右盼,眾人交互輕輕頷首。這時,只有張鼻子高挺的臉,出乎意外地,竟然眼中閃現了一道激動之色。

  (乙)「真的?項羽真的這樣說了?」

  (丙)「據說這樣。」

呂馬童的長臉大幅度上下擺動著。

  (丁)「不是很懦弱嗎?至少不像男子漢吧?英雄就該與天作戰。」

  (戊)「我想,縱知天命,也要繼續戰鬥。」

  (己)「這麼說來,項羽──」劉邦抬起銳利眼光,望向秋夜。

  「才真是英雄之器啊!」       (改寫自芥川龍之介〈英雄之器〉)

賞析:本篇改寫自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全篇透過兩人的對話,披露作者認為的「英雄特質」在於「與天抗爭」。呂馬童由項營叛離,最後一役項羽更以項上人頭相贈,呂馬童卻在漢軍陣中譏笑項羽,反倒是劉邦,在整篇文章中,顯出英雄相惜的氣度。

 

甲卷(第4回)

11~12題組:

(甲)生母於三十二歲時生下他,八個月後猝然發狂,其後終生為狂人。龍之介被生母胞兄芥川家收為養子,因芥川家是延續十幾代的士族(武士),門風高尚,文學、演藝、美術等均是士族子弟必修科目。或許是環境使然,再加上天資聰穎,他閱讀的書籍涉獵極廣,使他日後不但成為傑出的作家,更是個博學之士。

(乙)其所創作之小說始於歷史題材,如羅生門、鼻子、偷盜等;繼而轉向明治文明開化題材,如舞會、阿富的貞操、偶人等;後寫作現實題材,如桔子、一塊地以及秋等。在創作中注重技巧,風格纖細華麗,形式、結構完美,關心社會問題與人生問題。一九二五年發表自傳性質小說大島寺信輔的半生。一九二七年發表短篇河童,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制度作了尖銳的嘲諷。

 

13~15題組:

  蕭森的巫峽已過/吠日的犬聲已是昨天的驚愕/背後江流急急奔來疑為一支伏兵殺出/悚然回顧,我的頭/幾幾乎撞亂了/神女峰清晨剛梳好的髮髻/赤壁,只要再做半個夢就到了/讀史人俯身向水發問:/誰是焚舟沉戟的英雄?/孟德是,周郎是/蒼苔更是/一股勁兒往斷崖上爬

  而大江/不論東去西來,浪淘盡什麼魚蝦/流經我的胸口然後才會洶湧起來/銅琵琶才會鏗鏘起來/蘇翁的念奴嬌才會風騷起來/江水洗過的漢字一一發光

(節錄洛夫〈出三峽記〉)

賞析:行經三峽,由景入情,緬懷三國 赤壁之戰的歷史人物,以及豪放詞人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 赤壁懷古,當年蘇軾發出「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悲壯感慨,而今的洛夫詠史懷人,不就是當年的蘇軾的化身嗎?也許千古詩人的多愁多感是永遠契合相通。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直接使用日語漢字詞彙,是本地國語的一種現象,例如「便當」一詞,即源於日語而非國語所原有。下列文句「 」內,何者屬於這類詞彙 (A)餐廳有服務生代客「泊車」 (B)便利商店提供「宅急便」服務 (C)「忍者」矇著臉,在角落吹暗箭 (D)那家日式「涮涮鍋」好吃又便宜 (E)《百年「物語」》號稱是電視臺年度大戲。              〔91指考〕

答案:(B)(C)(E)

解析:(A)「泊車」是英語park。(B)「宅急便」、(C)「忍者」、(E)「物語」是常見的日語漢字。(D)「涮涮鍋」是指將肉片稍微在鍋裡燙一下就吃的中國烹調法。

‧本題測驗目標為詞語之辨識能力。本課為日文翻譯小說,與分辨日語詞彙有相關性。

 

(二)延伸補充

2.閱讀下列短文,回答(1)、(2)題。                      〔99指考〕

他站在門前的階梯上,伸手到褲子後口袋裡拿大門鑰匙。咦,不在這。在我脫下來的那件褲子裡。得去拿來。那衣櫥老是嘰嘎作響,不好去打擾她。剛才她翻身的時候,睡得正香呢。他悄悄帶上大門,又拉緊一點,直到門底下的護皮輕輕覆住門檻,像一張柔軟的眼皮。看起來是關緊了。反正到我回來前沒關係吧。

(大衛‧洛吉〈小說的五十堂課〉,節錄詹姆斯‧喬伊斯《尤里西斯》)

(1)下列關於上文情節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他」關上門之後,才發現身上沒帶鑰匙 (B)「他」不確定鑰匙是在衣櫥裡還是在褲子口袋裡 (C)「他」因體貼「她」睡得正香,寧可不回房間拿鑰匙 (D)「他」擔心不鎖門會令「她」睡不安穩,還是決定拿鑰匙鎖上門。

(2)下列關於上文的分析,錯誤的選項是 (A)全文以「第三人稱」(他) 和「第一人稱」(我)的敘述觀點交錯進行 (B)全文由兩個動作(門前摸褲袋、帶上大門)及動作時的獨白所構成 (C)第一次的獨白是「他」的想法,第二次的獨白是「作者」的想法 (D)文中的兩段獨白,是為了呈現故事人物腦海中的思緒活動。

答案:(1)(C) (2)(C)

解析:(1)(A)由引文「他站在門前的階梯上,伸手到褲子後口袋裡拿大門鑰匙……他悄悄帶上大門」,可見「他」先發現沒帶鑰匙,但還是離開,把大門帶上。(B)由引文「咦,不在這。在我脫下來的那件褲子裡。得去拿來。」可知「他」確定鑰匙是在另一件褲子裡,掛進衣櫥了。(C)為正答。由「那衣櫥老是嘰嘎作響,不好去打擾她。剛才她翻身的時候,睡得正香呢」及將大門拉緊,心想:「反正到我回來前沒關係吧。」可知「他」的體貼。(D)「他」決定不打擾「她」,因為「她」睡得正香,他沒有進房間拿鑰匙,離開前把大門拉緊。

(2)(A)他站在門前的階梯上,伸手到褲子後口袋裡拿大門鑰匙。」「他悄悄帶上大門,又拉緊一點,直到門底下的護皮輕輕覆住門檻,像一張柔軟的眼皮。看起來是關緊了。」為第三人稱敘述觀點,其他為第一人稱。本選項正確。(C)本選項錯誤,應改為兩次的獨白都是「他」的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