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十三課 夏之絕句    簡 媜

一、背景

本文選自水問卷二水經,是作者大學時期的作品。簡媜曾說:「我經常覺得,我對世界的認識,並非循由人的管道而來,而是從大自然的啟發中得來。我對於色彩、聲音、動植物的認識早在上學之前就已經有了雛形。」(從寂地出發,終歸幻滅)這段話可以說明早期簡媜的作品中,自然景物意象承載意義的分量。本文也不例外,透過夏日蟬鳴的描寫,追述童年往事,並抒發對自然、對人生、對生命的感觸。

 

二、作者簡介:簡媜

本 名

敏媜:簡媜的姑姑們原本幫她取名敏增,可是父親報戶口改成敏楨,因為他一直不甘心她是個女兒。小學時愛哭,見橋墩下一群布袋蓮流過,也要哭。老師說她是真正的女孩子,所以改名為敏嫃。高中時翻開戶口名簿,赫然是敏媜,頓時五內轟雷。如果名字風波暗示她必須同時經歷四個人的命運,三歲小孩的憂鬱也不無道理。

技巧與風格

1.札記式的寫作方式:作品中有濃烈的動人氣息,這和她善於省思,愛作札記有很大的關係。以札記做寫作的基礎,這種寫法,可以具見於她的《私房書》。

2.化零為整的有機結構:簡媜的寫作主題恆是環繞著自身與四周圍而發展。而以架構來說,簡媜則喜歡以數個可以自成單篇的標目,共同構成一個主題,讓它形成有機的結構,如作品《女兒紅》。

3.以第一人稱側身字裡行間:簡媜的許多文字都像是無時無刻對自己的私房話,與生死大化的閒閒對答,竊竊私語。這種寫法最容易直接滲入讀者意識,引導讀者進入自己的思維範疇,讓作者的記憶,透過文字做媒介,繪聲成狀的在讀者面前演活,而轉化為讀者的經歷。這可說是一種在平面中呈現立體的文字藝術。

4.古典文字的銷融與轉化:以文字的遣用而言, 簡媜喜歡將古典詩文融入現代散文,以造成文字的精鍊與詩化。她喜歡運用典故,喜歡將古典詩文中許多的意境或許是前人感慨天地四時之變化,或許是一切人事遇合的悲喜擷取其精華,將之融入一己的情感、經歷中。

5.母語的大量運用:她常積極的運用她的母語—閩南語來表現本土鄉情。這種手法,可以《月娘照眠床》為其代表作。

作品《水問》

1.是簡媜第一本散文集,依次分成〈花誥〉、〈水經〉、〈悲賦〉、〈碎詞〉、〈繼語〉和〈化音〉六卷。每卷都有一小段卷首語,提示主題,使全書卷卷相續而合成一個整體。此書忠實記錄簡媜大學四年生活及情思,宛如其斷代史。

2.書名取自書中同名單篇散文,簡媜為臺大醉月湖中一個自沉殉情的女大學生而憐傷,其中亦有自我對情愛的質疑與困頓,若以整體而言,則可視為一滴好問的水,沿河床日夜奔流,要問清生命的緣由,存有的理則。

3.然而「就像每一滴酒回不了最初的葡萄,我回不了年少」(〈水問序〉),《水問》一書,分明是杜鵑花城一個生命空間尚不寬闊,但秉性慧黠、純真敏感女大學生,多情入世姿態的實見實錄。

作品《女兒紅》

《女兒紅》裡,化零為整的有機結構這種作法相當明顯;她把全書分為三輯:

1.輯一〈暗紅〉:寫的是生命意識中的死亡與再生、幻滅與真實。

2.輯二〈磚頭紅〉:有關母性的溫暖與童年的記憶。

3.輯三〈火鶴紅〉:有更多的記載是有關作者行路人間時,種種幽深隱祕的內心世界;由於一件件的經歷,都似一枚枚火烙的印記。

而種種紀錄,不管是為人母者,或者仍為年少的女子,其實都是世間女兒的心聲,所以全書也因之自然匯集成一完整的主題。

作品《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1.民國九十五年陪先生居留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作短期訪問學術交流期間,孩子就讀美國小學四年級幾個月的伴讀遊學記錄。她以風趣、幽默的口吻描述遊學生活的點滴,涵蓋地理、教育、親情、友情、各國民情風俗縮影等內容。她同時做了很為難的思索:「在那一塊土地成長會不會更好?」

2.美國老師送給學生的十二樣禮,每一樣都是人生中最善向、有價值的學習,導向道德與品格,沒有一樣提醒與功課、競爭有關。茲摘錄美國老師送給學生的十二樣見面禮如下:

第一件:牙籤—挑出別人的長處。

第二件:橡皮筋—保持彈性,每件事情都能完成。

第三件:OK繃—恢復別人以及自己受傷的感情。

第四件:鉛筆—寫下你每天的願望。

第五件:橡皮擦—每個人都會犯錯,沒關係的(everyone makes mistakes and it is OK)。

第六件:口香糖—堅持下去就能完成工作。而且當你嘗試時,你會得到樂趣。

第七件:棉花球—提醒你這間教室充滿和善的言語與溫暖的感情。

第八件:巧克力—當你沮喪時會讓你舒服些。

第九件:面紙—幫別人擦乾眼淚(to remind you to help dry someone's tears)。

第十件:金線—記得用友情把我們的心綁在一起。

第十一件:銅板—提醒你,你是有價值而且特殊的(to remind you that you are valuable and special)。

第十二件:救生員(糖果代替,救生圈形)—當你需要談一談時,你可以來找我。

 

三、簡媜重要著作表

書 名

時 間

性 質

備 註

水問

民國74

散文

對情愛的探問

只緣身在此山中

民國75

散文

對道性的觀照

月娘照眠床

民國76

散文

對鄉音的捕捉

私房書

民國77

札記

解析人事和生活

下午茶

民國78

小品散文

寓人生理趣於閒適

觀察記錄城鄉差距

夢遊書

民國80

散文

胭脂盆地

民國83

散文

女兒紅

民國85

散文

女姓探勘

頑童小蕃茄

民國86

散文

童年史

紅嬰仔

民國88

散文

育嬰史

天涯海角─

福爾摩沙抒情誌

民國91

散文

家族史

好一座浮島

民國93

散文

社會觀察

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民國96

散文

教育與生活

 

四、課文深究

(一)下列文句,簡媜意旨為何?

課文文句

作者意涵

春天,像一篇巨製的駢儷文

春天的富麗繁縟像駢文的華麗形式。

夏天,像一首絕句

夏天是聲音的季節,以蟬聲為代表,而蟬鳴的音色優美、節奏明朗,高漲處突然中止,正如絕句的優美明朗,篇幅雖短小而餘味無窮。

蟬聲的急促,在最高漲的音符處突地戛然而止

意謂生命的美而短暫。

捉得住蟬,卻捉不住蟬聲

具有承先啟後的效果。

美的事物須讓其自然呈現,而非一時「雅興」。若想用人為束縛來掌控牠,束縛得了形軀,卻使牠不樂其志,黯然不鳴,所以「鉛筆盒卻從來不會變成『音樂盒』」。你聽,那沒被捉的,牠們依舊在高高的樹上叫,為我們安排夏季的音樂饗宴。

(二)全文以怎樣的語言風格,寫童年回憶及多角度著墨蟬聲?

內 容

語言風格

童年回憶

以素樸、曉暢、平淺的語言寫童稚天真的愉悅

多角度著墨蟬聲

多用意象及想像,極其細膩的描寫蟬聲

 

(三)本文中提出「蟬亦是禪」。藉「蟬」、「禪」同音,將涵意作進一步的推衍。請仿此句式,將下列表中各字作諧音聯想,並加以說明。

本 字

諧音字

聯想說明

由蟬鳴使人心靈透明澄淨,聯想到清靜無垢的禪境

由不知為何而忙,聯想到盲目盲動

由細長的絲縷,聯想到纏綿的思念

由蠶的作繭自縛,聯想到塵網纏身

由氣候時晴時陰,聯想到對方的情愛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鹿

祿

由追野鹿,聯想到爭奪祿位

 

五、絕句與駢文

名 稱

產生年代

用 韻

句、字數

特 色

絕 句

韻文

四句,分五、七言

有浪漫、自然、寫實、邊塞、奇險、綺情等派風格

駢文

或駢儷文

或四六文

秦漢時已多對偶句,東漢濫觴,魏晉六朝時大盛

非韻文

不限句數,以四、六字句為主,常夾有雜言,唐以後出現通篇四、六句的駢文

對偶工整、韻律和諧、詞藻華麗、用典繁多

 

 

 

 

六、現代女性作家剪影

筆 名

本 名

風 格

著 作

簡媜

簡敏媜

以抒情散文為主,鄉土田園、宗教信仰、都會生活、兒童成長、女性內心世界等都是她關注主題。文思奔放細緻,句法流動鮮活,風格繁複多變

散文:水問、女兒紅、只緣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胭脂盆地、紅嬰仔、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好一座浮島、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

篇章:夏之絕句、問候天空

琦君

潘希珍

改名

潘希真

散文家兼小說家,以回憶故鄉、童年、親人、師友的散文為人所稱道。文字雅潔清麗,情感委婉真摯,風格含蓄溫厚

散文:琦君小品、煙愁、紅紗燈、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

小說:菁姐、錢塘江畔

篇章:髻、一對金手鐲

李黎

鮑利黎

散文、小說兼寫。文字簡潔俐落中常含深遠意義

散文:悲懷書簡、尋找紅氣球、玫瑰蕾的名字

小說:最後夜車、天堂鳥花、袋鼠男人

篇章:愛之淚珠

林文月

林文月

集學者、散文家、翻譯家於一身。散文質而自有膏腴,樸而自有丰采,雖屬女作家卻無一般閨閣氣息

散文:遙遠、午後書房、擬古

譯作:源氏物語、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

篇章:給母親梳頭髮

曉風、可叵、桑科

張曉風

以散文為主,亦涉及戲劇與小說的創作。早期散文意象優美、純淨,後期則社會批判性增強,視野由小我拓展至大我,余光中評其散文為「亦秀亦豪的健筆」

散文:地毯的那一端、我在、再生緣、愁鄉石、從你美麗的流域

戲劇:武陵人、和氏璧

篇章:從你美麗的流域、春日與月夜

龍應台

龍應台

以雜文和文學評論為主。早期寫專欄「野火集」時,詞鋒尖銳犀利,旅歐後風格蛻變,往往以歷史、文化的角度剖析社會現象

散文:野火集、野火集外集、人在歐洲、看世紀末向你走來、百年思索

篇章:致命的星空、焦急、正眼看西方

 

七、人物成語請將下列空格填上答案

1.

四面楚歌─( 項羽 )

2.

借筯代籌─( 張良 )

3.

多多益善─( 韓信 )

4.

蕭規曹隨─( 蕭何 )( 曹參 )

5.

胯下之辱─( 韓信 

6.

破釜沉舟─( 項羽 

7.

運籌帷幄─( 張良 

8.

約法三章─( 劉邦 

9.

秋毫無犯─( 劉邦 

10.

成也( 蕭何 ),敗也( 蕭何 )

11.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韓信 )

 

八、課文、注釋補充

1.第二段「應該找一條清澈潔淨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暗用許由「洗耳」的典故。

許由字武仲。堯聞致天下而讓焉,乃退而遁於中岳潁水之陽,箕山之下隱。堯又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耳於潁水濱。時有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遊,欲聞求其名譽。汙吾犢口。』牽犢上流飲之。許由歿,葬此山,亦名許由山。                  (皇甫謐‧高士傳)

語譯:許由,字武仲。堯聽聞他的名聲要將天下讓給他,許由隱遁到中岳潁水的北岸,箕山之下。堯又召許由作九州長,許由不欲聽聞,於是到潁水之濱洗耳朵。當時有個名叫巢父的人牽著小牛要去飲水,看見許由在洗耳,問他原因。許由回答說:「堯想找我去做九州長,我討厭聽到這聲音,所以來洗耳。」巢父說:「您如果身處高岸深谷,無路可通達,誰能見到您?但您卻故意浮遊於江湖人世,想求取自己的美名。你(在此洗耳)沾汙了我小牛的口。」於是牽著小牛到上游去飲水。許由死後,葬在此山,人名之為許由山。

補注:《世說新語‧言語第二》下注引皇甫謐說許由:「由為人據義履方,邪席不坐,斜膳不食,聞堯讓而去。

 

2.注釋「10」─天方夜譚

又名( 一千零一夜 ),是古阿拉伯的童話故事集,內容敘述波斯王因妻子不忠而懷疑天下所有婦人皆無法守貞,每日選一處女入宮,隔日即予殺害,後遇聰明的宰相之女山魯佐德,每夜為他說一段故事,保留結局許諾隔夜再說,一再延長死期,終使國王廢掉惡習。全書反映出中古時代阿拉伯及亞洲諸國的風貌,作者與成書年代均不詳。

耳熟能詳的故事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辛巴達航海旅行記、阿拉丁和神燈、漁夫和魔鬼。

漁夫和魔鬼:

五百年前有個神仙把巨魔收到瓶裡,並丟棄在海底裡。巨魔曾經許過一個願望,誰能把這個瓶子撈起來,打開瓶塞,救他出來,他就送給這個人一座金山。可是,五百年過去了,沒有人把這瓶子撈起來,巨魔十分氣惱,他詛咒說:「以後如果誰把我救出來,我就一口把這個人吞掉。」

有一天,有個青年漁夫撒網捕魚,當他收網時,發現網裡有一個古舊的瓶子,他把瓶塞打開,啊!一陣濃烈的煙霧噴出來,徐徐吐出一個比山還大的巨魔。

巨魔「哈哈哈」的大笑著,震得海濤洶湧起來。他說:「年輕人,你把我救出來,我本應謝謝你,可是,你做得太遲了,倘若你早一年把我救出來,你就可以得到一座金山啦!但我等了五百年,我已不耐煩了,所以我許了個惡願,要把救我出來的人一口吃掉。」

那青年漁夫吃了一驚,但立即鎮定地說:「這麼小小的瓶子,怎能裝得下你呀,你一定說謊,你再回到瓶子給我看看吧!」那個巨魔立即又化作一股濃煙,徐徐進入瓶子裡。這時候,那年輕漁夫不再遲疑,連忙用瓶塞堵住了瓶口。

 

九、字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退

取一人頭並心肝,「卻」收頭囊中(杜光庭‧虬髯客傳)

「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卻」匈奴七百餘里(賈誼‧過秦論)

置動詞後,相當於「掉」、「去」、「了」

讓人了「卻」憂慮

於此失「卻」局,奇哉(杜光庭‧虬髯客傳)

一片花飛滅「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杜甫‧曲江詩二之一)

正好

魯智深提起禪杖,「卻」待要發作(施耐庵‧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考慮著如何啟齒,「卻」聽金發伯說(洪醒夫‧散戲)

竟然

沒想到她「卻」早有預謀,早已退妝(洪醒夫‧散戲)

推辭

兼議從容,無前「卻」也(杜光庭‧虬髯客傳)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孔明借箭)

但是

肅允諾,「卻」不解其意(羅貫中‧孔明借箭)

把柳條鞭打那馬,「卻」跑不去(施耐庵‧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探他虛實,「卻」來回報(羅貫中‧孔明借箭)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李商隱‧夜雨寄北)

2.

不「食」人間煙火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論語‧述而)

吾嘗終日不「食」(論語‧衛靈公)

(ㄙˋ)

餘肉亂切送驢前「食」之(杜光庭‧虬髯客傳)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孟子‧梁惠王‧上)

日「食」人一升,歲衣人一縑(錢公輔‧義田記)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食」之,比門下之客(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妾不衣帛,馬不「食」粟(司馬光‧訓儉示康)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論語‧子張)

飯菜(ㄙˋ)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雍也)

臣賴君之賜,疏「食」惡肉(韓詩外傳)

設酒、殺雞、作「食」(陶淵明‧桃花源記)

食物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孟子‧梁惠王‧上)

日有「食」,歲有衣(錢公輔‧義田記)

3.

白白的、平白的,副詞

「徒」勞恨費聲(李商隱‧蟬)

馬齒「徒」長(自謙年歲徒增而毫無建樹)

「徒」勞無功、「徒」步當車(走路當作乘車/比喻悠閒自在)

步行

賁其趾,舍車而「徒」(易‧賁)

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白居易‧慈烏夜啼)

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賈誼‧過秦論)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韓愈‧師說)

門人、弟子

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

學「徒」、名師出高「徒」

只、僅、但,副詞

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孟子‧公孫丑‧上)

4.

量詞,相當於「回」、「次」

把令他好奇的東西都一一放在手掌中賞玩一「番」

輪流、更替

漏鼓移則「番」代(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外國的、外族的,形容詞

「番」邦、「番」茄、「番」薯

舊時對邊境少數民族或外國的稱呼

土「番」、紅毛「番」

地名,音

(ㄆㄢ)

「番」禺縣

5.

鳴「金」擊鼓

堅固

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賈誼‧過秦論)

金屬總稱

五「金」、合「金」

黃金

真「金」不怕火煉

青銅或純銅製成的鐘鼎

鐘鼎「金」文

五行之一

「金」木水火土

 

十、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字 音

詞 例

ㄌㄧㄢˊ

怜怜(憐)

ㄌㄧㄥ

著東西

ㄌㄧㄥˊ

聽、聰明俐、箭、螟子、

ㄓㄤˇ

ㄓㄤˋ

ㄔㄤ

為虎作倀

ㄔㄤˊ

年累月、

ㄔㄤˋ

ㄔㄥˊ

棖、(撥弄觸動)

ㄓㄜˊ

裙、存

ㄧˋ

星光熠熠

ㄇㄧㄡˋ

大發論、

ㄇㄧㄠˋ

(姓)

ㄇㄨˋ

(穆)公

ㄇㄡˊ

未雨綢

ㄌㄧㄠˊ

若晨星、(廣遠、空曠)

ㄌㄧㄠˇ

ˋ

ㄌㄨˋ

戰場、莪、

ㄐㄧㄠ

柱鼓瑟

ㄒㄧㄠ

志大言(嘐,誇大的言詞)

ㄔㄡ

ㄌㄧㄢˋ

橫徵暴、殯

ㄐㄧㄢˇ

ㄑㄧㄢ

、簽

ㄧㄚ

低低啞啞(樹枝分叉的地方)、烏(鴉)

ㄧㄚˇ

)劇、然失笑

ㄧㄚˋ

軍、(狹窄的山口。多為進山通道必經之處)

乎成名(惡,如何)

ㄨˋ

ㄜˇ

)心

ㄜˋ

劣、塗(用白土塗飾牆壁)

ㄍㄨㄤ

武夫洸洸(威武貌)、膀(盛大貌)

ㄏㄨㄤˇ

眼、子、惚、洋(水深廣貌)

ㄏㄨㄤˋ

ㄆㄠˊ

ㄎㄨ

)木

ㄎㄨˋ

(褲、)子弟

ㄎㄨㄚ

父、大、(美好容貌)

ㄎㄨㄚˇ

臺、矜(驕傲誇大)(說話粗魯)

ㄎㄨㄚˋ

過門檻、下之辱、(腰骨)

ㄏㄨˋ

巴鼓瑟

洿(深池)

ㄇㄥ

ㄇㄥˊ

受、朧、瞽、)香袖(遮蓋)懂、昧、檸、迷(ㄊㄨㄥˊ)(戰船)

ㄍㄨㄤˇ

大、粗

ㄎㄨㄤˇ

(失意貌)

ㄎㄨㄤˋ

達、墓石、棉先生、金鑛、爌(空闊明亮)

ㄅㄧㄥˇ

氣凝神

ㄅㄧㄥˋ

(並)日而食、合

ㄅㄥˋ

ㄆㄧㄢˊ

文、手胝足

ㄆㄧㄣ

圖、

ㄆㄧㄥˊ

ㄆㄢˋ

 

十一、成語集錦

1.四面楚歌:比喻處於四面受敵的困境。

義近:八方受敵、腹背受敵、孤立無援。

反義:歌舞昇平、勢如破竹、衝鋒陷陣、追亡逐北、撗掃千軍、斬將搴旗、摧堅陷陣。

2.鳴金擊鼓:敲鑼打鼓。古時作戰鳴金撤退,擊鼓進攻。

義近:擂鼓鳴金、敲鑼擊鼓。

反義:偃(掩)旗息鼓、鳴金收兵、銷聲匿跡、掩旗臥鼓。

3.天方夜譚:本為書名,後引申為形容荒誕誇飾的言論。

4.餐風飲露:形容野外生活或行旅的艱苦。本課指蟬以風、露為食。

義近:餐風宿露、吸風飲露。

5.心曠神怡:心情開朗,精神愉悅。

義近:怡然自樂、心神俱暢、軒軒自得。

反義:心煩意亂、心慌意亂、鬱鬱寡歡、心緒如麻、胸有塊壘。

6.拉拉雜雜:雜亂而無規律。或解作不乾淨。

義近:雜亂無章、亂七八糟、七零八落、參差不齊。

反義:頭頭是道、井井有條、層次井然、有條不紊、有條有理。

7.恍然大悟:心裡忽然明白。

義近:茅塞頓開、豁然開朗。

反義:百思不解、莫名其妙、墮雲霧中、混沌迷離、撲朔迷離、大惑不解。

8.行雲流水:飄動的浮雲,流動的水。形容行動或為文寫字飄灑自然,無拘無束的樣子。或解作「比喻無足輕重的事物。」

義近:一瀉千里、酣暢自如、揮灑自如。

反義:鉤章棘句、佶屈聱牙。

9.擲地作金石聲:即「擲地有聲」,形容文辭巧妙華美、音韻鏗鏘有致。

10.寂寂寥寥:寂靜無聲。

義近:寂然無聲、寂若死灰、闃寂無聲、萬籟俱寂。

反義:喧嘩吵鬧、甚囂塵上、聲澈雲霄、人聲鼎沸。

11.人跡罕至: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指偏僻荒涼的地方。

義近:門可羅雀、杳無人煙。

反義:門庭若市、戶限為穿、往來如織、人煙稠密、人煙輻輳、絡繹不絕。

12.呼朋引伴:招引同類型的朋友,結成黨羽。

義近:呼朋引類、引類呼朋。

反義:各自為政(比喻各依自己的主張行事)。

十二、修辭補充

(一)轉化

1.夏天什麼時候跨了門檻進來我並不知道。

2.我提筆的手勢擱淺在半空中,無法評點眼前這看不見、摸不到的一卷聲音!

3.於是我的一顆心就毫無準備地散了開來,如奮力躍向天空的浪頭,不小心跌向沙灘!(也是譬喻)

4.讓我把童年的聲音又一一撿回來。

5.蟬聲是一陣襲人的浪,不小心掉進小孩子的心湖,於是湖心拋出千萬圈漣漪如千萬條繩子,要逮捕那陣浪。(也是譬喻、誇飾)

6.世界還是時時在裝扮著自己的。

7.想像那一隊一隊的雄蟬斂翅據在不同的樹梢端,像交響樂團的團員各自站在舞臺上一般。(也是譬喻)

8.又如澎濤又如駭浪,拍打著你心底沉澱的情緒,頃刻間,你便覺得那蟬聲宛如狂浪淘沙般地攫走了你緊緊扯在手裡的輕愁。(也是譬喻)

(二)譬喻

1.春天,像一篇巨製的駢儷文,而夏天,像一首絕句。(明喻)

2.可是,那輕紗般的薄翼卻已在小孩們的兩顆太陽中,留下了一季的閃爍。(借喻)

3.我們兩眼瞪著前面,兩隻手卻在抽屜裡翻玩著「聚寶盒」。(借喻)

4.歌聲如行雲如流水,讓人了卻憂慮,悠遊其中。(明喻)

5.蟬是大自然的一隊合唱團。(隱喻)

(三)倒裝

1.我喜歡一面聽蟬一面散步,在黃昏。

2.走進蟬聲的世界裡,正如欣賞一場音樂演唱會一般,如果懂得去聽的話。

3.何嘗不是生命之歌?蟬聲。

(四)引用

1.應該找一條清澈潔淨的河水洗洗我的耳朵,因為我聽不見蟬聲。(引用許由洗耳的典故)

2.一段蟬唱之後,自己的心靈也跟著透明澄淨起來,有一種「何處惹塵埃」的了悟。(引用禪宗六祖慧能的詩偈)

3.直到那天上文學史課的時候,突然四面楚歌、鳴金擊鼓一般,所有的蟬都同時叫了起來,把我嚇一跳。(引用項羽的典故)

(五)摹寫

1.是一扇有樹葉的窗,圓圓扁扁的小葉子像門簾上的花鳥繡。(視覺)(也是譬喻)

2.風一潑過來,它們就「刷」一聲地晃盪起來,我似乎還聽見嘻嘻哈哈的笑聲。(聽覺)

十三、結構表

 

 
   

 

 

 

 

 

 

 

 

 

 

 

 

 

十四、課外閱讀

詠蟬詩

   唐‧虞世南

垂緌1飲清露,流響2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3藉秋風。

主旨:以蟬的棲高鳴遠比喻自己清廉高潔的懷抱。

譯注:蟬高居樹上飲著清潔的露水,鳴聲從疏落的桐樹中傳出。因為站在高處,所以鳴聲傳得很遠,並不是憑藉秋風來傳送鳴聲的。(1垂緌:蟬首有鬢,下垂如緌。緌,繫冠的纓。2流響:傳播響聲。亦指傳出的聲響。3非是:不是。)

 

在獄詠蟬   唐‧駱賓王

西陸1蟬聲唱,南冠2客思深。不堪玄鬢影3,來對白頭吟4

露重飛難進5,風多響易沉6。無人信高潔7,誰為表予心8

主旨:作者被誣下獄,藉蟬的高潔自況,說明自己不肯同流合汙。

譯注:深秋的寒蟬不停的鳴叫,激起我獄中人滿懷愁情。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雙翅玄黑的蟬,來對著我這滿頭白髮的人吟唱。霜濃露重有翅也難飛進,秋風吹來蟬聲更顯消沉。沒有人相信我清高廉潔,有誰能替我表白冤情呢?(1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志》:「日循黃道東行,行西陸謂之秋。」。2南冠:楚囚,囚犯的代稱。用《左傳成公九年》,楚人鍾儀戴著南冠被囚於晉國軍府事。以後便以「南冠」或「楚囚」為囚徒的代稱。3玄鬢影:指蟬。古代有婦女梳鬢髮如翼狀,稱蟬鬢。這裡反過來用蟬鬢稱蟬。蟬首色黑,故云玄鬢。亦寓自己正當壯年。玄,黑色。4白頭吟:樂府曲名,郭茂倩《樂府詩集》解題說是鮑照、張正見、虞世南諸作,皆自傷清白正直卻遭誣謗。這裡把「白頭」當作駱賓王自稱,指作者憂愁深重,並非以老者自居,蓋當時作者還不到四十歲。5露重飛難進:喻有翅難飛,處境艱難,不易獲得自由。6風多響易沉:喻有口難辯,不易辯白自己的冤屈。7信高潔:相信我是清高廉潔的。古人以蟬「居高食潔」,為高潔的象徵。8誰為表予心:有誰來替我表明心跡,為我平反冤屈呢?)

 

   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1,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主旨︰借蟬高棲樹枝,比喻自己操守高潔。

語譯︰蟬本就高居樹上,餐風飲露,難得一飽;終日哀鳴,以寄幽恨也是枉然。整夜哀鳴到了五更,蟬聲已轉稀疏,淒淒欲絕,而樹木依然油綠,不加理會。我官職卑微,仍要像桃梗一樣到處飄泊無定,而故鄉的田園早已荒蕪。感謝你(蟬)提醒我,我也和你一樣舉家清白,操守高潔。(1薄宦梗猶泛:引戰國策士偶對桃梗的話︰「桃梗本來是東國的東西,被雕作人偶,表面很安定;然而天驟降大雨,淄水高漲,將不知漂浮到哪兒去!」)

 

蟬賦(節選)   曹植

唯夫蟬之清素兮,潛厥類乎太陰。在盛陽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實澹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內含和而弗食兮,與眾物而無求。棲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隱柔桑之稠葉兮,快啁號以遁暑。苦黃雀之作害兮,患螳螂之勁斧。冀飄翔而遠托兮,毒蜘蛛之網罟1,頡2降身而卑竄兮,懼草蟲之襲予。……委厥3體於膳夫,歸炎炭而就燔4

主旨:言蟬之清高,及其所面臨之浩劫、天敵。

語譯:蟬是清高素雅的,潛藏在純陰之處。在炎熱的夏天,才遊樂於茂密的樹林。牠心境恬淡少欲望,獨自長吟而和悅快樂。鳴聲清厲猛烈,像堅貞之士內心潔白光明。心中含著和祥之氣而不隨意飲食,對眾物無所期求。棲息高枝抬頭仰望,渴飲清涼的朝露。隱身在茂密的柔桑中,快意鳴叫以躲去暑熱。擔心黃雀危害,又害怕螳螂的大鉗子。希望高飛遠舉到樹梢,只見毒蜘蛛的網羅;飛降到低矮的地方,又怕草蟲攻擊。………最後只得獻身於廚師,被火焚煮。(1罟:音ㄍㄨˇ,網的總稱。2頡:音ㄒ一ㄝˊ,飛。3厥:他的、那個。4燔:音ㄈㄢˊ,炙烤、焚燒。)

   羊令野

整個夏天

你的鼓噪不休

那種重複的調子

令人思慮的

不知道誰抄襲誰的語言

 

高枝而棲

飲露餐風

你的自鳴清高

卻在一夜西風裡

噤住了自己的一張嘴

說你是懦夫也可以

說你是哲者也可以

 

不過

最難熬的冬來霜雪

等你脫殼之後

頂多是個空洞的標本 

主旨:這是首諷刺詩。作者利用蟬聲唧唧,拷貝唧唧的意象,諷刺愛抄襲的文人。

 

十五、相關名句補充

‧知了知了你知不知╲在我午夢的邊邊上╲是誰,一來又一往╲拉他熱鬧的金鋸子╲鋸齒鋸齒又鋸齒╲在我院子的邊邊上

知了知了你知不知╲同樣是刺刺又嘶嘶╲去年聽來是迎接╲拉你依依的金鋸子╲鋸齒鋸齒又鋸齒╲今年聽來是惜別

知了知了你知不知╲永恆的夏天多永恆╲夏天的後面是秋天╲鋸齒參參又差差╲可憐短短的金鋸子╲只怕拉不到秋季

知了知了你知不知╲秋天來時這空巷子╲不見我也不見你╲歇了,熱鬧的金鋸子╲斷了,鋸齒與鋸子╲斷了,鋸齒與鋸齒╲秋季來時這空巷子 (節錄自余光中‧聽蟬)

 

 

十六、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15回)

14、15為題組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橛株拘;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莊子‧達生)

譯注

  孔子到楚國去,在路上遇見一位在林中捕蟬的老先生。這位老先生彎腰駝背,用竹竿來捕蟬,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樣。

  孔子問這位老先生:「先生捕蟬技術如此純熟,有什麼道理嗎?」

  老先生說:「我有道理。五、六月間,正是捕蟬的好時候。我剛開始時也常常失手。後來,我在竹竿頂上放兩個丸子,用手舉著,身子不動。這樣訓練幾個月後,丸子在竹竿上可以不掉下來。這時去捕蟬,失敗的機率就很低了。後來,我在竹竿上放三個丸子,如果不掉下來,這時去捕蟬,失敗的機會就只有十分之一了。到後來,我放五個丸子在竹竿上,訓練得不掉下來後,這時去捕蟬,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樣,從不失手。我捕蟬的時候,身體像一截枯樹根一樣靜止不動;手臂就跟一根枯樹枝似的。天地雖大,萬物雖多,除了蟬的翅膀,一切我都看不見。我不回頭,不側身,不因為萬物而轉換我對蟬翅膀的注意力,這樣還有什麼得不到的呢?」

  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用心專一,精神集中,就可以達到神奇的境界。就像這位駝背老人捕蟬一樣啊!」

1痀僂:音ㄐㄩ ㄌㄡˊ,彎腰駝背。2蜩:音ˊ,蟬。3掇:音ㄉㄨㄛˊ,拾取。4累丸:疊放石子。5橛株拘:橛,量詞,截、段。株拘,枯樹根。一說「橛株拘」為「樹樁」。)

 

甲卷(第15回)

13、14為題組

百二十回□□□□至此寫定,一抬頭,已是康熙年間。且把兄弟肝膽、十萬軍機都換他一計空城沽酒去,與孔明對酌。他怡怡然撫琴,拂塵的童子已睡,只聽得他頻頻頷首,道:天機至此甚明;那青埂峰下的石頭合該練得一身靈秀了!這世間躲不過一場情劫。待要請問這劫之一字如何了法?他一指豎在嘴前只說:噓,你聽聽林沖正夜奔。

賞析:這段文字將想像力發揮至極致,完全穿梭時空,假設情境,在清初與三國時的神機妙算孔明對話,以帶出天機,再帶出青埂峰下的石頭;更綰合了元末明初施耐庵 水滸傳中的主角林沖,巧妙地讓各大名著的「要角」站在同一個平臺上,如皮影戲般呈現在讀者眼前。

 

15~17為題組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駱賓王‧在獄詠蟬)

語譯:深秋的寒蟬不停的鳴叫,激起我獄中人滿懷愁情。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雙翅玄黑的蟬,來對著我這正值壯年卻已滿頭白髮的人吟唱。霜濃露重,有翅也難飛進,秋風吹來,蟬聲更顯消沉。沒有人相信我是清高潔白的,有誰能替我表白冤情呢?

 

十七、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下引是一段現代散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山中一夜, (甲)天光從蛇藤的臂膀之隙流瀉下來(乙)無夢(丙)卻被吹落在臉上的葉子拍醒(丁)像千萬隻山靈的眼睛 好奇地打量著我。」(簡媜〈布衣老人〉) (A)(甲)(丁)(乙)(丙) (B)(乙)(丙)(甲)(丁) (C)(丙)(丁)(甲)(乙) (D)(丁)(乙)(丙)(甲)。

〔91.學測〕

答案:(B)

解析:(1)由「山中一夜」可判斷後一句必為「無夢」,因為夜裡睡覺常會作夢,而「山中一夜」卻未作夢,故接「無夢」。(2)由「好奇地打量著我」可判斷前一句必為「像千萬隻山靈的眼睛」。

                                    

2.斟酌下列文句,□中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甲)河水是寂靜如常的,小風把河水□著極細的波浪(蕭紅《呼蘭河傳》)(乙)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著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魯迅〈祝福〉)(丙)時間,會一吋吋地把凡人的身軀□成枯草色,但我們望向遠方的眼睛內,那抹因夢想的力量而持續蕩漾的煙波藍將永遠存在(簡媜《天涯海角》) (A)拂/黏/染 (B)皺/釘/烘 (C)漾/瞅/釀 (D)吹/攫/烤。                            〔93.學測〕

答案:(B)

解析:(A)「拂」無法說明「極細的波浪」/「黏」並未傳達壓迫感/「染」未必只能接枯草色。(B)「皺」說明了波紋的形成/「釘」具芒刺的痛楚感/「烘」的燒灼接適切的枯草色,有漸次感。(C)「漾」尚可/「瞅」斜眼看人,未若「釘」字具芒刺感/「釀」當接酒色,接枯草色稍不當。(D)「吹」字太普通/「攫」字有束縛感,未若「釘」字具刺痛感/「烤」字火盛焰烈,未若「烘」字的層次感。

 

3.運用昆蟲的特性借代或譬喻,是漢語常見的表達方式。例如古人認為蜾蠃養螟蛉為己子,因此稱「養子」為「螟蛉子」。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蜉蝣」壽命極短,故以「寄蜉蝣於天地」比喻人生短暫 (B)「螳螂」前足強健,狀如鐮刀,故以「螳臂當車」比喻銳不可當 (C)「蚍蜉」是螞蟻,力量弱小,故以「蚍蜉撼樹」比喻小兵立大功 (D)「蜩螗」是蟬,鳴聲響亮,「國事蜩螗」即以蟬鳴喧天比喻國運昌盛 (E)「蜻蜓」在飛行中反覆以尾部貼水產卵,古人視為其特有的飛行方式,故以「蜻蜓點水」比喻浮學不精或點到即止。            〔93.指考〕

答案:(A)(E)

解析:(C)喻不自量力。(D)蟬鳴喧天喻時局紛亂。

 

4.寫作時,將某一種感官的感覺描寫,代之以另一種感官的感覺描寫,這種感覺轉移的手法,往往可以強化表達效果。如洛夫〈西貢夜市〉:「嚼口香糖的漢子/把手風琴拉成/一條那麼長的無人巷子」,即以視覺上「狹長空蕩的巷子」,來描寫「手風琴」彈奏的聲音。下列文句畫底線處,也採用上述感覺移轉手法的選項是 (A)對著這細雨的黃昏/靜靜的城角/兩排榕樹掩映下的小街道 (B)他把今年在對面山上/裝進錄音機的蟬聲/拿出來/讓孩子們/烤火 (C)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裡/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D)走在春日喧囂的山林小徑上,耳畔清靜,蹲下來,卻能看見熱鬧鼎沸的聲音 (E)在西峰入口,那兒有一叢早開的野牡丹,正挺著四、五朵紫紅的花,精神奕奕地迎向北方,異常豔麗。  〔98.學測〕

答案:(B)(D)

解析:(A)畫底線部分前語寫聽覺,後語寫視覺,未有移轉。語出鄭愁予〈老水手〉。(B)蟬聲應為抽象的聽覺,讓孩子烤火則成了具象的觸覺。語出管管〈蟬〉。(C)全語以擬人法寫青荇,未有移覺。語出徐志摩〈再別康橋〉。(D)將聲音寫成可以看見,即是一種聽覺轉成視覺的手法。語出王家祥〈春天的聲音〉。(E)為擬人寫法,但未有移覺。

 

(二)延伸補充

5.文學創作使用具體物象設喻,往往可使讀者對被描寫的事物獲致更鮮明的印象。下列詩句,運用這種技巧的選項是 (A)香菸攤老李的二胡/把我們家的巷子/拉成一綹長長的溼髮 (B)我的妝鏡是一隻弓背的貓/不住地變換它底眼瞳/致令我的形象變異如流水 (C)風/像一個太悲涼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 (D)山寺的長檐有好的磬聲/江南的小樓多是鄰水的/水面的浮萍被晚風拂去/藍天從水底躍出 (E)黃昏的林子是黑色而柔和的/林子裡的池沼是閃著白光的/而使我沉溺地承受它的撫慰的風呵/一陣陣地帶給我以田野的氣息。                             〔91.學測〕

答案:(A)(B)(C)

解析:(A)為隱喻,「一綹長長的溼髮」為具體的喻依。(B)為隱喻,「一隻弓背的貓」為具體的喻依。(C)為明喻,「一個太悲涼了的老婦」為具體的喻依。(D)的「躍」、(E)的「撫慰」則為轉化。

 

6.下列文句,運用「甲像乙,乙像甲」之互喻方式的選項是 (A)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每一首詩都銘記著梅花的精魂 (B)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亭亭舞女的裙,像風一般旋轉 (C)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亮了,好像閃著無數的街燈 (D)一面面鏡子,重重映射,就像七彩虹影般的光影;如夢似幻的虹影,如同鏡子映射般地虛幻無定 (E)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將它們甩到懸崖上,剎那間彷彿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碎末,碎末既像塵霧又像細雪般漫天飛舞。                      〔91.指考〕

答案:(C)(D)

解析:(A)用「詩」來譬喻梅花,但並未用梅花來譬喻詩。(B)葉子像「舞女的裙」,又像「旋轉的風」。(C)先用「明星」來譬喻街燈,再用「街燈」來譬喻明星。(D)先用「虹影」來譬喻鏡子的映射,再用「鏡子的映射」來譬喻虹影。(E)本段文字用「翡翠、塵霧、細雪」來譬喻狂風吹起的巨浪。

 

7.下引詩句,都有季節景物的描寫,若依春夏秋冬時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甲)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乙)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丙)寒蟬聒梧桐,日夕長悲鳴(丁)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A)(乙)(甲)(丙)(丁) (B)(甲)(乙)(丙)(丁) (C)(丙)(丁)(甲)(乙) (D)(丁)(丙)(甲)(乙)。                        〔92.指考〕

答案:(A)

解析:(甲)荷花當在夏日盛開,為夏。(乙)楊柳青青是春天的景色,為春。(丙)寒蟬聒噪為秋。(丁)荷盡、菊殘、傲霜可知為冬。故四季的排序是(乙)(甲)(丙)(丁)。

 

8.閱讀下列兩段現代散文,選出最適合的詞語填入□中:(甲)且聽聽這個無風無雨無陽光的午後,一樹樹蟬聲在東在西在南在北,放肆著縱橫上下的交織,聲調如複雜的管絃,和無孔不入的□□。(蕭白〈長夏聲聲〉)(乙)霧來的日子,山變成一座座的列嶼,在白煙的橫波迴瀾裡,□□□□。……起風的日子,一切雲雲霧霧的朦朧氤氳全被□□,水光山色,纖毫悉在鏡裡。(余光中〈沙田山居〉) (A)奔流/忽高忽低/驅散 (B)飄揚/若隱若現/晾乾 (C)潑瀉/載浮載沉/拭淨 (D)喧鳴/隨波逐流/掃盪。                      〔92.指考〕

答案:(C)

解析:選詞旨在測驗文義理解,評鑑用語優劣。此類題目最省力的解題方法是刪去法,例如此題閱讀(甲),先刪除(A)(B),再根據(乙)第一個空格,刪除(D),答案(C)已顯然可見。

 

9.寫作時,運用人類各種感覺可以相通的原理,將某一種感官的感覺移轉到另一種感官上,常能產生新穎的效果。如「好一團波濤洶湧大合唱的紫色」的詩句,即是運用聽覺的動感,來摹寫視覺的形象。下列文句,也採用不同感覺移轉的手法的選項是 (A)陰陰夏木囀黃鸝 (B)間關鶯語花底滑 (C)那株柳在矮牆邊迅速抽芽/把自己站成一個春 (D)晴天之後仍然是完整無憾飽滿得不能再飽滿的晴天,敲上去會敲出音樂來的稀金屬的晴天 (E)三粒苦松子/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鳥聲。                       〔92.指考〕

答案:(D)(E)或(B)(D)(E)

解析:(A)是直接描寫聽覺。(C)「把自己站成一個春」,化具象為抽象,且「春」字體形象如楊柳低垂,為形象視覺的雙關。(D)(E)皆視覺移轉為聽覺。(B)「間關鶯語」是聽覺描寫,「花底滑」是視覺描寫,此答案應選。大考中心原公布答案只有(D)(E),後更正加入(B)。

 

10.下列文句均與季節有關。就其所描寫的景色、情境,依春夏秋冬物候變化之先後為序,排列正確的選項是:(甲)那時暄氣初消,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凜冽蕭瑟氣態,這是最值得賞樂的。(乙)一地李花,飄零似雪,也為我翌日晨曉推窗時牽起家國之思來,這種思念,經過日光烘托,益其溫暖爛漫,浩浩蕩蕩,明媚千萬里,天涯便也近在咫尺了。(丙)近前光晃晃的柏油路面,熱得實在看不到什麽了。稍遠一點的地方的景象,都給蒙在一層黃膽色的空氣的背後,他再也不敢望穿那一層帶有顔色的空氣看遠處。(丁)南方的黃梅天的確糟糕得可以。天,老是陰沉沉地布滿厚重的破棉絮似的雲,雨是天天下,但下得又不乾脆:有時翻江倒海下一個整天整夜,有時竟連綿到三四天。(戊)松濤如吼,霜月當窗,饑鼠吱吱在承塵上奔竄。我於這種時候,深感到蕭瑟的詩趣,常常獨自撥劃著爐火,不肯就睡,把自己擬諸山水畫中的人物,作種種幽邈的遐想 (A)(乙)(丙)(丁)(戊)(甲) (B)(乙)(丁)(丙)(甲)(戊) (C)(丁)(乙)(丙)(戊)(甲) (D)(丁)(丙)(乙)(甲)(戊)。                          〔95.指考〕

答案:(B)

解析:季節的判斷,可由「植物」、「場景」或者「事件」推演:(甲)「桂花」一定是秋季;(乙)「李、花」一定是春季;(丙)「熱」得「柏油路面光晃晃」一定是盛夏;(丁)「黃梅」必定是春末夏初;(戊)既在「霜月」,又「蕭瑟」到必須「撥劃爐火」,必然是秋末冬初。由此即可由初春(乙)排到春末(丁),再由盛夏(丙)排到秋季(甲),最後以(戊)收結。

 

11.「馬蹄聲,孤獨又憂鬱地自遠至近,灑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句中,將屬於聽覺形象的馬蹄聲,巧妙比擬為視覺形象的白色小花,使無影無形的聲音,通過有形有色的花朵而具體化。下列文句將聽覺形象比擬為視覺形象的選項是 (A)鼓聲起處,船便如一支沒羽箭,在平靜無波的長潭中來去如飛 (B)那小高樓上即刻發出求救的燈語,一明一滅著,有如乞兒的淚珠 (C)讀舊日友人書/乃有眾多管弦之音打從心窩裡升起/首先是一組瀏亮的喇叭/像一群藍色小鳥撲著翅膀 (D)他在花瓶旁邊的菸灰盒中,抖掉了紙菸上的灰燼,那紅的菸火,就越紅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離著。                 〔95.指考〕

答案:(C)

解析:題幹出自何其芳〈黃昏〉。(A)視覺描述(沈從文〈箱子岩〉)。(B)視覺描述(蕭乾〈嘆息的船〉)。(C)「藍色小鳥撲著翅膀」是視覺描述,本段用此形容「瀏亮的喇叭聲」,即是將聽覺比擬為視覺(紀絃〈讀舊日友人書〉)。(D)視覺描述(蕭紅〈魯迅先生記〉)。

 

12.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96.學測〕

  多年前,我獨自站在杳無人煙的鄉間路旁等候公路局巴士。無風之夏,炎熱中藏著一股詭奇的安靜,像千萬條火舌欲□一塊冰,卻嚥不下。我站得腳痠,忍不住蹲著,因而感覺那股安靜漸漸往我身上□來,即將形成威脅,彷彿再近一步,會把我給粉碎了。忽地,樹蟬驚起,霎時一陣帶刀帶槍的聲浪框住了人間。

  就在這時,站牌後那排蓊藹老樹無緣無故□下一截枝葉,不偏不倚掉在我面前,著實叫人一驚。我抬頭,樹上無人;低頭審視,不過是尋常的斷枝殘葉罷,應屬自然律支配下無需問為什麼也不必尋覓解答的自然現象。多少草木之事,斷就斷,枯就枯了,落就落,腐就腐了,若苦苦逼問「何以故」就顯得長舌。這道理我懂,只是在驚魂未定之時觀看那截枝葉,心思不免忙起來;頓覺枝非枝,葉非葉,必定有什麼深不可測的天諭包藏其間。是一段枯萎青春還是遺失的記憶?象徵死生與共的戀情或是老而彌堅的諾言?我蹲在那兒發愣,掐一葉仔細瞧,看不到喋喋不休的天機倒瞧見了蟲嚙,覺得人生沒有解答,只有各自感受。               (簡媜〈閒閒無代誌〉)

(1)上文三個□若均使用「擬人化」的動詞,且須兼顧前後文的呼應連貫,則□內最適合填入的選項是 (A)吞/欺/扔 (B)舔/溜/打 (C)融/游/挽 (D)嚐/飄/捻。

(2)「觀看那截枝葉,心思不免忙起來;頓覺枝非枝,葉非葉,必定有什麼深不可測的天諭包藏其間」,此一段文字所描述的經驗,實為文學形成過程中的一種心靈活動。下列敘述,與此活動最相近的選項是 (A)睹物興思,感物興情 (B)虛靜其神,清和其心 (C)想像鮮活,翻空出奇 (D)摹寫景物,如在目前。

答案:(1)(A);(2)(A)

解析:(1)題幹說明使用了「擬人化」動詞,同學可以依此找出答案。第一個空格中,「融」不是擬人用詞,故(C)刪除;第二格中(B)(D)用字也不是擬人用法,故刪,只剩第一個選項合適。

(2)「頓覺枝非枝,葉非葉,必定有什麼深不可測的天諭包藏其間」即是目睹了那截枝葉而產生的想法,故為(A)「睹物興思,感物興情」。(B)寫虛靜便能得到清和的心神。(C)寫奇特的想像力。(D)強調摹寫的功力。

 

13.在「寒冷將靈魂凍結/我卻還不肯熄滅」這句歌詞中,作詞者運用「化虛為實」的技巧,將抽象的「靈魂」化為具象的水,可以被「凍結」,看似無理卻饒富妙趣。下列歌詞「 」內的兩個詞語間,使用相同手法的選項是 (A)就算整個世界被「寂寞」「綁票」/我也不會奔跑 (B)時光隧道裡/我「擺渡」著「憂愁」/孤獨疲憊的我/又將再流浪 (C)「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而妳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D)當所有的花都遺忘了你睡著的臉/「群星」在我等速飛行時驚呼「墜落」 (E)有一個地方叫做故鄉/它留些「記憶」叫我「遺忘」/卻總在淚溼枕巾的午夜哦盪漾。                       〔97.學測〕

答案:(A)(B)

解析:這題我在作答的時候,錯了—多選了(E)。(C)和(D)的問題很明顯,「釉色」和「群星」都是「實」,當然不該選。至於(E),「記憶」是「虛」或是「實」呢?如果題幹中的「靈魂」原本被視為「虛」,那「記憶」應該也是。但是「遺忘記憶」的確不像「寂寞綁票」和「擺渡憂愁」那麼明顯的「無理而妙」,大概是這個原因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