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十一課 一桿稱仔  賴和

一、  寫作背景

〈一桿「稱仔」〉是賴和第二篇創作小說,根據賴和在「後記」中的自白,是模仿法國法朗士(Anatole France)〈克拉格比〉(L’Affaire Crainquebille)的主題。法朗士的克拉格比,將自己親身目睹耳聞的事件做為題材,以寫實主義的手法,第三人稱全知觀點,敘述法蘭西第三共和統治下一個城市菜販克拉格比,被控告在賣菜過程中汙辱執法的警察,由於司法制度的迫害及中產階級的冷漠,逐漸淪落於生死邊緣的悲劇。

〈一桿「稱仔」〉,也是作者的親眼見證,也以寫實主義手法,揭露日本帝國殖民地警察作威作福,欺凌臺灣百姓,受欺壓的人民忍無可忍,終於反抗的故事。故事指陳當時社會景況,結局具有強烈的暗示意義,即推翻日本帝國殖民統治政權。

有人說:醫生以醫學救治人體,解除人的病痛;作家以文學解剖社會,安慰人的靈魂。賴和為這句話,做了最佳的注腳。

 

二、作者簡介:賴和

筆 名

懶雲、甫三、灰、走街先等

兩次入獄

1.西元一九二二年,賴和參加臺灣第一個政治結社—新臺灣聯盟,隨後便因治警事件下獄。

2.一九四一年,又因思想問題再度入獄,由於不甘凌辱,元氣大傷,出獄的隔年,因心臟病病逝於彰化。

生 平

1.一八九四年生於臺灣彰化,隔年臺灣割讓日本。生長在舊式家庭,唸私塾接受漢文教育。

2.一九一一年進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一九一二年和王草女士結婚。

3.一九一八年前往廈門博愛醫院任職,因思鄉之苦,隔年返臺在市仔尾(今彰化市境內)開設賴和醫院。

4.賴和慣穿短衣褲,留八字鬍,行為質樸有禮,說話謙虛得體。而醫德很高,志不在賺錢,對貧戶,常減免醫療費,甚至贈送昂貴藥材,因此彰化市民尊稱「彰化媽祖」。

5.一九二六年《臺灣民報》在新舊文學論戰後,決定成立文藝欄,委請賴和擔任主編。

文學成就

1.賴和的文章不多,生前發表並經成書與近年新發現整理之小說作品,共二十一篇,新詩十二首,散文、隨筆十四篇。其貢獻主要在於對白話文學的開創性。

2.是臺灣一九三○年代作家所公認的文壇領袖,曾經催生、主編過《臺灣民報》的文藝欄。

3.用漢詩(漢語古典詩)言志、抒懷,用白話文學作品啟發臺灣人民的國民性。

評 論

1.楊守愚稱他為:「臺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臺灣小說界的褓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臺灣的魯迅」。

2.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臺灣現代文學之父」。

為什麼稱賴和是「臺灣新文學之父」?

1.這個新文學運動始終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個環節,民族性格濃厚,是抗議和抵抗的文學。

2.臺灣新文學是屬於全民性的文學,反映了臺灣一般民眾的心聲,有強烈的平民性,具體地描寫臺灣民眾的生活各個層面,充分表達出臺灣民眾被殖民、被剝削、被欺凌的現實生活狀況。

3.它採用寫實主義的寫作方式,排除浪漫的無病呻吟,言之有物。以簡潔易懂的白話文滲透廣大的群眾,喚起他們的民族靈魂。

4.臺灣新文學不但表現了傳統民族文化,同時具有堅強的本土性格,把臺灣的特殊歷史命運帶來的地方性色彩,強烈地表現出來。

5.臺灣新文學以中國文學為基礎,廣泛地吸收了來自日本或歐、美的新思潮,及近代文學的表現方式,逐漸具有世界性的普遍的規模。

軼 事

1.賴和出殯時,街道兩旁出現了不少祭品,祭品旁香煙繚繞。當時一般的路祭,都是為了換取豪富喪家的賞錢,但對賴和這位「仙醫」的路祭,顯然並非如此。楊逵走在送葬行列之中,就注意到有些老婦人,躲在街角,一邊拭淚,一邊朝靈柩這頭揖拜。她們並沒有擺設祭品,也許是沒錢,也許是認為被功利化了的路祭,已無法表達自己對死者的敬意。「但不論如何,我卻看見那珍貴的眼淚。那並不是特意要讓別人看見的眼淚,那湧自永不涸乾的心泉的眼淚。」楊逵事後如此追憶。

2.賴和是真正的「華佗再世」,對付不出醫療費的窮人,他不但不拒絕,也不會「偷工減料」。由於賴和醫師的慈善心,人人自然而然地為他「封仙」。「和仔仙」這綽號名震東西南北,連日本人都很敬佩他。也由於如此,日本人不得不默認他較一般人多擁有一些寫作的自由和袒護臺灣作家的「特權」,仁者無敵是也。本來做人人羨慕的醫生應該是可以發大財的;然而,和仔仙的慈悲心使得他發不了財。當和仔仙側目望著別人大賺其錢的時候,占滿他腦子的心思仍是「臺灣人的命運」。

 

 

 

三、課文深究

(一)課文賞析

時間線索

情節發展是以主角秦得參的一生及最後幾天為時間線索。秦得參近三十年的生命,正好與已割臺三十年的臺灣同長(本文發表於西元一九二六年,距一八九五年臺灣割日,剛好三十年)。作者似乎以主角苦難的一生隱括整個臺灣自割日以來殖民地人民整體的悲慘命運。

諧音雙關

小說主角名為秦得參,臺灣人姓秦的很少,秦得參三字,以閩南方言讀之跟「真的慘」讀音相近,雙關了其一生的遭遇,孤苦、慘痛、可憐、凍餒、煩惱、嘆息、悲戚、冤枉、同歸於盡等等,這樣的人生,這樣的遭遇,真的是有夠悽慘。故事發生地在「威麗村」也有意用「威力」的諧音,暗諷日治時代日本對臺灣百姓的威權與暴虐。

「稱仔」是「法」的象徵

1.一般老百姓「感到這一官廳的專利品」的「稱仔」即代表「法」,他們並未感受到「法」是保障生活權益的,反而視之為「干涉」、「取締」,主要的緣故即在於執法的日警以之做為高昇的利器。

2.這桿稱仔被巡警打斷擲棄,不僅說明了失去賴以謀生的工具,也象徵法律原本應有的公正客觀遭到毀壞,由於毀壞者代表立法的日本官方,因此凸顯了立法者自毀其法的荒謬。小說題目的稱仔,特別加上引號,其深意由此可見。

情節高潮

1.小說的高潮安排在一年的最後一天—除夕(也是主角一生中的最後一天)。除夕本是一家團聚的日子,本應充滿喜樂歡悅的,但因日本巡警的壓迫凌辱,主角選擇玉石俱焚,他的家庭也在這一天被摧毀了。

2.小說以喜襯悲,更凸顯其「悲喜」的強烈對比。

寫實手法

1.〈一桿「稱仔」〉是篇以寫實手法表達的作品。

2.詳細交代秦得參生長過程,不厭其煩記下看西醫花掉多少錢、金花典當多少錢、科罰多少錢、坐監幾天、小使幾歲等等,強調了其取材的真實性,也強調了日警橫暴苛虐臺灣人民的真實情況。

3.小說結束後,作者有一段現身說法的獨白,這一段文字說明,為其取材的現實性做了注腳。

 

 

 

(二)請說明課文中所使用到的伏筆、呼應為何?

1.

伏筆

得參的母親,在他二十一歲那一年,得了一個男孫子,以後臉上已見時現著笑容……亦因責任觀念已弛,精神失了緊張,病魔遂乘虛侵入,病臥幾天,她面上現著十分滿足、快樂的樣子歸到天國去了。

呼應

他喃喃地獨語著,忽又回憶到母親死時,快樂的容貌。

2.

伏筆

巡警們,專在搜索小民的細故,來做他們的成績。

呼應

得參賣菜時,巡警因索賄不成而打斷稱仔,反告得參違反度量衡規紀。

3.

伏筆

今年家運太壞,明年家裡,總要換一換氣象才好。

呼應

怕運裡帶有官符,經這一回事,明年快就出運→除夕夜被判坐監。

4.

伏筆

他已懷抱著最後的覺悟。

呼應

得參殺警於道之後在家自盡。

5.

伏筆

不可缺的金銀紙、香燭,亦要買。

呼應

又聽著說:「什麼都沒有嗎?」「只『銀紙』備辦在,別的什麼都沒有。」

 

(三)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出在那個時代中,臺灣人民對於威權壓迫有何看法?

主 文

第十四段的內容,可以看出臺灣人民對於自己被威權欺壓的情境有著不同的解讀。

大多數人的看法

抱持著消極的心態,選擇默默承受這一切。

少部分的人

被迫去反抗這樣不合理的威權,得參就是屬於這一類的人。

但是即便是勇於反抗,仍舊無法與威權抗衡,更說明日治時代中人民的無奈。

 

(四)秦得參與妻子對於命運的想法是否相同?反映出怎樣的時代意義?

得參與妻子對於命運有相當不同的看法:

得參

認為應該要努力去爭取自己的人生。

妻子

抱持較宿命的想法,因而將得參的牢獄之災視為「運」。

時代意義

人民對於自己的遭遇偏向宿命的觀點,認為這就是臺灣人民注定的悲苦命運。或許是長久以來的威權壓迫,讓臺灣人民不得不在無奈之中向命運低頭。得參妻子的思維與表現,其實所反映的正是絕大多數的臺灣人民的縮影。

 

 

(五)在故事接近結尾之處,作者說「他已懷抱最後的覺悟」,請問這是什麼意思?

得參在極度的無奈與悲哀之中,覺悟到臺灣人民如果要透過制度,對抗威權的壓迫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決心以自己渺小的力量對抗時代的威權,雖然成為大時代中的犧牲者,但也是自己對於悲苦命運的反擊。

 

(六)作者如何安排整個小說的情節發展?有何用意?

整個小說分為兩個部分:

前半部

主要是敘述得參的悲劇人生。

後半部

事件安排則反映出當時社會的不公平以及得參的抗暴。

用 意

刻意安排得參的一生,似乎是要反映出得參,乃至於整個臺灣人民悲苦的命運是打從出生就注定的。如此更能讓讀者從小人物之中體會到大時代的悲哀與無奈。

 

四、臺灣小說簡史

1.第一篇小說為追風寫的《她要往何處去給苦惱的姊妹》。

2.臺灣的魯迅:賴和,偉大的民族主義者,社會運動的喇叭手。

3.臺灣文學的脊骨:楊逵,專寫以抗日為主題壓不扁的民族魂

4.日治末期:吳濁流以愛國情感表現孤兒意識亞細亞的孤兒

鍾理和、葉石濤兼懷鄉土情懷與民族風格。

5.年代:鍾肇政濁流三部曲魯冰花

6.年代:白先勇以意識流為中心的多元化表現《孽子》。

王文興主張全盤西化《家變》、《背海的人》。

七等生遊刃於現實和超現實之間削瘦的靈魂

瓊 瑤集愛情小說大成。

李 昂以婚姻愛情題材表現社會主題,在性描寫最受爭議。

蕭 颯擅寫外遇的婚戀小說。

蕭麗紅創造古樸典雅愛情世界。

廖輝英探索家庭與感情關係,具女強人經歷與氣度。

李 喬鄉土派作家,著有《寒夜三部曲》。

7.年代:「鄉土派」陳映真《歸鄉》、黃春明《兒子的大玩偶》、王禎和《嫁妝一牛車

「漁民代言」王拓《金水嬸》。

「工人作家」楊青矗《工廠人工廠女兒圈

8.年代之後,小說走向多元化。

五、臺灣原鄉作家

作 者

筆名籍貫

生 平

學 術

著 作

賴和

1894

1943

原名賴河,筆名懶雲;臺灣彰化人

自小習漢文,後入公校接受日文教育,在彰化行醫,加入文化協會,投入抗日運動,二次入獄後,因心臟病發去世。終生創作不絕,留下大量作品,響應新文學運動,作品遍及小說、新詩、散文等文類。人稱「臺灣新文學之父」

作品具強烈抗議性,豐富同情心及深刻自我反省,被譽稱為「臺灣的魯迅」,是日治時代臺灣新文學的重要作家之一

賴和全集

吳濁流1900

1976

新竹新埔人

受限於殖民教育,只能以日文寫作

戒嚴,不畏白色恐怖,獨資創辦臺灣文藝雜誌,成立吳濁流文學獎基金會

亞細亞的孤兒

楊逵1906

1985

本名楊貴,臺南新化人

日治時代,曾數度成為政治犯,信奉社會主義

文學為其社會運動的延伸,富鬥爭意識、批判精神,人稱「壓不扁的玫瑰」

送報伕、壓不扁的玫瑰(春光關不住)

鍾理和

1915

1960

屏東人,

後遷高雄美濃

僅受高等小學及一年半村塾的教育;以文學創作為職志,自力學習中文。因與同姓鍾台妹戀愛遭社會反對,兩人遠赴大陸,雖謀生艱難,仍堅持寫作。臺灣光復次年,舉家歸臺,但不幸得肺病,不離病榻,家計賴其妻維持。一生備極艱辛,其創作全憑自修與毅力。人稱「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

創作歷三十餘年不間斷。作品生前死後俱未受重視,至七○年代才被人發現,今已公認為戰後初期臺灣重要作家。作品大率描寫個人生活之人事物。雖表現生活中的悲苦與哀傷,但適可而止,有溫柔敦厚之風

鍾理和全集

鍾肇政1925

桃園龍潭人

戰後開始學中文,投入文學創作,獎掖後進

臺灣大河小說的開拓者

濁流三部曲、魯冰花

葉石濤1925

臺南市人

日文中文皆運用自如

主張「以臺灣為中心」寫作,撰寫臺灣第一部文學史

西拉雅族的後裔

鄭清文1932

桃園人

畢業於商學校,本任職於華南銀行,業餘從事小說創作,現已退休

作品具小鎮與農村的生活經驗,題材不刻意求奇,但具細膩人情與深刻人生觀察。小說英譯選本,曾獲美國環太平洋地區桐山文學獎

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

陳冠學1935

屏東縣新埤鄉人

曾任教師和編輯,後來辭去教職,躬耕田園,從事寫作與研究

具有傳統文人溫柔敦厚的氣質,又懷抱知識分子關懷社會的思想,期待以文學喚起土地之愛,提升人生的境界

老臺灣、父女對話、訪草

洪醒夫

1949

1982

本名:洪媽從;彰化縣二林鎮人

民國五十五年入臺中師專,翌年處女作短篇小說「逆流」刊登於臺灣日報副刊,開始寫作生涯

小說人物多為家鄉農民,對這些同鄉的貧困、迷信,表現高度的關懷與同情。文中不做主觀批判,描繪人物多具有中國農民質樸本質

黑面慶仔、市井傳奇、田莊人

黃春明1935

宜蘭縣羅東鎮人

先後擔任小學老師、電臺記者、編劇、導演、製作人等

早期小說反映臺灣農村生活,長於刻劃卑微小人物;後來旅居臺北,主題轉換為描寫都市風貌以及本土文化與外國文化交融的迷思;散文寫作表現出色,對環境生態和弱勢族群,多所關懷

鑼、等待一朵花的名字

吳晟1944

本名:吳勝雄,彰化人

曾任教國中,教學之餘仍曾從事農耕

作品以自己豐富的農村生活經驗為題材,語言樸實。被公認為戰後臺灣第一位鄉土詩人

吾鄉印象、農婦

楊敏盛1950

筆名:阿盛;臺南人

畢業於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曾任中國時報散文創作,現成立出版社及寫作班

散文長於描寫臺灣農村,對鄉下人的人格特質及農村社會演變深有體會。常自然生動地將閩南語融入國語中,無拗口之處

綠袖紅塵、行過急水溪

夏曼‧

藍波安

1957

臺東縣蘭嶼人

畢業於淡江大學法文系;曾任計程車駕駛、國小國中代課教師;長期與海洋為伍,對海洋有深刻體會

善寫達悟族的風俗人情;也常歌頌海洋的雄闊,其文章令人對海洋世界有無限遐想及沉思

八代灣的神話

莫那能

馬列

亞佛斯

1956

漢名:曾舜旺;臺東縣排灣族人

國中畢業後,因罹患弱視,後來導致全盲而無法進入師專、軍校就讀。在生存條件極為惡劣的環境下,秉持對民族的熱愛,以一針一點刺成其詩作,作者於作品中寫臺灣原住民族集體心靈深處沉積的抑悒、怨恨、忿怒和自卑,及追尋救贖和解放的情感,並表現出他對於當前臺灣少數民族諸問題的認識(盲詩人,以按摩為業)

第一位用漢字寫出原住民詩歌的原住民詩人。由於作者在山區的大自然中長大,故詩中常有臺灣漢族系城市詩所難以有的遼闊、恢宏、強大的形象思維。其詩作最大的衷願是:「在絕望中找到希望,在悲憤中獲得喜悅」

恢復我們的姓名

瓦歷斯

‧諾幹

1961

漢名:吳俊傑

泰雅族人,出生於臺中縣和平鄉Mihu部落(今自由村雙崎社區),屬Pai-Peinox群,人類學分類稱「北勢群」。畢業於臺中師專。現擔任母校―自由國小教師

一九九○年起主持原住民文化運動刊物「獵人文化」及「臺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近正籌劃原住民文學館。 創作涵蓋詩、散文、評論、報導文學、人文歷史等,近期嘗試小說創作

詩集:永遠的部落、荒野的呼喚、想念族人、戴墨鏡的飛鼠、番人之眼、伊能再踏查

 

六、小說的敘事觀點敘述者與故事的關係。為小說技巧的關鍵。

1.全知觀點:全知的敘述者對每一事件都瞭然,並可隨意進入人物內心,直接告知讀者某一個小說人物所思所想。不受時空限制。如上帝一般的觀點。 如賴和〈一桿「稱仔」〉即是。

2.限制觀點:

(1)第一人稱敘述者即觀點人物。此類又可分為二:

     自知敘述者是主角人物,如林雙不〈槍〉;宮部美幸《這一夜誰能安眠》。

     旁知敘述者不是主角人物,如,如魯迅〈孔乙己〉即是。

(2)第二人稱敘述者不是觀點人物,敘述者不一定在小說外部,而以小說中某一人物為觀點人物,常使讀者將自己等同於這個特定人物,如朱天心《古都》。有時也讓敘述者與讀者直接交流見聞和感受,把讀者稱之為「你」。高行健《靈山》

(3)第三人稱敘述者不是觀點人物,敘述者在小說外部,而以小說中某一人物為觀點人物。此一觀點的極致運用形成第三人稱主角人物觀點,即一切的情節都緊扣主角的言行動作心理,而往往對於主角的心靈活動的敘述多於外在的描繪,故用以特寫人物。如曹雪芹〈劉姥姥〉。

(4)客觀觀點客觀呈現人物言行,不進入任何人物的內心。 如魯迅〈阿Q正傳〉。

(5)多重觀點為限制觀點的特殊運用,故事以不同的單一人物的觀點敘述。如侯文詠《靈魂擁抱》、黛安‧賽特菲爾德《第13個故事》。

3.混合觀點:不同的觀點在一故事中的綜合出現,如川端康成《古都》。

(※依臺師大康韻梅教授分類)

 

七、外來詞語

  外來語也稱為藉詞或外來詞,一種語言從別的語言借來的辭彙。漢語外來詞的形式有音譯、音譯加表意、音譯與意譯結合、直接借用四種主要形式。

1.音譯:直接按照原語言辭彙的發音轉換成漢語辭彙。像漢語翻譯規則規定對於傳統上非漢字國家的地理名稱、人名按照譯直接翻譯斯里蘭卡Sri Lanka美國紐約New York、原蘇聯領袖「史達林Stalin、沙發sofa、南韓首都「首爾」Seoul、法文「布爾喬亞指資產階級「普羅」指勞工階級。

英文:托福、哀的美頓(最後通牒)、雪茄、咖啡、拷貝、邏輯、的士(計程車)、卡司、嬉皮、被當、秀逗、愛滋、卡通、摩登、檸檬、伊媚兒、阿斯匹林、馬拉松、歇斯底里、荷爾蒙、巧克力、烘培雞、拍擋。

日文:歐吉桑、榻榻米、卡哇伊、便當、奇檬子、料理、會社。

梵語:佛、菩薩、浮圖、剎那、涅盤、劫、三昧、舍利子。

2.意譯:按照原語言的意思而轉換成漢語辭彙。如:原罪sin熱狗、軟體、自助餐、殺時間、圓珠筆、辣、游標、馬力、新鮮人、機關槍

3.音譯與意譯結合:馬克思主義Marxism)、卡片(card)、芭蕾舞酷、三溫暖、雷射、脫口秀、迷你裙、俱樂部、駭客、應、烏托邦、霹靂舞、幽浮、血拼、沙拉油、信用卡、維他命

4.直接借用

1)是對傳統上使用漢字國家,借用的辭彙很多,如我們經常提到的「場合」、「積極」、「勞動」等等都是從日語借用過來的。

2)是比較常見的時髦說法,按照原語言語法規則直接借用外來辭彙和文字,如張sir(張先生)、你好Happy,演藝界常說的辭彙NG等等形式。

 

 

 

八、字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量詞。計算中藥服用劑量的單位

不夠吃一「服」藥

食用

不多花錢的漢藥「服」食

擔任、從事

有事弟子「服」其勞(論語‧為政)

順從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論語‧為政)

穿著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韓非子‧齊桓公好服紫)

亦不敢「服」垢弊以矯俗干名(司馬光‧訓儉示康)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2.

只「科」罰汝三塊錢

類別

百「科」全書

國劇中的動作、表情

插「科」打諢

機關內分別辦事的單位

文書「科」、人事「科」

法律、條目

作姦犯「科」

3.

飼養(ㄒㄩˋ)

「畜」雞鴨

養育(ㄒㄩˋ)

仰事俯「畜」

牲畜(ㄔㄨˋ)

六「畜」興旺

4.

好處

糖的利「益」大

滿招損,謙受「益」(書經‧大禹謨)

增加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請「益」,曰:無倦(論語‧子路)

延年「益」壽

幫助、補助

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呂氏春秋‧觀世)

有好處的

「益」友

5.

氣象

景狀、情況

明年家裡,總要換一換「氣象」才好

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連橫‧臺灣通史序)

天氣狀況

根據「氣象」報告,明天臺中天氣晴時多雲。

6.

讚頌、讚譽

(ㄔㄥ)

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論語‧子路)

名聲、聲譽

(ㄔㄥ)

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後漢書‧崔駰傳)

量輕重,動詞(ㄔㄥ)

掛上稱仔「稱」一「稱」

叫、叫做

(ㄔㄥ)

「稱」呼、「稱」兄道弟

相稱(ㄔㄥ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偉,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蘇軾‧留侯論)

量輕重之器具,名詞

(ㄔㄥˋ

一桿「稱」仔

 

九、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字 音

詞 例

ㄑㄧㄠˇ

憂心悄悄

ㄒㄧㄝˋ

一顧

ㄑㄧㄠˋ

、俊(束髮的頭巾)、譏、劍

ㄒㄧㄠ

玉殞、石、遙、形骨立、響徹雲(ㄍㄢˋ)(天晚了才進食,天未亮即起床穿衣。比喻勤勞忙碌)

ㄒㄧㄠˋ

維妙維

ㄒㄩㄝˋ

足適屨

ㄒㄧㄝˇ

兵不

ㄒㄩˋ

、勤於溝

ㄧㄤ

、災、逸塵斷

ㄧㄤˇ

(瀰漫無際的樣子)

ㄧㄤˋ

怏怏不樂

ㄏㄨㄚˊ

麗、眾取寵、喧

ㄏㄨㄚˋ

ㄉㄨˋ

重洋、電

ㄉㄨㄛˋ

 

ㄆㄨ

(又作哧、嗤。狀聲詞,形容突然發出的笑聲)

ㄆㄨˊ

風塵僕僕實無華、反歸真、腳動物、上之音

 

 

十、結構表

 

 

 

 

 

 

 

 

 

 

 

 

 

 

 

十一、課外閱讀

日傘   賴和

炎天下的行人

把日傘高高擎起

遮住酷烈的直射光線

安然地闊步行去

 

在生的長途上

多數的人們赤條條

略無遮庇

可是火熱的日輪

紅赫赫高懸頭上

要有什麼去處能容我暫避

說明:〈日傘一詩以含蓄方式,不僅反映了批判與抗議精神,同時也沉痛刻劃了殖民時期臺灣百姓的悲哀與痛苦。詩中,「火熱的日輪」喻日本高壓統治、橫徵暴斂、經濟剝削,「日傘」則象徵了統治階層所獨享的特權。賴和以對比手法,呈現了這少數特權階級和「多數人們」的反差境遇前者「在生的長途上」可「安然地闊步行去」,後者卻惶惑茫然無語問蒼天:「要有什麼去處能容我暫避」?─令人怵目驚心的疊字詞「赤條條」、「紅赫赫」,則尤凸顯了弱勢者的悲苦形象。全詩語言質樸,充滿關懷意識,呈現時代切片,身為島民,於新世紀重讀此饒富歷史意涵的詩,先民滄桑與詩人不平之鳴,相互激盪於字裡行間,令人仍不免為之嘆息、震動。

 

覺悟下的犧牲(寄二林的同志)(註1   懶雲

覺悟下的犧牲,/覺悟地提供了犧牲,/唉,這是多麼難能!/他們誠實的接受,/使這不用酬報的犧牲,/轉得有多大的光榮!

弱者的哀求,/ 所得到的賞賜,/只是橫逆、摧殘、壓迫,/弱者的勞力,/ 所得到的報酬,/就是嘲笑、謫罵、詰責。

使我們汗有得流,/使我們血有處滴,/這就是說—強者們!/慈善同情的發露,/憐憫惠賜的恩澤!

哭聲與眼淚,比不得/激動的空氣、瀉澗的流泉,/究竟亦終於無用。

風是會靜、泉是會乾,/雖說最后的生命,/算來亦不值錢。

可是覺悟的犧牲,/本無須什麼報酬,/失掉了不值錢的生命,/還有什麼憂愁?

因為不值錢的東西,/非以能堅決地擲去,/有如不堪駛的渡船,/只當做射擊的標誌。

我們只是行屍,/肥肥膩膩!留待與/虎狼鷹犬充飢!

唉,這覺悟的犧牲!/多麼難能、多麼光榮!/我聽到了這回消息,/忽充滿了滿腹的憤怒不平,/無奈慘痛橫逆的環境,/可不許盡情地痛哭一聲,/只背著眼睜睜的人們,/把我無男性眼淚偷滴!

唉,覺悟的犧牲!/覺悟地提供了犧牲,/我的弱者的鬪士們,/  這是多麼難能!/  這是多麼光榮!

1二林事件──彰化北斗郡下的二林等四庄的蔗農,1一向受林本源製糖會社的壓榨剝削。西元一九二五年元旦,二林舉行蔗農大會,並於同年六月二十八日成立二林蔗農組合,參加蔗農四百餘人。李應章、劉崧甫、詹奕候等當選為理事。於同年十月對林本源製糖會社開始交涉,要求甘蔗收割前公布收購價格,肥料任由蔗農自由購用,會社與蔗農協定甘蔗收購價格,甘蔗過磅應會同蔗農代表……等五項。會社態度蠻橫,十月二十一日派出所巡查帶數名苦力割取甘蔗,被蔗農組合員阻止,理由是會社尚未發表收購價格以前拒絕採收。十月二十二日遠藤巡官率警官、特務、會社員、苦力大批人馬來強行割取,並揮刀揚威,引起衝突。十月二十三日上午二時北斗郡召集警察百餘人,星夜馳赴二林、沙山兩庄,檢舉涉嫌者及蔗農組合幹部,計八、九十名,虐待凌辱非刑毒打。被送公判者三十九人。被判者最高懲役一年,最低者四個月。組合領導人李應章被判懲役八個月。第一審中山檢察官的論告,說是匪徒(抗日義軍)平定後第一大事件。請參閱《臺灣民族運動史》,葉榮鐘等著,自立晚報叢書編輯委員會,一九七一年九月初版。

 

南國哀歌(註2   安都生

所有的戰士已都死去,/只殘存些婦女小兒,/這天大的奇變,/誰敢說是起於一時?/人們最珍重莫如生命,/未嘗有人敢自看輕,/這一舉會使種族滅亡,/在他們當然早就看明,/但終於覺悟地走向滅亡,/這原因就不容妄測。/雖說他們野蠻無知?/看見鮮紅的血,/便忘卻一切歡躍狂喜,/但是這一番啊!/明明和往日出草有異。/在和他們同一境遇,/一樣呻吟於不幸的人們,/那些怕死偷生的一群,/在這次血祭壇上,/意外地竟得生存,/便說這卑怯的生命,/神所厭棄本無價值。/但誰敢信這事實裡面,/就尋不出別的原因?/「一樣是歹命人!/趕快走下山去!」/這是什麼言語?/這有什麼含義?/這是如何地悲悽!/這是如何的決意!/是怨是讎?雖則不知,/是妄是愚?何須非議。/舉一族自愿同赴滅亡,/到最後亦無一人降志,/敢因為蠻性的遺留?/是怎樣生竟不如其死?/恍惚有這呼聲,這呼聲,/在無限空間發生響應,/一絲絲涼爽秋風,/忽又急疾地為它傳播,/好久已無聲響的雷,/也自隆隆地替它號令。/兄弟們!來――來!/來和他們一拚!/憑我們有這一身,/我們有這雙腕,/休怕他毒氣、機關鎗!/休怕他飛機、爆裂彈!/來!和他們一拚!/兄弟們!/憑這一身!/憑這雙腕!/兄弟們到這樣時候,/還有我們生的樂趣?/生的糧食儘管豐富,/容得我們自由獵取?/已闢農場已築家室,/容得我們耕種居住?/刀鎗是生活上必需的器具,/現在我們有取得的自由無?/勞動總說是神聖之事,/就是牛也只能這樣驅使,/任打任踢也只自忍痛,/看我們現在,比狗還輸!/我們婦女竟是消遣品,/隨他們任意侮弄蹂躪!/哪一個兒童不天真可愛,/凶惡的他們忍相虐待,/數一數我們所受痛苦,/誰都會感到無限悲哀!/兄弟們來!/來!捨此一身和他一拚!/我們處在這樣環境,/只是偷生有什麼路用/眼前的幸福雖享不到,/也須為著子孫鬥爭。

2本詩為哀悼霧社事件而作,霧社事件發生於西元一九三○年十月二十七日,霧社原住民同胞,利用當地日本人都集中到公學校去看一年一度的運動大會,上午九時,日本國歌唱到一半時,起義的原住民衝進了大會場,開始了他們的反抗暴政行動,三百多名原住民殺死了一百三十六名日本人。臺灣總督即發出「討伐」諭告,戰爭持續了兩個月之久,日軍以新式武器砲轟、飛機轟炸,甚至以毒瓦斯為武器。霧社同胞約死了百分之五十八(一千二百三十六名減至五百十三名)。請參閱《臺灣番政志》,溫吉編輯,臺灣文獻委員會,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出版。〈關於霧社事件〉,王孝廉著,《夏潮月刊》一卷七期、八期,一九七六年十月一日、十一月一日。

 

百步蛇死了   莫那能

百步蛇死了/裝在透明的大藥瓶裡/瓶邊立著壯陽補腎的字牌/逗引著在煙花巷口徘徊的男人

 

神話中的百步蛇也死了/牠的蛋曾經是排灣族人信奉的祖先/如今裝在透明的大藥瓶裡/成為鼓動城市慾望的工具

 

當男人喝下藥酒/挺著虛壯的雄威探入巷內/站在綠燈戶門口迎接他的/竟是百步蛇的後裔/──一個排灣族的少女

說明:在強勢文化侵襲之下,弱勢族群文化被迫消失;即如在強權壓迫之下,國民尊嚴不在。只有自覺了悟,才能挽救尊嚴保存文化。

 

十二、賴和相關名句

1.壓迫孕育反逆,反逆產生壓迫;壓迫是人人厭憎,反逆得多數同情,反逆是人類自然的衝動。

2.人是不能離開土地,離去土地,人就不能生存;人生的幸福,全是出自土地的恩惠。

3.人病猶可醫,國病不可醫。國病資仁人,施濟起垂危。今無醫國手,坐視罹瘡痍。

4.生,便忍受得一切生的不幸。

5.前進!向著面前不知終極的路上,不停地前進!

6.但願天下無疾病,不懼餓死老醫生。

 

十三、補充資料—賴和,深植島民記憶

1.陳虛谷(1896~1965):「到處人爭說賴和,文才海內獨稱高。看來不過庸夫相,那得聰明爾許多。」(〈贈懶雲〉)

2.朱點人(1903~1949):「說起來未免真失禮,不論是誰初次和他接觸,都要說他原來是一個『草地人』。真的賴和先生不好修飾,他所穿的永遠是臺灣衣服,如果臺灣也夠說得上一個『魂』字,那我就要稱他是『臺灣魂』了。」(〈賴和先生的人及其作品〉)

3.吳新榮(1907~1967):「賴和在臺灣,正如魯迅在中國、高爾基在蘇聯,任何權威都不能漠視其存在。」(〈賴和在臺灣是革命傳統〉)

4.葉榮鐘(1900~1978):「賴和生得矮矮胖胖,夏天一襲白百永短衣褲,真令人看不出他是臺灣數一數二的詩人、小說家。若不是出門腋下總夾著一只往診皮包做標誌,連他是醫生都無有人敢相信。」(〈詩醫賴懶雲〉)(未完稿)

5.賴和(1894~1943):「阿四此後便成為一個熱心的社會運動者,文化講演會,也常看見他在講壇上比手劃腳,也曾得到民眾熱烈拍手的歡迎。阿四這時候才覺得他前所意想的事業盡屬虛幻。只有為大眾服務,才是正當的事業、光榮的事業。」(〈阿四〉)

6.小傳

賴和,西元一八九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生於彰化廳線東堡彰化街巿仔尾,本名賴癸河,一名賴河。筆名有懶雲、逸民、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浪、孔乙己等。漢文根柢深厚,十六歲考進總督府醫學校,一九一四年四月自醫學校畢業,一九一四年十二月至一九一七年六月就職於嘉義醫院,有感待遇不公而返彰化開設「賴和醫院」。

一九一八年賴和就聘前往廈門鼓浪嶼任職博愛醫院,一九一九年七月退職歸臺,在廈門期間已感受到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七日加入「臺灣文化協會」並被選為理事,次年亦加入蔣渭水發起的臺灣第一個政治結社「新臺灣聯盟」,但「新臺灣聯盟」後因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成立而解散;一九二三年十二月十六日因「治警事件」首度入獄,遭囚禁二十三日。一九二五年八月於《臺灣民報》發表第一篇散文〈無題〉、同年十二月及次年一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覺悟的犧牲〉與第一篇小說〈鬥鬧熱〉,而後積極投入臺灣新文學的創作。

一九二六年以降,賴和主持《臺灣民報》文藝欄,並於一九三○年八月二日《臺灣新民報》的第324號起增闢新詩專欄「曙光」。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其於「珍珠港事變」當天,再度被拘入獄四十九日,在獄中以草紙撰寫〈獄中日記〉,反映殖民地被統治者無可奈何的沉重心情,一九四二年一月出獄,一九四三年一月三十一日逝於自宅,行年五十。後世皆尊其為「臺灣新文學之父」,亦有「臺灣魯迅」之名;這位左手醫人身、右手治人性的臺灣良心賴和,葉榮鐘則譽其為「詩醫」。

(資料來源: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http://www.tl.nthu.edu.tw/laiho/laiho.php

 

十四、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13回)

15、16為題組

  一邊就以為得到了勝利。─在優勝者的地位,本來有任意凌辱壓迫劣敗者的權柄。所以他們不敢把這沒出處的威權,輕輕放棄,也就忠實地行使起來。可不知道那就是培養反抗心的源泉,導發反抗力的火戰。一邊有些氣憤不過的人,就不能再忍住下去了。約同不平者的聲援,所謂雪恥的競爭,就再開始。─一邊是抱著滿腹的憤氣,一邊是「儉腸捏肚也要壓倒四福戶」的子孫,遺傳著有好勝的氣質。所以這一回,就鬧得非同小可了。但無錢本來是做不成事,就有人出來奔走勸募。雖亦有人反對,無奈群眾的心裡,熱血正在沸騰,一勺冰水不是容易能就奏功,各要爭個體面,所有無謂的損失,已無暇計較。         (賴和‧鬥鬧熱)

賞析:「鬥鬧熱」是指「大家一起熱鬧熱鬧一下,一起參加活動等等」,這是賴和於民國十五年發表的第一篇白話小說。完全寫實地反映了時代特色─藉迎神賽會喧騰情緒凸顯許多社會問題。賴和洞悉日本政府及高官不阻止迎神賽會的原因是想獲得百姓的支持,消耗地方的財力物力,使臺灣人民歸順等。選錄的這一段,以細膩的心理描寫顯示舊封建社會無謂的奢華,以及老百姓無法洞悉殖民手法的悲哀。

甲卷(第13回)

17、18為題組

男兒志氣恥偷生,意到難平賭命爭。

先覺遺模猶在目,後人見義只心驚。(賴和‧讀臺灣通史十首之十)

語譯:先民懷抱著男兒志氣,以苟且偷生為恥,當受到欺侮、意氣難平時,不惜為尊嚴而賭上性命。先人遺留下的楷模還在眼前,然而後人在公理正義之前卻只是怯懦心驚。

 

19、20為題組

所有的戰士已都死去,

只殘存些婦女小兒,

這天大的奇變,

誰敢說是起於一時?

 

人們最珍重莫如生命,

未嘗有人敢自看輕,

這一舉會使種族滅亡,

在他們當然早就看明,

但終於覺悟地走向滅亡,

這原因就不容妄測。

雖說他們野蠻無知?

看見鮮紅的血,

便忘卻一切歡躍狂喜,

但是這一番啊!

明明和往日出草有異。(節錄自賴和‧南國哀歌)

簡析:這首詩和社會事件相呼應,充分表現出對臺灣人民被殖民政府壓榨的憐憫,及對日本不仁行為的憤怒,明白如話,充滿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精神,以及對霧社原住民的讚許和憐憫。

 

 

十五、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直接使用日語漢字詞彙,是本地國語的一種現象,例如「便當」一詞,即源於日語而非國語所原有。下列文句「 」內,何者屬於這類詞彙 (A)餐廳有服務生代客「泊車」 (B)便利商店提供「宅急便」服務 (C)「忍者」矇著臉,在角落吹暗箭 (D)那家日式「涮涮鍋」好吃又便宜 (E)百年「物語」號稱是電視臺年度大戲。

〔91.指考〕

答案:(B)(C)(E)

解析:(A)是英語 park。(B)(C)(E)是常見的日語漢字。(D)是指將肉片稍微在鍋裡燙一下就吃的中國烹調法。

 

2.下文中,作者認為托爾斯泰給沙皇的信之所以偉大,是因為:「托爾斯泰是一位伯爵擁有很大很大的農莊,但是在他的作品《復活》中,他重新回顧成長過程中身為貴族的沉淪,以及擁有土地和農奴帶給他的不安與焦慮,他決定出走。我認為托爾斯泰最偉大的作品不是《復活》也不是《戰爭與和平》,而是在他垂垂老矣時,寫的一封給俄國沙皇的信。信中,他沒有稱沙皇為皇帝,而是稱他為「親愛的兄弟」,他寫到:『我決定放棄我的爵位,我決定放棄我的土地,我決定讓土地上所有的農奴恢復自由人的身分。』那天晚上把信寄出去之後,他收了幾件衣服,拎著簡單的包袱,出走了。最後他死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火車站,旁人只知道一個老人倒在月臺上,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托爾斯泰。」(蔣勳《孤獨六講‧革命孤獨》) (A)托爾斯泰體認民貴君輕,實踐民主思維 (B)托爾斯泰目睹貧富差距,慷慨捐財助人 (C)托爾斯泰揭露民生困苦,喚起社會關注 (D)托爾斯泰展現悲憫情懷,追求人間公義。

〔97.指考〕

答案:(D)

解析:由信中「我決定讓土地上所有的農奴恢復自由人的身分」可知,這是一種對農奴的悲憫情懷,這種做法追求的是人間公義。

 

(二)延伸補充

3.成語是現成的簡短有力的詞組,運用得當,可使文章生色,所以作者多樂於採用,如:(甲)唉呀,不好了,阿彌陀佛,怎麼辦呢?我急得□□□□(吳濁流〈一場虛驚〉)(乙)楊逵先生若是有三長兩短的話,我蒙上謀殺名作家的罪名是難免的。多麼敬愛祖父的楊翠小姐一定不能原諒我。如今回想當時的憂慮,□□□□(陳秀喜〈楊逵先生和大鄧伯花〉)(丙)每一次看見你□□□□/阿爸的心多麼絞痛/孩子呀!不要忘記/一時的得意/往往是無數怨恨的種子(吳晟〈愚行〉)(丁)在中篇小說〈雨〉裡面,鍾理和倒描寫了反面的地方士紳人物—羅丁瑞。「日據時代身任庄役場(鎮公所)兵事係要職,大權在握,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在地方上叱吒風雲,□□□□,不可一世……」(葉石濤〈新文學傳統的繼承者—鍾理和〉)。上引各段文字□□□□內的成語,依序最適宜填入的選項是 (A)心有餘悸/汗流浹背/趾高氣揚/吐氣揚眉 (B)汗流浹背/心有餘悸/吐氣揚眉/趾高氣揚 (C)心有餘悸/汗流浹背/吐氣揚眉/趾高氣揚 (D)汗流浹背/心有餘悸/趾高氣揚/吐氣揚眉。

   〔96.指考〕

答案:(D)

解析:汗流浹背:形容工作辛勞或非常慚愧、驚恐的樣子。心有餘悸:形容危險不安的事情雖然過去,但回想起來心裡仍感到緊張、害怕。趾高氣揚:形容驕傲自滿、得意忘形的樣子。吐氣揚眉:形容被壓抑的心情得到舒展而快活如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chia2011 的頭像
    minchia2011

    佳想安善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