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十一課 溫州街到溫州街 林文月

一、寫作背景

(一)知交之誼,師生之情

  林文月是當代臺灣重要散文家,文體模式時有突破,散文風格於平實中見細膩,極擅長捕捉生活中溫馨的生活細節,作品中頗多描繪師生情誼的篇章。〈溫州街到溫州街〉一文為紀念兩位恩師而寫,是林文月著名的憶舊傷逝作品,文中凸顯出臺靜農與鄭騫兩位國學大師相交半世紀的醇厚友情,而弟子對師長的由衷敬愛亦油然流露紙上。

(二)兩位恩師

  臺靜農豁達、樂觀,林文月自述散文創作觀受到臺靜農啟發極多,也因由臺靜農的識才惜才,她留在中文系並繼續深造。臺靜農是最常出現在林文月散文中的人物,從〈臺先生和他的書房〉、〈臺先生寫字〉、〈臺先生的肖像〉、〈傷逝〉、〈龍坡丈室憶往〉、〈懷念臺先生〉到〈臺先生手書詩稿〉,以臺靜農為書寫對象的文章已然如此之多,更別說在其他諸多文章中有許多間接提起的片段了,因此我們很容易就能夠明白臺靜農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性。

  鄭騫外表清癯拘謹,言談風趣幽默,是林文月學士論文及碩士論文的指導教授。林文月於〈在臺大的日子〉一文中寫著:「那年,鄭先生首次開『陶謝詩』,貴苓與我正在想論文題目。冬季某日,貴苓與我同時步入第四室,她穿一襲藍布旗袍,我則在黑衫上罩了一件織錦緞的褂子。鄭先生看見,忽說:『你們今天穿的衣服,一個像陶詩樸素,一個像謝詩華麗。你們倆就一個做陶詩研究,一個做謝詩研究吧。』事情就那樣子定下。只不過,貴苓的論文由王叔岷先生指導;我的碩士論文謝靈運及其詩是由鄭先生指導。而在三曹之後,再讀謝靈運,我逐漸步上六朝文學研究之途,或者竟是導因於那日鄭先生戲言似的一句話。人生有些事情,真是不可思議。」

 

二、作者介紹

(一)林文月的文學成就與主張

1.散文成就

  「似質而自有膏腴,若樸而自有華采。」殆可形容林文月作品之整體美學風格。鋪陳反覆、細膩詳實、嚴謹經營是她自成一家的寫作風格。其作品早期充滿思想性,後期卻充滿抒情性與記敘性,擅長隨記敘之筆時時抒發無限思感。林文月於創作充滿實驗的精神,散文屢屢突破現代散文的體式,但仍是散文的正統,也仍是近年來逐漸少見的「純散文」。

 

2.談「散文的經營」(節錄)

  寫散文,首先要有好的內容。什麼是好的內容呢?在我看來,無非在於「真摰」二字。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皆不足取法。只要是作者真摰的感情思想,題材小大倒不必分高下,宇宙全人類的關懷固然很值得入文,日常生活的細微感觸也同樣可以記敘。

  散文的題材內容,其實泰半來自日日生活的耳聞目睹諸現象,所以細心的觀察與關懷是寫作的人不可缺的起碼態度。一個有志於寫文章的人,除了要有較常人更敏銳的心思聯想力而外,更需要經常保持非常的好奇心。對於周遭發生的大小事物恆常保持極大關懷與好奇,將日常的感思經驗貯蓄於方寸之間,復配合勤勉謙虛的讀書心得,一旦而執筆,始有汩汩不竭的靈感泉源,便也庶幾可稱為好內容了。

  寫散文又和寫其他文類一樣,好的內容須待好的形式技巧,然後才能骨肉均勻,呈現文質彬彬的完整效果。我們時常聽別人稱讚一篇好文章為:如行雲流水一般自然。但文章如何能像行雲流水一般自然無滯?都是通過作者經營安排所致。」

 「散文作者在安排文字的時候,也應當有充分的主宰權去一方面布置我們所需要的部分,另一方面割捨我們認為會干擾主題的一些枝節。」

◆陳芳明《溫婉而古典──評林文月的「飲膳札記」》:

  在書寫時,同樣投入了專注、從容、細緻的精神。因為專注,所以每一篇文字都有一個重心,行文之間從未偏離主題,永遠讓讀者有跡可循。因為從容,所以文字速度總是不疾不徐,使讀者能夠體會到神閒氣定的滋味。也因為細緻,往往能夠深入每一件觀察的事物,左右推敲、鞭辟入裡,讓讀者不知不覺沉浸在想像世界。

 

3.筆下呈現的生命哲思與溫厚情懷

  林文月作品早期充滿思想性。所謂「思想性」,何寄澎先生在其〈林文月散文的特色與文學史意義〉一文中指出:第一點是林文月認為生命本質是如真似幻的。似真實幻,似幻實真,是林文月對於生命的感悟,她常藉由文字的描寫使讀者產生今昔交錯、時空互換的如真似幻之感。然而在真幻況忽之際,林文月依然掌握生命的正面向度,流露溫暖美好的情懷,她在篇章中表達出當感覺虛幻時可能的悵然若失,但生命卻畢竟需要積極面對。因此何寄澎說林文月「情調像陶淵明,最後的抉擇、體悟卻像蘇東坡,因為東坡常說人生如夢,但東坡也因體會到人生如夢,乃從消極轉生積極,認為既是一場夢便要把夢作好。」第二點是表露民胞物與的襟懷,這項特質在《午後書房》及之前作品中多見。林文月認為人都是高貴而有尊嚴的,世間人情多和諧美好,此類書寫隨處可見可感。〈蒼繩與我〉一文,寫在一個奇妙的似偶然而必然的晚上,與一隻蒼蠅的邂逅際遇,尤其表現出她與物之間的相感互通。

 

4.耗心血翻譯日本名著

  民國五十八年,林文月獲得國科會遴選赴日本京都遊學一年,研究唐文化對日本平安時代文學的影響。她開始涉獵平安時代的典籍,也首次注意到《源氏物語》這本古典小說與中國文化的關係。《源氏物語》以平安時代宮廷故事為背景,不僅分量重,又採用古語寫作,許多日本人都不大看得懂,而且行文纏綿迂迴,其中又夾雜許多典故,讀起來十分吃力。回國後,她試譯《源氏物語》的首帖〈桐壺〉近萬字的文章,登在《中外文學》後,總編輯胡耀恆先生來找她,說有一些人希望看到《源氏物語》的全貌,希望她繼續翻譯下去。她答應接下這個工作,全力以赴。《源氏物語》譯完後,她又翻譯了《枕草子》和《和泉氏部日記》兩本平安時代的古典名著。民國八十三年林文月獲得「國家文藝獎」中的「翻譯成就獎」。肯定了她多年默默翻譯日本古典文學的心血。

源氏物語:

  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撰,共五十四卷,近一百萬字。一般認為成書於西元一○○一~一○○八年間,為日本最早的長篇小說。「源氏」是小說前半部的主角,「物語」意為「講述」,是日本文學中類似中國「傳奇」的一種體裁。內容描寫皇子光源氏的宮廷生活,以及他和周圍各類女性的悲歡離合。行文典雅,筆意纏綿,穿插了近八百首和歌,富有民族色彩,被譽為日本古典文學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二)軼聞掌故

1.讀中文系的因緣

  「人不輕狂枉少年」,一些青少年的任性,往往動輒叛離常軌,做出驚世駭俗的事情,但在林文月,卻因為一時小小的任性,卻反而成就了一世的執著—讀中文系就是一例。

  林文月在讀高中時,大專聯考制度尚未成立,各校各自招生,每一個考生只能分別投考兩三個大學,而且報名時只能投考某校的某一科系。高中就讀北二女中的她,聯考報名前擔任班長,負責收集班上同學們的報名表,在她那一班五十多個同學中,除了有一人填考哲學系,其餘全部填報外文系,包括她在內。當時她心中頗為不樂,惱火自己與別人同志趣,於是半賭氣地用刀片小心地刮去「外」字,改寫為「中」字;後來,臺大放榜,她的名字就出現在中文系的榜單中。此外,她也同時考上了師大藝術系,但一個人只能讀一所大學,所以便成為臺大中文系的學生。

  長期計畫要讀外文系,結果卻因一時莫名的反叛心理而入了中文系,後來又繼續了三年中文研究所,畢業後,並且留校任教直到退休。問她還懊惱當時的任性嗎?「不,絕沒有後悔!」非但沒有後悔,她慶幸自己入了中文系,她的一本散文集即以《讀中文系的人》為名,以酬報在中文系讀書時,那分充實而深厚的收穫。她說:「人的一生往往決定於一念之間,對我來說,則又似乎是決定於一念之差。」但走上這條路後,她接觸越多的古典文學,便越發現其中所蘊藏的豐富知識和理想,生活也因而更形充實。由這些文學滋養中,她進一步地將之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血肉與精神,並且反芻吐納為典雅豐贍的文字珠玉,才能在當今文壇上自成一家。

 

2.經歷喜怒哀樂,生命才豐饒

  讀印度詩哲泰戈爾的《漂鳥集》,林文月最喜愛其中一首:

   當日子完了,我站在祢的面前

   祢將看見我的傷疤,知道我

   曾經受傷過,也自己治癒了

  經歷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生命才豐饒起來。她逐漸明白歡愁得失無常的道理;包括失去心愛的事物,甚至敬愛的人物;不過,也正因為如此,令人了悟如何珍惜現今所擁有。

 

3.靈感與寫作

  林文月平常寫散文時,一坐在桌前就能振筆疾書,但她並不相信突如其來的靈感。她說:「真正的靈感,應來自平時的用功和留心。用功是不斷地大量閱讀,豐厚自己的學養;保持高度的好奇心,多看、多聽、多想,下筆時文思才會源源而來。」她寫文章,不喜歡刻意雕琢。她說:「我寫文章喜歡用淺白的文字,很少引詩句、掉書袋。我常把和古人相互契合之處,用自己的語言轉化出來。像白居易的文字老嫗能懂,那麼平凡而有味道的作品,是經常努力換得的。」林文月認為寫一篇好的散文要做到不無病呻吟,要有真思想、真感情,忠於自己。琦君女士對她的散文尤其激賞:「難得的是她的文辭於平易中見情趣,於樸實處透至情,所以能格外打動人心。」

 

 

 

 

 

 

三、文學常識

(一)回首迢遞──林文月的文壇知己

 

筆名

生平事蹟

文學成就、創作特色

著  作

林含英

林海音

於大阪出生,後舉家遷北京,與筆名何凡的作家夏承楹成婚。舉家遷後,曾任《國語日報》、《聯合報》副刊編輯,發掘優秀作家。後創辦《純文學》月刊、成立純文學出版社,對臺灣現代文學貢獻極大

從事散文、小說及兒童文學的創作。最著名的小說集《城南舊事》,被改編成電影、圖畫繪本,並翻譯成各種外文出版

城南舊事

殷張蘭熙

 

曾任中華民國筆會副會長、會長等,主編《中國筆會英文季刊》(The Chinese Pen

致力於英譯中文現代文學作品,推展國際交流,有「文藝使節」之雅稱

(以中文英譯為主)

齊邦媛

 

曾任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散文作家,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選(詩、散文、小說)

巨流河

 

(二)現代女性散文家剪影

本名

筆 名

風    格

著    作

琦 君

散文家兼小說家,以回憶故鄉、童年、親人、師友的散文為人所稱道。文字雅潔清麗,情感委婉真摯,風格含蓄溫厚。「懷舊文學」之代表,被譽為「臺灣文壇上閃亮的恆星」

散文:琦君小品、煙愁、紅紗燈、

   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

小說:菁姐、錢塘江畔

篇章:髻、方寸田園、媽媽的手、

   一對金手鐲

心井、

陳蘭、

張亞藍

作品溫柔敦厚、文字淡雅,意境深遠,每藉生活中平凡細微的事物,寄寓深邃的哲理。詩、小說、散文、文藝評論皆擅長,而以散文蜚聲文壇

詩集:水上琴聲

散文:北窗下、三色蓳、心寄何處

小說:尋夢草

論評:寫作是藝術

 

集學者、散文家、翻譯家於一身。散文似質而自有膏腴若樸而自有華采,雖屬女作家卻無一般閨閣氣息。作品溫婉敦厚,立意悠遠,每藉生活中平凡細微事物,寄寓深邃哲理

散文:遙遠、午後書房、擬古、

   讀中文系的人、京都一年、

   飲膳札記、人物速寫

譯作:源氏物語、和泉式部日記、

   枕草子

評論:山水與古典、

   謝靈運及其詩、

   中古文學論叢

篇章:給母親梳頭髮、

   溫州街到溫州街、

   翡冷翠在下雨、

   生日禮物

曉風、

可叵、

桑科

以散文為主,亦涉及戲劇與小說的創作。早期散文意象優美、純淨,後期則社會批判性增強,視野由小我拓展至大我。作品以知性提升感性,余光中評其散文為「亦秀亦豪的健筆」

散文:地毯的那一端、我在、

   再生緣、愁鄉石、

   從你美麗的流域

戲劇:武陵人、和氏璧

篇章:從你美麗的流域、春日與月夜

 

文人兼畫家。早期詩作浪漫多情,替眾多青春心靈發出飛揚的聲音,意象新穎,節奏流暢。近期以書寫蒙古文化與草原景觀為主軸,詩文轉趨深沉,致力於漢、蒙文化的交流

詩集:席慕蓉‧世紀詩選、七里香、

   無怨的青春、邊緣光影

散文:成長的痕跡、金色的馬鞍

篇章:蒙文課──內蒙古篇

〔ㄐㄧ〕

愛亞

長於小說,也兼寫散文。以小小說最受肯定。以冷靜的筆調,人道的悲憫,描寫充滿無奈、傷感、譏諷、詭異乃至死亡的世界

小小說:愛亞極短篇

短篇小說:我也寂寞、脫走女子

長篇小說:曾經

篇章:打電話

 

早年詩文並進,後以散文享譽文壇。其散文閒雅從容中常見陽剛雄勁;自在適性中,意到筆隨,素雅清麗。近年所作,大多抒發生態保育理念,關注臺灣人文史地。在繪畫(版畫、油畫)上亦有成就

散文:昔人的臉、港都夜雨、

   臺灣百合

詩集:十年詩草、盛夏的南臺灣

篇章:萬鴉飛過廢田

李 黎

散文、小說兼寫。文字簡潔俐落中常含深遠意義

散文:悲懷書簡、尋找紅氣球、

   玫瑰蕾的名字

小說:最後夜車、天堂鳥花、

   袋鼠男人

篇章:愛之淚珠

 

以雜文和文學評論為主。早期寫專欄「野火集」時,詞鋒尖銳犀利,旅歐後風格蛻變,往往以歷史、文化的角度剖析社會現象

散文:野火集、看世紀末向你走來、野火集外集、人在歐洲、

   百年思索、大江大海

篇章:致命的星空、正眼看西方、

   焦急

 

以創作散文作品為主。早期散文重抒情,以秀麗之筆描寫自然之美及生活感動。後走向關懷現實人生

散文:群樹之歌、把愛環諸天地

 

早期用沈靜筆名時,偏重於寫身邊瑣事及親情、鄉情;改用本名後,轉以捕捉現代人生活及女性心靈為主,作品多能銘刻成長軌跡,曲盡人情事態;近年尤重從錯綜的人倫網路探討女性流動多重的生命體驗

散文:花房之歌、熱夜

小說:藍裙子上的星星

篇章:小王子

 

簡 媜

以抒情散文為主,鄉土田園、宗教信仰、都會生活、兒童成長、女性內心世界等,都是她關注主題。文思奔放細緻,句法流動鮮活,風格繁複多變

散文:水問、女兒紅、

   只緣身在此山中、月娘照眠床、

   胭脂盆地、紅嬰仔、

   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

   好一座浮島

篇章:夏之絕句、問候天空、

   月亮照眠床

 

專擅散文創作及評論。散文具新詩的精鍊美感與小說的故事情節,生動自然。早期作品多為對歷史、身世及生命的感思,呈現豐富生活圖景;後轉向對生活細節精微觀察,體悟感發,說理言志

散文:垂釣睡眠、聽說、河宴、

   我和我豢養的宇宙、

   漂浮書房、聽說

評論: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莫言小說、

   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像

主編:馬華當代散文選、天下散文選

篇章:垂釣睡眠

 

四、課文深究

(一)內容分析

  林文月委婉追懷平生親友、知交、師長的文章不少,〈溫州街到溫州街〉是一篇懷舊傷逝的作品,一場溫馨動人的記憶。全文從臺先生與鄭先生因都市空間改變而久未相訪為「起」筆,以贈書訪晤的緣由、始末為接「承」,再「轉」至兩人的相繼辭世,最後,以作者再次尋訪舊地,在今昔真幻之間,懷念和煦的師恩作結。文中兩度由溫州街到溫州街,交疊出時空的換轉、人事的變遷、生命的生滅,以時間秩序一氣書寫,以溫州街兩個巷弄的今與昔作首尾的呼應,結構謹嚴,而餘思不盡。全文的主軸是臺先生書房裡,老友會面一幕。作者用素淡的描繪,勾勒出素所敬重的兩位老師之間的深厚友誼。

(二)寫作特色

生命的觀照

  林文月的作品常呈現「人生如夢」的體悟,她認為生命的本質雖真實又虛幻,因此作品中時有今昔交錯、時空互換的如真似幻的描述手法。〈溫州街到溫州街〉情感背後龐巨無形的底蘊,仍是空間換轉與時光流逝雙重交梭織錯而成的生命的「無常」之感,道路會變遷、老師會老去、生命會消逝、人事會全非,凡存在過的所有美好珍貴的事物都會消失無蹤,但這本來就是生命的真象,所以,林文月雖感傷但不哀痛,在無常中體會永恆的真義。

  「有一種感覺,彷彿當我在沙發椅坐定後,老師就會輕咳著、步履維艱地從裡面的書房走出來;雖是步履維艱,卻不必倚賴輪椅的鄭生生。」「定神凝睇,覺得那粗糙的水泥牆柱之間,當有一間樸質的木屋書齋;又定神凝睇,覺得那木屋書齋之中,當有兩位可敬的師長晤談。於是,我彷彿聽到他們的談笑親切,而且彷彿也感受到春陽煦暖了。」這真幻搖移之間透露的,不就是雖是一場夢,也要認真銘刻好夢的世間情懷。

細膩的鋪陳

  林文月曾說:「那種平凡而瑣碎、似真又如幻、甜蜜而感傷的往事,恐怕是很多人在回顧過去時,都會有深獲我心的感動吧。」

  「平凡而瑣碎」在本文處處可見,然而平凡細瑣的背後,全是細心與關懷。接送年邁身弱的老師,作者分外用心留意,由邀約、選日期、打聯絡電話、扶老師上車、抵達、看老師被扶下車、陪在老師們身側、再打聯絡電話、送老師回家,這件大事不就是由這許多瑣細的小事組合而成?「有事弟子服其勞」,「勞」的背後,是弟子最真心的敬重、護愛與體貼。

  書房相晤一幕,作者說自己「無法不融入兩位老師的感應世界裡,似乎也分享得他們的喜悅與友誼」,在斯人業已作古的緬懷情感裡,記憶恆久遠,瑣細小事愈發彌足珍貴。

意象的運用

  林文月散文常以「雨」、「路」為意象,表達緬懷、感傷。〈溫州街到溫州街〉一文中,溫州街在都市面容更動的變化背後,流動著時光的腳步,更承載了作者兩位師長永恆的和煦風範,以及朋友、師徒之間珍貴的世間情緣,溫州街變動中有不變,「路」之意象鮮明貼切。

結構的經營

  林文月認為:「作者在結構上所費的經營心血,對文章最具助益之功」以結構而言,兩度溫州街到溫州街,一寫人、一緬懷,今昔生滅間「情」字一線貫串流盪,全文以溫州街始以溫州街結,結構經營嚴謹而自然。

藉形寫神法

  范培松在《散文瞭望角》談到:「寫形容易顯神難,顯神成了散文寫人中的一大難點。」在本課,文章描述鄭騫與臺靜農二位師長的會面一幕,鄭先生將整理好的詩集請臺靜農鑑賞:「臺先生前前後後地翻動書頁,急急地誦讀幾行詩句,隨即又看看封面看看封底,時則又音聲宏亮地讚賞:『哈啊,這句子好,這句子好!』鄭先生前傾著身子,背部微駝,從厚重的鏡片後瞇起雙眼盯視臺先生。他不大言語,鼻孔裡時時發出輕微的喀嗯喀嗯聲。那是他高興或專注的時候常有的表情。」「前前後後」、「急急地」、「看看封面看看封底」等詞與都描述著臺靜農的熱絡與爽朗,至於鄭騫的動作只是「盯視」,相對於臺靜農音聲宏亮地誦讀,鄭騫的聲音卻是自鼻孔裡發出「喀嗯喀嗯」。這段文字成功地捕捉二位師長不同的神情,臺靜農與鄭騫,恰巧形成一幅動與靜、揚與斂、熱絡爽朗與專注拘謹對比又交融的人物畫。林文月不僅僅用工筆描繪人物的外貌,更能藉形以顯神。

  似質而自有膏腴,若樸而自有華采,於敘寫中時有感懷,化經營於自然無形,林文月真摯追懷恩師行止風貌,在變動不居的幻忽時空中,為兩位老師的一生友情及自己與他們之間的師生情誼,永恆佇留一場溫馨動人的世間記憶。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例      句

留宿、停留

旅「次」中,我忐忑難安(林文月‧溫州街到溫州街)

行「次」靈石旅舍,既設床(杜光庭‧虬髯客傳)

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髮乎洧盤(楚辭‧屈原‧離騷)

楚師伐鄭,「次」於魚陵(左傳‧襄公十八年)

等第、順序

「次」第、依「次」排列、席「次」、班「次」、名「次」

伯仲之「次」(杜光庭‧虬髯客傳)

第二的、副的

走有半年之久,於「次」歲六月到了嶺南(鏡花緣‧第四十回)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孫子‧謀攻)

品質較差的

「次」貨、「次」品

中、間

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莊子‧田子方)

計算動作回數的單位,量詞

張教頭那廝!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說(水滸傳‧第十回)

歷險數「次」,遂達峰頂(徐宏祖‧徐霞客遊記)

比照(ㄅㄧˇ)

食之,「比」門下之客(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比擬、媲美(ㄅㄧˇ)

由是狂名振一時,至「比」之王鐵鎗云(宋濂‧秦士錄)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我於老彭(論語‧述而)

此人每嘗自「比」管仲、樂毅(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

較量(ㄅㄧˇ)

度長絜大,「比」權量力(賈誼‧過秦論)

詩經六義之一,即譬喻

(ㄅㄧˇ)

《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詩經大序)

相並、緊靠(ㄅㄧˋ)

筵席上「比」鄰而坐(林文月‧溫州街到溫州街)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蜀川)

鱗次櫛「比」

接連(ㄅㄧˋ)

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漢書‧景帝紀)

偏私結黨(ㄅㄧˋ)

君子周而不「比」(論語‧為政)

朋「比」為奸

代,替(ㄅㄧˋ)

願「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依從(ㄅㄧˋ)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近來(ㄅㄧˋ)

「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韓愈‧祭十二郎文)

等到(ㄅㄧˋ)

「比」去,以手闔門(歸有光‧項脊軒志)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論語‧先進)

「比」行百里,始奮迅(岳飛‧良馬對)

虎皮(ㄆㄧˊ)

佩虎符、坐皋「比」(劉基‧賣柑者言)

訂正、考訂(ㄐㄧㄠˋ)

這本書從整理、謄寫,到「校」對、殺青,費時甚久(林文月‧溫州街到溫州街)

較量、計較(ㄐㄧㄠˋ)

短長終不「校」,先後竟誰論(韓愈和侯協律詠筍)

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別人觸犯了自己也不計較〕,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論語泰伯)

考核、考究(ㄐㄧㄠˋ)

知慮取舍,稽之以成,日月積久,「校」之以功(荀子君道)

中級軍官的名稱

上「校」、中「校」、少「校」

施教求學的地方

學「校」、補「校」

量詞。計算成套的衣服或被褥的單位

鄭先生依然是那一「襲」藍布衫(林文月‧溫州街到溫州街)

穿上

風則「襲」裘,雨則禦蓋(蘇軾教戰守策)

繼承、接受

故「襲」天祿,子孫賴之(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及至、撲向

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屈原‧九歌少司命)

趁人不備而攻擊

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因循

沿「襲」、因「襲」、蹈「襲」故常

或「襲」故而彌新,或沿濁而更清(陸機文賦)

形容

容顏、容貌

絲毫沒有掩飾避諱地烙印在他的「形容」上(林文月‧溫州街到溫州街)

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漁父)

頭戴孝巾,身穿白布衣服,腳下芒鞋,「形容」悲戚,眼下許多淚痕(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

事物呈現出的形式、狀態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詩經‧大序)

描述、描寫

文章氣象難「形容」,騰龍翥鳳遊秋空(耶律楚材‧和南質張學士敏之見贈詩七首之七)

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林覺民‧與妻訣別書)

裝飾、描繪

以丹素金碧「形容」之,以香火花果供養之(白居易‧畫彌勒上生幀記)

婆娑

淚光閃動的樣子

淚水便禁不住地「婆娑」而往下流(林文月‧溫州街到溫州街)

盤旋舞蹈的樣子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詩經陳風東門之枌)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連橫‧臺灣通史序

【此處「形容海水的起伏騰湧」的樣子】

舒展

此樹「婆娑」,生意盡矣(庾信枯樹賦)

盤旋、停留、徘徊

徘徊久,問人間誰似,老子「婆娑」(辛棄疾沁園春有酒忘杯)

殺青

指書籍定稿或著作完成

其事繼春秋以後,訖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皆定以「殺青」,書可繕寫。(劉向‧戰國策書錄)

按:古代製作竹簡,必先用火烤炙,至其冒出水分,刮去青皮,始方便書寫並防止蟲蠹,此一製作程序,稱為「殺青」。劉《別錄》:「殺青者,直治竹作簡書之耳。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簡者,皆於火上炙乾之。陳、楚間謂之汗。汗者,亦去其汁也。」亦稱為「汗簡」、「汗青」。

電影拍攝完竣或電視劇製作完成。

綠茶加工製作時,將摘下的嫩葉加溫,防止茶葉中的酵素發酵的過程,稱為「殺青」。

※附

連緜詞

蹭蹬、蹣跚、彷彿、忐忑、婆娑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ㄉㄧˋ

兄友恭、凝〔妯娌。娣,丈夫的弟媳。姒,音ㄙˋ,丈夫的嫂子〕

ㄊㄧ

木、元素

ㄊㄧˊ

枯楊生〔喻老人娶年少的妻子。稊,楊柳樹重新長出的枝葉〕袍之贈〔貧窮時他人饋贈之物或困難時他人所寄予的同情〕〔鶘,音ㄏㄨˊ〕

ㄊㄧˋ

(鬀)刀邊緣、孝泗縱橫

ㄌㄢˊ

青出於、竹

ㄌㄢˋ

陳腔調

ㄎㄢˇ

ㄐㄧㄢ

ㄐㄧㄢˋ

籠鳥猿、國子隊、

ㄅㄟ

弓蛇影、獎

ㄅㄥˊ

提了

ㄅㄨˋ

分族群

ㄆㄟ

了一聲、胎、磚

ㄆㄟˊ

手拉

ㄆㄡˊ

〔抔,捧〕

ㄆㄧ

立我

ㄆㄧˇ

極泰來

ㄈㄡˊ

〔車前的別名。苡,音ㄧˇ〕

ㄈㄡˇ

不分可

ㄎㄞ

ㄎㄞˇ

ㄐㄧㄝ

、雞鳴喈喈大歡喜

ㄒㄧㄝˊ

、與子

ㄉㄥ

堂入室、)火通明、躡蹻〔腳穿草鞋,身擔雨具,形容長途跋涉。蹻,音ㄐㄩㄝˊ〕

ㄉㄥˋ

子、先生、目口呆、〔登山的小路〕、危于霄〔高遠的棧道〕、石、用腳一、玉〔垂於馬鞍旁供人踏腳的設置〕

ㄔㄥˊ

清、黃橘綠

ㄕㄡˇ

〔扒手〕

ㄇㄛˊ

ㄙㄨㄛ

摩挲

ㄋㄚˊ

ㄑㄧㄢ

斬將

ㄑㄧㄝˋ

ㄓˋ

ㄅㄨ

〔下午三到五點〕〔怠慢、不守法〕

ㄅㄨˇ

育之恩、縫、逮

ㄆㄨˊ

匐前進

ㄆㄨˇ

ㄈㄨˇ

〔尊稱他人姓名字號〕、肉〔古代祭祀器皿。簋,音ㄍㄨㄟˇ〕

ㄇㄛˋ

之邦

ㄌㄠˋ

ㄌㄧㄠˋ

ㄌㄨˋ

椎輪大〔喻事物由粗到精,由簡至繁,逐步完善。椎,音ㄓㄨㄟ〕、篳藍褸、賄

ㄌㄨㄛˋ

水、珞珞〔眾多;石堅〕、乳)陽、)驛不絕、魄、炮

ㄌㄩㄝˋ

ㄍㄜ

咯咯叫、肢窩、

ㄍㄜˊ

打飽揆、局、手猛獸、骨

ㄍㄜˋ

取所需、金屬

ㄎㄚˇ

ㄎㄜˋ

〔謹慎遵守。恪,謹慎誠敬的〕

ㄏㄜˊ

一丘之

ㄊㄠ

光養晦

ㄨㄟ

〔皇后的祭服〕

ㄏㄨㄟˋ

ㄏㄢˊ

ㄖㄣˋ

ㄨㄟˊ

編三絕〔形容讀書非常勤奮〕城、羅心之論、

ㄨㄟˇ

〔明亮貌〕〔光線熾盛貌。曄,音一ㄝˋ〕、瑰〔美好珍奇〕、經、蘆、冒天下之大不〔喻不顧一切去做全天下人都認為不對的事〕

ㄩㄣˋ

 

ㄇㄢˊ

跚、欺)、〔形容不明事理,糊裡糊塗。頇,音ㄏㄢ〕

ㄇㄢˇ

滿溢、〔冬天穿的袍衣〕〔精鍊的金屬〕

ㄓㄚˋ

ㄕㄢ

姍姍來遲、除、珊珊可愛

 

ㄊㄚ

、汗〔汗衫〕

ㄊㄚˋ

榻榻米、糟〔糟,音ㄗㄠ〕、邋〔不整潔。邋,音ㄌㄚ〕

ㄊㄨㄥˊ

山濯濯、僕、日曈曈〔日明亮貌〕〔初生的月〕關、〔昏昧無知〕、艨〔戰船〕

ㄓㄨㄤˋ

ㄔㄨㄤˊ

幢幢竿

ㄔㄨㄥ

ㄅㄧˋㄋㄧˋ

睥睨〔斜著眼睛看人,表示傲然輕視或不服氣的意思〕

ㄆㄧㄝ

驚鴻一

ㄇㄧㄢˇ

〔斜著眼看〕

ㄉㄧˋ

ㄊㄧㄠˋ

ㄌㄞˋ

〔重視、另眼相待的意思〕

ㄎㄢˋ

ㄓㄢ

 

七、修辭舉隅──雙關、映襯修辭

(一)雙關

定義

利用字音、詞義或語意的關係,使詞句表面上是一個意思,而暗中隱藏另一個意思的修辭手法,叫做「雙關

 

 

 

 

 

諧音雙關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李商隱‧無題)

──「絲、思」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史記‧淮陰侯列傳)

──「鹿、天祿之『祿』」

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金聖嘆‧臨刑前贈子聯)

──「蓮、憐」;「梨、離」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晴、情」

學生多四眼,勤讀成進士(新聞標題)

──「進士、近視」

雖知汝是歐陽後,畢竟從來不識「脩」

──「脩、羞」

泥肥禾尚瘦,晷短夜差長

──諧音「尼肥和尚瘦,鬼短夜叉長」

賈島醉來非假倒,劉伶飲盡不留零

──「賈島、假倒」;「劉伶、留零」

村中,「秦得參」的一家,尤其是窮困的慘痛

──閩南語「真得慘」

語義雙關

詩家更見開新例,不用他人作「鄭箋」(林文月‧溫州街到溫州街)

──鄭玄注詩經,及鄭騫自注其詩

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子夜歌)

──「布匹」及「匹偶」

女人可不能靠「粉」過日子

──「粉妝」及「粉飾」

后羿射「日」,中華隊加油!

──「被射下的太陽」及「日本」

被指為與黑金掛鉤的候選人,連忙召開記者會替自己辯「白」

──「解說」及「清白」(「黑金」之相對語)

句義雙關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班婕妤‧怨歌行)

──明寫秋扇,實寫棄婦

語譯:剛從織布機上裁下齊地有名的白色細絹,鮮明皎潔有如霜雪;把它做成繪有對稱花紋的扇子,圓圓的樣子就像中天的明月。男人喜歡它,出入時常帶在袖內,搖動時發出清涼舒適的微風。但總是害怕寒涼的秋天到來,猛烈的秋風趕走炎熱;到時團扇被丟棄在竹箱中,與主人的恩情從此就斷絕了。

 

※牛刀小試

1.樂府〈作蠶絲〉:「春蠶不應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詩中「懷絲」為雙關語,「絲」一方面指「蠶絲」,一方面指「相思」。下列文句「 」內的字、詞,同屬利用雙關製造兩重意義的選項是:                       87推甄多選24

(A)始欲識郎時,兩心望如一。理絲入殘機,何悟不成「匹」

(B)經理提出男職員全部輪值夜班的草案,果然引起「公」憤

(C)被指為與黑金掛鉤的候選人,連忙召開記者會替自己辯「白」

(D)全新款式歐風時裝,即將於週末強力推出,絕對「讓你好看」

(E)主辦單位擬邀請數位政治明星與偶像歌手同臺獻唱,為晚會壯大「聲」勢

答案:( ABCDE 

解析:(A)「布匹」及「匹偶」。(B)「公眾」及「男性」。(C)「解說」及「清白」(「黑金」之相對語)。(D)「使你賞心悅目」及「使你穿著亮麗」。(E)「氣勢」及「歌聲」。

 

2.對聯常運用諧音,創造豐富有趣的效果,例如:上聯「山童採栗用箱承,劈栗扑簏」;下聯「野老賣菱將擔倒,傾菱空籠」。此聯之妙,在於末四字既是具體動作的描摹,又是諧音這動作進行時所發出的聲響。下列對聯,何者沒有運用諧音的技巧?        〔911臺北指考聯模〕

(A)泥肥禾尚瘦,晷短夜差長

(B)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須梅

(C)妙人兒倪家少女,武士心志在止戈

(D)賈島醉來非假倒,劉伶飲盡不留零

答案( C     

解析:(A)諧音:「泥、尼」;「禾、和」;「晷、鬼」;「差、叉」。(B)諧音:「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需媒」。(C)為析字修辭。前句第一字「妙」析為第六、七字「少、女」;「倪」析為「人、兒」二字。後句的「武」析為「止、戈」二字;「士、心」二字合為「志」字。(D)諧音:賈島為「假倒」,劉伶為「留零」。

 

3.近年來,報紙、新聞媒體常利用「諧音」寫作或作廣告,造成雙重意義現象,稱為「諧音雙關」,下列何者屬於此種用法?                  〔921臺灣區聯

(A)中醫師表示:冬瓜、小黃瓜、西洋芹菜、白木耳、苦瓜、南瓜等六種食物高纖維、低熱量,是夏天的「享瘦聖品」

(B)警方接獲密報,在凌晨拂曉攻堅,「霹靂悍警」擒住槍擊要犯

(C)有一句「金玉涼言」說:夫妻是前世彼此欠人情,而獨身者則是今世欠情人

(D)全球銷售突破30萬臺的山葉新風光125機車讓你「騎樂無窮」

(E)有一款手機內建數位相機及無線網卡,號稱拍照、上網兩相宜,真是「神乎其機」

答案:( ACDE  )

解析:()享「瘦」:享「受」。()金玉「涼」言:金玉「良」言。()「騎」樂無窮:「其」樂無窮。()神乎其「機」:神乎其「技」。()沒有諧音,故不選。

 

(二)映襯

從時空、情感以及寫作手法,文中兩次「由溫州街到溫州街」之相映襯

 

時間

空間

情感

寫作手法

第一次

由溫州街七十四巷至十八巷

溫馨逢聚

全用素樸動人的細膩寫實

第二次

今昔移轉,景物全非

唏噓傷逝

有真幻換轉筆法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一)課文中的成語

  

            

咫尺天涯

形容相距雖近,卻無緣相見,如同相隔千里。典出《左傳‧僖公九年》:「天威不違顏咫尺。」

義近詞:天涯咫尺、咫尺千里

反義詞天涯比鄰

惺惺相惜

聰明才智相當的人彼此同情、憐惜

反義詞:文人相輕、同行相嫉

躍然紙上

活躍的呈現於紙上。形容描寫得非常生動逼真。典出清‧薛雪《一瓢詩話》:「如此體會,則詩神詩旨,躍然紙上。」

義近詞:栩栩如生、宛在目前

物換星移

物變改,星辰移動。比喻時序景物的變遷,世事的更替

義近詞:星移物換、白雲蒼狗、滄海桑田、事過境遷、鳯去臺空、春夢無痕、

       物是人非、春秋代序、斗換星移

義反詞:亙古不變、一成不變、原封不動、依然如故

奇文共賞

奇特美妙的文章大家共同欣賞。語本晉‧陶淵明〈移居‧二首之一〉:「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無疾而終

沒有疾病而亡。《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次日無疾而終,恰好百歲。」或指半途而廢、不了了之。如:「他做事虎頭蛇尾,定下許多計畫,總是無疾而終。」

步履維艱

形容走路非常吃力

反義詞:健步如飛

神來之筆

於書畫、文章等創作過程中,無意間捕捉到特別的靈感,而表現出絕佳巧妙境界,如同出自天授。後多用以形容書畫文章的出色生動。亦可指一個人在面臨某事時,突然想起一個巧妙的措施

落寞寡歡

寂寞憂鬱的樣子

義近詞:鬱鬱寡歡、悶悶不樂、忽忽不樂、悒悒不樂、怏怏不樂

反義詞:洋洋得意

不可言喻

無法形容說明

 

(二)與「交友」有關的成語

  

            

八拜之交

稱結拜為異姓兄弟姊妹的朋友。古時因為對父執輩需行八拜禮,所以朋友若相交親密如同手足,經過約定,互視對方父執如同自己的親人,即可稱為「八拜之交」。或稱為「八拜為交」、「金蘭之交」

金蘭之交

性情相契合的好朋友。語本《易經‧繫辭上》:「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管鮑之交

春秋時代齊國管仲和鮑叔牙相交至深。見《列子‧力命》。後用來比喻友情深厚。意同「金石之交」

知音之交

相互了解、彼此欣賞的朋友,語出伯牙、鍾子期故事

忘年之交

年歲差別大,行輩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刎頸之交

以性命相許的朋友。典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驩,為刎頸之交。」意同「生死之交」、「莫逆之交」

膠漆相投

比喻情誼深厚,志趣相契合

總角之交

童年時代就很要好的朋友,意同「竹馬之交」、「總角之好」

杵臼之交

不計身分、不分貴賤而結交的朋友。漢人公沙穆,為人好學,因家貧無法進太學讀書,乃為富翁吳祐賃舂,後祐與之交談,知其為飽學之士,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見《後漢書‧吳祐傳》。意同「車笠之交」

布衣之交

貧賤時所交往的朋友。或比喻患難知己的朋友。意同「患難之交」、「貧賤之交」

爾汝之交

兩人不拘禮俗,直接以爾汝相稱。比喻親密的交情。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禰(ㄇㄧˊ)衡被魏武謫為鼓吏」句下劉孝標注引《文士傳》:「少與孔融作爾汝之交,時衡未滿二十,融已五十。」或作「爾汝交」

忘形之交

不拘形跡、身分的好朋友。亦作「忘形交」、「忘形之契」

班荊道故

形容朋友在途中相遇,互敘舊情。班,布置。荊,楚地出產的木材。相傳伍舉和聲子在鄭國野外相遇,把荊條鋪在地上,一起坐下吃東西,並談回楚國的事。典出《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或作「班荊道舊」、「班荊椒舉」、「椒舉班荊」

千里鵝毛

形容禮物雖輕,但情意甚重。相傳大理國派特使向唐朝進貢天鵝,經沔陽湖時,天鵝飛走,留下一根羽毛。特使獻上羽毛,並賦詩:「將鵝送唐朝,山高路遠遙;沔陽湖失去,倒地哭號號;上覆唐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人意重,千里送鵝毛。」見明‧徐渭《路史》。後用以指自遠方贈送輕微的禮物,有禮物雖輕而情意深重的意思,亦用作贈人禮物的謙辭。亦作「千里寄鵝毛」、「千里送鵝毛」

情深潭水

比喻友情深厚。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推心置腹

比喻坦誠相見,真心實意地對待別人。語本《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意近「披肝瀝膽」

泛泛之交

普通膚淺的交情。意同「一面之交」

一面之交

只有見過一次面的交情。比喻相交不深。亦作「一面之識」、「一面之雅」、「一日之雅」

烏集之交

只為一時利益而結交的朋友,意同「市道之交」

一丘之貉

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樣低劣,並無差異。為貶義詞,意似「狐群狗黨」、「沆瀣(ㄏㄤˋㄒㄧㄝˋ)一氣」

管寧割席

三國魏‧管寧發覺其友華歆貪鄙,便分開坐席與他絕交的故事。典出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後用以比喻朋友絕交

 

 

 

 

 

(三)與「死亡」有關的成語

  語

   義   或   出   處

失怙之痛

(父)

喪父之痛。語本《詩經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

詩廢蓼莪

(父母)

比喻父母亡故,兒女不得奉養的悲傷。晉朝的學者王裒,每次讀講到《詩經》的〈蓼莪〉篇,總是淚流滿面。他的學生為了不讓老師傷懷,甚至廢講〈蓼莪〉

風木之思

(父母)

比喻父母亡故,兒女不得奉養的悲傷。語本《韓詩外傳卷九》:「皋魚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意同「風木含悲」、「皋魚之泣」、「詩廢蓼莪」

喪明之痛

(子)

喪子之痛。語本禮記檀弓上:「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亦作「喪子之痛」、「西河之痛」、「抱痛西河」

西河之痛

(子)

子夏在孔子死後,隱居於西河,魏文侯尊他為師,其子死,哭瞎眼睛,曾參前往弔喪,子夏泣訴,曾子怒而舉其三罪。典出禮記檀弓上。後以西河之痛為悼人喪子的輓聯

雁行折翼

(兄弟)

雁行,比喻兄弟。雁行折翼比喻兄弟分離或死亡。或作「折翼之痛」、「手足之痛」、「神傷棠棣(ㄉㄧˋ)」

柏舟之痛

(夫)

比喻喪夫的哀痛。衛世子共伯早死,其妻共姜的父母逼共姜改嫁,共姜作〈柏舟〉詩自誓。見《詩經鄘風柏舟》。亦作「柏舟之節」

鼓盆之戚

(妻)

比喻喪妻之痛。《莊子至樂》:「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語譯:莊子妻死,惠子去弔喪,莊子正蹲坐那裡敲瓦盆唱歌。惠子說:「和妻子共同生活,替你扶養子女,年老而死,不哭也罷了,反敲瓦盆唱歌,不是太過分了嗎?」)意同「鼓盆而歌」

立雪神傷

(師)

師長死亡之痛。《宋史楊時傳》記:宋代游酢、楊時拜見程頤,剛好碰上他坐著小睡,二人不敢驚動,便站著等待,程頤醒來時,門外已下雪一尺多深

馬帳空依

(師)

師長死亡之痛。東漢‧馬融授徒時常坐在絳紗帳裡,後人就稱講座或老師為「馬帳」。見《後漢書馬融傳》

覆醢之痛

(弟子)

弟子死亡的悲痛。孔子因子路在衛被剁成肉醬,從此見到肉醬便叫人把它倒掉,不再食用。典出《禮記檀弓上》。覆醢,後比喻睹物思人

痛失知音

(朋友)

為失去知己的朋友而哀痛

破琴絕絃

(朋友)

比喻知音斷絕。呂氏春秋孝行覽本味:「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絃,終身不復鼓琴。」亦作「絕絃之痛」

哲人其萎

(賢人)

悼念已故的賢者。其,將要。哲人其萎指智慧卓越的賢人即將死亡。語出《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意同「泰山其頹」、「梁木其穨(ㄊㄨㄟˊ)」

香消玉殞

(女子)

指女子死亡。又作「香消玉損」、「香消玉沉」

玉樓赴召

(男子)

指男子死亡。相傳唐代詩人李賀將死時,見一紅衣人,代傳上帝旨意,召李賀上天,為玉帝新落成的白玉樓作記。見李商隱《李賀小傳》。後比喻有才華的文人年輕早逝。或稱為「玉樓修記」

 

十、延伸學習

(一)本課引用典故原文

1.「對桐陰滿庭清晝」出處原文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辛棄疾水龍吟為韓南澗尚書壽,甲辰歲

注釋:渡江天馬南來:西晉末年,中原大亂,統治者將北方放棄給匈奴等入侵者,逃到江南,建立東晉政權。當時,琅邪王司馬睿與另外四個王子一齊渡江,過江後司馬睿做了皇帝(即晉元帝)。童謠說:「五馬浮渡江,一馬化為龍。」(事見《晉書‧元帝紀》)皇帝號稱天子,晉朝皇帝又姓司馬,故稱天馬。這裡借指西元一一二七年宋朝南遷。

經綸手:籌劃、治理國家大事的能手。

長安父老:是借東晉事說中原父老盼望北伐。東晉時桓溫舉兵北伐,一直打到長安郊外的霸上,長安父老持牛酒迎接桓溫,感動得哭著說:「不圖今日復見官軍!」(典出《晉書‧桓溫傳》)

新亭風景:晉南渡後,渡江的士大夫們經常在金陵郊外的新亭相聚飲酒,一次飲酒時,周顗感嘆說:「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於是眾人「皆相視流涕」。(典出《世說新語‧言語》)

「夷甫」三句:據晉書桓溫傳,桓溫北伐時,登高遠望中原,感嘆說:「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王衍,字夷甫,西晉末宰相。他喜空談,不管國事,弄得國家破敗。這裡暗指南宋當權者尚空談,不圖恢復。沉陸,指國土淪陷。幾曾,何曾,何嘗。

平戎:指打敗金兵,收復失地。戎,本是古代西北民族的通稱,這裡專指金人。

真儒:大儒,有真學問和大本領的讀書人。漢‧揚雄《法言》:「如用真儒,無敵於天下。」

況有文章山斗:這是把韓元吉的道德文章以擬於韓愈。《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山斗,即「泰山、北斗」的省寫。

對桐陰滿庭清晝:這是贊韓元吉的光榮家世。韓元吉是北宋時中原地區著名的「潁川韓氏」家族的後裔。潁川韓氏在汴京的門第前多植桐木,以區別於當時另一韓氏大族「相州韓氏」。韓元吉有桐陰舊話十卷,記其家世舊事。

「當年」三句:是極贊韓元吉當年像渥洼神馬降生人間,如今風雲際會,要在政壇大顯身手。這裡化用了黃庭堅〈次韶答邢惇夫詩〉:「渥洼騏麟兒,墮地志千里。」及蘇軾〈和張昌言喜雨詩〉:「二聖憂勤忘寢食,百神奔走會風雲。」

綠野:綠野堂,是唐代名相裴度在洛陽的別墅。

平泉:平泉莊,是唐代另一名相李德裕在洛陽郊外的別墅。

東山:山名,在今浙江上虞縣西南,是東晉名相謝安的隱居地。以上三句,都是以古代名相的別墅來讚美韓元吉在上錢的隱居之所。

韓南澗:韓元吉(西元一一一八~一一八七),字無咎,號南澗,河南許昌人。南渡後寓居上錢。做過吏部尚書,是一個抗戰派的官員,政績和文學都馳名於當時。

甲辰歲:指宋孝宗淳熙十一年(西元一一八四年)。

語譯:  宋朝渡江南遷已經很久,有幾人稱得上治理國家的能手?中原的父老天天盼望北伐,南渡的人們也常常感嘆山河淪陷而相對流淚。但可憐偏安的局面,至今依然如此!那些像王衍一樣只知道清談的人,把國家的命運拋在腦後,弄得大片國土丟失了,他們何嘗肯回顧反省!看來只有去萬方里之外立功,把占我中原的金人趕走,這才是讀書人的真本事,其中的道理先生您知否?

  況且您的德行文章在士林有如泰山北斗,您家原是北方的名門,庭前曾有梧桐垂蔭,滿院清幽。當年您在人間誕生,而今試看您風雲際會顯身手。我盼望著將來大家成就重光天下的大業後,屆時您恰如裴度在綠野堂觀賞風景,又好似李德裕在平泉莊栽花種柳,這隱居的瀟灑風度啊,更像那謝安在東山閒適地聽歌飲酒。那時我們重新聚會,我再好好向先生您祝壽!

 

2.「奇文共欣賞」出處原文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弊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陶淵明〈移居〉二首其一)

語譯:從前想移居南村,不是卜占了住宅的凶吉;聽說此地有許多心地純潔的人,我樂意與他們共處朝夕。嚮往此事已有幾個年頭,如今搬遷心願方得了卻。簡陋的居處何必寬大,只要能遮蔽著床席。鄰里們常常造訪,放言談論那往古時節;奇妙的文章共同欣賞,有疑問之處,大家一起分析、討論。

 

3.「不用他人作鄭箋」出處原文

  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

〈金‧元好問‧論詩絕句之十二〉

語譯:「青春易逝的愁心,託付給望帝精魂所化的杜鵑;聆聽錦瑟的佳人,也有華年不再的哀怨。」這些李商隱所作的詩句,詩家都很喜歡,只是他的詩很難真確理解,真遺憾無人能像當年鄭玄注毛詩那樣為李商隱的詩作出最好的注解。

 

(二)林文月散文欣賞

給母親梳頭髮 林文月

  這一把用了多年的舊梳子,滑潤無比,上面還深染著屬於母親的獨特髮香。我用它小心翼翼地給坐在前面的母親梳頭;小心謹慎,盡量讓頭髮少掉落。

  天氣十分晴朗,陽光從七層樓的病房玻璃窗直射到床邊的小几上。母親的頭頂上也耀著這初夏的陽光。她背對我坐著,花白的每一莖髮根都清清楚楚可見。

  唉,曾經多麼烏黑豐饒的長髮,如今卻變得如此稀薄,只餘小小一握在我的左手掌心裡。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早晨睜眼時看到母親梳理頭髮。那一頭從未遭遇過剪刀的頭髮,幾乎長可及地,所以她總是站在梳妝臺前梳理,沒法子坐著。一把梳子從頭頂往下緩緩地梳,還得用她的左手分段把捉著才能梳通。母親性子急,家裡又有許多事情等著她親自料理,所以常常會聽見她邊梳邊咕噥:「討厭死啦!這麼長又這麼多。」有時她甚至會使勁梳扯,好像故意要拉掉一些髮絲似的。全部梳通之後,就在後腦勺用一條黑絲線來回地紮,紮得牢牢的,再將一根比毛線針稍細的鋼針穿過,然後便把垂在背後的一把烏亮的長髮在那鋼針上左右盤纏,梳出一個均衡而標致的髻子;接著,套上一枚黑色的細網,再用四支長夾子從上下左右固定型狀,最後,拔去那鋼針,插上一隻金色的耳挖子,或者戴上有翠飾的簪子。這時,母親才舒一口氣,輕輕捶幾下舉痠了的雙臂;然後,著手收拾攤開在梳妝臺上的各種梳櫛用具。有時,她從鏡子裡瞥見我在床上靜靜偷看她,就會催促:「看甚麼呀,醒了還不快起床。」也不知道是甚麼緣故,對於母親梳頭的動作,我真是百覷不厭。心裡好羨慕那一頭長髮,覺得她那熟練的一舉一動也很動人。

  我曾經問過母親,為甚麼一輩子都不剪一次頭髮呢?她只是回答說:「呶,就因為小時候你阿公不許剪,現在你們爸爸又不准。」自己的頭髮竟由不得自己作主,這難道是「三從四德」的遺跡嗎?我有些可憐她;但是另一方面卻又慶幸她沒有把這樣美麗的頭髮剪掉,否則我就看不到她早晨梳髮的模樣兒了。跟母親那一頭豐饒的黑髮相比,我的短髮又薄又黃,大概是得自父親的遺傳吧,這真令人嫉妒,也有些兒教人自卑。

  母親是一位典型的老式賢妻良母。雖然她自己曾受過良好的教育,可是自從我有記憶以來,她似乎是把全副精神都放在家事上。她伺候父親的生活起居,無微不至,使得在事業方面頗有成就的父親回到家裡就變成一個完全無助的男人;她對於子女們也十分費心照顧,雖然家裡一直都僱有女佣打雜做粗活兒,但她向來都是親自上市場選購食物;全家人所用的毛巾手絹等,也都得出她親手漂洗。我們的皮鞋是她每天擦亮的,她甚至還要在週末給我們洗晒球鞋。所以星期天上午,那些大大小小,黑色的白色的球鞋經常齊放在陽臺的欄杆上。我那時極厭惡母親這樣子做,深恐偶然有同學或熟人走過門前看見;然而,我卻忽略了自己腳上那雙乾淨的鞋子是怎麼來的。

  母親當然也很關心子女的讀書情形。她不一定查閱或指導每一個人的功課;只是盡量替我們減輕做功課的負荷。說來慚愧,直到上高中以前,我自己從未削過一支鉛筆。我們房間裡有一個專放文具用品的五斗櫃,下面各層抽屜中存放著各色各樣的筆記本和稿紙類,最上面約兩個抽屜裡,左邊放著削尖的許多粗細鉛筆,右邊則是寫過磨損的鉛筆。我們兄弟姊妹放學後,每個人只要把鉛筆盒中寫鈍了的鉛筆放進右邊小抽屜,再從左邊抽屜取出削好的,便可各自去寫功課了。從前並沒有電動的削鉛筆機,好像連手搖的都很少看到;每一支鉛筆都是母親用那把銳利的「士林刀」削妥的。現在回想起來,母親未免太過寵愛我們;然而當時卻視此為理所當然而不知感激。有一回,我放學較遲,削尖的鉛筆已被別人拿光,竟為此與母親鬥過氣。家中瑣瑣碎碎的事情那麼多,我真想像不出母親是甚麼時間做這些額外的工作呢?

  歲月流逝,子女們都先後長大成人,而母親卻在我們忙於成長的喜悅之中不知不覺地衰老。她姣好的面龐有皺紋出現,她的一頭美髮也花白而逐漸稀薄了。這些年來,我一心一意照料自己的小家庭;也忙著養育自己的兒女,更能體會往日母親的愛心。我不再能天天與母親相處,也看不到她在晨曦中梳理頭髮的樣子,只是驚覺於那顯著變小的髮髻。她仍然梳著相同樣式的髻子,但是,從前堆滿後頸上的烏髮,如今所餘且不及四分之一的分量了。

  近年來,母親的身體已大不如往昔,由於心臟機能衰退,不得不為她施行外科手術:將一個火柴盒大小的乾電池裝入她左胸口的表皮下。這是她有生以來首次接受過的開刀手術。她自己十分害怕,而我們大家更是憂慮不已。幸而,一切順利,經過一夜安眠之後,母親終於渡過了難關。

  數日後,醫生已准許母親下床活動,以促進傷口癒合並恢復體力。可是,母親忽然變得十分軟弱,不再像是從前翼護著我們的那位大無畏的婦人了。她需要關懷,需要依賴,尤其頗不習慣裝入體內的那個乾電池,甚至不敢碰觸也不敢正視它。好潔成癖的她,竟因而拒絕特別護士為她沐浴。最後,只得由我出面說服,每隔一日,親自為她拭洗身體。起初,我們兩個人都有些忸怩不自在。母親一直嘀咕著:「怎麼好意思讓女兒洗澡吶!」我用不頂熟練的手,小心為她拭擦身子;沒想到,她竟然逐漸放鬆,終於柔順地任由我照料。我的手指遂不自覺地帶著一種母性的慈祥和溫柔,愛憐地為母親洗澡。我相信當我幼小的時候,母親一定也是這樣慈祥溫柔地替我沐浴過的。於是,我突然分辨不出親情的方向,彷彿眼前這位衰老的母親是我嬌愛的嬰兒。我的心裡瀰漫了高貴的母性之愛……

  洗完澡後,換穿一身乾淨的衣服,母親覺得舒暢無比,更要求我為她梳理因久臥病床而致蓬亂的頭髮。我們拉了一把椅子到窗邊。從這裡可以眺望馬路對面的樓房,樓房之後有一排半被白雲遮掩的青山,青山之上是蔚藍的天空。從陰涼的冷氣房間觀覽初夏的外景是相當宜人的,尤其對剛剛沐浴過的身體,恐怕更有無限爽快的感覺吧。

  起初,我們互相閒聊著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不多久以後,卻變成了我一個人的輕聲絮聒。母親是背對著我坐的,所以看不見她的臉。許是已經睏著了吧?我想她大概是舒服地睏著了,像嬰兒沐浴後那樣……

  噓,輕一點。我輕輕柔柔地替她梳理頭髮,依照幼時記憶中的那一套過程。不要驚動她,不要驚動她,好讓她就這樣坐著,舒舒服服地打一個盹兒吧。

說明:此文與本課同是林文月著名的憶舊傷逝作品,不僅生動流露孝思與親情,且可以學習由細節精微刻劃人物的手法。比如書寫母親梳髮一段,詳盡、秩序、細膩、重步驟,就是在呈現母親一絲不苟的嚴謹個性。

 

飲酒及與飲酒相關的記憶──擬「我與老舍與酒」 林文月

  七年前,我獲得訪問外國學界的機會,在英、美及日本各停留一個月。在眾人廣庭之間寒暄,本是我最不擅長之事,但那三個月的訪問旅行,偏偏就是最多那種令人靦腆尷尬的場合:而且有許多場合是特為我而舉辦的。有幾位陌生的外國學者,經人介紹後竟然睜大眼睛說:「啊,你就是那個很會喝酒的林文月嗎?」更是令我哭笑不得。我就是很會喝酒的我嗎?無論如何,「酒名」竟流傳至海外,真是始料未及之事。

  據云,飲酒與體質遺傳有關。我的父親一生滴酒未嚐,母親小酌半杯即酡顏欲眠,弟妹們也沒有能飲者。外祖父有句:「寒夜客來茶當酒」,想必也不是喜好杯中物的罷。不過,我的舅舅曾自詡為他那一輩友朋間的懂酒之人,而表弟酒量亦不差,則先天上,我或者也稍稍兼具飲酒的基礎亦未可知。

  第一次飲酒,是在大學畢業的謝師宴會上。當年的學生都比較窮,社會風習也尚儉樸,未聞有酒樓大飯店設宴的闊綽事。我們班上共有十一人畢業,敬邀授課的每一位師長,就在文學院二樓的大教室裡席開三桌。足見師長人數比學生還要多了。那酒席是專門承包外燴的臺式菜餚。課椅搬開,圓形木桌上鋪一條紅桌布,便十分有畢業的喜氣與敬師之誠意。廚師們大約是在樓下池畔大煎炒的罷?細節記不清楚,菜式也早已忘了,但分明記得所喝的是公賣局的清酒。那種不甚講究外觀的酒瓶放置在我們平時上「文學史」、「國際關係與國際組織」等大班課的教室磨石子地上。我第一次喝的便是公賣局的清酒。

  許是畢業的興奮,以及師生聚敘的歡愉氣氛使然,我跟著其他的同學舉杯敬謝師長們,又同學之間相互地酬酢,不知不覺間喝了許多清酒。喝酒的滋味如何?說實在的苦中帶辣,並不好喝。但是,那一酒宴之間,平日嚴肅的師長們都變得十分可親,連聲稱已戒酒的毛子水先生都為我破戒喝了半杯。喝酒的感覺如何?一杯繼一杯之後,面孔發燒,有些暈眩飄然;最後,我便是在飄然暈眩之中,由人左右夾持著走回女生宿舍的。那種感覺十分奇妙,騰雲駕霧似的,眾星熠熠,兩排大王椰斜斜,彷彿足不著地就已經回到了寢室。很久以後,我才了解,日本人稱酒醉者之步伐為「千鳥足」的道理。不過,痛苦卻在後頭。整晚上,輾轉反側難眠,口渴而且胃裡翻騰。次日畢業典禮,我的脖子上、雙臂裡外都紅腫奇癢,起了大片大片的酒後風疹腫塊。同學們見我豎起衣領,拉下長袖,都笑我昨夜逞強。

  但是,自從那一次飲酒引發疹腫後,就再也沒有發生過同樣症狀。大概是免疫了罷。那次之後,雖不好酒,偶爾應酬之際,也知道自己能小飲若干無妨。中國人飲宴,好勸人以酒,又每每斤斤計較。爭少嫌多,或者是樂在其中。而我本拙訥,不擅言辭,與其唇槍舌劍比口才,不如仰飲乾脆。常觀察別人飲酒,覺得有如兵術,講究攻防之間的技藝,乃至於不厭詐術。我飲酒只迎敵而不攻伐,又講究信用公平,不與人計較多寡;復以女性之故,久而久之,遂漸漸以訛傳訛,誇張其事,乃有了所謂「酒名」也說不定。

  自省能飲與否?較諸不能飲者,自屬能飲幾杯的量;可又與真能飲者比,則是遜多矣何足稱!倒是自從淺酌之間獲得的情趣與可記憶之事良多,值得記述。而既然我個人飲酒肇端於大學時代的謝師宴,故不妨自中文系的酒事寫起。

  在我讀大學的時期,根本未設有導師制度。然而,可能由於當時學生人數少,師生之間十分親近。課堂以外,我們和師長也保持種種關聯,包括個別的登門拜訪請益;以及每年必然有的不少次師生聚敘宴酌。通常都是在某位老師的壽誕之日,由學生合宴祝壽。某位老師是壽星主客,則必定也邀請其餘的老師做陪客;少則三兩桌,有時遇著整壽大規模的祝賀,也有過席開十桌的熱鬧場面。又由於我們的師長與歷史系的老師往往有深交,便亦形成文史合宴的情況。太史公寫〈滑稽列傳〉,稱淳于髡「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大王之前或親有嚴客,越是嚴肅的場面越不能開懷暢飲。但是,我們中文系的學生似乎沒有古人的憂慮,在尊敬的師長面前,往往都能盡量而飲,即使酒後稍稍越禮失態,我們寬容的師長也多能原諒不介意。師長們不唯不介意學生輩飲酒改變常態,他們自己也會表露出平日教室內所不易見到的另一面。系裡的老師,從系主任臺靜農先先開始,戴君仁先生、屈萬里先生和孔德成先生都是大家;鄭因百先生和許世瑛先生雖然比較含蓄,卻也都能適量斟酌,談笑助興。我們的老師皆各有專精學問,他們於酒酣耳熱之際的談吐,十分雋永詼諧,只可惜未編成現代《世說新語》。而聽他們飲酒之餘,互比酒量與酒品,戲封「酒霸」、「酒聖」、乃至「酒賴」、「酒丐」等等有趣的稱呼,更令大家忍俊不禁。

  其實,非必限於筵席之間,我們私下也往往有機會與師長淺酌對飲的。我個人與臺先生在溫州街的日式書房內喝酒最多,也最難忘懷。臺先生好酒量,卻似乎頗能節制,我們未嘗見過他醉。但據他自己說,從前在北京、在青島、在重慶,他常常喝醉,也曾鬧過一些笑話。談及飲酒醉否時,臺先生最喜歡引述的是胡適之先生的名句:「喝酒往往不要命」。近日來讀陳子善、秦賢次二位合編的臺先生早年佚文集《我與老舍與酒》,果然,裡面有幾篇及於當年酒事,令人想見上一個時代的文人們清苦中作樂的情況。

  臺先生不僅酒量好,菸抽得也不少,又甚少運動,所以體型碩壯,但一向比同年齡的人健康。這一點,許多人都以為不可思議,而他似亦相當自豪。記得,他晚年常常反覆同我提到袁家騮先生報知的好消息:美國醫界發現,適量飲酒可致長壽。好像這消息又增加他理直氣壯的依據。不過,後來他罹患食道癌惡疾,不得不相繼戒除菸與酒。戒菸之際,猶尚戲稱:「總算把那討厭的東西戒掉了。」至於戒酒之時,則未免於神情寂寞。我想到臺先生一生淡泊名利,唯好飲酒,也感到非常寂寞。陶潛〈止酒詩〉云:「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也許正是患病戒酒接受治療時的臺先生的心理罷。今年寒假赴美,益堅學兄寄給我臺先生的遺墨手札,以為編印書札遺稿之用,其中有一封他病中寄與在美國的夏卓如先生的信,後文寫著:「去年見到袁家騮先生,談美國有研究長壽之道者,以酒可以延年,不喝酒者則不能延年。以告吾老友。可悲者,弟無此福矣。」卓如先生即是當年封為「酒丐」的歷史系教授,退休後隱居美國。我想像夏先生收到這封信時,他的心境也必然是非常非常寂寞的罷。

  我的父親不飲酒。年少時,曾見母親小酌而量不大,待我成長稍解酒中趣味時,她已不再飲酒。所以我沒有陪伴父母斟酌的經驗,委實是很遺憾的。不過,我的舅舅倒是善飲者。平時嚴肅的舅舅,喝了幾杯好酒以後,會變得十分可親近,談興也隨酒興而濃郁起來。我的母親過世後,有一回在舅舅家中做客飲宴,舅舅忽然對我說:「文月,你最像你的母親。我現在看你,就如同看到阿姊年輕時候一樣!」舅舅沒有女兒,我知道他是最疼我的。我當然也知道他思念他的姊姊,如同我思念我的母親。

  又有一回,舅舅在家裡宴請他的老友,打電話教我去陪長輩們喝酒。他說:「舅舅現在不大能喝酒了。阿戰夫婦也對付不了那麼多客人。你就來幫幫舅舅喝幾杯罷。」我義不容辭的赴宴。那晚上的客人多為報界和藝文界的長輩們,其中一位有先見之明,居然帶了代飲的青年出席。一桌主客十二人,佳餚與談興均屬上乘;奈何酒過三巡後,有些老先生說話已次第脫序,舉箸維艱了。表弟夫婦與我三個做小輩的,一一敬酒,自不敢怠慢,也漸漸有些不勝酒意的感覺。最後散席時,我看到好幾位客人都是顛顛危危蹌蹌踉踉的步伐,卻人人異口同聲地說著:「今晚喝的真痛快!」那晚上喝的是大瓶的白蘭地,在三瓶至四瓶之間。那晚上,舅舅也喝了兩三杯,顯得神情愉快至極。

  我的舅舅晚年得痛風之疾,宜當忌酒,且需多喝白開水。但他常常在几上放一杯水,於座位之下置一瓶酒。九分水中,羼一分酒。見到我便苦笑道:「醫生囑咐每天喝七杯水。這白開水,沒滋沒味的,怎麼嚥得下去?只好想辦法對一點味了。」說著,用小杯子倒些酒給我:「你喝純的,舅舅就算是陪你喝雞尾酒罷。」又說:「『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這是李白的詩句罷?哈哈,你是讀文學的,會懂。」舅舅的話和苦笑,我約略懂得。記憶之中,那是我感覺最接近舅舅的一次。他縱橫談論了一些國事與家事。臨走時,又步履蹣跚地走入書房,取出一枚外祖父〈延平王祠古梅歌〉的遺墨鉛版贈送與我:「舅舅老了。這塊鉛版,珍藏了多年,現在送你留著。」如今,那枚鉛版珍藏在我的書房裡。每次摩挲那灰暗凹凸的版面,我就會想起那一個寒冬午後的景象,逝去的音容,甚至酒香,遂彷彿又都鮮活起來了。

  在《我與老舍與酒》中,臺先生有一篇短文的開頭寫著:

  「今天是中秋節,又該弄酒喝了!」

  什麼酒好呢?白蘭地罷!太和平了;紅玫瑰罷,更無味了;還是老白乾罷,雖然汾酒還可口,只是太不容易得到的。白磁的酒杯和發光的錫酒壺都不免於太小氣而且寒酸,還是用漱口大洋磁碗罷。(見《聯經》版,頁五五)

所謂「文如其人」或「文學反映時代」,其實用不著刻意尋求,此段不到一百字的文章內,自自然然就顯現出作者的氣質與那個時代的風貌了。任何人讀此段文章,都可以感覺出臺先生豪邁通儻的性格,而他確實也一向偏好喝烈酒;至於「白磁的酒杯」、「發光的錫酒壺」,在現今的飲酒場合上已不復可見,那應該是半個世紀以上的文物了,乃用「漱口大洋磁碗」喝酒,則既反映著那個時代的文化與物質生活,同時又看得出臺先生品酒的大量與風格了。

  我飲酒不像臺先生那樣講究與量大,也幾乎未有過顧影獨酌的經驗。至於酒興,唯視對飲之人與場合耳。最不喜歡的場合,是與一群半生不熟的人應酬,那種場合,能避則避;設若躲避不及,連說應酬話都覺其多餘,更遑論飲酒之興致了。不過,時則不得不做禮貌性的酬酢,又有時偏逢在座有人風聞我能飲若干,便說好說歹勸酒。遇到那種情況,我又不擅長忸怩計較,只好飲盡杯中物。那要比多費口舌計較或推辭簡單俐落多。飲酒固非易事,自忖日常所做之事中,也多屬不容易。做學問、寫文章,乃至譯事斟酌,哪一樣是容易的呢?若其勉強過量喝酒,大不了一醉罷了。

  對於酒類,我其實也沒有什麼資格可以品評。不過,以為喝什麼酒須看什麼場合:享用中國菜餚,微熱的陳年紹興酒最合宜。臺先生的文章中提到的「老白乾」或「汾酒」,以其本身芳醇濃烈,往往掩蓋佳餚美味,不免喧賓奪主。有人臨宴,以飲酒為主要目的,則又另當別論;我則寧願兩者兼顧。尤其私人宴客,女主人親自下廚展顯手藝,總應當特別專心品嚐,藉以體味箇中奧祕,若因酒而忽略佳餚,實在辜負了人家一片心意,既可惜也失禮之至。品嚐西菜,無論牛排或海鮮,最好佐以紅色或白色葡萄酒。白蘭地或威士忌牛飲,委實蹧蹋且殺風景。在微暗的燈下或燭光搖曳之中,見琥珀色的液體在晶瑩剔透的杯中輕漾,雖然不免布魯喬亞氣息之嫌,但人生偶爾自工作之重擔解放、放縱一下享受一下,又何妨!至於吃食日本料理,則非東洋酒佐餐不可。那清酒甜甜,單獨喝起來未見得多好,但微溫之後倒入小陶壺中,無論自斟自飲或相互對斟,配著清淡精緻的料理細啜,確實有其獨特的風味與情趣。許多年前,我在京都獨居。初夏時節,十二段家料亭的老闆娘秋道太太特別為我留一瓶濁酒,夜深工人散去後,敞開紙門窗,準備一些水煮毛豆等小菜,我們兩個人喝到星星都睏倦。那種冰涼的黏白甜酒,有一種特別的滋味。而獨在異鄉為異客,能結識同性好友談心,也是一種特別的緣分。秋道太太的友誼,與她為我準備的濁酒,以及那晚上的整個氛圍,都是我難以言喻的溫馨記憶。

  與家人小酌,也別有情趣。我們的兒女在出生滿三個月後,都曾由他們的父親以箸端蘸一滴甜酒放入小嘴裡。不知是否因此之故,他們長大後多少都能喝些酒。不過,我們平時並未鼓勵他們多飲。思蔚是在服兵役當海軍陸戰隊排長時,由於主客觀的因素而鍛鍊出酒量。至於思敏則是在大學時期參加我們邀宴師長的場合偶嚐威士忌,她出人意外地竟嚷嚷:「哦,原來你們大人喝的是這麼好喝的東西啊!」雖然,孩子們長大總要離家遠走,我們一家四口聚敘的機會越來越少;但是我記憶的與飲酒有關之事仍還是有一些的。

  五六年前,豫倫和我帶了思敏去日本東北地帶遊覽,我們買的是一種可以隨意挑若干地點下車的火車票。那時正值日本人祭祖的「御盆」節日,全日本的人歸鄉掃墓,人潮洶湧,我們只得儘量挑選小鄉小鎮,免得趕上熱鬧。有一晚住宿在某處溫泉鄉。由於地方小,除三數家舊式溫泉旅館外,別無甚可觀之名勝古蹟;而旅館又乏娛樂設備,晚餐後,無以打發時間,乃溫泉浴罷,三個人穿著旅館準備的漿燙過的「浴衣」,罩一襲和服外套,足蹬木屐,出外閒逛。小鎮的民情樸素,入夜之後,大多數的人都返家,路燈暗淡,街巷也平靜,只有三兩家店半開著門,有燈光瀉出。我們挑選燈光最亮的一家小酒店,從布簾垂覆的門口鑽入。中年的老闆即刻響亮地喊出:「歡迎光臨!」約莫是十張「榻榻米」大小的店鋪,一邊是燒烤煎煮的調理臺,前面一排窄窄的吧臺,可坐五、六人;另一邊是稍稍高起的「雅座」,擺著三張矮几和幾個坐墊。吧臺和後面的矮几上已有客人,都是些中年的工人模樣男子。我們被招呼到最前面的矮几前,各自脫下木屐入座。那個小酒店樸實而擁擠,卻有一種親切的氣氛,我們叫了幾壺溫水對燒酒的地道日式小飲,又佐以燒小鳥、烤魷魚、和醃白菜等小碟酒餚。浴後身上的硫磺味猶在,而微烈的酒精漸漸使血液循環加速,不久就有了醺然的感覺。女兒青春的面龐上也泛起了桃花似的酡紅。我們自自在在地啜飲著、漫談著,竟未發覺外面已下起了驟雨;還是聽坐在靠外吧臺上的酒客嚷嚷才知悉。下雨就下雨罷,反正一身無事,溫泉鄉長夜漫漫。我們喝到雨腳歇了才離開酒店,也不清楚到底喝了幾多酒?但見矮几上列著許多陶壺,大家走路的步伐都有些不安穩。

  翌年,思敏赴美留學。我和豫倫也曾於假期旅遊探訪,思蔚因遠在東部,又值實驗室的工作繁忙,一時未能趕來團聚,我們三人遂又於加州旅邸飲酒暢談。孩子離開了父母的身邊,心智成熟得更迅速,難怪日本人有諺語云:「疼愛子女,令其出遠門。」我醉眼矇矓地看著十分獨立自主的女兒,心中充滿了欣喜。那一夜,我們喝的是含有胡椒仔的俄國伏特加酒(Stolichnaya),辛烈無比。但細啜慢飲,三個人竟喝完一瓶意猶未盡,又另開一瓶,直喝到每人講話都有些舌頭打結。後來,不知是父女之中哪一個先提議的,開始打電話給遠近朋友問候致意。從美國打到加拿大、夏威夷,復又及於臺北,甚至到巴西。起初,我尚且理性勸阻,見他們興致濃郁,不覺得也參與其間。三個人爭著向遙遠的地方饒舌,地有南北西東,時分白晝黑夜,卻一律都被我們紛紛吵過明白。後來,電話費的帳單若干,已不記得;但那一次三個人分明都醉了,醉得像頑童一般!

  在臺灣生長的男孩子,受兵役年齡限制出境,所以思蔚一直沒有機會同我們出遠門旅遊。而他大學畢業,服役完後便飛往美國,在冬季冰天雪地的羅城專心攻讀他的雷射光學;再回到臺北來,已然時隔五六年。臺北變化很大,我們的家也不再是他離開時那個有庭院的老房子了。去年歲暮,他利用論文已撰成而口試尚未的空檔,返回母校演講,同時來陪我在陌生的新家住了十天。當時適巧我一人獨居,他告訴我:「來看你是主要目的,演講是順便次要的事情。」做母親的,聽了這樣的話如何能不感動呢?儘管他忙進忙出的,十天的日子裡,見面時間並不多。

  臨別前夜,他推辭了各方的邀約,只答應晚飯後去和老同學打一場籃球。「媽,我大約九點就回來。你可以準備一些消夜等我嗎?」當然可以。思蔚果然準時回來,迅速淋浴,換一身乾淨的休閒服,與我夾餐桌對面坐下。看著桌上豐盛的消夜,他驚喜地歡呼:「哇,這麼多好吃的東西!」「應該喝些酒才好。」「家裡有酒嗎?在哪兒?」順著我所指的方向,他打開櫃子,摸索出一瓶上好的白蘭地。「噢,好久沒喝這種好酒了。」是的,好酒自是不同尋常,打開瓶塞,便有一股甘芳溢出。好酒應該與久別的兒子共享。

  我們飲酒、吃消夜,談文學和音樂,彷彿又回到往昔。我們一直都是很談得來的知己。他忽然有所感地說:「媽,其實這樣的機會並不多,只有你跟我。」我懂他的意思。人際關係很微妙,即使親如父母子女,一生之中,能有幾回這般澄淨如水地單獨相處呢?何況,他已在夏天新婚,我把他交給了另一個深愛他的小婦人。在學業告一段落之際,能兼程千里迢迢回來伴我十日,那心意我明白;可是,有些話是不必說出來的。喝酒罷。其實,能這樣子對飲交談的機會也並不多。

說明:〈我與老舍與酒〉是臺靜農先生的作品,林文月仿擬此篇的內容情味,作〈飲酒及與飲酒相關的記憶〉。

 

臺先生寫字 林文月

  踏出病房的門檻,忍著噙著的眼淚,一時禁不住地漣洏灑落下來。昏暗的醫院長廊,有秋風蕭瑟。我走過一扇又一扇的病房門前,雙頰冰涼,衷情傷悲。

  臺先生羸弱乏力地躺在病床上的印象,深深地烙記在我腦中。枕頭上方蒼白日光燈,照映著他蒼白的病容。臺先生彷彿知悉我去探望,偶爾勉強地睜開眼睛看看,甚至勉強地做出一種笑意,表示認得我。一隻手在半空中稍稍晃搖了一下,隨即無力地落在仰臥的胸前。那是我熟悉的手勢。平時言談之際,他往往習慣這樣子輕輕晃動手,助益談興氣氛;而今,他的手依然十分清秀修長,卻已變得格外瘦削。我用雙手輕輕握住那隻瘦削的手,竟覺得自己的掌心意外溫熱。臺先生又睜眼看到了我,「你還沒有走啊。」聲音微弱,卻是清晰可辨。「您好累,好辛苦,是不是?」我貼近臺先生的耳邊,稍微放大聲量說。他閉著眼睛,緊鎖著雙眉,道出:「人生……」在枕上無奈地搖頭。我明白他是想說:「人生實難。」近年來,他經歷許多的離別,常說的這四個字,典出於陶潛〈自祭文〉:「人生實難,死如之何。」我曾聽他提及此四字,在莊尚嚴先生病重際,在臺師母離開後,在張大千先生逝去時……現在,他在病榻上,用微弱得幾乎聽不見的聲音說出兩個字。我想我了解臺先生的心情:人生實難!

  我在黑暗的長廊上走著,臺先生那雙瘦削無力的手,清晰地浮現在我眼前。同樣是清秀的手,修長的手指,從前總覺得與他高大壯碩的身軀不甚相稱。那是一雙藝術家的手。除了教書治學之外,臺先生的書法、文人畫和篆刻,都是別樹一格,名聞遐邇的。

  我記起不久前(其實已是八、九年前之事了。時光流逝,委實令人驚心!)有一次新春過後,在他溫州街龍坡里的書房裡,臺先生頗欣欣然自得地展示他新製的石印,上刻著「辛酉年」。他要我特別注意石印側面刻的字:「開歲八十矣戲製此印以驗老夫腕力」,不等我讚美,臺先生自己很開心地說:「不錯。手勁還可以。」

  豈僅手勁可以,八十歲戲製石印的臺先生,身體健壯,行步如飛,菸酒談讌,而退休後的清閒生活,則又使他有更充裕的時間寫字作畫,自得其樂。他寫字作畫不但自娛,且又慷慨闊綽,除了少數他所討厭的人(臺先生心中自有善惡喜厭標準,接近他的人都知道)以外,有求必應,甚至輾轉求墨寶者,亦不拒絕。不過,逐漸的,書債累積,令他厭煩。有時,我登門拜訪,適逢他正作書償諾,難免聽到言語之間有一些倦怠不耐,便勸他不要那麼認真,可是他也只能嘆氣:「唉!答應了人家的,有什麼辦法?」寫字到了那種程度,恐怕是漸漸脫離了自得其樂的境界吧。有時候,也有人託我求臺先生墨寶,在那種情況下,我不忍心開口,也不便於擅自代為拒絕,便往往在臺先生送給我的一些作品當中選一幅,再轉贈與人。

  臺先生賞與學生字畫,最不吝嗇。誠如他在靜農書藝集序所說:「大學友生請者無不應,時或有自喜者,亦分贈諸少年,相與欣悅,以之為樂。」我個人從未敢向臺先生開口求字,然而,多年來竟也不覺得累積了許多他分贈令我欣悅的寶物。其中最值得一記的是,某年初秋,豫倫和我邀請臺先生和另幾位師友來家中餐敘。我自己下廚做了臺先生最愛吃的雞燉排翅,及幾道小菜。那天傍晚,臺先生比別的客人早來半小時,手上提一瓶美酒,又一捆字,卻叫我們先收下莫打開。待客人走後,我們懷著好奇與期待的心情打開來看,赫然近二十幅大小不同,字體有別的墨寶。有幾副對聯,也有不少臺先生最具特色的倪體行草,尤其令我感動的是兩大橫幅字,一是王粲的登樓賦,一是庾信的哀江南賦序。我立即打電話道謝。臺先生有些醺醺然的說:「好玩的。寫著玩,給你們夫婦倆留做紀念。」又說:「今晚喝得很痛快!菜做得也不錯。」

  據我所知,臺先生時常如此即興餽贈字畫,令人受寵若驚。他送給學生及幼輩字畫,時則有上款、下款與印章齊全,時或缺其一、二,有時甚至無款也無章,或者利用裁餘的紙條寫一些前人集句對聯,也都是趣味無窮,教人愛不忍釋。臺先生教書多年,桃李滿天下,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老師最鍾愛的學生,蓋即緣於此。

  十五年前的夏暮雨過後,一日,臺先生忽然步行到我家來。我們隨興閒談,起初喝著茶,後來他問:「可有什麼開過的酒沒有?」找到了半瓶威士忌,再盛兩碟子花生米一類佐酒小肴,我陪老師淺酌起來。天色漸暗,想留他便餐,但臺先生說,晚上有人邀宴,順道先過來的。又說:「有一卷詩鈔,給你留著。不過,現在不必急著裱,怕外面人看了不太好。」當時,臺先生的語氣有些神祕,我也便唯唯諾諾道謝收下。那詩卷長達三七○公分,上書四十五首詩,從早年在四川白沙時代所作,到當時所寫,可以看出一個動亂時代裡,一位熱血書生的家國憤慨。卷末有跋文:「余未嘗學詩,中年偶以五七言寫吾胸中煩冤,不推敲格律,更不示人,今鈔付文月女弟存之,亦無量劫中一泡影爾。一千九百七十五年六月九日坐雨靜農書臺北龍坡里之歇腳盦」。後有二印,上是「澹臺靜農」,下為「身處艱難氣如虹」。我逐首讀著,視覺逐漸朦朧,看到後面的跋文,早已感動而淚水婆娑滿面了。十五年中,我一直遵守承諾,未敢稍及此事;今日較諸往昔已大有改變,而臺先生病榻上也親口允准,乃遂將之裱妥,公之於世。臺先生是性情中人,其中一字一句都是嘔心瀝血的情志,也足供做半個世紀來艱難時代的見證。

  在臺先生的言行舉止中,我們看到的是一位傳統中國文士的氣節與風骨,甚至略嫌守舊的價值觀念。他寫字純粹是為了興趣愛好,所以初時隨興餽贈,即使轉輾求書的人也不例外。不過,正如他在書藝集序中所說:「外界知者漸多而索求者亦眾」,有些外界陌生人士於獲得墨寶後,不知何以報答表謝忱,而他能菸善酒之名氣也廣為人知,所以逐漸的,大家便以菸酒表示敬意。求字者越來越多,名菸佳釀便也越積越多。龍坡里九鄰的書房後面有一間加蓋的長形小書房,菸酒與書籍雜陳。中文系師友宴會,臺先生必定欣然攜酒參與;而我有時突然相訪閒談,回家時也偶爾意外地恭敬不如從命,帶一條菸或抱一瓶酒走。推辭是沒有用的。「拿去,拿去。我這裡多的是。」「這淡菸是女性抽的。」他總是有一些令人不能婉謝的理由。有一次,甚至還送了一枚好看的打火機給我。

  自從臺大退休以後,求書的人難免多一層考慮,於求字獲應之際,偷偷地包一些潤筆致意。臺先生總千方百計退還,受者又不免於購禮奉敬。我們學生輩之間,遂有人勸老師不妨收下人家的謝意,否則求字的人真不知該何以為報,我們又力陳:寫文章尚且有稿費,畫家也是賣畫的,寫字何以獨免?而況此事古已有之,隋代的鄭譯曾說過:「不得一錢,何以潤筆!」清朝鄭板橋且定有潤格。大家說得振振有詞,臺先生大概也稍感心安,其後始漸漸接受潤資。

  臺先生淡泊名利,雖然他善書道之美譽已著稱海內外,日本書道會屢有信函稱讚,欲為之編纂專刊。我遵囑為他譯讀頌讚之詞時,他面色猶有些靦腆不自然。對於日人所製的毛筆,臺先生倒是十分喜愛,每次我有機會赴日本旅行或開會時,總不忘去東京的筆墨老鋪溫恭堂選購一些筆和墨,他多年來習用「墨之華」,筆,則偏好「一掃千軍」以寫大字,「長鋒快劍」以書小字。溫恭堂是日本著稱的古老店鋪,店主已故,老闆娘猶稟具傳統世風,聞悉用筆者是中國書道名家,她每回都親自代為物色精上之品,且用特製小梳,細心一一為之梳開羊毫毛筆,至自己滿意為止;時則又贈送一些撒金字畫用紙一類的小禮物。溫恭堂的毛筆品質極佳,價錢也昂貴,臺先生不願意接受我贈送,我也不敢拂逆他的意思,所以總是折合臺幣,計算得毫釐不差。

  走筆至此,則又記起今年暑假過後,我從美國回來,次晨去臺先生新搬的家探望。那時他雖已臥病多時,精神尚好,閒談種種之餘,他告訴我:「昨天剛剛退還了幾筆款項。」那是求字的人預先奉致的潤資。「做買賣,向來規矩如此。不能交貨,就得退還定金啊。」他斜倚在家人為他重疊的枕堆上,習慣地晃搖著一隻手說。大概是想要說得輕鬆一些,幽默一些的吧?可是,說完凝視自己的手,他忽然神色凝重起來。我望著當時雖已乏力而尚未至於瘦削的那隻右手,也非常非常難過起來。書道寫字之於臺先生,合當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項之一。數年之前,因腦部微血管破裂而施行開刀手術,八十餘歲高齡的臺先生竟以驚人的速度復元。返家靜養未久,他已迫不及待地在書房試筆。從初時所寫的無力乏氣,到逐漸恢復往日筆勁,甚至於愈形蒼茫雄渾,我看到那種喜悅在他面上,豈單是拾回信心而已,應可說是重獲新生吧。

  不過,我又憶起,始悉罹患重病時,各方友朋學生均有來信慰問,其中李方桂師母的慰問卡片上附言,最令臺先生欣慰。那上面寫著幾句話:「您這一生當中吃的好菜,喝的美酒比任誰都多。教的學生,交遊的好友也最多。您應該感覺驕傲,您的一生真可以抵上別人的兩輩子了。」每一次我去家中探病,臺先生都要叫我反覆再三地讀這一段文字,後來又囑我代為覆信致謝。現在,我倒是認為,李師母的那一段話後面應當補充:「您這一生當中所寫的字比任誰都多而且好,大家都十分珍愛,您可以滿意無憾了。」

  臺先生的手,辛勤地寫了那麼多字和文章,繪過那麼多畫,刻過那麼多印章,且都受到喜愛、欣賞與推崇,而今休息,委實無所遺憾了。   

說明:林文月寫臺先生的文章有很多篇,此文是其中的佳篇。在課文中,臺先生生病、去世以略筆處理,此文亦足以補全。閱讀此文尤其得見,師弟子之間,賞識、倚重、了解,猶如親人且更甚親人的難得的感情。

 

 

因百師側記 林文月

  我在書桌左側的底層抽屜內,收藏著三本老舊的筆記本,雖然封面破損、紙張泛黃,而且字跡也相當模糊了,我一直都小心保存著。這三本舊筆記本,都是我大學時期上鄭騫老師的課記錄下來的,其中有兩本是詞曲選的筆記,另一本是陶、謝詩課的筆記。

謝詩的筆記比較簡單。大概是有一部分的文字記留在課本上,書的空白處容納不下的心得,才寫在筆記裡的緣故。

  至於兩本詞曲選的筆記,當年真是十分用心記的。凡是鄭先生在課堂上講授過的每一家每一篇作品,我都相當整齊而有系統地記錄下來。其實,我所以三十餘年來如此小心地保存這兩本舊筆記,倒不僅是為了留駐自己用心聽課的痕跡而已,那上面的每一頁裡,都有當年鄭先生為我仔細批改的紅墨水鋼筆字跡。

  事隔多年,我已不記得是否當時同學們都是這樣做筆記的;但我清楚記得自己做筆記的方法,不是課堂上寫,而是每一次上完課回家,再將聽課的心得整理出來。有時候,我把鄭先生授課所講的詞曲理論,及各家作品的風格特色記下來,有時候也附加我自己的意見;更有一些文字,是把古典作品改寫為短篇的小品散文,以大膽取代個人的聽課心得,而在每一詞家之後,總有一段綜合小論。這樣的筆記,約莫是隔週請鄭先生過目的。通常三數日後,他便發還給我。除了改正我的錯別字,記錯的地方,或值得商榷處以外,偶有一得之處,鄭先生每有雙圈表讚賞,更有一些眉批按語鼓勵;至於我逕以類似翻譯改編的白話小品替代心得處,鄭先生也曾批曰:「於講授諸語,頗能扼要記出,不失原意,有時參以己見,作適當之發揮,尤為可喜。望循此途徑作去。勉之!」當時我正讀大學二年級,在古典文學的研讀方面,才開始摸索之際,能夠得到師長如許厚愛與鼓勵,委實有助建立較大的信心,也拓展更寬的興趣。

  這些本子,隨我輾轉數易居處,一度也因住宅區域淹水而浸溼過,但細心晒乾後,部分字跡雖然更形模糊,幸而大體尚可辨認,偶爾重新翻閱,不僅引發我年少求學時期的許多溫馨美好記憶,而當日每當本子發下時按捺不住的興奮心情,也總還是歷歷如昨。

  鄭先生是大學時期教導我文學課程最多的老師。從大學到研究所,我曾經正式選修過他教授的詞曲、宋詩及陶謝詩。他治學嚴謹,學識淵博,是眾所周知的。一本從詩到曲(後收入景午叢編),正可以代表他研究的方向;然而,事實上,凡是有關中國文學的問題,我們只要向他請教,無不獲得圓滿的解疑,而鄭先生又博聞彊記,我們學生之間,莫不視他為活辭典。

  鄭先生的外貌看似嚴肅拘謹,但上過他課的人都知道,他其實是十分寬容而且風趣的。三十多年來,我從未見過他對任何人發脾氣,「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的典型,大概就是指我所認識的這位師長了。

  鄭先生患近視,而且很早即有重聽傾向,但是在講解文學的課堂上,我記得他曾不止一次的模倣風聲、水聲,甚至於細雪飄落的聲音。說實在的,當時我年輕,並不真相信鄭先生認真想告訴我們的話;及至自己年事漸長,閱歷漸多,才體會「反聽之為聰」的道理。文學的感應,或許是內省重於外求的罷。

  鄭先生具有文人特有的敏感稟質,他看來倒是不像一位膽量特別大的人,但我又記得在講解詩鬼李賀的作品時,因話題及於鬼而告訴過我們:「你們不必怕鬼。若真遇著鬼時,只要想一想:我頂多變成跟他一樣!」這雖是說笑的話,但對於膽小的我,一直是很好的信條。其實,凡事只要有最壞的打算,也就沒有什麼得失的計較。這一點,也是我後來才逐漸明白的道理。

  我的學士論文曹氏父子及其詩,與碩士論文謝靈運及其詩都請鄭先生擔任指導教授。對於論文綱領,鄭先生要求我事先向他報告和商議,但是文章的內容方向,則儘量讓我自由發揮,而沒有給予任何限制。年輕人思想不免有些狂妄或武斷,但是只要能夠自圓其說,他也容許我執一偏之見。到如今,我都十分感激鄭先生這種開放包容的胸襟。我後來逐漸走上研究六朝文學之途,飲水思源,實在是他培養出我的興趣,復又建立起我的信心。

  碩士班畢業後,我幸運地獲得留校任教的機會,並且又與鄭先生同在一個研究室。他的書桌在靠中庭的窗邊,我則分配到近門口的一個位置,朝夕請益的機會,反而較大學時代更多。遇著共同有課的日子,利用下課休息時間,鄭先生常常會有閒談種種的逸興;有時我輕輕走入室內,他正埋首翻閱書籍,並沒有注意到有人進來,我也不敢打擾,逕自坐下,望著那一身清癯的側影,不禁有一種溫馨的感動。在如此一個動亂的時代裡,能夠追隨一位自己欽佩的長者這麼多年,是多麼難得的事情啊!

  十二年前,鄭先生退休了,卻仍繼續兼任教授研究所的課程,仍常在同一個位置上看書或休息,他自己打趣地說:「這叫做藕斷絲連。」後來,他辭去了兼任教授,告訴我:「近年來腿勁不足,不喜歡上下樓梯。」我看著他一點一點清理抽屜裡的東西,又把背後書櫥內的書籍慢慢地有些歸還學校,有些搬回家裡,心中有說不出的寂寞與感傷。

  所幸,鄭先生的家就在學校附近,早晚有疑難請益時,只要先打個電話約好時間,他便在客廳裡等著,等我到達時,往往所需用的一本書或一摞書已經擺好在矮几上。鄭先生的記性還是不減往日,哪一段文字在什麼書的哪一部分,他都記得十分清楚。等翻找到有問題的一段文字時,他往往要摘下近視眼鏡,瞇起左眼,將右眼貼近書葉,上下移視;至於我自己,反而要快快自皮包裡尋找眼鏡戴上,才能看清楚那些小字體。三十多年來的師生關係,若說有什麼變化,這種眼鏡取捨方式的顛倒,或者是唯一可指稱處罷。

  鄭先生也還是依然清癯如昔,除了近兩年腿勁稍不如前,雖清癯而硬朗。我想,這大概與他生活規律、飲食節制有很大的關係。他很少參加外邊的應酬,若有學生誠懇邀約,倒也偶爾出來,而若有老朋友臺靜農先生、孔達生先生在座,他會更高興。說笑話時,他習慣摸一摸自己的鼻頭,聲音往往並不大,卻經常能引起臺先生和孔先生的豪爽笑聲。孔先生一度戒酒,變成飲酒的旁觀者,使筵席間冷清不少。鄭先生的小酌,則與臺先生的大飲成有趣的對比。不過,酒席尾聲的甜點,大家總記得多放一份在鄭先生面前。鄭先生喜歡甜食,是老學生們都知道的。

  前些時候,難得空閒,我曾打電話約好下午去看鄭先生。去前,先繞到一家西式糕餅店,挑了幾種精緻的甜點。鄭先生早已坐在前院的棚下等我了。透過花式的鐵門,他見我來,未等按電鈴,便緩緩走來替我開門。夏季裡家居,他總愛穿一襲半舊的白色中國式衫褲,在花木扶疏的背景襯托下,一時令我暫忘這個車馬喧囂的人境,「龍淵中隱」—鄭先生的筆名竟十分具體彰明地呈現在眼前。

  這一次,我不是為了任何書籍疑難或論著滯礙而來。炎熱的暑期,難得有一個清閒的午後,能如此安詳地與老師相對而坐,一邊看他愉悅地享用點心,一邊聽他漫談近況瑣事,真是人生極美好的片刻。鄭先生告訴我,目前持續做的一項工作是整理他自己的舊詩。這是頗費眼力的工作,但他寧願自己一個字一個字地抄寫下來,偶爾也自註詩中典故或本事。我明白鄭先生的心情:文人最珍惜者,莫過於花心血認真寫作的詩文。他不願假手他人做這一份謄書的工作,大概在重抄之際,許多寫作時的歡愁經驗會重新令他感動的罷。我彷彿看見鄭先生把近視眼鏡摘下,顏面幾乎觸及稿紙,用略微顫抖的正楷小體書寫時的樣子;那字跡應與我小心留存的舊筆記裡的紅字相同的罷,心底遂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

  我在鄭先生的客廳裡坐了多久,已不記得了,但記得辭出時已是天色昏黃。我的車子停靠在他家側面的鐵欄邊。我在門口鞠躬道別請他留步,然後繞到巷內;鄭先生竟也隨便觀賞院中花鳥,從透花的柵垣內頻頻向我揮手。

  我迎著鮮紅而不再熾熱的夕陽駛車回家,滿載著幸福的感覺。   

 

說明:本文不僅使鄭先生更凸顯具體,更是以形寫神的最佳範文。道別那一段,文字極少,鄭先生寧靜、淡泊的形象盡達。

 

十一、相關名句

◆關於「友情」及「師恩」的名言

1.朋友是一面鏡子。(西諺)

2.成功可招引朋友,挫敗可考驗朋友。(西拿斯)

3.真正的友情,帶有完全的信任。(法‧福樓拜)

4.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孔子家語‧六本)

5.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山木)

7.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8.對淵博友,如讀異書;對風雅友,如讀名人詩文;對謹飭友,如讀聖賢經傳;對滑稽友,如閱傳奇小說。(張潮‧幽夢影)

9.使學生對教師尊敬的唯一源泉在於教師的德和才。(愛因斯坦)

10.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俄‧車爾尼雪夫斯基)

11.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唯盡知己之所短而後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長而後能收人之長。(魏源)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12回)

14~16題組:

  那是一張女童的臉,約莫七、八歲,也許八、九歲罷,正從相隔不到五公尺的一輛平行慢駛的計程車後座窗內望出。起初,我只是藉停車之便匆匆一瞥,爾後車子前進,我便收回視線看前方車子的尾部;……

  第一次見到時,我並沒有刻意去看她,只覺得是一張相當娟秀的臉。這次側首,卻注意到她定定的眼神在注視著我。……女童的臉彷彿是石膏的頭像,只露出頭部,頭胸以下埋在漆黑的車內。……

  這一次,我也定定地望回去。女童的臉仍然像後車座內浮起的雕像一般穩定,在矇矓的光線裡,顯得有些透明似的白皙。她小小的臉,五官出奇端莊。眼睛並非圓大,卻有一種古典的韻致,挺直的鼻子具有成熟的美,似乎不應屬於十來歲的女童的臉,嘴唇小小薄薄,下巴略微削尖,這張雅緻的臉上,垂覆著齊眉的瀏海短髮。

  我們似乎在比賽看對方。

  ……這次,她不再矜持了,顯然流露出好奇與關懷,但我們的車子遠遠被拋落在後,只見她那瘦小的上半身暗影,看不見日光似的白皙臉龐,也望不到不可言狀的眼神。

  我們開車出來,是準備去慶祝一個家庭的紀念日,可是,那張陌生的女童的臉,卻無端帶給我驚喜和感傷。

  是以後大概不會再見到的臉罷。那張臉長大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呢?我擔心那樣美好的臉龐上任何一點改變,都會有損於今晚所見的印象;然而事實上,任何一張臉都不可能永遠停留在某一個階段的美好,應是無疑的。                (節選自林文月〈臉〉)

賞析:本文採小題大作的方式,由一小事件採擷作者對生命的感悟。作者以溫婉細膩的筆觸寫她與小女孩的短暫相遇,對女童的觀看是漸進的,由「略看」到「注視」到「定定的望回去」,端詳一步步精細,從局部到整體描摹。她被女童的美震懾著,由此展開作者眷戀美,奢侈的希望世間永遠停留在美的那一刻,但作者最終體認到,凡是美的事物都會在變動中消逝。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某報新聞報導:「本次娜莉颱風所帶來的豐沛雨量,雖紓解北臺灣的旱象,也帶來傾盆大雨,在臺北市、臺北縣、基隆市、桃園縣等地造成部分地區淹水。」請問最適合作為這則新聞標題的選項是 (A)娜莉下雨 這裡淹水 (B)北部地區嚴防豪雨成災 (C)娜莉發威 淹沒北臺灣 (D)娜莉豪雨 解了旱災 興了水災。                    〔93學測〕

答案:()

解析:題幹所述「雖紓解北臺灣的旱象」、「造成部分地區淹水」的事實。(A)未點出地點及解旱之事。(B)豪雨成災是北部部分地區,何況早已成災,「嚴防」二字不當。(C)「淹沒北臺灣」宜修改為「北部部分地區淹水」。

‧本題測驗目標為閱讀作品的辨識與應用能力。本題為白話文之應用:閱讀要精細並全面。

 

2.下列文句,用字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她似乎很體諒我思母之情,絮絮叼叼地和我談著母親的近況 (B)翡冷翠稱為文藝復興搖籃之地,即因這個地方人文繪萃,人才輩出 (C)蟬聲在最高漲的音符處突地夏然而止,像一篇錦繡文章被猛然撕裂 (D)中央山脈的中段在似近又遠的東方,從北到南一線綿亙, 蜿蜒著起起伏伏。                 〔99指考〕

答案:()

解析:(A)叼(ㄉㄧㄠ)→叨(ㄉㄠ)。絮絮叨叨:形容言語瑣碎囉嗦。出自琦君〈髻〉。(B)繪→薈。人文薈萃:人類文化所集中表現的地方,比喻傑出人物會聚的所在。出自林文月〈翡冷翠在下雨〉。(C)夏→戛(音ㄐㄧㄚˊ)。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出自簡媜〈夏之絕句〉。(D)出自陳列〈玉山去來〉。

‧本題測驗目標為字形字音字義的辨識與應用能力。(B)為林文月作品。

 

(二)延伸補充

3.一首理路清晰的現代詩,它的描寫、比喻、形容,必然是前後相關、彼此呼應的。下引三節現代詩,請依詩意仔細推敲,選出最適合填入□的選項:(甲)「歸巢的鳥兒/儘管是倦了/還馱著斜陽回去/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了」(劉大白〈秋晚的江上〉)(乙)「小徑裡明月相窺/枯枝──/在雪地上/又□□的寫遍了相思」(冰心〈相思〉)(丙)「開落在幽谷裡的花最香/無人記憶的朝露最有光/我說妳是幸福的小玲玲/沒有照過□□的小溪最清亮」(何其芳〈花環〉) (A)紅顏/縱橫/影子 (B)紅顏/悄悄/鏡子 (C)青絲/縱橫/鏡子 (D)青絲/悄悄/影子。            〔92學測〕

答案:()

解析:(甲)詩中有「斜陽」,故只能選(A)或(B),因「斜陽照射」,故成「紅顏」。(乙)詩中明月將枯枝的影子映照在雪地上,選「縱橫」滿地的姿態比「悄悄」意象鮮明,且詩中言「寫遍了相思」,可知乃「馳騁文筆」,故用「縱橫」較適宜。再檢視「照過影子的小溪」,亦較鏡子為宜,因溪水清亮如鏡,可照見人的影子,可照「鏡子」不合小溪之情境,「影子」最適合,故應選擇(A)。

 

4.寫作時,運用人類各種感覺可以相通的原理,將某一種感官的感覺移轉到另一種感官上,常能產生新穎的效果。如「好一團波濤洶湧大合唱的紫色」的詩句,即是運用聽覺的動感,來摹寫視覺的形象。下列文句,也採用不同感覺移轉的手法的選項是 (A)陰陰夏木囀黃鸝 (B)間關鶯語花底滑 (C)那株柳在矮牆邊迅速抽芽/把自己站成一個春 (D)晴天之後仍然是完整無憾飽滿得不能再飽滿的晴天,敲上去會敲出音樂來的稀金屬的晴天 (E)三粒苦松子/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鳥聲。               〔92指考〕

答案:(D)(E)或(B)(D)(E)

解析:(A)是直接描寫聽覺。(C)「把自己站成一個春」,化具象為抽象,且「春」字體形象如楊柳低垂,為形象視覺的雙關。(D)(E)皆視覺移轉為聽覺。(B)「間關鶯語」是聽覺描寫,「花底滑」是視覺描寫,此答案應選。大考中心原公布答案只有(D)(E),後更正加入(B)。

 

5.下列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看哪,這樣的雲彩和天色! (甲)過一會你才明白(乙)宇宙的深處乃在這山狀雲彩的邊緣及狹灣處──純潔與秩序的至高無上之象徵(丙)黑暗的柔軟的只是雲彩(丁)其實,宇宙的神祕與深度不是雲彩與黑暗可以表現出來的(戊)第一眼你可能會認為黑暗處就是深的地方 深度只有在光明、寧靜的地方才能找到。」(赫塞〈玻璃珠遊戲〉) (A)(乙)(戊)(甲)(丁)(丙) (B)(乙)(丙)(戊)(甲)(丁) (C)(戊)(甲)(丙)(乙)(丁) (D)(丙)(戊)

(丁)(甲)(乙)。                              〔94指考〕

答案:(C)

解析:排序題首先必須找出邏輯上必定的排列,比如(戊)「第一眼認為」必定在(甲)「過一會」以及(丁)「其實」之前;而由文意可知(丁)「其實宇宙的神祕與深度不是雲彩與黑暗可以表現出來的」一語,正好可以接著「深度只有在光明、寧靜的地方才能找到」,故(丁)需置於最後,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只有(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chia2011 的頭像
    minchia2011

    佳想安善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