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課 漸     豐子愷

一、寫作背景

  在民國十六年皈依佛門後,佛教思想貫穿了豐子愷的一生。他看見世人熙熙攘攘,莫不為名利──爭奪權力,搶食利益,而深感痛心,希望提出解決之道,期待以謙讓、和平取代搶奪鬥爭。他認為問題的根源,在於人們被「漸變」的人生迷惑,以為人生是恆久不變,所以對於名利地位的慾望永無滿足。豐子愷告訴讀者,宇宙人生瞬息變化,從擁有生命的剎那,人就走向衰老與死亡,正是佛家所謂一切如露如電,如虛幻泡影的無常人生。人若莫對一切有為執著,那麼人與人暫時相遇於世界,自當珍惜這一段情緣,以禮相待。豐子愷引白居易的詩句「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提醒人生命短促,所爭者小,何須苦苦相爭?

二、作者介紹

(一)生平及掌故

1、名字的由來

  豐子愷原名叫豐潤,並為他取了小名「慈玉」。他念小學時,老師考慮「潤」筆畫多不好寫,因此改為「仁」。於是他就以「豐仁」畢業於小學,進入浙江第一師範學校。

  在第一師範時,他因為善於寫文章,國文常常得第一名,很受國文老師單不厂(ㄢ)的器重。單不厂覺得在「仁」這個單名之外,應該有一個雙名,而慈玉是小名,不算數,因此為他取了「子愷」,「愷」是「和樂」的意思,在意義上又與「慈玉」的「慈」接近,與「仁」字意義也相關。從此他就叫「豐子愷」了,以後他寫文章、著書、作畫等,都用這個名字。

2、獲李叔同、夏丏尊的啟迪與賞識

  豐子愷在第一師範讀書時,經李叔同指點與鼓勵後,把較多精力放在繪畫方面,一方面實際寫生,一方面觀摩西洋名畫,並學習繪畫理論。另外也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利用課餘時間認真地向老師學鋼琴。

  夏丏尊和李叔同一樣,給予豐子愷的藝術事業極大的鼓勵和支持。他要求寫文章要說真心話,要老實寫。有一個學生寫他父親客死他鄉,他「星夜匍伏奔喪」。夏丏尊苦笑著問他:「你那天晚上真的是在地上爬去的?」惹得大家哈哈大笑。這對誠懇、直率的豐子愷影響極大。

◆李叔同(西元一八八○一九四二年),原名文濤,字惜霜,號叔同,浙江平湖人,擅長書畫篆刻,工詩詞。他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所創作的送別歌,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同時,他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民國七年於杭州 虎跑寺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為一代高僧,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 夏丏尊(西元一八八六一九四六年),原名鑄,以字行,浙江上虞人,現代散文家。留學日本,返國後任教於浙江第一師範及上虞 春暉中學,後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且為開明書店創辦人之一。畢生從事文藝創作及翻譯,致力國文教材之編著,其散文清新流利、溫潤雋永。

3、二十四歲赴日本遊學

  民國八年畢業之後,豐子愷結了婚,在「專科師範學校」教授西洋畫。有一次在為學生布置寫生靜物,擺設一個青皮橘子,他觸物生情,感覺自己正是那青皮橘子,尚未成熟就被端上來了,他想要繼續深造,跨出國門看看外面的世界,已有孩子的他不顧一切,決意東渡日本遊學。他硬著頭皮向姐夫借錢,而母親承受著鄉人譴責,忍痛賣掉一幢祖宅,加上岳父為他起了會寄給他一千元,一共二千元。這些資金僅能讓豐子愷在日本待上十個月,因此到日本後,他極力發揮最大的學習潛力,上午去洋畫研究會學畫,下午去東亞預備學校繼續進修日文,後來還進一所英文初級班,聽日本老師如何以日文解說英文,偷取日語會話的技巧。晚上還到音樂研究會學習提琴,廣泛吸收東京藝術氣氛。此外,為了了解美術,他學了一些法文;為了了解音樂,學德文。課餘則盡量參觀展覽、聽音樂會、跑圖書館、看歌劇、遊名勝古蹟、逛舊書攤。他以難以言喻的好學精神與異乎常人的求學勁道,貪婪地吸吮東京所能給予的藝術精華。

4、「緣緣堂」與「護生畫集」

  民國十六年,豐子愷皈依佛門。也請法師替自己的寓所取一個名稱。法師叫他在紙上寫幾個自己喜歡且可以互相搭配成詞的字,揉成小紙團,放在釋迦牟尼佛前供桌上,豐子愷拿兩次,都是「緣」字,於是就取名為「緣緣堂」。豐子愷立即請法師寫了一幅橫額,裝潢後掛在永義里寓所,成為後來緣緣堂的雛形。

  民國十七年,法師第三度到上海,與豐子愷共商編輯護生畫集的工作,由豐子愷畫畫,法師題詩,一詩一畫相對照,豐子愷以此畫冊恭祝法師五十歲生日。法師信中囑咐:「案此畫集為通俗之藝術品,應以優美柔和之情調,令閱者生起淒涼悲憫之感想,乃可不失藝術之價值。」可見師生情義篤厚深長。

5、十年浩劫

  民國五十年,豐子愷吃了一道「魚頭魚尾羹」,表面看去,碗裡盛著一整條魚,魚身淹沒在羹裡,然而實際上只是一碗用蛋和魚肉做成的羹,吃到碗底,看見一根魚骨,魚頭魚尾就在魚骨的兩端,而且是光欣賞用的,是「有頭有尾」的意思。豐子愷是吃素的,但因為喜歡這菜名的意義,也吃了幾口。豐子愷飯後做了一首小詩:「贛州有名菜,魚頭魚尾羹。我愛此佳肴,教育意味深:有頭必有尾,有葉必有根」。其後被指控「有頭有尾羹」,沒有魚身,豈不是影射「革命是虛假的」?民國五十一年,他畫了一幅畫,內容為「昨日豆花棚下過,忽然迎面好風吹,獨立自多時」。文革開始後,他的漫畫、詩文都被放大為反動的「毒草」,「迎面好風吹」,這不是指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消息為「好風」嗎?又針對他所寫的隨筆〈阿咪〉,指責「貓伯伯」是影射領袖原來石門灣鄉下,稱貓為「貓伯伯」,「貓伯伯」近乎「毛伯伯」即毛主席。豐子愷被打成「反動的學術權威」,拉去一次又一次批鬥,要他承認自己是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的惡人

6、「讀」字讀書法

  豐子愷精通英、日、俄語,一生翻譯出版了近四十部外國文藝作品。尤其是在他五十二歲的時候,還重新從字母開始學習俄語,不久就譯出了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

他在〈我的苦學經驗〉一文中說:「語言文字,只不過是求學問的一種工具,不是學問的本身。學些工具都要拖長久的時日,此生還來得及研究幾許學問呢?」所以,豐子愷學外語追求速成,在日本遊學時候,就創造了一種二十二遍讀書法,其方法是:每天讀一課新書,規定讀十遍,並用筆畫記在書上。第二天,讀新課文時,先復習舊課文五遍,畫上五遍的記號,再讀新課文十遍;到了第三天,讀第三課時,也再復習第一課五遍,第二課五遍,再讀第三課十遍;第四天時,先復習第一課二遍,第二課、第三課各五遍。如此類推,直到每課都讀了二十二遍,筆畫加起來正好是一個﹁讀﹂字。豐子愷稱這二十二遍讀書法是個笨辦法,但效果頗佳。

 

7、鬍鬚引來的誤會

  豐子愷從三十歲開始留鬍子,那是為了對去世的母親表示永遠懷念。然而這鬍子卻引來了不少誤會。有一天,豐子愷帶領二個女兒去遊西湖,船夫見他拉著小女兒上船,急忙前來攙扶,還笑著對豐子愷說:「您老人家好福氣,孫女都這麼大了!」豐子愷心裡覺得好笑,因為他當時才三十出頭呢。為此他吟詩自嘲:「時人不解留鬚故,將謂偷閒學老年。」

  豐子愷剛開始留鬍鬚時,自己也覺得不自在,為了免遭別人注目,他上街時經常用手帕摀著鬍子,低頭疾走。有一回,一位醫生朋友託人給豐子愷帶來一包東西。豐子愷打開一看,竟是一疊口罩,他迷惑不解地看著來人,那人說這是戴醫生幾次在街上看見他用手帕摀著嘴走路,以為他講究衛生,特地送來一疊口罩。豐子愷這才恍然大悟。

  民國三十年豐子愷初到重慶的時候,會見許多新聞記者,他們看到豐子愷飄飄然的鬍子,總是這樣問:「豐老先生今年六十幾了?」豐子愷的回答是「五十五」。其實他那時才只是四十五歲。

 

(二)豐子愷藝文成就──(小品)散文漫畫

1、豐子愷的散文

  豐子愷是一位卓然有成的散文家,內容大多敘述自己親身經歷的生活和日常接觸的人事,表現濃厚的生活情趣。文筆樸素自然,風格雋永,繼承了中國古代散文的優良傳統,在現代文學史上獨創一格,占有不容忽視的地位。

 

 

 

 

 

取材於日常生活,追求弦外餘音,是豐子愷散文的特點,也是豐子愷漫畫的特點。他用這樣的詩句概括他的創作特點和藝術追求:「泥龍竹馬眼前情,瑣屑平凡總不論。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餘音。」(豐子愷畫集代自序)

取材於兒童生活的散文與漫畫一樣,大多於瑣細平凡中蘊藏值得思考的深意。或藉兒童的率直、天真,表達對世人虛偽、造作的不滿;或從窮小孩的玩耍嬉笑裡,窺見窮大人的苦和窮小孩更苦。取材於成人世界日常生活的隨筆,也大多是隨手拈來,信筆寫去,從人們身邊瑣事中,彈出叫人回味無窮的餘音。

 

 

 

 

 

 

十分樸素,非常真誠,是豐子愷散文的一大特點。豐子愷為人坦率真誠,常保持著純潔無垢的赤子之心。崇尚自然,反對矯飾,是他一貫的美學思想。因此,他作畫為文,總是「用極真率、自然,而便利的筆」〈熱天寫稿〉。他的語言平易流暢,於娓娓而談中見洗鍊;在表現手法上也不施技巧,於信筆揮灑之中顯功力。他的散文,讀起來確如摯友談心,明白如話,一切都樸樸素素,自自然然。

豐子愷的散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描寫細膩、生動傳神,議論風生之中,每每隱含哲理意味。他的散文,有偏重於議論說理的,有偏重於敘事狀物的,但都能結合二者,把夾敘夾議的手法運用得得心應手。

 

2、豐子愷的漫畫

  豐子愷曾被日本文學家吉川幸次郎稱讚為「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豐子愷最先以漫畫著稱,他的漫畫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的見聞,表現手法多為白描,寥寥幾筆就勾劃出豐富的人情世態。他取西洋畫的遠近法與構圖,用毛筆畫在宣紙上,體現中國的畫趣與意境,創造出一種中西融合的風格。

  豐子愷把自己的漫畫創作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期古詩句時代,第二期兒童相時代,第三期社會相時代,第四期自然相時代,但交互錯綜,不能判然分別。初期古詩句時代的畫,朱自清稱之謂「詩詞句圖」。兒童相時代的漫畫,大都以自己的孩子為模特兒,他真心地疼愛孩子們,和他們一起生活遊樂,從兒童的生活中觀察到可愛的意境,他便取作畫材。描寫社會的畫,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以周圍環境中的人物為模特兒的,而大多以民間生活、都市生活中的見聞、感想為題材,有意識地「從反面詛咒成人社會的惡劣」和不平等,他曾用簡單的話語道出了作畫的動機:「東坡云:『惡歲詩人無好語』。若詩畫通似,則竊比吾畫於詩可也。」「惡歲」二字,也就概括了一切。子愷漫畫的最後一個時期,他自己認為是﹁自。最後一個時期是「自然相」,希望自己的眼「從惡歲轉入永劫」,自己的筆也「從人生轉向自然」。

豐子愷畫畫不要臉

  有一次,豐子愷正在讀報,忽然,他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個標題:「豐子愷畫畫不要臉」。這標題使豐子愷大吃一驚、怒不可遏。他想:「自己素來與別人無冤無仇,何以有人對自己如此中傷?」然而當他細讀全文,頗感意外,原來這篇文章是在分析豐子愷的漫畫特色。豐子愷作漫畫,人物臉上一般都不畫細部,有時不僅不畫眼睛、鼻,甚至連耳朵也不畫。作者認為豐子愷作畫,人物沒有眼睛、鼻子,但仍然維妙維肖,很有韻味。豐子愷為此很賞識這篇文章,不僅認為這文章題目取得好,出人意表,又合乎情理,給讀者豐富的想像餘地。同時也為自己的畫,能為廣大讀者接受而倍感欣慰。

三、國學常識及文學殿堂

(一)「漸」釋義        

  易經•漸卦:「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山勢由卑而漸升高,樹木由根漸生長,形成山上有木。山上有樹木,得以養萬物而致其功。漸卦為「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之意,由近而遠,由卑而高,循序漸進,正如同人修身養性立德之哲學,不斷努力漸漸進升,溫故而知新,提升智慧,以至誠之心達到與天地同參之實。

(二)隨筆

   又稱雜文漫筆、短文、小品,是散文的分支,議論文的變體,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寫作者慣常用各種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語言靈動,婉而多諷。世人常以《隨筆》作為雜文的書名,如宋‧洪邁的《容齋隨筆》,清‧袁枚的《隨園隨筆》。以「雜文」命名者亦有,如夏丏尊的《平屋雜文》。而民國初年的魯迅、及當今的龍應台亦為雜文名家。豐子愷說:「漫畫和隨筆是一對孿生姐妹,或用線條,或用文字,表現工具不同而已。」《緣緣堂隨筆》可以說是豐子愷隨筆的通稱,這些隨筆大多寫於石門灣緣緣堂時期。

(三)民國以來隨筆小品文作家

作 者

字號、

筆名

生平事蹟

文學成就、創作特色

著  作

周樹人

原名樟壽;筆名:魯迅

 

1、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

2、赴日學醫,覺悟醫學不足以救國,於是棄醫就文。

3、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誌工作,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以小說和雜文批判封建社會的積習,以期喚醒民眾。

2、雜文風格尖銳潑辣,批判性強。

3、中國第一位白話小說作家,對中國舊社會的弊病、人物的劣根性,刻劃入微。《狂人日記為新文學運動後第一篇小說。《阿Q正傳》被譽為中國現代成就最高的短篇小說

隨筆式雜文:熱風、朝花夕拾

小說集:吶喊

散文詩集:野草

周作人

本名櫆壽,字啟明,號知堂

發表人的文學等雜文,建立人道主義的創作觀。

雜文風格平和沖淡,清雋幽雅,內容多從自我個性出發,說古論今,洋溢知性趣味。後轉為清冷苦澀,古雅遒勁。

雨天的書、知堂文集、苦茶隨筆、自己的園地

夏丏尊

名鑄,字勉旃,後改名丏尊

1.是位對國文教學極有研究的教育家

散文素樸嚴謹、清新雋永

著作:平屋雜文、文藝論ABC

譯作:愛的教育

林語堂

 

原名和樂

曾創辦《論語》、《人間世》、《宇宙風》等雜誌,積極推動小品文創作,主張「幽默」、「性靈」,「閒適」,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寫作風格

自言「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以英文寫作揚名海外,被美國文化界列為二十世紀智慧人物之一,曾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奬候選人

京華煙雲、朱門、

生活的藝術、

無所不談合集、

當代漢英詞典

 

( 豐子愷 )  

原名潤,後改名仁,字子愷,筆名

T.K

1、少年從李叔同學繪畫、音樂;從夏丏尊學文學。後留學日本習繪畫、音樂。

2、與友人於上海創辦立達學園。

3、在文學周報上發表「子愷漫畫」,中國始有「漫畫」之名。漫畫線條簡單,寓意自見。

 

散文隨筆取材自兒童情趣、自然物象、社會百態,文筆樸素洗鍊,蘊含悲憫情懷

著作:緣緣堂隨筆、護生漫畫集

譯作:源氏物語

沈從文

原名:

沈嶽煥

祖父為湘軍將領,出生於軍人家庭,十四歲時,投身行伍,到北京後開始文學創作。中共入北京後曾因壓力過大自殺,後來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

語言樸實自然、溫柔敦厚,又能突出主題,作品讀來單純而又厚實,樸訥而又傳神。小說中呈現濃鬱的湘西地方色彩,凸顯鄉村人特有的性格神采。被譽為「鄉土文學之父」。

邊城(小說代表作)、湘行散記(散文代表作)

( 梁實秋 )

原名治華,筆名秋郎、子佳。

集散文家、翻譯家、文評家、字典家、學者於一身。

1、品文潑辣幽默,機趣洋溢,簡潔圓融。

2、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雅舍小品、秋室雜文

錢鍾書

 

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留學英、法,是位學貫中西而富才情的學者。任教於多所大學,在中國大陸被評爲一級教授。

1、在文學、國學、比較文學、文化批評等領域的成就,推崇者稱為「錢學」。

2、才氣高,幽默,擅長諷刺,以小說《圍城》享譽文壇。

3、散文博聞動人,睿智幽默。

學術:談藝錄、宋詩選注、管錐篇(代表作)小說:圍城。

散文:寫在人生邊上

吳魯芹

1918

1983

本名鴻藻,字魯芹

曾任教於師大、臺大及政大,後來以客座教授身分赴美,在紐約大學講授比較文學;中國時報曾設吳魯芹散文獎以紀念他的寫作成就

治學中西兼重,散文隨筆更是馳名當代文壇,文筆幽默詼諧。對譯介中外文學名著,不遺餘力

師友‧文章、

雞尾酒會及其他

 

蔡濯堂

筆名:

思果

曾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編輯、聖神修院中文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翻譯中心訪問研究員等。旅居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期間,從事翻譯著作。

著名的散文家與翻譯家。在內容上大部分講人生、文學;在遣辭用句上,注重平常話,不求造作

沙田隨想、林居筆記

張繼高

 

筆名:

吳心柳

專業為新聞,最愛為音樂,用功之勤、貢獻之鉅,與本行亦可相較

作品結合知識與人生歷練,掌握時代脈動,以優雅從容之筆析論現代人進退之道,提倡精緻文化。

必須贏的人、

樂府春秋、

從精緻到完美

許文雄

 

筆名:

許達然

歷史博士,曾任教於美國西北大學;由大學訓練知識分子關懷並批判社會的情懷與眼光

認為文學是社會事業,作家應做社會真誠見證者及批判者;其作品大多著眼於文明與自然的省思、鄉土關懷

含淚的微笑、土、素描許達然

黃永武

 

歷任高雄師範學院、中興大學、成功大學、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等校教授。

研究古典文學並走向寫作的學者,本著專家學識,寫通俗文學,將中國古典之美介紹給讀者。

愛廬小品

董存爵

筆名:

董橋

生於印尼,來臺就讀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後,留學英國倫敦大學。後至香港,擔任編輯工作,寫作專欄。

文中徵引廣博,而蘊含了深刻的思考;文字含蓄細緻,而時見幽默俏皮。不但處處閃動中國人的智慧與深沉,也常有英國散文的幽默與犀利冷傲。

 

董橋精選集

 

龍應台

龍應台

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先於美國任教,1983年回國,發表《野火集》,1986年旅居瑞士,其後,遷居西德、法蘭克福,專事寫作,並任教於德國海德堡大學。1999年返臺,接任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於20057月成立「龍應台文化基金會」。現任龍應台文化基金會董事。

以雜文和文學評論為主。早期寫專欄野火集時,詞鋒尖銳犀利,旅歐後風格蛻變,往往以歷史、文化的角度剖析社會現象

散文:野火集、野火集外集、人在歐洲、看世紀末向你走來、百年思索、大江大海

 

(四)民國以來美學家

宗白華

 

原名宗之櫆,字伯華

習德文,習醫,赴德讀哲學、美學、歷史,後返國任教

被稱為「中國現代美學的先行者和開拓者」。學貫中西,以詩學、哲學、美學為終身研究的志趣,一生著述豐碩,另有西方譯作多種。對現代美學貢獻卓著

美學散步、宗白華全集

 

( 朱光潛 )

筆名孟實

1、大學畢業後在白馬湖春暉中學教英文,結識夏丏尊、朱自清等作家。

2、考取官費留英,研究哲學、心理學、美學。

中國現代美學的開創者和奠基者之一,文藝理論家。

談美、文藝心理學、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西方美學史

(五)梵語音譯詞語

詞語

釋義

(剎那 )

量詞,計算時間的單位,表示極短的時間。

(      )

梵語音譯劫簸(kalpa)的略稱,一個極為長久的時間單位。佛教以世界經歷若干萬年即毀滅一次,再重新開始為一劫。

須彌

即須彌山,意譯妙高。古印度宇宙觀中,此山位居世界中央。山由東面白銀,北面黃金,南面吠琉璃,西面頗胝迦四寶構成。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山頂為帝釋天居所。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第七金山外有鐵圍山所圍繞的鹹海,鹹海之外為四大部洲,是佛教繪畫中常見的題材。

佛陀

梵語buddha的音譯。佛教指證悟宇宙真理,解脫一切煩惱的人。

阿彌陀佛

音ㄜ ㄇㄧˊ ㄊㄨㄛˊ ㄈㄛˊ,佛教經典中所記載的佛。譯自胡語。他原是自在王如來時的法藏比丘,發願成就一個盡善盡美的佛國,並要以最善巧的方法來度化眾生,後來成佛,創造西方極樂世界。法藏比丘則成為阿彌陀佛。

浮圖

或作浮屠。佛陀的別名。或指佛塔。

在劫難逃

劫為劫災的省略。佛教謂世界在劫末時,會起水、火、風三災把世界一切物質都燒成灰燼,大風一吹一切皆無。「在劫難逃」指處在劫災無所逃避,比喻沒辦法避免的災難。

菩薩

梵語bodhisattva的音譯,全名為菩提薩埵,意譯作覺有情。

羅漢

即阿羅漢,佛教的果位,為梵語arahan的音譯,意為殺賊、應供、不生。

羅剎

或譯作羅叉、羅叉娑、羅剎娑。一種能行走、飛行快速,牙爪鋒銳,專吃人血、人肉的惡鬼。

閻羅

地獄中的鬼王。為梵語Yama的音譯。在佛經中他既是地獄的審判者,但同時也承受地獄的燒炙毒痛之苦。或稱為閻摩、閻魔、閻魔王、閻羅王、閻君、閻王、閻王老子、閻王爺、琰魔王。

比丘

梵語Bhiksu的音譯,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

比丘尼

梵語Bhiksuni的音譯,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

阿修羅

佛教六道之一,也是八部眾之一。為梵語Asura的音譯,意為非天。原為古印度神話中的惡神,常與忉利天交戰。在佛教中認為雖屬天界,但無天人的德行,性情諂詐,所以稱非天,有的佛教部派將之從天道分出,獨立為一類。或稱為不洒、非天、修羅、阿須羅、阿須倫、阿蘇羅、阿素羅、阿素洛。

婆羅門

梵語意譯為淨行、淨裔。印度早期社會,凡分四種階級,婆羅門是最高階級。婆羅門自稱是梵天的後裔,世襲祭司,事奉大梵天,專修淨行,掌握神權;後引申泛指出家的修行人。

僧伽

梵語sagha的音譯,簡稱「僧」,意為大眾或會議。佛教用以指出家團體。

僧伽藍

謂佛教僧團所住的林苑,一般指佛教寺院,或作伽藍、僧藍、僧伽藍摩、僧伽藍磨。

和尚

弟子對師父的尊稱。意譯親教師、依學、近誦等。

維摩詰

人名,意譯為淨名、無垢稱,為維摩詰經的主角。王維字摩詰,即以維摩居士自比。

沙彌

佛教稱出家受十戒,尚未受比丘戒的男子。

沙門

梵語作Sramana。在印度泛指出家修苦行、禁欲,或因宗教的理由以乞食為生的人,在中國則專指佛教的出家人。

波羅蜜

或譯作波羅蜜多。從生死輪迴的苦海至解脫的彼岸,為梵語prami t的音譯。

瑜珈

梵語yoga的音譯,謂修行。

菩提

梵語bodhi的音譯。從汙染迷惑中體悟四聖諦(覺悟者所證、所知的真實原理。通稱為苦、集、滅、道)。

涅盤

佛教修行者的終極理想。為梵語nirva的音譯。意譯為滅、滅度、寂滅。指滅切貪、瞋、痴的境界。

南無

音ㄋㄚˊ ㄇㄛˊ,梵語Namas的音譯,為敬禮的意思,但在中國常被誤解為歸依的意思。

三昧

佛教謂修行者將心集中在一點的狀況。三昧真火,道教指人的元神、元氣、元精所發出的真火。

禪那的簡稱。為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即靜思之意,如:坐禪、禪定。

四、課文深究與賞析

  「漸」一文代表豐子愷的文學起步。從藝術上看,它是現代散文隨筆形式的典型之作;從思想上說,它是豐子愷在二○年代初出世思想的代表作。豐子愷的散文獨樹一幟,特色是思想感情誠懇真摯,語言文字樸素自然,並富有哲學意味。

 

 

甲、內容意旨

段落

要旨

內容

世人皆迷於漸

人生「漸」變,且人隨著年歲的增長越變越壞;但人不覺其變,是人的悲哀。「漸」對人的矇蔽,在於人不自覺,不警醒,缺乏深刻的省思。

佛家出世思想

作者以為人生是負擔,且負擔日漸增重,人竟不自覺,猶戀眷生之歡喜,故興無限悲憫之情,此與佛家人生是苦海的想法近似。

正視無常,

掌握永恆。

生的變動如時鐘,看似不動,其實時時在動。但世人被「漸變」迷惑,以為人生恆久不變,人可以永遠活著,因此熱中名利的競逐。其實應正視人生無常,一切如虛幻泡影,人我之間,禮讓相待,和平共處;並拋卻無謂的紛爭與貪婪的掠奪,成就「大人格」、「大人生」,讓短暫的人生具有永恆的價值。

乙、寫作特色

(一)構思方向:豐子愷以「漸」的概念為核心,就五WH展開思路。

段落

思路

內容

 

 

WHAT

WHY

先談什麼是「漸」?為什麼造物主創造「漸」的自然規律?

HOW

論述「漸」有何功用?(造化隱蔽變化之痕跡)

 

WHAT

再詮釋「漸」的意義

HOW

進一步思考造化如何隱蔽時間之逝去,模糊變化之痕跡?

 

WHICH

提問哪一個物品的面目最接近人生之「漸」?

WHAT

說明漸的本質,然後推向主題,提出對世人的看法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WHO

提出世人的典範?並說明他們如何經營具有永恆價值的人生?最後以詩人之言加以印證作結。

(二)段落主題句引導文章

  每一段文章都用主題句為前導,再以生活上的例子或譬喻說明段落主旨,使讀者易於掌握文章的重要觀念。論述的方法,或者正面、反面,然後綜合。

(三)以事例為喻,使概念具體化

  豐子愷是日常生活的智者,從日常生活觀照自然之神祕,體驗人生百態,感悟人生的智慧;也取用日常生活的例子來印證與表達智慧如他以「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陂上走下來,使人不察其遞降的痕跡」譬喻漸,讀來令人會心,而覺意味深長。

(四)以生活事例印證觀點,詮釋理想

  觀點是作者抽象的概念,豐子愷採用具體事例來說明。他說明「漸」:引用傍晚坐在窗下看書,雖然天色漸暗,似乎可以不斷看下去,因為光線是極微渺的在變暗;黎明憑窗遠眺,無法分辨夜向晝推演的痕跡;兒女漸漸長成,朝夕共處的父母全無知覺等例子來印證。每一件都是生活細節,卻使我們讀來心動、信服。

  豐子愷認為人生短促,理當謙讓和平。因此,他把人世比喻為旅客乘車,只是一段短暫的旅程。乘車時,有人寧可犧牲暫時的安適讓座於老弱婦孺;也待有人把自己擁有的,慷慨施予社會上弱勢的人;有明達人見爭先恐後的現象,退在後面,且提醒其他人勿要急,都能下車的。喻意貼切,耐人玩味。

(五)語言形象化,間用文言、口語、梵文

  豐子愷此文語言形象生動而又不致油滑,文采優美生動又不致雕琢縟麗。他喜歡用對比度極鮮明的詞語,如:「天真爛漫被野心勃勃取代」,「慷慨豪俠蛻變為冷酷」,既顯示優美的文采,也表現變的真相。又如舞臺上如花的少女與火爐旁邊的老婆子,使我們聯想到光豔繽紛的舞臺與陰暗迷濛的火爐角落;花容月貌遍體綺羅的嬌豔歡悅,對比吹著火揚起灰,灰燼飄落在老婆子破爛的長袍與白髮上的衰朽蕭索,而真切地感受到人生之無常。本文通篇流暢自然,並間用文言詞語、口語、甚至梵文等,亦能自然融入,毫無扞格,使文章更為生動。此外,豐子愷又獨創新詞,寫來富有創意又自然妥貼,調和順適,頗見深厚的文字功力。

詞語

舉例

效果

文言文

「春秋代序,陰陽潛移」、「物類衰榮生殺」

自然融入,調和順適。

口語

「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

吻合當時車上人們說話的口氣,使文章更為真切生動。

梵文

「須彌芥子」、「一剎那」、「永劫」、

融合無間,毫無扞格。

獨創

「大人格」、「大人生」

富有創意又自然妥貼,頗見其深厚的文字功力。

 

、形音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承受、稱擔

(ㄕㄥ)

「勝」任、不「勝」其擾

盡、遍(ㄕㄥ)

不「勝」枚舉

2.

空隙(ㄐㄧㄢˋ)

其御之妻從門「間」而闚其夫(史記.管晏列傳)

「間」不容髮

白「間」短窄,汙下而幽暗(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白間:窗戶)

窺測刺探

ㄐㄧㄢˋ

內「間」主之情以告外(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奸細ㄐㄧㄢˋ

秦「間」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史記廉頗藺相如傳

隔離、隔開

(ㄐㄧㄢˋ)

每日如此,未嘗「間」斷

高尚吾志,「間」吾事君(韓詩外傳‧卷九)

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陶淵明‧桃花源記)

分化(ㄐㄧㄢˋ)

挑撥離「間」

批評、非議

ㄐㄧㄢˋ

禹,吾無「閒」然矣(論語‧秦伯)

人不「閒」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論語‧先進)

參與,置身其中

ㄐㄧㄢˋ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

夾雜(ㄐㄧㄢˋ)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杜甫贈衛八處士)

偶爾(ㄐㄧㄢˋ)

「間」或、

近來(ㄐㄧㄢˋ)

東海島夷,尚未臣順,「間」者駕海艦互市於鄞

(宋濂秦士錄)

3.

方寸

一寸乘一寸的

面積,形容小

收縮無限的時間並空間於「方寸」的心中

指「心」

形骸且健,「方寸」甚安(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4.

熙熙

和樂的樣子

仍是「熙熙」然貪戀著目前的生的歡喜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老子第二十章)

出門無所憂,返室亦「熙熙」(韋應物往富平傷懷)

形容笑聲

紅妝千萬,笑聲「熙熙」(太平廣記柳毅傳)

廣大眾多貌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

(史記貨殖傳序)

 

5.

春秋

四季、四時

陰陽潛移,「春秋」代序以及物類的衰榮生殺

書名,指孔子依

據魯史修訂的

春秋經

「春秋」之微也(荀子勸學)

年齡

「春秋」鼎盛

古代各國史書多

稱「春秋」,後

私家著作亦沿用

「春秋」之名

呂氏「春秋」、晏子「春秋」

周平王東遷至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年代

「春秋」戰國時代

6.

傾軋、推擠(ㄧㄚˋ)

勿要「軋」,總有得下去的

碾壓(ㄧㄚˋ)

「軋」棉花

將鋼坯壓成一定形狀鋼材的過程

ㄧㄚˋ

「軋」鋼

查對(ㄍㄚˊ)

「軋」帳

調借(ㄍㄚˊ)

「軋」頭寸

阻礙(ㄍㄚˊ)

「軋」腳

擁擠、聚集。

(ㄍㄚˊ)

「軋」戲(演員因同時拍數部戲而趕場)

7.

蓄水池(ㄆㄧˊ)

「陂」塘

山坡,山之傾斜面

(ㄆㄧˊ)

猶如從斜度極緩的長遠的「山陂」上走下來

邊際(ㄆㄧˊ)

東海之「陂」

傾斜(ㄆㄛ)

「陂」陀

通「詖」,不正(詖,ㄅㄧˋ,偏頗的言論)

無偏無「陂」(尚書洪範)

讒人罔極,險「詖」傾倒(荀子成相)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ㄆㄠˊ

(酒器)

 

ㄎㄨ

)木

ㄎㄨˋ

(褲、)子弟

 

ㄎㄨㄚ

大、(美好容貌)

 

ㄎㄨㄚˇ

臺、矜(驕傲誇大)(說話粗魯)

 

ㄎㄨㄚˋ

過門檻、下之辱、(腰骨)

ㄏㄨˋ

巴鼓瑟

洿(深池)

ㄉㄞˋ

此良辰、欺紿)、懈、危

ㄊㄞ

 

ㄊㄞˊ

蘚、色妙才(駘:才能平庸))背(駝背)風、拳道、

ㄓˋ

ㄧˊ

甘之如、心曠神笑大方、然不動、盱

 

ㄧㄝˇ

ㄇㄞˋ

官鬻爵

ㄧˊ

覿(見面)

 

ㄉㄨˊ

初生之、韞)而藏(喻懷才不用)、褻、案、窮兵武、

ㄉㄡˋ

 

ㄘㄢˇ

ㄐㄧㄢˋ

越職權

 

ㄑㄧㄢˊ

陰陽

 

ㄗㄢ

纓插笏(喻作高官)

ㄗㄢˇ

味含甘(噆,銜、含)

ㄗㄣˋ

ㄘㄢˊ

食鯨吞

ㄘㄢˇ

(悲痛)

 

ㄅㄛ

璃、

ㄅㄛˇ

足、

ㄅㄟˋ

公孫布(故示儉樸,欺世盜名)

ㄅㄧˋ

曲學(做學問不入正道,行為歪斜不正)

ㄆㄛ

(傾斜貌)、

ㄆㄛˊ

ㄆㄟˋ

鳳冠霞

ㄆㄧ

襟當風、髮左衽、堅執銳

ㄆㄧˊ

塘、疲於奔命、皮裡陽秋(嘴裡不說好壞,而心中自有褒貶)

ㄐㄩㄣ

ㄌㄢˋ

天真)漫、醉如泥、(玉的顏色)

ㄌㄢˊ

(楯:音ㄕㄨㄣˇ)、力挽狂言、斑截、空谷幽尾炎

ㄍㄨㄢ

寡孤獨

ㄐㄧㄣ

、青青子

 

ㄐㄧㄣˋ

(舅母)

ㄑㄧㄢˊ

ㄑㄧㄣ

ㄑㄧㄣˊ

ㄘㄣˊ

(山勢高峻的樣子。崟,音ㄧㄣˊ)

ㄧㄣˊ

 

 

ㄔㄨㄤ

(窗)戶

ㄗㄨㄥˇ

兵馬倥(不得志的樣子)師北進(率領軍隊北進)角之交(指幼年的朋友,即青梅竹馬)

ㄘㄨㄥ

(明亮潔白的樣子)(青白相間的馬)(匆匆)(取水)翠、耳目明、(蜻蜓)(大鑿子)

ㄧㄚˋ

ㄍㄚˊ

頭寸

ㄍㄨㄟˇ

ㄜˋ

ㄋㄧˊ ㄩㄝˋ

(轅前端和車衡相連接的插銷,大車的是輗,小車的是軏)

ㄓㄣˇ

(悲憫的思念)

 

、修辭舉隅──層遞、映襯

層遞

定義

將要表達的三項以上事情、看法,按照深淺、輕重、大小、先後或數量多少……的順序依次排列的修辭手法,叫做「層遞」。

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時一時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

漸進

 

富的紈子弟因屢次破產而「漸漸」蕩盡其家產,變為貧者;貧者只得做傭工,傭工往往變為奴隸,奴隸容易變為無賴,無賴與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兒……

──兼用「頂真」

 

映襯

定義

並列相反的事物或觀念,以互相對照、襯托的修辭手法。叫做「映襯」。

天真爛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

──兼用「排比」

朝為青年而夕暮忽成老人

──兼用「誇飾」

 

舞臺上的如花的少女,就是將來火爐旁邊的老婆子

兒女漸漸長大起來,在朝夕相見的父母全不覺得,難得見面的遠親就相見不相識了

時辰鐘的針,平常一看總覺得是「不動」的,其實人造物中最常動的無過於時辰鐘的針了

收縮無限的時間並空間於方寸的心中。故佛家能納須彌於芥子

 

八、結構表

 

 

 
   

 

 

 

 

 

 

 

 

 

 

 

 

 

 

 

 

 

 

 

 

 

 

 

 

 

、成語集錦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天真爛漫

性情率真,毫不做作。

性情率真、任情率性、情真意摰。

油腔滑調、扭捏作態、矯揉造作、圓滑油條、搔首弄姿、老奸巨猾、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紈袴子弟

指富貴人家不學無術,言行輕佻的子弟。

膏粱子弟、公子哥兒、千金之子、王孫公子、五陵年少、裙屐少年。

貧寒子弟、寒門子弟、清寒之子、甿隸之人。

蝸角之爭

為小事小利而爭。

錙銖之爭、蠻觸之爭、尺布之爭。

與世無爭、

蝸角虛名

喻微不足道的浮名虛譽

蝸名蠅利、蝸利蠅名、蠅名蝸利。

 

蝸牛角上

喻微小之地

尺寸之地、彈丸之地、蕞爾之地、立錐之地、區區之地、容膝之地。

沃野千里、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一望無際、橫無際涯。

野心勃勃

形容狂妄非分之心或企圖遠大

雄心勃勃

心灰意冷、興味索然。

憤不欲生

極言憤恨之深。

憤恨不平

心平氣和、心曠神怡。

飲冰揮扇

形容夏日的炎熱。

夏日炎炎、暑氣灼人、熱不可耐、暑氣逼人、熱浪滾滾、驕陽如火、溽暑盛夏、揮汗如雨。

金風送爽、沁涼如水、涼風送爽。

圍爐擁衾

形容冬天的寒冷。

滴水成冰、寒風凛冽、寒風刺骨、天寒地凍、朔風呼號、寒氣逼人。

熱不可耐、暑氣逼人、熱浪滾滾、驕陽如火、溽暑盛夏。

◆有關時間的成語

形容人生短暫,如夢幻一般

人生如夢、人生如寄、浮生若夢、浮雲朝露、南柯一夢、黃粱一夢、人生如寓、一場春夢、白駒過隙、人生朝露、一枕黃粱、蜉蝣之命、春夢無痕、日月如梭。

形容人生無常多變

白雲蒼狗、東海揚塵、物換星移、雪泥鴻爪、瞬息萬變、滄海桑田、白衣蒼狗。

 

十、延伸學習

感嘆時間流逝的詩文

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語譯:對著酒要盡情高歌暢飲,人生能有多長?就像晨露被太陽晒乾,而且苦於逝去的日子太多了。

2.從來繫日乏長繩,水去雲回心不競。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李商隱•謁山)

語譯:自古以來,便少了夠長的繩索將日頭綁住,將光陰留住;只能任流水往東,雲朵飄回,承受無盡的遺恨。想到要向麻姑買下整個滄海,卻只剩下了一杯冰冷的春露。(麻姑:是古代傳說中的仙女,曾自稱在短時間三見滄海變爲桑田。)

3.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王羲之•蘭亭集序)

語譯:人與人相互交往,短暫的一生,有的人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對朋友傾訴;有的人依個人的志趣,而寄託情懷於放縱自己的行為,不受禮俗的拘束。雖然處世態度、取捨不同,性情上閒靜和躁動也有差異;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欣喜,暫時的自得其樂,竟忘記衰老即將到來。等到對自己所追求的事物感到厭倦時,心情也隨著事物的轉換而變遷,感慨也就跟著來了。從前所喜歡的事物,轉眼間已經成為陳舊往事,尚且不能不因此而引發感慨。更何況壽命的長短是隨造物者的安排,最後都會歸向於死亡,(豈不是有更多的感慨?)。古人說:「生與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啊。」難道不令人感到悲痛嗎!

4.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語譯:天地啊,是萬物的旅舍;時間,是百代不停的過客。而人生虛浮不定就像夢境,享受歡樂能有多少呢?

5.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醒。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李白•將進酒)

語譯:你沒有看見黃河的水像從天上流下來,一直奔流到海不再回頭嗎?你有沒有看到,人們正在悲嘆頭上的白髮呢,早上頭髮還是黑如青絲,晚上便變成雪一般白了!人生在世,得意的時候應當盡情歡樂,不要讓珍貴的酒杯空對明月。上天賦予我的才華必定有其用處,把千兩黃金用盡後還是可以再得到的。現在煮羊宰牛姑且作樂一番吧,我們應該痛快飲它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拿起酒杯快喝酒吧!不要停下酒杯。讓我給你們唱一支曲子,請你們為我側耳細聽。鳴鐘擊鼓或山珍海味的生活並不可貴,我只希望永遠喝醉,不再醒過來。自古以來,聖人往往沒沒無聞,只有善於飲酒的人才能留名後世。陳思王曹植從前在平樂觀設宴,用每斗值十千錢的名貴美酒來跟賓客盡情歡樂。今日作為主人的我怎能說錢財不足夠呢?只管毫不猶疑地買酒回來與你們對飲。我那五色花紋的良馬,和價值千金的皮裘,叫小僮拿出換取美酒,跟你們一同飲酒來消除無窮無盡的愁思。

 

6.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髮已衰改。人生非寒松,年貌豈長在。   (李白•古風)

語譯:黃河日夜不停的向東海流去,夕陽每天要落到西山去。流水與光陰,迅速的流逝不等待人的。青春年少的容顏捨我而去,滿頭華髮,容顏已改變衰老。人生不是耐寒的松樹,青春的容貌哪裡能永存呢?

7.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

語譯:無盡的光陰不斷的流逝,人的生命如朝露一般短暫。人生於天地之間倏忽得如寄居一般,年壽哪裡能像金石一般堅固。

8.盛壯不留,容華易朽。如彼槁葉,有似過牖。往日莫淹,來期無久。秋風悴林,寒蟬鳴柳。                               (梁•張率•短歌行)

語譯:人的盛壯之年不能長留,容貌年華又是容易衰朽,就好像葉子容易枯槁,也像過隙的時間那麼容易消逝。過去的日子不會停留,未來的日子也沒多久。秋風使樹木枯萎,寒蟬在柳梢鳴叫。

9.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                                       (蘇軾•赤壁賦)

語譯:如果從變化不停的角度來看,那麼天地間一切事物竟不能有一轉瞬的時間是永恆不變;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那麼萬物和我們的生命,同樣都是無窮無盡的啊。

 

注釋補充

注釋19:「蝸牛角上爭何事」引用莊子•則陽篇典故,喻所爭者小。

  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 伏尸百萬1,逐北旬有五日2而後反。」君曰:「噫! 其虛言與?」曰:「臣請為君實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君曰:「無窮。」曰:「知遊心於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達之中有魏,於魏中有梁,於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曰:「無辯。」客出而君惝然3若有亡也。

語譯:戴晉人說:「有所謂的蝸牛,君主知道嗎?」國君回答說:「知道。」戴晉人又說:「蝸牛的左角有個國家叫觸氏,蝸牛的右角有個國家叫蠻氏,常互相爭地而戰爭,死亡無數,追逐敗北的敵人十五天才回軍。」君主說:「這是假話吧!」戴晉人說:「臣請為君王實說,君王認為上下四方有窮盡嗎?」君王說:「沒有窮盡。」說:「如果把心神遊於無窮的境域,再返回於四通八達各國間,好像若有若無,君王知道其道理嗎?」君王說:「知道。」戴晉人說:「通達的各國間有魏,在魏中有梁邑,在梁邑中有君王您。君王和蠻氏,有差別嗎?」君主說:「沒有差別。」客人辭出而君王若有所失。(意指蝸角小,兩角上的國家不停爭戰,可笑,對宇宙來說,魏生存之地也小,為了如微塵般的國土不斷和人作戰,也很可笑)

1伏尸百萬:形容死傷慘重。2旬有五日:十五天。旬,十日。有,通「又」。3惝然:失意貌。惝,音ㄔㄤˇ

 

白居易〈對酒〉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痴人。

簡析:

「蝸牛角上」和「石火光中」是多麼的渺小和短暫?縱使功成名就,也只不過是在蝸牛角上的爭奪;縱然富貴百年,也只不過是石火光中的一閃。然而浮生中的世人,仍然苦苦的追求著名、利、情,成也擔心,敗也擔心。凡是知天命、識天理的人都知道,世上的榮華富貴,各憑造化,何須為富貴擔心掛懷?所以,不開口笑才是痴人哪!用<莊子 則陽> 觸、蠻二國相爭於蝸牛角上的故事。

 

(三)課外閱讀

1.漸漸   侯文詠

  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永遠不變的,唯一不變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任何東西都在變。最近有個餐飲界的病人和我大談經營理念,談著談著我忽然豁然開朗。原來這個人經營的是色情酒店,不但如此,他得意地自誇旗下女將清一色是大專程度以上。

  知識分子怎麼會去從事色情陪酒行業?我們不免好奇十足。

  「其實很簡單,我刊登廣告,徵求大專程度以上的女性會計。凡是應徵者都必須檢具學歷證書。」

  「你刊登不實廣告,誘騙應徵少女。」

  他神祕地笑:「我們的會計薪水是比別人高沒錯,不過每個小姐一來我都說得很清楚,我們這裡的確有色情陪酒。但是領會計的薪水絕對只能做會計的工作,和裡面陪酒的小姐完全不同,絕不強迫。」

  「那就領薪水,好好地做個會計。」我問。

  「是做會計沒錯,不過日子久了,和裡面端盤子的小姐熟了,大家都一樣是大專畢業的,好溝通。忙不過來的時候幫忙端個盤子,送送酒,也是常有的事。這個時候我就告訴小姐:你看,當會計領一萬二千元,端盤子送酒薪水二萬四,端盤子又不陪客人,不是什麼壞事,反正你都常常端盤子,為什麼不乾脆領二萬四?這樣說個幾次就開始動搖了。同樣都是工作,為什麼不領二萬四呢?俱樂部的規定是,端盤子的小姐不准坐下來陪客人喝酒,這樣和坐檯小姐才有區別。

  可是日子久了,客人熟了,也會意思意思要求喝杯酒。開頭總是不願意,後來熬不過就喝一杯。說是站著喝。一開始喝酒就好辦了。站著喝酒薪水是二萬四,坐著喝是四萬八,客人給的小費還不包括在內。同樣都是大專畢業,為什麼錢賺的比別人少?就會有人勸她了,人都在裡面了,外面的人誰知道你是端盤子,還是坐檯呢?再說自己真的清白,別跟客人出場就好了,陪客人喝喝酒,就算在社會上交際應酬也是常有的事。

  於是坐下來當坐檯小姐。剛開始一定規規矩矩地喝酒,也不隨便跟客人出場。這一行競爭大,領四萬八慢慢就會嫌不夠了。只好挑看得順眼的客人給帶出場了。作久了,總是會給厲害的客人占便宜,哭哭啼啼鬧一陣子也就好了。畢竟讀過書,狠下心來做得更俐落、更敢,客人喜歡,我也得意,這是兩廂情願的事。」

  他停了一下又說:「我從來沒有強迫過別人,也從來不擔心找不到小姐,反正這個環境慢慢會改變她們,直到她們根本忘記自己原來的想法和樣子!」

  我愈聽眼睛睜得愈大,從不曾想過在這樣不疾不徐的瑣碎裡,竟也有血肉飛濺似的驚心動魄。

  豐子愷寫過文章感嘆:「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要素,莫如;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在不知不覺中,天真浪漫的孩子漸漸變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俠的青年漸漸變成冷酷的成人;血氣旺盛的成人漸漸變成頑固的老頭子。」

  對時間的感嘆,本是人類共同的命運,儘管悲傷,大自然不變的法則是誰都沒話說的事。可是對於意識形態、價值之漸,卻叫人坐立不安。原本是錯的事,為什麼「漸漸」變成對的事?原本可恥的事,為什麼又「漸漸」人人爭相追逐?

  整個臺北市翻翻補補,敲敲打打,還有政治風暴、金融危機、社會秩序動盪,彷彿整個城市快傾毀了,可是這時代更叫人無法忍受的卻是那種無聲無息,無法感受的「漸」,扭曲意識形態,把人的尊嚴、我們活著僅仰賴的那一點感覺吃掉。無從捉摸,無法抵擋的墮落與沉淪。

  漸漸之可怕,在於我們的不知不覺。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永遠不變的,唯一不變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任何東西都在變。

 

2、秋   豐子愷

   我的年歲上冠用了「三十」二字,至今已兩年了。不解達觀的我,從這兩個字上受到了不少的暗示與影響。雖然明明覺得自己的體格與精力比二十九歲時全然沒有什麼差異,但「三十」這一個觀念籠在頭上,猶之張了一頂陽傘,使我的全身蒙了一個暗淡色的陰影,又彷彿在日曆上撕過了立秋的一頁以後,雖然太陽的炎威依然沒有減卻,寒暑表上的熱度依然沒有降低,然而只當得餘威與殘暑,或霜降木落的先驅,大地的節候已從今移交於秋了。

   實際,我兩年來的心情與秋最容易調和而融合。這情形與從前不同。在往年,我只慕春天。我最歡喜楊柳與燕子。尤其歡喜初染鵝黃的嫩柳。我曾經名自己的寓居為「小楊柳屋」,曾經畫了許多楊柳燕子的畫,又曾經摘取秀長的楊柳,在厚紙上裱成各種風調的眉,想像這等眉的所有者的顏貌,而在其下面添描出眼鼻與口。那時候我每逢早春時節,正月二月之交,看見楊柳枝的線條上掛了細珠,帶了隱隱的青色而「遙看近卻無」的時候,我心中便充滿了一種狂喜,這狂喜又立刻變成焦慮,似乎常常在說:「春來了!不要放過!趕快設宴招待它,享樂它,永遠留住它。」我讀了「良辰美景奈何天」等句,曾經真心地感動。以為古人都嘆息一春的虛度,前車可鑑!到我手裡絕不放它空過了。最是逢到了古人惋惜最深的寒食清明,我心中的焦灼便更甚。那一天我總想有一種足以充分酬償這佳節的舉行。我准擬作詩,作畫,或痛飲,漫遊。雖然大多不被實行;或實行而全無效果,反而中了酒,鬧了事,換得了不快的回憶;但我總不灰心,總覺得春的可戀。我心中似乎只有知道春,別的三季在我都當作春的預備,或待春的休息時間,全然不曾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與意義。而對於秋,尤無感覺:因為夏連續在春的後面,在我可當作春的過剩;冬先行在春的前面,在我可當作春的準備;獨有與春全無關聯的秋,在我心中一向沒有它的位置。

   自從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兩年來的心境完全轉了一個方向,也變成秋天了。然而情形與前不同:並不是在秋日感到像昔日的狂喜與焦灼。我只覺得一到秋天,自己的心境便十分調和。非但沒有那種狂喜與焦灼,且常常被秋風秋雨秋色秋光所吸引而融化在秋中,暫時失卻了自己的所在。而對於春,又並非像昔日對於秋的無感覺。我現在對於春非常厭惡。每當萬象回春的時候,看到群花的鬥豔,蜂蝶的擾攘,以及草木昆蟲等到處爭先恐後地滋生繁殖的狀態,我覺得天地間的凡庸、貪婪、無恥、與愚痴,無過於此了!尤其是在青春的時候,看到柳條上掛了隱隱的綠珠,桃枝上著了點點的紅斑,最使我覺得可笑又可憐。我想喚醒一個花蕊來對它說:「啊!你也來反覆這老調了!我眼看見你的無數祖先,個個同你一樣地出世,個個努力發展,爭榮競秀;不久沒有一個不憔悴而化泥塵。你何苦也來反覆這老調呢?如今你已長了這孽根,將來看你弄嬌弄豔,裝笑裝顰,招致了蹂躪、摧殘、攀折之苦,而步你祖先們的後塵!」

   實際,迎送了三十幾次的春來春去的人,對於花事早已看得厭倦,感覺已經麻木,熱情已經冷卻,絕不會再像初見世面的青年少女似地為花的幻姿所誘惑而讚之、嘆之、憐之、惜之了。況且天地萬物,沒有一件逃得出榮枯、盛衰、生夭、有無之理。過去的歷史昭然地證明著這一點,無須我們再說。古來無數的詩人千篇一律地為傷春惜花費詞,這種效顰也覺得可厭。假如要我對於世間的生榮死夭費一點詞,我覺得生榮不足道,而寧願歡喜讚嘆一切的死滅。對於前者的貪婪、愚昧、與怯弱,後者的態度何等謙遜、悟達,而偉大!我對於春與秋的取捨,也是為了這一點。

   夏目漱石三十歲的時候,曾經這樣說:「人生二十而知有生的利益;二十五而知有明之處必有暗;至於三十歲的今日,更知明多之處暗也多,歡濃之時愁也重。」我現在對於這話也深抱同感;同時又覺得三十的特徵不止這一端,其更特殊的是對於死的體感。青年們戀愛不遂的時候慣說生生死死,然而這不過是知有「死」的一回事而已,不是體感。猶之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就是我們閱歷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只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將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可能體感它們的滋味。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蘭絨覺得快適的時候,於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入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態便是這對於「死」的體感。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又以為人生的意義只在於生,而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鑑照,死的靈氣鍾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覆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猶之罹了瘋狂的人,病中的顛倒迷離何足計較?但求其去病而已。

   我正要擱筆,忽然西窗外黑雲瀰漫,天際閃出一道電光,發出隱隱的雷聲,驟然灑下一陣夾著冰雹的秋雨。啊!原來立秋過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練,不免還有這種不調和的現象,可怕哉!

一九二九年秋作

3、人生三層樓(節錄)    豐子愷

  弘一法師是我學藝術的教師,又是我信宗教的導師。我的一生,受法師影響很大。

  他怎麼由藝術昇華到宗教呢?當時人都詫異,以為李先生受了什麼刺激,忽然「遁入空門」了。我卻能理解他的心,我認為他的出家是當然的,我認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裡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術的研究,把全心寄託於文藝的創作和欣賞。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

了「物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世間就不過這三種人。我雖用三層樓為比喻,但並非必須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然後得到第三層,有很多人,從第一層直上第三層,並不需要在第二層勾留。還有許多人連第一層也不住,一口氣跑上三層樓。不過我們的弘一法師是一層一層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師的「人生欲」之強,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澈底,他早年對母盡孝,對妻子盡愛,安住在第一層樓中,中年專心研究藝術,發揮多方面的天才,便是遷居在二層樓去了。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於二層樓,於是爬上三層樓去了,做和尚,修淨土,研戒律,這是當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近,二層樓的扶梯的最後頂點就是三層樓,所以弘一法師由藝術昇華到宗教,是必然的事。我腳力小,不能追隨弘一法師上三層樓,現在還停留在二層樓上,斤斤於一字一筆的小技,自己覺得很慚愧,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層樓望望。故我希望,學宗教的人,不須多花精神去學藝術的技巧,因為宗教已經包括藝術了。而學藝術的人,必須進而體會宗教的精神,其藝術方有進步。(民國37年11月28日豐子愷到廈門,為廈門佛學會演講)

 

4、緬懷豐子愷老友    朱光潛

  子愷去世已一年多了。他在我心中仍然活著,他是個令人難忘的人。

  我認識子愷還在半個世紀之前。江、浙戰爭把我在上海教書的一個學校打垮了,夏丏尊把我介紹給浙江.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教英文,那裡的同事有夏丏尊、朱自清和豐子愷等人,我們課餘閒暇時經常在一起吃酒聊天。我至今還記得子愷酒後面紅耳赤,欣然微笑,一團和氣的風度,這時他總愛拈一張紙乘興作幾筆漫畫,畫成就自己製成木刻,讓我們傳觀,我們看到都各自欣賞,很少發議論、加評語。當時我們嚮往教育自由,為著實現自己的理想,不久就相繼跑到上海去創辦一所立達學園和一所開明書店,並籌辦一個以中學生為對象的刊物一般。我們白手起家,經常欣然微笑逍閒自在的子愷也積極參加籌備工作,我才看出他不只是個畫家,而且也是肯實幹的熱心人。但是在繁忙中要有片刻閒暇,我們還保持嚼豆腐乾下酒談天的老習慣,子愷也沒有忘記他的漫畫和木刻。我常用「清」、「和」兩個字來概括子愷的人品,但是他胸有城府,「和而不流」經常在欣然微笑,

無論是對知心的朋友,對幼小的兒女,還是對自己的漫畫和木刻,他老是那樣渾然本色,無愛無嗔,既好靜而好動,沒有一點世故氣。他是弘一法師的徒弟,在人品和畫品兩方面都受到弘一的薰陶。我在白馬湖時,弘一也偶爾來看望他。他曾一度隨弘一持佛法吃素。抗日戰爭初,弘一去世,豐子愷還不遠千里由貴州跑到四川.嘉定請馬一浮為他的老師作傳。當時我也在嘉定,亂離中久別重逢,他還是欣然一笑。我從此體會到他對老師情誼之深摯。後來他每逢開會來北平,相見仍是「欣然微笑」是最後一次他的健康和興致都已不如從前,儘管我們兩人是同年,他的「黃昏思想」我濃得多了。後來他和我一樣受到無情打擊,他受到大眾喜愛的漫畫被批評得體無完膚,現在重見天日,我這個後死者只有緬懷他在世時那種忠實於藝術和忠實於師友的風度,不禁有人往風微之感而已。

  我先從子愷的人品談起,因為他的畫品就是他的人品的表現。一個人須是一個藝術家,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藝術作品。子愷從頂至踵,渾身都是藝術家。他的胸襟,他的言談笑貌,待人接物,無一不是藝術的,無一不是至愛深情的流露。他的漫畫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拈取前人詩詞名句為題,例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指冷玉笙寒」、「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之類;另一類是現實中有風趣的人物的剪影,例如「花生米不滿足」、「病車」、「蘇州人」之類。前一類不但有詩意而且有現實感,人是現代人,服裝是現代的服裝,情調也還是現代的情調;後一類不但直接來自現實生活,而且也有詩意和諧趣。兩類畫都是從紛紜世態中挑出人所熟知而卻不注意的一鱗一爪,經過他一點染,便顯出微妙雋永,令人一見不忘。他的這種畫風可以說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妥貼結合。

  子愷的文化教養是既廣且深的。他早年學過西畫,所以懂得解剖和透視。他到日本留過學,接觸到日本的浮世畫和日本文學,曾翻譯過一些小說,晚年還譯完源氏物語這樣的巨著。不過形成他的人品和畫的主要還是中國的民族文化傳統,他熟悉中國詩詞,又從弘一學過書法,下過很久的工夫。他告訴我每逢畫藝進展停滯,他就練寫章草或魏碑,練上一段時期之後,再回頭作畫,畫就有些長進,墨才「入紙」,用筆才既生動飛舞又沉著穩健,不至好像飄浮在紙上。從子愷的例子我才開始懂得中國「詩畫同源」和「書畫同源」的道理。

  子愷是近代中國的第一個漫畫家和木刻家,他對畫藝的功績,將來歷史會有公論。我所惋惜的是他的幾十年的畫稿已大半散失,僅存的只有一部子愷漫畫選集,現在在市上已不易找到,這部選集倒是選得很精,而且是由他本人進行木刻的,我希望漫畫和木刻畫的出版界朋友能設法使這部選集再印出來,這不應該是件難事。

十一、相關名句補充

1.時不可及,日不可留。(墨子‧逸文)

【釋義】時光轉瞬即逝,不為誰停留。

2.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焉而已。(莊子‧知北遊)

【釋義】比喻時間過得很快。

3.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古詩十九首‧其四)

【釋義】前兩句抒發了動亂環境中人生短促沒有保障的悲哀;後兩句是知識分子冀求建功立業、大濟天下的渴望。

4.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古詩十九首‧其十一)

【釋義】前兩句言生命脆弱,即使長壽,也有盡期;後兩句言急遽死亡,只有榮祿和聲名最可貴。

5.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古詩十九首‧其十五)

【釋義】先感人生年促憂長,後悟當秉燭夜遊。

6.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釋義】人生短暫而珍貴,像早晨的露水稍縱即逝,故應舉杯放歌,及時行樂。

7.沒有人不愛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視他的時間。(梁實秋‧時間即生命)

8.人若把一生的光陰虛度,便是拋下黃金未買一物。(波斯‧薩迪‧薔薇園)

9.除了聰明沒有別的財產的人,時間是唯一的資本。(法國‧巴爾札克‧人間喜劇)

10.合理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英國‧培根‧牛津辭典)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2回)

16~18題組:

戴晉人曰:「有所謂蝸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尸百萬,逐北旬有五日而後反。」君曰:「噫!其虛言與?」曰:「臣請為君實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窮乎?」君曰:「無窮。」曰:「知遊心於無窮,而反在通達之國,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達之中有魏,於魏中有梁,於梁中有王。王與蠻氏,有辯乎?」曰:「無辯。」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莊子 則陽)

 

語譯:戴晉人說:「謂蝸牛,君王知道嗎?」回說:「知道。」又說:「蝸牛的左角有個國家叫觸

     氏,蝸牛的右角有個國家叫蠻氏,常互相爭地而戰爭,死亡無數,追逐敗逃的敵人十五天才

     回軍。」君王說:「這是虛話吧!」回說:「臣請為君實說,君王認為上下四方有窮盡嗎?」

     君王說:「無窮。」說:「知道遊心於無窮的境域,而返於通達之國,好像若有若無嗎?」

    君王說:「是的。」回說:「通達之國有魏,在魏中有梁,在梁中有君王。君王與蠻氏,有

     差別嗎?」君王說:「沒有差別。」客人辭出而君王若有所失。

 

19、20題組:

他的漫畫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拈取前人詩詞名句為題,例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指冷玉笙寒」、「黃蜂頻撲秋千索,有當時,纖手香凝」之類;另一類是現實中有風趣的人物的剪影,例如「花生米不滿足」、「病車」、「蘇州人」之類。前一類不但有詩意而且有現實感,人是現代人,服裝是現代的服裝,情調也還是現代的情調;後一類不但直接來自現實生活,而且也有詩意和諧趣。兩類畫都是從紛紜世態中挑出人所熟知而卻不注意的一鱗一爪,經過他一點染,便顯出微妙雋永,令人一見不忘。他的這種畫風可以說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妥貼結合。

子愷的文化教養是既廣且深的。他早年學過西畫,所以懂得解剖和透視。他到日本留過學,接觸到日本的浮世畫和日本文學,曾翻譯過一些小說,晚年還譯完源氏物語這樣的巨著。不過形成他的人品和畫品的主要還是中國的民族文化傳統,他熟悉中國詩詞,又從弘一學過書法,下過很久的工夫。他告訴我,每逢畫藝進展停滯,他就練寫章草或魏碑,練上一段時期之後,再回頭作畫,畫就有些長進,墨才「入紙」,用筆才既生動飛舞又沉著穩健,不至好像飄浮在紙上。從子愷的例子我才開始懂得中國「詩畫同源」和「書畫同源」的道理。

(節選自朱光潛〈緬懷豐子愷老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chia2011 的頭像
    minchia2011

    佳想安善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