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談友誼 梁實秋
一、作者介紹
字號 |
1.梁實秋(1903年1月~1987年11月3日)原籍浙江杭縣,生於北京。 2.原名( 治華 ),字( 實秋 ),一度以( 秋郎 )、( 子佳 )為筆名。 |
家庭背景 與 求學經過 |
1.父親梁咸熙為前清秀才,思想開明,頗重視子女中文及英文教育。 2.1915年秋考入北平清華學校。在該校高等科求學期間開始寫作,積極參加文學活動,與同學組織「小說研究社」,與聞一多等人組織「清華文學社」。 3.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1920年9月發表於《清華週刊》。第一篇散文詩〈荷水池畔〉發表於1921年5月《晨報》。 4.1922年比他高兩屆的清華同學聞一多發表長文〈「冬夜」評論〉,他隨之也寫了〈「草兒」評論〉(案:〈冬夜〉、〈草兒〉分別為俞平伯和康白情的新詩集),於是合為《冬夜草兒評論》自費刊印出版(為清華文學叢書第一種 ),這是他最初的作品集。 留學美國,師承白璧德新人文主義 1.1923年畢業後赴美留學,研究英國文學,科羅拉多大學英文系畢業後,入哈佛大學研究所,隨其師白璧德研究文學批評。深受其師影響。 2.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反對放縱情感和想像的浪漫主義,主張直接研討人性,著眼於實際的人生。 3.他的代表性論文〈現代中國文學之浪漫的趨勢〉1926 年在《晨報副鐫》發表,認為中國新文學存在浪漫主義混亂傾向,主張在理性指引下從普遍的人性出發進行文學創作。 4.1926年回國任教於南京東南大學。不久任暨南大學教授。 5.1930年,楊振聲邀請他到青島大學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長。1934年應聘任北京大學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1935年秋創辦《自由評論》,先後主編過 《世界日報》副刊《學文》和《北平晨報》副刊《文藝》。 6.七七事變後,離家獨身到後方。1938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到重慶編譯館主持翻譯委員會並擔任教科書編輯委員會常委。 7.抗戰勝利後回北平任師大英語系教授。1949年到臺灣,任臺灣師範學院(後改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後兼系主任,之後又兼文學院長。1966年退休。 |
多情文人 |
文人的兩段情 1.1927年梁實秋與長他兩歲的程季淑結婚。 (1)1972年攜妻飛往美國西雅圖。1974年4月30日,上午十點半鐘,兩人到市場購物,一架豎著的梯子突然倒下,擊中剛走近的程季淑,送醫不治,葬於槐園。 (2)為亡妻寫〈槐園夢憶〉,是一篇長達六萬五千多字的長篇散文,也可說是一首優美柔婉、纏綿淒愴的悼亡長詩。 2.1975年與臺灣歌星兼影星韓菁清女士結婚: (1)1974年11月27日,在因緣湊巧中,他認識了43歲風姿綽約,面目俏麗的臺灣歌星兼影星韓菁清小姐,兩人相差30歲。梁實秋展開熱烈追求,兩人因興趣相投而相戀。 (2)在亡妻逝世一年後,梁實秋突然與韓菁清結婚,當時的社會輿論一片嘩然。 |
文學風格及 成就 |
1.40歲以後著力較多的是散文和翻譯。 2.散文以( 小品文 )最具特色,以精簡幽默的文字刻劃人情世態,亦莊亦諧,清新雋永。散文代表作( 《雅舍小品》 )從1949年起二十多年共出四輯。 3.30年代開始翻譯( 莎士比亞 )作品,持續40載,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譯,計劇本37冊,詩3冊。 4.晚年用7年時間完成百萬言著作《英國文學史》。 |
名家評論 |
1.林海音在〈雅舍的主人〉一文中說:「《雅舍小品》一書在臺灣暢銷並長銷數十年,誰都讀過《雅舍小品》,而且有些茶藝館還起名「雅舍」呢!」 2.李萱華於〈梁實秋在重慶〉一文中說:「世界上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雅舍小品》流傳。」 3.他是著名的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其散文以小品最具特色。此外梁氏以三十八年時間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三十七個劇本,享譽國內外。當《莎士比亞戲劇集》完全出版後,他又立下兩個心願,一個是以中文寫一本英國文學史,一個是以英文寫一本中國文學史。第一個志願,以長達七載的時間,終於在西元一九七九年,全書完稿。 |
二、國學常識
(一)雜文
1.定義
狹義的雜文,乃是文人借來做為批評社會缺陷最直接的武器。批評社會的目的,是冀望社會能改革、進步,原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是故早期雜文之興盛,並非基於製造美文以使讀者賞心悅目。雜文家們因力求改正時弊,於是在文字中便能深入的反映出時代的脈絡,在社會演進的過程中具有相當貢獻,但在文學上,其素質時常是較貧乏的。
廣義的雜文範圍非常廣,可以說在小品文中,典型的情趣小品、哲理小品以外的小品皆屬雜文。雜文分為兩大類:「社會批評」及「人生雜談」。
2.特色
雜文家,尤其是社會批評的雜文,在內容上,作品要具備比情趣、哲理小品文更多的學識。雜文作家不但熟悉社會的過去與現在,也能高瞻遠視其未來。他不但洞識人生的真相,還能提出獨到的見解,從習以為常中看出缺陷,從稀鬆平常中看出至理。另外,他還要如情趣小品作者一樣具備愛世界的熱情,如哲理小品作者般有哲學的思想,雜文是小品文中最難寫得成功的,作者稍失控制,便容易流於過猶不及。
3.作品:雅舍小品
抗戰期間,梁實秋隻身到重慶,應邀任中小學教科書組主任。民國二十九年劉英士主編星期評論,邀請梁先生寫專欄,每期兩千字,名之曰雅舍小品,署名「子佳」,「雅舍」為其寓所。星期評論後來停刊,但是雅舍小品仍然續寫,直到抗戰勝利後梁實秋回到北平,才把散見於幾種刊物的小品輯為一冊,交商務印書館排版。來臺灣後,由正中書局出版,大受歡迎,印刷達五十多版。以後梁實秋又出版了雅舍小品的「二集」、「三集」、「四集」、「合集」,奠定了他在中國現代散文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
4.梁實秋對散文創作的要求
散文有散文的作風,各人有各人的特點,那是掩飾不了的,並且亦無庸掩飾。所以「模倣」是一大忌。……「模倣」古人固然不必,「模倣」時尚,又何曾可取?……許多人沾染了這種習氣,不說自己心裡的話,專門摭拾一些浮詞濫調,拼拼湊湊,洋洋灑灑,好像是一篇文章,一按其實則空無所有。我們寫散文,首先要摒除這種習氣,要有什麼話就說什麼話,要忠於自己,不自欺方能不欺人。……
一篇文章在未動筆之前就要「胸有成竹」,先有一個「腹稿」,預備說什麼,怎麼說,都要先有個計畫。文章要深、要遠、要高、就是不要長。描寫要深刻,意思要遠大,格調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長。……如果一點意思、一個詞句本身雖然很好,而與題旨不合,或不能增加行文效果,便要毅然割棄。……
自己用自己的字句,這便是「作風」。文字的裝飾也是必要的,典故、譬喻、音節、對仗,以及種種的修辭學上的工夫,都各有各的用處。這都是可以慢慢學習的。唯獨作風,大半是天生的。我們若能就自己原有的作風,給予適當的發展,所謂散文的藝術,可說是思過半矣。 (節選自梁實秋‧論散文)
(二)二十世紀散文作家文風簡介〔依楊牧分類〕
1.小品:由周作人奠定基礎,豐子愷、梁實秋、思果等人屬此類。
周作人(1885〜1966年)作品平淡中見醇厚,在傳統上注入日本經驗,下筆閒散,餘味無窮。
2.記述:以夏丏尊為前驅,朱自清承其餘緒,郁達夫、俞平伯、朱湘、琦君、林海音等屬此類。
夏丏尊(1886〜1946年)作品樸實無華,不諱言傷感。
3.寓言:以許地山最稱盡致,沈從文、王鼎鈞等可歸於此類。
許地山(1893〜1941年)作品充滿寓言點化的技巧。
4.抒情:徐志摩開創新感性文章,影響胡品清、張秀亞、陳之藩、余光中、張曉風、陳芳明、渡也等人。
徐志摩(1897〜1931年)以詩人之筆為散文,灑脫浪漫,激越飄逸。
5.議論:趣味多得之於林語堂,吳魯芹、夏菁等人屬之,而後作功力未及,風貌難再現。
林語堂(1895〜1976年)偏重議論,然所議平易,索引旁證,重智慧與趣味。
6.雜文:魯迅總其體。
魯迅(1881〜1936年)以深切潑刺睥睨三十年代,稱雜文大家。
7.說理:胡適影響至深。
胡適(1891〜1962年)建立近代學術說理文章的格式。行文重實用,不重文學藝術性。
(三)臺灣散文家簡介
1.五○年代
(1)懷鄉作家:司馬中原、朱西甯、鍾梅音、琦君等。
(2)雜文作家:梁實秋、柏楊等。
2.六○~八○年代
(1)雜文作家:陳火泉、張曉風、林文月等。
(2)旅外學人:陳之藩等。
(3)詩人散文家:楊牧、余光中等。
(4)鄉土作家:吳晟、陳冠學等。
3.九○年代:
(1)族群寫作:夏曼•藍波安、瓦歷斯•諾幹。
(2)旅行散文:賴端和、鍾文音。
(3)文化批評:龍應台、焦桐、林文義、楊照等。
(4)生態寫作:劉克襄、吳明益等。
(5)飲食文化:林文月、盧非易等。
三、課文深究
問 題 |
參 考 答 案 |
友誼的特質? |
友誼實即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關係,其中包括了解、欣賞、信任、容忍、犧牲……諸多美德。 |
梁實秋對「父子夫婦兄弟」有何新詮釋? |
父子夫婦兄弟都是( 朋友 )關係,不過形式性質稍有不同罷了。嚴格地講,凡是充分具備一個好朋友的人,他一定也是一個好父親、好兒子、好丈夫、好妻子、好哥哥、好弟弟。反過來亦然。 |
「富蘭克林說:『有三個朋友是忠實可靠的──老妻、老狗和現款。』妙的是這三個朋友都不是朋友。」此話之意為何? |
引用富蘭克林的話,說明( 忠實 )是存在的,但其中無一是真正的朋友,以否定口吻幽了富蘭克林一默。作者在此巧妙地運用詞語的歧義,營造言外之意的趣味。 |
「朋友本有通財之誼,但是這是等何微妙的一件事!世上最難忘的事是借出去的錢,一般認為最倒楣的事又莫過於還錢。」此話之意為何? |
把借錢者與欠債者的心態寫得維妙維肖,數語之間即點破人性,觀察入微,戲而不謔。 |
「你出門在外之際,對於你的妻室弱媳肯加照顧,又不照顧得太多者,又有幾人?」此話之意為何? |
「照顧得太多」即逾越了分寸,但作者不直接說破,以( 幽默 )的方式來呈現。 |
王爾德說:「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之間是不可能有友誼存在的」,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
男女之間有友誼存在。男女之間,因為差異,更容易彼此吸引,有更多的話題。了解迥然不同的經驗與想法,常有令人一新耳目的美好感覺,所以與異性交朋友趣味更多。當然如果彼此未婚,知心的異性朋友很容易跨向愛情。與異性交往,若能心思單純,不興愛情的綺思幻想,那麼維繫男女之間的友誼就不是難事了。 |
作者引用孔子之言:「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用以說明何為朋友之義? |
( 規勸 )乃是朋友中間應有之義,但是不容易做到。規勸不可當著第三者的面前行之,以免傷他的顏面,不可在他情緒不寧時行之,以免逢彼之怒。勸善規過是友誼的消極的作用。 |
「假如一個人獨自升天,看見宇宙的大觀,群星的美麗,他並不能感到快樂,他必要找到一個人向他述說他所見的奇景,他才能快樂。」此句是何意義? |
共享快樂,比共受患難,應該是更正常的友誼中的趣味。 |
四、形音義比較
|
字形 |
字 義 |
詞 例 |
1. |
企 |
盼望 |
非常人所能「企」及 |
踮腳跟 |
翹首「企」足 |
||
2. |
素 |
平日 |
平「素」投桃報李 |
平白的 |
尸位「素」餐 |
||
清淡的 |
個性樸「素」 |
||
排除葷食 |
茹「素」禮佛 |
||
3. |
陳 |
敘述 |
「陳」義過高、乏善可「陳」、慷慨「陳」詞 |
排列 |
「陳」列 |
||
舊的 |
「陳」年老酒、推「陳」出新、新「陳」代謝 |
||
姓氏 |
朱「陳」之好 |
||
4. |
規 |
勸勉 |
勸善「規」過 |
計劃 |
「規」劃未來 |
||
成例 |
墨守成「規」 |
五、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
字 音 |
詞 例 |
匋 |
ㄊㄠ |
掏空〔耗費、竭盡。多指精神或心思〕、波濤洶湧〔像波濤般起伏不定〕、滔天大罪〔形容極大的罪行〕、韜光養晦〔比喻隱藏才能,不使外露〕 |
ㄊㄠˊ |
淘汰〔經由選擇或競爭,剔除無用低劣的人或物〕、陶冶〔修養品格〕、嚎啕大哭〔放聲大哭〕 |
六、修辭舉隅──引用
定義 |
語文中援用別人的話或典故、俗語等,以加強言論說服力 |
|
類別 |
說 明 |
例 句 |
明引 |
指明出處 |
1.富蘭克林說:「有三個朋友是最忠實可靠的—老妻、老狗和現款。」妙的是這三個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最乾脆:「我的朋友們啊!世界上根本沒有朋友。」 (梁實秋‧談友誼) 2.馬克‧吐溫說:「神聖的友誼之情,其性質是如此的甜蜜、穩定、忠實、持久。可以終身不渝,如果不開口向你借錢。」(梁實秋‧談友誼) 3.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蘇軾‧赤壁賦) 4.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諸葛亮‧出師表) |
暗用 |
未指明出處 |
1.「君子之交淡若水」,因為淡所以不膩,才能持久。「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的親暱。不過「狎而敬之」是很難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誼不可透支,總要保留幾分。(梁實秋‧談友誼) 2.松柏後凋於歲寒。(論語‧子罕) 3.雞鳴不已於風雨。(詩經‧鄭風‧風雨) |
七、結構表
八、成語集錦──與朋友相關之成語
八拜之交 |
情誼相投,相互結拜的朋友,意同「金蘭之交」 |
金石之交 |
擁有牢固友情的朋友,意同「管鮑之交」 |
知音之交 |
相互了解,彼此欣賞的朋友。語出伯牙、鍾子期 |
忘年之交 |
年歲差別大,行輩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
刎頸之交 |
指可以共生死的至交好友,意同「生死之交」 |
泛泛之交 |
交往平凡,並非知心的朋友,意同「一面之交」 |
總角之交 |
童年時代就很要好的朋友,意同「竹馬之交」 |
杵臼之交 |
不計身分而結交的朋友,意同「車笠之交」 |
布衣之交 |
指在貧困時所結交的朋友,意同「患難之交」、「貧賤之交」 |
莫逆之交 |
指彼此心意契合,交誼深厚的朋友 |
烏集之交 |
只為一時利益而結交的朋友,意同「市道之交」 |
班荊道故 |
朋友路上相逢,互敘舊情 |
千里鵝毛 |
形容禮物雖輕,但情意甚重 |
一丘之貉 |
形容同類相聚,多為貶義,意似「狐群狗黨」、「沆瀣一氣」 |
推心置腹 |
比喻坦誠相見,真心誠意地對待別人,意近「披肝瀝膽」 |
九、延伸學習
秋興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
語譯:山城千家萬戶沐浴著朝陽的光輝,我每天坐在青翠山色環抱的江樓上。漁人天天泛舟江上奔忙著,清秋時節燕子依舊飛個不停。我像匡衡一樣上書,卻無法像他一樣得到功名。我像傳經的劉向一樣滿腹經綸,但是建功立業的心願卻落空。我少年時代的朋友都已做了高官,他們在五陵一帶聚居,自顧享受著輕裘肥馬的生活。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語譯:再沒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跡,亭臺樓閣幾乎都登臨遊覽遍了,多麼盼望這次分別后還能再次同遊石門山,像往日那樣一起痛飲。秋色在泗水波上搖晃,蒼綠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在這山青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我們要離別,從此仿佛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言有盡而意無窮,姑且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醉別!
春日憶李白 杜甫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語譯:李白的詩是天下第一的,詩風飄逸絕塵,跌宕不羈。清新有如庾開府,俊逸可比鮑照。長安以北一帶已是春木林立,長江以南此刻正是一片暮靄蒼茫。何時能再與他舉杯對飲,再次共同研討寫作討論文章。
秋夜寄丘二十二員 韋應物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山空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語譯:在這悲涼的秋夜懷念您,我獨自散步詠嘆涼爽的秋天。空山寂靜能聽到松子落地聲,我想您也在思友而難以成眠。
論語選
1.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顏淵‧二十四)
〔語譯〕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修養仁德。」
2.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季氏‧四)
〔語譯〕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實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同諂媚奉承的人交友,同當面恭維背後毀謗的人交友,同誇大其詞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顏淵‧二十三)
〔語譯〕子貢問交友的方法,孔子說:「忠言相告,好話勸導,他不聽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
4.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學而‧八)
〔語譯〕孔子說:「堅持忠誠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了過錯要不怕改正。」
嚴先生祠堂記 范仲淹
先生,漢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聖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節高之。既而動星象,歸工湖,得聖人之清。泥塗軒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禮下之。
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陽德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於名教也。
仲淹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復為其後者四家,以奉祠事。又從而歌曰︰「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語譯: 嚴先生是漢光武帝的老朋友,他們兩人彼此以道義交往。等到光武帝掌握了赤符,就像易經上說的,時乘六龍以御天般的當上天子,契合聖人的時宜,有億兆之數的臣妾,天底下有誰能超越呢?只有先生以氣節越過了光武帝。嚴光先生與光武帝同床而眠,動了星象,於是他歸隱富春,契合聖人的清高氣節。把官位爵祿看作泥濘的道路般汙濁,天底下有誰能超越呢?只有光武帝以禮對待他。
易經蠱卦,上九爻辭說:「眾人正有為時,只有他不再從事王侯的志業,淡泊世事。」嚴光先生按照它這麼去做。易經屯卦,初九爻象說:「生長萬物之氣正當亨通,而能以尊貴的身分居於低下之位,必能大得民心。」光武帝也按照它如此去做。嚴先生的思想性情,比日月還要光明;光武帝能容納事物的限度,比天地還要廣闊。沒有嚴先生,不能成就光武帝的大業,沒有光武帝,又豈能成就先生的清高呢?能夠讓貪婪的人清廉起來,軟弱無能的人有所成就,對於名分與教化是大有功勞的了。
我到這個地方來當太守,開始為他搭建祠堂,設酒食祭拜,且除去了他後代四家的徭役,讓他們奉行祭祀之事。又因此寫了一首歌:「雲與山一片蒼茫,江水深廣無邊,先生的風範,就像山那樣的高聳雲端,水那樣的源遠流長。」
下棋 梁實秋
有一種人我最不喜歡和他下棋,那便是太有涵養的人。殺死他一大塊,或是抽了他一個車,他神色自若,不動火,不生氣,好像是無關痛癢,使你覺得索然寡味。君子無所爭,下棋卻是要爭的。當你給對方一個嚴重威脅的時候,對方的頭上青筋暴露,黃豆般的汗珠一顆顆地在額上陳列出來,或哭喪著臉作慘笑,或咕嘟著嘴作吃屎狀,或抓耳撓腮,或大叫一聲,或長吁短嘆,或自怨自艾口中念念有詞,或一串串地噎嗝打個不休,或紅頭漲臉如關公,種種現象,不一而足,這時節你「行有餘力」便可以點起一支菸,或啜一碗茶,靜靜地欣賞對方的苦悶的象徵。我想獵人追逐一隻野兔的時候,其愉快大概略相彷彿。因此我悟出一點道理,和人下棋的時候,如果有機會使對方受窘,當然無所不用其極,如果被對方所窘,便努力作出不介意狀,因為既然不能積極地給對方以苦痛,只好消極地減少對方的樂趣。
自古博弈並稱,全是屬於賭的一類,而且只是比「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略勝一籌而已。不過弈雖小術,亦可以觀人,相傳有慢性人,見對方走當頭炮,便左思右想,不知是跳左邊的馬好,還是跳右邊的馬好,想了半個鐘頭而遲遲不決,急得對方只好拱手認輸。是有這樣的慢性人,每一著都要考慮,而且是加慢的考慮,我常想這種人如加入龜兔競賽,也必定可以獲勝。也有性急的人,下棋如賽跑,劈劈拍拍,草草了事,這仍舊是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一貫作風。下棋不能無爭,爭的範圍有大有小,有斤斤計較而因小失大者,有不拘小節而眼觀全域者,有短兵相接,作生死鬥者,有各自為戰而旗鼓相當者,有趕盡殺絕一步不讓者,有好勇鬥狠同歸於盡者,有一面下棋一面誚罵者,但最不幸的是爭的範圍超出了棋盤,而拳足交加。有下象棋者,久而無聲音,排闥視之,闃不見人,原來他們是在門後角裡扭做一團,一個人騎在另一個人的身上,在他的口裡挖車呢。被挖者不敢出聲,出聲則口張,口張則車被挖回,挖回則必悔棋,悔棋則不得勝,這種認真的態度憨得可愛。我曾見過二人手談,起先是坐著,神情瀟灑,望之如神仙中人,俄而棋勢吃緊,兩人都站起來了,劍拔弩張,如鬥鵪鶉,最後到了生死關頭,兩個人跳到桌子上去了!
笠翁《閒情偶寄》說弈棋不如觀棋,因觀者無得失心,觀棋是有趣的事,如看鬥牛、鬥雞、鬥蟋蟀一般,但是觀棋也有難過處,觀棋不語是一種痛苦。喉間硬是癢得出奇,思一吐為快。看見一個人要入陷阱而不作聲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如果說得中肯,其中一個人要厭恨你,暗暗地罵你一聲「多嘴驢!」另一個人也不感激你,心想「難道我還不曉得這樣走!」如果說得不中肯,兩個人要一齊嗤之以鼻,「無見識奴!」如果根本不說,憋在心裡,受病。所以有人於挨了一個耳光之後還要撫著熱辣辣的嘴巴大呼「要抽車,要抽車!」
下棋只是為了消遣,其所以能使這樣多人嗜此不疲者,是因為它頗合人類好鬥的本能,這是一種「鬥智不鬥力」的遊戲。所以瓜棚豆架之下,與世無爭的村夫野老不免一枰相對,消此永晝;鬧市茶寮之中,常有有閒階級的人士下棋消遣,「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宦海裡翻過身最後退隱東山的大人先生們,髀肉復生,而英雄無用武之地,也只好閒來對弈,了此殘生,下棋全是「剩餘精力」的發洩。人總是要鬥的,總是要鉤心鬥角地和人爭逐的。與其和人爭權奪利,還不如在棋盤上抽上一車。宋人筆記曾載有一段故事:「李訥僕射,性卞急,酷好弈棋,每下子安祥,極於寬緩,往往躁怒作,家人輩則密以弈具陳於前,訥賭,便忻然改容,以取其子布弄,都忘其恚矣。」(《南部新書》)。下棋,有沒有這樣陶冶性情之功,我不敢說,不過有人下起棋來確實是把性命都可置諸度外。我有兩個朋友下棋,警報作,不動聲色,俄而彈落,棋子被震得在盤上跳蕩,屋瓦亂飛,其中棋癮較小者變色而起,被對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輸了。」此公深得棋中之趣。
十、相關名句
1.文章要深,要遠,要高,就是不要長。描寫要深刻,意思要遠大,格調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長。(梁實秋)
2.與智慧人同行,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要汙損。(舊約聖經‧箴言)
3.朋友加的傷痕,出於忠誠;仇敵連連親嘴,卻是多餘。(舊約聖經‧箴言)
4.膏油與香料,使人心喜悅;朋友誠實的勸教,也是如此甘美。(舊約聖經‧箴言)
5.友誼好像酒一樣,愈是年深日久,便愈是醇美。(聖經後典‧便西拉智訓)
6.能對你開懷直言的人,便是你的摯友。(約翰生‧博斯威爾‧約翰生傳)
7.友誼是點綴青春最美麗的花朵。(日本‧池田大作‧青春寄語)
8.在確保幸福的所有努力中,最重要的是結識朋友。(古希臘‧伊彼鳩魯格言集)
9.比榮譽、美酒、愛情和智慧更寶貴、更使人幸福的東西,是我的友誼。(海塞彼得‧卡門青德)
10.朋友,可以把快樂加倍,把悲傷減半。(馬庫斯.T.西塞羅)
11.爲了找到一個好朋友,走多遠的路也沒關係。(托爾斯泰)
12.只有能夠分享內心感受的朋友,才可以給你戰勝困難的力量。(巴塔沙‧葛拉西安)
13.真正的好朋友,應該在你得意的時候,只有邀請才來,在你失意的時候,會不請自來。(伯納爾)
14.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有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愛因斯坦)
15.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莊周‧大宗師)
〔語譯〕心心相印於是相互結成好友。
16.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語譯〕獨自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切磋、研討,就會造成學識淺陋而見聞不廣。
17.水至清而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東方朔傳)
〔語譯〕水過於清澈,魚難以生存,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
18.行合趨同,千里相從;行不合趨不同,對門不通。(淮南子‧說山訓)
〔語譯〕行為相合目標一致,再遠的距離亦能結交成友;若是行為不相合目標相悖,即使是在身邊,也無法結交為友。
19.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劉向‧說苑‧雜言)
〔語譯〕與君子交朋友,如同進入種滿芝蘭的屋室,久了聞不到它的香味,是因為已經被它同化了。與小人交朋友,如同進入魚市場,久了聞不到它的臭味,也是因為已經被它同化了。
20.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王通‧中說‧禮樂)
〔語譯〕以權勢來結交朋友,權勢傾毀則友誼就會斷絕;以利益結交朋友,當利益窮盡時友誼也就散去。
21.故交如真金,百煉色不回。(貫休‧古意)
〔語譯〕老朋友的情誼就像是真金一樣,再多的試煉也不會改變。
十一、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13回)
5、6題組: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世說新語‧文學)
語譯:鄭玄家裡的奴婢都讀書。曾有一個婢女做事不合鄭玄心意,鄭玄準備要鞭打她。婢女想為自己辯解,鄭玄很生氣,於是叫人拖出按在地上責罰。不久,另一位婢女走來,問說:「妳怎麼在泥地中?」受罰婢女回答:「我正要辯白,卻遇到他發怒啊!」
14、15題組: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衛風‧木瓜)
語譯:你用木瓜送給我,我用美玉回報你。美玉不單只是回報,希望我們永遠相好。你用木桃送給我,我用瓊瑤作回報。瓊瑤不單只是回報,希望我們永遠相好。你用木李送給我,我用瓊玖作回報。瓊玖不單只是回報,希望我們永遠相好。
注釋:①「瓊琚」、「瓊瑤」、「瓊玖」均指美玉。古人喜佩玉,故亦引申為贈物之意。琚,音琚。
②匪報:並不是報答。匪,不。
③永以為好:希望永遠相好。
甲卷(第13回)
17~19題組:
「新屋落成」金聖嘆列為「不亦快哉」之一,快哉儘管快哉,隨後那「樹小牆新」的一段暴發氣象卻是令人難堪。「欲存老蓋千年意,為覓霜根數寸栽」,但是需要等待多久!一棟建築要等到相當破舊,才能有「樹林陰翳,鳥聲上下」之趣,才能有「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之樂。西洋的庭園,不時的要剪草,要修樹,要打扮得新鮮耀眼,我們的園藝的標準顯然的有些不同,即使是帝王之家的園囿也要在亭閣樓臺畫棟雕梁之外安排一個「濠濮間」、「諧趣園」,表示一點點陳舊古老的蕭瑟之氣。至於講學的上庠,要是牆上沒有多年蔓生的常春藤,基腳上沒有遠年積留的苔蘚,那還能算是第一流嗎? (梁實秋‧舊)
賞析:作者此文以懷古念舊為主旨。開頭嘲諷「樹小牆新」的新房子是暴發戶氣象,引用古詩文證明住屋必須有一點「陳舊古老的蕭瑟之氣」,才能有樂趣。段末筆鋒轉至講學的上庠,要有「多年蔓生」的長春藤,「遠年積留」的苔蘚,才算是一流。首尾皆關照到「舊」字意涵。
注釋:①不亦快哉:不是很快樂嗎。
②樹小牆新:喻新屋落成不久。
③欲存老蓋千年意,為覓霜根數寸栽:想要培養一株樹蔭大如傘的千年老樹,就要先找尋不畏霜凍的小小幼苗。
④陰翳:樹木枝葉茂盛,遮蔽成蔭。
⑤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原式作「綠苔痕上階,青草色入簾」,綠色的苔蘚長到臺階之上,青翠的草色映入門簾之內。
⑥園囿:種植花草、養育鳥獸之處。囿,音又。
⑦濠濮間:比喻閒適之處。
⑧上庠:大學的古稱。庠,音ㄒㄧㄤˊ。
⑨基腳:基礎。
十二、歷屆試題精選
1.現代文學名家輩出,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朱自清、徐志摩齊名,兩人均以浪漫而穠麗的文風著稱 (B)魯迅雜文具強烈批判性,剖析人情世故、社會百態,率皆銳利而深刻 (C)余光中詩、文兼擅,感性、知性兼具,其作品均重意象經營、句法錘鍊,表現鮮明的藝術匠心 (D)梁實秋學識博雅,會通中西,其散文小品多取材日常事物,文筆詼諧幽默,尤以《雅舍小品》聞名於世 (E)林文月兼擅散文與翻譯,其散文題材多元,要皆文筆細膩,情感內斂,常於平凡事物中展現自然美好的人間情味,平淡中饒富理趣。〔94. 指考〕
答案:(B)(C)(D)(E)
解析:(A)朱自清文風喜以平易的語言,在樸素的敘述中寄寓真摯深沉的情愫,並無以浪漫而穠麗的文風著稱之說。
2.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三十年代的時候,魯迅曾與梁實秋展開多次筆戰。有一回,梁實秋說魯迅把一切主義都褒貶得一文不值。魯迅則反駁:「你究竟在說『褒』還是在說『貶』?褒就是褒,貶就是貶,什麼叫做褒貶得一文不值?」梁實秋無詞以對,只是解釋回應說,按北京人的用法,褒貶就是指貶。當年這場筆戰似乎魯迅占了上風,然而陳之藩總無法信服魯迅之說,卻也說不出具體的理由。後來在香港,一位四川籍教授給他看一幅鄧小平的題字:「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落款有「錄魯迅詩」字樣,陳不禁為之大笑,原來他發現魯迅自己也有與梁實秋類似的用法,陳之藩因而評論魯迅:泯恩仇指的當然是泯「仇」,「恩」為什麼要泯它呢?(改寫自陳之藩《一星如月‧褒貶與恩仇》) (A)梁實秋心知魯迅的反駁是對的,所以無詞以對 (B)陳之藩評論魯迅,可謂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C)鄧小平題字,頗有希望魯、梁二人筆戰「一笑泯恩仇」之意 (D)魯迅事後自覺強詞奪理,所以作詩有「兄弟在」、「泯恩仇」之語。 〔95. 學測〕
答案:(B)
解析:(A)梁實秋臨場只以地方用詞應對,雖未能舉子之矛攻子之盾,但也談不上「心知魯迅是對的」。(C)該題字,是陳之藩找到魯迅矛盾處的具體線索,與兩人筆戰無關。(D)魯迅之詩,與兩人筆戰無關。
3.「阿堵」是六朝以來習見的稱代詞,猶如現代所說的「這個」。《世說新語》記載雅尚玄遠的王衍不屑講「錢」字,而稱之「阿堵物」,因此後世文人多以「阿堵物」稱代錢。下列文句中,「阿堵」所稱代的對象不是「錢」的選項是 (A)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任是親兒女,還隨「阿堵」移 (B)蒓絲老盡歸不得,但坐長饑須俸錢。此身不堪「阿堵」役,寧待秋風始投檄 (C)秀才竊喜,自謂暴富,頃之,入室取用,則滿室「阿堵」物皆為烏有,惟母錢十餘枚寥寥尚在 (D)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95. 學測〕
答案:(D)
解析:(A)出自《拍案驚奇》第二十六回。「阿堵」意同於錢。全句指「世態冷暖,人情往往與身分地位有關,即使是親生兒女,有時還是依著富貴財力而有不同對待態度」。(B)出自宋.陸游〈思歸引〉。「阿堵」意同於錢。全句指「故鄉的蓴絲已經枯老了,依然回返不得,因為必須仰賴俸祿解決生活問題。我已無法忍受被金錢勞役的生活,哪能在暮年之際等待新的官職派令。」補注:晉朝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有歸隱故里之思。(C)出自《聊齊志異.勞山道士》。「阿堵」意同於錢。(D)出自《世說新語.巧藝篇》。「阿堵」意同「這、這個」,為六朝及唐人常用的指稱詞。全句指「晉朝顧愷之善畫人像,有時畫好的人形間隔數年還不點上眼睛。他人問起原因時,顧愷之說:『因為人物的身形美醜與神情意態無關,最傳神的神情意態,就在這個(眼睛)之上。』」
4.閱讀下文,根據文中的情境,選出依序最適合填入 (甲) 、 (乙) 的選項:「清光四射,天空皎潔, (甲) ,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 (乙) ,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淒涼。」(梁實秋〈雅舍〉) (A)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地上陰影斑斕 (B)蒼然暮色,自遠而至/地上浮光躍金 (C)竹枝戲蝶,小扇撲螢/樹下芳草鮮美 (D)風雲開闔,山岳潛形/樹下燈焰幢幢。 〔98. 學測〕
答案:(A)
解析:由「坐客無不『悄然』」可以研判(甲)處應填的與聲音有關;其次由「清光四射」及「月升中天」可知不可能是(B)的暮色自遠而至;更不可能玩「竹枝戲蝶」的遊戲或見得出「風雲開闔」,故答案呼之即出。而(乙)處為承接前句的「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則以「陰影斑斕」最佳;因為地面,故不可能接「浮光躍金」;因為身處戶外,故不可能是「燈焰幢幢」,由此亦可確認答案。
5.下列各組「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堂「廡」之上╱言之「憮」然 (B)「胯」下之辱╱「刳」木為舟 (C)政治「庇」護╱夫妻「仳」離 (D)「倭」寇入侵╱江水「逶」迤。 〔99. 學測〕
答案:(A)
解析:(A)堂「廡」:音ㄨˇ,堂下周圍的走廊、廊屋╱「憮」然:音ㄨˇ,悵然失意或驚愕貌。(B)「胯」下之辱:音ㄎㄨㄚˋ,兩股之間。「胯下之辱」指漢韓信受辱胯下之事,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刳」木為舟:音ㄎㄨ,挖、挖空。「刳木為舟」出自《易‧繫辭》下。(C)「庇」護:音ㄅㄧˋ,保護、保佑╱「仳」離:音ㄆㄧˇ,分別、分離。(D)「倭」寇:音ㄨㄛ,古代對日本人及其國家的稱呼╱「逶」迤:音ㄨㄟ,逶迤,形容道路、山脈、河流等彎曲回旋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