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課 臺灣通史序    連 橫

一、寫作背景

  「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當連橫先生身處異族統治,看到臺灣史料受到戰火波及,甚至可能遭統治者篡改,而前人修史頗多謬誤時,決心要撰寫一部詳實有據,又富於民族精神的史書,讓民眾了解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也更加愛惜這塊土地。前後歷十年歲月的努力,連橫先生不只是沒有遺忘父親的訓示(「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還留下舉足輕重的歷史鉅作。

 

二、連橫生平簡介及成就

(ㄧ)生平簡介

1、家世與啟蒙

  連橫,原名允斌,字雅堂(又自署雅棠),號慕陶。及長改名橫,字天縱,號武公,又號劍花。清德宗光緒四年正月十六日(西元一八七八年二月十七日)生於臺灣府府城(今臺南市)。

  連橫祖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其祖先連興位在清聖祖康熙年間(約西元一七○○年前後)渡海來臺,卜居於臺灣府府城寧南坊馬兵營(即今臺南市府前路臺南地方法院舊址),到連橫時是第七代,連家遷臺至今已三百多年了。連興位選擇馬兵營為家園,因為這地方正是明末鄭成功抗清的駐軍故址;他以此為居所,正表明了恥仕二姓的心志。連興位臨終之際,遺命家人及後代,凡族人死亡治喪,必以明服殮葬。

  連橫十三歲時,父親連得政(字永昌)曾購余文儀的《續修臺灣府志》給他,並說:「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他讀過之後,感覺此書疏略,而且對鄭成功之事,辭多誣蔑,心中憤恨不平。因此,便立志將來要寫一部臺灣史,以補續修臺灣府志的缺失。

2、國破父亡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清廷因甲午戰爭戰敗,簽下馬關條約,將臺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臺民群起反抗,擁立唐景崧,建立臺灣民主國,誓死保臺。同年六月二十日,連橫父親逝世。連橫遭此國破父亡的雙重不幸,悲憤填膺,無從發洩,只好蒐集臺灣民主國各種文告等,做為日後撰寫臺灣史的資料。同時,手抄杜甫全集,致力賦詩,吐露家園淒涼的無限感慨。有「中原今日憂多事,壯志何容祖逖先」(語譯:正憂慮家國今日多難,復興的壯志哪裡能讓祖逖佔先。)的句子,顯現出他的愛國熱忱。

3、攜眷赴廈門辦報,立論激烈,險遭不測

  光緒三十一年(西元一九○五年),日、俄戰後,因憤恨清政不修,連橫攜眷到廈門,向日本領事館註冊,創辦《福建日日新聞》,鼓吹排滿言論。不久便暢銷南洋一帶,普受華僑歡迎。南洋同盟會人士閱報後大喜,特從新加坡派人來聯絡,希望把這份報紙改為同盟會的機關報,連橫欣然同意,並加入了同盟會。

  然而,此時《福建日日新聞》已因立論激烈而受官方注意。有一回,連橫正在理髮,清吏暗中派人準備逮捕他,幸而有人通風報信,他顧不得頭髮才理了一半,便匆匆逃走。後來,清廷又計劃在他赴報社途中,派人暗殺他,由於他先獲得消息而得以走避。不過,清廷終於向駐廈門 日本領事館抗議,用高壓的手段強行封閉了報社。他只得回到臺南,重入臺南新報社(原臺澎日報社),再度主持漢文部。

4、撰寫「臺灣通史」,成就風雨名山之業

  光緒三十四年,連橫開始撰寫《臺灣通史》;民國三年春,至北京,清史館館長趙爾巽慕連橫名,延聘入清史館,因而盡閱館中所藏臺灣建省檔案。同年回臺後,孜孜著述,於民國七年告成。

5、編撰《臺灣詩乘(ㄕㄥˋ)》、《臺灣語典》,創辦「雅堂書局」

  在寫作臺灣通史之餘,連橫也蒐羅了與臺灣有關係的傳統詩,按其年代次序編列輯錄,從隋唐之際的施肩吾到清領時期。在這部《臺灣詩乘》中,連橫透過時代、社會條件的解釋模型,簡略地勾勒了以古典詩作為代表的臺灣傳統文學歷史之變貌。於民國十年告成。

  另一部代表性作品《臺灣語典》,同樣是基於憂心代表著並傳承著漢族文化的語言,有朝一日可能逐漸消失在異族統治之下,因此,在積極鼓吹臺灣話的講述、流傳下,連橫特地為這種最多在臺漢人移民使用的語言,找尋其與中原正統雅音系統之間的歷史關聯,以便確認臺灣話所蘊含的深厚的漢族因子,勾勒出在臺漢人由語言、文化所構築起來的民族認同傳統。至民國二十二年完成四卷,為《臺灣通史》外,連橫最得意之作。

  《臺灣通史》、《臺灣詩乘》與《臺灣語典》,皆再三呈現了連橫對於漢族認同的鮮明立場。

  民國十六年,連橫鑑於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推行日文日語,禁用臺語和漢文,為了要鄉邦語文延續,和朋友合營「雅堂書局」,專賣漢文書和中國文具。日本人對雅堂書局屢屢施加壓力,成本高,利潤少,這樣的營業方式,當然賠本,結束營業。

 

(二)連橫軼聞及掌故

1.反對婦女纏足

  中國婦女自五代以來便有纏足的習俗,而臺灣移民的祖先多數於明、清時代來自閩南,所以也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習俗。《馬關條約》前後,除了客家婦女以外,大部分的人也都以「三寸金蓮」為美。當時,有一位先知先覺者黃玉階,和一些開明之士在臺北創立天足會,呼籲解除那一條又臭又長的裹腳布,讓婦女們也像男人一樣可以用天生自然的腳自由闊步。不久,許廷光在臺南響應,也組織了臺南 天足會,自任為會長。連橫和其他七位人士為幹事,他們透過報紙傳播,鼓勵婦女們爭取自由平等,解開那一條自我綑束的長布。

2.史學大師拉保險

  連橫「以儒學立身,以史學成家,以文學名世」(毛一波語),但是他曾為了生活,代理保險業務,就較不為人所知了。民國十三年三月,他在「臺灣詩薈第二號」登了一則保險廣告:

  不佞近承常磐生命保險株式會社之意,委為臺北代理店,諸君如有惠顧,祈即通知,自當派員造候,妥為接洽。夫生命保險為人生最要之事,蓋人當少壯活動之時,日進無疆,須為將來之計,而養老保險則所以計將來之安樂也。諸君如有意者,當以營業案內奉上。

3.路過故宅傷家國

  臺灣割讓給日本後,不久連家在臺灣府城寧南坊馬兵營(即今臺南市府前路臺南地方法院舊址)的房地被日本人強行徵購,日本人於其地設立「輜重部」(即後勤部),連氏家族便星散四方,那年連橫十八歲。數年後,連橫路過故宅,見家園已非昔貌,不禁悵然,於是寫下了過故居有感:

  海上燕雲涕淚多,劫灰零亂感如何?馬兵營外蕭蕭柳,夢雨斜陽不忍過。

語譯:生活在這如同燕雲十六州割讓給異族的海外失土經常涕淚縱橫,面對散亂的戰後遺跡,感傷有何等深沉?只見細雨迷濛斜陽無力,馬兵營外垂柳蕭條淒清,令人不忍經過。

 

4.不收錄罵人的話

  連橫在撰寫臺灣語典的過程中,友人林茂生問他:「你撰寫臺灣語典,蒐羅得十分廣泛,但不知罵人的話,收不收錄?」「不!」連橫又說:「我寫臺灣語典,目的在保存高尚典雅的言語,以便能傳之久遠,因此粗獷、淫穢的話,都將它摒棄,不予採錄;臺灣話不僅限於臺灣一地,近則漳泉、遠至南洋,說臺灣話的地區,是如此廣闊,臺灣話的高尚典雅,竟然沒有人知道,將它整理、註解,乃是我不可旁貸的職責,哪有記錄侮人的言辭來自侮呢?」林茂生聽了他的解釋,連聲說好。

 

(三)連橫的詩歌──名列日治時期三大詩人,詩沉鬱跌宕有奇氣

  連橫與林資修(字幼春)、胡殿鵬(號南溟)並稱為日治時期三大詩人,李漁叔《三臺詩話》即稱連橫「其詩往往跌宕有奇氣,七絕尤婉美明秀」。

  連橫於乙未抗日時家居手鈔杜甫詩集,對杜甫所歌詠的民生疾苦、社會黑暗、官吏淫虐、人民顛沛流離,有很深的感觸。在杜甫的影響下,連橫不管是作詩或編詩選,都非常注意「詩史」的功用,希望詩不僅能排遣個人的憂悶煩惱,更能成為反映時代脈動與社會現狀的工具。從連橫詩中最能明顯看出其身影的為清代龔自珍,龔氏詩作有雄奇豪邁壯闊與悲涼低迴婉轉融合為一的特色,他所常用的「劍」「簫」兩個意象,被連橫化用為「劍」「花」,即是其詩集命名的由來。由於龔連兩人所面對的時代背景與生命困境類似,所以詩風相當接近。

 

三、國學常識

(一)以序為名的文體

──依姚鼐的《古文辭類纂》之分類分為「序跋類」及「贈序類」

序      跋     類

 

1.徐師曾〈文體明辨序〉:「《爾雅》云:『序,緒也。』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用以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

2.徐師曾〈文體明辨序〉:「按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

異稱

序(書前):敘、緒、引言、前言、引子、弁言、卷頭語

跋(書後):後序、後記、書後、足後、讀、跋尾

自作者言,可分為「自序」、「他序」:

 

 

篇  名

作  者

內  容  簡  介

〈神女賦序〉

(可視為開山之作)

宋 玉

陳述寫〈神女賦〉的緣由(序是散文體,正文是賦體)。

〈史記太史公自序〉

(置於書後)

( 司馬遷 )

陳述修撰《史記》之由。

〈說文解字序〉

(置於書後)

( 許慎 )

陳述修撰《說文解字》之由。

〈集古錄跋尾〉

歐陽脩

共十卷,廣收自秦到五代的金文石刻名品,並加以詳細解說。

〈金石錄後序〉

李清照

趙明誠作序。記收購金石的過程以及夫妻志趣相投、相知相惜之情。李清照重閱作補序。

〈臺灣通史序〉

( 連橫 )

陳述修撰《臺灣通史》之由。

 

 

〈三都賦序〉

 

皇甫謐

西晉‧左思〈三都賦〉撰成,自以為名不甚著,請皇甫謐作序,開創請人作序之風。

〈黃花岡烈士事略序〉

孫 文

為鄒魯之書作序,以先烈精神勗勉國人。

自著作言,可包括:

 

 

 

 

 

〈史記太史公自序〉

(置於書後)

( 司馬遷 )

陳述修撰《史記》之由。

〈說文解字序〉

(置於書後)

( 許慎 )

陳述修撰《說文解字》之由。

〈集古錄跋尾〉

歐陽脩

共十卷,廣收自秦到五代的金文石刻名品,並加以詳細解說。

〈金石錄後序〉

李清照

趙明誠作序。記收購金石的過程以及夫妻志趣相投、相知相惜之情。李清照重閱作補序。

〈臺灣通史序〉

( 連橫 )

陳述修撰《臺灣通史》之由。

(詩

序)

〈蘭亭集序〉

   王羲之

前半寫眾人祓禊、曲水流觴事,後半抒發生死無常之慨。

〈春夜宴桃李園序〉

李 白

李白與諸從弟宴集賦詩所作之序,寫人生苦短,應當及時行樂。

〈桃花源記〉

( 陶淵明 )

〈桃花源詩〉前序,記桃花源詩之本事。

〈琵琶行并序〉

( 白居易 )

為〈琵琶行〉詩之本事。

〈正氣歌并序〉

( 文天祥 )

說明〈正氣歌〉詩創作緣由。

(史傳前之序論)

〈遊俠列傳序〉

司馬遷

說明遊俠言必信、行必果,能濟人之急,故為之立傳。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歐陽脩

分析後唐莊宗由盛而衰之原因在寵愛伶官,警惕後世君王記取教訓。

附註:〈張中丞傳後敘〉:韓愈為補李翰所作張巡傳的不足而作,先議後敘,民國82年日大聯考考過,答為「雜記體史論」。然姚鼎《古文辭類纂》分類列入「序跋體」。

贈序類

源起

老子有「君子贈人以言」之說。

發端於晉代,而盛行於唐、宋。晉傅玄有〈贈扶風馬鈞序〉。

性質

應用文的一種,一種臨別贈言

內容

1.贈人以言,表忠告之誼及敬愛之忱。

2.以抒情為主,而抒情、說理、敘事無所不包。

異名

蘇洵父名「序」,蘇家因此避諱而不用「序」,改用「引」或「說」,如:蘇洵〈送石昌言北使引〉;蘇軾〈稼說送張琥〉。

 

 

 

 

 

1.唐‧韓愈:

(1)〈師說〉:贈李蟠,闡明從師問學及尊師重道之理。

(2)〈送董邵南序〉:以「慕義彊仁」規勸董生應明辨是非,慎擇去留。

(3)〈送孟東野序〉:從「物不平則鳴」談起,歷數善鳴者的遭遇,讚揚孟郊的詩歌成就,並對其窮困一生表示惋惜,並加以勸勉。

(4)〈送李愿歸盤谷序〉:讚揚李愿的隱居生活,並表達對官場腐敗的憎惡,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2.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藉為薛存義送行的機會,抒發為官之理,提出官吏「蓋民之役而非以役民」。

3.宋‧歐陽脩〈送徐無黨南歸序〉:為學生徐無黨送行所寫。宣揚韓愈「文以載道」的主張,並進一步提出「重道而輕文」、「先道而後文」的見解,批判當時盛行於北宋的西崑體棄道求文、華而不實的浮豔文風。

4.宋‧王安石〈同學一首別子固〉:贈曾鞏,說明同學應互相警惕、慰勉以達中庸。

5.宋‧蘇軾〈稼說送張琥〉:以富人之田美而多,可以更休為譬喻,勉張琥平居自養,不輕用以待其成,說明為學宜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6.宋‧曾鞏〈贈黎安二生序〉:贈黎、安二生,闡明不拘於時,從事古文之心。

7.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藉自己求學之艱,說明為學必須心專,始能業精德成。

附註:贈序之「序」,不可寫做「敘」

(二)史書的分類(四庫全書分十五類) 

體 例

特 色

書 例

紀傳體

(正史)

以人物傳記為主

二十四史。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陳壽三國志、范曄《後漢書》(上列四書合稱「四史」)

編年體

以年次為序

孔子《春秋》(編年體之祖)、左丘明《左傳》(杜佑通典將之列為編年體之祖)、公羊高《公羊傳》、穀梁赤《穀梁傳》、竹書紀年(亡佚,四庫全書列為編年體之祖)、司馬光《資治通鑑》

註:春秋、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在四庫全書中列入經部

紀事本末

以事為主,排其次序,詳其本末

南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始祖)

國別史

以國為主,是分國記載史事的史書

《國語》(國別史之祖)、劉向編《戰國策》(非一人一時一地之作)

雜 史

事關國家之遺文舊事、掌故

吳兢《貞觀政要》:記唐太宗治國之法與君臣論政之嘉言

司馬光《涑水紀聞》:記宋太祖至神宗之軼事

詔令奏議

詔令奏議之屬

陸贄《陸宣公奏議》:論時政、諫德宗之奏疏,以駢文寫成

傳 記

補史傳之缺略

劉向《列女傳》、宋胡仔《孔子編年》

史 鈔

讀史雜鈔

呂祖謙《十七史詳節》(備檢用之節本)

載 記

非正統國史事或屬遺聞軼事

趙煜《吳越春秋》:記吳越興亡始末

常璩《華陽國志》:記蜀漢古軼事

時 令

記時令

陳元靚(ㄐㄧㄥˋ)《歲時廣記》:依四時之序,分月述節令

地 理

都會郡縣、邊防、山水、古蹟、河渠、遊記、雜記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注解水經,寫景美,文學價值高(河渠類)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保存明代地方史料,意在經世致用

徐宏祖《徐霞客遊記》:為日記體遊記散文

職 官

官制、官箴

唐玄宗《唐六典》:詳記唐代官制

政 書

以典章制度為主

杜佑《通典》

合稱「三通」

鄭樵《通志》

馬端臨《文獻通考》

目 錄

為讀書方法之指導

劉向《別錄》:劉向奉敕校書後之群書提要(亡佚)

劉歆《七略》:目錄學之祖

班固《漢書藝文志》:現存最早書目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史 評

以評論史事為主

劉知幾《史通》(始祖)

章學誠《文史通義》

(三)通史、斷代史

類 別

說 明

書 例

通 史

所記史事貫通數代者

史記為通史之祖。其他如五代史、資治通鑑(非正史)、臺灣通史(非正史)

斷代史

所記史事斷於一代者

漢書為斷代史之祖。其他如元史、新唐書

附註:1.資治通鑑為編年體史書,不是正史體例

   2.臺灣通史為方志,故不是正史

   3.尚書為中國最早史書

(四)史書之最

第一部史書:尚書

第一部記言體史書:尚書

第一部正史:史記(司馬遷)

第一部通史:史記

第一部國別史:國語

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班固)

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

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

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司馬光)

第一部紀事本末體史書:通鑑紀事本末(袁樞)

第一部史評專書:史通(劉知幾)

第一部體例完備的紀傳體臺灣史書:臺灣通史(連橫)

 

 

 

 

(五)連橫家譜

                夏甸   林文月

連橫             春臺

沈璈(少雲)(妻)     震東   連戰

               秋漢

 

(六)臺灣通史簡介 

作 者

連 橫

體 例

紀傳體(仿史記、漢書而略作通變),非正史

起 迄

隋朝大業年間~臺灣割讓(西元605年~1895年)。歷時1290

寫作時間

光緒34年(西元1908年)~民國7年(西元1918年),費時十年

內 容

4、志24(附表)、傳60。分上、中、下三冊

自題詩句於卷末

其一:傭書碌碌損奇才,絕代詞華謾自哀。三百年來無此作,拚將心血付三臺

語譯:受僱代人抄寫這種平庸忙碌的工作實有損我卓越的才能,我絕代的華美詞藻只能空自哀憐。三百年來都沒有這樣的作品,拚了命也要將我的心血付諸臺灣。

其五:絕業名山幸已成,網羅文獻責非輕。而今萬卷藏書富,不讓元侯擁百城

語譯:在亂世中斷的不朽著作僥倖完成了,搜求典籍和文化掌故的責任實在不輕。如今擁有萬卷的藏書的富足感,不輸給擁有百城的諸侯啊!

其六:一代頭銜署逸民,千秋事業未沉淪。山川尚足供吟詠,大隱何妨在海濱

語譯:我自題的頭銜是「逸民」(避世隱居者),流傳千秋的著作沒有被埋沒。美好的山川景色尚值得歌詠,真正有心隱居的人何妨隱居在海濱。

評 價

1.章太炎:民族精神之所附,贊為必傳之作

2.張其昀著臺灣精神:「臺灣通史一書,務在發揚民族精神,分析言之,又包含四點,便是移民精神、革命精神、創業精神和海國精神,綜括起來,可稱之為臺灣精神。」「一部臺灣通史,其勢力超過於日本全部陸海空軍;因為日本軍隊只能占領臺灣的土地,而不能征服臺灣的人心。雅堂先生的大著,發揚愛國思想,喚醒民族靈魂。」

3.連橫夫人沈璈亦撰後序,贊頌先生的成就:「嗟乎!夫子之心苦矣!夫子之志大矣!臺自開闢以來,三百餘載,無人能為此書;而今日三百餘萬人,又無人肯為此書。而夫子乃毅然為之。抱其難貞,不辭勞瘁,一若冥冥在上有神鑑臨之者,而今亦可以自慰矣。」

4.田健治郎(時任臺灣總督)題:名山絕業

5.中川白雲(時任臺灣銀行董事)題:文獻可徵

6.下村宏(時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序《臺灣通史》:「典據精深,記述詳明……專仿龍門(指司馬遷‧史記)格式,紀傳志表,分類有法,矧(音ㄕㄣˇ,況且)又氣象雄渾,筆力遒健,論斷古今,吾幾不能測其才之所至,蓋近世巨觀也。」(但不滿獨立紀一名,改稱為過渡記)

7.國民黨元老張繼:以子長、孟堅之識,為船山、亭林之文

※子長、孟堅、船山、亭林,分別是指:(司馬)、(班固)、(王夫)、

(顧炎武)。

8.臺大教授陳昭英評價說:臺灣通史是臺灣人貢獻給中國人文傳統之最具分量的經典

9.林泉《愛國史家連雅堂先生》:『臺灣通史優點極多,第一、史料豐富:「網羅舊籍,博採遺聞,旁及西書,參以檔案。」提要鉤玄,蒐羅宏富,根據淵博,考證精審,明實詳備。第二、文筆流暢:「婆娑之洋,美麗之島。」使人讀之,油然而生淬礪奮發之精神。第三、血淚貫注:以堅強的民族意識,大膽的民權思想,進步的民生主義作史觀,史料的去取,史事的論評,處處不離這個基調。讀了這部書,教人愛國,教人團結,教人強毅,教人聰明,這樣的書出現在敵人竊據下的臺灣,實在是一種奇蹟。』

10.近代研究者楊雲萍在稱讚之餘,也公允指出其中的缺失:

       其一主觀性極強:「歷史研究,客觀性乃最重要之條件。然歷史認識,自有其主觀性。有歷史家,斯有歷史。臺灣通史,乃一部主觀性極強之史書。」

     其二:史料不完備:「各種檔案,以及日、荷原始文件多付缺如。」

     其三:對史料的處理不夠嚴謹,部分記載甚或出於自己的「創作」,「『府志』類僅『余志』」。

     其四:抄襲他人作品,如〈流寓列傳〉〈郁永和傳〉抄自郁永河《裨海紀遊》〈北投採硫〉。

(七)修臺灣通史的原因

重修動機

1.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

2.乾隆29年(西元1764年)續修臺灣府志已舊

3.臺、鳳、彰、淡諸志侷促一隅,無關全局

4.舊志多所不記(闕而弗錄、不及載、不備載)

歷史之重要性

1.史者,民族之精神,人群之龜鑑

2.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

3.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

4.國可滅,而史不可滅

舊志不記者

1.荷蘭人開闢臺灣、鄭成功經營臺灣之事(以島夷、海寇視之)

2.英艦勒布達號襲雞籠(基隆)之事(西元1841年)

3.美商船羅發號在南部海岸遇颱風,船員上岸後被當地原住民所殺(西元1867年)

4.法軍攻基隆、滬尾(淡水)、澎湖,後因孤拔戰死,中法講和(西元1884年)

5.朱一貴、林爽文起兵抗清之事

6.「建省之議」後的「析疆增吏」、「百事俱作」

修臺灣史之困難

1.徵文難: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

2.考獻難:老成凋謝,莫可諮詢;巷議街譚,事多不實

3.檔案俱失:臺灣割讓時,兵馬倥傯

4.私家收拾,半付祝融

 

四、課文深究

  本文為序跋類古文。第一至三段敘述作史的動機,第四段敘述撰著時所遭遇的困難,第五段說明著書的體例,末段一抒己懷。文中以在臺漢人的史觀書寫,蘊含了作者愛國愛鄉的熱情,及對祖先渡大海以拓殖斯土,為子孫留下萬年基業的感戴。

 

(一)結構井然,層次分明

段落

內容

作者仔細批評舊史書的缺失:或史實記載錯謬;或僅記清朝一代;且為方志,無關臺灣全局。

舊志對於近代外交兵禍、臺灣建省之後的進步氣象,未及記載;對朱一貴、林爽文事件記載不夠詳備。

就鑑往知來,承傳民族精神等普遍價值,陳述歷史的重要性,說明修撰《臺灣通史》的必要。

取一般修史與《臺灣通史》比較,陳述修《臺灣通史》的難題,在「徵文」與「考獻」之不易;且臺灣面臨政權轉移之際,兵荒馬亂,公私收藏,或散失、或付諸戰火。然而此時不修,來日更是難上加難。

分述此書體例、年代、撰寫心情。

最後對讀者的期許:當感念昔日祖先為後代子孫千萬年基業而渡海來臺,甘心忍受篳路藍縷墾荒拓殖的艱辛;吾等當繼承往哲,在這美麗之島開創更光輝燦爛的未來。

(二)由反入正,峰迴路轉

段落

 

首段從反面入題,以「臺灣固無史也」破題,斬釘截鐵的否定語氣,斷言臺灣「無史」,令人驚駭錯愕,惋惜慨嘆。其後細述,乃知「無史」意指沒有完整的史書,以逼出正面意旨—第三段:修撰臺灣歷史乃無可推諉的使命。

(第四段)由正面轉入修史所遭遇的困難,以襯托克服萬難,勢必成書的決心,強烈表達對於鄉邦的熱愛。(第五段)終於克服萬難,完成通史。(末段)在心情喜悅之餘,反覆叮嚀。

文章的氣勢與情意因作者結構安排之巧思,而形成峰迴路轉的效果。

(三)主題句發端,再具體細述

本文各段多以主題句發端,而後具體詳述說明段旨,展現清晰的重點,亦使讀者易於掌握文旨

段落

主題句

內容

一、二

臺灣固無史也

細述何以稱之為無史。

夫史者,民族之精神

鋪陳「歷史」為一時代一族一群國家的寫照

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

詳述修臺史之難處

五、形音義比較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1.

沉重(ㄓㄨㄥˋ)

使之雖病也,任之雖「重」也(禮記檀弓下

濃厚(ㄓㄨㄥˋ)

吾料曹操於「重」霧中,必不敢出

三國演義用奇謀孔明借箭

加上、再

(ㄔㄨㄥˊ)

「重」以改隸之際連橫台灣通史序

添酒迴燈「重」開宴、又聞此語「重」唧唧

(白居易琵琶行

通「童」(ㄊㄨㄥˊ)

魯人欲勿殤「重」汪踦(禮記檀弓下

2.

駕騎(ㄔㄥˊ)

服牛「」馬

乘坐(ㄔㄥˊ)

在「乘」社會或世界的大火車的人生的長期的旅客中

(豐子愷•漸

趁著(ㄔㄥˊ)

「乘」人之危

追逐、進攻(ㄔㄥˊ)

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史記.高祖本紀)

登、升(ㄔㄥˊ)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史記田單傳)

晉國史書名(ㄕㄥˋ)

晉「乘」楚杌連橫台灣通史序

量詞(ㄕㄥˋ)

萬「乘」之國

事物的深淺程度

(ㄕㄥˋ)

大「乘」小「乘」

3.

往往、時常

朱、林以下,「輒」啟兵戎連橫台灣通史序

造飲「輒」盡,期在必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歐陽脩•醉翁亭記

4.

日光,名詞

(ㄐㄧㄥˇ)

春和「景」明,波瀾不驚(范仲淹岳陽樓記)

「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陶淵明歸去來辭)

大,形容詞

(ㄐㄧㄥˇ)

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連橫台灣通史序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

景色,名詞

(ㄐㄧㄥˇ)

「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劉義慶世說新語

境況,名詞

(ㄐㄧㄥˇ)

晚「景」淒涼、好「景」不常

仰慕,動詞

(ㄐㄧㄥˇ)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李白.與韓荊州書)

同「影」,名詞

(ㄧㄥˇ)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5.

回顧

孟嘗君「顧」謂馮諼曰(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顧」我復我,出入腹我(詩經蓼莪)

君臣相「顧」,不知所歸(歐陽脩五代史伶官傳序)

低徊「顧」影無顏色(王安石明妃曲)

瞻「顧」遺跡(歸有光項脊軒志)

左右看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歸有光項脊軒志)

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孟子離婁下)

還視、顧念

眷「顧」前途,若涉深淵連橫台灣通史序

願君「顧」先王之宗廟(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造訪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杜甫蜀相)

理會

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方孝孺指喻)

但是

「顧」自海通以來連橫台灣通史序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連橫台灣通史序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孫文黃花岡烈士事略序

「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司馬光訓儉示康

反而、卻

儉,美德也,而流俗「顧」薄之(李文炤

6.

打開

「啟」齒

開闢

荷人「啟」之,鄭氏作之連橫台灣通史序

引起

朱、林以下,輒「啟」兵戎連橫台灣通史序

晉不可「啟」,寇不可翫(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陳述

「啟」奏。「啟」(用於書信)

7.

洪「惟」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連橫台灣通史序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李密陳情表

希望

闕秦以利晉,「惟」君圖之(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因為

項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

(蘇軾留侯論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瓶之罄矣,「惟」罍之恥(詩經蓼莪

只、獨、但,限制詞

「惟」兄嫂是依(韓愈祭十二郎文

「惟」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論語•泰伯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孟子梁惠王上

「惟」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

(方孝孺指喻)

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孟子告子上)

語助詞,無義

「惟」仁「惟」孝,義勇奉公連橫台灣通史序

8.

太、甚,副詞

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連橫台灣通史序

且戰且卻,其虧國體為「已」甚宋濂秦士錄

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蘇軾留侯論

不久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歸有光項脊軒志)

「已」而煙塵漲天宋濂秦士錄

停止、完了、結束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

問答未及「已」,驅兒羅酒漿(杜甫贈衛八處士)

雞鳴不「已」於風雨(顧炎武廉恥)

能為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糜爛至此,老夫「已」矣(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而今「已」矣(袁枚祭妹文)

引申有「治癒」之意

然得而腊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柳宗元捕蛇者說)

案:

同「矣」,助詞

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懼乎時之過「已」

(曹丕典論論文)

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通「以」

自今「已」往,吾其無意於人世矣(韓愈祭十二郎文)

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論語陽貨)

已經,副詞

僕自到九江,「已」涉三載(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之五)

日過午「已」昏(歸有光項脊軒志)

汝之詩,吾「已」付梓(袁枚祭妹文)

9.

浸泡

其「漸」之脩,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勸學)

案:其,如果。

滲入、侵入

顧自海通以來,西力東「漸」連橫台灣通史序

進入

日使之「漸」於禮義而不苦其難(訓蒙大意)

發展變化、逐漸形成,動詞

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

(司馬遷•太史公自序)

事物發展的開端

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蘇軾•教戰守策)

聖賢起陸之「漸」(杜光庭•虬髯客傳)

順序、次第

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漸」(蘇軾教戰守策)

逐漸、越來越……

轉頭向戶里,「漸」見愁煎迫(孔雀東南飛)

10.

才能

此則不「佞」之幟連橫台灣通史序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

(戰國策‧燕策二)

能言善道,有口才

雍也,仁而不「佞」(論語•公冶長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論語•季氏)

諂媚、巴結,動詞

嫣善騎射,善「佞」(史記‧佞幸列傳)

11.

虧損(ㄑㄩㄝ)

三五而盈,三五而「闕」(禮記‧禮運)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左丘明•燭之武退秦師)

短少(ㄑㄩㄝ)

吾不「闕」此物(歐陽脩‧與十二侄書)

通「缺」,脫漏的

(ㄑㄩㄝ)

鄭氏之事,「闕」而弗錄連橫台灣通史序

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也(諸葛亮‧出師表)

過失(ㄑㄩㄝ)

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古代宮門外兩邊供瞭望的樓臺,中有通

(ㄑㄩㄝˋ)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白居易.長恨歌)

泛指帝王居住的地方(ㄑㄩㄝˋ)

待重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岳飛.滿江紅)

12.

看、見

從此出妻拏,相「視」涕闌干(杜甫.彭衙行)

察看、觀察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

看待

竟以島夷海寇「視」之連橫台灣通史序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孟子.離婁下)

比較

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

案:杌隉:音ㄨˋㄋㄧㄝˋ危險不安

(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辦理、治理

就職「視」事

眼力,名詞

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

(韓愈.祭十二郎文)

13.

莊稼成熟

置負郭常「稔」之田千畝(錢公輔.義田記)

於是歲大「稔」,民給家足(韓嬰.韓詩外傳)

遂以十「稔」之間,撰成臺灣通史

熟悉

予出入其門最「稔」(蒲松齡‧聊齋志異.神女)

14.

婆娑

盤旋舞蹈的樣子

子仲之子,「婆娑」其下(詩經.陳風.東門之枌)

引申為起伏騰湧的樣子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闌珊、衰微

此樹「婆娑」,生意盡矣(庾信枯樹賦)

淚光閃動的樣子

淚水便禁不住地「婆娑」而往下流

(林文月溫州街到溫州街)

15.

閒暇,用在否定句或反問句中

當是之時,食不暇飽,寢不「遑」安

(司馬光進五規狀保業)

引申為偷閒

兢兢業業,莫敢自「遑」

何、怎能

「遑」論其他—不必再說了

通「惶」,驚慌、恐懼

諸郡「遑」急,各以狀聞(後漢書馬援傳)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ㄇㄟˋ

ㄌㄧㄤˇ

 

 

 

 

ㄍㄨㄟ

寶、(淺黑色的馬)

ㄎㄨㄞˋ

胸中

ㄎㄨㄟˊ

ㄎㄨㄟˇ

儡、(石頭高低不平貌。心中不平之氣)(高峻貌。硊,ㄨㄟˇ)

ㄎㄨㄟˋ

贈、慚媿

ㄏㄨㄞˊ懷

安夢(南柯一夢)

ㄔㄡˇ

ㄙㄡ

(搜、獀)羅匪易

ㄨㄟˊ

坡、

ㄨㄟˇ

先生

ㄨㄟˋ

ㄨㄤˇ

ㄇㄡˇ

(沒有。廣東話)

ㄏㄨㄟˋ

ㄧˋ

ㄧㄡˇ

德者居之

ㄧㄡˋ

於一隅、寬

ㄨㄟˇ

魚、

ㄩˋ

郁郁菁菁

ㄍㄜˊ

布夏衣

 

ㄍㄜˇ

ㄎㄜˇ

ㄎㄞˋ

玩歲

ㄏㄜ

ㄏㄜˊ

各言爾志、短穿結、袁家

ㄏㄜˋ

ㄐㄧˋ

佛門

ㄐㄧㄝ

ㄐㄧㄝˊ

(也作「揭ㄐㄧㄝ櫫」)、碑澤而漁(排盡池湖的水捕魚。比喻一味榨取,不留餘地)、魔

ㄑㄧˋ

深厲淺(喻行事隨機應變。厲,涉水而過。揭,提起衣服)

ㄒㄧㄝ

)、斯底里

ㄜˋ

ㄧㄝˋ

ㄉㄧㄠ

老成謝、堡、魚、一箭雙)梁畫棟

ㄉㄧㄠˋ

調兵遣將

 

ㄊㄧˋ

風流

 

ㄊㄧㄠˊ

國事(國事紛亂)、調三斡四(搬弄是非)

ㄓㄡ

鳥鳴啾、濟、一大事、大費

ㄔㄡˊ

人口密、未雨繆、

ㄡˇ

無獨有斷絲連、而耕

ㄩˊ

水、侷促一疆、負一戰、民政策、喁喁私語、(牙齒排列不整齊)

ㄩˋ

目無新、事生風

ㄩㄥˊ

喁喁望治、妝樓

ㄐㄧㄣ

成風(比喻技藝精練純熟)

ㄐㄧㄣˋ

尚、短視

ㄑㄧˊ

(王畿)、

ㄑㄧㄣˊ

ㄒㄧ

疆增吏、清(晳)、瀝、

ㄒㄧㄣ

)喜、夕、然許之

ㄓㄜ

ㄓㄜˊ

ㄓㄨㄛˊ

)輪老手(比喻技藝精練純熟或經驗豐富的人)

ㄧˊ

ㄊㄨㄢˋ

(易經中解釋卦義的文字)

ㄌㄧˊ

管窺

ㄌㄧˇ

ㄏㄨㄟˋ

不容置

ㄓㄨㄢˋ

、小

ㄔㄨㄢˊ

大筆

ㄩㄢˊ

木求魚

ㄩㄢˋ

ㄉㄧㄝˊ

)血山河、喋喋不休、(小步行走的樣子)、鶼情深、間、莊周夢、城(城上矮牆)、最後通、飛(單衣)

 

ㄒㄧㄝˋ

(輕慢)

ㄕㄜˋ

公好龍(比喻表裡不一,似是而非的假象)

ㄧㄝˋ

ㄧㄝˋ(生病半臥半起)落知秋

ㄉㄧㄠ

鳴喁喁(蟬鳴)蟬、鼠、

ㄊㄧㄠˊ

遙、黃髮垂

ㄓㄠ

告神明、

 

ㄓㄠˇ

ㄓㄠˋ

集、令、)耀

ㄔㄠ

ㄕㄠˊ

ㄕㄠˋ

先生、承、公、年高德

ㄧㄠˊ

建節

ㄇㄡˊ

未雨綢

ㄇㄧㄠˋ

先生

ㄔㄡ:病

ㄇㄧㄡˋ

舊志誤

ㄇㄨˋ

)公

ㄌㄠˊ

(濁酒)

ㄌㄠˋ

(毐,音ㄞˇ)

ㄌㄧㄠˊ

若晨星、(廣遠、空曠)

ㄌㄧㄠˇ

漵、問疾(與部屬同甘共苦)

ㄌㄧㄠˋ

先生

ㄌㄧㄡˋ

(百靈鳥)

ㄌㄨˋ

戰場、詩廢(哀傷不能終養父母)人、力同心

ㄐㄧㄠ

柱鼓瑟

ㄒㄧㄠ

志大言(嘐,誇大的言詞)

ㄔㄡ

ㄔㄨㄛ

破謊言

ㄌㄡ

ㄌㄡˊ

佝(ㄎㄡˋ)傴(ㄩˇ)提攜、房、黔、小囉、骷

ㄌㄡˇ

抱、竹、培

ㄌㄡˋ

金石可、痀

ㄌㄩˇ

篳路藍)、不絕如勸不聽、衣著襤

ㄐㄩˋ

敝衣草(貧而簡陋)(貧窮困苦)

ㄑㄩ

運會之

 

ㄓㄡˋ

)紋、

ㄔㄡ

琵琶

ㄔㄨˊ

菊、

ㄗㄡ

信口胡縣、高官顯貴者出行時,在前引導者

ㄇㄚˊ

瘋、煩、財物(財物分散)

 

ㄇㄛˊ

、戕剝削、菇、饝饝

ㄇㄛˋ

ㄇㄧˊ

爛、肉、羈蕪、財物(財物分散)

 

ㄇㄧˇ

鉅細遺、所向披、轍亂旗靡靡之音、風、華

 

ㄏㄨㄟ

 

 

七、修辭舉隅──對偶、排比、層遞、借代、轉化、激問

對偶

定義

將字數相等,句法相似,意義相關的詞、句,成雙排列在一起,叫做「對偶」。

 

 

 

 

 

句中對

(當句對)

開山撫番、析疆增吏、綱舉目張、郢書燕說、晉乘楚杌、斷簡殘篇

 

單句對

(上下兩句對偶)

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排比

定義

用句型語氣相似,字數大致相同,表達同樣情意修辭,叫做「排比」。可以藉由表達的反復,達到強調情意的目的。

於是而有英人之役、有美船之役、有法軍之役

◆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

層遞

定義

將要表達的三項以上事情、看法,按照深淺、輕重、大小、先後或數量多少……的順序依次排列的修辭手法,叫做「層遞」。

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

──兼用「排比」

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以今日修之尤難

借代

定義

不直接說出事物的名稱,而借用有密切關係的另一事物的名稱來代替的修辭手法,叫做「借代

草澤」群雄、輒起「兵戎」、半付「祝融」、「名山」之業、十「稔」之間

轉化

定義

將所要描寫的對象,轉變為本質與原本性質不同人、事、物來描寫的修辭手法,叫做「轉化

    老成「凋謝」

──案:擬物

激問

定義

用問句形式表示對事物的判斷,用肯定形式疑問句表示否定意思、用否定形式疑問句表示肯定意思的修辭手法,叫做「激問」。可以表達激情,自然形成氣勢。

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

◆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是臺灣三百年來之史,將無以昭示後人,又豈非今日我輩之罪乎?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篳路藍縷

艱苦開創事業

創業維艱、披荊斬棘、慘淡經營、櫛風沐雨、胼手胝足、夙興夜寐、敝衣柴車。

 

郢書燕說

穿鑿附會之說

牽強附會、盲從附會、穿鑿附會。

信而有徵。

郭公夏五

文字缺誤

魯魚亥豕(魯→魚,亥→豕)、三豕渡河(己亥→三豕。語出呂氏春秋)、魯魚帝虎(魚→魯,帝→虎。語出抱朴子)、烏焉成馬(烏、焉→馬)、別風淮雨(列風淫雨。語出尚書)。

 

巷議街譚

街巷中的傳言

街談巷語、道聽塗說、無稽讕言、里巷之談、無稽(根)之談。

 

付之一炬

完全被火焚燬

半付祝融(祝融:火官)、半付回祿(回祿:火神名)、半付丙丁(干支五行中,丙丁屬火)、祖龍一炬(祖龍:秦始皇)、回祿之災、焚燬殆盡、。

 

若涉深淵

戒懼謹慎

戰戰兢兢、臨淵履薄、如履薄冰(語出詩經)、朝乾夕惕(語出易經乾卦

、兢兢業業、臨事而懼、小心翼翼

粗心大意、敷衍塞責、推三宕四、虛應故事、漫不經心。

兵馬倥傯

兵荒馬亂

烽煙四起、烽火連天、兵連禍結、變亂紛乘、干戈擾攘、戰禍頻仍、戎馬倥傯。

河清海晏、王路清夷、政通人和、謀閉不興、弊絕風清

喋血山河

血戰、死喪慘重

死傷慘重、殺人盈野、死傷枕藉、血流漂櫓(語出史記)、血流漂杵、血流成渠、流血千里(語出莊子)、浮屍百萬(語出孟子)、

喋血沙場、遍地死傷。

四海昇平、四海晏然。

管窺蠡測

所見之小

管中窺豹、坐井觀天、窺豹一斑、管窺之見、牖中窺日、以錐指地、井中視星、夏蟲語冰(比喻人見識短淺,不能與之談大道理)。

高瞻遠矚、目光如炬、目光遠大、見多識廣、洞燭幽微。

名山之業

不朽的著作

不朽之作、藏之名山、千古名作、千古絕唱、不刊(削除)之作、

禍棗災梨、驢鳴狗吠(嘲笑人文辭拙劣,如同驢、狗的鳴叫)。

風雨雞鳴

處於險惡中也不改變操守

松柏後凋、板蕩忠臣、疾風勁草、忠貞不渝、黃花晚節。

閹然媚世。

疑信相參

可疑可信的互相參雜

半信半疑、疑信參半、將信將疑。

毫無疑問、深信不疑。

老成凋謝

閱歷豐富、熟悉掌故之人已去世。

哲人其萎、碩老已逝、耆老凋零、老宿凋謝。

魯殿靈光(漢時魯恭王好建宮室,後來漢室衰微,宮殿多遭毀損,只有魯靈光殿倖存。後借以比喻碩果僅存的人或事物。

綱舉目張

已提出大綱,制定細目。

綱理目張、綱挈目張。

千頭萬緒、盤根錯節、雜亂無章、百緒繁生、頭緒紛亂。

 

、延伸學習

(一)課文引用典故

引用詞語

出處

以管窺天、

以蠡測海

漢書•東方朔傳:「語曰『以筦闚天,以蠡測海,以莛(音ㄊㄧㄥˊ,草莖。)撞鐘』豈能通其條貫,考其文理,發其音聲哉!」

篳路藍縷

《左傳•宣公十二年》:「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國可滅而史不可滅

〈歐陽玄•進金史表〉:「國可滅而史不可滅,善吾師,惡亦吾師。」

郢書燕說

韓非子

郭公夏五

春秋

金匱石室之書

〈史記•太史公自序〉:「遷為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紬,綴集。史記,史書。)

風雨

〈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名山之業

〈史記•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

 

)地名猜謎

1.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臺北縣鄉鎮巿):烏來

2.摩天嶺(苗栗縣鄉鎮巿):通霄

3.國姓爺(臺東縣鄉鎮巿):延平、成功

4.掘井九仞而不及泉(臺北縣鄉鎮巿):深坑

5.平心靜氣(臺北縣鄉鎮巿):中和

6.心已亂,一燈伴(臺南縣鄉鎮巿):麻豆

7.身懷六甲(臺中縣鄉鎮巿):大肚

8.改邪歸正(臺南縣鄉鎮巿):善化

9.飯桌少雙筷:基隆(閩南語「多一個人」)

10.四分五裂(臺北縣鄉鎮巿):九份

11.推三阻四(基隆市鄉鎮巿):七堵

12.拜神點香數(臺北縣鄉鎮巿):三芝

13.餓不死的里(臺北縣鄉鎮里):金包里

14.老鼠當道(臺北市名勝地):貓空

15.狼來了(桃園縣鄉鎮市):楊梅

16.山在虛無飄渺間:霧峰

17.掌中戲:布袋

18.二爺過江:關渡

19.表揚善行:嘉義

20.和尚下班:關廟

21.飲水思源(臺東縣風景區名一):知本

22. 君子之交(臺北縣鄉鎮市名一):淡水

23.筍(縣市名一):新竹

24. 往來無白丁(臺北市區名一):士林

25. 沃野千里(臺中縣鄉鎮市名一):豐原

26. 美輪美奐(桃園縣鄉鎮市名一):新屋

27. 萬世太平(臺北縣鄉鎮市名一):永和

28. 雞兔同籠(嘉義縣鄉鎮市名一):六腳

29. 取法乎上(臺南縣鄉鎮市名一):學甲

 

(三)課外閱讀

1離臺詩   丘逢甲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語譯:李鴻章有權力把臺灣割讓給日本,我們這些在臺灣的人民卻無法扭轉被割讓的局勢。我只好學春秋時越國的范蠡,乘著小船到海外隱居,我沮喪地回顧臺灣,心中悲憤無奈。

 

  捲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偉人持。成名豎子知多少,海上誰來建義旗?

語譯:臺灣被日倭占領了,江山需要雄才大略的偉人捲土重來,把失去的國土奪回來!歷史上有多少無名豎子乘時而起而成為英雄豪傑,有誰在海上高舉義旗拯救臺灣呢?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氣消除《道德》編。我不神仙聊劍俠,仇頭斬盡再升天。

語譯:我兵敗內渡,就暫作退步做個自在的神仙吧。我看看《道德經》暫且消除些火氣。不能,我不能做自在的神仙,必須做勇猛的劍俠,揮劍把仇敵斬盡,再升天做神仙!

2臺灣   陳秀喜

形如搖籃的華麗島/是 母親的另一個/永恆的懷抱/傲骨的祖先們/正視著我們的腳步/搖籃曲的歌詞是/他們再三的叮嚀/稻草/榕樹/香蕉/玉蘭花/飄逸著吸不盡的奶香/海峽的波浪衝來多高/颱風旋來多強烈/切勿忘記誠懇的叮嚀/只要我們的腳步整齊/搖籃是堅固的/搖籃是永恆的/誰不愛戀母親留給我們的搖籃

3美麗島  (李雙澤的歌,梁景峰改寫陳秀喜的詩)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驕傲的祖先們正視著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不要忘記 不要忘記

他們一再重複地叮嚀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 懷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 照耀著高山和田園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

4別臺北     連橫

我居臺北十二載,年華雖老氣猶豪。屠龍空負千金技,躍馬還思五夜勞。

風雨潛修求絕業,乾坤倒挽看兒曹。赤嵌潮水頻來往,寥落人才未盡淘。

語譯:我住在臺北已十二年,雖年華老去豪氣猶在。白白的享有花了千金學來的屠龍之技,想策馬奔躍前進還怕白白辛勞了。在亂世中專心學習以求延續中斷的事業,想要大力挽回天地只能看兒孫輩了。赤嵌樓的潮水頻頻來回,稀疏的人才還未被淘洗盡啊!

注:屠龍之技:古代朱泙漫用盡了千金家財,花了三年工夫,學會了屠龍的技術,卻沒有地方使用。典出《莊子‧列禦寇》。後比喻不實用的絕技。

5臺南     連橫

   文物臺南是我鄉,朅來何必問行藏。奇愁繾綣縈江柳,古淚滂沱哭海桑。

卅載弟兄猶異宅,一家兒女各他方。夜深細共荊妻語,青史青山尚未忘。

語譯:文物豐盛的臺南是我的故鄉,來去何必問動向。內心的愁思纏綿縈繞江邊的柳樹,在海邊我傷心的淚水縱橫。三十年的弟兄猶如分開居住,一家的兒女分散各地。深夜細聲的與妻子談說,我要撰寫藏之於青山的史書的心志仍未忘懷。

6臺灣詩乘序

  臺灣通史既刊之後,乃集古今之詩,剌1其有繫臺灣者編而次之,名曰詩乘。子輿2有言:﹁王者之跡熄3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是詩則史也,史則詩也。余撰此編,亦本斯意。

  夫臺灣固無史也,又無詩也。臺為海上荒土,我先民入而拓之,以長育子姓4,艱難締造之功多,而優遊歌舞之事少。我臺灣之無詩者,時也,亦勢也。明社既屋5,漢族流離,瞻顧神州,黯然無色,而我延平郡王以一成一旅6,志切中興,我先民之奔走疏附7者漸8忠勵義,共麾天戈9,同仇敵愾之心堅,而扢雅揚風10之意薄。我臺灣之無詩者,時也,亦勢也。清人奄有11,文事漸興,士趣12科名,家傳制藝13,二、三俊秀始以詩鳴,遊宦寓公14亦多吟詠,重以輿圖易色15,民氣飄搖,侘傺16不平,悲歌慷慨,發揚蹈厲17,凌轢18前人。臺灣之詩今日之盛者,時也,亦勢也。

  然而余之所戚者則無史。無史之痛,余已言之。十稔以來,孜孜矻矻19,以事通史;又以餘暇而成詩乘。則余亦可稍慰矣。然而經營慘澹之中,尚有璀璨陸離20之望。是詩是史,可興可群。讀此編者,其亦有感於變風、變雅21之會也歟!

〔注釋〕

1.剌:音ㄌㄚˊ,劃開、割開,此處有挑選之意。

2.子輿:孟子名軻,字子輿。

3.王者之跡熄:周室東遷後,天子派使臣採詩的事情廢止了。「王者之跡熄」等句引自孟子離婁下。

4.子姓:子孫。

5.明社既屋:明代已經亡國。屋,音ㄨㄛˋ,通「幄」,用為動詞,以帳幕覆蓋。故「幄社」一詞指

以帳幕覆蓋社稷,表示亡國,不復祭社稷之神。

6.一成一旅:比喻單薄的勢力。一成,十平方里。一旅,五百人。

7.疏附:使疏遠者親附,此處是親近依附之意。

8.漸:感染、受到影響。

9.天戈:王師。古者以王擬天。

10.扢雅揚風:指提倡吟詠詩歌。扢,音ㄒㄧˋ,奮然起舞的樣子。

11.奄有:全部占有。

12.趣:音ㄑㄩ,同「趨」,由「歸向」引申為「追求」。

13.制藝:八股文的別名,也稱時藝、時文。

14.寓公:流亡寄居他鄉或異國的官員、士紳。

15.輿圖易色:改朝換代。輿圖,疆域。

16.侘傺:音ㄔㄚˋㄔˋ,失意的樣子。

17.發揚蹈厲:形容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18.凌轢:超越。轢,音ㄌㄧˋ

19.矻矻:音ㄎㄨˋㄎㄨˋ,猶孜孜,勤勞不懈怠。

20.璀璨陸離:光明美好。陸離,雜駁參差。

21.變風變雅:相對於正風、正雅(代表治世之音),變風、變雅皆為亂世的作品。

【語譯】

  臺灣通史刊行之後,我蒐集挑選了與臺灣有關的古今詩歌,按照年代次序加以編列,書名稱為臺灣詩乘。孟子說過:「聖王採詩的事情廢止了,詩也就沒有了;詩沒有了,孔子便寫了史書春秋。」所以,詩篇就是歷史,歷史就是詩篇。我編寫這本書,也是根據這種以詩記史的用意。

  臺灣本來沒有完善的史書,又沒有詩篇。因為臺灣原是海上的荒島,先民們渡海來到這裡開拓墾殖,以照顧養育子孫,他們艱難辛苦,忙著許多開墾創業的事情,卻很少有機會悠閒地唱歌跳舞。所以臺灣早期幾乎沒有詩篇,正是時勢所趨。明代覆亡之後,漢族民眾流離失所,瞻望中原河山,黯然神傷,而延平郡王.鄭成功以單薄的勢力,一心一意要中興明室,先民們紛紛前來聚集依附,慢慢受到忠義精神的影響、鼓舞,大家團結一致,展現王師的力量。這時候,齊心合力、共同抵禦敵人的心志非常堅定,提倡吟詠詩歌的意念卻很薄弱(因為無暇顧及)。所以臺灣仍然罕有詩篇,這又是時勢所趨。到了清朝占有臺灣,文化教育活動逐漸興起,讀書人追求科舉功名,家家重視八股文的傳授,才有少數俊秀發揮文學的天分,以餘力創作詩篇,來臺灣當官或寄居的仕紳也有

不少能吟詠詩篇。加上臺灣割讓給日本,民心不安,失意不平,文士慷慨悲歌,意氣昂揚的情形,超越前人。所以臺灣當前詩篇的昌大鼎盛,也是時勢所趨啊!

  然而我所憂傷的是沒有歷史,而沒有歷史記載的悲痛,我已經提過了。十年來,我勤勉不鬆懈,專心致志地撰寫《臺灣通史》,現在又利用餘暇完成臺灣詩乘,那麼我也可稍感欣慰了。這表示在費心艱苦地從事中,還有光明美麗的希望。這些詩篇這些歷史,既可以使人興發情思,也可以使人和睦樂群。讀這本書的人,大概對亂世的作品也有特別的感懷吧!

【簡析】

  本文為大正十年(一九二一)連橫在臺北.大稻埕的大遯山房書齋所寫,乃為臺灣詩乘的出版做序。首先說明「詩」在中國歷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孟子語「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說明﹁詩即史,史即詩﹂以及所以撰作臺灣詩乘之故。其次,談到臺灣本無史,漢人來臺開拓之初,創業維艱,少優遊之樂,故罕有詩歌之創作。延平郡王來臺之後,志在中興,亦未暇顧及扢雅揚風之事。及清領臺灣後,文事稍興,始有二、三俊秀及流寓諸公以詩著稱。光緒廿一年,日本統治臺灣,臺地文士慷慨悲歌,侘傺不平之氣超越前人,故詩作之盛,為臺灣有史以來所未曾有。依連橫看來,古典詩在臺灣由早期的稀少,到當前的昌大鼎盛,都是時勢所趨。﹁時也,亦勢也﹂一語三度出現,將不同情境下的臺灣詩與時代的關係做了說明。作者第三次提及﹁臺灣之詩今日之盛者,時也,亦勢也。﹂就詩作的角度而言,固然可喜—因其蓬勃奮發,有超越前人之勢;但是,究極說來,之所以如此,卻是因為滄桑之變,臺民心情激憤到極點之故。臺灣的變局,促成了詩風的鼎盛,這究竟是悲還是喜?實不言可喻。

 

7、臺灣通史吳沙列傳

  吾讀姚瑩、楊廷理所為書,其言蛤仔難1之事詳矣,而多2吳沙開創之功。夫沙匹夫爾,奮其遠大之志,率其堅忍之氓3,以深入狉榛4荒穢之域;與天氣戰,與猛獸戰,與野蠻戰,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用5能達其壯志,以張大國家之版圖;是豈非一殖民家也哉?

  吾又讀謝金鑾《蛤仔難紀略》,力陳廢棄之非。其言曰:「夫君子之官居,仁與智二者而已。智者慮事,不在一日而在百年;仁者之用心,不在一己之便安,而求益於民生國計。倘敬事以愛民,蛤仔難之民,則堯、舜之民也,何禍端之有?」旨哉斯言,可以治當時之蛤仔難,且可以治臺灣矣!

  夫蛤仔難番地爾,勢控東北,負隅6固險,得失之機,實係全局。使非沙有以啟之,則長為豺狼之域矣!然則沙之功不更偉歟?

【注釋】

1蛤仔難:即噶瑪蘭,今之宜蘭。蛤,音ㄍㄜˊ

2多:稱讚、推崇。

3氓:音ㄇㄥˊ,人民。

4狉榛:音ㄆㄧㄓㄣ,原始野蠻。榛,也作「獉」字。

5用:因此。

6負隅:依恃險要的地方。隅,也作「嵎」字。

【語譯】

  我讀姚瑩、楊廷理所著的書籍,他們談到蛤仔難的事很詳細,而且推崇吳沙開創的功勞。吳沙一個平民百姓罷了,發揚他遠大的志向,率領意志堅強的人民,而深入原始野蠻的不毛之地;與天氣搏鬥,與猛獸搏鬥,與野蠻搏鬥,勇往直前,不屈不撓,因此能完成他的壯志,而擴大國家的疆域;這難道不是一個殖民家嗎?

  我又讀謝金鑾蛤仔難紀略一書,大力陳述清廷廢棄開墾蛤仔難的決策錯誤。他說:「君子為官,最重要的是要仁、智二事罷了。智者考慮政事,不在眼前的一日,而在長遠的百年;仁者的用心,不在自己的方便而已,而在求有益於民生國計。如果能以誠敬心態為政,而且愛護人民,那麼蛤仔難的人民,就是堯、舜的人民,怎麼會產生禍端呢?」這些話說得真好啊!不但可以治理當時的蛤仔難,而且還可以治理整個臺灣啊!

  蛤仔難是一片番地,但形勢險要扼控東北,依恃險要,得失的關鍵,實在關繫全臺的局勢。假使不是吳沙的開墾拓荒,那麼它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如此,那麼吳沙的功績不是更偉大嗎?

【背景說明】

  宜蘭地區,舊稱蛤仔難或甲子蘭或噶瑪蘭,都是土著語的音譯。西班牙人雖曾來過,但並未在此落腳墾種,乾隆年間也有來自淡水的漢人入墾,但為土著所殺,此後便無人前來開墾。直到乾隆末年,原居三貂嶺的漳浦人吳沙,尚義好俠,經常以鹽、布進入噶瑪蘭與土著交易,頗得土著信任。吳沙同時也收容前來投靠的流民,使他們入山採伐,清朝官方曾予羈縻。林爽文為亂之際,吳沙協助防堵林爽文餘黨,頗得地方官信任,曾借機要求入噶瑪蘭地方,但遭福建巡撫反對。

  但吳沙仍然積極以私人之力招集漳、泉、粵三籍民人開墾,並以醫療土著疾病取得土著的信任,做為入墾的基礎。嘉慶元年(西元一七九六年),在烏石港附近築土堡頭圍(今宜蘭縣.頭城鄉)編組鄉勇,訂立鄉約,做為入墾噶瑪蘭平原的前哨站。其間吳沙多次向官府呈請認可這種開墾行為,均被官方以﹁該處係界外番地,人跡罕到,恐難稽查,致滋ㄒㄧㄣˋ,通「釁」)端﹂為由批駁。吳沙在宜蘭地區的開墾事業,截至他臨死之前都未能得到清朝官方的認可。

  吳沙死後,其侄吳化繼承其事業,將開墾範圍推進至羅東地區,宜蘭地區的平野部分已開發殆盡。這時候因海寇蔡牽、朱濆(ㄈㄣˊ)先後犯噶瑪蘭的蘇澳,清朝官方才正視宜蘭的問題。加上臺灣知府楊廷理的力爭,吳沙、吳化所領導的宜蘭開墾行為,才於嘉慶十四年(一八九年)得到清朝政府的追認。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年)正式設噶瑪蘭廳,這時候該地已有移墾之丁男漳人四萬二千五百餘,泉人二百五十餘,粵人一百四十餘了。

 

十一、相關名句補充

1.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語譯】探究天人之間的道理,通達古今的變化,寫出能自成體系的著作。

2.要能夠預見未知的事,我們必須從研究已知的事開始。             (法國‧左拉)

3.歷史給人最大的教訓: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教訓。       (美國‧威爾杜蘭)

4.詩人以天地為小者也,故其襟懷宜廣,眼孔宜大,思想宜奇,情感宜正。(連橫‧詩薈餘墨)

【釋義】詩人須具備廣闊的胸懷,遠大的眼光,靈活的思想,正向的情感流露。

5.說劍評花迥出群,柔情俠氣兩紛紜。                              (連橫‧題扇)

【釋義】自言詩中說劍以表俠氣,評花顯現柔情,兩相輝映。

6.國事雖無定,人謀自可臧。同袍爭敵愾,大廈免淪亡。(連橫‧北望——袁世凱僭帝時作)

【釋義】國事雖然紛紛擾擾,但只要同仇敵愾,不開民主的倒車,國家就不會傾覆。

7.此日丹心甘歷劫,他年紅粉尚揚菲。             (連橫‧次韻和南強「獄中落花」)

【釋義】連橫安慰、鼓勵獄中受難的林幼春,只要存活下來,總有揚眉吐氣的一天。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1回

16~18題組:

如此江山亦足雄,眼前鯤鹿擁南東。

百年王氣消磨盡,一代人才侘傺空。

醉把酒杯看浩劫,獨攜詩卷對秋風。

登樓儘有無窮感,萬木蕭蕭落照中。          (連橫.江山樓題壁)

語譯:此地名喚「江山樓」也足以自豪,畢竟仍坐擁東南方的七鯤身、鹿耳門。可嘆的是兩百多年的王氣消磨一空,在這時期,人才失意而無用武之地。只能醉持酒杯,冷眼看割臺的浩劫;獨自帶著詩卷,無奈地面對著蕭瑟的秋風。登上江山樓有無窮的感懷,尤其面對的是夕陽下樹林枯葉紛紛下落的景象。(1鯤鹿:即今臺南七鯤身、鹿耳門。2侘傺:音ㄔㄚˋ ㄔˋ,失意貌。)

19、20題組:

檨為臺南時果。未熟之時,削皮漬鹽,可以為羞(食物)。或煮生魚,其味酸美,食之強胃。黃時汁多而甘,眾多嗜之。或以下酒,然非臺南人不知此味。《赤崁筆談》謂:「臺人以波羅蜜煨肉,鳳梨煮肺,亦海外奇製」。信不誣也。                                 (連橫.臺灣通史.風俗志)

語譯:芒果是臺南出產應時的水果。尚未成熟時,削去外皮,以鹽醃漬,可以當作一道菜餚。有人把它拿來和鮮魚同煮,味道酸酸的,還不錯,吃了可以強健脾胃。果實成熟變黃以後,多汁且甜美,很多人喜歡吃。還有人把它拿來下酒,不過若不是臺南人就不知道這種吃法。《赤崁筆談》說:「臺灣人用波羅蜜燉肉,鳳梨煮豬肺,也算是海外特殊的口味。」這是真實而非騙人的。(1檨:音ㄕㄜ,即芒果。2羞:同「饈」,食物。3煨:音ㄨㄟ,用文火久煮的烹飪法。)

 

A卷(第1回

12、13題組:

暫將一葦向東溟,來往隨波總未寧。

忽見遊雲歸別塢,又看飛雁落前汀。

夢中尚有嬌兒女,燈下惟餘瘦影形。

苦趣不堪重記憶,臨晨獨眺遠山青。          (沈從文.感憶)

語譯:暫且隨著小船漂流向東方的海洋,此後來來往往,隨波逐流,生活總是不平靜。偶然看見飄

     蕩的雲朵,飄向遠方別的船塢,又發現南飛的鴻雁降落在眼前的沙洲。夢裡還有可愛的兒女,

     夢醒時只剩殘燈下枯瘦的身影。種種辛苦的感受,不忍再次回想。在清晨時獨自遠望,只見

     遠山青翠,充滿生機。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備課資源

1.文言文中的「者」,有作代名詞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有作語助詞用,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下列文句的「者」,屬於「代名詞」的選項是 (A)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B)聞舟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 (C)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D)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 (E)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92. 學測〕

 

答案:(B)(C)(E)。

解析:(A)(D)語助詞。(B)代名詞,指彈琵琶的人。(C)代名詞,指沒有仁心的人。(E)代名詞,指秦君。

 

2.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山公(山濤)與嵇(康)、阮(籍)一面,若金蘭。山妻韓氏,公與二人異於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負羈之妻亦親觀孤、趙,意欲窺之,可乎?」他日,二人來,妻勸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視之,達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知,正當識度相友耳。」公曰:「伊輩亦常以我度為。」                                         (《世說新語》)

〔注〕負羈之妻亦親觀孤、趙: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曹國,曹國大夫僖負羈之妻觀重耳身邊的孤偃、趙衰。

( )(1)下列關於山濤及其妻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山濤之妻有識人之明 (B)山濤之妻善妒而好猜忌 (C)山濤自認才能不輸嵇、阮 (D)山濤之才極受嵇、阮肯定。

( )(2)文中畫框線的「契」、「覺」、「以」、「勝」四個詞,各與下列選項「 」內相同的詞比較,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 (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C)連橫〈臺灣通史序〉: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 (D)蘇軾〈留侯論〉: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96. 學測〕

 

答案:(1)(A);(2)(C)。

解析:(1)山濤之妻可以由「穿墉而視」知道自己的夫婿只有氣度與二人相儔,可知她有識人之明。全文未提嫉妒,故(B)不正確。山濤以「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表示山濤也有自知之明,故(C)不正確。同語亦可知嵇、阮肯定的是山濤的「度量」而非「才能」,故(D)不正確。

(2)(A)投合/合約。(B)感知/睡醒。(C)用。(D)優點/盡。(前者為題幹詞義,後者為選項詞義)

語譯:山公(濤)和嵇康、阮籍才見一次面,就情投意合。山濤的妻子韓氏,覺得丈夫與這兩人不是一般的朋友,就詢問山濤。山濤回答說:「當今可以做我朋友的,只有這兩人而已。」妻子說:「古時僖負羈的妻子,也曾經親自觀察過孤偃、趙衰,我想偷看他們一眼,可以嗎?」有一天,嵇、阮來到山濤家,韓氏勸山濤把客人留下來過夜,並準備了酒肉。夜裡,她通過牆縫看他們,一直看至天亮,竟忘了回去。山濤進入內室,說:「這兩人怎麼樣?」妻子說:「你的才華遠遠比不上他們,只可憑藉見識氣度和他們交往罷了。」山濤說:「他們也常常認為我的度量好。」

3.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B)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C)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D)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E)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98. 學測〕

 

答案:(A)(B)(C)。

解析:(A)沿、循。語譯:回到家看著稚幼的女兒,點點淚珠沿著帽帶滑落而下。韋應物〈送楊氏女〉╱沿、循。循著溪流前行,忘了自己走了多遠。陶淵明〈桃花源記〉。(B)坐著。語譯:行步到水源之處,隨意坐著看雲朵自山谷翻飛而起。王維〈輞川別業〉╱坐著。到了目的地後就披開雜草坐下,倒盡壺裡的酒喝個醉。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C)難道。語譯:我難道在乎名聲隨著文章受重視而格外顯著?能為天下蒼生謀利的官運,恐怕只會因為我的年老痛弱而停歇。杜甫〈旅夜書懷〉╱難道。這樣說來,那麼臺灣沒有像樣的史書,難道不是臺灣人感到悲痛的事嗎?連橫〈臺灣通史序〉。(D)往。語譯:下馬陪伴您飲一杯酒,問問您要往哪裡行去。王維〈送別〉╱助詞,無義。語譯:聖人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韓愈〈師說〉。(E)豈、何。語譯:只恨自己沒有鷙鳥般的雙翼,豈能凌風高飛。〈古詩十九首〉之十六╱語尾助詞。語譯:古代聖人,才能比一般人高出很多,尚且跟隨老師,向老師問學。韓愈〈師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