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蘭亭集序 王羲之
一、寫作背景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太原孫綽、廣漢王彬之、陳郡謝安等名士,以及他的兒子王凝之、王徽之等一共四十一人,會聚於蘭亭舉行祓禊的活動。(會稽郡是當時北方士族聚居的名郡,山陰縣是江南風光旖旎〔ㄧˇ ㄋㄧˇ〕的地方,蘭亭是中國蘭花的重要產地。)他們臨流嬉戲,並飲酒作詩,各抒懷抱。當時作五言詩、四言詩各一首者有王羲之、謝安、謝萬、孫綽、徐豐等十一人;作詩一首者有郗曇、王豐之等十五人。共計三十七篇,編定為《蘭亭集詩》,由王羲之撰寫〈蘭亭集序〉,孫綽撰寫〈蘭亭集跋〉。王羲之因作此序說明當時盛況,並發抒個人感懷。(餘姚令謝勝等十五人不能賦詩,各罰酒三巨觥〔ㄍㄨㄥ〕。)
王羲之當時以行書所寫的〈蘭亭集序〉,是中國書法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稿本二十八行,共三百二十四字,字字似天馬行空,遊行自在,遒媚勁健(矯健靈活,嫵媚多姿),冠絕古今。其中「之」、「以」、「為」、「也」等字都有重複,特別是「之」字多凡二十個,但都結構不同,神韻各異。傳說王羲之酒醒後曾重寫數十本,始終不及原作的瀟灑瑰麗,自認是生平絕作。
二、作者介紹
(一)生平傳略
1.集書法大成之「書聖」
王羲之所寫的書法,氣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王羲之的書法,繼承了前代人的書法傳統,採博各家之長,熔為一爐,有很高的造詣,令人愛不釋手,嘆為觀止。東晉以後,歷代書法家無不受到他的影響;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以精妙絕倫的書法遺產,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獲得了「書聖」的美稱。
2.心恆志專,精益求精
王羲之的父親王曠也是一位書法家,善於寫行書和隸書,將《筆說》拿給王羲之後,王羲之起早貪黑地勤學苦練,練出一手異常秀麗的書法。有一天,當時的名書法家衛夫人來訪王曠,她看到了王羲之寫的字,不覺大吃一驚,認為他是當代少見的異才,小小年紀,就完全領悟了古人的筆法,便招他做了自己的學生,細心教授書法。王羲之得到名家的指導,在書法上進步很快。成年以後,王羲之渡江北上,看到前代大書法家李斯、蔡邕、曹喜、鍾繇等寫的各種字體碑文,受到很大的啟發,就精心觀摩,努力學習。經過二十多年的勤學苦練,王羲之創出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書體,成了當時最有名氣的書法家。
王羲之的字,用書法家的話來說,是奇險而平正,雄偉而俊逸,剛健而優美。他一變當時普遍流行的那種飛揚縱肆、橫七豎八的筆勢和字形,創造了一種安詳嚴肅,如斜反正,若斷若連的新體,很快便贏得了社會的認同和群眾的喜愛,對東晉、十六國時期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羲之對兒子們也是用「立志專精」和自己的切身體驗來進行教育。他常說:學書法並沒有什麼特別神祕奧妙的地方,也沒有什麼捷徑可走,最主要的是要立志專精,勤學苦練。寫字的時候除了精神集中以外,還要姿勢端正,筆管直立,握筆的手指要實,而手掌則要虛,運筆時,要像鵝的兩掌奮力撥水一樣,使全身力量都貫注到筆尖上。他不僅這樣說教,還對兒子們進行嚴格訓練。為了檢查兒子們寫字時是不是真的使了勁,經常偷偷地從他們身後用手抽筆,告誡兒子們說:寫字和做其他事情一樣,是不能偷懶的。經過這樣長期的刻苦磨練,他最小的兒子王獻之成了年輕的著名書法家,被稱為「小聖」。
(二)軼聞掌故
1.墨汁當蒜醋
王羲之年少時,常聽老師衛夫人講歷代書法家勤學苦練的故事。由於老師的薰陶,使他對東漢草聖張芝(字伯英)的書法產生了欽羨之情,於是決心以張芝「臨池」的故事來激勵自己。
為了練好書法,王羲之每到一個地方,總是跋山涉水,四處拓寫歷代碑刻,累積了大量的書法資料。他在書房內、院子裡、大門邊,甚至廁所的外面,都擺了凳子,安放好筆、墨、紙、硯,每想到一個結構好的字,就馬上寫在紙上,練字時,又凝眉苦思,以致廢寢忘食。
有一回,王羲之興味盎然地練字又忘記了吃飯,他的妻子於是讓家僮給他端去一盤剛剛蒸好的饃饃和一碗蒜醋。家僮幾次催促他趁熱吃下,王羲之總是點點頭應聲:「好!就吃!」卻又自顧自揮毫疾書,家僮無奈,只得請他的夫人相勸。夫人到書房時,只見王羲之手裡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直到嚼入口中,發覺又苦又澀,方才趕快吐了出來,弄得滿嘴都是墨汁,不好意思地笑著說:「喔,錯了,吃錯了!」原來,王羲之在吃饃饃時,心裡仍想著字的架構,一邊想,一邊吃,竟把墨汁當成了蒜醋,蘸著吃了。
2.長期鑽研,勤學苦練
王羲之練字的工夫是很驚人的。為了練字,他不但每天要花費大半天的光景,就是吃飯、走路或與朋友閒談時,也總是用手指在自己身上一橫一豎地比畫,揣摩字的筆畫結構。一次幾次,一年幾年,長此不斷,身上的衣服都被手指畫破了,家裡連一件不打補釘的衣服都很難找出來。
3.書聖與白鵝
王羲之愛鵝,為書林佳話。有人說,他愛鵝是因為鵝身潔白如雪,象徵高潔,鵝行走時昂首闊步,有文質彬彬的君子之風,其鳴聲又高拔入雲,皆非其他禽類所能比。也有人說,王羲之愛鵝,乃因鵝頸之伸屈盡致,可悟書法變化,以及運筆的道理(運筆時,要像鵝的兩掌奮力撥水一樣,使全身力量都貫注到筆尖上。只有做到這樣,手筆才會運用自如,妥切得力)。
會稽郡有一位獨居的老婆婆,養了一隻非常可愛的大白鵝,又特別會叫,王羲之遣人向老婆婆買,她卻不肯賣。王羲之無奈,只好帶著親友到老婆婆家,想觀賞一番大白鵝的丰采,老婆婆聽說右軍將軍即將光臨,苦於無東西可資招待,竟然將白鵝殺了,烹以待客。王羲之為此惋惜了一天。
山陰縣有個道士,養了一群好鵝。王羲之前往觀賞,十分喜歡,堅持要買。道士說:「您替我寫部《道德經》,我就將這群鵝全送您。」王羲之欣然應允,寫完了《道德經》,用籠子將鵝帶回家,內心覺得非常高興。後來這部書法帖又被稱作「換鵝帖」。該帖的宋拓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4.題扇橋的故事
王羲之有一天在一座石橋附近漫步,途中遇見一位老婦人,在路邊出售六角竹扇,老半天沒見賣出一把。王羲之深覺老婦人可憐,遂叫人取了筆硯來,當場在她的竹扇上題詞,老婦頗為不悅。王羲之對她說:「妳不必擔憂,只要說這竹扇上的字是王右軍寫的,每一把可賣一百錢。」
老婦按照他的話去做,一會兒工夫,竹扇就被搶購一空。老婦人食髓知味,又趕工編製了一批竹扇,請求王羲之再替她書寫,王羲之見其貪得無饜,遂笑而不答,老婦人無奈,只好怏怏離去。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王羲之的善行,便把他題過扇的這座石橋,取名叫題扇橋,在石橋旁還立了一塊「晉王右軍題扇處」的巨碑呢!
5.蘭亭集序,殉葬昭陵
王羲之在臨終時遺命以〈蘭亭集序〉為傳家之寶,七傳至智永(隋代大書法家),因屬僧人,無後可傳,遂留與徒弟辯才珍藏賞玩。據何延之《蘭亭集記》說,唐太宗極愛王羲之書法,千方百計欲占〈蘭亭集序〉而不可得,後命御史蕭翼喬裝成書生到永欣寺與辯才來往,騙取辯才信任,才把祕藏在寢室梁上暗檻中的〈蘭亭集序〉騙走,而落在唐太宗手中。但唐太宗在臨死之際卻叫他的兒子以〈蘭亭集序〉為陪葬之物而沉埋於昭陵。從此世人便無緣見此名作了。
三、國學常識
(一)以序為名的文體
──依姚鼐的《古文辭類纂》之分類分為「序跋類」及「贈序類」
序
跋
類 |
內
容 |
1.徐師曾〈文體明辨序〉:「《爾雅》云:『序,緒也。』字亦作『敘』,言其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用以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 2.徐師曾〈文體明辨序〉:「按題跋者,簡編之後語也。凡經傳、子史、詩文、圖書之類,前有序引,後有後序,可謂盡矣。其後覽者,或因人之請求,或因感而有得,則復撰詞以綴於末簡,而總謂之『題跋』。」 |
||
異 稱 |
序(書前):敘、緒、引言、前言、引子、弁言、卷頭語 跋(書後):後序、後記、書後、足後、讀、跋尾 |
|||
自作者言,可分為「自序」、「他序」: |
||||
篇 名 |
作 者 |
內 容 簡 介 |
||
自
序 |
神女賦序 |
宋 玉 |
陳述寫〈神女賦〉的緣由(序是散文體,正文是賦體) (或可視為開山之作) |
|
史記太史公自序 |
司馬遷 |
陳述修撰《史記》之由 (置於書後) |
||
說文解字敘 |
許 慎 |
陳述修撰《說文解字》之由(置於書後) |
||
集古錄跋尾 |
歐陽脩 |
共十卷,廣收自秦到五代的金文石刻名品,並加以詳細解說 |
||
金石錄後序 |
李清照 |
趙明誠作序。記收購金石的過程以及夫妻志趣相投、相知相惜之情。李清照重閱作補序 |
||
臺灣通史序 |
連 橫 |
陳述修撰《臺灣通史》之由 |
||
他 序 |
三都賦序 |
皇甫謐 |
西晉‧左思〈三都賦〉撰成,自以為名不甚著,請皇甫謐作序,開創請人作序之風 |
|
黃花岡烈士事略序 |
孫 文 |
為鄒魯之書作序,以先烈精神勗勉國人 |
||
自著作言,可包括: |
||||
書
序 |
史記太史公自序 |
司馬遷 |
陳述修撰《史記》之由 (置於書後) |
|
說文解字敘 |
許 慎 |
陳述修撰《說文解字》之由(置於書後) |
||
集古錄跋尾 |
歐陽脩 |
共十卷,廣收自秦到五代的金文石刻名品,並加以詳細解說 |
||
金石錄後序 |
李清照 |
趙明誠作序。記收購金石的過程以及夫妻志趣相投、相知相惜之情。李清照重閱作補序 |
||
臺灣通史序 |
連 橫 |
陳述修撰《臺灣通史》之由 |
||
序 跋 類 |
詩 集 序 |
蘭亭集序 |
王羲之 |
前半寫眾人祓禊、曲水流觴事,後半抒發生死無常之慨 |
春夜宴桃李園序 |
李 白 |
李白與諸從弟宴集賦詩所作之序,寫人生苦短,應當及時行樂 |
||
詩 序 |
桃花源記 |
陶淵明 |
〈桃花源詩〉前序,記桃花源詩之本事 |
|
琵琶行并序 |
白居易 |
為〈琵琶行〉詩之本事 |
||
正氣歌并序 |
文天祥 |
說明〈正氣歌〉詩創作緣由 |
||
史傳 前之 序論 |
游俠列傳序 |
司馬遷 |
說明游俠言必信、行必果,能濟人之急,故為之立傳 |
|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
歐陽脩 |
分析後唐莊宗由盛而衰之原因在寵愛伶官,警惕後世君王記取教訓 |
||
附註:〈張中丞傳後敘〉:韓愈為補李翰所作〈張巡傳〉的不足而作,先議後敘,民國82年日大聯考考過,答為「雜記體史論」。然姚鼎《古文辭類纂》分類列入「序跋體」。 |
||||
贈 序 類 |
源起 |
老子有「君子贈人以言」之說 |
||
發端於晉代,而盛行於唐、宋。晉傅玄有〈贈扶風馬鈞序〉 |
||||
性質 |
應用文的一種,一種臨別贈言 |
|||
內容 |
1.贈人以言,表忠告之誼及敬愛之忱 2.以抒情為主,而抒情、說理、敘事無所不包 |
|||
異名 |
蘇洵父名「序」,蘇家因此避諱而不用「序」,改用「引」或「說」,如:蘇洵〈送石昌言北使引〉、蘇軾〈稼說送張琥〉 |
|||
名
篇 |
1.唐‧韓愈: (1)〈師說〉:贈李蟠,闡明從師問學及尊師重道之理 (2)〈送董邵南序〉:以「慕義彊仁」規勸董生應明辨是非,慎擇去留 (3)〈送孟東野序〉:從「物不平則鳴」談起,歷數善鳴者的遭遇,讚揚孟郊的詩歌成就,並對其窮困一生表示惋惜,並加以勸勉 (4)〈送李愿歸盤谷序〉:讚揚李愿的隱居生活,並表達對官場腐敗的憎惡,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2.唐‧柳宗元〈送薛存義序〉:藉為薛存義送行的機會,抒發為官之理,提出官吏「蓋民之役而非以役民」 3.宋‧歐陽脩〈送徐無黨南歸序〉:為學生徐無黨送行所寫。宣揚韓愈「文以載道」的主張,並進一步提出「重道而輕文」、「先道而後文」的見解,批判當時盛行於北宋的西崑體棄道求文、華而不實的浮豔文風 4.宋‧王安石〈同學一首別子固〉:贈曾鞏,說明同學應互相警惕、慰勉以達中庸 5.宋‧蘇軾〈稼說送張琥〉:以富人之田美而多,可以更休為譬喻,勉張琥平居自養,不輕用以待其成,說明為學宜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6.宋‧曾鞏〈贈黎安二生序〉:贈黎、安二生,闡明不拘於時,從事古文之心 7.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藉自己求學之艱,說明為學必須心專,始能業精德成 |
|||
附註:贈序之「序」,不可寫做「敘」 |
(二)漢字形體的演變
漢字是用來記錄漢語的文字,其形體經過多次演變,主要情況如下:
使用年代 |
文字名稱 |
說 明 |
|
殷商時代 |
甲骨文 |
刻畫書寫在龜甲獸骨之上,又稱為「卜辭」。它是我們今日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漢字,這種文字已比較完備,可見在它以前,漢字已經經過相當長期的發展 |
|
商周時代 |
金 文 |
多鑄刻在銅器上,又稱「鐘鼎文」 |
|
周秦 |
東土 |
孔壁古文 |
漢武帝末,魯恭王由孔子宅壁發現。又稱「蝌蚪文」 |
西土 |
籀文 |
相傳為周宣王時太史籀所作,今可見只有《說文解字》中二百二十三字。又稱「大篆」。其餘除部分遺佚外,應當與小篆相同 |
|
秦 |
小篆 |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李斯主張「書同文」,作〈倉頡篇〉,取大篆省改,今全可見於《說文解字》共九千三百五十三字 |
|
漢 |
隸書 |
秦人程邈,在獄中研究改進文字,想把篆書中的圓勻對稱,而做平正,以求書寫時的快捷,以利於一般公文的操作,所以稱之為隸書。在漢朝時隸書是正體字,形體接近於我們現在用的字體。形體脫離六書原則 |
|
漢 |
章草 |
由隸書草寫而成的字體,簡省點畫,保存波勢。各字之間不連屬,流行於西漢。其構造彰明,適用於寫奏章。一說後人據史游的《急就篇》寫出的《急就章》而得名 |
|
漢 |
草書 |
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而筆勢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形成「今草」,即後世通行的「草書」。亦稱為「草體」、「草字」。草書的寫作重形意,千變萬化,不易學習。張芝因善作草書,人稱草聖(一說張旭為草聖) |
|
漢末 |
行書 |
據張懷權《書斷》所載,行書乃是後漢穎川劉德昇所造。以楷書為基礎,加入一些草書的寫法。寫起來比楷書快,又比草書好認。行書是日常運用最多的,書寫時如行雲流水,多連筆、圓轉,所以給人生動活潑之感,是較為自由的字體。以晉‧王羲之最佳 |
|
魏晉 |
楷書 |
又名真書、正書,是由魏、晉開始流傳,書體架構嚴謹,端正整齊。唐、宋以後楷書專指由隸書演變而來的正體書法。唐《開成石經》使用楷書書寫 |
附註:《急就篇》:漢代史游撰,四卷。唐‧顏師古注,宋‧王應麟補注。全書依姓名、衣服、飲食、器用等分類編成三句、四句、七句韻語,以為兒童識字之用。
(三)歷代名書法家──依朝代先後排序
人名朝代 |
簡 介 |
名 篇 |
張 芝 (東漢) |
字伯英。品德高超,與弟張昶並善草書,家中布帛必練字後染。世有「草聖」之稱。王羲之言:「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故仿效之 |
〈八月帖〉,亦稱〈秋涼平善帖〉。書體為章草,六行,八十字。其跡高古可愛,冠絕古今 |
鍾 繇 (三國) |
字元常,三國‧魏人。漢末孝廉,封東武亭侯;入魏時官至太傅,人稱鍾太傅。最善銘石書(隸)、章程書(楷)、行押書(行草)三體,隸書極佳,惟傳世以楷書得名。作品古樸自然,成為書法發展史上,由隸入楷轉型期的新體 |
|
王羲之 (東晉) 二王 |
字逸少,王導之姪,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詩、文、書法並稱於世。行、草尤為精妙。冠絕古今,草書學張芝,楷書學鍾繇。筆勢飄逸如浮雲,矯健如驚龍,人尊為「書聖」 |
〈蘭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王書原本據傳已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時即名於世 |
王獻之(東晉) 二王 |
字子敬,王羲之子。工書法,骨力雖不及其父,但頗有媚趣,世稱「二王」 |
作品有: 〈鴨頭丸帖〉、〈新婦地黃湯帖〉、 〈東山松帖〉、〈洛神賦十三行〉、〈淳化閣帖〉、〈中秋帖〉 |
虞世南 (唐代) 初唐四大家 |
字伯施,唐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年輕時學書於當時著名書法家僧智永(王羲之七世孫),得其真傳,深得「二王」妙旨和智永筆法。太宗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唐初四大家」。日本學界稱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為「初唐三大家」 |
作品有: 〈孔子廟堂碑〉、 〈破邪論〉、 〈汝南公主墓誌〉、 〈摹蘭亭序〉 |
褚遂良 (唐代) 初唐四大家 |
字登善,唐朝政治家、書法家。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其特點是善把虞、歐筆法融為一體,方圓兼備,舒展自如 |
傳世的墨蹟有〈倪寬贊〉、〈大字陰符經〉,還臨摹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
歐陽詢 (唐朝) 初唐四大家 |
字信本,初學「二王」,後兼得篆、隸、魏碑之法,自成一家。筆力險勁,法度森嚴,意態精密,世稱「歐體」 |
〈九成宮醴泉銘〉:千餘年來,為人們臨習楷書的範本 |
薛 稷 (唐代) 初唐四大家 |
字嗣通,為詩人薛道衡曾孫、魏徵外甥。魏徵家富圖籍,多有虞世南、褚遂良墨跡。薛稷窮年模寫,能畫人物、佛像、樹石、花鳥,尤以畫鶴著名,直到五代黃筌以前,薛稷畫鶴無人能及。宋徽宗的「瘦金書」就是由薛稷書法演化而成 |
作品有: 〈杏冥君銘〉、 〈信行禪師碑〉 |
顏真卿 (唐代) |
字清臣,封魯郡公,世稱「顏平原」、「顏太師」、「顏魯公」等。幼年失怙,隨母殷氏寄居舅家。從小立志「齊於古人」,其書法方正端莊,穩重厚實,中宮寬綽,四周形密,如將軍般頂天立地,無愧世人的正面形象,充分的體現出人格內涵 |
〈麻姑仙壇記〉用筆融篆籀於楷法,寓寄逸於剛正,具森嚴壯美之氣象,譽為「顏碑第一」 祭姪文稿人稱「天下第二行書」(行草) |
柳公權 (唐代) |
初學王羲之,並精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書法結構遒勁、落筆清朗雄秀,而且字字嚴謹、一絲不苟,人稱「柳體」。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 |
〈玄祕塔碑〉用筆瘦勁峻拔,精悍有神,風格遒勁剛健,為柳書代表 |
張 旭 (唐代) |
是中唐時著名書法家,有「草聖」之稱。以豪飲而知名。在杜甫的詩作〈飲中八仙歌〉中,張旭是其中一位被描寫的人物。他以草書聞名,據《新唐書》記載,張旭喜歡在酒醉之後書寫作品,稱之為「狂草」,有時會用頭髮書寫作品。他的書法多以奇形怪狀、粗細對比誇張、以及充滿情感的線條相連 |
作品有: 〈古詩四帖〉、 〈千字文〉、 〈郎官石柱記〉、 〈悲清秋賦〉 |
蘇 軾 (宋代) |
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顔真卿等,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
〈黃州寒食帖〉被稱「天下第三行書」 |
黃庭堅 (宋朝) |
書法博采眾長,結體中宮緊湊而外圍寬博,用筆左右縱橫,以側險取勢,縱橫奇倔,字體開張,筆法瘦勁,自成風格 |
〈花氣詩帖〉 |
米 芾 (宋代) |
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史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石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蘇軾將他的書法與鍾繇、王羲之並稱。亦工畫,山水人物,自成一家,作山水樹木簡略,雲山掩映,世稱「米家雲山」 |
〈苕溪帖〉 |
蔡 襄 (宋代) |
字君謨,福建仙遊人。初學周越,後學顏真卿、虞世南、王羲之,書風典雅,內涵奇韻,極具法度,在當時即被推為「本朝第一」 |
〈澄心堂紙帖〉、 〈泉州萬安橋記〉 |
宋徽宗 趙 佶 (宋代) |
初學唐‧薛稷,後變其法度所成之字體,以畫蘭竹之法寫字,勁瘦挺拔,筆鋒森然,字體修長,並吸收了褚遂良、薛稷、黃庭堅等人的風格,並創出新意,運筆挺勁犀利。筆道瘦細峭硬而有腴潤灑脫的風神,自成一家,自號「瘦金書」,亦稱「瘦金體」。此書體以形象論,本應為「瘦筋體」,以「金」易「筋」,是對御書的尊重 |
〈閨中秋月詩帖〉 |
趙孟頫 (元代) |
書畫詩文大家,字子昂,以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為楷模,以楷書、行書成就最高,清新雋永,遒媚秀麗,他被譽為「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復二王之古,開一代風氣。」畫主張力求古意,秀逸古雅,並以書法入畫 |
書西晉著名文學家潘岳〈閒居賦〉 |
金 農 (清代) 揚州八怪 |
字壽門,號冬心,居當時畫壇首席,人稱「揚州八怪」之首。博學多才,善詩詞,精鑑古,喜收藏,工書畫,收藏金石文字達數千卷。書法工隸、楷,隸以樸厚見長,楷多隸意,自創一格,號稱「漆書」。五十歲後始作畫,自題仿作,實具新意,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等,筆墨拙厚淳樸,布局構圖,別出心裁。傳世書跡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 |
作品有: 〈冬心先生集〉、 〈冬心雜畫題記〉、 〈冬心齋硯銘〉 |
鄭 燮 (清代) 揚州八怪 |
清初「揚州八怪」之一,以詩書畫聞名於世。自創「六分半書」,即漢八分雜入楷行草,三分之中,二分隸,一分楷,形成一種極富個性化的書體,獨步書壇 |
「難得糊塗」匾額-十足展現了他睿智、幽默、獨特的處世哲學 |
臺靜農 (民國) |
字伯簡,晚號靜者,書畫家。由於學識淵博,眼界遼闊,其精神氣度、飽經風霜的生命力,都散發在他的書法作品中;或磅礴大氣,或遒麗勁拔,隨意抒寫,自遣鬱結。擅畫梅,墨梅蒼雅有韻 |
|
附註:唐楷四大家:顏真卿、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 北宋四大書法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 揚州八怪:因為清代的江蘇揚州,為江南經濟、文化的中心,當時畫家亦多集中此地。部分畫家風格脫俗,不拘泥古法,被當時人視為畫壇的「偏師」、「怪物」,遂有「揚州八怪」之稱(包括金農、羅聘、鄭燮、閔貞、汪士慎、高鳳翰、黃慎、李鱓、李方膺、高翔等人,實際上不止八人)。他們不但能詩,亦擅書法或篆刻,其筆墨技法對近代寫意花卉影響很大 |
(四)以官名或官地稱呼者──依朝代排序
人 名 |
稱 呼 |
說 明 |
賈 誼 |
賈太傅(官名) |
曾任長沙王太傅 |
賈長沙(官地) |
曾任長沙王太傅 |
|
孫 權 |
孫討虜(官名) |
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 |
阮 籍 |
阮步兵(官名) |
曾任步兵校尉 |
嵇 康 |
嵇中散(官名) |
曾拜中散大夫 |
孔 融 |
孔北海(官地) |
曾任北海相 |
王羲之 |
王右軍(官名) |
曾任右軍將軍 |
陶淵明 |
陶彭澤(官地) |
曾任彭澤縣令 |
駱賓王 |
駱臨海(官地) |
曾任臨海縣丞 |
魏 徵 |
魏鄭公(官地) |
曾被封鄭國公 |
杜 甫 |
杜拾遺(官名) |
曾任左拾遺 |
杜工部(官名) |
曾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 |
|
王 維 |
王右丞(官名) |
曾任尚書右丞 |
劉禹錫 |
劉賓客(官名) |
曾任太子賓客 |
白居易 |
白司馬(官名) |
曾任江州司馬 |
柳宗元 |
柳柳州(官地) |
曾任柳州刺史 |
顏真卿 |
顏太師(官名) |
曾任太子太師 |
段秀實 |
段太尉(官名) |
死後追贈太尉 |
韋應物 |
韋蘇州(官地) |
曾任蘇州刺史 |
岑 參 |
岑嘉州(官地) |
曾任嘉州刺史 |
賈 島 |
賈長江(官地) |
曾任長江縣主簿 |
柳 永 |
柳屯田(官名) |
曾任屯田員外郎 |
蘇 軾 |
蘇學士(官名) |
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 |
蘇 轍 |
蘇黃門(官名) |
曾任黃門侍郎 |
王安石 |
王荊公(官地) |
曾被封荊國公 |
文天祥 |
文少保(官名) |
曾被封為少保、信國公 |
(五)「聖」人──依朝代先後排序
稱 呼 |
人名、朝代 |
說 明 |
酒聖 |
杜 康 (傳說是夏朝) |
據民間傳說和歷史資料記載,杜康又名少康,夏朝人,據《史記‧夏本紀》及其他歷史文獻記載,是夏朝第四位國王帝相在位的時候,發生了一次政變,帝相被殺,那時帝相的妻子後緡氏已身懷有孕,逃回娘家「虞」,生下了兒子,因希望他能像爺爺仲康一樣有所作為,所以取名少康。少年的杜康以放牧為生,帶的飯食掛在樹上,常常忘了吃。一段時間後,少康發現掛在樹上的剩飯變了味,產生的汁水竟甘美異常,這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反覆地研究思索,終於發現了自然發酵的原理,遂有意識地進行效仿,並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從而奠定了杜康中國釀酒業開山鼻祖的地位,其所造之酒也被命名為「杜康酒」(《說文解字》注:「杜,甘棠也。」) |
至聖 (文聖) |
孔 子 (春秋‧魯國) |
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其儒家學說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指導中國人的思想逾兩千餘年。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訂定禮、樂,刪修《春秋》。其思想言行由學生將之記載在《論語》中 |
復聖 |
顏 淵 (春秋‧魯國) |
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歲。天資聰明,敏而好學,能聞一而知十,不遷怒,不貳過,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不改其讀書之樂。稱「復」,是因他能做到「克己復禮為仁」的最高功夫 |
宗聖 |
曾 子 (春秋‧魯國) |
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六歲。天性至孝,家境貧困,靠勞力為生。能領悟並傳述孔子的忠恕之道,以教授子思。《大學》和《孝經》是孔門學說中精闢的兩部著作,孔子在傳授道統時特別對曾子口述,而由曾子筆述成書。是孔子道統的繼承人,後世尊他為「宗聖」 |
述聖 |
子思(孔伋) (春秋‧魯國) |
為曾參弟子,作《中庸》。《中庸》乃儒家人生哲學、傳授孔門心法的名著,宋明理學家奉為圭臬。因述聖祖之業,後世稱為「述聖」 |
兵聖 |
孫 武 (春秋‧吳國) |
所著《孫子兵法》包含著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思想內容。受歷代兵學家、軍事家推崇。今已翻譯成29種文字,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孫武被後人尊崇為「兵聖」、「兵家之祖」和「兵家之師」 |
亞聖 |
孟 子 (戰國‧鄒國) |
其學說是尊王賤霸、重仁義、輕功利。主張人性本善,政治主張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其一生遭遇和孔子極為相似,盡力宣揚並光大儒學,後世儒家每以孔、孟並稱,尊他為「亞聖」 |
謀聖 |
張 良 (西漢) |
祖與父相繼為韓五世之相。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博浪狙擊秦始皇未中,後佐助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後遁隱深山,與世隔離。張良為謀士的楷模,被後人尊為「謀聖」 |
史聖 |
司馬遷 (西漢) |
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曾向今文家董仲舒學《公羊春秋》,向古文家孔安國學《古文尚書》。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令,發憤著書,完成《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正史之祖,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 |
賦聖 |
司馬相如 (西漢) |
字長卿,西漢辭賦名家,其〈子虛賦〉得漢武帝讚賞,為漢武帝作〈上林賦〉,拜為郎,深得漢武帝信任。後又為失寵的漢武帝皇后陳阿嬌寫了著名的〈長門賦〉。揚雄稱其賦:「如孔氏之門用賦也,則賈誼升堂,相如入室矣。」(《法言‧吾子》) |
木聖 (科聖) |
張 衡 (東漢) |
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在西元117年張衡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一臺利用水力推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西元138年在京都洛陽又製造了「候風地動儀」,能準確地報告西方千里之外發生的地震。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力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傳說他還製造過指南車、記里鼓車等,因其機械製造水準很高,被尊稱為「木聖」 |
醫聖 |
張仲景 (東漢) |
勤奮好學,少年時向同郡張伯祖學醫,盡得其傳。其所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是人類醫藥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的醫學典籍,他第一次系統地、完整地闡述了流行病和各種內科雜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治療原則和治療方法,並為後世臨床各科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唐、宋以後將此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後世醫學者將之奉為醫經) |
草聖 |
張 芝 (東漢) (一說張旭) |
書學崔瑗、杜操之法,以臨池學書,池水都成墨色而著稱,最擅長今草,被後人尊為「草聖」 |
武聖 |
關 羽 (東漢末) |
蜀國大將,以忠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曹操奏請漢獻帝封其為漢壽亭侯,後主劉禪追諡為壯穆侯,與孔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 |
書聖 |
王羲之 (東晉) |
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是宰相王導之姪,幼時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後來「兼撮眾法,備成一家」 |
藥聖 |
孫思邈 (唐朝) |
隋、唐兩代大醫學家,學識淵博,品德高尚。隋、唐兩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卻無心仕途,晚年從事醫學著述,他有高尚的醫德,其所著《大醫精誠》一書中云:「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悽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人稱「藥王」、「真人」、「藥聖」,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其《千金要方》是中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 |
詩聖 |
杜 甫 (唐朝) |
字子美,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詩多傷時憂國、描繪離亂之作,有「詩史」之稱。集古今詩學之大成,各體無不精美,尤以律詩見長。風格沉鬱頓挫、蒼涼雄渾 |
茶聖 |
陸 羽 (唐朝) |
陸羽是個棄兒,自幼無父母,被唐代名僧積公大師所收養。積公好茶,所以陸羽很小便習得茶藝。陸羽有志於儒學研究,故在十一、二歲時離開寺院,受許多詩人、藝術的薰陶,把茶與藝術結為一體,耗一生之功完成世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
草聖 |
張 旭 (唐朝) |
以草書而聞名。唐朝文宗皇帝發出一道詔書,言: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斐旻的劍舞可成為天下的「三絕」 |
畫聖 |
吳道子 (唐朝) |
又名道玄,畫史尊稱吳生。少孤貧,初為民間畫工,年輕時即有畫名,後從事壁畫創作。開元年間以善畫被詔入宮廷,曾隨張旭、賀知章學習書法,通過觀賞公孫大娘舞劍器,體會用筆之道。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據載他曾於長安、洛陽兩地寺觀中繪製壁畫多達300餘堵,奇形怪狀,沒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獄變相〉聞名於時 |
(六)中國民俗節慶
名 稱 |
日 期 |
活 動 |
除 夕 |
農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 |
當天下午要「辭年」,拜謝祖先及神明這一年來的保佑。晚上「吃年夜飯」,異鄉遊子也要趕回家團聚,趕不回來的,家人要替他擺一副碗筷,以示全家團圓。而後長輩發紅包給晚輩。當晚一家人不睡覺,「守歲」守到天亮以迎接新年到來 |
春 節 |
農曆正月初一 |
祭祖、拜年、飲屠蘇酒、椒柏酒 |
元宵節 (上元節) |
農曆正月十五日 |
吃元宵,賞花燈、射燈謎。是春節的最後一個高潮,所以又稱「小過年」,也稱「燈節」 |
頭 迓 (頭牙) |
農曆二月初二 |
迓,迎接。牙是「迓」的訛寫。祭祀土地公稱為「做迓」。農曆二月初二,稱為「頭迓」,與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迓相對,是祭祀土地公,以求福祉的民間習俗 |
祓禊 (禊禮) |
農曆三月上旬巳日(魏、晉後改為三月三日) |
到水邊舉行祓禊活動,以驅邪避怪,祓除疾病與不祥,又稱「禊日」。到水邊飲酒賦詩,曲水流觴 |
寒食節 |
農曆四月清明節前一日 |
紀念介之推,禁火,吃冷食。《天寶遺事》:「宮中至寒食節,競設鞦韆為樂,帝(唐玄宗)常呼為半仙之戲。」盪鞦韆是古人在寒食或清明節的活動 |
清明節 |
國曆四月五日或前後 |
早上拜祖先牌位,再去掃墓祭祖,使後輩能慎終追遠。這一天是為「死」人而祭,又叫「死節」。「踏青」,古代婦女平日不可隨便出遊,清明節則可出外踏青,以解深閨之愁煩 |
端午節 (端陽) |
農曆五月五日 |
紀念屈原,包粽子、龍舟競渡。家門口掛菖蒲和艾草,及「鍾馗」畫像,成人飲雄黃酒、小孩佩帶香包以避邪。臺灣有「打午時水」的風俗,取端午節中午的井水,據說有治病的療效;另外若能在正午將雞蛋直立起來,表示來年有好運氣 |
七夕 (乞巧節) |
農曆七月七日 |
又名七巧節或七姐誕、女兒節,源自於牽牛、織女的愛情故事,是中國的情人節。古代女子在此日會向七姐(織女)供獻祭品,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 |
中元節 (鬼節) |
農曆七月十五日 |
佛教徒稱之為盂蘭盆節,「盂蘭盆節」一詞,來自佛經中的目蓮救母故事,是梵文 Ulambana 的音譯,原意為「救倒懸」,也就是解救在地獄裡受苦的鬼魂。此日普渡亡魂、放水燈、放法船(以綿紙紮糊而成,取其慈航普渡之意) |
中秋節 (月節) |
農曆八月十五日 |
古時稱為仲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團圓節。起源於「嫦娥奔月」,此日吃月餅、吃柚子、賞月、賞桂花 |
重陽節 (登高節) |
農曆九月九日 |
相傳是由東漢時桓景和費長房故事而來,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吃重陽糕、放風箏,配掛茱萸等習俗,以消災避厄。今為敬老節 |
下元節 |
農曆十月十五日 |
相傳是「水官大帝」下凡人間為民解厄之日,因此又稱「消災日」。這天,家家戶戶會準備香燭祭品拜祀三界公之一的水官大帝,以求平安。(道家有三官: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有祭祀大禹(此日為禹的誕辰)、做糍粑贈送親友等習俗 |
尾 迓 (尾牙) |
農曆十二月十六日 |
相對於農曆二月初二的「頭牙」。祭祀土地公稱為「做迓」。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的最後一次做迓,故稱為「尾迓」。此日家家戶戶都以三牲祭拜土地公,各行業的老闆則藉此日宴請員工,感謝他們一年來的辛勤 |
四、課文深究
〈蘭亭集序〉全文分兩大部分。前半部分敘蘭亭宴集情景,乃是實寫。這部分以一「樂」字為基調。
第一段 |
起筆先敘宴集之時令、地方及事由,筆調從容沉穩。接著寫與會人士。「群賢」二字非浮泛之奉承,是表明諸人與己意氣相投,否則雖有良辰美景亦不足為樂。下面再敘蘭亭地理環境及景物,主體是山水。其山如何?「崇」與「峻」只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賦予山嶺盎然生氣。其水如何?「清」與「激」亦為本色形容,而「映帶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彩飛動。 |
第二段 |
再下描述當日天氣。「是日也」三句具承上啟下之功用。就承上而言,山水姿容如此清麗,人們心情如此欣快,均與晴和之天氣相關。就啟下而言,由「天」、「氣」而及於下文之「宇宙」,顯得緊密而自然。最後寫宴集之感受。仰觀宇宙,俯察萬物,是極視覺之娛;竹木蕭蕭,流水潺潺,是盡聽覺之樂。 |
這一部分層次清晰,外在的特色則是簡練。內在的特色,還在於其格調之淡雅。三月江南,想那山間水渚,該有多少鮮花吐豔,真是「奼紫嫣紅開遍」!但在此處,得寓作者之目者,唯山、水、林、竹、天、風而已。即使繪竹,亦只言其修而棄其綠;寫水,亦只言其清而棄其碧。一切過於濃厚之色不用,這是色調的淡雅。蘭亭宴集,可謂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美齊臻,但作者之喜悅不過分,這是心境的淡雅。晉人對王羲之其人的情性,有「清鑑貴要」之評(世說新語‧賞譽)。文字格調之淡雅,正是作者情性的體現。
後半部分抒發宴集之後的感觸,是為虛寫。這部分則以一個「悲」字為基調。
第三段 |
上文方言樂,此處忽言悲,表面看來突兀,實際卻不難理解。蘭亭聚飲,自是樂事,然有聚必有散,世間「沒有不散的筵席」。聚會難而短,分散易而長。這種歡聚難常的感觸已經使人情緒低落;而由聚散再想到人生之短促,死生的懸隔,更令人悲從中來。 |
這部分文字的特色,在於作者將其悲傷之思的產生,寫得迴環曲折,感動人心,首先從蘭亭聚會聯想到現今人們彼此相處,時間非常短促。而相處的方式亦不相同:好靜者常在內室清談,好動者喜在山林遨遊。雖然人們情趣不同,相聚方式各異,但都具有共同之處,那就是遇到喜歡的事物就心滿意足,不知老之將至,等到對所遇事物產生厭倦,感情隨事物之變化而變化時,無盡的感慨就產生了。先前喜歡的事物,轉瞬變為陳舊的過去,這已經不能不令人感慨萬分,更何況隨著世界的變化,任何人都難免一死呢!
第四段 |
接著,作者眼光上移至古昔。他從古人留下的文章看到:古人亦為人生變化而興嘆生悲,這和當今人的情況完全契合無異。既然古今一例為人生無常而興嘆生悲,可見莊周所謂的死生一樣、壽夭等同的說法,乃是虛妄難信之辭。下面,作者又將眼光移至未來。他推想將來之人其情感變化必和古今之人相同;將來之人,亦將面臨今人之文而感傷,如此無情的變遷再次引起作者的悲嘆。至此,其筆勢一收,順勢點明其記錄諸人名爵、詩作,以及作序之旨: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就應記錄下來,以免湮沒不彰,同時也使將來之人,能夠了解我心中的感觸。這部分文字從蘭亭宴集發端興感,從今人及於古人,再及於後人,最後回到蘭亭宴集而收筆,舒卷自如,辭氣暢達。在深沉的慨嘆之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從而與上文的樂生之旨契合無間了。 |
兩晉時期,駢儷藻飾之風已經盛行。〈蘭亭集序〉在修辭上不尚藻飾,不堆砌故實;在句法上駢散兼行而以散句為主,這種素樸自然的形式與其內容構成了和諧的統一確實是一篇「不類常流」的佳作。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
字 義 |
例 句 |
觴 |
酒杯 |
引以為流「觴」曲水(王羲之‧蘭亭集序) |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
||
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錢公輔‧義田記) |
||
平公提「觴」而起為師曠壽(韓非子‧十過) |
||
銜「觴」賦詩,以樂其志(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
||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
||
飲酒 |
「觴」詠罷來賓閣閉,笙歌散後妓房空(白居易‧老病幽獨偶吟所懷詩) |
|
把酒不能「觴」,送目問行李(范成大‧九月三日宿胥口始聞雁) |
||
以酒飲人,向人敬酒 |
故就酒家「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
|
(楚襄王)謂宋玉曰:寡人欲「觴」群臣,何以娛之(傅毅‧舞賦) |
||
以晏子之觴而「觴」桓子(錢公輔‧義田記)【此處有「罰酒」的意思】 |
||
向 |
先前 |
「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王羲之‧蘭亭集序) |
便扶「向」路,處處誌之(陶淵明‧桃花源記) |
||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陶淵明‧桃花源記) |
||
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孰愈(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 |
||
淒淒不似「向」前聲(白居易‧琵琶行) |
||
不復「向」時之坦夷(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
||
「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林景熙‧蜃說) |
||
始悟「向」之倒峽崩崖(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
||
始悟「向」之倒峽崩崖,轟耳不輟者,是硫穴沸騰聲也(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
||
崇尚、重視 |
貴遠賤今,「向」聲背實(曹丕‧典論‧論文) |
向 |
接近 |
在一個晴好的五月的「向」晚(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閒話) |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 |
||
月淡寒輕,漸「向」曉,漏聲寂寂(歐陽脩‧御帶花) |
||
臨、朝著 |
「向」河梁,回頭萬里(辛棄疾‧賀新郎) |
|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李白‧長干行) |
||
人心所「向」;民心「向」背 |
||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上范希文) |
||
「向」人嬌杏花,撲人衣柳花(馬致遠‧題西湖‧慶東原) |
||
假使 |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李斯‧諫逐客書) |
|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蘇洵‧六國論) |
||
「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柳宗元‧黔之驢) |
||
嚮往 |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
|
信 |
確實、實在 |
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王羲之‧蘭亭集序) |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論語‧顏淵) |
||
「信」人力足以補天事之窮(曾國藩‧曾國藩日記‧己巳四月) |
||
隨意 |
「信」手把筆,隨意亂書(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
|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白居易‧琶琵行) |
||
暖日宜乘轎,春風堪「信」馬(馬致遠‧題西湖‧慶東原) |
||
「信」口說的,就夠他著迷好幾個月了(張曉風‧給我一個解釋) |
||
再宿 |
雖途逕「信」宿,猶望見此物(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
|
消息 |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李煜‧清平樂) |
|
信使、使者 |
丞相語郗「信」(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
|
真實 |
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
|
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曾鞏‧墨池記) |
||
其「信」然邪,其夢邪(韓愈‧祭十二郎文) |
||
相信、信任 |
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司馬光‧訓儉示康) |
|
願陛下親之「信」之(諸葛亮‧出師表) |
||
既至欣然,始「信」耳聞之不如親見矣(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
||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論語‧顏淵) |
||
約定、約信 |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 |
|
誠信、信實 |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李白‧長干行) |
|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 |
||
致 |
情致 |
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王羲之‧蘭亭集序) |
招致,獲致,求得 |
「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李斯‧諫逐客書) |
|
吾故謂非君所能「致」也(杜光庭‧虬髯客傳) |
||
奉獻 |
事君能「致」其身(論語‧學而) |
|
引見 |
李郎能「致」吾一見否(杜光庭‧虬髯客傳) |
|
備 |
乃「致」酒延焉(杜光庭‧虬髯客傳) |
|
推極 |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大學‧經一章‧大學之道) |
|
一 |
全、整個 |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王羲之‧蘭亭集序) |
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范仲淹‧岳陽樓記) |
||
拂了「一」身還滿(李煜‧清平樂) |
||
「一」心以為有鴻將至(孟子‧告子上) |
||
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荀子‧勸學) |
||
王自臨觀,空「一」府隨之(宋濂‧秦士錄) |
||
一樣、相同 |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王羲之‧蘭亭集序) |
|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
||
純一、專一 |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大禹謨) |
|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 |
||
助詞,表加強語氣(何其、多麼) |
使君「一」何愚(樂府詩‧陌上桑) |
|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
||
統一 |
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 |
|
看成一樣 |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王羲之‧蘭亭集序) |
|
一旦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
量詞 |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陽樓記) |
|
不畏懼高樓的粉身碎骨,「一」躍而下(黃永武‧一夕情話) |
||
麒驥「一」躍,不能十步(荀子‧勸學) |
||
竟然 |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李白‧與韓荊州書) |
|
修 |
長、高 |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王羲之‧蘭亭集序) |
前有喬松十餘株,「修」竹千餘竿(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
||
「修」短隨化(王羲之‧蘭亭集序) |
||
鄒忌「修」八尺有餘(戰國策‧齊策) |
||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魏學洢‧核舟記) |
||
修養、培養、 學習 |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學‧經一章‧大學之道) |
|
忌者畏人「修」;怠者不能「修」(韓愈‧原毀) |
||
治理、整治 |
瞽史教誨,耆艾「修」之(國語‧周語上‧召公諫厲王弭謗) |
|
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
||
興建、建造 |
乃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 |
|
整修、修理 |
因家裡有幾件樂器壞了,要借重老爹「修」一修(吳敬梓‧儒林外史) |
|
吾妻死,室壞不「修」(歸有光‧項脊軒志) |
||
循;遵循 |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
|
舉行 |
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王羲之‧蘭亭集序) |
|
之 |
此,這 |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詩經‧周南‧桃夭) |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經‧小雅‧蓼莪) |
||
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曾鞏‧墨池記) |
||
的,介詞 |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詩經‧小雅‧蓼莪) |
|
於,介詞,對於 |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禮記‧大學) |
|
於,介詞,在 |
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荀子‧勸學) |
|
之 |
往、至 |
及其所「之」既倦(王羲之‧蘭亭集序)【此指「追求、嚮往」】 |
子欲子之王「之」善與(孟子‧滕文公下)【此指「學習」】 |
||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鴻門宴) |
||
臣請「之」舍取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
||
吾將瞷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
||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 |
||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論語‧雍也) |
||
則寡人將去此而何「之」(韓詩外傳選) |
||
吾欲「之」南海,何如(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
||
助詞(一說:介詞,不等於「的」) |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百里也(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姪) |
|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 |
||
助詞,表賓語提前 |
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
|
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
||
技經肯綮「之」未嘗(莊子‧庖丁解牛) |
||
語氣詞,無義 |
頃「之」,持一象笏至(歸有光‧項脊軒志) |
|
燭「之」武退秦師(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詩經‧小雅‧蓼莪) |
||
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詩經‧小雅‧蓼莪) |
||
代名詞 (可代人、事、時、地、物)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
與 |
結交、交好 |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王羲之‧蘭亭集序) |
和 |
余宗老塗山,左公甥也,「與」先君子善(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
|
贊同、稱許 |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
|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論語‧先進) |
||
「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
||
迷途知返,往哲是「與」(丘遲‧與陳伯之書) |
||
給 |
憶昔封書「與」君夜(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
|
既以「與」人己愈多(老子‧第八十一章) |
||
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儒林外史‧范進中舉) |
||
親附 |
失其所「與」,不知(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
「與」嬴而不助五國(蘇洵‧六國論) |
||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賈誼‧過秦論) |
||
對待 |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 |
|
幫助 |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
|
等待 |
日月逝焉,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
|
類也 |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戴‧西銘) |
|
通「舉」,推舉 (ㄐㄩˇ) |
選賢「與」能(禮記‧禮運‧大同與小康) |
與 |
參與,相關 (ㄩˋ) |
此則人之變也,風何「與」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盡心上) |
||
仕而家居俟代者「與」焉(錢公輔‧義田記) |
||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禮記‧禮運‧大同與小康) |
||
所以 |
何以,為何 |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諸葛亮‧出師表) |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蘇軾‧留侯論) |
||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韓愈‧師說) |
||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老子‧第六十六章) |
||
因此、因而。常與「因為」連用,表示因果關係 |
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荀子‧哀公) |
|
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歐陽脩‧縱囚論) |
||
因為人太多,「所以」說的甚麼話都聽不清楚(老殘遊記‧第二回) |
||
用此,用來 |
「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王羲之‧蘭亭集序) |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
||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諸葛亮‧出師表) |
||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李斯‧諫逐客書) |
||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李斯‧諫逐客書) |
||
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中庸‧第二十章) |
||
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蘇軾‧教戰守策) |
||
王公貴人「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蘇軾‧教戰守策) |
||
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蘇軾‧教戰守策) |
||
孝者,「所以」事君也(大學‧傳之九章) |
||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蘇軾‧留侯論) |
||
作為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 |
|
左右 |
左方與右方 |
卓膂力過人,雙帶兩鞬〔ㄐㄧㄢ,箭囊〕,「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後漢書‧董卓傳) |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詩經‧周南‧關雎) |
||
稱跟從的侍者 |
「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
||
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史記‧項羽本記) |
||
「左右」又為社鼠而間〔ㄐㄧㄢˋ,窺伺〕主之情(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
||
然則人主無威,而重在「左右」矣(韓非子‧三守) |
||
書札中常用的稱謂敬辭,不直言對方本人,而稱其侍者,以示尊敬 |
是故不敢匿意隱情,先以聞於「左右」(史記‧張儀傳) |
|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戰國策‧燕策二) |
||
南中向接好音,法遂遣使問訊吳大將軍(吳三桂),未敢遽通「左右」(史可法‧復多爾袞書) |
||
法且感且愧;懼「左右」不察,謂南國(南明政權)臣民,偷安江左(史可法‧復多爾袞書) |
左右 |
反正 |
「左右」是死,索性說了(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
控制、指揮 |
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國語‧越語上) |
|
上下、光景,表示約略之數 |
語稱上世之人侗長佼好,堅彊老壽,百歲「左右」(王充‧論衡‧齊世) |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卓 |
ㄉㄠˋ |
嗟悼、悼念 |
ㄉㄧㄠˋ |
尾大不掉 |
|
ㄋㄠˋ |
陷身泥淖 |
|
ㄓㄠˋ |
桂棹(櫂)蘭槳 |
|
ㄓㄨㄛˊ |
卓(啅)爾不群、卓越、倬詭〔超絕奇特〕、焯見〔明達的見解〕、踔厲風發、雀啅〔啄食〕香花、焯焯〔光明彰著貌〕、騰趠〔跳躍〕 |
|
ㄔㄨㄛˋ |
綽綽有餘、逴犖〔非常高超。犖,音ㄌㄨㄛˋ〕、婥(綽)約〔柔媚婉約〕 |
|
吳 |
ㄨˊ |
蜈蚣、吳國 |
ㄨˋ |
勿誤(悞)樵蘇 |
|
ㄩˊ |
娛樂 |
|
耑 |
ㄉㄨㄢ |
端正 |
ㄊㄨㄢ |
水流湍急 |
|
ㄓㄨㄟˋ |
惴慄 |
|
ㄓㄨㄢ |
顓頊〔五帝之一,相傳為黃帝之孫。頊,音ㄒㄩˋ〕、耑此〔「耑」通「專」〕 |
|
ㄔㄨㄞˇ |
揣(椯)摩 |
|
ㄔㄨㄞˋ |
踹了一腳 |
|
ㄔㄨㄢˊ |
逸興遄飛、策馬遄征 |
|
ㄔㄨㄢˇ |
苟延殘喘 |
|
吾 |
ㄨˊ |
支吾其詞、錕鋙〔寶劍〕、鼯鼠、魁梧、唔〔表驚訝〕、娪女〔美女〕、峿山 |
ㄨˇ |
牾(啎、捂、逜)逆、捂住 |
|
ㄨˋ |
晤言一室之中、執迷不悟、寤(逜)寐、焐暖〔使溫暖〕 |
|
ㄩˇ |
語言、囹圄〔監牢、監獄。囹,音ㄌㄧㄥˊ〕、齟齬〔意見不合。齟,音ㄐㄩˇ〕 |
|
ㄩˋ |
語汝 |
|
亥 |
ㄍㄞ |
垓下歌、言簡意賅、應該 |
ㄎㄜˊ |
咳(欬)唾成珠〔言談或文詞優美〕 |
|
ㄎㄜˋ |
刻不容緩、刻舟求劍 |
|
ㄎㄞˋ |
謦欬〔談笑聲。謦,音ㄑㄧㄥˋ〕 |
|
ㄏㄜˊ |
彈劾、核仁、障閡 |
|
ㄏㄞ |
咳聲嘆氣 |
|
ㄏㄞˊ |
放浪形骸、骸骨、孩提、下頦 |
|
ㄏㄞˋ |
驚駭、亥豕魯魚、氦元素 |
癸 |
ㄍㄨㄟˇ |
癸丑 |
ㄎㄨㄟˊ |
眾目睽睽、揆度〔ㄉㄨㄛˋ〕、向日葵、暌違 |
|
甹 |
ㄆㄧㄥ |
娉婷、伶俜〔飄零孤單的樣子〕 |
ㄆㄧㄥˋ |
聘請 |
|
ㄔㄥˇ |
遊目馳騁 |
|
差 |
ㄐㄧㄝ |
嗟悼 |
ㄔㄚ |
差錯 |
|
ㄔㄚˊ |
槎枒〔形容參差錯雜。枒,音一ㄚˊ〕 |
|
ㄔㄞ |
差遣 |
|
ㄔㄞˋ |
病瘥(差)〔病癒〕 |
|
ㄘ |
參差 |
|
ㄘㄨㄛ |
搓湯圓、切磋、蹉跎、景差 |
|
ㄘㄨㄛˊ |
嵯峨〔山勢高峻的樣子。峨,音ㄜˊ〕 |
七、修辭舉隅──對偶修辭(標準從寬)
定義 |
將字數相等,句法相似,意義相關的詞、句,成雙排列在一起,叫做「對偶」 |
|
例句 |
句中對 (當句對) |
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朗氣清、遊目騁懷、世殊事異(王羲之•蘭亭集序) |
單句對 (上下兩句對偶) |
◆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王羲之•蘭亭集序)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王羲之•蘭亭集序) ◆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王羲之•蘭亭集序)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王羲之•蘭亭集序) |
|
隔句對 (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 |
◆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蘭亭集序)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佛家語)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
|
長對 (長偶對) (六句以 上,奇數 句對奇數 句,偶數 句對偶數 句) |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 ◆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李密•陳情表)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 |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一)有關「書法」的成語
入木三分 |
本形容筆力遒勁。後比喻評論深刻中肯或描寫精到生動。 喻文字書畫之精深。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祝版:書寫祝文的版子。 |
力透紙背 |
謂書法之筆力蒼勁,也可喻文章深刻有力,可透紙背。清‧趙翼《甌北詩話‧陸放翁詩》:「意在筆先,力透紙背。」 |
尺幅千里 |
意同咫尺萬里,在尺長的畫面上,描繪著千里般寬廣的景物。指篇幅雖短而內容豐富,氣勢遠大。讚美畫家能把千里曲折重疊的山水,表現在咫尺的紙張畫幅中。唐‧徐安貞〈題襄陽圖〉詩:「圖書空咫尺,千里意悠悠。」 |
吉光片羽 |
比喻殘餘僅見的文章或書畫等藝術珍品。吉光,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吉光片羽指神獸的一毛。明‧陳繼儒《泥古錄》:「然亦吉光片羽也。」 |
簪花妙格 |
喻書法娟秀妍麗。明‧王彥泓詩:「含毫愛學簪花格。」 |
如錐畫沙 |
字體蒼勁,筆力雄威。〈續書詩〉:「用筆如錐畫沙。」 |
筆走龍蛇 |
形容書法之雄壯貌。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出自唐‧李白〈草書歌行〉:「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 |
顏筋柳骨 柳骨顏筋 顏精柳骨 |
唐代顏真卿、柳公權的書法,筆力遒勁,故稱為「顏筋柳骨」。宋‧范仲淹〈祭石學士文〉:「曼卿之筆,顏精柳骨,散落人間,寶為神物。」 |
仙露明珠 |
比喻書法晶瑩圓潤。 |
畫龍點睛 |
南朝‧梁‧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壁上畫龍,並為其中二龍點上眼睛,龍便破壁乘雲飛去的故事。見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後用以比喻繪畫、作文時在最重要之處加上一筆,使全體更加生動傳神。 |
龍飛鳳舞 |
原形容氣勢奔放雄壯。現多形容書法筆勢活潑生動。 |
運筆如飛 |
形容書法寫作之快、運筆流暢。 |
春蚓秋蛇 |
比喻書法拙劣,如蚯蚓和蛇般彎曲。語本《晉書‧王羲之傳》:「子雲近出,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 |
信筆塗鴉 |
隨手胡亂書寫或作畫。比喻筆法拙劣。常用作自謙之詞。 喻字書寫得很惡劣。盧仝〈示添丁〉詩:「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 |
婢學(作)夫人 |
原指婢女學作夫人,雖處其位,但舉止行為卻不夠莊重優雅。後常用來譏笑書畫作品模仿不真,筆法局促。宋‧邵桂子《雪舟脞語》:「評書者謂羊欣書似『婢學夫人』。」 |
蠅頭小楷 |
字體細小的楷書。清‧李斗《揚州畫訪錄》:「年七十,能作蠅頭小楷。」 |
善書者不擇筆 |
喻會寫字的人,不問紙筆好壞。 |
翰苑之光 |
祝賀人書法比賽獲勝的賀辭。 |
鐵畫銀鉤 |
形容筆畫如鐵般的剛勁,如銀般的柔媚。語本唐‧歐陽詢〈用筆論〉:「徘徊俯仰,容興風流,剛則鐵畫,媚若銀鉤。」 |
筆老墨秀 |
指筆姿老到,墨韻清秀。 |
筆墨橫姿 |
形容書畫詩文美妙多姿。 |
劍拔弩張 |
形容書法筆力雄健。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後亦形容情勢緊張或聲勢逼人。 |
鸞飄鳳泊 |
形容書法神妙飄逸,瀟灑毫無拘束。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 |
鸞翔鳳翥 |
本指鸞飛鳳舞。語出晉‧陸機〈浮雲賦〉:「鸞翔鳳翥,鴻驚鶴奮。鯨鯢泝波,鮫衝道。」後比喻書法筆勢飛動的姿態。或喻書法家運筆神妙。唐‧韓愈〈石鼓歌〉:「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翥,音ㄓㄨˋ,高高地飛起。 |
美女簪花 |
形容書法或詩文風格的娟秀多姿。清‧王昶《金石萃編‧太尉楊震碑》:「昔人謂褚登喜善書如美女簪花,或謂其出於漢隸。」 |
家雞野雉 家雞野鶩 |
表示賤近與貴遠,亦比喻風格迥異的書法繪畫等。晉‧庾庚翼把自己的書法喻爲家雞,把王羲之的書法喻爲野雞,因他不服王羲之。《太平御覽》:「庾翼書,少時與右軍齊名,右軍後進,庾猶不分,在荊州與都下人書云:『小兒輩賤家雞愛野雉,皆學逸少書,須吾下當比之。』」 |
(二)與「壽命」相關的成語
形容高壽 |
松喬之壽、彭祖之壽、百齡眉壽、壽比南山、松鶴遐齡、龜鶴遐齡、東海之壽。年登耄耋(八十歲以上)、期頤之年(百歲高齡。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
形容短命 |
蜉蝣之命、朝生暮死、浮雲朝露、蘭摧玉折(用於賢才早逝)、香消玉殞(哀女子早逝)。 |
十、延伸學習
(一)上巳節
1.名稱
因在農曆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故稱上巳。上巳節亦名元巳、三巳、除巳、上除等。
2.淵源
上巳的名稱首見於漢代的古籍,名稱大概定於漢代。《漢書‧禮儀志》:「三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為大潔。」魏、晉後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日,《晉書‧禮志》:「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雖然不局限於巳日,但上巳的節名卻固定不變。
3.祓禊驅災
周代上巳流行水濱祓禊之俗,《周禮‧春官‧女巫》曰:「女巫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之湯沐浴。」祓,是祓除病氣,禊,是修潔淨身。祓禊,即洗濯以除去凶疾的祭祀儀式。
張衡《南都賦》:「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軌齊軫,祓於陽濱。」
4.曲水流觴
古老的上巳節本源自更古老的祓禊儀式,祓禊一度是上巳的主要內容;而後則逐漸演變成了水邊宴飲賦詩的風雅活動。「曲水流觴」尤為文人雅士所好。曲水流觴,又名「九曲流觴」,觴是酒杯,投杯於水的上游,聽任其往下流,止於何處,則其人取而飲酒,同時賦詩一首。觴一般是角質或木質等輕材料製成,因此可以懸浮於水面,另有一種陶製的杯,兩邊有耳,稱為「羽觴」,羽觴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或木托盤上。
《荊楚歲時記》所載:「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自魏、晉後,曲水流觴成為上巳日的主要活動。唐時此風猶盛,至宋漸稀。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觴記載,是王羲之、謝安等人的蘭亭修禊活動。
上巳活動主要在城郊風景秀美之地。從唐代詩歌內容來看,皇帝舉行過上巳宴的地方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在曲江。曲江古稱曲水,取流水屈曲之意,在今西安東南的大雁塔附近。這個地方在秦代曾建宜春苑,漢代建樂遊園,唐‧開元年間再度加以修復。皇帝常在此宴賜群臣,既可表現親民之心,又可風雅「曲水流觴」之意。
5.歡會遊春
《論語‧先進》記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曾點)曰:『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就是一幅和樂融融的上巳遊春圖。
6.高禖祈子
傳說上巳祈子源自春嬉古俗。傳說:「高辛之世,玄鳥遺卵,簡狄吞之而生契,後代帝王立高辛為媒神,稱高禖(媒),高禖神掌管婚姻生育。」上巳日這一求子之俗一直流傳,還產生一種「曲水浮素卵」的風俗。晉以後,三月三日浮蛋乞子的習俗又逐漸變成「曲水浮絳棗(紅棗)」的形式。
7.祓禊後的其他活動
祓禊之後,可踏青賞玩,女孩子們也可踏歌而舞,也可於山林之間撫弄絲竹,舉行上巳雅集。
8.上巳節詩文
三月三日申王園亭宴集 張九齡
稽亭追往事,睢苑勝前聞。飛閣凌芳樹,華池落彩雲。
藉草人留酌,銜花鳥赴群。向來同賞處,惟恨碧林曛。
注釋:1稽亭:指會稽山陰之蘭亭。
2藉草:將草鋪墊於地而坐。
3曛:音ㄒㄩㄣ,昏暗。
語譯:追隨古人三月三日「蘭亭集」的雅事,我們聚會飲宴於申王園亭中;這睢河旁的苑囿風景美盛,勝過從前的聽聞。高聳的閣樓凌越於華茂的樹木上,清澈的池水映照著天上的彩雲。坐在綠草上,悠閒地飲酒作詩;群鳥也成群飛來啄食花朵,似參與這場盛會。只可惜剛才我們同賞的綠樹美景,卻隨著天色卻逐漸昏暗了。
麗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炙手可熱勢絕倫,愼莫近前丞相嗔。
注釋:1蹙金:一種刺繡的方法。用撚緊的金線繡衣,而縐縮其線紋。或稱為「撚金」。
2嗔:音ㄔㄣ,生氣。
語譯:三月三日天氣晴和,長安水邊有許多美麗的仕女在春遊。她們的體態豐腴,情意高遠,賢淑又貞靜;而且肌膚細嫩,骨肉勻稱。她們華麗的絲羅衣裳在暮春的陽光下閃映,上有用金絲銀線刺繡出的孔雀和麒麟。……她們是當代的紅人,權勢無人能與之相比,小心切莫走近她們面前,因為丞相楊國忠會發脾氣的。
主旨:此詩描述三月三日上巳日,楊貴妃、楊國忠設宴郊野,陪從的賓客是當朝要員,宴席上是象白駝峰等名貴菜餚。杜甫取「麗人」為篇名,實乃譏諷貴妃的兄弟姊妹們,以豔麗的姿色得寵。
附注:農曆三月三日有許多女子的活動,至今韓國及日本在這一天仍舉行種種相關活動,日本甚至還訂為「女兒節」,反倒是中國卻不過這節日了。
(二)《世說新語》中有關王羲之的篇章
雅量‧十九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
語譯:太尉郗鑒在京口時,聽說王家的子弟都很俊雅,於是派門生送給王導一封信,想要在王家子姪中挑選一名女婿。王丞相對使者說:「你到東廂房去,隨你挑選。」門生回去稟告郗太尉說:「王家的所有子弟都值得讚美,他們聽說有人來挑選女婿,都表現得矜持莊重,有些拘謹。只有一位公子,袒露肚腹躺臥在床上吃東西,好像沒聽見選婿這件事情。」郗鑒說:「這個人正可做我的女婿!」派人尋問,原來是逸少,於是將女兒嫁給了他。
說明:此篇是「東床坦腹、東床嬌婿、東床嬌客」的典故出處。(請參閱第二冊「附錄一」)
賞譽‧五十五
大將軍語右軍:「汝是我佳子弟,當不減阮主簿。」
語譯:大將軍王敦對王右軍說:「你是我家很出色的子姪,絕不比阮主簿(阮裕)差。」
品藻‧八十五
王孝伯問謝公:「林公何如右軍?」謝曰:「右軍勝林公,林公在司州前亦貴徹。」
語譯:王孝伯問謝安說:「林公(支遁)和王右軍相比,怎麼樣?」謝公答道:「王右軍勝過林公;可是林公在王司州(王胡之)面前,也比他尊貴顯達呢!」
說明:謝公認為林公不如右軍,卻勝於王司州。
容止‧三十
時人目王右軍:「飄如遊雲,矯若驚龍。」
語譯:晉時人品評王右軍:「(他寫的字)筆勢瀟灑得有如飄浮的白雲,雄健得好像驚起的神龍。」
企羨‧三
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
語譯:王羲之聽別人說自己的〈蘭亭集序〉媲美〈金谷詩序〉,又拿自己比石崇,頗有欣喜之色。
注釋:方:一說模仿。
補註:石崇〈金谷詩序〉
余以元康六年,從太僕卿出為使,持節監青、徐諸軍事、征虜將軍。有別廬在河南縣界金谷澗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金田十頃,羊二百口,雞豬鵝鴨之類,莫不畢備。又有水碓、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
時征西大將軍祭酒王詡當還長安,余與眾賢共送往澗中。晝夜遊宴,屢遷其坐。或登高臨下,或列坐水濱。時琴瑟笙竹,合載車中,道路並作。及住,令與鼓吹遞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斗。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故具列時人官號、姓名、年紀,又寫詩著後。後之好事者,其覽之哉!
凡三十人,吳王師、議郎、關中侯、始平武功蘇紹,字世嗣,年五十,為首。
注釋:水碓:ㄕㄨㄟˇ ㄉㄨㄟˋ,藉水力舂米的工具。
語譯: 我在元康六年,跟隨太僕卿出任刺史,持節監青、徐諸州軍事、兼征虜將軍。有座別墅在河南縣境內金谷山澗內,離城有十里遠,高低起伏,有清澈的泉水,茂密的林木,有多種的果樹、竹樹、柏樹、藥草。良田十頃,畜養二百多頭羊,雞、豬、鵝、鴨之類,沒有不完備的。又有水碓、魚池、土窟,那些使耳目、心裡愉悅的東西都很齊備。
當時征西大將軍祭酒王詡應當回長安,我和眾賢者在金谷山澗中為他餞行。宴遊從白天到夜晚,時常換地方。有時登高臨下,有時排列坐在水邊。有時將琴瑟笙竹等樂器置於車中,沿路邊賞遊邊奏樂。停下來時,和鼓吹輪流吹奏。於是各人賦詩一首,藉以敘說內心的感懷。有人作不出詩,就罰酒三斗。我感傷人的性命不能長久,害怕不知何時像草木般凋零。所以詳細的記錄當時與會者的官號、姓名、年紀,又將其所寫之詩記錄於後。後代喜好的人,大概可閱覽此書吧!
與會者共三十人,吳王師、議郎、關中侯、始平武功蘇紹,字世嗣,五十歲,是這次聚會的主要人物。
輕詆‧五
王右軍少時甚澀訥,在大將軍許,王、庾二公後來,右軍便起欲去。大將軍留之曰:「爾家司空、元規,復何所難?」
語譯:王右軍小時候說話很遲鈍且難於出口,一日在大將軍王敦處,王司空(王導)、庾元規(庾亮)二公隨後來到,右軍起身想要離開;大將軍挽留他說:「你家的司空和元規來了,和他們說話還有什麼困難呢!」
假譎‧七
王右軍年裁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汙頭面被褥,詐熟眠。敦論事造半,方意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熟眠,於是得全。于時稱其有智。
注釋:1裁:通「才」。
2大將軍:指王敦。元帝即位建康,出為鎮東大將軍。後恃功專權,據武昌造反,入朝自為丞相,明帝時,舉兵再反,病死。
3錢鳳:為王敦參軍。附王敦作亂,事敗被殺。
4屏:通「摒」,排除。
5剔吐:用手指撥弄口舌,使吐出口水。剔,撥弄。
6造:及,至。
7從橫:交錯的樣子。從,通「縱」。
8實:確實。
語譯:王右軍年才十歲時,大將軍王敦很喜愛他,常把他安置在帳中同榻而眠。大將軍曾有事先起床,右軍還沒起來;不久錢鳯進來,把左右摒退,和王敦討論事情,他們全忘了右軍還在帳中,就說起變節造反的計畫。右軍醒來,既已聽到他們談論的事,知道自己沒有活命的道理,就用手指撥弄口舌,吐出口水,把頭、臉和被褥全弄髒了,假裝睡得很熟。王敦談造反事談到一半,才想到右軍還沒起床,和錢鳯一同大驚道:「不能不把他除掉。」等到揭開床帳,看見他吐的口水縱橫交錯,相信他確實睡得很熟,於是保住了性命。當時大家都稱讚他很有機智。
仇隙‧五
王右軍素輕藍田,藍田晚節論譽轉重,右軍尤不平。藍田於會稽丁艱,停山陰治喪。右軍代為郡,屢言出弔,連日不果。後詣門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於是彼此嫌隟大構。後藍田臨揚州,右軍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參軍詣朝廷,求分會稽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為時賢所笑。藍田密令從事數其郡諸不法,以先有隟,令自為其宜。右軍遂稱疾去郡,以憤慨致終。
注釋:1藍田:王述,襲爵藍田侯。
2丁艱:遭父母之喪。王述此時遭母喪。
3右軍代為郡:時王述任會稽內史,丁艱,由王羲之接任。
4詣:音ㄧˋ,到。
5自通:自己親自通名求見。
6造:及,至。
7隟:同「隙」,指仇恨。
8臨揚州:擔任揚州刺史。
⑨分會稽為越州:會稽郡屬揚州,受王述管轄。王羲之請朝廷改會稽為越州,由自己任刺史。
⑩受意:接受命令。
⑪失旨:未能達成使命。
⑫數:責備。
語譯:王右軍一向瞧不起王藍田,而王藍田晚年人們對他的評譽更高,王右軍對此尤其憤慨不滿。王藍田在會稽因母親逝世而去職,留在山陰料理喪事。王右軍代他做會稽內史,屢次說要去弔唁,卻一連好幾天都沒去成。後來他到門口親自通名求見,聽到主人已在哭號,竟不上前拜祭而離去,用此侮辱王藍田。於是造成彼此很大的嫌隙。後來王藍田到揚州當刺史,王右軍仍在他的統轄下的會稽郡;剛得到消息,王右軍就派一個參軍到朝廷裡,請求分置會稽郡為越州;使者接受命令卻無法達成他的意願,結果大受當時賢士的恥笑。王藍田又祕密命令州從事去數說他郡中種種不合法度的事,因為早有嫌隙,便叫他自行做妥善的處置。王右軍就託病離開會稽郡,後來因為內心憤恨不平而死。
(三)類文欣賞
給春天一個解釋──讀蘭亭集序 凌性傑
花都開好了的時候,他們走向春天。在擾攘的時代中,他們走向豐潤的人生園林。那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的暮春,抬頭看是宇宙浩瀚廣大,俯視則是萬事萬物萌發生機。他們在好山好水之中舉行修禊儀式,談讌,喝酒,寫詩,為春天這部經書作箋注。
時年三十三歲的王羲之青春正盛,英姿瀟灑。最美好的時候,遇見最美好的一群人,那是怎樣的一種幸福。〈蘭亭集序〉記錄了他與支遁、孫統、孫綽、謝安,王氏親族等四十一位文人的活動。漢魏以來就有修禊的風俗:在花草爭茂送香時節,古人採之以沐浴洗濯、祭神祈福。修禊原本訂於每年三月上巳日舉行,魏晉以後則固定在三月三日。本來只為了潔身祭神、祓除不祥,後又逐漸轉為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的野宴雅集。修禊禮後,他們各詠四、五言詩。眾人公推王羲之撰述蘭亭飲宴詩集的序文。王羲之當時已有幾分醉意,拿起鼠鬚筆,在蠶繭紙上,隨意揮灑而就。那些字逸態橫生,悲欣之情亦隨之出焉。
王羲之書法體勢「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蘭亭集序〉字跡簡勁遒媚,在美的歷史裡已經不朽。千古風流人物有時被淘洗乾淨,但是心靈與藝術的美好卻可以歷久彌新。我們會記得其間一撇一捺,行雲流水的筆畫,以及箇中心情的周折、對人生的把握與理解。
原本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該要觴詠不絕的,然而耳目視聽之娛倏忽牽動心中最深處的傷感。那感慨其來有自。羲之與當時文人一樣,愛好服食養性。越是逆亂的時代,人們對美好的事物越是渴望。時代氛圍點染,物質精神一併講究,晉人對美的要求有自己一套準則。西晉末年,胡人相繼攻陷洛陽、長安,懷、愍二帝被俘虜,晉王室遷都建康(今南京),王、謝等姓世家大族,亦渡江南下,浙東一帶,自是人文薈萃。某些品味保留了下來,成為一種認證,一種身分與品格的認證。
他們都是有故事的人。在人生長河裡,歷史的洪流中,他們從幸福感受到無常,從紛亂體驗到美的信靠。嗜美成癖,於是要從普遍中找個性,從剎那裡找永恆。生命的歡悅,正在於有故事好說,正在於自己能夠給生命一個說法。唯有賦予意義與解釋,這人生才值得一活。然而修短隨化,每一代人不都問了同一個問題,意義何在?
果有意義否?若有,意義安在哉?
意義一事,言人人殊。活著與在著,終究不同。有些人活著,卻只能蠅營狗苟,始終無法真確的體認存在。有些人在著,卻無法忍受只是活著的徒勞。這是海德格的老話了,說生命乃是向死而生,唯求能夠詩意的棲居。泰戈爾則說,生命如同渡過一重大海,向著彼岸各奔前程。王羲之面對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在最快樂的時候嘆了氣。
在春天,何事何物不美好?但就生命本身來談,似乎不是那麼一回事。現代醫學中亦說春瘟,春寒料峭最要小心傷風、心血管疾病突襲。有春一季,精神躁鬱疾症也最是好發。在種種美好底下,似乎隱伏了殺機,教人不得不防。春氣原本熙和,有生生化育之功。經過王羲之一嘆,便點出了死生界限。他們吃吃喝喝確實是快樂的,但快樂的盡頭是什麼?生命的盡頭又是什麼?所以他說:「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終期於盡的生死關口,才是他注目的焦點罷。
魏晉風流人物性喜清談,《老子》、《莊子》、《易經》謂之三玄,是他們講談的重心。關於生命這檔事,王羲之這樣批駁了莊子:「固知一死生爲虛誕,齊彭殤爲妄作。」莊子逍遙超越,齊一死生物我,在王羲之以人情之常看來,實乃胡說。羲之歸諸人性本真,喜怒哀懼的天生,透露了實情實感。貪生而惡死,映現了最脆弱的我們自身。
我不免想起金庸的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與小昭受困於祕洞,幾乎是窮途絕路。(那真是一個關於人生出路的絕佳隱喻!)小昭此時卻輕輕的唱起歌:「到頭這一身,難逃那一日。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歲光陰,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憂患人生,在此被說得輕易了。好不容易他們脫困,人生果真是吉凶相參。其後便是我最喜愛的情節,光明頂一役。生死凶險、乾坤挪移,讓命運與意志各有顯現。受到圍攻,灰心絕望之際,明教徒眾是這樣誦念經文的:「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喜樂悲愁,皆歸塵土。憐我世人,憂患實多!憐我世人,憂患實多!」
面對此在,憂患實多。《牡丹亭》最精彩的〈遊園驚夢〉裡,杜麗娘春日遊園賞花,在爛漫光影中不也暗暗感傷:「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原來萬事萬物存在著惘惘的威脅,我們不明所以,如同霧中尋路。余德慧在《生命史學》中說道:「只有當我們回顧過去的時候,我們才產生現在的知識。」鑑照著前人所思所感,我們對一己的存在,似乎擷取到片段的靈光。
關於這生命,再沒有比里爾克說得更好的了:「那些久已逝去的人們,依然存在於我們的生命裡,作為我們的稟賦,作為我們命運的負擔,作為循環著的血液,作為從時間的深處生發出來的姿態。」王羲之說:「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所以引發感懷,那些情境都是一樣的啊。
沒有什麼不一樣的,死生亦大矣。沒有什麼不一樣的,我們終究是在同樣一條路上,想著一樣的盡頭而已。唯求在生命春光朗現處,給自己一個解釋,給無邊的春天一個解釋。
按:據考證,王羲之作〈蘭亭集序〉時年為五十一歲。
十一、相關名句
1.功夫,是藝術家最無法衡量的財產。(法‧紀德)
2.立志求精,學一特藝,然後可以立身成家。(法‧塞尚)
3.生活得最有意義的人,並不是年歲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對生活最有感受的人。(法‧盧騷)
4.沒有一個人能製造那麼一口鐘,來為我們敲回已經逝去的時光。(英‧狄更斯)
5.人行猶可復,歲月哪可追?(宋‧蘇軾)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1回)
16~18題組:
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託詩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或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珮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蛾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於《詩》矣。
(鍾嶸〈詩品序〉)
語譯:像那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天的雲雨、冬天的嚴寒,這是四季的節令氣候給人的感觸表現在詩歌裡的。美好的聚會藉著詩來增加親和,在離開友群時藉著詩來表達哀怨。至於屈原被放逐,漢明妃的離開宮廷,有的屍骨橫放在北方的荒野,魂魄隨著飛蓬東飄西蕩;有的扛著戈矛防守邊境,有的在殺氣騰騰中的邊塞生活;在邊關的客子衣裳單薄,閨中寡居的婦女眼淚哭盡;有的士人解下珮印辭官離朝,一離去就不再回來;或者像揚眉入宮的得寵女子,顧盼間就令全國傾倒。這種種感動心靈的情味,不表現於詩篇,怎能展示其意義?不用長篇的歌詠,怎能讓情感得到抒發?所以(孔子)說:「詩可以(使人)合群,可以(抒發)怨恨。」使窮困潦倒的人容易心安,寂寞獨處的人不致苦悶,沒有比《詩》更好的了。
19~20題組:
三春啟群品,寄暢在所因。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寥闃無涯觀,寓目理自陳。
大矣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 (王羲之〈蘭亭詩〉其三)
語譯:暮春三月春氣勃發,萬物欣欣向榮。此時以蘭亭的山水來寄託我們的情志,內心覺得無比輕鬆暢快。抬頭仰望蒼穹,遠處依稀可見天地交際之線,低頭俯視清澈之水濱。空曠寂靜、廣大無邊的景觀,天地間自然景色映入眼中,生生不息之理,便從內心浮出。大自然化育萬物的功勞是多麼偉大,世間所有事物,無不依循自然之理生成變化。各種自然聲韻,雖不甚整齊,但歸屬於我,則無不感到新奇可愛。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下列各組「 」中字、詞意義相同的選項為 (A)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B)「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迹/「向」吾入而弔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C)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此時魯仲連「適」游趙,會秦圍趙,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 (D)居頃之,「會」燕太子丹質秦亡歸燕/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為之卻三十里。亦「會」楚、魏救至,秦兵遂罷,邯鄲復存 (E)見生枯瘠疥癘,殆非人狀。(李)娃意感焉,乃謂曰:豈非某郎也?生憤懣「絕倒」,口不能言,頷頤而已/王平子邁世有俊才,少所推服。每聞衛玠言,輒嘆息「絕倒」。 〔93學測〕
答案:(B)(D)
解析:(A)風度才華。出自唐‧李白〈贈孟浩然〉。語譯:我很喜歡孟浩然,他瀟灑清遠的風度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天下聞名/指男女情事。(B)先前。出自晉‧王羲之〈蘭亭集序〉。語譯:從前所喜歡的,轉眼間已成舊事。/出自《莊子‧養生主》。語譯:先前我進去弔唁的時候,看見有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兒子一樣,有少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母親一般。(C)往。出自《莊子‧逍遙遊》。語譯:超絕雲氣,背負青天,然後向南飛翔,而往南海/恰好。出自《戰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語譯:這時魯仲連恰好遊歷到趙國,正逢秦軍圍困趙國。他聽說魏國想叫趙國尊秦為帝。(D)恰逢。出自《史記‧刺客列傳》。語譯:過了一陣子,恰逢燕國太子丹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語譯:李同於是和三千人共同抵抗秦軍,秦軍因此退後三十里。又恰逢楚國、魏國救兵到來,秦兵於是停止進攻,使趙國得以保全。(E)昏倒。出自唐‧白行簡〈李娃傳〉。語譯:看見鄭生又乾又瘦,滿身疥瘡,幾乎不成人形。(李)娃極為激動,就對鄭生說:你不是某公子嗎?鄭生看到李娃,氣憤得快要昏倒,一句話也說不出,只能點頭而已/佩服。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語譯:王平子超越當代俊秀之才,很少推崇佩服他人。但每次聽到衛玠的言論,往往為之讚嘆佩服。
‧本題測驗目標為字義、詞義之辨識能力。(B)前半為本課文句。
2.下列文句□內最適合填入的詞語是:「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係。包世臣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痛癢相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董橋〈老翁帶幼孫閒步庭院〉) (A)顧盼有情 (B)前呼後擁 (C)黃髮垂髫 (D)舐犢情深。
〔93指考〕
答案:(A)
解析:題文強調「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係。」意謂語言之美呈現在句子之間的相承相應,不能單看句子本身。接著以王羲之之字為喻,單看雖參差不齊,但是正如「老翁攜帶幼孫,□□□□,痛癢相關」一般,比喻重點在「痛癢相關」,祖孫之間的關係,正是老人家時時關注,照應孫兒的溫情啊!而這種關係譬喻了王羲之的字,字字相應而成篇,也譬喻了句句相應而表現的語言之美。因此選(A)顧盼有情,最能傳達祖父帶孫兒的關切之情。另:(B)前呼後擁:常用以形容達官貴人出行時的排場與聲勢,故不宜。(C)黃髮垂髫:借代指老人小孩,重複前句,且無法表現祖孫之情。(D)舐犢情深:喻父母對子女的疼愛深情,與祖孫關係不符。
‧本題測驗目標為詞語之辨識與應用能力。題幹引文述及本課作者王羲之書法典故。
(二)延伸補充
3.古人用干支紀年,以十天干依次配上十二地支,組合成以六十為周期的紀年方式,稱為一甲子。十二地支又可對應十二生肖的紀年法;也用來表示一天的十二個時辰,如卯時即上午五至七點。下列有關干支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若去年為甲申年,則明年為丙亥年 (B)子時是夜裡凌晨零點至兩點,所以通常稱為「子夜」 (C)民國前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為辛亥年,則民國六十年亦為辛亥年 (D)午時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一點,「正午時分」指中午十二點 (E)韓愈生於唐代宗大曆三年(戊申年),歐陽脩生於北宋真宗景德四年(丁未年),可知韓愈生肖屬猴,歐陽脩屬羊。 〔94指考〕
答案:(C)(D)(E)
解析:(A)十天干依序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依序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故若去年為甲申年,明年應為丙戌年。(B)子時為半夜十一時至凌晨一時。(C)干支紀年為六十年一輪迴,所以西元一九一一年若為辛亥年,則一九七一年(民國六十年)也是辛亥年。(E)十二生肖為十二年輪迴一次,依著地支改換。地支為「子」指鼠年,以「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類推,韓愈生於「戊申」,故生肖屬猴;歐陽脩生於「丁未」,故生肖屬羊。
4.近年知性之旅甚為流行,或依據作家生平經歷、作品內容規劃文學之旅;或依據歷史掌故,地理環境規劃古蹟之旅,下列藝文之旅的主題,與作品內容相關的配對選項是 (A)右軍書藝之旅—曾鞏〈墨池記〉 (B)遊園賞花之旅—陶淵明〈桃花源記〉 (C)農田酒鄉之旅—歐陽脩〈醉翁亭記〉 (D)民俗曲藝之旅—劉鶚〈明湖居聽書〉 (E)赤壁泛舟之旅—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95學測〕
答案:(A)(D)
解析:(B)桃花源為一個虛擬的理想地,所以無法遊園賞花。(C)〈醉翁亭記〉一文,寫的是自然山水以及人事之樂,與酒鄉無關。(E)〈黃州快哉亭記〉寫張夢得的快哉亭,與赤壁一地無關。
5.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郗太傅(郗鑒)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王導)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王羲之),因嫁女與焉。」(《世說新語‧雅量》) (A)「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是送書卷作為見面禮 (B)「丞相語郗信」,是說王丞相口授回信給郗太傅 (C)「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一郎」是指王家的大少爺 (D)「郗公云:『正此好!』」郗鑒擇王羲之為婿,是因為他不做作,是個率真的人。 〔96指考〕
答案:(D)
解析:(A)送一封信給王丞相。(B)丞相告訴太傅的使者。(C)一名男子。題幹語譯:郗太尉(即郗鑒)在京口時,叫門生寫信給王導,表明要從他們王家選出一個乘龍快婿。王導便告訴郗太尉的使者說:「你自己到東廂房去,任意挑取一人。」門生看過一遍後,回來向郗太尉報告說:「王家的那幾個男孩,人品都不錯。但一聽說我們是來挑選女婿的,每人不免都拘謹莊重起來,顯得不自然的樣子。只有一名男子在東床上躺臥著休憩,像是沒聽到這件事情一樣。」郗公聽了,連連點頭說:「就是這個男孩。」查訪之後,知道東床坦腹而臥的人正是王羲之,後來郗太尉就把女兒嫁給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