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典論論文 曹 丕
一、 寫作背景
政治學術思想背景 |
東漢後期朝廷選拔人才、授予官職,注重孝廉、鄉里評議、地方官吏察舉,故品評人物的清議之風盛行。曹操掌政後,在選拔人才上不再以儒家仁義道德為標準,主張「唯才是舉」。如何使官職與個人才能相符合,就要研究人物的才能個性與人格特質,於是影響當時也開始研究作家之才性與辨析文體之性質。 |
|
個 人企圖 |
追求永恆之 文學生命 |
曹丕與王朗書:「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撰典論、詩、賦,蓋百餘篇。」 語譯:人活著時,固然是昂昂七尺;死後卻僅剩一棺。只有建立德業、揚名後世,可以永垂不朽;其次就是發憤著作。……於是著作典論、詩、賦,蓋百餘篇。 |
以作品成就政治野心 |
曹丕想藉此拉攏文士,造成聲勢,以澈底打垮曹植,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本文很多地方,都是針對曹植 與楊德祖書而發的。 |
二、 作者介紹
(一)曹丕生平簡介
曹操次子,文武兼備:善騎射,博通古今經傳、諸子百家。
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
建安二十二年,立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嗣位為丞相、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篡東漢,自立為帝,都洛陽,國號魏,改元黃初。
在位七年崩,諡文帝。
博聞強識,好讀詩書,雅愛文學,常與徐幹、陳琳、應瑒、劉楨等文士游宴唱和,對建安文學有倡導之功。
(二)曹丕軼聞掌故
1.文武雙全,尤工劍術
曹丕從幼年開始,在父親的教誨和影響下,就愛好弓馬,喜歡擊劍。他六歲開始學習射箭,八歲就嫻熟騎射本領。
曹丕好擊劍,四方求師,取長補短。東漢桓帝、靈帝之時,有個叫王越的皇宮侍衛劍術高超,聞名於京師,他的徒弟史阿就是曹丕的劍術老師。有一次,曹丕和平虜將軍劉勳、奮威將軍鄧展一起飲酒(鄧展在軍隊中很有名氣,大家都知道他身手敏捷)。酒席之間,曹丕和鄧展論起劍術,鄧展不知曹丕精於此道,拚命高談闊論,曹丕聽罷,笑道:「將軍講的並不太有理,我也愛好劍術,而且還得到名師指點!」鄧展認為曹丕誇口,便要求當場比試,曹丕酒酣耳熱,立刻爽快地答應了。此時兩人正在吃甘蔗,就以甘蔗為劍,較量起來,雙方交手幾回合,鄧展的臂膀就被擊中三次。這時,大家才知曹丕的劍術果然不凡。
曹丕不但注意習武,而且還特別重視學文。他很小的時候就誦讀詩、書,八歲就能寫文章,稍長「遂博貫古今經傳諸子百家之書」。此外,曹操為增長曹丕的實際才幹,還常常讓他隨軍出征。
2.與曹植爭寵
建安十三年(西元二○八年),曹操最寵愛的兒子曹沖病死,曹操傷痛不已。曹沖如果不早夭,他可能是曹操心目中最佳的太子人選。曹沖死後,變成曹丕、曹植爭太子位的局面。二人手下皆有不少謀士,曹植手下較著名的有丁儀、丁廙兄弟和楊修。丁儀兄弟多次對曹操稱頌曹植是「奇才」,說他「博學淵識,文章絕倫」,建議曹操立曹植為太子,曹操也頗為心動。不過,曹丕也有一些謀士為他獻策,吳質就是很傑出的一位。有一次,曹操出征,曹丕、曹植兄弟送行。曹植稱述曹操功德,話語精彩,曹操很高興,曹丕在旁悵然若失。此時,吳質在曹丕耳邊悄悄說:「你流淚就可以了。」曹丕謹記於心,當分別之時,曹丕果真拜而哭泣,曹操及左右都欷歔嗟嘆,於是眾人都認為曹植華而不實,只有曹丕才是真誠的人。
3.不念兄弟情分
曹丕嫉妒弟弟任城王曹彰的勇武剛健,約他到母親卞太后的住處下圍棋,請他吃棗子。曹丕將某些棗子下毒,自己吃了沒有毒的棗子,曹彰沒想到曹丕要害他,吃了毒棗子。中毒後,母親卞太后找水要救他,曹丕事先命令左右將可以裝水的瓶罐都打破,卞太后在緊急中赤腳跑到井邊,卻找不到可以裝水的工具,過不久,曹彰就死了。後來曹丕又要害死曹植,卞太后說:「你已經殺了我的任城(曹彰),不能再殺我的東阿(曹植)了。」
4.命令曹植七步成詩
有次曹丕召見曹植,命曹植必須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否則就將他處死。曹植馬上吟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完,面有慚色。這首千古流傳的七步詩,終於使曹植逃過一劫。
附:甄妃與洛神賦
1.甄妃
漢獻帝 建安九年(西元二○四年),曹操率軍攻克鄴城(今河北省 臨漳縣北),曹丕提劍下馬,逕入後堂,只見一個中年婦人與一個少婦跪著嚶嚶哭泣。那中年婦人是袁紹的妻子劉氏,少婦是袁紹第二個兒子袁熙的妻子甄氏。袁熙已帶著殘兵敗將匆匆逃往遼西。甄氏滿臉淚水,脂粉模糊,卻似梨花帶雨,嬌羞情態,動人憐惜。曹丕攬袖近前,替她拂拭淚痕,真是桃腮杏臉,美豔絕倫。曹丕即自述姓名,叫她放心。果然,曹丕不僅沒殺她們,還把甄氏迎娶過去。此時曹丕十八歲,甄氏二十三歲。婚後,甄氏受寵幸,不久生下兒子曹叡和女兒東鄉公主。
曹丕稱帝後,準備冊立甄氏為皇后。曹丕有許多內寵,其中最受寵愛的是郭氏。郭氏不僅善媚,並且善謀,曹丕能夠被立為太子,也是受益於閨閫。曹丕篡漢建魏,進郭氏為貴嬪,本來想立她為皇后,因為甄氏的緣故,便拖延下來。但曹丕對於甄氏和曹植的關係難以釋懷,所以僅封她為妃,甄妃始終未能得到母儀天下的皇后地位。郭氏為謀奪后位,多方讒間,懷疑曹叡是否為曹家骨肉,曹丕聽信郭氏的話,將甄妃留置在鄴城。這時甄妃三十八歲,已年老珠黃,於是在黃初二年(西元二二一年)曹丕賜甄妃自盡,年四十。
2.洛神賦
甄妃死後,有一次曹植入宮,曹丕將甄妃使用過的玉縷金帶枕賜給他。曹植睹物思人,不免觸懷傷情。回來時經過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淩波禦風而來,並說出「我本有心相託」等語,曹植一驚而醒,方知是南柯一夢,遂就著蓬窗微弱的燈光寫下一篇感甄賦,借洛河中的水神宓妃作為甄妃的化身,抒發蘊積已久的愛慕之意。賦中寫他經過洛水,遇見美麗的洛水之神宓妃,相互愛慕,終因神人道殊,不能結合,最後不得不悵悵而別。
後來魏明帝 曹叡見到這篇賦,因牽涉到曹植與母親甄妃之間的一段錯綜複雜的感情,行跡太過明顯,便將它改名為洛神賦。(事見唐朝 李善 文選注)由於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於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妃認定成洛神了。相傳甄妃死時無人收殮,披髮覆面,用糠塞口。曹叡知情後,不勝悲憤。
有人認為曹植與甄妃之事於史無證,認為這是世傳小說感甄記與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實是曹植「托詞宓妃,移寄心文帝」而作。也有人認為「感甄」之說確有,但所感者並非甄妃,而是曹植 黃初三年的被貶地鄄城。直到現在,甄妃與曹植的情事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李善的這個傳說實在有許多不合情理的地方。如甄氏出現時,曹丕十八歲、曹植十三歲,甄氏二十三歲,曹植追求甄氏似乎不太可能,最多是自作多情罷了。後來甄妃失寵被賜死,曹丕也不至於將甄妃的枕頭賜給別人。且黃初二年,曹植三十歲,並不在京城,卻因監國謁者灌均上奏其醉酒劫脅使者而被貶為安鄉侯,同一年又改封鄄城侯,翌年才入朝晉見魏文帝。古來穿鑿附會之事頗多,曹植同情甄妃失寵被賜死,假託夢見洛神而作洛神賦,這倒是有可能的。
(三)曹丕文學成就
文學批評 |
典論論文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曹丕突破儒家的傳統觀念,指出文學批評的正確態度,闡述文章的體裁和特徵,探討作家的氣質才性和作品風格的關係,強調文學的價值。曹丕的觀點反映了建安時期文學觀念的重大發展,賦予文學獨立之生命,與經學平等的地位。全文雖然只是簡短概括,但它所論及的問題對後世文學理論發展具有開啟意義,也是中國文學開始步入自覺期的一個標誌。在此之前雖有文學批評之語,但往往只有一二句,且散見於先秦諸子散文中,未見有專篇討論。本文一出,對後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的發展都有積極的影響。 |
|
詩歌 |
曹丕詩歌創作,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無所不有,其中以五言、七言成就最高。他的七言〈燕歌行〉二首,特別值得注意,在曹丕之前,只有東漢張衡的四愁詩是七言形式,但第一句夾有「兮」字,還未完全擺脫楚辭的影響。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此詩雖句句押韻,形式上還不成熟,但對七言詩的發展具有貢獻。 曹丕詩內容多涉情愛,語言淺顯清麗,情致委婉悱惻,因此風格流於纖弱細膩。 |
|
散文 |
自敘身世 |
寫得通脫自然生動活潑。例如〈典論˙自敘〉:「初平之元,董卓殺主鴆后,蕩覆王室……余時年五歲。上以四方擾亂,教余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知騎射矣。……」 |
書札 |
寫得親切有味,娓娓動人。例如與吳質書:「……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遊後園。輿輪徐動,賓從無聲。」 語譯:將甘甜的瓜、朱紅的李子浸入清澈冰涼的水中。待白日西沉,皎月朗照,大家公同乘車前往後園遊玩,車輪緩緩轉動,賓客僕從安靜無聲。 |
|
史論 |
議論古今,頗有識見,而且行文自然,很有氣勢。 |
三、 國學常識
(一)「典論」書名的意義
1.李善:「典者,常也,法也。」以為典論是討論各種事物的法則。
2.清人孫馮翼以為典論就是正論,有「端正天下之論」的意思。
(二)建安文學簡介
時代及 背景 |
「建安」是東漢獻帝的年號,文學上所謂「建安文學」,大致上還包含了三國初期的一段時間。這一時期,經歷漢末兩次「黨錮之禍」的摧殘,又有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等,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空前動亂的時代。 |
代表作家 |
「三祖陳王」: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陳思王曹植。 建安七子 |
作品內容及 風格 |
因飽受戰亂,因此描寫社會動亂、施展濟世抱負成了詩文主題。此時的文學轉向個人心志的抒發,作品多沉雄蒼壯、風格勁健,表現出奮發昂揚的精神,此即所謂「建安風骨」。如初唐陳子昂在反對六朝綺靡文風時,提倡「漢魏風骨」。 |
(三)建安七子(他們聚集於魏都鄴下,故又稱鄴下七子)
姓名 |
經 歷 |
曹丕評論 |
其他評論 |
著 作 |
孔融 |
字文舉,時稱孔北海、孔少府。漢獻帝為北海相,後被曹操殺 |
1.體氣高妙,有過人者 2.及其所善,揚、班儔也 3.雜以嘲系,不能持論,理不勝辭
|
孔融孝廉,但談嘲戲 |
孔北海集 |
陳琳 |
字孔璋。為曹操記室,軍國書檄多出其手 |
1.長於章表 2.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
章表殊健,微為繁富 |
陳記室集 |
阮瑀 |
字元瑜。曹操辟為司空軍謀祭酒 |
1.長於章表 2.琳、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
書記翩翩,致足樂也 |
阮元瑜集 |
王粲 |
字仲宣,與曹植並稱「曹、王」,官侍中 |
1.長於辭賦,其初征、登樓、槐賦、征思,雖張、蔡不過 2.其他體裁文章,均不及辭賦 |
七子之冠冕 |
王侍中集 |
徐幹 |
字偉長,為曹操僚屬 |
1.長於辭賦,其玄猿、漏卮、圓扇、橘賦,雖張、蔡不過 2.辭賦時有齊氣,其他體裁文章,均不及辭賦 |
|
中論、 徐偉長集 |
應瑒 |
字德璉。曹操辟為五官中郎將文學 |
其詩賦和而不壯 |
|
應德璉集 |
劉楨 |
字公幹。與曹植並稱「曹、劉」,曹操辟為丞相掾 |
1.其詩賦壯而不密 2.長於五言,曹丕謂其詩「妙絕時人」 |
鍾嶸詩品列為上品 |
劉公幹集 |
(四)三曹比較
姓名 |
字號 |
籍貫 |
經歷 |
詩文風格 |
著作 |
備註 |
曹操 |
孟德 |
東漢沛國譙人 |
有雄才,擅權謀,挾漢帝於許昌,藉以號令天下 |
1.四言詩短歌行為詩經後之佳作 2,詩風豪邁沉雄 |
魏武帝集 |
1.三曹和建安七子為建安文學代表 2.三曹父子的倡導、帶頭創作及 其優秀作品,促使建安文學蓬勃發展 |
曹丕 |
子桓 |
1.自幼聰敏,才華出眾 2.立為魏王太子,後篡漢自立,為魏文帝 |
1.詩歌有濃厚漢樂府民歌風味,多寫男女離愁別恨,詩風婉約悱惻。燕歌行為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 2.〈典論‧論文〉,開中國文學批評先河 |
魏文帝集 |
||
曹植 |
子建 |
1.天資聰穎,十餘歲即能誦詩屬文 2.任性而行,不事修飾,飲酒不節,不見容於曹丕 |
1.詩以五言為主,詩風慷慨雋逸,詞采華茂 2.為辭賦名家,洛神賦為其名篇 3.才華為建安之冠 |
曹子建集 |
(五)中國文學批評名作
時 間 |
作 者 |
作品名稱 |
探討內容 |
地位與特色 |
東漢 |
曹 丕 |
典論•論文 |
文體、風格、才性、批評態度、作家評述 |
開文學批評之先河,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 |
西晉 |
陸 機 |
文 賦 |
創作理論 |
以賦體形式(駢賦)寫成, 強調內容與形式並重 |
葛 洪 |
抱朴子 |
德行與文章並重 |
全書分內外篇,文批在外篇 |
|
南朝梁 |
劉 勰 |
文心雕龍 (簡稱 「文心」) |
文學理論,全面而系統地論述寫作上各種問題 |
中國文學批評專書之祖,全書以駢體文寫成 |
鍾 嶸 |
詩 品 |
分上中下三品,品評詩人、詩歌(評五言詩的作品流別與風格) |
為中國最古之詩評專著 |
|
唐 |
司空圖 |
二十四詩品 |
探討詩歌創作、美學風格等 |
分詩歌為二十四品(風格)—二十四種境界 袁枚以其未完善,寫續詩品 |
北宋 |
歐陽脩 |
六一詩話 |
隨筆 |
第一本詩話 |
南宋 |
嚴 羽 |
滄浪詩話 |
詩人及詩歌創作評述, 有系統的詩歌理論 |
認為學詩如學禪,詩歌批評的名作。嚴羽因此書被譽為宋、元、明、清四朝詩話第一人 |
明清 |
王士禎 |
漁洋詩話 |
提出神韻說 |
影響清代詩學 |
清 |
王國維 |
人間詞話 |
以詞為主。以西方文學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融入中國傳統美學與文學理論 |
論詞以「境界」(無我之境、有我之境)為主,是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名作 |
(六)昭明文選
編者 |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故稱昭明文選 |
價值 |
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是研究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 |
內容 |
書中選錄了自先秦至齊、梁的一百三十位知名作者和少數佚名作者的詩文辭賦七百餘篇,分為三十八類,共三十卷。 |
選錄 標準 |
選錄作品以「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為標準,所以不選經、子,史書中也只選錄「綜輯辭采」、「錯比文華」的論贊 |
(七)詩品
作 者 |
南朝梁•鍾嶸 |
|
特 色 |
評五言詩為主 |
|
內 容 |
選漢、魏至梁間作者一百零三人,區分為上、中、下三品,然後論其作品優劣及與前後作家的承續關係 |
|
價 值 |
為中國最古詩論名著,與劉勰的文心雕龍並稱 |
|
其 他 |
上 品 |
劉楨、王粲、班婕妤、曹植、阮籍、左思、謝靈運 |
中 品 |
曹丕、嵇康、郭璞(景淳)、陶淵明、謝惠連、沈約 |
|
下 品 |
曹操、徐幹、阮瑀 |
|
陶淵明列為「中品」,題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
||
古今詩話之首為歐陽脩的六一詩話 |
(八)易經
書 名 |
又稱周易,明代後通稱易經 |
作 者 |
相傳伏羲畫卦,文王作繫辭,孔子作十翼,即「易歷三聖」 |
內 容 |
初為卜筮之書,後成哲理之書 |
釋 義 |
易簡、變易、不易 |
注 釋 |
十三經注本中,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 |
重要性 |
中國最古的哲學書,十三經之首 |
(九)周禮
書 名 |
原名周官,王莽時建立周官經 |
作 者 |
鄭玄以為乃「周公」所作 |
注 疏 |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
內 容 |
記古代官制之書,乃理想之官制,內容不能與周代官制符合 |
分 章 |
1.共分六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2.冬官亡失,用考工記補足 |
重要性 |
影響後世政治制度,尤其隋唐之世,設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即受其影響 |
(十)重要的祖師爺比較
桐城派之祖 |
方苞 |
駢文初祖 |
秦‧李斯 |
散文之祖 |
尚書 |
韻文之祖 |
詩經 |
史書之祖 |
尚書 |
通史之祖 |
史記 |
紀傳體之祖 |
史記 |
斷代史之祖 |
漢書 |
國別史之祖 |
國語 |
文學批評之祖 |
曹丕‧典論‧論文 |
甲骨學之祖 |
劉鶚‧鐵雲藏龜 |
訓詁學之祖 |
爾雅 |
九、課文深究
(一)內容分析
典論論文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篇幅雖短,但探討範疇甚廣。文分五段,闡述五個觀點:
批評論 |
作「論文」緣由: 文人錯誤的態度:文人相輕,敝帚自珍;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列出「建安七子」之名:當代文學的典範作家。 正確文學批評態度:審己度人 |
|
作家論 |
王粲長於辭賦,徐幹時有齊氣,然粲之匹也。然於他文,未能稱是。 陳琳、阮瑀之章表書記,今之雋也。 應瑒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 孔融體氣高妙,有過人者;然不能持論,理不勝辭,以至乎雜以嘲戲。 |
承上段言「文非一體,鮮能備善」,評述建安七子創作表現及其才性,認為各有所長與不足。並為下段「氣之清濁有體」作鋪墊。 |
文體論 |
奏議宜雅, 書論宜理, 銘誄尚實, 詩賦欲麗 |
指出各種文體本有不同的特色與寫作要求,難得有「通才」兼擅各體。 (本段分析雖簡略,但在當時極重要,為各種文體的創作和批評提供初步的客觀標準,有助於後來的研究。) |
文氣論 |
文以氣為主 |
作者的才情氣質是形成文章風格的主因,「不可力強而致」。並以音樂為喻。 |
文用論 |
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
曹丕拋棄前人輕視文學的觀點,指出文學可與經國大業並論,甚至可以「不朽」,此觀點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這主張使文學走向自覺時代,典論論文被視為這一時代的理論標誌。 |
(二)寫作特色
立論嚴密精要 |
典論論文總共不滿六百字,但內容含量卻相當豐富,論述的問題很多,既有理論,又有批評。批評中既有對錯誤態度的批評,又有對多位作家作品的具體評論,立論嚴密、精闢、簡練、扼要。 |
真切熱情誠懇 |
論文雖是理論文字,但並不枯燥,作者信筆寫來,自然真切、熱情誠懇,很能引發興味。清人洪亮吉曾提及讀至典論論文最後一段時,「感此數語,掩卷而悲。」可見典論論文的成功。 |
駢散兼行 |
通篇文章受當時文風影響,屬駢散兼行的句法。 |
五、形音義比較
|
字 形 |
字 義 |
詞 例 |
1. |
加 |
轉移、改變 |
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
施加 |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
無故「加」之而不怒(蘇軾•留侯論) |
|||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論語•先進) |
|||
增益 |
既富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
||
萬鍾於我何「加」焉(孟子•告子上) |
|||
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飲馬長城窟行) |
|||
更加 |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
||
2. |
功 |
功業 |
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
成功、成效 |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
||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孟子‧公孫丑上) |
|||
指工作占用的時間 |
今張君不以謫為患,竊會計之餘「功」(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一種喪服 |
外無期「功」彊近之親(李密•陳情表) |
||
3. |
敝 |
破舊 |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
損壞、毀壞 |
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論語‧公冶長) |
||
夫天地之化,日新則不「敝」(李文炤•勤訓) |
|||
衰弱、疲倦 |
高祖忍之,養其全鋒,以待其「敝」(蘇軾•留侯論) |
||
遠來疲「敝」 |
|||
自謙之詞 |
「敝」校、「敝」邑 |
||
4. |
見 |
看見 (ㄐㄧㄢˋ) |
又患闇於自「見」,謂己為賢 |
斯不自「見」之患也 |
|||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李白‧將進酒) |
|||
被 (ㄐㄧㄢˋ) |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蘇軾•留侯論) |
||
「見」笑大方 |
|||
厚者為戮,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 |
|||
代詞性助詞,無義 (ㄐㄧㄢˋ) |
少加孤露,母兄「見」驕(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 |
||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
|||
都督「見」委,自當效勞(三國演義‧用奇謀孔明借箭) |
|||
顯現、表現、顯露 (ㄒㄧㄢˋ) |
夫人善於自「見」 |
||
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 |
|||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
|||
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
|||
使弼在,必當有以自「見」(宋濂•秦士錄) |
|||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蘇軾•留侯論) |
|||
高祖發怒,「見」於辭色(蘇軾•留侯論) |
|||
圖窮而匕首「見」(史記‧荊軻列傳) |
|||
出仕 |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 |
||
5. |
素 |
白色的生絹 |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樂府詩‧孔雀東南飛) |
古人用絹帛書寫,故亦以代稱信件 |
古人用絹帛書寫,故亦以代稱信件 |
||
本性(才情) |
引氣不齊,巧拙有「素」 |
||
潔白、白色 |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水經‧江水注) |
||
質樸,不加裝飾 |
「素」面華衣而拜(杜光庭‧虬髯客傳) |
||
樸素 |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司馬光‧訓儉示康) |
||
平白的 |
尸位「素」餐 |
||
交情 |
非有平生之「素」(蘇軾•留侯論) |
||
向來 |
文靜「素」奇其人,一旦聞有客善相(杜光庭‧虬髯客傳) |
||
蔬菜 |
茹「素」 |
||
6. |
假 |
借 |
於辭無所「假」 |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五年) |
|||
借重,待 |
不「假」良史之辭 |
||
寬容;寬饒 |
大臣犯法,無所寬「假」(北史‧魏世祖紀) |
||
假使 |
「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史記‧淮陰侯列傳) |
||
不真實的 |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紅樓夢) |
||
7. |
相 |
互相 (ㄒㄧㄤ) |
文人「相」輕 |
代詞性助詞 (ㄒㄧㄤ) |
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
||
審視, ㄒㄧㄤˋ) |
「相」時而動 |
||
占視判斷吉凶 (ㄒㄧㄤˋ) |
「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史記‧淮陰侯列傳) |
||
輔佐、幫助(ㄒㄧㄤˋ) |
「相」夫教子 |
||
容貌(ㄒㄧㄤˋ) |
長「相」 |
||
百官之長 (ㄒㄧㄤˋ) |
宰「相」 |
||
贊禮之人 (ㄒㄧㄤˋ) |
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論語•先進) |
||
8. |
屬 |
連綴、綴輯。(ㄓㄨˇ) |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 |
連續 (ㄓㄨˇ) |
高猿長嘯,「屬」引淒異(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
||
叮嚀、請託。(ㄓㄨˇ) |
使人「屬」孟嘗君,願寄食門下(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
||
「屬」予作文以記之(范仲淹•岳陽樓記) |
|||
倒酒勸飲 (ㄓㄨˇ) |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蘇軾•赤壁賦) |
||
舉匏樽以相「屬」(蘇軾•赤壁賦) |
|||
跟隨 (ㄓㄨˇ) |
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史記˙項羽本紀) |
||
隸屬 (ㄕㄨˇ) |
名「屬」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
類(ㄕㄨˇ)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陶淵明•桃花源記) |
||
輩(ㄕㄨˇ) |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
||
親屬 (ㄕㄨˇ) |
重以天「屬」之乖,人事之湮鬱(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 |
||
部下 |
六卿分職,各率其「屬」。(周官) |
||
9. |
氣 |
才氣、才情氣質 |
文以「氣」為主 |
「氣」之清濁有體 |
|||
人體內的力量 |
引「氣」不齊 案:譬喻「才情氣質」 |
||
辭氣、文章風格 |
徐幹時有「氣」氣 |
||
孔融體「氣」高妙 |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
字 音 |
詞 例 |
累 |
ㄌㄟˊ |
縲紲(紲,音ㄒㄧㄝˋ,綑綁犯人的繩索)、嫘祖、結食纍纍
|
ㄌㄟˇ |
日積月累 |
|
ㄌㄟˋ |
疲累 |
|
聶 |
ㄋㄧㄝˋ |
聶政(戰國時韓軹縣深井里人,是韓國勇士)、鑷子、囁嚅、躡手躡腳 |
ㄓㄜˊ |
震懾(震驚恐懼) |
|
ㄕㄜˋ |
攝政(代替君主處理國政) |
|
敝 |
ㄅㄧˋ |
弊車羸馬(破車劣馬,形容生活儉樸)、卑禮厚幣(態度謙卑,贈禮豐富。指招聘賢人的禮物厚重與態度殷切)、敝帚自珍(比喻東西雖不好,卻因為是自己的,仍然非常珍視)、束手待斃(把手綁起來等待死亡。比喻危難時不想辦法解決,坐等敗亡)、浮雲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忠良之士不得申其才) |
ㄅㄧㄝ |
憋氣、甕中之鱉(比喻在掌握之中,無法逃脫的人或物) |
|
ㄅㄧㄝˊ |
蹩腳(差勁、不高明) |
|
ㄅㄧㄝˋ |
彆扭 |
|
ㄆㄧㄝ |
撇下、驚鴻一瞥(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暫出現) |
|
ㄆㄧㄝˇ |
一撇(書法向左斜下的一筆,永字八法中稱為掠) |
|
非 |
ㄆㄞˊ |
俳賦、排山倒海、徘徊 |
ㄆㄟˊ |
裴先生 |
|
ㄈㄟ |
緋聞、窗扉、蜚聲國際、咖啡、芳菲(花草的芬芳)、非凡、細雨霏霏 |
|
ㄈㄟˊ |
腓力牛排 |
|
ㄈㄟˇ |
纏綿悱惻、斐然成章、誹謗、妄自菲薄、翡翠、夙夜匪懈 |
|
ㄈㄟˋ |
痱子粉 |
|
遺 |
ㄧˊ |
學無所遺 |
ㄨㄟˋ |
遺我雙鯉魚 |
七、修辭舉隅
錯綜 |
◆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交蹉語次 ──將一組對偶句透過錯綜變為兩組對比明顯的短句 |
對偶 |
◆審己以度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本同而末異;古人賤尺璧而重寸陰 ──句中對 ◆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貧賤則懾於飢寒,富貴則流於逸樂 ──單句對 |
排比 |
◆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 |
映襯 |
◆各以所長,相輕所短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兼具「引用修辭」 ◆遂營目前之務,而遺千載之功 |
轉品 |
◆ 文人相「輕」 ◆ 而固「小」之 ◆ 「貴」遠「賤」近 |
借代 |
◆寄身於「翰墨」 ◆不託「飛馳」之勢 |
譬喻 |
◆ 咸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一)
成語 |
釋義 |
義近 |
反義 |
伯仲之間 |
彼此相差無幾。 |
不分軒輊、一時瑜亮、工力悉敵 |
天壤之別、宵壤之別 |
敝帚自珍 |
比喻把自己不好的東西當做珍寶。 |
敝帚千金、敝帚自珍 |
|
貴遠賤近 |
重視古代、遠方的事物,而輕視當今、眼前的事物。 |
貴古賤今、貴遠鄙近、愛遠惡近 |
|
並駕齊驅 |
短時間的心力 |
方駕齊驅、齊趨並駕﹑齊驅並驟 |
天淵之別﹑強弱懸殊﹑相去萬里 |
目不見睫 |
看不見自己的短處 |
闇於自見 |
|
(二)有關「三曹」及「建安七子」的成語
成 語 |
釋 義 |
代人捉刀 |
曹操將接見匈奴使者,自以為形陋,不足以威服遠國,於是命崔季珪代為接見,而自己捉刀立於床頭,假冒侍衛。今指代人作文、做事。 |
煮豆燃萁 |
比喻兄弟相殘 |
七步成詩 |
文思敏捷 |
才高八斗 |
才學極高 |
文癒頭風 |
稱讚陳琳文章優美。陳琳寫的各種書信和檄文,草稿完成後就呈送給曹操審閱。曹操患有「頭風」(頭痛病),發作時,躺著讀陳琳的文章,一下子起身說:「這正可以治好我的頭風。」於是多次予以重賞。 |
小時了了 |
人在幼年時聰敏捷,表現優良,長大之後未必能有所成就。孔融十歲時,曾去拜訪當時頗負名氣的李膺,但是看門的人只讓有名的文人或親戚進去。孔融到了李家大門,向看門的人說:「我是你們家親戚。」進去後,李膺疑惑地問孔融:「我和你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子,曾經向您的祖先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學禮,所以我們兩家是世交。」聽到這番話,每個人都稱奇。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了,有人向他提起這件事,陳韙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不見得優秀。」孔融馬上回答:「想您小時候,必定很聰明!」 |
見美忘禮 (劉楨平視) |
指男子不掩飾的觀看女子美貌的膽大行為。有一次曹丕請客,讓甄妃出來拜見客人,其他人都伏地不敢看,只有劉楨直著身子,目不轉睛一再打量她。後來,曹操知道此事,認為他態度輕薄,近於不敬,便將他拘留起來,險些處死。幸虧有人出面講情,才免除殺身之禍 |
倒屣相迎 |
形容熱情接待賓客。董卓作亂,挾持獻帝西遷,十四歲的王粲也由洛陽徙居長安。在長安深得著名學者蔡邕賞識。蔡邕以才學著稱,名聲顯赫,極受朝廷器重。蔡邕府前常車騎塞巷,府中賓客滿座。聽說王粲在門外求見,倒穿著鞋出門迎接。 |
十、延伸學習
(一)本課相關詩文
1.燕歌行 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①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②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④,短歌⑤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⑥。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⑦限河梁⑧?
語譯:秋風蕭蕭吹著,天氣逐漸轉涼,草木凋零,露水化為秋霜。群雁都南飛了,只有丈夫您客遊不返令我斷腸。您可能因思歸故鄉而內心失意痛苦,既是如此,又為何久留外地而不回呢?我獨守空閨,憂傷思君而不能忘懷。不知不覺淚溼衣裳,拿琴彈唱,發出悲惋凄清的樂音。而這短促激越的聲音,很難彈唱舒緩平和的歌曲。皎皎明月照著我的床,夜深將半時,滿天星斗與天河都在向西流轉,夜已深沉。牽牛星與織女星隔著銀河相望,他們有何罪過?因銀河上無橋梁而不能相見。(①慊:音ㄑㄧㄢˋ,不滿、失意貌,引申為痛苦、難過。②淹留:久留。③不敢:不能、不會。④清商:古樂曲名,以悲惋凄清為其特色。⑤短歌:調類名,漢樂府有長歌行、短歌行。長歌多表現慷慨激昂的情懷,短歌多表現低迴哀傷的思緒。⑥夜未央:夜已深而未盡,暗指戰爭何時可止。⑦何辜:何故。⑧限河梁:被河橋阻隔。)
【簡析】
此詩是寫女子在秋夜裡思念遠方的丈夫。作者以細膩委婉之筆,把思婦纏綿悱惻的情懷寫得淋漓盡致,全詩聲調鏗鏘,語言清麗,是最能代表曹丕詩歌風格的一首。
2.七步詩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語譯:煮熟豆子為了入羹湯,濾去豆汁就得到湯汁;豆稈兒在鍋底下熱烈燃燒,豆子在鍋中翻轉哭泣;本來就是從一個根上生長出的,為什麼要煎熬得這樣急迫呢?
3.贈從弟 劉楨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悽,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語譯:松樹高聳在山上,谷中的風瑟瑟地吹著。不論風多大,他始終堅強地挺立著。冰霜正凜冽寒冷,而松樹終年都挺拔端正。難道松柏不會遭受嚴寒,只因他們秉性堅貞,不怕嚴寒。
4.與楊德祖書 曹植
植白: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想同之也。僕少小好學文章,迄至於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青土,公幹振藻1於海隅,德璉發跡2於此魏,足下高視於上京。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3,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4。吾王於是設天網以該5之,頓6八紘7以掩之,今悉集茲國矣。然此數子,猶復不能飛軒8絕跡,一舉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閒9於辭賦,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反為狗也。前書嘲之,反作論盛道僕讚其文。夫鍾期不失聽,於今稱之。吾亦不能妄嘆者,畏後世之嗤余也。
世人之著述,不能無病。僕常好人譏彈其文,有不善者,應時改定。昔丁敬禮嘗作小文,使僕潤飾之。僕自以才不過若人,辭不為也。敬禮謂僕:「卿何所疑難,文之佳惡,吾自得之,後世誰相知定吾文者邪!」吾常嘆此達言,以為美談!
昔尼父之文辭,與人通流;至於制《春秋》,游、夏之徒,乃不能措一辭。過此而言不病者,吾未之見也。蓋有南威10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泉11之利,乃可以議於斷割。劉季緒12才不能逮於作者,而好詆訶文章,掎摭13利病。昔田巴14毀五帝,罪三王,呰五霸於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魯連一說,使終身杜口。劉生之辯,未若田氏;今之仲連,求之不難,可無息乎?人各有好尚:蘭茝蓀蕙之芳,眾人所好,而海畔有逐臭之夫;〈咸池〉、〈六莖〉15之發,眾人所共樂,而墨翟有非之之論:豈可同哉!
今往16僕少小所著辭賦一通相與。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17,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昔揚子雲先朝執戟之臣耳,猶稱壯夫不為也。吾雖德薄,位為蕃侯,猶庶幾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留金石18之功;豈徒以翰墨為勳績,辭賦為君子哉?若吾志未果,吾道不行,則將采庶官之實錄,辯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雖未能藏之於名山,將以傳之於同好。此要之皓首19,豈今日之論乎?其言之不慚,恃惠子20之知我也!明早相迎,書不盡懷!植白。
語譯:
曹植向您陳述:幾天沒有見面,想您想得很苦,你大概跟我一樣吧!我從小就愛作文章,一直到現在,已經有二十五歲了。對於當代作家,可以大略地談一談。當年王仲宣在漢水以南特別傑出,陳孔璋鷹揚於黃河以北,徐偉長在青州獨享盛名,劉公幹以文藝享名於海角,應德璉在魏國起家,您在京城雄視群倫。當這時候,人人都自以為是稀世的奇才,像是擁有靈蛇的明珠、荊山的美玉那樣的自寶自珍。我們魏王便設下彌天大網,羅致四海的英才,現在都羅致來了。不過這幾位先生的文學造詣,還不能算是最上乘,沒有一飛千里、來去無蹤的氣勢。以陳孔璋的才華,他本不擅長做辭賦,卻常自以為和漢賦名家司馬相如有同樣的風格,這正像畫不成老虎,反而像狗了。前次我寫信諷刺他,他反而作文章極力說我讚美他的作品。那鍾子期從不錯聽琴音,到現在大家還在稱讚他。我可不敢隨便讚嘆別人,怕後人嗤笑我啊!
一般人的著作,不能沒有毛病。我常喜歡別人批評我的文章,有不好的,就馬上改正。以前丁敬禮曾寫短文,叫我幫他潤色。我自覺才氣不如他,推辭沒有接受。敬禮對我說:「您何必有所顧慮呢?我自己文章的好壞我自己最清楚,別人的改訂對我總是有好處,後世還有誰能比您更了解我,可以改訂我的文章呢?(另有一解:我自能得到潤飾的益處,後世讀者誰又知道我的文章是您改定的呢?)」我常讚嘆這種通達的話,以為值得稱道。
以前孔子的文辭,可以與人共通,並不是獨特不可商量的;至於作《春秋》,就是擅長文學的子游、子夏也不能參贊一辭。除《春秋》以外而說文章沒有毛病的,我還沒看過。要有南威的美貌,才有資格評論美女;有龍泉的鋒利,才可以議論斬割。劉季緒的文采比不上那些作家,卻喜歡批評別人的文章,指摘好壞。以前田巴在稷下毀謗五帝,歸罪三王,謾罵五霸,一天就可以折服上千的人,可是魯仲連一出來發言,就駁得他終身不敢再開口。劉季緒的辯才,不如田巴;現在像魯仲連的人並不難找,他還能不住口嗎?人各有所好:像蘭茝蓀蕙的香氣,眾人都喜歡,可是海邊卻有日夜追逐臭味的人;〈咸池〉、〈六莖〉樂曲的演奏,是眾人都喜歡聽的,然而墨翟卻有反對音樂的言論,可見人的好惡愛憎,又哪能相同呢!
現在我把以前所作的一篇辭賦送給您看看。我以為即使是街巷的談論,必定有可取的地方;田野的俚歌,也有合乎〈風〉、〈雅〉的詩篇。那麼,一個平常人的情思,也就不能輕易捨棄。不過辭賦只是小玩藝,本不足以闡揚大道,垂示後代。以前揚子雲只是前朝的侍郎小臣,還說有壯志的人是不屑於辭賦這種雕蟲小技。我雖然德行淺薄,但身居以為國家屏藩的列侯,還希望努力報效國家,為人民謀福利,建立永久的基業,把功績刻在金石上,永垂不朽才是。哪裡只能以舞文弄墨做為功勳績業,以會做辭賦就算是君子呢?如果我的志向不能達到,我的計畫不能實行,那我將採集官民的史實記錄,分析時俗的利弊得失,按照仁義中正至善的法則來立論,完成卓然成家的著作。雖然未必有保存傳世的價值,也可以傳給有相同愛好的人看看。這個希望得要等年老髮白的時候才能實現,哪是今天所要談論的呢?我說大話不知羞慚,正是仗恃您能了解我啊!明早等您,信上實在不能完全表達我的情懷!植陳述。(1振藻:振起文辭的意思。藻,文采。2發跡:興起的意思。3靈蛇之珠:隋侯看見有條大蛇受傷,替牠敷藥,後來蛇在江中,口含大珠作為報答,因此叫隋侯之珠。4荊山之玉:就是和氏璧。5該:包括。6頓:提整的意思。7八紘:八方天網。紘,維、網。8飛軒:鳥飛的樣子。9閒:習的意思,閒與嫻通用。10南威:即南之威,春秋時代的美女。11龍泉:即龍淵,古代寶劍名稱。唐人避高祖 李淵名諱,改淵字為泉。12劉季緒:即劉修,字季緒,劉表的兒子。13掎摭:音ㄐㄧˇㄓˊ,摘取的意思。14田巴:戰國時齊國的辯者。15咸池六莖:〈咸池〉,黃帝所作樂名。〈六莖〉,顓頊所作樂名。16往:以物送人。17擊轅之歌:野人之歌。18金石:金,指鐘、鼎、盤之類;石,指碑、碣之類。19要之皓首:期望於老年。要,音ㄧㄠ,期望。20惠子:即戰國時惠施,莊周的知友,這裡借指楊德祖。)
【賞析】
這是才高八斗的曹植,在二十五歲春風得意之時,逸興遄飛、縱論當代文章、探討文學批評的一封信。楊修,字德祖,陝西 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出身名門,博學多才,機智過人,為丞相曹操主簿,與曹植關係甚為密切。因其聰慧機智,深為曹操所忌,又因其為袁術外甥,被曹操慮為後患,曹操在建安二十四年藉故將其處死。
信一開始,寫思念之情,才數日不見,就思之為勞,並推知德祖也必如此,短短十二字以見兩人交情深厚。然後立即寫入正題,追敘自己的寫作生涯,竟說已二十五年,從呱呱落地算起,頗以耆宿自重。論當時文壇,提到王粲、陳琳、徐幹、劉楨、應瑒,都是來自各地的菁英,他雖然用了相同的句式,但以「獨步」、「鷹揚」、「擅名」、「振藻」、「發跡」、「高視」等不同的辭彙,所以沒有繁複之感。因為這些人當時都已網羅在曹操門下,所以曹植不免有點「不足當意」的氣概,說他們不能飛軒絕跡,一舉千里。並且特別舉出陳琳,加以揶揄,說他闇於自見。文勢凌厲,帶憤激之情。說自己不能妄加讚嘆,是因為怕後世笑話他不知文章的緣故,可見他認為批評者是要為自己的批評負責,也說明他不輕易讚美別人文章的原因。
第二段氣勢稍緩 ,談文學批評的需要,因為世人的著述,不可能沒有毛病,所以作者要謙虛為懷,說他自己就喜歡人家批評,並舉丁敬禮的謙沖,加以讚美。
第三段是強調文學批評的不易,雖然古來著作都需要批評,除了孔子的春秋,都可批評。可是批評者要有高深的修養,才學要高過創作者,否則最好別開口,以為劉修好批評,便是自不量力。然後再說人人喜愛不同,難有一致的批評。這一段縱談古今,批評時下的批評者,又不免露出權威的姿態。
第四段是自抒懷抱。他送楊修以年少時所作辭賦一通,想必有可取之處。然後菲薄辭賦只是小道,他希望立大功立大業,不打算以立言求得不朽,如果不能立功,退而立言,也要寫子書或史書,而不是辭賦。
曹植有天縱之資,豪放之氣,而且自幼隨曹操南征北討,封為列侯,自不免鷹揚自得。發為文章,議論風發,自有一股凜人的氣勢。第一段在氣勢上已凌駕諸子,見其顧盼自雄之情。他明明是要拿辭賦請楊修批評。這一段的氣勢,叫人如何啟齒?第二段雖說他的文章希望別人批評,卻引丁敬禮的事,說他自認「才不過若人」,所以辭而不為,豈不是暗示楊修最好還是別批評,除非你自以為才華超過我?他引丁敬禮的通達之論,也正是說自己,固然要楊修不必為難,因為「文之佳惡,吾自得之」,而把楊修引為知己,這也把自己請人批評,引為美談了。第三段又強調批評之難,再度強調才華要超過作者,才有資格批評,把劉季緒好詆訶人家的文章,說得十分不堪,叫楊修如何敢陳利病得失?所以楊修除了「誦讀反覆,雖風、雅、頌不復過此」的諛美之辭,又能說什麼?這一段還強調各人所好不同,以逐臭之夫和墨子非樂之論,加以證明,這也無非為他的辭賦如果得不到好的批評,預留臺階而已,否則他憑什麼可以那麼嚴苛地批評陳琳?
最後一段(第四段)才提到送辭賦給楊修,也沒有明確地請他指教,卻說「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好像暗示人家要揀好的說,因為總有可采,必應風、雅,未易輕棄,所以楊修說風、雅、頌不復過此,是其來有自。曹植還貶抑辭賦為小道,把辭賦寫作成就排出人生理想之外,而以「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為最高境界,以「辯時俗之得失、定仁義之衷、成一家之言」為第二志願。他這樣說,大概不外乎以下三個目的:第一、是向他父親表明他有積極淑世之願,希望多給他成大功立大業的機會。第二、是要楊修放膽批評,因為說他辭賦不好,對他也不會造成損害,因為那是雕蟲小技,他志不在此。第三、則為自己預留臺階,反正我志不在此,真的不好,也沒有關係,因為這方面不行,並不足以否定我的不平凡。
曹植寫這封信時,以其地位尊貴,才高志大,所以洋洋灑灑,意氣橫厲,雖不免趾高氣揚,但也正流露其真性情,令人想見這位才高八斗的貴公子。
(二)「氣之清濁有體」補充
(一)清體(陽剛)
永遇樂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語譯: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著,(但是)無處去找孫權那樣的英雄了。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事蹟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而隨時光流逝了。(如今)夕陽照著那草木雜亂、偏僻荒涼的普通街巷,人們說這就是(當年)寄奴曾住過的地方。回想當時啊,劉裕率兵北伐,武器豎利,配備精良,氣勢好象猛虎一樣,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北方去了。 南朝宋文帝(劉裕的兒子)元嘉年間興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業,由於草率從事,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四十三年過去了,(現在)向北遙望,還記得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敵占區裡後魏皇帝佛狸的廟前,香煙繚繞,充滿一片神鴉叫聲的社日鼓聲!誰還來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二)濁體(陰柔)
瑞龍吟 周邦彥
章臺路,還見褪粉梅梢,試花桃樹。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歸來舊處。 黯凝佇,因念箇人痴小,乍窺門戶。侵晨淺約宮黃,障風映袖,盈盈笑語。 前度劉郎重到,訪鄰尋里,同時歌舞,惟有舊家秋娘,聲價如故,吟箋賦筆,猶記燕臺句。知誰伴,名園露飲,東城閒步,事與孤鴻去。探春盡是,傷離意緒。官柳低金縷,歸騎晚,纖纖池塘飛雨。斷腸院落,一簾風絮。
語譯:在歌樓妓館聚集的地方,看見了梅花樹梢已凋謝的花蕊,桃樹才剛剛開花。因為尚未到營業時間,妓院人家裡依然安靜,只看到似曾相識的燕子飛來這舊地方築巢。 自己很感傷地站在那裡出神發呆。因想到了那痴情的少女伊人,突然在門外偷看我。早晨的時候她在面頰上點上淡淡的額黃,迎風舞動著她的袖子,也發出清脆的笑聲。 我又舊地重遊,尋問了這裡的左鄰右舍,想要找到那女孩,但當時跟她一同唱歌跳舞的,只記得秋娘的名聲和身價如當年一般。拿起詞箋來寫詞,還記得當年寫給她的詩句。現在又有誰可以跟我作伴,到有名的花園裡飲酒作樂,到東城去散步呢?人事全非,過往都已隨了孤獨的大鴻鳥歸去。此趟春遊卻只得到滿腔感傷的情緒。官道上的楊柳就像金線一樣地垂落著,我在黃昏時騎馬歸去,池塘上飄著毛毛細雨,我在這個令我傷心斷腸的院子裡,隔著窗簾看著外面飄落的雨絮。
十一、曹丕名句
1.西北有浮雲,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會。(雜詩二首其二)
【語譯】在西北的高處有浮雲,那樣子就像車篷一樣的聳立而沒有依靠。可惜的是,這朵浮雲沒有遇到好的機會,剛好碰到了一場暴風,被風吹襲著搖擺不定,不知道要流落到哪裡去。
2.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善哉行二首其一)
【語譯】人的一生就好像是寄居在世間,總會有離開的時候,如果因此而憂愁,使得自己不開心的話,那我何必這樣地過日子呢?只是現在的我,卻因為感受到人生歲月就好像馬兒飛馳般逝去,而感到悶悶不樂啊!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13回)
14、15題組: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昔日遊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謂百年己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 (曹丕<與吳質書>)
甲卷(第13回)
16~20題組:
植白:數日不見,思子為勞,想同之也。僕少小好為文章,迄至於今,二十有五年矣!然今世作者,可略而言也。昔仲宣獨步於漢南,孔璋鷹揚於河朔,偉長擅名於青土,公幹振藻於海隅,德璉發跡於此魏,足下高視於上京;當此之時,人人自謂握靈蛇之珠,家家自謂抱荊山之玉。吾王於是設天網以該之,頓八紘以掩之,今悉集茲國矣。然此數子,猶復不能飛軒絕跡,一舉千里。以孔璋之才,不閑於辭賦,
而多自謂能與司馬長卿同風;譬畫虎不成,反為狗也。前書嘲之,反作論盛道僕讚其文。夫鍾期不失聽,於今稱之。吾亦不能妄嘆者,畏後世之嗤余也。
(曹植<與楊德祖書>)
語譯:曹植向您陳述:幾天沒有見面,想您想得好苦,您大概跟我一樣吧!我從小就愛作文章,一
直到現在,已經二十五歲了,對於當代作家,可以大略地談一談。當年王仲宣在漢水以南特
別傑出,陳孔璋鷹揚於黃河以北,徐偉長在青州獨享盛名,劉公幹以文章享名於海角,應德
璉在魏國起家,您在京城雄視群倫。當這時候,人人都自以為是稀世的奇才,像是擁有靈蛇
的明珠、荊山的美玉那樣的自寶自珍。我們魏王便設下彌天大網,羅致四海的英才,現在都
羅致來了。不過這幾位先生的文學造詣,還不能算是最上乘,沒有一飛千里、來去無蹤的氣
勢。以陳孔璋的才華,他本不擅長辭賦,卻常自以為和漢賦名家司馬相如有同樣的風格,這
正像畫不成老虎,反而像狗了。前次我寫信諷刺他,他反而作文章極力說我讚美他的作品。
那鍾子期從不錯聽琴音,到現在大家還在稱讚他。我可不敢隨便讚嘆別人,怕後人嘲笑我啊!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氣」的原始字形作「气」,畫的是雲氣升騰的樣子。古人相信宇宙萬物皆由「氣」所構成,「氣」也因此成為涵意豐富的詞。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氣」可指人的身體或精神狀態,如《論語》:「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B)「氣」可指冷熱溫度的變化,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 (C)「氣」可指人展現於外的性格或態度,如蘇軾〈留侯論〉:「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D)「氣」在哲學上可指人應具有的正直道義,如《孟子》:「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E)「氣」在文學上可指因作者才性所顯現的語文氣勢,如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93. 指考〕
答案:(A)(C)(D)(E)。
解析:(A)血氣既衰,指身心皆漸衰弱。(B)顥氣,指瀰漫在天地間的大氣。(C)剛銳之氣,指剛強鋒銳的性格。(D)其為氣也,即浩然正氣。(E)「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指的是「辭氣」,外在的語文氣勢。
2.下列文句中的「以」字,意義與其他選項不同的是 (A)《左傳.燭之武退秦師》: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B)范仲淹〈岳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C)曹丕〈典論.論文〉:西伯幽而演《易》,周旦顯而制《禮》;不「以」隱約而弗務,不以康樂而加思 (D)曾鞏〈墨池記〉:推王君之心,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學者邪。 〔95. 指考〕
答案:(D)。
解析:(A)因為。(晉文公與秦穆公出兵包圍鄭國,因為鄭國對晉文公無禮,同時親附楚國,對晉國有二心)。(B)因為。(不因為環境或個人遭遇而或喜或悲,不論是高居廟堂,或是遠處江湖,都憂國憂民)。(C)因為。(西伯被幽禁時推演出《易經.爻辭》,不因為困窮而不專力於寫作;周公在地位彰顯時制定《周禮》,不因為康樂的生活而改變創作的想法)。(D)用來。(推究王先生的想法,他是因為喜愛一個人的優點,認為再小的技能也不應偏廢,因此推廣而重視遺蹟呢?還是為了用推廣這整件事來勉勵後學之人。)
3.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裨」補闕漏(諸葛亮〈出師表〉)/侍「婢」羅列(杜光庭〈虯髯客傳〉) (B)若「剟」刺狀(方孝孺〈指喻〉)/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屈原〈漁父〉) (C)貧賤則「懾」於飢寒(曹丕《典論.論文》)/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D) 乃使人修「葺」南閤子(歸有光〈項脊軒志〉)/無「揖」讓拜跪禮(陳第〈東番記〉)。 〔98. 指考〕
答案:(A)。
解析:(A) ㄅㄧˋ/ㄅㄧˋ。(B)ㄉㄨㄛˊ/ㄔㄨㄛˋ。 (C)ㄓㄜˊ/ㄋㄧㄝˋ。(D)ㄑㄧˋ/ㄧ。
4.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的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諫逐客書〉:不問可否,不論「曲」直/《典論.論文》:「曲」度雖均,節奏同檢 (B)〈登樓賦〉: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C)《孟子.滕文公上》: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赤壁賦〉: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D)《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後漢書.黨錮列傳序》:王道陵缺,而猶「假」仁以效己,憑義以濟功 (E)《莊子.天運》: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始得西山宴遊記〉: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98. 指考〕
答案:(B) (D) (E)。
解析:(A)音ㄑㄩ,事理不直。/音ㄑㄩˇ,樂歌。(B)返回。(C)往、至。/享用。(D) 借。(E)遨遊。
語譯:(A)不談論能力好不好,不理會品德正直與否。/樂歌曲調或許相同,節奏法度也一樣。(B)情感如此眷戀難捨的想要返回家鄉啊!/該要返回家鄉了啊!故鄉的田園即將荒蕪,怎麼能不回去呢?(C)即使讓五尺的小童到市集去買物品,也不會有人欺騙他。/(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是創造萬物的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無盡寶藏,是你與我可以共同享用的寶藏。(D)假借船隻的人,未必自己擅長游泳,但是可以渡過江河。/王道被侵凌的時刻,還願意假借仁義的旗幟,貢獻一己能力,成就天下的大功業。(E)古代至德的人,假借仁道,託詞義理,以此自由自在地遨遊於虛靜的世界。/(西山的)廣闊無際,與天地同在共存,而不知其盡期。
(二)延伸補充
5.請為下列連環漫畫,選出最適合概括其要旨的成語 (A)相輔相成 (B)自相矛盾 (C)唇亡齒寒 (D)敝帚自珍。
〔93. 指考〕
答案:(A)。
解析:「某人說:『我的弓最精良,用不到箭。』另一人說:『我的箭才優良,用不著弓。』羿聽到後對二人說:『若沒有弓,怎能射出箭?若沒有箭,又怎能射中標的?』於是羿結合弓、矢之長,教二人射箭的方法。」因此合彼此之長,互相合作,以達成目標,應選(A)相輔相成。另:(B)自相矛盾:喻行事或言語,前後不一,互相牴觸。(C)唇亡齒寒:喻關係密切,休戚與共。(D)敝帚自珍:喻東西雖不好,但因是自己的,而十分珍視。出處:《太平御覽》卷三四七引《胡非子》言。
6.請先閱讀下列引文,然後回答以下問題: 〔94. 學測〕
讓我們用比較跳躍的方式來想像「出版」這種複雜活動的起源吧。
大約二百萬年前,你知道那時直立原人已經躍上地球大舞臺了,而且懂得用火來烹煮獵物或燒烤一封情書(那自然是一支鹿茸或樹枝之類的)。有一天,一個發情頻率甚高、酷愛張開長臂奔跑的原人發現了隱在灌木雜樹之間的一塊大草坡;第一次,他痴情地深呼吸起來,青草的芳香使他忘記必須在日落之前捕獵責任額內的獵物以繳交國庫(或族庫)。更要命的是,他的命運被草坡西邊一朵在風中顫抖的小花兒改變了。接著,他第一次感受到肢體流竄一股跟食慾無關的熱情,這使他陷入半癲半狂的狀態,於是拔腿奔跑起來,他必須找人傾訴那奇妙的體驗以免暈厥在起伏不定的情緒裡,很幸運地,他遇見另一位躺在樹蔭下思索有沒有比狩獵更重要的事的原人,他氣喘吁吁地拉起那位冥思中的原人,以當時僅有的粗糙語言加上手舞足蹈加上以物喻意,傾訴了他的情感。那位冥思原人盯著地上由枯枝、石片、土塊拼組成的「文字」,他終於了解激情原人要說的是:「草地,西邊,小花兒,美。」這是第一次他看到跟狩獵活動、工具製作以及遷徙決策無關的文字。他的命運也被改變了,微風拂動他那多毛的軀體,儘管幾隻小蟲爬上他那張扁平的臉引起癢意也不能阻止一滴無比清澈的淚水自眼眶溢出,那滴淚是文明的源頭、所有乾燥的內在都將因這顆淚珠而得以滋潤。他說:「我要,它(他指了指石片、土塊、枯枝組成的文字),走,很遠,很多人,看!」
就這樣,他攜帶那組文字行走天涯,拼給每一個他遇到的原人看,傳播草坡西邊一朵美麗小花兒的故事。他成為第一個出版人。
( )(1)文中的「激情原人」發現小花兒的美麗,內心激動,於是用枯枝、石片、土塊拼組成文字,這就是「創作」的開始。下列文字說明創作的起源與「激情原人」情形相似的選項是 (A)言氣質,言神韻,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氣質、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 (B)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 (C)夫街談巷說,必有可采;擊轅之歌,有應風雅。匹夫之思,未易輕棄也。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也 (D)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踊。……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雲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E)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 )(2)下列關於引文中兩種「原人」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冥思原人」的行為無異於剽竊「激情原人」的文學情懷,據為己有,這樣的海盜行為實為出版人之恥 (B)「激情原人」的痴情與癲狂,見證了人類有一種超越衣食慾望的需求,那種需求是人類美好的本質之一 (C)「冥思原人」屬於統治階級,和「激情原人」不同,不需要狩獵,因而有閒暇可以思考創作與出版的問題 (D)「冥思原人」能欣賞「美」,並且努力的將其傳播給更多的人—這隱然揭示了一個出版人應有的心懷與責任 (E)文中說「冥思原人」的「那滴淚是文明的源頭」,可以滋潤「所有乾燥的內在」,表現了出版事業對文明發展與文化傳承的重大意義。
答案:(1)(B)(D);(2)(B)(D)(E)。
解析:(1)(A)強調「境界」為「氣質」、「神韻」的根本。(C)表現情感的文學作品並不足以闡釋大的志向抱負。(E)這是曹丕的「天才論」,他認為作者才性各有所偏,不可靠勉強力之學達成。語譯:(A)說到氣質、神韻,不如說境界來得好。有境界,是文學作品的根本也;氣質和神韻,只是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枝節末葉而已,只要作品有境界,氣質和神韻這二者也會隨之而出(王國維《人間詞話》)。(B)人的心靈會隨著外界的季節、事物而搖動、改變,文辭則因感情而產生(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C)街巷的談論,田野的俚歌,也有合乎〈風〉、〈雅〉的詩篇可採取,普通人的情思也不能輕易捨棄。但辭賦是小玩藝,不能拿它來闡揚大道(曹植〈與楊德祖書〉)。(D)天地的氣感動萬物,萬物又感動人,所以人的情意受震撼,就表現在歌舞上。……至於春天的風和鳥,秋天的蟬和月,夏天的雲雨,冬天的嚴寒,這是四季的氣候感動詩情(梁.鍾嶸〈詩品序〉)。(E)文章以作者的才氣為主,每個人的才氣陰柔或陽剛各有其分,不可能勉強學得,就像音樂,即使曲度一致,節奏相仿,歌唱者引氣的現象不一樣,巧妙或拙劣有本性,這種才華即使在父兄,也無法轉移到子弟身上(曹丕《典論.論文》)。
(2)(A)二者是共鳴現象,共同對美產生了近似的情懷,不能被稱為剽竊。(C)「冥思原人」正在思考「必須在日落之前捕獵責任額內的獵物以繳交國庫」,可以得知他仍是該社會的勞動階級,非屬統治階級。
7.閱讀下文,選出敘述正確的選項:
生命無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來一個普遍命題,魏晉詩篇中這一永恆命題的詠嘆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審美魅力而千古傳誦,也是與這種思緒感情中所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可分的。從黃巾起義前後起,整個社會日漸動蕩,接著便是戰禍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連大批的上層貴族也在所不免。「徐(幹)、陳(琳)、應(瑒)、劉(楨),一時俱逝」(曹丕〈與吳質書〉),榮華富貴,頃刻喪落,……。既然如此,而上述既定的傳統、事物、功業、學問、信仰又並不怎麼可信可靠,大都是從外面強加給人們的,那麼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突出出來了,如何有意義地自覺地充分把握住這短促而多苦難的人生,使之更為豐富滿足,便突出出來了。它實質上標誌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李澤厚《美的歷程》)
(A)生命無常、人生易老的命題,於魏晉詩篇中首開其端 (B)魏晉詩人處於戰禍不已、疫疾流行的年代,更能感受生命的短暫與脆弱 (C)魏晉詩篇的美感魅力,來自即使自知生命微渺,仍積極尋求生命豐富滿足之道 (D)由於無法再以外在的功名事業肯定自己,使魏晉詩人進一步探索個人存在的意義 (E)既定的傳統和信仰全被否定,新的存在價值又尚未建立,遂使魏晉詩人流於荒誕頹廢。 〔99. 學測〕
答案:(B)(C)(D)
解析:(A)「魏晉詩篇中這一永恆命題(生命無常、人生易老)」,此與「魏晉詩篇中首開其端」之意並不相同。(B)題目的「生命無常、人生易老」即選項的「生命的短暫與脆弱」;引文的「魏晉詩篇的詠嘆,與思緒感情中所包含的具體時代內容不可分」,其「時代內容」即選項的「戰禍不已、疫疾流行的年代」。(C)題目的「如何有意義地自覺地充分把握住這短促而多苦難的人生,使之更為豐富滿足,便突出出來了」,應符本選項的敘述。(D)題目的「傳統、事物、功業、學問、信仰又並不怎麼可信可靠,大都是從外面強加給人們的,那麼個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突出出來了」,應符本選項的敘述。(E)題目的「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現、思索、把握和追求」,與選項的「既定的傳統和信仰全被否定,新的存在價值又尚未建立,遂使魏晉詩人流於荒誕頹廢」不相同。
8. 下列各選項畫底線的文句,是對其前面的文句(未畫底線者)進行「舉例說明」的是 (A)詣太
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B)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
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C)風至,硫氣甚惡,更進半里,
草木不生,地熱如炙,左右兩山多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 (D)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傅
毅之於班固,伯仲之間耳,而固小之,與弟超書曰: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下筆不能自休
(E)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
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 〔99. 指考〕
答案:(D)(E)
解析:(A)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世界由漁人忘卻機心而開啟,機心復萌而關閉。選項引文依據過程說明情節發展,後段文字並非舉例說明。(B)出自諸葛亮〈出師表〉。〈出師表〉前半部分是諸葛亮臨行時的進諫,後半部分乃由敘述一己生平而至表明伐魏的意義與興復漢室的決心。選項引文因先帝的託付,申述一己情懷,後段文字並非舉例說明。(C)出自郁永河〈北投硫穴記〉。郁永河探訪北投硫穴,寫下〈北投硫穴記〉,描述硫穴景觀,頗為生動。選項引文先點出硫氣的「惡勢力」,接著進行特寫,說明硫氣如何「甚惡」。先以視覺摹寫進行具體呈現:「草木不生」、「巨石為硫氣所觸,剝蝕如粉」,刻繪出一片荒蕪凋蔽、枯萎剝蝕的景象。為正答。(D)出自曹丕《典論.論文》。曹丕見解獨到,有關於文學批評的幾個問題,如文學的價值、作家的個性與作品的風格、文體、文學的批評態度等,《典論.論文》都探討到了。文章一起筆,便以班固藐視傅毅為例,批評「文人相輕」的惡習。為正答。(E)出自《孟子.公孫丑》。孟子指出每個人都有「不忍人之心」,而且以生動的事例論證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任何人突然看見孩子快要掉進井裡去都會有的反應。沒有它,簡直就不是人。本選項為正答。
語譯:(A)就去拜見太守,報告自己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太守立即派人隨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結果就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原來那條路了。(B)先帝知道我處事謹慎,所以在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早晚憂慮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的任務不能成功,而有損先帝的知人之明。(C)風吹過來,硫磺氣味刺鼻難聞。再前進了半里路,草木都不生長,地面熱得像火烤一樣;左右兩邊山壁有許多巨大的岩石,被硫氣侵襲,腐蝕剝落有如粉末。(D)文人彼此輕視,自古就已如此。傅毅比起班固,文才不相上下;可是班固卻輕視他,在寫給弟弟班超的信上說:「武仲因為會寫文章而擔任蘭臺令史,可是他一下筆就寫個沒完。」(E)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頭,必然會產生驚惶恐懼同情憐憫的心。這不是因為想要和這孩子的父母結交,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