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答夫秦嘉書 徐 淑
一、寫作背景
東漢桓帝(西元一四六~一六六年)時,秦嘉為郡上掾,奉命赴京師洛陽上計。當秦嘉尚未入京時,因為思念在娘家養病的妻子徐淑,所以寫信要求會面。無奈徐淑因病無法前來,兩人於是往返了數封信。本課課文正是徐淑在此時寫給丈夫秦嘉的書信,文句形式以四言為主,駢句與散句參差互見,既有騰挪變化之美,亦有委婉含蓄之情。
按:兩漢時,地方向中央呈報施政情況,作為官員考課依據的制度,稱作上計。東漢時,專門由上計掾、史上計於朝廷。其職掌除奉達計簿外,還代表郡國守相參於朝會、備詢政俗,且能評議守相的能否;承中央詔敕,宣達於守相,以為行政的準則。東漢時,郡國上計掾、史,多被朝廷拜為郎,亦可被授官職。秦嘉入京不久,被召為黃門郎,秩六百石,於郊廟祭祀,臨軒朝會,在宮內掌侍左右,傳達朝令。
二、作者介紹
(一)生平傳略
秦嘉,字士會,隴西人也,為郡上掾。其妻徐淑,寢疾還家,不獲面別,贈詩云爾。嘉遂行,入洛,尋除黃門郎。居數年,病卒於津鄉亭。初,淑生一女,無子。及嘉奉使,淑乞子而養之。尋守寡,時猶豐少(年輕美麗),兄弟將嫁之,誓而不許。毀形(毀容)不嫁,哀慟傷生,才德兼美者。
(二)軼聞掌故
1.徐淑回贈秦嘉的禮物
從《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還可以輯出徐淑〈答夫秦嘉書〉的其他軼文:「今奉旄牛尾拂一枚,可以拂塵垢;越布手巾二枚;嚴器中物幾具;金錯碗一枚,可以盛書水;琉璃碗一枚,可以服藥酒」、「今奉細布襪一量」,則知秦、徐二人的書信當有多封,而且徐淑亦曾回贈秦嘉禮物,但因與現存文字不能密接,故不列入課文。
2.徐淑預知秦嘉病逝
隴西秦嘉,字士會,俊秀之士。婦曰徐淑,亦以才美流譽。桓帝時,嘉為曹掾赴洛。淑歸寧於家,晝臥,流涕覆面,嫂怪問之,云:「適見嘉自說往津鄉亭病亡,二客俱留,一客守喪,一客賚(ㄌㄞˋ)書還,日中當至。」舉家大驚。書至,事事如夢。(劉義慶《幽明錄》)
(三)文學成就──可傷而又悽怨的徐淑敘別之作
鍾嶸《詩品》將秦嘉、徐淑兩人的五言詩列在中品,謂「夫妻事既可傷,文亦悽怨。為五言者,不過數家,而婦人居二。徐淑敘別之作,亞於〈團扇〉矣。」以下說明徐淑詩作在文學史上的特殊價值:
「贈答詩」是中國文學中十分特殊的一類作品,所謂「贈」,是先作詩送給別人,「答」,則係就來詩旨意進行回答。其迴還往復之際,自然形成一種對應自足的情意結構。根據既有文獻的考察,東漢的〈客示桓麟詩〉與桓麟的〈答客詩〉,以及秦嘉與其妻徐淑的夫婦贈答,或可視為此類詩作的濫觴。
然則,桓麟與客的應對,性質不出於社交應酬。其「詩」中的措辭用言,多為公式化的陳腔套語,看不出任何個人內在心靈的性情搖盪。能別出於社交目的之外、真正透過「詩」來進行個人間情靈交感的贈答往返,就是秦嘉的〈贈婦詩〉和其妻徐淑的〈答秦嘉詩〉。
在形式上,上述的這幾首詩捨棄了當時士大夫於社交時慣用的「四言正體」,而出之以「清麗居宗」的「五言流調」,就詩歌發展言,本就頗具創變性;再就內容方面看來,人生苦短、世道艱辛的慨嘆,融匯著臨別時的顧戀躊躇、深情繾綣,正是「離群託詩以怨」的具體表現。徐淑的答詩,則藉悽怨宛轉的楚騷體,表達出自己因病不能隨行的憾恨,以及瞻望踴躍、佇立徘徊的刻骨相思。在這樣的贈答往返之中,所凸顯的,不再是個人臨場應對的捷悟能力,更迥異於社交應酬的禮尚往來,而是因「傷別」所觸發的、人際之間至情至性的激盪交感。鍾嶸《詩品》以「夫婦事既可傷,文亦悽怨」一語為之評,正是道出了箇中關鍵。而此一純粹發乎個人情性的贈答行為,亦為贈答詩的發展,開拓出嶄新的面向。
三、國學常識
(一)「書」之文體
釋名 |
◆《文心雕龍‧書記》:「書者,舒也,舒布其言,陳之簡牘。」 ◆古代稱「書」者,包含臣下向君王之「上書」,及親朋之間往來的「書牘」 |
|
起源 |
◆起源於春秋,當時各國間往來漸繁,使臣運用書信的情形也隨之增加 ◆現存最早之書信為〈鄭子家告趙宣子書〉(《左傳》文公十七年) |
|
奏議類 |
說明 |
◆臣子向皇帝陳言進辭而寫的公文,為「上書」或「奏書」 ◆漢以後,臣下進言,改稱「章、奏、表、議」「上書」「疏」「奏記」「奏牋」,不再稱「書」 |
篇章 |
1.樂毅〈報燕王書〉 2.秦‧李斯〈諫逐客書〉 |
|
書牘類 |
說明 |
是一種傳遞音訊、表達情意的應用文書。書信不僅能夠暢所欲言,而且具有保存、紀念價值 |
異稱 |
書、啟、牘、帖、簡、柬、箋、函、札、書牘、書簡、書札(劄)、尺牘、刀筆 |
|
代稱 |
鯉魚、鴻雁、魚雁、書筒、素、緘素、尺素、雁足、雙鯉 |
|
流變 |
1.產生於春秋,當時為公用文書 |
|
2.戰國開始,略具個人感情,辭采已見華麗 |
||
3.漢時,已成表達個人思想情感、抒情言志之用 如:司馬遷〈報任少卿書〉、馬援〈誡兄子嚴敦書〉、鄭玄〈戒子益恩書〉 |
||
4.魏、晉時,因紙張的發明,作書信者增加,內容題材擴大,重視修辭技巧 如:曹丕〈與吳質書〉、王羲之〈喪亂帖〉、稽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吳均〈與宋元思書〉 |
||
5.唐、宋時,作書信者眾多,內容風格多樣化 如:李白〈與韓荊州書〉、韓愈〈答李翊書〉、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白居易〈與元微之書〉、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蘇軾〈答謝民師書〉、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
||
書牘類 |
流變 |
6.明、清時,也有佳作。 如:宗臣〈報劉一丈書〉、楊繼盛〈諭子書〉、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 姚鼐〈復魯絜非書〉、鄭板橋(寄弟墨書) |
7.民國時,代表作:林覺民〈與妻訣別書〉、徐志摩寫給陸小曼的《愛眉小劄》 |
(二)書信相關常識
|
用 意 |
注 意 事 項 |
||
書
信
結
構 |
稱 謂 |
寫信人對 受信人之 稱呼,表 示彼此的 關係 |
1.對尊親不稱名號,習慣加「大人」,如:「父親大人」 2.對尊長以稱字號為敬,不知字號者方稱名,如:「某某老師」 3.對平輩稱「先生」、「某某兄」、「某某姊」,表示客氣,對方不必年長於己 4.對兒女只稱名,對學生可稱名或字 5.對友職位者,字號下加職位,如:「某某部長」 |
|
提 稱 語 |
請求受信人察閱之意 |
用於祖父母及父母 |
膝下、膝前 |
|
用於( 師 長 ) |
函丈、壇席 |
|||
用於( 長 輩 ) |
尊前、尊鑒、鈞鑒 |
|||
用於( 婦 女 ) |
芳鑒、淑鑒、懿鑒 |
|||
用於( 同 學 ) |
硯右、硯席、文席、文几(平輩用語亦可) |
|||
用於( 平 輩 ) |
台鑒、大鑒、惠鑒、左右、足下 |
|||
用於( 晚 輩 ) |
青鑒、青覽、如晤、知悉 |
|||
用於( 教育界 ) |
講座、座右、有道、著席、史席 |
|||
用於弔唁 |
苫次、禮席、禮鑒 |
|||
頌候敬辭 |
表示敬意及問候 |
1.凡用「請」字,下必用「安」字,如:「敬請 福安」、「即請 大安」 2.凡用「頌」字,下用「祺」、「祉」、「綏」等 |
||
自稱 、 署名 |
署名表示寫信人與受信人之關係;也表示負責 |
1.如對父親自稱「兒」 2.直系尊親對子孫不署名,如:「父示」 3.對家人親戚僅署名而不寫姓,如:「甥某某」 4.此外,用全姓名,如:「學生王某某」 5.居喪者,姓或名之右上加「制」,如:「弟王制某某」 |
||
禮告敬辭 、 時間 |
署名下為禮告敬辭,表示敬禮、報告 |
1.對尊親用「敬稟」,如:「兒某某敬稟」 2.對師長用「敬上」 3.對平輩用「敬啟」、「頓首」 4.對晚輩用「手書」、「示」 5.寫信之日期,寫在禮告敬辭之下,字體應略小而偏右 |
||
補述 |
信已寫完,又想到有事需補述 |
應另起一行,並在開始加上「再啟者」、「又及」 |
||
信中提及彼此之親友時 |
1.用「令、尊」稱對方之家人、朋友,如令尊、令郎、尊夫人、令弟、令伯。稱對方妻子為「尊閫」、「尊夫人」 2.稱自己的長輩,用「家」,如家父;稱自己的晚輩,用「小」、「舍」,如:「小女」、「舍弟」;自稱用「愚」;稱「妻」(夫)為「內子」(外子) 3.自己尊長過世,改「家」為「先」;自己尊長過世,改「舍」為「亡」 4.稱人父子「賢喬梓」,稱人兄弟「賢昆仲」、「賢昆玉」,稱人夫婦「賢伉儷」;自稱「愚父子」、「愚兄弟」、「愚夫婦」 |
|||
其 他 注 意 事 項 |
1.抬頭表示尊敬;平抬(另起一行,與各行齊高)比挪抬(在原行空一格)更尊敬 2.信中自稱時,自己的稱謂(如:弟)或名字,字體應略小而偏右;提及晚輩時,「小」、「舍」體應略小而偏右,「小女」、「舍弟」 3.信中提及對方之住宅、店鋪,稱「貴宅」、「寶號」;提及自己的親友、處所,用「敝」,體應略小而偏右,如「敝業師」、「敝校」 4.稱世交晚輩為「世兄」 5.妻對夫稱「夫子」,故女學生稱男老師為「老師」、「業師」,不稱夫子 6.稱老師之妻為「師母」,老師之夫為「師丈」 7.摺疊信箋時,有字一面向外,反摺為報凶或絕交用 |
|||
信 封 款 式 |
1.信封上之稱呼,為送信人對受信人之稱呼 2.信封中央書寫受信人之姓、職銜、名字時,僅「名字」之字體可略小而偏右,如: 「王校長某某」;普通寫法,姓名、稱謂之字體大小一致,如「王某某先生」 3.「啟」,是請受信人拆信閱讀,信封上不可使受信人「敬啟,敬收」;對父母用「安啟」,對尊長用「鈞啟」,對老師用「道啟」,對平輩用「台啟」、「大啟」,對女士用「芳啟」、「惠啟」,對晚輩用「收啟」。明信片不用「啟」,只用「收」 4.「緘」用於寫信人姓名下,表示「封信」;明信片用「寄信」 5.信封:喪事時以素白信封、或將紅色框塗黑表示 |
|
※牛刀小試
父母親大人膝下 敬稟者:
十月三日辭別 慈顏,乘車南下,於當日下午一時抵達臺中,隨即辦理報到手續,並住進理學院第二舍一○六室,一切尚稱順利。當謹遵教誨,努力向學,以期上副 慈望也。肅此
恭請
金安
兒甘煌叩上十月四日
上面是一封傳統書信的範例,其中部分結構在現代書信裡是可以省略的,請問哪些框線內的結構可以省略? 〔90-1臺北指考聯模多選18〕
(A)提稱語 (B)啟事敬辭 (C)敬語 (D)問候語 (E)自稱
答案:( ABC )
解析:(A)「膝下」是提稱語,為請受信人察閱的詞語,又稱「知照敬辭」,用時應與稱謂配合。「膝下」用於直系尊親。今可以冒號(:)承接於稱謂下。(B)「敬稟者」是啟事敬辭,為陳述事情的發語詞,今少用。「敬稟者」用於尊親。(C)「肅此」是敬語,配合「啟事敬辭」。可斟酌情形使用。(D)「恭請 金安」為問候語,即「頌候敬辭」,為表敬意及問候的話語,不能省略。頌候語中凡用「請」字,下必用「安」字。(E)「兒」是自稱,自稱要與受信人的稱呼相應。此為對父母自稱「兒」,不能省略。
2.依照應用文的普通準則判斷,下列四個「學生寫信給老師」的範例,正確無誤的選項是:
(A)大文先生左右:頃悉 先生退休在即,敝人深感惆悵。唯望日後能續有機會向 先生請益。 敝人陳大明鈞啟
(B)大文先生左右:頃悉 先生退休在即,學生深感惆悵。唯望日後能續有機會向 先生請益。 學生陳大明鈞啟
(C)大文吾師道席:頃悉 吾師退休在即,敝人深感惆悵。唯望日後能續有機會向 吾師請益。 敝人陳大明敬啟
(D)大文吾師道席:頃悉 吾師退休在即,學生深感惆悵。唯望日後能續有機會向 吾師請益。 學生陳大明敬啟
〔89推甄單選14〕
答案:( D )
解析:(1)「左右」是用於平輩的提稱語,對老師可用「道啟」、「鈞啟」;(2)學生自稱不可為「敝人」,稱「學生」或「受業」;(3)「陳大明鈞啟」之「鈞啟」為信封中路用語,用於尊長、老師或輩分高者;「陳大明敬啟」的「敬啟」,為禮告敬詞,意為「恭敬的陳述」。
(三)有關書信的名稱
|
說 明 |
例 句 |
書 |
《文心雕龍‧書記》:「書者,舒也,舒布其言,陳之簡牘。」這是最常使用的書信名稱 |
《杜甫‧石壕吏》詩:「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
書函 |
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郵遞,這種匣子叫函。後來就稱信件為函 |
《舊唐書‧魏徵傳》:「徵亡後,朕遣人至宅,就其書函得表一紙。」 |
書簡 |
簡,寫字用竹片。書簡原指盛書信的郵筒,古代書信寫好後常找一竹筒或木筒裝好再捎寄。書簡也代指書信 |
《三國志‧吳書‧趙達傳》:「又有書簡上作千萬數,著空倉中封之。」 |
書札 |
札原為古代書寫用小木簡。後指書信,公私文書 |
〈古詩十九首〉之十七:「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
啟 |
《太平御覽》卷五九五引服虔《通俗文》:「官信曰啟。」 |
|
刀筆 |
古代的書寫工具,古時書寫於竹簡,有誤則用刀削去重寫。用以代書信 |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黃山谷名其尺牘曰刀筆。」 |
帖 |
古無紙時,書寫於竹曰簡,於帛曰帖,於版曰牘,亦謂之牒,亦謂之札 |
王羲之〈喪亂帖〉 |
鯉魚 魚書 |
相傳,三國吳人葛玄與河伯書信往還,就令鯉魚充信使 |
孟浩然〈送王大校書〉:「尺書如不吝,還望鯉魚傳。」 |
雙 鯉 雙 魚 雙鯉魚 |
古人將書信夾在鯉魚形的木板中寄出,故以雙鯉魚為書信的代稱;一說,古人常將書信結成雙鯉形。簡稱為「雙鯉」 |
李商隱〈寄令狐郎中〉:「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李白〈贈漢陽輔錄事詩〉二首之二:「漢口雙魚白錦鱗,令傳尺素報情人。」 〈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
雁足 雁帛 雁書 |
《漢書》記載蘇武故事,言蘇武被拘匈奴,牧羊於北海,後來漢朝廷要求匈奴放歸蘇武,匈奴謊稱武已死。漢使則謂單于,漢皇在上林苑中,得雁,雁足上繫著帛書,說蘇武等在某澤中,單于只得放蘇武歸漢。於是,書信又有了雁足、雁帛、雁書等代名詞 |
王僧孺〈詠擣衣〉:「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 李白〈送友人遊梅湖〉:「莫惜一雁書,音塵坐胡越。」 權德輿〈寄李衡州〉:「主人千騎東方遠,唯望衡陽雁足書。」 |
魚雁 |
合「雁書」與「雙魚」而有此詞 |
晏幾道〈生查子‧關山魂夢長〉:「關山魂夢長,魚雁音塵少。」 |
尺素 |
古人信文寫在絹帛上,長一尺見方,故稱尺素 |
秦觀〈踏莎行‧霧失樓臺〉:「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
尺書 |
意同「尺素」 |
杜甫〈逢唐興劉主簿弟〉:「分手開元末,連年絕尺書。」 |
牘 尺牘 書牘 |
長一尺的木簡,古代用以書寫,後借指書信。 牘,古代用以書寫文字的木片。書牘借指書信 |
杜甫〈上韋左相二十韻〉:「聰明過管輅,尺牘倒陳遵。」 《南史‧范雲傳》:「書牘盈案,賓客滿門。」 |
簡 尺簡 |
古代用以書寫文字的竹木簡,長一尺二寸,或倍之,故稱 |
|
鸞箋 |
四川所產的彩色箋紙。舊時常作為信紙。有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雲等十種顏色 |
《幼學瓊林‧文事類》:「雁帛鸞箋通稱簡札。」 |
玉札 手札 |
猶手書,指親筆信。札,古代書寫用的小而薄的木片,後用作紙的代稱 |
皮日休〈懷華陽潤卿博士詩〉三首之三:「數行玉札存心久,一掬雲漿漱齒空。」 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爾遣興寄遞呈蘇渙侍御〉詩 |
牒 |
古代可供書寫的簡札 |
|
伊媚兒 |
電子郵件,音譯詞語(e-mail) |
|
(四)中國歷代「詠絮之才」──依朝代先後排序
朝代 |
姓名 |
簡 介 |
著 作 |
西漢 |
卓文君 |
為西漢四川巨商卓王孫之女。素愛音樂又善於擊鼓彈琴,有文才;年輕守寡。司馬相如以一曲《鳳求凰》挑之,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多年後司馬相如想納妾,對卓文君日益冷淡。於是,卓文君寫了〈白頭吟〉給司馬相如,司馬相如讀了後取消納妾念頭,兩人和好如初 |
白頭吟 |
西漢 |
班捷妤 |
班婕妤是名門之女,少有才學,漢成帝時被立為婕妤,趙飛燕姊妹得寵後,嫉恨班婕妤人品才學,班婕妤恐日久見危,求侍奉太后於長信宮。婕妤是後宮嬪妃的稱號 |
怨歌行 (亦稱〈團扇〉詩) |
東漢 |
班 昭 |
字惠班,又名姬,東漢女辭賦家。父班彪,是有名的史學和儒學大師;大哥班固,是《漢書》的作者,也是著名的文學家;二哥班超,名震西域,是打通「絲綢之路」的功臣。幼時熟讀儒家經典和史籍,擁有豐富的天文、歷史、地理等知識,她完成父兄遺志續修《漢書》。她經常出入宮廷,擔任皇后和妃嬪的老師,人敬稱為「曹大家」。(人們把有學問且德行好的婦女稱為「家〔ㄍㄨ〕」) |
《女誡》七篇、 續寫《漢書》、《曹大家集》 |
東漢 |
徐 淑 |
詩人秦嘉之妻,生卒年不詳。與夫秦嘉感情深厚。秦嘉離家為郡掾。徐淑因病不能同往,兩地相思,時時互贈詩、書以通情意。秦嘉死時,徐淑尚年輕,便毀形不嫁。不久因哀慟過甚,亦卒。據《隋書‧經籍志》著錄,原有《徐淑集》一卷,已散佚 |
答夫秦嘉書、 答秦嘉詩 |
東漢 |
蔡 琰 |
字文姬,東漢蔡邕之女。幼時就十分博學,文章、言辭都擅長,並精通音律。漢末,烽火連年,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奴擄至塞外,生活了十二年,育有一子一女。曹操想將蔡文姬贖回,(即歷史上有名的「文姬歸漢」)蔡文姬喜於得歸,但也因離開丈夫及兒子而悲,遂寫下膾炙人口的〈胡笳十八拍〉。回漢後,曹操將之嫁於董祀,後董祀犯死罪,蔡文姬向曹操求情得免 |
悲憤詩、 胡笳十八拍 |
西晉 |
左 芬 |
晉武帝司馬炎聞聽詩人左思之妹左芬才情過人,即納入後宮。左芬因為德才超群每被帝王群臣讚賞,見妒於後宮佳麗。左芬被封為貴妃,不過是司馬炎為自己博得惜才的虛名 |
感離詩、 啄木詩 |
東晉 |
謝道韞 |
安西將軍謝奕之女,謝安之侄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識知精明,聰慧能辯,文風清韻緊練,言辭清雅。《世說新語》記載其以「未若柳絮因風起」比擬飛雪,使謝安大悅。「詠絮之才」一語即典出於謝道韞 |
泰山吟 |
唐朝 |
薛 濤 |
唐代名妓和女詩人,字洪度,及笄之年已聰慧知詩,兼擅書法,才貌超群。因家境貧寒,入為官妓。當時成都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特別賞識薛濤,常命她來侍酒唱和,接應賓客,成為他的私人祕書。韋皋準備奏請朝廷任命薛濤為「校書郎」,雖未批準,但人們從此戲稱她為「女校書」。曾與當時著名詩人元稹有詩相唱和 |
吟梧桐詩(八歲時作) 《全唐詩》錄其詩一卷 |
唐朝 |
魚玄機 |
字幼微,一字惠蘭,晚唐女詩人、名妓,有才思,因家境寒微,嫁予左補闕李憶。因李憶原配嫉妒,遂入咸宜觀為女道士。在道觀時,多與名士交流,往來酬唱(如溫庭筠),後因情感糾葛,笞殺女婢綠翹,因而下獄伏法 |
《全唐詩》錄其詩有五十首 |
唐朝 |
杜秋娘 |
唐金陵人。年十五,為浙西觀察使李錡妾。錡謀亂,事敗,秋娘籍入宮。有寵於憲宗,穆宗即位,命秋娘為皇子傅姆。皇子被廢,秋娘賜歸故鄉,杜牧過金陵遇之,感其窮且老,為之賦〈杜秋娘〉詩 |
金縷衣 |
後蜀 |
花蕊 夫人 |
因才貌雙全,得幸於後蜀後主孟昶,拜貴妃,別號花蕊夫人。她曾仿王建作宮詞百首,為時人稱許。宋滅後蜀,花蕊夫人隨孟昶流亡北行。宋太祖趙匡胤久慕花蕊夫人的才名,召見她並命她賦詩一首,花蕊夫人就做〈述亡國詩〉,抒寫亡國之恨和故國之思 |
述亡國詩: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
南宋 |
朱淑貞 |
號幽棲居士,幼警慧,善讀書,能畫,通音律,詩詞皆擅。生於仕宦之家,相傳其夫胸無大志,只知鑽營,搜括錢財,生活糜爛,夫妻感情不睦,抑鬱而終。詞多幽怨,流於感傷。其詞足可與李清照媲美 |
斷腸集、 斷腸詞 |
南宋 |
李清照 |
號易安居士,出身詩書世家,自幼有才名,詩、詞、散文皆擅長。十八歲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整理。金兵破汴京,南渡後夫病逝,晚境淒涼,終老金華。其詞被後人稱為「易安體」,善用白描手法寫景抒情。早期多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南遷後多淒苦之音,為婉約派作家,「閨秀詞人第一」 |
漱玉詞、 金石錄後序 |
四、課文深究
(一)第一封信
殷殷叮囑, 盼望早歸 |
全文一開始作者先是安慰丈夫,雖然迫於生活,就要奉派到京城去。但請夫君不要有「失高素皓然之業」的遺憾。信文最末,徐淑則提醒丈夫:「得無目玩意移,往而不能出耶?」既然相信自己的丈夫有「高素皓然」之德,又何必擔心他呢?所以在叮嚀囑咐之中,正見出女主人翁盼望丈夫早歸的一往深情。 |
多四字句, 古樸誠摯 |
在形式上多用四字句,又加上行文間出現「誰謂宋遠,企予望之」,這種暗引詩經的句子,遂使得全文宛如先秦詩歌一般,具有古樸誠摯之美。徐淑的企盼極深,文章本應沉重綿長,但由於四字句的不斷點落,卻使得讀者感受到促迫的旋律節奏。情感的沉重,加上節奏的急促,使得殷殷之情更為透顯。 |
動人排比, 烘托艱辛 |
信中還有極美麗的排比句:「深谷逶迤,而君是涉。高山巖巖,而君是越,斯亦難矣。長路悠悠,而君是踐。冰霜慘烈,而君是履。」其中「深谷」對「高山」;「巖巖」對「悠悠」;最後「冰霜慘烈」又回應「深谷逶迤」。從空間的低、高、長,到時序入冬,在安排上不但齊整而且涵蓋面大。很生動的烘托出秦嘉在外行旅的艱難辛苦。 |
物象鮮明, 情感具體 |
信中所提到的心羨比目、口詠萱草等事物。具體的物象使讀者更快速的掌握作者的心意與情感。 |
(二)第二封信
內容圍繞著贈物,反覆申辯,層層展開。作者的柔情密意,透過物象流溢在信文間。第二封信有三層意思可說:
第一層 |
從正面摹寫入手,首先表達了對秦嘉來信及贈物的感謝。接著睹物思人;通過讚譽贈物以及「覽鏡執釵」、「操琴詠詩」時的「情想仿佛」、「思心成結」,表現對丈夫的無限思念。 |
第二層 |
從反面入手,先是不同意秦嘉來信中有關贈物的教誡,認為「此言過矣,不獲妾心」,令人心生疑惑。接著作者巧妙運用詩經「飛蓬之感」、班婕妤「誰榮之嘆」兩個典故,貼切的反映出自己因遠離丈夫而無心打扮的心境。最後以兩組不同句式的對偶句,反覆強調共同的主題,只有等丈夫歸來後,素琴、明鏡、寶釵、芳香等贈物才會啟用。至此,讀者方能釋然,而作者對丈夫刻骨銘心、忠誠不渝的愛情也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 |
第三層 |
用示現的手法,想像丈夫現在等妻子來會面的憂急寂寞,與未來出發赴京路途的坎坷艱辛。於是有殷切叮嚀,詩信相贈。因為有「不別之恨」,所以時時念吾君,情感的發展銜接十分自然緊密。 |
全篇語言駢麗,用典貼切,結構精妙,毫無斧鑿之嫌。如此感人至深的佳作,實為真情所致。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
字 義 |
詞 例 |
隆 |
深厚 |
意念「隆」篤,故復遣信(徐淑‧又報嘉書) |
「隆」冬、「隆」恩、「隆」情厚誼 |
||
豐富、盛大 |
三學的人,聽見老師如此「隆」重,也就紛紛來祭奠的,不計其數(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 |
|
興起、興盛 |
國運昌「隆」 |
|
高起的 |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史記‧高祖本紀) |
|
增高 |
「隆」鼻 |
|
崇尚、尊崇 |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荀子‧勸學) |
|
形容雷聲或爆炸聲 |
只聽到轟「隆」一聲巨響,整座大廈應聲倒下 |
|
見 |
看見(ㄐㄧㄢˋ) |
闇於自「見」,謂己為賢(曹丕‧典論‧論文) |
斯不自「見」之患也(曹丕‧典論‧論文) |
||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歸園田居) |
||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賀新郎) |
||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 |
||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
||
拜會、訪問(ㄐㄧㄢˋ) |
未明徑去,不「見」女父母(陳第‧東番記) |
|
公將戰,曹劌請「見」(左傳‧莊公十年) |
||
看法、見解(ㄐㄧㄢˋ) |
管窺之「見」 |
|
表示逐漸的趨向、趨勢 (ㄐㄧㄢˋ) |
日「見」好轉、日「見」興旺 |
|
代詞性助詞(ㄐㄧㄢˋ) |
惠示諸物於鄙賤,割所珍以「見」賜(徐淑‧又報嘉書) |
|
范進道:岳父「見」教的是(儒林外史‧范進中舉) |
||
都督「見」委,自當效勞(三國演義‧孔明借箭) |
||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
||
被(ㄐㄧㄢˋ) |
匹夫「見」辱,拔劍而起(蘇軾‧留侯論) |
|
「見」笑大方(莊子‧秋水)【大方,博學識廣之人】 |
||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
||
顯露、炫耀、表現 (ㄒㄧㄢˋ) |
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蘇軾‧留侯論) |
|
寄身於翰墨,「見」意於篇籍(曹丕‧典論‧論文) |
||
高祖發怒,「見」於辭色(蘇軾‧留侯論) |
||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
||
夫人善於自「見」(曹丕‧典論‧論文) |
||
出仕(ㄒㄧㄢˋ) |
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 |
|
引見、介紹(ㄒㄧㄢˋ) |
胡不「見」我於王(墨子‧公輸) |
|
邁 |
遠行、行進 |
行「邁」靡靡,心中搖搖(詩經‧王風‧黍離) |
嚴莊已辦,發「邁」在近(徐淑‧答夫秦嘉書) |
||
跨、提腳向前 |
「邁」步 |
|
時光流逝 |
我心之憂,日月逾「邁」(尚書‧秦誓) |
|
年老 |
老「邁」 |
|
超出 |
超「邁」 |
適 |
往 |
今「適」樂土,優遊京邑(徐淑‧答夫秦嘉書) |
子「適」衛,冉有僕(論語‧子路) |
||
逝將去女,「適」彼樂土(詩經‧魏風‧碩鼠) |
||
雖使五尺之童「適」巿(孟子‧滕文公上) |
||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女子出嫁 |
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
|
悅、樂、享 |
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赤壁賦) |
|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合適 |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李斯‧諫逐客書) |
|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歸園田居) |
||
正好 |
「適」東南蠻入奏(杜光庭‧虬髯客傳) |
|
「適」得其反 |
||
余「適」有觀海之興,與俱(陳第‧東番記) |
||
專主(ㄉㄧˊ) |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論語‧里仁) |
|
策 |
竹鞭 |
振長「策」而御宇內(賈誼‧過秦論) |
狂馬不釋其「策」(劉向‧說苑‧建本) |
||
占卦蓍草 |
詹尹乃釋「策」而謝(屈原‧卜居) |
|
手杖、枴杖 |
夸父棄其「策」,是為鄧林(淮南子‧墜形訓) |
|
計策、謀劃 |
蒙故業,因遺「策」(賈誼‧過秦論) |
|
李靖以布衣來謁,獻奇「策」(杜光庭‧虬髯客傳) |
||
古代考試,事先把問題寫在竹簡上,令應考者作答,稱「策問」,簡稱「策」,後成為一種文體 |
教戰守「策」(蘇軾‧教戰守策) |
|
通「冊」,成編的竹簡 |
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 |
|
書寫 |
「策」名王府,觀國之光(徐淑‧答夫秦嘉書) |
|
鞭策、驅趕 |
「策」馬入林 |
|
督促 |
只好自肅自「策」,把自己真的變成聖人(張曉風‧給我一個解釋) |
|
拄著枴杖 |
「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陶淵明‧歸去來辭﹚ |
素 |
白色的生絹 |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孔雀東南飛) |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上山采蘼蕪) |
||
古人用絹帛書寫,故亦以代稱信件 |
重疊魚中「素」,幽緘手自開(元稹‧魚中素詩) |
|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飲馬長城窟行) |
||
本性 |
引氣不齊,巧拙有「素」(曹丕‧典論‧論文) |
|
潔白、白色 |
雖失高「素」皓然之業(徐淑‧答夫秦嘉書) |
|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水經‧江水注) |
||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古詩十九首) |
||
「素」車白馬 |
||
質樸,不加裝飾 |
與自己「素」面相對(龍應台‧在迷宮中仰望星斗) |
|
「素」面華衣而拜(杜光庭‧虬髯客傳) |
||
芳香既珍,「素」琴益好(徐淑‧又報嘉書) |
||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劉禹錫‧陋室銘) |
||
樸素 |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司馬光‧訓儉示康) |
|
平白的 |
尸位「素」餐 |
|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詩經‧魏風‧伐檀) |
||
向來,一向 |
兩生「素」賤其人,力拒之(宋濂‧秦士錄) |
|
文靜「素」奇其人(杜光庭‧虬髯客傳) |
||
「素」善留侯張良(史記‧鴻門宴) |
||
趙李族寒,「素」貧儉(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
||
素交、故舊之誼 |
非有平生之「素」(蘇軾‧留侯論) |
|
蔬菜 |
茹「素」 |
|
操 |
拿、持 |
「操」蛇之神聞之(列子‧湯問) |
大王來何「操」(史記‧鴻門宴) |
||
節操 |
亦是仲尼執鞭之「操」也(徐淑‧答夫秦嘉書) |
|
雖賈人,有賢「操」(漢書‧張湯傳) |
||
駕駛 |
「操」舟 |
|
掌握 |
「操」殺生之柄(韓非子‧定法) |
|
從事 |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聊齋志異‧促織) |
|
訓練 |
「操」兵 |
|
彈奏 |
「操」琴詠詩,思心成結(徐淑‧又報嘉書) |
|
(孔明)憑欄而坐,焚香「操」琴(三國演義‧孔明借箭) |
||
琴曲 |
琴「操」 |
舍 |
屋舍、房屋(ㄕㄜˋ) |
亦念吾君,間在空「舍」(徐淑‧又報嘉書) |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陶淵明‧桃花源記) |
||
流水周於「舍」下(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
||
漁父樵夫之「舍」,皆可指數(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築屋(ㄕㄜˋ) |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
|
三十里(ㄕㄜˋ) |
南北百里,東西一「舍」(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同「捨」,捨棄 (ㄕㄜˇ) |
「舍」鄭以為東道主(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
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子路) |
||
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雍也) |
||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 |
||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孟子‧告子上) |
||
操則存,「舍」則亡(孟子‧告子上) |
||
「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
||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孟子‧告子上) |
||
便「舍」船,從口入(陶淵明‧桃花源記) |
||
同「捨」,止息 (ㄕㄜˇ)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
|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
||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
||
逶迤 |
彎曲迴旋的樣子 |
深谷「逶迤」,而君是渉(徐淑‧答夫秦嘉書) |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王粲‧登樓賦) |
||
長遠的樣子 |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古詩十九首) |
|
圭璋 |
玉製的禮器,用於朝聘、祭祀 |
「圭璋」特(禮記‧禮器) |
比喻人品高尚、傑出 |
知屈「圭璋」,應奉歲使(徐淑‧答夫秦嘉書) |
|
天才英偉,「圭璋」特秀(劉孝標‧辯命論) |
||
指使節 |
萬國「圭璋」捧赭袍(杜牧‧安雜題長句) |
|
新生子的美稱 |
麒麟一夕飛下天宮,朱扉外弧矢高懸,繡幕中「圭璋」歡弄(群音類選‧百順記‧王曾得子) |
|
鄙賤 |
謙稱自己 |
惠示諸物於「鄙賤」,割所珍以見賜(徐淑‧又報嘉書) |
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
||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
輕視 |
儕輩之中有弗疾惡之者乎?有弗「鄙賤」之者乎(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
|
品格卑賤、低賤 |
樂姚冶以險,則民流僈「鄙賤」矣(荀子‧樂論) |
|
悠悠 |
遙遠無盡的樣子 |
長路「悠悠」,而君是踐(徐淑‧答夫秦嘉書) |
飄動貌、飄蕩貌 |
白雲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 |
|
蕭蕭馬鳴,「悠悠」旆旌(詩經‧小雅‧車攻) |
||
久遠的樣子 |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
|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余光中‧白玉苦瓜) |
||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
||
憂思的樣子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
|
安閒暇適的樣子 |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王勃‧滕王閣詩) |
|
輕忽游蕩以度日 |
「悠悠」忽忽,怊悵自失(宋玉‧高唐賦) |
|
眾人 |
「悠悠」之口 |
|
執鞭 |
持鞭駕車(指卑下的差役) |
亦是仲尼「執鞭」之操也(徐淑‧答夫秦嘉書) |
少苦「執鞭」,恆患不得快飲酒(世說新語‧任誕) |
||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述而) |
||
持鞭駕車(表敬仰追隨之意) |
太史公曰: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史記‧管晏列傳) |
|
陵陽陸公猶存乎?尚有靈焉否也?為之「執鞭」,所欣慕焉 (聊齋志異‧卷二‧陸判) |
||
當老師 |
「執鞭」一生,門生無數 |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圭 |
ㄈㄥ |
封賞 |
ㄍㄨㄚˋ |
八卦、掛單〔1遊方僧侶投寺寄住。2從事股票、期貨等交易,已經委託買進、賣出而等著成交回報〕、罣礙〔1心中有所牽掛。2阻礙不通〕、長袍馬袿(褂)、詿誤〔牽累別人〕 |
|
ㄍㄨㄟ |
圭臬〔臬,音ㄋㄧㄝˋ〕、珪璋、閨閫〔古稱女子所居住的內室。借指女子。閫,音ㄎㄨㄣˇ〕、鮭魚 |
|
ㄍㄨㄟˋ |
桂樹 |
|
ㄎㄨㄟ |
刲宰 |
|
ㄎㄨㄟˊ |
奎寧〔一種藥物〕 |
|
ㄎㄨㄟˇ |
跬(蹞)步 |
|
ㄑㄧˊ |
一畦田 |
|
ㄨㄚ |
洼(窪)地、蛙鼓、哇哇大哭 |
|
ㄨㄚˊ |
嬌娃 |
|
章 |
ㄓㄤ |
率由舊章、珪璋、彰顯、樟木、慞惶、漳州、獐(麞)頭鼠目、蟑螂、騿馬、鱆(章)魚 |
ㄓㄤˋ |
青幛、重巖疊嶂、瘴癘、障(墇)礙、傽兄〔丈夫之兄〕、姑嫜〔丈夫之父〕 |
|
爾 |
ㄇㄧˊ |
彌月之喜、瀰漫、獼猴、禰衡 |
ㄇㄧˇ |
濔濔〔水滿〕 |
|
ㄋㄞˇ |
阿嬭〔母親,楚地方言〕 |
|
ㄋㄧˇ |
儞(你)我他、禰廟〔祖廟〕 |
|
ㄦˇ |
室邇人遐〔比喻思念甚深,卻不能相見。邇,近。遐,遠〕、爾虞我詐 |
|
艮 |
ㄊㄨㄟˋ |
退思補過 |
ㄊㄨㄣˋ |
褪去衣衫 |
|
ㄍㄣ |
根本、腳跟 |
|
ㄍㄣˋ |
艮卦 |
|
ㄍㄨㄟˇ |
簠簋不飭〔官員不廉潔。簠,音ㄈㄨˇ〕 |
|
ㄏㄣˊ |
船過水無痕 |
|
ㄏㄣˇ |
很好、狠心 |
|
ㄏㄣˋ |
憾恨 |
|
ㄧㄣˊ |
銀河倒瀉〔瀑布直瀉而下〕、無垠無涯 |
|
ㄌㄧㄝˇ |
齜牙咧嘴 |
|
ㄌㄧㄝˋ |
列舉、泉香酒洌、凜冽、壯烈成仁、分裂、遮迾〔遮攔;遏阻〕 |
|
委 |
ㄖㄨㄟˊ |
緌纓〔帽帶打結後下垂的部分〕 |
ㄞˇ |
矮小 |
|
ㄨㄛ |
頭上倭墮髻 |
|
ㄨㄟ |
深谷逶迤、枯萎、虛與委蛇〔心境空虛寂靜,隨物變化。後指假意殷勤,敷衍應付。蛇,音一ˊ〕 |
|
ㄨㄟˇ |
委曲求全、遇事推諉 |
|
也 |
ㄊㄨㄛ |
拖鞋 |
ㄓˋ |
阤毀〔崩塌、毀壞〕 |
|
ㄔˊ |
廢弛、池沼、奔馳 |
|
ㄕ |
實施 |
|
ㄧˊ |
逶迤(迆)、椸架〔衣架〕 |
|
ㄧˇ |
阤靡〔山勢連綿不斷。靡,音ㄇㄧˇ〕 |
|
ㄧˋ |
施及〔等到〕 |
|
ㄧㄝˇ |
也許、釶元素 |
|
戔 |
ㄐㄧㄢ |
戔戔微物、魚箋詩賦 |
ㄐㄧㄢˋ |
鄙賤、作踐自己、水花四濺 |
|
ㄑㄧㄢˇ |
交淺言深 |
|
ㄘㄢˊ |
夕陽殘照 |
|
ㄓㄢˇ |
洗盞更酌 |
|
ㄓㄢˋ |
明燒棧道,暗度陳倉 |
|
遣 |
ㄑㄧㄢˇ |
派遣、繾綣〔形容情意深厚,不忍分離的樣子。綣,音ㄑㄩㄢˇ〕、譴責 |
列 |
ㄌㄧˋ |
行有伴例、栵木 |
方 |
ㄆㄤ |
汸汸〔水勢盛大〕 |
ㄆㄤˊ |
彷徨、雱雱大雪〔雪下很大貌〕 |
|
ㄈㄤ |
方興未艾〔正在蓬勃發展中,一時不會停止〕、街坊鄰居、枋寮 |
|
ㄈㄤˊ |
防止、房屋、脂肪、妨礙、隄防〔在岸邊為防水患而建築的結構物。亦作「堤防」〕 |
|
ㄈㄤˇ |
仿冒、髣髴、彷彿、仿宋本、訪查、李昉、紡車、東船西舫、放於四海〔到達四海〕 |
|
ㄈㄤˋ |
放下 |
|
歲 |
ㄏㄨㄟˋ |
汙穢、噦噦〔鳥鳴聲〕、濊濊〔水聲〕、獩貊〔北方貊族。貊,音ㄇㄛˋ〕、翽翽其羽〔鳥飛聲〕、顪面〔面頰〕 |
ㄙㄨㄟˋ |
長命百歲 |
|
步 |
ㄅㄨˋ |
安步當車 |
ㄓˋ |
陟罰臧否 |
|
ㄕㄜˋ |
跋山涉水 |
|
襄 |
ㄋㄤˊ |
探囊取物 |
ㄋㄤˇ |
曩來問訊 |
|
ㄋㄧㄤˋ |
釀酒 |
|
ㄒㄧㄤ |
鑲嵌、襄陽、龍驤虎嘯〔奔馳〕 |
|
ㄖㄤˊ |
禳解〔祭祀祈神以消解災禍〕、尊王攘夷、瓜瓤、穰苴 |
|
ㄖㄤˇ |
天壤之別、大聲嚷嚷 |
|
ㄖㄤˋ |
謙讓 |
|
ㄉㄞˋ |
擁戴 |
|
ㄗㄞ |
美哉中華、栽種、火烖(災) |
|
ㄗㄞˇ |
一年半載 |
|
ㄗㄞˋ |
車載斗量 |
|
ㄘㄞˊ |
裁詩 |
七、修辭舉隅──排比、對偶(標準從寬)、引用
|
例 句 |
排比 |
◆深谷逶迤,而君是涉。高山巖巖,而君是越,斯亦難矣。長路悠悠,而君是踐。冰霜慘烈,而君是履 ──按:涉、越、踐、履,同時使用「錯綜」之「抽換詞面」 |
對偶 |
◆身非形影,何得動而輒俱?體非比目,何得同而不離 ──隔句對 ◆詠萱草之喻,以消兩家之思,割今者之恨,以待將來之歡 ──隔句對 ◆觀王都之壯麗,察天下之珍妙 ──單句對 ◆鏡有文采之麗,釵有殊異之觀 ──單句對 ◆芳香既珍,素琴益好 ──單句對 ◆敕以芳香去穢,喻以明鏡覽形 ──單句對 ◆素琴之作,將欲君歸;明鏡之覽,將待君至 ──隔句對 ◆未奉光儀,則寶釵不設;未侍帷帳,則芳香不陳 ──隔句對 ◆進登山陵,退背丘墓 ──單句對 |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一)形容「女子有才」的成語
詠絮之才 |
晉代才女謝道韞以「未若柳絮因風起」句詠雪,後遂以稱美能作詩文的才女 |
掃眉才子 |
比喻通曉文學的女子 |
不櫛進士 |
形容有文才的女子。櫛,古人用來束髮的梳篦 |
巾幗英雄 |
形容女性中才能特出的人。巾幗,古代婦女用以覆髮的頭巾和髮飾,今用以代稱女性 |
巾幗鬚眉 (巾幗丈夫) |
形容女性有男子氣慨。鬚眉,指男子 |
女中豪傑 |
女中丈夫。出類拔萃,具有男子氣概的女子 |
女中堯舜 |
譽稱臨朝執政的賢能女主 |
(二)有關「夫妻」的成語
柴米夫妻 |
為柴米的需要而結合的夫妻。指物質生活條件低微的貧賤夫妻 |
寸步不離 |
原指夫妻和睦,一步也不離開。現在泛指兩人感情好,總在一起。寸步,形容距離很近 |
夫唱婦隨 |
比喻夫妻和睦 |
兒女夫妻 |
從小在一起長大的原配夫妻 |
夫妻反目 |
指夫妻不和、吵架。反目,翻眼相看,不和睦 |
患難夫妻 |
指經受過困苦考驗,能夠同甘共苦的夫妻 |
結髮夫妻 |
年輕時結成的夫妻。指原配夫妻。結髮,束髮,意即年輕時 |
露水夫妻 |
指不正當的男女關係;亦指暫時結合的非正式夫妻 |
同床異夢 |
比喻共同生活或一起做事的人意見不同,各有各的打算 |
相敬如賓 |
夫婦間相處融洽,互相尊敬如待賓客 |
舉案齊眉 |
比喻夫妻相敬如賓。東漢孟光送飯食給丈夫梁鴻時,總是將木盤高舉,與眉平齊,夫妻互敬互愛。典出《後漢書‧逸民傳‧梁鴻傳》 |
牛衣對泣 |
比喻夫妻共度貧困的生活。牛衣,為牛隻禦寒遮雨的覆蓋物。漢王章家貧,沒有被子蓋,生大病時只能睡在牛衣之中,他自料必死,於是對妻涕泣訣別。典出《漢書‧王章傳》 |
琴瑟之好 琴瑟和鳴 |
比喻夫妻間感情十分和諧 |
鳳凰于飛 |
鳳凰相伴而飛。比喻夫婦和睦 |
比翼連枝 |
比翼,比翼鳥。連枝,連理枝。比翼連枝形容情侶、夫妻親密不分 |
鶼鰈情深 |
比喻夫妻恩愛和睦 |
魚水之歡 |
比喻夫婦好合,和樂融融 |
嘉偶天成 |
美好的配偶,乃天然生成。為新婚賀辭 |
(三)有關「思念」的成語
春樹暮雲 |
表示思念遠方友人。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
落月屋梁 |
表示對朋友深切的思念。杜甫〈夢李白詩‧二首之一〉:「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 |
停雲落月 |
表達對親友的懷念,表示思念遠方友人。陶淵明曾寫〈停雲〉詩 |
天末涼風 |
表示對朋友深切的思念。〈杜甫‧天末懷李白〉:「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
寸陰若歲 |
形容思念殷切。《北史‧韓雄傳》:「相思之甚,寸陰若歲。」 |
人百其身 |
願意自己死百次以換回死者的生命。表示沉痛地追念死者。《詩經‧秦風‧黃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 |
一日三秋 |
比喻思慕深切。《詩經‧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
倚門倚閭 |
形容父母殷切盼望子女歸來 |
輾轉反側 |
形容思念殷切或心事重重 |
人去樓空 |
形容人事已非,思念故人 |
人面桃花 |
形容男子對意中人深切的懷念。崔護〈桃花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
不如歸去 |
思念故鄉 |
心往神馳 心動神馳 |
形容萬分思念 |
見鞍思馬 |
比喻睹物思人 |
枯魚銜索 |
思念去世的父母 |
秋水伊人 |
形容對意中人的思念。《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
剪燭西窗 |
形容思念妻子、親友。《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
凱風寒泉 |
比喻深切思念感謝母親的辛勞。《詩經‧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
渭陽之思 |
形容思念舅父。《詩經‧秦風‧渭陽》:「我送舅氏,曰至渭陽。」 |
織錦回文 |
晉代竇滔妻蘇蕙,因思念丈夫,將所作迴文詩織於錦鍛上,寄給竇滔。形容對丈夫深切的思念;亦可比喻詩文優美。 |
陟岵瞻望 |
比喻遊子思念父母、故鄉。屺,音ㄑㄧˇ。《詩經‧魏風‧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
莊舄越吟 |
莊舄,戰國越國人,在楚國為官,生病時,卻發出越聲。指思念故國。舄,音ㄒㄧˋ |
十、延伸學習
(一)課文引用之詩經
1.注釋10「誰謂宋遠,企予望之」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詩經‧衛風‧河廣)
注釋:1跂:通「企」,從人從止,會人踮起腳跟之意。而「跂」,從足從支,會多出的腳趾之意。在後來的用法上,「企」與「跂」雖都有踮起腳跟之意,但其造字本意並不相同。
2刀,刀船,小船。
3崇,終也。
語譯:誰說黃河寬廣?一條小船便能航渡過去。誰說宋國很遠?我踮起腳跟就能望見。誰說黃河寬廣?其實狹小到容不下一條小船。誰說宋國很遠?不用一個上午就走到了。
2.注釋11「室邇人遐,我勞如何」
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東門之栗,有踐家室。豈不爾思?子不我即。 (詩經‧鄭風‧東門之墠)
注釋:1墠,音ㄕㄢˋ,經過整治的野外土地,指平坦的廣場。。
2茹藘,音ㄖㄨˊㄌㄩˊ,茜草,可作紅色染料。
3室邇人遠(遐):指居處雖近,但人卻很遠。比喻思念甚深,卻不能相見。
語譯:東門外的大廣場,土坡長著紅茜花。你家離我家那麼近,人卻彷彿遠在天涯。東門郊外栗樹下,那裡有個好人家。我難道不想念你嗎?你不來找我可怎麼辦!
3.注釋17「萱草之喻」、注釋30「詩人有飛蓬之感」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願言思伯,使我心痗。 (詩經‧衛風‧伯兮)
注釋:1朅,音ㄑㄧㄝˋ,威武雄壯。
2痗,音ㄇㄟˇ,病也。
3諼草:即萱草,俗稱金針菜、黃花菜。古人以為種植此草,可以使人忘憂,因稱忘憂草。伯兮詩的「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毛傳:「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謂北堂樹(種植)萱,可以令人忘憂。古制,北堂為主婦之居室。後因以「萱堂」指母親。
語譯:丈夫壯健又威風,是保衛邦國的英雄。丈夫手執丈二長的殳矛,為君王打先鋒。自從丈夫去東征,我就因無心梳洗而使得頭髮蓬鬆。難道沒有潤髮膏?可是我要為誰打扮呢?好比久旱之後盼雨至,偏偏老是大晴天。一心思念只望丈夫回來,想得頭痛也心甘!哪兒能找到忘憂草?找來種到後堂中。每天魂牽夢縈想著丈夫回來,使我心病難治意難通!
(二)秦嘉寫給徐淑的兩封信
與妻書 秦嘉
不能養志,當給郡使。隨俗順時,僶俛當去。知所苦故爾,未有瘳損。想念悒悒,勞心無已。當涉遠路,趨走風塵,非志所慕,慘慘少樂。又計往還,將彌時節。念發同怨,意有遲遲。欲暫相見,有所屬託。今遣車往,想必自力。
(藝文類聚‧卷三十二)
語譯:因為不能堅守不慕榮利的志向,所以只好去郡國官府當差。隨順世俗,沉浮行止由人決定,而現在我已被派往外地,就要離開了。知道妳為疾病所困,身體尚未逐漸痊癒。我常想念妳,心裡總是悒悒不樂,憂煩不已。現在我就要出發到遠地去了,奔走於風塵之中,這不是我心中志向原本所想要的,因此憂悶不樂。又估量來回所花的時間,將會有蠻長的時間。想到出發就哀怨不已,徘徊不前,遲遲不想前進。所以想要和妳見一次面,對妳囑託一番。現在派車去接妳,想必妳會盡量克服困難前來與我會面。
重報妻書 秦嘉
車還空反,甚失所望,兼敘遠別,恨恨之情,願有恨(悵)然。閒得此鏡,既明且好,形觀文彩,世所希(稀)有,意甚愛之,故以相與,并(並)寶釵一雙,好香四種。素琴一張,常所自彈也。明鏡可以鑑形,寶釵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素琴可以娛耳。 (藝文類聚‧卷三十二)
語譯:派去接你的車空車返回,真使我大失所望;妳信中又訴說了那麼多傷遠恨別之情,看到這些又使我更加悵惘和傷感。最近我剛得到這面鏡子,鏡面明淨,質地上好,樣式花紋都是世所稀有,我非常喜歡它,所以現在把它留給妳。一并再給妳一對寶釵,上好的香料四種,另有素琴一張,是我自己平常時時撥弄的。明鏡可用來照妳的容顏,寶釵可使妳秀髮生輝,香料可用來熏身,至於那張素琴,就姑且用來取樂吧。
(三)秦嘉、徐淑敘別之作
贈婦詩 秦嘉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憂艱常早至,歡會常苦晚。
念當奉時役,去爾日遙遠。遣車迎子還,空往復空返。
省書情悽愴,臨食不能飯。獨坐空房中,誰與相勸勉?
長夜不能眠,伏枕獨展轉。憂來如循環,匪席不可卷。
注釋:1屯蹇:ㄓㄨㄣ ㄐㄧㄢˇ,喻困頓險阻。
語譯:人生有如早晨的清露,生活在世上常遭磨難。憂患艱險常常早降臨,歡欣愉悅苦於來得晚。想到將奉命擔任差役,離開妳一天遠似一天。派遣車子想接妳歸來,空車前去啊空車返回。讀妳來信我倍感心傷,面對美食也不能下嚥。孤獨坐在寂靜的房中,誰能給我來安慰勉勵?漫漫的長夜不能成眠,獨自伏枕上翻來覆去。憂思無窮縈繞在心中,葦席可捲而憂愁難遣哪。
答秦嘉詩 徐淑
妾身兮不令,嬰疾兮來歸。沉滯兮家門,歷時兮不差。
曠廢兮侍覲,情敬兮有違。君今兮奉命,遠適兮京師。
悠悠兮離別,無因兮敘懷。瞻望兮踴躍,佇立兮徘徊。
思君兮感結,夢想兮容暉。君發兮引邁,去我兮日乖。
恨無兮羽翼,高飛兮相追。長吟兮永嘆,淚下兮沾衣。
語譯:妻子我因為身體不好,疾病纏身,所以回去娘家調養。在娘家滯留了許多時日,疾病也不見痊癒,還因而長久未能親自侍奉在你的身邊,實在有違夫妻相親相敬的情分。聞知丈夫你奉命赴京,即將遠行,在這離別眷念之際,自己卻無法回家一敘恩愛惜別的情懷,這是何等的痛苦啊!抬頭遙望我們的家,多麼想飛到你的身邊;但因病而不能成行,只能痛苦的佇立、徘徊著。想念夫君你啊,百感凝結,如做夢般眼前都是你的儀容丰采。你出發登程以後,將離我一日比一日更遠;只恨我沒有翅膀,不能高飛追隨在你的身邊;我禁不住悲吟、長嘆,傷心的淚水浸溼了衣衫。
(四)徐淑〈為誓書與兄弟〉
蓋聞君子導人以德,矯俗以禮,是以烈士有不移之志,貞女無回二之行。淑雖婦人,竊慕殺身成義,死而後已。夙遘禍罰,喪其所天,男弱未冠,女幼未笄,是以僶俛求生,將欲長育二子,上奉祖宗之嗣,下繼祖禰之禮,然後覲於黃泉,永無慚色。
仁兄德弟,既不能厲高節於弱志,發明德於暗昧,許我他人,逼我於上,乃命官人,訟之簡書。
夫智者不可惑以事,仁者不可脅以死。晏嬰不以白刃臨頸改正直之辭,梁寡不以毀形之痛忘執節之義。高山景行,豈不思齊?計兄弟備托學門,不能匡我以道,博我以文,雖曰既學,吾謂之未也。 (太平御覽卷四四一引杜預‧女記)
語譯: 我聽說,高尚的人用德行指導別人,用禮制矯正風俗。因此,講節義的人有堅定不移的志向,守貞節的婦女沒有再嫁的行為。我雖是女子,卻嚮往殺身成義,死而後已的情操。過去遭受災禍懲罰,丈夫去世,男孩尚未成年,女孩也還年幼,勉強生存,為的是把兒女養育成人。這樣,對祖先來說,延續了秦家的香火,對後代而言,將來有人給祖廟上祭。我死後在陰間見到丈夫,也永遠不會感到慚愧了。
而你們兄弟,既不能用高尚的節操勉勵我這個弱女子,又不能面對愚昧發揚高尚的品行,竟然同意讓我再嫁。你們既然逼我去找官府,我也只好寫出訟狀告官。
明智之人不會為外界的事物所迷惑,仁德之人不怕死亡的威脅。從前晏嬰不因為刀架在脖子上而講不正直的話(當時崔杼弒齊君,晏嬰不肯附和),梁寡婦不因為割鼻毀容的痛苦而忘掉守節的道理。看到這些有德之人的所作所為,我難道不想效法嗎?想來你們兄弟雖然托身於學門,是讀書人,卻不能用正確的道理幫助我,用知識使我學識豐富,雖然是在讀書,我卻認為沒有學問啊!
(五)班婕妤及「團扇」詩(一名「怨歌行」)
新製齊紈素,皎皎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
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
語譯:剛從織布機上裁下齊地有名的白色細絹,鮮明皎潔有如霜雪;把它做成繪有對稱花紋的扇子,圓圓的樣子就像中天的明月。男人喜歡它,出入時常帶在袖內,搖動時發出清涼舒適的微風。。但總是害怕寒涼的秋天到來,猛烈的秋風趕走炎熱;到時團扇被丟棄在竹箱中,與主人的恩情從此就斷絕了。
(六)「相思」的詩詞
蝶戀花 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裡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語譯:夢中好似到了煙水迷茫的江南,走遍江南,仍舊無法和她相遇。在睡夢相聚的美好,令人心亂神迷得無法用言語說明,醒來才知道被這分感覺欺瞞了。 想寫封信來傾訴心中的情意,而書信無憑,始終得不到回音。只有彈著緩慢的曲調,唱出一腔的愁緒,結果反因肝腸寸斷移破了箏柱。
蝶戀花 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無尺素,山長水遠知何處。
語譯:花園欄杆邊的菊花正愁著霧氣損毀它的容顏,蘭花也為此哭泣著。屋子裡輕微帶著些寒意,看到燕子成雙飛去。明月不懂得離別的痛苦,斜光依然照進窗來直到天明。 昨夜西風把梧桐的青葉吹落地面,此時我獨自登上高樓遠望天涯路。想寄上彩箋尺素卻無法寄達,山長水遠兩地相隔,不知你在何處。
一翦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語譯:紅荷香殘,已是孟秋初涼時候,玉席有些嫌涼了。換下夏季的薄衫,披上夾衣,獨自坐船出遊。雲中又見雁兒南來,但卻未帶來你的信息。成行的雁群回來時,只有月光照滿了西樓。 花兒徒然飄零,水依然無情地流著。我對你的思念,想必你也正如同我一樣漢懷離愁在思念著我。這種痴情沒辦法可消除,眉頭才剛舒解,愁情卻又上了心頭。
孟冬寒氣至 無名氏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語譯:孟冬十月北風帶來了寒氣,使人冷得發抖,心情不舒暢。愁多無法入睡,感到冬夜漫長,在寂寥的寒夜,只有仰望眾星排列的天空。十五日月圓了,二十日月缺了。我們分別的日子不知經過多少次月圓月缺。回憶起三年前客人從遠方帶來你的書信,前頭說著思念我的話,後頭說著長久別離的苦痛。我把信放在懷袖中,三年來字跡都不滅(意指女子對男子的思念不曾減退)。我的內心誠懇堅定,擔心你不能體察了解。
十一、愛情相關名句
1.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蘇武‧結髮為夫妻)
〔語譯〕能活著,必然回家和你相聚;不幸死於異鄉,也必然會永遠思念你。
2.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古詩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語譯〕彼此相愛卻分隔兩地,只有一生懷抱著憂傷到老死。
3.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窮已時。(徐幹‧室思)
〔語譯〕自從夫君您離家後,我不再覽鏡化妝,鏡子蒙上一層灰塵都未擦拭。對您的思念就如不絕的流水,永遠不會停歇。
4.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白居易‧長恨歌)
〔語譯〕臨別時,楊貴妃還一再交代道士幾句話,話中是僅有明皇貴妃兩人知道的誓言。
5.魚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戴叔倫‧相思曲)
〔語譯〕相隔遙遠卻毫無信息,此時才知人間分離之苦。
6.思君如明燭,煎心且銜淚。(陳叔達‧自君之出矣)
〔語譯〕思念您的心情如同燃燒的蠟燭,邊流淚邊煎熬著自己。
7.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晏殊‧玉樓春)
〔語譯〕再遼闊的天地都會有邊際盡頭,只有對你的思念無邊無際。
8.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鳳棲梧)
〔語譯〕為思念您而愈來愈消瘦憔悴,卻始終不後悔。
9.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語譯〕自古以來,多情的人對離別最感苦痛;更令人難忍的,又正是萬物凋零的寒秋。
10.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
〔語譯〕此次離別後,長久的時光中,即使有良辰美景,對我也是徒然無用的。心中縱然有萬千情意,又能像誰傾訴呢?
11.從別後,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晏幾道‧鷓鴣天)
〔語譯〕自從分別以來,就一直期盼與你相逢;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們同作著彼此重聚的夢。
12.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李之儀‧卜算子)
〔語譯〕只希望您的心意似我一般堅定,必然會再相聚而不辜負思念的深情。
13.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鵲橋仙)
〔語譯〕彼此的情意若能永存心中,又何須天天都在一起。
14.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納蘭性德‧虞美人)
〔語譯〕別後的淒苦,我們兩人應該相同;最令人不能承受的,是眺望明月時,月圓人不圓的幽怨。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14回)
11~12題組:
隴西秦嘉,字士會,俊秀之士。婦曰徐淑,亦以才美流譽。桓帝時,嘉為曹掾赴洛。淑歸寧於家,晝臥,流涕覆面,嫂怪問之,云:「適見嘉自說往津鄉亭病亡,二客俱留,一客守喪,一客賚書還,日中當至。」舉家大驚。書至,事事如夢。 (劉義慶《幽明錄》)
注釋:j賚,音ㄌㄞˋ,賜予。
語譯:隴西人秦嘉,字士會,是俊秀之才。其妻姓徐名淑,也有美好的才華而得到人們讚譽。桓帝時,秦嘉前往洛陽任官。徐淑回娘家,白天休憩時,淚流滿面,嫂嫂覺得奇怪,便問她原因。她說:「正好聽到秦嘉說他在前往津鄉亭的路上因病身亡,此時有兩位友人陪伴著,其中一人守護著屍體,另一人正拿著信要來報訊,中午的時候應該會到。」全家聽了都大為震驚。不久後信送到了,所有的事都和夢中秦嘉告訴徐淑的一樣。
13~15題組:
(甲)潘安仁有妙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之,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醜,亦復效岳遊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反。
(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
注釋:1左太沖:左思。
語譯:潘岳容貌妙麗,風采翩翩。少年時帶著彈弓出入洛陽街頭,遇見他的婦女,無不手拉手將他圍住。左太沖醜到不能再醜,也仿效潘岳,四處遊走,遇見他的女人們,一起向他吐口水,使他疲累地逃回家。
(乙)其源出於公幹。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諭之致。雖野於陸機,而深於潘岳。謝康樂嘗言:「左太沖詩,潘安仁詩,古今難比。」
(鍾嶸《詩品‧晉記室左思》)
注釋:1公幹:劉楨,字公幹。
2潘安仁:潘岳,字安仁,與陸機齊名,時人稱為「潘、陸」。
語譯:左思的詩源自劉楨。文典雅中帶有哀怨,詞語相當精切,能表現諷諭的情韻。雖文采不如陸機,但卻比潘岳深刻。謝靈運說:「左思的詩、潘岳的詩,自古以來,少有人能相比。」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民間故事、古典小說往往歌頌浪漫的愛情故事。下列有關人物、情節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薛丁山征西》敘述大唐公主樊梨花才貌雙全,以拋繡球的方式招薛丁山將軍為駙馬 (B)「梁 祝故事」敘述梁山伯、祝英台由同窗結為夫妻,卻因家長反對而被迫離異,雙雙殉情化蝶 (C)《白蛇傳》敘述蛇精白素貞化為美女,下嫁許仙,後與法海和尚鬥法,水漫金山寺,遂遭囚禁於雷峰塔下 (D)《紅樓夢》敘述賈寶玉與表妹林黛玉真心相愛,卻因王熙鳳、薛寶釵兩人聯手施計,挑撥離間,致使寶、黛情海生變,黛玉終憂憤成疾,香消玉殞,寶玉則看破紅塵,修道成仙。 〔94指考〕
答案:(C)
解析:(A)薛丁山是薛仁貴的兒子,當唐太宗被圍困在鎖陽城,薛仁貴受傷,他奉命領兵到西涼救唐太宗和父親;樊梨花則是西涼樊江關守將樊洪的女兒,與薛丁山成了交戰對陣的敵人,整個故事寫出愛情親情的矛盾糾葛、抵禦野心之徒奸計的驚險,是家喻戶曉的通俗故事。(B)梁、祝兩人同窗,但未結為夫妻。(D)《紅樓夢》所言之故事,為富門望族中人與人錯綜的關係,王熙鳳貪財好權,但並未與薛寶釵聯手施計挑撥之事,寶玉、黛玉兩人亦未情海生變。
‧本題測驗目標為重要國學及文化常識。與本課主題「愛情」相關。
2.「我忍住淚回轉身看視野迷濛的山下,半腰一棵大榕樹,再下去一片芒草坡;視線拉平,是田埂縱橫的稻田,松山區信義路尾。《詩經》說: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不正是她的寫照嗎?她黑褂黑褲,臉上不施脂粉;久久才站起,用手背抹去臉上的淚水,招呼大家收拾祭物,回家。」(陳義芝〈寧波女子〉)上引文字,依文意推敲,文中的「她」祭弔的對象是 (A)父親 (B)丈夫 (C)子女 (D)兄弟。 〔98指考〕
答案:(B)
解析:全文的「她」黑褂黑褲,臉上不施脂粉。因為「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段文字說到「少了某個對象值得她梳妝打扮」,由此即可推敲答案。出自《詩經‧衛風‧伯兮》:「難道我會沒有打扮用的香膏髮油?又有誰在身旁,值得我為他修飾面容?」
‧本題測驗目標為閱讀作品的辨識能力。題幹所引《詩經‧衛風‧伯兮》內容,見本課注30。
(二)延伸補充
3.請先閱讀下列短文,然後回答下列問題: 〔93學測〕
她們往往寧願以一趟計程車費,換得小獸可以快樂尖叫的坐十幾次電動車,不然或可換取一份各速食店所推出的夏日套餐,可在冷氣間消磨好久,任小獸玩那蕃茄醬或可樂裡的冰塊或套餐所附贈的玩具,暫時不用纏母獸,母獸可發呆或偷偷打量張望陌生的周圍其他人,好奇那些無聊情話說不完的年輕男女,年紀差距與她最近卻是她最感遙遠的一群;也可能她剛剛狠心又幫小獸買了一雙史努比鞋(鞋並不貴,但問題是小獸已有四、五雙了),以為一趟計程車費可以抵銷一半鞋價……等等,但請不要誤會她們是貧窮、所以必須斤斤計較的一群。
其實,在並不很久以前,她們亦曾經是一群以一套當季流行服裝、一份下午茶、一本時尚雜誌作為貨幣計算單位的族群。這是不是拉近了一點你與她們的距離,使你漸漸想起她們也曾經是人,曾經如同你目前已熱烈追求、神祕莫測的女孩。 (朱天心〈袋鼠族物語〉)
(1)文中說:「年紀差距與她最近卻是她最感遙遠的一群」,原因是 (A)她年紀太大,跟社會上的流行脈動已脫節 (B)她渴望能說著無聊情話,憧憬未可知的愛情 (C)她的生活重心轉向小獸,昔年單身歲月已飄然遠逝 (D)她羨慕那些可恣意揮霍的年輕人,憎恨目前捉襟見肘的經濟窘境。
(2)推敲文意,下列敘述不正確的選項是 (A)「袋鼠族」指的是撫育幼齡子女的母親 (B)「她們」把計程車費的開銷,轉換為小獸乘坐電動車、享受速食餐、購買鞋子,是一種母愛的表現 (C)「請不要誤會她們是貧窮、所以必須斤斤計較的一群」,表示斤斤計較是袋鼠族的特性,與貧富無關 (D)「她們也曾經是人,曾經如同你目前已熱烈追求、神祕莫測的女孩」,強調一般人容易把當媽媽的人局限於「母親」角色,忽略她們也曾有豐富的人生面向。
答案:(1)(C) (2)(B)或(C)
解析:(1)(C)自己已從單身蛻變為一個以孩子為生活重心的母親。
(2)(B)有藉此獲得短暫自由的想法,不完全是母愛表現。(C)袋鼠族既不貧窮也不斤斤計較,只是他們把重心擺在小孩身上。
4.請先閱讀下列詩歌,然後回答以下問題: 〔94學測〕
你如果/如果你對我說過/一句一句/真純的話/我早晨醒來/我便記得它
年少的歲月/簡單的事/如果你說了/一句一句/淺淺深深/雲飛雪落的話
關切是問/而有時/關切/是/不問
倘或一無消息/如沉船後靜靜的/海面,其實也是/靜靜的記得
倘或在夏季之末/秋季之初/寫過一兩次/隱晦的字/影射那偶然/像是偶然的/落雨──也是記得
(1)依上引詩歌的詩意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詩人藉反覆「記得」,訴說自然無常,世事多變的感傷 (B)詩人藉反覆「記得」,描寫由少至今沉浮起落的哀怨記憶 (C)詩人藉「記得」的不斷強調,表達對一段情緣的深刻懷念 (D)詩人藉「記得」的不斷強調,流露對年少輕狂時耽溺孽緣的懊悔。
(2)下列歌詞的詞意,與上引詩中詩人內心深處的情感最為近似的選項是 (A)你不曾真的離去/你始終在我心裡/我對你仍有愛意/我對自己無能為力 (B)兩個人一輩子不分離/你問我好在哪裡/不是你不期待永恆的戀曲/你說最美的愛情叫做回憶 (C)記得要忘記/忘記/我提醒自己/你已經是人海中的一個背影/長長時光/我應該要有新的回憶 (D)親愛的你/我知道你會哭泣/面對回憶/我們還擁有過去/不要問我為什麼/我們承認吧/我們的愛情已遠離。
答案:(1)(C) (2)(A)
解析:(1)由「對篇中的你」的處處記得,可以研判應是表達對情緣的深刻記憶。因全篇並沒有怨懣之語,所以應不是「懊悔」孽緣。
(2)因為深刻記憶,所以愛意應該依然存在,所以(A)最佳(張國榮唱〈當愛已成往事〉,電影《霸王別姬》主題曲)。(B)「兩個人一輩子不分離」,故知不是回憶一段深沉的愛。描述的應是「仍在一起的情侶」(信樂團唱〈一了百了〉)。(C)提醒自己所愛之人已成背影,要求要忘記分手的情人,要重新愛他人使有新的回憶(S.H.E唱〈記得要忘記〉)。(D)說明分手的原因(張震嶽唱〈一開始就沒退路〉)。
5.下列各「 」中的書信用語,適合其使用情境的選項是 (A)王大明寫信給任職公司的主管,結尾書寫「職王大明筆」 (B)王大明寫信給任職公司的主管李經理,開頭書寫「李經理賜鑒」 (C)王大明寫信給好友,在信中提及自己的父母,使用「令尊」、「令堂」 (D)王大明寫信給高中導師耿精明,信封中間受信人的欄位書寫「耿精明老師台啟」。 〔95指考〕
答案:(B)
解析:(A)給主管的署名下敬辭,應用「謹上、敬上、拜上、敬啟」等,「筆」是草率手書之意,只用於上對下。(B)上給予下叫「賜」,「鑒」即鑑,有察看之意。「賜鑒」有恭敬請對方讀信之意。(C)自己的父母,應用「家父」、「家母」,「令」是美稱,稱對方的父母才用「令尊」、「令堂」。(D)信封中路,受信人姓名之下,給老師應用「道啟」、「安啟」,「台啟」是「請台端開啟此信」,是對平輩的用法。
6.下列有關知名詞人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詞名向為詩文所掩,他對詞壇的主要貢獻在於精研音律,並且創製長調慢詞 (B)李清照由於夫妻恩愛、人生美滿,其詞作無論寫景抒情,每每洋溢幸福之感,極盡細膩婉約之美 (C)柳永身為落魄文士,不時流連歌樓酒館,卻因此創作出真切自然的深情歌調,廣為流傳—「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D)李後主「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其作品可分為前後兩期,後期詞風因遭逢亡國之痛,「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E)辛棄疾雖為宋詞「豪放派」大家,實則其詞作風格多樣,除以世衰亂離、國仇家恨為書寫題材外,亦不乏清麗淡雅之作,甚或「以文為詞」,故作詼諧,語帶幽默。 〔95指考〕
答案:(C)(D)(E)
解析:(A)蘇軾詩詞皆著名,嘗試了各種前人未有的題材,且呈現極複雜多樣的風格,才是他對詞壇的貢獻。至於對詞壇貢獻「精研音律,創製長調慢詞」的是柳永。(B)李清照前期詞的主要風貌;題材上以吟唱愛情、人生為主,意象多從室內外和日常起居中選擇,風格委婉輕盈。向晚的人生孤苦伶仃,居無定所,知音無存,故鄉淪陷,丈夫亡故,收藏皆空,流離他鄉,萬般情思、百般愁腸,使她後期的作品自然流露出一種深沉的憂鬱,一種淒切的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