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附錄三 東番記 陳 第

一、寫作背景

  明神宗萬曆三十年(西元一六○二年)秋,倭寇盤據東番南部的大員為據點,橫行於通往閩、粵、浙三省的海域,商人和漁夫受害最深,也嚴重威脅到澎湖及福建沿海的安全。於是福建巡府頒下密令,命浯嶼水師將領沈有容前往明朝版圖外的東番追勦倭寇。沈有容祕密部署,並招募漁人繪製東番西海岸的地理形勢。沈有容的莫逆之交──高齡六十二的陳第「觀海之興」不減,當沈有容邀他同行,便不假思索地加入行列。

  同年的十二月七日,沈有容率二十一艘船艦出海,巨風駭浪打散了船隊,沈有容只剩下十四艘船艦,仍繼續前進,經過澎湖又行走一日一夜,終於抵達東番。倭寇出動船艦迎戰,結果潰散而逃。沈有容率軍擊沉倭船六艘,斬首級十五,救回被俘的男女三百七十餘人。東番「大彌勒」等數十人,獻上酒漿、生鹿,感謝沈將軍為他們除害。沈有容在大員停留到除夕,才班師浯嶼,前後大約二十餘天。

  這二十幾天,對第一次跨海旅行的陳第來說,是難得而珍貴的經驗。除親訪當地風土習尚外,大概也聽當地華商、漁人說了不少奇風異俗。回國後,講給好友陳學伊聽,陳學伊極力催勸,於是在第二年春天撰就〈東番記〉,並贈送給沈有容,以紀念並讚揚他的功績,沈有容收入《閩海贈言》。

   明、清遊宦文人的臺灣書寫,多是華夏本位觀點;他們筆下的原住民,常是「不馴」、「喜亂」等負面的形象,卻又有令人嚮往的自然淳樸之風,因此作品裡混雜著既貶又褒的措辭。

 

二、作者介紹

(一)生平傳略

  陳第是位非常奇特的人,撰寫《陳第年譜》的金雲銘先生,稱譽陳第「以名將而兼碩儒,且為明代之大旅行家」。陳第的一生,大致可分成四個時期:

(1)三十三歲以前是位書生,在鄉里之間講學,但是也常關心國事。

(2)三十三到四十三歲,由幕客而為武將,駐守邊防重鎮,努力建立事功。

(3)四十三歲到五十七歲隱退閉門讀書,僅與一二知交來往。

(4)五十七歲以後到處旅行,縱情山水之餘,仍不忘學問之事,陸續完成重要著作。

  少年時期,陳第和兄在家念書。十五歲時,「在家肄業經史之暇,學擊劍,喜談兵,人咸以狂生目之」。嘉靖四十一年(西元一五六二年),陳第二十二歲,倭寇大舉犯福建,戚繼光奉檄往勦,連破倭寇。戚繼光至連江時,陳第上〈平倭策〉,這是兩人相知的開始。從二十五歲到三十三歲,陳第過著出外讀書講學的生活。三十三歲這一年,俞大猷移鎮福建,聘請在家讀書的陳第為其幕客,陳第從此一邊追隨作幕、一邊向俞將軍學習兵法。陳第的軍旅生涯共十年,從三十三歲到四十三歲(西元一五七三~一五八三年),先是作幕,後守古北口、喜峰口。在這期間,陳第曾以採木之名率兵出塞揚威,亦曾自請出關突擊。陳第的特別不只在於勇於任事,更在於他專挑最難的事情做。他曾上書兵部尚書譚綸,請求「誠於九邊之中,而擇其地之最重;於重地之中,而擇其事之最難者,使第居之」。

  從四十三歲返鄉至五十七歲,前後十五年,陳第杜門讀書,婉拒任何推薦聘用,過著隱居的生活。五十七歲這一年夏初,陳第決心遠遊,走遍三山五岳。但直至七十七歲逝世以前,陳第未嘗廢讀廢學,他的重要著述,如《毛詩古音考》、《尚書疏衍》、《屈宋古音義》等書,大抵成於晚年。因此,這位曾騎馬長城上的游擊將軍,在旅遊中也成了中國近代學術史上開先河的人。

(二)學術思想

  陳第論學注重審察時義,切合日用,不作空言。他曾說:「在飲食、坐臥的時候,都可以實踐道理,為什麼一定要有了職位以後才去實踐道理呢?」又說「昔日當諸生的時候,拱手而談戒懼,實際未嘗戒懼。等到替國家守邊的時候,肩負重任,還不滿四十歲頭髮就白了,年輕時的俠氣不再,危悚日深,雖然口中不說戒懼,而戒懼常在心中。」又說「兢業在心,所以兢業在事。現在學者常說兢業心體,但是保心體是事物的末節,無足輕重。心跡的判別,在於是否克盡職分,所以專騖虛談,無當實事。」以上他所說的都切中當時講學的弊病。他是允文允武,戎馬經術皆深厚的人才,曾說:「不有文者,孰守社稷;不有武者,孰捍牧圉?」

 

(三)學術成就

  在陳第的時代,還沒有上古音和今音不同的觀念,陳第的結論是:《詩經》是押韻的。他進一步用本證和旁證的方法,考訂出詩經單字的古音,完成《毛詩古音考》。陳第提出:「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這種語音受時間、地域影響而改變的觀念,是一條重要的原則,在中國古音學上有開創之功。清代古音學之祖顧炎武就直接受陳第的影響。

 

(四)軼聞掌故

1.沈有容與陳第之情誼──英雄惺惺相惜

  沈有容出身文人之家,卻喜劍馬兵法,這和年輕時代的陳第有點相像。陳第認識他不在福建,而是在薊門。沈有容的英雄本色,讓陳第佩服不已。陳第曾在〈入粵記〉中記載他和沈有容一起泛海觀石碑洋:「一日乘巨艦破浪,偶閣(擱淺)沙礫,舟人驚惶,將軍獨自若,謂余曰:吾與公豈海中腐骨乎?潮長竟脫(退去)。」生死關頭,鎮靜自若,實非常人所能。其實陳第也是如此,沈有容記載他們一起泛海到東番的經過:「泛海遶出蓬壺(即澎湖)之外,浪湧風顛,舟且覆矣,陳第則從容歌曰:『水亦陸兮,舟亦屋兮,與其死而棄之,何擇於山之足、海之腹兮!』」(薊門兵事序)英雄惺惺相惜,良有以也。

 

2.讀經籍不讀傳注

  陳第七歲開始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八歲時讀尚書不讀傳注,父親責問他,他回答說:「孩兒欲透過思考加以領悟,不想讓傳注先入為主,禁錮了自己的心靈。」可見他從小就喜歡自己思考,想透過原典直接與古人的心靈相通,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晚年,對其在學問上的創發大有助益。

 

3.老當益壯遊五嶽

  萬曆二十四年(陳第時年五十六歲),陳第將父母、妻兒(次子)改葬,長子祖念請求多買一穴,為陳第將來過世做準備,陳第笑著說:「四海是我的家鄉,五嶽是我的土地,我隨地可死可埋,你能定我死的地方嗎?」他曾提出「遊有五不」:不懷安(不留戀安逸)、不惜費、不思家、不怯死、不立我(沒有人我的分別)。這些看似狂放,實則豁達的想法,使陳第的晚年有與一般體衰沉寂的老年歲月截然不同,他藉此開創出人生的新局,成就傳世的事業,實在難能可貴。

 

 

4.旅遊生活中的苦事

  在旅遊途中,常有朋友為陳第籌旅費,張羅吃住,陳第往往推辭的多,接受的少,不願意過分花費朋友的錢。因為自覺不再做官,沒有收入,如果只接受別人的幫助而沒有回報,心裡會過意不去。還有一件應酬的難處,是他晚年飲食喜歡簡單清淡,到富貴人家作客時,不吃恐怕得罪人,吃了又傷腸胃。這些都成了他旅遊生活中的苦事:苦於推辭別人送的錢財,苦於躲避別人請客喝酒。

 

三、國學常識

(一)臺灣原住民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南島語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分布地區西起非洲東南的馬達加斯加島,越過印度洋直抵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北起臺灣,南到紐西蘭,臺灣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臺灣原住民族可略區分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

 

(二)臺灣原住民族分布概況

 

分  布

特      色

阿美族

‧主要分布於花蓮、臺東兩縣,臺東市是阿美族人口分布比例最高的地方,其次是花蓮光復鄉、吉安鄉、臺東縣的東河鄉及成功鎮

‧阿美人大部分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

‧提到阿美族就想到豐年祭。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家裡大小事情均由女主人決定。部落性的政治活動或捕魚、建築才是男子的工作。女子的強勢作風與男子的溫順性格在阿美族的家庭裡比比皆是。阿美族的男子也樂見家裡有一位女強人

‧阿美族人開朗、樂觀、主動而親切。阿美族的體型較為高大,因此在運動場上常有傑出的表現,如中華職棒的陳義信、陽介仁、王光輝、陳金茂、鄭幸生、王光熙、黃忠義以及投入日本職棒的郭源治等。另縱橫籃球場上的鄭志龍、朱志清、黃春雄、錢薇娟也是

‧是臺灣原住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

 

 

臺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

‧以山田燒墾和狩獵採集為生。泰雅族的黥面最引人注意,以前泰雅族男子須獵首,女子須會織布,才可黥面

‧是臺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

賽夏族

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傳說賽夏族祖先曾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帶,其後又繼續南移

‧賽夏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是父系社會,以矮靈祭聞名

布農族

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

‧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行大家族制

鄒族

在嘉義縣阿里山鄉,其次為高雄縣三民鄉,另外還零星分布於高雄縣桃園鄉、南投縣信義鄉境內

‧主要祭典有凱旋祭(或稱戰祭Mayasvi)、小米收穫祭、小米播種祭(Miapo)

魯凱族

居住臺灣南部中央山脈的東西兩側。屏東縣霧臺鄉人口數最多,其次為臺東縣卑南鄉,再來是高雄縣茂林鄉及屏東縣三地門鄉

‧主要祭典有粟收穫祭、大南村豐年祭。族花是百合花。神話傳說中百步蛇是頭目的祖先、是長老,族人以尊敬、祭祀的態度來對待它

排灣族

以臺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人口集中屏東縣

‧從家屋內大型的祖靈像雕刻,反映了排灣族人對祖靈的崇拜。是具藝術創作活力的族群,從事雕刻的族人很多。人神盟約祭(Maleveq)是排灣族最盛大的祭典,原本每三年舉行一次,後來因故改為五年舉行一次,因此又稱為「五年祭」

‧傳說排灣族的先祖到神界向女神學習祭儀以祈求五穀豐收,學習農作的種植、頭目婚禮的儀式等。並與女神約定,在一段時間內以燃燒小米粳為記號,請神降臨人間,接受人類的獻祭

 

 

臺東縣蘭嶼鄉

‧住屋為半穴居,以捕魚為生,每年三至六月隨著黑潮迴游到來的飛魚是族人最重要的漁撈物。因為海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連帶使得魚舟下水禮也成為達悟族年中的重要行事之一

‧由於地理隔絕,他們是原住民族中較晚接觸漢人的一支

卑南族

位於中央山脈以東,卑南溪以南的海岸地區,臺東縱谷南方的平原上,人口集中在臺東縣

‧有精湛的刺繡手藝;早期卑南族的巫術十分盛行,其他族群的人都懼怕三分

‧南王村有收穫祭(muraHijavan),在七月中旬舉行,又稱為海祭,在海邊往蘭嶼的方向遙祭帶小米種籽到人間的二位神祇,會後並在社區內舉辦摔角活動。摔角除了是勇武的表現以外,族人也期望稻穗能像摔角的男人般挺立、結實

邵族

在日月潭周圍地區,也就是舊稱「水沙連」的地方

‧相傳邵族的祖先在追逐一隻白鹿時,無意間來到了日月潭,發現周遭風光明媚且資源肥美,是個可讓子孫世代生存的地方,於是舉族搬遷於此

‧是臺灣原住民族族群中人口最少、漢化較深的一族

噶瑪蘭族

居蘭陽平原,但因故地遭漢人占據而向花蓮移民,一部分遷居南澳

‧是蘭陽平原已知最早的原住民,是母系社會,噶瑪蘭族人是現今臺灣平埔族群當中族群意識強烈、文化特質最鮮明的一群人

太魯閣族

居於南投縣仁愛鄉,及花蓮縣秀林鄉之山區

‧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水耕,視彩虹為神靈橋的民族,但兩族語言無法溝通,彼此甚少來往

撒奇萊雅族

主要分布於臺灣東部,大致在今花蓮縣境內

‧屬於母系社會,採入贅婚,從妻居

‧同時兼有漁業以及狩獵等經濟產業。近代因甚早接觸噶瑪蘭族人,從其學習水田耕作,因此水稻的種植歷史甚早

‧根據日文文獻的記載以及撒奇萊雅族耆老的口述,早期撒奇萊雅族的祭典是以小米為祭祀中心,按照小米生長時節,分為播粟祭、捕魚祭、收成祭、豐年祭與收藏祭

賽德克族

分布在南投縣仁愛鄉,主要以臺灣中部及東部地域為其活動範圍

‧紋面的藝術:除了美觀、避邪以外,代表了女子的善織、男子的勇武,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

‧精緻的織布藝術:以苧麻為原料、植物染料為主。目前因毛線材料的便利性及色彩多樣性,許多族人都樂於使用,反而使傳統的原料逐漸沒落

‧獵首以及狩獵技術:在族人的觀念裡,獵首是男人尊嚴的一種象徵,也是一種表現英勇的圖騰,同時獵首的成功與否也關係到男性族人能不能紋面。人頭在族人的觀念是祭祀當中對祖靈最崇敬的祭品,在祭祀中可以為族人治病和祝福,在日治時代被禁止之後,就沒有這項傳統。賽德克族以狩獵以及種植穀栗為生,為集居式的部落為主

 

(三)臺灣漢文古典文學

  ──遊宦文人(陳第、郁永河、陳夢林、藍鼎元)、移民文人(沈光文)、

    原籍臺灣之文人(鄭用錫、丘逢甲、連橫)

 

朝代

字 號

經    歷

成 就 及 著 作

 

字季立

號一齋、子野子

1.協助戚繼光掃蕩倭寇

2.為俞大猷幕客,盡得其兵法之傳

3.承辦長城邊防務,多次受嘉許

1.精通音韻訓詁,其《毛詩古音考》開中國古音韻學之先河

2.所作《東番記》為中國「最古的臺灣實地考察報告」,最早記載臺灣原住民生活的重要文獻

3.後人輯有《一齋集》傳世

沈光文

明末清初

字文開

號斯庵、寧波野老

1.明亡後,曾投效福王、永曆帝

2.從金門搭船赴泉州,遇颱風,漂流來臺。此後居臺三十餘年

3.鄭成功收復臺灣,以禮相待,賜田宅。鄭經嗣位,作賦批評,險遭殺身之禍,隱居山地

4.鄭氏政權亡,重出文壇,組「東吟社」

1.詩賦作品及教育成就,對臺灣文學貢獻極大

2.被譽為「海東文獻初祖」、「臺灣文學初祖」,詩中常見懷念家園之愁

3.今人輯有《沈光文全集》傳世

字滄浪

1.性喜遊歷,任福州府幕僚時,遊遍福建名勝

2.康熙三十五年,福州火藥庫失火,自願受命來臺採硫

3.康熙三十六年自安平港北上至淡水,居北投採硫,十月離臺復命

1.工於詩文,其著作以《裨海紀遊》為代表,書中〈竹枝詞〉十二首、〈土番竹枝詞〉二十四首,為當時臺灣山川地理、史事、民情風俗之珍貴記錄

2.另有《番境補遺》、《鄭氏逸事》

陳夢林

字少林人

稱「他齋

先生」

1.與藍鼎元齊名之漳浦知名學者

2.康熙五十五年,諸羅縣令周鍾瑄招聘來臺,編修《諸羅縣志》。親赴沿海、山地搜羅資料,並建議朝廷在臺設防務

3.康熙康熙六十年復來臺,與藍鼎元共輔總兵藍廷珍平定朱一貴

1.《諸羅縣志》書中之〈望玉山記〉,為難得之描繪玉山佳作

2.另有臺灣後遊草》、《遊臺詩》、《他齋詩文集》、《漳州府志》

字玉霖

號鹿洲

1.十七歲泛舟閩、浙沿海各島嶼,閱歷甚廣

2.康熙六十年隨堂兄南澳總兵藍廷珍來臺平定朱一貴亂事。文案書札、軍機要務多由其策劃

3.雍正六年任廣東普寧縣知縣,公正清廉,因得罪權貴,被誣去職

1.為學講求經世致用,即使偶有遊觀之作,也見其留心軍國民瘼

2.《東征集》與《平臺紀略》,記在臺平亂經過及論述善後事宜,提出許多治臺方案,被譽為「籌臺之宗匠」

3.另有《鹿洲初集》、《鹿洲公案》等書

鄭用錫

字在中

號祉亭

1.竹塹人。三十六歲進士及第,為「開臺進士」;首位臺灣原籍作家

2.熱心公益,被稱為「鄭善人」,曾作〈勸和論〉勸止閩、粵、漳、泉間之械鬥

3.晚年築「北郭園」邀宴文人吟詠,對北臺文風極有貢獻

1.詩歌平易近人,富有鄉土情趣

2.有《北郭園詩鈔》傳世

丘逢甲

清末

字仙根

晚號

滄海君

1.十四歲應童子試,被拔擢為第一

2.甲午戰爭後,清廷割讓臺灣,丘逢甲聯合臺灣仕紳成立「臺灣民主國」

3.日軍登臺,臺北淪陷後,內渡中國,講學於廣東各地;自署「臺灣遺民」

1.少年即有詩名,內渡後,詩作感憤時局,抒發雄心,氣激志昂,在詩風靡弱的清末,梁啟超譽為「詩界革命鉅子」、「天下健者」

2.有《嶺雲海日樓詩鈔》傳世

 

清末

民初

字武公

號雅堂、劍花

1.十三歲時,父授以《臺灣府志》:「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

2.先後於臺灣、福建辦報,並加入「同盟會」

3.民國成立,至北京入清史館任職,盡閱所藏臺灣檔案。民國七年回臺撰寫《臺灣通史》,民國七年完成

《臺灣通史》

《臺灣詩乘》

《劍花室詩集》

《劍花室文集》

 

(四)臺灣古典散文比較

篇章

作者

內容概述

東 番 記

陳 第

1.陳第跟隨平倭寇的沈有容將軍來臺,在臺南附近訪察平埔族的風土人情,返鄉後將所見所聞撰成此文

2.東番,指( 臺灣 )。本文敘述十七世紀初,臺灣西南沿海地區原住民(平埔族)的生活及物產。原住民居住範圍、部落組織、族群性格、農耕漁獵、婚姻習俗、喪葬儀式和對外關係,都有扼要的敘述。是臺灣文學史上第一篇遊記,也是最古的臺灣實地考察報告

北投硫穴記

郁永河

1.選自《裨海紀遊》。裨海,即小海,指( 臺灣 )海峽。作者將來臺的海上經歷和在臺所見所聞,以日記體記存,撰成這本臺灣文學史上首部「遊記」專書

2.本文記敘作者親探硫穴時目睹的奇特景觀,以寫實筆法記下當時北投山區的荒僻情形,也凸顯跋涉之艱辛

3.作者所記為今日( 陽明山 )國家公園的硫磺谷地區

紀水沙連

藍鼎元

1.選自《東征集》。紀,通「記」,記述。「水沙連」是指以( 日月 )潭為中心的南投山區。「沙連」一詞在邵族或平埔族語中其義為「水」,後人不解其義,遂加添「水」字,故名水沙連

2.本文以描寫水沙連嶼(拉魯島)為主體,由日月潭的自然風光擴及島上原住民的生活,文末則寄語執政當局做好教化工作

臺灣通史序

連 橫

1.選自《臺灣通史》,為「序跋」類古文

2.所記史事,起自( 隋代 ),終於( 割讓 )

3.連橫依( 紀傳 )體的體例撰《臺灣通史》,包括〈紀〉4篇、〈志〉24篇、〈傳〉60篇,以〈紀〉繫年、以〈志〉記事、以〈傳〉敘人,共88篇,並附有圖、表。是記錄臺灣歷史的重要著作

4.本文陳述修撰《臺灣通史》的動機,表達了對臺灣歷史的關注,期許吾人「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

 

(五)臺灣「第一」

史書記載臺灣之始

《隋書‧東夷列傳》:流求國(相傳即是臺灣)

臺灣置府後首部地方誌

《臺灣府志》(為清代臺灣方志中僅有的「通志體」)

有關臺灣的第一篇遊記

《東番記》

臺灣文學史上首部遊記專書

《稗海記遊》

臺灣文學初祖、海東文獻初祖

沈光文

臺灣新文學之父

賴和

福爾摩沙

1543( 葡萄牙 )人讚嘆命名

 

(六)年齡別稱

稱  呼

年 齡

說      明

期歲、周晬、抓周

1

小孩滿一歲

初覆額

3、4歲

頭髮尚短,僅覆前額。指兒童或幼時

垂髫

5、6歲

古時童子不束髮,故稱童子為「垂髫」,亦作「垂髮」

始齔之年

7、8歲

換牙時

總角之年

指兒童

小孩會綁兩個窩窩頭在頭上,就和怪獸的角一樣

幼學之年

10

小孩開始讀書之時

舞勺之年

13

古人在13歲要學的一種舞

荳蔻年華

女13、14歲

用荳蔻的嬌嫩象徵女性,指女子尚在妙齡

束髮之年

男約15歲

古時男生不剪頭髮,15歲頭髮已經可以束綁起來了,代表已經成為大人

志學之年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舞象之年

古人在15歲要學的一種舞

及笄之年

女15歲

古代女子到了15歲把披垂的頭髮梳上去,插上簪子

(笄:簪子。稱女子適婚年齡為「及笄」)

破瓜之年

女16歲

瓜「字」很像兩個八,所以二乘八等於十六

二八年華

女16歲

「華」是風華的意思,二八年華是一個適合學習,且最風華的青春期

弱冠之年

(加冠之年)

男20歲

弱冠就是帶上帽子,把頭髮蓋住,行弱冠禮表示此人已經成年了(和成為大人的束髮是不同)

而立之年

(壯室之年)

30

孔子:「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

(強仕之年、

 春秋鼎盛)

40

孔子:「四十而不惑。」

《禮記》:「四十曰強,則仕。」

古人以「春秋」表示年齡,稱壯盛之年為「春秋鼎盛」

知天命

(半百、大衍、

 知非、艾老)

50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易經》:「大衍之數五十。」

《淮南子》:「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之非。」

《禮記》:「五十曰艾。」

耳順之年

(杖鄉之年、耆年)

60

子曰:「六十而耳順」。一甲子為六十歲

《禮記》:「六十曰耆。」

從心之年

(古稀、杖國、

 致仕、懸車)

70

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

《後漢書》:「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杖端刻以鳩鳥為飾。」

耄耋、杖朝之年

80、90歲

耄耋是指毛髮,耄耋之年是比喻人的面部已全是毛髮,年紀大了

期頤之年

(大齊之年)

100

《禮記》:「百年曰頤。」

楊朱:「百年,壽之大齊。」齊:期限

※牛刀小試

下列選項與「春風、薰風、金風、朔風」以相同的遞進關係排列的是:

()束髮、始齔、強仕、黃髮 ()上元、寒食、重陽、盂蘭 ()長跪、再拜、頓首、稽首

()趨、步、走、奔 ()平旦、晌午、日晡、二鼓。                                               92-1高雄中學模考多選25

答案:( CE    )

解析:題幹:春風、夏風、秋風、冬風。()「束髮」,男孩十五歲。「始齔」,兒童剛換牙,男孩八歲,女孩七歲。「齔」,音ㄔㄣˋ。「強仕」,四十歲。「黃髮」,老人。()「上元」,農曆元月十五日。「寒食」,約在農曆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重陽」,農曆九月九日。「盂蘭」,佛教徒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齋僧、拜懺、放焰口等活動,以超渡祖先及餓鬼道眾生。()「長跪」,直身屈膝成直角形的跪禮。「再拜」,古代禮儀的一種,一拜後又拜,表恭敬。「頓首」,以頭叩地之禮。「稽首」,一種俯首至地的最敬禮。上選項的禮由最輕到最重,有其遞進關係。(D)「趨」,急行。「步」,行。「走」,跑。「奔」,快跑。()「平旦」,天剛亮。「晌午」,正午,中午。「日晡」:近黃昏時,「晡」,下午三點到五點。「二鼓」,即二更,夜間九點到十一點。

 

(七)與婦女婚姻有關之詞語

  

      

   

于歸

指女子出嫁。《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宜室宜家、燕燕于飛、之子于歸、摽梅迨吉、桃夭及時、桃灼呈祥、妙選東床、雀屏妙選、鳯卜宜昌

歸寧

女子出嫁後三日回娘家向父母請安。《詩經‧周南‧葛蕈》:「薄汙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歸寧父母。」(語譯:平常的衣服洗乾淨,正式的禮服洗漂亮。該洗的,該整理的都弄妥當,回去問候我的父母。)

 

大歸、來歸

婦人遭丈夫離棄,永歸娘家。《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出曰來歸。」《左傳‧文公十八年》:「夫人姜氏歸于齊,大歸也。」

 

再醮、改醮

婦女再嫁。或稱「琵琶別抱

琴瑟重調、寶鏡重圓、重渡銀河、明月重圓、畫屏再展、鸞膠再續

(弓弩弦斷,以鸞膠重行續接)、其新孔嘉(孔嘉,美好之意)

正室、正房、

正妻

元配妻子、髮妻、嫡妻

 

側室、偏房

 

填房

指前妻去世後,再娶的妻子

 

續絃:古以琴瑟比喻夫婦,斷絃指妻子亡故,琴瑟斷絃後須續新絃始能再彈,故男子亡妻再娶稱之。若不再娶稱「鰥守」。

(八)同體三文會意字

原字

今字

ㄏㄨㄟˋ

草的總名。《詩經‧小雅‧出車》:「春日遲遲,卉木萋萋。」

ㄧㄣˊ

《說文解字》:「眾立也。」

ㄆㄧㄣˇ

眾多的。《說文解字》:「眾庶也。」《易經‧乾卦‧彖曰》:「雲行雨施,品物流行。」

ㄧㄠˊ

土高起的樣子。《說文解字》:「土高貌。」

姦、奸

ㄐㄧㄢ

《說文解字》:「私也。」邪惡不正。或指男女不正當的性關係。

ㄔㄢˊ

弱;孤兒;孤單可憐。

ㄅㄣ

牛受驚。奔跑。

同「羶」

ㄕㄢ

羊的特殊氣味。《說文解字》:「羊臭也。」《莊子‧徐无鬼》:「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羴也。」

引申指草木的氣味或草食動物的氣味。《呂氏春秋‧本味》:「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羴。」

ㄅㄧㄠ

眾馬奔馳貌。《說文解字》:「眾馬也。」唐‧郄昂〈岐邠涇寧四州八馬坊頌碑〉:「驫至特立,仰鳴仰噴,威儀變態,不可詳談。」

「鮮」古字

ㄒㄧㄢ

新鮮的魚或牲肉。《說文解字》:「新魚精也。」《周禮‧天官‧庖人》:「冬行鱻羽,膳膏羶。」

ㄒㄧㄢˇ

少。

ㄘㄨ

超遠、遙遠。《說文解字》:「行超遠也。」也泛指出行。

子‧說符》:「得其精而忘其麤,在其內而忘其外。」

ㄅㄧㄠ

本為犬奔貌、群犬奔貌。引申為迅疾貌。《說文解字》:「犬走貌。」屈原九歌‧雲中君〉:「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

暴風。同「飆」,旋風。《禮記‧月令》:「猋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並興。」

ㄙㄣ

樹木濃密的樣子。《說文解字》:「木多貌。」左思〈蜀都賦〉:「皛貙氓於葽草,彈言鳥於森木。」

整肅、不可侵犯的。李白〈薊北門行〉:「虎竹救邊急,戎車森已行。」

灰暗陰冷的樣子。如:陰森。

眾多的。如:森羅萬象。

ㄒㄧㄠˋ

顯明;皎潔;白色。

ㄧㄢˋ

火花、火焰。《說文解字》:「火華也。」曹植〈七啟〉:「騰山赴壑,風厲焱舉。」

通「猋」

ㄅㄧㄠ

疾風、旋風。《漢書‧司馬相如傳》:「雷動焱至。」

ㄇㄧㄠˇ

水流廣大的樣子。屈原〈九章‧哀郢〉:「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ㄙㄨㄛˇ

心疑、多慮。《說文解字》:「心疑也。」

ㄕㄡˇ,又讀ㄆㄚˊ

扒手。徐珂《清稗類鈔‧盜賊類‧掱手》:「滬人呼翦綹賊曰掱手,猶言扒手也,亦曰癟三碼子。」

ㄐㄧㄥ

光輝。《說文解字》:「精光也。」

清朗、明淨。宋之問〈明河〉:「八月涼風天氣晶,萬里無雲河漢明。」

 

ㄘㄨㄟˋ

鳥獸的細毛。說文解字:「獸細毛也。」杜甫〈陪李金吾花下飲〉:「見輕吹鳥毳,隨意數花鬚。」

通「脆」

脆弱、不堅韌。《荀子‧議兵》:「是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

食物酥鬆。《漢書‧丙吉傳》:「不得令晨夜去皇孫敖盪,數奏甘毳食物。」

ㄌㄟˊ

田間的土地。

ㄌㄟˇ

築土做成營壁。

ㄌㄟˇ

眾多石塊累積在一起。〈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

ㄋㄧㄝˋ

附在耳邊小聲說話。《說文解字》:「駙(附)耳私小語也。」

ㄏㄨㄥ

形容巨大的聲響。

ㄒㄧㄣ

興盛、多財。常用於人名或店名。

 

ㄗㄚˊ

群鳥。《說文解字》:「群鳥也。」

ㄔㄨˋ

草木茂盛。

直立高聳的樣子。杜牧〈阿房宮賦〉:「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

 

 

 

 

 

(九)史書及記敘文中之「論贊」──依朝代先後排序

源起與定義

1.司馬遷著《史記》首創「論贊」體例

2.在《史記》的各篇中,都有一段「太史公曰」的內容,這是仿效《左傳》的「君子曰」的形式。這段文字是司馬遷對本篇所記的史事與人物,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與史學思想,或用以補充史料,記敍傳聞逸事,後代文人為文時常模仿此種體例

書名/篇名

贊  辭

範        例

左傳

君子曰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隱公元年)

屈原‧楚辭

亂曰

亂曰:「曼餘目以流觀兮,冀壹反之何時。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九章‧哀郢)

西漢‧司馬遷

( 史記 )

太史公曰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低迴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孔子世家)

東漢‧班固

( 漢書 )

贊曰

贊曰:「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流涕,彼其中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然三代之將,道家所忌,自廣至陵,遂亡其宗,哀哉!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於四方,不辱君命』,蘇武有之矣。」(李廣蘇建傳)

劉宋‧范曄

後漢書

論曰、贊曰(贊是用韻語寫成的)

論曰:時政平則文德用,而武略之士無所奮其力能,故漢世有發憤張膽,爭膏身於夷狄以要功名,多矣。祭肜、耿秉啟匈奴之權,班超、梁慬奮西域之略,卒能成功立名,享受爵位,薦功祖廟,勒勳于後,亦一時之志士也。(班梁列傳)

贊曰:定遠慷慨,專功西遐。坦步蔥、雪,咫尺龍沙。慬亦抗憤,勇乃負荷。(班梁列傳)

晉‧陳壽

三國志

評曰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衆,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蜀書‧諸葛亮傳)

宋‧歐陽脩

五代史記

嗚呼

嗚呼!人情處安樂,自非聖哲,不能久而無驕怠。宦、女之禍非一日,必伺人之驕怠而浸入之。明宗非佚君,而猶若此者,蓋其在位差久也。其餘多武人崛起,及其嗣續,世數短而年不永,故宦者莫暇施為。其為大害者,略可見矣。獨承業之論,偉然可愛,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於人也,苟有善焉,無所不取,吾於斯二人者,有所取焉。取其善而戒其惡,所謂「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也。故並述其禍敗之所以然者著於篇。(宦者傳)

宋‧王安石

傷仲永

王子曰

(王安石)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邪?」

明‧劉基

郁離子

郁離子曰

(劉基)

郁離子曰:「樹天下之怨者,惟其重己而輕人也。所重在此,所輕在彼,故常自處其利而遺人以不利,高其智以下人之能,而不顧夫重己輕人,人情之所同也。我欲然,彼亦欲然,求其欲弗得則爭。(樹怨)

明‧陳第

東番記

野史氏曰

(陳第)

野史氏曰:「異哉東番!從烈嶼諸澳,乘北風航海,一晝夜至彭湖,又一晝夜至加老灣,近矣。廼有不日不月,不官不長,裸體結繩之民,不亦異乎?……」

明‧宋濂

秦士錄

史官曰

(宋濂)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亂,中原數千里,人影殆絕。玄鳥來降失家,競棲林木間。使弼在,必當有以自見,惜哉!弼鬼不靈則已;若有靈,吾知其怒髮上衝也!」

明‧歸有光

項脊軒志

項脊軒生曰

(歸有光)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清‧蒲松齡

聊齋志異

異史氏曰

(蒲松齡)

異史氏曰:「聞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為王生者,正復不少。……」(勞山道士)

註:從宋書開始採用「史臣曰」,以後史書多用之。

 

四、課文深究

(一)作法分析

  就章法結構言,文章脈絡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敘事;第二部分評論及緣起:作者先仿史傳體例,借「野史氏曰」評論平埔族的風俗民情,然後再補述寫作緣起。

 

段落

內   容   大   意

記平埔族西拉雅人居住的範圍、社會組織、族群性格

記西拉雅人的生活情形:從衣著、人倫禮節、曆日文字、耕作、娛樂、外貌、居住等七方面著筆

敘寫西拉雅人的婚俗,分為四部曲:試探、琴挑、納宿、迎親

寫西拉雅人的喪葬禮俗

描述西拉雅人耕作時的社會禁忌

敘述西拉雅人對外與他夷、日人、漢人之關係

前六段分別描述部分形象後,於末段對整體形象進行抒感和評價,也就是前分後合;最後再附上「緣起」作為清楚、完整的交代

此篇在布局上還有另一項特色,作者鄭重其事地來個「野史氏曰」。陳第並非史官,可是以其親履臺灣的寶貴經驗,嚴謹扎實的學術功力,加上多面向的訪察所得,寫下這篇有關臺灣原住民的知性遊記。雖然是篇知性遊記,在當時卻屬於異族外國的記錄,既可以彌補先前史籍文獻所闕漏,又合乎正史中以「列傳」敘述「外夷」的書寫傳統,無怪乎陳第在末段進行抒論時,會模仿史傳體例,冠上「野史氏曰」,可說是匠心獨運了

 

(二)集評

許俊雅

‧〈東番記〉為臺灣史上第一篇遊記

‧堪稱中國人記載臺灣最早、最確實之地理文獻,是研究臺灣史事的珍貴史料

周婉窈

‧如果陳第未曾…寫下一篇〈東番記〉,十七世紀初的臺灣,將永遠停留在歷史的黑夜中

‧陳第的〈東番記〉標誌著臺灣土著民族進入歷史時期,一六○三年因此是臺灣史前史和歷史時期的分界點

龔顯宗

‧〈東番記〉詳敘民情風物,是有關臺灣的第一篇遊記,為研究臺灣史、考古學、地理學、社會學、民俗學、民族學、人類學很重要的一篇文獻

詹素娟

‧全文才一千多字的〈東番記〉,文辭雖然精簡,但對臺灣南部地區原住民社會風俗的描繪卻栩栩如生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義

例      句

多年生草本,可治病

(ㄞˋ)

終日而癒,「艾」可治也(方孝孺‧指喻)

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離婁上)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詩經‧王風‧采葛)

五十歲老者(ㄞˋ)

「艾」耆老髦,問之,弗知也(陳第‧東番記)

瞽史教誨,耆「艾」修之(國語‧周語‧召公諫厲王弭謗)

像艾的顏色,蒼白色、灰白色(ㄞˋ)

椒花麗句閒重檢,「艾」髮衰容惜寸輝(元稹郡齋感懷見寄)

盡、終止(ㄞˋ)

方興未「艾」

苟能起,又不「艾」(柳宗元蝜蝂傳

夜如何其?夜未「艾」(詩經‧小雅‧庭燎)

美好、漂亮的人

(ㄞˋ)

積得些金帛,娶了些嬌「艾」(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十六齣)

人少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孟子萬章上)

艾艾,指「口吃」

(ㄞˋ)

期期「艾艾」

通「乂」,治理 (ㄧˋ)

有私淑「艾」者(孟子‧盡心上)

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艾」安(漢書‧郊祀志)

懲戒、懲治(ㄧˋ)

太甲悔過,自怨自「艾」(孟子萬章上)

通「刈」,收割 (ㄧˋ)

使民有所耘「艾」(荀子‧王制)

引申為斫、砍殺 (ㄧˋ)

必三勝,斬將,「艾」旗(漢書‧項籍傳)

 

 

 

燕子(ㄧㄢˋ)

「燕」燕于飛(詩經‧邶風‧燕燕)

「燕」巢於飛幕(丘遲‧與陳伯之書)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通「宴」。安閒、安樂

(ㄧㄢˋ)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詩經‧小雅‧北山)

新婚「燕」爾

通「讌」、「宴」。宴飲、宴享(ㄧㄢˋ)

時「燕」會,則置大罍,團坐(陳第‧東番記)

嘗入侍高后「燕」飲(史記‧齊悼惠王世家)

我有旨酒,嘉賓式「燕」以敖(詩經‧小雅‧鹿鳴)

褻瀆、輕慢(ㄧㄢˋ)

「燕」朋,逆其師(禮記‧學記)

古國名(ㄧㄢ)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蘇洵‧六國論)

河北省的簡稱(ㄧㄢ)

「燕」地寒,花朝節後,餘寒猶厲(袁宏道‧滿井遊記)

帶領

夷目大彌勒輩「率」數十人叩謁(陳第‧東番記)

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孟子‧滕文公上)

「率」獸食人(孟子‧滕文公下)

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孟子‧滕文公上)

依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中庸)

不僭不亡,「率」由舊章(劉向‧勸學)

輕率

子路「率」爾以對(論語‧顏淵)

「率」爾操觚

大抵、都是

計月圓為一月、十月為一年,久則忘之,故「率」不紀歲(陳第‧東番記)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洵‧六國論)

傑出的人物、國家

劉備天下梟「雄」(資治通鑑‧漢紀)

戰國七「雄」

傑出的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蘇軾‧念奴嬌‧赤壁懷

稱雄,居於第一

「雄」霸天下

推尊為首領

子女多者眾「雄」之(陳第‧東番記)

制勝

能以力「雄」人(宋濂‧秦士錄)

威武有力

「雄」壯

高強、勝利

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史記‧項羽本紀)

盛大

「雄」宴賞,聚奢華(馬致遠‧題西湖)

按:此處或可解釋為「稱雄」,是天下宴會中最美盛的

陽性動物、禽鳥等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李白‧蜀道難)

 

 

 

贈送(ㄨㄟˋ)

遣人「遺」瑪瑙珠雙(陳第‧東番記)

間「遺」之故衣,喜藏之(陳第‧東番記)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飲馬長城窟行)

遺留(ㄧˊ)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諸葛亮‧出師表)

獨高其義,因以「遺」於世云(錢公輔‧義田記)

蒙故業,因「遺」策(賈誼‧過秦論)

惟以施貧活族之義,「遺」其子而已(錢公輔‧義田記)

遺漏(ㄧˊ)

小學而大「遺」(韓愈師說)

歷舉傳疏,不「遺」一言(宋濂‧秦士錄)

不自主地排泄(ㄧˊ)

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東方)朔嘗醉入殿中,小「遺」殿上(漢書‧東方朔傳)

捨棄、離開(ㄧˊ)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泰伯)

「遺」世獨立(蘇軾‧赤壁賦)

殘存,餘留(ㄧˊ)

託「遺」響於悲風(蘇軾‧赤壁賦)

地有「遺」利,民有餘力(晁錯‧論貴粟疏)

遺失之物,名詞(ㄧˊ)

道不拾「遺」(史記‧商君列傳)

(ㄨ)

于于衎衎,又「惡」用達人為(陳第‧東番記)

居「惡」在?仁是也(孟子‧盡心上)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憎惡、不欲(ㄨˋ)

唯仁者,能好仁,能「惡」人(論語‧里仁)

今「惡」死而樂不仁,是由「惡」醉而強酒(孟子‧離婁上)

禹「惡」旨酒,而好善言(孟子‧離婁下)

鄉人皆「惡」之,何如(論語‧子路)

眾「惡」之,必察焉(論語‧衛靈公)

貧與賤,是人所「惡」也(論語‧里仁)

是猶「惡」溼而居下(孟子‧公孫丑上)

貨「惡」其棄於地也(禮記‧大同與小康)

仇怨(ㄜˋ)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公冶長)

過惡(ㄜˋ)

苟志於仁,無「惡」也(論語‧里仁)

粗劣(ㄜˋ)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ㄜˋ)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老子‧第二章)

惡臭(ㄜˋ)

風至,硫氣甚「惡」(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交換、替換

以亂「易」整,不武(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以瑪瑙、磁器……之類,「易」其鹿脯、皮角(陳第‧東番記)

雜居而不嬲,男女「易」位,居瘞共處(陳第‧東番記)

以俄頃淫樂,不「易」無窮之悲(黃宗羲‧原君)

余竟以一官「易」此園(袁枚‧隨園記)

禹稷顏回,「易」地則皆然(孟子‧離婁下)

以粟「易」械者,不為厲陶冶(孟子‧滕文公上)

改變

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論語‧微子

聖人復起,不「易」吾言矣(孟子‧公孫丑上)

移風「易」俗,民以殷盛(李斯諫逐客書)

簡單、簡易

不冠不履,裸以出入,自以為「易」簡云(陳第‧東番記)

容易

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為也(方孝孺‧指喻)

與秦相較,或未「易」量(蘇洵‧六國論)

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孟子‧滕文公上)

平和

平「易」近人

看輕

客請與對弈,予頗「易」之(錢大昕‧弈喻)

書名,易經

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

治(將事情處理好)

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

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孟子‧梁惠王上)

以百畝之不「易」為之憂者,農夫也(孟子‧滕文公上)

「易」其田疇,薄其稅斂(孟子‧盡心上)

乘船

居島中,不能「舟」(陳第‧東番記)

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禮記‧祭義)

蟒甲,番「舟」名,刳獨木為之(藍鼎元‧紀水沙連)

二子乘「舟」,汎汎其景(詩經‧邶風‧二子乘舟)

眼睛

古人「目」短於自見(韓非子‧觀行)

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陽樓記)

目光、眼力

四海注「目」

首領、頭目

夷「目」大彌勒輩率數十人叩謁(陳第‧東番記)

網眼、孔眼

綱舉「目」張

名目、行列

不在使者之「目」(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注視

執紅拂,立於前,獨「目」靖(杜光庭‧虬髯客傳)

以目示意

道路以「目」,少者背立,長者過,不問答(陳第‧東番記)

范增數「目」項王(史記‧鴻門宴)

酒闌,呂布因「目」留高祖(史記‧高祖本紀)

牙齒

男子穿耳,女子斷「齒」(陳第‧東番記)

視茫茫,髮蒼蒼,「齒」牙動搖(韓愈‧祭十二郎文)

年齡

羨高年,曰「齒」德俱增(幼學瓊林‧老壽幼誕類)

並列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韓愈‧師說)

說、談

傲主人非禮也,以貴驕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齒」,人傖耳(劉義慶‧世說新語‧簡傲)

年的別稱

自是宵來晨去必以星,累「歲」月不改(陳第‧東番記)

武留匈奴,凡十九「歲」(漢書‧李廣蘇建傳)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經‧魏風‧碩鼠)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詩經‧豳風‧七月)

年齡

年十二「歲」,莊襄王死,政代為秦王(史記‧秦始皇本紀)

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林覺民‧與妻訣別書)

一年的農事收成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孟子‧梁惠王上)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歲月、時光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那堪正漂泊,來日「歲」華新(孟浩然‧除夜)

疾病、病情

子之「病」革矣!如至乎大病,則如之何(禮記檀弓上)

雖「病」在指,其實一身病也(方孝孺指喻)

生病

未果,尋「病」終(陶淵明桃花源記)

彌子瑕母「病」(韓非子說難)

禍害

不豫修治,北決「病」四、五郡,南決「病」十餘郡(漢書‧溝洫志)

埂堰始衝決,淮南受其「病」(潘耒‧河堤詩)

感到痛苦

倭復據其島,夷及商、漁交「病」(陳第‧東番記)

憂慮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論語‧衛靈公

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疲累的、倦困的

今日「病」矣,余助苗長矣(孟子公孫丑上)

又何以蕃吾生、安吾性耶?故「病」且怠(柳宗元‧種樹郭橐駞傳)

黜棄之,遷徙之,亦以「病」矣(柳宗元蝜蝂傳)

缺點、毛病、瑕疵

吾不以為「病」(司馬光‧訓儉示康)

讚嘆語不由中,余此「病」甚深(曾國藩‧曾國藩日記選)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韓愈‧原毀)

非議

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司馬光‧訓儉示康)

達人

見識高超的人

意其初有「達人」制之耶(陳第‧東番記)

「達人」大觀,物亡不可(漢書‧賈誼傳)

專家

省錢「達人」教你節流妙招

使人通達事理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思想樂觀、開朗的人

貴極祿位,權傾國都,「達人」視此,蟻聚何殊(李公佐‧南柯太守傳)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ㄨㄤˇ

顧、港、迷、漁、蛛塵封、誣〔誣,音ㄨ〕、車

ㄅㄛˋ

ㄆㄛˊ

陽湖、白髮皤皤

ㄆㄢ

貌比安、〔禺,音ㄩˊ〕先生

ㄆㄢˊ

根錯節、〔相傳姜太公曾垂釣於此〕

ㄈㄢ

然改悟、籬、)譯、魚、華百輛〔轓,車的通稱〕

ㄈㄢˊ

籬、衍、燒、東郭間、〔美玉,喻美好事物〕〔腹部黃色的羊〕肉、〔覆物的布巾〕〔鐵斧〕、熊〔熊掌〕

ㄋㄠˊ

百折不鈸、譊譊不休〔爭論不止〕、蘭畫舸〔橈,船槳,借指船。舸,音ㄍㄜˇ,大船〕

ㄐㄧㄠ

ㄐㄧㄠˇ

〔倖,音ㄒㄧㄥˋ〕

ㄑㄧㄠ

課、〔土地多石而貧瘠。瘠,音ㄐㄧˊ〕

ㄑㄧㄠˊ

個中〔優秀特出的人才〕

ㄑㄧㄠˋ

辮子

ㄒㄧㄠ

勇善戰〔話很多貌〕〔屍骨枯乾貌〕〔豬肉羮〕

ㄒㄧㄠˇ

以大義

ㄖㄠˊ

港、芻、妖蟲、富

ㄖㄠˋ

、一水

ㄧㄠˊ

桀犬吠〔喻不問仁暴,只忠於主人〕

ㄐㄧㄠ

灼、)頭爛額、殺之聲〔聲音急促〕、芭石、

ㄐㄧㄠˋ

終莫之、建酒、〔咀嚼食物〕

ㄑㄧㄠˊ

)悴、夫、不起、〔城門上用來守望的高樓〕

ㄓㄢˋ

ㄍㄡ

通、火狐鳴〔喻指圖謀起義〕衣單衣、〔射箭時用以保護手臂的皮製袖套〕

ㄍㄡˋ

之言〔於內室談論有關淫邪之事的私房話〕)屋、怨、婚〔結婚〕〔遭遇憂患〕買、〔遭到禍害〕

ㄅㄧ

)近

ㄅㄧˋ

以烈火、軍容〔湢然,整齊貌〕〔心中哀憤鬱結〕〔牛角上用以控制牛的橫木〕

ㄈㄨˊ

神不員、〔一種莖有惡臭的植物〕、蝙〔蝙,音ㄅㄧㄢ〕輳、鳥、〔聚集。踧,音ㄘㄨˋ〕

ㄈㄨˋ

手、可敵國、祈

ㄍㄨ

價、六十、咚、息養奸、名釣譽、螻負、酒、鷓

ㄍㄨˇ

道熱腸、數〔數,音ㄘㄨˋ,細密〕嶺街、訓〔熨斗〕

ㄍㄨˋ

衣鋪〔出售舊衣處〕步自封、若金湯

ㄎㄨ

〔髏,音ㄌㄡˊ〕、搜索

ㄎㄨˇ

耕傷稼〔耕作粗劣,傷害農作物〕、盡甘來

ㄏㄨˋ

矢東來、陟〔思念父母。陟,音ㄓˋ〕惡不悛〔有過惡卻不肯悔改。悛,音ㄑㄩㄢ,悔改〕、受天之〔承受老天爺降下的大福〕

ㄇㄠˋ

艾耆老

ㄇㄢˊ

〔頭上的裝飾品〕

ㄈㄤˇ

ㄈㄨˊ

髣髴

ㄈㄚˇ

短心長〔喻年紀雖老而謀慮深遠〕

ㄌㄧㄢˊ

鬑鬑〔鬚長而下垂〕

ㄊㄧㄠˊ

ㄎㄨㄣ

〔古剃去頭髮以鐵圈束頸的刑罰。鉗,音ㄑㄧㄢˊ〕

ㄐㄧˋ

ㄒㄧㄡ

〔塗漆〕

ㄒㄩ

巾幗不讓

ㄖㄢˊ

ㄇㄠˋ

ㄉㄧㄝˊ

耄耋

ㄑㄧˊ

ˇ

〔長壽〕

ㄍㄨㄟ

奇偉

ㄍㄨㄟˇ

ㄎㄨㄟˊ

梧奇偉

ㄎㄨㄟˇ

儡戲

ㄎㄨㄟˋ

獻鹿酒、殘媿

ㄏㄨㄞˊ

指桑罵

ㄙㄡ

羅匪易

ㄨㄟˊ

ㄨㄟˋ

身在江海,心馳〔雖已辭官歸隱,但仍關心國家。江海,指隱居;魏闕,指朝廷〕

 

ㄊㄧ

骨存肉、

ㄊㄧˋ

ㄒㄧˊ

〔西方人對結婚十週年紀念的俗稱〕、袒裸裎

ㄋㄧㄢˊ

ㄋㄧㄢˇ

ㄋㄧㄢˋ

ㄋㄧㄝ

〔放慢動作,輕手輕腳,小心翼翼的樣子。捻,通「捏」〕

ㄖㄣˇ

 

七、修辭舉隅──轉品、摹寫

(一)轉品

定義

改變一個詞原來的詞性,使表達更為簡潔、新穎、靈活、精警的修辭法,叫做「轉品

 

 

 

 

 

名詞→動詞

◆「履」荊棘如平地      ◆露置屋內,不「棺」

◆地暖,冬夏不「衣」     ◆「坎」屋基下

◆「茨」以茅         ◆道路以「目」

◆娶則視女子可「室」者    ◆居島中,不能「舟」

◆齧而「鼓」之        ◆不「冠」不「履」

◆遂「家」其家        ◆不「日」不「月」

◆其本父母不得「子」也    ◆不「冠」不「履」

形容詞→動詞

◆子女多者,眾「雄」之

神不「福」

動詞→名詞

◆治「畬」種禾

名詞→副詞

◆「曹」居之

◆「環」煏以火

◆少者「背」立

 

(二)摹寫

例句

◆無事晝夜習走,足蹋皮厚數分,履荊刺如平地,速不後犇馬

◆禾熟,拔其穗,粒米比中華稍長,且甘香

◆時燕會,則置大罍,團坐,各酌以竹筒,不設肴。樂起跳舞,口亦烏烏若歌曲。

◆男子剪髮,留數寸,披垂;女子則否。男子穿耳,女子斷齒,以為飾也(女子年十五、六,斷去唇兩旁二齒)。

◆家有死者,擊鼓哭,置尸於地,環煏以烈火。乾,露置屋內,不棺;屋壞重建,坎屋基下,立而埋之,不封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艾耆老髦

指老人

義近詞:白髮蒼顏、雞皮鶴髮、黃髮鮐背、老態龍鍾、齒危髮秃、白髮蒼蒼、龐眉黃髮、龐眉皓首、頭童齒豁

反義詞:春秋鼎盛、春秋正富、白齒青眉(青少年時期)

于于衎衎

自得其樂的樣子

義近詞:飽食嬉遊、悠然自得、泰然自若、閒雲野鶴、自得其樂、悠閒自在、洋洋自得

反義詞:自找苦吃、自作自受、提心吊膽、惶惶不安、心驚膽戰

如履平地

好像走在平地上一樣。比喻事情進行順利

履險如夷

走在危險地方就像走在平地上。形容能沉著應付危險困難

如履平地

好像走在平地上一樣。比喻事情進行順利

不日不月

(1)本課指不用曆法。

(2)不能以日月來計算。比喻期日漫長,沒有期限。《詩經‧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3)比喻不選擇時日。《管子‧白心》:「不日不月,而事以從;不卜不筮,而謹知吉凶。」

結繩而治

形容用最單純清靜的方法治理國家

 

十、延伸學習

(一)課文補錄

  器有床,無几案,席地坐。穀有大小豆、有胡麻,又有薏仁,食之已瘴癘。無麥。蔬有蔥、有薑、有番薯、有蹲鴟,無他菜。果有椰、有毛柿、有佛手柑、有甘蔗。畜有貓、有狗、有豕、有雞,無馬、驢、牛、羊、鵝、鴨。獸有虎、有熊、有豹、有鹿。鳥有雉、有鴉、有鳩、有雀。

  山最宜鹿,儦儦俟俟,千百為群。人精用鏢,鏢,竹棅鐵鏃,長五尺有咫,銛甚;出入攜自隨,試鹿鹿斃,試虎虎斃。居常,禁不許私捕鹿;冬,鹿群出,則約百十人即之,窮追既及,合圍衷之,鏢發命中,獲若丘陵,社社無不飽鹿者。取其餘肉,離而腊之;鹿舌、鹿鞭(鹿陽也)、鹿筋亦腊,鹿皮角委積充棟。鹿子,善擾馴之,與人相狎習。篤嗜鹿,剖其腸中新咽草,將糞未糞者,名「百草膏」,旨食之,不饜;華人見,輒嘔。食豕不食雞,畜雞任自生長,惟拔其尾飾旗;射雉,亦只拔其尾。見華人食雞雉,輒嘔。夫孰知正味乎?又惡在口有同嗜也?

注釋:已:治癒。

蹲鴟:芋頭的別名。因大芋頭像蹲伏著的貓頭鷹。鴟,音ㄔ。

儦儦:疾行的樣子。儦,音ㄅㄧㄠ。

俟俟:徐行的樣子。俟,音ㄙˋ。

棅:音ㄅㄧㄥˇ,同「柄」。

咫:音ㄓˇ,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寸為一咫。

即:靠近、走近。

合圍衷之:將鹿群包圍在中心。

離而腊之:將鹿肉支解並且晒乾。腊,音ㄒㄧˊ,作動詞用,晒乾。

陽:雄性生殖器。

善擾馴之:好好地加以馴養。擾馴,同義複詞,馴養。

狎習:親近熟習。狎,音ㄒㄧㄚˊ,親近。

篤嗜鹿:很喜歡吃鹿肉。

旨:動詞,視為美味。

畜:音ㄒㄩˋ,同「蓄」,蓄養。

惡:音ㄨ,何、哪裡。

語譯:  他們日用的器具,只有床鋪,沒有桌椅,平常都是席地而坐。五穀雜糧有大小豆,有胡麻,又有薏仁,吃了薏仁可以治療瘴癘疾病。此地不生產麥子。至於蔬菜,則有蔥、薑、番薯、芋頭,除此之外,別無他菜。水果有椰子、毛柿、佛手柑、甘蔗。家畜類有貓、狗、豬、雞,沒有馬、驢、牛、羊,也沒有鵝、鴨等家禽。野獸則有虎、熊、豹、鹿。鳥類有雉、鴉、鳩、雀。

  山中最適宜鹿的生存,有的疾行,有的慢步,都是成千成百的生活在一起。土人使用鏢槍的技巧非常嫻熟,鏢槍的柄是竹製的,頭是鐵製的,長度五尺餘,非常銳利。土人出入都隨身攜帶鏢槍,射鹿,鹿應槍而死;射虎,虎立即喪命。在平時,他們相約不許私自捕鹿。到了冬季,鹿群傾巢而出,族裡大約一百多人跟在後面,窮追不捨,追到之後,將鹿群團團圍住,鏢槍齊出,幾乎槍無虛發,所獵獲的鹿堆積如山,每一個社的成員都能夠飽食鹿肉。吃剩的鹿肉,就將牠支解晒乾,鹿舌、鹿鞭(雄鹿的生殖器)、鹿筋也同樣晒乾,鹿皮鹿角堆滿了整棟屋子。小鹿只要好好地加以馴養,就會與人親近。土著很喜歡吃鹿肉,他們割開鹿腸,把剛咽下將成糞而未成糞的草取出,稱它作「百草膏」,視為美味,百吃不厭。漢族人士見了,往往作嘔。土著吃豬肉,不吃雞肉,他們所養的雞任其自生自長,只是拔雞尾的毛來裝飾旗幟。射得了野雞,也只是拔去尾毛。他們看見漢族人士吃家雞和野雞,也往往作嘔。有誰知道什麼才是標準的口味?人們對於滋味的嗜好又哪會相同呢?

 

(二)從「大員」到「臺灣」

  東番記文中言「歷大員」、「收泊大員」,大員之義若何?實有說明必要。大員其名,乃陳第根據當地平埔族土語所譯,後來荷人稱之為 TyouanTayoanTayovan,後來大員之名或變成「大圓」、「臺員」、「大灣」、「臺灣」。改大員為「大圓」者,見於明張燮作〈東番考〉,其中「形勝」條云:「璜山、沙巴里、大幫坑、大圓、堯港。」改大員為「臺員」者,見清康熙三十四年徐懷祖所作〈臺灣隨筆〉,其中引明季莆田人周嬰著《遠遊編》,載〈東番記〉一篇,稱臺灣為「臺員」,蓋閩音也云。周嬰之說,當比陳第為晚,本省地方志多引之,但原書至今未見。改大員為「大灣」,見於明季沈鐵上書。而改寫大員為「臺灣」者,有明末何楷及何喬遠的《鏡山全集》。

  陳第隨沈有容所征倭寇,即是擾據平埔族住地的匪徒。所以沈有容攻殺了倭寇之後,那些夷族感謝不已,才在沈有容「收泊大員」時,慶祝一番。

  大員當即今臺南市安平一帶,距當時麻豆的魍港,在百里以外,何以要轉到大員來慶祝呢?理由便是倭寇之禍,是不限於魍港一地,而是遍於今臺南沿海洲域一帶,平埔族之對外利害是一致的。那一帶平埔族,同名西拉雅族,其中尚有支族。至如大員(Taivoan),則屬於「四社熟番」,不過大員只是四社熟番之一族而已。

  據時人張燿錡考,「西拉雅族原住臺南附近平野,四社熟番即在其東方丘陵地帶。臺南平原為漢族開拓最早的地方,故先受其侵占壓迫,向中央山脈山腳地方躲閃者,乃為西拉雅族。其最早時期,遠在鄭氏時代。只鄭氏時代之四大社(即麻豆、新港等)尚能殘存於西部平原。」由此可知大員族在陳第來東番時,正居住在今安平地方,故陳第有此命名也。

  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八月,荷人在今臺南安平內港登陸,當時臺南西部平原,即平埔族山胞所住,荷人入據,即與山胞購地訂約,旋即築城,時皆呼熱蘭遮城為臺灣城或紅毛城,加上「臺灣城」為荷人統治中心,所以便以「臺灣」二字代表本島(按:指一鯤身島,即安平)。所以,當時「臺灣」之義,與今日所說之「臺灣」是不相同的。盧若騰有東都行五古一首,其小序云:「澎湖之東有島,前代未通中國,今謂之東番。其地之要害處名臺灣,紅夷築城貿易垂四十年。近當事率師據其全島,議開墾立國,先號為東都明京云。」

  這一段文獻,非常重要。第一,作者認定當時臺灣本島,仍謂之「東番」。第二,確定荷人築城之地為東番的「要害處」,名叫「臺灣」。(這是荷人文書中也承認的)因此可知「臺灣」僅為東番之「要害地」,非指全島而言,亦未足以代表整個臺灣島。……真正再用「臺灣」一名,以之代表全島的是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所定。清聖祖實錄載:

  康熙二十三年夏四月十四日,差往福建料理錢糧侍郎蘇拜,會同福建督、撫、提督疏言:「臺灣地方千餘里,應設一府三縣,設巡首一員分轄。應設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分為水陸八營。澎湖應設副將一員、兵三千,分為二營,每營各設遊、守、千把等官」從之。

  從之,「臺灣」代表全島的名稱被確定了,並且包括了澎湖。

  從西元一六○三年陳第著東番記,稱今安平為大員,到一六八四年正式改稱臺灣,為福建省的一府,其間已經過八十一年了。我們可以說「臺灣」的名稱,本是出自東番記的。

        (節錄自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十一、陳第名句

1.止足恬淡,方寸無欲。(洗心訓)

〔釋義〕知止知足,恬淡寡欲,表現了陳第在積極參與軍事之外的另一種人生觀。

2.大丈夫要當磊磊落落,遇時則振翮雲霄,不遇則曳尾泥塗,隨其所居,無不夷坦,安能枉己從人,依權媚勢!(奉答小司空我渡陳公)

〔釋義〕陳第對於去職,態度是十分坦然自在的。他認為大丈夫應當磊落瀟灑,遇到好時機就要像大鵬振翅,努力以赴;如果不得用世,就學龜鱉在泥路上曳尾逍遙,不管處境如何,都能安然處之。

3.江湖樂矣,尚有三苦,一者惠金,苦我辭也;二者置酒,苦我避也;三者投刺,苦我答也。(答林培之)

〔釋義〕陳第認為旅遊雖樂,仍是少不了三件苦事:一是苦於推辭別人送的錢財,二是苦於躲避人請客喝酒,三是苦於應付別人的投帖拜訪。

4.學而不足,用者恥兮!用而不能,無用者鄙兮!無用而不廢時用者,誰氏之子兮!(泛海歌‧其二)

〔釋義〕這首歌意思是說:「讀書不夠,是用世當官者所引以為恥的事;當官而能力不夠,連不當官者都要輕視他。不被朝廷所用,卻能為時世盡心力的,有誰能做到呢?」陳第似乎藉由這首歌自述生平,由當年戍邊自覺學而不足,用而不能,到歸隱之後,還希望自己對時世能有點用處。這樣的用世之心,大概就是陳第會跟隨沈有容出海征討倭寇的另一原因吧。

5.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必至。(毛詩古音考自序)

〔釋義〕陳第提出時間、地域對文字的形音義必有影響,這是一條重要的原則,為中國古音學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從此學者不再以為字無固定的讀音,可以由詩人隨便規定「協音」。

6.遊有五,不懷安、不惜費、不思家、不怯死、不立我。(龍臺嘉會序)

〔釋義〕這是陳第多年來從經驗和思考得來的「旅行哲學」。旅遊應該要有五個原則:一是能刻苦耐勞,不貪戀舒適;二是要捨得花錢,不要太吝惜錢財;三是不要太想念家鄉;四是不要怕死;五是要忘掉自己,消除和別人的差別與隔閡。

7.春光迅速若轉蓬,丈夫建樹難為工;李廣不侯馬援謗,至今慨嘆傷英雄。(楊花詩)

〔釋義〕陳第對自己和戚繼光被人毀謗、難有建樹的遭遇,深為感嘆。自己去職,他還能坦然面對,而戚繼光的調職,卻使他格外覺得世事不可為,縱然有名將李廣、馬援的過人奇才,倘若沒遇上好時運也是徒然。

8.百年俱逆旅,信宿即吾廬。(江心寺除夜‧其一)

〔釋義〕陳第認為人生在世的百年也不過是暫時居留,而且隨處都可以是家,各種際遇也都是好的。

9.遇禍則強立,故禍可以轉為福地;遇福則祇慎,故福不轉化為禍也。(意言)

〔釋義〕用堅強和謹慎的態度去面對禍福,這是陳第宿命觀裡的積極思想,也是他能突破前人想法的地方。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15回)

13~15題組:

  人畏生番猛如虎,人欺熟番賤如土。強者畏之弱者欺,毋乃人心太不古。熟番歸化勤躬耕,荒埔將墾唐人爭。唐人爭去餓且死,番悔不如從前生。傳聞城中賢父母,走向城中崩厥首。啁啾格無人通,言不分明畫以手。訴未終,官若聾。竊窺堂,有怒容。堂上怒,呼杖具。杖畢垂首聽官諭:「嗟!爾番,爾何言?爾與唐人皆赤子,讓耕讓畔胡弗聞?」吁嗟呼!生番殺人漢奸誘,熟番獨被唐人醜,為父母者慮其後!                     (柯培元〈熟番歌〉)

注釋:1毋乃:莫非、豈非。

2父母:即「父母官」,舊時稱州縣地方官。

3崩厥首:像山崩般快速不斷地叩頭。厥,通「蹶」,頓。《孟子‧盡心下》:「若崩厥角(額角)稽首。」

4啁啾格:狀聲詞,此用以形容平埔族語。啁,音ㄓㄡ。,音ㄓㄜˊ。

5杖具:指施杖刑所用的棍棒。

6讓耕讓畔:古代傳說由於聖王的德化,種田人互相謙讓,在田界處讓對方多占有土地。《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

7醜:羞辱。

語譯:人們懼怕生番,因為他們凶猛如虎;人們卻欺負熟番,把他們視為糞土般低賤。這分明是欺軟怕硬,莫非人心嚴重敗壞,遠不如古人淳厚。熟番已是歸附朝廷,勤快地從事耕作,正當他們要開墾荒地的時候,漢人卻來爭奪。最後田地被漢人奪走,害他們陷於飢餓,快要沒命;他們很後悔,歸附之後的生活卻大不如從前。聽說城中有賢能的地方官,熟番於是走向城中向官府不斷地猛叩頭。他說話時聲聲啁啾格,沒有人聽得懂,既然話說不清楚,就加上用手比畫。他的訴說還沒完,官員卻像聾子般。他私下往堂階偷瞧,官員臉上有怒氣。堂階上的官員發怒了,叫差役準備好棍棒。他受了杖刑後,低著頭聽那官員的告誡,官員說:「唉!你們番人還想說些什麼?你們和漢人,都是皇帝的子民,為什麼你們沒聽過種田人要互相謙讓的教化呢?」聽了真令人長嘆啊!因為生番凶猛殺人,不肖的漢人不敢欺負,只好誘導勸說;而溫順的熟番,卻偏偏被漢人所羞辱。希望作為父母官的別再因循敷衍,要多為他們的將來著想啊!

 

非選擇題‧配合:

1.獨承恩遇出征東,仰藉天威遠建功。帶甲橫波摧窟宅,懸兵渡海列艨艟。

煙消烽火千帆月,浪捲旌旗萬里風。生奪湖山三十六,將軍仍是舊英雄。

(施世綸〈克澎湖〉)

語譯:施琅獨蒙皇上的恩遇出征臺灣,仰藉天威在遠地建立了戰功。披帶鎧甲,橫越波濤,摧毀了鄭軍的窟穴,孤軍深入敵境,渡過海洋,擺列出浩盛的戰艦。戰爭結束了,但見煙火消散,明月映照千帆點點;浪濤襲捲旌旗,萬里長風拂拂。生擒敵人,奪取澎湖三十六嶼,靖海將軍將是歷史上的英雄人物。

 

2.滾滾沙兼石,奔流急似梭;九州添黑水,一笑比黃河。

雷雨馳聲壯,滄桑閱世多;不堪頻喚渡,平地有風波。

(陳肇興《陶村詩稿‧濁水溪》)

注釋:九州:為古代中國之稱。

語譯:濁水溪的河水挾混著沙石滾滾而流,其速快如飛梭;它為中國的大地增添了一條黑色的濁水,想要它澄清,就好比要黃河水清一樣困難。當雷雨交加時,溪水轟隆的奔流聲非常壯大,它更閱歷了無數世事的變遷;人們不忍頻頻叫喚渡船人擺渡,因為縱使平地尚且有風波之險,何況濁水溪呢!

 

3.日腳紅彝壘,煙中喚渡聲。一鉤新月小,幾幅淡帆輕。

岸闊天遲暝,風微浪不生。漁樵爭去路,總是畫圖情。(高拱乾〈安平晚渡〉)

注釋:紅彝壘:指的是安平港中的地標──紅毛城。

語譯:夕陽照紅了古老的營壘,在煙霧中傳來叫喚渡船的聲音。一勾細而彎的新月顯得那麼微小!幾幅顏色輕淡的小船是那麼輕快!沙岸遼闊,天色慢慢地暗了;微風徐徐,海面風平浪靜。漁父樵夫忙著搭船歸去,我眼前看到的,盡是一幅充滿人情味的圖景。

 

4.一自兵銷日月光,牛皮尺地幻滄桑。空餘芳草埋荒堞,無數殘鋒臥夕陽。

歌扇舞衫春寂寂,海潮山月夜茫茫。重來不盡登臨興,何處秋風是故鄉。

(錢琦《澄碧齋詩鈔‧秋日重登赤嵌城》)

語譯:臺灣自從戰亂平息以後,日月重現光輝,然而,赤崁城這塊牛皮尺寸之大的土地卻曾歷盡了滄海桑田。留下的只是芳草叢中埋藏著荒廢的牆堞,無數殘斷的鋒鏃橫臥在夕陽下。在寂寂的春日裡,人們曼歌妙舞;在茫茫的夜半中,海潮怒吼,山月高懸。我重來此地登上赤崁城,有著無限登臨的興味,在秋風習習裡,不知故鄉遠在何方?

5.臺陽非複舊衣冠,從此威儀失漢官。壺嶠居然成弱水,海天何計挽狂瀾。

誰云名下無虛士,不信軍中有一韓。絕好湖山今已矣,故鄉遙望淚闌干。

(陳季同〈弔臺灣四律〉,收錄於連橫《臺灣詩乘》)

注釋:壺嶠:方壺、員嶠的並稱,傳說中的仙山。嶠,音ㄑㄧㄠˊ。

語譯:臺灣被日本占領,島民的穿著已不再是原有衣冠,從此漢人的典禮威儀盡失。美麗的仙島居然成了不能勝舟的弱水,海天之內又有何計挽回已頹的時勢?誰說名人中沒有徒具虛名之士?也令人不能相信軍中一定有像韓信這樣能幹的人。啊!絕好湖山於今已經完了!從故鄉遙望臺灣,不禁淚流滿面。

 

6.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丘逢甲〈離臺詩〉)

語譯:清廷的大臣有權力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在臺灣孤軍抗日的志士卻無力挽回割臺之局。啊!我無奈地只好學春秋時代的范蠡,浮海離去,在離臺之時,回頭望著山河,心中不禁黯然神傷。

 

7.諸峰攢集黛螺青,玉嶺如銀色獨瑩,展拓晴雲千萬里,插天一幅水晶屏。

(夏之芳〈臺灣竹枝詞〉)

注釋:黛螺:言玉山四周群山其色墨綠,其狀如螺。

語譯:遠望玉山四周的群峰,就像許多黛螺攢簇聚集,一片蒼翠,唯獨玉山峰頂有如白銀,呈現一片光潔晶瑩剔透。那玉山啊!在展拓千萬里的晴雲中,酷似插於高空的一幅水晶屏障。

 

8.百種南洋樹,分遮古洞陰。登峰觀曉日,海氣盪詩心。 (郭茂松〈墾丁公園〉)

注釋:南洋樹:由南洋移植的熱帶植物。

語譯:墾丁公園種有千百種的南洋樹,分別遮蔽陰深的古洞。登上山峰觀看日出,遼闊海面的景氣激盪起詩人吟詠的心念。

 

9.君問臺灣路,滄溟地欲浮。十更約千里,八宇只孤舟。

旁瞷金門島,橫衝黑水溝。相傳舊疆域,隋號小琉球。   (吳延華〈渡臺灣〉)

語譯:你問臺灣在哪裡?臺灣就在蒼茫的大海中,整個陸地好像泡浸在洪波中浮動。從廈門出發,六百里的水程猶有千里之遙,四顧茫茫,八方渺遠,只能看見自己搭乘的孤舟漂浮海面。出發後可回顧金門小島,中途須橫衝急流險惡的黑水溝。相傳這塊古老的疆土,隋代稱為小琉球。

 

10.樹色崗山暮,錚鏦出佛堂。聲喧留落日,唄誦禮空王。

詠月敲何早,穿雲響更揚。世多聾待振,餘韻繞蓮鄉。(鄭玉波〈超峰晚鐘〉)

注釋:1超峰:超峰寺,位於高雄大崗山。

2錚鏦:音ㄓㄥ ㄘㄨㄥ,形容聲音鏗鏘清脆。

3唄:音ㄅㄞˋ,唱讚。

語譯:大崗山黃昏時的樹色一片翠綠,晚鐘從佛堂傳出來。嘹亮的聲音留在落日的餘暉中,僧徒開始誦經,禮拜佛祖。那鐘聲似乎叫人吟詠風月,但又何必這麼早敲響?聲音穿入雲霄更覺悠揚。世上有許多頑愚無知的人正需要借晨鐘警醒,而它的餘音永遠繚繞著山腳下的阿蓮鄉。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備課資源

1.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的字讀音相同的選項是 (A)「裨」補闕漏(諸葛亮〈出師表〉)/侍「婢」羅列(杜光庭〈虬髯客傳〉) (B)若「剟」刺狀(方孝孺〈指喻〉)/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釃(屈原〈漁父〉) (C)貧賤則「懾」於飢寒(曹丕《典論‧論文》)/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D)乃使人修「葺」南閤子(歸有光〈項脊軒志〉)/無「揖」讓拜跪禮(陳第〈東番記〉)。                  〔98指考〕

答案:()

解析:(A)ㄅㄧˋ。(B)ㄉㄨㄛˊ/ㄔㄨㄛˋ。(C)ㄓㄜˊ/ㄋㄧㄝˋ。(D)ㄑㄧˋ/ㄧ。

‧本題測驗目標為字音之辨識能力。(D)後半出自本課文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chia2011 的頭像
    minchia2011

    佳想安善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