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 孫子選――攻   孫 武

一、寫作背景

時代背景

孫子生於春秋末期的混亂時代,諸侯間征伐不斷,使得生靈塗炭的景象。他身處齊景公的統治下,政治黑暗,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隨著君權旁落,田、鮑、高、欒諸大族,既相互勾結又相互傾軋,造成政局嚴重動盪。孫子目睹鬥爭激烈的景況,遂萌生遠奔他鄉之念。

  當時吳國國勢強盛,頗有施展抱負的機會。於是約於齊景公三十一年(西元前五一七年)左右,十八歲的孫子離開樂安,投奔吳國。其一生事業在吳國展開,死後葬在吳國。

思想背景

孫子思想深受儒家、道家、法家的影響。而以儒家「王道」為根本,所以慎戰,重民命,主張「伐謀」、「伐交」、「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全國」、「全軍」。當不得已為自衛而戰時,則用道家的「柔道」,鬥智不鬥力,「以詐立,以奇勝」。用最少的犧牲,獲取勝利。此外,孫子認為軍紀必須要靠法治,嚴格約束才能維持。

二、作者介紹

出身貴族

孫武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由於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使他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

當時戰亂頻繁,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後來,內亂日甚一日,四大家族爭權奪利,鬥爭越演越烈。孫武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的念頭。

得志吳國

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西元前五一七年)左右,孫武正值十八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齊國,投奔吳國。

西元前五○六年,吳王起兵三萬攻楚,以孫武為將,乘楚不備,發動突擊,五戰五勝,破楚二十萬之眾,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伐楚大功告成。

西元前四九六年,闔閭不聽孫武等人的勸告,就匆促出兵。不料,勾踐整頓隊伍,主動迎戰並施展巧計,派死刑犯首先出陣,吳軍倉皇敗退,闔閭也傷重身亡。

吳王夫差繼承王位,孫武和伍子胥整頓軍備,以輔佐夫差完成報仇雪恥大業。吳軍大敗越軍。勾踐向吳屈辱求和,夫差不聽伍子胥勸阻,同意了勾踐的求和要求。

西元前四八二年,夫差又率領著數萬精兵,與晉、魯等諸侯國君會盟。這次盟會上,夫差以強大的軍力爭得霸主的地位。孫武雖沒有直接參加攻齊取勝、與晉爭霸兩事,但在此前孫武精心訓練軍隊和制定軍事謀略,對夫差建立霸業有極大的貢獻。

思想大要

  1. 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相關。
  2. 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因此戰爭中須積極創造條件,以掌握優勢。
  3. 因他概括出軍事科學、人生哲學等道理,與孔子、老子並稱為春秋末期三大思想家。

  

三、國學常識─中國古代兵書介紹

書 名

作 者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

(孫子、孫武兵法)

春秋齊國孫武

有「兵學聖典」、「世界古代第一兵書」之譽。受到儒家易經、道家老子和法家法治思想影響甚鉅,共13篇。記載許多當時為獲取勝戰而得到的教訓,以及教導人們如何獲取勝利的方法。它深入分析了戰爭形勢,探討作戰的策略與方式,提出一系列戰略思想與原則

吳子兵法

(吳子)

春秋衛人吳起

提出以治為勝,賞罰嚴明,主張透過嚴格的軍事訓練,使士卒掌握各種作戰本領。強調「簡募良材」,根據士卒體力、技能等條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編組,實現軍隊的優化組合。要求統軍將領「總文武」、「兼剛柔」;主張「審敵虛實而趨其危」──先弄清敵人的虛實,選擇有利時機進攻,以奪取勝利

司馬法

(司馬穰苴兵法)

春秋齊人司馬穰苴(本姓田,名穰苴)

不僅保存了古兵法內容,還增加了齊將田穰苴對春秋時期戰爭的研究。此書亡佚嚴重,155篇僅存5篇,內容不全。司馬遷稱該書「閎廓深遠,雖三代征伐,未能竟其義,如其文也。」左思詠史詩:「雖非甲冑士,疇昔覽穰苴」即指此書

六韜

(太公六韜、太公兵法)

周文王師姜子牙(呂望)

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書中談騎兵作戰的篇章很多。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現今已翻譯成日、法、越、英、俄等多種文字

尉繚子

梁惠王時尉繚(一說秦始皇時尉繚)

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共5卷24篇。是一部闡述國家發展政策,以及軍事戰略的理論專著。認為軍事上的勝利,取決於國家良好的政治制度和措施。在治軍上,主張完備完善的軍令軍制,賞罰才有法可依

三略

(黃石公三略)

舊題黃石公,實不可考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專講戰略的兵書,以論述政治戰略為主,兼及軍事戰略。南宋•晁公武稱:「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該書還先後傳入日本和北韓,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李衛公問對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唐李問對)

相傳為唐初李靖

以唐太宗李世民和衛國公李靖關於軍事問題的問答形式編成,分上、中、下三卷,共98個問答。該書論題廣泛,內容富贍,南宋•戴少望「將鑒論斷」稱其:「興廢得失,事宜情實,兵家術法,燦然畢舉,皆可垂範將來。」

鬼谷子

春秋時人王詡

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見戰國策)。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智用於眾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於眾人之所不能。」潛謀於無形,常勝於不爭不費,為此書之精髓所在

孫臏兵法

孫臏

(孫武之後裔,鬼谷子之高徒)

繼承了孫武、鬼谷子、吳起等著名兵法家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從戰爭觀、用兵戰略,到攻防戰術、兵陣戰法、將士的選拔訓練等,都有十分精闢的論述,不僅具有極高的軍事學術價值,且富有深邃的謀略思想

備註:

1.早在夏、商、西周之際,《易經》,便以象徵天、地、雷、風(木)、雨、火(日)、山、澤八種自然現象的八卦形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通萬物,具體形象推測自然和社會變化,就具有許多軍事謀略思想的內容。中國迄今發現最早記載的一部兵書:《軍志》(《軍政》),提出了許多軍事辯證觀點,但此書早已亡佚。然最早文獻匯編《尚書》及詩歌總集《詩經》中,卻也記述了夏、商、 周三代一些軍事理論片斷和謀略思想及戰爭情況。

2.在國外,中國古代兵法已成為一種專門的學問,吸引著廣大的軍事、政治、文、史、哲學、外交、工商企業家的閱讀與應用。例如:歐洲叱吒風雲的軍事家拿破崙,在戰陣中,依然手不釋卷地閱讀孫子兵法。德國著名的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在其著作戰爭論中就繼承了孫子兵法的許多思想。世界各國企業界人士將兵法運用到企業管理和競爭中,各種版本的兵法,被翻譯成日、英、法、俄、德等國文,更是廣為流傳。

3.宋神宗命國子監校刊頒行第一部軍事教科書――武經七書,內收孫子、吳子、司馬法、六韜、尉繚子、三略、李衛公問對,作為武學的必修課程。

四、課文深究

要點

內容

全勝思想

  1. 「謀攻」,直譯就是用謀略攻敵。換言之,就是在戰略策略上戰勝敵人。全篇主要論述「全勝」的戰略思想及其實現的方法和條件,其核心是一個「全」字。
  2. 所謂全勝的計謀,就是本篇中所說的「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裡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屈人之兵而非戰也」中的「不戰」、「非戰」都是指不與敵人直接交戰,而不是放棄武裝,反對戰爭。不經過直接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全勝」戰略思想,是孫武對戰爭所希望達到的最高境界。

政治戰略

  1. 在政治戰略上,他主張「全國為上」─使敵國完整地降服為上策。實現的方法就是「伐謀」、「伐交」。
  2. 所謂「伐交」,就是上文所說的在外交鬥爭上戰勝敵人。「伐謀」與「伐交」都是政治戰略上的鬥爭,二者雖有區別,但又是彼此聯繫的。例如著名的晉、楚城濮之戰,晉文公在戰前所進行的一系列行動─爭取齊、秦參戰,拆散楚國與曹國、衛國的同盟,乃至扣留楚使宛春激怒楚將子玉等─都融匯了「伐謀」與「伐交」的鬥爭。

軍事戰略

在軍事戰略上,孫武「全勝」內容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表現在「伐兵」上的軍事戰略─「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這裡的四個「全」均用作動詞,表使動意義,意為使敵完整地屈服。

君將關係與全勝條件

  1. 為了達到「全勝」的目的,孫武不僅原則地提出了六種戰法,而且還以明快的語言提出了必須具備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明君,一是賢將。
  2. 孫武又從戰爭指導上提出了爭取「全勝」的五個條件:「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五條「知勝之道」,孫武是從對敵我雙方進行偵察判斷的角度提出的,所以他的結論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危險、不安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幾乎,將近

中原數十里,人影「殆」絕(宋濂•秦士錄)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六國論)

海內知識,零落「」盡(孔融論盛孝章書)

大概

殆」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孟子梁惠王上)

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文天祥•正氣歌)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第二冊•歸有光•項脊軒志)

疲乏、疲困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已(莊子養生主)

2.

防範、準備

以「虞」待不虞者勝

欺騙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左傳宣公十五年)

國名

假「虞」滅虢、暮虢朝「虞」

朝代名

唐堯「虞」舜

預料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離婁上)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左傳僖公四年)

憂慮

以為無「虞」而不知畏(第四冊•方孝孺•指喻)

飽滿而不「虞」腐爛(第五冊•余光中白玉苦瓜)

3.

窺望敵人動靜的樓車

修「櫓」轒轀

划水使船前進的器具

登艫望城遠,搖「櫓」過江遲(徐鉉過江)

大盾

伏尸百萬,流血漂「橹」(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4.

禁得住、承受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杜甫春望)

我不「勝」酒量(第五冊•黃春明戰士,乾杯!)

戰勝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勢(蘇洵•六國論)

美好的

予觀夫巴陵「勝」狀(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美景

以覽觀江流之「勝」(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清詞麗句,覺得美」收(曾樸孽海花

推而廣之,不可「勝」載矣(蕭統•文選序)

誅之,則不可「勝」誅(孟子•梁惠王下)

超越

日出江花「勝」紅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論語•雍也)

佳、優

坐客問謝公,向三者孰「勝」(世說新語•品藻)

5.

疲勞、耗損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停頓

抑揚「頓」挫,入耳動心(第一冊•劉鶚•明湖居聽書)

立刻、突然

不能「頓」儉,必致失所(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先生之言,「頓」開茅塞(羅貫中•三國演義)

以頭或足叩地

丘遲「頓」首(丘遲•與陳伯之書)

量詞,次、回

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第三冊•儒林外史•范進中舉)

整理

沉吟放撥插絃中,整「頓」衣裳起斂容(白居易•琵琶行)

用腳跺地

牽衣「頓」足攔道哭(杜甫•兵車行)

通「鈍」,不銳利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教戰守策)

通「囤」,積聚(ㄊㄨㄣˊ)

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文天祥•正氣歌)

6.

準備

器械,三月而後成

歸告張氏,「具」禮相賀(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故人「」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莊)

詳細,副詞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第一冊•陶淵明•桃花源記)

兄之問,則無隱耳。「具」言其由(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李密•陳情表)

才能

君濟勝有「具」,與導人行,輒前(第五冊•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劉基•賣柑者言)

通「俱」,皆、都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良乃入,「具」告沛公(第六冊•史記•鴻門宴)

「具」以沛公言報項王(第六冊•史記•鴻門宴)

器具、工具

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法令者,治之「具」(史記•酷吏列傳)

具備、完備

楠之始生,已「具」全體(第五冊•郁永河•北投硫穴記)

其分明者,鬚髮皆「具」(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饌具,此指飲食

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第四冊•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7.

軍隊的編制單位,百人為卒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士兵

擇健「卒」十人(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今尚書恣「卒」為暴,暴且亂(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至尊尚蒙塵,幾日休練「」(杜甫北征)

差役

持五十金,涕泣謀於禁「卒」(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僕隸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走「卒」類士服(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終,最後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卒」以此死東巿(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其囚及期,而「卒」自歸(歐陽脩縱囚論)

狙公「卒」餒而死(郁離子•狙公)

通「猝」,突然

(ㄘㄨˋ)

「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留侯論)

「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蘇軾•教戰守策)

8.

士兵,指整個

軍隊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蘇軾•教戰守策)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

武器

數十年之後,甲「兵」頓敝(蘇軾•教戰守策)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戰略,用兵之法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法•虛實)

武力、兵力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武備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蘇軾•教戰守策)

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蘇軾教戰守策)

戰爭

「兵」者,國之大事(孫子兵法•兵法計)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禮記•禮運)

用兵器攻擊,刺殺,動詞

左右欲「兵」之(史記•伯夷列傳)

9.

束縛、羈絆

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女丈夫(紅樓夢•第六十四回)

既為物所「縻」,遂與吾輩同(蘇軾‧僧惠勤初罷僧職)

本指繫牛馬的繩索,引申為籠絡、懷柔

王化所敷,羈「縻」勿絕而已(藍鼎元‧紀水沙連)

牽引牛的繩子

坻場染屨,洪「縻」在手(文選‧潘岳‧藉田賦)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ㄉㄞˋ

百戰不、懈、欺紿)、(及,等到)此良辰

   ㄊㄞ

   ㄊㄞˊ

蘚、駑(劣馬))背、風、拳道

   

    ㄧˊ

心曠神、甘之如笑大方、(癡呆的樣子)不動

 

 

ㄠˇ

ㄨㄣ

暖、修櫓轒、魚疫、

ㄨㄣˋ

ㄩㄣ

煙雲瀰漫的樣子

ㄩㄣˋ

涵、袍、怒、)斗、

ㄅㄛˊ

ㄅㄟˋ

則分之、烘

ㄆㄟ

(釀酒)

ㄆㄟˊ

伴、養、

ㄆㄡˊ

ㄆㄡˇ

析、塿、斗折衡(道家以為使人平和不爭的方法)

 

ㄅㄨ

慢、日而食、糟啜醨

ㄅㄨˇ

報恩、手、

ㄆㄨ

ㄆㄨˊ

萄、匐、胸

ㄆㄨˇ

、花、合還珠(比喻失而復得

ㄆㄨˋ

店鋪

ㄈㄨˇ

杜甫、輔佐、肉脯、黼黻(文彩)、簠簋不飾比喻做官不廉潔

ㄧㄢ

   ㄧㄣ

)沒、距)、潔身齋戒以祭祀

ㄇㄛˊ

、戕剝削、

ㄇㄛˋ

ㄇㄧˊ

生活爛、軍、上山采蕪、鹿

ㄇㄧˇ

靡靡之音、望風披被強大的情勢壓倒或被敵人所震懾

ㄏㄨㄟ

 

 

 

 

七、修辭舉隅

修辭法

例 句

誇飾

1.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2.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譬喻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

層遞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2.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3.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排比兼類疊

1.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2.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3.不知軍之不可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4.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映襯

1.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2.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3.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戰勝的成語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比喻善戰

斬將搴旗

形容勇猛善戰或鏖戰沙場。亦作「斬將奪旗」

勢如破竹

比喻作戰或工作順利進行,毫無阻礙

出奇制勝

發奇兵或用奇計制敵而獲勝

追亡逐北

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亦作「追奔逐北」

犂庭掃穴

犂平庭院,掃蕩巢穴。比喻澈底摧毀敵人。亦作「犂庭掃閭」、「掃穴犂庭」

乘勝追擊

趁著勝利時追逐攻擊潰敗的敵方

摧堅陷陣

挫敗強敵,攻破堅陣。亦作「摧鋒陷陣」

攻城略地

攻占城池、奪取土地

左縈右拂

左手纏繞,右手拂拭。比喻輕而易舉的制伏對手

橫掃千軍

氣勢威猛,消滅大量的敵軍。後形容勇武,打敗所有敵手

直搗黃龍

用以指直接攻入敵人都城要地

旗開得勝

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比喻事情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戰敗的成語

棄甲曳兵

拋棄鎧甲,拖著兵器。形容戰敗逃走的狼狽狀

魚潰鳥散

如群聚魚鳥般潰散逃離。形容人因受驚擾而紛紛走避奔竄。意同「魚驚鳥散」、「獸奔鳥散」、「狼奔豕突」

風聲鶴唳

形容軍隊潰敗驚恐之狀

轍亂旗靡

車轍痕跡紊亂,旗幟四處倒地。形容軍隊潰敗的樣子

四面楚歌

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抱頭鼠竄

形容像鼠懼人一般,狼狽逃走的樣子。亦作「奉頭鼠竄」、「捧頭鼠竄」

十、延伸學習

孫子兵法‧虛實(節選)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

語譯:孫子說:大凡先到達戰地而等待敵人到來就沉穩、安逸,後到達戰地而疾行奔赴應戰就緊張、勞累。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設法使敵人來而自己不為敵人所牽動。能使敵人主動來上鉤的,是誘敵以利;能使敵人不得前來的,是以害逼之。因而,敵若閒逸,可使他勞累,敵若飽食,可使他飢餓,敵若安穩,可使它動亂。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語譯:在敵人無法緊急救援的地方出擊,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進攻。行軍千里而不勞累的原因,是行進在敵人未設防的地方;進攻而必能取勝的原因,是進攻敵人不能固守的地方;防守而一定穩固,是防守在敵人不可能進攻的地方。因而善於進攻的人,敵人不知該於何處設防;善於防守的人,敵人不知該於何處進攻。微妙啊,微妙啊,達到了無形可窺的境界;神奇啊,神奇啊,達到了不露一絲聲息的程度,因而能成為操持敵人命運的主宰者。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應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語譯:用兵的規律有如流水的規律,流水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趨向低處;用兵的規律是避開實處攻擊虛處。水流根據地形決定流向,用兵根據敵情採取致勝方略。所以戰爭沒有固定不變的態勢,流水沒有固定不變的流向,能隨著敵情發展變化而採取靈活變化的措施取勝的人,才稱得上是神祕莫測的高明者。所以兵力的運用是變化無常沒有一定的,正如五行的運行,是沒有一種能夠常勝的(五行是相生相剋),又如四季是沒有不更替的,又好比日照的時間有短有長,月亮有滿時,也有缺時。

 

孫子兵法‧軍爭(節選)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交和而舍,莫難於軍爭。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語譯: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將帥領受君主的命令,組織軍隊,聚集民眾,到與敵軍兩相對壘,沒有比兩軍相對爭奪有利的致勝條件更困難的了。兩軍相對爭利之所以難,就難在如何化迂迴曲折的遠路達到直捷的目的,化禍患為有利。所以採取迂迴的途徑,以利引誘敵人,後於敵人發動,卻先於敵人達到目的,這是懂得變迂為直謀略的人。在互相爭取有利的致勝條件中,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危險的一面。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語譯:所以不了解列國諸侯的企圖,不能與其結交聯盟;不了解並善用山林、險阻、沼澤等地理形勢,不能行軍作戰;不能運用當地鄉民作嚮導帶路,就不能獲知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作戰要奇詭多變才能成功,要判斷是否有利才採取行動,要依情況變化決定兵力的分散或集中。軍隊行動時要快如疾風迅速而無迹,靜止時肅穆嚴整像林木,攻擊時如燎原的烈火,不動時像山岳不可動搖,難以窺測時像烏雲遮天使敵人無從知曉,快速行動時像迅雷不及掩耳、閃電不及瞬目。掠奪敵鄉的財貨糧食,以分配於我方的兵眾;攻略占領敵地,將之按功勞分封於我方的將領。這些都須權衡利害輕重,做周密的打算而後才能採取行動。預先懂得以迂為直計謀的人就可取得勝利,這就是與敵爭取利益的方法。

 

  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語譯:在夜戰時多使用火炬與大擂鼓;白天作戰多使用旌旗,其效用是在變亂敵人的耳目,而惑亂其心的。這樣可剝奪其三軍的士氣,可動搖敵人將領的心。初戰時氣銳,繼戰時氣衰,戰至後期,士氣就消亡了(一說:人或軍隊的精神,在拂曉時充滿銳氣,在日中時漸趨倦惰,到黃昏則因一日的疲勞而有歸休之感)。因而,善於用兵的人,避開敵人的銳氣,攻擊敵人的惰氣、歸氣(乘敵士氣衰敗、消亡時實施攻擊),這是從士氣上制伏、戰勝敵人的辦法。用嚴整的部隊等待攻擊混亂的部隊,用沉著、冷靜的部隊等待攻擊浮躁喧亂的部隊,這就是從心理上制伏、戰勝敵人的辦法。用靠近戰場的部隊等待遠途而來的敵軍,用安逸休整的軍隊等待疲勞困頓的敵軍,用飽食的軍隊對付飢餓的敵軍,這就是從體力上制伏、戰勝敵人的辦法。不要攻擊敵人嚴整的軍隊,不要攻擊敵人盛大的軍陣,這是以權變對付敵人的辦法。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語譯:用兵的原則是:占據高地布陣的敵人,不要去仰攻;背靠山丘的敵人,不要去迎擊;假裝敗退的敵人,不可追擊其後;精銳的敵軍,不要去進攻;充當誘餌的小部隊,要辨別清楚,不可貿然想吃掉它;自陣地退兵急向本國回歸的敵軍,不要去遏止(因其歸心如箭,若予以攔截,其必死力奮戰);包圍敵人要網開一面;陷入絕境,無路可逃的敵人,不可逼迫太甚,以上八項都是用兵的原則啊。

 

孫臏兵法‧八陣(節選)

  孫子曰:用八陣者,因地之利,用八陣1之宜。誨陣有鋒,誨2鋒有後,皆待令而動。鬥一,守二。以一侵敵,以二收。敵弱以亂,先其選卒以乘之。敵強以治,先其下卒3以誘之。車騎與戰者,分以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一在於後。易4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5則多其弩。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擊死。

語譯:孫子說:用八陣作戰,須依照地利布局的陣形。將陣分成三個,每一陣有先鋒突擊部隊,有後援部隊,都要等待命令不可任意行動。首先以全軍三分之一兵力和敵軍交戰,三分之二的兵力固守以伺機行動。以三分之一的兵力衝散敵人,並以三分之二的兵力領敵陣。敵軍弱且陣勢大亂時,派出精銳的兵去襲擊,敵軍戰鬥力強,陣容嚴整時,派出弱兵引誘對方。兵車、騎兵等機動部隊,分為三隊,一隊在本隊之右,一隊在左,一隊部署於後。若地勢平坦則多用兵車,地勢險阻則多用騎馬,在山谷則多用弓箭。無論是平坦或險阻的地勢,都要看清地形的生地和死地,占領生地以攻擊死地。(1八陣:古人講布陣之法多稱「八陣」,非指八種不同的陣。2誨:疑為「每」。3下卒:戰鬥力弱的士卒。4易:地形平坦。5厄:兩邊高峻狹窄地形。

 

老子‧第六十八章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語譯:善於作武士的不逞勇武;善於作戰的不輕易發怒;善於克敵的人,不用和敵人交鋒;善於用人的,對人謙下。這些就是不與人爭的德行,就是利用別人的力量,這叫做與天道符合,這是自古以來的準則。

 

曹劌論戰  左傳•莊公十年

  十年,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語譯:

  十年,齊師攻打魯國,魯莊公將出戰。曹劌請求晉見,他的鄉人說:「國家的事自然有在位的人去謀劃,又何必去參與呢?」曹劌說:「在位者都眼光短淺,不能長遠計劃。」於是晉見莊公,問莊公憑什麼作戰。莊公說:「衣食一類的養生物品,不敢獨自享用,一定分給別人。」曹劌回答:「小恩惠不能遍及全國,人民不會跟從您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犧牲、玉帛,我不敢虛誇報假,一定誠心祭祀。」曹劌回答:「小小的誠心不能得到神的信任,神不會降福的。」莊公說:「不論大小案子,雖然不能一一查清,但一定根據實情去處理。」曹劌回答:「這是為百姓盡心做事的表現,您可以一戰了。我願意跟從您前去作戰。」

  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的地方與齊會戰。莊公想要擊鼓進攻。曹劌說:「還不可以。」等到齊軍敲打第三通鼓,曹劌說:「現在可以進攻了。」齊軍大敗崩潰,莊公要追擊他們。曹劌說:「還不可以。」他下了戰車,察看齊軍的車跡,又爬上車前橫木,瞭望了一下,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就進兵追擊齊軍。打勝仗後,莊公問他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要靠勇氣。擊第一通鼓能振作士氣,第二通就會慢慢衰落,第三通鼓士氣就疲竭了。他們士氣疲盡,我們的士氣正飽滿,所以能打勝仗。且大國用兵,難以猜測,我怕他們有伏兵。後來看他們戰車的轍跡紛亂,望見他們旌旗歪斜傾倒,才斷定他們真的被打敗了,所以去追擊他們。」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司馬遷

  齊使者如1梁,孫臏以刑徒2陰見3,說4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5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數6與齊諸公子馳逐7重射8

  孫子見其馬足9不甚相遠,馬有上、中、下輩。於是孫子謂田忌曰:「君弟10重射,臣能令君勝。」田忌信然之,與王及諸公子逐射千金。

  及臨質11,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1213彼上駟14,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15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16,卒得王千金。於是忌進17孫子於威王18。威王問兵法,遂以為師。

譯注:  

齊國的使臣來到大梁,孫臏以罪犯的身分暗中求見齊國使臣,並遊說齊使。齊使認為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偷偷用車把他載回齊國。齊國將軍田忌賞識他,並且把他當作賓客對待。田忌屢次都下很大的賭注跟齊國貴族子弟賽馬。

孫臏發現馬的腳力相差不遠,但那些馬可分為上、中、下三等。於是孫臏對田忌說:「你儘管下很大的賭注,我能讓你獲勝。」田忌聽信孫臏的話,跟齊王和貴族子弟們賽馬且下了千金的賭注。

臨到比賽,孫臏對田忌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讓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等到三場比賽結束,田忌輸了一場而贏了兩場,終於贏得了齊王千金的賭注。於是田忌就把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威王向他請教兵法後,就尊他為老師。(1如:往。2刑徒:受過臏刑,指以罪犯的身分。3陰見:暗中求見齊使。4說:遊說。5之:往。6數:屢次。7馳逐:賽馬。8重射:押重金賭輸贏。9馬足:馬的腳力,速度。10弟:通 「第」,但,儘管。11臨質:臨到比賽開始。質,對抗。12下駟:下等馬。13與:對待、對付。14上駟:上等馬。15輩:次數。16再勝:兩次獲勝。17進:推薦。18威王:齊國國君田齊。)

 

神雕俠侶第十二回(節選)   金庸

  此段小說情節寫蒙古國師金輪法王,率領徒弟到中原欲爭奪武林盟主之位,文中藉由黃蓉之口引述孫臏兵法訂定謀略,化解危機。

  霍都打開摺扇,搧了幾下,說道:「這一場比試,自然也是不算的了。郭大俠,敝方三人是家師、師兄與區區在下。我的功夫最差,就打這頭陣,貴方哪一位下場指教?誰勝誰敗,那可不是玩耍了。」

  郭靖聽妻子說有必勝之道,知道她智計百端,雖不知她使何妙策,卻也已有恃無恐,大聲說道:「好,咱們就是三場見高下。」

  霍都知道對方式功最強的是郭靖,師父天下無敵,定能勝他,黃蓉雖施過奪棒怪招,然而瞧他的嬌怯怯模樣,當真動手,未必厲害,餘人更不足道,於是目光向眾人一掃,說道:「各位如有異議,便請早言。勝負既決,就須唯盟主之命是從了。」

  群雄要待答應,但見他連敗魯有腳與武氏兄弟,都是舉重若輕,行有餘力,不知尚有多少本事沒施展出來,大家倒也不敢接口,都轉頭望著靖蓉夫婦。

  黃蓉道:「足下比第一場,令師兄比第二場,尊師比第三場,那是確定不移的了。是也不是?」霍都道:「正是如此。」

  黃蓉向身旁眾人低聲道:「咱們勝定啦。」郭靖道:「怎麼?」黃蓉低聲道:「今以君之下駟,與彼上駟……」她說了這兩句,目視朱子柳。朱子柳笑著接下去,低聲道:「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既馳三輩畢,而田忌一不勝而再勝,卒得王千金。」郭靖瞠目而視,不懂他們說些甚麼。

  黃蓉在他耳邊悄聲道:「你精通兵法,忘了兵法老祖宗孫臏的妙策?」郭靖登時想起少年時讀「武穆遺書」,黃蓉曾跟他說過這個故事;齊國大將田忌與齊王賽馬,打賭千金,孫臏教了田忌一個必勝之法,以下等馬與齊王的上等馬賽,以上等馬與齊王的中等馬賽,以中等馬與齊王的下等馬賽,結果二勝一負,贏了千金。現下黃蓉自是師此故智了。

十一、相關名句

 

原文

語譯

1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孫子‧計)

在作戰時若要出奇制勝的話,就要趁敵人沒有防備的時候,或最想不到的地方發動進攻。

2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計)

戰爭是國家的大事,是(敵我)出生入死地進行拚殺的場所,是(決定國家走向)生存或滅亡的道路,是不能不認真研究的。

3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孫子‧計)

戰端未開就能預計到會取得勝利,是因為籌劃周密,勝利的條件多;戰端未開就能預計到不會勝利,是因為籌劃不周密,勝利的條件少。籌劃周密,勝利條件多就能勝利;籌劃不周密,勝利條件少,就不能勝利。何況不做籌劃,根本沒有勝利的條件呢?

4

兵貴勝,不貴久。(孫子‧作戰)

用兵以速勝為貴,不以持久為貴。

 

5

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孫子‧作戰)

(如果)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害處,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益處。

 

6

夫頓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孫子‧作戰)

如果本國軍隊疲憊、士氣受挫、軍力折損、財貨耗盡,其他諸侯就可乘著本國處於困境時前來進攻,這種局勢,即使足智多謀的人,也無法妥善處理了。

7

善用兵者,役不在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孫子‧作戰)

善於用兵打仗的人,兵員不再從國內徵集,糧草也不多次從國內輸送,武器裝備從國內取得,而糧草就要從敵人那裡求得補給。這樣做,軍隊的糧草供應就可以源源不斷了。

8

善戰者,先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孫子‧形)

善於作戰的人,先使自己處在不失敗的地位,而又不喪失打敗敵人的機會。

9

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孫子‧勢)

凡戰鬥都是以正兵對敵,用奇兵取勝。所以善於出奇制勝的人,他的戰術如同天地的運行一樣變化不息,如同江河一樣長流不竭。

10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虛實)

用兵沒有固定不變的態勢,就像水沒有固定不變的形狀一樣,能夠根據敵情的變化而取得勝利的,就稱得上神奇了。

11

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孫子‧軍爭)

以(我軍)就近(占領陣地)等待(敵軍)遠來,以(我軍的)安逸等待(敵軍的)疲勞,以(我軍的)飽食等待(敵軍)飢餓,這是掌握軍力的方法。

12

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子‧九變)

不要寄望於敵人不來,要依靠自己有對付(敵人來)的準備;不要寄望於敵人不進攻,要依靠自己有牢不可破的防守。

13

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孫子‧九地)

把軍隊投入亡地然後才能求得生存,把軍隊陷入死地然後才能求得存活。這是在全軍極為危急時,方能轉敗為勝。

14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史記‧高祖本紀)

在軍營中謀劃軍事戰略,就可以使在千里之外的戰場上的士兵們,戰勝敵人,這方面我比不上張良。

15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精於戰術的人,善於將整個戰況導引到對自己最有利的形勢上,爭取最後的勝利。(孫臏所言)

16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統帥領軍在前線作戰,由於情勢急迫,因而可以不執行皇帝下達的命令,自行研判處理的辦法。

17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三國志‧馬謖傳‧裴注引襄陽記)

在戰場上,指揮作戰的原則,運用心理戰來攻敵,才是上上策。

18

一將功成萬骨枯。(曹松‧己亥歲感事)

將軍建立起自己的功勳,是由多少士兵戰死沙場換來的。

19

擒賊先擒王。(杜甫‧前出塞)

要戰勝敵人必須先捉到他們的首腦人物,使他們失去指揮的中心。

20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馬致遠‧漢宮秋)

徵集上千的士兵並非難事,可是要找到一名良將卻是很困難的。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16回)

16~18題組:

   荊人欲襲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荊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嚮其先表之時可導也,今水已變而益多矣,荊人尚猶循表而導之,此其所以敗也。                               (《呂氏春秋察今》)

語譯:

   楚國想要襲擊宋國,派人先去測量澭水。澭水突然上漲,楚國人不知道,順著測量結果而夜間渡水,溺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兵驚慌有如城崩屋塌一般。先前楚人預先測量的時候可以徒步涉水,現在水勢已經變化而且漲了許多,楚人還是順著測量而徒步涉水,這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A卷(第16回)

16~18題組: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 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闔閭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於是許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鐵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復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於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吳王曰:「將軍罷休就舍,寡人不願下觀。」孫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於是闔閭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語譯:

   孫武,齊國人。以兵法晉見吳王 闔閭。闔閭說:「你的十三篇,我都看過了,可以試一試統率士兵嗎?」孫子回答說:「可以。」闔閭說:「可以用婦人試試看嗎?」回說:「可以。」於是吳王准許他,推出宮中美女一百八十人。孫子將她們分為二隊,以吳王的二位愛妾為隊長,命令每人都手持戈矛。下令說:「你們知道你們的心與左右手和背嗎?」婦人說:「知道。」孫子說:「號令往前,就依心的位置;往左,就看左手;往右,就看右手;往後,就向背部。」婦人說:「好。」約束已經發布後,就準備好鐵鉞斧,然後三令五申。於是鳴鼓命令向右,婦人都大笑。孫子說:「約束不清楚,命令不熟悉,是將領的罪過。」又三令五申而鳴鼓向左,婦人又大笑。孫子說:「約束不清楚,命令不熟悉,是將領的罪過;已經說明而不照著法令去做,是吏士們的罪過。」於是要殺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看,見到將斬愛姬,大吃一驚。催促使者讓他下令說:「寡人已知將軍善於用兵了。寡人沒有這二姬,食不知味,希望不要斬殺她們。」孫子說:「臣已受命為將領,將在軍中,可以有不聽君命的權力。」於是殺死了二位隊長。再用二位排頭的做隊長,再度鳴鼓。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合於規矩法度,不敢出聲。於是孫子派遣使者向王報告:「兵士已經訓練整齊,王可以下來觀看,聽憑王想要如何指揮,即使赴水火也可以。」吳王說:「將軍停止練軍,回房休息,寡人不願下去觀看。」孫子說:「王只喜好虛言,不能實際運用。」於是闔閭知道孫子善於用兵,終以之為將。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1.下列是一段古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古之善攻者,不盡兵以攻堅城,善守

者, (甲)盡兵以守敵衝,則兵不分,而彼間行襲我無備,(乙)夫盡兵以攻堅城,則鈍兵費糧而緩於成功,(丙)故攻敵所不守,(丁)不盡兵以守敵衝, 守敵所不攻。」(蘇洵〈攻守〉) (A)(甲)(丙)(丁)(乙) (B)(甲)(丙)(乙)(丁) (C)(丁)(乙)(丙)(甲) (D)(丁)(乙)(甲)(丙)。                     〔98學測〕

 

答案:(D)

解析:本題可以由排比推知答案。由排比可知(丁)置於前,(丙)接於後,而(乙)(甲)一前一後。

     語譯:古代善攻城的人,不必竭盡兵力來攻打堅固的城池;善守城的人,不必竭盡兵力來鎮

     守敵人攻擊的重點。耗盡兵力攻擊堅固城池的軍隊,一定會使得兵器損鈍、糧食耗費,即使

     獲勝也將費時曠日;竭盡兵力鎮守敵軍攻擊重點的城池,一定會使得士兵難以分神,反而讓

     敵軍能襲擊城中沒有防備的地方。所以,攻敵要攻其未加防守的地方,守敵要守住他們不會

     攻擊的地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