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附錄二 項脊軒志    歸有光

一、  寫作背景

〈項脊軒志〉是一篇文情並茂的記事散文。歸有光於嘉靖二年(西元一五二三年),十八歲時寫了〈項脊軒志〉的正文,大約三十五歲時,又補寫了最後兩段文字,故文章前四段僅悼念母親、祖母,而未言及其妻;後之補記,因已歷經娶妻、喪妻,故夫妻家庭之和樂、喪妻之悲涼,皆展現其中。歸有光八歲喪母,兩次亡妻,長子十六歲病故,女兒幼年夭折,加上科舉仕途多蹇,這些人事變故使多感的他,在寫悼亡文字時,特別哀婉感人。

作者透過對項脊軒歷史的回顧,記述早年在項脊軒讀書的經歷,並回憶曾在項脊軒活動過的親人,表達情真意切的懷念。

 

※「項脊軒志」的後記,究竟作於何時?

  多數注本都認為〈項脊軒志〉的正文是作者十八歲時寫定的,後記則是十三年後補寫的,但這個說法有待商榷。理由如下:

其一,後記是否是「後十三年補寫」,關鍵在於是否在修好項脊軒後就補寫的。文中說:「乃使人修葺南閤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多在外」言其時間較長,絕非三月五月、一年半載,可知後記並非在修葺項脊軒後就補寫,而是其後若干年再補寫的。

其二,後記的結尾云:「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枇杷樹是一種生長速度相當緩慢的果樹,第一年只是存活生根,其成長是微乎其微的,到第二年生長速度才逐漸加快。如果說在作正文後十三年補寫後記,則距妻死只有兩年時間。兩年之內,一棵枇杷樹苗移植新地而長得「亭亭如蓋」,根本不可置信。因此,「後十三年補寫」之說是不準確的。

那麼,後記究竟作於何時呢?

歸有光原居崑山,項脊軒是他在崑山時的書齋名。三十五歲中舉後,遂徙居嘉定(今上海嘉定區)安亭江上,授徒講學。從中可以推知,「志」的正文是作者十八歲那年寫的,三十一歲時修葺閤子,從後記內容看,是他尚未遷居,即三十五歲前所補作。而枇杷樹的「亭亭如蓋」也非五、六年生長時間不可。所以,後記當是作者三十四、五歲時檢點書篋,翻及舊稿觸動了對亡妻深深懷念之情而補寫的,距正文的寫作時間約為十六、七年。     (參考資料:語文學習雜誌社編備課筆記,上海教育出版社)

 

 

 

二、  作者相關

生 平

1.字熙甫,號震川,又號項脊生。

2.生長在一個沒落的書香世家。歸有光出生時,已經家道中落,八歲喪母,生活日漸窮困。

3.歸有光的科舉之途坎坷,家庭生活也屢遭不幸。八歲喪母,成年後又兩次亡妻,長子十六歲病故,兩個女兒幼年夭折。這些人事變故都帶給多感的歸有光沉重的打擊,因此他的悼亡之作,備覺哀婉動人。

4.掌管馬政,生活清苦:西元一五六八年,歸有光任順德府通判時,情況困頓。根據他給友人的信中說,他的書桌是用大風刮倒的柳樹做的,而書齋則是由蘆葦編起來,再糊上泥。俸錢只能糊口,不能養活隨行的家人,還好赴任前借了些錢,購得大米三十餘石,夠吃半年。馬政是個閒職,只管順德府所轄各縣送來的有關馬匹、折錢的表冊,歸有光自嘲稱自己為「吏隱」。趁著閒暇,他開始考察馬政的沿革與得失,撰寫《馬政志》。

號震川

歸有光不喜歡以號互稱。有一天,朋友聚會,歸有光無號可稱,眾人遂以「震川」稱之。因為江蘇有太湖,尚書中稱為「震澤」,他本不想接受,中進士後,有一同年何啟圖,亦號震川,才高好學,歸有光為表嚮慕之意,遂自稱震川。

考運不佳,六十歲才以三甲進士登第

明代的考試制度走「八股」路線,十分僵化。歸有光不願妥協,雖然才華出眾,卻也是一次又一次地鎩羽而歸。

1.歸有光從嘉靖四年至十九年,參加鄉試六次,三十五歲時才以第二名中舉。

2.從嘉靖二十年到四十一年的二十一年間,考進士落第八次。他的卷子,有一次被考官大筆批了一個「粗」字,輕薄的青年們輾轉傳說,作為開玩笑的材料。

3.嘉靖三十八年的考試,有幾個考官,向來非常景仰他,存心找出他的卷子,甚至說:「天下久屈此人,雖文字不入格,亦須置之第一人。」而他自己做夢也中了會元,結果還是名落孫山。

4.五十七歲時,落第歸來,七十八歲的老父,難掩失望,含恨而終。

5.靖四十四年,才以六十高齡中進士。

文學成就

1.明代唐宋派的領袖:
明代中期,文壇出現前、後七子。後因矯枉過正,末流更造成盲目尊古、模擬剽竊的歪風。王慎中、茅坤、唐順之等人起而反對之,提倡唐、宋古文,被稱為唐宋派,歸有光為其領袖。

(1)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王廷相、康海、王九思,以李、何為領袖。

(2)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其中以李、王為復古運動的領袖。

2.歸有光曾斥當時秦漢派領袖王世貞為「庸妄巨子」,並諷刺擬古主義者為「頗好剪紙染彩之花,遂不知復有樹上天生花也。」嚴辭批判擬古末流一味尊古、模擬的風氣。

3.文學淵源:遠則取法六經、《史記》,近則規模唐宋古文八大家,尤其景仰韓愈、歐陽脩、曾鞏等人。

4.題材生活化:他拋開「文以載道」的傳統,把身邊瑣事與家庭細節,一一收入文章中。因此題材嶄新,用情深致,寫來娓娓動人,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5.歸有光得太史公之神理,以清淡自然、感情真摯的文章傳頌於當世。黃宗羲推崇歸有光的文章為「明文第一」。

‧影響清代桐城派:桐城派之所以宗主歸有光,原因大概有二:

1.清代文網嚴密,許多學者、文學家都因文章之中有批評朝廷的嫌疑,遭受文字獄的迫害;而歸有光的文章,取材於瑣事,甚少涉及軍國大政,因此沒有觸犯忌諱,忤逆權貴的顧慮。

2.明代前、後七子和公安、竟陵的文學主張,都有偏執;前後七子主張「文必秦漢」,結果流於模擬剽竊;公安、竟陵主張「獨抒性靈」,結果流於漫無持擇;而歸有光為文以六經為根源,取法《史記》、唐宋古文八大家,既本於古,又適於今,有承襲,又有創新,兼容前後七子和公安、竟陵諸家之長,因此格外受到桐城派人士的激賞。

 

三、國學常識

(一)明代散文的演變

期 別

代表人物

特 色

第一期:

開國初到永樂初年

明初三大家:宋濂、劉基、方孝孺

未分派,較有現實內容。文章氣勢深閎,有開國氣象。黃宗羲:「有明文章,莫盛於國初。」

第二期:

永樂初至成化年間

臺閣體:楊士奇、楊榮、楊溥,人稱「三楊」

雍容和平,文章多為歌功頌德、粉飾現實的應酬詩文,為宰輔權臣所領導。精警不足,缺乏內容。

第三期:

弘治到正德年間

茶陵派:以李東陽為首─茶陵人

文風雋永秀發,未脫臺閣體氣息,唯宗法唐詩及師法古人,影響前後七子。

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為領袖

對臺閣體發起批判。針對程、朱理學、八股文的束縛,前後七子發起「復古運動」,掃除八股文的影響,提倡復古主義,但由於過分強調復古,文學的創造性明顯不足。

第四期:

嘉靖初到萬曆年間

唐宋派: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人稱「嘉靖三大家」)、茅坤

反對前七子的雕琢擬古,倡唐、宋古文,作品要「皆自胸流出」。以道學思想為出發點,影響清代桐城派散文。

‧茅坤選輯《唐宋八大家文鈔》,肯定了八大家的文學地位,並作為習文的典範。

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

發揚「前七子」的主張,以( 摹擬 )為創作,王世貞:「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大曆以後書勿讀。」風靡了一百多年。

第五期:

萬曆年間到明末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以袁宏道最著名

反對擬古詩文,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寧今寧俗,不肯拾人一字」。「性靈」即作家的真個性和真性情。「出自性靈者為真詩。」不拘格套指形式上要不被束縛。此派重視小說、戲曲和民歌,對明代文壇影響很大。

‧流弊:文章重質樸而少藻飾,易流於鄙俚。貴真、貴新、貴趣,故不重內治問學之功,易流於空疏不切實際。

竟陵派:鍾惺、譚元春──竟陵人

支持「公安派」的文學改良運動。提倡抒寫性靈,但風格要「幽深孤峭」,不惜用怪字、險韻,致佶屈聱牙,意義費解。

明末至亡國

張岱,為晚明小品文之集大成者

‧史可法〈復多爾袞書〉為佳作

繼承「公安」、「竟陵」二派之觀點,反復古,提倡任情適性之文學,產生了一種清麗的小品文,但是,以深厚救淺薄,以嚴謹救率易,以明快救僻澀,把小品文發展到相當完美的境地。他的文章題材較廣,凡風景名勝,世情風習,戲曲技藝,乃至古董玩具等等,無所不載。因外侮日深,一般士人受此刺激,不分派,亦不仿古,慷慨激昂之作頗多。

附註:明代六大家―宋濂、方孝孺、王慎中、唐順之、歸有光、王守仁。

 

(二)雜記類文體

定義

包括了一切記事、記物之文。文字一般不刻意求工,風格清簡而自然。題目中多有「書」、「志」、「題」、「記」之字

早期

專釋儀禮的《禮記》中有雜記上、雜記下

分類

( 臺閣名勝記 

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脩〈醉翁亭記〉、蘇軾〈喜雨亭記〉、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山水遊記 

柳宗元〈永州八記〉、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 人事雜記 

歸有光〈項脊軒志〉、錢公輔〈義田記〉、全祖望〈梅花嶺記〉、曾鞏〈墨池記〉、李慈銘〈越縵堂日記〉

( 書畫雜物記 

韓愈〈畫記〉、劉敞〈先秦古器記〉、白居易〈荔枝圖記〉

附註

唐、宋以後古文家所寫的雜記,往往於記敘中夾議論、兼抒情,有的議論、抒情的分量相當多,有的則為專發議論的雜記

 

(三)記體文章之比較

篇 名

作 者

篇 旨

其 他

出 處

貶謫之作

項脊軒志

明‧

歸有光

藉項脊軒之變革,抒發思親之情,並述己志

1.記敘文兼抒情

2.正文為十九歲所作,後記乃十多年後所為

3.以項脊軒為主線貫串人事,以表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懷念及當時讀書之樂、家世興衰之感,並抒己之志節

震川先生文集

 

岳陽樓記

北宋‧范仲淹

借事抒情,抒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 

1.記敘文兼抒情議論

2.岳陽樓,傍洞庭湖,遠眺君山

3.唐代張說創建,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記

4.本文雖以記為名,但卻融寫景、抒情、敘事、議論為一體。辭采華茂,為古代散文中之佳作

5.范仲淹貶鄧州,滕子京貶岳州

6.以「謫」字貫穿全文

范文正公集

桃花源記

東晉‧陶淵明

託言避秦,自闢的理想世界

1.記敘文詩序寓言

2.目睹時代巨變、社會黑暗,厭棄現實,便描繪此一人間樂園圖景

3.〈桃花源詩〉前之序文,敘述詩的本事

4.用小說筆法、白描手法,以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寫作

5.似有其人其事,劉子驥真有其人,然此為陶氏故弄玄虛處

靖節先生集

 

醉翁亭記

北宋‧歐陽脩

1.描寫滁州的山水之美與作者的遊宴之樂

2.人們極力稱道的一篇山水遊記

1.記敘文,兼抒情議論

2.歐陽脩貶滁州作此文,放情山水之作

3.本文採「剝筍法」

4.全文以「樂」字為主線,文末點明「與民同樂」的主旨

5.寫山水之美及作者遊宴之樂(山水遊記)

歐陽文忠公集

黃岡小竹樓記

宋‧

王禹偁

1.記載竹樓種種景致意趣

2.感慨己身貶謫之遇

1.作者貶黃州所作

2.「六宜」皆在竹瓦聲音相應上作描寫

小畜集

病梅館記

清‧

龔自珍

以梅喻人才,「病梅」是指人才受摧殘

1.以寓言手法呈現朝廷桎梏思想、摧殘人才

2.展現作者珍惜人才、栽培人才之忱

龔自珍全集

 

黃州快哉亭記

北宋‧蘇轍

記敘快哉亭建亭、命名、意義及周遭景物。並勉張夢得坦然自適,不以物傷性

1.快哉亭乃張夢得貶黃州時所建,蘇軾(貶黃州)命名,蘇轍(貶筠州)作記

2.全文繞著「快哉」二字著墨,寓有勸諭之意

3.本文雖以記為名,但卻融寫景、抒情、敘事、議論為一體

欒城集

始得西山宴遊記

中唐‧柳宗元

1.記始得西山遊覽之勝

2.「始得」暗示發現西山,是心境上的一個轉折

1.作者貶永州所作,為永州八記的第一篇

2.以「始」字貫串全篇,篇中五次點出此字,本文以短句為基調,並以實筆寫西山特出

3.以時間先後為序

4.以映襯法,凸顯登西山之不同境界

5.借景抒情,寄託遙深,以西山自比,寫己身之人格節操

柳河東集

晚遊六橋待月記

明‧

袁宏道

1.寫西湖月景之美,無深刻寄託

2.有曲高和寡之嘆

1.以景物的濃淡為序

2.以水漲船高─翻騰蓄勢法,寫西湖月景之美

3.以虛筆寫月景之美

4.雖然篇中不見「待」字,而興味自在其中

 

 

 

 

(四)考場戰將

1.韓愈二十歲時應進士,三試不第。登進士第後,又三試博學鴻詞不入選。

2.歸有光三十五歲中舉人,上京會試八次不第,到六十歲才考上進士。

3.蒲松齡十九歲考秀才得第一,接著屢試不第,到七十二歲才舉貢生。

 

(五)年齡別稱

稱 呼

年 齡

說 明

期歲、周晬、抓周

1

小孩滿一周歲

初覆額

3、4歲

 

垂髫

5、6歲

 

齔之年

78

換恆牙時。

總角之年

指兒童

小孩綁兩綹髮束(總)於額角上(角)。

幼學之年

10

小孩開始讀書之時。

舞勺之年

13

古人在13歲,會學的一種舞(拿著一個很像杓子的東西)。

荳蔻年華

1314

用荳蔻的嬌嫩象徵女性,指女子尚在妙齡。

束髮之年

(志學之年)

男約15

古時男子不剪頭髮,15歲頭髮已經可以束綁起來了。孔子:十五而志於學。

(ㄐㄧ)之年

15

古代女子到了15歲把披垂的頭髮梳上去,插上簪子。及笄:女子適婚年齡。笄,髮簪。

破瓜之年

16

瓜的篆體字很像兩個八,二乘八等於十六

二八年華

16

「華」是韶華的意思,韶華就是年紀。

弱冠之年

(加冠之年)

20

弱冠就是帶上帽子,把頭髮蓋住,行弱冠禮表示此人已經成年了。

而立之年

(壯室之年)

30

孔子:「三十而立。」

不惑之年(強仕之年、春秋鼎盛)

40

孔子:「四十而不惑。」《禮記》:「四十曰強,則仕。」古人以「春秋」表示年齡,稱壯盛之年為「春秋鼎盛」。

知天命(半百、大衍、知非、艾老)

50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易經》:「大衍之數五十。」《淮南子》:「(ㄑㄩˊ)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之非。」《禮記》:「五十曰艾。」

耳順之年

(杖鄉之年、耆年)

60

子曰:「六十而耳順。」一甲子為六十年。《禮記》:「六十曰耆。」

從心之年(古稀、杖國、致仕、懸車)

70

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後漢書》:「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杖端刻以鳩鳥為飾。」

(ㄇㄠˋ)(ㄉㄧㄝˊ)、杖朝之年

8090

耄耋之年是比喻人的面部已全是毛髮,年紀大了。耄耋,指毛髮。

期頤之年

(大齊之年)

100

《禮記》:「百年曰期頤。」楊朱:「百年,壽之大齊。」齊,期限。

 

四、課文深究

(一)本文由題目看來明明是一篇寫閣樓的記,但內容卻著重在記人記事,試分析如此寫法之特點。

從題目上看,它是一篇臺閣記,但它一反臺閣記以記敘臺閣的建造修葺過程、興衰的歷史、抒發作者感慨為主的傳統寫法,而重在( 記人記事 ),把強烈的感情融匯在記敘之中,因此,它實際上是一篇( 人事雜記 )文。作者通過對項脊軒歷史的回顧,記述了自己早年在項脊軒讀書的經歷,並回憶了當年在項脊軒活動過的一些親人,表達了自己情真意切的懷念。

 

(二)作者在首段如何表達他的精神意趣和境界?

原 文

象 徵

雜植蘭、桂、竹、木於庭

有著文化傳統的比喻象徵,藉著這些形象,已見作者的志趣高逸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

寫出作者( 安貧樂道 

1.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2.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這些軒外景致的描寫,已見作者精神與天地自然往來,與萬物感通的逍遙境界

 

(三)作者如何描寫大家庭沒落的衰敗景象?

由敘述庭院中開始以臨時性的籬分隔,後又改成長久性的牆,卒至東犬西吠,客踰庖而宴,雞棲於廳,這些情景,使他驚感傷痛。

 

(四)本文抒發母子、祖孫、夫妻之情,有何特點?

母子之情

充滿女性溫柔的慈愛

祖母之情

不僅是威嚴慈祥的,而且是對孫兒充滿憐惜與鼓勵,關懷和期望

夫妻之愛

超脫了夫唱婦隨、舉案齊眉的俗套,而是相知相惜、理解認同、琴瑟和諧之情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小屋,通「閣」

項脊軒,舊南「閤」子也

大門旁的小門,通「閣」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出(上山採蘼蕪)

全部,通「闔」

(ㄏㄜˊ)

「閤」第光臨

2.

,時間副詞

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望西山,「始」指異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開始

遊於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起初,時間副詞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

3.

離開

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范仲淹岳陽樓記)

相距,動詞

相「去」萬餘里(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失掉

大勢已「去」

過去的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4.

桌子

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廡下一生伏「案」臥(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拍「案」叫絕、雪「案」螢窗

文書、案卷

無「案」牘之勞形(劉禹錫陋室銘)

事件、案件

三曹對「案」(吳承恩‧西遊記)

茶盤(有足之盤盂類食器)

舉「案」齊眉

5.

承受

垣牆周庭,以「當」南日

「當」之無愧、敢做敢「當」

適合、相稱

門「當」戶對、旗鼓相「當」

迎著、對著

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遇到、面對

「當」之者鮮不為厲(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將要、就要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諸葛亮出師表)

正當

皇路「當」清夷(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判決、判處

而廷尉乃「當」之罰金(司馬遷‧張釋之馮唐列傳)

當作、作為

寒夜客來茶「當」酒(杜耒寒夜)

安步「當」車

應該

「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諸葛亮出師表)

匹敵、抵抗,通「擋」

螳臂「當」車

6.

珊珊

輕盈多姿貌

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步履緩慢貌,通「姍姍」

「珊珊」來遲

晶瑩明潔的樣子

情脈脈,淚「珊珊」。梅花音信隔關山(張孝祥鷓鴣天)

佩玉相擊聲

自是秦樓壓鄭谷,時聞雜佩聲「珊珊」(杜甫鄭駙馬宅宴洞中)

7.

不久,時間副詞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

「已」而煙塵漲天(宋濂‧秦士錄)

停止,動詞

雞鳴不「已」於風雨(顧炎武廉恥)

問答未及「已」,驅兒羅酒漿(杜甫贈衛八處士)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使她內心激動不「已」(洪醒夫散戲)

結束,完了

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

已經

昔人「已」乘黃鶴去(崔顥‧黃鶴樓)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飲酒之五)

僕自到九江,「已」涉三載(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甚

雖有續修,……而書又「已」舊(連橫臺灣通史序)

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蘇軾留侯論)

8.

滲透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

過濾

煮豆持作羮,「漉」以為汁(曹植七步詩)

9.

「而」母立於茲

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論語‧微子)

如果

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顧炎武‧廉恥)

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顧炎武‧廉恥)

人「而」不仁,如禮何(論語‧八佾)

就、則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國語‧召公諫厲王弭謗)

如、像

赤髯「而」虬(杜光庭‧虬髯客傳)

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孟子‧離婁下)

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方孝孺‧指喻)

至、到

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然而、但是、卻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論語‧學而)

10.

吾兒,久不見「若」影

「若」不知關中有鄧伯耶(宋濂‧秦士錄)

「若」所巿于人者,將以實籩豆、奉祭祀(劉基‧賣柑者言)

「若」何為生我家(黃宗羲‧原君)

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史記鴻門宴)

似、相當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韓愈‧師說)

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戰國策齊策)

如果

天「若」有情天亦老

「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歐陽脩‧縱囚論)

如、像

天下之權重望崇者,莫我「若」(杜光庭‧虬髯客傳)

聖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尚賢中)

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莊子逍遙遊)

關山度「若」飛(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涯「若」比鄰(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11.

等到(ㄅㄧˋ)

「比」去,以手闔門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論語先進)

結黨營私(ㄅㄧˋ)

朋「比」為奸

並列,緊靠(ㄅㄧˋ)

天涯若「比」鄰

在天願為「比」翼鳥

比較(ㄅㄧˇ)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賈誼‧過秦論)

12.

區區

小小,自謙之詞

余「區區」處敗屋中

忠誠、愛戀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小小的

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教戰守策)

志得意滿的樣子

今亂世之君臣,「區區」然皆擅一國之利,而管一官之重(商君書‧修權)

愛戀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13.

大概、恐怕

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危殆

思而不學則「殆」(論語學而)

14.

親手,副詞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拿著,動詞

背筐,「手」長鑱(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5.

今已亭亭如「蓋」矣

表原因的連詞

「蓋」不廉則無所不取(顧炎武‧廉恥)

大概、或許

故不隨俗靡者「蓋」鮮矣(司馬光‧訓儉示康)

超越

英雄「蓋」世

掩蓋

欲「蓋」彌彰

車蓋

冠「蓋」相望

16.

女子出嫁

後五年,吾妻來「歸」

出嫁女子返回娘家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

聚攏

雲「歸」而巖穴暝(歐陽脩醉翁亭記)

歸向

微斯人,吾誰與「歸」(范仲淹岳陽樓記)

返回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歐陽脩醉翁亭記)

17.

哺乳,動詞

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乳房,名詞

袒胸露「乳」

初生的,形容詞

新鶯出谷,「乳」燕歸巢

 

六、字形辨析

偏 旁

字 音

詞 例

ㄐㄧˊ

、舟(退休隱居)

ㄑㄧˋ

咠咠私語(附耳私語)、通

打躬作

ㄅㄧˋ

女、使、睨群雄、補闕漏、肉復生、麻

ㄅㄟ

躬屈節、鮮

ㄅㄞˇ

縱橫

ㄅㄞˋ

ㄆㄧˊ

氣、撫弦登漁陽鼓、海紀遊

ㄆㄧㄣˊ

東施效

ㄌㄢˊ

尾炎、楯、力挽狂(誣蔑的話)、斑截、空谷幽

ㄌㄢˋ

天真)漫、醉如泥、(玉的顏色)

ㄉㄨㄣˋ

牌、逃

ㄒㄩㄣˊ

ㄕㄨㄣˇ

ㄅㄠ

子、花

ㄅㄠˊ

ㄅㄠˇ

ㄅㄠˋ

冰、懷

ㄆㄠˊ

而宴裘、烙、樽、哮、

ㄆㄠˇ

ㄆㄠˋ

、水

ㄈㄨˊ

而鼓

ㄧㄚˋ

苗助長

ㄧㄢˇ

仰嘯歌、鼠飲河(養生所需有限,不必貪婪)縣、(衣領)(鯰魚)

ㄧㄢˋ

都江

ㄐㄩㄥ

牖、郊(郊野)

ㄐㄩㄥˇ

炯炯有神、然不同、泂泂(水深而清澈)(褧)衣(單衣)

ㄉㄞˋ

及、欺紿)、懈、危

ㄊㄞ

ㄊㄞˊ

蘚、色妙才)背、風、拳道、

ㄧˊ

甘之如、心曠神笑大方、盱

ㄧˇ

然不動

ㄌㄧㄢˊ

ㄕㄨ

ㄩˇ

ㄩˋ

先生、)鳥翔集、金歌、洲、

ㄡˇ

心瀝血

ㄡˋ

歷瀾、

ㄅㄧˇ

權量力、考)糠、

ㄅㄧˋ

比比皆是、蔭、)子、駢(連接)、懲前(以從前的過失為教訓,戒慎不再犯錯)

ㄆㄧ

閱、霜、

ㄆㄧˊ

琶、杷、)連、蜉撼樹、(箭鏃廣長的利箭)山、

ㄆㄧˇ

離、(詆毀)

ㄆㄧˋ

滾尿流、

ㄊㄡ

苟且)安

ㄩˊ

庖而宴、)悅、穿、瑕不掩、始終不)越、覬、桑晚景

ㄩˋ

加、痊知、家戶曉、諷

 

ㄉㄢˋ

美食

ㄎㄢˇ

井之蛙

ㄏㄢˋ

淊淊(水相和的樣子)

ㄑㄧㄚ

ㄒㄧㄢˋ

阱、

ㄧㄢˋ

 

七、修辭舉隅

(一)析數

「三五之夜」指農曆十五日的夜晚,這是古人不直接表達數量,而用拆數相乘來表達的手法,為「析數」的一種。所謂析數,即語文表達時,利用數學上加、減、乘、除,將某一數量析成若干可以相加或相乘的小的數量。

 

1.乘數: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

十五日

「五五」之喪(即三年之喪,服二十五個月即可)

二十五個月

「六六」雁行連「八九」,只待金雞消息。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宋江‧念奴嬌)

三十六;七十二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十五日;

 二十 )日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陶淵明‧責子詩)

 十六 )歲

我是個不折不扣的大男人,年方「四八」尚未婚娶,又是個研究生,因而搶手得很(胡健‧吸力)

 三十二 )歲

 

2.除數(分數):即數學中的「幾分之幾」,多以兩個並列,前者為「分母」,後者為「分子」。(前者數目必大於後者)

「二一」添作五

二分之一

吾得「十八九」矣,然須道兄見之(杜光庭虬髯客傳)

十之八九

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十分之一

下士冤民,能至闕者,萬無數人;其得省問者,不過「百一」(王充‧潛夫論)

百分之一

鬢毛「八九」已成霜,此際逢春只自傷(陸游‧春日雜賦

八成、九成,此處八、九之前省略「十」

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史記‧高祖本紀

 百分之二 )

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史記‧貨殖列傳)

( 十分之三 )

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淮南子‧人間訓)

( 十分之九 )

 

3.加數:即數學中的「加法」,將前後數字相加即可,句中的「有」字即「又」字,如「一有五」,即「十」再加上「五」。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論語‧為政

十五歲

北斗七星「三四」點;南山萬壽十千年

指北斗「七」星,十千為萬

她的蘭姑奶奶也已「五十有八」了,長了一身賊肉,胖得像個彌勒佛(李芳苓喜)

五十八歲

 

(二)反芻時間

1.上列第二例:「南山萬壽十千年」是屬於何種析數?

參考答案:乘數。

解析:「十」乘上「千」等於「萬」。

 

2.「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請問此副對聯,上下聯各為幾歲?

參考答案:皆為141歲。

解析:上聯:一甲子60歲,「花甲重逢」是120歲;「三七歲月」是21歲,加總為141歲。下聯:「古稀」是70歲,「雙慶」是140歲;多「一度春秋」是多1歲,加總是141歲。

 

3.中國語文在表達數量時,有用兩個數字並列,前者是「分母」,後者是「分子」,與數學中分數的意義相同,如「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十一」即為「十分之一」之意。請選出下列「 」數字,也是使用這種分數表示法的選項:

(A)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B)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D)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萬」

(E)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歲。                         92.高雄聯模)

參考答案:(B)

解析:(A)約五、六個人,六、七個人,約略之數。出自《論語先進》。(B)十分之三,表分數。出自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C)十二個,整數。出自賈誼〈過秦論〉。(D)十倍、百倍,千倍、萬倍,表倍數。出自《孟子‧滕文公上》。(E)約七歲、八歲,表約略之數。出自漢‧司馬遷《史記‧淮南王傳》。

 

4.中國語文在表達數量時,為了修辭、音韻、節奏等需要,往往不直接道出,而使用拆數相乘的手法,如「五五之喪」,指守二十五個月的喪期,意即三年之喪。下列敘述,使用這種數量表示法的選項是︰

(A)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B)「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C)年時「二八」新紅臉,宜笑宜歌羞更歛(南朝陳‧江總〈東飛伯勞歌〉)

(D)讀書一事,也必須有「一二」知己為伴,時常大家討論,纔能進益(清‧曹雪芹《紅樓夢》)

(E)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89.推甄)

參考答案:(B)(C)

解析:題幹「五五之喪」,《禮記‧三年問》:「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A)十分之一。(B)農曆十五日。(C)十六歲。(D)一、二個。(E)「五六」指五、六個;「六七」指六、七個。

 

5.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連用數字的表達意義方式,前後不同的選項是:

(A)「什一」,去關市之徵,今茲未能/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B)只嫌「六七」茅竹舍,也有兩三雞犬聲/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C)鬢毛「八九」已成霜,此際逢春只自傷/溪回山石間,蒼松立「四五」

(D)美人「二八」顏如花,泣向花前畏花落/非復「三五」少年日,把酒償春頰生紅。                                                       95.學測)

參考答案:(C)

解析:(A)出自《孟子‧滕文公下》。「什一」指十分之一的稅率。全句指「採用十分之一的稅率,去除關市的徵斂,今年尚且無法做到。」/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百二」指以百分之二。全句指「百萬執戟戰士,即使秦國只有百分之二的兵力,也能以二萬敵百萬。」(B)出自楊萬里〈至節宿翁源縣與葉景小酌〉。「六七」意指六或七/出自杜甫〈無家別〉。「一二」指一或二。(C)出自宋‧陸游〈春日雜賦〉。「八九」意指八成或九成/出自宋‧蘇轍〈呂希道少卿松局圖〉。「四五」意指四棵或五棵。(D)出自唐‧顧況〈悲歌〉。「二八」意指十六歲/出自宋‧黃庭堅〈戲答王定國題門〉。「三五」意指十五歲。

 

八、成語集錦

1.萬籟有聲:即「萬籟無聲」,形容寂靜至極。

義近:萬籟俱寂、寂然無聲、寂若死灰、闃寂無聲、鴉雀無聲。

反義:人聲鼎沸、喧嘩吵鬧、甚囂塵上、聲徹雲霄。

2.冥然兀坐:默默地端坐不動。

義近:默然端坐。

3.埳井之蛙:後比喻見識淺薄的人。

義近:井底之蛙、蕃籬之(ㄧㄢˋ)(指棲息於蕃籬間的鷃)、甕裡(ㄒㄧ)雞(醯雞,酒甕中生的酒蟲)、尺澤之鯢、井蛙夏蟲、盲人摸象、坐井觀天、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反義:博聞多見、深謀遠慮、高瞻遠矚、見多識廣。

4.東犬西吠:形容親族視同陌路。

義近:視同陌路、六親不和、六親不認。

反義:家門雍睦。

5.揚眉瞬目:眉飛目動,揚揚自得的樣子。

義近:揚眉吐氣、得意揚揚、洋洋得意、意氣揚揚。

反義:低首下心、垂頭喪氣、俯首帖耳、低頭屈膝。

 

九、結構表

 

 

 

 

 

 

 

 

 

 

 

 

 

 

 

 

 

 

 

 

 

 

十、延伸學習

先妣事略   歸有光

先妣(ㄅㄧˇ)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來歸。踰年,生女淑靜;淑靜者,大姊也。期(ㄐㄧ)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殤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踰年,生有尚十二月。踰年,生淑順。一歲,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數顰蹙顧諸婢曰:「吾為多子苦!」老嫗以杯水盛二螺進,曰:「飲此後,不數矣。」孺人舉之盡,喑(ㄧㄣ)不能言。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諸兒見家人泣,則隨之泣,然猶以為母寢也。傷哉!於是家人延畫工畫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畫有光,鼻以下畫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諱桂。外曾祖諱明;外祖諱行,太學生;母何氏。世居吳家橋,去縣城東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橋並小港以東,居人環聚,盡周氏也。外祖與其三兄皆以貲雄;敦尚簡實,與人姁(ㄒㄩˇ)姁說村中語,見子弟甥姪無不愛。

孺人之吳家橋,則治木棉;入城,則緝纑;燈火熒熒,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問遺(ㄨㄟˋ)。孺人不憂米鹽,乃勞苦若不謀夕。冬月罏火炭屑,使婢子為團,累累暴(ㄆㄨˋ)階下。室靡棄物,家無閒人。兒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紉綴不輟,戶內灑然。遇僮奴有恩,雖至箠楚,皆不忍有後言。吳家橋歲致魚、蟹、餅餌,率人人得食家中人聞吳家橋人至,皆喜。

有光七歲,與從(ㄗㄨㄥˋ)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齟(ㄐㄩˇ)齬(ㄩˇ),乃喜。

孺人卒,母何孺人亦卒。周氏家有羊狗之痾:舅母卒,四姨歸顧氏又卒,死三十人而定;惟外祖與二舅存。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歸王三接,孺人所許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補學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婦,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撫愛之,益念孺人。中夜與其婦泣,追惟一二,彷彿如昨,餘則茫然矣。世乃有無母之人,天乎!痛哉!

語譯:

先母周孺人,生於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十六歲嫁到我家。隔了一年,生了女兒淑靜─淑靜是我的大姊。一年後生了有光。又一年後生了一女一兒;一個生下來就夭折了,另一個一年後也死了。又隔了一年,生了有尚,懷了十二個月的身孕。過了一年,生了淑順。一年後又生了有功。生有功時,孺人比哺乳別的兒女時健康,只是常皺起眉頭對婢女們說:「我為生育太多而愁苦。」老女僕端了一杯水,裡面盛著兩個螺,說:「喝了這個後,就不會常懷孕。」孺人拿來全喝了,從此失去聲音不能說話。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死了。孩子們看見家人哭,就跟著哭,但還以為母親在睡覺呢!傷心啊!於是家人請了畫工來畫像,叫出兩個孩子,指著說:「鼻子以上照著有光畫,鼻子以下照著大姊畫。」因為這兩個孩子很像母親。

孺人的名字叫桂,我的外曾祖叫明,外祖父叫行,是太學生;外祖母姓何。世代都居住在吳家橋,在縣城東南三十里,從千墩浦往南,對著橋靠小港以東,這一帶周圍居住的人家全姓周。外祖父和他三位哥哥都很有錢,但卻崇尚儉樸,和藹可親地和村人閒話家常,見子弟甥姪們,沒有不喜愛的。

孺人回吳家橋便會紡棉花,回城裡便結蔴縷,在熒熒的燈光下,常做到夜半。外祖父隔不到兩天就派人送東西來。孺人並不愁吃,但她勤勞辛苦的樣子,好像過了早上不曉得晚上是怎樣的人。冬天爐子裡燒剩的炭末,她叫婢女摶弄成煤球,一個個堆在階前晒著。屋裡沒有扔掉不要的東西,家裡沒有閒著不做事的人。兒女大的牽著她的衣裳,小的在她懷裡吸乳,她手裡仍不停地補綴破舊衣服,院子裡總是清潔安靜。她對待僕人有恩惠,僕人即使被她責打,背後也不忍發一句怨言。吳家橋每年送魚、蟹、餅餌,家人經常都有得吃。家人只要聽到吳家橋的人到來,都很高興。有光七歲時,和從兄有嘉一同入學讀書,每逢颳風下雨,從兄就留在家裡不去,有光心裡也想留在家裡,但不能不去上學。孺人半夜睡醒,叫有光默誦孝經,如果背得熟沒有一個字不順,母親就很高興。

孺人死了,外祖母何孺人也死了。周家因為得了傳染病,舅母也死了,四姨嫁到顧家又死了,一共死了三十個人才完,只剩下外祖父和二舅活著。

孺人死後十一年,大姊嫁給王三接,這是孺人訂的親。十二年,有光考取了秀才,十六年結婚,也是孺人活著時給訂的親。週年生了女兒,撫摸著她,更加地想念孺人,半夜和妻子一同流淚。回想起一些往事,彷彿就像昨天一般,別的就記不得了。世上竟有沒有母親的人,天呀,可痛啊!

 

蜀清守丹穴

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1,而擅2其利數世,家亦不訾3。清,寡婦也,能守其業,用財自衛,不見侵犯,秦皇帝以為貞婦而客之,為築女懷清臺。

(史記‧貨殖列傳)

譯注:巴郡寡婦清的先祖自得到朱砂礦,竟壟斷其利達好幾代,家產也多得不計其數。清是個寡婦,能守住先人的家業,用錢財來保護自己,不被別人侵犯。秦始皇認為她是個貞婦而以客禮對待她,還為她修築了女懷清臺。(1丹穴:產朱砂的礦穴。2擅:專有。3訾:音ㄗˇ,量、計算。

說明:

《史記》中的〈貨殖列傳〉是一篇專門記敘從事「貨殖」活動的傑出人物的類傳,也是反映司馬遷經濟思想的重要篇章。貨指財富,殖言增長,貨殖者,言如何增長財富。即利用貨物的生產與交換,進行商業活動,從中生財求利。司馬遷所指的貨殖,還包括各種手工業,以及農、牧、漁、礦山、冶煉等行業的經營在內。全文主要是為春秋末期至秦、漢以來的大貨殖家,如范蠡、子貢、白圭、猗頓、寡婦清、卓氏、程鄭、孔氏、師氏、任氏等作傳。透過介紹他們的言論、事蹟、社會經濟地位,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重要經濟地區的特產商品、有名的商業城市和商業活動、各地的生產情況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敘述他們的致富之道,表述自己的經濟思想,以便「後世得以觀擇」。

  太史公的感嘆,當然也有他個人的因素存在,當年李陵之禍,太史公因無錢贖罪,只有接受宮刑,而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心理創傷。這篇傳中,太史公引諺語「千金之子,不死於市。」說明了有時候金錢財富還是有很大的魔力與效用的。看到女流之輩的寡婦清,憑藉富甲一方得到皇帝的禮遇,再想到自己的遭遇,能不擲筆興嘆嗎?

 

埳井之蛙

公子牟隱几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獨不聞夫埳井之鼃1乎?謂東海之鱉曰:『吾樂與!出跳梁乎井榦2之上,入休乎缺甃3之崖,赴水則接腋持頤,蹶泥則沒足滅跗4還虷(ㄏㄢˊ)蟹與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5埳井之樂,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時來入觀乎?』東海之鱉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縶矣。於是逡巡而卻,告知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極其深。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夫不為頃久推移,不已多少進退者,此亦東海之大樂也。』於是埳井之蛙聞之,適適然驚,規規然自失也。」(莊子‧秋水)

譯注:公子魏牟靠著小桌子嘆息,仰天而笑說:「你沒有聽說過那淺井中的青蛙嗎?牠對東海中的鱉說:『我真快樂啊!我出來就在井欄上面跳來跳去,進去就在井壁的磚縫裡休息。跳入水中,水就托著我的雙脅和下巴,蹲在泥裡,泥土就淹了我的腳背;看看孑孓、蝌蚪,都不如我啊!況且我獨占一坑之水,獨享一井之樂趣,這也快活到極點了,你何不進來看一看呢?』東海裡的鱉左腳還沒進去,右膝已經絆住了。於是遲疑著退了回去,對井蛙講起了大海:『千里之遙遠,也形容不了它的廣大;千仞之高度,也形容不了它的深度。夏禹時十年九次水災,而海水並未增加多少;商湯時八年七次乾旱,而海水並未減少多少。生活在如此無邊無際的大海裡,才是最快樂的啊!』聽到這些,淺井的青蛙驚恐羞愧,茫然若有所失。」(1鼃:蛙。2井榦:井欄。榦,音ㄏㄢˊ3缺甃:破磚。甃,音ㄓㄡˋ4跗:音ㄈㄨ,足背。5跨跱:據踞、占有。躊,音ㄓˋ

 

十一、相關名句

1.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俄國托爾斯泰)

2.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它同時也蘊藏著甜蜜的愛。

(英國蕭伯納)

3.家庭是每個人的城堡。(英國科克)

4.幸福的家庭不一定是富室紅樓,因為事實證明,閨中的愛情並不是富貴人家的專利品。 (英國艾林頓)

5.正如小小的文字,會使眼睛疼痛一樣,瑣細的事件,也更能刺激我們久久家庭裡的刺,即使繁而小,仍然尖銳刺人。(法國蒙恬)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17回)

17、18為題組

孫幼穀太守,力香雨孝廉,即余舊居為蒼霞精舍,聚生徒課西學,延余講毛詩、史記,授諸生古文。閒五日一至,欄楯樓軒,一一如舊;斜陽滿窗,簾幔四垂,烏雀下集,庭墀闃無人聲。余微步廊廡,猶謂太宜人晝寢於軒中也。軒後嚴密之處,雙扉闔焉,殘針一,已鏽矣,和線猶注扉上,則亡妻之所遺也。嗚呼!前後二年,此軒景物已再變矣!余非木石人,寧能不悲!歸而作後軒記。          (林紓‧蒼霞精舍後軒記)

譯注:孫葆晉太守(字幼穀,「太守」為宋官名)、力均孝廉(字香雨,「孝廉」即是「舉人」之別稱),在我的老家前院建了一間學塾,命名為蒼霞精舍,招募學生要教授西方邦國的學問,也邀請我去講授屬於漢學的毛詩、史記,以教導那些學生古文知識。我每隔五天就去一次,教完書後我走到了精舍後院,看到這裡的欄杆樓房,一切景物依然如舊;夕陽斜斜地鋪照在窗上,窗內的簾幔四處垂盪,烏鴉麻雀等鳥禽飛下群集,而庭院、臺階上的空地卻靜無人聲。我放輕腳步,緩緩地走過正堂兩側的廂房時,總覺得母親好像還在屋子裡午睡呢!庭院裡內進較私密的地方,兩扇窗戶都關得緊緊的,我卻突然看到有一根泛鏽的針,針孔掛著線頭,還殘留在窗扉上,我記得很清楚,這是我死去的妻子所遺留下來的。唉!離開這座老家前後才不過兩年,這座屋子的景物已又改變了不少,我不是木石蠢物,怎麼能不哀傷呢?從精舍回家後,我便提筆寫了這篇文章。(太宜人:明、清時五品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此指母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chia2011 的頭像
    minchia2011

    佳想安善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