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附錄一 世說新語選 (一)詠絮之才 (二)坦腹東床

                                (三)絕妙好辭 (四)雪夜訪戴 劉義慶

一、寫作背景

政治腐化

東漢末年,政治腐化,內有外戚、宦官爭權、董卓作亂,外有黃巾起義,讀書人空有滿腔熱忱卻無法挽回亂象;再經歷兩次黨錮之禍的大屠殺後,知識分子更是動輒得咎。

九品中正制的選才制度

在魏、晉時期,採用九品官人法的選才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社會現象,社會階級流動極為困難。

老、莊哲學快速崛起

魏、晉時代,一種新的人生觀就此成形,相對於儒學的式微,老、莊哲學快速崛起;此時魏、晉名士已不再熱衷政治,而是把重心轉向個人安身立命的問題上。老、莊清靜無為、自由逍遙的生活主張,正符合他們心境的需求,老、莊哲學與《易經》成為清談的重要內容(老、莊、易合稱三玄),形成所謂的魏、晉「玄學」。

「清談」

之風

伴隨著玄學的興起,魏、晉名士之間吹起一股「清談」之風。清談的內容包含玄學、美學和文學,但極少涉及敏感的政治話題。他們喜歡相互辯論一些空洞的理論,品評時人品貌的高低,或在言語上顯露個人的智慧,形成一種十分特殊的文人風貌。

魏晉南北朝名士耳濡目染於前輩名流之言,因而條記成書,產生志人小說,以助清談。而《世說新語》便以文字雋永,成為六朝志人小說之冠冕;就研究六朝士流之思想言行而論,尤為最真實的資料。

放蕩不羈

的生活

受到魏、晉玄學反因襲、反傳統道德的影響,魏、晉文人開始過著一種放蕩不羈的生活。他們蔑視禮法,不受約束,有的整日遊山玩水,有的狂飲爛醉,有的縱慾享樂,有的乾脆歸隱田園。總之,種種怪誕行為,在當時竟是司空見慣。葛洪在《抱朴子》一書中曾形容:「蓬髮亂鬢,橫挾不帶,或褻衣以接人,或裸袒而箕踞。……其相見也,不復敘離闊,問安否,賓則入門而呼奴,主則望客而喚狗。……終日無及義之言,徹夜無箴規之益。」這真是當時文人狂放生活的最佳寫照。

 

二、作者相關

生 平

劉義慶,南朝宋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生於晉安帝元興二年(西元四○三年),卒於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西元四四四年),年四十二。

皇族出身,仕途亨通

1.十四歲:劉義慶隨劉裕北伐,收復國土,回國後被封為輔國將軍、北青州刺史,但未到任。

2.十四歲任豫州刺史,十八歲襲封臨川王。二十二歲,任散騎常侍、祕書監,後遷丹陽尹,這是首都行政長官,深得文帝器重。其中任祕書監時期,得以博覽皇家典藏,奠下日後編撰書籍基礎。

3.二十七歲:劉義慶升任尚書左僕射,相當於副宰相。

清靜寡欲,雅好文學

1.劉義慶清靜寡欲,雅好文學,不熱衷政治,為政無大建樹。

2.喜歡文學,和文士來往,如袁淑、陸展、何長瑜、鮑照等人;也和僧人頻繁往來,所以編了和佛教有關的《宣驗記》、《幽明錄》。

3.文人政治家――劉義慶個性簡素,不熱衷政治,武帝劉裕死後,為爭奪王位,諸王互相殘殺。他不願意捲入劉宋皇室複雜的權力鬥爭。因此將畢生的精力用於文章著述編撰。劉義慶於元嘉二十一年病逝京師,追贈侍中、司空,諡號康王。

不再跨馬、雅好文義

1.不再跨馬:
劉義慶年少時,很善於騎馬,年長後因為感慨世路艱難,竟然就不再騎馬了。

2.雅好文義:
劉義慶雅好文義,雖然不常舞文弄墨,但在劉宋宗室,已是最出色的。因此,連皇帝寫信給他,也會特別斟酌文字。他多方招聚文士,「文冠當時」的袁淑是他的衛軍諮議參軍,鮑照也是他的幕僚。

奉養沙門、病逝京城

1.奉養沙門:
劉義慶性情簡素,少嗜慾,無浮淫之過。唯有晚節喜奉沙門,與僧徒交遊密切,頗有耗費。

2.病逝京城:
元嘉二十年,劉義慶在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生病時因見白虹貫城,野麇(ㄐㄩㄣ)(即「獐」,似鹿而形小)入府,心生忌諱嫌惡,於是堅持辭職回京,隔年病逝。

 

三、國學常識

(一)魏晉南北朝小說

主 流

志人和志怪

形 式

短篇文言、逐條筆記,零星記事,不重結構,可視為小說雛型,又稱筆記小說

志 人

記載名人軼事及雋語,以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為代表

志怪(志物)

記述鬼神靈異之事為主

曹丕《列異傳》、王嘉《拾遺記》、干寶《搜神記》、劉義慶《幽明錄》與《宣驗記》

註:小說成熟時期:唐代傳奇

 

 

(二)世說新語

作 者

劉義慶招集門下客共撰而成

文 字

流行口語,簡約玄淡,受老莊影響,反映當時清談風格

依 據

魏晉諸家史書、郭澄之郭子、裴啟語林等文人筆記

異 稱

原名( 《世說》 ),梁陳以後,或稱( 《世說新書》 )。「世說新語」之名最早見於唐( 劉知幾《史通》 )

內 容

收錄東漢末年到東晉末年前後,約二百年間大臣、名士的軼聞瑣事,按類編纂,分成三十六類,共一千一百三十餘條

性 質

志人小說、筆記體

風 格

清俊簡麗、機趣橫生

分 類

全書分為三十六門,起自〈德行〉,終於〈仇隙〉,以類相從。依其內容可分為四大類:

1.描寫魏晉名士的道德修養―〈德行〉、〈方正〉、〈自新〉、〈賢媛〉等門

2.描寫魏晉士人的才能稟賦―〈言語〉、〈政事〉、〈文學〉、〈捷悟〉、〈夙慧〉、〈術解〉、〈巧藝〉

3.描寫不同人物的情感特性―〈雅量〉、〈豪爽〉、〈傷逝〉、〈任誕〉、〈簡傲〉、〈棲逸〉、〈輕詆〉、〈假譎〉、〈儉嗇〉、〈忿狷〉、〈讒險〉等門

‧任誕:任性放誕。「任誕」是名士風度的重要表現,其中以「竹林七賢」為代表,表現在「不守禮法」、「飲酒放浪」等方面

4.描寫人物的日常生活及人際關係―〈寵禮〉、〈排調〉、〈棲逸〉、〈企羨〉、〈規箴〉、〈容止〉、〈仇隙〉、〈紕漏〉、〈黜免〉、〈輕詆〉等門

‧排調:多收嘲戲調笑之事。調,音ㄊㄧㄠˊ

註 解

原為八卷,梁朝( 劉孝標 )加註解

篇 卷

分為三十六篇。以孔門四科始―德行、言語、政事、文學

價 值

1.為中國記敘軼聞雋語的筆記小說前驅

2.後世小品文典範,開說部先河

3.反映「魏晉清談」風貌

特 色

為魏晉玄學清談的產物,用人物語言塑造人物形象,口語志人的筆記小說。《隋書》列子部小說家

品 評

1.魯迅:「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

2.胡應麟:「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古今絕唱也。」

文學成就

1.語言獨到、蘊藏機鋒:以當時的流行口語行文,保留語言中的語氣和情感,並且呈現不同人物的個性

2.人物言行、刻劃性格:如王藍田食雞子不得,乃至以屐齒蹍之,甚至「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充分表現其人褊狹急躁的一面

3.文字生動簡潔、犀利雋永

4.善用對照比喻、誇張摹寫

註:

1.中國名注―酈道元《水經注》、李善《文選注》、劉孝標《世說新語注》

2.中國三部說話寶典:《左傳》、《戰國策》、《世說新語》

 

(三)集體創作文學作品

朝 代

書 名

編撰者

分 部

周秦

戰國策

作者不可考,非一時一地之作

史部別史

秦代

呂氏春秋

呂不韋門下客共撰

子部雜家

漢代

淮南子

淮南王劉安主撰

子部雜家

北宋

資治通鑑

北宋司馬光主撰

史部編年體

 

(四)小說分類

1.章回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儒林外史》、《紅樓夢》、《老殘遊記》。

2.短篇小說:《聊齋志異》。

3.筆記小說:《世說新語》。

4.文言小說:《聊齋志異》(《三國演義》文白交雜,其餘古典小說皆為白話小說)。

5.現存最早的小說:燕丹子》―荊軻刺秦王事(傳為漢人著,只留下篇名而無內容)。

6.最早的筆記小說:( 《世說新語》 )。

7.最早通行的白話章回小說:( 《水滸傳》 )。

8.最早最流行的章回體歷史小說:( 《三國演義》 )。

9.最負盛名的章回體諷刺小說:( 《儒林外史》 )。

10.最具影響力的志怪小說:( 《聊齋志異》 )。

11.最偉大的古典小說:( 《紅樓夢》 )。

12.正原創:( 《儒林外史》 )、( 《紅樓夢》 )、( 《老殘遊記》 ),其餘皆有話本及民間傳說為本。

13.重要批本:清( 金聖嘆 )批改水滸傳;清( 毛宗崗 )批改三國演義

 

四、課文深究

(一)從詠絮之才敘述中,可看出魏、晉時期對女性價值的取向與過去有何不同?

本則將「詠絮才」顯揚到了極致。可知魏、晉時期對女性價值的衡量不再是一味推崇傳統婦德,而是加入了更多的才智因素,與前代相比,更多地從「貞順」之德轉向了內在的才華氣韻之美。比較世說新語‧賢媛列女傳後漢書‧列女傳晉書‧列女傳在擇取材料等方面的異同,可以看到它們在對女子的價值評判準則和審美取向上的差異。三部列女傳所體現的思想精髓是儒家傳統的倫理規範,重在表彰女子的德行;世說新語‧賢媛則明顯受魏、晉時期推崇玄學、追求精神自由的文化風氣的影響,旨在凸顯女子的才智。

(二)請列舉形容女子有文才的成語。

1.不櫛進士:用來形容有文才的女子。櫛,古人用來束髮的梳篦。

2掃眉才子:指有文學修養的女子。掃眉,畫眉。

 

(三)從郗太傅選擇了王羲之為婿一事,反映了魏、晉時人認同何種行為舉止?

郗太傅前來王家選女婿,王家諸郎為了能入選,人人忙著梳洗打扮,個個神情莊重;只有王羲之自在逍遙,挺著裸露的肚皮躺在東邊的床上,好像事不關己一般,這分( 灑脫 )卻正是郗太傅欣賞的形象,因此王羲之被選為女婿,這正是成語( 東床快婿 )的由來。在這章裡,我們不但見識到王羲之與眾不同、放誕不羈的形象,也反映出當時人們認同任性而為、放浪形骸的行為,甚至以為這才是智慧的表徵。

 

(四)曹操用了何種具體化的譬喻,來比較他與楊修才學之高下?

  曹操「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運用轉化法中( 形象化 )的手法,進一步自嘆才思不如楊修,竟差了行三十里路的時間。

 

(五)從雪夜訪戴中可見王子猷訪戴的動機為何?從「造門不前而返」的行為,可看出王子猷是怎樣的人?

(1)因一夜大雪,醒後,四望皎然,而詠左思〈招隱〉詩,想起隱逸不仕的好友戴安道,便夜乘小船就之。

(2)隨興自得。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竟然、卻

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韓愈‧師說)

就、便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顧炎武‧廉恥)

於是

「乃」奮臂以指撥眥(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范仲淹‧岳陽樓記)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羲之之書,晚「乃」善(曾鞏‧墨池記)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云(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家祭毋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2.

略、尚

撒鹽空中「差」可擬

相差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陸采‧懷香記)

等級

愛無「差」

受派遣去做事的人

官「差」、郵「差」

相次

汝「差」肩而坐(袁枚‧祭妹文)

3.

相差

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知曉、感受到

發「覺」、警「覺」

啟發、告訴

使先知「覺」後知(孟子‧萬章上)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

夢見在我旁,忽「覺」在他鄉(飲馬長城窟行)

4.

憑藉

未若柳絮「因」風起

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賈誼‧過秦論)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賈誼‧過秦論)

原由、緣故

事出有「因」、前「因」後果

又加上

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論語先進)

沿襲

蒙故業,「因」遺策(賈誼‧過秦論)

因為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於是、就、乃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擊勢(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因」起仿偟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司馬遷‧鴻門宴)

5.

衡量、估量

斟「酌」

斟酒

開室,命「酌」酒

酒杯

每至觴「酌」流行,絲竹並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曹丕‧與吳質書)

飲酒、喝酒

對清酤而不「酌」,抑嘉肴而不享(吳質‧答東阿王書)

泛指酒食、酒宴

明天備個菲「酌」送到尊寓,萬勿見卻(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挹取、舀

「酌」清泉者必惜其源,蔭巨枝者必護其根(陳夢雷‧絕交書)

6.

古代對男子的敬稱

荀「卿」

古代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

「卿」未可言(世說新語捷悟)

夫妻情人間的愛稱

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世說新語‧惑溺)

職官名

上「卿」、公「卿」

六、修辭舉隅

‧析字:指對文學形體加以離合、增損,或只假借字形的一種修辭手法。

‧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中曾就「析字」修辭下了定義:「字有形、音、義三方面,把所用的字析為形、音、義三方面,看別的字有一面同它相合相連,隨即借來代替或即推衍上去的,名叫析字辭。……總數所有析字修辭的基本方法,共有三類…其餘都是這三類基本方法複合所成的現象。」

化 形

敝姓「十八子」—李

諧 音

鄭何氏—正合適

衍 義

把文件「E」給我

‧如《三國演義》第九回寫道:「是夜有數十小兒於郊外作歌,風吹歌聲入(董卓)帳。歌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上,不得生!』歌聲悲切。」毛崇崗父子評注道:「『千里草』乃『董』字;『十日上』乃『卓』字;『不生』者,言死也。」這首童謠運用了析字修辭手法,隱蔽卻又是無比強烈地表達了人民切齒痛恨董卓的心情。

 

七、結構表

 

 
   

 

 

 

 

           

 

 

 

 

 

 

       
   
 
   
 
   

 

 

 

 

 

 

 

 

 

 

 

 

 

 

 

 

 

 

 

 

 

 

 

 

 

 

 

 

八、「世說新語」中的相關名句

1.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世說新語‧言語)

釋義東晉名士王獻之置身於自然山水間,但見萬物萬象氣韻生動,天機溢發,這樣一個靈氣灌注的世界,怎不使人飄然忘步!尤其到了秋冬之際,更可領略一種空靈虛遠的自然精神。(山陰:在今浙江省紹興市。)

2.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質,經霜彌茂。(世說新語‧言語)

語譯蒲柳雖有婀娜的身姿,卻經受不住秋風的摧殘;而松柏則能以一種堅強的本質,在冰天雪地裡更加豐茂。(蒲柳:蒲草與柳樹。)

3.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世說新語‧文學)

釋義北人看書,務在廣博;南人研學,求深求精。

4.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桮酒。(世說新語‧任誕)

釋義此句表現的是一種輕功名、重放達的人生態度。

5.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世說新語‧品藻)

釋義此句表現了東晉名士對自我個性的尊重與肯定。

6.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世說新語‧巧藝)

釋義顧愷之畫人,幾年不點眼睛。人問其故,他以此作答,意思是說,人的身體的其他部分畫得美一點、醜一點都無關緊要;要真正畫得像,畫出人物的精神面貌,關鍵全在這一對眼睛上。(妍蚩:美醜。阿堵:魏、晉時用語,意即「這個」,此指眼睛。)

7.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世說新語‧自新)

語譯一個人只怕不能樹立遠大的志向,又何必擔憂自己的美名不能遠揚於四方呢?(令:美好。彰:顯揚。)

九、延伸學習

招隱詩   左思

(一)第一首:寫的是尋訪隱士以及對隱居生活的羨慕。

杖策招隱士,荒塗橫古今。巖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

白雪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亦浮沉。

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

秋菊兼糧,幽蘭閒重襟。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

語譯:持杖入山尋訪隱士,荒蕪的路途似乎從古到今橫塞著。山巖上只有洞穴沒有房屋建築,山丘中卻有人在彈琴。朝北的山脊覆蓋著白雪,山南的樹林已有紅花閃耀。泉水在美玉般的山石間激盪,小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浮沉。不一定要有絲竹之類的管弦樂器,山水間自有清美的樂音。何必要自己放聲歌唱,風吹過灌木叢自有聲聲悲吟。秋菊可以兼作食糧,採來幽蘭佩在衣襟。在世途間猶豫徘徊,只會心力疲乏,還不如拋棄冠簪歸隱山林。

 

(二)第二首:寫自己隱居的情形,但也表示人生貴在適志,不在於是進還是退。

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瑩心神。

峭蒨青蔥間,竹柏得其真。弱葉棲霜雪,飛榮流餘津。

爵服無常玩,好惡有屈伸。結緩生纏牽,彈冠去埃塵。

惠、連非吾屈,首陽非吾仁。相與觀所尚,逍遙撰良辰。

語譯:我開始營建東山隱居的屋舍,樹木的果實落在地上,長成了一叢叢的小灌木。屋前有清寒的泉水井,暫且可以使心神瑩潔爽快。滿山鮮明青翠的林木中間,只有竹林和柏樹能夠保持自己的本性。細弱的樹葉棲留在霜雪中,飛花漂流在斷斷續續的泉水上。爵位和所服之物雖然榮耀,但不能愛好成癖;時運有好有壞,但要根據具體情況或進或退。繫上印綬作官就會被世事纏繞牽掛,彈彈官冠也能除去塵埃汙垢。柳下惠和魯少連的屈己受祿不是我所說的屈志辱身,伯夷、叔齊隱居於首陽山也不是我所說的仁。各人根據各人所崇尚的志願,優遊自在地選擇良辰。

 

管寧割席   (世說新語•德行)

  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語譯:管寧和華歆在菜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寧揮動鋤頭把金子看得跟瓦片石塊沒什麼兩樣,華歆捉起金子看了看才把它扔走。又一次,兩個人一同坐在席子上讀書,有一個高大的車輛經過他們的房門,管寧依舊讀書,華歆放下書本出去觀看,管寧割開席子跟華歆分開坐,同時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庾公有的盧   (世說新語•德行)

庾公乘馬有的盧,或語令賣去。庾公云:「賣之必有買者即當害其主。寧可不安己而移於他人哉?昔孫叔敖殺兩頭蛇以為後人,古之美談,效之,不亦達乎!」

語譯:庾亮的乘馬中有一匹的盧,有人要他把的盧賣去(相傳的盧的主人多半橫死)。庾公說:「我賣了的盧,一定又會有買主,怎麼可以把對自己不好的東西移給其他人呢?從前孫叔敖為了後人著想,殺了雙頭蛇,自古成為佳談,我學習他,這態度豈不通達!」

 

觀人以言   (世說新語•品藻)

王黃門兄弟三人俱詣謝公,子猷、子重多說俗事,子敬寒溫而已。既出,坐客問謝公:「向三賢孰愈?」謝公曰:「小者最勝!」客曰:「何以知之?」謝公曰:「『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此知之。」

語譯:王徽之兄弟三人,連袂找謝安閒話。王徽之、王操之多談俗事,王獻之則只寒暄一下而已。三人離去後,坐客便問謝公:「剛才三兄弟哪個最佳?」謝公答說:「小的最好。」客人再問:「何以見得?」謝安笑說:「《易經‧繫辭》上說:『賢良的人很少說話,浮躁的人話多。』推此可知。」

 

今之視古,猶古之視今   (世說新語•規箴)

京房與漢元帝共論,因問帝:「幽、厲之君何以亡?所任何人?」答曰:「其任人不忠。」房曰:「知不忠而任之,何邪?」曰:「亡國之君,各賢其臣,豈知不忠而任之?」房稽首曰:「將恐今之視古,亦猶後之視今也。」

語譯:京房與漢元帝一同談論國事,順勢問元帝說:「周幽王、周厲王這些國君為什麼滅亡?他們任用的臣子有哪些?」元帝回答:「他們任用的人不夠忠誠。」京房又說:「明知他們不忠還重用,又是什麼原因呢?」元帝說:「亡國的國君,各自以為自己的重臣賢德,哪有知道不忠還重用他們呢?」京房深深一稽首說:「我想未來的人看現在的現象,就像現在我們在回顧往昔一樣吧!」

 

長安何如日遠   (世說新語•夙慧)

晉明帝數歲,坐元帝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語譯:晉明帝才幾歲的時候,坐在晉元帝的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陽的消息,(聽到百姓的苦狀)忍不住流下眼淚。明帝問他為什麼哭泣,元帝詳細地說出當初渡江東來的苦心。元帝順勢問明帝:「你認為長安和太陽哪個遠?」明帝說:「太陽遠!從來沒聽過有人從太陽那邊來,由此可知。」元帝覺得很奇特。第二天,聚集群臣宴會,告訴他們這件事,又再問一次。明帝居然回答:「太陽近!」晉元帝臉色改變,問說:「為什麼你說的跟昨天說的不一樣?」明帝回答說:「抬頭可以看到太陽,卻看不到長安啊!」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

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語譯:

永和九年,癸丑年,三月初三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祓禊的活動。許多名士統統來了,年輕和年長的都聚在一起。這地方有高峻的山嶺,茂盛的樹林,修長的竹子,還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波光映照,左右圍繞,引來流水成為曲折的小溪,大家依序坐在水邊。雖然沒有琴瑟簫笛演奏的盛況,但邊喝酒邊賦詩,也足夠暢敘衷情。

這一天,天色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望宇宙的寬闊無邊,俯看豐盛的萬物,用來縱目觀覽,放開胸懷,可以盡情享受耳目的樂趣,內心確實是很歡樂的。

人與人的相處,一生周旋往來,有的人喜歡與朋友在室內面對面相聚暢談,訴說自己的心意情懷;有的人寄情於所喜好的事物,言行放縱不受禮俗的拘束。雖然各人處世的態度各有不同,性格的好靜和好動也不相同,當他們對接觸到的事物感到高興,暫時得意、愉快滿足的時候,簡直不知道衰老即將來到。等到他們對所追求的事物已經厭倦了,內在的思想感情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感慨也隨之而來了。從前所喜歡的,在極短的時間內已經變為陳舊的事物,對此不能不因此引發感觸,何況壽命的長短,由造化作主,終究歸於死亡。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一件大事啊!」難道不令人悲痛嗎?

每次看到前人產生感慨的原因,好像同我們一樣契合,沒有不對著前人的文章而嘆息悲傷的,可是心裡又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本來就知道將死生看成一樣的說法是虛妄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當作一樣是不合理的說詞。後來的人看現在,也像現在的人看從前一樣,多麼可悲啊!所以我把與會的人一一記下,把他們所作的詩抄錄下來。雖然時代不同,事物變異,但是人們感慨的原因還是一樣的。後世閱讀的人,也會對這一篇文章有所感悟吧!

 

十、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16回)

14~16為題組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汙頭面被褥,詐熟眠。敦論事造半,方意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縱橫,信其實熟睡,於是得全。於時稱其有智。             (世說新語‧假譎)

譯注:王羲之不到十歲時,大將軍很喜歡他,常留他在自己的帳子裡一起睡覺。大將軍有一次先起身出帳,王羲之還沒起來。一會兒,錢鳳進來,支開左右的人談事。兩人都忘了王羲之還在帳子裡,便談起反叛的陰謀來。王羲之醒來,聽了兩人的談論,知道(如果被他們發現)自己活不成了,就摳嗓子嘔吐,弄髒頭臉被褥,裝著熟睡的樣子。王敦談事談到一半,才想起王羲之還在帳中沒起來,兩人大吃一驚說:「不能不除掉他!」等掀開帳子,只見羲之口水縱橫,相信他確實在熟睡,王羲之這才保全了性命。當時的人都稱讚王羲之有智謀。(剔吐:摳嗓子使嘔吐。)

 

甲卷(第16回)

16、17為題組

殷仲堪既為荊州,值水儉,食常五盌,盤外無餘肴,飯粒脫落盤席間,輒拾以啖之。雖欲率物,亦緣其性真素。每語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時意;今吾處之不易。貧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爾曹其存之!」(注:1率物:作他人的榜樣。2豁:音ㄏㄨㄛˋ,捨棄。3易:改變。)                  (世說新語‧德行)

語譯:殷仲堪擔任荊州刺史之後,正好遇到鬧水災的荒年。他每頓要吃五碗飯,盤子外沒有殘留的菜餚,飯粒要是掉在盤外或座席上,他就拾起來吃掉。雖然他這樣做是為了作別人的榜樣,卻也是由於他本性自然樸素。他常常對子弟說:「不要因為我擔任一州的長官,就以為我把平日的志向丟掉了。現在我對待自己的志向仍然不變。安於貧困,是讀書人的本分,怎麼能因攀上高枝,富貴了,就丟掉那個樸素的根本呢?你們要牢記我的話啊!」

 

18~20為題組

孫子荊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喪時,名士無不至者;子荊後來,臨屍慟哭,賓客莫不垂涕。哭畢,向靈床曰:「卿常好我作驢鳴,今我為卿作。」體似真聲,賓客皆笑。孫舉頭曰:「使君輩存,令此人死!」                    (世說新語‧傷逝)

語譯:孫子荊因為本身具有才華,所以很少推崇佩服他人,只有對王武子特別敬重。王武子死時,當時名士都來弔喪;子荊後到,對著屍體痛哭,賓客看到此景沒有不流淚的。子荊哭完後,對著靈床說:「您生前常喜歡我學驢叫,現在我就為您做一次。」叫的聲音非常逼真,惹得賓客都笑了起來。孫子荊抬起頭說:「老天為什麼讓你們這些人活著,卻讓王武子這樣的人死去呢!」

 

十一、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漢字由於多數是「合體成字」,因而可以透過拆開、拼組的方式產生語文趣味,例如「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就是利用「秋」、「心」可拼成「愁」字來造句。下列對聯,也利用此一漢字的特性製造諧趣的選項是 (A)白店白雞啼白晝,黃村黃犬吠黃昏 (B)鳥入風中,銜去蟲而作鳳;馬來蘆畔,吃盡草以為驢 (C)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東甩;思前想後看左傳,書往右翻 (D)膏可吃,藥可吃,膏藥豈可吃;脾好醫,氣好醫,脾氣不好醫。                                      〔92.學測〕

答案:(B)

解析:(A)顏色字。(B)「鳥」入「風」中銜去蟲à鳳;「馬」來「蘆」畔吃盡草à驢。(C)方位字。(D)析詞。本題出自宋‧吳文英〈唐多令〉。

 

2.關於下引文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郗太傅(郗鑑)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王導)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王羲之),因嫁女與焉。」(《世說新語‧雅量》) (A)「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是送書卷作為見面禮 (B)「丞相語郗信」,是說王丞相口授回信給郗太傅 (C)「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臥,如不聞」,「一郎」是指王家的大少爺 (D)「郗公云:『正此好!』」郗鑑擇王羲之為婿,是因為他不做作,是個率真的人。

         〔96.指考〕

答案:(D)

解析:(A)送一封信給王丞相。(B)丞相告訴太傅的使者。(C)一名男子。語譯:郗太傅在京口時,派門生送給王導一封信,要在王家子姪中挑選一名女婿。王導對使者說:「您到東廂房去,任意挑選。」門生回來,稟告郗太傅說:「王家幾位公子都值得讚美,聽說來選女婿,個個都矜持莊重,只有一位公子,在東床上裸露肚子吃東西,好像沒聽到這件事似的。」郗太傅說:「就是這個人好!」派人詢問,原來是逸少,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他了。

 

(二)延伸補充

3.

  (唐)太宗令封德彝舉賢,久無所舉。上詰之,對曰:「非不盡心,但於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於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1)依據內容研判,這段文字最可能出現在 (A)《昭明文選》 (B)《世說新語》 (C)《資治通鑑》 (D)《人間詞話》。             〔92.指考〕

(2)唐太宗對封德彝的告誡,正可以說明 (A)君子不器 (B)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C)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D)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92.指考〕

答案:(1)(C);(2)(D)

解析:(1)題幹引文為唐代人物對話。(A)《昭明文選》選錄齊、梁以前的文學作品,不包含唐代。(B)《世說新語》敘述東漢至東晉文人逸士的軼事趣聞,亦不可能記載唐朝的事蹟。(C)《資治通鑑》記載戰國到五代,包含唐朝,為正確答案。(D)《人間詞話》乃民初論詞名著,並無記載唐人事蹟的內容。

  (2)唐太宗認為用人要取其所長,不可妄稱天下無才。

語譯:唐太宗下令要封德彝()舉用賢人。過了很久,封德彝都沒有舉用賢人,太宗就責問德彝。封德彝回答說:「我怎麼敢不盡心去辦理?但是,現在還沒有發現有特殊才能的人。」太宗說:「前代的聖明君王使用人才就像使用器物一樣,用其所長,哪有向別的朝代借用人才的呢?正擔憂自己不能去發掘人才,哪能說全天下沒有人才呢?」

 

4.下列各組「 」中字、詞意義相同的選項為 (A)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B)「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迹/「向」吾入而弔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C)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此時魯仲連「適」游趙,會秦圍趙,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 (D)居頃之,「會」燕太子丹質秦亡歸燕/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為之卻三十里。亦「會」楚、魏救至,秦兵遂罷,邯鄲復存 (E)見生枯瘠疥癘,殆非人狀。(李)娃意感焉,乃謂曰:豈非某郎也?生憤懣「絕倒」,口不能言,頷頤而已/王平子邁世有俊才,少所推服。每聞衛玠言,輒嘆息「絕倒」。    〔93.學測〕

答案:(B)(D)

解析:(A)風度才華/指男女情事。上句語譯:「我很喜歡孟浩然,他瀟灑清遠的風度和超然不凡的文學才華,天下聞名。」(唐‧李白〈贈孟浩然〉)。(B)先前。譯:「從前所喜歡的,轉眼間已成舊事。」(晉‧王羲之〈蘭亭集序〉)/譯:「先前我進去弔唁的時候,看見有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兒子一樣,有少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母親一般。」(《莊子‧養生主》)。(C)往/恰好。譯:「超絕雲氣,背負青天,然後向南飛翔,而往南海。」(《莊子‧逍遙遊》)/譯:「這時魯仲連恰好遊歷到趙國,正逢秦軍圍困趙國。他聽說魏國想叫趙國尊秦為帝。」(《戰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D)恰逢。譯:「過了一陣子,恰逢燕國太子丹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史記‧刺客列傳》)/譯:「李同於是和三千人共同抵抗秦軍,秦軍因此退後三十里。又恰逢楚國、魏國救兵到來,秦兵於是停止進攻,使趙國得以保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E)昏倒/佩服。譯:「看見鄭生又乾又瘦,滿身疥瘡,幾乎不成人形。(李)娃極為激動,就對鄭生說:你不是某公子嗎?鄭生看到李娃,氣憤得快要昏倒,一句話也說不出,只能點頭而已。」(唐‧白行簡《李娃傳》)/譯:「王平子超越當代俊秀之才,很少推崇佩服他人。但每次聽到衛玠的言論,往往為之讚嘆佩服。」(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

 

5.下列作品、作家、時代及體裁,對應完全正確的選項是 (A)〈虬髯客傳〉/元稹/唐人傳奇小說 (B)《水滸傳》/施耐庵/宋人話本小說 (C)《老殘遊記》/劉鶚/清代章回小說 (D)《聊齋志異》/蒲松齡/清代志怪小說 (E)《世說新語》/劉義慶/南朝宋志人小說。                                    〔94.學測〕

答案:(C)(D)(E)

解析:(A)〈虬髯客傳〉的作者是唐‧杜光庭。唐‧元稹所作為《會真記》,又名《鶯鶯傳》。(B)《水滸傳》為元末明初的章回小說。

 

6.閱讀下列文字後,回答下列問題:                                 〔94.指考〕

(甲) 王太尉不與庾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君不得為爾!」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世說新語‧方正》)
(乙) 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恆聽之。(《世說新語‧惑溺》)

(1)根據上引兩段文字,下列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甲)(乙)兩段文字中,作為動詞用的「卿」字共有七個 (B)「庾卿之不置」的「卿」和「卿自君我」的「君」字,詞性不同 (C)文中所有「卿卿」的第一個「卿」字都是動詞,第二個「卿」字都是名詞 (D)「庾卿之不置」的「之」字和「誰當卿卿」的第二個「卿」字,都當賓語(受詞)用。

(2)由上引兩段文字內容判斷,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魏晉時期稱呼對方為「卿」,是一種下對上或卑對尊的敬稱 (B)庾子嵩因為王太尉敬稱他為「君」,故堅持稱呼王太尉為「卿」 (C)《世說新語》將(乙)段文字置於〈惑溺〉篇,反映當時人對女性堅持自我主張的不以為然 (D)王太尉對庾子嵩稱他為「卿」一事的態度,和王安豐對妻子稱他為「卿」的態度相同,都由反對轉為接受。

答案:(1)(B);(2)(C)

解析:(1)(A)兩則文字中當動詞的「卿」分別是:庾「卿」之不置、我自「卿」卿、常「卿」安豐、婦人「卿」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共有七個。(B)皆為動詞。

(2)(A)上對下、尊對卑、君對臣的敬稱;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B)這是合理的稱呼方式,並無此因果關係。(D)王安豐的態度的確由反對轉為接受,但王太尉的態度則無線索可判斷有否改變。

語譯:(甲)王太尉不願意和庾子嵩交往,庾子嵩對待王太尉依舊親昵如常。王太尉說:「不准你這樣對我!」庾子嵩說:「你怎麼尊稱我隨便你,我要怎麼對待你也隨便我,我自會用我的原則待你,就像你自可用你的原則待我。」

(乙)王安豐的妻子,常以「卿」稱呼王安豐,王安豐說:「婦人稱夫婿為卿,在禮法上算是不敬的作為,以後不要再這樣了。」他的妻子說:「因為親近你敬愛你,所以才稱你為卿,我不稱你為卿,誰能稱你為卿呢?」王安豐就真的聽從他的妻子所言了。

 

7.「阿堵」是六朝以來習見的稱代詞,猶如現代所說的「這個」。《世說新語》記載雅尚玄遠的王衍不屑講「錢」字,而稱之「阿堵物」,因此後世文人多以「阿堵物」稱代錢。下列文句中,「阿堵」所稱代的對象不是「錢」的選項是 (A)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任是親兒女,還隨「阿堵」移 (B)蒓絲老盡歸不得,但坐長饑須俸錢。此身不堪「阿堵」役,寧待秋風始投檄 (C)秀才竊喜,自謂暴富,頃之,入室取用,則滿室「阿堵」物皆為烏有,惟母錢十餘枚寥寥尚在 (D)顧長康畫人,或數年不點目精。人問其故?顧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95.學測〕

答案:(D)

解析:(A)出自《拍案驚奇》第二十六回。「阿堵」意同於錢。全句指「世態冷暖,人情往往與身分地位有關,即使是親生兒女,有時還是依著富貴財力而有不同對待態度」。(B)出自宋‧陸游〈思歸引〉。「阿堵」意同於錢。全句指「故鄉的蓴絲已經枯老了,依然回返不得,因為必須仰賴俸祿解決生活問題。我已無法忍受被金錢勞役的生活,哪能在暮年之際等待新的官職派令。」補注:晉朝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有歸隱故里之思。(C)出自《聊齊志異‧勞山道士》。「阿堵」意同於錢。(D)出自《世說新語‧巧藝篇》。「阿堵」意同「這、這個」,為六朝及唐人常用的指稱詞。全句指「晉朝顧愷之善畫人像,有時畫好的人形間隔數年還不點上眼睛。他人問起原因時,顧愷之說:『因為人物的身形美醜與神情意態無關,最傳神的神情意態,就在這個(眼睛)之上。』」

 

8.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96.學測〕

  山公(山濤)與嵇(康)、阮(籍)一面,若金蘭。山妻韓氏,公與二人異於常交,問公,公曰:「我當年可以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負羈之妻亦親觀孤、趙,意欲窺之,可乎?」他日,二人來,妻勸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視之,達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知,正當識度相友耳。」公曰:「伊輩亦常以我度為。」(《世說新語》)

〔註〕負羈之妻亦親觀孤、趙: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曹國,曹國大夫僖負羈之妻觀重耳身邊的孤偃、趙衰。

(1)下列關於山濤及其妻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山濤之妻有識人之明 (B)山濤之妻善妒而好猜忌 (C)山濤自認才能不輸嵇、阮 (D)山濤之才極受嵇、阮肯定。

(2)文中畫框線的「契」、「覺」、「以」、「勝」四個詞,各與下列選項「 」內相同的詞比較,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馮諼曰:願之。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 (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C)連橫〈臺灣通史序〉: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 (D)蘇軾〈留侯論〉: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

答案:(1)(A);(2)(C)

解析:(1)山濤之妻可以由「穿墉而視」知道自己的夫婿只有氣度與二人相儔,可知她有識人之明。全文未提嫉妒,故(B)不正確。山濤以「伊輩亦常以我度為勝」表示山濤也有自知之明,故(C)不正確。同語亦可知嵇、阮肯定的是山濤的「度量」而非「才能」,故(D)不正確。

(2)(A)投合/合約。(B)感知/睡醒。(C)用。(D)優點/盡。(前者為題幹詞義,後者為選項詞義)

語譯:山公(濤)和嵇康、阮籍才見一次面,就情投意合。山濤的妻子韓氏,覺得丈夫與這兩人不是一般的朋友,就詢問山濤。山濤回答說:「當今可以做我朋友的,只有這兩人而已。」妻子說:「古時僖負羈的妻子,也曾經親自觀察過孤偃、趙衰,我想偷看他們一眼,可以嗎?」有一天,嵇、阮來到山濤家,韓氏勸山濤把客人留下來過夜,並準備了酒肉。夜裡,她通過牆縫看他們,一直看至天亮,竟忘了回去。山濤進入內室,說:「這兩人怎麼樣?」妻子說:「你的才華遠遠比不上他們,只可憑藉見識氣度和他們交往罷了。」山濤說:「他們也常常認為我的度量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chia2011 的頭像
    minchia2011

    佳想安善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