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二 傷仲永 王安石

一、寫作背景

本文作於宋仁宗慶曆三年(西元一○四三年),是年王安石二十三歲,在揚州任簽判,因公差順路回故鄉臨川。在金谿舅父家得悉鄉民方仲永的情況,有所感觸,於是寫了這篇文章。

本文透過敘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後天的教育對於人才成長的決定性與作用。天資聰穎的方仲永,幼年「指物作詩立就」,後來卻沒有繼續受教育,放棄了學習,結果一事無成。資質穎悟的神童尚且如此,對於天賦平平的人來說,學習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二、作者介紹

字號

1.王安石,字( 介甫 ),號( 半山 ),北宋撫州( 臨川 )人,生於真宗天禧五年(西元1021),卒於哲宗元祐元年(西元1086),年六十六。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與文學家。因其曾受封荊國公,故世稱( 王荊公 ),自號( 半山老人 );而其諡號為文,故又稱( 王文公 ),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因個性固執,有「 拗相公 」之名。

2.自謂:「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憂心、顧慮)。」蘇軾因而送給他「 三不足 」的雅號。

生平

目睹時艱,少時即有矯世變俗之志:

1.安石自幼聰敏好學,過目成誦,早年隨父到過南北各地,目睹時艱,即立下革新政治的大志。

2.仁宗慶曆二年(西元一○四二年)中進士,歷任地方官員十餘年,政績卓著。

3.嘉祐三年(西元一○五八年)進〈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提出改革計畫,未被接納,近人梁啟超以為「秦、漢以後第一大文」。

4.得前輩歐陽脩賞識,早有文名。曾鞏將其文章呈薦給歐陽脩,歐陽脩賦詩贊以: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光。(贈王介甫)意思是希望他能夠成為李白、韓愈一流的人物。

熙寧變法(熙寧二—九年):

神宗即位,始獲重用,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積極推行新法,設制置三司條例司,農田、水利、青苗、均輸、保甲、免役、市場、保馬、方田諸役相繼並興,號為「新法」,頒行天下,欲藉此挽救北宋國貧勢弱之弊。惜因操之過急,用人不當,態度強硬,云『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各界反彈,以致新法失敗。晚年退居金陵,以詩文自娛。

作品

散文

1.王安石以( 議論文 )睥睨今古,突破了賈誼的古奧、韓愈的險奇,創建深博平易、( 雄健簡勁 )的風格,被後世所推重,作為議論文的楷模。王安石的議論文寫得特別出色,實在和他的政治生活有密切的關係。

2.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著有( 臨川先生文集 )。

3.文學思想的核心即「經世致用」

詩歌

1.詩風-與其散文一樣,具有充實的政治內容,傾向性十分鮮明。約可分為三期:

(1)早年:早年時,多學韓愈、歐陽脩,主氣格,重議論,輕修辭,加上安石以意氣自恃,又抱經世濟民之大志,故詩作多豪氣奔放,少含蓄之致。

(2)中年:中年後,傾心杜甫而講究技巧,並盡讀唐詩,下筆頗受唐風影響,加上年歲漸長,意氣漸消,故詩風漸趨深婉。

(3)晚年:晚年辭官隱居鍾山後,悠閒無事,其詩作在鍛鍊之後更臻精熟,加上此時研究佛學,再輔以豐富的人生歷練,詩風深婉不迫,雅麗精絕,境界甚高。

2.其詩歌遒勁清新,自成一格,後人稱之為( 王荊公 )體,與( 歐陽脩 、( 蘇軾 )、( 黃庭堅 )並稱為北宋四大家。

3.評價:黃庭堅:「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

王安石之詞作不同於晏殊、歐陽脩之處,在於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藝概),不受當時綺靡風氣的影響,可為蘇、辛豪放詞風的先驅。詞作不多,名篇如桂枝香金陵懷古。

軼事

廢寢

忘食

王安石任宰相時,有一天侍從官說王安石喜歡吃獐肉乾。王夫人聽了懷疑地說:「王公平日吃東西從不挑嘴,為何單單喜歡吃獐肉乾?」侍從官說:「王大人每頓飯,其他的菜都不吃,單單把一盤獐肉乾吃得乾乾淨淨,所以知道。」王夫人問那盤獐肉乾放在桌上何處?侍從官說放在王公面前。王夫人要侍從官明天中午換一換,把別的菜放在王公面前。結果第二天王安石果然把面前的一盤菜吃光了,放在遠處的獐肉乾動也不動。原來王安石吃飯時都在想學問、想政事,吃飯只是虛應故事而已。

不拘

小節

王安石平日不修邊幅,又不愛洗澡,身上長了不少蝨子。有一回,他和御史王禹玉一起上朝,有隻蝨子爬到鬍鬚上也不知道。宋神宗見了,忍不住望著他發笑。退朝之後,王安石問王禹玉:「皇上為什麼老是望著我笑呢?」王禹玉把原因告訴他,並說:「這蝨子可真榮耀啊!屢遊相鬚,博得御覽。」王安石聽了,大笑起來。

不好

女色

王安石任知制誥,夫人吳氏給他買了一妾。王安石見後問:「妳是什麼人?」女子說:「夫人要我在您身邊服侍。」王安石問:「妳是誰家的女子?」女子回答:「我丈夫是軍官,監運米時,船沉了,傾家蕩產仍不夠賠償,只好把我賣掉。」王安石傷感地問:「夫人花多少錢買妳?」女子回答:「九十萬。」於是王安石把她丈夫找來,讓他們夫婦團聚,那筆賣身錢也不用他們還了。

搜尋

「詩

眼」

王安石雖博聞強記,但寫起詩來卻是字斟句酌的,反覆推敲。王安石泊船瓜洲詩云:「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據吳中一位讀書人家藏的王詩手稿,第三句最初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後圈去「到」字,旁邊批注「不好」,改為「過」。後又圈去,改「過」為「入」,再改為「滿」,共改十多次,最後才定為「綠」字。

捐前

嫌會

東坡

  元豐七年(西元一○八四年)三月,宋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縣)團練副使,蘇軾上表謝恩,準備上任。同年七月,路過金陵(今南京市),他特地去拜訪王安石。當蘇軾瞧見王安石騎著一匹驢子來到江邊迎接他時,高興得連帽子也不戴就跑上岸去,爽朗地叫道:「軾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也欣然回答說:「禮豈為我輩設哉!」

  他們愉快地盤桓了幾天,臨別時大家都離情依依,王安石嘆息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二人不以政見不合而疏遠,反而頻相唱和,談論國事,可謂「君子之爭」,成為千古美談。

 

三、國學常識

(一)古文運動發展及代表作家

   北宋散文運動經過尹洙、歐陽脩、范仲淹、蘇舜欽等人的努力,已有很大的成就。到了王安石、蘇軾時代,散文又發展到新的高峰,著名的散文家如曾鞏、蘇洵、蘇轍、司馬光等如群星耀空,形成一個最光耀燦爛的局面。其中王安石以議論文睥睨今古,創建深博平易、雄健簡勁的風格,被後世所推重,作為議論文的楷模。就古文運動發展及代表作家整理如下:

六朝以來,文尚「駢儷」,內容空洞,遠教化與實用。(重形式)

「陳子昂」奏疏不用駢儷,張說、元結、李華等不拘於駢文,實為古文運動先聲。(倡內容)

韓愈

文章

以「散文」對抗「駢文」

蘇軾評:

「文」起八代之衰,

「道」濟天下之溺

˙文以「載道」為主,氣魄雄渾,語言精練,備受後人推崇。

˙韓愈並非倡古文之第一人

思想

以「儒學」對抗「佛老」

柳宗元

文章

考訂文字真偽,開啟清代「考據」先河

韓愈評:

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

文章雄深雅健,俊潔精奇。

與韓愈並稱韓柳

為文勇於創新,以幽默諷刺的筆法,反映嚴肅的主題,尤以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有強烈的感染力

思想

博涉諸子,出入儒、釋、道之間

韓愈友劉禹錫、韓門弟子李翱、張籍、皇甫湜(ㄕˊ)皆為古文名家

晚唐

靡麗之風再起,唯美的駢文又盛

續成

歐陽脩

˙初為駢文,及至得「韓愈」文集殘本,遂倡為古文,力尊韓文,古文中衰之勢,得以復振;又拔取三蘇、曾、王等輩,使文風丕變,古文遂為文章之正宗

˙文章平易流暢,清新自然,婉轉多姿,無論敘事、說理、狀物、記人,全寫得從容不迫,富有感情

曾鞏

為文原本於「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氣勢縱橫,跌宕多姿,筆法精警,長於議論。與「歐陽脩」並稱「歐曾」

續成

王安石

經術湛深,思慮細密,文章筆力遒健。

主張文須「有補於世」文筆簡潔,結構嚴謹

蘇洵

其文得力於「戰國策」、「史記」,長於議論。

古勁簡質,有先秦之風,影響後世文壇至深且巨。

蘇軾

思想恢弘,才氣縱橫,文筆雄深雅健。

策議論辯之作皆有所擅長,詩詞書畫,各具高格

蘇轍

文風汪洋淡泊,適如其人﹔秀傑之氣,終不可掩

按:明茅坤選錄《唐宋八大家文鈔》為習文範本,始有八大家之名。

 

(二)有關教育與學習的文章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主     旨

傷仲永

王安石

臨川先生文集

強調後天學習的重要

師說

韓愈

昌黎先生文集

強調從師問學的重要性

勸學

荀子

荀子

談為學的目的、效果、方法、態度等

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

臨川先生文集

以遊山比喻為學須有堅持的態度

弈喻

孟子

孟子

強調為學須專心致志

墨池記

曾鞏

元豐類稿

強調學習以精力自致,而非功成,並透過學習來提高道德修養

 

(三)中國神童

「神童」在歷史上從不缺席,「幼穎悟」是他們共同的特色,但是在成長之後卻有不同的際遇:

1.東漢末年人。粲強記默識,善算術行文;一次與友人共行,讀道邊石碑,觀一遍而背誦之,不失一字。又曾觀人下圍棋,其局亂,王粲複為重置,不誤一道。幼時往見左中郎將蔡邕,蔡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賓客盈坐,聞粲在門,倒屣迎之。粲年幼短小,一座盡驚。邕曰:「此王孫也,有異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

2.後與孔融、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並稱「建安七子」,與曹植並稱「曹王」,文心雕龍譽之為「七子之冠冕」。

中唐下邽人。在與元九書中自謂:「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弱冠,名未振,至京師,謁顧況,顧況自重,少稱與人,初見謔之曰:「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及覽詩卷,至「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乃嘆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白居易雖天才早慧,後來與元稹提倡「新樂府」,詩文俱是中唐大家。但是這些成就我們不能忽略他勤學的一面:「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

秦國下蔡人。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深受家人的喜愛。十二歲時就作為呂不韋的門客,呂不韋企圖攻趙,以擴大燕獻給他的河間封地。他自請出使趙國,說服趙王割五城與秦,並將趙所攻取的部分燕地分給秦,因功任為上卿。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神童,又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丞相。後來因一次陪同秦王政與王后下棋時,得罪王后,被秦王政處斬,死時年僅十二歲。

1.初唐人。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

2.出身望族,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績的姪孫。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世人目為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楊炯 王勃集序上也說:「九歲讀顏氏漢書,撰指瑕十卷。十歲包綜六經,成乎期月,懸然天得,自符音訓。時師百年之學,旬日兼之,昔人千載之機,立談可見。」王勃還不到二十歲就中了進士,被授予朝散郎之職。但是恃才傲物,經常得罪人。後任虢州參軍,不久就因事罷官。父親也因此降官去做交趾縣令。王勃去交趾看父親時,渡海溺水而死,只活了二十幾歲。

 

(四)苦學事例

1.韋編三絕:春秋( 孔丘 )
2.錐刺股:戰國( 蘇秦 ) ※唐‧李商隱有︰「懸頭曾苦學,折臂反成醫。」
3.頭懸梁:晉 ( 孫敬 ) ※「懸梁刺股」或「懸頭刺股」用來形容刻苦讀書的人。
4.鑿壁引光:漢( 匡衡 )
5.削簡抄書:漢( 公孫弘 )
6.負薪懸書:漢( 朱買臣 )
7.囊螢:晉( 車胤 )
8.映雪:晉( 孫康 )
9.目不窺園:漢( 董仲舒 ) ※「目不窺園」或「三年不窺園」形容學習專心致志的人。
10.牛角掛書:隋( 李密 )
11.口舌成瘡,手肘生胝:唐( 白居易 )
12.斷虀畫粥:宋( 范仲淹 )

13.映月讀書:南齊( 江泌 )

 

四、課文深究:傷仲永寫作特點

點題巧妙

1.本文構撰很精巧,命題為「傷仲永」,通篇卻並無一「傷」字。

2.但時時處處都流露出內心真誠的( 傷悼 )與( 惋惜 )之情,使題、文能始終互為照應。在表面的平靜敘記中,凝聚著滿腹的傷鬱,這種題文暗合法,正可看出作者的運筆及用心。

3.例句:

(1)惋惜仲永「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2)慨嘆仲永「泯然眾人矣」。

(3)惋惜仲永「受於人者不至」,其「卒之為眾人」。

欲抑先揚

先敘後議

1.第一段以揚筆寫方仲永之天才,預示方仲永未來的發展。第二段以抑筆寫方仲永的泯沒,此係暗筆;直至讀到第三段的議論,才使潛藏的理念透出,猶如畫龍點睛,使前面敘述的事實完全產生意義。

2.本文的前兩段簡要敘述了方仲永從「神童」演變至平庸之人的故事;後一段在前文敘事的基礎上發表議論,指出了作文的主旨,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文章寓理於事,因事即理,先揚後抑,敘事和議論相結合,言簡而意深。

對比鮮明

層次分明

王安石以鮮明的三組對比:「神童」的「受之於天」與「受之於人」;仲永前後變化的「一聞一見」;「天才」早期的「通悟」與後期的「平庸」,寓言式地指出:「不受之天」的眾人,既無「神童」的聰穎「通悟」,若「又不受之人」,不願努力學習,加強後天的教育,其後果更不堪設想,「得為眾人而已邪?」或許連普通人都跟不上了,真是語重心長。而對比之層次,更使文意清晰深刻。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本來就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

豈,難道

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史記張釋之執法)

鞏固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堅守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

固執

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

簡陋

人皆嗤吾「固」陋(司馬光訓儉示康)

奢則不遜也,儉則「固」(論語述而)

2.

聽聞

余「聞」之也久

傳說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知識、見聞

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

聲譽、名聲

苟全姓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第二冊‧諸葛亮出師表)

有名、著稱

使從事於其間,今已顯「聞」(蘇軾方山子傳)

3.

再、又

還自揚州,「復」到舊家

「復」前行,欲窮其林(陶淵明桃花源記)

黃鶴一去不「復」返(第三冊‧崔顥黃鶴樓)

輕攏慢撚抹「復」挑(白居易琵琶行)

取其積,相攜而入於林中,不「復」歸(郁離子‧狙公

恢復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韓愈師說)

反、歸返

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再告、答覆

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踐履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

無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4.

尚且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

況且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暫且

「且」置是事,略述近懷(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並且

將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不出,火「且」盡(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一面……一面

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5.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

自反而不縮,吾不惴「焉」(孟子‧公孫丑上)

「焉」得賢才而舉之(論語‧子路)

助詞,無義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陶淵明‧桃花源記)

6.

扭轉

力「扳」眾議

攀附

往者不可「扳」援兮,倈者不可與期(楚辭‧嚴忌哀時命)

用力拉扯使之倒下

當初他上摺子時候,還自以為倘若拿某人「扳」倒,一旦直聲震天下,從此被朝廷重用起來(文明小史)

牽引

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始學

7.

完成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第四冊‧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赴、到

故「就」酒家而觴之(司馬光訓儉示康)

親近

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

「就」有道而正焉(論語學而)

約其自歸以「就」死(歐陽脩縱囚論)

8.

符合

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

衡量輕重的器具,也作「秤」

這時候,他妻子才覺到缺少一桿「『稱』仔」(第二冊‧賴和•一桿「稱仔」)

適合

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史記‧刺客列傳‧荊軻傳)

衡量輕重

「稱」薪而爨,數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淮南子‧泰族訓)

發動

今楚來討曰:「女何故『稱』兵於蔡?」(左傳‧襄公八年)

頌揚

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論語‧憲問)

聲言

卻說袁術暗有「稱」帝之心,乃回書推託不還(羅貫中‧三國演義)

名號

夫田種者,一畝十斛,謂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稱」也(嵇康‧養生論)

聲望

大人少有英「稱」,歷位卿守,論者不謂不當為三公(後漢書‧崔駰傳)

10.

終、最後

ㄗㄨˊ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僕隸ㄗㄨˊ

走「卒」類士服(司馬光訓儉示康)

兵士ㄗㄨˊ

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終養ㄗㄨˊ

民莫不穀,我獨不「卒」(詩經‧小雅‧蓼莪)

死亡ㄗㄨˊ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倉猝、突然

ㄘㄨˋ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留侯論)

六、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字 音

詞         例

ㄍㄜˊ

布夏衣〔以葛草纖維織成的布,可製夏衣〕

ㄎㄞˋ

玩日〔怠惰偷安,虛度光陰〕

ㄏㄜˊ

其有極〔什麼時候〕〔貧賤者所穿,以粗布裁製的衣服〕

ㄐㄧˋ

〔中國僧侶所寫蘊含佛法的詩〕

ㄐㄧㄝ

穿〔表露、顯示〕

ㄐㄧㄝˊ

匪風發兮﹐匪車「偈」兮〔出自《詩經‧檜風‧匪風》偈,疾〕〔表識、揭示。櫫,音ㄓㄨ〕方碑圓〔碑刻的統稱。方者為碑,圓者為,後多混用〕

ㄧㄝˋ

〔拜見〕

ㄜˋ

怒不可〔憤怒到不能抑制的地步。形容憤怒之極〕

 

七、修辭舉隅──虛字修辭探究

偏旁

 

         

詩以養父母

他的,指方仲永的

文理皆可觀者

代方仲永寫的詩

父利

這樣

受之天

如此賢也

他的

受之天

忽啼求

代「書具」

借旁近與

代「仲永」

傳一鄉秀才觀

代「仲永寫的詩」

以錢幣求

代「仲永寫的詩」

余聞也久

方仲永很有才這件事

不能稱前時

介詞,的

語助詞,無義

邑人

連接詞,用於對象

舅家見之

在,介詞

材人遠矣

表示比較

則其受人者不至也

介詞,從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有關學習之成語

刮磨淬勵

堅苦卓絕

聚螢積雪

刻苦耐勞

刻苦鑽研

口不絕吟
匡衡鑿壁
臨池學書
埋頭苦幹
磨礪自強
深自砥礪
駑馬十駕
勤學苦練
十年寒窗
十年磨劍
孫康映雪
臥薪嚐膽
銜膽棲冰
宵旰攻苦
懸樑刺股
引錐刺股
飲膽嘗血
圓木警枕
鑿壁借光
枕戈嘗膽
志堅行苦
笨鳥先飛
學無止境
勤學好問
廢寢忘食
學而不厭
好學不倦
發奮圖強
真才實學
孜孜不倦
自強不息
力爭上游
聞雞起舞
爭分奪秒
學富五車
溫故知新

三更燈火五更雞

 

 

 

十、延伸學習

(一)有關學習

說苑‧建本(一)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釋:晉平公:春秋時晉國國君。

師曠:晉國的樂師。

盲臣:古樂師都是瞎眼的人,師曠也是瞎子

昧行:暗中摸索著行走。

語譯:晉平公問師曠說:「我現在七十歲了,還想學習,恐怕已經太遲了罷!」師曠說:「您為什麼不點燃蠟燭來照明呢?」晉平公說:「哪裡有做人臣的還開國君的玩笑?」師曠說:「我這個瞎眼的臣子哪敢和國君開玩笑呢?我聽說,少年而喜好學習,好像早晨的朝陽;壯年而喜好學習,有如中午的太陽;老年而喜好學習,好似點燃蠟燭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比在昏暗中行進不是要好得多嗎?」晉平公說:「說得好極了!」

 
說苑‧建本(二)

  孔子謂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長劍。」孔子曰:「非此之問也。請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學,豈可及哉!」子路曰:「學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無諫臣,則失政;士無教交,則失德。狂馬不釋其策;操弓不反於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且近於刑!君子不可以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又何學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語譯:孔子對子路說:「你愛好什麼?」子路說:「我愛好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你這事。用你的才能,再加上學習,還有誰能比得上你嗎?」子路說:「學習對人也有好處嗎?」孔子說:「做一個君主沒有直諫的忠臣,在施政上就會有過失;做一個讀書人,沒有教誡自己的朋友,在品德上就會有過失。狂奔的馬,需要控制不能丟掉馬鞭;所操的弓,需要檠來輔正,才不會翻轉失形。木材需要靠繩墨才能裁得直;同樣的道理,做人也需要有人勸誡,才能成為沒有過失的人。凡接受教導注重發問的,誰不能順利有成就?毀棄仁義,厭惡賢士,就將近於罪刑了。所以君子不可不學習!」子路說:「南山上出產箭竹,不要用人工去煣直它,自然長得很直,用刀把它砍下來做箭射人,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堅甲。由此可知,人又何必學習呢?」孔子說:「在箭尾再加上羽毛,把箭頭磨得銳利,它不是可射得更深入嗎?」(注:這是比喻要「精益求精」,不可自滿而不學)子路拜謝說:「我恭敬接受老師的教誨。」

 

君子不可以不學 劉向

※選自漢代劉向的《說苑‧建本》第三,在這段孔子與子路的對話中不僅充分表露二人的修養與個性,更強調切磋琢磨、精益求精的學習精神,可與課文參照閱讀。

  孔子謂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長劍。」孔子曰:「非此之問也。請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學,豈可及哉!」子路曰:「學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無諫臣,則失政;士無教交,則失德。狂馬不釋其策,操弓不返於檠。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且近於刑!君子不可以不學!」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又何學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注釋:教交:能教誡規勸的朋友。

狂馬不釋其策:意謂狂奔的馬,必須以馬鞭控御,才可就範。

操弓不反於檠:意謂使用的弓放在檠中,就不會變形。反,翻也,變形的意思。檠,音ㄑㄧㄥˊ,輔正弓弩的器具。

繩:即繩墨,木匠用來測量直線的工具。

順成:順利達成。

毀仁惡士且近於刑:意謂毀棄仁義,厭惡賢士,必至德行敗壞,而遭受刑辱。

揉:與「煣」同,用熅火熏竹木,使彎曲或伸直。

括而羽之:括,箭矢的末端。而,如果。羽,作動詞,加上羽毛。

鏃而砥礪之:鏃,音ㄗㄨˊ,箭頭。而,如果。砥、礪,皆磨石,此作動詞,磨利。

語譯:孔子對子路說:「你喜好什麼?」子路說:「喜好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個。請以你的才能,再加上學習,難道別人可以比得上你嗎?」子路說:「求學也有益處嗎?」孔子說:「做國君的人沒有諍諫的臣子,就會施政失誤;讀書的人沒有教誡的朋友,就會品德缺失。狂奔的馬要不停地以鞭策來約束牠;使用的弓弩放置在檠器中,就不會翻轉變形。木材受了繩墨處理就會變直;人受了勸諫就會變得聖明。求學而又注重問難,哪會不順利成功的呢?毀棄仁義,厭惡賢士,將會受到刑辱!君子不可以不求學!」子路說:「南山有箭竹,不經矯正自然挺直,砍下來做箭射出去,能穿過犀牛的皮,還學習做什麼呢?」孔子說:「箭的末端裝上羽毛,箭頭加以磨利,不是能射得更深嗎?」子路拜說:「我恭敬地領受教導」。

 
賣油翁 歐陽脩

  陳康肅公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手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於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溼。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語譯:陳康肅公善於射箭,在當代無人能及,公也以此頗為驕矜。曾經在家圃射箭,有個賣油翁放下擔子站著,斜眼看,看了很久沒離開;看陳康肅射箭十枝中了八、九枝,只微微的點點頭。康肅問:「你也知曉射箭嗎?我的技術不精好嗎?」賣油翁說:「沒什麼特別技巧,只是熟練罷了。」康肅生氣地說:「你竟敢輕視我射箭的技術。」老翁說:「從我以手酌油可知。」於是取一個葫蘆放在地上,用錢覆在葫蘆口上,慢慢地以杓子酌油從錢孔倒入,而錢竟沒被沾溼。老翁說:「我也沒有特別的技巧,只是熟練罷了。」康肅笑著遣送他走。

 

(二)王安石詩選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語譯:京口和瓜洲相隔著一條江,從此地到鍾山只隔著幾重山。春風又一度吹綠了江南岸,明月甚麼時候照著我歸來?

 
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語譯:鞭炮聲中一年又過去了,春風把新春的暖氣送入屠蘇酒(讓人喝得暖洋洋的)。剛升起的太陽照耀著千門萬戶,大家都用新桃符換下舊桃符。

 
登飛來峰

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語譯:在飛來峰上的千尋寶塔,聽說第一聲雞鳴便能看到日出。我不怕浮雲遮住遠望的視線,只因為我已站在塔的最高層。

 
書湖陰先生壁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語譯:因為常打掃,茅屋簷下乾淨沒有一點青苔,一畦畦的花木都是親自栽種。一條清澈的小河把田地圍繞著,兩座山直闖進門,送來了青翠的山色。

 
詠孟子

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語譯:你的魂魄不能再招回來,讀你的遺作就想見你的風範、為人。就算天下人都罵我固執,不切實際,有你這位異代知己,也能安慰我的孤單寂寞。

 
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語譯:經過無數次戰爭最後勞而無功,壯士聽到四面楚歌,不禁悲傷起來。垓下一敗大勢已無法挽回。就算江東還有很多子弟,但誰肯替項王捲土重來呢?

 
詠韓信

貧賤侵凌富貴驕,功名無復在芻蕘。將軍北面師降虜,此事人間久寂寥。

語譯:看見貧賤的人就欺負,自己有錢有勢就盛氣凌人,再也沒有能虛心下問以成就功名的。韓將軍能恭敬地拜俘虜為師,這樣的事在世上已很久沒有聽聞了。

 

明妃曲之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語譯:王昭君當初要離開漢宮的時候,淚流滿面,鬢髮低垂;徘徊顧視自己的身影,臉色憔悴而毫無光彩,儘管如此,仍然使得君王一見傾心,情感無法自持。元帝回宮後,反過來責怪那些畫工,說昭君這樣的美人,生平何曾見過?其實,人的神情、姿態向來是無法描繪出來的,當時毛延壽被殺,實在冤枉。王昭君心裡明白,這一去再也不能回來,可憐她心中仍念念不忘漢朝;真想託鴻雁帶個口信,問問家鄉的情況,只是年年見鴻雁從南方飛來,卻不見家書。親人從遠方傳來消息:「你安心待在匈奴的宮廷,不必掛念我們;你沒看見陳皇后失寵,被幽禁在長門宮,雖與漢武帝近在咫尺,卻不得相見,人生的失意,不分南方的漢朝,或北地的匈奴,到處都一樣!」

 

十一、相關名句

(一)有關學習之名句

1.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荀子)

2.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學,不成美德。(班固)

3.劍雖利,不厲(磨)不斷(砍斷東西);材雖美,不學不高。(韓嬰)

4.人性含靈(天才,靈氣),待學成而為美。(吳兢)

5.氣質雖美而有限,天理至微而難明,是以君子必貴乎學也。(張栻)

6.學則可以作聖,不學則無以成人。(清尹會一)

7.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

8.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

9.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三字經)

1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三字經)

11.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三字經)

12.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三字經)

13.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幽夢影)

14.凡事不宜刻,若讀書則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貪,若買書則不可不貪。(幽夢影)

15.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是以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英培根)

16.假使只能用兩種氣質來判斷一個青年的前途,我會選好奇心和決心兩項;因為只有好奇的人才會去學習,只有有決心的人才會克服學習的困難。我對一個人,不太注意他的智商如何,引起我注意的是他探索學習的精神。(美‧尤琴尼‧威爾遜)

17.天才,就是一分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美‧愛迪生)

18.人們將我的成功歸功於我的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罷了。(美‧愛因斯坦)

19.人,不光是靠他生來所擁有的一切,而是靠他從學習中所得到的一切來造就自己。(德‧歌德)

20.只要想學習,永遠不嫌晚。(俄‧高爾基)

 

(二)有關天才與學習之名句

1.什麼是天才,根本沒有這回事,只有努力和方法而已,以及不斷的計劃等等。(法‧格塞爾‧羅丹的話)

2.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英‧卡萊爾,引自科學研究的藝術)

3.劃分天才和勤勉之別的界線迄今尚未能確定──以後也沒辦法確定。(德‧貝多芬‧貝多芬語錄)

4.有了天才不用,天才一定會衰退的,而且會在慢性的腐朽中消滅。(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

5.雖有良玉,不刻鏤則不成器;雖有美質,不學則不成君子。(漢‧劉向‧說苑)

〔釋義〕以美玉需經雕琢,說明人需要經過學習才能成為君子。

6.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秦‧呂不韋‧呂氏春秋)

〔語譯〕不努力學習卻能成為鴻儒名流者,從來沒聽說過啊!

7.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唐‧吳兢‧貞觀政要)

〔語譯〕璞玉雖然具有美好的材質,若在岩石中不經過良匠雕琢,就和瓦礫沒有區別了!

8.自恃其聰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清‧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釋義〕勉人不要依賴天賦的聰明才智,而不肯學習,才不致失敗。

 

(三)王安石名句

1.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

〔語譯〕牆角裡生長著幾枝梅花,凌霜傲雪,孤獨地盛開。遙遠望去一片潔白,然而我卻知道這不是白雪,因為有一陣陣暗香襲來。

2.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登飛來峰)

〔語譯〕不怕浮雲遮住我遠眺的視線,只因站在飛來峰的最高處。

3.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

〔語譯〕春風又吹綠了江南岸邊的花草樹木,什麼時候才能在明月的映照下回到故鄉?

4.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元日)

〔語譯〕在爆竹聲中送走了過往的一年,在溫暖的春風中,一家人高高興興的聚在一起喝著屠蘇酒。

5.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遊褒禪山記)

〔語譯〕世間那些奇特瑰麗的景觀,總是在陡峭險遠之處,而且是一般人很少到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17回)

11、12題組: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讀孟嘗君傳)

語譯:世人都說孟嘗君很能得到才能之士,所以才能之士都來歸附他,終於憑藉這些人的力量,使他從像虎豹一樣凶惡的秦國逃脫出來。唉!孟嘗君只不過是一個雞鳴狗盜的首領罷了,哪裡說得上能得到才能之士呢?否則,擁有齊國的富強,只要能得到一個真正的才能之士,應該就可以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了,哪裡還用得著雞鳴狗盜的力量呢?雞鳴狗盜的人物都聚在他的門下,所以真正的才能之士便不願來了。

注釋:特雞鳴狗盜之雄:只是宵小者的首領。特,只是。

擅:擁有。

南面:面向南方,指稱王。

 

13~17題組:

請見高中國文補充教材〔一〕P72~P73

 

甲卷(第17回)

16~18題組:

請見高中國文補充教材〔一〕P74~P75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1.下列各組「」內三個「偏旁」相同的字,讀音卻完全不同的選項是 (A)「裨」益/「稗」官野史/「睥」睨群雄 (B)「娉」婷/敦「聘」專家/遊目「騁」懷 (C)「縞」素/形容枯「槁」/「犒」賞三軍 (D)「俳」優/中傷「誹」謗/不「悱」不發。  〔90.學測〕

答案:(B)

解析:(A)ㄅㄧˋ/ㄅㄞˋ/ㄅㄧˋ。(B)ㄆㄧㄥ/ㄆㄧㄥˋ/ㄔㄥˇ。(C)ㄍㄠˇ/ㄍㄠˇ/ㄎㄠˋ。(D)ㄆㄞˊ/ㄈㄟˇ/ㄈㄟˇ。

 

2.文學作品使用典故,除了直接引用之外,還有轉用、化用的情形。如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寫人與自然的冥合,在辛棄疾筆下則轉化為「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歐陽修〈醉翁亭記〉:「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其所鎔鑄改造的典故應是 (A)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極夫遊之樂也」的探幽訪勝之樂 (B)陶潛飲酒詩「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自然和諧之樂 (C)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先憂後樂之樂 (D)孟子梁惠王「獨樂樂,……不若與人。……與少樂樂,不若與眾」的與民同樂之樂。                     〔90.學測〕

答案:(D)

 

3.下列是一段有關古代散文發展的敘述,其中對處敘述正確的選項是:「中國散文早在先秦時期即已成熟,(a)等對歷史事件與人物的記述,尤其精彩生動。六朝時期,講求平仄的(b)日益興盛,至中唐(c)並起,致力倡導(d),北宋(e)更紹續而發揚之,並提攜三蘇、王安石等人,散文始確立日後不移的地位。」 (A) (a) 應填「左傳、國語、戰國策」 (B) (b) 應填「律賦」 (C) (c) 應填「韓愈、柳宗元」 (D) (d) 應填「古文」 (E) (e) 應填「歐陽脩」。

〔91.學測補考〕

答案:(A) (B) (C) (E)

解析:(A)左傳、國語、戰國策均為先秦歷史散文之名作。(B)六朝時期盛行俳賦,律賦是盛於唐代、宋初。(C)(D)韓、柳倡導古文,以散文代替駢文。(E)歐陽脩為北宋文壇巨擘,使散文成為文章之主流。

 

4.關於下列兩首王安石詩,敘述正確的選項是: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詠孟子〉)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當時黮闇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糟粕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區區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讀史〉) (A)「何妨舉世嫌迂闊」二句,顯示了王安石自比孟子,目空一切的自傲心理 (B)「遺編一讀想風標」之情懷、語意與「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大抵近似 (C)「行藏」一詞,意指進退出處,語出《論語‧述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D)〈讀史〉一詩,表達了王安石對史書記載及其論斷功過是否真切、允當的質疑 (E)二詩都流露出王安石的孤寂、無奈,也流露出自身理想、信念、行事、人格不被了解,缺少知音的感慨。                                〔95.學測〕

答案:(B)(C)(D)(E)

解析:(A)顯示王安石認同孟子為個人理念而遭世人批判的勇氣。

語譯:〈詠孟子〉:雖然孟子的魄魂早已逝去,難以招得,但從他的遺編我們仍能想見他的理想以及風範。即使全世界的人嫌我思想迂闊又有何妨?必定有如孟子這般的理想主義者可以安慰我寂寥不受他人認同的靈魂。

〈讀史〉:自古而來,取得功名的路一樣的辛苦,至於「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應對方式,又有何人可以託付呢?即使處身當代,記事評論常常昏闇失誤,更不用提後代的人各種失當的解說,使得史事更失去真貌。當前所傳的史書只是史事的糟粕,談不上粹美;史書最難表現的就是古人的精神,少少文字哪能道盡前聖的高潔賢德呢?恐怕只是讓他們空在紙上蒙塵,獨守千年的寂寞。

 

5.下列敘述,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作家氣質相關的選項是 (A)陶淵明閒靜少言,崇尚自然,其詩樸質無華,真淳恬淡 (B)韓愈耿介堅毅,敢於直諫,其散文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C)劉基博通經史,為明朝開國功臣,其散文筆致駿邁,意旨閎深 (D)蘇軾器度恢弘,樂觀曠達,其散文汪洋恣肆,豪放詞尤獨具一格 (E)王安石為北宋神宗時宰相,推行新法,其散文風格峭拔,結構謹嚴。                     〔96.學測〕

答案:(A)(B)(D)

解析:(C)(E)未寫到「作家氣質」,不符題幹要求。(A)作家氣質:「閑靜少言,崇尚自然。」作品風格:「其詩樸質無華,真淳恬淡。」(B)作家氣質:「耿介堅毅,敢於直諫。」作品風格:「其散文雄渾剛健,氣勢磅薄。」(C)作家學識:「博通經史。」作家經歷:「為明朝開國功臣。」作品風格:「其散文筆致駿邁,意旨閎深。」(D)作家氣質:「器度恢弘,樂觀曠達。」作品風格:「其散文汪洋恣肆,豪放詞尤獨具。」(E)作家經歷:「北宋 神宗時宰相,推行新法。」作品風格:「其散文風格峭拔,結構謹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chia2011 的頭像
    minchia2011

    佳想安善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