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課 桃花源記 陶淵明
一、寫作背景
陶淵明處東晉末年,時國家偏安南方,政治紊亂,繼之桓玄變亂,劉裕兵起。東晉國內共經歷十一次戰亂,都是因爭權奪利而發生,目睹政治紊亂、兵連禍結、民生凋敝,陶淵明無法依其理想改變現實,唯有以「歸隱」做為反抗。這種反抗,與他所憧憬的「世外樂園」生活結合在一起,〈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故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七:「桃源人要自與塵俗相去萬里,不必問其為仙為隱。靖節當晉衰亂時,超然有高舉之思,故作記以寓志,亦歸去來辭之意也。」
二、作者介紹
字號 |
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人 |
|
自稱 |
陶淵明生平未嘗有過喜怒神色,只是好飲,曾與子書以言其志,并為訓戒曰:「五六月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 羲皇上人 )。」 |
|
生平 |
1.陶淵明一生大致分為三期:二十九歲以前為家居讀書期;二十九至四十一歲為時官時隱時期;四十一至六十三歲為隱居不仕時期。 2.出身世家,重視廉潔: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陶逸,官至太守,外祖孟嘉,任征西大將軍。祖先與親戚,都胸懷廣闊、品格高尚,雖居高位,但能清貧自守。 3.少懷壯志,傾向想做一番事業,亦傾向清高自守,終不為五斗米折腰。 擬古詩云:「少時壯且厲(剛烈),撫劍獨行遊」 雜詩云:「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振起羽翼,幻想一舉千里)」 飲酒之十六:「少年罕人事 游好在六經(少年時很少交遊,專心鑽研六經)」 晉書‧隱逸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 4.從晉安帝義熙二年(西元406年)起隱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的這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逝後,其生前好友顏延年為其作誄文〈陶徵士誄〉。陶淵明有五子陶儼,陶俟,陶份,陶佚,陶佟。 |
|
思想 |
受( 儒、釋、道 )之影響,其能善守儒家律己嚴正負責之規範,而又不受虛偽禮法、破碎經義之拘束;在生活中能具老、莊清靜逍遙之自由精神,而不與當代頹廢荒唐之名士同流;思想行為中有佛家之慈悲空觀,而絕不迷信 |
|
文學 成就 |
詩 |
1.田園詩:在現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詩中,描寫農村景色和鄉居生活的作品,占有很大的分量。這類作品內容真實,感情深厚,形象明朗,善用白描手法,表現樸素的自然美。最為人們所傳誦:〈歸園田居〉、〈桃花源詩〉、〈飲酒詩〉這些篇章是有名的代表作。 2.詠懷、詠史詩:陶淵明的詠懷、詠史詩有:〈雜詩〉、〈詠貧士〉、〈詠荊軻〉、〈讀山海經〉等。詠懷詩的作品表現孤獨、悲憤的心境。 讀陶淵明的田園詩,我們會覺得他內心很平靜、很達觀,再讀他的詠懷詩或詠史詩,才知道達觀與平靜,只是一種表面的或暫時的現象,悲愴才是他的真實內心。陶詩中還常常帶著一種理趣,這種理趣往往與景物、情感結合在一起,且絕無說教氣。 |
文學 成就 |
文 |
1.其文思想感情真實,文筆樸素簡潔,風格清新雋永。五柳先生傳是陶淵明自身形象的鮮明寫照,桃花源記則是他心目中理想社會的描繪。 2.辭賦現存三篇,〈歸去來辭并序〉描寫辭官歸田之喜悅及對田園生活之熱愛,表現高潔之志趣。宋‧歐陽脩曾云:「晉無文章,唯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 |
辭 賦 散 文 |
1.除詩歌外,《靖節先生集》所收的辭賦、散文有不少優秀作品,如〈歸去來辭〉、〈閒情賦〉、〈桃花源詩〉并記、〈五柳先生傳〉等,同他的詩篇一樣,表達他的思想感情、生活態度和高尚品質。 2.著名的〈歸去來辭〉,作於歸隱之初,文中對田園生活無限嚮往,凸顯他不願同流合汙的志趣。文中充滿詩意,全無半點斧鑿痕,具有很深的感染力,曾被宋代作家( 歐陽脩 )推為晉代最好的文學作品。 |
|
後世 評價 |
1.陶淵明的詩文在南朝並不受重視。劉勰文心雕龍隻字未提到他,鍾嶸‧詩品也只將他列在( 中品 )。 2.直至( 昭明太子蕭統 )編定了陶淵明集八卷,並親自寫序,作傳。 3.( 唐代 ),陶淵明才廣泛受到重視,如李白、杜甫等大詩人,都曾推崇他的人品、氣節和詩文。王維、孟浩然等人都模倣他的詩風,開創了唐代自然詩派。( 北宋 )以後,陶淵明的地位愈高,他卓越的人品和超凡的詩品,薰染了許多文人的精神和靈魂,影響極為深遠。 4.鍾嶸‧詩品:「文體省淨,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並推許他為「( 古今隱逸 )詩人之宗」 5.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推崇備至:「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 6.白居易:「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7.蘇軾:「淵明詩初視若散緩,熟視之有奇趣」(冷齋夜話引) 蘇軾:「 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作109篇和陶詩,可見陶淵明對蘇東坡影響之深 8.沈德潛:「陶詩胸次浩然,王右丞(王維)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閒遠,儲太祝(儲光義)有其樸實,韋左司(應物)有其沖和,柳儀曹(柳宗元)有其峻潔;皆學焉而得性之所近。」(說詩晬語) 9.王國維認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無我之境」的代表 10.黃庭堅讚美陶淵明有「不煩繩削而自合」的藝術境界,已達爐火純青的境地。 11.後世譽陶淵明為( 田園詩人 )之祖:田園詩反映田園生活為主要內容,陶淵明是其創始者,歸園田居、桃花源詩、飲酒為代表作。 |
三、國學常識
(一)〈桃花源記〉與〈桃花源詩〉之比較
|
桃花源記 |
桃花源詩 |
相 同 處 |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 |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
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
|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 |
|
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
往跡浸復湮,來逕遂蕪廢 |
|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 |
|
相 異 處 |
以客觀( 敘述故事 )為主 |
偏重介紹桃花源的( 社會性 )和特點 |
虛寫作者( 憧憬 )的境界 |
自訴( 懷抱 ) |
|
先寫境景,後寫避世之因 |
先寫避世之因,後寫境景 |
|
客觀敘述,虛構情節而有所( 寄託 ) |
抒發主觀的體會和感想, 直接表達對( 淳樸社會 )的嚮往 |
(二)序跋類文體
內容 |
用以說明著作的旨趣及經過的文章 |
|||||
異稱 |
1.序:( 敘 )、緒、( 說 )、( 引 ) 2.跋:( 後序 )、書後、後足、讀、跋尾 |
|||||
序跋 |
例 作 |
作 者 |
內 容 |
篇 位 |
||
書
序 |
自 序 |
史記‧太史公自序 |
司馬遷 |
陳述修撰史記之由 |
後 |
|
說文解字敘 |
許 慎 |
陳述修撰說文解字之由 |
後 |
|||
逸民列傳序 |
范 曄 |
陳述修撰逸民列傳之由 |
後 |
|||
他 序 |
金石錄後序 |
李清照 |
透過早年搜集金石書畫回憶,抒發夫妻恩愛之情 |
後 |
||
詩 序 |
桃花源記 |
陶淵明 |
為桃花源詩前序 |
前 |
||
琵琶行前序 |
白居易 |
為琵琶行之本事 |
前 |
|||
正氣歌前序 |
文天祥 |
說明正氣歌詩創作緣由 |
前 |
|||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
李 白 |
為家人兄弟賦詩作樂而寫 |
詩集序 |
|||
古人在親朋師友離別之際,設宴餞別,飲酒賦詩,詩成集結成冊,由在場某人為之序,如蘭亭集序,作者( 王羲之 );滕王閣序,作者( 王勃 ) |
||||||
其他 |
1.唐文學家劉禹錫父親名緒,與序同音,劉禹錫避諱,將序寫作「引」 2.蘇洵父親名「序」,蘇洵為避諱,也改序為「引」 |
|||||
(三)文壇領袖略說
古文家之祖 |
司馬遷 |
北宋文壇領袖 |
歐陽脩 |
田園詩人之祖 |
陶淵明 |
豪放派詞風之祖 |
蘇 軾 |
隱逸詩人之宗 |
陶淵明 |
樸學之導師 |
顧炎武 |
山水詩人之祖 |
謝靈運 |
清代古文大家 |
方 苞 |
新樂府運動 |
白居易 |
辭賦之祖 |
屈 原 |
寫實詩先聲 |
杜 甫 |
駢文初祖、漢賦先聲 |
李 斯 |
(四)山水田園作品流變
|
山 水 |
田 園 |
先秦 |
( 屈原 )‧涉江、悲回風 |
詩經‧豳風‧七月 |
六朝 |
詩:( 謝靈運、謝朓 ) 文:( 酈道元 )‧水經注 |
陶淵明 |
初唐 |
王績 |
|
盛唐 |
王維、孟浩然 |
|
中唐 |
詩:( 劉長卿 )、( 韋應物 ) 文:柳宗元‧( 永州八記 ) |
|
北宋 |
蘇軾 |
|
南宋 |
( 范成大 )‧四時田家雜興 |
(五)詩派的創始
1.( 陶淵明 ):田園詩人之宗、隱逸詩人之宗。
2.( 謝靈運 ):開創山水詩派。
3.( 白居易 )、( 元 稹 ):新樂府運動的提倡者。
4.( 班固•詠史詩 ):五言詩正式成立。
5.( 曹丕•燕歌行 ):七言詩正式形成。
6.( 宋之問 )、( 沈佺期 ):完成五言律詩之格律。
7.( 杜審言 ):完成七言律詩之格律。
8.( 杜 甫 ):寫實詩先聲。
四、課文深究
虛實 相襯 疑幻 疑真 |
真 實 |
時間:晉太元 地點:武陵 人物:南陽劉子驥 風俗:現實生活經驗
|
1.若有若無,亦真亦假,虛中有實,實中有虛,以撲朔迷離的境界增強作品的藝術魅力,桃花源出自作者虛構,但卻以記實的方式寫成。 2.文章一開始點明時間、地點、人物,好像實有其事;但是「太元中」,這個「中」字用得很巧妙,不明確地說出是哪一年,使得故事具有傳說的性質。 3.漁人在歸途中雖然「處處誌之」,但是等到再訪時,終究「遂迷不復得路」,這便是暗示著桃花源並不存在。然而作者並沒有就此收筆,而是用劉子驥計劃探訪「未果」作結。這樣寫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增強作品的藝術魅力。 |
虛 構 |
桃花源 |
||
寓意 深遠 |
1.〈桃花源記〉殊非記實之文,陶淵明只是從現實背景中有所取材,並加入個人的理想,方成此千古名篇。〈桃花源記〉中的精神意境,應當是以老子的「小國寡民」為骨架,並以陶淵明一再神遊的上古之世為血肉的。 2.陶淵明藉著桃花源來寄託他的理想,希望建造一個沒有禍亂、沒有壓迫,人民相處和諧、生活豐足的社會。 3.映襯:寫風景之美是為了襯托人情之美,寫桃花源生活的美好,是反襯外界社會的醜惡。 4.陶淵明〈勸農詩〉云:「悠悠上古,厥初民生。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或許「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才是桃花源記的精神意境最適切的註腳。 |
||
借古 諷今 |
作者藉人民不滿秦始皇暴政這一歷史事實,來抒發對當時政治的不滿,並由此產生對理想境界的熱烈追求 |
||
結構 嚴謹 敘述 分明 |
全文以漁人進入桃花源為線索,按照時間的順序逐漸鋪展。 1.順敘法:從第一段的「晉太元中」,到第二段的「停數日」,以及第三段的「後遂無問津者」,文章條理井然。 2.倒敘法:作者透過桃花源裡的人物,自言來桃花源的時間:「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3.插敘法: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寫出桃花源裡的人,不受政治干涉的自由與逍遙。 |
||
空間 設計 巧妙 |
空間設計巧妙:寫由洞內至洞外的過程是:「狹口→僅通人小徑→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各戶人家」,即從狹隘幽徑的通道,而到「豁然開朗」的寬闊景象,使人心胸一快的空間處理效果,給人無限的遐思,嚮往那自在祥和的天地 |
||
語言 質樸 自然 ,以 白描 見長 |
善用白描手法: 蘇軾說他的作品「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就是說他善於用樸素、清淡的外表來表現豐富的內容。例句—第一段寫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描繪出一幅迷人具詩意的暮春桃林圖 |
||
語言簡練: 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寫到男女老幼的衣著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層層深入,次序井然,無一贅字 |
|||
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語句後世多所沿用: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怡然自樂」、「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不足為外人道也」等等 |
|||
桃花 源記 的 主題 |
自唐朝以來,對陶淵明桃花源記的主題有三種說法:即( 神仙說 )、( 寓意說 )、( 記實說 )。而神仙之說源於唐人崇奉道教,直視桃花源為仙源,而此說之無稽,固不值一辯。陶淵明〈連雨獨飲詩〉云:「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世間有松喬,於今定何間?」陶淵明認為自古以來,生必有死,因此不信世間有赤松子、王子喬一類不死的神仙,其詩文中言之鑿鑿,豈待辯說? |
五、形音義比較
|
字形 |
字 義 |
詞 例 |
1. |
尋 |
不久 |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
尋找 |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
||
「尋」聲闇問彈者誰(白居易‧琵琶行) |
|||
古制八尺 |
室廣八尺,深可四「尋」(文天祥‧正氣歌并序) |
||
平常 |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劉禹錫‧烏衣巷) |
||
繼 |
銍艾相「尋」於其上(蘇軾‧稼說送張琥) |
||
順著 |
「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
||
探究、探索 |
「尋」君去就之際,非有他故(丘遲‧與陳伯之書) |
||
2. |
聞 |
知道 |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
|||
聲譽 |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 |
||
3. |
食 |
飯 |
設酒、殺雞、作「食」 |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論語‧述而) |
|||
一簞「食」,一瓢飲(論語‧雍也) |
|||
耕種 |
擇不「食」之地而葬我焉(禮記‧檀弓上) |
||
4. |
向 |
以前 |
便扶「向」路,處處誌之 |
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 |
|||
趨向、指向 |
吾志所「向」,一往無前(孫文‧心理建設自序) |
||
面對 |
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第五冊‧李斯‧諫逐客書) |
||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李白‧長干行) |
|||
崇尚 |
常人貴遠賤近,「向」聲背實(第四冊‧曹丕‧典論‧論文) |
||
嚮慕 |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
||
若、假使 |
「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第五冊‧黃宗羲‧原君) |
||
接近 |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李商隱‧登樂遊原) |
||
5. |
乃 |
就 |
見漁人,「乃」大驚 |
竟然 |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
||
6. |
舍 |
離開、推開 〔ㄕㄜˇ〕 |
便「舍」船,從口入 |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論語‧先進) |
|||
放棄、不要 〔ㄕㄜˇ〕 |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 |
||
止息〔ㄕㄜˇ〕 |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
||
房屋〔ㄕㄜˋ〕 |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
||
渭城朝雨浥清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渭城曲) |
|||
謙稱自己晚輩 〔ㄕㄜˋ〕 |
月夜憶「舍」弟(杜甫‧月夜憶舍弟) |
||
三十里〔ㄕㄜˋ〕 |
東西一「舍」,南北百里(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築屋〔ㄕㄜˋ〕 |
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
||
7. |
要 |
邀請〔ㄧㄠ〕 |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
腰〔ㄧㄠ〕 |
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禮記‧檀弓下) |
||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墨子‧兼愛) |
|||
求,希求〔ㄧㄠ〕 |
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孟子‧公孫丑上) |
||
要挾〔ㄧㄠ〕 |
今天下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蘇軾‧教戰守策) |
||
期約,約定 〔ㄧㄠ〕 |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論語‧憲問) |
||
重要〔ㄧㄠˋ〕 |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顧炎武‧廉恥) |
||
險要 |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
||
需要 |
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時也(呂氏春秋‧察今) |
||
總之 |
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蘇軾‧教戰守策) |
||
8. |
如 |
似 |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
或者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論語‧先進) |
||
9. |
豁 |
開闊 |
「豁」然開朗 |
免除 |
外交「豁」免權 |
||
落而生缺隙 〔ㄏㄨㄛ〕 |
頭童齒「豁」,竟死何裨(韓愈‧進學解) |
||
10. |
扶 |
沿著 |
便「扶」向路 |
扶持、扶助 |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第六冊‧荀子‧勸學) |
||
11. |
延 |
邀請 |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引入、迎接 |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
||
延長 |
「延」年益壽 |
||
|
|
|
|
12. |
英 |
花 |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
精華 |
沉浸醲郁,含「英」咀華(韓愈‧進學解) |
||
優秀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盡心上) |
||
13. |
津 |
渡口 |
後遂無問「津」者 |
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論語‧微子) |
|||
口水、唾液 |
望梅生「津」、「津」津有味 |
||
14. |
屬 |
類〔ㄕㄨˇ〕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小蟲之「屬」,以為雕琢(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 |
|||
隸屬〔ㄕㄨˇ〕 |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白居易‧琵琶行) |
||
輩、徒〔ㄕㄨˇ〕 |
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
||
親屬、部屬 〔ㄕㄨˇ〕 |
重以天「屬」之乖,人事之湮鬱(汪中‧先母鄒孺人靈表) |
||
請託〔ㄓㄨˇ〕 |
「屬」予作文以記之(范仲淹‧岳陽樓記) |
||
連續〔ㄓㄨˇ〕 |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酈道元‧水經江水注) |
||
猶「勸請」 〔ㄓㄨˇ〕 |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
||
連綴文辭 〔ㄓㄨˇ〕 |
武仲以能「屬」文為蘭臺令史(第四冊‧曹丕‧典論‧論文) |
||
15. |
道 |
說、言、論 〔ㄉㄠˋ〕 |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相迎不「道」遠,直至長風沙(李白‧長干行) |
|||
道理〔ㄉㄠˋ〕 |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
||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
|||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韓愈‧師說) |
|||
技藝〔ㄉㄠˋ〕 |
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論語‧子張) |
||
由〔ㄉㄠˋ〕 |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
||
治理〔ㄉㄠˋ〕 |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論語‧學而) |
||
事物的原理、規律〔ㄉㄠˋ〕 |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第六冊‧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 |
||
指「佛理」 〔ㄉㄠˋ〕 |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王維‧終南別業) |
||
道義風範 〔ㄉㄠˋ〕 |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文天祥‧正氣歌) |
||
理想、抱負 〔ㄉㄠˋ〕 |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 |
||
法制〔ㄉㄠˋ〕 |
於是廢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第六冊‧賈誼‧過秦論) |
||
禮樂〔ㄉㄠˋ〕 |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論語‧陽貨) |
||
引導、教導、開導〔ㄉㄠˇ〕 |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論語‧為政) |
||
16. |
緣 |
沿著、循著 |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
原因 |
不知「緣」起,就不知如何滅「緣」(第四冊‧鍾怡雯‧垂釣睡眠) |
||
器物的邊沿 |
屏「緣」蝶留粉,窗油蜂印黃(李商隱‧贈子直花下) |
||
人與人或事物間遇合的機會 |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杜甫‧清明) |
||
攀爬 |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 |
||
因為、由於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 |
||
17. |
率 |
率領、帶領 〔ㄕㄨㄞˋ〕 |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此「率」獸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 |
|||
皆、都是 〔ㄕㄨㄞˋ〕 |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蘇洵‧六國論) |
||
遵循〔ㄕㄨㄞˋ〕 |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 |
||
莽撞輕率,不加思索〔ㄕㄨㄞˋ〕 |
子路「率」爾而對曰(論語‧先進) |
||
大抵、大都 〔ㄕㄨㄞˋ〕 |
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韓愈‧進學解) |
||
準則〔ㄌㄩˋ〕 |
得書畫彝鼎,亦摩玩書卷,指摘庛病,夜盡一燭為「率」(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
||
18. |
之 |
的,助詞 |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
古「之」學者必有師(韓愈‧師說) |
|||
往、適、赴 |
驅而「之」薛(第四冊‧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
||
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論語‧子路) |
|||
猶「諸」,之於 |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 |
|||
語中助詞,無義 |
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顧炎武‧廉恥) |
||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
|||
是、此,指稱詞 |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經‧蓼莪) |
||
他、它,指稱詞 |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韓愈‧師說) |
||
屬予作文以記「之」(范仲淹‧岳陽樓記) |
|||
19. |
果 |
成、實現 |
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
果敢、果決 |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
||
能夠 |
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來(韓愈‧祭十二郎文) |
||
苟、如果 |
天下「果」未能去兵(蘇軾‧教戰守策) |
||
果然 |
及戍,「果」以富得罪出亡(司馬光‧訓儉示康) |
||
究竟、到底 |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蘇軾‧教戰守策) |
||
20. |
儼 然 |
整齊貌 |
屋舍「儼然」 |
端莊貌 |
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論語‧子張) |
||
宛然,好像真的 |
是那處曾相見,相看「儼然」(牡丹亭‧驚夢) |
六、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
字 音 |
詞 例 |
召 |
ㄉㄧㄠ |
狗尾續貂〔比喻任官太濫,或事物以壞續好,前後不相稱〕 |
ㄊㄧㄠˊ |
垂髫〔古時童子不束髮,故稱童子為「垂髫」〕、葦苕繫巢〔將鳥巢築在蘆葦上〕、千里迢迢〔形容路途遙遠〕 |
|
ㄓㄠ |
昭然若揭〔本指如同高舉著日月般的明白清楚。後多指真相完全顯露無遺〕 |
|
ㄓㄠˋ |
徵召〔徵求召集〕、炤炤〔光明的樣子〕 |
|
ㄕㄠˊ |
聞韶忘味〔用以比喻對某種事物熱愛到入迷的境界〕 |
|
ㄕㄠˋ |
克紹箕裘〔比喻能繼承父業〕、年高德劭〔年紀大而有德望〕 |
|
ㄧㄠˊ |
乘「軺」建節〔輕便的小車〕 |
|
宛 |
ㄨㄢ |
剜肉補瘡〔比喻用有害的方法濟急,而不顧後果〕、蜿蜒〔曲折延伸的樣子〕 |
ㄨㄢˇ |
婉約〔婉轉含蓄〕、音容宛在〔人的聲音與容貌彷若在眼前,多用於對死者的弔唁之詞〕 |
|
ㄨㄢˋ |
惋惜〔嘆惜、痛惜〕、手腕〔手段、本事〕 |
七、修辭舉隅──鑲嵌
定義 |
在詞語中,故意插入數目字、虛字、特定字、同義字或異義字,來拉長文句的修辭法,是為「鑲嵌」。鑲嵌格的目的,在使詞語音節拉長,讓文氣舒緩鄭重,以引讀者聽者更多的注意 |
類別 |
說 明 / 例 句 |
鑲字 |
*用無關緊要的虛字或數目字,插在有實際意義的字詞之間,藉以拉長詞語的修辭方法叫「鑲字」。 1.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2.引一千餘軍馬,盡是七長八短漢,四山五嶽人。(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二回) |
嵌字 |
*故意用特定的字詞來嵌入語句中的,叫做「嵌字」。 1.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2.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古樂府採蓮曲) |
增字 |
*增字是同義字的重複。目的在拉長音節,使語氣更為完足,語意更加充實。 1.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出師表) 2.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庂徑,臨清流也。(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
配字 |
*在語句中,用一個平列而異義的字作陪櫬,僅取其聲以舒緩語氣,而不取其義,稱為「配字」。如果從文法上來看,「配字」即為「偏義複詞」。 1.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陶淵明‧桃花源記) 按:另有一說將「遠近」解釋為「路程的距離」,非偏義複詞 2.去來江口守空船,遶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與桃花相關成語
投桃報李 |
彼此之間的良性贈答 |
夭桃穠李 |
讚美女子美貌或賀女子出嫁之題辭 |
桃灼呈祥 |
祝人家女子出嫁時所用的題辭 |
李代桃僵 |
比喻代人受罪 |
命帶桃花 |
異性緣極佳 |
面如桃花 |
形容臉像桃花一樣紅豔美麗 |
桃腮杏臉 |
形容女子貌美 |
桃李不言 |
比喻為人真誠篤實,自然能感召他人 |
桃李之教 |
老師的教誨 |
人面桃花 |
比喻男子思念的意中人或與意中人無緣再相見 |
桃之夭夭 |
形容桃樹的花葉茂盛美麗。後因「桃」與「逃」諧音,故用以比喻逃跑 |
二桃殺三士 |
比喻運用計謀殺人。春秋時,齊相晏嬰向景公獻計以二桃賜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令其論功領賞,欲其自相殘殺以除後患。三人因此而自殺 |
九、延伸學習
(一)陶淵明的作品選
歸去來辭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罇。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主旨:重於描寫退隱後的生活,陶淵明的恬澹胸襟、曠達心志自然流露。
語譯: 歸去吧!田園快要荒廢了,為什麼還不回去呢?自己既然知道做官將使心靈受形體奴役,為什麼還要獨自感到失意和悲傷?覺悟到過去的已經不能挽回,知道未來的還可以補救。其實是走入迷途應該還不算很遠,覺察到現在是對的,從前是錯了。
船搖晃地輕快前進,風飄飄地吹拂衣裳。問行人前面的路程,只恨清晨的光線怎麼這麼的微弱。看到家門,邊歡喜邊奔跑。僮僕出來歡迎,孩子們等候在門口。園中小路快要荒廢了,松菊卻還生長著。攜著孩子走進屋裡,好酒早已裝滿了酒樽。舉起酒杯自斟自飲,看著院子裡的樹木,露出愉快的神色。靠著南窗來寄託孤傲的心情,深覺這狹小的屋子也易於使人安樂。每天到園子裡散散步,也有一番樂趣;門雖有卻常常關著。拄著枴杖隨處遊息,時常抬頭向遠處眺望。白雲無心浮出山谷,鳥兒飛倦了也知道回巢。陽光漸漸暗淡快要落山;我撫著孤松,徘徊著不忍離開。
歸去吧!從此同外界斷絕一切交遊。世俗既然與我合不來,我還出去尋求什麼呢?倒不如愉快地聽聽親戚們的知心話,或者彈琴讀書來排解憂愁。農民告訴我春天來了,就要到西邊的田間去耕種。或者乘篷車,或者划著小船,去探求幽深曲折的山谷,又經過崎嶇的山丘。樹木蓬勃地生長,泉水潺潺地開始流動。羨慕萬物能適應時節生長,感慨我的一生將要結束。
算了吧!寄身在天地間又有多久呢?何不隨著自己的心意決定行止?為什麼遑遑不安想到哪兒去呢?富貴不是我的願望,神仙世界也不可期待。只盼在好日子獨自出遊,或者把枴杖立在地上去除草培苗;或者登上東邊的高地放聲長嘯,或者面對清澈的水流吟詩。姑且順著自然的變化過完這一生吧!快樂地順從天命還懷疑什麼呢?
責子詩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念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主旨:子女成才與否,往往非父母所能為力,因而教才之責務盡,成材與否則只能聽天命,淵明此篇可見其曠達。
語譯:我的年紀衰老,白髮已經布散兩鬢,肌膚不再緊實。雖然有五個男兒,但沒一個喜愛讀書:阿舒已經十六歲了,他的懶惰無人可及;阿宣將十五,也不愛文學;雍兒與端兒已經十三歲,不認識六及七這麼簡單的字;通兒快要九歲,每天只想著要吃梨、要吃栗。天命如果給我的就是這種後代,那麼我只能藉酒解愁了。
乞食詩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我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主旨:淵明生活貧苦,致仕務農後,常因旱水不調而致青黃不接。他人以為恥辱的行乞,任真自得的淵明不以為諱。而感知對方無鄙夷的餽贈,以冥報回報,更可見其乃性情中人。
語譯:飢餓趕著我外出乞食,但是不知能往何處去;走著走著不知不覺走到這個鄉里,叩門之後,完全不知如何啟齒。主人明白我的意圖,送我一些東西不讓我白跑,跟他談笑一整天,每敬我一杯我都開懷而飲;這麼心相知的喜悅讓我開心,談話結束後我寫了這首詩,你對我的恩情有如漂母對韓信一般,令我感動不已,只可惜我沒有韓信那麼好的才華,即使心存感謝也不知如何回報,只能未來以冥報回饋。
歸園田居之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園,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語譯:從少時就沒有適合世俗的情趣,生來便熱愛淳樸的大自然。一時不慎落入塵世的仕途之中,不自由地過了十三年。籠中的鳥眷戀著原來自由飛翔的樹林,養於池中的魚思歸牠原來生活的潭淵。我在南野邊際開闢荒地,安於拙己地歸鄉種田。我的故居只有十數畝地,草屋八、九間,後園有榆樹、柳樹成蔭而生,廳堂有桃樹、李樹羅列於前。清晨、傍晚只見得農村朦朧的景象,以及農家傍晚縷縷炊煙裊裊升起。家犬在深巷中吠叫,雞隻在桑樹顛鳴啼。戶庭中沒有什麼塵俗的雜事,靜室內有著令人喜樂的閒情。長久在樊籠中生活的我,終於能夠再次返回自然。
雜詩其一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語譯:人生在世飄忽無定,就像路上的塵土一樣四處飄蕩。各人的命運隨風四處飄泊,無常至極。一旦誕生,彼此就應該是兄弟,何必非要同胞骨肉才能彼此相親?歡樂的時候應該盡情去歡樂,還應邀請鄰居一同暢飲。人的壯年一旦過去就不會重來,一天過去也不會再回復早晨,所以要趁著年富力強時奮勉努力,歲月流逝從來不會等待人。
雜詩其五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前塗當幾許?未知止泊處。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語譯:回想我在年輕的時候,縱使沒有值得高興的事,心情也會常感欣悅,有超越四海的遠大志向,就像鳥兒展翅一樣,想要高飛遠舉。慢慢地年華老去,這種心情也就逐漸消失了,甚至連遇到歡欣的事也快樂不起來,而且凡事多所擔憂顧慮;精力逐漸衰退,自覺一天不如一天。就像莊子所說藏舟於壑一樣,人生在世,不過占得片刻時光而已,即使把我牽繫住也無法挽留。不知我後面還有多少日子好過?也不知將來的歸宿會在哪裡?古人昭示我們要愛惜寸陰,想到這裡,真使我對自己的虛度時日感到無比惶恐。
(二)與桃花源記相關作品
桃花源詩 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
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
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製。
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
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于何勞智慧!
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
借問游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語譯:秦始皇暴虐,擾亂了天下正常的秩序,賢能的人避開了禍亂的世界。在黃、綺等四賢到商山避秦的時候,桃花源的先人也離開了秦始皇統治的社會;這些人的蹤跡逐漸湮沒,來桃花源的路徑也荒廢了。大家互相致力耕種,太陽下山便回家休息。桑竹茂盛成蔭;五穀隨著時令種植。春天養蠶便收成蠶絲;秋天莊稼成熟收穫,不用繳交王稅。荒路被草木掩蔽,阻礙與外界的交往,只有村裡的雞狗互相鳴吠著。祭祀還用古代的儀式,衣裳沒有新製的式樣。兒童縱情地歌唱,老人高高興興地到處遊玩。從草盛知道是和暖的春天,樹木的凋謝知道是風急的冬天。雖然沒有歲時的記載,但四季自成一年。生活過得欣喜快樂,哪裡用得著智慧!桃花源中人的奇異蹤跡隱蔽了五百年,突然有一天顯露出這種仙境。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與澆薄的世俗既然不同,所以仙境出現之後立即重新深深地隱蔽起來。試問世俗之士,怎能測知世外桃源的事情?我要乘著清風,高飛去找尋與我志意相合的人。
桃源行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去津。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游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語譯:為愛春天的山景,漁人沿溪流悠悠地盪舟。灼灼的桃花開遍兩岸,掩蔽了方才離去的渡口。一路貪看紅花,不覺越走越遠,來到青溪盡頭已不見人煙。進入幽曲的山口他躡足潛行,山開處視野空曠,很快到了一片平原。遠方高大的樹木攢聚雲間,近處千百戶人家遍栽著繁花修竹。漁人通報姓名講述了漢朝的事情,這裡的居民還穿著與秦代沒什麼不同的衣服。他們一同住在武陵源,建立起這世外的田園。夜晚,明月在松間高照,庭戶是多麼幽靜。清早,一輪紅日升上雲空,雞犬就爭相喧鳴。驚怪來了世俗的客人,居民們聚攏在一起。爭著邀漁人回家,仔細探問各自的鄉邑。黎明時他們清掃巷中的落花,黃昏時漁樵的人們從水路返回閭里。當初他們避難離開了人間,在這兒成了神仙就不再回去。有誰知山峽裡竟別有天地,世人遙望只看見雲霧繚繞著深山。漁人不懂得仙境的難遇,他凡心未斷還思念自己的家園。出了山洞和桃花源隔著山山水水,總想有一天會離開家再到這裡長期遊玩。滿以為舊地重訪絕不會迷路,哪知道如今峰壑已變化萬端。當初只記得走進了深山,順著青溪就到那入雲的山林。如今春雨霏霏,春水盈盈,桃花已開遍。桃源仙境再不知到何處去找尋!
桃花谿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谿何處邊。
主旨:暗用陶淵明的典故,藉以描繪桃花溪一帶的秀麗景色,並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
語譯:隔著山野繚繞的雲煙,我站在石磯的西側,詢問搖盪而來的漁船。桃花整日隨溪水漂流而去,桃源仙洞究竟在溪流的哪邊?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宮中鹿為馬,秦人半死長城下。避世不獨商山翁,亦有桃源種桃者。
此來種桃經幾春,採花食實枝為薪。兒孫生長與世隔,雖有父子無君臣。
漁郎漾舟迷遠近,花間相見驚相問。世上哪知古有秦,山中豈料今為晉?
聞道長安吹戰塵,春風回首一沾巾。重華一去寧復得,天下紛紛經幾秦?
主旨:以陶淵明虛構的理想境界,表達出對亂世的不滿及對太平盛世的嚮往。
語譯:咸陽城望夷宮裡,趙高正在弄權,秦朝百姓大半死在長城之下;避世而去的不只商山四皓,也有在桃源種桃花的百姓。他們在這兒種桃已經歷數載,採花食果以桃枝為薪柴;兒孫在與世相隔的環境中成長,只知父子倫常不懂君臣階級。直到漁郎因為迷路划舟前來,在桃花叢中相見,才吃驚問起;世上多數人早已不知古代秦朝,山中的人又怎能料知當代為晉呢?聽說長安戰火再掀,即使在春季此時,再度想起戰爭殘酷的情況,也讓人熱淚淌落;世上只有虞舜時代得以太平,當舜的世代一旦逝去,豈能再次獲得?天下紛亂至今,不知經歷了多少暴秦般的統治?
(三)陶淵明集序 蕭統
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傍流,干青雲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加以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隆汙,孰能如此者乎?余愛嗜其文,不能釋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時,故加搜求,粗為區目。
語譯:有人以陶淵明的作品,篇篇有酒提出質疑,就我認為,他的主旨不在於酒,只是以酒為寄託而已。他的文章獨特,辭采精妙,結構起伏,主題顯明,在同一時代便已超越其他人,明爽的詩文更是沒有人可以與之抗衡。他的作品就像一練清波潺潺而流,也像青雲般直上天際。談論時事的作品,明確可想,抒寫懷抱的作品壯闊而真誠,他高潔的志向從未改變,他安貧的節操能居窮守苦,從不認為親自耕種是羞恥,也不認為沒有財富是憂患,如果不是大賢篤志的人,怎麼做到不與世浮沉的地步呢?我格外喜愛他的文章,讀來不忍釋手,傾慕他的品德,以不能與之同時而心生忿恨,所以特別搜集他的作品,簡略地區分出類目。
(四)與陶淵明有關的詩詞對聯
1.南陽少,北窗老,兩臥千秋同矯矯。南陽慶遭逢,北窗終潦倒。
2.鄙棄五斗米╱快意三徑荒。
3.當年有個陶淵明,不惜命只貪酒。骨硬不能深折腰,棄官歸來空兩手。甕中無米琴無絃,老妻嬌兒赤腳走。先生高吟自嘲諷,笑指門前五株柳,看他風裡儘低昂,這腰肢我沒有。(胡適‧陶淵明和他的五柳)
4.五斗徒勞謾折腰,三年兩鬢為誰焦。今朝官滿重歸去,還挈來時舊酒瓢。(廖凝‧彭澤解印)
5.英傑那堪屈下僚,便栽門柳事蕭條。鳳凰不共雞爭食,莫怪先生懶折腰。(胡曾‧彭澤)
6.陶謝文章造化侔,篇成能使鬼神愁。君看夏木扶疏句,還許詩家更道不?(宋‧陸游)
7.雲浮鳥倦早懷田,鄉里兒來巧作緣,仕宦中朝如酒醉,英雄末路以詩傳。五株柳樹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晉前。只有東坡閒不過,加餐遍和義熙年。(清‧舒位)
8.玉潔冰清樸且真,依桃擁柳得長春。歸耕喜作田園賦,入俗方成不朽身。(田工‧陶淵明塑像)
9.吾重陶淵明,達生知止足。怡情在樽酒,此外無所欲。彭澤非我榮,折腰信為辱。歸來北窗下,復採東籬菊。(吳筠‧陶徵君)
10.宅邊雖有五柳樹,歸去已荒三徑園。平生胸中羞五斗,偶爾城市羨華軒。盈樽濁酒自可漉,得趣古琴那用絃。欲知耿耿忠憤意,甲子斷自永初年。(喻良能‧題淵明祠堂)
11.一寸歸心酒得之,門前官道是危機。道傍也有人歸去,不似先生真箇歸。(釋道燦‧和淵明詩)
12.我愛陶彭澤,解言歸去來。醉眠猶遣客,卻使世人猜。我愛陶彭澤,不求弦上聲。琴中如有趣,曾遣幾人聽?(呂本中‧讀陶元亮傳)
13.那老子彭澤縣懶坐衙,倦將文卷押,數十日不上馬,柴門掩上咱,籬下看黃花,愛的是青山綠水,見一個白衣人來報,來報五柳莊幽靜煞。(佚名‧紅錦袍)
14.這一碗酒/且讓我敬一敬/醉去了的陶淵明/醉夢中的世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去逢迎諂媚/不拿生命浪費著/去追逐空名/這無根柢的人生/這飄飛在陌上的塵土/朋友/落地即為兄弟/你隨我喝一口酒/只要一口/便可以忘了車馬聲喧/只要一口/便忘了這戰爭的世代/只要一口/便可以看見/欣欣的榮木/涓涓的水流(蔣勳‧酒歌)
(五)老子‧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語譯: 國土狹小人民稀少。即使擁有各種兵器,卻並不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移。雖然有船隻車輛,卻沒有必要去乘坐;雖然有鎧甲武器,卻沒有機會去陳列。使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況。
食物雖粗劣但人民吃得甜美;衣服雖破敝,但人民卻覺得漂亮;住所雖簡陋,但住得安適;習俗雖簡樸,但生活快樂。鄰國之間可以互相看得見,雞鳴狗吠的聲音可以互相聽得著,人民從生到死,互相不往來。
(六)現代文學
李花村 李家同
當時只記入山深,青溪幾曲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王維〈桃源行〉
孩子送來的時候,看上去還不太嚴重,可是當時我就感到有些不妙,根據我在竹東榮民醫院服務三十多年的經驗,這孩子可能得了川崎症,這種病只有小孩子會得,相當危險的。我告訴孩子父母,孩子必須住院,他們有點困惑,因為小孩子看上去精神還蠻好的,甚至不時做些胡鬧的舉動,不過他們很合作,一切聽我的安排。
我一方面請護理人員做了很多必要的檢查,一方面將其他幾位對川崎症有經驗的醫生都找來了,我們看了實驗室送來的報告,發現孩子果真得了川崎症,而且是高度危險的一種,可能活不過今晚了。
到了晚上十點鐘,距離孩子住院只有五個小時,孩子的情況急轉直下,到了十點半,孩子竟然昏迷不醒了,我只好將實情告訴了孩子的父母,他們第一次聽到川崎症,當我婉轉地告訴他們,孩子可能過不了今天晚上以後,孩子的媽媽立刻昏了過去,他的爸爸丟開了孩子,慌做一團地去救小孩的媽媽,全家陷入一片愁雲慘霧之中。也難怪,這個小孩好可愛,一副聰明相,只有六歲,是這對年輕夫婦唯一的孩子。
孩子的祖父也來了,已經七十五歲,身體健朗的很,他是全家最鎮靜的一位,不時安慰兒子和媳婦,他告訴我,孩子和他幾乎相依為命,因為爸爸媽媽都要上班,孩子和爺爺奶奶相處的時間很長。
孩子的祖父一再地說:「我已經七十五歲了,我可以走了,偏偏身體好好的,孩子這麼小,為什麼不能多活幾年?」
我行醫已經快四十年了,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我相信孩子存活的機會非常小,可是我仍安排他住進加護病房,孩子臉上罩上了氧氣罩,靜靜地躺著,我忽然跪下來作了一個非常誠懇的祈禱,我向上蒼說,我願意走,希望上蒼將孩子留下來。理由很簡單,我已六十五歲,這一輩子活得豐富而舒適,我已對人世沒什麼眷戀,可是孩子只有六歲,讓他活下去,好好地享受人生吧!
孩子的情況居然穩定了下來,但也沒有改善,清晨六時,接替我的王醫生來了,他看我一臉的倦容,勸我趕快回家睡覺。
我發動車子以後,忽然想到鄉下去透透氣,於是沿著路向五指山開去,這條路風景奇佳,清晨更美。
忽然我看到了一個往李花村的牌子,這條我已經走過了幾十次,從來不知道有叫李花村的地方,可是不久我又看到往李花村的牌子,大概二十分鐘以後,我發現一條往右轉的路,李花村到了,到李花村是不能開車進去的,只有一條可以步行或騎腳踏車的便道。
走了十分鐘,李花村的全景在我面前一覽無遺,李花村是一個山谷,山谷裡漫山遍野地種滿李花,現在正是二月,白色的李花像白雲一般地將整個山谷蓋了起來。
可是,李花村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卻不是白色的李花,而是李花村使我想起了四十年前臺灣的鄉下,這裡看不到一輛汽車,除了走路以外,只有騎腳踏車,我也注意到那些農舍裡冒出的炊煙,顯然大家都用柴火燒早飯,更使我感到有趣的是一家雜貨店,一大清晨,雜貨店就開門了,有人在買油,他帶了一只瓶子,店主用漏斗從一只大桶裡倒油給他,另一位客人要買兩塊豆腐乳,他帶了一只碗來,店主從一只缸裡小心翼翼地揀了兩塊豆腐乳,放在他的碗裡面。
我在街上漫無目的地亂逛,有一位中年人看到了我,他說:「張醫生早」,我問他怎麼知道我是張醫生,他指指我身上的名牌,我這才想起我沒脫下醫生的白袍子。
中年人說:「張醫生,看起來你似乎一晚沒有睡覺,要不要到我家去休息一下?」我累得不得了,就答應了。中年人的家也使我想起了四十年前的臺灣鄉下房子,他的媽媽問我要不要吃早飯,我當然答應,老太太在燒柴的爐子上熱了一鍋稀飯,煎了一只荷包蛋,還給我了一個熱饅頭,配上花生米和醬瓜,我吃得好舒服。
吃完早餐以後,我躺在竹床上睡著了,醒來,發現已經十二點,溫暖的陽光使我眼睛有點睜不開,看到李花村如此的安祥,如此的純樸,我實在很想留下來,可是又想起那得了川崎症的孩子,我看到了一支電話,就問那位又在廚房裡忙的老太太可不可以借用他們的電話打到竹東去,因為我關心竹東榮民醫院的一位病人,老太太告訴我這隻電話只能通到李花村,打不出去的,她說如果我記掛竹東的病人,就必須回去看。我謝謝老太太,請她轉告她的兒子,我要回去看我的病人了。沿著進來的路走出李花村,開車回到竹東榮民醫院,令我感到無限快樂的是,孩子活回來了,不但脫離了險境,過了三天以後,孩子就出院了。這真是奇蹟。
我呢?我一直想回李花村看看。可是卻再也找不到李花村了,我一共試了五次,每次都看不到往李花村的牌子,那條往右轉的路也不見了,在公路的右邊,只看到山和樹林。我根本不敢和任何人談起我的經驗,大家一定會認為我老糊塗了,竹東山裡哪有一個開滿了李花的地方?
這是半年前的事,昨天晚上我值班,急診室送來了一個小孩子,他爸爸騎機車載他,車子緊急煞車,孩子飛了出去,頭碰到地,沒有戴安全帽,其結果可想而知,他被送進醫院的時候,連耳朵裡都在不斷地流出血來,我們立刻將他送入手術室,打開了他的頭蓋骨,發現他腦子裡已經充血,我們不但要吸掉腦子裡的血,還要替他取出腦袋裡折斷的骨頭,如果他能活下去,我們要替他裝一塊人工不鏽鋼的骨頭。
手術完了,孩子的情況越來越危險,能恢復的機會幾乎小到零,可是我知道我如何可以救孩子的命,我跪下來向上蒼祈禱,「只要小孩子活下去,我可以走。這次我是真心的,不是亂開支票。如果孩子活了,我知道我該到哪裡去。」
清晨五點,一位護士興奮地把我叫進了加護病房,那個小孩子睜大眼睛,要喝楊桃汁。他也認得他的父母,他的爸爸抱著他大哭了起來,孩子有些不耐煩,用手推開爸爸,原來他手腳都能動了。
我們在早上八點,將孩子移出加護病房,孩子的爸爸拼命地謝我,他說他再也不敢騎機車載孩子了,又一再稱讚我醫術高明。我當然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我醫術再高明,也救不了這孩子的。
等到一切安置妥當以後,我回到了的辦公室,寫了一封信給院長,一封信給我的助理,將我的一件羽毛衣送給他,拜託他好好照顧窗口白色的非洲槿,同時勸他早日安定下來,找位賢妻良母型的女孩子結婚。
我上了車,向五指山開去,我知道,這次我一定會找到李花村。
果真,往李花村的牌子出現了。我將車子停好以後,輕快地走進了李花村,那位中年人又出現了,他說,「張醫生,歡迎你回來,這一次,你要留下來了吧?」我點點頭,這一次,我不會離開李花村了。
附記:
聯合報竹苗版的新聞:竹東榮民醫院的張醫生去世了,張醫生在竹東醫院行醫三十年,他的忽然去世,令大家傷感不已,因為張醫生生前喜愛小朋友,常常陪病童玩耍,每年耶誕節,他一定會扮耶誕老人來取悅醫院的病童;張醫生年輕時曾愛上一位女友,她因車禍去世,張醫生因而終生未婚。由於他沒有子女,他將遺產送給了竹東世光療養院,世光療養院專門照顧智障的孩子,張醫生生前也常抽空去替他們做義工。
令大家不解的是張醫生去世的方式,他的車子被人發現停在往五指山的公路旁邊,整個車子朝右,引擎關掉了,鑰匙也被拔出,放在張醫生的右手口袋,他的座椅傾斜下去,張醫生也就如此安詳地在車內去世,醫生認為他死於心臟病突發,可是張醫生卻從來沒有心臟病。在張醫生死亡的前一天晚上,他奇蹟似地救活了一位因車禍而腦充血的小男孩,當這個小男孩父親一再感激他的時候,張醫生卻一再地宣稱這不是他的功勞。
張醫生的車子向右停,顯示他似乎想向右邊走去,可是公路右邊是一片濃密而深遠的樹林,連一條能步行的小徑都沒有,張醫生究竟想到哪裡去呢?這是一個謎。可是從他死去的安詳面容看來,張醫生死亡的時候,似乎有著無限的滿足。
(七)延伸閱讀
1.柏拉圖‧理想國
《理想國》為柏拉圖晚年的作品,本書開啟了西方「烏托邦文學」一流,其後乃有類似書籍相繼出現,例如湯瑪斯‧穆爾的《烏托邦》,以及本世紀詹姆士‧希爾頓的《失去的地平線》等。
柏拉圖的《理想國》向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理想的烏托邦的畫面,柏拉圖認為,國家應當由哲學家來統治。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公民劃分為衛國者、士兵和普通人民三個階級。衛國者是少部分管理國家的精英。他們可以被繼承,但是其他階級的優秀兒童也可以被培養成衛國者,而衛國者中的後代也有可能被降到普通人民的階級。衛國者的任務是監督法典的制定和執行情況。為達到該目的柏拉圖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論。他的理想國要求每一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其特殊功能,以滿足社會的整體需要。但是在這個國家中,女人和男人有著同樣的權利,存在著完全的兩性平等。政府可以在為了公眾利益時撒謊。每一個人應該去做自己分內的事而不應該打擾到別人。在今天看來,柏拉圖描繪的理想國是一個可怕的極權主義國家。但是「理想國其實是用正確的方式管理國家的科學家的觀點」,柏拉圖本人並沒有試圖實現理想國中的國家機器。
柏拉圖《理想國》對話,為西方知識界必讀之書。見仁見智,存乎其人。毀之譽之,各求所安。關鍵在於細讀,慎思明辨之後,確有心得,百家爭鳴可也。否則斷章取義,游談無根,那就了無意思。《理想國》一書震古鑠今,書中討論到優生學問題、節育問題、家庭解體問題、婚姻自由問題、獨身問題、專政問題、獨裁問題、共產問題、民主問題、宗教問題、道德問題、文藝問題、教育問題(包括托兒所、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院以及工、農、航海、醫學等職業教育)加上男女平權、男女參政、男女參軍等等問題。
2.詹姆士‧希爾頓‧失去的地平線
本書完成於1933年,書中描寫的是本世紀30年代初,南亞次大陸某國巴斯庫市發生暴亂。英國領事館領事康威、副領事馬里森、美國人巴納德和傳教士布琳克洛小姐於5月20日乘坐一架小型飛機撤離巴市,欲飛往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飛行途中,他們發現飛機離開了原定航線,已沿著喜馬拉雅山脈由西向東偏北方向飛行;飛行員也不是平時的芬納,而是一個帶武器的陌生人。飛機被劫持了,他們手無寸鐵,對此無可奈何。入夜,飛機因故障被迫降在荒無人煙的雪原上,飛行員受了重傷,四乘客安然無恙。第二天清晨,飛行員在臨死前斷斷續續的說,這裡是中國藏區,附近有一座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他們只有到那去才能找到食宿。
求生的欲望使他們艱難的向香格里拉跋涉。在一個長長的山谷中,他們遇到一位由十幾個藏民簇擁著能講一口純正英語的張姓漢族老人。這位老人告訴他們,這裡叫藍月山谷,是進出香格里拉的唯一通道。山谷前端的那座形如金字塔高聳入雲的雪山叫卡拉卡爾,海拔28000英尺以上。張帶著他們爬山攀岩,幾乎走了一天,最後穿過一片雲霧繚繞的林海,終於到一座喇嘛寺――香格里拉的中心。
喇嘛寺領導著整個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會。香格里拉居住著以藏民族為主的數千居民,居民的信仰和習俗不相同,有儒、道、佛等教派,但彼此團結友愛,幸福安康。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領域,處理各教教派、各民族、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時都守著「適度」的美德。認為人的行為有過度、不及和適度三種狀態,過度和不及是罪惡的根源,只有適度是完美的。這使得香格里拉社會祥和安寧。
在香格里拉有許多神祕、奇妙的事情。最令人驚奇的是,這裡居民都十分長壽,許多超過了百歲並顯得年輕。長期修藏傳密宗瑜伽的最高喇嘛有250多歲,理政香格里拉已100多年。然而,香格里拉的居民如果離開了山谷,便會失去他們的年輕。
在香格里拉,康威和張以及最高喇嘛進行多次交談,探討了一系列宗教、哲學問題。康威是一個「精神和肉體」兩方面都很優秀的年輕人。透過交談,他已和最高喇嘛建立了某種程度的「心靈感應」,而最高喇嘛也有意選康威做他的繼承人。事實上,這也正是他們飛機迫降在香格里拉的真正原因。
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和觀察,他們四人均認為香格里拉是他們所見過最幸福的社會。康威迷戀香格里拉優美恬靜,巴納德捨不下的金礦,布琳克洛小姐則準備在香格里拉傳播她所信仰的宗教教義,他們都不願離開香格里拉。只有馬里森因婚期在望,總想回到英國,但路途遙遠,又不能孤身一人回去。
馬里森終於抓住了最高喇嘛辭世,馬幫腳夫送貨到香格里拉的機會,脅迫康威作伴離開香格里拉,他們一路翻山越嶺,穿過無人區,曾途徑藏漢邊界的大興府。馬里森身染重疾,未到達漢地就病死了。康威也突然失去了記憶。
在坐船回英國途中,康威在聽蕭邦的鋼琴演奏曲時恢復了記憶。這時,他的臉上流露出一種難於形容的悲哀。一種「宇宙的,遙遠而非個人的」悲哀。當天夜裡,他便獨自一人悄然離去,不知去向。
《失去的地平線》發表後,成為當時的最暢銷書並獲得英國著名的霍桑登文學獎。1944年,好萊塢投資250萬美元將小說搬上銀幕,將香格里拉的名聲推向高峰,主題歌〈這美麗的香格里拉〉隨之傳遍全球。當時,《不列顛文學家辭典》稱此書的功績之一是為英語詞彙創造了「世外桃源」一詞。
3.赫胥黎‧美麗新世界
赫胥黎在1932年時所寫的科幻預言式小說。在書寫本書時,赫胥黎觀察到科技發展與現代社會的缺失,因此在本書的內容中大膽預言由於科學的控制與制約,人類不是變成嬰兒就是發瘋。書中許多的預言某些已在目前的社會中逐步實現,如試管嬰兒、複製、基因工程、家庭功能與婚姻制度的逐漸衰落,不得不使我們驚訝於赫胥黎思考的深遠。由於其預言小說的驚人成就使得本書與俄國薩米亞丁的《我們》、英國喬治‧歐威爾的《一八九四》並稱負面烏托邦三部曲。
4.湯瑪斯‧摩爾•烏托邦
烏托邦一詞是源自於西元1516年英國人摩爾從希臘語鑄造的新詞,意指「不存在的地方」。湯瑪斯‧摩爾以拉丁語著《烏托邦》一書,此書分上下兩部。
在本書上部中,湯瑪斯‧摩爾以親身的見聞,揭露當時英國君王統治下社會的黑暗,對英國農民的悲慘境遇做了極其深刻的描繪。成批的農民在以暴力進行的大規模圈地運動中被驅逐,耕地變成牧場,商人和農業資本家從經營羊毛中擴大收入,而農民卻流離失所,或飢餓而死,或淪為乞丐、盜賊,被處以嚴刑。
對於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湯瑪斯‧摩爾在下半部提出的一個心目中理想的國度。那是一座小島,在烏托邦只有分男人、女人和未婚、已婚,不分年齡。每一個人都要從事農業(因為民以食為天),而除了農業外每個人需有另一項專長,如木工、鐵工、泥工等……但沒有製衣。因為每個人都穿同樣的衣服而且都是自己做的,布料則是向公營倉庫拿取。為何每人都要穿同樣的衣服呢?因為穿同樣的衣服,就不會浪費太多時間在追逐虛榮的問題出現。
在烏托邦的人,每人每天的工作時間是6小時,早上3小時、下午3小時,除了工作、吃飯、睡覺,其他就是自由時間,而每人都把這些時間用來讀書。摩爾覺得讀書可以培養人們的精神層面、人文素質,把人們從肉體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因此教育、學術和文化娛樂活動受到高度重視。那為何每人每天只需工作6小時呢,摩爾認為現在的社會因有太多人不事生產,或是為了滿足少數人虛榮的慾望,而從事一些無意義的工作,如果這些人皆來從事生產工作,那每人的工作時間只要6小時就可以了。
吃飯時並不限制在自家或公共食堂,但在公共食堂用膳是不用自己煮飯的。到吃飯時間時會響起喇叭聲,通知大家吃飯。而在烏托邦裡,除了這些並沒有其他娛樂場所:如酒吧、妓院等使人墮落的地方。
另外摩爾認為私有財產是萬惡之源,所以在烏托邦是沒有私人財產,因為有了私有財產一樣會產生虛榮的心態。共產主義所實施的就是現代的烏托邦模式,但並不是摩爾所提的烏托邦。
《烏托邦》也是一部文學名著。它的語言優美,諷刺深刻,有奇妙的情節、豐富的想像,表達了作者對社會改革的理想,對後世產生鉅大的影響。
5.黑澤明‧七個夢
第七個夢:「水車村」就真的是黑澤明夢想中的桃花源了吧。人們與大自然共榮,不用所有科技文明的種種產物,只用最自然、最原始如千年前的生活用具。男子與水邊修水車的白髮老者對談,黑澤明借老者的口說出他對所謂「為人們帶來便利與幸福」的「科學」提出了強烈的控訴,也由影片來展現:沒有科學的世界會如何美好。而「死亡」應該是值得歡慶的;如果是壽終,不是可以敲鼓吹奏來祝賀嗎?
十一、陶淵明名句
1.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辭)
〔語譯〕歸去吧!田園快要荒廢了,為什麼還不回去呢?自己既然知道做官將使心靈受形體奴役,為什麼還要獨自感到失意和悲傷?覺悟過去的已經不能挽回,知道未來還可以補救。其實走入迷途還不算很遠,覺察到現在是對的,從前是錯了。
2.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
〔語譯〕從小就不投合世俗,生性喜愛自然山野。不料誤落塵俗的羅網,離開田園不覺已有十三年。就像籠中的鳥思戀舊時的樹林,池中的魚懷念過去的深潭。……重回田園生活,感覺自己像是被關在籠子裡的鳥兒,重新回到大自然般快樂。
3.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
〔語譯〕在南山下種植豆子,雜草茂盛,豆苗卻疏稀。一大早就起來鏟除雜草,月亮升高才扛鋤晚歸。
4.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之五)
〔語譯〕我居住在這人煙稠密的地方,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囂。如問我怎能達到這境界呢?只要精神超脫世俗,自然感覺所居住的地方,偏僻寧靜。我在東邊的籬笆下採菊花,悠閒自得時,南山(此指廬山)映入眼簾。傍晚時分,山間雲霧格外秀麗,鳥兒成群結伴飛旋回巢。心中體會到天地間和諧自然的意趣,想要辯說,卻已心領神會,不需言語來表達了。
5.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雜詩)
〔語譯〕年輕力壯的日子一去不回,日子一天一天過去,同一個早晨是不可能再回來的。人生應當把握時間好好努力,因為歲月是無情的,不會為任何人而停留等待的。
6.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五柳先生傳)
〔釋義〕不為貧窮而哀傷,也不熱切地追求富貴。形容人胸懷淡泊,安於貧賤。
7.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挽歌辭)
〔語譯〕死後無知無覺,誰會知道生前的榮耀與屈辱呢?
8.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
〔語譯〕奇文共同欣賞,疑義則相互辨析。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14回)
8~10題組:
陶潛,字淵明,……潯陽 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潛少有高趣,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謂之實錄。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公田悉令吏播秫稻。妻子固請種秔,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秔。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賦歸去來。……
(節錄自宋書‧隱逸傳)
語譯:陶淵明是潯陽 柴桑人。曾祖父陶侃,是晉朝的大司馬。陶淵明從小就有高尚的生活雅趣,更曾經寫了五柳先生傳來比喻自己。……當時的人,認為是他的生活實錄。後來因為他的親人年老家境貧困,(偃兆)任用他為州祭酒;但他沒有辦法忍受小官吏繁瑣的職務,沒有幾天就自己回家了。州牧聘他擔任主簿,仍不肯任職。自己躬耕鋤田想養活自己,沒想到因此身體瘦弱地生了病;接著,他又出來擔任鎮軍將軍參軍、建威將軍參軍。對自己的親朋說:「姑且出來做個官,當作日後隱居生活的費用,如何?」管這些事的官吏聽說這件事,就任用他當彭澤縣令。他令屬下將公田全部用來播種帶有黏性的高粱(以便日後製酒);但陶淵明的太太堅持種植粳米,於是他不得已才下命令,讓二頃五十畝田種秫米,五十畝田種粳米。當時郡裡派遣督郵到彭澤縣來,他的下屬提醒他應該繫好官服帶子(即穿上正式服裝)拜見督郵,陶淵明感嘆地說:「我不能為了五斗米(這微小的俸祿),卑躬屈膝來奉承鄉間這些粗野、鄙陋的人啊!」於是,在當天留下印綬,離開了彭澤縣,還作了歸去來辭一文。
注釋:①秫,音ㄕㄨˊ。②秔,通「粳」,音ㄍㄥ。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1.文學作品中「空間」的安排,常具有特別的意義。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項脊軒志藉由庭中原本相通,日後卻設籬、築牆、東犬西吠的重重改變,顯示親族隔閡日深 (B)桃花源記中漁人經過狹窄的山洞才進入桃花源,作者即用此一山洞區隔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 (C)始得西山宴遊記以西山居高臨下,不與培塿為類的地勢,暗喻國君剛愎自用,放逐賢臣 (D)岳陽樓記藉由晴天、雨天兩種不同面貌的洞庭湖,比喻仁人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兩種心態 (E)與元微之書「憶昔封書與君夜,金鑾殿後欲明天。今夜封書在何處?廬山庵裡曉燈前」,藉由金鑾殿後、廬山庵裡的空間變化顯示其遭逢貶謫。
〔90.學測〕
答案:(A)(B)(E)
解析:(C)柳宗元以西山自喻。(D)晴喜、雨悲,是指騷人思士。
2-4為題組 〔92.學測補考〕
下列短文有三個空格,請自參考選項中選出最適當的答案: 古代儒者時懷淑世之心,卻往往事與願違,即孔子亦不免有(2)之嘆。後世知識分子將此一「失志」情懷寄託於作品中,乃形成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士不遇」傳統。(3)可謂樹立此一傳統最早的典型,其後(4)歸隱田園,透過詩文創作構築其圓滿自足的生命世界,為不遇之士提供平易可行的安身立命之道。二人皆被譽為偉大的詩人。 (A)「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 (B)「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 (C)「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善天下」 (D)柳宗元 (E)蘇軾 (F)陶潛 (G)王維 (H)屈原 |
答案:2.(B) 3.(H) 4. (F)
解析:3.《論語‧公冶長》:「道不行, 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此章為孔子自嘆不能行道於中國。
4.離騷為屈原根據楚國政治現實和自己不平的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
5.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歸隱田園。
5.下列關於「春秋」一詞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指一年中的春、秋二季,如陶淵明移居﹕「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B)人們常以春、秋二季代指一年四季或代稱歲月,如「我們不該虛度春秋」 (C)「春秋」在歷史上是群雄爭霸的時代,後世遂以「春秋鼎盛」指事業成就達到高峰 (D)指六經中的春秋,如孟子﹕「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E)春秋為編年體史書,後世的編年體史書遂往往以「春秋」為名,如呂氏春秋。 〔92.指考〕
答案:(A)(B)(D)
解析:(C)春秋,可指年齡,如《史記‧呂太后本紀》﹕「而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春秋鼎盛,指人正屬壯盛之年。鼎,方也,正值也。(E)呂氏春秋為呂不韋門客共撰,列於子部,屬雜家之作。
6.下列文句□中最適合填入的詞語是:「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係。包世臣論王羲之字,看來參差不齊,但如老翁攜帶幼孫,□□□□,痛癢相關。好的語言正當如此。(董橋〈老翁帶幼孫閒步庭院〉)」 (A)顧盼有情 (B)前呼後擁 (C)黃髮垂髫 (D)舐犢情深。 〔93.指考〕
答案:(A)
解析:題文強調「語言的美不在一個一個句子,而在句與句之間的關係。」意謂語言之美呈現在句子之間的相承相應,不能單看句子本身。接著以王羲之之字為喻,單看雖參差不齊,但是正如「老翁攜帶幼孫,□□□□,痛癢相關」一般,比喻重點在「痛癢相關」,祖孫之間的關係,正是老人家時時關注,照應孫兒的溫情啊!而這種關係譬喻了王羲之的字,字字相應而成篇,也譬喻了句句相應而表現的語言之美。因此選(A)顧盼有情,最能傳達祖父帶孫兒的關切之情。另:(B)前呼後擁:常用以形容達官貴人出行時的排場與聲勢,故不宜。(C)黃髮垂髫:借代指老人小孩,重複前句,且無法表現祖孫之情。(D)舐犢情深:喻父母對子女的疼愛深情,與祖孫關係不符。
7.下圖是「第八號當鋪」中的四個保險箱,箱上的文句,不依順序暗指「桂」、「桃」、「菊」、「李」四類。若你想贖回先前典當的友情,條件是必須正確打開存放友情的「桃」類保險箱,你應打開的是 〔93.指考〕
(A) (B)
(C) (D)
答案:(C)
解析:以港劇「第八號當鋪」為背景,設計題目情境。(A)周敦頤〈愛蓮說〉:「晉‧陶淵明獨愛菊」。「採菊東籬下」的陶淵明和「菊花」密不可分。(B)由「沉李浮瓜」、「李代桃僵」成語,推此選項為「李」。(C)由「仙源」、「流水」聯想陶淵明〈桃花源記〉、王維〈桃源行〉詩末:「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故此選項為「桃」。(D)「蟾宮」借代指月亮,「蟾宮折桂」喻科舉登第,民間傳說月中有吳剛伐桂,故推此選「桂」。
8.下列文句「 」中的語詞,屬於偏義複詞的選項是 (A)痛「母子」之永隔,哀伉儷之生離 (B)昭陽殿裡「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C)凡周「存亡」,不三稔矣!君若欲避其難,其速規所矣,時至而求用,恐無及也 (D)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 〔95.學測〕
答案:(C)
解析:(A)指「母與子」(禰衡‧鸚鵡賦)。(B)指「彼此真切的相愛」(白居易‧長恨歌)。(C)指「滅亡」﹝從「君若欲避其難」一句來判讀﹞(國語‧鄭語)。(D)指「遠方與近處的人民」(漢書‧董仲舒傳)
9.近年知性之旅甚為流行,或依據作家生平經歷、作品內容規畫文學之旅;或依據歷史掌故、地理環境規畫古蹟之旅。下列藝文之旅的主題,與作品內容相關的配對選項是 (A)右軍書藝之旅──曾鞏墨池記 (B)遊園賞花之旅――陶淵明桃花源 (C)農田酒鄉之旅――歐陽脩醉翁亭 (D)民俗曲藝之旅――劉鶚明湖居聽 (E)赤壁泛舟之旅――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95.學測〕
答案:(A)(D)
解析:(A)正確。曾鞏墨池記一文中提到王羲之曾在撫州臨池學書之事,所以「右軍書藝之旅」是正確的。(B)不正確。陶淵明桃花源記一文中的桃花源已難尋得,而且此文的重點也不是在描寫「遊園賞花」。(C)不正確。醉翁亭記一文為歐陽脩貶知滁州時所作,全文凸出的是一個「樂」字,寫其領會到的山水之樂、宴會「飲酒」之樂、與民同樂之樂,他通過對優美「山水」、宴會「飲酒」與共遊琅邪山之樂的描寫,含蓄委婉地表現以順處逆的心境,並側面反映自己在滁州的治績,抒發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據此來說,「酒鄉」二字應無問題,但是醉翁亭記一文中,完全沒有提及「農田」,所以用「農田」二字不妥,宜改為「山水酒鄉之旅」較為恰當。(D)正確。劉鶚明湖居聽書一文主要是透過譬喻法、映襯法具體又生動地描寫王小玉「說書」(說書是指一種流行於民間的說唱)術)的精妙,因此,「民俗曲藝之旅」是正確的。(E)不正確。雖然蘇轍黃州快哉亭記一文中有提及「赤壁」,如:「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漢、沔,其勢益張;至於赤壁之下,波流浸灌,與海相若。」但全文並沒有提及「赤壁泛舟」一事,宜以蘇軾赤壁賦一文設計「赤壁泛舟之旅」才對,因為該文中才有提到「赤壁泛舟」一事。
10.近年知性之旅甚為流行,或依據作家生平經歷、作品內容規劃文學之旅;或依據歷史掌故,地理環境規劃古蹟之旅,下列藝文之旅的主題,與作品內容相關的配對選項是 (A)右軍書藝之旅—曾鞏〈墨池記〉 (B)遊園賞花之旅—陶淵明〈桃花源記〉 (C)農田酒鄉之旅—歐陽脩〈醉翁亭記〉 (D)民俗曲藝之旅—劉鶚〈明湖居聽書〉 (E)赤壁泛舟之旅—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95.學測〕
答案:(A)(D)
解析:(B)桃花源為一個虛擬的理想地,所以無法遊園賞花。(C)〈醉翁亭記〉一文,寫的是自然山水以及人事之樂,與酒鄉無關。(E)〈黃州快哉亭記〉寫張夢得的快哉亭,與赤壁一地無關。
11.文學作品往往呈現作者不同的思想傾向,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表達追求涅槃永生的佛教思想 (B)「生滅原知色即空,眼看傾國付東風」,表達諸行無常的佛教思想 (C)「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表達言不盡意、得意忘言的道家思想 (D)「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表達民胞物與的儒家思想 (E)「夢想三山更五湖,新從世外得真吾」,表達放心物外、崇尚真我的道家思想。〔95.指考〕
答案:(B)(C)(D)(E)
解析:(A)由「不死藥」與「向蓬瀛」可知與道教求仙的思想較有關,佛教的「涅槃」指的是圓寂,對佛家而言是一種「永恆」。但這種永恆與道教的「永生」觀念有別。語出李白〈遊泰山〉。(如何能得到不死藥,讓他高飛到神仙居住的蓬瀛。)(B)由「色即空」可知,語出陳寶琛〈落花〉詩。(一旦死亡之後,本來就會回復四大皆空的境地,你看傾國的名花不也在東風吹拂之下凋零?)(C)由「真意」、「忘言」可知,語出陶淵明〈飲酒〉。(這美景中有大自然真實的意趣存在,本來想要解說,但此刻的我已然忘卻言語如何使用!)(D)由「大庇寒士」可知,語出杜甫〈茅草為秋風所破歌〉。(如果我有廣闊的房宅千萬間,我要讓天下窮困的讀書人,不再生活困苦,能夠開懷生活。)(E)由「世外」、「真吾」可知。(夢想到江湖四處雲遊,從這個紅塵之外的地方找尋真正的自我。)
12.下列敘述,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作家氣質相關的選項是 (A)陶淵明閒靜少言,崇尚自然,其詩樸質無華,真淳恬淡 (B)韓愈耿介堅毅,敢於直諫,其散文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C)劉基博通經史,為明朝開國功臣,其散文筆致駿邁,意旨閎深 (D)蘇軾器度恢弘,樂觀曠達,其散文汪洋恣肆,豪放詞尤獨具一格 (E)王安石為北宋神宗時宰相,推行新法,其散文風格峭拔,結構謹嚴。 〔96.學測〕
答案:(A)(B)(D)
解析:題幹敘述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氣質相關的選項。(C)「博通經史,為明朝開國功臣」為劉基的學經歷,非其氣質。(E)「北宋神宗宰相,推行新法」亦為王安石的經歷與官位,非其氣質。
13.下列文句中的「行」字,有「實施」之意的選項是 (A)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陶淵明〈責子〉) (B)「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孟子‧公孫丑》) (C)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戰國策‧秦策》) (D)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E)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論語‧述而》)。 〔96.指考〕
答案:(B)(C)
解析:(A)將。語譯:阿宣要十五歲了,仍然不愛文學或道術。(B) 實施。語譯:施行仁政而稱王天下的領袖,沒有誰能阻擋得了。(C)實施。語譯:勸說秦王的上書多次呈奏,但蘇秦的主張仍未實施。(D)流傳。語譯: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E)行為。語譯:孔子說:「你們這些學生以為我有隱瞞嗎?我沒有對你們隱瞞。我沒有一個行為不是在暗示你們。」
14.作者敘事寫人時,常藉由動作的描繪,讓讀者體會言外之意。關於下列文句畫底線處動作描繪的說明,正確的選項是 (A)〈桃花源記〉:(桃花源居民)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藉嘆惋表達桃花源居民對漁人見多識廣的欣羨 (B)〈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史可法)伏案臥,文方成草。公(左光斗)閱畢,即解貂覆生,為掩戶。—以左光斗毫不猶豫地解下貂裘相贈,暗示左光斗家境優渥,出手大方 (C)〈明湖居聽書〉: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她(王小玉)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哪一聲的為是。—藉聽眾在弦音和說書聲之間難以選擇,既凸顯彈弦子者的技藝高超,更以之烘托王小玉說書的精妙 (D)〈劉姥姥〉:便伸箸子要夾(鴿子蛋),哪裡夾得起來,滿碗裡鬧了一陣,好容易撮起一個來,才伸著脖子要吃,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親自去撿,早有地下的人撿了出去了。—以下人搶先一步撿蛋,點出賈府平日待下人苛刻吝嗇,故下人遇美饌則爭食。 〔98.學測〕
答案:(C)
解析:(A)桃花源居民的嘆惋,主因為同情洞外人不斷遭受的戰亂折磨。(B)左光斗惜才,為寒士覆衣。(D)表現賈府下人訓練有素,做事勤快。
15.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B)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C)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D)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E)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98.學測〕
答案:(A)(B)(C)
解析:(A)沿、循。(語出韋應物〈送楊氏女〉)語譯:回到家看著稚幼的女兒,點點淚珠沿 著帽帶滑落而下╱沿、循。(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循著溪流前行,忘了自 己走了多遠。(B)坐著。(語出王維〈輞川別業〉)語譯:行步到水源之處,隨意坐著看雲朵自山谷翻飛而起╱坐著。(語出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到了目的地後就披開雜草坐下,倒盡壺裡的酒喝個醉。(C)難道。(語出杜甫〈旅夜書懷〉)語譯:我難道在乎名聲隨著文章受重視而格外顯著?能為天下蒼生謀利的官運,恐怕只會因為我的年老痛弱而停歇╱難道。(語出連橫〈臺灣通史序〉)這樣說來,那麼臺灣沒有像樣的史書,難道不是臺灣人感到悲痛的事嗎?(D)往。(語出王維〈送別〉)語譯:下馬陪伴您飲一杯酒,問問您要往哪裡行去╱助詞,無義。(語出韓愈〈師說〉)語譯:聖人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E)豈、何。(語出〈古詩十九首〉之十六)語譯:只恨自己沒有鷙鳥般的雙翼,豈能凌風高飛╱語尾助詞。(語出韓愈〈師說〉)語譯:古代聖人,才能比一般人高出很多,尚且跟隨老師,向老師問學。
16.對於因果關係的敘述,下列文句屬於「先果後因」的選項是 (A)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 (B)(項脊)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C)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D)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 (E)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 〔99.學測〕
答案:(B)(D)
解析:(A)語出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余時為桃花所戀」為因,「竟不忍去湖上」為 果。(B)語出歸有光〈項脊軒志〉。「軒凡四遭火,得不焚」為果,「殆有神護者」為因。(C)語出陶淵明〈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為因,「太守即遣人隨其往」為果。(D)語出《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為果,「馮諼之計也」為因。(E)出自歐陽脩〈醉翁亭記〉。本選項是判斷句,無因果關係。
十四、問題討論延伸問題
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以理想國闡述倫理、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理念;英國作家湯瑪斯‧摩爾以烏托邦寄託他對社會改革的理想;古人嚮往仙宮、仙島的神仙樂土;陶淵明則以「桃花源」寄託心目中的理想世界。相信每一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心靈花園,隨個人的追求與期待而有不同的樣貌,它也許是周遭一個不起眼的角落,也許是親自履踏而念念不忘的地方,也許是現實生活中小小的私密空間,也許是只有心靈才能抵達的抽象境地。請以「我的心靈花園」為題,寫一篇文章,文長不限。
答:請學生自行練習。
【說明】
「烏托邦」一詞,是英國作家湯瑪斯‧摩爾(西元一四七八~一五三五年)從希臘語鑄造的一個詞,意指「不存在的地方」。烏托邦一書分上下兩部。上部中,湯瑪斯‧摩爾以親身的見聞,揭露當時英國君主統治下社會的黑暗,深刻地描繪英國農民的悲慘境遇,如農民流離失所,或飢餓而死,或淪為乞丐、盜賊被處以嚴刑。第二部則描寫一個美好的社會:透過拉斐爾‧希斯拉德這位歷經風險、航行異國的老水手,暢談一個外人不知的烏托邦國家,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城市中居屋舒適,道路寬闊,有令人心曠神怡的花草果木,有便利大眾的食堂及醫院。烏托邦最大的特點是一切財產公有,所有男女都從事生產勞動,全國無遊民,無使人墮落的場所。每人每天只需工作六小時,即可使物資充足,供公民各取所需。教育事業、學術研究、文化娛樂活動受到高度重視,為公民提供充分的便利。
烏托邦這部文學名著語言優美,諷刺深刻,有奇妙的情節、豐富的想像,表達作者對社會改革的理想,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節錄改寫自胡喬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