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師 說 韓 愈
一、寫作背景
寫作時間 |
大約寫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西元八○二年),當時韓愈三十五歲,在長安任國子監四門博士。 |
社會現象 |
自魏、晉以來,社會上形成一種以「士大夫之族」為代表的( 門閥 )制度,其子弟不管品德好壞、才能高低,不需要經過科舉考試,就可以憑著高人一等的門第享受特權,輕易走上仕途之路。因此他們不但不肯從師學習,也瞧不起從師學習的人,一直到了唐代,這種不良風氣依舊存在。 |
寫作目的 |
當時韓愈為了推展古文運動,曾經公開召收後學傳授古文,這種行為卻受到「士大夫之族」的譏諷,「群聚而笑之」,說他是( 好為人師)的狂人。韓愈為糾正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於是寫了師說一文以正視聽。因此,表面上師說是為李蟠而作,但實際上是為了要抨擊那些恥學從師的「士大夫之族」,進而藉機大力宣傳從師學習的重要性。 |
二、作者介紹
生平 稱號 |
‧韓愈,字( 退之 ),唐河南河陽人。又以昌黎為其郡望,故撰文常自稱( 昌黎韓愈 )。 ‧郡望:一郡之中顯貴的世族、大族,稱為郡望之族,也就是「望族」。意思就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唐代人稱人或是自稱常習慣用「郡望」。 ‧韓愈自小即命途多舛,三歲而孤,由長兄韓會及嫂鄭氏教養成人。 ‧諡為「文」,世稱韓文公;宋神宗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伯,世稱( 韓昌黎 ) |
仕宦 與 讚語 |
‧人生中有兩次政治大風暴: 貞元十九年:任監察御史時,因關中旱災,上〈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糾彈國戚京兆尹李實,遂貶( 陽山令 )。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甚以「韓」字,為兒取名。 元和十四年:諫憲宗迎佛骨,貶( 潮州刺史 )。在潮州寫〈祭鱷魚文〉,往河裡扔了一豬一羊,據聞鱷魚就此絕跡。韓愈卒後,當地乃建韓文公廟供奉。 ‧蘇軾在〈潮州韓文公廟碑〉文中用以下的四句話來概括韓愈的一生: (1)文起八代之衰:指提倡( 古文 ),遏抑華靡文風。 (2)道濟天下之溺:指排斥( 佛老 ),建立儒家道統。 (3)忠犯人主之怒:指諫迎佛骨,冒大不韙之罪。 (4)勇奪三軍之帥:指說降叛將,使王廷湊懾服。 按:八代指「 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 」, 或是「魏、晉、宋、齊、梁、陳、隋、唐」 |
古文 運動 理論 |
理念 |
‧在文學思想方面,他駁斥佛、老二家的玄疏之論,而直承堯、舜、禹、湯、文武 、周公、孔孟之道,以無比魄力,欲掃除思想界空虛無根的意識形態 ,恢復中國固有的道統。 ‧在文學形式方面,他力斥華而無實的駢文, 提倡文從字順的新散文。主張「宏中肆外」的文學風格。「宏中」, 是指文章內容應力求充實;「肆外」,是指文章的形式應有所創新, 使作者能自由馳騁筆力。 |
古文 主張 |
1.文以載道:韓愈認為寫作文章必出入仁義。 2.務去陳言:韓愈作文章,不肯蹈襲前人一言一句。他認為:師法古賢應當「師其意,不師其辭」,「惟陳言之務去」。文辭力求創新的結果,使他的文章難免會有詰屈聱牙的現象。 3.注重文氣:韓愈力主革除魏、晉以來華靡不實的文風,恢復東漢以前樸實渾厚的風格,並以涵泳詩書,力行仁義,來培養浩然正氣,寫出好的文章。 |
|
提倡 過程 |
1.古文運動並不是從韓愈開始的。在其前有元結、獨孤及、柳冕等人,都是提倡古文運動的先驅。 2.韓愈之所以能夠成功的原因: (1)既有理論,又能創作傑出的作品。 (2)能抗顏為師,加上在國子監三任博士,一任祭酒,所以門生眾多,形成龐大的勢力。 (3)有朋友同道的幫助,例如柳宗元主張「文以明道」,與韓愈互相聲援。 3.韓愈提倡恢復樸實無華的古文,卻非一味模仿,其言「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必出於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 |
|
散文 風格 |
宋人李塗的文章精義:「韓(韓愈)如海,柳(柳宗元)如泉,歐(歐陽脩)如瀾,蘇(蘇軾)如潮。」或言:「韓潮蘇海。」 |
|
詩歌 |
‧以文入詩,把散文的篇章結構、句式、虛詞等運用於詩歌寫作,使詩的形式散文化,是( 奇險)派詩人之一。 奇:指寫詩用意新奇、深刻,塑造形象新穎、奇特。 險:指遣詞造句、用韻用字,別開生面,往往取僻字、押險韻,而得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 ‧務去陳言,富於獨創。 |
|
學術 影響 |
‧韓愈的弟子李漢在昌黎集序中說:「文者,貫道之器也。」北宋周敦頤據此改為「文,所以載道也」,後人因此以「文以載道」來代表韓愈的文學思想。 ‧韓愈主張「文所以為理」、「非以誇多而鬥靡」、寫作必須「出入仁義」,這有著濃厚的「載道」色彩。 ‧韓愈提倡恢復樸實無華的古文,卻非一味模仿,其言「師其意不師其辭」、「唯陳言之務去」、「必出於己,不襲蹈前人一言一句」,在文體上力求改革與創新。 ‧尊崇儒術,排斥佛 老;建立道統,推尊孟子。 |
|
軼聞 掌故 |
推敲 推敲 |
賈島吟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正思索「敲」字是否換為「推」字,撞上韓愈隨從,韓愈未加處罰,反為之建議用「敲」字,二人並成好友。 |
懼高 |
韓愈與友遊華山,懼高症發作,不敢下山,於是發狂號哭,留遺書與家人及華陰縣令,請朋友帶下山,華陰縣令趕到華山,千方百計地才哄騙成功。韓愈聽了縣令的話,忘了自己身處絕境,與縣令邊走邊談,最後終於下得山來。 |
三、國學常識
(一)古文運動
背景 |
1.文章自( 魏晉 )以後,漸趨華麗對偶而成駢體 2.至( 唐 )而駢儷之體更為嚴格 3.駢儷之體走入末流,重形式和辭藻,而內容則顯空洞 |
學說 |
發揚儒家正統學說,「非( 三代兩漢 )之書不敢觀,非( 聖人 )之志不敢存」(韓愈‧答李翊書),以周、秦、兩漢之散文為圭臬,用先秦、兩漢古文的筆法寫作,不求駢儷;師其( 意 )不師其( 辭 )(反對因襲摹擬),唯陳言之務去,必出於己而不蹈襲前人一言一句(強調創作、有個人風格) |
唐代 |
1.北周:蘇綽 2.唐初:( 陳子昂 )、元結、( 李華 )、柳冕等為古文運動之前驅 3.中唐:( 韓愈 )、(柳宗元 )提倡古文,名為復古,其實為一種新的散文體裁 4.代表作家:元稹、白居易、杜牧等人皆為古文大家 5.發展:( 古文運動並未完全成功 ),晚唐、五代時,駢文又復興 |
宋代 |
1.( 歐陽脩 )出而領導,( 王安石 )、( 曾鞏 )、( 三蘇 )於古文都有突出表現 2.代表作家:北宋─劉敞、宋祁、司馬光 南宋─陸游、葉適、陳亮 3.發展:( 古文自此成為文章正宗 ) 駢儷文體一直留存,復興於( 清 ) |
元代 |
代表作家:姚燧、虞集、元好問 |
明代 |
代表作家:( 宋濂 )(臺閣派)、王守仁、( 歸有光 )(唐宋派) |
清代 |
1.代表作家: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侯方域 2.桐城派:( 方苞、劉大櫆、姚鼐 )(宗左傳、史記,重義法,承八家) 3.湘鄉派:( 曾國藩 ) 4.陽湖派:( 惲敬、張惠言 )(取法前秦) |
釋義 |
魏晉以後盛行駢儷,唐代稱駢文為( 時文 ),因稱周秦、兩漢的散文為( 古文 ) |
其他 |
1.唐、宋古文八大家之名起於明代( 茅坤 )的唐宋八大家文鈔 2.宋‧李塗‧文章精義:「韓如海(像壯闊大海,博大精深),柳如泉(像清澈泉水,純淨清澈),歐如瀾(像海上波濤,起伏多變),蘇如潮(像江上浪潮,氣勢恢弘)。」 3.唐人皇甫湜評論韓文說:「如長江秋清,千里一道,衝飆激浪,浩瀚不滯。」說明韓文行氣雄奇的風格 4.蘇洵‧上歐陽內翰書讚曰:「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傳。」 5.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 |
(二)駢文、散文之比較
|
散 文 |
駢 文 |
別名 |
又稱( 古文 ), 針對( 駢文 )而言 |
唐之後駢文又稱( 四六文 ) |
起源 |
( 尚書 )為散文之祖, 散文至唐起復興 |
( 秦 )時便有偶句文章,東漢濫觴 |
時代 |
盛於( 宋 ),迄於今仍盛行 |
盛於( 六朝 ),今仍有之 |
特色 |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
對偶工整、韻律和諧、詞藻華麗、用典繁多 ※非韻文 |
價值 |
具( 實用教化 )之用 |
有( 美化 )之價值 |
名家 |
唐、宋:古文八大家為首要 明代:唐宋派 清代:桐城派、湘鄉派 |
六朝:徐陵、庾信、鮑照 唐代:初唐四傑、李商隱 清代:汪中等人 |
(三)六經簡述
|
內 容 |
又 名 |
注 疏 |
詩 |
中國最早的( 詩歌 )總集,分十五( 國風 )、二( 雅 )、三( 頌 ),共( 三百十一 )篇,其中六篇有目無辭,實有三百零五篇,統稱三百篇 |
詩三百、 三百篇 |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 毛亨傳、鄭玄箋、 孔穎達正義 |
書 |
中國最早的一部( 史書 ),上古之史書。包括( 虞書 )、( 夏書 )、( 商書 )、( 周書 )四部分。散文之祖 |
尚書 |
十三經注疏 |
禮 |
記古代( 禮儀 ),共十七篇 |
儀禮、 士禮 |
十三經注疏、儀禮注疏、 鄭玄注、賈公彥疏 |
樂 |
只有名而無實體,入漢之後即已亡佚 |
|
|
易 |
初為( 卜筮 )之書,後來將八卦補充闡釋,寫成( 十翼 ),乃成為( 哲學 )之書 |
周易 |
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 王弼注、韓康伯注、 孔穎達正義 |
春秋 |
( 孔子 )所作的一部魯國歷史,( 編年 )而作 |
|
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 春秋穀梁傳 |
附註 |
1.漢五經:周易、尚書、詩經、儀禮、春秋 2.唐五經:周易、尚書、詩經、(小戴)禮記、春秋左氏傳 3.南朝劉宋十經:周易、尚書、詩經、(小戴)禮記、周官、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合為一經) 4.唐文宗開成石經刻十二經:周易、尚書、詩經、(小戴)禮記、周官、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 5.南宋十三經:周易、尚書、詩經、(小戴)禮記、周官、儀禮、春秋左氏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
(四)文字演變
使用年代 |
文字名稱 |
說 明 |
殷商 |
甲骨文 |
刻劃書寫在龜甲獸骨之上,又稱為( 卜辭) |
商周 |
金文 |
多鑄刻在銅器上,又稱( 鐘鼎文) |
周秦東土 |
孔壁古文 |
漢武帝末年,魯恭王由孔子宅壁發現,又稱( 蝌蚪文) |
周秦西土 |
籀文 |
全亡於晉代,今可見只有「說文解字」,又稱( 大篆) |
秦 |
小篆 |
李斯作倉頡篇,取大篆省改,今全可見於「說文解字」,共九千三百五十三字 |
漢 |
隸書 |
秦人程邈造,( 形體脫離六書原則 ) |
魏晉 |
楷書 |
後漢完備成體;唐( 開成石經)使用的文字 |
其他:1.草書初創於漢代,為書寫簡便而作,張芝善作草書,人稱( 草聖 ) 2.行書為最後產生之字體,約為魏之後出現,以晉代( 王羲之 )最佳 |
(五)唐宋古文八大家
|
字
|
別 號
|
文學理論
|
著 作
|
韓 愈
|
退之
|
韓昌黎
韓文公
諡文 |
1.發揚儒家學說,排斥佛老思想,倡導古文運動,有「文起( 八代 )之衰,道濟( 天下 )之溺」之譽 2.散文以( 載道 )為主,氣魄雄渾,語言精鍊 |
昌黎先生集 |
柳宗元
|
子厚
|
柳柳州
柳河東
|
1.文章( 雄深雅健 ),俊潔精奇。與( 韓愈 )並稱( 韓柳 ) 2.為文勇於創新,以幽默諷刺的筆法反映嚴肅的主題 3.山水遊記文筆清麗,有強烈的感染力,為後世遊記的楷模 4.寓言作品,勇於創新 |
柳河東集
|
歐陽脩
|
永叔
|
六一居士
醉翁
諡文忠 |
1.文章平易流暢,清新自然,婉轉多姿 2.無論敘事、說理、狀物、記人,全寫得從容不迫,富有感情 3.詩詞清麗明媚,語近情深 |
歐陽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
新唐書
|
蘇 軾
|
子瞻
|
東坡居士 諡文忠 |
1.思想恢弘,才氣縱橫,源於( 國策 )、( 莊子 )、( 縱橫家 ) 2.文汪洋宏肆,詞理精確 3.策議論辨之作,皆所擅長 4.詩詞書畫,都具有特殊風格 |
東坡全集
|
蘇 洵
|
明允
|
|
1.文得力於國策、史記,長於議論 2.為文古勁簡直,有先秦之風 |
嘉祐集
|
蘇 轍
|
子由
|
潁濱遺老
諡文定 |
1.為文汪洋澹泊,體氣高妙。所作以策論最為出色 2.記遊之作,寫景狀物極為精妙 3.詩作早年似東坡之風格,晚作則趨於平實枯索 4.素不作詞,僅存一首漁家傲 |
欒城集
|
王安石
|
介甫
|
半山
荊公
諡文 |
1.思慮細密,邏輯嚴密,文章筆力遒健,樸素凝鍊,文風峭拔 2.工詩能詞,遒勁清新,自成一格,後人稱為「王荊公體」,與歐陽脩、蘇軾、黃庭堅並列北宋四大家 3.政治改革因所用非人而失敗 |
臨川先生文集
|
曾 鞏
|
子固
|
南豐先生
諡文定 |
1.為文本原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 2.氣勢縱橫,跌宕多姿;筆法精警,長於議論 3.文風與( 歐陽脩 )相近,並稱「歐曾」 |
元豐類稿
|
(六)文壇師生檔
師 |
生 |
師 |
生 |
孔 子 |
子貢、曾子 |
荀 子 |
李斯、韓非 |
屈 原 |
宋玉 |
韓 愈 |
李翱、皇甫湜、賈島 |
歐陽脩 |
蘇軾、蘇轍、曾鞏 |
施耐庵 |
羅貫中 |
梁啟超 |
胡適、徐志摩 |
胡 適 |
羅家倫 |
四、課文深究
(一)鑑賞
論點精闢 |
本文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等觀念,對當時只務鑽營、不學無術的士大夫來說,就像暮鼓晨鐘一般,讓人警省。 |
寫作手法 |
正反兼顧,面面俱到 1.( 正面立論 ):首段提到人既然不能沒有疑惑,就必須從師學習;次段指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第六段以孔子為例,說明「聖人無常師」的道理;七段嘉許李蟠能行古道;以上都是從正面立論。 2.( 反面批駁 ):第三段說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第四段批評當時士大夫雖知為童子擇師,本身卻不從師;第五段斥責士大夫之族恥於相師,智慧反而不如人;均從反面批駁。 |
以( 對比 )法凸顯主題 ‧第三段以古之聖人從師,故聖益聖,與今之眾人恥學於師,故愚益愚對比;第四段以世人知為童子擇師,與本身恥學於師對比;第五段以巫、醫、樂師、百工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不肯從師對比,最後以李蟠的不拘時俗,勇於問學作結,使主題更加凸顯,意旨更為鮮明。 |
|
寫作手法 |
語言運用,錯綜多變 1.「聖益聖」到「愚人之所以為愚」,又是對偶句。成功地運用( 散 )句和( 排比 )句、( 對偶 )句的錯綜變化。 2.第四段中「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則運用( 交錯語次 )的手法。文章在流暢中見整齊之美,氣勢充沛又靈活變化。 3.( 頂真 )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 |
思想創新 |
1.突破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擴大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 傳道受業解惑 )也」的定義。 2.針對上層「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從師之道:從師即是學道,惟「道」是問,凡是聞道者無論貴賤長幼都可為師,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 |
(二)文體
1.形式上屬應用文:本篇闡述從師問學之道以贈李蟠,屬於( 贈序 )。
(1)贈序文是新興於唐代的文學體裁,原本是附錄於贈別詩集前的序跋,後來受到文家重視,唐宋乃產生了大量與贈別詩無關的短篇散文,亦即贈序文。唐人贈序文的重要特徵是,此類作品必發於臨別送遠之際,因此在內容上多歌頌行人功德,或勉勵以此去之職責。
(2)韓愈的作品於唐人贈序中最具有代表意義,清代姚鼐《古文辭類纂》認為韓愈贈序中「致敬愛,陳忠告」的精神,內容以孔孟為宗,持論極正大,已「得古人之意」。根據近代學者研究,中唐古文運動之成功,與韓愈此類作品的廣受歡迎極有關係。
(3)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的《古文辭類纂》,將文章分成十三類,將〈師說〉列為「論辨類」,並沒有列入「贈序類」,故在歸類上有所爭議。
2.內容上屬議論文:「說」為( 解釋義理,並述己意 )的一種類文體。韓愈的雜說四首、柳宗元的捕蛇者說、周敦頤的愛蓮說、劉大櫆的騾說,都是「說」體有名的文章。
(三)請寫出下列表中各句「師」字的詞性和意義:
文 句 |
詞 性 |
意 義 |
古之學者必有「師」。 |
名詞 |
老師 |
吾從而「師」之。 |
動詞 |
學習,拜……為師 |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
動詞 |
學習 |
或「師」焉,或不焉。 |
動詞 |
學習 |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
名詞 |
老師 |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
動詞 |
拜師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動詞 |
拜師或學習 |
五、形音義比較
|
字形 |
字 義 |
詞 例 |
1. |
子 |
子爵 |
郯「子」之徒 |
男子美稱 |
李氏「子」蟠 |
||
有德之人 |
孔「子」、孟「子」 |
||
老師 |
老夫「子」 |
||
女子 |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夭) |
||
孩子 |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
||
2. |
惑 |
疑難 |
傳道、受業,解「惑」 |
糊塗 |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
||
3. |
賢 |
聰明才智 |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
比……高明 |
師不必「賢」於弟子 |
||
良善的 |
「賢」妻良母 |
||
尊敬 |
「賢」賢易色 |
||
有才德者 |
賢「賢」易色 |
||
4. |
習 |
學習 |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 |
熟習 |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
||
積久養成的慣性 |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 |
||
溫習、研習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
||
5. |
於 |
向 |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 |
自 |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
||
比 |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
||
6. |
其 |
大概 |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
豈 |
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恥) |
||
無義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
||
那些 |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
||
他 |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
||
7. |
師 |
名詞,老師 |
古之學者必有「師」 |
名詞,擁有專門技藝的人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
||
動詞,從師、學習 |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
||
則恥「師」焉 |
|||
或「師」焉,或不焉 |
|||
不恥相「師」 |
|||
形容詞,從師問學的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
榜樣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 |
||
軍隊 |
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第三冊‧左傳‧燭之武退秦師) |
||
8. |
復 |
恢復 |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
實踐 |
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論語‧學而) |
||
回復 |
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 |
||
再、又 |
「復」前行,欲窮其林(陶淵明‧桃花源記) |
||
輕攏慢撚抹「復」挑(白居易‧琵琶行) |
|||
還自揚州,「復」到舊家(王安石‧傷仲永) |
|||
黃鶴一去不「復」返(第三冊‧崔顥‧黃鶴樓) |
|||
9. |
所以 |
用來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何以 |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
||
作為 |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論語‧為政) |
||
10. |
不恥 |
不以為恥 |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11. |
不齒 |
不屑同列 |
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六、字形辨析(相同偏旁)
偏旁 |
字 音 |
詞 例 |
番 |
ㄆㄢˊ |
龍蟠虎踞〔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
ㄈㄢ |
幡然改悟〔澈底的悔改、醒悟〕、籓(藩)籬〔範圍〕、朱轓皂蓋〔車外的紅色屏障及黑色的車蓋,指古代高官所乘坐的車子。後借為高官的代稱〕、翻(繙)譯〔將某種語言文字用另外一種語言文字表達〕 |
|
ㄈㄢˊ |
蕃衍〔孳生眾多〕、東郭墦間〔東城墓地〕 |
|
台 |
ㄉㄞˋ |
懈怠〔工作懶散不勤勉〕、危殆〔危險、不安全〕、迨此良辰〔迨,趁、乘〕、欺紿〔欺誑、欺騙〕 |
ㄊㄞˊ |
鮐背〔比喻年老的人氣色衰退,皮膚消瘦,背若鮐魚〕、苔蘚〔苔類及蘚類〕 |
|
ㄔ |
鞭笞〔用鞭子抽打〕 |
|
ㄞˇ |
佁然不動〔痴呆的樣子〕 |
|
ㄧˊ |
貽笑大方〔被識見廣博或精通此道的內行人所譏笑〕、含飴弄孫〔上了年紀的人當可含飴自甘,弄孫為樂,不問餘事,以恬適自娛〕、盱眙縣、怡然〔欣悅自得的樣子〕 |
七、修辭舉隅
(一)對比
運用對比,可以使說理更加鮮明有力,本文的第三、四、五段,就是運用對比手法來寫的。根據內容,列表如下,可以清楚看出對比手法的運用。
論 據 |
對 比 |
作者的議論和抒情 |
||
正確的態度 |
錯誤的態度 |
|||
第三段 |
古今縱比 |
古之聖人從師問學 |
今之眾人恥學於師 |
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
第四段 |
自身對比 |
士大夫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
於其身也則恥師 |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第五段 |
當代橫比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
1.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2.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
(二)錯綜
錯綜格是一種要求「變化」的修辭,它是將上下句詞語的次序故意安排得參差不同,以增加語言的生動感。下列六則都使用了這種修辭手法,請你仔細閱讀後,將錯綜過的句子回復原先的語句順序。
例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
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
1. |
有人認為文學是時代的產兒:飛揚的時代,有飛揚的文學;頹廢的文學,有頹廢的時代。 (梁實秋‧實秋雜文) |
頹廢的時代,有頹廢的文學 |
2. |
「娃兒,娃兒,過爹這兒來,替爹喝一盃……算你好運氣,回來就趕上吃酒喝肉……」人們發現了他,他爹也發現了他,舌頭打著卷兒,又驚又喜,話語顛倒,醉態可掬。(過:倒。盃:同「杯」) (哲夫‧長牙齒的土地) |
吃肉喝酒 |
3. |
聽聽我,看看我;我唱歌為了你,我妝扮為了你。 (民歌‧看我聽我) |
聽聽我,我唱歌為了你;看看我,我妝扮為了你 |
4. |
山猿谷鳥,哀鳴啾啾。(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
山猿哀鳴,谷鳥啾啾 |
5. |
連山絕壑,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照之以明月。 (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連山絕壑,照之以明月;長林古木,振之以清風 |
6. |
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蘇軾‧赤壁賦) |
江上之清風,耳得之而為聲;山間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 |
(三)頂真
頂真,用上一句的結尾的詞語做下一句的起頭,使前後句子的頭尾蟬聯,上遞下接。這種句法,可以使讀者感到全文天衣無縫,一氣呵成。本文有好幾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例如:
1.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四)回文
把相同的詞彙或句子,在下文中調換位置或顛倒過來,產生首尾迴環的情趣,叫做回文,也叫回環。回環運用得當,可以表現兩種事物或現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關係。例如: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2.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韓愈‧師說)
3.妙例──蘇軾題金山寺:
潮回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巷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藹藹紅霞晚日晴。 遙望四山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鷗輕。 |
輕鷗數點千峰碧,水接雲山四望遙。 晴日晚霞紅藹藹,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巷,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蒲遠,傾山雪浪暗回潮 。 |
八、結構表
九、延伸學習
(一)詠韓愈祠聯
潮州韓文公祠聯(一)
君闇棄孤忠,天使貶潮,庶免海隅淪化外;
唐亡無片壤,公留遺愛,尚餘廟貌立江干。
註:因韓愈貶至潮州,教化此地百姓,使潮州免於淪為教化以外的蠻夷之地。
潮州韓文公祠聯(二)
佛骨謫來,嶺海因而生色;鱷魚徙去,江河自此澄清。
註:韓愈至潮州,寫祭鱷魚文,使潮州鱷魚絕跡。
潮州韓文公祠聯(三)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歸正道,只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
語譯:上天有意開啟文風,若不是一封諫迎佛骨表奏章,韓先生怎會被貶至潮州;使人心歸向於正道,只須要八個月,百代後人們仍以韓先生為師法的導師。
潮州韓文公祠聯(四)
韓潮學派百川匯,公起文章八代衰。
語譯:韓門的學派如潮水般百川聚集,韓公的文章振起八代以來衰敗的文風。
(二)韓愈詩作――列名中唐奇險派作家
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本為聖朝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語譯:一篇〈諫迎佛骨表〉早晨才上奏給皇帝,晚上就被貶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去。本想為皇帝清除有害於國族的弊政,怎會憐惜我衰朽的殘年呢!貶謫路上只見白雲橫生於秦嶺,我的家在哪裡呢?當雪漫藍田關時,連我騎的馬都不肯往前走了,知道你遠道趕來迎接我是有深遠用意的,你準備在那充滿瘴氣的江邊,好來收拾我的骸骨吧!
寄皇甫湜
敲門驚晝睡,問報睦州吏。手把一封書,上有皇甫①字。
拆書放床頭,涕與淚垂四②。昏昏還就枕,惘惘③夢相值。
悲哉無奇術,安得生兩翅。
語譯:忽聽得敲門聲,驚醒我的午睡。問問是誰?回答是睦州來的差人。他手拿一封書信,上有皇甫湜的字。拆開書信放在床頭,不禁涕淚交垂。感到神思昏昏,再躺回枕頭上,朦朧中彷彿在夢中與他相遇。悲傷啊!恨自己沒有奇術,怎樣才能生出兩翅,飛到他的身旁。
注釋:①皇甫:皇甫湜,睦州新安人,中唐有名的散文家,韓愈的得意弟子。
②垂四:意謂兩眼和兩鼻孔流四行涕淚。
③惘惘:神志恍惚貌。
(三)韓愈散文
雜說四(一作馬說)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①死於槽櫪②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語譯:世上有伯樂這種善相馬的人,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是常有的,可是像伯樂這種人卻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馬,也只不過在奴隸的手下受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棚中,不知是良馬而受人稱道啊!能夠日行千里的馬,有的一頓要吃一石的穀子。餵馬的人,不知道牠能日行千里,而照一般馬的食量來餵牠,那這匹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飽,力氣就不夠,才能雖然很美好,可是不能顯現於外,恐怕連平常的馬都不如了,怎能要求牠日行千里呢?鞭策牠不能依照御馬的方法,餵養牠又不能盡牠的食量,牠叫了,又不知牠的意思,手拿著馬鞭,站在牠面前對別人說:「天下找不到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其實他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啊!
注釋:①駢:並。 ②櫪:馬棚、馬廄。
進學解(節選)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召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語譯:國子先生早晨到太學去,召集學生們站在課堂下,教誨著說:「學業的精進是由於勤勉進取,荒廢則是由於嬉戲怠惰。德行有成就是由於深思精求,敗壞是由於苟且隨便。當今我們遇到聖君賢相在朝,一切治理國家的措施都很完備,除去凶邪不正的人,拔用俊秀賢良的人。只要有一點長處的人大都被錄取,能以一技聞名的,沒有不被錄用。多方搜羅,仔細挑選,除去他們的缺點,使他們才能顯現。只有僥倖被選上的,誰說有才的不能被顯揚呢?各位只怕學業不能精進,不必怕主管不英明。只怕德行不能修養有成,不必怕主管不公平。」
(四)求「學」的名篇
世說新語‧規箴
遠公在廬山中,雖老,講論不輟。弟子中或有墮者,遠公①曰:「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願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執經登坐,諷誦,詞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肅然增敬。
語譯:遠公(釋慧遠)在廬山中,雖然年老,但講論佛法從不停止。弟子中偶爾有懈怠的,遠公說:「我好比桑榆上的落日餘輝,理當不能照得長久;只希望你們像朝陽的光芒,隨著時間的流轉,越來越燦爛!」手拿經書,登上講壇高聲誦讀,聲音和臉色都顯得很賣力。程度好的弟子,都面色恭敬,更加敬重他。
注釋:①遠公:指釋慧遠。
說苑‧建本 劉向
晉平公①問於師曠②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③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4乎?」平公曰:「善哉!」
語譯:晉平公問師曠說:「我現在七十歲了,還想學習,恐怕已經太遲了罷!」師曠說:「您為什麼不點燃蠟燭來照明呢?」晉平公說:「哪裡有做人臣的還開國君的玩笑?」師曠說:「我這個瞎眼的臣子哪敢和國君開玩笑呢?我聽說,少年而喜好學習,好像早晨的朝陽;壯年而喜好學習,有如中午的太陽;老年而喜好學習,好似點燃蠟燭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比在昏暗中行進不是要好得多嗎?」晉平公說:「說得好極了!」
注釋:①晉平公:春秋時晉國國君。
②師曠:晉國的樂師。
③盲臣:古樂師都是瞎眼的人,師曠也是瞎子。
4昧行:暗中摸索著行走。
(五)答韋中立論師道書(節錄)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書云欲相師。僕道不篤,業甚淺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嘗好言論,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僕自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敢,況敢為吾子師乎?
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僕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過言。前六七年,僕來南,二年冬,幸大雪,踰嶺被南越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乃已,然後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衒怪於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
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務釆色、誇聲音而以為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遠矣。
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其偃蹇而驕也。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求其恆,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
凡若此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無取乎?吾子幸觀焉、擇焉,有餘以告焉。苟亟來以廣是道,子不有得焉,則我得矣,又何以師云爾哉?取其實而去其名,無招越蜀吠怪,而為外廷所笑,則幸矣。宗元復白。
語譯: 二十一日,承蒙您的來信,告訴我說要我當您的老師。我的道行不夠深厚,學業也很淺薄,估量自己的造詣,實在沒有值得學習的地方。雖然喜好發表言論,寫作文章,但自己也不敢相信可以為人師。不料您從京師來到永州這個荒僻的地方,很榮幸的被您所看重。我自己估計沒有什麼可取之處,假使有,也不敢當別人的老師。當一般人的老師我都不敢,何況是當您的老師呢?
孟子說:「一般人的毛病就在於自己懂得並不多,卻喜歡當別人的老師。」因此從魏、晉以來,人們更加不願去拜師學習。當今世上沒有聽說有什麼老師的,假使有的話,大家就起鬨嘲笑他,以為他是個狂人。只有韓愈奮勇地不顧流俗,冒犯著人們的嘲笑侮辱,招收後學門生,寫了師說一文,隨即嚴正不屈地做了老師。許多人果然把他當作怪物,群起而攻之,彼此使眼色扯衣角,添油加醋誹謗韓愈。韓愈因此得了狂人的名聲,在長安居住的時候,他忙得連飯都還沒有熟,就又急急忙忙的趕到洛陽,去擔任河南令的工作。像這樣的情況,已經發生過好多次了。
屈原在懷沙賦裡寫道:「城裡的狗成群叫著,是叫牠們所見到的怪異事物。」我從前聽說庸、蜀以南一帶,經常下雨而很少見到太陽,一旦出了太陽,狗群就不停地狂叫,我以為那是誇大之詞。前六七年,我來到南方,元和二年冬天,恰逢下大雪,越過五嶺覆蓋了南越好幾個州,這幾州的狗一連好幾天都驚惶不安地狂叫亂竄,一直到雪完全化完才停止,我這才相信從前所聽到過的話。今天韓愈已經自以為是蜀地的太陽,而你又想叫我當南越的白雪,那豈不是因此而使我遭到禍害嗎?不僅僅是我要受害,而且還會傷害到你。然而白雪與太陽難道有什麼過錯嗎?只不過是狗群硬要叫罷了。試想現在天下不像狗那樣叫的能有幾人?誰又敢在這些人面前炫奇逞怪,從而召來訕笑怒罵呢?
……
我年少時寫文章,講究辭藻。年紀大了,才知道文章用以闡明聖道,不是隨便作成光輝明亮,講究辭藻、聲律的文章,就算是好的。凡是我所說的,都自以為接近聖道,但不知離聖道是真的近呢?還是遠呢?您愛好聖道,讚許我的文章,那我也許離聖道不遠吧!
所以我寫作文章,不敢以輕忽之心去寫,擔心文章輕浮而不留餘味;不敢以怠惰之心去寫,擔心文章鬆弛而不嚴謹;不敢以昏沉之心去寫,擔心文章暗昧而雜亂;不敢以驕傲之心去寫,擔心文章驕傲而不恭。寫文章要含蓄而不淺露,文字意義要明白清楚,寫文章既要文氣流暢又要言詞簡潔,文章又要清雅不俗,又要莊重不浮,這是我用以扶持聖道的方法。依照書經的敘述清楚;依照詩經以求永恆情理;依照禮經以求合理適宜;依照春秋以求褒貶明確;依照易經以求變化,這是我採取聖道的根源。參考穀梁傳以砥礪文氣;參考孟子、荀子以流暢脈絡;參考老子、莊子以開拓端緒;參考國語以擴大情趣;參考離騷以表達幽隱;參考史記以表現簡潔,這是我廣泛學習,融會貫通,用以寫作文章的方法。
像這些意見,到底對呢?還是不對?有可取的地方?還是沒有?希望您看過後,選擇它,有空時來告訴我。如果您急著要來我這裡推廣聖道,您沒有收穫,就是我有收穫。又何必分什麼師生的名分呢?取它的實質而不必在乎那些空名,不要惹那越蜀群狗驚怪亂叫,被群臣嘲笑,那就太好了。宗元敬覆。
(六)開窗放入大江來 廖玉蕙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十五歲進入婚姻,十六歲初為人母,母親在大家庭裡,侍奉公婆、丈夫,教養九個子女,在刻苦、混亂,堪稱極其艱難的少婦生涯裡,端賴坐落街市角落一家租書店裡的言情小說排遣委屈與壓抑。尚未學會做個女人,已然成為人母,年紀小,尚且來不及從娘家萃取足夠養分,母親所有的人際應對,悉數從哀感頑豔的中、外小說裡借鏡、取法,幾十年來,抓緊時間,在生活的隙縫裡閱讀,習染言情小說的誇飾、虛構手法,母親膨脹現實裡的小奸、小詐為深冤、大恨;放大生活中的小歡、小樂為巨喜、狂歡,八十餘歲了,仍然黑白篤定、愛憎分明,全然沒得商量。文學的感染力,穿透時光,浸浸乎直探生命底層,為人生設色定調,而母親自己當然是渾然不覺的。
那樣的年代,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戒嚴的世界看似簡淨安穩,其實險巇難測、暗潮洶湧;小我的苦悶也膠著難解、波瀾漸興。一個小小的、寂寞的女孩兒,自轉學到城裡後,一腳踩空,便掉入舊雨新知眾叛親離的窘境,原本只能躲在閣樓窗簾後,和路上指天畫地、自言自語行走的瘋婦遙遙招手,進行自認的通關密語對話遊戲,而因為街角的那間租書店,自憐被同儕孤立的孩子,偷偷和母親搶看同一窗口,也以那小小的租書店為根據地,似懂非懂地鯨吞蠶食,書本成了她和寂寞握手言和的仲介。她開始看小說排遣孤獨並養成自言自語、自編故事給自己聽的習慣。租書店為母親開啟了一扇對外的窗口,可惜那扇固定的窗口,視野局限,景致不夠精采,走不遠、飛不高的母親,終於沒能看到銀山拍天浪的壯闊蒼茫。而小女孩兒循著這扇窗口,一路往外迤邐前行,不只見識了海深浪闊,在風雨陰晴的日子裡,還看見「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看見「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更看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絕妙景觀。
或者應該還可以更往前溯。
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聽狂風怒號,真叫我心裡害怕。爸呀!爸呀!我們多麼牽掛!只要你平安回家,就算是空船也罷。
國語課本上,天黑風大猶然不能回家的爸爸,讓三年級的她,每每在天色將暗之際,便無端升起憂懼,在颱風夜裡為了遠方不知哪個孩子的漁夫父親輾轉不能成眠;從沒見過海峽的她,因為「海峽的水,靜靜的流。上弦月啊月如勾!勾起了恨,勾起了仇。」而萌生對海洋的嚮往和對彼岸的仇視,使得「買棹歸帆」成為五年級時的天真想望。不經意間,文學慢慢走進女孩的心底。
國、高中階段,因為一本《人間詞話》,她被精雕細琢的字句所收服,瘋狂迷戀起詩詞韻文。買不起課外書,向租書店裡找;租書店裡沒有的,站在臺中中央書局裡抄。往往一站便是整個黃昏,像貪婪飢渴的孩子,狂抄、記誦,不管數學、地理或公民的課本上,文本的周邊,全填滿柳周詞、雙李(李商隱、李賀)詩,當然沒有遺漏當年最膾炙人口的泰戈爾。慘綠的歲月中,眼光總是搜尋著幾近病態的華麗悲傷,《紅樓夢》看了又看,專挑寶、釵、黛三角戀愛部分,不斷反芻悲壯。
但行刻薄人皆怨,能布恩施虎亦親。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五》
她試著用文學來抵抗寂寞,並不代表閱讀就可以讓她心滿意足。心底的那個大窟窿,空空的,無時無刻不提醒著她的形單影隻。胡適的一句話在絕望之際映入眼底:「獅子和老虎向來都是獨來獨往的,只有狐狸跟狗才聯群結黨。」她若有所悟,人緣差,竟得了「獨一無二」的新詮,她因之感到短暫安慰,卻納悶到底在何時、為何故,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老虎、獅子!如果可以選擇,她情願加入狐狸或狗的行列,和他們成群結隊。一日午後,無意中讀到唐人變形小說〈李徵〉,寫博學善屬文的書生,生性疏逸,恃才傲物,平常和友朋飲酒,常口出狂言,所以僚佐都很嫉恨他。忽然在一個夜晚,被疾發狂,不知所終。其後,才被發現居然變形為一隻老虎。雖然「念妻孥、思朋友」,卻自慚形穢,怯於和前往述職的朋友相見。讀到李徵臨走吩咐友人:家人若問消息,「但云我已死,無言今日事。」她忽然心情大慟,淚流滿面。雖然只是一則虛構的志怪傳奇,卻狠狠地在心上一擊!這則故事像度人的金針,為她開示了虎性傷人的前因後果,而她,終於不再只是傷心束手。因為一則奇幻故事,她決心追根究柢,窮究「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處世哲學,期盼有朝一日能因篤行「得饒人處且饒人」的信條,終達「能布恩施虎亦親」的境界。莊子以為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文學正是道的另種變貌,它無所不在,端看是否和生命的經驗相契合、起共鳴。這一刻,她隱約省悟幾年來的文學養成原來旨在開發情意,培養多元解讀人生的能力,為自己找尋一條路、一個說法,它絕不只是區區「聽說讀寫」而已。
樹影興餘侵枕簟,荷香坐久著衣巾。
──唐‧方幹〈睦州呂郎中郡中環溪亭〉
大三,她得了個機緣到文學雜誌工作。每到月底,雜誌即將付梓前的好幾個黃昏,她總和主編據案面對面校對,就著昏黃的燈光,她細細地一句句誦讀著名家的作品,以便主編據以校勘。讀姚一葦談李商隱;看陳世驤論中西文學;念琦君、王鼎鈞、許達然的精緻散文;朗誦余光中、楊牧密度、張力俱足的現代詩;姜貴的桐柏山開始連載了;顏元叔的西洋文學批評史也出場了……一點一滴地,文字的節奏韻律在腦海逐漸形成自己的旋律,淪肌浹髓地殷殷滲透到心上、流露在筆端。幾年後,她終也自己提起筆來,才恍悟閱讀原來不只是「翻閱」而已,要想竟其全功,還得靠高聲「朗讀」!韻律感不只存在於詩,所有順暢的文章都具備優美的旋律,念誦久了,潛移默化,掌握住其中的韻律感,形諸文字時,自然便會隨著熟悉的節奏寫出順暢可讀的文章來。
多少年後,她還清楚記憶著那些個黃昏。王鼎鈞的〈最美的和最醜的〉,曲盡小宦官用最醜的手段維繫最美的信念的過程,曾經讓她多麼驚豔;為了一篇題為〈婚禮鞋〉的文章,又是如何邊念邊涕淚漣漓、泣不成聲;還有當年迫不及待搶先閱讀田納西‧威廉斯作品《慾望街車》及余阿勳翻譯的日本小說《草花》連載的熱切心情……年少時,對文學的痴迷,讓她在大學畢業後負隅頑抗,不惜退還母親在故鄉為她苦心孤詣求來的中學教師聘書,堅持留在和文學最為接近的出版前線,並轉進古典文學的鑽研。而這一留,便再也不曾離開。那種童稚時期劈頭直擊的心頭一點,慢慢引燃了星星的火花,終至在多年後開始燎原,一發不可收拾地延燒出三十本創作並作育英才二十餘年。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
──杜甫〈戲為六絕句〉
求學過程裡,女孩的成績一向不甚理想,即便是喜愛的國文,也從未有過亮麗的成績。她視課文裡的忠君愛國思想為應付考試的虛辭詭辯;孔、孟被闔上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夾死在書本裡頭,〈大學〉、〈中庸〉,充其量只是無聊的制式教條!直到長了些年歲,才知是老師教死了經典,四書無端被聯考怪獸株連迫害。學習原是為了讓生活更容易,然而,短視近利的餖飣字句解說及無趣的作者生平強記,讓文學陷入死胡同,讓許多學生痛恨不已,立誓考完試後,立刻將文學碎屍萬段。
站上了大學講堂,在第一線上從事語文教育,當年那位冒著被活逮的危險,也堅持要在國文課上偷看卡夫卡、大仲馬,甚至於梨華小說的女孩兒,終於了然語文教育一旦讓學生失了興味,光談上課時數或文言、白話比例都是白搭。當老師的,推窗放入了大江,天浪如何拍擊出銀山,得有本事將它說得虎虎生風。教授四書,得讓學生明瞭這些所謂的金科玉律究竟和他們有何關聯,又憑什麼成就其經典地位;閱讀黃春明的〈蘋果的滋味〉,如果可以讓學生順便看看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再比較一下林語堂的《唐人街》和老舍的《駱駝祥子》,文學的流變傳承就不言自喻!當老師的,如果在語譯之外,還能將〈訪隱者不遇〉裡隱者飄忽的行蹤勾連上詩裡一反一正的結構;讀到膾炙人口的李白〈靜夜思〉,若知指陳空間結構的點、線、面、立體空間的巧妙變化;而王維〈渭城曲〉除了道別贈柳的意義外,若還能說明「舍青青色新」的尖銳齒音所造成的音響上的刺痛感……文學剎那間便添了活力、增了華彩。老師的教學如果不再陳陳相因,如果能自出新意,學生上課怎捨得打瞌睡?當老師的,如果能透過有效的引導、鼓勵,激發學生的想像,讓他們產生參與討論的成就感,學生怎會在進教室時灰心喪志!當老師的,若能將考試視為情意教育的延長,讓學生反思文學和生活的關聯,讓他們藉此看到文學與生活的雙重繁花盛景,並允許他們找到合適或另類的角度切入去詮解人生,學生又怎會視考試為畏途!
杜甫〈戲為六絕句〉詩說明了文章哪須分古今,一切唯「精采」是尚。多麼期待清詞麗句所構築的文學作品,能成為人生行道上一勺解渴的清泉、一處乘涼的遮蔭,而永遠不再是糾纏學生的可怕夢魘。 ──原載二○○六年二月十八日《聯合報‧副刊》
十、相關名句
1.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左遷至藍關示姪孫湘)
〔釋義〕早上把一封奏章呈上九重金殿,到了傍晚竟被貶至八千里外的潮州。極言自己向朝廷勸諫而被貶之速。
2.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調張籍)
〔釋義〕李白與杜甫兩人的文章是光芒萬丈的,他們的詩歌不是當代的人可以比擬的。說明作者對當時不受重視的李、杜,表達了最大的讚賞與傾羨。
3.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調張籍)
〔釋義〕身軀微小的螞蟻竟異想天開要搖動大樹,牠的不自量力真是可笑。嘲諷人不自量力,妄想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
4.士窮乃見節義。(柳子厚墓誌銘)
〔語譯〕志士處於困境時方顯出他的氣節大義。
5.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語譯〕長安街道上,小雨如酥酪般細滑溼潤;遠看草色青青,走近看卻若有似無。
6.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原毀)
〔釋義〕事情成功了,批評就隨之而來;一個人的品德高尚,詆毀也會隨之而來。說明越有成就的人越容易受到詆毀和批評。
7.物不得其平則鳴。(送孟東野序)
〔釋義〕各種物體有不平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說明人一旦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時,就會有反抗的聲音。
8.面目可憎,語言無味。(送窮文)
〔語譯〕面目令人厭惡,言語沒有內涵。
9.業精於勤,荒於嬉。(進學解)
〔釋義〕一個人學業的精通在於勤奮,學業的荒廢在於貪圖玩樂。說明勤勞與否是導致學業好壞的要因所在。
10.行成於思,毀於隨。(進學解)
〔釋義〕言行的正確在於遇事多思,毀敗在於盲目追隨他人。說明做任何事都要經過深思熟慮。
11.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進學解)
〔釋義〕點燃油燈,夜以繼日,一年到頭都是這樣勤勉不懈。比喻不分日夜堅持不懈的努力著。
12.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雜說之四)
〔釋義〕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發現了千里馬。(伯樂:春秋時秦國人,以善相馬著稱。)比喻人才多被埋沒,不能得到識別與任用。
1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雜說之四)
〔釋義〕善於奔跑千里的良駒常常可得,可是可以識別良馬的人卻不常有。感慨能慧眼識英雄的人不多,以致使得人才常懷才不遇。
十一、測驗卷資料補充
A卷(第3回)
12、13題組:
常以為自魏、晉已還,為文者多拘偶對,而經誥之指歸,遷、雄之氣格,不復振起矣。故愈所為文,務反近體,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語。後學之士,取為師法。當時作者甚眾,無以過之,故世稱﹁韓文﹂焉。 (節錄自劉開‧問學)
語譯:韓愈曾認為從魏、晉時期以來,作文章的人,多被文字上的排偶、對仗所拘束,而表現在儒家經典中的古雅純正的思想宗旨,司馬遷、揚雄這些巨匠豪邁剛健的氣勢格調,日漸被人淡忘,不再振發人心了。所以韓愈的文章,著力反對辭藻華麗的六朝文體,抒發意旨,樹立論點,自己建立起一派新鮮的文采風格。年輕的文士們,將他的文章作為效法的楷模。當時作文章的人很多,可沒有誰能夠超過他,所以當代稱作﹁韓文﹂。
18~20題組: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於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聖人擇之,芻蕘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於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苟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於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節錄自劉開‧問學)
語譯:從前的人,胸懷謙虛而且樂意向善,不會對事或對人有選擇性的發問,只在乎是不是對自己所學的東西有所長進而已。所以,聖人也會重視沒讀過什麼書的人的話,對於漁農工樵等行業的事,從前的人也會加以詢問。比如舜,身為天子,可是會求教於一般人民,用他的大智慧來體察小人物的表達,他並不是偶爾假裝謙虛一下,而是有著真心學習的大度量啊。夏商周三代以後,讀書是有的,發問求教的就沒有了。朋友之間,會針對過失做出規勸就很不錯了,能夠互相以大義道理求教,努力不忘進修的,實在不多見,更不要說求教於一般人了。
注釋:①孜孜:音孜孜,勤勉不懈。
甲卷(第3回)
14~16題組:
先秦至西漢,諸子及文學家善以散文寫作,膾炙人口之作不勝枚舉。迄乎魏 晉,文尚駢儷,義歸辭藻,氣格靡散。初唐陳子昂等,力主以清新之散文,矯駢文之弊,為古文運動之先驅。
逮中唐,韓愈高倡古文運動,柳宗元應和之,因而唐代文風丕變,古文遂盛,惜未成功。晚唐 李商隱善於駢文,有樊南四六甲乙集,足見駢文仍盛。
至北宋歐陽脩力崇韓文,作者日眾,古文始成為文章正宗。
17~21題組:
見高中國文補充教材〔一〕P12~P13
十二、歷屆試題精選
1.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出師表〉所謂「開張聖聽」即指「廣開言路」 (B)蘇軾〈赤壁賦〉所謂「滄海之一粟」即指「滄海遺珠」 (C)白居易〈與元微之書〉所謂「方寸甚安」即指「內心安泰」 (D)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所謂「蓬戶甕牖」等同於「儉以養廉」 (E)韓愈〈師說〉所謂「不恥相師」與「君子不齒」,「不恥」與「不齒」意義相近。
〔91.指考〕
答案:(A)(C)
解析:(B)「滄海之一粟」指極為渺小;「滄海遺珠」意謂有所遺憾。(D)「蓬戶甕牖」是形容處所簡陋;當然和「儉以養廉」不同了。(E)「不恥相師」的「不恥」,是不以為恥;「君子不齒」的「不齒」,是不屑與之並列。
2.動詞前加「相」字,有表示其動作、事況、情態是雙向的,如「相見實難別亦難;也有表示單向的,如「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下列文句「 」內的「相」字,表示單向的是 (A)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B)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C)留得和羹滋味在,任他風雪苦「相」欺 (D)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愴。來事勿「相」迎,相迎已惆悵 (E)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91.指考〕
答案:(A)(B)(C)(D)(E)
解析:本題主要是在測驗「相」字的副詞用法及名詞助詞用法的辨識。題幹之「相見」是「相互見面」,其動作是雙向的,作副詞用﹔至於「相送」是「送你」,其動作是單向的,作代詞性助詞用。(A)「相照」即「照我」,(B)「相問」即「問我」,(C)「相欺」即「欺我」,(D)「相迎」即「迎我」,(E)「相煎」即「煎我」,均為單向動作。
3.文言文中的「者」,有作代名詞用,如「古之學『者』必有師」;有作語助詞用,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下列文句的「者」,屬於「代名詞」的選項是 (A)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B)聞舟船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 (C)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 (D)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 (E)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92.學測〕
答案:(B)(C)(E)
解析:(A)(D)語助詞。(B)代名詞,指彈琵琶的人。(C)代名詞,指沒有仁心的人。(E)代名詞,指秦君。
4.有關下引文字的敘述,錯誤的選項是:「始先生以進士,三十有一仕歷官,其為御史、尚書郎、中書舍人,前後三貶,皆以疏陳治事,廷議不隨為罪。常惋佛、老氏法潰聖人之隄,乃唱而築之。及為刑部侍郎,遂章言憲宗□□□非是,任為身恥,震怒天顏,先生處之安然,就貶八千里海上。」 (A)「先生」應指韓愈 (B)□□□可能是「迎佛骨」 (C)「就貶八千里海上」應指貶謫永州 (D)由「常惋佛、老氏法潰聖人之隄」可推知這位「先生」以傳承儒學自任。 〔92.學測〕
答案:(C)
解析:以儒學自任,力拒佛、老,唐憲宗時,曾上〈諫迎佛骨表〉,震怒天顏,而被貶至潮州任刺使,這個人是韓愈。
5.下列文句「 」內的兩個字,是由動詞並列組成一個詞組的選項是 (A)博聞彊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B)公子聞所在,乃「間步」往,從此兩人游,甚歡 (C)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 (D)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
〔94.指考〕
答案:(D)
解析:(A)出自《史記‧屈原列傳》。「治亂」為治世與亂世的名詞組合。(B)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間步」指走捷徑步行前往,「間」為副詞,修飾「步」這個動詞(C)出自宋‧蘇軾〈留侯論〉。「見辱」的「見」為介詞,被;「辱」為動詞,屈辱。(D)出自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指目牽引」意為被他人的指點或目示所牽引,「指目」皆為名詞當動詞用,為動詞並列的詞組
6.針對下列古文名篇內容,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蘇洵〈六國論〉藉論六國賂秦之弊,諷諭宋朝屈辱求和的政策 (B)蘇軾〈前赤壁賦〉藉變與不變之辯證,表現作者通達的人生觀 (C)韓愈〈師說〉藉贈文李蟠的機會,批判時人一味崇尚佛老的風氣 (D)柳完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藉「始得」二字,表現作者初次尋得心靈寄託的喜悅感受 (E)顧炎武〈廉恥〉藉論「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寄寓作者對易代之際,士人變節的感慨。 〔95.學測〕
答案:(A)(B)(D)(E)
解析:(C)〈師說〉一文,藉贈文李蟠的機會,批判時人不知從師求學的風氣。
7.古人「字」、「號」,來由不一。下列關於古人「字」、「號」的敘述,錯誤的選項是 (A)蘇軾自號「東坡居士」,乃因其謫居黃州,築室於東坡之故 (B)白居易自號「醉吟先生」,乃用以呈現其放意詩酒的人生態度 (C)韓愈字「退之」,乃因其名「愈」,而以反義的「退之」為其字 (D)李白號「青蓮居士」,乃因其偏愛蓮花之清新脫俗,有類其詩風之故。〔95.指考〕
答案:(D)
解析:(D)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人,五歲隨父入川,青少年時代在江油青蓮鄉度過,這才是「青蓮居士」的稱號由來。
8.下列敘述,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作家氣質相關的選項是 (A)陶淵明閒靜少言,崇尚自然,其詩樸質無華,真淳恬淡 (B)韓愈耿介堅毅,敢於直諫,其散文雄渾剛健,氣勢磅礴 (C)劉基博通經史,為明朝開國功臣,其散文筆致駿邁,意旨閎深 (D)蘇軾器度恢弘,樂觀曠達,其散文汪洋恣肆,豪放詞尤獨具一格 (E)王安石為北宋神宗時宰相,推行新法,其散文風格峭拔,結構謹嚴。 〔96.學測〕
答案:(A)(B)(D)
解析:題幹敘述說明作家的作品風格與氣質相關的選項,其中(C)「博通經史,為明朝開國功臣」為劉基的學經歷,非其氣質。(E)「北宋神宗宰相,推行新法」亦為王安石的經歷與官位,非其氣質。
9.下列文句中,有關「齒」、「恥」二字的使用,正確的選項是 (A)謙虛的人能不齒下問,驕傲的人總自以為是 (B)高舉公理正義的大旗做傷天害理的事,最令人不恥 (C)他公然說謊卻絲毫不覺歉疚,難怪會被批評為無齒 (D)有些人只寫過幾篇小文章就自號才子,真是讓人齒冷。 〔96.學測〕
答案:(D)
解析:(A)不「齒」下問→恥。(B)不「恥」→齒。(C)無「齒」→恥。
10.下引文字,依文意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是:「始吾幼且少, (甲)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乙)及長(丙)為文章以辭為工(丁)乃知文者以明道 務采色,誇聲音而以為能也。」(柳宗元〈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A)丙乙丁甲 (B)丁丙甲乙 (C)丙甲乙丁 (D)丁乙甲丙。
〔96.指考〕
答案:(A)
解析:本題可依其文意,判斷文句的先後順序。炳炳烺烺:文采耀目的樣子,後用來指文章的辭藻聲韻。
語譯:我年少時寫文章,講究辭藻。年紀大了,才知道文章用以闡明聖道,不是隨便作成光輝明亮,講究辭藻、聲律的文章,就算是好的。
11.下列各組文句「 」內的詞,前後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歸來視幼女,零淚「緣」纓流╱「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B)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C)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 (D)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E)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98.學測〕
答案:(A)(B)(C)
解析:(A)沿、循。語譯:回到家看著稚幼的女兒,點點淚珠沿著帽帶滑落而下。韋應物〈送楊氏女〉╱沿、循。循著溪流前行,忘了自己走了多遠。陶淵明〈桃花源記〉。(B)坐著。語譯:行步到水源之處,隨意坐著看雲朵自山谷翻飛而起。王維〈輞川別業〉╱坐著。到了目的地後就披開雜草坐下,倒盡壺裡的酒喝個醉。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C)難道。語譯:我難道在乎名聲隨著文章受重視而格外顯著?能為天下蒼生謀利的官運,恐怕只會因為我的年老痛弱而停歇。杜甫〈旅夜書懷〉╱難道。這樣說來,那麼臺灣沒有像樣的史書,難道不是臺灣人感到悲痛的事嗎?連橫〈臺灣通史序〉。(D)往。語譯:下馬陪伴您飲一杯酒,問問您要往哪裡行去。王維〈送別〉╱助詞,無義。語譯:聖人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韓愈〈師說〉。(E)豈、何。語譯:只恨自己沒有鷙鳥般的雙翼,豈能凌風高飛。〈古詩十九首〉之十六╱語尾助詞。語譯:古代聖人,才能比一般人高出很多,尚且跟隨老師,向老師問學。韓愈〈師說〉。
12.閱讀下列短文,回答下列問題。 〔99.學測〕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 (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1)下列文句「靡」的意義,與上文「天下靡然從公」的「靡」意義相近的選項是 (A)「靡」衣玉食以館於上者,何可勝數 (B)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C)起自隋代,終於割讓,縱橫上下,鉅細「靡」遺 (D)於是張、孔之勢,薰灼四方,大臣執政,亦從風而「靡」。
(2)下列關於本文的解說,正確的選項是 (A)蘇軾贊揚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句中的「文」是指駢文,「道」是指道家學說 (B)蘇軾以「道」、「文」總括韓愈的文學成就,以「忠」、「勇」表彰韓愈文武雙全的從政勳業 (C)文中兩用「獨」字,既凸顯韓愈早年孤獨無依的身世,也感慨韓愈在古文運動中孤立無援的處境 (D)在蘇軾看來,儒道的發揚與古文的提倡,對國家均有深遠的影響,韓愈的貢獻是「道」與「文」兩者兼具。
答案:(1)(D) (2)(D)
解析:(1)「靡然」從公:草木順風而倒貌,喻折服於強勢或德望。(A)出自蘇軾〈論養士〉。靡衣玉食:穿華麗的衣服,吃精美的食物,形容豪華奢侈的生活。(B)出自司馬光〈訓儉示康〉。奢靡:奢侈浪費,不知節制。(C)出自連橫〈臺灣通史序〉。靡遺:沒有遺漏。(D)出自《陳書》卷七〈皇后傳〉。從風而靡:草木順風而倒貌,比喻折服於強勢或德望。選項文句中的「張、孔」,指的是陳後主的寵妃張(麗華)貴妃與孔貴嬪。
(2)(A)韓愈提倡古文,所以「文起八代之衰」的「文」不會是駢文;韓愈反對佛老,所以「道濟天下之溺」的「道」不會是道家學說。(B)韓愈的「道濟天下之溺」是「排斥佛、老,建立儒家道統」,以文學成就概括,有疑。而「忠犯人主之怒」既非武功,亦非勳業。(C)文中並無「孤獨無依的身世」與「孤立無援的處境」的敘述,兩用「獨」字在說明韓愈的識見與勇氣超邁常人。
題幹語譯:從自東漢以後,儒道頹喪而文章衰弊,佛老異端一時俱興,雖歷經唐代貞觀、開元的盛世,有名臣房玄齡、杜如晦、姚崇、宋璟諸人的努力,仍不能撥亂反正。唯獨韓愈出身於平民,從容談笑間指揮命令,天下士子望風而從,無不折服,於是學術文章又歸於正道,到此間已有三百年了。韓愈提倡古文,遏抑華靡文風;排斥佛、老,建立儒家道統;諫迎佛骨,冒大不韙之罪,這是他的忠心;說降叛將,使王廷湊懾服,這是他的勇氣。這難道不是挺立天地間,事關學術盛衰,正氣浩然而巍峨獨立的人格嗎?
13.下列引用《論語》文句詮釋經典名篇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諸葛亮於〈出師表〉中,充分展現「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的行事態度 (B)蘇轍於〈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表述基於「仕而優則學」的體悟,進京求師 (C)韓愈〈師說〉中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為例,寓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之意 (D)蘇軾〈赤壁賦〉「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心理,等同於「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觀 (E)〈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深知「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的道理,故向鄭伯委婉推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99.學測〕
答案:(A) (C)
解析:(A)「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出自《論語.公冶長》。諸葛亮的行事莊重,對後主謹守君臣分際,故本選項敘述正確。(B)「仕而優則學」出自《論語.子張》。蘇轍寫〈上樞密韓太尉書〉時,尚未任官。(C)「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出自《論語.述而》。韓愈〈師說〉︰「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故本選項正確。(D)「未知生,焉知死」出自《論語.先進》。蘇軾「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是感慨人的生命短淺。「未知生,焉知死」是孔子表達重視現實人生的人生觀。(E)「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出自《論語.季氏》。燭之武的「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寓有埋怨鄭伯之意,非關「鬥」與「得」。
14.韓愈年幼而孤,由長兄、長嫂撫養成人,因此與姪韓老成情如兄弟。貞元十九年,韓老成過世,韓愈撰〈祭十二郎文〉悼之;若韓愈要為韓老成另撰一幅輓聯,最恰當的選項是 (A)梓里共瞻師道立,我徒悵望哲人萎 (B)手足悲值風雨夕,國家憂慟脊令原 (C)回首前塵忝居父執,傷心舊夢敬輓幽魂 (D)當年硯共芸窗冰雪聰明推第一,此日歸真返璞精魂縹緲欲招三。 〔99.指考〕
答案:(C)
解析:(A)哀輓教師逝世。(B)哀輓兄弟之喪。(C)哀輓子姪輩之喪。依照輩分,韓愈為叔,韓老成(十二郎)為姪,故適用此聯。(D)哀輓同學之喪。
15.下列文句「 」中的字詞,意義相同的選項是 (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B)足反居上,首「顧」居下/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事行身死,「固」所願也 (D)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100.學測〕
答案:(C)
解析:(A)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出自諸葛亮〈出師表〉。遺,留下。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出自韓愈〈師說〉。遺漏。(B)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出自《漢書‧賈誼傳》。顧,反而。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出自諸葛亮〈出師表〉。顧,拜訪。(C)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出自韓愈〈師說〉。固,原來、本來。事行身死,「固」所願也︰出自《新唐書‧楊國忠傳》。固,原來、本來。(D)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出自李陵〈與蘇武〉詩。之,往。「之」子于歸,宜其家室︰出自《詩經‧周南‧桃夭》。之,此、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