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七課 諫逐客書   

一、  寫作背景

  秦王政十年(西元前二三七年),發生了著名之「鄭國事件」,韓國派遣水利工程師鄭國入秦,說服秦王興築水道,灌溉農田,意圖使秦忙於內政,耗損秦之人力及財力,使其無力東征。事見史記河渠書: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閒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

此事被察覺後,秦國宗室大臣皆進言於秦王曰:「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間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途中上此書給秦王,諫言停止逐客,秦王讀此書後,乃取消逐客之令,此就是本文寫作的動機。

二、  作者介紹

(一)倉庫中老鼠的啟示

  李斯做掌文書的小官時,官署廁所裡正在吃穢物的老鼠,每逢人、狗走近,就嚇得倉皇逃竄;但官署倉庫裡的老鼠,卻悠閒地吃著米糧,不必擔憂人或狗的接近。李斯由此得到啟示,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所以人就該像在倉庫裡吃庫糧的老鼠,才能盡情發揮,並享有財富。

(二)赴秦施展抱負

  李斯從荀卿習帝王之術,學成,認為楚王昏弱,不足以成事,六國皆弱,無可建功者,惟西入秦,才能揚名立萬。李斯便由楚入秦,相國呂不韋任以為郎中,因得以說秦王,提出併吞六國之策,秦王先後拜李斯為長史及客卿,對其言聽計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任李斯為丞相,聽其建議,行郡縣、焚書坑儒、明法度、定律令、同文字。

(三)與趙高狼狽為奸

  始皇既崩,趙高與李斯矯詔立胡亥為二世皇帝,並下令扶蘇和蒙恬自盡。胡亥繼位後,重用趙高,大肆殺戮宗室子弟和大臣。李斯看到大臣人人自危,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將要大亂,便多次勸諫,但二世不理會,反而責罵他。李斯害怕了,就想出「督責之術」--強調君主專權,用嚴刑酷法來駕馭群臣、對付百姓,以此來討好二世。

(四)東門黃犬之嘆

  趙高用事,誣李斯謀反。李斯入獄後,運用正話反說的技巧,上書歷數自己至秦為相的七大罪狀,事實上是想向二世說明自己的七項功業,但此信被趙高所阻。二世皇帝二年(西元二○八年)七月,李斯被判處死,在咸陽市上腰斬。

  李斯走出監獄,跟他的兒子一齊被押解之時,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父子相,三族誅殺夷滅

(五)文學成就

1.荀賦至漢賦的橋梁

   諫逐客書將先秦慣用的說理散文變得較為辭賦化,成為漢代政論散文與漢賦的先驅;文章鋪陳排比,氣勢奔放,上承縱橫之勢,下開漢賦之漸,不僅是秦代散文的佳篇,同時也可看出當時散文賦化的徵象。而李斯在文中使用排比、對偶等手法,並且有辭采富麗、音調鏗鏘的特色,也影響了後世「駢文」的產生,因此被稱為「駢文之初祖」。

2.刻石文

   出自李斯之手的幾篇刻石文,用雄偉的氣魄、典雅的文字,把秦帝國的政治武功、皇帝的胸懷意氣、版圖的廣大、六國的破滅,都誇大地表現在文字裡。這些作品,自然是缺少情感與想像,以純文學的立場看,雖無多大價值,然而這些歌功頌德的文字,卻代表著當時貴族文人的立場。

3.文字改革

  史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李斯奏請統一文字。始皇遂令李斯、趙高、胡母敬,取太史籀大篆加以省改,此即後世名之「小篆」的字體。依據許慎說文解字所蒐的九千多字,小篆的字形已使中國文字系統化,日後中國文化的發展均以此為準。

三、國學常識

(一)奏議類文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應用文兼論說文

異稱

1.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章」、「奏」、「表」、「議」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2.宋代俗稱為「劄子」;明清統稱為「奏摺」或「摺子」

分類

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請」、議以「執異」

對策:應詔陳言(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分為「制策」、「試策」

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例作

進策

教戰守策(宋‧蘇軾)

陳情表(三國‧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諫太宗十思疏(唐‧魏徵)

諫逐客書(秦‧李斯)

(二)奏議類文章比較

篇名

時代

作者

對象

主旨

諫逐客書

李斯

秦始皇

論逐客之過失,使秦王取消逐客令

出師表

蜀漢

諸葛亮

劉禪

「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

「討漢賊,復舊都」自誓

陳情表

李密

武帝

以祖母年高乏人奉養懇辭太子洗馬之職,武帝賞賜奴婢二人,郡縣供應祖母膳,密得終養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太宗

以十思進疏,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教戰守策

北宋

蘇軾

仁宗

國家承平時,須使民眾接受軍事訓練,而後才能處變不驚,臨危制亂

(三)論政之文

篇 名

作 者

出 處

文 體

內容大義

文章深義

宮之奇諫假道

左丘明

左 傳

史書記敘文

左傳僖公五年,晉國二度向虞國借道攻虢國,宮之奇以為不可,虞君一意孤行,自食惡果

闡明國之存亡,在人君之德而不在神

諫逐客書

李 斯

史記‧李斯列傳

上書,奏議類

秦王政驅逐留秦外來人才,李斯以秦國史實及秦王之霸心說之

論逐客之過失,主張王者不卻眾庶

出師表

諸葛亮

昭明文選

奏議類

三蜀後主建興五年,諸葛亮準備伐曹魏,出師前上書,勸後主尊賢納諫,復興漢室

以親賢臣、遠小人勗勉後主;以討賊興復自誓

諫太宗十思疏

魏 徵

貞觀政要

奏議類,應用文之上行公文

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論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

六國論

蘇 洵

嘉祐集

論說文,史論,藉古諷今

藉戰國時六國因賂秦而自取滅亡的事例,諷北宋當時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退怯政策

提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建言,警誡當朝勿蹈六國破亡之覆轍

教戰守策

蘇 軾

東坡全集

策議類,為對策,時論

重點主張國家承平的時候,懍懷憂患意識,才能面對突發災患

論居安思危,教民戰守,矯陳時弊,顯現謀國之忠及憂世之忱

指 喻

方孝孺

遜志齋集

寓言體論說文

由鄭仲辨發疾、求醫、用藥經過推演出謀國治天下的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警惕人當慮患於未形,治亂於始發

廉 恥

顧炎武

日知錄

論說文

士大夫一向注重節操,五代風俗敗壞,廉恥掃地,清初士夫變節求榮,因而提出行己有恥

論廉恥和國運興衰的關係,強調一切禍敗亂亡,皆由於寡廉鮮恥所致

(四)駢文與散文之比較

文體

散文

駢文

別稱

古文

四六文

時代

始於秦漢以前,復興於唐宋

盛於六朝

性質

無韻

無韻

特點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對偶工整,詞藻華麗,音韻和諧,用典繁多

主張

文以明道

追求形式的美

駢文演進概說

起源

中國文字單音階孤立語特性產生之天然的對偶本質

秦漢

即有對偶句,如:李斯‧諫逐客書

齊梁

聲律說興起:陸機‧文賦;庾信‧哀江南賦

唐代

駢文嚴格對偶,重詞性,重平仄,如:初唐四傑、燕許大手筆(燕國公蘇、許國公張說)、李商隱

清代

清代力追漢魏六朝,如:汪中、袁枚

       

(五)四史

記 載

正 史

作 者

篇 卷

特 色

注 疏

黃帝起、漢武帝止

史記(太史公書)

西漢‧司馬遷

本紀、世家、列傳、表、書,計一百三十卷

正史第一部通史創例,紀傳體首例

劉宋‧裴駰集解

唐‧張守節正義

唐‧司馬貞索隱

漢高祖起,終於王莽

漢書

後漢‧班固、班彪、班昭

帝紀、年表、志、列傳凡百卷

斷代史之祖

唐‧顏師古注

清‧王先謙補注

後漢

後漢書

劉宋‧范曄

本紀、志、列傳

志由梁‧劉昭取司馬彪《續漢書》所補

唐‧章懷太子李賢注

清‧王先謙集解

魏蜀吳

三國志

晉‧陳壽

蜀書、魏書、吳書,唯魏志有紀

以魏為正統

劉宋‧裴松之注

其 他

1.四史皆為私修史書,其中最後成書者為「後漢書」

2.七國亂平,漢朝無諸侯,故《漢書》無「世家」,又《漢書》以「志」代「書」

3.《三國志》無志、無表

(六)賦

※導源於「詩」,興於「楚辭」,盛於「兩漢」

異 稱

時代背景

代表作品

先秦

短賦

荀賦

1.荀子定居楚,著書講學

2.李斯:駢文初祖漢賦先驅

宋玉:風賦、登徒子好色賦

兩漢

漢賦

古賦、

大賦

賈誼:上承屈宋下開枚馬

班固:西都賦、東都賦、二都賦

司馬相如:長門賦

魏晉

駢賦

俳賦、

小賦

駢文大盛時期

王粲:登樓賦

曹植:洛神賦

唐代

律賦

 

1.科舉風氣極盛

2.因近體詩格式,賦亦呈格律化

杜甫:三大禮賦

杜牧:阿房宮賦

宋代

文賦

散賦

物極必反,格律破壞

蘇軾:赤壁賦

歐陽脩:秋聲賦

明代

股賦

八股文賦

使用八股文法

(七)始祖整理

韻文之祖

詩經

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

以賦名篇之祖

荀子‧賦篇

駢文初祖

李斯

七言詩之祖

曹丕‧燕歌行

五言詩之祖

班固‧詠史詩

最早的散文

尚書

最早的史書

尚書

通史之祖

史記

斷代史之祖

漢書

目錄學之祖

七略

現存目錄學之祖

漢書‧藝文志

訓詁學之祖

爾雅

語錄體之祖

論語

最早通行的小說

水滸傳

隱逸詩人之祖

陶淵明

辭賦之祖

屈原‧楚辭

集部之祖

楚辭

最早的詩文總集

昭明文選

漢賦之先驅

楚辭

文學批評之祖

曹丕‧典論論文

文學批評第一本專書

文心雕龍

編年體史書

春秋、左傳、竹書紀年

紀傳體史書之祖

史記

國別史之祖

國語

官修史書之祖

唐‧房喬‧晉書

甲骨學之祖

鐵雲藏龜

最早講字形結構之書

說文解字

說部之先河

世說新語

最流行的通俗小說

三國演義

桐城派之祖

方苞

詞祖

李白

(八)文字演變

使用年代

文字名稱

說 明

殷商時代

甲骨文

刻畫書寫在龜甲獸骨之上,又稱為卜辭

商周時代

金文

多鑄刻在銅器上,又稱鐘鼎文

周秦東土

孔壁古文

漢武帝末,魯恭王由孔子宅壁發現。又稱蝌蚪文

周秦西土

籀文

全亡於晉代,今可見只有說文解字。又稱大篆

小篆

李斯作倉頡篇,取大篆省改,今全可見於說文解字之九千三百五十三字

隸書

秦人程邈造。形體脫離六書原則

魏晉

楷書

後漢完備成體;唐開成石經使用文字

其他:1.草書初創於漢代,為書寫簡便而作,張芝善作草書,人稱草聖。

   2.行書為最後產生之字體,約為魏之後出現,以晉王羲之最佳。

四、課文深究

主旨

力陳驅逐客卿的不當

脈絡

全文從開篇提出總論點,中間三段以正反對比加以論證,最後得出「逐客之非」的結論

筆法

秦王逐客之舉,本因「鄭國事件」而生,李斯身當被逐之列,諫逐客書卻隻字不提自己的委屈與牢騷,而是從秦國「跨海內,制諸侯」的戰略角度去看問題。通過援引史實,取譬眼前,說古道今,論人議物,深刻地闡明逐客的錯誤和危害,是所謂「高處立論,闊處行文」

 

段落分析

  1. 首段以「開門見山」法,道出逐客之非
  2. 次段列舉四位秦君用客卿成功的史實,論證重用客卿對秦國有利

   (1) 繆公用五子,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2) 孝公任用商鞅,舉地千里,至今治彊

(3) 惠王任用張儀,散合縱,六國臣服

(4) 昭王任用范雎,蠶食諸侯,以成帝業

  1. 第三段指出秦王看重「色樂珠玉」而輕忽「人民」(客),實非「跨海內、制諸侯」的方法。這裡以成就統一大業作為出發點,說明重物輕人,驅逐外來人才的錯誤,而「據海內,制諸侯」是秦王夢寐以求的願望,所以相當有說服力
  2. 第四段強調有容乃大之理: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乃因不卻眾庶
  3. 末段總結「逐客之害」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4. 二至四段以正反對比手法,凸顯逐客之非

(1) 以秦王政逐客,對比四君之納客

(2) 以秦王政使物,對比用人之態度

(3) 五帝三王不卻眾庶,對比秦王政逐客資敵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控制

「制」鄢、郢

規模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第一冊‧范仲淹‧岳陽樓記)

掣、高舉

(ㄔㄜˋ)

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

2.

退

「卻」坐促絃絃轉急(白居易‧琵琶行)

追至大洋,且戰且「卻」(宋濂‧秦士錄)

推辭

此係公事,先生幸勿推「卻」(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排拒

「卻」賓客以業諸侯

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

擊退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蘇洵‧六國論)

3.

恰好

靖位至左僕射平章事,「適」東南蠻入奏(第三冊‧杜光庭‧虬髯客傳)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悅樂

窮耳目之勝以自「適」也哉(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專主、作主

(ㄉㄧˊ)

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4.

纏補(ㄇㄡˊ)

未雨綢「繆」(成語)

錯誤(ㄇㄧㄡˋ)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繆」賞(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ㄇㄨˋ)

昔「繆」公求士

連接(ㄌㄧㄠˊ)

山川相「繆」(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5.

排斥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責備

夫人姐妹「讓」之曰(漢書‧李夫人傳)

勸說

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撐著,還只管「讓」劉姥姥(第二冊‧曹雪芹‧劉姥姥)

6.

衣物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第一冊‧司馬光‧訓儉示康)

佩服

百姓樂用,諸侯親「服」

佩帶

「服」太阿之劍

7.

擊甕「叩」缶

「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第二冊‧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牽、拉住

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史記‧伯夷列傳)

8.

資助

「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坐臥其上

「藉」卉飲宴(世說新語‧言語)

雜亂的樣子

(ㄐㄧˊ)

杯盤狼「藉」(第三冊‧蘇軾‧赤壁賦)

9.

從容徐緩的樣子

「施施」而行(第三冊‧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張揚

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斜行(ㄧˊ)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延續(ㄧˋ)

功「施」到今

10.

通「敷」,塗抹

ㄈㄨ

日服湯劑,而「傅」以善藥(第四冊‧方孝孺‧指喻)

鑲嵌、裝飾

ㄈㄨˋ

「傅」璣之珥

11.

下陳

古代殿堂下陳放禮器、站列婢妾的地方。借指後宮中地位低下的姬妾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

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戰國策‧齊策四)

12.

窈窕

妖冶貌

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嫻靜貌、美好貌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美女

後宮多「窈窕」,日日學新聲(陸龜蒙‧婕妤怨)

深遠貌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陶淵明‧歸去來辭)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ㄙㄡ

人焉(真實的個性能夠隱藏嗎)

ㄩˊ

、阿

ˇ

ㄖㄤˊ

尊王夷、(祭祀祈神以消解災禍)

ㄖㄤˇ

之別、吵、紛紜擾

ㄍㄠ

(撐船、駕舟)

ㄍㄠˇ

形容枯(外貌乾瘦,神情憔悴)(白色的喪服)

ㄎㄠˋ

(慰勞賞賜)

ㄏㄠ

(植物名。菊科茼蒿屬,一年生草本)(響箭)

ㄏㄠˋ

ㄐㄩㄢ

曰削月指執政者苛斂於民,不斷剝削百姓

ㄐㄩㄣˋ

駿馬、高、疏

ㄑㄩㄢ

怙惡不有過惡卻不肯悔改

ㄑㄩㄣ

徘徊不前

ㄙㄨㄛ

ㄅㄞˇ

闔縱橫(指利用言語或其他手段去打動、分化、拉攏對方的情形。多用於政治和外交場合上)

ㄅㄞˋ

官野史(指街談巷說的瑣碎言論。野史,私家編撰的史書)

ㄅㄟ

躬屈節(形容對人諂媚阿諛)、有口皆(眾人的嘴,都如記載功德的石碑。比喻人人稱讚、頌揚)

ㄅㄧˋ

(低下潮溼的地方)益、肉復生用以比喻或自嘆久處安逸,壯志未酬,虛度光陰能自立(使能自立)睨物表(傲視一切,超脫於世俗之外)、奴顏(譏人奴才相十足,卑屈取媚的樣子)、媵(隨嫁的婢女。媵,音ㄧㄥˋ)

ㄆㄧˊ

胃、酒、虎頭(埤,灌溉用的蓄水池)鼓雷動(軍中戰鼓聲頻繁。借指戰爭氣氛濃厚)、登(登上城牆。引申為守城)

ㄆㄧㄣˊ

一笑

ㄐㄧㄢ

ㄑㄧㄢ

ㄒㄧㄢ

(駿馬名)

ㄔㄢˋ

ㄔㄣˋ

一語成(指一句無心的話,竟然變成預言且應驗了。讖,預測災異吉凶的言論或徵兆)

ㄇㄡˊ

未雨綢

ㄇㄧㄠˋ

先生

ㄇㄧㄡˋ

論、(智謀與巧詐)

ㄌㄧㄠˊ

若晨星

ㄌㄧㄠˇ

問疾(指在位者不辭辛勞,撫慰百姓,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

ㄌㄧㄡˋ

(動物名。體小,嘴細長。鳴聲悅耳。善步行,亦能飛上高空)

ㄌㄨˋ

莪、力同心、神人共(形容罪大惡極,天地不容)(罪人)

ㄐㄧㄠ

漆相投(比喻情誼深厚,志趣相契合)柱鼓瑟(比喻頑固而不知變通)

ㄐㄧㄢˋ

(假冒名義,超越本分)

ㄑㄧㄢˊ

移默化

ㄗㄢ

(古代顯貴者的冠飾。比喻高官顯宦)

ㄗㄢˇ

味含甘(噆,含)

ㄗㄣˋ

(以讒言毀謗他人)

 

ㄢˇ

(跛行)直言,不留情面的直說

(飛躍)(拔舉)(將下擺拉起)

ㄊㄨㄢ

(急速的水流)

ㄓㄨㄟˋ

(憂懼戰慄)

ㄓㄨㄢ

特此(特地為你專送此信。耑,專)(五帝之一。相傳為黃帝之孫)

ㄔㄨㄞˇ

(猜測、設想)

ㄔㄨㄞˋ

把門(踹,以腳底用力踢)

ㄔㄨㄢˊ

(疾走、快行)

ㄔㄨㄢˇ

苟延殘(勉強存續生命)

ㄐㄧ

登而上(攀登而上)志而歿(心願未能達成而死去)

ㄐㄧˇ

(舊城濟南市)

ㄐㄧˋ

春荼(百姓食物)、光風(形容品德高潔)

ㄔㄞˊ

七、修辭舉隅

修辭法

例 句

借代

  1. 黔首以資敵國
  2. 包九夷,制鄢、郢
  3.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排比

  1. 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2. 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
  3. 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
  4.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彊者則士勇
  5.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對偶

  1. 「移風易俗」、「擊甕叩缶、「彈箏搏髀」(句中對)
  2. 「彊公室、杜私門」、「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跨海內,制諸侯(單句對)

錯綜

  1. 西由余於戎,東百里奚於宛,蹇叔於宋,丕豹、公孫支於晉(兼排比
  2. 三川之地、西巴、蜀,北上郡,南漢中,九夷,鄢、郢,東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兼排比

映襯

  1. 彊公室,杜私門
  2.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
  3. 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也
  4.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

譬喻

  1.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2. 蠶食諸侯

設問

  1.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激問)
  2.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疑問)
  3.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提問)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成語

釋義

義近

反義

佳冶窈窕

容貌嬌豔,體態美好

沉魚落雁、螓首蛾眉、閉月羞花、傾城傾國、仙姿玉貌

無鹽之貌、其貌不揚、

容貌甚寢、嫫母之姿

鄭衛之音

泛指靡靡之音

桑間濮上、濮上之音、靡靡之音、亡國之音

華夏正聲

 

擊甕叩缶

打擊陶器、瓦盆

下里巴人、彈筝搏髀

芻蕘之歌

陽春白雪、引商刻羽

藉兵齎糧

指將兵器借助敵寇,把糧食送給盜賊。比喻做有利於敵人的事。

藉寇齎盜、開門揖盜、太阿倒持

太阿在握

裹足不前

止足不前

畏縮不前、踟躕(ㄔˊ ㄔㄨˊ)不前、躊躇不前、逡(ㄑㄩㄣ)巡不前

一往無前、勇往直前

民殷國富

人民殷盛,國家富足

物阜民康

野有餓莩、哀鴻遍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十、延伸學習

(一)延伸閱讀

史記‧李斯列傳(節錄)

  斯長男由為三川守,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歸咸陽,李斯置酒於家,百官長皆前為壽,門廷車騎以千數。李斯喟然而嘆曰:「嗟乎!吾聞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駑下,遂擢至此。當今人臣之位無居臣上者,可富貴極矣,物極則衰,吾未知所稅駕也!」……

  李斯拘執束縛,居囹圄中,仰天而嘆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為計哉!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吳王夫差殺伍子胥。此三臣者,豈不忠哉,然而不免於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無道過於桀、紂、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豈不亂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殺忠臣而貴賤人,作為阿房之宮,賦斂天下。吾非不諫也,而不吾聽也。凡古聖王,飲食有節,車器有數,宮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費而無益於民利者禁,故能長久治安。今行逆於昆弟,不顧其咎;侵殺忠臣,不思其殃;大為宮室,厚賦天下,不愛其費;三者已行,天下不聽。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趙高為佐,吾必見寇至咸陽,麋鹿游於朝也。」……

  太史公曰: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苟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適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

語譯:  

李斯的長子擔任三川太守,其他男孩都能娶秦室公主,女兒都嫁給秦室公子。三川太守李由告假回咸陽時,李斯在家中置酒宴客,文武百官都蒞臨祝賀,門廷前車騎以千百計數。李斯感嘆說:「啊!我聽老師荀先生說:『事物最忌諱的是太高調。』我李斯只不過是出身上蔡的百姓,在民間的一介布衣,君上不介意我駑下的資質,將我拔擢到這個高位,當前臣子沒有人的地位在我之上,直可說是最富貴的地位了,事物一盛就會走下坡,我的未來會如何呢?」……

當李斯被囚禁於監牢中,仰天感嘆說:「唉!真是悲哀!不守正道的國君又怎麼能輔宰呢?當初桀殺了賢臣關龍逢,紂殺了叔父比干,吳王夫差殺了賢將伍子胥。這三位臣子,誰不忠誠?最後仍然不免於死刑,是他們忠誠的對象錯誤才招來死刑吧!我的智能比不上這三位,秦二世無道的表現大大超過桀、紂及夫差,我因為忠心而死,也算死得其所。更何況二世治理天下哪有不大亂的道理:從前他殺了自己的哥哥自立為君,殺了忠誠的臣子拔擢卑賤的侍臣,為了興建阿房宮,對天下廣泛加稅。我不是不諫言,但是他不聽我的建議。自古的聖王都是飲食有節制,車器有節制,宮室有限度,不論出令或建設,只要對百姓無益又要增加費用的,一律禁止,所以才能長治久安。現在二世在兄弟間行為乖張,不想未來會有什麼後果;殺害忠臣,不想未來有什麼災殃;過度興建宮室,大大加稅,不考量費用。這三個禁令他都打破了,未來天下的百姓一定不會聽命於他。現在天下謀反的人數已過半,他的心還不知省悟,依然讓趙高輔佐,我未來一定可以見到敵軍揮兵入咸陽,城破之後,麋鹿將在這個宮室之內游歷。」……

太史公說:「李斯以一介百姓,能遍歷諸侯,最後事侍秦王,還以德行有虧的行事,輔佐始皇成就帝業。李斯身居三公之首,算是極為尊榮了。李斯明明懂得六藝的精要之處,不努力於修為國君的錯誤,反而仗著自己的重要地位,阿從始皇,苟合其想法,對天下嚴威酷刑,後來更聽從趙高歪邪的說法,廢除適長子立了庶子胡亥,等到諸侯反叛後,才想要進諫言爭公理,這不是太遲了嗎?天下人同情李斯因為忠誠最後受五刑而死,我仔細看了他的行事,跟天下人的想法不相同,要不然,李斯的功業豈不跟周公召公並列了嗎?」

 

幼學瓊林‧朝廷篇

三皇為皇,五帝為帝。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陛下,尊稱天子;殿下,尊重宗藩。皇帝即位曰龍飛,人臣覲君曰虎拜。皇帝之言,謂之綸音;皇后之命,乃稱懿旨。椒房是皇后所居,楓宸乃人君所蒞。天子尊崇,故稱元首;臣鄰輔翼,故曰股肱。龍之種、麟之角,俱譽宗藩;君之儲、國之貳,皆稱太子。帝子爰立青宮,帝印乃是玉璽。宗室之派,演於天潢;帝冑之譜,名為牒。前星耀彩,共祝太子以千秋;嵩嶽效靈,三呼天子以萬歲。神器大寶,皆言帝位,妃嬪媵嬙,總是宮娥。

語譯:自古以來天皇、地皇、人皇並稱為三皇;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並稱為五帝。以仁義道德治理天下的是王道,以武力征服天下的是霸道。天子是天下的主宰,諸侯是一國的君主。官天下,指帝王將王位讓於具賢德及才能的人;家天下則是帝王將王位傳給自己的子孫。陛下,是對天子的尊稱;殿下是對皇室宗親的尊稱。新皇即位登基,稱作「龍飛」;臣子覲見君王,叫做「虎拜」。皇帝的詔書謂之綸音,皇后的命令稱為懿旨。椒房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楓宸指皇帝住的宮殿。天子地位尊崇,是天下的首腦,故稱元首;臣下如皇帝的手足,輔佐襄贊,所以叫股肱。龍種、麟角,都是贊譽宗藩之語;儲君、儲貳,皆為太子的別稱。太子之所居名為青宮,皇帝之印稱玉璽。宗室的分支流派,皆從皇帝推演而來;皇族的家譜,名叫玉牒。太子星明亮輝煌,天下人共祝太子的生日;嵩嶽山神顯靈,三呼天子萬歲。神器、大寶,都可為帝位的代稱;妃嬪騰嬙,皆指皇宮中的后妃女官。

 

有關李斯的詠史詩

1.古今都付劫灰餘,牽犬東門禍已儲。偏是銘山文字好,不知平日讀何書。(證山)

2.一車致三轂,本圖行地速。不知駕馭難,舉足成顛覆。欺暗尚不然,欺明當自戮。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不見三尺墳,雲陽草空綠。(曹鄴)

3.上蔡東門狡兔肥,李斯何事忘南歸?功成不解謀身退,直待雲陽血染衣。(胡曾)

4.六國平來四海家,相君當代擅才華。誰知頌德山頭石,卻與他人戒後車。(張繼)

(二)語文天地

1.方位與詞語

東宮

太子

東儲

太子

東道

主人

東家

雇主

東市

刑場

南面

君主

西席

賓客

西席

私塾教師

北面

俯首稱臣

左遷

貶官

左派

激進分子

右遷

升官

聲東擊西

略施小計,希望行動無阻

追亡逐北

追逐戰敗而逃的敵人

東窗事發

陰謀或罪行敗露

中飽私囊

利用公務之便從中牟利

南轅北轍

行動與目的方向相反

終南捷徑

謀取官職名利的捷徑

東施效顰

事出模仿,適得其反

抱痛西河

喪子之痛

河東獅吼

悍妻大怒

南柯一夢

富貴得失無常

南船北馬

處地不同,各有專長

南橘北枳

生活環境影響本質優劣

斗杓東指

冬盡春來的現象

付之東流

前功盡棄,希望落空

左支右絀

難以應付的窘狀

難出其右

才華登峰造極,無人能及

旁門左道

不合主流想法的作法與門

虛左以待

禮賢敬士

中流砥柱

動蕩環境中能擔當重任

中饋猶虛

男子尚未娶妻

東山再起

失敗後重新做起

東海揚塵

世事多變

西窗剪燭

親友歡聚暢談

南箕北斗

徒具虛名無實際用處

南蠻鴃舌

譏刺不同語言難聽

穩操左券

對事情極具把握

2.顏色與借代

青衫

失意官員

青衿

學子

青眼

器重他人

丹青

史冊、顏料

白頭

年華老去

白丁

百姓

朱顏

青春、美貌

絳帳

教育界

紅顏

美女

青絲

頭髮

紅塵

俗世

黔首

百姓

黃卷

書籍

黃泉

地下、陰間

青宮

太子

青鳥

理想、傳訊

白兔

月亮

赤烏

太陽

白首

老年

金烏

太陽

黃口

幼兒、幼鳥

黃髮

老人

朱門

豪富之家

烏托

虛有

紅雨

繽紛落花

烏合

一時利益合

金丸

月亮

赤子

嬰兒

十一、相關名句

  1. 國有三不祥: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晏子•春秋•諫下)

釋義國家有三種不祥:有賢才而不知道,這是第一種不祥;知道了卻不任用他,這是第二種不祥;雖然任用了,但是所委任的職位,卻不能讓賢才盡其所長,這是第三種不祥。

  1. 收羅英雄,棄瑕錄用。(三國志•魏書•袁紹傳)

釋義網羅英雄人才,原諒過去的過失,重新錄用。

  1. 君子之於人才,無所不取。(韓愈•上宰相書)

釋義君子對於人才,沒有不任用的。

  1. 取士之方,必求其實;用人之術,當盡其材。(歐陽脩•詳定貢舉條狀)

釋義選拔人才的方法,是一定要尋求有真才實學的人;任用人才的技巧,是讓人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1.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釋義選拔有才的人而重用他,選取良善的話而聽從它。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8回)

16、17題組: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語譯:

  歷代所有的君王,承奉上天偉大的使命,沒有人不在艱苦時道德顯著,功成名就後道德衰落;能有好開始的人實在很多,能保持到底的人卻很少。難道得天下容易而保有天下反而困難嗎?從前取得天下尚有餘力,如今保有天下卻力量不夠,為什麼呢?因為身處艱困時,一定竭盡誠心來對待屬下;一旦得到天下,就放縱情慾而傲慢待人。若竭盡誠心待人,即使如北胡南越關係疏遠的人也將和你合為一體;若傲慢待人,那麼即使是骨肉至親也會成為漠不相關的路人。雖然用嚴刑來督責人民,用威勢來嚇唬人民,結果只使人民苟且免於刑罰,卻不心懷仁德,表面恭順而內心卻不誠服。

 

18、19題組:

   初,趙高為郎中令,所殺及報私怨眾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毀惡之,乃說二世(胡亥)曰:「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且陛下富於春秋,未必盡通諸事;今坐朝廷,譴舉有不當者,則見短於大臣,非所以示神明於天下也。且陛下深拱禁中,與臣及侍中習法者待事,事來,有以揆之。如此則大臣不敢奏疑

事,天下稱聖主矣。」二世用其計,乃不坐朝廷見大臣,局禁中。趙高常侍中用事,事皆決於趙高。                                     (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

語譯:

   趙高起先當郎中令的時候,所殺的人和為了報私怨而陷害的人實在太多了,趙高恐怕大臣們在入朝奏事時,向二世皇帝揭露自己的短處,就勸諫二世皇帝說:「天子所以尊貴的原因,是由於群臣見不到天子的面,僅能聽到他的聲音,這就是天子自稱為『朕』的緣故(先秦人無論貴賤,皆得自稱為『朕』,至秦始皇始以『朕』為天子自稱。趙高此說,自是穿鑿附會來愚弄二世的)。而且陛下年紀還輕,未必什麼事情都懂,現在坐在朝廷上,如果對懲罰或獎賞有處理不妥當的地方,就會讓大臣們瞧不起,那就不能讓天下人都公認您是最神聖、最明智的人了。所以陛下不妨深居在宮禁之中,不必過問外事,陛下和我以及在宮中侍奉陛下的幾個嫻習法令的人,等待著大臣們把公事呈奏上來,等公事來了,我們就可以充分權衡考慮,然後再批示辦理。如此一來,大臣們就不敢再上奏那些惑亂視聽、混淆是非的事情,天下的人都不禁要齊聲頌讚陛下是神聖的人主了。」二世皇帝採用了這個計策,從此不坐在朝廷上接見大臣,而只深居在宮禁之中。趙高常常在宮中侍候辦事,一切公事都由趙高決定。

A卷(第8回)

11~13題組:

   且二世之治豈不亂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殺忠臣而貴賤人,作為阿房之宮,賦斂天下。吾非不諫也,而不吾聽也。凡古聖王,飲食有節,車器有數,宮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費而無益於民利者禁,故能長久治安。今行逆於昆弟,不顧其咎;侵殺忠臣,不思其殃;大為宮室,厚賦天下,不愛其費。三者已行,天下不聽。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趙高為佐,吾必見寇至咸陽,麋鹿遊於朝也。                                               (史記李斯列傳)

語譯:

   更何況秦二世的治理不會導致國家更為混亂嗎?從前他殺了自己的兄弟,自立為君,又殺害忠臣而讓卑賤的宦官享尊貴的權位,建築阿房宮,對天下人加稅加勞役。我並不是不進諫言,只是他不聽我的。自古以來,只要聖明的國君,飲食都有一定的節制,車馬器物有一定的數量,宮殿都有一定的限度,頒布命令和辦事情,增加費用而不利於百姓的一律禁止,所以才能長治久安。現在秦二世行為有逆於兄弟之倫,卻不追究自己的過失;侵殺忠臣,也不考慮會有什麼災殃;大力修築宮殿,對天下百姓加重賦稅,不知愛惜開銷。這三件措施實行之後,天下人已不願服從他的命令。現在造反的人已占天下的一半了,但他還不知醒悟,依然任用趙高為輔佐,我一定會看到盜賊攻進咸陽,麋鹿在朝廷四處遊走。

14、15題組: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苟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語譯:

   因為身處艱困時,必定竭盡誠心對待屬下;一旦得到天下,就放縱情慾而傲慢待人。若竭盡誠心待人,即使如北胡南越關係疏遠的人也將和你合為一體;若傲慢待人,那麼即使是骨肉至親也會成為漠不相關的路人。雖然用嚴刑峻法來督責人民,用威勢來嚇唬人民,結果只使人民苟且求免於刑罰,卻不心懷仁德,表面恭順而內心卻不誠服,可怕的不是民怨大小,而是民心向背,人民能擁戴國君,也能推翻國君;就好比水能承載舟船,也能翻覆舟船一樣,所以應該特別謹慎;又好比用腐朽的繩索來駕馭狂奔的馬車,難道可以疏忽嗎?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1. 從詞性活用的角度來看,下列文句「 」內名詞的用法,與「泛舟順流,星奔電邁,俄然行至」中的「星」、「電」相同的選項是 (A)「桂」櫂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 (B)「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C)人為萬物之靈,當不至於「狼」奔「豕」竄的奪取一根骨頭 (D)憑著一張借書證,一個夏天裡,「蠶」食「鯨」吞了一座圖書館 (E)如果作者是落拓不羈、孤迥自放的人,「情」深「淚」潸,一意於詩,往往任情揮灑,寫出了好作品。                                                                   〔92.指考〕

       

答案:(C)(D)

解析:「星奔電邁」的星、電均是名詞當副詞用。(A)桂、蘭為形容詞。(B)山、路為名詞。(C)狼、豕均是名詞作副詞。(D)蠶、鯨均是名詞作副詞。(E)情、淚作名詞。

 

2.下列是一段古文,請依文意選出排列順序最恰當的選項:「始皇初欲逐客,(甲)則以客為無用,(乙)於是任法而不任人,(丙)既并天下,(丁)用李斯之言而止,謂民可以恃法而治。」(〈志林〉) (A)(丙)(甲)(乙)(丁) (B)(丙)(乙)(甲)(丁) (C)(丁)(乙)(丙)(甲) (D)(丁)(丙)(甲)(乙)。                                      〔93.指考〕

答案:(D)

解析:由首句「始皇初欲逐客」可得知本段文字時空背景,進而聯想到李斯〈諫逐客書〉,知秦王逐客令,因李斯上書而取消。循此因果關係找出(丁)為第二句。其次,首句中的「初」與(丙)的「既」(等到……之後)為時間副詞,點出先後時間順序,再依內容排序:初—(丁)用李斯之言而止à既—(丙)既并天下;(甲)(乙)二項言「客無用」、「任法不任人」,依因果關係先(甲)後(乙),(乙)又可銜接末句「謂民可以恃法而治」,故選(D)。語譯:秦始皇起初打算驅逐客卿,後因李斯諫言而收回成命;等到兼併天下之後,則認為客卿無用,於是相信法律而不相信人才,認為可以依恃法律來治理人民。出處:蘇軾〈志林〉。

 

3. 下列關於文學常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傳奇」本指情節曲折離奇的唐代文言短篇小說,〈虬髯客傳〉即其代表作 (B)「行」、「歌行」均為樂府詩體式,佚名〈飲馬長城窟行〉、白居易〈琵琶行〉皆屬之 (C)「書」可用於下對上,如李斯〈諫逐客書〉;亦可用於平輩之間,如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D)「賦」盛行於兩漢,歷魏晉、隋唐,至宋而不衰;其中宋賦受古文影響,傾向散文化,蘇軾〈赤壁賦〉即其代表作 (E)唐宋以來,「記」體文學迭有名篇,或抒寫山水名勝,或描寫特定名物,不一而足。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脩〈醉翁亭記〉即屬前者;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則屬後者。      〔94.指考〕

 

答案:(A)(B)(C)(D)

解析:(E)四篇皆屬前列「抒寫山水名勝」之作。

 

4. 請將下列文言文譯為語體文,並注意新式標點的正確使用: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李斯〈諫逐客書〉)                                              〔96.指考〕

 

答案:【參考範文】

  泰山不放棄片泥寸土,所以才能如此高大;河海不揀擇小溪細流,所以才能這樣深邃;君王不排斥任一百姓,才能顯揚他的德行。所以,土地不必分東南西北,人民不必分本國外國,必能終年充實美好,鬼神必會降下福澤;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無人為敵的原因啊!現在大王的作為竟然是拋棄人民福澤去幫助敵國,斥逐外來賓客讓他們侍奉其他諸侯,使天下的賢才退而不敢西向,駐足而不再踏入秦國,這正是所謂借兵卒給敵人,送糧食給盜賊啊!

解析:【作法說明】

  語譯的題目,其實就是一種改寫,所以,要注意無論如何改變,都不能悖離文章本來的意思。

  因為題目說明很少,因而,文句若不依原來順序,也無妨,只要是語體文,且正式使用新式標點即可。故同學可以依原本的句子逐句翻譯,最好以不漏失任何語意為「信」,以語體通順為「達」,若能依其修辭發揮,將能達到「雅」的境界。

  至於在試閱會議中,閱卷委員發現,引用李斯的這篇文章最後一句「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正確答案是「借武器給寇賊,送糧食給盜匪」,幾乎有一半的考生都答錯。何寄澎說:「他們這題不太會寫,他們就會翻成說,借強盜的力量,去打擊偷糧食的盜匪。」這個文意上的錯誤,自然會讓等級下降。

 

5. 下列各組文句中,「 」內的字義相同的選項是 (A)〈諫逐客書〉:不問可否,不論「曲」直/《典論.論文》:「曲」度雖均,節奏同檢 (B)〈登樓賦〉: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C)《孟子.滕文公上》: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赤壁賦〉: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D)《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後漢書.黨錮列傳序》:王道陵缺,而猶「假」仁以效己,憑義以濟功 (E)《莊子.天運》: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始得西山宴遊記〉: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98.指考〕

 

答案:(B)(D)(E)。

解析:(A)音,事理不直。語譯:不談論能力好不好,不理會品德正直與否/音ㄩˇ,樂歌。語譯:樂歌曲調或許相同,節奏法度也一樣。(B)返回。語譯:情感如此眷戀難捨地想要返回家鄉啊,誰能承受這種思鄉的憂苦呢/該要返回家鄉了啊!故鄉的田園即將荒蕪,怎麼能不回去呢?(C)往、至。語譯:即使讓五尺的小童到市集去買物品,也不會有人欺騙他/享用。語譯:(江上清風與山間明月)是創造萬物的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無盡寶藏,是你與我可以共同享用的寶藏。(D)借。語譯:假借船隻的人,未必自己擅長游泳,但是可以渡過江河/王道被侵凌的時刻,還願意假借仁義的旗幟,貢獻一己能力,成就天下的大功業。(E)遨遊。語譯:古代至德的人,假借仁道,託詞義理,以此自由自在地遨遊於虛靜的世界/(西山的)廣闊無際,與天地同在共存,而不知其盡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