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課 過秦論 賈 誼
一、寫作背景
西漢初年,整個政治情勢還不是很穩固,老百姓經過長期的動亂之後,正準備休養生息,社會經濟活動也在恢復其應有的機能。而新封的諸王暗自較勁,劃分出自己的勢力範圍,競爭之激烈已嚴重威脅到中央王室的安危,而北方外族也不時做出騷擾性的舉動,弄得人心惶惶。此時思想家們也紛紛提出解決的方案,如漢高祖時的陸賈寫〈新語〉、漢文帝時的張釋之寫〈言秦漢間事〉等等,其中以賈誼寫的〈過秦論〉最為知名。賈誼力主加強中央集權,抗擊匈奴,鞏固統一,是很有見地的主張。他的〈過秦論〉、〈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都是有名的史論與政論文章。〈過秦論〉用鋪陳排比、渲染對照等手法,對秦朝興亡作具體的陳說,得出秦亡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目的是希望漢以秦為殷鑑,實行仁政。治理天下的政策本應與攻取天下不同。
二、作者介紹
(一)生平傳略
1.年少才俊,頭角崢嶸
賈誼很早就嶄露頭角,十八歲時以能誦述詩、書和撰寫文章揚名於郡中。河南太守吳公聽說他才學優秀,便網羅他為手下,非常器重他。漢文帝劉恆即位,吳公被徵召為廷尉(掌管司法的最高長官),並力薦賈誼。於是漢文帝就徵召賈誼為博士(學術顧問官),當時他才二十二歲。朝廷裡每逢議論政事,賈誼常有精闢的見解,並一一批駁老臣們的意見,因此獲得漢文帝的器重,一年之間,越級提陞到太中大夫(較高級的顧問官)。
大約就在這段時間,賈誼寫下政治性很強,而又富於藝術表現張力的〈過秦論〉。賈誼見漢文帝信任他,準備大展身手。他不斷上書,要漢文帝以秦朝的滅亡為借鏡,同時主張興禮樂,定法制,易服色,削弱諸侯的權力。漢文帝打算付諸實行,並將再次破格提拔賈誼做公卿(朝廷中的高級官員)。而朝中的一些元老重臣(如:周勃、灌嬰、馮敬等人)聽說皇帝要拔擢賈誼,大表反對:「賈誼年少經驗不足,妄圖獨攬大權,混擾亂事。」由於漢文帝剛上任不久,為鞏固政權,怕元老重臣生事,於是逐漸疏遠賈誼,不久將賈誼貶出京城,任長沙王太傅。
2.貶謫長沙,弔屈原賦
賈誼由於政治抱負不得施展,反被權貴誣陷,內心憤懣(ㄇㄣˋ)。過湘江時,想起屈原才幹出眾,有心報效楚國,卻因小人讒嫉,被放逐到湘江,最後投江而死。如今自己被貶長沙,正和當年的屈原一樣,於是寫下文情並茂的〈弔屈原賦〉,藉敘說屈原的不幸遭遇來抒發自己的感慨。
就形式而言,〈弔屈原賦〉是一篇用「騷體」寫成的抒情賦,其體制乃至某些語句,明顯有模仿楚辭的痕跡,但又自其蛻變,加以散文化。〈弔屈原賦〉可以說是漢初賦體形成階段的重要代表作。賈誼藉屈原寄託己慨,司馬遷深感同情,因此為兩人寫下合傳,後世遂將賈誼與屈原並稱。
3.作鵩鳥賦,一抒憤懣
長沙地處偏遠,氣候潮溼,賈誼抑鬱寡歡。一天,一隻鵩鳥(貓頭鷹)飛來,停在他面前,兩隻眼睛直直地望著他(當時的人,認為貓頭鷹是不吉祥的鳥,遇到的人將有災禍)。賈誼看到貓頭鷹,心中大驚,他想貓頭鷹來找自己,看來真要死在長沙了。但念頭一轉,生死有命,貓頭鷹有什麼好懼怕的呢?於是,賈誼若有所感,寫下鵩鳥賦,表達出他因貶謫而產生的「同生死,輕去就」的退隱思想。
4.上萬言疏──治安策
漢文帝六年,賈誼被貶長沙的第五年,漢文帝下詔將他召回長安。當時正逢漢文帝郊祀完畢,因此就與賈誼討論鬼神方面的問題,對國計民生卻隻字不提。雖然漢文帝對於他的博學多聞大為稱許,但這與賈誼用世報國的初衷有所違背,所以晚唐詩人李商隱在〈賈生〉一詩中,不無譏諷地描寫此事:「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語譯請見「十、延伸學習」)
然而,漢文帝還是又一次被賈誼的才氣感動,任命他為梁懷王劉揖(或作劉勝,是漢文帝少子,雅好詩、書,深受寵愛)的太傅。其後數年,賈誼曾多次上疏,陳述自己對政事的意見,最後寫成〈治安策〉(即〈陳政事疏〉)。這篇奏疏是後代「萬言書」之祖。
漢文帝十一年,梁懷王前往朝見皇上時,竟不慎墜馬而死。賈誼身為太傅,為此深自歉疚,終日以淚洗面。過了一年,抑鬱而卒,得年僅三十三歲。
(二)文學成就
賈誼留下的著作,主要有政論散文和辭賦兩類:
1.賈誼的政論散文
兩漢散文,史傳(《史記》、《漢書》)以外,最重要的成就在於政論。賈誼開兩漢政論風氣之先,篇篇緊扣時代脈搏,處處針砭時弊,理切詞明。遺風所及,兩漢論者輩出,下至唐、宋奏議,莫不蒙其遠澤。賈誼的政論寫得透闢曉暢,深刻犀利,言辭激切,理足氣盛,咄咄逼人,不由人不折服。
賈誼的政論散文主要保存在《新書》中,有的是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做為當前施政的借鑑,如著名的〈過秦〉三論,上篇過始皇,中篇過二世,下篇過三世,縱論秦代興亡成敗的歷史事實,提醒漢文帝要吸取強大而短暫的秦王朝覆滅的教訓,漢朝要想長治久安,就要施行仁義。
2.賈誼的辭賦作品及其在漢賦發展史中的地位
賈誼是漢初傑出的辭賦家,他的賦現存五篇:〈弔屈原賦〉、〈鵩鳥賦〉、〈旱雲賦〉、〈惜誓〉和〈簴〔ㄐㄩˋ〕賦〉。
賈誼的賦從內容看,大都屬揭露黑暗、諷刺時事、抒發個人懷才不遇的苦悶,以及表達對社會苦亂的同情。〈弔屈原賦〉揭露屈原所處時代「讒諛得志,方正倒植」,同時表達了作者「遠濁世而自藏」的處世思想。〈鵩鳥賦〉表達了關於人生無常的憂懼,同時用等禍福、齊死生的道家哲學來安慰自己。〈旱雲賦〉寫對農民遭災的同情,同時把這些災情之起,歸咎於統治者的「政治失中而違節」。〈惜誓〉則是通過代為屈原疏洩憤懣來表現自己的抑鬱不平。以上這些內容,對於賈誼所處的時代和自身的遭遇都是有現實性的,所以都是有為而發,筆帶鋒芒。這些賦從體制上說,都是騷體賦,繼承了屈原楚辭的傳統,成為漢賦的一個發展階段。特別是〈鵩鳥賦〉對話的形式、韻散交錯的句式,〈旱雲賦〉對旱雲變幻的鋪張描繪,這些都為散體大賦的出現做了準備;自他以後,經過枚乘、司馬相如、王褒、揚雄等人的發展,散體大賦便成為漢賦的主流。所以揚雄說:「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則賈誼升堂,相如入室矣。」(《法言‧吾子》)肯定了賈誼在漢賦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國學常識
(一)昭明文選
作 者 |
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編選 |
別 稱 |
文選 |
範 圍 |
選錄先秦至梁的各體詩文,分三十八類 |
卷 數 |
原三十卷,唐‧李善析為六十卷 |
選 文 |
以「事出於沉思,義歸於翰藻」為選文基準 |
特 色 |
六經及子書不選,史書只選「論、贊」;駢文特多 |
注 疏 |
唐‧李善注,最有價值 |
地 位 |
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 |
(二)文體簡介──論
論,文體名,論說文的一種。論斷事理之文,包括政論(如:柳宗元〈封建論〉)、史論(如:蘇軾〈留侯論〉)、文論(如:曹丕《典論‧論文》)等。論體文章在寫法上要求說理透澈,文辭簡潔,氣勢充沛,文情並茂,既有說理性,又有文學性。
漢初賈誼〈過秦論〉是最早出現的單篇論文,此文承襲先秦諸子和策士注重文采、長於雄辯的餘緒,行文波瀾起伏,文筆淋漓酣暢,充分體現了漢初史論文的風格。西漢東方朔的〈非有先生論〉也是有名的論。
東漢以後,論的風格開始有了變化。尤其是唐、宋,大都圍繞一個論點,作周詳的推理論證,重在見解精闢、邏輯嚴密。名篇有韓愈〈爭臣論〉、柳宗元〈封建論〉、歐陽脩〈縱囚論〉、蘇轍 〈六國論〉、蘇軾〈留侯論〉、〈賈誼論〉等等。
「史論」原指作史者在本紀、列傳之後評述所記事件或人物的文字,後來把有關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論文章統稱為「史論」。
※史論文章舉隅
篇 目 |
作 者 |
內 容 大 意 |
文 章 要 點 |
文 章 深 義 |
出處 |
過秦論 |
賈 誼 |
論秦興亡大勢及秦朝覆亡主因 |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
託古諷今,以秦覆亡之因,提醒漢皇宜實行仁義之政 |
賈子 新書 |
六國論 |
蘇 洵 |
論六國因賂秦而亡 |
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為國者,不可為積威之所劫 |
以古諷今,諷諫北宋對契丹、西夏納幣求和之失策 |
嘉祐集 |
留侯論 |
蘇 軾 |
論張良以能忍就大謀 |
從張良受書圯上老人事入題,翻出新意,以「忍」抽換太史公強調之「神」 |
翻案文章(推翻前人定論的文章),以有所忍然後可以就大事為主題 |
東坡 全集 |
縱囚論 |
歐陽脩 |
論唐太宗縱囚乃上下交相賊,不可為常法 |
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干譽 |
翻案文章,批判世人傳為美談的縱囚事不合人情 |
歐陽文忠公集 |
(三)賦──導源於詩,興於楚辭,盛於兩漢
時代 |
名稱 |
異稱 |
時 代 背 景 |
代 表 作 品 |
先秦 |
短賦 |
|
藉詠物以闡明儒家的學術思想,開展了賦體詠物說理的途徑 (荀子弟子李斯:駢文初祖漢賦先驅) |
荀子的禮賦、知(ㄓˋ)賦、雲賦、蠶賦、箴賦等五篇短賦 |
兩漢 |
漢賦 |
古賦 大賦 |
賈誼:上承屈宋,下開枚馬 |
賈誼:鵩鳥賦 枚乘:七發 司馬相如:長門賦、子虛賦、上林賦 揚雄:甘泉賦、羽獵賦 班固:西都賦、東都賦──兩都賦 張衡:西京賦、東京賦──兩京賦 |
魏晉南北朝 |
駢賦 |
俳賦 小賦 |
駢文大盛時期 |
曹植:洛神賦 王粲:登樓賦 陸機:文賦 江淹:別賦 庾信:哀江南賦 左思:三都賦(魏晉賦中少有的長篇) |
唐代 |
律賦 |
|
科舉考律賦;因近體詩影響,賦亦如律詩(除首尾兩聯外,中間聯聯對仗) |
略 |
宋代 |
散賦 |
文賦、 散文賦 |
受古文運動影響 |
※杜牧〈阿房宮賦〉被視為散賦的先聲 蘇軾:赤壁賦 歐陽脩:秋聲賦 |
明代 |
股賦 |
八股文賦 |
受科舉考八股文影響 |
略 |
(四)駢文與散文之比較
文體 |
散 文 |
駢 文 |
|
別稱 |
古文 |
四六文 |
|
時代 |
始於先秦,復興於唐、宋 |
盛於六朝 |
|
主張 |
文以明道 |
追求形式的美 |
|
性質 |
無韻 |
無韻 |
|
特點 |
樸實無華,蘊含教化 |
對偶工整,詞藻華麗,音韻和諧,用典繁多 |
|
駢文演進概說 |
起源:中國文字單音節孤立語特性產生之天然的對偶本質 |
||
秦、漢 |
即有對偶句,如:《孟子》、李斯〈諫逐客書〉 |
||
齊、梁 |
聲律說興起,如:丘遲〈與陳伯之書〉、吳均〈與宋元思書〉 |
||
唐代 |
駢文嚴格對偶,重詞性,重平仄,如:初唐四傑、燕許大手筆(燕國公蘇頲;許國公張說)、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 |
||
清代 |
力追漢、魏六朝,如:汪中、袁枚 |
||
聯考題例 |
1. 駢文:(A)駢文語句講求對偶;(B)一般用四字和六字,故稱四六文;(C)講究平仄; (D)以用典為工;(E)注重藻飾。 (答案:全) 2. 駢文:(A)六朝最盛行;(B)南北朝最著名作家有徐陵、庾信等;(C)四六文即駢文; (D)清汪中長於駢文;(E)多用典故、注重辭藻。 (答案:全) |
||
(五)作家身分一覽
賈誼 |
政論家、辭賦家 |
|
劉勰、曹丕、金聖嘆、王國維 |
文學批評家 |
朱光潛 |
美學家 |
魏徵、歐陽脩、宋濂、連橫 |
史學家 |
|
豐子愷 |
漫畫家 |
陸九淵、王守仁 |
理學家 |
四、課文深究
(一)內容分析
本文雖為史論名作,通篇卻是敘多論少,記敘部分依時順敘,脈絡清楚,層次井然。直至文末方點出文章主旨,歸納詳實,氣勢不凡。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著力渲染秦孝公以來六代的開拓功業,當作者極力把經營百餘年的秦王朝,推向不可一世的巔峰時;忽然筆鋒陡轉,陳涉起義的洪流迅速把秦淹沒。無論從人才、兵器、軍力各方面來看,起義部隊都遠不如九國之師。可是「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這是何等鮮明的對比!從極盛而一統天下到迅速土崩瓦解的歷史教訓,這才是本文的目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二)寫作特色
〈過秦論〉在寫作方法上,有下列幾個特點:
運用反覆的對比反襯以凸顯中心論點 |
本文就結構布局來說,在於兩兩對比,極其有力。為了凸顯秦國的強大,文章首先渲染東方六國的強大,同時還有許多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為六國出謀劃策、八方聯絡、統兵打仗,然而這樣的勢力在秦國面前竟不堪一擊。秦國的強大已顯現得凜然不可逼視。在寫陳涉的時候,極寫他的平庸微末,但是秦王朝居然竟被這麼一個小人物擊垮了。可見秦朝統治者不知「攻守之勢異也」,暴虐高壓的結果,只有加速走向滅亡。極有力地強調「仁義」的作用。 |
不僅以道理、邏輯的力量服人,更以氣勢的作用動人 |
為了呈現文章的氣勢,大量運用排比、對偶,如文中的「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意思都相同,卻說了四遍;「御宇內」、「亡諸侯」、「制六合」、「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意思也類似,卻說了五遍。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重複,但若只留下一句,而刪掉其他,其所營造的氣勢與感人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
善於使用大量的鋪排與誇張渲染 |
如:「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氣勢何其壯觀!「於是從散約解,爭割地而賂秦。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精神多麼振奮!整個文章如驚濤飛瀑,一傾而出,不可阻擋。這是戰國的文風,也是西漢初期、中期大散文家們的共同特點。 |
一系列關聯詞、語氣詞的運用 |
有蟬聯不絕、周回反覆、一唱三嘆的無窮韻味,這也是構成文章感情氣勢的因素之一。如文中最後一段,前面有七個「也」字句,一氣而下,勢如破竹;而後用「然後」兩字驀地兜住,如橫截奔馬;再用一個「何也」的問句觸發;最後「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千古結論噴湧而出,不可動搖,不可移易。 |
五、形音義比較
字形 |
字 義 |
例 句 |
矜 |
矛柄 |
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賈誼‧過秦論) |
憐憫、同情 |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 |
|
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 |
||
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李密‧陳情表) |
||
「矜」愍愚誠,聽臣微志(李密‧陳情表) |
||
愛惜 |
本圖宦達,不「矜」名節(李密‧陳情表) |
|
拘謹、慎重 |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
|
自誇、自大 |
今又「矜」其功,受上賞,處尊位(史記‧孝文本紀) |
|
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王守仁‧教條示龍場諸生) |
||
老而無妻,同「鰥」(ㄍㄨㄢ) |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大同與小康) |
|
倫 |
類、輩 |
吳起、孫臏、……之「倫」制其兵(賈誼‧過秦論) |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李商隱‧賈生) |
||
人際關係 |
聖人有憂之,使契〔ㄒㄧㄝˋ〕為司徒,教以人「倫」(孟子‧滕文公上) |
|
次序 |
語無「倫」次 |
將 |
打算 |
乃雄服乘馬,排闥而去,「將」歸太原(杜光庭‧虬髯客傳) |
扶持 |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樂府詩‧木蘭詩) |
|
拿 |
「將」來饆饠堪療飢(高明‧琵琶記‧糟糠自厭) |
|
有酒「將」些來吃(施耐庵‧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
||
明日即「將」來射曹軍(羅貫中‧用奇謀孔明借箭) |
||
養息 |
公公休說這話,請自「將」息(高明‧琵琶記‧糟糠自厭) |
|
乍暖還涼時候,最難「將」息(李清照‧聲聲慢) |
||
把 |
可「將」身後託汝(韓愈‧祭十二郎文) |
|
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 |
||
則、那麼 |
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
||
若、如 |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蘇軾‧赤壁賦) |
|
了 |
小嘍囉把鼓樂就廳前擂「將」起來(施耐庵‧魯智深大鬧桃花村) |
|
將近、差不多 |
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孟子‧滕文公上) |
|
將要 |
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
|
唯、只 |
「將」恐今之視古,亦猶後之視今也(劉義慶‧世說新語選) |
|
將領 (ㄐㄧㄤˋ) |
刺客不行,良「將」猶在(蘇洵‧六國論) |
|
使「將」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
||
率領 (ㄐㄧㄤˋ) |
率罷散之卒,「將」數百之眾(賈誼‧過秦論) |
|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盧綸‧塞下曲) |
||
「將」其創殘餓羸之餘(韓愈‧張中丞傳後序) |
||
請求(ㄑㄧㄤ) |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詩經‧衛風‧氓) |
|
躡 |
踩、踏 |
「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賈誼‧過秦論) |
特指穿鞋 |
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司馬光‧訓儉示康) |
|
追蹤、跟隨 |
「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 |
|
施 |
行 |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賈誼‧過秦論) |
刑戮「施」於小人(歐陽脩‧縱囚論) |
||
鋪放 |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荀子‧勸學) |
|
給予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衞靈公) |
|
范文正公,蘇人也,平生好「施」與(錢公輔‧義田記) |
||
張揚 |
願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長) |
|
斜行(ㄧˊ) |
「施」從良人之所之(孟子‧離婁下) |
|
延續(ㄧˋ) |
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李斯‧諫逐客書) |
|
「施」及孝文王、莊襄王(賈誼‧過秦論) |
施施 |
舒緩 |
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
喜悅自得 |
「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孟子‧離婁下) |
|
區區 |
微小、小小 |
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權(賈誼‧過秦論) |
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蘇軾‧教戰守策) |
||
今君有「區區」之薛(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 |
||
余「區區」處敗屋之中(歸有光‧項脊軒志) |
||
誠懇 |
不任「區區」向往之至(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
|
自稱之謙詞 |
「區區」之心,切慕此耳(李陵‧答蘇武書) |
|
愛戀 |
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李密‧陳情表) |
|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 |
六、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肖 |
ㄑㄧㄠˇ |
憂心悄悄〔憂慮不安的樣子〕 |
ㄑㄧㄠˋ |
帩頭〔束髮布巾〕、寶劍出鞘、誚讓〔指責〕、俊俏、孤峭〔性情不隨流俗〕 |
|
ㄒㄧㄝˋ |
不屑〔輕視、瞧不起〕 |
|
ㄒㄧㄠ |
宵衣旰食〔天未明就披衣起床,日暮才進食。喻勤於政事〕、香消玉殞〔比喻女子死亡〕、硝石〔一種礦物,成分為硝酸鉀。屬斜方晶系,為針狀或毛髮狀的集合體,可為製火藥、硝酸等的原料〕、逍遙〔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形銷骨立〔形容人極其瘦弱〕、響徹雲霄〔形容聲音響亮〕、削木為兵 |
|
ㄒㄧㄠˋ |
肖像、維妙維肖〔模仿得精細巧妙,逼真傳神〕 |
|
ㄒㄩㄝˋ (ㄒㄧㄠ之讀音) |
削足適履〔比喻勉強遷就,拘泥舊例而不知變通〕 |
|
ㄕㄠ |
盯梢〔暗地跟蹤某人,並偵察其行動〕、斗筲之人〔心胸狹隘的人〕、捎信〔送信〕 |
|
包 |
ㄅㄠ |
炮羊肉〔一種菜餚,把羊肉切成薄片,烹調而成〕 |
ㄅㄠˊ |
冰雹 |
|
ㄅㄠˋ |
刨冰、鮑魚 |
|
ㄆㄠˊ |
庖丁解牛〔喻對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炮烙〔古代用燒紅鐵器灼燙身體之酷刑〕、匏瓜徒懸〔比喻有才能的人卻不為世所用〕、咆哮〔野獸的怒吼,亦作「炰烋」〕、袍澤〔軍中同事互稱〕 |
|
ㄆㄠˋ |
面皰 |
|
ㄈㄨˊ |
枹鼓相應〔鼓槌敲鼓,鼓即發音。比喻配合緊密〕 |
|
免 |
ㄈㄨˇ |
俛(俯)首聽命〔低著頭聽著命令。形容恭順服從的樣子〕 |
ㄇㄟˇ |
浼辱〔玷汙〕 |
|
ㄇㄧㄢˇ |
分娩〔母體產出嬰兒的動作或過程〕、冕旒〔古代最尊貴的一種禮帽,平頂。天子的禮帽有十二旒,諸侯以下遞減。冕,禮帽。旒,音ㄌㄧㄡˊ,禮帽前後端垂下的穿玉絲繩〕、免除、勤勉(俛)、鮸魚 |
|
ㄨㄢˇ |
輓聯〔哀悼死者的聯語〕、挽回、向晚 |
|
曷 |
ㄎㄜˇ |
渴望 |
ㄏㄜˊ |
褐夫〔貧賤的人〕 |
|
ㄏㄜˋ |
喝采 |
|
ㄐㄧˋ |
偈語〔中國僧侶所寫蘊含佛法的詩句〕 |
|
ㄐㄧㄝ |
揭竿為旗 |
|
ㄐㄧㄝˊ |
羯鼓〔樂器名,狀似小鼓,兩面蒙皮,均可擊打。或稱「兩杖鼓」〕、碑碣〔碑刻的統稱。方者為碑,圓者為碣,後多混用〕 |
|
ㄒㄧㄝ |
歇息 |
|
ㄧㄝˋ |
晉謁〔前往求見〕 |
|
比 |
ㄅㄧˇ |
考妣〔稱已死的父母〕、秕稗〔有殼無實之穀物。稗,音ㄅㄞˋ〕 |
ㄅㄧˋ |
比肩、鱗次櫛比、朋比為奸、周而不比〔君子汎愛眾人,而不會朋比結黨〕、比比皆是、庇護、篦子〔竹製之梳頭、潔髮用具。中有一梁,兩側有密齒。亦稱為「篦櫛」〕 |
|
ㄆㄧ |
砒霜、紕漏〔疏漏謬誤。今多指辦事出差錯,或貪汙舞弊等情事被舉發〕 |
|
ㄆㄧˊ |
毗鄰〔相鄰接連〕 |
|
ㄆㄧˇ |
仳離〔分離〕 |
|
ㄆㄧˋ |
媲美〔美好的程度彼此相當〕 |
|
干 |
ㄍㄢ |
琅玕〔1圓潤如珠的美玉、2比喻華美的詞藻或佳文、3比喻美竹〕、丹矸〔丹砂〕 |
ㄍㄢˋ |
宵衣旰食〔天未明就披衣起床,日暮才進食。喻勤於政事〕 |
|
ㄏㄢ |
打鼾 |
|
ㄏㄢˊ |
可汗〔古代西域和北方各國對君王的稱呼。可,音ㄎㄜˋ〕 |
|
ㄏㄢˋ |
扞格不入〔彼此的意見完全不相合〕 |
|
ㄐㄧㄝˊ |
攻訐〔批評別人的過失〕 |
|
ㄒㄩㄢ |
軒然大波〔大的糾紛、事件〕 |
|
付 |
ㄈㄨˇ |
捶拊〔一種鞭打的刑具〕、拊膺頓足〔拍捶胸膛,跺著兩腳。形容悲憤難以自抑〕、俯仰無愧〔無論對人、對天都問心無愧〕、胸無城府〔比喻為人坦率正直,沒有心機〕 |
ㄈㄨˋ |
付之闕如、攀龍附鳳、駙馬、涸轍之鮒 |
|
ㄧㄥˊ |
輸贏〔勝敗〕、贏糧〔攜帶著糧食〕、嬴政〔秦始皇的名字〕 |
|
ㄌㄟˊ |
羸弱〔瘦弱〕 |
|
ㄉㄡˇ |
陡峻〔地勢高而陡〕 |
|
ㄒㄧˇ |
遷徙〔搬移、遷移〕、倍蓰〔由一倍至五倍,形容很多。倍,一倍。蓰,五倍〕、倒屣相迎〔比喻熱情款待賓客〕 |
|
契 |
ㄑㄧˋ |
契若金蘭〔形容朋友情意相投合,如兄弟一般〕 |
ㄑㄧㄝˋ |
鍥而不捨〔不斷刻下去而不停止。比喻堅持到底,奮勉不懈〕、提綱挈領〔指撒網要抓大繩,拿衣要提衣領。比喻要抓住重點大綱〕 |
|
ㄒㄧˋ |
修禊事 |
|
ㄒㄧㄝ |
楔形文字〔西元一八四五年英國人拉雅(Layard)在古亞述帝國國都尼尼微發現,為古代西亞一帶所普遍使用的文字〕、揳琴〔彈琴〕 |
|
ㄒㄧㄝˊ |
度長絜大〔指度量長短大小,含有比較的意思〕、絜矩之道〔君子審己度人,以同理心替人設想,使人我之間,各得其宜的方法〕 |
|
ㄒㄧㄝˋ |
商契〔商朝始祖名〕 |
|
舌 |
ㄕㄜˊ |
饒舌〔多話〕 |
ㄍㄨㄚ |
包括、刮目相看、颳風、箭筈〔箭尾,同「栝」〕 |
|
ㄎㄨㄛˋ |
括約肌 |
|
聶 |
ㄋㄧㄝˋ |
聶先生、躡手躡腳、囁嚅〔吞吞吐吐〕、鑷子 |
ㄓㄜˊ |
震懾 |
|
ㄕㄜˋ |
追魂攝魄〔追蹤奪取別人的魂魄。形容使人極端驚駭〕 |
七、修辭舉隅──誇飾、轉品
(一)誇飾
定義 |
用言過其實的敘述、描寫,以凸顯強化所要表達的情感思想,加深讀者的印象,稱為「誇飾」 |
例句 |
◆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賈誼‧過秦論) ◆於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賈誼•過秦論) ──將並非同一時期的人並列在一時之中,以炫耀人才之眾盛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賈誼‧過秦論) ◆伏尸百萬,流血漂櫓(賈誼‧過秦論) ◆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賈誼‧過秦論) ◆金城千里(賈誼•過秦論) ◆同時覺得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都應當有頂天立地的理想和抱負,要能與日月同垂不朽(蔣經國‧風雨中的寧靜) ◆左邊的鞋印才下午,右邊的鞋印已黃昏了(洛夫‧煙之外) ◆每一棵竹子都在不顧一切地往上鑽挺,看起來好像要去捕星星、摘月亮,也好像是大家一起去搶奪那片藍藍的天空(張騰蛟‧溪頭的竹子) ◆只要(臉)上面漾著充沛的活力,便能幅射出神奇的光彩,不但有光,還有熱(梁實秋‧臉譜) |
(二)轉品
定義 |
改變了一個詞原來的詞性,使文章表現新穎鮮活,生動有力,稱為「轉品」 |
例句 |
◆執捶拊以鞭笞天下(賈誼•過秦論) ──名詞轉為動詞 ◆甕牖繩樞(賈誼•過秦論) ──名詞轉為形容動詞 ◆天下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名詞轉為副詞 ◆會盟而謀弱秦 ──形容詞轉為動詞 ◆以弱天下之民 ──形容詞轉為動詞 ◆以愚黔首 ──形容詞轉為動詞 ◆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魏晉梁隋之間(韓愈•原道) ──名詞轉為動詞 語譯:秦始皇焚毀六經,黄老學說盛行於漢代,佛教盛行於晉魏梁之時。 |
※本課致使動詞
定義 |
主詞並不施行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而是主詞使受詞施行這個動作,這裡的動詞,稱為「致使動詞」 |
例句 |
◆外連衡而「鬥」諸侯 ◆會盟而謀「弱」秦 ◆「卻」匈奴七百餘里 ◆以「愚」黔首 ◆以「弱」天下之民 ◆招八州而「朝」同列 |
八、結構表
九、成語集錦
(一)含有「國名」與「地名」的成語
( 秦 )鏡高懸 |
頌揚斷案公正的官員 |
( 楚 )囚相對 |
形容處境窘迫困苦,無計可施 |
郢書( 燕 )說 |
比喻穿鑿附會,扭曲原意 |
( 齊 )大非耦 |
指男女雙方門戶不相當的意思 |
( 齊 )東野語 |
指不可相信的傳說 |
三戶亡( 秦 ) |
指力量雖小,然團結一志,仍可完成重大的任務 |
在( 陳 )之厄 |
指沒有米食炊煮的困境 |
鄭( 衛 )之音 |
比喻淫靡的音樂或文風 |
朝( 秦 )暮( 楚 ) |
諷刺人沒有操守氣節 |
( 吳 )( 越 )同舟 |
指危難當前,化敵為友,共度難關 |
( 楚 )河( 漢 )界 |
指敵對雙方,界線清楚 |
( 秦 )( 晉 )之好 |
指兩姓聯姻 |
( 蜀 )犬吠日 ( 吳 )牛喘月 |
少見多怪 |
( 楚 )材( 晉 )用 |
自家人才被他人所用 |
( 隋 )珠和璧 |
稀世之寶 |
得隴望( 蜀 ) |
貪得無厭 |
完璧歸( 趙 ) |
物歸原主 |
( 吳 )下阿蒙 |
舊時無才學之人 |
(二)形容「家貧」的成語
甕牖繩樞 |
用破甕做窗戶,用繩子作門軸。指貧窮人家 |
蓬戶甕牖 |
用蓬草做門,用破甕做窗戶。指貧窮人家 |
蓬門篳戶 |
用蓬草、荊竹樹枝做門。指貧窮人家 |
茅椽蓬牖 |
指貧窮人家 |
瓦灶繩床 |
指貧窮人家 |
篳門圭窬 (蓽門圭竇、篳門圭竇) |
以荊枝編製成如圭形的小門。指貧窮人家 |
家徒四壁 (環堵蕭然) |
指貧窮人家 |
室無長物 |
指貧窮人家 |
甑塵釜魚 |
炊器積滿塵埃,鍋子生蠹魚。指貧窮人家 |
室如懸磬 |
指居室空無所有,非常貧窮 |
貧無立錐 |
指居室空無所有,非常貧窮 |
簞瓢屢空 |
經常缺乏飲食。指貧窮人家 |
饔飧不繼 |
經常缺乏飲食。指貧窮人家 |
屋如七星 |
住屋破陋。指貧窮人家 |
上漏下溼 |
房屋破漏,無法遮蔽風雨。形容生活貧窮困苦 |
茅茨土階 |
以茅草做屋頂,泥土築臺階。指屋舍簡陋,或指貧窮人家 |
家貧如洗 |
家裡窮得象水沖洗過一樣。形容極度貧窮 |
阮囊羞澀 |
指錢財匱乏,生活貧窮 |
抹月批風 |
用風月當菜餚。指生活貧窮。抹,細切。批,薄切。宋‧蘇軾〈和何長官六言次韻〉:「貧家何以娛客,但知抹月批風。」 |
牽蘿補屋 |
拿蘿藤來補房屋的漏洞。比喻人處境拮据困難 |
納屨決踵 |
鞋子破舊不堪,露出腳跟。形容非常窮困 |
(三)形容「國防鞏固」的成語
億丈之城 |
金城湯池 |
金城千里 |
固若金湯 |
石城十仞 |
深溝高壘 |
高城深池 |
湯池百步 |
十、延伸學習
(一)相關詩文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弔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語譯:賈誼被貶長沙,居此雖只三年;千秋萬代,長給楚客留下傷悲。古人去後,我獨向秋草中覓跡;舊宅蕭條,只見寒林披著餘暉。漢文帝雖是明主,卻皇恩太薄,湘水無情,憑弔屈原豈有人知?沉寂的江山,草木搖落的地方,可憐你,為何來到這海角天涯?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語譯:一旦成為流放他鄉的人往長沙而去,向西而望已看不見自己的家了。黃鶴樓中傳來吹奏玉笛的聲音,五月的江夏之城彷彿落滿了梅花。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語譯:漢文帝為求賢才,曾召見流放在朝外的臣子,在這些臣子中,以賈誼的才氣最高,沒有人可以跟他相比。最可惜的是漢文帝在半夜裡禮賢下士,不問百姓的事,反而問鬼神來由的事。
詠史 劉禹錫
賈生明王道,衛綰工車戲,同遇漢文時,何人居貴位?
注釋:衛綰:在漢文帝即位前任代王之時,就為漢文帝駕車,漢文帝登基,拜衛綰為中郎將。漢景帝時幫助平定七國之亂,後擔任太子劉徹的老師。
語譯:賈生能明澈王道,衛綰則擅長駕車,兩人同遇漢文帝,誰會知道哪個居尊貴的地位?
詠史詩•長沙 胡曾
江上南風起白蘋,長沙城郭異咸秦。故鄉猶自嫌卑溼,何況當時賦鵩人。
語譯:江上夏天南風吹起時,長出了許多白蘋。長沙城的環境,和京城長安不同。還嫌故鄉地勢低溼,何況是當時寫〈鵩鳥賦〉的賈誼!
過賈誼宅 戴叔倫
一謫長沙地,三年嘆逐臣。上書憂漢室,作賦弔靈均。
舊宅秋荒草,西風客薦蘋。淒涼回首處,不見洛陽人。
語譯:一旦被貶謫到長沙,被驅走的臣子徒然感嘆三年都無法返京。只能上書為漢室憂慮,作〈弔屈原賦〉祭弔屈原及自傷。而今只見他的舊宅在秋季荒草蔓生,西風中,我這個外來客只能進獻白蘋。回首看著四處淒涼的景色,已看不到當初哀傷的洛陽人賈誼。
賈誼 吳仁璧
扶持一疏滿遺編,漢陛前頭正少年。誰道恃才輕絳灌,卻將惆悵弔湘川。
語譯:各種經世濟民的文章留在他的遺策之中,當年漢文帝面前只是個弱冠少年,誰料權臣誤會他恃才輕視絳侯、灌嬰,最後只落得惆悵地到湘川憑弔屈原。
賈生 王安石
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
語譯:賈誼在當代提出的謀議,大略被國君接受、施行,誰說君王對賈生太刻薄?自古以來,所進的忠言全都不被重用,何僅是上萬位高的王公卿相?(賈生受重用的境遇,豈不是超過眾多的公卿?)
賈誼論(節選) 蘇軾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語譯:一個人能有才學,並不困難,問題在於有了才學之後,自己怎樣好好利用它,這才是真正的困難。可惜呀!賈生有輔佐帝王的本領,卻不能自己好好利用他的才學。要知道,凡有道德學問修養的人,他所要達到的理想是高遠的,那就必須有等待的耐心;他所要成就的功業是偉大的,那就必須有容忍的度量。古時候的賢人,全有可以致用的才學,然而終於連萬分之一都不能實行的原因,卻未必全然是當時他那君主的不對,或者竟是他自己招致的結果呢。
評析:在〈賈誼論〉中,首段即開門見山地說明自己的觀點,一個人要有才能並不難,怎麼使自己的才能獲得發揮卻是很難。而賈誼正是具有輔佐帝王的才能,卻不能夠讓自己的才能獲得充分的發揮利用。接著提出「有所待」、「有所忍」是君子施展抱負必須經歷的艱苦過程,而古代賢人鬱鬱不得志,不一定是當時君主不識賢才,或許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略去)
夫絳侯親握天子璽而授之文帝,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雌雄,又皆高帝之舊將,此其君臣相得之分,豈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賈生,洛陽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間,盡棄其舊而謀其新,亦已難矣。為賈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絳、灌之屬,優游浸漬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後舉天下而唯吾之所欲為,不過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談之間,而遽為人痛哭哉?觀其過湘,為賦以弔屈原,紆鬱憤悶,趯(ㄊㄧˋ)然有遠舉之志。其後卒以自傷哭泣,至於夭絕,是亦不善處窮者也。夫謀之一不見用,安知終不復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變,而自殘至此。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語譯:絳侯周勃曾親自握著皇帝的印璽交給漢文帝;灌嬰曾聯合幾十萬軍隊,決定了劉、呂兩家的勝負,他們又都是漢高祖的老將,這種君臣相互投合的情分,哪裡只是父子兄弟的骨肉情分能夠相比的呢?賈生,不過洛陽一位少年人,想使皇帝在一天之內,全把舊臣拋開,單和新人商議朝政,也太困難了。作賈生這樣的人,應該上面獲得國君的賞識,下面還要獲得大臣們的敬服,像絳侯、灌嬰等人,要委曲隨順著他們,逐漸感染他們,和他們結成很好的朋友,使得天子不致懷疑,大臣們也不致妒忌;然後全國的政務,我要怎麼做就怎麼做,不過十年,就可以實現理想,哪裡有正在談論政事的時候,卻突然替人家痛哭起來的呢?看他渡過湘水,作的那篇弔屈原的賦,心中鬱積著憤懣,高飛遠引的志向躍現紙上;之後終於因為自己悲傷哭泣,以致英年早亡;這也是處在不得意時太不會排遣鬱悶自我寬解了。自己的意見一天不被採納,怎麼知道以後就永遠不被採納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時勢的轉變,竟然自己殘害自己到這樣的地步!啊啊!賈生志向雖大,度量卻小;才學有餘,識見卻不夠呢。
評析:第四段從漢朝歷史背景出發,說明當時為何漢文帝不用賈誼的客觀原因,情同骨肉的開國功臣對上初出茅廬的洛陽少年,蘇軾提出這樣的對立,為漢文帝的決定做出強而有力的支持。而賈誼在政治失意後,鬱鬱寡歡、自傷自憐,不能夠趁此修養其身,最後失意而終。這也是蘇軾對他「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的批評。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是故非聰明睿智不惑之主,則不能全其用。古今稱苻堅得王猛於草茅之中,一朝盡斥去其舊臣,而與之謀。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備論之;亦使人君得如賈生之臣,則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見用,則憂傷病,沮不能復振。而為賈生者,亦謹其所發哉!
語譯:古時候凡是才學超越當世的人,必定有不能投合世俗的毛病;所以如果不是那樣特別聰明通達全然信任的君主,就不能給他把本領盡量施展出來的機會。從古到今,都稱讚苻堅能在草野小民之中識拔王猛,並且只一天就把他的舊臣完全斥退而單和王猛商議國政。那苻堅本是一個平常的人,竟能據有天下的一半,莫非就因為這個嗎?
評析:最後一段蘇軾再次討論君主與賢人之間的關係,千里馬必須遇到伯樂才有施展大志的機會,因此賢臣要有名主才能大展懷抱。而人君獲得像賈誼這樣的臣子,要了解他的個性若不被見用則會自傷不振,為此要做出適切的考量,否則便是折損了一名人才。然而,賈誼這樣的人也應該謹慎地對待自己的立身處事,有著「謀之一不見用,則安知終不復用也」的生命期許。
(二)與賈誼相關的聯句
1.親不負楚,疏不負梁,愛國忠君真氣節/騷可為經,策可為史,補天浴日大文章
語譯:屈原為楚王同姓之親,而賈誼與梁懷王是較疏遠的師生關係;二人之死,都是出於愛國忠君之心。〈離騷〉可為經,〈治安策〉可為史,都是力挽危局、功勛極大的鉅篇。
2.當年有痛哭流涕文章,問西京對策誰憂?惟董江都後來居上/今日是長治久安天下,幸南楚敝廬無恙,與屈大夫終古相依。
語譯:當年賈誼抑鬱悲傷寫下許多論策,長安城中除了他上疏漢文帝還有誰更憂心天下長治久安?只有後來董仲舒對策後得到任用,而能超越賈誼。今日天下已太平安樂,幸運楚地長沙的草廬仍在,讓我能久遠陪伴屈原。
(三)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戰國中期最大的一次變法運動。商鞅(西元前?~前三三八年),本姓公孫,衛國人,故又名衛鞅。因為他後來替秦國立下戰功,秦孝公賜給他商、於等地,所以歷史上習慣稱他為商鞅。商鞅好刑名之學,早年曾習李悝、吳起的學說,在魏相公叔痤門下辦事。公叔痤很賞識商鞅的才能,曾向魏惠王引薦,但沒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於是商鞅便想離開魏國。
等到秦孝公即位,頒布招賢令。商鞅便帶著李悝寫的法經來到秦國,透過秦孝公寵臣景監的引薦,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持,在秦國實行變法。
商鞅在秦國兩次公布變法措施,其變法的主要內容是:(1)廢井田,開阡陌;(2)廢分封,設郡縣;(3)重農抑商,獎勵耕戰;(4)編制戶籍,實行什伍連坐。
商鞅變法,是秦國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歷史轉折點。根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說(悅)」、「鄉邑大治」。這反映了秦國在由弱變強、由落後到先進,一片生氣勃勃的景象。
變法開始後,以太子的師傅公子虔、公孫賈為首的舊貴族,千方百計反對變法,便唆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鬧事,還故意讓秦太子駟犯法,企圖刁難。商鞅不畏人言,不懼權貴,非常堅決。他下令嚴懲帶頭慫恿鬧事的公子虔和公孫賈,一個割掉鼻子,一個臉上刺字,使他們無臉見人。
商鞅是以重法著稱。他厲行「法治」,要求「法必明」,主張「刑無等級」,反對「刑不上大夫」。史書記載,他把那些反對變法的人,遷到邊遠地區去墾荒;還在咸陽附近渭水邊上,殺了七百個反對變法的貴族和儒生。
秦孝公死後,太子駟即位,他聽信公子虔等人的誣告,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化裝逃跑,但因沒有證件,為城門守衛所阻而被捕,最後被判「車裂」之刑,全家被殺。
商鞅雖然被殺,但是秦法未敗,秦在商鞅變法的基礎上,日益強盛起來,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基礎。
(四)陳勝、吳廣起義
陳勝(西元前?~前二○八年),字涉,陽城(今河南省登封市)人,家為雇農。吳廣(西元前?~前二○八年),字叔,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貧苦農民出身。陳勝年輕時,常受僱為人耕作。一次在田間勞作,他放下耒耜休息,心情悵憾,嘆道:「他日如得富貴,不會忘記今日同受苦的同伴。」同伴聞之不以為然。陳勝嘆道:「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秦二世元年(西元前二○九年)七月,征發閭左(秦時貧弱農戶居閭里之左,富者居右)九百人戍守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陳勝、吳廣皆被征調,並為屯長。行至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市),天降大雨,道路不通,預計無法按期到達。依秦法,失期當斬。陳勝與吳廣謀義:「今逃是死,若舉大事也可能死,都是死,為國事死好嗎?」陳勝又說:「天下苦秦久矣!現在若以我們九百人,借用公子扶蘇、項燕的名義,為天下首倡起事,必有無數人響應。」吳廣隨即應和。二人又巧設「魚腹丹書」、「篝火狐鳴」,製造起輿論,聲言:「大楚興,陳勝王」,並伺機殺死兩名押送將尉。陳勝隨即號令戍卒:「各位都失期當斬;設若不斬,戍守死邊的必有六七成。再說壯士不死則已,死就要成大名,王侯將相難道是父母遺傳的嗎!」九百人異口同聲,一致贊成舉大事。於是築壇為盟,稱大楚,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首先攻下大澤鄉,進而攻占蘄縣及附近各縣。
(參考資料:史記‧陳涉世家)
十一、相關名句
1.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夏書‧五子之歌)
〔語譯〕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國家才會安寧。
2.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傳‧昭公元年)
〔語譯〕人民的願望,上天必然會聽從。
3.國有三不祥: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晏子春秋)
〔語譯〕國家有三件不吉利的事情:有賢才卻不知道,第一件不吉利;知道有賢才卻不能任用,第二件不吉利;任用賢才卻不能賦予大任,第三件不吉利。
4.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孟子‧離婁上)
〔語譯〕國家動亂,有機可乘,然後敵國才會來侵略。
5.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宋‧司馬光)
〔語譯〕深懂治國的人,不會欺騙人民。
6.謀國不以誠意,未有不誤國者。(民國‧孫文)
7.統一一個國家很容易,但要治理它卻很困難。(德國‧歌德)
十二、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3回)
14~16題組: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至於髖髀之所,非斤則斧。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胡不用之淮南、濟北?勢不可也。 (賈誼〈治安策〉)
注釋:j頓:鈍。
k髖:音ㄎㄨㄢ,骨盆的大骨。
l髀:音ㄅㄧˋ,大腿。
語譯:宰牛人坦一天能支解十二頭牛,可是他鋒利的刀刃並未磨損,他在宰殺切割時,都是沿著肌肉的紋路下刀的。至於骨頭粗大的地方,不是用砍刀就是用斧頭。仁義恩德,是帝王鋒利的刀刃;權勢法制,是帝王的斧頭。現在的諸侯王,都是粗大的骨頭,放下斧頭不用,而想用鋒利的刀刃去砍削,我認為刀刃不是缺口就是斷掉。為什麼對於淮南王、濟北王不從頭到尾都用鋒刃?卻在最後改用刀斧呢?是情勢所逼,不得不用權勢法制。
17~19題組: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飢者甘糟糠;天下嗷嗷,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嚮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汙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循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息矣。
(賈誼〈過秦論中〉)
語譯: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著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政的憑藉。這就是說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後代,建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裡的犯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打開倉庫,散發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以給犯人把握以後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操,修養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願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
十三、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下列各文句「 」中的句意,解釋正確的選項是 (A)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是說秦軍大勝,追趕敗逃的敵軍將之驅逐至北方(賈誼〈過秦論〉) (B)「而君慮周行果」,非久於布衣者也:是稱讚對方思慮周密,故行事皆能有好的結果(方孝孺〈指喻〉) (C)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是指見到歐陽脩後,歐陽脩還以為蘇轍尚未見過韓琦之面(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D)武陵人誤入桃源,余曩者嘗疑其誕,「以水沙連觀之,信彭澤之非欺我也」:意謂從水沙連的風土人情來看,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的確不是虛構騙人的(藍鼎元〈紀水沙連〉)。 〔98指考〕
答案:(D)
解析:(A)「追亡逐北」是指秦軍追擊戰敗而逃走的敵軍。語譯:秦國有足夠的力量制服疲憊的諸侯,追擊敗逃的敵人。(B)「而君慮周行果」是指對方思慮周詳行為果決。語譯:而鄭先生你思慮周詳行為果決,不是會長久屈居平民階層的人。(C)「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指還沒能晉見韓琦之面。語譯:對於水,已經親見黃河既廣又深的場面,在人事的增長中,已經晉見歐陽先生,可惜還沒能晉見韓太尉一面。(D)語譯:(在〈桃花源記〉中,)武陵人誤入桃源的經歷,從前我還懷疑那些敘述過於荒誕,直到我看到水沙連的景色,才相信陶淵明的文字沒有虛構欺瞞。
‧本題測驗目標為重要作品的內涵與價值。學生必須能夠理解古文中重要詞語與文句的意涵進行判斷。(A)出自本課,「追亡逐北」一詞,其關鍵在於「北」字是指逃亡的敵人。
2.《論語‧公冶長》:「御人以口給,屢憎於人」,「屢憎於人」是「常常被人所憎」之意,屬於「被動句」。下列含有「於」的句子,也屬於「被動句」的選項是 (A)鋤耰棘矜,非銛於鉤戟長鎩也 (B)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C)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可以直道而行 (D)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E)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99指考〕
答案:(C)(E)。
解析:(A)「非銛於鉤戟長鎩也」的「於」是介詞,比,表示比較的意思,和禮記 檀弓下:「苛政猛於虎也」的用法一樣。出自賈誼〈過秦論〉。語譯:鋤柄和棘木柄,並不比有鉤的戟和長矛鋒利。(B)「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的「於」是介詞,與、跟、同的意思,和《論語‧子路》:「吾黨之直者異於是」(我們家鄉正直的人和這種情況不同)用法相同。出自李斯〈諫逐客書〉。語譯:減損人民去增加仇敵的力量,使自己內部空虛,而在外又跟諸侯結怨。(C)「不役於物」的「於」是介詞,被的意思,表示被動。和孟子 滕文公上:「勞力者治於人」(勞動的人被人治理)的用法一樣。為正答。出自司馬光〈訓儉示康〉。語譯:執政的官員欲望少,就不會受到外物所牽制,可以依照正道行事。(D)「以其無禮於晉」的「於」是介詞,對、對於的意思,帶出引起動作的對象。和顧炎武廉恥:「恥之於人大矣」用法一樣。出自〈燭之武退秦師〉。語譯:晉文公、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經對晉文公不禮貌,而且對晉國懷有貳心,歸附於楚國。(E)「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的「於」是介詞,被的意思,表示被動。此選項為正答。出自蘇軾〈赤壁賦〉。語譯:山環水繞,林木茂盛青翠。這不是當年曹孟德被周瑜圍困的地方嗎?
‧本題測驗目標為文法結構的辨識與應用能力。(A)出自本課文句。
(二)延伸補充
3.下圖為某搜尋引擎的查詢記錄,若點選這三個檢索詞,則所搜尋出的文獻資料,最可能的交集對象是 (A)孔子、孟子 (B)老子、莊子 (C)屈原、賈誼 (D)韓愈、柳宗元。〔92.指考〕
答案:(B)
解析:「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與「與時遷移,應物變化」,是道家的處世之道。老子、莊子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故選(B)。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