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三課 醉翁亭記     歐陽脩

一、  寫作背景

宋仁宗慶曆四年(西元一○四四年)八月,歐陽脩被命為河北都轉運按察使。明為重用,實為剝奪在朝發言的權利。歐陽脩雖身在河北,但時時不忘朝中的事。於慶曆五年四月上書仁宗,請求重新起用范仲淹等人。上書未被採納,反而激起了反對派更強烈的排詆。更巧的是,此時發生了「歐陽脩外甥女張氏案」。

原來歐陽脩有妹一人,嫁給襄城張龜正為續絃夫人。仁宗景祐二年(西元一○三五年),張龜正逝世,留下了前妻所生,七歲大的女兒,歐陽脩看到妹妹已「寡居無依」,便將她們一齊迎回家中居住。等到此女長成後,與歐陽脩族兄之子歐陽晟結成連理,但是張氏女竟與歐陽晟的奴才通姦。東窗事發後,由開封府權知府事的楊日嚴審辦。這真是個「不幸的巧合」—楊日嚴曾因貪汙瀆職,被時任諫官的歐陽脩彈劾在案。楊日嚴懷恨而伺機報復,便誣指歐陽脩與張女有曖昧關係;又從有關案件中發現張女曾變賣妝奩中財物,購置田產,並立下歐陽氏契券,楊日嚴便牽強附會,判定歐陽脩「人財兩得」的意圖實已昭然若揭,再難狡辯。(事見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

在楊日嚴布置設計下,連仁宗都動搖了對歐陽脩的信任。八月,歐陽脩受到「落龍圖閣直學士,罷都轉運按察使,降知制誥,知滁州」的懲戒。十月,抵達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二、  作者二三事

(一)「六一居士」名稱由來

歐陽脩告老辭官後,居住在潁州,改號六一居士。自云:「吾家( 藏書 )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 金石遺文 )一千卷,有(  )一張,有(  )一局,而常置(  )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

附註:

歐陽脩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這位散文宗師還是位金石收藏學的先驅開拓者。他搜羅秦到五代的金石刻文達千卷,編寫了一部《集古錄》,共十卷,加以詳細解說,記載了四百篇〈石刻跋尾〉。後來,其子又續撰《集古錄》二十卷。

到了北宋,最著名的金石收藏家趙明誠與李清照根據自己收藏的三代彝器及漢唐石刻,編撰了一部傳世之作《金石錄》,其體例就是仿照歐陽脩的《集古錄》,這兩本書並稱,世人稱「歐趙之學」。

 

(二)醉翁

歐陽脩在題滁州醉翁亭一詩云:「四十未為老,醉翁偶題篇。醉中遺萬物,豈復記吾年。」又贈沈遵:「我時四十猶彊力,自號醉翁聊戲客。」歐陽脩時年僅四十而以醉翁為號,其實是自娛自嘲的說法。貶謫的失意假託於杯中物,或許可以排遣心中的鬱悶。正如文中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一般,表面上是好飲、易醉的自嘲之語,實則別有一番感觸!

 

(三)作文在三上

歐陽脩曾對人說:我平常作文章,多在三上,一是( 馬上 ,一是( 枕上 ,一是( 廁上 ;尤其廁上,最能引發巧思。謝希深、梅聖俞二人聽了無不捧腹大笑。(宋歐陽脩歸田錄

 

(四)文不厭精

歐陽脩在翰林院時,和一位同事出遊,看到一匹奔馬把一條狗給踩死了。歐陽脩就問同事:「要把這件事記下來的話,你該怎麼寫?」同事回答道:「有犬臥於通衢,逸馬蹄而殺之。」他聽了搖搖頭說:「若是請你去編寫史書,恐怕一萬卷也寫不完啊!」同事問:「那您怎麼寫?」歐陽脩說:「逸馬殺犬於道。」相較之下,歐陽脩的措辭確實精鍊許多。

韓琦當宰相時,建造了一座晝錦堂。請歐陽脩寫了一篇晝錦堂記。歐陽脩精心構思,反覆修改,最後才送給韓琦看。韓琦果然非常欣賞這篇文章,特別是文中的:「仕宦至將相,富貴歸故鄉」句,更符合他的心志,於是,他想把文章鐫刻在晝錦堂上。不料沒過幾天,歐陽脩派了一個僕人,重新送來一個抄本,原來歐陽脩已改了文章,在上兩句話的「仕宦」和「富貴」後面各添了一個「而」字,變成了「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韓琦反覆斟酌咀嚼,發現添上這兩個「而」字以後,語氣就更流暢了,並且頓挫分明,疏緩有致。

 

(五)北宋詩文革新運動領袖

1.詩:主張反映民生,批判宋初( 西崑 )體的浮豔空洞。

2.文:繼承( 韓愈 )的古文運動,反對浮豔晦澀的文風,力主明道致用闡明道理,切合實用散文以韓愈文為楷模,但不宗韓愈奇險之作風,於婉約中時見剛勁之氣,又長於創新;議論文平直詳切,深中時弊,如朋黨論縱囚論;記敘文則具濃厚抒情氣息,如醉翁亭記豐樂亭記;雜文則不脫議論人生,富現實意義。創立散文賦代替律賦,最有名的是( 〈秋聲賦〉 )在當時起了很大的示範作用。

3.改革科舉風氣,積極提拔後進:糾正「太學體」,拔擢三蘇、曾鞏及王安石,使古文運動得以成功,與范仲淹並為北宋文壇的領袖。

補註

‧西崑體:詩體名。宋初楊億、錢惟演、劉筠等相互唱和,有《西崑酬唱集》行世,後世稱他們詩體為「西崑體」。其特色為模擬李商隱詩風,詞藻富麗,聲調鏗鏘,好用僻典,末流或失於餖(ㄉㄡˋ)飣(ㄉㄧㄥˋ)(堆積)晦澀。

‧太學體:太學體的文風以新奇相尚,鉤章棘句,險怪艱澀。據《宋史》本傳載述:「時士子尚為險怪奇澀之文,號太學體。脩痛排抑之,凡如是者則黜。畢事,向之器薄者伺脩出,聚噪于馬首,街邏不能制。然場屋之習,從是遂變。」

 

(六)歐陽脩和韓愈有何異同?

 

喪 父

成 長

進 士

仕 途

思 想

主 張

文學成就

韓愈

3

兄嫂撫養

25

貶潮州

尊儒排佛老

文以載道

古文、詩

歐陽脩

4

母親授讀

24

貶滁州

尊儒排佛老

明道致用

古文、詩詞、史學

 

三、  國學常識

(一)歐陽脩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人 物

號、又稱

諡號

作 品

思 想

特 色

韓 愈

退之

韓昌黎

昌黎先生集

文以載道

排斥佛老

雄渾如海,筆力遒勁

柳宗元

子厚

柳河東

柳柳州

 

柳河東集

博涉諸子之學

不排斥佛老

雄深雅健,俊潔精奇

寓言作品,勇於創新
山水遊記,文筆清麗

歐陽脩

永叔

( 醉翁 

六一居士

文忠

歐陽文忠公集、新五代史、新唐書

明道致用

獎掖後進

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

詩詞:(清新婉約),語近情深

曾 鞏

子固

南豐先生

文定

元豐類稿

為文本源六經,斟酌於司馬遷、韓愈

氣勢縱橫,跌宕多姿

筆法精警,長於議論

附註:韓愈、柳宗元並稱「韓柳」;歐陽脩、曾鞏並稱「歐曾」

歐陽脩的亭園小品,典雅深湛;柳宗元的山水小品,深博峭麗,各有千秋

(二)歐陽脩史學成就不凡:撰寫〈新五代史〉、〈新唐書〉

1.舊五代史VS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內 容

記載梁、唐、晉、漢、周五代,十三主,五十三年史事

作 者

北宋( 薛居正 監修

北宋( 歐陽脩 )著

性 質

˙官修本,正史

˙原名五代史

˙私修本,為唐後唯一私修之正史

˙原名五代史記,宋神宗為之刊行

成書時間

宋太祖時

宋仁宗時

體 例

紀傳體通史

( 紀傳體通史 

價 值

事蹟始末,較新五代史賅備,但記事繁冗瑣碎

取( 春秋義法 ),寓褒貶微旨。敘事祖述( 史記 ),行文高簡

 

2.《舊唐書》VS《新唐書》

 

舊唐書

新唐書

內 容

記有唐一代之事

記有唐一代之事

作 者

後晉劉昫等撰

北宋( 宋祁 、歐陽脩合撰

性 質

正史,原名唐書

正史,為補舊唐書之失而修

成書時間

後晉

宋仁宗

體 例

紀傳體斷代史

紀傳體斷代史

價 值

穆宗長慶前,本紀簡而有體,列傳敘述詳明;穆宗長慶後,繁略不均

增舊唐書穆宗長慶後不能詳者。通篇簡淨,勝於舊唐書

 

(三)比較〈岳陽樓記〉、〈桃花源記〉、〈醉翁亭記〉

篇 目

桃花源記

岳陽樓記

醉翁亭記

朝 代

東晉

北宋

北宋

作 者

陶淵明

范仲淹

歐陽脩

出 處

靖節先生集

范文正公集

歐陽文忠公文集

類 別

序跋類

臺閣名勝記

臺閣名勝記

創作背景

陶淵明處東晉末年目睹政治紊亂、兵連禍結,唯有以「歸隱」做為反抗,故作記以寓志

貶知( 鄧州 ),應滕宗諒之請而作

貶謫( 滁州 ,放情山水之作

寓 意

( 桃花源 )遂成為人間淨土的象徵

抒發( 先憂後樂 )之抱負

山水之美、遊宴之樂、( 與民同樂 

主 線

 

(  

(  

結構、筆法

運用( 小說 )筆法,( 白描 )的手法,勾畫出恬靜淳厚的世外桃源

先敘後議。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為一體

運用( 剝筍法 )。先記建亭之由來,再寫亭中所見之景,繼之抒遊亭之樂,最後寫宴遊後之感。層層遞進,帶出與民同樂

 

四、  課文深究

(一)本文介紹醉翁亭的位置時,採用「( 剝筍法 )」層層遞進來介紹醉翁亭的位置。

依文章提及的景點依序排列為:
環滁皆山→( 
西南諸峰 )→琅琊山→( 讓泉 )→( 醉翁亭 

 

(二)本文在運用虛字上連用了二十一個「也」字和二十五個「而」字,在文章中形成不同的作用和特色。

‧「也」字結尾屬解釋句、判斷句,連用後讀來如押韻的詩,每出現一個「也」字就是一層意思,使得層次十分清晰。「而」字則作為句子之間的連接,使文氣舒緩從容,充分表現出作者的悠閒自適。而且「也」和「而」的反覆運用,使文章形成一種( 迴環往復 )的韻律,讀來鏗鏘有聲,富有節奏感。

 

(三)本文所提及的各種「樂」事,最主要有三種層次及內涵。

1.( 山水 )之樂:言滁州山林之美。

2.( 宴飲 )之樂:言滁人遊山的閒逸歡樂,及太守與民同宴酣之樂。

3.( 與民同樂 ):因政治清明,而「民生樂利」,方能使執政者「與民同樂」,是士人立志求學用於世的最高境界之樂。正與孟子「憂以天下,樂以天下」(見十一、延伸學習)及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說相呼應。

 

(四)本文最後一段寫太守盡興醉歸,賓客宴罷而歸的情景,此段表現了三種快樂層次,內涵的表現分別如下:

1.禽鳥之樂─知山林之樂,不知人之樂

2.眾賓之樂─知( 從遊宴飲 )之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3.太守之樂─( 與民同樂 

‧作者為了突出「太守之樂」,用的是「( 層層烘托 )」的筆法。用禽鳥之樂,襯托眾人之樂,再用眾人之樂,襯托出太守之樂。

 

五、  形音義比較

 

字形

字 義

詞 例

1.

行列(ㄏㄤˊ)

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杜甫‧贈衛八處士)

剛強貌(ㄏㄤˋ)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崔瑗‧座右銘)

步行、行走

(ㄒㄧㄥˊ)

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一種樂府和古詩的體裁

長干「行」、琵琶「行」

實行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韓愈‧師說)

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司馬光‧訓儉示康)

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治長)

主人依次斟酒一遍。也稱「巡」

或三「行」、五行,多不過七行(司馬光‧訓儉示康)

食畢,「行」酒(杜光庭‧虬髯客傳)

為舉止

(ㄒㄧㄥˋ)

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2.

背負

「負」者歌於塗

蝜蝂者,善「負」小蟲也(柳宗元‧蝜蝂傳)

卬其首「負」之(柳宗元‧蝜蝂傳)

聞勞山多仙人,「負」笈往遊(聊齋志異‧勞山道士)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靠、背對

「負」山面海

負擔、背上之物

人或憐之,為去其「負」(柳宗元‧蝜蝂傳)

辜負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違背

忘恩「負」義

遭受

「負」傷

3.

寄託

得之心而「寓」之酒

「寓」言故事、託物「寓」興

寄居

無「寓」人於我室,毀傷其薪木(孟子‧離婁下)

雖說故鄉,然而已沒有家,所以只得暫「寓」在魯四老爺的宅子裡(魯迅‧彷徨‧祝福)

隱藏

萌於不必憂之地,而「寓」於不可見之初(方孝孺‧指喻)

住處

公「寓」

4.

陳列

雜然而前「陳」者

老舊的

「陳」年往事

述說

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

同「陣」,軍隊作戰時布置的隊伍行列

教之戰「陳」,教之叛楚(左傳‧成公七年)

5.

高踞

「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谿以為固(賈誼‧過秦論)

來到

歡迎光「臨」

給、加

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歐陽脩‧縱囚論)

靠近

兵「臨」城下、「臨」窗而坐、「臨」門一腳

依著書畫範本摹仿

學生自會「臨」書,春香還勞把筆(湯顯祖‧牡丹亭)

面對,當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

「臨」表涕泣,不知所云(諸葛亮‧出師表)

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陽樓記)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碰上,逢

卒然「臨」之而不驚(蘇軾‧留侯論)

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髮,比反眼若不相識(韓愈‧柳子厚墓志銘)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

6.

歇息

行者「休」於樹

使將士更「休」(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南有喬木,不可「休」息(詩經‧周南‧漢廣)

停歇、終止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辛棄疾‧醜奴兒)

下筆不能自「休」(曹丕‧典論‧論文)

若孩兒有些好歹,老身性命也便「休」了(水滸傳‧第五十一回)

辭退官職、工作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杜甫‧旅夜書懷)

官途氣味已諳盡,五十不「休」何日「休」(白居易‧自問)

休妻,解除婚約

如今指名提我,要「休」我(紅樓夢‧第六十八回)

美好,通「庥」

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不要、不可

勸君「休」嘆恨,未必不為福(杜甫‧戲贈友詩二首之二)

子敬「休」問,來日便見(三國演義‧孔明借箭)

喜悅

「休」戚與共

既見君子,我心則「休」(詩經‧小雅‧菁菁者莪)

7.

柄端飾以羽毛的舞具

左手操「翳」(山海經‧海外西經)

雲翳

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陸游‧入蜀記)

指濃密遮天的樹蔭

去村四里有森林,陰「翳」蔽日(清稗類鈔‧馮婉貞)

遮蔽

石嵾嵯以「翳」日(楚辭‧九嘆‧遠逝)

晦暗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

一種瞳孔為白膜所蒙蔽以致無法看清東西的眼疾

目為之「翳」(宋史‧劉恕傳)

 

六、  字形辨析

相同偏旁

偏 旁

字 音

詞 例

ㄇㄧㄥˊ

(幽暗、昏暗)目、滄(大海)

ㄌㄧˋ

ㄌㄧㄝˇ

齜牙

ㄌㄧㄝˋ

寒冷刺骨、泉香酒

ㄌㄧㄢˊ

(嫁妝)

ㄕㄨ

ㄩˇ

ㄩˋ

先生、歌、

ㄡˇ

心瀝血

ㄎㄡ

鼻子

ㄡˋ

歷瀾形容溼熱地區汙水積久了,冒泡糜爛的樣子

ㄌㄩˇ

不絕如、篳路藍(襤

ㄌㄡˊ

ㄌㄩˊ

痀(ㄐㄩ)

ㄌㄡˇ

抱、培、竹

ㄐㄩˋ

敝衣草(貧窮困苦)

ㄓㄨ

泗遺風(講學祝頌題辭)、口筆伐用言語和文字來揭發、譴責他人的罪狀、錙必較、

ㄕㄨ

途同歸

 

七、  修辭舉隅

層遞:說話行文時,針對至少三種以上的事物,依大小、輕重、本末、先後等比例,依次序層層遞進的修辭方法,叫做「層遞」。

 

請閱讀下列各文句,找出文中層層遞進的事物:

例句:

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國;楚國之麗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

5.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6.做不成天空的星子,就做山上的燎火吧!做不成山上的燎火,就做屋中的一盞燈吧!

7.談戀愛三部曲:起初是三心兩意,其次是有意無意,最後是一心一意。

8.失掉金錢,只不過損失某些東西;失掉了愛,可能喪失大部分人生;若失掉勇氣,就一無所有了。

 

 

 

 

 

 

八、  結構表

 

 
   

 

 

 

 

 

 

 

 

 

 

 

 

 

 

 

 

 

 

 

 

 

 

九、  成語集錦

1.( 蔚然深秀 :草木茂盛,幽深秀麗。

義近:鬱鬱蒼蒼、離離蔚蔚

反義:不毛之地、童山濯濯

2.( 峰回路轉 :指山勢周折,路也隨之轉彎。比喻事情有了轉機。

義近:柳暗花明

3.( 醉翁之意不在酒 :本指喝酒時意不在酒,而在寄情山水,舒放心胸。後比喻別有用心。

義近:別有用心、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4.( 水落石出 :冬季水位下降,使石頭顯露出來。後轉用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義近:撥雲見日、真相大白、圖窮匕見

反義:沉冤莫白、含冤莫辯、迷離惝恍、渾沌不明、撲朔迷離、諱莫高深、深藏不露

5.( 山肴野蔌 :山上的野味和蔬菜。

義近:粗茶淡飯、疏食惡肉、草衣木食、豆飯藜羹

反義:龍肝鳳髓、山珍海味、象白駝峰

6.( 傴僂提攜 :老人和孩童。

義近:黃髮垂髫、皓首孺子、駘背鬻子、斑白童稚、老老少少

7.( 觥籌交錯 :酒杯、酒籌交互錯雜。比喻暢飲。

義近:酒酣耳熱。

 

十、成語古今義

詞語的運用、因時代的變遷形成古今義的不同,請說明下列詞語之古今義。

詞 語

古 義

今 義

醉翁之意

沉醉於山水之美

(    比喻別有用心    

朝三暮四

本質不變而形式改變

(     反覆無常     

出爾反爾

你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

言語反覆無常

水落石出

河水低落,石頭露出

(     喻真相大白    

左右逢源

學問功夫到家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指做事得心應手

峰回路轉

山路曲折蜿蜒

(   比喻事情有了轉機   

鉤心鬥角

形容宮室的建築結構精緻巧妙

(  比喻刻意經營,競鬥心機 

難兄難弟

稱人兄弟才學品行均佳之讚辭

1.以諷稱兩人為差不多的貨色,有貶斥的意味。難,音ㄋㄢˊ。

2.共患難或處於同樣困境的人。難,音ㄋㄢˋ。

牛山濯濯

山無草木貌

用以戲稱禿頂無髮

 

十一、延伸學習

豐樂亭記   歐陽脩

脩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於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於是疏泉鑿石,闢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遊其間。

滁於五代干戈之際,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嘗以周師破李景兵十五萬於清流山下,生擒其將皇甫暉、姚鳳於滁東門之外,遂以平滁。脩嘗考其山川,按其圖記,升高以望清流之關,欲求暉、鳳就擒之所,而故老皆無在者。蓋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內分裂,豪傑並起而爭,所在為敵國者,何可勝數!及宋受天命,聖人出而四海一。嚮之憑恃險阻,剗削消磨,百年之間,漠然徒見山高而水清。欲問其事,而遺老盡矣。

今滁介江、淮之間,舟車商賈、四方賓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見外事,而安於畎畝衣食,以樂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養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

脩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閒。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慶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誥知滁州軍州事歐陽脩記。

說明:歐陽脩於滁州太守任內作此文,以感念宋太祖統一中原,休生養息之恩德。藉昔日之動蕩,太守襯托今日之承平,詠史議論,最後再點出建亭命名的原由。

語譯:

我治理滁州的第二年,到了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覺得很甜美。向滁人打聽泉水的出處,原來在州城南面不到百來步的地方。它的上面就是豐山,聳然挺拔地矗立著;下面就是紫薇谷,幽暗深遠地隱藏著;中間有一股清泉,從地下向上湧出。看看上下左右的景色,使人很高興。於是疏通泉源,開鑿亂石,清出一塊地方建造個亭子,跟滁州人一道來這裡遊賞。

滁州在五代戰爭頻繁之際,是個用兵的地方。從前的宋太祖皇帝曾經統領後周的部隊,在清流山下打敗南唐李璟的十五萬大軍,在滁城東門外活捉他的大將皇甫暉、姚鳳,從而平定了滁州。我曾經考察滁州的山水,查閱了有關地圖和記載,登上高地來瞭望清流關,希望尋找皇甫暉、姚鳳被俘獲的地方,可是當時的老人都不在世了。原來天下太平已經很久了啊!自從唐朝政治衰敝,天下分裂,豪傑並起爭奪天下,彼此成為敵國的,數也數不清啊!等到宋朝承受天命,太祖出來,才統一了天下。先前所憑藉的險阻,都被鏟除殆盡,一百多年來,人們只看到山高水清。想詢問當年的事情,而那些經歷其事的老人已經都去世了。

現在滁州處於長江、淮水之間,是坐船乘車的商人、四面八方的賓客不來的地方。百姓看不到外面發生的事情,安樂於種田地、謀衣食,快活地度過一生,又有誰知道皇上休養民力,增殖人口,一百多年的滋潤養育的深恩呢?

我來到這裡,喜歡這地方僻靜而且公事甚簡,又喜歡它的風格安閒。既然在山谷裡覓到這個泉水,就天天跟滁人一起,或昂首觀看山景,或低頭傾聽泉水之聲。春天採摘清香的花草,夏天在大樹的濃蔭下休息,秋天起風下霜,冬天結冰落雪,那山勢陡直顯露,更覺得清爽秀麗,四季的景色,沒有不可愛的。又幸好這裡的百姓因年歲豐收而欣喜快樂,高興跟我一起遊樂。我因而根據這裡的山水特點,來說明此地風俗的美好,使百姓懂得他們之所以能夠安適地享受這豐年的快樂,是因為幸運地生長在太平無事的時代啊!

表彰皇上的恩德,同百姓共享歡樂,是知州的職分。於是寫了這篇記,來替這個亭子命名。慶曆六年六月某日,右正言知制誥知滁州軍州事歐陽脩記。

 

醉翁亭聯

  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歐陽脩祠聯

  六一清風更有何人繼高躅1/二分明月恰於此處照當頭

注釋:1高躅:高尚的行為。躅,音ㄓㄨˊ。

 

與民同樂則能王天下   孟子梁惠王下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ㄩㄝˋ)之音,舉疾首(頭痛)蹙(ㄘㄨˋ)頞(ㄜˋ)(皺縮鼻梁,即愁苦貌)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語譯:

  齊國大夫莊暴去見孟子說:「我去晉見君王,王對我說他喜好音樂,暴一時沒話回答。」「王說他喜好音樂,您看怎麼樣?」

  孟子說:「王如果很愛好音樂,那麼齊國大概可以平治了。」

  有一天,孟子晉見齊宣王,說:「君王曾經把愛好音樂的事告訴莊暴,有這事嗎?」宣王變了臉色說:「我不是愛好古代聖王的高尚音樂,只是喜好世俗流行的普通音樂罷了。」

  孟子說:「君王如果真的很愛音樂,那麼齊國就差不多可以平治了。當今的音樂和古代的音樂是一樣的。」

  宣王說:「這道理可以說來聽聽嗎?」

  孟子說:「獨自欣賞音樂取樂,或跟別人一起欣賞音樂取樂,哪一種方式較快樂呢?」

  宣王說:「(自己欣賞音樂)不如跟別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孟子說:「跟少數人一起欣賞音樂取樂,或跟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取樂,哪一種較快樂呢?」

  宣王回答:「不如跟多數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孟子說:「請讓我為君王談談關於欣賞音樂的道理吧。假如現在君王在這裡奏樂,百姓聽到您的鐘、鼓、簫、笛的聲音都覺得頭痛,愁眉苦臉地互相轉告說:『我們的君王這麼喜好音樂,為什麼使我們淪落到這種窮困的地步呢!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生活不得安居。』今日王您在此打獵,百姓聽到車轔轔、馬蕭蕭的聲音,看見色澤豔麗、迎風飄舞的旌旗,都頭痛愁苦地相互議論說:『我們國君喜歡打獵,為何使我們困苦到這地步!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生活不得安居。』像這樣怨聲四起沒有別的原因,只因您不能使百姓豐衣足食,與您同樂。

  假使君王在這裡奏樂,百姓聽到君王鐘、鼓、簫、笛的聲音,都興高采烈地互相轉告說:『我們的君王大概沒有疾病吧,不然,怎麼能歡樂地奏樂呢?』假如現在君王在這裡打獵,百姓聽到君王車轔轔、馬蕭蕭的聲音,看到色澤豔麗、迎風飄舞的旌旗,都興高采烈地互相轉告說:『我們的君王大概沒有疾病吧,不然,怎麼能打獵呢?』這沒有別的緣故,只因為您能和百姓共同歡樂啊!

  現在只要君王能和百姓一同享樂,就能完成王業了。」

 

十二、歐陽脩相關名句

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歐陽脩‧玉樓春)

語譯人生的痴情是本來就有的,離情別恨是人的痴情所致,與風月一類自然景物無關。

2.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脩‧蝶戀花)

語譯﹞流著眼淚向花問訊,花卻不作回答,而且被風吹落;飄飄揚揚,飛過秋千而去。

3.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歐陽脩‧生查子)

語譯月光升上柳樹枝頭,人兒也約在傍晚相見。

4.喜怒哀樂之動乎中必見乎外。(歐陽脩‧辨左氏)

語譯心中萌生喜怒哀樂之感情,就必然會在外部表情上流露出來。(中:內心。見:表現、流露。)

5.君子之修身也,內正其心,外正其容。(歐陽脩‧辨左氏)

語譯君子的自身修養,在內要做到心地正直,在外要做到容貌端莊。(修身:提高自身的修養。容:指外表儀態。)

6.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語譯憂勞可以使國家振興,而貪圖享樂則連自身的生命都保不住。(逸豫:安樂。)

7.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歐陽脩‧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語譯禍患常常是由細小的事情積累發展起來的,而聰明勇敢的人總是被自己所溺愛的事物逼到困境。

8.祭而豐,不如養之薄也。(歐陽脩‧瀧岡阡表)

語譯與其人死之後隆重地祭祀他,還不如在他活著的時候供給他菲薄的奉養。

 

十三、測驗卷資料補充

甲卷(第3回)

12、13為題組

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

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鹿車終自駕,歸去潁東田。

(注:鹿車比喻空間狹小的車。)                 (歐陽脩‧秋懷)

語譯:這節令風物哪有不稱人心?為什麼我卻不禁黯然神傷?西風獵獵,市上的酒旗招展;細雨濛濛,遍地是金色的菊花怒放。感傷國事,愁得我雙鬢斑白,徒然耗費朝廷俸祿而無所作為,我心中羞恥難當。真希望最後能自己駕著車,回到潁東,耕田植桑。

 

14、15為題組

  綠樹交加山鳥啼,晴風蕩漾落花飛。

鳥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歸。   (歐陽脩‧豐樂亭遊春)

語譯:綠樹的枝條婆娑交翳,山鳥在歡快地啼鳴;晴日裡,和暖的微風吹拂著,落花片片飄落。鳥兒歌唱、花兒飛舞,太守我已喝醉。只怕明天酒醒時,美麗的春天已瞬間消逝!

十四、歷屆試題精選

(一)備課資源

1.古代「度量衡」分別指長度、容量、重量。下列文句「 」內的詞,與「衡」相關的選項是 (A)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 (B)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 (C)「觥籌」交錯,起坐而諠嘩者,眾賓懽也 (D)「一兩」銀子,也沒聽見個響聲兒就沒了 (E)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

                 〔93.指考〕

答案:(B)(D)

解析:與「衡」相關的是「重量」。(A)斗斛: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皆指容量。(B)百鈞:一鈞為三十斤,為重量單位。(C)觥籌:酒器及酒籌。(D)一兩:兩為重量單位。(E)秋毫:本義為鳥獸秋天初生的細毛。喻細微之物。出處:(A)韓愈〈祭十二郎文〉。(B)《孟子》。(C)歐陽脩〈醉翁亭記〉。(D)《紅樓夢》。(E)《史記.項羽本紀》。

 

2.下列關於文學常識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傳奇」本指情節曲折離奇的唐代文言短篇小說,〈虬髯客傳〉即其代表作 (B)「行」、「歌行」均為樂府詩體式,佚名〈飲馬長城窟行〉、白居易〈琵琶行〉皆屬之 (C)「書」可用於下對上,如李斯〈諫逐客書〉;亦可用於平輩之間,如白居易〈與元微之書〉 (D)「賦」盛行於兩漢,歷魏晉、隋唐,至宋而不衰;其中宋賦受古文影響,傾向散文化,蘇軾〈赤壁賦〉即其代表作 (E)唐宋以來,「記」體文學迭有名篇,或抒寫山水名勝,或描寫特定名物,不一而足。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脩〈醉翁亭記〉即屬前者;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則屬後者。                              〔94.指考〕

答案:(A)(B)(C)(D)

解析:(E)四篇皆屬前列「抒寫山水名勝」之作。

 

3.近年知性之旅甚為流行,或依據作家生平經歷、作品內容規劃文學之旅;或依據歷史掌故,地理環境規劃古蹟之旅,下列藝文之旅的主題,與作品內容相關的配對選項是 (A)右軍書藝之旅—曾鞏〈墨池記〉 (B)遊園賞花之旅—陶淵明〈桃花源記〉 (C)農田酒鄉之旅—歐陽脩〈醉翁亭記〉 (D)民俗曲藝之旅—劉鶚〈明湖居聽書〉 (E)赤壁泛舟之旅—蘇轍〈黃州快哉亭記〉。              〔95.學測〕

答案:(A)(D)

解析:(B)桃花源為一個虛擬的理想地,所以無法遊園賞花。(C)〈醉翁亭記〉一文,寫的是自然山水以及人事之樂,與酒鄉無關。(E)〈黃州快哉亭記〉寫張夢得的快哉亭,與赤壁一地無關。

 

 

4.國文課堂上討論「宋代貶謫文學」,範圍為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脩〈醉翁亭記〉、蘇轍〈黃州快哉亭記〉,則下列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三篇文章雖皆流露遭逢貶謫的感慨,仍不忘對時局提出諍言 (B)三篇文章的敘寫次序皆為:登高望遠→遙望京城→抒發感懷→物我合一 (C)歐陽脩〈醉翁亭記〉認為官運難卜,應該及時享受與民同遊共飲的快樂 (D)范仲淹〈岳陽樓記〉認為儘管仕途受挫,知識分子仍當以百姓安樂為念 (E)蘇轍〈黃州快哉亭記〉認為心胸坦然,超越人生的缺憾,才能擁有自在的生命。                          〔96.學測〕

答案:(D)(E)

解析:(A)這三篇皆為貶謫文學中未露惆悵感慨的名篇,三篇亦皆未對時局提出諍言。(B)〈黃州快哉亭記〉未有「登高望遠」的敘寫,三篇皆未有「遙望京城」的敘寫。只有〈黃州快哉亭記〉有「物我合一」的人生哲學。(C)〈醉翁亭記〉未有「官運難卜」,也未見「及時行樂」的心境。

 

5.以「也」字為句尾詞,《論語》、《孟子》及先秦諸子已多見,宋人散文亦好用之,其中使用「也」字形成特殊風格而最為後人所稱頌的文章是 (A)蘇洵〈六國論〉 (B)蘇軾〈留侯論〉 (C)曾鞏〈墨池記〉 (D)歐陽脩〈醉翁亭記〉。   〔96.指考〕

答案:(D)

解析:「也」是個語氣詞,用在句末表示解釋或判斷,有時也表示感嘆、祈使、疑問和反詰等語氣;古人寫文章用虛詞,更加看重它表情達意的作用,因為虛詞用得好,確實有「含不盡之意於言外」的效果。歐陽脩在〈醉翁亭記〉裡連用二十一個「也」字收句,是創造性地使用虛詞的一個範例,讀來只覺得神采飛揚,搖曳生姿。(A)蘇洵〈六國論〉為以古諷今的名篇,最有名的結構為「斷起法」開頭。(B)蘇軾〈留侯論〉為翻案文章的名篇,最被稱道的結構為「蓄勢翻騰」。(C)曾鞏〈墨池記〉為論學雜記名篇,為記敘抒情議論兼具的雜記變格。

 

6.教完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范仲淹〈岳陽樓記〉、歐陽脩〈醉翁亭記〉、蘇洵〈六國〉、蘇軾〈赤壁賦〉等課之後,老師要求同學掌握課文中詞語的原意練習造句。下列符合要求的選項是 (A)芒果冰滋味甜美、清涼解渴,在炎熱的夏天吃一碗,真是令人「心凝形釋」,暑氣全消 (B)她的音質好,又肯努力練習,因此加入合唱團沒多久就「水落石出」,受到大家的讚賞 (C)中秋夜晚皎潔的月光映照在屏東大鵬灣的海面上,一片「浮光躍金」的景象,真是美不勝收 (D)老師把自己的薪水捐出來,幫助那些沒有錢繳午餐費的學童,真是具有「抱薪救火」的情操 (E)參加推薦甄試面談或口試的時候,與其「正襟危坐」,緊張嚴肅,不如放鬆心情,從容自然。

〔97.學測〕

答案:(C)(E)

解析:各成語在原文中的意涵:(A)精神凝聚,形體無拘束而得到釋放。(B)冬季水位下降,使石頭顯露出來。(C)月光照射在浮動水面,如同金光閃爍。(D)比喻用錯方法,而致禍害加深。(E)整理服裝儀容,端正坐好,一副莊重誠敬的樣子。

7.歐陽脩〈醉翁亭記〉:「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其中「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意即「有翼然臨於泉上之亭」。下列文句「 」內屬於這種造句方式的選項是 (A)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B)村南「有夫婦守貧者」,織紡井臼,佐讀勤苦 (C)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D)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臺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 (E)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97.指考〕

答案:(B)(C)(D)

解析文法題一旦有例句,便很方便套用。由題幹例子可知,所謂的「造句方式」為有無句,且其賓語(亭)必須有形容性質的兼語(翼然臨於泉上)置於其後。該語的「者」,為停頓語氣詞。(A)「不知而作之者」的形容性詞語置前,「者」為代名詞「的人」。語出《論語.述而》。(B)「有夫婦守貧者」指「有守貧夫婦」。語出《漢書.公孫弘傳》。(C)「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指「有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之一言」。語出《史記.荊軻傳》。(D)「有風颯然至者」指「有颯然至之風」。語出〈黃州快哉亭記〉。(E)「不嗜殺人者」的形容性詞語置於前,「者」為代名詞「的人」。語出《孟子.梁惠王》上。

 

8.下列關於古代士人在其文章中展現襟抱的敘述,正確的選項是 (A)范仲淹〈岳陽樓記〉以「遷客騷人」和「古仁人」對照,顯示自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 (B)歐陽脩〈醉翁亭記〉以「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陳述個人不以貶謫為意,而能樂民之樂 (C)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認為「文者,氣之所形」,故歷覽名山大川,求謁賢達,藉以充養其氣,宏博其文 (D)蘇軾在〈赤壁賦〉中藉「蘇子」與「客」討論水與月的「變」與「不變」,申明其濟世之志絕不因憂患而改易的態度 (E)顧炎武〈廉恥〉藉顏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的自警自戒,與「閹然媚於世者」對比,寄託自我處身明清易代之際的選擇。 

       〔98.學測〕

答案:(A)(B)(C)(E)

解析:(D)〈赤壁賦〉中,蘇軾藉蘇子與客的對談,引出水與月的變與不變,亦引出作者面對逆境時,曠達自得的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chia2011 的頭像
    minchia2011

    佳想安善

    minchia20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